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感想范文
時間:2023-10-02 16:5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外閱讀感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6-0094-02
【設計理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本課教學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核心,引導學生認識臺灣著名兒童文學家方素珍,了解她的相關作品,感受她一系列作品的特有魅力,設置閱讀懸念,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教學實錄】
1.推薦詩集《明天要遠足》。
(1)感知內容。
師:今天我們上課外閱讀課,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首詩,詩的名字叫《不學寫字有壞處》。看到這首詩的名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1:不學寫字考試不能得一百分。
生2:不學寫字將來就考不上大學。
師:我請一個小朋友來讀,看看和你想的一樣不一樣?(指名讀)
師:喜歡這首小詩嗎?喜歡它的什么?
生1:我覺得這首小詩非常有意思。
生2:我覺得這首小詩很有想象力。
師:你懂嗎?這首小詩出自一本著名的詩集,就是《明天要遠足》。在這本詩集中,收錄了很多首這樣的童詩,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投影出示),讓我們先睹為快。
(生自由讀)
師:你最喜歡哪一首小詩?
生1:我最喜歡《夢》這首小詩。(生讀《夢》這首小詩)
師:喜歡這首小詩的什么?
生1:我覺得這首小詩特別有趣。
師:還有誰想來交流一下?
生2:我最喜歡《孔雀》這一首。(生讀)
師:你喜歡這首詩的什么?
生2:我覺得這首詩很有想象力。
生3:我喜歡《快樂佛》這一首。
師: 你喜歡這一首,大聲讀一讀。(生讀)喜歡它的什么?
生3:我覺得它的內容很好玩,這么多小動物都來要好運。
生4:我喜歡《發呆》這首。 (生讀)
師:你有沒有發呆的時候?這個小朋友發呆時候是什么樣子的?
生4:有,這個小朋友發呆時口水都流下來了。
(2)欣賞插圖。
師:這些小詩的作者,她為我們寫了很多有趣的兒童詩(板書:童詩)。在這本書當中,她還給每一首詩都配了精彩的插畫。想看嗎?
生:想。
師:我們一起來看。(投影出示,教師簡介每首小詩的插圖)
師:她寫的詩和這些有趣的畫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讓我們讀起來感覺特別的好玩、快樂。(板書:快樂)
2.推介故事《沒有彩虹的怪獸村》。
師:小朋友,還想讀她寫的書嗎?
生:想。
師:我們再來看一本,這個故事的名字叫《沒有彩虹的怪獸》。(投影出示)
師:這是一本童話書(板書:童話)。剛讀了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了。為了讓小朋友們感受一下這本書的大概內容,老師節選了其中的一個故事《鬧鐘不響了》,請大家拿到故事以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生自由讀)
師: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指名生說感受)
師:小黃狗、大腳鴨給母雞當鬧鐘,竟然睡過頭不響了,多有趣呀!(板書:有趣)
師:這個村里還住著很多朋友(出示小動物圖),他們之間還發生好多有趣的故事,如果讀了這本書,大家定會享受一次美好的旅程。
3.推介繪本《祝你生日快樂》等。
師:這本書呀,是一本圖畫書,什么是圖畫書呢?就是用一頁一頁的圖畫把故事串起來。像這個樣子,它里面有一頁一頁的圖,連起來講一個故事,這樣的圖畫書也叫做繪本。(板書:繪本)這個繪本和一個“生日”有關,看到這個“生日”這兩個字,你想到什么?
生1:我想到了蛋糕。
生2:我想到了過生日會收到禮物。
生3:我想到了過生日會吹蠟燭。
師:我們每個人一年只能過一個生日。可是,當一個小朋友身患重病的時候,過生日還那么美好嗎?我們一起來看這本書。(出示《祝你生日快樂》)
師:這本書,老師要請大家合作讀,一人讀一頁。小朋友要用心傾聽,用眼睛認真觀察書中的畫面,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書中的畫面動起來,讓故事鮮活地展現在自己的眼前。
(生讀繪本)
師:剛才讀的這個故事,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是也有不簡單的地方,你覺得哪里不簡單?
生1:我覺得小姐姐不簡單,她得了癌癥也不害怕。
生2:我覺得小丁子不簡單,他還用手為小姐姐做生日蛋糕。
生3:盡管是不能吃的蛋糕,但表達了小丁子內心真誠地祝福。
師:這是一本簡單的書,但是卻有很高的評價,我們一起來看。(出示對本書的三條評價,指名讀)
師:這位作家特別擅長用簡單的圖畫來講述動人的故事,這本書是關于生命教育的,像這樣的圖畫書還有關于友情的,比如《我有友情要出租》;也有關于親情的,就是《媽媽心 媽媽樹》,這些書同樣用簡單的圖畫方式去表達深刻的道理,帶給我們的是一絲絲感動。(板書:感動)
4.介紹作者方素珍。
師:我們讀的這些書,這些故事,這些小詩,都是同一個人所寫的,知道她的名字嗎?她的名字叫方素珍。
師:她是臺灣人,現在也正被大陸的老師和小朋友所知,她不斷地往返于海峽兩岸,為我們播撒書香的種子,大家也敬稱她為(板書:花婆婆)。今天我們通過花婆婆的作品與她相遇,與她相識,感受到她的作品帶給我們的快樂、有趣與感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的介紹。
(出示簡介,生自由讀作品)
師:(出示花婆婆圖片)你們瞧,這就是花婆婆。花婆婆讀書、寫書,讓她越來越睿智,越來越美麗。在她的身上,散發著花的氣息,書的芬芳,難怪人們稱她為花婆婆。花婆婆還這樣說過(出示:讀一本好書,就是為自己做一件美麗的事情)。(生讀)
5.推薦繪本《鱷魚愛上長頸鹿》。
師:花婆婆不但會寫詩,寫故事,她還是一位了不起的翻譯家,為了讓小朋友讀到更多的優秀作品,她還翻譯了很多有名的外國繪本,這個故事(出示《鱷魚愛上長頸鹿》)就是花婆婆自己翻譯,而且是她自己講的,我們來聽一聽花婆婆的聲音。(欣賞花婆婆講述的《鱷魚愛上長頸鹿》音頻)
6.推介方素珍的其他作品。
師:花婆婆給數億的兒童創作了太多經典的讀物,除了這節課我們接觸到的幾本書之外,她還寫了(出示書名,教師介紹),對于自己的作品,花婆婆是這樣說的(出示,指名讀)
生讀(齊):一本好書,送給孩子看,這是傳遞智慧,一本好書,讀給孩子聽,這是分享快樂。有快樂,有智慧,這就是幸福。
師:讓我們和花婆婆一起分享快樂,智慧和幸福。
7.推薦方素珍相關網站。
師:今天,我們與花婆婆相識,與她的作品相遇,希望她的作品能夠相伴小朋友的一生!也希望她的作品能在小朋友的心中開出璀璨奪目的智慧之花。最后,老師還要給你們推薦花婆婆的專題博客,在這個網站當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她寫的書,聽到很多她講的故事。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主題綜合閱讀指導課,從富有童趣的小詩《不學寫字有壞處》入手,讓學生選讀《明天要遠足》詩集中自己感興趣的小詩,感受到書中有趣的氛圍,學生讀著讀著不禁笑出聲來,閱讀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學生賞讀故事《鬧鐘不響了》,體會到作者所寫的故事同樣極具趣味性,學生閱讀期待被喚起。繪本《祝你生日快樂》,插畫簡單,但韻味無窮;故事淺顯,但內涵豐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共讀繪本,讀出了繪本中插圖的美感與動感,也深刻地認識到了生命的意義,沖淡了死亡帶來的害怕。小故事中折射大道理,通過簡單的問題,學生卻能說出自己并不簡單的體會。教學中,借助人們對花婆婆的評價,學生慢慢地了解作者,同時及時地出示花婆婆的照片,學生加深了對作者的認識,也從多個角度對作者及她的作品產生好奇心,閱讀的欲望進一步被激發。當聆聽花婆婆自己講述的繪本故事《鱷魚愛上長頸鹿》時,那富有磁性的聲音,形象地講述,此時的學生充分感受到方素珍童詩、故事以及繪本等一系列作品帶給他們的快樂與感動。
篇2
一、抓好課內教學,滲透閱讀方法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我平時教學注重抓好課內這個基礎。
1.課前注重預習,廣泛搜集資料。根據課文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能力靈活運用預習方法,通過搜集資料,增加知識儲備,為課堂教學作好鋪墊,如教學三年級下冊《長城和運河》一課前,學生搜集長城和運河的相關資料,了解了長城和運河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對“人間奇跡”的理解,課外拓展閱讀有關長城和運河的資料、對詩歌的解讀也有很好的幫助。
2.課中授人以漁,注重方法指導。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誦讀、讓學生在有感情的誦讀中體會詩歌蘊涵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詩歌的表達方法,同時能學習這種方法并運用到寫作中。
3.課后適當延伸,鞏固閱讀方法。以單元課文編排主題為核心,展開課內和課外的鏈接閱讀,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如教學《夾竹桃》一文,我設計這樣理念:閱讀教學必須注重引導學生抓住語言表現力強,抒發作者強烈感情的重點詞句,以此為切入點,引學生透過語言表象看語言本質,使受到情感感染,實現“工具和人文的統一”,讓技能習得與人文生活素材感悟的有機融合。我從第一自然段入手,領學生充分接觸并整體把握文本,理清文脈。啟發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夾竹桃葉影參差,花影迷離。最后感悟文本首尾呼應的寫法洋溢出的濃重的情感。
二、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實現課內外有機結合
學校和班級應開展與課外閱讀有關的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會課外閱讀的樂趣。
1.開好“班級讀書會”。班級每周或兩開展一次“班級讀書會”,組織學生展示匯報自己近期的閱讀收獲。
2.開展多彩的讀書活動。給每學期定個讀書主題,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開展美文誦讀比賽、講故事比賽,古詩擂臺賽、讀書筆記展評,讀書手抄報展覽等各類讀書活動。
3.發揮有效的宣傳平臺。有效利用學校廣播站等平臺,開辦好書介紹、讀書心得,每周一詩(詞)等欄目,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課外閱讀。
有了學校、教師的重視與引導,有了表現自我的舞臺,體會到了讀書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課外閱讀興趣。
三、讀寫有效結合,提高閱讀效率
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讀書筆記類型很多。
1.摘抄型。摘抄好詞佳句,讓班里的每一個學生擁有一本摘抄本,隨時摘抄自己看到的好詞好句,甚至佳作。這種積累為打好學生的文字基礎提供了幫助。
2.提綱型。讀過一本讀物后,把其中的要點或基本內容簡明扼要地寫下來,掌握讀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路,從中學習表達事物的方法;
3.感想型。讀完一本讀物后,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感想和體會,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篇3
一、加強誘導,激發生的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內動力”。在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的雙重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培養生興趣,比習本身更為重要。而大量閱讀所培養的閱讀興趣,則可遷移為習興趣。世界上的一些偉人、名人及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者等,無不是從童年大量閱讀引起的閱讀興趣,遷移為強烈的習興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為了貫徹落實《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小生課外閱讀總量,語文教師應重視激發生的閱讀興趣,使課外閱讀的內容安排、組織形式等盡可能地滿足于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生樂讀、愛讀,使閱讀成為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根據小生愛看電視的特點,鼓勵他們看動畫故事、兒童節目,并利用早讀、語文活動課讓生聽故事錄音,經常讓生上臺講故事。生動的語言、曲折的情節、聲情并茂的誦讀都會對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要告訴生,這些故事書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書,書中的故事無窮無盡。生便會開始自覺地閱讀一本本課外讀物,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同的閱讀方式也是使生對閱讀感興趣的關鍵之一。在組織課外閱讀活動時,教師不僅可用指名讀、互讀、分角色讀等多種讀的形式,還可采用游戲、表演等方式,以幫助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認識水平,從而增強閱讀的興趣。
二、重視指導,培養生的閱讀能力
生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離不開科的閱讀方法。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不是單純地做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它涉及語文教的全面改革,必須轉變閱讀教的指導思想,優化閱讀教的過程,改革閱讀教的方法。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教之以漁。要使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就要給生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因此,在激發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改革閱讀教,教給生閱讀的方法,是提高課外閱讀效果的前提和關鍵。因此,我們要利用課堂,把閱讀方法的指導寓于課堂教之中,指導生掌握科的讀書方法,如:精讀法、略讀法、瀏覽法、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等。這樣生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內到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應用,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三、注重養成,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生“讀思結合”的習慣
多讀勤思才能有所收獲。在閱讀教過程中,應注意培養生邊讀邊思的習慣,主要是啟發引導生在閱讀中善于抓重點,深入鉆研,獨立思考,達到弄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會寫作技巧。這種閱讀習慣的培養一般在課內閱讀教中進行。
2.培養生“讀說結合”“讀議結合”的習慣
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中,生看了許多書報,習了豐富多彩的知識。為了防止生走馬觀花、不求甚解,使生有所得,有目的地舉辦故事會、讀書報告會、知識競賽、向家人匯報收獲等活動,讓生把所看的內容,通過歸納總結,提取精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開展“讀書評書”“好書推薦”等活動,讓生議一議、評一評所讀之書籍的優劣,從而達到互薦好書、評議中提高欣賞水平的目的。
3.培養生“讀寫結合”的習慣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培養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要求生在讀書時,可邊讀邊畫,把書中的錦句佳詞、精彩片斷摘錄下來,以便重點習,還可以在一旁寫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為了讓生積累寫作材料,提高生的理解、鑒賞能力,要求生大量寫讀書筆記,做到每讀必寫。讀書筆記的寫作應從生實際出發,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二、三年級以摘抄型為主,可寫簡單的讀后感;四年級以提綱型和感想型為主,可旁及其它;五、六年級以感想型為主,鼓勵創造型寫作兼顧其它,從而促進生的有效閱讀。另外,還應指導生辦好手抄報,增加生讀寫結合的機會,激發生的閱讀興趣,提高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四、創造機會,體驗閱讀的成功喜悅
篇4
關鍵詞: 課外閱讀教學 課外閱讀能力 培養方法
課外閱讀可以說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器”。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質量呢?
一、營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閱讀氛圍
每個身心正常發展的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喜歡課外閱讀并非難事,問題是絕大部分初中學生只是把課外閱讀當做一種消遣,部分教師、家長把課外閱讀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種手段,這樣的閱讀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體現出閱讀的力量。相反,有時還可能對學生“作為人的清醒的意識造成遮蔽”,“可能傷害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健康成長”。這種閱讀就成了一種有害的閱讀。因此,必須注意為學生的課外閱讀營造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圍。在實踐中,筆者發現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讓學生初嘗自主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魅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抓住學生對機械的抄寫、無聊的練習深惡痛絕這一心理,經過必要的準備后,嘗試在本該進行的語文訓練或考試中宣布到閱覽室讀自己喜歡的書,并要求學生把感興趣的內容摘抄下來,想想自己為什么要摘抄這些內容。筆者這樣做已讓所有學生都喜出望外,他們十分珍惜這節不同尋常的課,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后,個個都像“餓漢”一樣撲在書上,邊看邊想,邊記邊抄。課后,我還組織學生把摘抄的內容在班級的黑板報上展覽出來,供學生課余時間互相欣賞,口頭點評。這樣,學生在自己閱讀時,評點他人摘抄時,既動口、動手,又動腦。在這樣的氛圍中,堅持一段時間后,不僅喜歡讀書的學生學有收獲,而且原來讀書興趣不濃的學生也受到了積極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別人的見解,而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有了獨到的看法,初步具有了批評的意識。這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來說是一種可喜的變化。理性能夠使學生學會辨別是非與真偽,獨立會讓他們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強閱讀內容引導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人性的角斗場,開卷有益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但開卷并非都有益。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應該做必要引導。當然,我們不一定要讓學生讀世界名著。但教師在選擇、推薦閱讀內容時,應摒棄傳統的教育性標準而選擇反映學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當代少年閱讀口味的書籍。實踐證明:一個人的興趣是與心理需求緊密聯系的。只有在潛在的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后,學生在閱讀中才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智慧,才會在閱讀過程中自覺地、自主地嘗試、體驗、思考與實踐,主動與文本的思維碰撞,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這樣,課外閱讀的優勢才會漸漸凸顯,知識與思想的萌芽才會越加粗壯。為此,筆者注意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注意課外閱讀內容與課內內容的溝通,將課內教育教學的內容當做點,把課外的相關閱讀當做面,由點到面拓展閱讀,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外溢于課外的“漣漪效應”。二是注意各學科內容的融合。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語文,還要學習更多更新的東西。根據初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知識面,我們可以設計“套餐”方案,即增加學生喜聞樂見的古典小說、具有時代氣息的科幻小說、科普書籍和適合學生閱讀的歷史、地理、天文書籍等。這樣,使學生的閱讀內容做到文學與自然科學共重,以文學作品滋養學生倫理情感,用自然與社會科學知識豐富其知識世界,為構建其完善的知識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三、組成相容、互補的閱讀小組
信息論告訴我們:學生的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同伴。因此,組織好閱讀小組是提高課外閱讀質量的重要方面。
閱讀小組一般由學生自由組合而成,人數可在4~6人。可考慮方便性、相似性、補償性等因素。這樣,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補等良好小群體的心理原則可落實:學生個體內在的“群體感”、“親和感”、“友誼感”等能在社會交往中得到較好體現;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群體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應也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組成閱讀小組的這些優勢不是自然而然地體現的,還需要學生主動地、協同地閱讀,學會彼此傾聽、共同討論、相互借鑒吸收,達到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實現小組成員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提高。
四、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這可以說是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的關鍵。課外閱讀本身具有一種自我生成的內在機制。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文本與生活之間實現多種視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產生新的視界;隨著閱讀的深入,往往會產生更加深邃的、新穎的、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火花。但是這種思維常常只是混亂、粗疏、零碎而飄忽的,還不能算是閱讀者自己的東西,必須經過重新篩選、組織,“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則,一切書籍的閱覽、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為過眼云煙。因此,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隨時記下“智慧的火花”,寫下課外閱讀內容的提要、體會、報告、編寫、擴寫、改寫、組寫等,還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時在課外閱讀的內容、感想等方面與學生進行交流、切磋。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可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指點,并及時體驗發現的快樂、創造的快樂,充分感受到閱讀積累對于自身提高的作用,從而長久地保持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課外閱讀諸多方面應該更多地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他們產生主動閱讀的內驅力,逐步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更多地激勵思考,喚起學生的尊嚴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及他人生存,思考生命的價值,并通過與文本、同學的相互交流、影響,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知識、信息,經過自我組織,不斷實現心靈的凈化和行為方式的轉變,促進自我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外;閱讀;指導;方法
在新課改的進程中,加強語文課外閱讀既是一項重要任務,更是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質量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有效地指導好學生的課外閱讀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正常情況下,每個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喜歡課外閱讀并非難事。問題是絕大部分的中學生只是把課外閱讀當作是一種消遣調劑,而有一部分的教師、家長把課外閱讀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種手段,這樣的閱讀就難以發揮書本應有的作用,體現出閱讀的力量。相反,有時還可能對學生“作為人的清醒的意識造成遮蔽”,“可能傷害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健康成長”。這種閱讀就成了一種有害的閱讀。因此,必須注意為學生的課外閱讀營造一種自主、投入、清醒的良好氛圍。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初嘗自主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魅力。我們可以抓住學生對機械的抄寫、無聊的練習深惡痛絕這一心理,在經過必要的準備以后,嘗試在本該進行的語文訓練或考試時宣布到閱覽室去讀自己喜歡的書,要求學生把感興趣的內容摘抄下來,想想自己為什么要摘抄這些內容。事實上筆者的這一步已經讓所有的學生都喜出望外,他們十分珍惜這節不同尋常的課,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后,個個都像“餓漢”一樣撲在書上,邊看邊想,邊記邊抄。課后,我還組織學生把摘抄的內容在班級的黑板報上展覽出來,供同學在課余時間互相欣賞,口頭點評。這樣,學生在自己閱讀時,評點他人的摘抄時,動口、動手,又動腦。在這樣的氛圍下,堅持一段時間以后,不僅要讀書的學生學有收獲,而且原來讀書興趣不濃的同學也受到了積極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別人的見解,而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有了獨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評的意識。
二、要引導閱讀的內容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開卷有益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但我們要說開卷并非都有益。對學生來說,他們的課外閱讀內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應該作必要的引導。當然,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讓學生讀世界名著,但教師在選擇、推薦閱讀內容時,應摒棄傳統的教育性標準而選擇反映學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當代少年閱讀口味的書籍。為此,我們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注意課外閱讀內容與課內內容的溝通,將課內教育教學的內容當作是點,把課外的相關閱讀當作是面,由點到面的拓展閱讀,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外溢于課外的“漣漪效應”;二是注意課外閱讀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課外閱讀是學生與人類最富于智慧、最充滿個性的思想者的對話,要善于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從大師們的思想和經驗中吸取有益的營養,積累更多的社會生活經驗,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三是注意各學科內容的融合。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學生不只需要學習語文,還要學習更多更新的東西。根據初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知識面,我們可以設計“套餐”方案。即為學生增加喜聞樂見的古典小說、具有時代氣息的科幻小說、科普書籍和適合學生閱讀的歷史、地理、天文書籍等。這樣,使學生的閱讀內容做到文學與自然科學并重,使文學作品滋養學生倫理情感,用自然與社會科學知識豐富其知識世界,這有利于學生完善知識體系的形成。
三、要培養學生的動筆習慣
我們知道,課外閱讀本身具有一種自我生成的內在機制。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文本與生活之間實現著多種視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產生新的視界;隨著閱讀的深入,往往會產生出更加深邃的、新穎的、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火花。但是這種思維常常只是混亂、粗疏、零碎而飄忽的,還不能算是閱讀者自己的東西,必須經過自己的重新篩選、組織,“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則,一切書籍的閱覽、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為過眼云煙。因此,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隨時記下“智慧的火花”,寫下課外閱讀內容的提要、體會、報告、編寫、擴寫、改寫、組寫等等,還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時在課外閱讀的內容、感想等方面與學生進行交流、切磋。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可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指點,并及時體驗發現的快樂、創造的快樂,充分感受到閱讀積累對于自身提高的作用,從而長久地保持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見,培養學生動筆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
四、要成立課外閱讀互動小組
篇6
一、自主閱讀有興趣、理性閱讀辨是非
每個身心發展正常的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喜歡課外閱讀并非難事,問題是絕大部分的初中學生只是把課外閱讀當作是一種消遣調劑,而有一部分的教師、家長把課外閱讀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種手段,這樣的閱讀就難以發揮書本應有的作用,體現出閱讀的力量。相反,有時還可能對學生“作為人的清醒的意識造成遮蔽”,“可能傷害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健康成長”。這種閱讀就成了一種有害的閱讀。因此,必須注意為學生的課外閱讀營造一種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圍。
在實踐中,筆者發現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地點,讓學生初嘗自主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魅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抓住學生對機械的抄寫、無聊的練習深惡痛絕這一心理,在經過必要的準備以后,嘗試在本該進行的語文訓練或考試中宣布到閱覽室去讀自己喜歡的書,請要求學生把感興趣的內容摘抄下來,想想自己為什么要摘抄這些內容。事實上筆者的這一步已經讓所有的學生都喜出望外,他們十分珍惜這節不同尋常的課,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后,個個都像“餓漢”一樣撲在書上,邊看邊想,邊記邊抄。課后,我還組織學生把摘抄的內容在班級的黑板報上展覽出來,供同學在課余時間中互相欣賞,口頭點評。這樣,學生在自己閱讀時,評點他人的摘抄時,動口、動手,又動腦。在這樣的氛圍下,堅持一段時間以后,不僅要讀書的學生學有收獲,而且原來讀書興趣不濃的同學也受到了積極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別人的見解,而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有了獨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評的意識。這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來說是一種可喜的變化。理性能夠使學生、辨別是非與真偽,獨立會讓他們的思想更自由。
二、激發閱讀興趣、設計閱讀“套餐”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場,開卷有益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但我們要說開卷并非都有益。對學生來說,他們的課外閱讀內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應該作必要的引導。當然,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讓學生讀世界名著。但教師在選擇、推薦閱讀內容時,應摒棄傳統的教育性標準而選擇反映學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當代少年閱讀口味的書籍。實踐證明:一個人的興趣是與心理需求緊密聯系的。只有在學生潛在的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后,他們在閱讀中才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智慧,才會在閱讀過程中自覺地、自主地去嘗試、體驗、思考與實踐,主動與文本的思維碰撞,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這樣,課外閱讀的優勢才會漸漸凸顯出來,知識與思想的萌芽才會越加粗壯。
三、自由組成閱讀小組、心理相容智能互補
信息論告訴我們:學生的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同伴。因此,組織好閱讀小組是提高課外閱讀質量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閱讀小組一般由學生自由組合而成,認輸可在4—6人之間。可考慮方便性、相似性、補償性等因素。這樣,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補等良好小群體的心理原則可落實:學生個體內在的“群體感”、“親和感”、“友誼感”等能在社會交往中得到較好體現;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群體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應也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組成閱讀小組的這些優勢不是自然而然地體現的,還需要學生主動地、協同地進行閱讀,學會彼此傾聽、共同討論、相互借鑒、吸收,達到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實現小組成員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提高。
四、“不動筆墨不讀書”、積累創造好習慣
我們知道,課外閱讀本身具有一種自我生成的內在機制。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文本與生活之間實現著多種視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產生新的視界;隨著閱讀的深入,往往會產生出更加深邃的、新穎的、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火花。但是這種思維常常只是混亂、粗疏、零碎而飄忽的,還不能算是閱讀者自己的東西,必須經過自己的重新篩選、組織,“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則,一切書籍的閱覽、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為過眼云煙。因此,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隨時記下“智慧的火花”,寫下課外閱讀內容的提要、體會、報告、編寫、擴寫、改寫、組寫等等,還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時在課外閱讀的內容、感想等方面與學生進行交流、切磋。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可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指點,并及時體驗發現的快樂、創造的快樂,充分感受到閱讀積累對于自身提高的作用,從而長久地保持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評價標準多元化、創新思維拓空間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外 閱讀
我們平常所說的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的一種獨立的閱讀活動,它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令人遺憾的是。受到一些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都將課外閱讀看成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為,覺得這樣會耽誤學生的學習,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對其明令禁止。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覺得看課外書是一種純粹的消遣。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課外閱讀在提高閱讀能力,培養閱讀習慣上的獨特作用。那么,作為教學一線的老師,如何開展課外閱讀呢?
一、 指導學生選好讀物
說:“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發明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在西漢以前我國就有一千多部書,到清代已有十二萬六千六百多部,現在我國每年出版數十億張書刊畫報。目前世界上有三千多萬種書,每年以二十多萬種書的速度遞增。面對這樣的書山文海,語文教師要做好導航員的工作,幫助學生慎選精讀。古人云:“書富如人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當然,也不能過于偏窄,要精讀與博采結合,因為“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課外讀物的選擇應以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青少年閱讀為標準。但往往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書籍.在中學生中廣為流傳,尤其是當前一些不良讀物充斥網絡,刺激和沖擊學生的感官和大腦,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這說明選好讀物是課外閱讀頭等重要的事。
清代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必當備以資查之書。書既有正有閑,而正經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異,故有五等分別之異也。”據此,課外讀物可分為五個層次:第一,“當讀之書”可理解為與課內教學密切配合之書。如學了《漁夫的故事》,可指導讀《天療夜譚》,學了《香菱學詩》,就可指導讀《紅樓夢》。第二,“當熟讀之書”可指讀寫知識、文學知識、語言基本知識等有助于鞏固和拓寬語文知識以及語文能力的書。第三,“當看之書”指各種文化科學知識的書,應指導學生廣泛瀏覽,擴大視野,發展智能。第四,“當再三細看之書”指有代表性又有相當深難度的必讀名著。第五,“必備之書”指常用的工具書、重要的參考書等。課外讀物選擇是項細致復雜的工作,教師要及時了解出版信息,不斷擴大閱讀面,提高鑒賞水平,做到胸有全局,擇優推薦。
二、培養學生 “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這可以說是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的關鍵。我們知道。課外閱讀本身具有一種自我生成的內在機制。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文本與生活之間實現著多種視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產生新的視界;隨著閱讀的深人,往往會產生出更加深邃的、新穎的、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火花。但是這種思維常常只是混亂、粗疏、零碎而飄忽的,還不能算是閱讀者自己的東西,必須經過自己的重新篩選、組織,“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則,一切書籍的閱覽、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為過眼云煙。因此,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隨時記下“智慧的火花”,寫下課外閱讀內容的提要、體會、報告、編寫、擴寫、改寫、組寫等等,還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時在課外閱讀的內容、感想等方面與學生進行交流、切磋。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可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指點,并及時體驗發現的快樂、創造的快樂,充分感受到閱讀積累對于自身提高的作用,從而長久地保持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精心指導閱讀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教師來講,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知識,而應該是學習知識的方法。課文閱讀是一種學生獨自進行的自學活動,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他們會經歷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并逐步吸取與轉換語言信息。將其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相聯系課外閱讀的根本特點就體現在“課外”兩個字上,而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在課內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總結了幾種閱讀方法。
其一,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泛讀是相對于一般的讀物而言的,可以指導學生快速瀏覽,掌握其中的主要信息就行。泛讀材料一般能起到活躍思維、激發興趣的作用精讀是相對于一些與教材相關的文章或是一些名家點評作品.要求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進行認真思考與研究,將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
其二,讀書要有“四到”。在朱熹所著的《熟讀精思》中有這樣一句話:“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所謂“四到”就是要我們進行思考,開動腦筋;“眼到”是要我們且讀且思;“口到”是要進行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來理解文章。對于這三者的關系。朱熹也明白說過:不到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古人的學習方法到今天仍然有效。但是,對于初中生。我在“三到”的基礎上又給他們加了一個“手到”。目的就是讓他們養成勤動筆的習慣,多看、多記。
四、組成相容、互補的閱讀小組
信息論告訴我們 :學生的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同伴。因此。組織好閱讀小組是提高課外閱讀質量的又一個重要方面。閱讀小組一般由學生自由組合而成,認輸可在 4-6人之間。可考慮方便性、相似性、補償性等因素。這樣,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補等 良好小群體的心理原則可落實:學生個體內在的“群體感”、“親和感”、“友誼感”等能在社會交往中得到較好體現 ;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群體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應也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組成閱讀小組的這些優勢不是自然而然地體現的.還需要學生主動地、協同地進行閱讀 ,學會彼此傾聽、共同討論、相互借鑒、吸收,達到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實現小組成員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提高。
語文學習離不開課文閱讀,課文閱讀是語文學習最給力的配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優秀的詩歌、散文、小說,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還能幫助學生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大量的教學實踐與學生個人都證明,學生閱讀健康的課外書越多,語文成績與能力提高就越快,學習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并且在“總目標”中對課外閱讀總量作了明確的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0萬字(小學階段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秀課文240篇(小學階段160篇)。可見,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農村小學生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課外閱讀積極性不高,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能力偏低,極大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在一次國培班的培訓學習中,經專家介紹我有幸拜讀了韓興娥老師所著的《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這本書。韓老師,用自己對教育理想的無限追求和無窮智慧,引領她的孩子們打開了閱讀的心門,踏上了閱讀的快車道。她的教育教學理念深深地觸動了我,也激勵著我引領我們農村的孩子們同樣也能踏上閱讀的快車道。結合我承擔的“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培養”的課題研究,對培養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途徑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嘗試,具體要做了以下幾點:
一、營造氛圍,讓學生想讀書
良好的閱讀氛圍,可以使學生處在自然的書香中,受到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增強他們的讀書意識,喚醒他們的閱讀激情,開闊他們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在良好的書香氛圍中,變“要我讀”為“我想讀”。特別是在閱讀環境不是很理想的農村,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通過幾下幾個途徑: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校園“大環境”
在校園內建文化墻、文化走廊,校園內的圍墻、走廊、樓梯過道、各功能室的墻壁都繪制或掛上以經典詩文、人生哲理、名人名言等內容的圖畫或鏡框,利用廣播系統進行全校課間誦讀活動,讓學生每天耳濡目染,感受書香氣氛。
(二)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營造班級“小環境”
開辟圖書專欄、格言欄,啟發、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定期把學生的讀書心得體會等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在濃厚的讀書氛圍中,積極閱讀,體驗讀書的樂趣。
(三)加強家校聯系,營造家庭“好環境”
利用家長會等機會,經常向家長宣傳讓孩子多看課外書的重要性。要求在家中為學生讀書準備一張專用的小桌子,經常幫孩子買一些有益的書籍,要懂得孩子看書時應輕聲勿打擾,讓學生靜心地讀,美美地讀;更不能在隔壁房間玩麻將、打牌等,最好是抽出時間來與孩子一起讀書看報,哪怕自己的知識水平很低,也應作一番陪讀。
二、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書讀
要讓孩子愛讀書,就必須有豐富的書籍供學生選擇。可是,我們農村孩子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寬裕,家長這方面的意識也普遍不高,大多數學生的家庭藏書量幾乎為零,所以學生一般能接觸到的書非常有限,有的也多是一些作文書、教學輔助用的一點通,好一點的則有些童話書及畫冊。這樣的條件是遠遠不能滿足于學生的需求的,所以必須充分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書可讀。我們的做法有這些:
為了保證學生可以閱讀更多的書,學校進一步完善圖書室、閱覽室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保證每天開放圖書室、閱覽室,提高圖書借閱率。各班級成立班級圖書角,班主任定期到學校圖書室把一定數量的圖書借到班級圖書角,供學生每天借閱,并定期更換。還發動學生把自己的圖書拿到圖書角來,使資源共享。為了保證閱讀的時間和質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學校專門設置了每周一節的“閱讀課”,用于讀書交流或指導,并將每天中午13點至13點40分定為午間閱讀活動時間。通過開發各種資源,制定各種措施,保證學生可以有書讀,并經常讀。
三、推薦讀物,讓學生讀好書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往往對課外讀物的選擇無所適從,他們喜歡讀的書范圍也窄,大多停留在一些連環畫、故事大王、童話書上,對于那些歷史地理、中外名著等方面的書不喜歡看。作為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的推薦工作。
(一)教師的閱讀情感對于學生有著一種極為重要的熏陶作用
課堂中教師有感情地范讀或津津有味的講解一些課外閱讀知識,對學生起著一種巨大的感染力,學生能從中體會到讀書之樂、之趣,之令人陶醉,點燃起閱讀的情感之火。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閱讀的愛。
(二)在平時的課內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平時多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作為語文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另外,小學課本中選入的名家名作多是節選,只能窺一斑而未見全貌,所以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去閱讀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讀該作家的同風格的其它文章。如:講授《武松打虎》這課時,先講述一下《水滸傳》的故事梗概,并在課堂上講了一兩個有關這本書上的故事,學生就會馬上想去借閱這本書看;在上《孔子》《梅蘭芳》等人物的課文時,課前引導學生到書中去查找相關的資料,課堂上讓其匯報,課后又推薦《名人故事》《論語》等書籍讓他們了解更多的名人。
(三)抓住學生興趣點,及時推薦讀物
在與小學生的交流中,我們會發現,他們對大自然充滿無限的興趣,常常會問老師一些問題,如:太陽到底有多大?星星為什么會這么多?花為什么會有五顏六色?恐龍為什么會滅絕?……每當這時,老師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有關宇宙奧秘、植物王國,動物世界等方面的書籍,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滿足自己的探究欲望,從而體會到讀課外書的樂趣。
(四)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分年級推薦優秀古詩文和名家名著
一般宜向低年級學生推薦童話精讀物,向中年級學生可增加推薦戰斗故事、科幻作品類讀物,向高年級學生又可增加推薦偉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歷史類讀物。這就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均能讀到最適合自身需要同時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發展的課外讀物。
四、教會方法,讓學生會讀書
農村小學生往往在如何“讀”的問題上,并不都很明確。有的只憑興趣;有的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因此,不僅要教會他們讀什么書,還要教會他們一些讀書的方法,注重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的培養,注重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讓課外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自身需求。
(一)結合平時課內閱讀教學傳授學習方法
課內閱讀教學是學生獲取課外閱讀方法的重要途徑,因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將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這種方法針對性強,學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二)介紹行之有效的課外讀書方法
閱讀方法一般包括精讀、略讀。精讀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略讀即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以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和規模,再閱讀全文章節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瀏覽全文,綜述大意。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常用的是略讀。根據閱讀目標的不同,我們又可以把略讀分為游覽式讀書法和篩選式讀書法。培養學生閱讀方法,我們要遵循課內帶課外,扶放相結合的原則,切忌拔苗助長。要讓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順序,即先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然后精讀品析,最后評議摘錄。
篇9
[關鍵詞]文本結構;語言特質;感受抒發;教材范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0-0068-01
眾所周知,課外閱讀是夯實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但大部分學生的課外閱讀總是處于閱讀的表層,沒有深入思考,導致課外閱讀效益無法提升。因此,撰寫讀后感就成為引領學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憑借。但遺憾的是,很多學生無法將讀后感與自身的閱讀進行有效對接,失去了讀后感撰寫應有的價值。筆者下面以《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這篇課文為例,談談充分開掘文本的范例價值,引領學生探尋讀后感的寫作方法。
一、清晰明朗的文本結構
很多學生在撰寫讀后感時,常常會無從下筆。不少學生都存有這樣的誤解,即讀后感要以“感”為主,就是要重點寫感想。這顯然是對讀后感文體認知的嚴重誤解。而在這樣的狀況下,教師借助《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的內容和結構設置,明確讀后感的寫作內容。
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相機提煉關鍵詞語板書在黑板上:“來歷、內容、感想、總結。”在這些內容中,學生對書本來歷的介紹相對陌生。因此,教師緊扣這一認知點,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介紹這本書的來歷呢?讓學生意識到這本書是從作者的祖輩代代傳下來,特殊的經歷使得這本書充滿了獨特的意義,值得一寫;另一方面,祖父和父親在書本的扉頁上所題寫的“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和“學會生存”的內容,對這本書內容和價值已經做出了準確的概括。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先寫……然后寫……接著寫……最后寫……”的句式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了串聯梳理,讓學生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明晰課文的內在結構。
這樣教學,不僅從理解、感悟的層面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內容,更明確了讀后感應該、可以承載的內容,為學生讀后感的撰寫奠定了基礎。
二、淺近有序的語言特質
不少學生認為寫文章語言要華美、深邃,讀后感也是如此。事實上,對小學生而言,過高地提出語言表達方面的要求,不僅不利于他們表達自己閱讀過程中的真實想法,而且會引發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之后的閱讀與表達。
楊紅櫻的《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就在語言表達方面給學生做出一個極好的示范。教學中,教師緊扣作者對《魯賓遜漂流記》內容簡介的幾個段落,首先要求學生圈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引領學生思考:作者是怎么將一整本書的內容用幾個自然段就介紹出來了?學生知道作者借助時間順序鋪陳、安排來表達思想。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在簡介故事內容時,并沒有插入自己的體悟,而是以客觀敘述的方式還原書本的內容,給讀者一個真實客觀的故事框架,從而使讀者不受到主觀情緒的干擾。
讀后感的語言運用有著自身的要求,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具有鮮明主觀色彩的詞語,力求在淺近、平實的語言中再現文本的真實面貌,為之后的感想抒發奠定基礎。
三、不同維度的感受抒發
不管文本內容如何豐富,閱讀之后的感受應該是讀后感寫作的主體內容。然而,很多學生要么低效閱讀,毫無感想可言;要么缺乏方法,不會表達。
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引領學生關注作者在文本中寫的兩處感想:一是對笛福一句名言的理解與體悟;二是對魯濱遜這個人物形象的想象,并表示自己渴望成為一個探索者、發明家和善于創造性勞動的人。首先,作者的表達點面結合,以名言的理解為點,以人物形象的想象為面,為學生提供了示范;其次,作者將理解與想象進行有機結合,在理解名言時作者緊扣生活實際闡發自己的理解體悟,而在體驗人物時作者將自己閱讀書本時的感受為基礎,進行了大膽而豐富的想象,豐富了學生感想抒發的表達策略。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從課文中所寫的兩處感想作為范例,引導學生從作者內容選擇的維度和感想抒發的方法兩個層面進行深入感知,為學生積累讀后感的寫作方法奠定了基礎。
篇10
一、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1.講故事激趣
小學生最喜歡內容緊張離奇、曲折有趣的童話、寓言、故事(民間故事、戰斗事故、歷史故事)、小說(科幻小說、歷史小說)等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根據小學生年齡的認知特點,我采取講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2.介紹讀物激趣
介紹書中人物、大概內容或精彩片段,激發學生欲知詳情,請看原文的愿望。
3.談感受激趣
講述自己閱讀后的收獲和感受,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我也要讀一讀的行為動機。
二、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1.抓精彩句段瑯瑯地讀
學生課外閱讀時,大多是靠默讀來理解內容和中心。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我要求學生瑯瑯地讀。通過眼、口、腦、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瑯瑯有聲的語言的閱讀,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
助于記憶精彩句段的內容,想象意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辭美。
2.抓意境想象讀
為了引人入勝,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的描寫。因此,閱讀作品時我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性,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
三、運用五步訓練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
1.讀,即讀書讀報
讀書時我要求學生多朗讀精彩句段。學生讀通、讀懂,讀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好詞佳句、優美意境積累于孩子心中。
2.說,復述讀物內容
在學生讀完書后讓他們用自己的話復述,鞏固消化讀物內容。我們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新書介紹員等活動,培養學生聲情并茂地講述,有利于把讀物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內化為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3.寫,寫讀書筆記
在學生讀完書后,要求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有兩種:一是摘錄,摘錄好詞句好(段);二是心得體會,著重寫自己閱讀作品后的感想體會。
4.評,評點、評價
引導學生對讀物進行文學欣賞性品評,提高學生審美情操。我讓學生同讀一本書,讀前提出要求,讀后組織評點、評價,這樣做的閱讀效果非常好。
5.演,表演
有些童話、寓言等文藝性讀物,我指導學生按人物角色表演,通過表演,培養其創造美的能力;通過對表演組織討論、評價,使學生對人、事、物的認識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