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課程體系建設范文
時間:2023-10-15 09:3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課程體系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十幾年的教育實踐證明,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增強中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然而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水平受到諸多因素制約,如校領導是否重視,辦學理念及學校各項工作安排等因素導致開展水平的差距非常大。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頂峰,生理發育已成熟,而心理發育處于風起云涌的狀態:對于獨立與自由的渴望與管理嚴格的校園、父母的嘮叨成鮮明對立,渴求友情、愛情,卻時時處于高考的重壓之下。人際關系問題、生涯決策問題、強迫性思維問題甚至抑郁癥、焦慮癥在現代學生中層出不窮,他們對心理、心理健康有著不同側重的需求。而中學校園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卻遠遠跟不上他們的需要。
教師開發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選修課程,學生自主選擇,不僅能讓我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選修課的形式固定下來,而我們心理教師們也能不再被挪為他用,專業性得到保障。更能讓學生接受系統而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滿足學生不同層面的心理需求,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長足發展。
二、研究主要內容
(一)關于中學心理健康教育類選修課課程設計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一般分為獨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獨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稱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顯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是學校列入課程計劃并通過顯性課程的形式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施加影響的一類課程。本項目研究所設計開發的課程均屬此類課程范疇,故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此不作敘述。
獨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常又可分為兩種類型模式:
一是學科課程模式,即較為系統地傳授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的一種課程形式,這種模式的課程具有知識性、基礎性和問題邏輯性等性質,它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課程體系的基礎部分。
二是活動課程模式,即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及特點,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有關原理,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旨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增進心理健康,開發心理潛能的一種課程形式,具有活動性、主體性、互動性、體驗性和感悟性等性質。
(二)關于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類選修課課程設計的原則與目標
1.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課程設計的原則
國家教育部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修訂)的指導思想與原則,結合我校實際與學生心理需要,我們擬定心理健康類選修課程的原則是:發展性原則、體驗性原則和多樣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專業提供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 dylw.NET第一論文 網]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心理,教育活動必須立足于促進學生心理發展,而不僅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體驗性原則是指以學生個體的直接經驗為中心,使學生經過認知——體驗——領悟三個環節,達到自我領悟的境界,并將部分刺激材料內化為自我心理結構的成分,從而科學定位課程體系,合理進行課程模式的設置,正確選擇課程內容。多樣性原則不僅指的是心理健康類選修課種類的多樣性,還包括某一門課程的課堂組織形式、課程目標實現形式的多樣性。
2.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課程設計的目標
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目標,可按照基礎性目標、矯正性目標、發展性目標來構建課程內容體系。
基礎性目標:通過開設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課程,讓每一位學生認識心理健康的標準和意義,理解和掌握必須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識,具備自我心理保健和調適的基本能力,從而預防各種心理障礙的產生。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初級目標。
矯正性目標: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應面向特殊群體學生開設矯正性課程,從而對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群體學生實施危機干預,達到矯正的目標。此類課程對心理輔導老師的要求極高。
發展性目標:中學生在社會化的進程中,對自己的成長、潛能的開發有著更為強烈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我們要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發展性目標,幫助學生加強對人生、學業的心理認知,從而積極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主動發展,最終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完善的人格,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
這三個層次的目標,是一個從近期目標到遠期目標的發展過程,也是從低級目標向高級目標發展的過程。只有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充分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標也才最終實現。
(三)關于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課程的組織
1.改革心理健康類選修課課程的教學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種以學生為本位的體驗式活動課程。因此,必須建立起多樣的、學生積極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改變以往以課程講授為主要形式的單一教學方法,強化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選修課要積極運用情境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助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建構心理健康選修課課程內容體系
課程內容是課程目標的載體和具體化。根據普高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結合各門課程的不同目標,我們逐步建構起心理健康類選修課課程內容體系。
比如作為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性目標,內容選擇是一個健康、四個學會和三個感受,分別是:心理健康、學會適應、學會交往、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感受青春、感受情緒、感受生命。
3.完善心理健康類選修課課程的評價機制
由于心理是一種不可量化的主觀現象,具有內隱性、個人化的特點,因此,普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類選修課課程體系是性質比較特殊的課程體系,很難像其他學科一樣制定硬性、統一的考核標準。評價標準應突出其發展功能,激發學生發展動力,關注其發展過程。
三、研究成果
(一)滿足中學生不同層面的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選修課的開設滿足了學生基礎性與發展性心理的需要,學生在各種心理活動與體驗中,拓展視野,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二)構建起心理健康類選修課程常態化的新平臺
在心理健康類選 修課程研究與實踐的過程中,探索了各種增強學生心理品質的新方法。課程教學、專項作業、社會實踐等形式,逐步積累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體系,為深化、推廣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積累了新經驗,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常態化實施的新平臺。
三、不足與建議
(一)評價體系不完善
課程體系目前僅有學校評課程和教師評學生,這種單向評價極不完善。心理健康類課程的評價標準應突出其發展功能,激發學生發展動力,關注其發展過程。在評價主體上,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在評價內容上,將理[專業提供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 dylw.NET第一論文 網]論知識的掌握與技能學習相結合;在評價方法上,采取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努力做到以評導教,以評促教,提高課程的實效性。
(二)課程類型還較單一
實踐研究中雖然已有三門選修課程,但依然無法滿足高中生多樣化的心理需求,尤其是矯治類的課程目標還是空白。這就需要心理老師加強自身專業素養,同時密切關注學生心理狀況,適時地開設有針對性心理課程。
(三)師資力量薄弱
完備的課程體系自然需要強大的師資力量,而當前學校一般只配備專業心理老師一名。建議今后加強教師心理知識的普及,讓更多對心理學有熱情的老師經過專業培訓加入到兼職心理老師的隊伍中來,從而完善心理健康的課程體系。
篇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對《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等文件的具體落實,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受傳統心理學影響,課程在教學內容設置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標準、正常與異常的區分、心理疾病的預防等消極心理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教師習慣于在單位時間里傳授更多的知識,致使教學形式機械單一,充斥其間的是太多的講解,師生雙方缺乏教學熱情和互動,缺乏愉快的情感體驗,而且多數學生養成了被動的性格,缺乏求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筆者查閱統計了14個出版社1998~2010年出版的20種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或專著。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目標主要定位于心理問題的評估和矯正上,往往重心理疾病的診治輕心理問題的預防,重心理障礙的咨詢輕心理發展的咨詢,對學生心理發展教育不足。然而,消除負性心理品質不等于培養起了正性心理品質;知道了怎樣避免負性情緒,不等于學會了如何增進正性情緒;知道了怎樣克服悲觀、自卑、嫉妒等不良人格,不等于學會了如何發展樂觀、自信、寬容等積極人格。這種狀況不僅與課程以體驗性為主、加強自我教育的課程性質不相融,也違背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課程教學目標。
二、國內外大學生積極心理學課程的應用現狀
國內外積極心理學課程主要有以下兩大目的:幫助學生發現他們的署名性格力量;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性格力量的運用。它旨在三個層面提高學生的幸福體驗。第一個層面是情緒層面,即,幫助學生多體驗正面、積極的情緒,并減少負面、消極情緒的體驗。第二個層面是生活投入的層面,即幫助學生全心投入他們從事的事情中,盡量體驗“心理流暢”。第三個層面是生活意義的層面,即幫助學生在各種生活事件中尋找生命的意義。通過這一系列課程設置更關注人生的意義;更注重發掘學生的潛能;更注重教學活動的新穎性及學生參與性。國內外積極心理學課程理念的運用現狀和效果。
三、積極心理學新視角下構建大學生積極心理學課程體系
1、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落實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機能的課程目標落實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機能為目標。積極心理學發現,存在著具有緩解心理疾病作用的積極的人格素質或人格素養,諸如勇氣,人際關系技巧,理性,洞察力,誠實,堅韌,現實主義等品質,通過識別和增強人們身上的這些積極的人格力量,就能夠有效地對心理疾病進行預防。因而,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積極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成果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師生共同發現和解讀問題的積極方面,提供積極體驗,教授積極應對方式,促進學生在情感、行為以及認知等方面的積極改變,達到塑造積極人格、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機能為課程目標。
2、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著重加強積極心理體驗和心理品質形成課程體系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形成三個明確的研究方向貫穿整個課程體系。一為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心理學提出了拓寬建構理論來論證積極情緒體驗在人類生活實踐中的顯著作用。二為主觀幸福感。這是積極心理學的重點研究內容,其核心思想是個體應該滿意地看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當前的生活,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未來的生活。三為積極的人格特質。積極心理學著眼于人格中樂觀、積極的層面,強調心理學應該通過對個體積極的人格品質的研究與探討,來促進個體的全面健康發展。同時,課程體系還需建立以活動為主線、以體驗為核心的心理健教育模式,只有將外部活動與內心體驗有機聯合起來,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積極體驗、情緒、感悟與提高,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與能力。
3、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促進體驗式與合作式的教學改革方式
1.案例式體驗教學。案例式體驗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將有關案例提供給學生,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思考、討論,讓學生在思想的碰撞中進一步理解理論原理,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扎實掌握理論知識的目的。案例式體驗教學中每位個體在發揮自己智慧的同時,也學習了其他人的智慧,這在加深學生對重要觀點、原理的理解,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2.角色扮演式體驗教學。角色扮演式體驗教學指教師提供一定的主題情境和表演要求,讓學生扮演某種人物角色,演示某種行為方式、方法與態度,達到深化學生的認識,感受或評價“劇中人”的內心活動和情感體驗的目的。實踐表明,只要運用得當,這種方法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起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3.團體活動式體驗教學。團體活動式體驗教學是一種在團體的情境下教育者(活動中一般稱領導者)引導或者協助個體在諸如人際關系、價值觀、自信心等某個具體方面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更深刻的體驗。如將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論技術運用到心理教育課程,注重其相互之間的多向溝通,學生在課程外以問題討論、分享參與等多種學習方式領會知識、探討問題,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學習掌握自我成長的方法。
篇3
關鍵詞:新課標理念;小組合作;培訓指導;小組評價
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學生已成為教與學的主角,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一個閃光的亮點。新課標也明確指出:“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重要的人力資源,它使教學建立在廣闊的交流背景上。學生通過交往與對話,分享彼此的思想與智慧,拓寬了學習內容與渠道。”如何使合作學習具有實效,如何提高小組合作效率,這是大家十分關注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在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是否實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實施的效果如何,將是課堂教學是否有實質性改善的外在特征和內在要求。
學習小組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劃分好學習小組是學習小組建設的基礎
1.學習小組人數的確定
以四人為宜,人數過多小組長負擔過重,這樣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能夠有效地組織或開展學習活動,便于互幫互助。
2.桌椅的擺放形式
我們年級采取的是較為固定的桌椅擺放形式,即一張較大的桌子四人對坐,展示時站在本組的展板前即可,討論時學生面對面即可。
3.小組內學生等級的配備
在小組內學生等級的配備或安排上,采取異質分組,每組按學生學習能力水平按優、中、下組成,確定一名優秀的學生作小組長,兩名中等生和另一名潛力生作組員,各學習小組的整體水平要旗鼓相當,不可差距過大,否則在其他教學環節中就會出現諸如討論不積極、展示不主動等現象,挫傷小組的積極性。
4.男女比例要適當
每組都要有女生,一般而言,女生舉止規范文靜,能按照老師要求去做,作業書寫認真,步驟規范,而男生活潑好動,思路靈活,討論積極,作業書寫相對潦草。這樣搭配,男女生互相影響,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從思維方式上看,男生側重理性思維和抽象思維,而女生側重形象思維,在學科學習時可以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
二、學習小組長的選拔和任用是學習小組建設的關鍵
俗話說得好: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小組長是老師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小組的小老師,是一組之魂。小組長應具備以下素質:
1.有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
小組長要組織小組成員制訂小組學習計劃、奮斗目標、小組相關職責等。定期組織小組成員會議,總結分析本小組學習等情況,討論提出改進辦法,并提請老師對本小組工作做指導。小組長要協調組內成員之間的關系,求大同,存小異,形成小組合力。發揮小組長在教師與小組成員之間的橋梁作用,溝通、協調師生關系。協調好各小組長之間的關系,參與同其他小組之間的學習競爭,掀起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2.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
組長與每一個組員之間是平等互助的伙伴關系,小組內的各項制度,小組長首先要遵守。小組內的各項任務,小組長要爭取最先按質完成。班級或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小組長要帶好頭并發動組員積極參加,時時處處帶頭維護班級和學校榮譽。要求組員做到的,小組長首先要做到。
3.要有服務同學的意識和能力
小組長要維持好小組活動紀律,組織組內成員相互監督檢查作業的完成情況,組織組內互幫互助,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及時向老師匯報組員的學習和思想等方面的情況,把老師布置的任務準確及時地傳達給小組的每一個成員,并組織小組成員積極實施。
三、抓好對小組長的培訓指導是學習小組建設的必要條件
真正的好組長不是選出來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老師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教師不僅要善于發現具備這些潛能的學生,而且應該花大力氣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這也是培養學生領導才能的一個起點。
1.明確小組長的職責
負責檢測本組成員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檢查組員作業及課前預習情況,并予以評價。還負責紀律、衛生工作,組內成員的人際和諧,反饋本組一周以來所有存在的問題等。
2.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小組長進行培訓指導
如何與老師、家長和小組成員溝通,如何組織小組學習活動等,教師有必要手把手地教給他們一些方法和細節,大膽放手讓小組長發動學生去完成學習任務。
3.每周召開小組長與學科尖子生工作會
洞悉他們一周來在思想上、學習上、工作上的困難并及時予以解決,讓小組長感受到老師的關懷與溫暖。
4.給小組長加營養餐,開小灶
小組長為同學們服務很辛苦,而且學有余力,加營養餐,可讓他們感到老師的關心,更好地提高自己、服務同學。
5.幫助小組長培養好2號(副組長),副組長負責小組內的課堂常規,輔助組長工作,組長不在組內時,由副組長組織小組開展學習活動。
6.教師要適時維護小組長的權威
老師要在課堂上宣布每個組員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組長的指揮與安排,為小組長有效開展工作搭臺鋪路。
培訓時除了了解反饋信息、專門指導外,還要傾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創造條件,讓他們暢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借鑒。
四、加強對小組學生的培訓指導是小組建設不可缺少的條件
教師要手把手地培訓指導學生學會收集資料、學會討論、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評價、學會小結歸納等,做到語言準確規范,條理清晰。
1.學會搜集整理資料
合作學習的問題一般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要會搜集、整理、加工資料。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用什么工具,通過什么途徑,搜集什么樣的資料。如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圖書室、社會調查、廣播電視傳媒等渠道收集資料。
2.培養口頭表述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更多地表現形式應該是語言的交流。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尤其要對不會表述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示范指導。當全班匯報交流、展示成果時,不光是優生要會表述、善表述,還要鼓勵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學會表述。如果組內展示時全員參與測評時要額外加分,以示鼓勵。
3.學會討論
討論是互助、合作解決問題的關鍵。每個成員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可能有不一致之處,這就需要通過討論、爭辯,達成共識。在教學時,要利用各種機會讓學生進行語言交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逐步學會討論交流問題的技能。例如學習烙餅問題,先讓各小組討論展示了烙3張餅的各種方法,從中找出了一種最優方法,并且總結出了最優烙法的要點,然后再引導各小組進一步探索4~10張餅的最優烙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示范、畫圖展示,教師在小組展示的關鍵處適時點撥,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討論交流,最終實現“發散思維―討論展示―點撥達成共識”。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探究,真正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教學質量高起來。
4.學會互助
小組內部,學生的學習水平、性格愛好、家庭背景不盡相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接受異質的組員,能夠互相合作,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特別是不同的意見。思考別人提出的問題,能對別人的成果展示提出質疑或建議。以友善的態度幫助他人,以欣賞的態度贊美他人。讓學生明白:只有以誠相待,不計較個人得失,互相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五、學習小組評價工作也是學習小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習小組建設離不開有效的評價機制,而且小組評價機制應多元化,使各小組在評價中各得其所,明確優勢與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促進小組全面發展。
1.對每組的展示當堂打分
從聲音洪亮程度、組內學生的參與度、展示的精彩度等,給予綜合評分,其他組根據補充和質疑的精彩度相應也給予打分。
2.每堂課評出最佳小組
給予一枚貼圖獎勵,組內累計5枚、10枚、15枚,可分別兌換不同等級獎品。
3.根據年級學生特點,制定班級的陽光家園個人晉級評價體系
根據每個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及課上的精彩表現,給個人累計加分,具有升級功能,并且和組內的晉級、展評相結合。
4.針對組內表現不佳的學生,有配套的獎勵機制
每節課、每次作業有進步,個人和組內都可以獲得相應的加分。
5.結合月考、期中、期末考試,教師對學習小組進行排序評比
篇4
【關鍵詞】獨立學院;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黨的十提出“創新創業是基于創新基礎上的創業活動”,對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做出戰略部署,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5月13日〔2015〕36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表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
我國傳統的學校教育注重記憶。總以為學習就是吸收知識,認為把知識記在腦子里才是真正學到了東西。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目前的高校中仍然占據著統治地位,積累和學習前人留下的知識遺產成為了高等教育的全部內容,因此,死記硬背還是主要的學習方法。盡管也有創新創業教育穿插其中,但并未將其提高到與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差、創新能力不強、創業意識淡薄的問題。如何進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適應新時期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擺在了各高校教育人員的面前。
一、獨立院校創新創業課程開設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我院緊扣“培養具有較強職業技能的商科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對創新和創業教育大力支持,五六年前就開設了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創新創業教育。幾年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發現我院的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其一是開設的創新創業相關課程較少,導致學生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結構,對創新創業知識的了解流于表面;其二是在校學生雖有創新意識和創業激情,但是如何下手、從何下手卻是一無所知,缺少發現市場、了解市場、把握商機等的方法和技巧;其三是實踐教學相對匱乏,很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停留于理論層面,實踐能力不足;其四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缺乏層次性和系統性,課程之間銜接不緊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力度不足。
二、獨立院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
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之所以存在較多的問題,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較為系統的課程規劃和課程體系。高校創新創業的培養目標是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制定的,包括:意識養成、知識內化和經驗生成三方面內容。那么,作為獨立院校,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時,應該也以達到培養目標為宗旨。具體的課程體系建設可分為以下幾部分:
(一)基礎類課程的開設
在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它們是創新創業意識養成的基礎和來源。設置諸如創新學基礎、創業學基礎等公共基礎課,讓學生創新創業的基本理念、基礎知識和技術方法,讓學生對創新創業從未知到已知、從知之甚少到全面了解,完成意識養成的目標。
(二)核心類課程的開設
學生在了解和掌握創新創業課程的基礎知識之后,就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內化,這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進一步傳授學生創新創業相關知識、技能外,還可以開設諸如創新創業教育、創新與創業精神等課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增強敢想、敢闖、敢干的精神。
(三)實踐類課程的開設
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是強化專業知識、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必要手段,是達成創新創業目標――經驗生成的必要途徑。在教學環節中,實踐環節既可以設置在課內,也可以設置在課外。在課內,開設創業模擬設計等相關課程,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業意識、發現市場、分析市場、把握商機、運用商機的能力,為將來步入社會就業和創業打下基礎。在課外,實踐教學開展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開設諸如市場調查、營銷實訓等實訓課程,在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進行實地調查,開展營銷活動;也可以開展參觀企業、模擬創業、參加兼職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業能力。
總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要符合社會發展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只有這要,才能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濤等.創新與創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2]許小花,張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及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電子教育,2012.
[3]徐茂華.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
[4]程琪.中美高校創業教育課程比較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
篇5
【關鍵詞】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項目課程建設 教學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252-01
一、實施背景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要根據不同專業教學要求和課程特點,創設多元化教學方式,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積極探索和構建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以深化課程改革、實施課程項目化為切入點,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帶動職業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校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難題,促進職業教育的創新與變革。
二、主要目標
以“以點帶面、分批建設,契合需求、強調特色,夯實內涵、創造精品,系統推進、制度保障”為原則,利用三年時間(2014―2016),每個重點專業至少有1―2門專業核心課建成項目課程,全校共建成50門左右項目課程和在線開放課程。
三、工作過程
(一)思路
以深化課程改革、實施課程項目化為切入點,實行課程建設與信息化建設融合,課程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課程學習與現代信息手段融合,努力提升學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程序
四、條件保障
(一)人員保障
1.制訂學校系統教師培訓計劃,有序、有效開展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培養培訓工程,讓教師樹立先進的職業教育課程理念,提高課程開發的能力和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2.配備信息化建設人員。負責研究制訂學校課程信息化建設規劃及實施方案,搞好教師信息化技能培訓,指導師生用好信息化設備和資源。
(二)教學條件保障
1.完善已有實訓室的配套建設,對新建實訓室要按照能開展教學的要求進行建設,將“教、學、做”融為一體,為課程項目化教學提供保障。
2.建設課程學習平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主動適應學習者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終身學習需求。
(三)經費保障
學校設立課程建設基金,每年投入課程建設專項經費100萬元。學校資助經費標準:課程學時32-46的為8000元, 48-62學時的為10000元,64學時以上的為12000元。學校資助經費分二期撥給,第一期經費為60%,在項目立項后撥給;第二經費為40%,在課程驗收合格后撥給。
五、實際成效
我校項目課程建設自2013年10月開始啟動,迄今近2年。在這2年里,廣大師生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建成了10門項目課程,可供學生在線學習,25門課程正在立項建設當中。
2.學生的學習中心地位顯著增強,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顯著增強提高。
3.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明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4.課程建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學校教學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六、體會與思考
1.學校《項目課程建設進度安排表》,對課程申報、中期檢查、評審驗收嚴格管理,是完成課程建設工作的關鍵。
2.制訂具有本校特色的《項目化課程建設評估驗收評分表》,引導教師高效建設課程,是學校課程建設工作的核心。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核心能力;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實踐探索
一、前言
我國加入WTO后,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使得培養國際化的會計人才成為我國金融行業的重中之重。為此,高校會計專業課程應逐步推行將我國核心的會計理論與實務作為教學的基礎藍本,輔以國內的相關準則、制度作為教學內容,并對此進行不斷創新的教育模式。優秀的課程體系設計是確保教學基礎有效實施的保障,也是培養適應會計環境變化的會計人才的前提條件。
二、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實踐現狀
隨著整個社會經濟能力的迅速提高,信息技術為主題的科技進步也已經日新月異。整個社會也就對人才提出了更高了要求。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關鍵地方,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如何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端人才,更是整個教育面臨的難題。通過對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案例的一些探討,本文認為,當今會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1)學生自身相關的金融知識面較為狹窄。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調查研究,即使在金融專業的學生中,學生每天閱讀的與金融相關資料也只是僅僅局限于課本和一些輔導書,高校教師也同樣認為學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會計學教學的核心。實際上,這種想法并無大錯,但若是想更好地學習會計學,學生的金融知識閱讀范圍就必須更為寬闊,其閱讀的相關資料應當包括大量的金融案例分析,不同企業的經濟發展理論,以及不同時期的市場經濟模式。在金融知識的閱讀方面,老師應當可以適當推薦一些對提升學生金融知識面較為有益的教材,學生再通過閱讀這些書籍提升自己這種綜合素質能力,進而在課堂教學以外的過程中學習到新的知識,而不是因為自身狹窄的金融知識面導致難以學好會計學這門課程。
(2)課堂教學長期忽視學生作為主體的作用。長期以來,傳統的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多是讓教師作為整個課堂的主導者掌控課堂,而讓學生作為接收者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整個教學模式是單方面的,教師單方面的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老師講,學生聽,老師不注重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生也沒有辦法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疑惑。整個課堂沒有形成一個互動性的教學模式,沒有雙向的教學理念,學生沒有能作為主體,也就發揮不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發揮不了主動性。
三、基于核心能力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應樹立的幾個理念
(1)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今天的高等教育已告別了過往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漸轉變為大眾教育的體系轉化,而會計學專業課程作為金融及其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應用價值。由于會計學專業是實踐性非常高的一門專業,那么金融知識儲備、理論知識培養、實踐能力提升理應成為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中承擔的重要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實驗教學是會計學專業課程中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學校優秀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尖端會計人才培養的基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通過多元整合,實行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采取多重教學模式,強化實踐教學過程,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的教學目標。現階段的高校會計學專業類課程在教學內容上還存在著一定弊端,專業課程中舉的例子缺乏時代感,往往會收納李嘉誠、巴菲特等知名企業家的案例,較少吸納新時代的企業案例為材料,與時代有一定的脫節,難以提起學生的興趣。在學科整合互動發展迅速的今天,基于核心能力的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如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瓶頸,如何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這是高校會計學教師當下面臨且需要思考探究的問題。
(2)通才與專才的結合。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是現階段高等教育中并存的兩種人才培養模式,有觀點認為,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是存在一定的對立關系的。但事實上,通才與專才結合的教育模式普遍被國內外教育專家認為是現階段最適合會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兩者也是可以并存并且相互兼顧的。一方面,通才教育可以使得學生能夠適應工作中遇到的不同情況;另一方面,專才教育則可以使得學生完美掌握工作中所必須用到的專業技能。因此,基于核心能力的會計學專業課程的設計應當進一步樹立通專結合的理念。
四、構建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對策研究
(1)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會計學專業課程設計中,應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對于課程內容進行一定的思考。達到增加學生自主探求與動手運算的能力,讓他們體會到會計學課程學習的樂趣,從而引發出對會計學課程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提高其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相關教師需要注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創新意識,可考慮以金融案例的探究作為整個教學的中心,讓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單一的學生接受知識的單向傳遞過程,而是根據課本知識和學生能力,把整個教學過程問題化,讓整個教學通過一種互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到新的知識。整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們之間可以自主合作,教師僅僅在解決問題中提供一定的指導與幫助,并不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最終讓學生成為自己自主學習的主人。
(2)講究知識的邏輯與融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金融類課程的核心教學要求,不同課程之間的關系應當在會計學專業課程設計中得到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不同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例如,在《基礎會計》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會計的基本核算模式作為教學基礎,不要過分展開,而是對會計記錄的程序與方法做簡要的介紹,達到幫助學生理解會計基礎為目的,同時,適當簡述財務分析與管理的相關內容,使得學生在《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等課程中能夠更好地對所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吸收。除此以外,教師還應當完善跨學科綜合性實驗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訓練,進一步提高課時,在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設計時,充分考慮到知識系統性和完備性等方面,有效地使學生將分散于各學科的零碎知識化零為整,提升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會計學科是理論和實踐并重的經濟管理學科,優秀的課程體系設計對學生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會計課程體系改革與教材建設體現出高校新時代人才培養方案中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創新運用三個不同層面。在會計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如何進一步運用更優秀的教學策略,還需要相關教師在實踐中去探索、思考、總結,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開拓與創新。參考文獻:
[1] 劉代松.關于構建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設想[J].經濟雜談,2013,4(20):190191.
篇7
專科教育是目前開放大學遠程高等學歷教育的主體,其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遠程開放教育特
>> 開放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 加拿大計算機專業的大學專科教育及其借鑒意義 服務終身教育的開放大學課程體系建設初探 醫學美容技術專業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基于體驗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淺談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 軍校任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論高校入學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學校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和美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論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構建社區教育課程體系的實踐探索 高校國學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淺談特殊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研究高職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中學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6][12] 吳亞娟,王秋. 開放大學一種基于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構建方法研究[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2):16.
[7][9] 李學華. 基于學習者視角的開放大學課程模塊設置芻議[J]. 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48.
[8][14] 郝丹,馮琳,陳鵬. 創新與突破:遠程教育的課程建設――第四次“中國遠程教育專家論壇”綜述[J]. 中國遠程教育,2008,(12):13,10.
[10] 劉玉梅,孔少華,盧春香. 開放教育課程設置與滿足社會需求度的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09,(2)128.
[11] 陳小蓮,韓素瑩. 順應學生學習需求,改革課程教學內容――以開放教育會計學專科為例[J].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4.
[13] 王瑋. 開放教育廣告專科教育現狀與對策[J].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15.
[15] 施良方. 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313.
[16][西班牙] 奧爾特加?加塞特,徐小洲,陳軍譯. 大學的使命[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0-71.
[17][20] 張楚廷. 大學與課程[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74,74.
[18][美] 愛德華?希爾斯,徐|,李思凡,姚丹譯. 教師的道與德[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5-45.
[19][22] 劉莉. 遠程開放教育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來自教師的觀點――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課程建設高級研修班教師體會綜述[J]. 中國遠程教育,2010(5):5,13.
[21] 克里斯托弗?K?納普爾,阿瑟?J?克羅普利,徐輝,陳曉菲譯. 高等教育與終身學習(第三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7-52.
[23] 徐同文. 大學課程創新的時代抉擇[J]. 教育研究,2012,(11):76.
[24] 龔祥國. 開放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 中國遠程教育,2012,(15):30.
[25] Skills and Tasks for Jobs: 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1999)[EB/OL]. http://wdr.doleta.gov/opr/FULLTEXT/1999_35.pdf.轉引徐同文. 大學課程創新的時代抉擇[J]. 教育研究,2012(11):74.
篇8
1.專業地位提升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專業由原來的635種調減至506種,酒店管理作為新增專業與旅游管理并屬旅游大類。在此之前,酒店管理(本科)一直作為旅游管理的一個方向而存在。酒店管理本科的確立標志著該專業獨立地位的確立,其碩士及博士層次的人才培養也將逐步發展,與之相應的研究也將逐步繁榮。酒店管理專業地位的提升要求在研究中把酒店管理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來思考,而不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部分,在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入地研究以滿足酒店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2.專業綜合性強隨著旅游業及商業的快速發展,酒店行業也進入了迅猛發展階段,不僅體現在量的發展,更在于質的飛躍。酒店業早已擺脫傳統的業態與休閑、地產、養老、會展、醫療等行業不斷融合,竭力滿足人們多樣化及深層次的需求,新的酒店形態不斷出現,已經形成了豐富的崗位群,這也是酒店管理升為本科專業的重要原因之一。酒店業綜合性的增強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酒店管理專業具有綜合性。例如,產權式酒店的出現要求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懂物業管理類的知識、酒店景區化的趨勢要求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懂景區設計以及園林等知識等等。總之,酒店業的綜合性意味著酒店管理者專業的綜合性,在課程體系設置時應結合社會發展趨勢,開設社會所需課程,培養綜合性人才。
3.專業平臺性對于酒店管理專業而言,研究型大學主要研究理論創新、行業的發展等高層次的問題,應用型大學則研究如何將理論轉化為服務,并在教學中將服務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目標。服務能力并不能狹隘地理解為服務技能,似乎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只會迎賓、鋪床、斟酒之類,服務能力包括以服務技能為基礎的服務意識、服務理念、服務管理、服務創新等。不同行業服務技能存在差異,但服務意識、服務理念、服務管理、服務創新是相通的。酒店業作為最古老的行業之一,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先進的理論體系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其行業標準已成為其他服務行業學習的標桿。瑞士洛桑酒店學院畢業的學生成為銀行業、高科技企業等與酒店不相關企業爭相聘請的對象,因為大部分企業都是對客服務的主體,對服務能力的需求是一致的。總之,酒店管理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服務能力,而這也是所有服務企業所必須的,所以,酒店管理專業具有平臺性,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遠比人們理解的要廣闊。
4.專業實踐性強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性強已是共識,這也是為何酒店管理專業建設的研究以高職層次居多,且以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主。如前所述,酒店管理專業的核心是服務能力的培養,服務絕不是閉關冥思的產物,也不是實驗室的產物,而是實踐的產物,實踐性是服務最為顯著的特征。應用型本科培養懂理論、會實踐,能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人才,缺乏對實踐的理解,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不管從專業來看,還是從應用型本科的定位來看,酒店管理專業都是實踐性強的專業。
二、應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4W+1H框架
要系統地完成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探討,可以遵循4W+1H的框架,即回答以下五個問題:課程體系是什么(what);為什么要構建課程體系(why);課程體系建設主客體是誰(who);課程體系何時構建(when);課程體系如何構建(how),其中最后一個問題最為關鍵,也最為復雜。第一,課程體系是什么(what)?所謂體系就是一個系統,課程體系是指諸多課程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整體[3]。我國高校課程體系一直沿用蘇聯的“三層樓”式的課程體系,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構成。基礎課即通識課程,是所有專業都要學習的課程,專業基礎課是與本專業緊密相關的基礎課,一般以本專業所依托的主干學科為主,專業課則是本專業的理論和技能課程。但課程體系不是上述幾類課程簡單的總和,而是前后呼應具有邏輯關聯的整體。第二,為什么要構建課程體系(why)?課程體系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付諸于實踐的橋梁,也是高校教育最核心的問題,課程體系建設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其重要性毋庸多言,本文不做累述。第三,課程體系主客體是誰(who)?對于應用型本科學校,課程體系的建設應該由學校和企業來共同完成,具體而言有三大主體:第一是學科專家,一般是學科的帶頭人,他們對學科定位及其發展思考深入;第二是授課教師,他們對課程和學生理解深入,對于課程內容的整合最具發言權。第三是行業專家。行業專家包括行政高級管理人員和企業專家。前者對行業理解更具前瞻性,能從宏觀上整體把握,后者對社會人才需求的把握更為準確。應用型本科定位是以服務地方為主,地方行業專家的意見更為重要。課程體系建設的客體是學生,但關鍵是課程體系的建設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目前,我國高校分為三種類型即學術性研究型大學、專業性應用型大學和職業性技能型院校。研究型大學為綜合性大學,主要培養創新學術型人才,即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人才。職業性技能型院校主要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即能從事一線操作與服務的高級技能及初級管理人才。而應用型本科則介于兩者之間,培養既能在生產一線從事具體工作,也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從事生產設計的人才。具體到酒店管理專業是培養具有一線服務技能,懂管理,能進行產品設計與創新的人才。第四,課程體系何時構建(when)?課程建設優先與社會而不是與學科對接,因為社會在發展,學科隨之變化,人才培養的需求相應改變,死守學科而忽略社會容易陷入“刻舟求劍”的誤區。另一方面,所開設課程與學生接受能力不符,影響課程的教學質量,也必須適時調整。所以,應隨著社會需求變化和科學知識發展而不斷調整課程體系。美國高校每年淘汰約5%的課程,并適度增加新的課程,彈性化的課程體系值得借鑒。但我國高校普遍缺乏課程體系改革的動力,仍然堅守傳統思維,多年教學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套課件的現象比比皆是。淘汰并更換新課程無疑增加了工作量,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應采用制度化的方式,確保課程體系建設穩定性與動態性并存。總之,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非一時之事,而是時時之事。第五,課程體系如何構建(how)?
一是強調以通識教育為目的,淡化學科專業。關于通識與專業的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大部分學者傾向于通識教育,也有學者指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要根據學校定位、地區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論,筆者認為應用型本科的前提和酒店管理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只能選擇通識教育。應用型本科主要培養懂理論,會實踐,能將理論轉化為生產力的人才,他們與市場對接緊密且肩負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重任,時刻面臨著應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知識不斷更新的挑戰,窄口徑的學科化專業化的知識顯然無法滿足社會對他們的高要求。對通識教育的選擇更與酒店管理專業特點有關。隨著酒店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酒店管理專業綜合性不斷增強,對知識面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況且與酒店管理的基本實踐技能并不難掌握,若只專注于專業則與高職教育無異。每一個學生都有無限的可能,過于學科化專業化的教育則會扼殺這無限的可能。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教育的新起點。酒店管理專業的通識教育通過兩大類課程實現,即通識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通識課程應該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歷史學、文學與藝術這幾大類。特別要重視旅游文化教育,增加與人文素養有關的哲學、歷史、文學等課程的數量,因為文化的熏陶比技能的操作更重要,“做人”的教育比“做事”的教育更重要。要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其他相關專業的教育必不可少,與酒店管理相關的其他專業課程至少應包括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營銷學、語言學幾大類,其中經濟學和管理學作為主干學科,課程數量可適當增加。經濟學的深度要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心理學的課程應受到重視,并注重心理學原理的傳授。語言學顯然不能忽視,酒店行業是我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對外語要求較高,外語課程的比例應比一般專業高。同時對普通話也要作相應要求,普通話可作為一門小型課程單獨開設或融入到《演講與口才》等相關課程中。
二是以內容整合為途徑,推廣小型課程。課程小型化指壓縮原有課程中重復或不必要的部分,減少學分和學時,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給學生以更多的課外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補充課外知識,自主學習新的技能。應用型酒店管理本科應提倡并鼓勵課程小型化,主要基于三大理由:首先,應用型高校的理論課程知識只要求學生知道結論,懂得運用,不需過于追根探源,原理的探究應該由研究型大學完成。其次,酒店管理專業一直依附于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作為新興的學科,理論體系不完整,很多課程都是其他學科課程的直接套用,酒店管理的課程更是如此。比如《酒店餐飲管理》《中外飲食文化》和《旅游禮儀》中均涉及各地飲食文化風俗的知識,因此,應在課程內容整合的基礎上進行課程小型化的改革,既疏通了課程體系的脈絡,也節約了課時,一舉多得。再次,課程小型化還是時展的要求。課程體系作為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滯后性,因時展而涌現的新知識、新技術無法及時納入既有課程,或者相關課程的容量不足以容納新的知識,可以采用靈活的方式,把新知識進行壓縮,以學術講座的形式融入課程體系中,按照一定的標準計算學時和學分。比如養老旅游是應市場需求出現新興事物,還沒有成熟的理論和實踐操作,不適合放在課程體系中,但作為前沿動態可以擴充學生知識面,為學生提供新的思路。最后需要說明的是,課程小型化并不是簡單地縮減課時,而是在課程內容進行論證的基礎上有效地整合,根據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的深度,減少冗余,提高教學效率。
三是以必修課程為主體,豐富選修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在人才培養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必修課是保障學生必須的知識和技能,而選修課則依照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更具個性化的人才。目前總體的看法是減少必修課的比例,相應增加選修課比例。國外研究型大學選修課的比例遠高于必修課,這得益于其雄厚的師資。應用型本科大多為剛剛從專科升為本科的高校,師資有限,選修課的開課量也應量力而行,以免流于形式,總體上還是以必修課為主,選修課為輔。酒店管理專業選修課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通識選修課,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三大類,一般高校會對自科和社科作要求,對藝術類不作要求,筆者認為藝術類課程有助于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應該要求選修4學分或以上。第二類是專業選修課。這類選修課要兼顧人才培養的需求和教師的特長。專業選修課可以涉及旅游類、營銷類、溝通類、文化類、園林類、規劃設計類、管理類以及與酒店相關的其他專業的基礎知識。
四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重視實踐教學。酒店管理作為實踐性強的專業更是如此。酒店管理專業實踐體系包括課程內實踐、課程外實踐、專業實習三大部分。課程內實踐主要是通識課和專業課,應從系統的角度考慮各課程實踐內容的銜接,避免重復。比如《酒店服務禮儀》中包括禮儀實踐訓練,但前廳、客房與餐飲的相關課程中服務技能訓練中也包括禮儀訓練,再如營銷課程中的問卷調查及分析,多門課程也都涉及,重復訓練既浪費資源又讓學生疲倦,這就要統籌考慮,合理分配。課程外實踐是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來鍛煉綜合技能,可以分為三大塊,一是專業認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相對零碎的時間到專業對口的企業做兼職,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考核并獲取學分。二是社會認知,要求學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做兼職,不一定與專業對口,但要達到學校的考核要求,并獲取相應學分。三是創業認知,要求學生通過參加校內外各種創業大賽來獲取學分。課程外實踐學分應是強制性的,而非選擇性的,是學生畢業的硬性條件。專業實習包括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該實行3+1的模式,即三年在校內學習,一年校外實習。一年的校外實習又可分為兩種形式,即分為兩個學期,比如第六和第八學期錯開實習,或者最后一學年全部安排實習,兩種方式各有利弊。筆者認為錯開實習效果更好,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但兩次實習的崗位應該有差異,否則學生沒有積極性,這需要學校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并通過合約的方式固定下來。
作者:宋歡單位:泰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
1.專業地位提升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專業由原來的635種調減至506種,酒店管理作為新增專業與旅游管理并屬旅游大類。在此之前,酒店管理(本科)一直作為旅游管理的一個方向而存在。酒店管理本科的確立標志著該專業獨立地位的確立,其碩士及博士層次的人才培養也將逐步發展,與之相應的研究也將逐步繁榮。酒店管理專業地位的提升要求在研究中把酒店管理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來思考,而不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部分,在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入地研究以滿足酒店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2.專業綜合性強隨著旅游業及商業的快速發展,酒店行業也進入了迅猛發展階段,不僅體現在量的發展,更在于質的飛躍。酒店業早已擺脫傳統的業態與休閑、地產、養老、會展、醫療等行業不斷融合,竭力滿足人們多樣化及深層次的需求,新的酒店形態不斷出現,已經形成了豐富的崗位群,這也是酒店管理升為本科專業的重要原因之一。酒店業綜合性的增強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酒店管理專業具有綜合性。例如,產權式酒店的出現要求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懂物業管理類的知識、酒店景區化的趨勢要求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懂景區設計以及園林等知識等等。總之,酒店業的綜合性意味著酒店管理者專業的綜合性,在課程體系設置時應結合社會發展趨勢,開設社會所需課程,培養綜合性人才。
3.專業平臺性對于酒店管理專業而言,研究型大學主要研究理論創新、行業的發展等高層次的問題,應用型大學則研究如何將理論轉化為服務,并在教學中將服務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目標。服務能力并不能狹隘地理解為服務技能,似乎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只會迎賓、鋪床、斟酒之類,服務能力包括以服務技能為基礎的服務意識、服務理念、服務管理、服務創新等。不同行業服務技能存在差異,但服務意識、服務理念、服務管理、服務創新是相通的。酒店業作為最古老的行業之一,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先進的理論體系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其行業標準已成為其他服務行業學習的標桿。瑞士洛桑酒店學院畢業的學生成為銀行業、高科技企業等與酒店不相關企業爭相聘請的對象,因為大部分企業都是對客服務的主體,對服務能力的需求是一致的。總之,酒店管理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服務能力,而這也是所有服務企業所必須的,所以,酒店管理專業具有平臺性,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遠比人們理解的要廣闊。
4.專業實踐性強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性強已是共識,這也是為何酒店管理專業建設的研究以高職層次居多,且以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主。如前所述,酒店管理專業的核心是服務能力的培養,服務絕不是閉關冥思的產物,也不是實驗室的產物,而是實踐的產物,實踐性是服務最為顯著的特征。應用型本科培養懂理論、會實踐,能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人才,缺乏對實踐的理解,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不管從專業來看,還是從應用型本科的定位來看,酒店管理專業都是實踐性強的專業。
二、應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4W+1H框架
要系統地完成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探討,可以遵循4W+1H的框架,即回答以下五個問題:課程體系是什么(what);為什么要構建課程體系(why);課程體系建設主客體是誰(who);課程體系何時構建(when);課程體系如何構建(how),其中最后一個問題最為關鍵,也最為復雜。第一,課程體系是什么(what)?所謂體系就是一個系統,課程體系是指諸多課程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整體[3]。我國高校課程體系一直沿用蘇聯的“三層樓”式的課程體系,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構成。基礎課即通識課程,是所有專業都要學習的課程,專業基礎課是與本專業緊密相關的基礎課,一般以本專業所依托的主干學科為主,專業課則是本專業的理論和技能課程。但課程體系不是上述幾類課程簡單的總和,而是前后呼應具有邏輯關聯的整體。第二,為什么要構建課程體系(why)?課程體系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付諸于實踐的橋梁,也是高校教育最核心的問題,課程體系建設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其重要性毋庸多言,本文不做累述。第三,課程體系主客體是誰(who)?對于應用型本科學校,課程體系的建設應該由學校和企業來共同完成,具體而言有三大主體:第一是學科專家,一般是學科的帶頭人,他們對學科定位及其發展思考深入;第二是授課教師,他們對課程和學生理解深入,對于課程內容的整合最具發言權。第三是行業專家。行業專家包括行政高級管理人員和企業專家。前者對行業理解更具前瞻性,能從宏觀上整體把握,后者對社會人才需求的把握更為準確。應用型本科定位是以服務地方為主,地方行業專家的意見更為重要。課程體系建設的客體是學生,但關鍵是課程體系的建設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目前,我國高校分為三種類型即學術性研究型大學、專業性應用型大學和職業性技能型院校。研究型大學為綜合性大學,主要培養創新學術型人才,即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人才。職業性技能型院校主要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即能從事一線操作與服務的高級技能及初級管理人才。而應用型本科則介于兩者之間,培養既能在生產一線從事具體工作,也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從事生產設計的人才。具體到酒店管理專業是培養具有一線服務技能,懂管理,能進行產品設計與創新的人才。第四,課程體系何時構建(when)?課程建設優先與社會而不是與學科對接,因為社會在發展,學科隨之變化,人才培養的需求相應改變,死守學科而忽略社會容易陷入“刻舟求劍”的誤區。另一方面,所開設課程與學生接受能力不符,影響課程的教學質量,也必須適時調整。所以,應隨著社會需求變化和科學知識發展而不斷調整課程體系。美國高校每年淘汰約5%的課程,并適度增加新的課程,彈性化的課程體系值得借鑒。但我國高校普遍缺乏課程體系改革的動力,仍然堅守傳統思維,多年教學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套課件的現象比比皆是。淘汰并更換新課程無疑增加了工作量,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應采用制度化的方式,確保課程體系建設穩定性與動態性并存。總之,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非一時之事,而是時時之事。第五,課程體系如何構建(how)?
一是強調以通識教育為目的,淡化學科專業。關于通識與專業的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大部分學者傾向于通識教育,也有學者指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要根據學校定位、地區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論,筆者認為應用型本科的前提和酒店管理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只能選擇通識教育。應用型本科主要培養懂理論,會實踐,能將理論轉化為生產力的人才,他們與市場對接緊密且肩負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重任,時刻面臨著應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知識不斷更新的挑戰,窄口徑的學科化專業化的知識顯然無法滿足社會對他們的高要求。對通識教育的選擇更與酒店管理專業特點有關。隨著酒店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酒店管理專業綜合性不斷增強,對知識面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況且與酒店管理的基本實踐技能并不難掌握,若只專注于專業則與高職教育無異。每一個學生都有無限的可能,過于學科化專業化的教育則會扼殺這無限的可能。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教育的新起點。酒店管理專業的通識教育通過兩大類課程實現,即通識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通識課程應該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歷史學、文學與藝術這幾大類。特別要重視旅游文化教育,增加與人文素養有關的哲學、歷史、文學等課程的數量,因為文化的熏陶比技能的操作更重要,“做人”的教育比“做事”的教育更重要。要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其他相關專業的教育必不可少,與酒店管理相關的其他專業課程至少應包括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營銷學、語言學幾大類,其中經濟學和管理學作為主干學科,課程數量可適當增加。經濟學的深度要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心理學的課程應受到重視,并注重心理學原理的傳授。語言學顯然不能忽視,酒店行業是我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對外語要求較高,外語課程的比例應比一般專業高。同時對普通話也要作相應要求,普通話可作為一門小型課程單獨開設或融入到《演講與口才》等相關課程中。
二是以內容整合為途徑,推廣小型課程。課程小型化指壓縮原有課程中重復或不必要的部分,減少學分和學時,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給學生以更多的課外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補充課外知識,自主學習新的技能。應用型酒店管理本科應提倡并鼓勵課程小型化,主要基于三大理由:首先,應用型高校的理論課程知識只要求學生知道結論,懂得運用,不需過于追根探源,原理的探究應該由研究型大學完成。其次,酒店管理專業一直依附于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作為新興的學科,理論體系不完整,很多課程都是其他學科課程的直接套用,酒店管理的課程更是如此。比如《酒店餐飲管理》《中外飲食文化》和《旅游禮儀》中均涉及各地飲食文化風俗的知識,因此,應在課程內容整合的基礎上進行課程小型化的改革,既疏通了課程體系的脈絡,也節約了課時,一舉多得。再次,課程小型化還是時展的要求。課程體系作為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滯后性,因時展而涌現的新知識、新技術無法及時納入既有課程,或者相關課程的容量不足以容納新的知識,可以采用靈活的方式,把新知識進行壓縮,以學術講座的形式融入課程體系中,按照一定的標準計算學時和學分。比如養老旅游是應市場需求出現新興事物,還沒有成熟的理論和實踐操作,不適合放在課程體系中,但作為前沿動態可以擴充學生知識面,為學生提供新的思路。最后需要說明的是,課程小型化并不是簡單地縮減課時,而是在課程內容進行論證的基礎上有效地整合,根據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的深度,減少冗余,提高教學效率。
三是以必修課程為主體,豐富選修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在人才培養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必修課是保障學生必須的知識和技能,而選修課則依照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更具個性化的人才。目前總體的看法是減少必修課的比例,相應增加選修課比例。國外研究型大學選修課的比例遠高于必修課,這得益于其雄厚的師資。應用型本科大多為剛剛從專科升為本科的高校,師資有限,選修課的開課量也應量力而行,以免流于形式,總體上還是以必修課為主,選修課為輔。酒店管理專業選修課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通識選修課,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三大類,一般高校會對自科和社科作要求,對藝術類不作要求,筆者認為藝術類課程有助于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應該要求選修4學分或以上。第二類是專業選修課。這類選修課要兼顧人才培養的需求和教師的特長。專業選修課可以涉及旅游類、營銷類、溝通類、文化類、園林類、規劃設計類、管理類以及與酒店相關的其他專業的基礎知識。
篇9
關鍵詞:生物科學;實驗課程體系;改革;應用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254-02
應用型地方高校承擔著培養高質量、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實驗課程作為應用型技能基礎課程,它的建設必須圍繞適合本地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目前生物科學專業實驗教學課程體系中普遍存在的相關問題,探索以“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應用型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提高應用型人才的素質,增強學生對于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1]。
一、以“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生物科學實驗課程體系建設實踐的內涵
所謂“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是指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建設必須根據院校所在地的社會需求為基礎,使之不斷地適應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的變化。它的建設必須以服務地方,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宗旨,不能離開本地社會經濟發展進行自我的發展。也就是說,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的建設要根據學校所在地經濟發展大方向和人才的需求不斷地調整課程的相關組成,專業實驗課程的建設與本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要相互促進,在和諧統一中得到發展[2]。
二、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現狀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高校教學資源日益吃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日漸突出,實驗教學環節受到影響導致現行實驗教學存在如下問題:1.長期以來實驗教學一直處于理論教學的從屬地位,實驗僅僅是為了驗證理論,教師在教學中仍以注入式實驗教學為主,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師課前做好實驗的一切準備工作,然后講解實驗目的、原理、操作要點,實驗室備齊了全部材料、藥品和儀器,本科生完全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毫無探索、創新可言,學生對實驗結果不去分析,不去總結,從根本上忽視了實驗的實際意義,使本科生養成了不善思索、“照方抓藥”的不良實驗習慣,日積月累使得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科學實驗研究能力沒能得到培養[3]。2.部分教師對學科現有發展現狀和生產實踐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對社會經濟需求了解不夠,現代科技發展成果很少能在教學實驗中得到及時的反映,實驗教學內容缺乏綜合、交叉和與專業前沿結合的新興實驗項目,不能充分利用現代儀器、技術和方法。本科生對實驗課的興趣較缺乏,阻礙了本科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達到注重實踐和提高學生素質,實現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教育目標。3.由于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增多,但實驗室場地、設備、人員難以大幅度增加,這嚴重妨礙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失去了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面的優勢。單門課程的實驗學時分散,培養學生能力、個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性和設計探索性實驗過少,不利于本科生進行系統的訓練和引入新的實驗技能,難以進行綜合能力訓練;課程的實驗存在知識點分散、欠缺系統性。這種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如果比例過大,顯然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4.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實驗課的開設是依附于各門理論課。各專業課程都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造成實驗室重復建設,不利于儀器設備、實驗材料等資源共享;各課程之間一般聯系松散,內容重疊而又有遺漏,學生實驗素質和能力訓練零星而不系統,實驗內容單調而不豐富,近年來,由于教學改革和教學計劃的調整,在修訂教學計劃,削減總學時的同時,實驗時數和實驗項目也在減少。這種相對分散而未獨立設課的實驗教學內容,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是極其不利的。
三、解決主要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建立“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生物科學實驗課程體系呢?首先,地方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學校的一切課程設置都必須體現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特別是為了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適應本地的人才需求,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與規劃同樣都不能脫離本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生物科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設也必然既適應經濟發展,又要突出人才的應用性特征[4]。1.突出生物科學專業特色。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真正厘清生物科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突出本專業特色,建立生物科學專業特色的實驗課程體系,才能提升教學質量,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大力培養具備生物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現代教學理念,具有較好的人文、科學素養,愿為教育事業服務、體魄健全、心理素質良好,能適應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需要,能在生物學及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創新型人才,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畢業后的社會需求為依據,優化課程體系,重視專業基礎和實踐教學,強調個性教育。提升學生的教師能力素質的培養,實現學生由學校到社會的無縫鏈接。2.建立系統的實驗課程體系,突出課程結構體系的效能,提高實驗教學有效性。對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研究宗旨是通過一個完整的實驗課程體系和與之相應的課程建設,以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來達到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讓學生學到“有用、能用、實用”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不但具有動腦能力還具備動手能力[4]。3.統籌課程中的實驗內容,優化實驗內容的質與量。實驗內容是實施實驗課程體系最直接的載體。由于目前各實驗課程之間交流不充分,聯系不緊密,會存在實驗內容重復與遺漏的現象,并缺少明顯的指向性與針對性。對實驗課程體系的研究與改革必須優化實驗內容的質與量,并且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精選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以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我實現為價值取向[5]。4.圍繞“個性化”生物科學實驗課程體系建設開設實驗內容。首先,堅持“以服務地區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使課程設置具有鮮明生物科學教育特色,增強學生的興趣和適應就業的需求。其次,在“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必須注意實驗教學與教學實踐相統一的原則。生物科學專業課程設置中,要加強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按由易到難、從校內走向校外的步驟組織實踐教學,構建由實驗課程、專業見習、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等組成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將有關實驗內容分散到各階段的教學中,逐步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提高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再次,作為一種教學實踐,其中教學的評價與考核是實驗課的重要環節,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監控與評價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必須結合具體的教學評價。制定科學合理的具有應用型特色的實驗教學考核體系,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規范學生的實驗過程、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而且科學嚴謹及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有助于有效引導高校生物學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優秀的中學生物學教師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參考價值[6]。總之,如何圍繞生物科學專業知識結構的需要和培養目標的要求,加強與經濟社會的需求緊密聯系,構建科學化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強化本科生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校期間學到的知識技能學以致用,有助于畢業進入社會后的就業,由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驅動學生內心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培養具有實踐開拓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學專業實驗教學深入研究解決的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1]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7(2):3-5.
[2]羅鳴,吳定敏.以服務地區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高職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實踐研究[J].OverseasEnglish,2015,(01):37-38.
[3]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轉型發展的困境、動因與路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413(31):31-32.
[4]馮唐鍇,韓文華.以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生物工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3,28(6):20-21.
[5]馬紅梅,張燕、李東哲.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群實驗內容體系構建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15):96-98.
篇10
【關鍵詞】職業技能競賽 計算機專業 課程體系 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029-02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為本位,以技能為核心,以就業為目標”,課程體系建設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點、核心內容,高職院校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符合市場和崗位需求的專業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以致用,具備上崗的條件。《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十八章“重點工程 ”篇指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開發課程體系、制定課程標準,促進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資格要求的對接;廣泛開展師生技能比賽,建立一批自治區職業教育技能競賽基地。因此,在高職課程教學體系建設中,我們可以通過技能競賽引領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等,以面向職業院校的各種技能競賽的內容和要求為主線構建高職課程體系。下面以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建設為例進行探討。
一、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目前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基本上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課程體系的“壓縮餅干”,只是將原有的學科課程加以重組和簡化,課程較零散、落后,不能充分地體現現代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專業為例,目前的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從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來看,學科專業課程比較零散、落后,專業方向性不強,沒有形成核心專業課程群,學生按照這些課程學完后感覺什么都學一點,但又什么都不精,比較茫然,到單位企業去應聘,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降低了社會競爭力。
二、職業技能競賽的目的、內容及能力分析
職業技能大賽是指行業主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或者教育培訓機構,按照某些行業典型職業崗位要求組織的核心技能比賽。大部分的競賽項目都是針對在校的學生,而競賽項目通常以企業的實際工作流程來制定的,目的是考核參賽選手掌握的專業知識水平及綜合素質能力。
以計算機專業涉及的競賽項目為例,較有影響力的技能大賽賽項有以下幾項。
(一)網絡設備調試員。檢驗參賽選手根據網絡拓撲對交換機、路由器的安裝與配置,并能熟練利用Cisco、華為等市面上主流的網絡設備進行設計、構建和維護大、中、小型的企業網絡。涉及內容包括網絡拓撲結構、交換機配置、虛擬局域網配置、端口安全、IP路由配置、廣域網協議配置、訪問控制列表配置、VLAN間通信配置、NAT配置及網絡安全配置等相關知識。
(二)計算機網絡應用。主要考核參賽選手三個大的問題,即數據通信、資源共享和分布處理等。考核選手能否根據網絡拓撲把各節點的設備終端聯系起來,進行統一的調配、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數據庫處理能力、數據中心搭建與實施能力、計算機網絡負載的分布處理能力、網絡安全設備的配置能力、云資源的配置能力等。
(三)計算機操作員(網站設計)。以考核參賽選手的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注重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考核,關注專業技能經驗積累和創新。實踐操作主要考核參賽選手設計與開發動態網站的技能,包括圖形圖像處理設計、動畫設計與制作能力、計算機語言編程能力、網頁美工、技術管理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等。
(四)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隨著近幾年移動智能手機、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移動終端接入互聯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術。移動互聯網上的應用開發行業隨之應運而生,這也是當前最受歡迎和比較前沿的技術之一。而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大賽的舉辦就是要重點突出行業市場發展趨勢,反映當前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結合的行業技術,主要考核選手的移動終端APP軟件開發編程能力和掌握前沿技術的能力。
(五)Web應用軟件開發。通過Web應用軟件開發競賽,培養學生基于Web設計輕應用化軟件的能力;掌握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等主流軟件開發模式和開發技術;培養團隊管理和協調能力;增強學生職業素質,提升教學環境與產業環境之間的契合度。
(六)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簡稱ACM-ICPC或ICPC)。這是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主辦的競賽,雖然此賽項面向的是全球性的在校學生,相對省賽、國賽而言,比賽的內容及要求要高很多,但從其競賽的特點及內容來看,主要考核的同樣是參賽選手在團結協作的狀態下分析定量的問題,通過編寫程序去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分析以上項的內容和競賽中所需的能力,它們都有共同的特征―― 職業性,主要體現為賽事的行業職業標準、內容主要突出實際實踐操作技能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合作性,很多競賽項目都采用團體競賽的方式,體現出行業團隊合作的精神;技術性,是比賽內容的核心,主要考核參賽選手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
三、課程體系建設
從對技能競賽的目的、內容及能力的分析中不難看出,每一類競賽都以實際工程項目為基礎,面向企業崗位技能需求,突出工程應用,體現新技術的應用及推廣。因此,圍繞行業的標準和專業技術前沿并以技能競賽引領課程體系建設,注重學生的職業基礎能力、基本素養、職業核心能力及綜合操作技能的培養符合市場行業的需求,貼近以崗位所需的人才培養目標。
因此,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可以分三個模塊進行:
(一)基本素質能力的培養。培養目標:具備良好的道德觀,能守法自律;具備運用辯證唯物觀及方法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對國內外形勢和政策的認知度及適應能力;具備一定的創業、就業、轉崗、擇業能力;具湟歡ǖ男睦磣暈業鶻諍托睦碭稍つ芰Γ瘓弒竿漚嶁作、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團隊合作意識等。開設的對應課程可以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體育與健康、創業與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企業文化體驗、如何提升團隊協作和培養團隊精神等。
(二)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培養目標:掌握計算機硬件系統知識及安裝、應用、維護知識;掌握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方法,具備程序開發的基本能力;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知識、熟悉網絡結構體系結構及其協議;具備Internet多媒體制作與能力;具有網站設計、規劃和管理的能力,具有利用一種以上開發工具編寫WEB程序的能力;具備數據庫應用和維護的能力;掌握計算機網絡管理、安全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具備計算機網絡與網絡設備的安裝、調試與維護等能力;具有計算機網絡工程設計、規劃、實施、應用和維護的基本知識;具備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能力。對應的專業核心課程有:微機組裝與維護、計算機原理;C++/JAVA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基礎、TCP/IP協議及應用;圖形圖像處理、Flas制作;網站規劃與設計;數據庫原理;交換機路由器設置、組網及網絡管理、服務器配置與管理;綜合布線系統;組網與網絡運維技術;Android技術;Java web程序開發;動態網站技術。
(三)綜合實訓專業技能的培養。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一模塊中,把各級各類的競賽項目作為實訓內容,根據競賽需求,建立專業競賽實踐創新仿真基地,引導企業參與,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到企業去參與一線工作,讓學生感受到企業文化和企業工作環境的氛圍,以工作過程強化專業技能。
總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出符合行業企業崗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而職業技能競賽是圍繞行業的標準和專業技術前沿來開展的,競賽的內容突出崗位需求,因此以職業技能競賽引領課程體系建設并在具體教學中有效實施,可以為學生畢業后直接上崗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彬,關升,關秀霞.學科競賽體系建設與學生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驗[J].教育科學,2016(3)
[2]劉卷.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專業課程建設的推動作用[J].職業教育,2015(6)
[3]張蘭.構建以職業技能競賽項目為驅動的課程體系[J].職業教育研究,2013(11)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職業技能競賽在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研究”(GXGZJG2015B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