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實踐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4 11:2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外實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校外實踐報告

篇1

由于會計崗位的特殊性及財務資料的保密性,很多企事業單位對會計專業學生實習實踐并無太大興趣。雖然學校本著“雙贏”甚至“企業先贏”的原則開展校企合作,但是企業在實踐中并無多大利好,且考慮到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的交通、住宿、安全及違約率等諸多問題往往望而卻步,使得不少校外實訓基地僅體現在合同層面,很難真正發揮作用。畢業生頂崗實習一般也是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不少學生由于“社會資源”匱乏只能從事會計邊緣性工作,走上工作崗位難以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二、會計實踐教學外包可行性分析

1.外包企業資源豐富,更適于學生實踐

財務咨詢公司專門從事記賬報稅、公司注冊注銷、實賬培訓等業務;稅務師事務所專門從事稅務鑒證、稅務咨詢等業務;會計師事務所專門從事年檢審計、專項審計、財務咨詢等業務。這些公司有豐富的企業客戶資源,真實的業務也優于會計實訓室的模擬資料,更能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綜合素質,完全可以滿足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的需要。

2.學校向企業付費,更便于校企合作

傳統的校企合作,企業出于人工短缺或社會宣傳等目的,會同意部分學生到企業參與實踐或者實習,學校并不會向企業支付任何費用,相反學生實習期間企業一般還要支付給學生實習工資。這樣的合作方式,企業當然不會有太多積極性。很多企業寧愿選擇已經畢業的學生也不大情愿實用這些心浮氣躁(實習期間毀約率高)、不確定性很大的在校生。如果高校以簽合同付費的方式將實踐教學外包給諸如財務咨詢公司等的中介公司,則一方面拓展了合作企業的收入,企業更樂于接受。另一方面,以資金作為合作的紐帶,也會使校企雙方更加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使合作關系更加緊密。

3.教師參與校企合作,更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

將實踐教學模塊外包,學校并不是簡單地付費后將學生送給企業后萬事大吉。相反,由于合作企業在培訓師資方面的欠缺,一般更需要高校專業老師參與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包括實踐資料的篩選、課程標準的設計、教學任務的設定、課堂實踐的講解等等。高校發揮師資優勢,企業發揮資源優勢,相比傳統的教師到企業進短期培訓,顯然對教師要求更高,更利于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需要說明的是,高校以付費的方式將實踐教學外包并不會增加學校的負擔,相反,由于高校不需要再耗資建設和維護會計綜合實訓室,從省去的資金中支付外包費用反而會節約大量資金。另外,由于實踐教學使用企業真實的業務資源,每一個業務都相當于一個項目,這給高校探索項目化教學、模塊化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平臺,利于高校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

三、會計實踐教學外包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1.外包企業的選擇

要將會計實踐教學外包,必須選擇合適的外包企業,而財務咨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最為合適。一方面,這些企業有比較穩定和豐富的客戶資源供實踐教學選用。另一方面,這類企業的日常業務基本涵蓋了會計專業實踐操作內容,方便和高校教學對接。

2.財務咨詢公司的籌建

在上述外包企業中,財務咨詢公司組建的門檻最低,筆者提倡高校專業教師作為股東籌建財務咨詢公司,學校或僅提供場地、設備等支持,學校不參與公司經營管理。公司從一開始就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產權明晰、責權分明的現代企業標準籌建,避免出現傳統校辦企業的機制通病。這樣不僅方便實施校企合作開展實踐教學,而且專業老師作為股東或法人在真正市場競爭中去經營企業,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正所謂“教學相長”。

3.外包企業客戶資料的保密

篇2

關鍵詞:服務外包;培養模式;軟件;校企合作

目前,服務外包在全球發展迅猛,市場空間巨大。根據IDC的預測,到2010年底,信息技術外包(ITO)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 800億美元,業務流程外包(BPO)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 100億美元。我國已將服務外包產業作為擴大服務貿易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點。

為踐行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結合我國當前蓬勃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的大好形勢,大力培養服務外包人才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新的課題和使命,本文以筆者所在的青島理工大學與青島軟件園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軟件工程專業為依據,對高校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加以闡述。

1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的背景

全面抓住全球服務外包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實現服務外包產業超常規快速發展,對我國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提升產業結構、提高綜合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服務外包人才短缺和結構不合理、缺乏龍頭企業嚴重制約了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方面,高端人才缺乏;基礎人才總量不足;高校畢業生實際工作技能和項目實戰經驗缺乏;特別是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最需要的兼具語言、技術、管理,能與發包商實現良好溝通的實用性、國際性、復合性人才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服務外包產業快速發展的最大瓶頸。為解決這些問題, 高校應切實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本著為學生負責的態度、努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在教育教學方面革新辦學思想、創新辦學模式。

1.1軟件及服務外包產業的磅礴發展急需大量合格人才

“十一五”期間,我國軟件與軟件服務業國內市場銷售額以30%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2010年銷售額將突破10 000億元大關,軟件產業出口將超過100億美元。同時我國還將形成若干個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骨干企業,在未來5年內從業人員將達到230萬人左右。

就區域的情況來看,依據《山東省政府關于加快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意見》描繪的發展愿景,“十一五”期間,在全省建設10個各具特色的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引進50個以上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將其離岸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我省。

到2010年,全省服務外包出口額在2006年的基礎上實現翻兩番,服務外包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引進、培育年營業額超過10億元的大型骨干企業10家、超億元的企業30家,人才缺口巨大。

1.2國家積極鼓勵校企合辦開展服務外包人才培養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為要加快推進的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六大任務之首,其中指出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2001年12月,國家計委與教育部《關于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通知(教高[2001]6號)》[1]文件中提出:面向軟件產業,改革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快速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多層次軟件人才,建立完善的軟件人才培育體系,滿足軟件產業發展的需求,刻不容緩,勢在必行。2001年以來,國家先后設立了37所國家級示范性軟件學院和40余所省級示范性軟件學院,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又相繼建設了百余所軟件學院[2]。山東省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視軟件人才培養問題,指出要把駐魯高校辦成軟件人才培養基地,并將有計劃地建立省級示范性軟件學院培養更多的高層次軟件人才。2009年4月,教育部、商務部下發了《關于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工作目標:“高校要根據服務外包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調整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結構,擴大服務外包人才培養規模,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各類高校要在相關專業開展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工作,在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等層次培養高質量的服務外包人才,力爭在5年內培養和培訓120萬服務外包人才,新增100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實現2013年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300億美元[3]。所以校企合作共建軟件工程專業將有效提高服務外包人培養的實效,為產業發展培養大批學以致用的服務外包人才并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

1.3傳統計算機專業與服務外包企業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缺口

與傳統行業不同,IT行業知識翻新速度很快,甚至兩三年就一變,造成軟件人才很難跟上行業發展。在IT行業,新技術首先運用在企業,基本上是“企業拉動高校”,高校在專業的設置、技術的傳授等方面的發展落后于企業,因此,這一因素也決定了學校傳統計算機專業培養的軟件人才與產業需求有一定差距,普通高校培養的畢業生要到企業里再進行一年時間的培訓,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給軟件及服務外包企業造成了額外的成本。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區域內軟件及相關產業人才供求關系將嚴重失衡,形勢非常嚴峻。

2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

據《中國服務外包發展報告2007》介紹,我國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模式。

1) 學歷教育。

高等院校軟件及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大幅度增加進一步確立了“學歷培訓”在我國軟件人才培訓中份額絕對領先的地位,院校培訓仍然是我國軟件人才的最主要來源,目前我國軟件人才總計有將近80%來自于高等院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的軟件相關專業。這部分人員是我國軟件行業從業人員的主體,學歷以本科為主,處于軟件人才的中間層次。

2) 實訓模式。

目前國內對于軟件人才的培養體系按培訓主體劃分,主要有社會培訓機構辦實訓、軟件企業辦實訓、校企合辦實訓三種模式。

(1) 社會培訓機構辦實訓模式:專業的培訓機構引進真實的軟件實訓項目,模擬真是的軟件企業環境和操作規則,強化培養人才。

(2) 軟件企業辦實訓模式:以軟件企業強大的技術背景為依托,以項目開發為主線,全程引入項目開發,完全按照軟件公司的過程管理和人才標準強化實訓。

(3) 校企合作辦實訓的模式:校企聯合在校內共建實訓基地,共同培養人才。企業不僅參與研究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而且負責實訓教學。

除此之外,我國目前還有定向培養等模式,在充分研究以上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辦學實際,我們采取與青島軟件園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軟件工程專業。此種模式是對學歷教育和實訓模式的綜合和優化,充分發揮高校學歷教育優勢和軟件園產業及實訓優勢。

共建特色軟件工程專業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培養高素質、國際化、工程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的精英型服務外包人才為目標,堅持軟件工程教育國際化,堅持開展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教育,創新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立面向市場的開放式辦學體系,努力成為培養精英型軟件工程師的搖籃[4]。

3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方案

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制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方案。以提升工程素質為根本、以培養軟件工程能力為核心、以掌握軟件工程學科知識要求為目標的“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覆蓋軟件工程學科知識的理論教學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具有“先進性、厚基礎、精方向、重能力、強外語”的特點,采用“三級平臺-五個模塊”式結構,三級平臺包括:公共基礎課平臺、大類專業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五個專業方向模塊包括:項目經理、質量經理、系統分析師、軟件設計師、軟件開發工程師模塊。

1) 課程體系。

根據CDIO思想,構建了以實驗、實訓為兩條主線,含基本技能、綜合設計、企業應用、實踐創新四個層次的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通過不間斷的實踐教學,實現漸進的綜合能力培養。以軟件工程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驗體系創新地設置了課程實訓、學期實訓、企業實訓、企業實習及畢業設計等多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同時建立了和實踐教學體系緊密結合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校內外學科競賽及社會實踐等系列課外實踐活動。

在教學執行過程中,學院將人才培養過程(學程)分為3個時間段。

前兩學年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以校內專職教師為主;軟件園兼職專家為輔。

第3學年專業課教學,主要以企業專家授課為主,學校教師為輔。

第4學年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采用專兼結合的雙導師制,即校內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指導,這種“專職-兼職-專兼結合”教學的新型“2+1+1”學程模式力求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

實踐教學的實施采用“學習-實訓-再學習-再實訓”的螺旋式能力培養模式,即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及課程實訓后,在學期末進行學期實訓。每學期隨著專業知識的積累及專業理論水平的遞增,學期實訓的實際項目難度也隨之遞增。在完成企業實訓后,最后進入企業實習并完成畢業設計。從而循序漸進地實現了精英型軟件工程師應具有的交流與溝通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工程管理與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英語實用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2) 師資隊伍。

本專業課程的教學實施充分結合及發揮學校及青島軟件園雙方的講師資源及優勢。

學校的講師將主要承擔公共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等必修課程的教學。

青島軟件園的講師均為軟件企業優秀的一線軟件開發經理、項目經理,他們參與到學院的教學過程中,制定并修改學院的教學大綱,動態實施教學任務;主要承擔專業限選課程、每學期的課程實訓、企業開發實戰實訓等課程的教學。

通過與青島軟件園合作,定期安排相關教師到軟件企業一線進行頂崗體驗鍛煉,提供教師的實驗指導水平。

3) 質量保障。

2008年1月,青島軟件園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獲得了由國際權威質量認證機構BSI(英國標準協會)頒發的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成為我國首家通過UKAS(英國認可服務組織)認可的具備ISO9001:2000國際標準的專業化IT實訓服務機構。

青島軟件園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按照ISO9001:2000國際標準要求對實訓需求管理、課件研發管理、教學管理、教務管理、就業服務和質量保障等工作進行規范和量化,為學員提供高質量的實訓服務,以保障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軟件人才。

青島軟件園在整個的專業合作教學過程中,和學校一起嚴格實施此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針對合作辦學的班級,青島軟件園會有專職的教學負責人、執行經理、質量保障人員跟蹤班級的教學活動的實施,并和學校的負責老師一起確保教學活動的實施符合教學質量體系的要求。

4) 軟技能及外語。

為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服務外包企業的有人需求。學校和軟件園特別加強了合作辦學軟件班的軟件能和外語教學學校與軟件園一起制定了軟技能培養計劃。并先后邀請加拿大ilogic Inc.創辦者、董事長鄭樹慶先生做了題為“世界軟件業發展趨勢”的專題講座且鄭先生受聘為青島理工大學客座教授;青島軟件園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QST)總經理劉全主講“打開思維,擁抱世界”的專題講座;拓展訓練專業訓練師嚴意凌老師為同學們做專業拓展訓練等。通過以上軟技能訓練有效提升了同學們的自學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軟技能。

在按照學校傳統教學計劃開設好英語的基礎上,青島軟件園派出專業老師為同學們開設了日語課程,并作為同學們的必修課程。采取多聽錄音、日語沙龍、外交交流等多種形式提升學生的日語水平。

5) 就業體系與預期。

校企共建軟件工程專業是統籌解決招生就業的有效形式。通過校企合辦軟件工程專業,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加強外語、軟技能和工程實踐及國際標準方面的教學,面向青島軟件園400多家軟件企業,以及國外、外企中國研發中心和國內一流軟件企業,形成多層次、高質量的就業體系;從而保障20%同學畢業后日語達到二級,直接赴海外就業,30%同學畢業后進入大型外資軟件企業工作,40%同學就業于國內企業或考研,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0%以上。

4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展望

服務外包產業在我國方興未艾,隨著服務外包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服務外包人才需求也將持續旺盛并呈現新的變化。為了優化我國服務外包人才供給結構、促進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對我國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也將不斷深化,在已有的培養模式基礎上持續改革,方能適應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 國家計委,教育部. 關于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通知(教高[2001]6號)[S]. 2001.

[2] 董曉梅,何涇沙. 關于示范性軟件學院辦學的思考[J]. 計算機教育,2008(1):38-42.

[3] 教育部,商務部. 關于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S]. 2009.

[4] 商務部、信息產業部. 中國服務外包發展報告2007[R]. 2007.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Colleges’ Training Mode of the Talents for Service Outsourcing

WANG Bin1, LIU Quan2, REN Shi-gan2, ZHOU Shao-hui2

(1.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2. Qingdao Shinan Software Park, Qingdao 266071, China)

篇3

現代社會要求具有時代特征的現代人才,在具備豐富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要結合企業實際需求,掌握嫻熟的技術操作技能。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探索,能夠形成校企優勢結合和有效利用,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實訓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進行實踐操作和探索的機會,將課堂知識與實際工作項目相結合,培養出符合企業各方面需求的專業人才,在帶動企業發展的同時有效減輕學生的就業壓力。

1 高職IT服務與外包行業的現狀分析

現階段市場對專業IT服務與外包人才需求量大且緊迫,培養該行業的優質人才是一項緊急而重要的任務。傳統教學模式偏重于對于計算機專業技術的講解,不注重對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容易造成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與企業需求不符, 不利于企業的良好發展,而現代社會競爭激烈,這一狀況也會增加學生的就業壓力。[1]傳統教學模式也造成了高職教師在實踐方面的經驗欠缺,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容易傳輸給學生錯誤的實踐方式,一點小的失誤就可能造成企業中巨大的虧損。因此高職院校和企業在豐富專業知識內容的同時,要重視實訓課程,構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IT服務與外包實訓教學體系。

學校和企業要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在政府宏觀調控的指引下,制定與企業實際相結合的教材,設計創新型課程,建設校內外內訓基地,實現校企合作的高職IT服務與外包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

2 校企合作教學模式開展的重要意義

2.1 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人才的培養在注重其理論知識掌握的同時,實踐操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理論教學是學生思維發展和智力提升的基礎,而實踐過程是拓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智力運用的良好方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都是是促進現代高職教學成果的重要因素。

2.2 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校企共同利益的實現

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承擔學生的教育責任。高職和企業通過深入交流與探討制定出符合雙方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方案執行過程中優勢互補,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最終企業收獲的是一批具備高素質專業能力的對口人才,而學校也成功解決了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問題,前期各自付出,后期各取所需,促成一種雙贏局面的達成。

2.3 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整體需求

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偏重于課堂內教學,導致學生普遍實踐能力薄弱,不能夠完全滿足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校企結合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狀況,提高學生對于專業操作的掌握和開發能力,在為企業提供優質人才的同時有效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因此,校企結合教學模式的開展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

3 構建校企合作下高職IT服務與外包實訓教學體系的策略

3.1貫徹和實踐政府各項政策

依據如《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的作用,加強校企合作下的高職IT服務與外包實訓教學體系的法規約束,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組織機構,有效促進校企合作關系的達成。

3.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現階段校企合作下的高職IT服務與外包實訓教學模式仍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約束,政府應制定詳盡的法律條例,明確校企合作模式中企業和高校各自的應盡職責和業務。對于企業參與高職IT服務與外包實訓教學提供政策獎勵,如稅收優惠,以此提高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3.1.2 建立校企合作的組織部門和機構

政府在建立健全有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在地方上要建立相應的組織執行機構,并責任到崗、責任到人。校企合作組織機構的建立,有助于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還可根據各地的不同實際情況和不同行業發展需求組織專項辦公室,從而促進校企合作下的高職IT服務與外包實訓教學的全面發展。

3.2 發展特色校企合作下的高職IT服務與外包實訓教學

高職院校和企業應根據各自需求尋找利益平衡點,積極投身于校企合作的特色辦學,制定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教學課程,組建優良的師資隊伍,建設配套的教學實訓基地,加強對于企業儲蓄人才的全方位培養和提升,最終實現校企雙贏。

3.2.1 高職院校應轉變思想,改善現有的教學模式

高校實行校企合作下的辦學模式,不僅是針對教學模式本身的創新,教師和管理者更要深入理解其內在含義,在內心深處給予支持。要積極轉變現有的傳統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在分析當前教學現狀、總結現存教學問題的基礎上,加強與企業的深入交流,探知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點,結合企業實際操作運行經驗編制新教材,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共同提高。[2]另外,由于傳統教學多偏重對于教材理論知識的講解,導致高校教師普遍實踐能力薄弱,不能夠更好地帶領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在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要加強對于高校教師的專業技術掌握和開發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師在專業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和證書考取進行激勵,全面提高高校的師資水平,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3.2.2 企業應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中對于學生的教育中來

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在投入一定經濟成本的同時,收獲的是與本企業需求高度契合的專業人才,能夠有效促進企業效益的回轉,提高品牌影響力。因此,企業要把對于高校人才的培養納入自身發展計劃之中,樹立積極的合作意識。企業要與高校建立中長期的合作規劃,優勢互補,結合自身實際協助高校編制教材、設計課程。從這個角度來講,企業的需求對于高校的學生教育方向是起主導作用的。可根據企業運營的不同階段和角度,如IT技術研發 、市場接洽和內部管理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差異性教學,培養出能夠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專門人才。

3.2.3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

校企合作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實訓,而且學生接受教育的最終結果就是為了進入實際工作崗位,因此實訓基地的建設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校企要聯合打造校內外實訓基地,學生通過有企業工作項目融入的實訓操作過程,能夠加強對于教材理論知識的吸收和運用,提高專業技術操作能力,激發學生投身IT行業的信心和動力,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

3.3 建設完整的校企合作保障體系

校企合作保障體系的建設是校企合作順利推行的重要保障,可從政府、高校和企業三個方面進行。

3.3.1 政府方面的保障措施

政府應制定合理的法律政策和實施細則規定,對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IT服務與外包實訓教學體系構建進行有效的指導和制度規范,并對有關部門的實施進行監督。除此之外,政府還要做好企業和高校發展的后臺保障,必要時在資金和物力方面提供支持,以確保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3]

3.3.2 高職院校的保障措施

高職院校要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保障學生接受教育的權益,提高學生滿意度。學校要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強度和深度,準確了解企業需求,積極與企業研究制定新型教材,設計合理的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實現夜色教學。并對校企結合模式開展的過程不斷進行細節調整,為學生的發展盡最大努力。

3.3.3 社會企業的保障措施

對于企業在校企結合模式下的高職IT服務與外包實訓教學體系構建中的保障舉措,首先要轉換思想,認識到企業參與學生教育的對于企業本身的重要意義。制定與學校合作的中長期的合作計劃,將企業運營過程中的要求一一細化并反饋到高職的教材和課堂中。通過實際工作項目與實訓的結合,幫助學生完成理論與實踐的轉化。另外,企業要注意跟進學生的學生的學習進度,結合學校理論進行不斷調整,以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篇4

新時期如何充分發揮校外教育功能,努力培養能夠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應對挑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為此,作為農村小學,必須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多方位,積極探索校外教育有效途徑,讓農村孩子在校外受到良好的交易和影響,使他們身心得到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一、提高認識,切實履行學校教育職責。

校外教育拓寬了少年兒童的成長空間,突破了課堂教學的空間束縛,把學習環境從校內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會,以校外教育活動為載體,強調實踐活動與直接體驗對于少年兒童發展的必要性,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外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受到有益的教育。

新課改實施以來,校外教育工作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績,特別是城鎮社區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但目前,由于受條件所限,我們農村小學的校外教育沒有引起社會有關部門的重視,有的也只是走形式,內容貧乏,為數眾多的農村學生還沒有獲得接受校外教育的機會。為此,農村學校不要認為校外教育只是社會相關部門的事,而要提高認識,真正負起校外教育責任來,充分發揮校外教育“紐帶”作用,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通力合作,開展好校外教育工作。

1、成立校外教育領導組織。建立以校長、主管德育校長、少先隊輔導員、校外教育輔導員等“多位一體”校外教育領導組織。

2、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校外教育網絡。通過開展家長學校、校外教育培訓班等,明確學校在校外教育的職責和任務。

二、拓展陣地,構建校外教育平臺。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既要開展思想教育,更要注重實踐養成教育。因此,要開展好校外教育工作,作為農村小學必須開發整合教育資源,建立一批教育陣地和活動場所,并充分發揮這些陣地和活動場所的作用。

1、建立以生產實踐活動為主的陣地—家庭。家庭環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孩子在家庭里不但得到父愛、母愛以及各種親情,使他們從小懂得尊老愛幼等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更是讓他們在基本生產實踐中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從而養成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好品質。如充分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幫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特別是農忙季節,讓孩子幫助春種、秋收,參加生產實踐,掌握基本生生活技能。

2、建立以尊老愛幼為主的陣地—敬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福利院等是很好地對青少年進行尊老愛幼教育的場所。作為農村學校必須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有計劃、有組織讓學生到敬老院、福利中心,幫老人、孤兒洗洗衣物、擦擦玻璃,送去一臺精彩的文娛節目、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禮物等,使他們從中得到鍛煉,受到教育。

3、建立以培養興趣特長為主的場所—校外輔導站或活動中心。學校積極與當地有關部門協調,充分發揮“五老”人員作用,讓他們擔當青少年校外輔導員,充分利用節假日對青少年進行協作、剪紙、聲樂、科技、書法、繪畫、體育訓練等特長輔導,不但豐富青少年課外生活,而且從小培養他們的興趣特長。

4、建立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的基地—烈士陵園、文物古跡。我們農村也有許多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如烈士陵園、各種遺址、古建筑物等。我們要通過開展“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參觀歷史紀念碑等,并且聘請老、老革命做事跡報告、演講,使青少年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愛國熱情。

5、建立以法制教育為主的陣地—法庭、消防、交警隊。學校要積極與當地法庭、交警隊等部門共建,定期邀請他們到學校給學生做法制報告,我們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法庭進行模擬少年法庭訓練,到消防隊進行消防大演練,到交警隊進行“我是小小交警”活動等,使他們從小知法、懂法,并能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此外,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環保調查、郊游、登山等豐富多彩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受到啟迪和教育。

三、改進方法,注重校外教育實效。

校外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我們在開展活動中,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興趣愛好、身體條件等,不斷優化教育,改進教育方法。

1、“請進來”。學校要不定期的將“五老”人員、英雄模范及公安干警請進學校,讓他們給學生做事跡報告、知識講座,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接受校外教育。

2、“走出去”。學校要有計劃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觀、訪問、慰問、參加生產勞動等。一般在走出去之前,要布置相應任務,如“我是小記者”采訪活動,讓他們走進家鄉,采訪家鄉新聞人物、感受家鄉變化、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

四、建立機制,確保校外教育有效開展。

我們必須建立和完善校外教育活動的規章制度,才能確保校校外教育經常化、制度化、科學化。

篇5

關鍵詞:會計教育 會計實習 實習評價 基地實習

在會計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如何做好校外基地實習一直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考核體系兼具標準和導向的功能,是校外基地實習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Nelson(1952)認為,會計實習將在未來的會計師教育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他指出的實習三大領域中就包括了本文所涉及的事務所實習。Coco(2000)的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學校中50%以上的學生完成了常規實習。一旦常規校外實習得到統一安排時,就具備了考核體系建立的基礎,而且校外基地實習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有效的考核體系。Beard(2007)認為,校外基地實習有助于加強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有助于其就業競爭力的提高,有助于未來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有助于提高其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但這都需要一套組織有序、監控科學的考核體系才能實現校外基地實習項目的理想效果。

一、校外基地實習考核體系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李文國等(2007)指出,實踐教學不同于課堂教學,成績考核難度更大。校外基地實習的“校外”特點決定,在實習期間,校內指導教師很難有效地監控學生的行為表現,對實習效果的考核也就成了一大難題。誰來評價,評價什么,如何評價等具體問題必須得到解決。

Beard(2007)以美國東南密蘇里州立大學會計基地實習項目為例的研究表明,校外實習評價是一個涉及到實習生本人、基地和學校導師的綜合評價,必須建立一個“現場(on-site)”綜合評價體系才能保證各方達成實習目標。這一觀點意味著,校外基地實習由于是三方參與,只有三方共贏才能使得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那么一套體現三方目標的考核體系是實現實習效果的必要保證。

與校外基地實習項目相關的三方中,實習生是項目的實際承擔者和踐行人,實習生在考核體系中是被考核者的身份,但同時也可以通過實習自我評價能力提升的效果,再加上基地和學校作為考核主體對實習生的實習工作進行評價,形成了三方評價基礎。因此,實習生需要就其參與的校外基地實習項目的所有工作和貢獻在考核系統中顯示,基地和學校則就其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評價。Beard(2007)認為,實習生可以下面的方式提供信息:實習日記、實習e-mail匯報、自我鑒定、書面的實習報告、口頭的報告等。

有了實習生提供的資料后,考核主體就可以按照標準對資料進行衡量,理出高低優差。需要注意的是,校外基地實習的考核主體有三個,其中基地和學校面對的是同樣的實習生、同樣的實習生匯報資料,但二者的評價不是簡單的重復考核,而實習生的自我評價最終體現在基地和學校如何采納。基地的考核更側重具體實習任務的完成效果,學校的考核更側重專業能力的培養目標是否達到。由于校外基地實習項目持續時間往往達到數周,實習生絕大部分的時間在基地度過,基地考核和學校考核就會出現不同步的情況。另外,考核應該是全過程的,使得實習生在任何時候都處于監控之下,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考核應體現不同的側重點。

二、校外基地實習考核體系

科學的考核體系首先應該保證實習參與各方能夠有機地融入其中,并體現其責任與義務,實現其目標。參與各方中,實習生是被考核對象,基地和學校是考核主體,聯結考核主體和考核對象的載體是校外基地實習項目。因此,這一考核體系應該是由基地和學校為主體來實施的,以校外基地實習項目為依托來開展的,以提高實習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最終目標來設計的一個綜合評價體系。

考核主體是考核體系的實施者,包括校外實習基地和學校,最終的承擔者往往是基地實習項目的負責人(項目經理)和學校負責學生實習項目的導師。基地的考核目標是實習生在崗位上能夠勝任工作,按時完成任務;學校的考核目標是實習生在基地能夠完成專業實習計劃,達到人才培養目標。考核目標的細化和量化即是考核標準,實習生的實際表現與考核標準的對比形成最終考核結果。

校外基地實習考核體系的設計需要結合不同考核主體的目標要求,落實到具體的考核對象和考核項目。準確地說,考核對象是實習生在實習項目完成各種工作的具體表現,但評價結果需要對應到實習生本人。納入到考核體系的考核項目必須具有共性以保證考核的公平性,基地實習時的工作項目可以作為考核項目,比如每一位實習生都需要進行崗前培訓工作、完成頂崗任務、提交實習報告,這類工作項目有統一的標準要求,而且事先告知實習生,那么在工作完成后的考核評價就有據可依,并可以實現在一個集體的環境下進行個體的效果比較。

校外基地實習項目是考核體系的載體,如同一門課程一樣,項目從開始到結束是一個過程,過程的不同階段安排有不同的內容、承載著不同的功能,因此考核體系應是體現校外基地實習的過程考核。同時基地和學校作為考核主體在實習項目的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考核體系中體現了不同的地位。

三、校外基地實習考核體系的建立與運行

自2007年以來,中國農業大學會計學專業在大三秋季學期開展了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統一安排會計專業學生在校外基地進行“專業認知實習”、“會計實習”和“審計信息系統”三門實踐課共7周計4.5學分的實習。通過幾年的摸索,我們建立了一整套校外基地實習考核體系,并在執行中不斷得到完善。

如下頁表1所示,我們將考核分成了三個階段:實習前考核、實習中考核和實習后考核。實習前的主要任務包括業務培訓和綜合面試兩部分,基地企業(通常是會計師事務所)首先會派出培訓師到學校為實習生開展40學時的業務培訓,之后對實習生進行綜合面試,二者的綜合成績會成為實習生是否被錄用的依據。被錄用的實習生將陸續進入基地企業的審計項目進行頂崗實習,此時實習生徹底離開學校,由基地企業審計項目經理負責指導,開始真正的崗位實習工作,實習持續時間與審計項目的持續時間有關,一般從4周到8周不等。這一階段,項目經理與實習生接觸最多,實習生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溝通能力、工作態度、工作效果都可以直接得到反映,項目經理成為此階段最主要的考核主體,其最終出具的實習證明與鑒定是這一階段的重要考核文件。學校直接負責實習生的指導教師則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形式的學生實習日記了解學生的實習效果,在考核體系中起到輔助作用。審計項目結束后,實習生也就隨之結束了校外基地實習返回學校。本階段,實習生需要總結全部實習工作,體現為文字和座談交流兩種形式,文字資料包括:實習報告、實習日記、實習案例、實習鑒定等,結合小組集體座談的結果和第一階段基地企業提供的成績,學校導師最終對實習生三門實習課程進行評價,給出最終成績。基地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的系列評價結果也成為日后是否接收該實習生入職工作(如果實習生有此意愿)的重要依據。評價全過程可見表1。

考核體系的順利運行有賴于校外基地實習項目的健康運行,實習生、基地企業和學校三方共贏的長效機制是基礎和保證。通過校外基地實習這一載體,三者的目標都可以達到,因此而制定的考核體系就可以順利推行下去,各方在該考核體系中體現了自己的權利、義務和要求,認真完成考核體系規定的內容也就可以確保實習項目得到很好的執行。

第一,考核體系體現了科學性。考核結果以內容翔實的、可驗證的資料為依據,同時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實際行為與文字總結相結合,具有單一考卷考試無法比擬的優勢。第二,考核體系體現了可行性。各個階段和各個主體的考核都是可操作、易操作,比如實習生實際頂崗工作的考核由項目經理完成是可操作、易操作的,而如果換作由學校導師來完成這一階段的考核工作就是不現實的。第三,考核體系體現了全面性。通過校內與校外的結合,現實與未來的結合,過程材料與結果材料的結合,我們整合各個參與方,使其自然地加入到合作中來,并在結果中有所體現。第四,考核體系體現了全程可追溯性。整個實習期(實習前、中、后)可能持續4到8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僅僅是最后環節進行考核,那么前期的空白無益于佐證最終的成績,考核結果的權威性會受到質疑,而全程可追溯的考核體系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四、校外基地實習考核體系的變遷

中國農業大學校外基地實習項目已經連續執行5年時間,期間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科學、有效、可行的考核體系,使其不斷得到完善和豐富,這一過程的變化體現了我們探索的軌跡。

表2顯示,5年來實施的考核項目不斷增加,從2007年的三項,到2008年的5項、2009年的7項,直至2010年后的12項,最終形成了會計專業多方參與的全過程校外實習評價體系。這一體系在2010年后漸趨穩定,逐漸發揮了實習主導和效果評價雙重作用。

五、總結與展望

在長期與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開展校外基地實習的基礎上,我們共同探索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全方位、全過程考核體系。多考核主體保證了基地實習各方目標的實現,也有效地調動了各方的積極性;全過程考核保證了基地實習的整體效果,很好地體現了考核體系的科學性。實踐中不斷的摸索和提高使得考核體系持續被豐富和完善,也體現了學校與校外基地穩定合作的旺盛生命力。

從會計人才培養的角度,校外基地實習在全世界范圍都得到廣泛的認可,與基地建立穩定而有效的合作關系是這一培養環節進行下去的前提,建立科學考核體系既是合作各方的關注點,也是密切合作各方的聯結點。因此,這一領域的研究將會不斷得到深化和加強。X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生物工程;認知實習;生產實習;優化

1實習的分級

本專業對社會實踐實習環節進行分級,具體包括認識實習環節和生產實習環節,總共4學分。認識實習是培養工科型專業人才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節,也是學生從基礎課程學習轉向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確立課程工程應用背景的一個重要學習環節,對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度和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1]。認識實習安排在第二學年第三學期進行,均屬于專業必修課程。通過認識實習,擬達成以下培養目標:(1)讓學生初步了解化工生產實際流程,建立對化工生產過程的感性認識,逐步建立化工過程的系統概念;(2)初步了解典型的化工生產過程、生產條件、生產設備及操作特征和控制方法,初步學會看、畫工藝流程圖和設備圖;(3)結合實際生產過程,培養應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并為后續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奠定基礎;(4)在實習中向工人、技術人員學習,培養工程人員的責任意識,增強勞動觀念和紀律觀念。生產實習是培養工科型專業人才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要在認識實習使學生獲得化工生產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初步的生物化工產品生產技能和管理知識[12]。通過生產實習使學生了解社會,接觸實際,增強勞動觀念,群眾觀念和社會主義事業心,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獨立工作能力[13]。生產實習安排在第三學年第三學期進行,生產實習相對于認識實習,內容加深,主要使學生獲得初步的生產技能和管理知識,鞏固已學專業理論,為畢業論文(設計)打下一定的基礎。生物工程生產實習是生物工程專業學生針對生物工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進行的實習,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實習,使學生全面了解和認識生物化工生產過程、管理措施、經營狀況和環保安全等情況,鞏固、加深和理解生物化工單元過程的原理,以及典型設備的結構和操作,進一步增強工程觀念,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畢業論文、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實習的模式

認識實習采用“校外實習基地參觀”的模式進行,而生產實習則采用“校內實習基地實操”和“校外實習基地參觀”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在實習環節中,每次實習都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帶隊,同時企業也專門配備了專業的實習指導人員。

3實習基地的建設

實習基地的建設是搞好實踐教學的基本條件,是實習教學環節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實習基地建設得好與不好,有無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培養質量。實習基地的建設包括校外實習基地和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生產實習的校內實習基地為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生物技術教學實訓基地,該基地位于漳州校區生化大樓的一樓和三樓,現已投入經費約670萬元,其中進口設備共約300萬元。一樓主要建設了發酵、粗制和精制三個車間及相關的配套設施,如空氣壓縮凈化室,遠程監控室(學生值班室),配料室等。主要設備包括成套發酵設備,分離提取設備及產品包裝設備。三樓建設了菌種室、化驗中心、生物技術實驗室、細胞培養室等。該實訓基地的建成,可以提供生物制藥生產全過程的模擬演示,為生物技術、生物工程類和藥學專業的生產實訓提供良好的場所,從而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該基地生產實訓的主要內容是利用褐黃孢鏈霉菌發酵生產納他霉素,經過菌種制備、培養基配制、發酵罐實消滅菌、接種、發酵控制及產物的萃取分離、干燥等流程,最終獲得粉末狀的納他霉素。本專業還建設了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同時通過產學研合作等形式與實習基地簽訂了合作協議,目前建設的實習基地為國有大型石化與化工企業、民營大型生物化工及生物制藥等企業,其生產工藝先進、管理規范、工藝流程成熟,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踐平臺。為了保證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在校外實習基地的順利進行,能夠有效達到實習的目標,對學生在實習期間做了如下的要求:(1)入廠培訓并聽取報告: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進入生產車間之前也需要進行理論指導。實習開始時,由實習單位指派人員向學生介紹本單位情況及進行安全保密講座。為了保證和提高實習質量,在實習期間還可請實習單位有關技術人員做技術報告,介紹該單位產品的結構及特點、生產裝備及加工工藝的特點、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途徑等、生產中的技術革新成就、以及生產組織和管理方面的經驗及問題等。(2)參觀實習:學生到實習單位有關車間,由工廠的工程師帶到現場進行專業性的參觀,詳細講解各裝置的工藝流程和設備,以獲得更廣泛的生產實踐知識;通過觀察分析以及向車間工人和技術人員請教,完成規定的實習內容。(3)閱讀實習教材:在實習中,學生應結合實習內容及要求,預習和復習實習教材以及有關資料,以便使實習不斷深入地進行下去。(4)實習記錄:在實習中,學生應將每天的工作、觀察研究的結果、收集的資料和圖表、所聽報告內容等記入實習日記。實習記錄是學生編寫實習報告的主要資料依據,也是檢查學生實習情況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每天必須認真填寫實習記錄。(5)實習報告:在實習結束時,學生應撰寫并提交書面的實習報告,包含主要工段流程圖的繪制等。

篇7

我校也采用了“2+1”的教學模式,在進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校外教學現狀讓人堪憂。

1 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學現狀

1.1 從學生角度觀現狀

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學還處于發展階段,學生在校外實習的一年時間分為上、下兩個學期,第一學期為校外分散教學階段,第二學期為頂崗(畢業)實習階段。

在第一階段,成績評定依據校外分散教學指導手冊(簡稱藍皮書),每個專業的內容不同。采用面授、網上指導、網上輔導答疑、討論、自學等方式教學,教學地點是企業教學或者網上教學,要求學生完成以下四點任務:

1)在企業從事一種或一種以上固定真實的崗位工作,完成一定教學課題任務,學中做,做中學,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專業業能力和實踐能力。

2)在校外分散教學中尋求就業崗位并規劃今后的職業生涯。

3)校外分散教學中要貫徹做學結合、以做為主的方針。并逐步要求學生做到:在沒有企業指導老師幫帶的情況下,能獨立完成某項崗位工作。

4)要求學生完成本手冊提供的全部4個模塊的前三個(職業素質課、職業能力課、職業實踐課),職業拓展課是選修模塊。

雖然給出了四點要求,但是在考核時僅僅考核了第四點。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力的提高很難直接體現在藍皮書中,導致學生本階段的實習成績與實際水平不符。

在第二階段,學生需要提交頂崗(畢業)實習手冊(簡稱黃皮書)和論文作為本階段的主要成果。本階段的實習任務為以下四點:

1)在企業頂崗實習,融“教、學、做”為一體,從而進一步提升和強化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2)在頂崗(畢業)實習中尋求就業崗位并規劃今后的職業生涯。

3)通過頂崗(畢業)實習,搜集畢業論文的相關資料,按質按量按時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寫作。

4)學生要完成本手冊提供的全部5個模塊的前四個(職業素質課、職業能力課、職業實踐課、畢業論文),職業拓展課屬選修模塊。

同樣是四點要求考核只考慮到了兩點。對專科層次學生而言,沒有必要寫畢業論文,學生最后一年主要是去實習單位上班,或在外忙于找工作,也確實拿不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撰寫論文,無奈之下,一些學生只好抄襲、拼湊,匆匆交差了事。

另外,再實習后期,學生還需提交企業調查表和就業協議書,提交企業調查表的本意是方便學校與企業建立溝通橋梁,表現滿意的企業可以下一年加深合作,開設訂單班,委培班等,對表現并不滿意的企業,可以根據企業所給出的意見進行有意識的調整,便于繼續合作拓寬學生的就業范圍。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企業調查表并非企業負責人在填寫,而是學生自行填寫好內容后給企業負責蓋章而已,很難達到其本來的目的。

以上資料學生需在規定的時間內分兩次快遞回學校給校外實習指導老師,增加了成本的同時也增大了實習指導老師的工作強度。

1.2 從實習指導老師角度觀現狀

根據學校對教師個人工作安排的要求,每學期每位實習指導老師指導的學生數量在40人左右。在整個實習指導的過程中,老師需經常與學生聯系開展各類校外教學活動及實習指導。指導老師要精確掌握學生的實習動態,記錄學生的實習信息,每周向部門校外教學負責人上交一份電子版的實習單位異動表,即周報表。并同時在紙質版的校外指導工作手冊上做好記錄。

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很多老師并未做到這點。學生剛走出校門,實習崗位變動較大,需要老師通過手機,微信或者QQ隨時跟蹤。實習中期,崗位變動不大,有些實習指導老師沒有與學生聯系直接更改周報名稱就將數據上報,造成這一階段實習數據的不準確及師生聯系不及時。一本150頁左右的校外教學工作記錄手冊,經常出現的狀況是40個學生都是一模一樣的記錄,壓根沒起到隨時有情況隨時登記的作用。手冊厚重老師不可能隨身攜帶,而學生經常在下班時間才有空聯系老師,造成記錄延遲也不奇怪。一則通知發給全部學生,則記錄時內容要在老師的筆下記錄40多遍,加重了老師的工作負擔也降低了老師的工作興趣。

在就業跟蹤階段,根據往年的經驗,每位學生的就業情況至少會被跟蹤四次。往往到最后,頻繁的就業核查電話會使企業厭煩,影響和諧的校企合作關系。

2 改進措施

當今社會,人手一手機,如果能開發出一套適合本校校外教學的手機APP,那以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就對本系統框架進行理論架構并簡單介紹各部分功能,系統有管理員用戶、實習指導老師用戶、學生用戶、企業用戶四類用戶。模塊有個人信息模塊、實習信息登記模塊、實習報告模塊、就業信息登記模塊、合作企業模塊、實習基地建設模塊、交流溝通模塊、意見建議模塊。

1)在個人信息模塊,學生、實習指導老師都可以將自己的基本信息輸入,完成人員快速定位,即使中間更換了實習老師,也可以繼承上一位老師已保存的各類實習信息繼續完成工作。

2)在實習信息登記模塊,學生可以方便的更新自己的實習信息,更新的信息在其他用戶模式下匯總顯示以便查看,所有的數據自動更新匯總,不再需要老師每周一報,更不需要填寫繁瑣的校外實習指導手冊記錄,所有的操作都在系統中一目了然。保證了數據的正確性,及時性。

3)在實習報告模塊,學生可以用實習報告代替畢業論文,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揚長避短,作為下一屆學生的指引。

4)就業信息登記模塊用來統計學時的就業信息,方便老師統計核實就業情況,管理員用戶可定期將就業信息更新到省就業信息系統中。若單位信息有變化,學生只需進入就業系統更正自己的信息即可,不用反復的打電話給企業確認。

5)對于和學校已經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可以應用企業用戶登錄合作企業模塊,促進校企交流合作。學校通過企業反饋與需要,有針對性培養人才,結合市場導向,注重學生實踐技能,更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6)實習基地建設模塊利用系統現有的企業資源方便學部建立更多的實習基地。

7)通過交流溝通模塊,師生的教與學變得簡單了。學生不需要隨時關注著QQ或微信,不用再交片面的藍皮書和黃皮書了。

篇8

構建高職院校校外實習基地人才隊伍建設的質量保障體系,結合調查與分析,以湖南省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實際情況出發,從四個方面:組織保障、制度保障、監控保障、評價保障來構建高職院校校外實習基地人才隊伍建設的質量保障體系,四個方面之間互為彌補,互相影響,共同促進。

一、組織保障體系

組織保障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工作管理小組,三是實習工作指導隊伍。高職院校作為校外實習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需要成立校外實習的常設機構,用來保障校外實習正常開展,確保實習教學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實施、有人監督、有人評價。

(1)校外實習工作領導小組:人員構成:一方是高職院校,另一方是合作企業,由院長、分管教學管理副院長、合作企業負責人、相關行業協會負責人組成其主要的職責是:確定雙方合作的方式、內容,處理合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

(2)校外實習工作管理小組:人員構成:由學院的職能處室負責人、教學系負責人、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負責實習教學的企業部門領導組成。其主要的職責是負責管理、檢查、督促、協調實習的運行情況。由于實習與就業存在緊密的聯系,一般學校會成立校外實習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和管理小組,本論文出于研究的需要,僅列出有關實習方面的內容。以上兩個小組,雖然有些學校在名稱上并沒有十分的明確,但在實習運作過程中,其功能往往也得以實現。在教務處、學生處分別有實踐教學管理科、事務科代表兩職能部門開展對專業導師、職業導師進行日常管理,各系實習就業干事具體負責本系專業導師、職業導師的日常事務。

(3)校外實習工作指導隊伍:人員構成:由職業導師、專業導師、企業導師三類人員構成。其主要的職責分別是:職業導師:由輔導員或班主任經培訓后,對學生在實習期間和就業過程中的進行思想指導和職業指導,負責實習期間思想教育、生活、安全等。專業導師: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給予專業指導,對學生技術問題給予解答,指導其結合實習崗位撰寫實習報告,對學生實習成績進行評定,另外與企業導師的溝通與聯系,也主要由專業導師負責。企業導師:一般為學生實習部門主管或技術骨干,負責學生日常管理和指導。對學生在思想上,技能上給予指導,在生活上給予關心,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引導其真正走向職業人,配合專業導師做好學生實習成績評定。逐步確立“三導師制”的實習指導隊伍,三導師之間緊密配合,互通信息,確保學生實習過程不放羊,使學生在實習期間思想、、學習、生活上能夠得到全方位、全過程的指導,有關職業導師、專業導師、企業導師的工作職責。

二、制度保障體系

有了組織,有了相關人員,在運行過程中還需要相關的規章制度加以約束。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需要,我們對制度理解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保障工作順利開展。具體來說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實習教學協議書或校企合作協議

主要的目的是落實合作項目中校企雙方有關責任、權利、義務。在協議中應對實習學生的安全、實習內容、實習形式、實習時間、實習待遇給予明確,就實習教學計劃、教學進程表、考核評價等相關內容給予書面的約定,作為約束校企雙方具有法律效應的文件。

(二)學校有關實習的規章制度

校外實習牽涉的面較廣,涉及的部門多,持續的過程長,學校的都需要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給予約束。各職業院校應出臺一系列有關頂崗實習規章制度其中《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是實習管理的綱領性文件,在此基礎上,相關的文件分兩個:一是有關指導教師的規章制度、考核辦法,如《專業導師工作考核標準》等二是有關學生實習的規章制度、成績評定等管理辦法,如《頂崗實習安全協議書》《頂崗實習成績考核辦法》等。在運行過程中,做到有據可依。

三、過程監控保障體系

實習期間相關的組織機構、人員、規章制度均已齊備,還需要對運行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和全方位指導及時發現導師在指導過程中、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以及與企業配合過程中存在問題,根據問題的性質、重要性及時給予解決。

以工作任務側重點為依據按實習時間為序將校外實習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分別是實習前期,實習中期,實習后期,各個時期工作要求如下:

(一)實習前期

實習前期是指學校準備階段、實習推薦階段、到達實習崗位階段。

工作主要內容有:(1)簽訂校企合作協議;(2)學院擬定實習教學總體方案、和系部擬定各專業實習教學方案;(3)實習指導人員的落實(含校外企業指導人員);(4)學生實習動員和宣傳。

(二)實習中期

實習過程中指的是學生已經到達實習崗位,開始參加實習,直至實習臨近結束提交實習報告前。其主要工作內容有:

(1)學生對旅游企業環境、人際環境、崗位環境的熟悉;(2)進入崗位前的崗前培訓階段;(3)開始頂崗實習;(4)三導師開展教學和日常管理;(5)實習指導活動,實習日記、周記的撰寫;(6)收集實習報告資料;(7)擬定實習報告大綱和目錄;(8)提交實習報告初稿;(9)實習報告修改和完善;(10)提交實習報告、實習手冊。

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實習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學生到企業實習,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脫離學校環境,而在他們的人生中第一次走向社會,走向企業。在完全不同于學校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遇到種種人和事,遇到種種無法事先預測的問題,會產生許許多多的想法。只有有針對性地對實習生加強教育、科學管理才能保證校外實習任務的完成。對實習期間的學生管理進行歸納,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l)思想教育管理

充分利用企業的文化、理念、管理和企業的經營環境對學生進行思想觀念和職業道德的教育。促使學生了解社會、熟悉社會、融入社會"教他們做人、做事,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

(2)組織紀律管理

要求學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組織紀律,服從教師的管理、指導,完成實習任務,為學校爭光,為促進校企合作作貢獻;對外是企業員工,必須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組織紀律,服從管理,按工作規范、標準完成崗位工作,為企業增榮譽、提高企業效益。組織紀律主要由職業導師負責管理,但考慮到學生到企業實習后,企業導師進行管理具備一定的優勢,可以結合企業規章制度、日常績效考核加強這一方面的教育和管理。

(3)實習管理

專業導師針對學生在生產性頂崗實習過程中所缺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的補充和拓展,或對己有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的加深、細化和熟練,結合企事業單位和學生實習崗位的實際,聯合企業導師共同開展校外授課活動。及時解決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現場問題。做到了三導師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除專業導師、職業導師實地巡查指導學生外,學院要求校內兩導師定期與企業導師保持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實習狀況,確保實習過程得到監控。除此之外,通過現代網絡技術(如電子郵件、QQ等)也成為導師與學生之間保持良好溝通的途徑,校內兩導師與指導學生開通QQ群,可以及時方便地了解到學生的近況。

(三)實習后期

實習后期指的是,學生校外實習臨近結束時,按學院的進度,教師批閱實習報告,最后評定實習成績,指導教師、系部、學校總結本次實習工作,其主要工作內容有:(1)指導教師批閱實習報告;(2)提交實習成績;(3)實習工作總結本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學生的成績考核、評價,校企雙方對合作進行總結,為將來合作打下的基礎。

四、評價保障體系

評價保障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考核評價、反饋機制、獎懲機制,示意如:考核評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職能處室代表學院對教學系考核評價、教學系對教研室的考核評價;考核內容包括:計劃執行情況,資料上報情況,職能部門抽查三個方面二是教學系對指導教師的考核;考核內容包括:計劃執行情況,實習指導情況,系部抽查情況三個方面通過自評和上級評價結合的方式進行三是對實習學生的考核評價。反饋機制,一是對專業建設、課程設置的反饋;二是對學生實習現狀作溝通,對存在的問題校企雙方進行反饋;三是為保障實習學生人身安全、建立起學生安全應急預案。獎懲機制,同樣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對職能部門、教學系、教研室進行獎懲,一般放在每個學期末進行;二是對指導教師進行獎懲;三是對學生進行獎懲,一般在實習后期開展,評選優秀實習生項目,獎勵實習期間表現優秀的學生。

本論文根據結合國內外研究現狀,綜合分析實習教學過程特殊性,突出過程考核和量化考核"提出校外實習考核內容可分四個方面,分別為實習紀律、實習內容、實習報告、實習效果"不同考核內容分別由對應的指導教師進行,最后實成績按不同權重進行相加"校外實習成績按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個等級評定(90一100分為優,80一89分為良,70一79分為中,60-石9分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對于沒有明確企業導師,專業導師在考核相關項目時,應當主動征求企業有關人員意見后確定"考核指標中考核標準分A、C兩個級別,處于A和C之間則取B,低于C的則取D。

五、總結

校外實習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各方通力合作,積極配合需要教學管理千部、教師、學生提高認識。近些年,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北京、上海等地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對接收職校生實習的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國有大型企業對接受實習生也比以前熱情了,承擔了不少教育培養任務,但整體上我國還缺乏一套完整的實習生制度,因此我們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實習問題。高職院校學生也要提高認識,深刻理解校外實習的目的和要求,充分把握實踐教學環節,將校內學習與校外實習緊密結合,實習與就業緊密結合,提升就業競爭力和創業能力高職院校也急需轉變觀念,大力提倡產學研結合,利用社會資源培養人才,促進實踐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

在基于前面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對理想中的校外實習進行了構建歸納如下:

(1)學生在思想上充分認識校外實習的目的和意義,服從學校總體安排,在實習時間上能夠保證充分開展實習。(2)實習單位能夠提供與專業對應的實習崗位,有良好的企業文化,科學、規范的企業管理氛圍。(3)學生能夠從事與專業有關或相關的崗位實習工作,勤奮好學,在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逐步了解崗位工作職責,較為熟練開展工作,有條件能夠在相應的崗位進行輪崗實習。(4)遵紀守法,嚴格遵守畢業實習單位的勞動紀律,安全操作、流程規范(5)全面完成畢業實習指導書要求的各項畢業實習任務,畢業實習態度非常認真,畢業實習效果好,動手能力得到較大提升。(6)畢業實習報告內容真實、具體、充實,論述正確,主題突出,收獲大、體會深刻,見解有獨創性一些高職院校要求學生撰寫畢業設計(論文),其題目和內容結合實習崗位的情況,大膽創新,設計合理,論點正確,論據充分,畢業答辯優秀"我們從實習單位應具備的環境和提供合適崗位,學生思想認識,實習態度,指導力度,實習效果,實習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歸納。

篇9

關鍵詞: 物流專業; 實踐教學; 探究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5-0136-01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流專業已經成為不少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物流專業環節多、系統性強、理論與實際聯系緊密。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方向來看,物流專業培養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崗位的操作人員,如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報關、理貨、配送、客戶關系管理等。

一、物流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

1.從實踐教學的內容上,操作環節多

物流實踐環節包括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處理等。每個環節都需有人具體操作,物流從業人員中的75%~85%從事操作崗位的工作。物流實踐課是一個從物品包裝、裝卸搬運,到訂單處理、配送作業,物流客戶服務、物流市場調查分析等諸多內容的實踐課程體系,環節多,內容廣泛,操作性強。

2.從實踐教學的實施上,許多操作環節需企業參與

物流中的單證處理、物流信息技術或信息軟件等單項實訓模擬實踐教學就可以達到教學要求。而物流設施設備的操作、物流現場調度和全面的物流實際運作所涉及到的設施設備、應用到的技術工具是龐大的投資,大型的物流軟件系統動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投資,不是任何高職院校有能力獨自投資建立起來的。必須有企業參與才能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

二、物流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沒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實踐教學體系

物流的實踐教學研究,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國內高職院校物流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如果學校與企業間還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協同關系,學生到企業實習很難滿足崗位技能和綜合能力訓練的教學要求。二是在校內模擬實驗室進行實踐教學。對物流業務處理過程進行模擬實驗。相比而言,這種模式業務流程相對簡單,實驗實習功能單一,真實性、綜合性差,現代化程度偏低,難以滿足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

2.物流實訓室結構模式單一

當前多數院校建有物流軟件模擬實訓室及物流仿真模擬實訓室,基本上按照課程設置實訓室。實訓室結構模式單一,實訓內容、形式單一,綜合、設計性實訓較少,只能滿足某方面或幾方面物流實際運作的需求,沒有能全方面滿足的,即使是能滿足部分,功能也往往并不完善,無法培養學生獨立創新的能力。而且學校之間交流溝通少,缺乏一個有效的組織,把這些實訓室統一協調起來,做到信息資源共享,更快更好的提高實訓能力。

3.校外實訓流于形式

多數高職院校結合行業特色,以物流企業的運輸、裝卸搬運、倉儲配送、貨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業流程為載體,由行業、企業專家、學院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共同基于物流企業工作流程,參照物流行業標準,分析物流企業崗位職業能力需求,制定了物流專業實踐教學計劃。但是在實踐教學環節上,由于師資力量、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學生人數多等原因,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實踐過程中走馬觀花,紀律較松散,不能從企業見習過程中學到專業技能,影響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

三、改進物流專業實踐教學的措施

1.完善物流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對專業培養方案進行整體規劃,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發展方向,制訂教學計劃與課程體系。將物流實踐教學環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企業認知環節。第一、二學期分別利用一周時間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物流企業文化及具體崗位認識,使學生對物流企業有初步的認知。第二階段:專業技能訓練環節。第三、四學期利用四周時間把學生安排到企業具體工作崗位進行輪訓,學生在師傅帶領下熟悉相關物流業務操作,完成采購談判、倉儲配送、物流運輸、國際貨代、物流信息等核心技能的專項訓練,培養職業道德和素養。第三環節:頂崗實習環節。第五、六學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將校內學習與未來就業相銜接,學生和員工角色互換,進一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并勝任就業崗位,實現順利就業。

2.政府主導、校企參與共建實訓基地

高職教育是以滿足地方經濟需要和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各高職院校可用典型事例進行大力宣傳,介紹高職教育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高度重視。政府可組織一些成規模的物流企業和院校參與,由政府和各參與方共同投資,組建多個股份制大型物流實訓基地。這些實訓基地在功能上,既可供所有高校物流專業實訓使用,又可作為物流企業實際業務操作之用。學校、企業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共同把握實訓基地的建設方向、學生知識技術能力規格的定位、設備的配置、教學的內容重點、實訓操作、考核評價等。

3.完善校外實訓環節的管理

建立健全物流管理專業校外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制訂與實施相應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管理辦法、考核辦法等實踐教學管理辦法,抓好學生管理工作。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實施校企合作、共管共育的管理方式。制定頂崗實習計劃和實施方案,建立頂崗實習管理和考核機制。企業安排技術人員對實習學生進行技術指導,學院安排專人對學生的頂崗實習進行指導和管理。實行考核機制,即頂崗實習結束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包括實結和個人鑒定,校企根據學生的實習表現、實習報告和個人鑒定對學生的實習做出綜合評價,作為學生實習的成績。最后是落實學生頂崗實習意外傷害保險制度,為所有實習學生進行意外傷害事故保險。

4.引入物流技能競賽促實踐教學

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物流技能競賽由教育部高職高專工商管理類教育指導委員會主辦。競賽內容包含兩個部分:物流調研答辯及物流作業操作。物流調研報告是各參賽隊對物流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基礎上,對企業的綜合物流或物流的某個環節、流程等做出的有針對性的研究報告。通過比賽可鍛煉參賽者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物流作業操作運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設定作業崗位的模式,實現運輸、倉儲、配送、信息等綜合物流活動。檢驗選手企業物流調研能力及進行同城和異地采購、備貨、配貨、優化線路、配載、配裝、貨物跟蹤和查詢、貨物交付、貨物接收、入庫作業及貨位優化等物流活動的操作能力。由此可鍛煉參賽選手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展示參賽選手團隊協作能力、計劃組織能力、快速分析、總結、表達能力等職業素養。通過物流技能競賽這個有代表性的實踐活動搭建新的實踐教學課堂,以此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培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肖懷云.基于能力培養的物流專業實踐教學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1(04).

[2] 李春香.加強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03).

[3] 趙衛章.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及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問題的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01).

篇10

(一)校內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1.單項課程實驗

單項課程實驗是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實驗課程,一般是在理論教學之后進行。我院目前已開設《基礎會計實驗》、《財務會計實驗》、《成本會計實驗》、《財務管理實驗》等單項課程實驗,這些實驗側重于強化學生對單項課程內容的感性認知,通過觀察與驗證,充分理解和掌握各專業課程所涉及實際會計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技能,進而為后續實踐課程的開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2.專業技能實驗

專業技能實驗側重于對學生會計基本技能、財務軟件應用能力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開設《會計基本技能實訓》、《會計信息系統與實訓》、《電算化會計實驗》、《ERP沙盤模擬實驗》等課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點鈔、珠算等會計手工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時能夠熟練使用用友、金蝶等財務軟件,達到手工與電算化并行。此外,通過ERP沙盤模擬,以分組對抗的形式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更直觀的理解會計在企業經營中與營銷、人力資源、采購等部門的關系,有助于不同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3.綜合仿真實驗

綜合仿真實驗是在單項課程實驗和專業技能實驗基礎上開設的綜合性實訓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我院現已開設《會計綜合模擬實驗》和《審計綜合模擬實驗》兩門綜合仿真實驗課程,所采用的實驗資料均是課程組教師根據企業實際資料整理編制而成。

4.輪崗開放實驗

輪崗開放實驗是針對不同學生對不同行業和不同會計崗位的個性化需求所開設的一門自主性綜合實驗。這門實驗課程的學習方式比較特別,學生可以在學院的會計開放實驗室中自主選擇其感興趣的行業(商品流通業、房地產業、外貿企業),由學生自由結成實驗小組,自主安排崗位分工,自主完成實驗內容。該課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現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充分鍛煉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校外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1.專業認知實習

會計專業知識對于初學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學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為期一周的專業認知實習,學生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參觀學習,了解企業的機構設置、走訪會計部門,認識真實的會計資料,與財務人員交流,到生產車間了解產品的生產流程,使學生通過感性的觀察與認知消除其對會計工作的陌生感,進而激發其對會計專業學習的興趣。

2.專業社會實踐

專業社會實踐要求學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時間,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當面訪談、網上調查等方式進行一些專題調查,并根據調查的內容和結果撰寫出相應的調研報告,進而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寫作能力、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以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新技能實踐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我院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創新技能實踐,并將創新技能學分的獲取作為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學生可以通過參加課外科技創新、各類技能競賽、社會實踐以及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等活動來獲取創新學分,以此來提高對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4.畢業頂崗實習

畢業頂崗實習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最后一個學期的畢業頂崗實習,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接觸具體的會計崗位并完成相應的會計工作,將其在學校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運用到現實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更深刻的認識會計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過程,從而實現學習與就業的有效對接。

二、實施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內實驗室建設

近年來,學院在已有的會計手工實驗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財務管理實驗室的基礎上,又先后建設了ERP沙盤實驗室、審計實驗室和會計開放實驗室,先后配備了用友、金蝶、網中網等財務教學軟件。在會計開放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受現有實驗資料的限制,學院成立專門團隊收集不同行業的全真會計資料(包括工業企業、商品流通企業、外貿企業、房地產企業、小企業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業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全真會計實驗資料,有效保障了輪崗開放實驗的順利進行。

(二)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與此同時,學院加大了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先后與20多家企業、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金融機構等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為學生校外實訓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學院還成立了專業建設校外專家委員會,聘請知名企業財務總監、事業單位會計主管、金融機構及會計師事務所的有關專家前來參與,共同探討社會各界對會計應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變化,探索有利于會計專業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優化師資隊伍

一方面,學院通過積極選送教師參加財政部門的有關培訓、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鼓勵教師聯合企業和科研單位進行橫向的項目開發與課題研究、鼓勵教師考取相關的執業資證書等方式來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院積極聘請來自校外的財務總監、會計主管、財務經理、注冊會計師等實踐經驗豐富且業務素質高的專業財會人員擔任實踐教學的兼職教師,除擔任具體校外實踐課程的教學工作外,還積極邀請兼職教師參與實踐教學案例開發、實踐教學資料收集、實踐教材編寫等工作,為我院的實踐教學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補充。

(四)強調“多證書”培養

“多證書培養”是指學院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考取各種能力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具體如計算機、英語、普通話等能力等級證書以及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職稱證、理財規劃師證等職業資格證書。近年來,我院畢業生會計從業資格證的獲取率接近100%,會計職稱證書、理財規劃師證等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率接近20%。

(五)積極開展并參與各類技能競賽

多年來,學院高度重視各類技能競賽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積極作用,學院每年組織的“會計技能大賽”“、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和“創業設計大賽”等比賽,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鍛煉與提高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激發了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學習熱情。此外,學院還鼓勵學生參與國家級和省級的各項技能競賽,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學生多次榮獲“用友杯”全國大學生企業沙盤模擬大賽遼寧賽區團體第一名和全國總決賽二、三等獎。

(六)改革畢業論文形式

我院自2012年開始對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進行試點改革,將原有的畢業論文環節調整為學位課程綜合考試和實習單位專題調查報告及答辯兩個部分,2013年在會計開放實驗室建設完成的基礎上,將學位課程綜合考試調整為綜合輪崗開放實驗。學院對畢業論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變近年來學生不深入企業調研、單純通過“東拼西湊”的方式編造論文應付了事的普遍現象,要求學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深入了解實習單位的實際狀況,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發現企業在生產經營、公司治理、投資策略、財務狀況、內部控制等某個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通過撰寫實習單位專題調查報告的形式,針對實習中所發現的某一具體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改進建議。最終,通過答辯的形式,教師可以更真實地掌握學生實習的實際狀況,辨別其專題調查報告中所寫內容的真偽,以便減少杜撰與抄襲等現象。我院對畢業論文形式所進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使學生在實際調研中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使其綜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