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環境藝術設計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6: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術環境藝術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術環境藝術設計

篇1

我國傳統民間美術具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是在我國歷史文化的醞釀下,由多民族美術文化相融合產生的,具有獨特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特點。隨著近年來我國居民對現代環境設計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民間美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從傳統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入手,對其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傳統民間美術;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應用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根本目標是為居民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的高品質生存空間,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物,在很大程度上指導著我國居民的審美取向與行為方式。因此對如何將傳統民間美術中蘊含的文化精髓以及民族情感,融入到現代環境技術設計中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傳統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

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存在著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關系,隨著西方文化逐漸對我國藝術思想以及思維方式造成影響,對我國傳統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傳統民間美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融合過程,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民間美術從民間衍生而來又根植于民間。傳統民間美術是我國藝術設計理念的基礎以及源泉,是藝術心理的發端。傳統民間美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部分,不僅包含了我國傳統藝術語言以及文化符號,而且凝聚了我國人民最為純粹最為質樸的藝術思想。傳統民間美術作為一種造型藝術形態,具有多變性以及獨特性的特點,其美術造型風格多樣、造型各異,且自身藝術思維方式較為獨特,審美意識具有我國的民族特點。面臨著現階段中國傳統本土文化逐漸迷失的問題,對傳統民間美術中的精華元素、人文精神以及民族情感進行挖掘與提煉,并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進行融合,可以有效地豐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語言,從而創造出更具民族特色的高品質生活空間,滿足我國居民的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

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概述

1、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建立在環境科學研究基礎上的邊緣性新型學科,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與發展空間。環境藝術主要指的是構成人類生存空間并進行美化的系統化設計,是對生活環境進行規劃的設計過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涵蓋了人文、生態、經濟、藝術等多個方面[2]。現階段環境藝術設計逐漸被社會所重視,對于推進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也有著較為特殊的意義。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符合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的高品質生存空間,這就需要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不僅要尊重文化傳統,還應當順應時展趨勢。

2、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特征

1)藝術化特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我國居民對精神文化提出了相應的需求,要求社會環境中各種物件體現出相應的整體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整體性藝術,對空間關系、形體關系以及色彩關系都有所把握,具有統一性藝術化特征。

2)現代化特征。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單一性的設計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需求,因此絕大多數設計師在開始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與環境藝術設計進行融合,在賦予現代環境技術設計一定的聲光設計效果的基礎上,為現代藝術設計賦予了現代化特征。

3)情感化特征。現階段國際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方向逐漸向情感化設計偏移,簡單來講就是在現代藝術設計理念的基礎上,關注居民實際需求,集中力量進行人性化設計。在情感設計基礎上對設計手法進行探索與創新,使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在符合時代需求的同時,設計出人性化的生活空間。

4)民族化特征。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單方面強調設計的現代化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但也導致我國居民失去相應的民族文化寄托。因此現階段設計師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逐漸開始將我國悠久的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進行融合,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賦予相應的民族化特征[3]。

三、傳統民間美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1、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造型上的應用

傳統民間美術的造型元素主要起源于我國人民的生產活動與日常生活,是人們通過對生活進行總結從而繪制出的圖形與圖案,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并服務于人們的精神需求。從傳統民間美術的視角進行分析,造型運用是較為重要的表現形式,不同的造型與圖案可以滿足人們差異性的觀賞與使用需求。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民間美術的造型運營可以有效地提高設計水平,保證藝術設計可以在對傳統民間美術藝術進行創新的同時,結合實際設計需求,從而推動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傳統民間美術講究意形融合,這在很大程度上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造成了積極性的影響,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與傳統民間美術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拓寬其現實作用與歷史意義。與此同時,傳統民間美術中的各種意象與符號也都具有深刻蘊味與意義,這種意象與符號也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

2、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形式上的應用

傳統民間美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形式上的應用是二者相融合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設計作品紋樣、色彩等傳統民間美術方面的視覺傳達。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首先應當建立在尊重藝術精神基礎上,在融合的過程中既應當考慮傳統民間美術色彩、造型上的視覺表達,尊重原有藝術形式的秩序與韻律,也應當深入考慮對藝術設計氣韻的營造。在融合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形象上的拷貝與復制,而應當借由傳統民間美術創造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有意味的形式。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創作過程中,應當對整體設計的韻味與氣質進行把握,在設計中融入傳統民間美術的靈魂,從而提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靈動性。

3、對傳統民間美術元素進行創新運用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主要通過對傳統民間美術元素符號進行提取、轉化與重構,從而突破傳統環境藝術設計的思維定式,對傳統民間美術元素進行演繹。盡管傳統民間美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象征,但其在審美情趣等方面仍與現代元素有所差異,因此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與傳統民間美術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應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傳統民間美術元素進行合理的加工。并通過對傳統民族美術元素進行解構與重塑,使其成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5]。對傳統民間美術元素的應用應當結合現代化元素進行合理的改變與創新,從而有效地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當傳統民間美術元素同現代化設計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沖突時,應當明確傳統民間美術元素的滯后性,在有機運用的過程中將優秀的傳統民間美術元素與現代化先進設計理念進行融合,從而有效地提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水平。

4、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地域元素

地域性與民族性是我國傳統民間美術最為顯著的特征,因此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對獨特的地域文化進行考慮,通過將傳統民間美術元素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進行融合,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且符合區域性文化環境的設計作品,從而豐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表現形式[6]。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不僅應當體現出地域性的風格與特色,還應當對地域歷史文化的傳承進行考慮。將地域性元素應用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可以塑造出既符合傳統民間美術審美觀,又富有地域特色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產物。傳統民間美術的地域性元素經歷了悠久的發展歷程,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演化為一種地域性的文化認知,因此,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應將傳統民間美術的地域元素加以應用,在充分聯系設計實際的基礎上,對地域性的風土人情、文化內涵進行融合。

5、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材質上的應用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符合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的高品質生存空間,環境設計工作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間的沖突。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如何提高原有資源的資源利用率,創造具有自然性特征的新空間是設計師的重要研究課題。在選取設計材質上,可以借鑒傳統民間美術的造物造景經驗,充分利用設計材質的自然屬性,對設計材料的自然美感進行有效地提煉[7]。這就要求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采取當地特有的材料以及人工資源,在尊重地域性地理特征的基礎上對特有資源進行有意識的開發與創造,從而拓寬環境藝術設計的多樣性。

四、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國民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藝術內涵需求越發強烈,將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進行融合,可以為民眾的藝術情感帶來寄托,并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水平。

作者:李蓋 單位: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

參考文獻

[1]李沙,喬薇.傳統民間美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1,04:226-227.

[2]皮佳.傳統民間美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現代園藝,2015,22:137-138.

[3]袁磊.民間美術的構成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2:184-186.

[4]胡悅.藝術設計對民間美術元素的吸收與應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4.

[5]何靜.民間美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大眾文藝,2014,02:87.

篇2

1.環境藝術設計的原則與指標

現代城市環境的整體規劃建設與核心設計理念務必體現“整體、持續、協調、循環、節能、綠色、再生”的指導原則,通過將綠色生態觀念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實現人類居住環境的和諧與完善,進一步體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與可持續發展,進而提升人們整體居住環境質量與住宅區自然復合系統趨向穩定、平衡、協調、和諧的方向發展。要想全面實現城市環境的生態化規劃設計,首先要對傳統意義上的設計理念進行革新,在遵循生態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積極融入現代科學技術,全面推動生態文明城市的發展。

2.環境藝術設計生態理念的內容

生態城市規劃應使綠化指標、地面保水指標、節水指標、節能指標、二氧化碳與廢物減量指標、污水垃圾處理指標、綠色交通指標等各項指標符合生態規劃標準。綠化指標是生態規劃建設的一項關鍵性標準體系,必須使住宅環境內綠地率達到60%以上;應采用具有滲水保水能力的高效建筑基地施工材料,利用自然排水系統以確保雨水及時排出與科學合理滲透,適當減少混凝土覆蓋面積;通過完善凈水系統與節水系統,強化城市水資源設計,利用省水器與新型水資源對雨水、生活廢水污水進行科學處理與循環再利用,確保飲用水符合國家規定標準;開通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建筑材料的使用應以減少二氧化碳排量為關鍵指標,裝修內飾應體現節能綠化環保風格;設計雨水與生活排放污水分流管理系統,突出可持續利用原則;倡導綠色交通工具的普及與使用,從而減少環境污染。此外,城市住宅在經濟生態設計規劃方面,應突出低能耗的綠色消費觀理念,提倡以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鼓勵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以減少資源的浪費,推動綠色科技生產的發展與普及。

二、中職美術教育背景下生態理念藝術設計方案

1.綠色生態的人性化美感設計理念

設計師要充分結合現代化建筑學基本原理、生態理念價值觀、節能減排綠色環保新技術營造適宜的生態居住環境,對能夠影響到城市生態平衡與美感的各種環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進行統一協調與統籌規劃設計,使其和諧共融、統一共生,有序而持續地發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體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對環境空間的生態環境進行充分合理設計,依據南北朝向、最大向陽與通風程度對住宅區進行規劃,留出科學合理的通風道口與生態綠色走廊;科學合理規劃設計建筑單體、群體的朝陽區與陰影區,使居民可最大限度地享受陽光;應以城市空余地面為基準,強化區內景觀園林建設;充分利用城市內外自然山水環境,使之相互統一和諧,通過遠山借景、引水入市等方式美化生態景觀;保持動植物種類的多樣化,為之創建和諧生存環境;擴展區內園林樹木種植面積,加強生態氣候調節能力,以提升居民生活適宜感與健康指數。為此,可通過科學統籌規劃綠地、建筑與景觀,形成通透深遠富有層次感的景觀空間;通過以曲代直的形態布局,美化建筑形態與園林分布空間。

2.積極開發自然可再生資源

創建綠色生態城市要與我國人均資源緊缺這一現狀相結合,通過積極擴展利用新能源、新技術減少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節約有限土地資源與能效資源,充分運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生物能代替污染嚴重的煤炭能源,推廣可再生資源性強,具有降溫、保溫、隔熱性能的家居建筑設計,以達到保護與節約資源的目的。在新能源技術開發利用上,通過將生活垃圾廢物回收再利用,推廣沼氣的使用普及,利用新能源節約技術全面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指數,對住宅建筑形體與空間形體進行革新。

3.生態資源的和諧統一性

篇3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美學;美學要素組合和應用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9-0183-01

一、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是一種空間藝術,它不僅體現了自然環境、建筑環境,與此同時也體現了人文環境、社會環境、心理環境,因此環藝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性。

再次,環境藝術設計作為建筑設計的延伸和組成部分,環境設計旨在創造合理、舒適、優美的環境,以滿足使用和審美的要求。在設計美術學中,環境設計集形式美、功能美、藝術美于一體。 環境設計利用各種形式美造就人們對空間的認知和視覺感受。在環境中的設計應該首先讓人在空間流動中產生視覺觀感,再經由空間中的虛實在造型、色彩、尺度、比例等方面產生形狀各異的空間心理體驗,最后達到視覺上的美感。

二、美學

美學是指通過繪畫、色彩和版面展現自然美感的學科。人對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的反應,即對美感的反映。

美的這個定義,抓住了“人的需求被滿足”這個美的本質,克服了以前許多美學家把美的屬性當作美,把美感當作美而引起的諸多問題。

三、美學要素組合和應用

(一)空間組織造型要素

空間組織和界面處理,是確定環境基本形體和線形的設計內容,設計時以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為依據,考慮相關的客觀環境因素和主觀的身心感受。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創造空間環境為人服務,設計者始終需要把人對環境的要求,包括物質使用和精神兩方面放在設計的首位,為滿足人和人際活動的需要作為設計的核心。 現代空間組織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 心理等要求,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等多項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

(二)美學色彩要素

1、色彩的運用因空間的使用目的不同而不同

由于空間具有不同的使用目的,所以在滿足色彩不同要求的同時,還要考慮不同性格的體現,以營造出不同的氛圍。

2、色彩的運用應因空間的大小、形式而變化

大的空間多采用深一些的色調,以增加的重量感;反之,應采用淺一些的色調來增加空間感。

3、色彩的選擇應根據空間的方位而定

不同方位在自然光線作用下的色彩是不同的,冷暖感也有差別,因此,可利用色彩來進行調整。如朝北的房間常有陰暗沉悶之感,可采用明朗的暖色,使光線轉趨明快,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朝南的房間日照充足光線明亮,可采用中性色或冷色;朝向東西方向的房間有上下午光線的強烈變化,且光線的溫度較高,所以迎光面應涂刷明度偏低的冷色,以便綜合自然光線對它的影響,整個房間以冷色調為宜。

4、色彩的選擇應注意使用者的偏好

一般來說,在符合色彩搭配原則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滿足不同使用者的愛好和個性。這種愛好和個性是因人而異的,是受民族、地域、性別、年齡、知識結構等影響的我們可以因勢利導,在滿足其要求的基礎上,采用綜合的方法選用一些類似色和陪襯色進行合理搭配,并用一些對比色進行點綴。

(三)光

光照是指環境的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光照除了能滿足正常的工作生活環境的采光、照明要求外,光照和光影效果還能有效地起到烘托環境氣氛的作用。

因此, 環境藝術設計把設計美學發揮的淋漓盡致,而環境藝術設計自身中的美學橫跨了多個領域,從單純的空間設計美學到多層次的、向其他領域延伸的美學,使環境藝術設計正真成為“美”的代名詞。隨著人們生活內容的多樣化,每個人對空間環境的需求也更加豐富多彩。環境藝術設計以自身的美學與豐富的藝術手段讓人們體味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美感,能動地為人們表現生活、美化生活等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大概只有正真體會到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美學,才能悟出一個道理――生活。

篇4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 學生 審美素養 培育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當今藝術設計相關院校中的重要專業方向,從近年來的發展狀況來看其持續增長的趨勢依然十分明顯。由于房地產市場的火爆以及其所帶來的室內裝飾行業的持續壯大,有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學生選擇報考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不過,就筆者所了解和掌握的情況來看,目前有很多被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所錄取的學生都缺乏美術基礎和審美素養。以筆者所在的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每年所招收新生中源自美術類考生的比例并不高;雖然藝術設計類專業原則上要求學生具有美術基礎能力并在高考前參加美術聯考,但事實上由于高校尤其是職業院校之間招生競爭的激烈,很多不是美術類的考生也能被錄取到藝術設計類院校和專業,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都進入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而對于各個中學及高考考生家長而言,那些高考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也需要尋找升學出路,最好莫過于選擇報考一個市場前景尚好、容易就業的專業,而火爆的房產及室內裝飾行業自然很容易成為他們的首要考慮對象,于是很多缺乏美術基礎和審美素養的學生就這樣大批進入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中。

藝術設計類專業不同于理工類和管理類等專業,屬于“大美術”范疇,對從業人員的美術基礎和審美素養有一定要求。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來說,從事這方面工作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結合,同時還需要有狀態、能否在學習和工作實踐中進入狀態很重要。美術基礎和審美意識普遍低下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新生群體,想要在專業的學習中迅速進入狀態、的確有點難度,也很容易影響到整個專業的教學效果。面對這一情況,筆者所在的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也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例如在剛入校的環藝專業新生中開展繪畫基礎技能培訓活動,利用周末重點培訓非美術類新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美術基礎及在此基礎上的審美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短期的繪畫培訓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即便是美術類考生,也未必具有較好的美術功底和一定的審美素養,以筆者從事環藝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經驗和情況來看,學生們的美術造型基礎和審美能力普遍較弱。因此,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進行審美素養培育很有必要,同時為了順應學情現狀,包括素描、色彩、構成在內的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也應當作出相應改革、充實和調整。即便不是單單為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較多非美術類學生,整個藝術設計類專業也應該和必須針對不斷變化的學情和市場狀況,對基礎課程教學作出相應改革。

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環藝設計和裝飾行業還暫處于野蠻生長狀態,但隨著國家政策調整,行業逐步走向規范是必然趨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的市場需求前景大,因此更應當著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審美素養培育,與以培養學生美術造型基礎的素描、色彩、構成等基礎課程教學息息相關,因此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須強化基礎課程教學,而教學改革為提升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鋪平了道路,并最終為培育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基礎課程教學是審美素養培育的重要條件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下設有室內設計、園林景觀設計、裝飾工程、建筑等不同方向,每個方向學生的美術基礎情況不盡相同,同時各方向對美術基礎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樣,素描、色彩、構成等基礎課程,博大精深,是藝術設計工作的造型基礎,但具體到每個專業方向上,其側重程度和具體要求有所不同,就環藝專業來說,其對美術基礎的整體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大量非美術類考生涌入也在情理之中,但美術基礎的重要作用并非完全是技術上的,而更是思維方式層面上的提升,也即審美素養的積累,基礎課程教學是審美素養培育的重要條件。

二、基礎課程的授課當以適應本專業方向的實訓需要為宜

藝術設計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美術造型能力,于不同專業方向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和深度,總體而言是,博大精深的美術基礎課程很難在有限課時內讓所有學生熟練掌握并具有較高水平,其教學目的主要是開啟學生藝術審美素養的培育和積累。就教學內容而言,基礎課程的授課當以適應本專業方向的實訓需要為宜。例如環藝專業中的建筑方向對速寫和立體構成的依賴相對大些,故基礎課的教學即以基本滿足其后繼專業課程需要為立足點,素描基礎課程也不必在臨摹作品上花費太多精力,重點培養學生掌握明暗關系、懂得欣賞為宜,等等。

三、結語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及所屬各方向雖然對學生美術基礎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任何學習藝術設計專業的學子,都應當主動打好美術造型基礎并以此提升自我審美素養,這既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要求,也是時展的需要。同時,教師也應該積極努力,有效推動針對當前學情的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簡要提出了培育h藝設計專業學生審美素養和推進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點想法,有考慮不周全之處,筆者將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篇5

媒體大環境的變化,給藝術設計人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要不斷探索,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創新藝術設計的形式和手法,掌握基本的電腦操作技巧軟件及網絡應用技術,并注意完善各項技能在作品中的適用性。藝術設計專業是多學科綜合的應用型藝術學科,新媒體技術應用于專業設計軟件課程的教學是發展趨勢。學院應該整合數字媒體、動畫以及移動傳媒網絡等業界公司的資源,創新教學,探索在高科技和數字化背景下,藝術、科技、人文等學科交叉式人才培養架構,使藝術設計教育突破以往的局限,也使畢業生在團隊合作、實踐能力、新媒體觀念上有著更為突出的優勢。

二、新媒體環境下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的新思路

(一)創新藝術設計理論教學體系,合理設置新媒體課程,課程體系優化與完善。新媒體藝術設計信息量大,交互性強、表現形式豐富,所以傳統藝術設計理論體系需要增加、創新、融合新媒體內容,根據其信息傳播的形式、媒介以及傳播的復合性、學科的綜合性、技術的數字化等特征來完善提高這一新興學科。根據新媒體環境下藝術的交互性特點,課程設置要具有開放性、多層次、動態性等特點。如何對新媒體藝術設計課程進行合理設置,可以根據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的狀況不同,選擇進行集中式教學或融合式教學:在有師資力量和技術條件支持的情況,選擇集中式教學模式,在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單獨增設專門的新媒體的相關課程,在相對充裕的教學時間里向學生講授新媒體理論及技能,課程設置上要有新的課程以適應新媒體數字時代,除原有的廣告、包裝平面設計等,影視動畫、影視包裝、網絡廣告設計、多媒體交互藝術等課程也應加入到課程設置,類似網絡多媒體在很多院校都已形成了獨立的相對完善的學科;如果師資力量或教學條件有限,可以在原有設計課程中增加相關新媒體的內容,進行融合式教學,融入式教學的優點是教學安排靈活,實用性強且節約教育資源:如電腦輔助設計課程中加入軟件新功能的講解或增加動畫類新軟件;廣告設計課可增加如影視廣告設計制作、游戲廣告設計制作、網絡廣告設計制作等;廣告策劃課可以增加新媒體廣告的策劃與創意,如網絡廣告、移動媒體廣告、戶外視頻廣告等。

(二)引入行業標準的項目,構建新的實踐教學模式。作為一門應用性、操作性強的學科,必須通過強化實踐教學來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學生新媒體技能與技巧。當課程進入高年級階段,學生掌握了較完整的新媒體知識,并能操作相關應用和后期制作軟件,可以在課堂內導入與市場接軌的實踐項目,這樣能讓學生加深對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了解,并在完整的設計流程和團隊合作中培養專業素養。成立新媒體工作室,鼓勵學生結合專業,從自身所長與興趣出發,積極參與工作室的實踐活動,學生有大量的機會參與到實際項目的開發與制作中,引導學生形成腳踏實地的務實作風,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近些年,國內各種有關數字媒體的設計大賽很多,為藝術設計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項目,教師可以規劃切實可行的設計題目,將具體的教學過程與大賽設計內容相結合,把設計大賽的題目融入設計教學過程,把設計理論知識和設計方法導入鮮活的設計實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投身設計創作。在這樣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不但可以提升教師的設計教學水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身參與和體驗真實的設計過程,必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為將來獨立進行設計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深化產學研一體化教育

新媒體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整體觀念。高校發揮專業學科設置齊全的優勢,整合校內相關學科資源,建立各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教學體系,尤其要重視計算機、網絡、媒體專業資源的整合利用。學院專定期邀請國內新媒體行業的資深人士、專家進行講學、交流活動,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媒體理論研討及創作實踐活動,充分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讓學生能了解業界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學校還可與新媒體制作公司或相關行業部門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學生或專業教師參觀學習,對整個行業有一個概念的認識。同時,建立固定的實訓基地,利用寒暑假,派送學生或專業教師到新媒體行業相關企業學習,參與實際案例的操作。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審美特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城市的發展要求越來越高,對城市建筑的欣賞和審美不只是外形設計方面,更多的注重設計中所包含的藝術水平和效果,這就要求設計師注重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和實用的融合,高水平的環境藝術設計在帶給人們美的同時,對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所以要將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不斷的滲透到房屋設計、城市規劃等各個方面,助力城市化發展。

一、影響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與其審美特征的要素

(一)地域環境概況。一個地域地理環境影響著人們的設計理念和審美特征,其內容主要涉及到氣候與地形等方面。從我國整體地域環境來說,在環境設計理念上,多與大自然相融合,追求大自然山、水、植物等融合美。南北方由于地形與氣候的差異,南方氣候溫潤,植被豐富,建筑多出現假山、花園池塘等,而北方地勢平坦、氣候干燥,建筑多數氣勢蓬勃,設計整體形成了中主對稱之美,所以地域環境的差異對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與審美特征影響不同。[1](二)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對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和審美特征產生直接的影響。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期,手工業與農業是經濟發展的支柱,所以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貼近自然,希望利用自然的力量實現發展。在工業革命以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快速提高,工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人們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影響了環境設計理念與審美特征。(三)社會政治文化制度。社會政治文化制度是影響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和審美特征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會制度時期,皇權至上,例如故宮的建造,正是為了彰顯皇權的威嚴,產生了中主對稱的審美特征,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氛圍對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影響不同,在古代受到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的觀念的影響,在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上多追求自然的原始美,而如今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環境藝術設計產生重要影響。

二、現階段環境藝術設計理念

(一)順應人們需求的人性化理念。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向更高層次發展,對個人房屋設計、城市綠化美化以及城市規劃等方面的環境藝術設計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從人們的現實需求出發,開展人性化設計,既做到方便人們日常生活需要,又要融入當地風土人情。[2](二)人與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從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的發展污染了環境,破壞了自然生態,造成了資源枯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中要融入人與自然、與環境的和諧相處,開展環境保護宣傳,促進群眾的環保意識的覺醒。環境藝術設計注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不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三)主體參與的多元化理念。如今環境藝術設計不僅僅是設計師或環境、建筑、規劃和監測等部門的事,涉及的內容廣泛,這就需要眾多的主體參與進來。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要在以環境設計師為主體下,開展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另外,還要注重社會群眾的意見,把人民群眾的真正需要反映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去。

三、現階段環境設計審美的特征

(一)依據現實需要的多層次性。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規劃中越來越多的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第一,人民群眾作為受益群體,環境藝術設計需要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確保群眾使用便利與舒適,例如在廣場上,要注重選擇花草,在建筑物上要多選擇雕塑類;第二,要注重美感,充分利用好點線面以及色彩的搭配,讓群眾充分享受視覺之美。[3](二)空間設計的關聯性。環境藝術設計涉及的對象眾多,小到屋內設計,大到城市規劃設計,所以環境藝術設計要重視設計之間的關聯性,在保持各個要素協調發展的同時,還要做到空間的多樣性,不可急功近利,例如杭州西湖周圍的建筑設計繁瑣復雜,限制了西湖的發展,然而南方的園林在環境藝術設計方面具有代表性,把各部分之間的關聯性發揮的淋淋盡致。(三)貼近群眾需求的實用性。實用性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終極目的。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要考慮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注重設計作品的功能性。例如城市公園中的長凳,在符合公園環境的前提下,要滿足人們休息的需要,還有城市中的垃圾桶設計,既要體現出城市的特色,更要注重垃圾桶的使用功能。

四、結語

環境藝術設計與其審美特征需要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現實出發,注重人性化、可持發展以及多元化參與,促進環境保護。

作者:宗偉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張思傲.關于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與其審美特征的思考[J].科技經濟導報,2016(24):103.

篇7

【關鍵詞】室內設計;美學;理念

一、室內設計與美學的基本概念

室內設計是指為滿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們對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對它的視覺感受的要求)而進行的準備工作,對現有的建筑物內部空間進行深加工的增值準備工作。目的是為了讓具體的物質材料在技術、經濟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條件下形成能夠成為合格產品的準備工作。由于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因為美的對象,即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等,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的研究,都是經過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結果。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是完善空間、傳播文化、創造美的藝術,是運用現代工藝、技術將美學理念、文化內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內空間環境的藝術。完美的室內設計產生于高度的現代文明,成功的室內設計同時創造著先進的文化。作為美學分支的藝術與技術美學是指導室內設計的重要學科之一,它是研究設計領域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

二、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藝術結合

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已經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設計的科學性在帶來空間環境功能的合理、舒適、高效、安全的同時,其結構、材料、工藝本身具有的技術美感與設計形式處理產生的藝術美感,共同形成了當代室內設計審美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室內環境的創造中,現代美學要求室內設計不但高度重視藝術性,而且還高度重視科學性,及其相互的結合。從建筑和室內設計發展的歷史來看,具有創新風格的興起,總是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促使室內設計必須充分重視并積極運用當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結構構成和施工工藝,以及為創造良好聲、光、熱環境的設施設備。當代室內設計的科學性,除了在設計觀念上需要進一步確立以外,在設計方法和表現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視,設計者已開始認真的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確定室內物理和心理環境的優劣。另外,在設計表現方面,計算機技術進行設計和繪圖的廣泛普及應用,可使我們在初始設計階段中便能運用其所提供的三維視覺技術去探測第四維效果。針對當代建筑和室內設計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問題,室內設計在采用物質技術手段的同時,當高度重視并運用現代美學原理,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生理要求與心理要求、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進行綜合而全面的考量,從而創造出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室內空間和形象、以及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當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中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滿足。

三、美學原理在室內造型中的應用

(1)室內造型的整體性。室內造型是一個完整的而相互和諧的整體。在同一室內空間中,天花板的造型、墻壁的造型、家具的造型,要有統一的風格,有著內在的聯系。假如同一空間的風格,有著內在的聯系。假如同一空間的造型缺乏完整的和諧良好的比例,合宜的平衡時,必將使室內效果繁雜零亂。(2)室內造型的類別。室內造型分為結構性造型和裝飾性造型。結構性造型主要是以建筑物的構架為主要范圍的造型,以及裝飾結構中所需要的造型。如為了將建筑物中的梁柱等結構遮擋起來的造型,以及裝飾間隔等所需的造型。通常這一類結構性造型多數都處理成較為簡潔的形體。裝飾性造型是為了加強裝飾效果,增加室內的裝飾氣氛,而在吊頂面、墻面、以及室內的視覺中心處設置的格調、有韻律的造型體和面;或者以家具、固定設置和擺設為主要對象的造型。

室內設計作為建筑設計的繼續、充實和加深建筑設計的內涵,處于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離不開美學理論的參與和指導。理論必須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學術和應用的重要工具。沒有理論的指導,室內設計便缺乏組織基礎且是脆弱的。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性,當代室內設計應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并緊跟時代和尊重歷史,從整體環境的角度出發,采取具有民族特點、地域風格、充分考慮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的設計手法,創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內涵意義與審美價值的當代室內設計文化。

參考文獻

[1]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中國建筑美學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篇8

一、 關鍵要素藝術化設計

(一)現實要素藝術化設計

《完美有多美》以現實世界的“不完美”為開篇,影片的主創者以藝術化設計、高度擬真,現實地打造了一名將近不惑之年的普通修理工的“不完美”的人生。選擇這樣的一名普通修理工作為影片主角,顯然頗有深意。影片以這樣的平凡視角下的藝術化設計,一方面,昭示了中國電影藝術化設計的跨界意識開始漸漸覺醒,另一方面,亦將中國現代社會中的普通工人階層與普通工薪階層的狀況,進行了同樣高度擬真式的刻劃――家庭、父母、生存、夢想等重重壓力交織之下的幾乎不堪重負,男主角亦因此不得不借酒澆愁。在這些現實要素的巧妙藝術化設計之下,男主角出離現實的訴求也就自然應運而生。而與此同時,打開男主角心門的那把鑰匙亦就此以一種藝術化的形式橫空出世。這把鑰匙的出現,既標志著男主角現實世界的有意識游離的開始,又標志著男主角平行世界的o意識臆想的就此開啟。

(二)情節要素藝術化設計

影片中的情節要素是藝術化設計的重頭戲,尤其是情節過程中的視覺藝術表達,更是舉足輕重。在影片時空對比的快節奏轉換之下,情節要素的表現力必然會出現明顯的弱化,為避免這種情況,本片的主創者藝術化地一方面減少了旁白參與,另一方面則以強對比色強化了畫面的沖擊力,并借此藝術化地為這部影片增添了由畫面所強化的出彩的整體藝術表現力。這部影片牢牢地抓住了當代青年的普遍求榮求顯求富求貴的心理訴求,以男主角這一特例加以展開,以眾多高級道具藝術化地鋪陳出了與現實世界反差對比都極為強烈的平行世界,同時,更以奇幻的藝術化設計,濃墨重彩地強化了男主角、關鍵道具、場景等之間的對比度,從而為觀眾帶來了一種情節要素強化的更易沉浸的現實幻境。尤其是影片中的情節要素的想象發揮,更是為觀眾帶來了超乎想象的意象式升華。

(三)門要素藝術化設計

門要素既是這部影片中的最大亮點,又是整部影片中的關鍵要素。門要素既牽系著現實世界中的溫暖親情,又牽系著平行世界中的所謂完美人生。因此,門要素顯然是整部影片成敗的關鍵所在。門要素的一端聯結著現實,另一端則聯結著幻境,任何一端的失敗對于整部影片而言,都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影響。同時,門對于中國傳統意象而言,具有著超越其表象的許多可以引申的多元化、多層次、多視角的認知。[1]從影視藝術視角而言,門要素的藝術化設計,既是一種現實世界代入幻想世界的中介,同時,又是一種現實世界與幻想世界在心靈深處的深度融合,恰恰是這種心靈合一的深度融合,才實現了以幻想游離現實,以幻想規訓現實的直指心靈的隱喻意義。而一旦這一門要素面臨消失,則男主角便不得不在現實世界與平行世界之間作出何去何從的終極抉擇。

二、 時空轉換藝術化設計

(一)組鏡式時空轉換藝術化設計

《完美有多美》一片中的藝術設計堪稱完美,影片前半部分中的現實要素、情節要素、門要素等的藝術化設計,均為時空的現實與幻境間轉換提供了最佳鋪陳。而從平行世界的意義而言,這部影片更以全新的鏡頭組接設計與全新的視覺形象設計,將時空轉換加以藝術化,從而為觀眾展現了一種“人生得意須盡歡”般寫意的人生非常態。這種以幻境表現的人生非常態的生命體驗代入,之所以能夠令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亦在于平行世界藝術設計與現實世界藝術設計的藝術化無縫彌合。當然,在關鍵要素藝術化設計階段,這部影片的藝術化設計還僅僅表現為一種所有影片中都存在的物性與物象,而進入時空轉換藝術設計階段,這種物性與物象即已悄然轉換為一種藝術化圖符式的象征表現。主創者更以藝術化設計的思路,將主觀鏡頭、運動鏡頭的轉場應用于時空轉換后的平行世界,更強化了平行世界中的沉浸感。

(二)多重蒙太奇式時空轉換藝術化設計

在影片的現實世界中,男主角的的生活敘事較多以常用的敘事蒙太奇藝術化地加以表現,這種表現將人物置于環境氛圍之中,更加強調事件的邏輯關系與因果關系,重在表現影片中男主角眼中的單調、乏味、無聊的生活。而在影片的平行世界之中,男主角的臆想化的生活沖突則以表現蒙太奇的藝術設計技法加以藝術化表達,以突出男主角身份地位在環境氛圍中的那種喧賓奪主性,同時,亦以這種蒙太奇技法凸顯了周旋于兩個世界間的男主角的那種身份地位巨大落差的戲劇性影視效果。[2]例如,在平行世界中,男主角的生活場景中藝術化設計的畫像,即在背景中起到了烘托的作用,用以強化男主角平行世界中極不尋常的身份地位,同時,亦以這種刻意的畫像形式,為男主角在影片中的身份地位附加一層更具象征性的意義。

(三)格式塔式時空轉換藝術化設計

時空的穿越與轉換,是這部影片的藝術化設計的最大難點。縱觀世界影壇,將這種穿越擬合為幻境世界中的形式且令其能夠在觀眾的視知覺中生成,才能堪稱是最為完美的藝術化設計。因此,這部影片采取了平行世界的逆格式塔式的同質異構技法,這種技法的應用,顯然是影片中最大的亮點。影片中的幻境世界,仍然是與穿越前的現實世界的同質世界,只不過是男主角的身份地位發生了異構式的天壤之別,這就使得種種男主角穿越前的仰求不得,變成了穿越后的委身俯就。這種同質異構的藝術化設計,為幻境世界影射現實提供了強大的 能量,從這種意義而言,幻境世界其實已經儼然成為現實世界異化的動力場,而幻境世界亦在這種動力場的時空轉換過程之中,變得亦真亦幻,進而在觀眾的心靈深處已經將二者合而為一,成為一種心源性的“既完美又不完美”的矛盾著的統一體。

三、 現實幻境藝術化設計

(一)擬真幻境藝術化設計

藝術化設計的真諦,就在于根據劇本的有限文字描述,釋放給觀眾無限的基于各種表現手段的完美的視覺呈現。《完美有多美》中近乎完美的時空轉換的逆格式塔式視知覺完形,為影片的進一步的意象化建構提供了堅實的知覺基礎與心理基礎。顯然,幻境需要一定的擬真性,因此,影片中男主角所進入的現實幻境,采取了多重藝術化設計,其中既有與現實高度擬真的同質化場景,亦有臆想化的奇幻場景,這些臆想化的奇幻場景,在主創者高超的創意之下,既美輪美奐,又充滿了新奇的想象力,為整部影片插上了意象化騰飛的翅膀。同時,正是這些奇幻藝術化視效,為男主角平行世界中的性情改變,以及人生的大起大落書寫了完美有多美的平步青云后的反思與詰問。[3]由此觀察,中國電影中的藝術設計,事實上已經開始觸及到了電影工業的靈魂內核。

(二)視覺畫面藝術化設計

不得不說,后F代電影工業的批量式生產,已經將現代電影工業發展帶入到了一個難以自拔的誤區當中。后現代電影工業的發展,其實更應關注于影視藝術作品的內涵,更應以藝術化設計,將電影的情節故事之美、視覺畫面之美、音效擬音之美等,以藝術化設計之手深度融合為一種美的更佳形式的釋出呈現。例如,在本片中,故事之美恰在于近乎最低階層的一步登天,而這顯然是許多當代年輕人毫不隱晦的終極夢想。影片中的男主角自然亦未能免俗,由現實世界中的倍受奚落驚天逆轉為幻境臆想世界中的炙手可熱,從心理上,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絕大多數當代年輕人都懷揣著的式臆想,從而為本片展開了遠超電影本身的故事之美。同時,視覺畫面的藝術化設計,更將那種現實世界之中無法實現且可遇不可求的奇幻性,以無窮的張力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4]

(三)臆想虛擬藝術化設計

《完美有多美》中的現實幻境,顯然是基于真實世界臆想下的虛擬式建構。影片中的這種擬真現實的藝術化設計,恰恰為幻境的真實性提供了強大的客觀保障,同時,亦為觀眾的短時快速自愿沉浸提供了強大的心理慫恿力。而這一切,事實上都是影視藝術設計實踐活動的成果。這部影片以藝術化設計為觀眾詮釋了一種啟示錄式的警世性――完美有多美。可能在每一位觀眾心目中的臆想都不盡相同。而事實上,人無完人,事無完美。因此,完美到底有多美,恐怕在這個世界上都找不到唯一正確的答案,但是,從《完美有多美》這部影片之中,顯然能夠看到,臆想中的完美即便成為現實,也不見得真的就是完美。這部影片以藝術化設計,為觀眾營造了一場強烈對比現實的幻境,同時,亦旨在忠告觀眾,珍惜當下的人生,那些風光無限的表面成功,或許并不值得羨慕,惟有腳踏實地才是真正的完美。

結語

從藝術設計視角審視《完美有多美》,我們看到,藝術設計的最根本的目的絕非西方發達國家的批量式電影工業模式,而是中國電影的精雕細刻模式。因為,以藝術化設計之力必將獲得一種整體大于局部的美學意義與美學價值。從這種意義而言,《完美有多美》顯然是非常成功的藝術化設計作品。這部影片中針對現實幻境的藝術化設計,更是令觀眾們獲得了既移情且沉浸式的生命體驗,這種生命體驗賦予了觀眾幻境規訓現實的現實主義意義。所謂“物忌全勝,事忌全美”。真正的完美其實猶如海市蜃樓一般是并不存在的,其僅為人類美好愿望的一種逆現實折射而已。人生總有缺撼在,當下或許就是最好的安排。正如影片的最后,當完美變成一種禁斷式抉擇的時刻,觀眾才幡然猛醒。

參考文獻:

[1]王之潤.影視藝術設計之色彩運用[J].青春歲月,2010(16):23.

[2]唐金娟.TED學習模式下的《影視藝術專題》微課程設計[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9):51.

篇9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儒家美學;思想;價值

我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想在世界上占有更高的地位,如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必須要有我國的藝術設計特色,而我國特色的核心之一就是儒家美學思想。儒家美學思想對藝術設計產生的影響,體現在人們對造物的價值觀念形成,使得造物成為中國倫理哲學的物化表現。誕生于封建社會的儒家思想,始終與我國社會共存共興。時至今日,沒有被時代淘汰,主要是其吸優吐劣的自我升級能力。深刻了解儒家美學思想對中國現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有助于我們更深層次、更全面的挖掘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精華及其哲學根源,讓儒家美學思想更好的為當代代環境藝術設計服務。

一、設計理論價值

1、“仁”是基礎

儒家美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實質是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現代社會,“仁”是在思想上積極催人向善的因素。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愛人”就是以人為本的有力支撐。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首先是在功能性、藝術性上要以人為基礎,要服務于人。反之,設計師也無從談起合理的設計理念。

2、“禮”是標準

儒家美學思想中的“禮”是維系封建社會秩序、共生和諧的道德規范與保障。“禮”的最終實質就是規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詞。在我國古代藝術設計的發展中,“禮”以固有的數字、顏色、紋理、式樣、陳設等形式展示在各個角落,維護著封建社會等級、秩序和宗法。“禮”作為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設計理念由過去服務于封建法統的角度,而演變為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通過設計中的材質、數理、裝飾樣式等元素,達到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作用。

3、“天人合一”是設計理念

中國最為古老的哲學命題之一就是“天人合一”,它不是哪一個固有思想流派的專利,但卻是每一個思想流派不可回避理念。孔子提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來論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最為完善,最為科學、最為合理、最具智慧的中國哲學思想。追求環保理念是環境藝術設計必然遵循的理念,而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正是討論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存在著對人本身和看待自然兩個方面的要求。

二、設計實踐價值

無論是中國古典風格、還是當代的新中式風格,都是利用中國元素中的圖騰、花紋、色彩、陳設等外觀裝飾形式來營造環境藝術設計的外觀表現。

1、“和”為貴

“和”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和”為貴是儒家美學思想最重要的核心理論之一,是中國最早形成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體現了儒家美學思想的平衡觀念和內斂性格。儒家思想看待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內容實質關系的基本觀點是世間萬物和諧共生。這一理念一直伴隨民族發展至今,一直全方位影響著社會。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應呈現出折中、平衡、內斂的主體趨勢,這一趨勢也應成為未來環境藝術設計的主流。

2、“天地人相參”

“天地人相參”集中表達了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觀念,體現了人類中心論的同時,倡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和應對態度。儒家美學思想中人化自然的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長期存在,不僅在過去有其輝煌的歷史,也會在未來散發出吸引人的光彩。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建立在人生存活動的自然環境當中,應利用自然的同時順應自然規律,這以理念不論在當代還是未來,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內圣外王”

儒家思想中的一個基本命題就是“內圣外王”,這是儒家思想中提倡強大自身,影響外界的方式,是對“修齊治平”思想的延伸和設想。然而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主要是指,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設計教育價值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開源偉人,更是一個影響世界的教育祖師。所以儒家美學思想在中國從古至今的各個時期,對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在當代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中影響尤為重要。

1、克制“急功近利”

對環境藝術設計從業人員思想教育,應該符合儒家思想提出的“厚積薄發”的循序漸進理念,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習和實踐和其他科學一樣,不能速成與復制,需要腳踏實地,穩步前進。

2、消除“見利忘義”

儒家思想至高的道德、禮教、政權要求就是兩個字:“忠”和“義”。在商品社會中,環境藝術設計是通過創造科學、藝術、合理的環境,來獲得勞動報酬。這使得環境藝術設計人員在專業技術上應具備相應的高度,同時在職業操守上更要保持高要求。

3、塑造“職業精神”

儒家美學思想創造出中國的儒雅高尚“士”階層、日本的忠勇忍義“武士”階層、韓國的“賢人”階層。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人員教育中,儒家思想強調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在思想上要有獨立的人格、踏實的作風、誠信的態度和團隊的合作精神。

四、結論

儒家美學思想是我國歷史、民族心理的重要投影和重要潛流。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對未來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設計理念、設計風格、對外影響和傳播以及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等體現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作者:顏文明 單位: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志剛和諧社會與構建現代禮儀之邦[C].見:朱貽庭主編.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學林出版社,2005.

[2]姜林祥薛君度儒學與社會現代化[C].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湯常鳴儒家文化對我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三個價值[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4]梁思成建筑文萃[C].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李海清中國建筑現代轉型[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篇10

關鍵詞:審美角度;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建筑概念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文化是人文和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一個地區吸引外來資產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取決其文化的產出。文化建筑,歷來是表達城市地域特征、文化特點,展現人文精神的載體。

如何能夠最大化的滿足人們對于這一類建筑的使用需求的同時,滿足他們的審美需要,是設計領域長期研究的課題,因而、深入了解文化建筑的藝術特質,掌握文化建筑的藝術設計勢在必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下,無論是審美還是其他活動,都處于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從這個角度來審視,文化建筑及其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絕對不能僅僅只是建立在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基礎上,還必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才能賦予文化建筑更長久的生命力。

1.審美、文化建筑以及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

1.1關于審美

審美、是客觀存在的感受和體驗,它更多來源于人們的心理活動,同時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

建筑、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在其作品創作中,審美活動既有助于設計者從更廣泛的角度去深化作品,同時又可以輔助他們更準確的把握受眾的心理,使創作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達到其“天人合一”藝術效果。

1.2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屬于公共建筑,是人們日常生活和進行社會活動不可缺少的場所。文化建筑包含的類型較多,常見的有展覽建筑、文教建筑、紀念建筑、演出建筑及特定環境的風景建筑等等。在西方國家,文化建筑甚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文化建筑越多,或者建筑水準越高,就說明這個國家的文化經濟水平越高。如今,文化建筑的類型越來越多樣化,數量也呈現出不斷增加的態勢(見表1)。

1.3文化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

文化建筑的設計是功能-藝術-技術的空間組合,三者應達到高度的統一。優秀的建筑設計不能脫離總體關系孤立地進行,應將它融入特定的環境之中去考慮。

(1)在建筑設計的環節中,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以環境來作為襯托,結合整體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與相應的標準,通過物質手段的輔助以及美學原理的分析,從而創造出能夠滿足當下民眾物質文化生活的室內以及室外環境。

(2)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不僅僅可以實現文化建筑的基本使用價值,還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體現環境氛圍以及建筑特征等精神層次的要素和特征。

(3)環境藝術設計必須要將人作為設計的根本,設計的主要理念必須要圍繞著為更多的民眾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來作為根本。

(4)環境藝術設計不僅僅要有調整自然環境的能力,也必須要能夠照顧到視覺秩序,除此之外,更多的就是要裝飾人的存在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等,只有將各方面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是一個合格的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作品。

2.從審美角度來考量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

綜上所述,文化建筑物的環境是對建筑功能的進一步深化和延續,是建筑內涵的深層次的表現。我們從審美、審美活動的角度來對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進行考量的話,可以從以下的幾個角度入手進行探討:

2.1審美主體更趨向于大眾化

①社會經濟及文化水平的飛速發展極大的豐富了大眾文化,環境藝術設計也正是傳達和弘揚了這種大眾文化。②無論是價值觀還是社會文化,抑或是公眾的需求,都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作為文化建筑,也必須要順應這種趨勢,力求創設出更加多元的文化需求,為公眾營造出更為寬泛的空間。從藝術的寬泛概念來看,一切都應該是藝術,而文化建筑應該是將普通的生活當作一種人文景觀,從大眾的生活之中尋找靈感,從而去展示人類生活中不曾被留意到的美。

以桂林木龍湖景區為范例:景區交通流線序列為入口、小廣場、游客觀演臺,一次穿越花鼓樓、木龍塔、水榭,最后走過古城墻回到入口廣場,因而、景區交通流線也是完美的景觀流線。

綜上所述,無論是大范圍的文化建筑,還是與之相關的環境藝術,都必須是與民眾的生活相關的、符合他們的審美觀念,并可以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休閑場所的。

2.2信息傳達手段的多元化與建筑的人性化

(1)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技獲得了空前的發展:①傳播的手段和速度都與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那種單一的信息交流方式被打破,呈現出一種網狀的態勢。⑦人們因為不同的原因聚集在了一起,從而傳輸的介質和載體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③文化建筑的藝術設計可能會帶來的視覺信息傳播,不僅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跨越民族以及國界,這種傳播方式甚至對以往的那種自上往下的傳播格局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它在某種程度上是整個社會網絡關系之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參與到信息的交流中。

(2)范例分析:①現代劇場在傳統的“觀賞與被觀賞關系”這一基本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個觀演互動融為一體的親密空間。②在桂林新區建筑群大劇院、博物館等設計中,室外設置大面積的前廣場組合水景景觀和建筑小品,使建筑內外空間流動,用設計手段引導市民積極參與,促進其城鄉的文化交流。

(3)上海大劇院(圖2),是中國傳統圖騰的現代詮釋。地基是方形的、屋頂是拱形的,象征“天圓地方”。側墻正面裝有玻璃,面向廣場,可以使人們飽覽全城景勝。

2.3文化傳達的過程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抽象性

(1)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考量信息,它具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的特征。所謂的限制性信息,是指它可以用語言準確的表達出來,而非限制性信息,不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本身帶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它需要用自身的感覺來體會,但是每個人的感覺又是不同的,所以很容易出現很大的模糊性。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得到的是,環境藝術設計過程必須要傳播的文化信息肯定不是限制性的確定信息,而是這種非限制性的,正是這種非限制性的、模糊的信息,才更需要人們去不斷的聯想。

(2)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根據人與建筑的關系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的,而人作為一種復雜的高級動物,他的感覺和品味很難做到高度統一,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覆蓋范圍又非常的寬泛,具有很大的復雜性,對于文化建筑所傳達的信息,沒有必要整體把握,僅僅需要抓住自己感興趣的一點或者最主要的一點進行感受和分析。

例如,上海東方東方藝術中心(圖3):似五瓣之蓮花,中心外殼通透,三個音樂廳如珍寶般地被裝在里面,外壁點綴有七彩陶瓷珍珠。整個建筑充滿活力,如流動的曲線般優美。

2.4審美是一種直觀性的活動

視覺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傳播形式。與人的其他感官相比,視覺手段更加的直觀,譬如說和語言相比,視覺具有圖像優勢,所以,審美活動的直觀性也是當下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的一個必須要注意的特點,通過環境藝術設計手段來傳達的信息,通常都是通過視覺手段實現的,可能也需要其他的視聽媒介和設計圖像的方式對整體的觀感進行傳播,從而完成對作品的影響。

例如,東京藝術大學演奏廳:設計注重其周圍的神社和樹木的歷史以及信仰精神方面的環境。該廳設計時,使用木頭、石頭、皮革等材料,并采取了獨特的嘗試,當頂棚過到最高的15m時,光線從上面泄下,如同置身森林中的廣場,從“森林”中釋放出全部的音樂。

3.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建筑的審美主體更加趨向于大眾化。而大眾的審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與實現人的發展,在于促進和諧發展、創建和諧世界,在于使這世界因為人們的生產活動而變得更加美好。所以說,雖然審美是主觀的心理活動,但是,它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民俗習慣、社會制度、倫理道德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等等客觀因素。環境設計各要素問的關系猶如生物學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鏈,維系著自然萬物的萌發,并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使得文化建筑物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體現出人類與環境的共存,體現人與環境新的高層次的平衡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宇潔,仲利強.當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間設計[J].中外建筑,2009,(04).

[2]徐海瀅.淺談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0,(11).

[3]陳英樺.以審美角度淺析文化建筑的環境設計[J].藝術研究,2011,(3).

[4]最新建筑設計詳圖資料集.文化,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5]體現國家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建筑創作,2005(03).

收稿日期:2013-4-16

作者簡介:蘭波,女,本科,副總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高級建筑師,建筑學專業,現從事建筑設計,施工圖審查工作,1982年至今,在桂林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工作,其問,1993年任建筑師,1998年任高級建筑師,所設計的工程多項獲得省級優秀工程設計獎及入選中青年建筑師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