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潛意識范文

時間:2023-10-10 17:4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潛意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學潛意識

篇1

一、大學入學儀式概述

儀式不僅是一整套行為方式,更是一種具有象征性的活動。儀式行為者通過設置一定的場景,給抽象的儀式注入有生命力的文化內涵[1]。入學儀式活動正是通過“情境式”的教學達到學生對自我生命意義的構建。另外,作為一種儀式、一種符號、一種教育活動,它還可能對學生的感知、認知、表達,甚至思維方式產生一些巨大的影響[2]。

二、國外大學入學儀式的文化

大學是知識的殿堂,也是文化的熔爐。每一所大學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其中既有相同的元素,也一定會有不同之處。校園文化因傳統、地域以及社會環境的不同而豐富多彩[3]。

1.英國:尊重傳統 創新形式

牛津大學是英國最古老的大學,超過800年歷史的校園至今保留著很多悠久的傳統,最著名的就是新生入學典禮。牛津大學的新生在初入校園之際,會被要求購買一套名叫Sub Fusc的服裝。

新生在開學當日穿著規定的服裝,進入被稱為“牛津圣堂”的謝爾登劇院,聆聽副校長的訓導。作為傳統,副校長一般都會先說一段拉丁文,確認所有新生成為牛津大學的正式一員,并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之后再用英文對新生致歡迎詞。典禮上學生們被教導要向歷代牛津學生一樣探索真理,讓他深切感受到牛津大學是以一種尊重傳統的方式帶給新生榮譽感。

生活在英國北部的蘇格蘭人民性格更加熱情奔放。愛丁堡大學的新生周獨具特色的活動是“城市觀光”,每天,老生志愿者都會帶領新生環城游覽,并為新生講解城市的歷史文化。環城游覽不僅包括著名的景點,還包括博物館、城堡、美術館等等。

2.日本:社團“搶人” 千方百計

日本的學生社團文化異常濃烈,已經成為了入學儀式中重要的一部分。

每年新生都能感受到社團大家庭的感覺迎面撲來,新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加入,選擇面也是非常之廣。在社團巡禮中,最有意義的莫過于聚餐,每個社團活動都會在澀谷和新宿等繁華街區舉行,邀請新生吃飯,一邊吃一邊勸說新生入伙了,確是別有一番社團之家的風味。

3.美國:家長體驗“開學之旅”

哥倫比亞大學的迎新活動,在美國大學中較典型。唱校歌,游校園,看宿舍,逛紐約,做入學心理輔導,這些乍一看是針對學生的開學體驗,實則是哥大給新生家長們的安排,目的是讓他們感受校園文化,幫助孩子適應大學生活,獲得學業成功[4]。

心理輔導也是哥大的特色節目。專門給家長們解答孩子離家后的心理變化問題。來自心理輔導中心的老師說,這就像放手讓孩子自己走路一樣,但這次不同的是,不僅孩子要成長,家長也要成長。大學開始,家長要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面對壓力和競爭,學會戀愛和職業規劃。

三、入學儀式背后的心理意義

1.儀式的心理力量

簡單的儀式卻具有很大的心理力量,儀式可以讓人們有一個過程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過去做一個告別。成長往往伴隨著哀悼與告別,或者說成長的力量直接等于哀悼的力量。婚禮是在告別作為單身的生活,進入兩個人的階段,成人禮是在哀悼作為孩子生涯的結束,只有充分去表達情感和哀悼這個過程,越能從這個階段跨越到新的階段。

入學儀式亦是如此,大學伊始,新生們還是帶著對高中生活的留戀走進大學校園,他們還沒有深刻地準備好跨入一個新的階段,在某種程度上,人都有滯留在過去的愿望,因為過去對我們來說是相對安全的,那么就需要有一個儀式去引領他們,回顧和感恩過去,做個告別然后跨向新的未來。

2.牛津大學: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名校的力量確實不容忽視,但是也可以發現入學儀式中間的學問,當穿上校服,進入典禮現場這種文化的沖擊和感召。在大學入學伊始,這個還帶些彷徨的時刻,迅速地以視覺和聽覺上的統一讓新生拉近了與這個校園之間的距離,有了一種對校園的歸屬感,我是牛津大學的一員,我以此為驕傲。而“城市之光”的活動更讓新生感受到了一種體貼,加深對這所大學所在城市的親切感[5]。

3.日本大學:興趣導向,團體的溫暖

當你走入一個陌生的校園,沒有什么比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等待著你讓你覺得欣喜不已的了,由一種愛好收獲一個團體,由一個團體迅速地收獲一份溫暖,這也不失為一種哲學。

篇2

關鍵詞:高中數學;變式教學;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4-0156

一、通過變式練習有助于學生掌握概念的本質特征

所謂變式練習,就是在其他有效學習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概念和規則例證的變化。具體來說,就是在知識習得階段概念和規則正例的變化,它有助于學習者排除無關特征的干擾。在知識轉化和應用階段題型或情景的變化,將有助于學習者獲得熟練解決問題的技能。值得指出的是,在概念和規則習得的最初階段,宜設置與原先學習情景相似的問題情景進行練習,練習題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同一性。隨著知識的漸趨穩定和鞏固,問題類型要有變化,可逐漸演變成與原先的學習情景完全不同的新情景,以促進學生概念和規則的縱向遷移。在學習了向量的運算后,對于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內心、外心學生認識模糊,可通過設計如下練習:

變式5. (必修4課本102頁)已知O為ABC所在平面內一點,且滿足 求證:點O是三條高線的交點。

以上題目直觀看,都是應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結合三角形四心的定義,實際上難度是逐級增加的,例1直接應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便得重心,變式1過A點做BC邊上的高AD,啟發學生提出 可得重心,變式2注意到夾角B、C故兩邊同點乘可得垂心,變式3和4都是運用單位向量做菱形,都得到內心,但要注意變式4的方向相反。變式展開便得。

通過以上變式,學生對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應用和三角形四心的定義就非常清楚,且形成一定的技巧,對概念的掌握就很深刻,對于其它的概念,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自己動手,用類似的方法解決。

二、利用變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參與意識

傳統講課法中,教師把公式、定理的結論、推導過程、適用條件、適用題型原原本本地講給學生聽,激不起學生的興趣。再加上聽不懂,上課睡覺就成了經常發生的現象。變式教學主要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后,其結果怎樣、或如何解決都要學生做出回答,對學生具有挑戰性,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再加上題目具有一定的梯度,人人都能動手,所以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

例如:在學習完等差、等比數列,求數列的通項公式中,可以先進行復習鞏固再進行變式探索

練習:當數列an中滿足a1=2,an+1=an+3 (n≥1),求數列通項公式

當數列an中滿足a1=2,an+1=3an (n≥1),求數列通項公式

變式1.

數列an滿足a1=2,an+1=2an+3,(n∈N+),求通項公式

思考:數列an滿足:首項為a1,an+1=pan+q (n∈N+,p,q為非零常數),求通項公式

變式2.

數列an滿足a1=2,an+1=2an+2n,(n∈N+),求通項公式

思考:數列an滿足 a1=2,an+1=3an+2n,(n∈N+),求通項公式

變式3. 數列an中, a1=2,an+1=,求an。

變式4. 已知數列an中a1=5,a2=2,an=2an-1+3an-2,(n≥3)求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

以上題目直觀看,都是由遞推公式求通項公式的問題,實際上難度是逐級增加的,練習中的兩道基礎題直接判斷數列為等差等比數列,代入通項公式,或利用疊加、疊乘求通項公式。變式1啟發學生等式兩邊配一個常數,構造出一個新的等比數列,進而解出通項an,并思考此類型的遞推關系求通項所配湊的常數與p、q的關系。變式2再轉化為變式1的類型即可。

小結:本題是兩次構造等比數列,屬于構造方面比較級,最終用加減消元的方法確定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通過這一組變式題型的訓練,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化歸轉化的數學思想。變式教學中更明確、具體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命題,要指導學生解題,要組織學生展示解題的結果和進行討論辨析,還要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進行總結。

三、利用變式教學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網絡的形成

在鞏固練習和階段復習時,精心設計一些有坡度、有聯系的題組,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有利于擴展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形成知識網絡。做二次函數在閉區間上的最值的專題復習時,設計如下變式題型:

設f(x)=x2-x+2,x∈[-1 ,1],求f(x)的最值

變式1. 已知x1,x2是方程2x2-4mx+(5m2-9m-12)=0的兩個實數根,求y=x12+x22的最值。

變式2. 已知f(x)=x2-2x+2 ,若f(x)在區間[t,t+1](t∈R)上的最小值記為g(t),求g(t)的表達式。

變式3. 求f(x)=-x2+2ax+1(a∈R)在區間[0,2]上的最大值

第1題直接利用圖象或二次函數的單調性求出最值

變式1根據韋達定理可得y=-m2+9m+12,又由≥0可得-1≤m≤4

變式2、變式3分別為定軸動區間和定區間動軸的問題,需要分三類進行討論。

這組變式題目的設置,除了解決單個的數學問題外,通過幾個問題的前后聯系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的變化,形成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方法,以達到對問題本質的了解、問題規律的掌握、知識技能的鞏固、思維的拓展與遷移等目的。這種題組并不是幾個獨立數學問題的簡單組合,而是注重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它們的解決能啟示一種客觀規律,能引導與啟發學生掌握這種規律。

四、通過變式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指善于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及時地用新的觀點看待已經變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問題的新設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主要表現于:1. 思維起點的靈活: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法根據新的條件迅速確定思考問題的方向。2. 思維過程的靈活:能靈活運用各種法則、公理、定理、規律、公式等從一種解題途徑轉向另一種途徑。3. 思維遷移的靈活: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學生思維具有靈活特點呢?主要是以“發散思維”的培養提高思維靈活性。

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比較重視集中思維的訓練,而相對忽視了發散思維的培養。發散思維是理解教材、靈活運用知識所必須的,也是迎接信息時代、適應未來生活所應具備的能力。

(1)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解法進行發散

在教學過程中,用多種方法,從各個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徑去尋求問題的答案,用一題多解來培養學生思維過程的靈活性。

證法1:(運用二倍角公式統一角度)

證法2:(逆用半角公式統一角度)

證法3:(運用萬能公式統一函數種類)設tgθ=t

證法5:可用變更論證法。只要證下式即可。

(1-cos2θ+sin2θ)sin2θ=(1-cos2θ)(1+cos2θ+sin2θ)

證法6:由正切半角公式 用合分比性質,則命題得證。

通過一題多解引導學生歸納證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統一函數種類;統一角度;統一運算。

一題多解可以拓寬思路,增強知識間聯系,學會多角度思考解題的方法和靈活的思維方式。

(2)引導學生對問題的結論進行發散

對結論的發散是指確定了已知條件后沒有現成的結論.讓學生自己盡可能多地探究尋找有關結論,并進行求解。

開放型題目的引入,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思考,不僅僅思考條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條件之間的關系。要根據條件運用各種綜合變換手段來處理信息、探索結論,有利于思維起點靈活性的培養,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

(3)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條件進行發散

(上接第157頁)

對問題的條件進行發散是指問題的結構確定以后,盡可能變化已知條件,進而從不同角度或用不同知識來解決問題。

篇3

論文關鍵詞:主客二分研究范式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 心理學的整合視野

論文摘要:本文考察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內涵、發展脈絡及歷史地位。作者認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體現著心理學的人文科學定向,張揚的是人有別于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展示的是將人的心理、行為視作“生活”,試圖從內部體驗、直觀以達成對人的獨特本質洞察的“內觀心理學”境界。它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均可在未來心理學中獲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間。

西方心理學的發展中業已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主客二分研究范式與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二者的對峙與整合,構成了西方心理學發展的完整圖像。

1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內涵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對立物。主張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模式來規范心理學。它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人的心理與行為視為自然物一樣的認識客體,心理學的研究主體則只是反映客體的一面鏡子。主張主體與客體的截然分離,無論是實驗操作還是理論構建均應徹底排除研究者的主體性。物理主義(或自然主義、機械主義)的世界觀、方法中心論的科學本質觀、自然科學取向、邏輯主義與還原主義的研究原則、客觀主義研究范式、因果決定論的心理學解釋框架等是其根本特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則強調人、人的心理與行為有著不同于自然物的獨特本質,積極追尋心理學的特有研究方式,主張研究主體向研究客體的滲透、移入、融合,突顯心理學真理的人性本質。

人本主義的世界觀。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歷史的存在。目的性、價值性、個體性、歷史性、整體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心理學研究應堅持以人為本,將人的一切特征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積極關注人的自由、價值、尊嚴,以增進人的自我認識、自我理解進而促進人的潛能實現為根本目的。

問題中心論的科學本質觀。主張問題的性質乃心理學方法選擇的依據,決定著方法的適切與否。心理學方法論的建構應積極尋求與人的本性相適應的研究方式人文科學的研究取向反對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定向,反對以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強調心理學應以人文科學為規范,以人文科學的方法作為自己的研究方法。

直覺主義的研究原則。認為人的本真狀態為一活生生的有機體,只有通過非邏輯的直覺體驗或內在體悟才能獲得完整把握,而邏輯則必然造成對人的本真狀態的割裂、歪曲與限制。直覺體驗不是從對立面觀照人,對人有所規定,而是直接與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匯共存,舍為一體。它既有領悟能力,又有親身體證功能,其真理本身具有本真性。

整體主義的研究原則。認為人及其心理、行為均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能還原為自然科學一樣的假設結構如元素、原子;整體亦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有著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質。因此,對整體的理解構成了心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心理學應以理解人及其心理、行為為己任,以立足于整體或質的理解與分析為基本方法。

主觀主義研究范式。認為心理學的知識不可能達到自然科學一樣的客觀,而是有著主觀性、歷史性、相對性的特點。目的、價值乃至人的整個精神生活不僅應該、而且可以作為心理學的對象;以價值為導向、從價值的觀點選取事實并形成問題,乃心理學研究應有的立場;內省、直覺、體驗、理解、解釋等則為心理學的基本方法。

非決定論的心理學解釋框架。認為人有別于物,有著心理、意識、目的、意志等。人可以獨立自主地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決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存在于自然界的因果規律并不適于人的心理、行為,目的、價值、經驗、意志等應納入心理、行為發生發展的解釋框架。

2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發展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在批判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常識心理學對內在體驗、直覺洞察的自發運用,宗教、哲學心理學對內省、反省、直覺、禪悟、同感理解地位的自覺高揚,構成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先驅。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則經歷了一個從萌芽到成型再到日臻完善的過程。

馮特的“精神科學”心理學方法論及格式塔心理學的現象學方法論可視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在萊比錫大學期間,馮特承繼了赫德爾與維柯有關“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的區分。他賦予實驗內省法與歷史法(即民族心理學方法)以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實驗內省法只適于那些與感覺和運動反應密切相關的意識內容的研究,只有在這些簡單的心理過程的研究上,心理學才是“自然科學”的,而對于高級心理過程,對于“由種族和民族決定的心理差異”的研究,則帶有“精神科學”的性質,必須運用歷史的方法才能達到對人類心理的直覺理解。格式塔心理學的方法論則建基于現象學哲學之上。現象學強調摒棄一切先前的理論與假定,直接面向事物本身,它將現象當作研究的出發點,認為現象乃呈現在我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中的一切東西,現象即本質,而本質是被直觀到的。但上述主張井未自覺地高揚人的獨特本質并追尋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只能視作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確立、成型與狄爾泰、斯普蘭格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狄爾泰不僅以其生命哲學與解釋學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奠定了基礎,而且還在其“描述心理學”內具體闡明了其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主張。他認為,艾賓浩斯的“說明心理學”是模仿“原子物理學”的思想,把心理現象歸結為心靈的元索的結合,不能認識具體的心理學的現實,如藝術家的創造想象、價值感、義務感、自我犧牲、宗教熱誠等等。由于任何心理現象的部分總是深嵌在一個連鎖的整體——一個“結構關系”中,因而,心理學應以人文科學為規范,從體驗到的結構關系出發,用“分析的方法”去描述和理解它的多個方面,以“描述心理學”或“理解心理學”去替代“說明心理學”。“我們說明自然,我們理解心理生活”。而所謂理解,是指通過呈現于感覺中的表現認識其心理生命的過程,是通過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重新體驗他人的心境,從而再現他人的內心體驗的過程。此后,斯普蘭格認為,那種以“意義關系”為特點的整體——整體的人格,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出發點。當我們不以文化生活的表現而以作為一種歷史存在的個人為出發點時,我們便可找到為數較少的“意義傾向”或價值:經濟價值、理論價值、審美價值、社會價值、政治價值和宗教價值。并且,根據這六種“意義傾向”何者占優勢,可以把人格劃分為六大類型:經濟型、理論型、審美型、社會型、政治型和宗教型。他特別強調,作為“理解的先驗圖式”,這六種類型不能用實驗法來證明,但能使我們在人同歷史環境的關系中,在人與“藝術”、“科學”、“社會生活”等的關系中去理解人,理解人的整體的精神生活。到人本主義心理學階段,羅洛·梅、羅杰斯等人亦賦予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以較高的地位。羅洛·梅高度重視現象學方法的運用:“現象學叫人們必須放棄一切先入之見與觀念,然后系統地對眼前的資料加以直接的觀察和整理”。羅杰斯則主張,對于心理學方法論來說,最重要的是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當作人,當作有主動性、創造性、有自決能力的活生生的個體來研究。心理學應接納現象學的思考,應該將假設的檢驗、測量以及諸如此類的經驗性、技術性手段及其應用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地位等。心理學研究應遵循以下步驟:通過自身內部的參照系統取得主觀知識;把主觀知識核對以他人的觀察,取得客觀知識;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取得人際知識。不止于此,在羅杰斯的倡導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還提出了一些具體運用現象學觀點于心理學研究的方案。按照安斯多的調查,這些方案包括現象學方案,體驗方案,現象描述方案等。至此,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獲得了自己的全部特征。但同時亦與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呈現出絕對化的兩極對立。

試圖超越兩種研究范式的狹隘,使心理學方法論建設走向完善的,當推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馬斯洛主張以人為本去構筑心理學的方法論,主張以“層次整合的思維”看待人的本質或人的心理發展,在層次整合中將為兩種研究范式所割裂的“此”與“彼”重新融合為一個新的整體。其基本主張為:整合的研究取向。認為人是整合的人,成熟的思維是“層次整合”的思維,因而強調將自然科學取向與人文科學取向,“物”的研究范式與“人”的研究范式納入到同一層次整合系統之中;問題與方法的統一。不排斥方法對于科學進步的價值,但主張問題決定方法,方法必須適合于問題,問題與方法之間是統一的。心理學應以自己的研究對象——人為出發點去建構自己的方法論,以人為依據去確定自己的研究領域與問題;“科學的客觀”與“道家的客觀”的相容。不否認“科學的客觀”對知識的普遍性、客觀性的追求,但認為這一以主動干預、價值無涉、感情超脫為條件而達成的客觀只適于遠離人的自然事物的研究。對人而言,更重要得多的客觀來自以順其自然、價值關涉、感情移入為途徑所達成的“道家的客觀”;整體理解與分析研究的互補。認為人及其心理、行為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個體的目標、價值、動機等昭顯了其心理、行為的整體“風味”,使整體獲得了不同于其部分的新性質。因此,心理學研究應致力于個體的目標、價值、動機的把握,建基于整體的理解之上。但這并;意味著心理學排斥分析研究只是這種分析、分類是以對于整體的完整理解為前提、目標。

3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歷史地位

在西方心理學的發展中,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始終引領著心理學的主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則更多地為非主流心理學所堅持。但不可否認的是,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已構成心理學的一道獨特風景,在心理學方法論的建構中確立了自己無可替代的地位。

主客二分研究范式本質上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科學主義心理學方法論。在這一范式的引領下,心理學的發展呈現出諸多弊端:人的理想應然的世界,人的超越自然的、自我創造的、實踐性的本質被排除于視野之外;目的、價值、動機、人格等未得到系統而深入的探討;人的主觀能動性、社會文化特別是社會歷史發展等未能納到心理、行為的解釋框架之中;適于人的特性的心理學研究原則、方法的探討遭到忽略甚至排斥。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強調人有著不同于一般自然物的獨特本質,提出以人為本去構筑心理學的方法論,無疑已使心理學對方法論的思考由對心理、行為的拘泥上升到了如何將人真正當作人研究的高度,使心理學方法論的建構回到了一個合理的出發點。其具體主張亦不乏合理之處:(1)提出問題中心論,強調問題決定方法,重新擺正了問題與方法的關系,有助于心理學重新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它激勵著心理學家們去思考、探索適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方法,保持對方法的開放態度,使得為主客二分研究范式所排斥的經驗方法(如內省報告、直覺理解等)在心理學研究中再度獲得適當的位置;同時也使得一些重要問題,如人性、價值、自由、尊嚴、動機等重新回到心理學研究中來。使心理學更貼近于生活,更能服務于社會。(2)提出直覺主義研究原則,主觀主義研究范式,強調內在體悟、直覺理解、意義闡釋等是獲取心理學知識的基本途徑,注意到了關于人的心理學知識有著相對于人、相對于一定社會文化和一定的歷史發展的特點彰顯了心理學真理的人性本質,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邏輯主義知識論、客觀主義研究范式的不足。(3)倡導整體主義研究路線,從總體上看適應了近現代科學逐步從經驗科學走向理論科學、從注重分析的研究方法轉向注重綜合的研究方法,日益重視整體研究和辯證思維的趨勢,并從根本上扣住了人的整體性特點。倡導整體理解與質的把握,力陳是目的、動機等使人的整體特性能夠從各個局部中突顯出來,使心理學由單純注重感知、記憶等認識過程的研究逐漸拓展到動機、價值、人格的研究上來。(4)確立非決定論的心理學解釋框架,肯定了目的、價值、動機、經驗等在人的心理、行為發展中的作用,彰顯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特點。事實上,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已展現出一種迥異于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心理學境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表征著心理學的科學主義追求,展現的是人作為機器、動物或一般自然物的形象,張揚的是人的“物”性及與之相適應的研究方式,本質上是一種將人的心理、行為視作“現象”,試圖從外部加以觀察、操作進而獲得其一般規律之認識的“外觀心理學”;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則體現著心理學的人文科學定向,展現的是人有別于一般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張揚的是人的“神性,本質上是一種將人的心理、行為視作“生活”,試圖從內部體驗、直觀以達成對人的獨特本質的理解與洞察的“內觀心理學”。

篇4

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線教師,如何落實新課標理念,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對新課改革精神的學習與理解,談一談我對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開展數學課的幾點個人體會:

一、結合教學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當前的義務教育數學改革中,筆算是被削弱的內容,降低了筆算的復雜性和熟練程度,這不是說計算能力的培養不重要了,其實正相反。《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樣化,避免程式化的機械計算和敘述算理”。既然這樣,我們怎樣提高全體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良好的數感呢?

1、依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口算”題。“口算”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計算能力,也是一種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

2、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計算的學習要符合兒童學習計算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要符合計算知識本身的發展規律。

3、不用固定的語言文字來概括計算法則,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獲得對計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

4、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良好數感。

5、筆算與估算結合,加大估算的教學力度。要把估算作為現代數學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來抓,這既能為學生數學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也符合學生今后的生活需要。

二、結合生活與教學實際,加強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估測能力的培養

1、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操作,探索和估測能力。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將通過課堂學習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學習的方法,端正學習的態度,受到各種思想的熏陶,特別是學生的操作、探索和估測能力的提高更是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2、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操作,探索和估測能力。知識離開了生活,就無從驗證,能力離開了生活就得不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得的是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這些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只有經過學生生活的再次洗禮,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在生活中教師也可以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這些能力。

三、逐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數學思想的均衡發展

1、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知識的價值在于應用,如果學會了知識卻不會運用就等于不會知識。也就是說,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引導他們學會知識,更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和運用知識。

2、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均衡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把握與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欲望,利用教材與生活中他們感興趣的素材滲透各種思想教育。

四、建立與數學同步的評價機制與體系,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篇5

關鍵詞:中學歷史 創新意識 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其別強調了“創新”的作用。一切的創新都是依賴于那些具有創造力和具備高素質的人才,但是如何培養一個高素質的人才?其關鍵便在于貫徹實施創新教育。那么,在中學歷史的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呢?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直以來,由于受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漸漸養成了一種被動地接受老師主動傳授知識的不良習慣。在他們看來,教科書上面寫的內容和教師課堂上講的話就是完全正確和絕對權威的,結果和結論就是他們所學知識的全部內容。因而,在課堂上本該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現在的課堂即已經演變成了教師一人的獨角戲,學生在講臺下總是沉默不語、毫無生氣也毫無學習的興趣。這就導致學生的思路變得愈來愈窄,而對書上講的一切知識內容都想當然,甚至連質疑的意識都變得淡薄了,于是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也在無形之中被約束了。

雖然學生在歷史考試中能夠拿到很好的成績,但是事實上學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沒有真正地學到和掌握歷史知識,單純靠死記硬背的內容,考完試便轉瞬即忘。對此,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和探究過程的行動者,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著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充分利用學生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好奇心,逐步引導其將好奇心轉化為學習的興趣,即將“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將“苦學”變為“樂學”,從而真正做到自覺、自愿地投入到歷史的學習中來。

二、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個人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創造性活動當中的一種主體意識。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們在和諧愉快的環境中,其智力可以得到最大效果的發揮。因而,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定要保持平等的身份,大家和諧相處、真誠以待,營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與“學”才能進入創造性與積極性充足的最佳狀態。

實行民主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對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于是學習氛圍就會變得輕松愉悅。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大多都是陳述性的知識,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創造讓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沒能讓他們通過表現自我來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那么,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就會變得毫無激情,在他們看來,上課就成為了一種痛苦的煎熬。因而,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教師還應該采用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來喚起學生對創新的熱情,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以及創造潛能,使學生的個性心理健康發展,變得更加自信自尊,不斷進步,不斷超越自我,成為適應時展要求與敢于創新、勇于開拓的合格人才。

三、拓寬歷史知識的外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篇6

關鍵詞:能力;能力本位教育;綜合職業能力;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19-30105-02

On the "student-centered, capacity-based" Teaching Mode

WEN Shou-kun1, ZHOU Jun-ping2

(1. Hebi Industry and trade School, Hebi 458000, China; 2. Electrical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Heb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Institute, Hebi 458000, China)

Abstract: "Student-centered, capacity-based" capability-based education model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The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has mad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attention. t the same time,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icult place, too much emphasis on business needs and vocational skills that students ignored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lives, is the ability-bas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exposed the problem. From the capacity-based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content, practice program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flection, such as the ability to carry out analysis based teaching, with a view to cause everyone's thinking.

Key words: Capacity;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bility; Reflection

1 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歷史脈絡

自從工業化大生產成為近現代社會主流的經濟生產方式以后,傳統的“師傅―學徒”式的職業技術培養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工業大生產對產業工人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科學、現代、高效的教學模式。

現代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在教學理論與實踐中探索并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教育模式。總括起來,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工業化大生產初期發端于赫爾巴特的傳統教學模式:以行業學科為本,以“課”為教學單元,以時間(學時、年制)為衡量進程的基準,以班級為授課單位的教學模式。主要特點是人才的批量“生產”,但忽視個體差異,以教師為中心。

一類是上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興起的能力本位教學模式:以達到某種職業的從業能力要求為教學目標,以能力為教學單元,以掌握能力的表現作為衡量教學進程的基準,以學生個人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特點是“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但忽視個體的身心發展,以技能為中心。

2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內涵透視

2.1 能力的內涵界定

“能力本位教學模式”中關于能力內涵的詮釋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紛繁蕪雜的演進過程中,卻潛伏著一條清晰的演進主線,即“職業技能――知識、技能、態度――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綜合職業能力)”。

在早期的職業培訓中,教、學雙方關注的焦點更多的集中在被教學者的從業能力即職業技能上,被教學者只要通過學習能掌握并勝任一門技術即算完成了職業教學的任務,同時,被教學者也獲得了足以謀生的職業技術。這一時期在管理科學的演進歷程中可對應泰勒時代。

隨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變革、溝通、合作正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企業的經濟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企業管理者對于從業者的要求呈現出一種集成化的趨勢,即從業者要承擔的不僅僅是單一的工作任務,而是復合的多任務系統。作為為企業輸送合格從業者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無疑要迎合這一變化。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對能力概念完成了第二次拓展,即從“知識、技能、態度”拓展到“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所謂“專業能力”是指專門知識、專業技能和專項能力等與職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能力,是職業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所謂“方法能力”是指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獲取與利用信息的能力、學習掌握新技術的能力、革新創造能力和獨立制定計劃并執行的能力;所謂“社會能力”是指組織協調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適應轉換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推銷自我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競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

2.2 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

2.2.1 開放、動態的教學設計理念

“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是開放的、動態的。其開放性體現在從教學專業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都基于充分的就業市場調查,在此基礎上,其專業綜合職業能力目標的確定更是依賴于相應職業的優秀從業人員所組成的顧問委員會來開發確定。

2.2.2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理念

“能力本位教學”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組織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在能力本位教學中,教師的作用轉變為引導、鼓勵、幫助、評價、管理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真正責任者,在能力目標的導引下,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自行組織安排學習、自行評價學習成果。

2.2.3 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執行理念

能力本位教學所有教學組織、執行的指向性異常明確,即受教學者的綜合職業能力。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采用、教學組織的形式等等都以受教育者的能力養成作為最終的落腳點和成功與否的評判依據。

3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實踐程式

“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在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許多種實踐程式,但大同小異,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在操作上,它主要包含二條并行交互的的操作流程,即教學計劃的開發流程及學生的學習評價程式。如下圖所示:

教學流程的核心特征:

教學分析――充分為社會、為企業的需要服務;

教學設計――由行業專家為主導進行學生職業能力結構的設計

教學設計校正――充分的動態性、開放性,以社會、企業需求發展為導向;

教學資源構建――以能力為目標的模塊化學習單元;

學生入學能力診斷――提供可靠的個性化學習的基礎,為實現職業教育“幫助人人成功”的理念提供可能。

學習過程――充分的個性化,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發生轉換,即教師成為指導者,學生成為真正的責任者。

學業的評價――客觀、公正的目標評價,多次的機會。

4 能力本位教學的反思

能力本位教學理論自創立以來,在職業教育實踐中迅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提高職業教育效率、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但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刺手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教學過程中企業參與的深度與廣度遠沒有達到能力本位教學理論所期望的程度。在實踐中更多的情況是學校在征詢企業意見的基礎上自行進行教學設計,對職業能力的描述或界定或多或少跟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著差距。

在現行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相當有限。事實上,由于教學組織的難度及適合于能力本位教學的評價體系沒有真正確立,學生并沒有獲得真正自由的學習機會。

綜合職業能力的概念在理論上得到了確立,但在實踐中的貫徹與理論期望嘗有不少的差距。教學決策者的理念、教師的自覺、學生的自覺、評價的導引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打造程度。

能力本位教學模式重在人的職業能力培養,其指向是為企業的生產服務,無能是企業還是學校關注的焦點始終是教學對象的“經濟技能”,作為個體生命的自身發展則往往被忽略、甚至被犧牲。

5 未來職業教育的創新趨勢

社會的發展關鍵在人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續發展,在這種新穎的發展觀下,教育及職業教育的內涵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給經濟世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為經濟工具而是作為發展的目的加以對待的。使每個人的潛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這既符合教育的人道主義的使命,符合應成為任何教育政策指導原則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又尊重傳統和文化多樣性的內涵發展的真正需要。

進入新世紀以來,職業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正在得到進一步的確立,如何在豐富的職教實踐中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職業教育模式,提升職業教育的運作水平,對于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形象、贏得職業教育應有的社會地位,是廣大職業教育從業者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委員會職業技術教育司組織. 國外職業技術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甄凱玉. 論綜合職業能力觀. 職業技術教育,2003.16.

篇7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課;教育模式;創新

新課標中強調,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教學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初中物理學科的實驗教學能夠很好地完成這項任務。所以,物理實驗教學應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與積累向注重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的教學目標。因此,改革傳統的物理實驗課教學模式,探索適應新教育形勢需要的物理實驗課教學模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那么,怎樣構建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物理實驗課教學模式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自制教學儀器模型,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演示實驗是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獲得直觀感性認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概念和規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不可缺少的環節。一個成功的演示實驗,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有利于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演示實驗有其他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為增強演示效果,增大實驗的可見度,我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用可樂瓶做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的實驗,用乒乓球做物體的浮沉實驗等,我還在演示串、并聯電路時,自制了一塊大型演示板,將電池盒、開關、電線、電壓表、電流表、燈座及燈泡等排布其上,然后將演示板立在講桌上,全班同學都能看清楚,線路連接也一目了然,我演示起來也得心應手。所使用的器材學生都很熟悉,可以通過這些課本上沒有出現的實驗器材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使他們意識到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材上設置探究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對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進行探究并得出結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不是讓學生去主動探究,而是替學生設計好實驗步驟甚至做成演示實驗。學生成了旁觀者,不能夠直接參與,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過程,激發學生的思維狀態,認識這些物理實驗反映的物理本質,從而理解并掌握正確的物理規律。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實驗中,我首先讓學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動,在這一過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樣變化?浮力怎樣變化?浸沒在水中的體積怎樣變化?從而讓學生對“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作出猜想和假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和分析論證,總結出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實施小實驗、小制作教學,升華學生所學的知識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視初中教材中的小實驗教學。小實驗教學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小制作活動,如自制電動機、測力計、潛望鏡、簡易望遠鏡、三棱鏡、電鈴、樓道電燈開關電路等,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又為學生將來自制簡易用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提倡學生自編實驗和自制實驗器材,可以培養學生動腦思考的習慣和動手創新的能力。小制作、小實驗的實施過程就是對知識的再學習過程,并由此達到升華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時,通過小實驗教學還可以教育學生樹立獻身科學的精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

四、拓展實驗教學的思路,擴大實驗探究的范圍

篇8

論文摘要:探究教學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過程。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主動地通過觀察事物、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或猜想,經過調查、實驗,搜集資料,建立模型,通過分析、思考、表達與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動,積極地理解和建構知識,改善自身心理結構,形成正確的態度、價值觀的過程和方式。高中政治課堂探究學習要求教師全面更新教學理念:

一、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要做探究的促進者和合作者

1、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有力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該具備豐富淵博的知識和創新意識和能力。探究活動涉及廣泛的科學內容和方法, 教師必須對科學、知識等的本質有清楚的了解, 對科學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統把握, 才能在幫助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把握正確的探究方向, 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教學也是一種反思性與創造性的教學方式,教師必須具有敏銳的眼光和積極進取的創造精神, 在與學生的合作中能接納學生的獨到見解, 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勇敢的創造。同時, 倫理道德意識、對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和責任意識, 也是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亦將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

2、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有力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該明白探究活動的規律, 并根據這些規律來確定自己的工作重點。首先, 探究活動是學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建構過程, 對學習環境的要求很高。這種環境既要具備民主合作的氣氛, 又要有足夠的物質準備, 并且這些物質及其編排方式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動機。其次, 學生的探究活動需要豐富的信息, 如何向學生提供這些信息并保障信息渠道的暢通, 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再次, 現有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一般不是以探究為基礎進行編排的, 教師作為課程設計者和實施者, 要對這些內容依照探究的邏輯予以重新編排和改進。

3、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有力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要自覺地把自己當作學習團體中平等的一員, 走到學生之中, 以知識渴求者的面目和學生一起探索、討論、交流, 以自己的豐富經驗影響學生對知識和人生意義的建構, 并和學生一起分享探究的成果。在探究教學中, 對學生的了解與對探究活動的了解同等重要, 只有教師真正明白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以及學習準備情況, 才能有的放矢地有效地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教師作為促進者, 要根據學生探究活動能力的不同, 設計開放程度不同的探究計劃, 這些探究計劃的實施既讓學生面對一定難度的問題, 而又不產生嚴重的挫折感; 同時也要根據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特點, 及時提起學生對元認知的注意, 讓學生專注于目前的探究任務, 克服外界干擾, 勇于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勢。教師還要善于運用正式與非正式的評價手段鼓勵學生, 鼓舞起學生探究的勇氣。此外, 教師要具有高超的組織能力, 不斷消解探究團體中的矛盾, 促進團體向更高層次發展。

二、學生不再是教學中被動的客體,而是具有創造和協作能力的學習主體。

第一, 學生是具有學習能力的人。探究教學充分相信學生, 相信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去主動地探索世界、揭示世界的奧秘, 發現并創造出知識。因此, 探究教學主張大膽放手讓學生走自主創新學習之路, 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方法, 安排并實施學習計劃, 評價學習結果, 對學生能力的信任毫無疑問能夠鼓勵學生在探究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第二, 學生是在學習中成長的人。研究發現, 盡管學生的前概念與科學概念有很大差異, 但是其前概念來源于生活, 是學生對生活真理感悟盡管十分模糊的產物。它們是學生世界觀的有機組成部分, 極大地影響著學生對探究中所發現的各種現象的看法。樹立學生是學習中成長的人的觀念, 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概念, 對學生的哪怕被認為是十分幼稚的見解, 也要予以首肯, 因為這些見解對學生本身是有意義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概念, 弄明白學生觀念世界中的扭曲所在, 積極引導學生在探索中不斷進行自我完善。 轉貼于

第三, 學生是學習社會中的主體。探究教學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發揮和建構學生的主體性, 倡導展現學習者的主體力量和理性作用。然而, 探究教學決不主張培養具有占有主體性的個體, 而是積極創設合作、交流、對話的學習環境,把學生置于一個有社會意義的團體中, 讓他們在與別人的交往與對話中, 培養“共性”與“交互”的主體性。這種在學習社會中培養出來的主體性把認知、倫理和審美融為一體, 既展現學生的主體力量, 強調人的自強不息的創造精神, 又具有社會性、交互性和共生性, 強調創造的意義和價值, 強調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責任和義務。

三、評價不僅是對結果的評價,而是開放、多元的反饋過程

篇9

關鍵詞:播講方式;差異;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J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3-0272-01

一、播音對象心理差異

廣播播音主持人往往是在錄音棚里面播音,他們與聽眾的互動或溝通往往是通過現場連線或事后收發郵件的形式達成的,這必然帶來了溝通的有限性和滯后性。所以廣播主持人要達到的目的是“我說你聽”,如果有意見或建議,可以保留或者等播音結束后告訴“我”。而電視播音主持人如新聞聯播播音或者現場節目錄制主持人,他們的目的不僅是“我說你聽”,更要“讓你相信”,讓你覺得我在和你交流,新聞主持人播音內容往往是國內外大事件、政府政策、或者大人物的行蹤等人們關注的事情,所以他們的播音往往需要客觀公正,莊嚴認真,不能帶太多感彩,也不能漫不經心。

二、距離心理差異

前面也已經說過,播音員應盡量保持冷靜與客觀,特別是新聞播音員,不管是廣播播音還是電視播音,新聞播音往往帶有一定的政治性質,播音員此時擔當了政府和黨的形象傳播員,通常需要更加端莊與嚴肅,不管播音的內容如何變化,或者是申奧成功的開心大事,還是汶川大地震的悲慟災難,播音員都應該克制好自己的情感起伏,把握好正確的心理距離,對新聞進行如實的報道和評述,才能達到新聞傳播真實的目的,才能讓聽眾信服。

相對說來,電視節目主持人,特別是娛樂節目主持人在情感距離方面的要求會寬松一些,甚至有些情況下需要用主持人的情緒來感染現場觀眾,達到控制現場活躍度或者制造氣氛的目的。只有主持人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拉近了,才能讓觀眾感到親切從而達到交流的目的。

主持人主持節目時位置不同導致的心理距離也不同,很多現場主持節目把舞臺設置在觀眾中間,這樣最能讓觀眾感到親切,同時也讓節目更平民化,讓節目走出銀屏,貼近觀眾。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王小丫主持的《開心辭典》或者李勇主持的《非常6+1》,他們都非常恰當的把握了主持人和主持對象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收到了觀眾的喜愛,成為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

三、形象上的心理差異

形象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所謂的第一映像往往是通過人們的外在和言談舉止形成的。作為播音員和主持人,他們的形象在第一時間決定了觀眾對他們的好感度或者認可度,好的播音員或者主持人形象,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在觀眾心中的威信和地位,因此,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對播音員和主持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關于形象的樹立,最重要的莫過于服飾的選擇和發型的選擇。播音員的服飾代表特定情況下各個地區的形象,比如新聞聯播主持人的形象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所以他們在播音時服飾一定要慎重選擇,不僅要美觀舒適,更要端重大方,切實符合播音員嚴肅認真的職業要求。發型也要簡潔大方,不要有太多的發飾。

四、主持“個性”上的心理差異

所謂“個性”,可以說成是不同主持人或播音員有不同的主持風格,如謝娜的活潑、李勇的幽默、白巖松的沉著冷靜,當觀眾想起某個主持人時,他們記得最清楚的莫過于該主持人的主持“個性”。不同的主持風格,帶有不同的“個性”,個性是主持人的標簽。不同的個性帶給觀眾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節目對主持人和播音員的“個性”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對于主持人和播音員來說,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性格和個性很重要。如新聞播音員,他本身是活潑、開朗、愛笑的性格,但在播音中,自我感情過多或表情過多是不端莊的表現,這時候控制情緒就相當重要,不把情緒帶到播音中,不用自己的情感去影響聽眾觀眾的情感是播音員最基本的素質。

廣播人員、電視新聞播音員、電視節目主持人,雖然同為語言工作者,但之間的差異有很多,具體應該側重的方面也不盡相同,相同的是對語言功底的要求,不同的是面對聽眾觀眾的形式、播講節目的性質。不同的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不同,不同節目與觀眾的距離和互動也不同。播音心理學就是利用播音者在心理學方面積累的有關知識,用最佳的播講方式與觀眾溝通,避免不利因素的影響,增強節目的感染力,理解與熟悉聽眾的期待與要求,做到播講的有的放矢;同時,觀眾的期待、意見又可以反過來完善播音者的創作。兩者可以相互促進,相互依存。

本文分析了播講在對象感、心理距離、播音者形象和個性方面的心理差異,涉獵不深,播音心理學還有很大的空間等待讀者去探索。

篇10

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成功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掌握了這種藝術,就可以使物理課滿堂生輝,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情緒。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他要求辯證地處理知識與能力,教學與教育,教學與發展的關系,使學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看法:

1、激發求知欲望

1.1 設計物理情本文由收集整理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即使是剛學物理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知識的了解總有些“前科學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誤解。只有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學內容變美、變活,深入得到學生的心靈中,實現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學生對物理學和物理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樣才能產生出藝術的效果。

1.2 指導學生“實驗探索”,體會學習的樂趣。物理知識的傳授,它應是一個學生自己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習活動不僅是由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實驗探索”可以深化學習興趣,這一過程,教師應處于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要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得過多,統的過死的弊端,創設情景置疑,讓學生大膽猜想,并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教師善于啟發誘導,絲絲入扣,讓學生動手實驗主動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當實驗探索發現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學習將會充滿樂趣,將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2、展示物理科學美

2.1 展示物理學美學特征。科學家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往往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們的努力而形成物理理論,在內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簡單、和諧,都放射出美的光輝。教師平時教學中應向學生展示物理知識的美的一面,激發學生愛美天性。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發掘,物理學的“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等美學特征在中學物理中便有許多例證。我們要讓物理學美的素材震撼學生的心田。

2.2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藝術活動中,教師的教學是否能產生藝術效果,有賴于教材、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表演水平,還要看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藝術情趣,而影響學生藝術情趣其中一條因素就是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展示科學美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物理科學美的體驗不僅是視覺或聽覺的,更多的是靠學生的心智去體驗,由學生的體驗產生的美的感受而產生的愉悅程度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關。所以,教師平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使他們在探索中領會許多事物的本質與聯系,感受到知難而進,解疑釋惑,獲得新知識的愉快,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3、促進學生發展

3.1 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長期以來,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使學校教育失之偏頗,引向應試教育的誤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應試機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學要依賴于學生發展的一個方面,忽視了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采取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使教學處于教師“給”與學生“收”的單調局面,學生在學習物理中處于被動隨從的地位,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毫無神益,要想促進學生的大腦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設計一些讓

學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問題,讓學生思維,可以通過設計實驗情景,故事借景,習題情景,漫畫情景等激發學生學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