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品德教育中的孟子性善論

時間:2022-03-29 03:48:00

導語:談品德教育中的孟子性善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品德教育中的孟子性善論

教人求善,永遠是孩子品德教育的真諦。

孟子的性善論的提出,是以論“心”為基礎的。可以說,孟子是中國第一個論心的則學大師,心字在猛子中出現了19次。

孟子認為人有四種善端。《孟子·公孫丑上》中就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在孟子看來,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固有的,這是對人性認識的基礎,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

那么,為什么社會中又充斥著丑惡呢?孟子認為,這是因為善端(心官)是人人都有的,但是生理感官(耳目之官)也是每個人所固有的,而這是“為惡”的基因。他認為善端是大體,生理感官是小體。人們如何對待“大體”與“小體”,就會決定一個人的道德養成,人生走向。孟子曰:“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確實,我很認同孟子的看法。人一生下來,本性就是善良的。我們都說兒童是天真爛漫的,童心是純潔晶瑩的,跟他們在一起我們會覺得世界的美好與燦爛。但是,人都會慢慢長大,在成長的道路上,社會、家庭、校園的環境都會都他們不同的影響,最直接地影響著他們的耳目之官。而耳目之官是有盲目性的,它最容易被外物所影響和蒙蔽,也很容易引向迷途。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人而已矣。”也就是說,當外物影響人的生理感官時,如果不通過心官去思考和調控,那么就會蔽于物,而且會反過來使得善端流失。一味地追求滿足生理感官的刺激,就會養成低劣的品德。所以,兒童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的人的品德走向墮落敗壞,是因為外界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孩子染上賭博,打架,盜竊,早戀同居甚至吸食的惡習,這與他周圍的成長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早20年,校園里就連早戀的情形都很少聽說,但是現在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了,我想這與現在的網絡、電視、報刊等外界環境的沖擊影響有很大的關系。

那么,作為家長、教師,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品德健康成長,孟子也給我們指出了兩條途徑:

要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這就告訴我們,要讓孩子向善,就必須保存他心中的善端,用什么方法來保存?要靠仁,要靠禮。我們在平時的教育當中,要告訴孩子,人與人的相識相知是造化的緣分,來之不易,佛說,前世界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人與人之間要團結友愛,要懂得愛人,要懂得尊敬別人,不但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包括所有人。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為家長、老師,只有將仁禮之觀念不斷地教育孩子,才能保存孩子天生的善端,才能養成美好的品德。

要養浩然之氣。當然只是存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養心。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什么是浩然之氣?孟子說是“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浩然之氣就是廣闊的胸襟,就是無私的情懷,就是義與道的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氣節觀念。我們要注重培養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要熱愛自己的祖國;要有高尚的人生情操,要樂觀積極向上;要心胸寬廣,要大公無私;要遵紀守法,要誠實守信;要見義勇為,要堅持真理。孟子還告訴我們,要養浩然之氣切不能拔苗助長,而是要逐步地養成。孩子的品德養成教育要如春風,輕柔和煦,如溪水,源遠流長,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