孟子的啟發式教學思想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孟子的啟發式教學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孟子的啟發式教學思想

篇1

關鍵詞: 啟發式教學法 小學英語教學 教學應用

啟發式教學在我國的教育發展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的孔子。他在《論語·述而》中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啟發式教學的經典性闡釋,比西方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早了將近一個世紀。孔子有關啟發式教學的論述是我國古代教學理論的一座里程碑,它不僅打破了“注入式”教學模式,而且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對矛盾統一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強調“啟發”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孟子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思想,在《學記》中做出了精辟的論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這就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啟發式教學理論,即“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也就是說,優秀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曉之以理,適時引導但不牽著他們走,鼓勵學生而不壓抑他們個性的自由發展,指導學生學習的門徑,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引導學生自己尋求知識而不是代替學生作出結論。道而弗牽,師生關系才能融洽、親切;強而弗抑,學生學習才會感到容易;開而弗達,學生才會真正開動腦筋思考,做到這些才可以說善于啟發誘導。德國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非常重視啟發式教學,他認為啟發式教學能夠指導學生的行為,使學生“探求、考慮、判斷、發現”。他說:“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的學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勞動的現成大廈,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磚的工作,同他一起來建造大廈,教他建筑。”“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善于激勵、喚醒、鼓舞。”[1]啟發式教學思想的精髓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誘導作用,突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啟發式”的方式、方法很多,筆者在此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淺陋的看法。

一、直觀啟發

直觀啟發是我們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一種方法。所謂直觀啟發就是廣泛利用實物、圖畫、動作等直觀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并促使他們把英語和客觀事物直接聯系,使其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習慣運用連貫的英語語言表達思想。河北滄州市花園小學侯曉儒老師在教小學英語第四冊“There be”句型時,開始時不是盲目講解什么是“There be”,而是先繪五張畫,并配合錄音依次出示前四幅畫:

圖1 There is a tree in the picture.

圖2 Ling Ming is in front of the tree.

圖3 There is a dog behind Li Ming.

圖4 There are some flowers below the tree.

如此反復展示三五次,學生就會很自然地通過畫面領會“There be”句型,以及in,in front of,behind,below的不同含義。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將第五幅綜合圖畫展現出來,讓學生指著畫練習,以強化對句型的理解與記憶。又比如在詞匯教學中,根據不同詞匯內容選擇相應的直觀教具,以幫助學生把英語詞匯與概念聯系起來。教名詞的單、復數時,可使用鉛筆、書、火柴等實物或圖片,教鐘點表示法時可自制鐘表模型,這樣就使學生既感到直觀,又印象深刻。在教動詞時,可以讓學生模仿動作,既把抽象變具體,又活躍課堂氣氛,把很難用詞匯解釋的概念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還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強烈的學習愿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問啟發

新課改指出:“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2]所謂提問啟發,就是在課堂上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用英語相互問答,多聽多說,鞏固與強化記憶。這一方法要求真正揭示事物的客觀矛盾,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主動地思考學習,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有經驗的老師都非常重視導課藝術,經常用設問的方法,激起學生渴望、追求新知奧秘的強烈愿望,最低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良好效果。江蘇江都宜陵鎮許莊小學陳廣宏老師在教PEP Book 7 Unit 3 Part A Let’s learn時,為了引出新授單詞newspaper時,設計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a.who’s that man?(Ss:Yao Ming.)

b.Can you see him in a math book?(Ss:No.)

c.Where can you see him?(Ss:I can see him on TV/on the net.)

在這個關口,引導學生說:We can see him in the newspaper.然后通過讓學生猜猜籃球明星姚明的照片會登在哪里,從而很自然地過渡到newspaper這個單詞的教學,從而使得每位學生都能較好地掌握newspaper這個單詞。這樣的導入,既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又符合“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

三、對比啟發

教學中對相互聯系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正反比較和新舊對比,啟迪學生在比較和分析中加深理解,并積極思考獲取知識。錦州市古塔區石油小學馮瑤老師在教授元音字母在單詞中的發音規則時,首先讓學生有比較地朗讀單詞若干組,如下:

face name grade plane/ map hat apple stamp

he she we me/ hen leg red desk

bike fine nine nice / is fish ship thin

go no nose home/ box dog not from

use excuse student unit/ bus duck mug cup

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每組單詞中元音字母的發音,然后進行觀察,說出每組詞發音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幫助學生進行歸納,這樣通過對比提出和解決問題,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分析與鑒別的能力,對比啟發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

啟發式教學的運用要靠教師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必須將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切不能照搬照抄。使用啟發式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才能施以正確的、適度的啟發,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進行啟發式教學時,應當與其他的科學方法相結合,使之更趨完善。

參考文獻:

篇2

一、牽引學生注意力,具有啟發性

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啟發式教學方法中。啟發式教學方法是我國教育界最常見的教學方法之一,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時代,時至今日,仍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它代表著一種科學、民主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是主動的、積極的、能動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全面發展。啟發式教學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教師主導作用下,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其關鍵環節是教師的教必須通過學生的內部矛盾運動才能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要求。運用啟發性的語言是實現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語言具有啟發性,除語言精練、準確、清晰、音量適度、邏輯性強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語言要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通過音量、語速的不同,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牽制學生注意力,使學生適應對知識信息的接受,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2.語言要生動形象,有感染力。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一些諺語、詩詞、歌賦、順口溜等,可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獲。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具有引導性

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任何效益高的教學方法,都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統一的結果,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尤為重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學內容遠離生活實際,成人化、政治化的傾向明顯,有些學生有逆反心理。

其次,在考試中存在考題過難、內容過多、范圍過大等問題,造成學生“無所適從”、“不知所云”等。

再次,很多學生對政治課提出的問題帶有一種偏見,總認為能“編”能“湊”就行了,似乎沒什么嚴格的是非界限,缺乏對教材難點、重點的分析和理解,對問題大概知道就行了,根本談不上準確性。鑒于此,政治教師的引導就顯得更為必要。

教師必須明確指導學生怎樣去挖掘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如何運用教材內容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沿著教師的導向進行思維,避免出現偏差。只有這樣,學生對教材內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夠準確掌握重點,成功地攻克難點,自覺地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統一。

三、遵循規律,循序漸進,具有連貫性

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主張教學遵循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一步一步地進行。他說:“流水的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他以流水比喻,指出流水在行進中必須流滿經過的洼地才能繼續前進;君子有志于學問道德,沒有達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達。說明學習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打基礎,循序漸進,決不能僥幸從事,否則“其進銳者,其退速”。“揠苗助長”,急于求成,是違背學習規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以課、節、框的知識點孤立存在,但形孤神不孤,如哲學生活中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聯系,經濟生活中生產、分配、消費的關系等,且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較少到較多的過程,所以教師的教學用語要重視新舊知識的過渡銜接,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分析問題的層層深入,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循序漸進,融會貫通。

四、有理有據,語感傳情,具有可信性

由于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性質,該課程不但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使學生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這就要求政治老師要具有一定的威信。教師的威信是指教師具有的一種使學生感到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具備了這種力量,就能獲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學生也樂于接受教育,對思想政治課就會感興趣甚至熱愛。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學內容一起當作認識和評價的對象,如果政治老師對自己所授的內容本來就持懷疑態度,還照本宣科講下去,學生就會既反感教師虛偽,也反感內容的空洞枯燥。因此,教師能否客觀、準確、有說服力地說明教學內容,是政治課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對書中內容分析要熱情洋溢,有理有據,語言要聲情并茂,語調要抑揚頓挫,舉手投足之間真情涌現,激起學生對教師言語內容的關注,充分顯示語言的魅力。

五、觀點明確,主次分明,具有歸納性

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學習探索活動,調動挖掘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他們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但是政治課教學內容是一些抽象的東西,理論性強,要真正地理解它、掌握它,就必須把它還原為具體,然后再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這樣才符合人類的認識規律,才有利于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步形成印象,加深理解。學生通過學習對知識點有了零散的具體的感性認識,但對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的關節點,對于易混淆、易發生錯誤的地方尚不能澄清,對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還難以搞清楚,所以教師在學生自己學習的基礎上必須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關節點,易混易錯的地方加以分析歸納,明確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給學生運用知識點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要有歸納性,抓住問題的本質關鍵所在,嚴謹規范,系統歸納,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使之觀點明確,主次分明,達到新的認識高度。

篇3

一、牽引學生注意力,具有啟發性

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啟發式教學方法中。運用啟發性的語言是實現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語言具有啟發性,除語言精練、準確、清晰、音量適度、邏輯性強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語言要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通過音量、語速的不同,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牽制學生注意力,使學生適應對知識信息的接受,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2)語言要生動形象,有感染力。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一些諺語、詩詞、歌賦、順口溜等,可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獲。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具有引導性

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任何效益高的教學方法,都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統一的結果,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尤為重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遠離生活實際,成人化、政治化的傾向明顯,有些學生有逆反心理。

(2)在考試中存在考題過難、內容過多、范圍過大等問題,造成學生“無所適從”、“不知所云”等。

(3)很多學生對政治課提出的問題帶有一種偏見,總認為能“編”能“湊”就行了,似乎沒什么嚴格的是非界限,缺乏對教材難點、重點的分析和理解,對問題大概知道就行了,根本談不上準確性。鑒于此,政治教師的引導就顯得更為必要。

三、遵循規律,循序漸進,具有連貫性

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主張教學遵循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一步一步地進行。他說:“流水的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他以流水比喻,指出流水在行進中必須流滿經過的洼地才能繼續前進;君子有志于學問道德,沒有達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達。說明學習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打基礎,循序漸進,決不能僥幸從事,否則“其進銳者,其退速”。“揠苗助長”,急于求成,是違背學習規律的。

四、有理有據,語感傳情,具有可信性

由于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性質,該課程不但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使學生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這就要求政治老師要具有一定的威信。教師的威信是指教師具有的一種使學生感到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具備了這種力量,就能獲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學生也樂于接受教育,對思想政治課就會感興趣甚至熱愛。因此,教師能否客觀、準確、有說服力地說明教學內容,是政治課教學成敗的關鍵。

五、觀點明確,主次分明,具有歸納性

政治課教學內容是一些抽象的東西,理論性強,要真正地理解它、掌握它,就必須把它還原為具體,然后再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這樣才符合人類的認識規律,才有利于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步形成印象,加深理解。學生通過學習對知識點有了零散的具體的感性認識,但對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的關節點,對于易混淆、易發生錯誤的地方尚不能澄清,對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還難以搞清楚,所以教師在學生自己學習的基礎上必須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關節點,易混易錯的地方加以分析歸納,明確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給學生運用知識點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要有歸納性,抓住問題的本質關鍵所在,嚴謹規范,系統歸納,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使之觀點明確,主次分明,達到新的認識高度。

篇4

[關鍵詞]自覺學習 自主探索 答疑解難 以學論教

在當前的大學教育中,教師基本還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往往只能亦步亦趨,追隨其后。跳不出教師設置的圈子,學生自然就難以成為超過老師的人才。大學教育亦因此而備受非議。筆者試就如何改變大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作如下探討。

一、掌握學習主動權的意義

人不能沒有主動性,因為主動性是個體根據一定的目的,在主體意識的積極支配下探索的活動。通俗地說,主動性是人的根本特征,是人和動物根本區別之所在。

而“學習的主動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的支配下,有目的的自覺自愿的學習。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的意義十分重大。第斯多惠認為,主動性是人的固有本質,一切人的觀察力、記憶、思維、意志都是在發揮主動性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教育是通過人的主動性來實現的。因此,“教師的注意力首先是發展人的主動性”。主動性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內在動力,教師的教只是學生發展的外因條件,教師活動不能代替學生活動。故此,楊賢江指出:“是以教授之力,僅為誘導之具,而自動之力,實為成功之基。”

關于大學生學習問題,一再告誡說“要自學、靠自己學”;并指出“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不要只是跟在教員的后面跑,自己沒有主動性”。主動是相對被動而言,人老是處被動狀態,主體性就會消退,失去現代人的特征。學生缺乏主動性,他們的學習就不再是自覺自愿的行為。如此,他們的身心則難以獲得健康發展。因此,大學教育同樣要將激發學生主動性、使其掌握學習主動權作為教師工作的主要目的。

在我國,大學生被動學習是個積重難返的問題,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得有矯枉過正的措施――變“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為“牽著老師鼻子走”。

二、牽著老師鼻子走的依據

牽著老師鼻子走,從形式上說,就是學生以問求學,教師答疑解難。大學教學能否如此進行呢?我們認為,這是完全可行的。主要依據如下。

(一)中國教育歷史實踐的證明。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古代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遠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學思并重、啟發誘導等教學主張。他的教學始終以自學為基礎,始終是“必待其心憤憤,口悱悱,乃后啟發為之說也”。在孔子那里,教主要是由學的情況決定的;學生問什么,教師解答什么。學習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學生手里。這就是著名的啟發式教學及其所體蘊涵的“以學論教”主張。

孔子的這一教學主張首先得到了儒家后學者的繼承。如,孟子強調學習者應該自求自省自得,教師只作適當誘導啟發。思孟學派將先賢的教學法概括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教學名言。尤其是儒家顯學地位確立以后,孔子的思想主張更是被發揚光大。自漢代以來的儒學教學,大都采取問難和討論的方式進行的。在韓愈關于教師職責的經典名言中,也明確地提到了“解惑”的問題。宋學大師朱熹更是大力弘揚了孔子教學思想。他認為學習者應“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書用自去讀,道理用自去究索”;而教師呢,“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在我國古代教育理論中,很少有人把傳授知識作為教師的主要或唯一職責。相反,強調得更多的是“憤憤悱悱,乃后啟發”。正是在答疑解難主張的基礎上,構成了我國“以學論教”的辯證教學思想體系,形成了以問難、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與模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這種思想主張仍然熠熠生輝,充滿著生命活力。如,主席一再提醒教師應該少講,要注重回答學生的問題,并說“高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員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說不知道,和學生一起商量,這就是不錯了”。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博士在復旦大學演講時也說過:“什么叫‘學問’?是怎樣問,就是學會思考問題……我國歷來講究做‘學問’,而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往往是學‘答’,學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學習怎樣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應在學習答案的前面。”大學本來就是學習高深知識的殿堂,做學問的場所。李政道博士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我國傳統教學主張所作的精辟總結。由此可見,“學生以問求學――教師答疑解難”是我國優良的學問的模式。而從中華民族文化科技曾長期領先世界的輝煌歷史看,它還是一種卓有成效的主張與模式。

(二)世界當代教育理論的支持。現代以來,世界許多有影響力的教育流派均主張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回答問題。結構主義的代表布魯納主張:教師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按照自己觀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認知事物,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或通過教材、教師所提供的有關材料去親自探索、發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性知識、并發現學習的能力。激進主義教育家波茲曼等認為:教學要給學生安排任務,讓學生就教師提出的任務編出一系列問題。此外,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的“促進教學法”、施瓦布的探究學習法以及國際上新近發展起來的“問題解決”等,同樣體現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的理念。上述各流派何以將目標鎖定于此?因為這樣可以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而“科學始于問題”,“創造始于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讓學生提出問題,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們對教師也提出了新要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如,凱勒的“個別化教學”實際是一種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體系,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批判性思維”法因能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起學生對事物的濃厚興趣和深入思考,早已風行于美國;還有一種叫做“木匠教學法”的方法也因只要求教師布置任務和解答孩子們遇到的各種問題而深受師生的歡迎。

綜上所述,教師回歸答疑解難的職責本位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趨勢。各教育流派強調教師“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的深層目標就在致力于喚起學生對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勵自由探索、自由審視、自由創造。

因此,牽著老師鼻子走,從形式上說,就是“學生以問求學――教師答疑解難”。從本質上講,則是以學論教,是教學辯證法具體應用,也是教育規律的具體體現。

三、牽著老師鼻子走的策略

具體說,實現轉變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作為學生要樹立牽著老師鼻子走的信心、具備相應的能力和掌握方法

要牽著老師走,首先,就應樹立超越教師的信心。信心來自于如下方面:從歷史發展規律獲得超越教師的信心。人類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勝過昨天,將來必定勝過現在。人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換言之,人類歷史正是在一代勝過一代的過程中發展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學生超過教師,同樣是歷史的必然,大學生從中獲得充分的自信。

從科學探索中獲得信心。科學文化也是在不斷探索中發展的。年輕人總是對新思想、新事物充滿著好奇與興趣,又最少保守思想,這就是年輕人敢想、敢說、敢做的心理基礎。大學生只要樹立敢于探索勇氣,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敢于走前人從未走過的路,他們就有可能發現問題、抓到真理。一旦如此,他們便不再迷信教師,迷信權威,從而有所發明與創新,實現超越。

首先,要從正確的自我評價中獲取信心。學習也好,發展也罷,終歸是學生自己事情。因此,大學生更應關注自己怎么走,自己怎么評價自己,而不必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否則,學生就會心安理得地去聽教師講課,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完成教師規定任務,只能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其次,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學習能力。自學為主是大學學習的基本方法:自主學習研究――探索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才請教老師。這樣,學生掌握了學習主動權,教師要做的事情就只有答疑解難了。

在此過程中,學生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習能力和探索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是人們在現代教育改革中獲得的共識。教育改革家布魯納就主張: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發現”、“探究”或者“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他還指出:“發現是教育兒童的主要手段”,發現法能充分發揮學生認識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波茲曼等人則非常關注培養學生問問題的能力,說“一旦你學會了如何問問題,你就學會了如何學習”,它能造就“一種迥然不同、更為大膽、更富有潛力的理智”。 當學生形成這些能力的時候,教師也就被牢牢地牽著了;當教師被你問得頭上冒汗、甚至啞口無言的時候,你就可能有所突破,脫穎而出,成為人才。這樣既可使學生回到自己思想和智慧的本位,也促使教師回到他答疑解難的職責本位。此時,學習主動權就完全掌握在學生手中了。

(二)作為學校應站在替歷史負責的高度,創設出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要創設這種環境,首先必須建立自由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人們一致公認“自由”是大學的靈魂。馬克思曾指出:“時間是發展才能等等的廣闊天地。”;“自由是創造的前提”。可見,自由理念符合關于人的發展學說。沒有自由就難有創新,沒有創新也就無從談什么“發展科學技術文化”問題。因此,要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就必須保證學生有相應的學習自由度。

要創設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還應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服務于人潛能發展的基本宗旨。即是說,這一環境應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能使他們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保持著主動性的環境,是一個學生能自主學習、自由探索、自由建構和自由創造的環境。在這一環境中,教師職責應回歸于答疑解難本位。其工作重點應集中在非認知方面的引導上。如,指定學習任務,激發求知興趣,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指示研究方向,提供學習方法經驗等。教師通過工作,引導學生自覺學習,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知難而進。只有當學生學習出現阻塞時,教師才可去幫助他們。

同時,也要實現教法的轉換。顧明遠指出:“教學方法在高等學校是一直不被重視的。”正因為如此,當前的教學過程依然充斥“灌輸式”、“填鴨式”。而實踐證明注入式是教不出人才來的。如何改革教學方法?根據有關文獻精神看,關鍵在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如何實行啟發式教學?按照顧明遠先生的觀點:“啟發式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提得出問題。”因此,改革的關鍵在貫徹啟發式教育方針,讓學生提得出問題。當前大學難于培養出高質量創新人才,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學生很少有人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我們看到情形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猷所說的那樣:“我國研究人員基礎都很好,但常提不出自己的設想,很多人都是‘述而不作’”。“現在科學前沿幾乎不見中國科學家。新技術產品頗為發達,但其核心技術與研究很少是中國人的貢獻”。

我們知道,教師學術水平總是有限的,學生如果只想從教師那里接受點什么,或者只想從教師研究領域中分得一杯羹,學生又如何超過老師?又怎能釋去“學生多了學校大了,杰出人才為何不‘冒’了?”的疑惑?

參考文獻:

[1]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22.

[2]任仲印.楊賢江全集(第一卷)[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7-8.

[3]王炳照 閻國華.中國教育思想通史卷8[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4.84.

[4]孟憲承等?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80.

[5]顧樹森.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43.240.

[6]顧樹森.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68.

[7].建國以來文稿(第11)[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97.

[8]李海濤.教師語言行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4.373.

[9]吳式穎.外國教育思想史(10)[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76.297.76.297.542.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81.

[11]顧明遠.高等教育改革的國際動向.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49.

[12]上海.校長研修班筆記.

篇5

關鍵詞:中職教育 政治課 語言表達 要求 技巧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2(b)-0185-01

其實語言就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教師語言的表達的水平好壞可以對其教學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中職政治課程如《職業道德一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等都概念抽象、理論性強,比較枯燥乏味,這是,教師如果不會去照本宣科,語言表達通俗易懂,加入各種聯系和思考的話,枯燥的課程實際也會大有可觀,引人入勝。下面,該文就將對中職政治課堂的教育教學方面的話題進行一些探討和分析。

1.中職政治課語言表達要具有啟發性

啟發性很重要,對于啟發式教學方法使用較好的老師,其教學效果往往很好,而學生學習也都得其所要,它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手段,啟發性教學能引起學生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學習熱情。啟發性教學對教師語言表達的要求也需要邏輯性強、音量適度、清晰、準確、精練等,除此以外還要如下要求。

1.1注意語言表達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

語言的語速和音量的不同變化,一方面能展現表達內容的重要性,一方面能增強語言的吸引力和表現力,不知不覺中學生就聽明白了老師的表達,從而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

1.2教師語言表達要有感染力,生動形象

教學語言表達要輕松活潑,這樣能帶動學生的相應情緒,如巧妙的對詩歌、諺語等運用,既可是教學富于趣味,同時生動形象,感染力強。

2.循序漸進、遵循規律,具有連貫性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孟子曾經說過:“流水的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這句話的意思是:流水在行進過程中遇見低洼,盈滿了它才能繼續前進;而君子求學問道,沒有一定的積累和成就是不能夠通達進入一個更高的階段的。這是一個比喻,也包含了孟子老先生的一個重要教學思想:循序漸進。即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向前發展,不謀而合“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高深思想,不然,就是僥幸從事,違背學習規律,急于求成,揠苗助長。中職的政治課程教育,其課程內容中的知識點之間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和聯系,不是孤立而存在的。比如,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生產、消費、分配等等,這個認知過程從學生來說是這樣的:由不知到知、由淺到深的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即也是從是什么、為什么到怎么做這樣一個過程,這就是循序漸進,進而融會貫通,且知識點前后存在關聯和銜接。教師的教學就要保障這個科學的過程,讓學生在符合實際和自身認知規律的情況下,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及交流空間來加強自己的學習。可以說,符合學生規律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方法,懂得尊重規律的教師才是好的教師。比如有些教師在中職的政治課程教育講解“變化發展與順境逆境”一文時,靈活設計教學方法,開辦一場學生的“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逆境與挫折,怎樣才能順利實現我們的人生發展目標”演講,在一種深度的啟發中感悟和學習政治知識。

3.有理有據,具有可信性,語感傳情

中職的政治課程其實是一門德育課程,它的重點更在于育人:即對學生的思想品格進行教育,完善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就政治老師而言,需要老師具備威信,因為中職學生往往對一個老師十分敬愛,則會喜歡老師的課程和所傳授的知識,在學生的眼里老師和教學內容是被一起作為認識對象評價目標的。中職的政治老師就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對于自己所傳授的知識,要做到深入分析和備課,在給學生講解知識的時候,要客觀公正,并有條有理,有理有據,語言表達熱情洋溢感情傳神,一顰一笑都是真情涌現,這樣,就會使課程教學產生無窮的魅力,激發學生對課程的熱情和喜歡;反之,如果老師自己對課程都懷疑不信,卻還照本宣科講給學生,學生就會覺得教師和教學特別虛偽,壓根不會喜歡這樣的課程和這樣的教師。另外,中職學生喜歡民主,也會對課程及政治里的知識觀點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對于這種學習態度我們要予以歡迎和鼓勵,鼓勵學生參與到課程中來,并相互探討相互學習。實際上,學生的這種討論和參與課堂的形式,一方面是其意識獨立、思想豐富的表現,另一方面,對學習而言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中職教師在政治課教學中講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文時,就開始讓學生們自己分組討論,對學生自己消費形象、分析、思考進行辯論。

這種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參與到學習中來,并通過自己的例子、思考、判斷對枯燥而抽象的政治書面觀點有了一個客觀和正確的認識,同時符合學習的循序漸進原則。因此,教師在教授東西的時候,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教師對案例的選取,要是學生熟悉和貼近學生生活的,這會有利于學生縮短認知過程,還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對教材案例廣泛進行收集整理,形成案例庫。只有充分做好各種準備,才能最大可能的保證對學生知識的傳授。

4.觀點明確,具有歸納性,主次分明

中職政治課的教學,其困難在于內容過于理論和抽象,就是大人,也不一定是能夠立馬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在反映出了政治課教學的不易。要做好中職政治課的教學工作,就要將抽象的東西先形象化,再將形象化的東西做抽象,即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再回到理性認識,這是符合人類的學習和認知規律的,能夠做到這樣,學生的印象就會十分深刻。同時,我們的教學要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可以開放思維和想象甚至創造自己進行探索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5.結語

篇6

【關鍵詞】德育課教學方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德育教育是整個社會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創新型社會中,學校德育課教師必須順應時展的要求,不斷進行德育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包括:重視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能力;緊跟形勢,用好教材和超越教材及編寫校本教材;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采用先進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創新考試考核方法等,德育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學生對德育課厭學原因的探析

目前,學校德育課教師可能和我有同感,那就是學生對德育課厭學,上德育課很難,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不配合。那么,學生對德育課厭學的原因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重技能、輕理論”思想的影響

2、普通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對學生的影響

3、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德育課課堂教學方法的實踐和探索

據調查,學校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許多德育課存在內容單調乏味,課堂沉悶現象;教師缺乏激情,學生缺少主動性、積極性,厭學、逃課現象比較普遍;學生對待作業考試無所謂,考試成績較差,等等。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增強德育課教學效果,真正實現其育人教化功能,是當前擺在每一位德育課教師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我在德育課教學實踐中,積極嘗試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破課堂沉悶現象,活躍課堂氣氛。

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強直觀感

以網絡多媒體技術為核心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正迅速地改變著我們的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優化了課堂教學的途徑。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強直觀感。

增加實踐環節,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根據教學內容,我經常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一定的社會調查、參觀活動。

3、幽默教學法

德育課課堂教學方法的新思路

為了更好地改變當前德育課上課難、學生厭學的現狀,更充分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在今后的德育課教學實踐中,打算嘗試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分層嘗試教學法

“分層”這個概念來自于“分層教學”模式。在早期,它被人們理解為是分層遞進教學的簡稱。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學的實踐,學者們又提出了更新的理論,他們認為分層不是簡單的分組,分層不是目的,更不是結果,而是一種為了更好開展群體性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嘗試教學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我國教育歷史悠久,嘗試思想自古有之。孟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嘗試”教學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名言是:“我雖不敏,請嘗試之”。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嘗試教育思想,他明確指出:培養閱讀書籍的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唯有讓他們自己去嘗試。他認為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心力,是嘗試的宗旨。分層嘗試式教學法有利于解決“兩極分化、差生轉化”的教學難題;有利于全體學生達到嘗試成功,促進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全體學生具有健全的心理,提高素質。

茶話式教學法

茶話式教學法又稱研究式教學法,它是在克服傳統“注入式”、“一言堂”缺點的基礎上出現在課堂的一種民主教學形式,正如茶館中對談的顧客一樣,師生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進行教學,因而課堂形式顯得活躍、靈活、輕松、自由。這種方法能夠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的啟發式談話提到首位,它可以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以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體現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誘導學生自己發現并獨立掌握知識,它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發現真理”。因此,學生的個性和智力不會受到壓抑,而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任何科學理論只有在不斷地探索和前進中發展和完善自己,才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德育科學理論也不例外,只有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進入21世紀,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逐步深化,在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條件下,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沖擊和挑戰。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在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道德修養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缺陷,這就要求學校德育課教師在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不斷進行德育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才能肩負起學生道德品質培養和創新能力培育的重任,去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素質;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提高法律素質;增強現代的經濟意識;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李傲:互動教學法――診所式法律教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篇7

一、有效的課堂提問

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和不斷探索反思認為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提問應有目的性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好奇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此課堂提問的目的性應基于以下幾個原則:

1.基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師的課堂提問必須精確把握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通過對有關問題的探討,了解所學過的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知識之間的關聯。初步獲得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經驗,結合實際背景,在給定目標下,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進一步體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相應的能力”。

首先教師必須通讀并深入鉆研教材,對教材要有深入的理解。其次教師要備好每一堂課,了解并掌握每一堂課的難點、重點、教學關鍵,以及與已有知識的內在聯系。最后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

2.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俗話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若教師的提問隨意拔高,違背學生認知規律,則會造成學生思維斷層,讓提問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必須合理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

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識規律因材施教,對什么樣年齡特征的學生準備什么樣的課堂提問。其次還必須深入生活、開拓視野,積累豐富的知識和語言。生活是無字的書,思想敏銳的有心人,可以從生活中讀到精彩的詞句和篇章。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數學教師也要像作家一樣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以及內心世界之中,通過課堂內外的思想交流和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學生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和關心些什么,就能找到更多的共同的語言。

(二)課堂提問應有啟發性

孔子提出教師教學要了解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要按照學生的不同情況,“因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孟子也十分重視啟發式教學,認為教學要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不應訴諸強制的手段,而要適時地點化。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數學課堂提問僅僅滿足準確、精練以及生動形象通俗易懂還是不夠的。數學課堂提問應特別強調啟發性,這就要求教師應善于運用激勵式、懸念式、對話式等語言形式,圍繞教學內容展現新舊知識之間,現象和本質之間,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矛盾,創設發人思考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動機引發興趣。

(三)課堂提問應有趣味性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家張載認為,教學既要注意學生的可接受性,即“教之而不受,雖強告而無益”。他說:“教人之難,必盡人材。觀可及處,然后告之”。在他看來,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理想的教學。思想家王夫之認為,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一種自覺的認識過程。他不同意“學,效也”的傳統解釋,認為學習不是簡單模仿,而是主動的自悟,即“學,覺也”。也就是說,教學必須讓學生參與或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稱作好的教學,有效的教學。

教師的提問不僅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而且還要求言之有趣,言之有味。幽默能使人產生輕松愉悅的心境,能調動課堂氣氛,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有力地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有的人認為數學課幽默素材太少,其實教材內容本身和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大量的幽默源,就看教師如何挖掘,如何發揮了。

(四)課堂提問應有針對性

首先教師對教材一定要吃透,這樣就要求教師對每個知識點要用心研究,這樣提出的問題才能又精又準,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

其次為了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有意識地編擬高、中、低水平三個層次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對學習能力低的A層次學生的提問應是一些課本的基礎知識,難度不宜太大;對學習能力較好和較強的B、C層次的學生,尤其是C層次的學生,課堂提問應著重引導他們去猜想和類比,使他們在質疑解惑中發展思維,培養能力。

二、探索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

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力,提高學生答疑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討的話題。

在課堂上,學生喜歡回答怎樣的問題?我們的提問學生能接受嗎?我們的提問對學生的發展還有多大的空間?怎樣的課堂提問最有效?在課堂上,怎樣的提問結構才是最合理,最高效的?下面就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不斷的探索實踐,結合經典的教學案例,就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跟大家共享。

(一)把握提問的時機巧妙提問

教師要對課堂準備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使所提問題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減少提問的隨意性,減少無意義的提問,同時要注意控制提問的頻率和節奏。抓住時機巧妙提問,使學生在師生的問答中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好的問題在課堂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而且問得要自然,要緊扣本課的知識點,語言應該簡練一點,最好一矢中的。教師就提問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學生回答這類問題時,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學生的思維要躍出線性思維的軌跡,向平面發展。因此,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認知結構,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傳遞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改變信息單相傳遞的被動局面,是課堂呈現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學生答的生動活潑局面。

通過教師適時巧妙的提問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有效的問題能使人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能有效達成課時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二)把握提問的深度和難度

教師的提問必須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必須讓學生經過認真思索,動一番腦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因此問題的難度和深度必須適宜,教師可以采取深題淺問,淺題深問,直題曲問,曲題直問,逆向提問,一題多問等不同方式,開展多角度思維,優化學生思維品質,展示學生的思維品質,展示學生的創新個性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形式,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

提出的問題要有思考性。如果提出的問題學生都答不出,或不需思考就能回答,那么,這樣的提問就會失去其應有的作用。提問時還要注意內容的新穎別致、形式的多樣。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在規律的探求中提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了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通過師生的一問一答、邊問邊答,及教師對問題深淺的尺度的合理把握,采用靈活多樣的問答方式,有個別學生回答的,有學生一起回答的,有師生共答的,還有教師的適時分析。從特殊情況——具體的正比例函數圖象到一般的一次函數圖象學生有了全面的理解。

(三)把握提問的對象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中國現代著名畫家豐子愷在輪船上遇見一個錢莊商人問他的姓名。豐子愷答:“姓豐。”錢莊商人納悶地問:“什么風?”豐子愷解釋道:“咸豐皇帝的‘豐’。”錢莊商人不解。因為年代相去甚遠,商人也不大看歷史書,因此并不知道咸豐。豐子愷又說:“五谷豐登的‘豐’。”誰知道商人仍不知道是哪個豐,豐子愷哭笑不得只好在紙上寫了個“豐”。錢莊商人一看,恍然大悟,連聲贊道:這姓不錯!是“匯豐銀行”的“豐”啊!豐子愷也樂了,心想,不錯不錯,“匯豐銀行”的確比“五谷豐登”要時髦,比咸豐要通用。沒多久,豐子愷和一個農民同乘一輛車,二人交談甚歡,豐子愷自我介紹道:“鄙人姓‘豐’,匯豐銀行的‘豐’”。農民大叔一輩子在鄉下種田,并沒有聽說過還有個匯豐銀行,就搖頭表示不知。豐子愷就說“咸豐皇帝”的“豐”。農民大叔只關心自己的溫飽,并不去管誰又做了江山,何況是百年前的皇帝,仍是搖頭。豐子愷只好在他手上寫了個“豐”字。農民大叔忙說:“好姓好姓,年年豐收五谷豐登的‘豐’啊!”豐子愷恍然大悟:“一直覺得說話并不是難事,可對待不同的說話對象,要說的話還真不一樣”。

篇8

關鍵詞:新形勢 思想教育 青年特點 方法創新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國內外經濟社會生活一系列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現在世界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這場危機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波及到我國,還有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醫院的發展,同行業之間激烈的競爭,不斷地引起醫院職工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經濟利益、金錢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漸占據了重要位置,導致有些人物質欲望增強,精神追求貶低,醫療衛生部門中存在諸如收受紅包、藥品回扣、診治病人不仔細、開大處方等少數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醫務工作者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也使醫院青年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筆者所在醫院青年主要分布在醫療護理隊伍中,占全院職工總數的半數以上,是職工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質如何,將直接關系到醫院各項中心任務的落實執行和醫院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在新形勢下,根據青年群體的特點,調動和激勵青年的工作積極性,提高青年的整體綜合素質,使醫院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內容、形式等,同醫院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相適應,關鍵是在青年思想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創新。

一、青年群體的特點及思想現狀

這是一個變革的、個性張揚的、需求多樣化的時代,現在的青年成長于一個不斷變化、開放、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的社會中,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與前幾代的青年有著顯著的差異。他們具有自我權威性的特征,思維獨立,具有批判精神和創造激情,敢于向權威挑戰。他們具有多元性的群體特點,他們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觀點,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新信息,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不保守,不循舊;有很強的求知欲,做事講效率,有競爭意識;注重平等,講求參與等。他們還具有一定的世俗功利性,青年(特別是“80后”群體)是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財富的豐富而成長起來的,這是一個理想和激情激蕩、效益和物質突現、傳統和現實并存的轉型時期,同其他國家一樣,很多曾經神圣的東西逐步走向世俗,所以當代青年具有法律和意識,熱心社會活動,有較強的公民責任感,同時更加注重追求物質生活質量和生活樂趣,更加趨利。這都反映了一個時代對青年的深刻烙印。當代醫院青年(特別是“80后”群體)的價值觀念也已經和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呈現出多元化背景帶來的多元價值取向。主要表現在:

1、醫院青年關心政治的態度趨于穩定。信息獲取途徑的多樣化使黨的方針政策、基礎理論被廣大青年所了解,并被認同。但是,還有部分青年的認同態度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對個人現實發展利益的考慮,他們參加政治學習的熱情沒有參加專業技能學習的熱情高,關心政治的內容和方式較多的集中在與個人發展有關方面,甚至參加黨團組織只是基于個人發展的需要。

2、崇尚知識、追求成功、完善人格等積極務實的觀念成為醫院青年人生發展的主旋律。醫院青年人的自我意識在加強,追求獨立人格的完善,崇尚個性發展,渴望實現自身價值。除了對參加醫學專業的各類知識、技能培訓保持興趣與熱情外,對其他如計算機、設計等多類專業都表現出濃厚興趣和關注。在加強自身的學歷教育、進修、技能培訓方面的同時,迫切希望多掌握技術,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當代醫院青年崇拜成功者,也渴望成功,然而對成功的價值判斷呈現多元化,崇尚物質的價值觀逐漸在青年中形成,而對精神方面的需求呈逐漸下滑的趨勢。

3、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是醫院青年精神支柱的核心內容。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青年對理想信念的追求更趨理性化,青年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好的、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青年的精神生活總體呈現出健康向上的趨勢。但是有少部分青年呈現出迷茫狀態,出現信仰危機,反映出精神動力匱乏和核心價值缺乏關注的傾向。

二、醫院青年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創新

青年是未來,是希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關懷,更需要得到理解與信任。筆者在多年的從事醫院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實踐和經驗表明:強制命令、硬性灌輸、泛泛而談、枯燥、空洞、單調的說教等教育方式不適用于現代青年。我們必須根據醫院青年的思想和特點,通過新的途徑和有效的載體,寓教于樂地開展青年思想教育工作,采取互動式的、參與體驗式的、滲透式的、啟發式的的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采取多元互動方式方法

醫院青年的信息獲取方式的多元增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據社會價值主導地位的難度。應變之策在于教育載體和教育渠道的多元化。要建立起青年人信息獲取環境的多元的信息系統,他們的信息來自哪里,我們主導價值體系就要延伸到哪里。以活動為載體是一種有形的教育方式,符合醫院青年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注重將教育的內容融入時代氣息,舉辦為青年所喜愛和樂于接受的活動,可通過舉辦崗位技能操作比賽、“以病人為中心”小品演示賽、演講比賽、創建“青年文明號、爭當青年崗位能手”等一系列特色主題活動,使青年在參與活動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到網絡作為青年(特別是80后)信息渠道的重要性,牢固占領互聯網教育陣地,建立形勢教育網、社會生活網、心理健康網、科技創新網、職業生涯規劃網、青年論壇等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充分利用手機短信、廣播電視點播等現代信息傳播平臺,提供各種能夠吸引和凝聚青年的“鮮活”信息,并同醫院各項青年文明服務活動有效地結合起來,引導青年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發展。要建立網上網下聯動的工作體制和機制,使網上輿論與思想引導下的行為監督指導成為有機結合的時空整體,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彼此之間成為良性互動。

(二)采取參與體驗方式方法

醫院的青年職工大都是從學校畢業即走上工作崗位的,社會經驗較缺乏,加之醫療衛生行業特殊的工作性質,使醫院內職工與社會的接觸面較廣泛,而這時候的青年的成長發展還處于尚未完全定性的階段,容易受社會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所以在青年思想教育方法上可采取參與體驗式,即堅持實踐體驗,強化參與式、互動式、體驗式、驗證試的方法和途徑,讓他們在最直接的體驗和最廣泛的參與中得到鍛煉和考驗。要通過各種社會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讓他們更好的了解社會,提高思想境界和分析判斷能力,促使他們在更多的實踐中得到磨練,在積累中變得更加成熟,更利于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

(三)采取隱性滲透方式方法

我們對醫院青年思想教育引導要融合在社會生活中、融合在共建和諧社會、共享改革成果的全方位、全過程的工作網絡體系中,融合在青年的生活、工作、學習各個環節、各個階段。要積極致力于好的醫院文化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要真正為醫院青年發展服務著想,從青年的興趣愛好入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寓教于無形。教育的形式、途徑、策略要隱蔽,方式要多樣,避免生硬灌輸。要積極推進思想教育工作的生活化,要挖掘青年身邊的現實素材成為對青年進行教育管理的有效載體,如用青年所熟悉的醫療戰線上典型人物的事跡激勵青年,讓青年在先進典型、模范人物身上找到自身行為規范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創先爭優的潛意識,激發工作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利用青年喜歡的人物、熱衷的方式、聚集的場所開展工作,達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讓青年們感受到關心、感受到快樂、感受到自由,感受到有用、增強趣味性和教育的實效性。

(四)采取啟發誘導方式方法

“讓他們自已選擇”,對于自我權威的青年人,特別是“80后”群體來說,再沒有比這更能強化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當我們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理解、傾聽之后,有的放矢地做好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充分尊重青年自我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就會深化他們冰冷而堅硬的外殼,感受到他們內心的不安和脆弱。要善于吸收和借鑒中外啟發誘導式教育思想的精華,例如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孟子的內省法、馬斯洛等的自我實現論等等,充分發揮青年的主體性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作為醫院青年思想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第一,以寬容和欣賞的眼光審視,他們不迷信權威,勇于創新,他們有民主平等意識,他們有獨立自主精神,他們有理性務實作風……,他們身上的許多優良品質正是我們提倡的“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應給予肯定并加以引導。第二,要鼓勵青年的創新和創造精神,揚其所長,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新潛能。第三,使青年正確認識不足并加以引導。把思想教育工作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病人為中心”和醫德醫風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開展“改善醫療服務態度,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勞動競賽和創建“青年文明號”等活動,使青年發現自己可能存在片面、偏執、自律性差、理想信念淡漠、價值追求迷茫、容易沖動等廣受批評的缺點和問題,并通過教育活動引導青年在處理奉獻和索取、醫患關系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關系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可通過觸及青年興奮點的方法,針對醫院青年在工作、學習中關心的熱點和遇到的實際問題,掌握關鍵的時機開展談心工作,從而產生思想共振,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濟良,青年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作者簡介】李如密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主任,教授;

張金泉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1級研究生

【摘 要 題】域外教育

【 正 文】

應試教育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時至今日也未給中國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帶來多少驕人的成績。究竟是什么影響著我國學生的創造力的發展?對中美兩國的社會文化、家庭觀念、學校教育加以比較,或許會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社會文化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社會對個體發展的期望直接規定和影響著個體的發展方向;社會文化的積淀對社會個體的影響至深。下面我們將從占社會主流的傳統哲學思想、社會對個性發展的態度和社會對于競爭的理解三個方面對中美社會文化中對于創造力影響較大的因素進行比較。

(一)關于占社會主流的傳統哲學思想

1.美國的實用主義思想。 2.中國傳統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一而不二”的哲學思想。

西漢董仲舒在“天不變,道亦不變”(《天人三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而不二”的觀念。他說:“天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為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陰和陽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并行而不同路,交會而各自”(《天道無二》)。即認為陰陽等相反之物是相互分離的,既無聯系,更不會相互轉化,這強調的是一種僵化、孤立的思想。這種思想上升為統治階級的上層建筑后,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一而不二”和“天道有常”的哲學思想,在當代的衍生物就是“對權威的迷信”,寧可固守,而不思變。這種思想的表現:一是“迷信書本”,時至今日相當一部分國人仍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書本,認為書本寫的就是不變的真理——尊而奉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迷信權威人物”,人們往往對“大家”的言語觀點過分地敬畏,“某某人說”成了我們許多人以“理”服人的唯一尺度。思如斯,行如斯,堪為憂矣!

綜觀兩種哲學思想,前者的“實用主義”強調的是“效用和變通”,而“一而不二”注重的則是“孤立和固守”,如此對立的傳統哲學思想必然對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造成潛在的影響。

(二)社會對“個性發展”的態度

1.美國社會的個人發展的思想。

美國特色的個人主義,強調每個社會公民都應有與人不同的個性,具有鮮明的個性才是真正的自我。他們的信條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這種提倡個性的社會文化必然推動了美國人,特別是美國的青少年的個性的擴張。而這個擴張的個性使得美國的青少年勇于獨出心裁的表現自我,也使得他們習慣于用那種“毫不受約束”的思維來思考周圍所發生的一切。

2.中國社會的“中庸”思想及明哲保身的處事原則。

“中庸”一詞始見于《論語》,最初是作為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提出來的。關于“中庸”的含義,孔子自己解釋為“執兩用中”“過猶不及”,孔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先進》),孔子又曰:“執其兩端,用中于民”(《中庸》)。后來,“中庸”的思想也擴充至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論領域。這一思想在當今社會也發展為兩個小分支:一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處世思想;一是“明哲保身”的為人原則。然而它們共同強調的就是內斂以自保,安于現狀的不思進取的態度。

“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個人個性的張揚,強調個人的與眾不同和標新立異;而“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原則則要求人們滿足、安于現狀,收斂個性以求得社會的認可。正如某學者所言,“中庸思想扼殺了個體創造的動機。”(注:張忠仁、苑景亮:《影響創造力發展的社會環境因素》,《錦州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2),49~52)

(三)社會對“競爭”的理解

“競爭”是推動個體不斷完善自身、開拓進取、謀求創新的壓力,也是一種動力。美國是一個富于競爭和提倡競爭的社會,失業、破產隨時可能降臨到每一個人的頭上,這種社會壓力迫使美國人不得不在這種競爭中不斷地充實自我,以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選擇。然而我國社會中關于“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舊思想在今天依然還有它的市場,這嚴重地打擊了人們的進取心,抑制了人們創造意識的發展。

二、家庭觀念對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影響 (一)關于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

1、美國家庭在兒童獨立意識培養問題上持積極的態度。 2.在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問題上,許多中國父母往往背道而馳。

中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家長制”的作風,這有其歷史淵源。孟子曰:“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的“長幼有序”就是針對兒童而來的,它的存在就決定了我國父母對待兒童的基本態度,它強調的是父輩和子輩的絕對服從和被服從的依附關系。這種“長幼有序”的思想在今天又獲得了新的“釋義”,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包辦”行為——父母的選擇便是孩子的決定。在物質方面,父母更是子女的“私家銀行”。這樣以來,兒童從小到大始終擺脫不了對父母的依附性。

從決定的做出到后果的自我負責,是一種獨立地、主動地思考和自我負責的過程,它有利于獨立思考和積極的探究;而對父母的服從只是一種被動的順應,它極易養成兒童被動接受、懶于探索的不良習慣。

(二)關于自信心的建立

1.美國家庭非常重視自信心的建立。

他們把“自信”擺到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橋梁的位置上。他們的具體做法是,積極肯定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成果,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當孩子進行探究性活動時,每一個很小的進步都會受到他們父母的重視和鼓勵,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并能夠沿著前進的道路繼續前進。這一方面有利于兒童做出選擇并勇于堅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兒童正確認識各種各樣的挫折而不會輕易地灰心沮喪。

2.中國父母的一些做法卻常常使兒童面對自卑。

首先,對于“建立孩子自信心”這個問題在大部分的中國家庭中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相當一部分父母還未自覺地對孩子的自信心進行培養。其次,受到傳統“家長制”的影響,為數不少的中國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是積極地發現孩子的優點、重視他們的進步,而是處處挑剔他們的缺點和不足而大加批評。孰不知,正是在這種動輒的斥責聲中,使孩子喪失了探索這個神奇世界的勇氣。

自信是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的重要前提,很難想象一個內心充滿自卑的孩子會有什么發明創造。

(三)關于探索行為的認同

沒有探索就沒有創新,中美兩國父母對兒童所表現出的“積極探索行為”的不同態度,值得我們深思。總的來說,美國父母對兒童所作的種種探索行為是持積極、肯定態度的。他們鼓勵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并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究,即使父母認為兒童的某一行為并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他們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予以糾正。而中國父母對兒童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心中的“好孩子”的標準就是“聽話”,而把兒童自己所進行的“探索活動”視做“胡鬧”而加以制止。

這樣,中美兒童在童年時的活動數量和種類上就有較大的差異,特別是那種富有冒險性和探索性的活動,中國兒童往往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與之“失之交臂”。

三、學校教育對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影響

學校教育是兒童培養的主要方式,不同的辦學思想和理念,必然培養出不同品質的“人才”,正所謂?木直中繩,róu@①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róu@①使之然也”(《勸學》)。下面我們將從教育理念和具體的課堂教學兩個方面對中美學校教育現狀進行比較。

(一)關于學校的教育理念

1.重視個性化和學生興趣的美國學校教育理念。 2.重知識、輕能力、忽視創新的中國應試教育。

在升學壓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已經偏離了原來的軌道,我們的教育目標已經轉向了高考。高考在教育制度中處于核心地位,高考制度越來越“完善”,考試內容也更加豐富,學生的頭腦充滿了知識,已很難找到創新的“領地”。在學校制度方面,人為地將學校劃為“重點校”“一般校”“垃圾校”;又將學生分成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這一切都在客觀上扼殺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創造的積極性,漸漸地熄滅了他們的創造熱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應試教育也非智力教育,我國心理學家認為智力是指認識方面的各種能力,即觀察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記憶力的綜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維能力,而我國的應試教育恰恰忽視了人的智慧的開啟!

(二)關于課堂教學

1.重實踐、重創造的美國課堂教學形式。

在教學方面,美國學校注重啟發式教學,特別重視個性發展和自我表現,注重培養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而不偏重考試成績,鼓勵學生發展特長、愛好。在課堂上,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側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重視概念教學和應用,不要求死記硬背;課后作業一般很少且題目靈活,主要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思考習慣。無論是課上,還是作業中,如果學生表現出創造的思維或特殊的能力就會得到獎勵。

2.重知識、重灌輸的中國課堂教學形式。

在中國的學校里,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課后作業,統一的考試及標準的答案。這一切將學生削尖去棱,塑造為一個個行動統一的應試“小專家”,創新一詞在他們身上顯得有些異端的色彩。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課堂的教學完全瞄向了應試。教師教的內容完全以“大綱”為依據,里面充滿了需要死記硬背知識模塊,苦澀而繁雜;教學模式大多采用“滿堂灌”“填鴨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地灌輸、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那些脫離社會實際、古板的知識,卻把創新思維和能力的訓練丟在一邊。有這樣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國的醫學家訪美時,和美國的同行討論起為什么中國學生基礎扎實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美國同行回答說:“或許,知識的洪流麻木了他們的頭腦!”

總之,美國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有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合格公民,而不以考高分為最好的學生,相異、相反,更注重學生特長的發揮。而我國學校教育的目標是為高校輸送更多的學生,所以強調的是知識的積累和應試能力的提高。

四、中美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因素比較的幾點啟示

在上述的比較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的社會文化、家庭觀念和學校教育中的確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內容,它們極大地制約著我國學生的創造能力的發展。下面便是筆者在綜合比較中美學生創造力發展差異的基礎上從社會文化、家庭觀念、特別是學校教育三個方面得到的關于我國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幾點啟示。

(一)來自社會文化方面的啟示

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三方的協調努力。社會要為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一種民主寬松、倡導個性發展的大環境;而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依附——社區也要積極為青少年的發展營造生動活潑的活動場所,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為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二)來自家庭觀念方面的啟示

正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漢書·賈誼傳》),家庭教育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影響極為關鍵。首先,家長要破除傳統“家長制”的不良作風,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氣氛。其次,家長要重視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探索的精神。此外,家長還要積極提高自身的素質,了解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理論,同時在創造發展方面盡力為兒童提供榜樣的示范作用。

(三)來自學校教育方面的啟示 2.在認識了創新型人才特征的前提下我們認為培養創造能力需要這樣的知識:(1)創造能力的培養在課程知識方面要求邏輯上有必然的聯系,前后具有高度的連貫性,這樣的知識必然有利于邏輯思維和流暢觀念的形成;(2)這些知識應是以某主題為中心構成的結構性知識,而這個框架要靠精確的知識來填充,這無疑有助于創造思維的展開,保證思維結果的精確性;(3)尤為重要的是這種知識中應隱含疑問,啟發學生去思考,“以疑引疑”,將其被動思考轉化為習慣的主動思考,所以學習材料要善于“設疑”;(4)知識應廣博、多樣以形成學生廣闊的視野,眾所周知,思考的視角越寬,解答的途徑就越廣。當然,中小學學生的學習時間畢竟有限,如何廣、博呢?筆者認為以小專題的形式編制教材是個很好的嘗試,小專題精而多,旨在概括介紹,學生一旦對某一專題感興趣,完全可以求助圖書館或互聯網進一步深入學習,以滿足其好奇心,充實其求知心,開啟其創造心!(5)此外,課程知識材料中應穿插易于激發學生創新意愿的榜樣性材料,所謂“點將不如激將”。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概括的認識: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協同努力,而在這三者中,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還是學校教育。而在創造力培養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創新意愿的形成”和“民主寬松氣氛”的營造。

字庫未存字注釋:

篇10

一、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獲一等獎)創始人邱學華,16歲開始(上世紀60年代)當農村小學代課教師,那時他就在思考:“為什么教師辛辛苦苦,而教學質量不高?有沒有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質量又很高的教學方法?”他帶著問題走進華東師大,如饑如渴地學習,發現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雖各有主張,但有一點是相同的: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畢業后留校任教,邱學華主動請求到小學搞教育實驗。在調查研究中,他發現,學生“主動”不起來的病根出在“先講后練”的傳統教學模式上。因此,他萌發出反其道而行之的“先練后講”,初試后,發現效果好,后因“”而中斷。“”后開展了“先練后講”教法的系統實驗,發現學生能在嘗試中學習,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嘗試教學法”,后來對此展開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總結出“嘗試能學習,學習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的嘗試教學理論及其基本模式、靈活模式與整合模式,產生了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原因有三:

第一,促使教學關系發生根本變化。從“先講后練”到“先練后講”,教學程序的調整促使教學關系開始發生深刻變化:學生從一味聽講、被動練習到自己的嘗試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內在學習的動力,有了獨立思考的機會。教師放手讓學生嘗試,不告訴學生已有的結論,其角色發生相應的改變。而教學關系變革是教學方法改革的本質所在。

第二,扎根中國教育的土壤。邱學華曾多次提及嘗試教學源于《易經》中的“童蒙求我”,并從孔子、孟子、朱熹等人的教育思想中吸取營養。與歐美流行的“發現教學法”、“兒童中心論”相比,“嘗試教學法”更加符合中小學生學習的實際,有利于把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指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幫助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打好學習的基礎。

第三,研究者的行動和人格感召力。教師還沒有講,先讓學生嘗試練習,然后教師再講,這在今天看來沒有什么新奇,可在當時看,改革的步子太大了,大部分教師不能接受、不敢實驗。邱學華不只是找志同道合的搭檔實踐,而且自己執教,上示范課、研究課;不只是在城市,而且更多地面向農村,到最需要的地區去搞實驗推廣。

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我國的中小學課堂上“講風”盛行,僅引入“嘗試性學習”環節的嘗試教學還不足以撬動整個注入式教學的根基。緊隨其后的江蘇省洋思初中(獲一等獎)在課堂教學改革上更進一步。這是一所農村初中,1980年建校,1982年即面臨倒閉,學生厭學、輟學、轉學現象極為嚴重,家長、社會意見很大。學校通過一年的調查研究,發現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死教書,課堂存在嚴重的“低效、無效、負效”現象。針對此,首先要求當堂完成作業,且時間不得低于15分鐘。其次提出學生課堂自學時間不得低于15分鐘,教師講課不得超過15分鐘,學生課堂作業不少于15分鐘,初步形成了“課前預習、課堂自學、課堂講解、當堂完成作業”的教學策略。再次,推進“取消課前預習、課堂讓學生先獨立學習一、教師根據學生先學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當堂完成作業”的教學改革。至上世紀90年代初形成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雛型。隨后,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進行細化研究,出臺了《洋思式初中教學評估標準(試行)》。至此,“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基本成型。

與“嘗試教學法”相比,洋思教學模式對傳統課堂教學的突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對課堂教學流程作了更加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對學習時間作了嚴格規定。如揭示學習目標,約1分鐘;指導學生自學,約2’分鐘;學生自學,老師巡學、觀學、督學,約10分鐘;檢查學生自學效果,約10分鐘;學生研教、互教,老師有針對性地導教,約10分鐘;當堂訓練,不低于15分鐘。②引入“生教”環節,組織學生互幫互學。這樣,學生的“學”就不只是獨立學習,還包括彼此間的相互學習,而教師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有策略地引導“生教”,進一步豐富了“教”和“學”的內涵。③構建課堂教學改革的配套制度。評估指標體系與評分表、全程備課制度、教學質量承包責任制、教學中的“十不”等。其中,“十不”規定:不布置課前預習、不進行課始復習、不過分精美導入、不課始講解題旨、不輕易提示提醒、不預設問題情境、不許隨便翻查資料、問題不暴露不導教等,一反傳統課堂教學常規,具有可操作性,確保改革舉措在常態課堂中的落實。

洋思教學模式變“課前預習”為“課堂先學”,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變“課后作業”為“當堂訓練”,它無疑是針對中小學傳統教學慣性所開出的一劑猛藥,起到了“顛覆課堂”的效果,扭轉了部分農村初中長期以來存在的學生厭學、課堂低效現象。

然而,對洋思教學模式的批評也主要集中在模式化,認為其有悖于教學活動原本具有的動態復雜性。不過它所產生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20多年來,學校不選擇、不挑剔學生,接受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學生超過10萬,通過3年的學習,學生直升率、及格率、合格率高,無一學生輟學,“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在洋思得到了實證,家長滿意率高。

三、導學、互助、探究、展示、總結

杜郎口中學地處山東省茌平縣偏僻農村,與洋思初中一樣,最初的改革也是教學效率低下,并且同樣從課堂切入。經歷“0+45”――即教師不講,把時間還給學生;“10+35”――教師講授輔導控制在10分鐘以內;到2005年總結提煉出“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即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三個板塊:預習、展示、反饋;六個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后來,針對“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中的一些問題加以改進,形成“導學、互助、探究、展示、總結”自主學習模式(獲二等獎)。

導學,即在問題引領下的思考、學習。教師引導學生盡可能在緊密聯系生活的前提下獨立思考,找出疑難。互助,就是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針對自己的困惑或感興趣的問題,通過多元互助進行體驗、討論、交流、感悟。先是兩人交流,盡量解決疑惑,實在解決不了,可以向其他小組成員或教師求教。這種多元互助,利于課堂智慧的碰撞,也利于資源共享。探究,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學生心、腦、手、口并用,自己去發現、分析、研究、思考、解決問題,是一種深層次的學習。展示,即分享以互動、質疑為主的學生自主學習成果,以生生互動為主進行展示學習、智慧碰撞、思想交流。總結,即以應用、創新、學以致用為主的反饋過程。

為促使新教學模式的推進,學校組織開展骨干教師示范課、優秀教師觀摩課、全體教師過關課等,對各學科進行不定時抽聽課,對稍弱教師,年級主任請骨干教師一起聽課,加強指導。班主任坐班保底,對本班任課教師進行教學管理。學校考評組負責對教師的考核,每學期至少兩次對每個教師聽課打分。根據評價結果,學校內部教師的職稱分為特高、中高、中一、中二、中三5檔,實行掛牌上崗,并給予教師精神和物質獎勵。學校建立領導班子、學科主任、年級主任、班主任四級立體交叉和“一談二警三停”的管理機制,獎優罰劣,激勵大多數,強勢推進改革。

不難看出,杜郎口中學的自主學習模式對嘗試教學法、洋思教學模式的借鑒,但不是簡單照搬而有自身的顯著特點。

第一,不僅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而且強調賦予課堂學習以新的內涵,重在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學會思考,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學習等。

第二,凸顯以學生互動、質疑為主要活動的課堂展示。課堂展示中學生態度大方、聲音洪亮、語速適中、肢體語言恰當、有感情和活力,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與表達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信,進一步激發出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四、高中半天授課制

2005年,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逐步推進,山西省新絳中學仍然面臨著與當年洋思初中、杜郎口中學同樣的問題:“講”幾乎成為學校教學的全部內容,學生單靠聽講和做題來學習,極度厭學,課堂上無精打采、昏昏欲睡,課堂變成了睡堂。

針對此,新絳中學展開半天授課制教學改革(獲二等獎)。首先,學校提出了學案課堂,教師通過編寫和使用學案進行教學。其次,圍繞學生展示開展各種探索活動,改造課堂學習流程,提出學生以“學習報告”為主要形式,展示交流自學成果,杜絕課后布置作業。再次,推出半天授課的流程。著重用“”統領師生工作,即教師力行“編、驗、點、導”,學生力行“學、做、展、悟”。用兩種課型――自主課、展示課進行實踐操作,用四個經文――學生自主經、展示經、導師引導經和點評經規范師生行為。其中,自主課上學生在學案引領和導師指導下讀書、思考、查閱、交流,請教老師、觀看視頻并完成學習報告。教師了解學情,參與交流,答疑釋惑,驗收學習報告,收閱展示方案并完善教學設計。

學生在第一天的后半天自主學習,為第二天早上的展示課作準備。展示課上,師生按照事先設計的活動方案進行:學生展問題、展成果、展學習報告,師生互相交流、質疑,教師主要以點評和引導為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并記錄新生成的問題,問題解決了,不需要課后作業。

從2010年開始,所有班級實行半天授課制,通過設立導師制、微課視頻、網絡學習等加強對學生自學的指導。同時,設計并建設與教室相連的三城――讀書城、電子城、實驗城,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展示活動提供必要的資源。

新絳中學的“半日授課制”有對嘗試教學法與洋思初中“先學后教”模式的直接借鑒,只不過它的“先學后教”不是以一課時為單位,而是以一天為單位,學生第一天的后半天以自主學習為主,第二天上午進行展示交流與教師輔導,是一個翻轉了的大課堂。與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相比,展示活動被進一步放大為主要課型,而且不再是以“作業”為主要內容的展示,而是以專題學習報告為主要形式,包括學習新內容后寫成的“任務報告”,以單元章節總結為主要內容的“反思報告”,對整個學科的認識與理解的“學術報告”等。同時,因地制宜地建立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改革支持系統,包括小組學習導師制、“三城”資源支撐以及規范師生行為的經文等。無論是自主課,還是展示課,師生零距離接觸,教師不再是以講授為主的老師,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師,師生關系有了重要變化。因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不同,而有了兩種課型的差別,并非一個半天教師授課,另一個半天教師不授課。嚴格說來,半日授課制的命名值得商榷。

改革開放30余年,課堂教學改革一直是十分活躍的領域。嘗試教學法、洋思教學模式、杜郎口中學自主學習模式、新絳中學半日授課制是不同時期課堂教學草根式改革的標志性成果,其中貫穿著如何破除注入式教學,讓學生釋放生命活力和靈性的主線。不管有意或無意,彼此間有著明顯的先后相承、不斷創新的關系。后者借鑒前者,不是對前者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前者基礎上有了實質性的改進,不斷將課堂教學改革引向深入。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時期的改革者均面臨“滿堂灌,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可見,注入式教學的長期延續有著怎樣堅硬的現實土壤。如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些改革都是從教學流程的硬性規定人手,特別是以對教師的講授時間嚴格加以限制起步,重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甚至采取種種非常規手段來強勢推進新模式。這像是教育園地上的一場硬仗,沒有銳利的鐵鍬不足以將堅硬的石塊撬開,栽上新的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