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活動記錄范文

時間:2023-03-25 11:31: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外活動記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外活動記錄

篇1

【關鍵詞】校外勞動與技術教育;新思路;微課程

以動手實踐為主的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以其綜合性、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特點,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目前,許多學校及校外教育機構,由于受師資、場地、經費等條件的限制,勞技教育無法正常開展,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筆者結合校外教育具有自愿性、靈活性、民主性、體驗性、以學習者為中心等特點,本著“手腦合用,學做合一,發展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教學理念,努力在校外勞技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媒介等方面進行創新與改革,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在創造中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學員和家長的認可。

一、課程資源“新”,充分激發學習興趣

(一)在實踐中總結開發勞動技術教育新課程資源的途徑

1.注意總結經驗,從學生喜愛感興趣的知識內容、技能項目、活動材料和活動方式中,加以遴選、充實、擴展。活動中心勞技課程也要“與時俱進”,在保留優秀傳統的同時引進時尚元素,這樣才能讓勞技課成為學生的最愛。

2.為學習活動提供可自主操作的學具及材料。在準備材料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材料豐富性。二是安全性。三是價廉物美。

3.開辟和建設勞技學習活動的場地。

(二)創建了教案?學案一體化的《校外勞動與技術教育微課程資源包》

當前,校外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普遍存在沒有規范的教材、缺乏可借鑒經驗等現象。校外勞技教學活動,存在較大隨意性和盲目性。西夏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開發的《校外勞動與技術教育微課程資源包》既不同于學校教科書,又不同于社會教輔資料,它是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探索方法、摸索規律、總結特點、創新路子,開發出的校外勞動與技術教育微課程教材?學材。

1.《校外勞動與技術教育微課程資源包》是基于“微”概念的學習方式而界定。“微”概念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和研究由來已久,美國斯坦福大學在1963年就推出的一種新型的師資訓練方法――微型教學(Microteaching),又譯小型教學、微格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就體現出“班級人數少、上課時間短和教學內容短小”的特征。基于“微”概念的青少年學習方式是針對常規正式學習“大板塊、多容量、集體性和程序性”的特征,結合校外教育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試圖建立的一種非正式的“小版塊、少容量、個性化和靈動性”的學習方式。其內涵體現為:化微型、易參與、揚個性、求靈動。

2.本學期主要創建了《我的布娃娃》系列縫紉課程、《誘人的蛋糕――不織布手作藝術》系列手作課程、《巧手紙藝》等富有童趣的勞技與教育微課程資源。這些微課程突出了以下特點:(1)學習內容的模塊化。整個勞技學習內容被分解成許多小的學習模塊,這些學習模塊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是相互獨立的“知識塊”。 教師選擇適合于開展“微”學習內容,設計課程框架,分解課程單元,編寫微型課程模塊,形成即能相互聯系,又能單獨開展學習的“微”概念學習內容。(2)以圖代文,以圖為主,圖文并茂。教材中圖示操作技術過程,圖旁說明文字簡練易懂,學生可以通過自筆者探究,小組合作交流,體驗制作的過程。(3)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內容大都是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需要的技術,學生愿意學,家長也認可。(4)所選課程內容具有一定趣味性和較高審美性,能夠喚起青少年對技術學習的需要。(5)教案?學案一體化。教師制作“微教案”,有利于把握重點,精講精練,學生使用“微學案”,有利于鞏固技術要點,使勞技能力得到遞進式發展。

二、教學形式“新”,提升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能力

校外勞動與技術教育課堂和學校教育班級授課制有所區別,它面對的是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年齡的學生,教學組織形式以復式教學為主。在同一節勞技課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了解勞動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就需要在勞技課堂的教學形式上有所創新,提升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能力,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做,做中思,從而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

(一)講解示范,突出“精”

教師在勞動技術課堂教學中講授知識及操作方法語言要精確,演示要規范,求做到動作準確、協調、熟練、優美,使學生一開始就對操作標準有一個準確、深刻的印象,示范時可根據教學內容不同,動作的難易不同,分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整體示范法:將全套動作按順序作規范、熟練、完整地示范。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全過程,以及各局部動作之間的銜接。

2.分解示范法:對較為復雜的操作,由于信息量較大,應把復雜的整體連續動作合理地分解為若干局部動作,然后逐一示范。

3.區分示范法:在操作技術中,有些操作十分相似,為了甄別,需要進行區別示范。在區別示范教學中突出差異部分的示范。是采用邊講解邊示范,還是先講解后示范或先示范后講解,這些需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

(二)教學形式“活”,體現多層次性

1.教材編排形式“活”體現多層次性。教師選擇適合于開展“微”學習內容,設計課程框架,分解課程單元,編寫微型課程模塊,并以活頁微課的形式出現,形成即能相互聯系,又能單獨開展學習的“微”概念學習內容。不同年齡和不同學習進度的學生使用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與喜好自主選擇“知識塊”,并搭配出最適合自己的“微教材”,從而達到讓每一個學生都體會成功的目的。

2.課時組織靈活。以“勞技微課程”為基礎,可將勞動操作技能訓練形成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多層次序列。這個序列既適用于同齡學生有層次地系統學習,又適用于不同年齡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教師可以靈活組織教學課時,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結構,在同一單元的教學中靈活搭配出適合學生能力教學內容并設置教學課時,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

3.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因學生認知水平、個性特點、年齡差異等因素,要根據不同類型或是不同層次的學生特點,找準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因人定標,因材施教,靈活處理。如年齡較小的學生參與制作課時,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動手操作宜同步進行,即教師指導一步,學生動手制作一步;對于具備一定動手能力的學生,可先由教師整體介紹制作方法,再由學生動手制作。還可根據內容的繁簡和學生的能力采用“扶”“放”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通過激發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玩中觀察、比較與改進,達到勞技制作人人動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目的。

三、教學媒介“新”,使課堂內外有機聯系

“教學媒介”(teaching medium,一譯教學媒體)一詞,最初僅僅是指美國60年代出現的教學機器。現在,它泛指“任何用來傳播知識的通訊手段”,在此,筆者結合校外教育的特點,提出一種適合校外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的全新“教學媒介”--校外勞技教育電子微課程及網絡共享平臺。

教師將整個勞技學習內容分解成許多小的學習模塊(如勞技操作中最詳細的步驟圖、制作要點、小技巧等)制作成電子微課程,并將這些課程資源通過網絡平臺與學習者共享。學生可以借助電子課程(無條件的可提供紙質)將課內還沒有完全消化的內容在課后進一步理解掌握。學生回到家后可利用電子平臺鞏固所學知識與技能,遇到問題也可通過郵箱和QQ等形式與老師、同學交流,把沒有解決的問題深化在課外,為下節課的正常學習打下基礎。也可以與他人進行協作和交流,主動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使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更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

只有把適應校外教育特點的新理念融進課堂教學,才能讓勞技課因新內容、新方法、新形式而變得精彩,真正起到以勞輔德、以勞增智、以勞益美、以勞健體、以勞促創新的作用。勞技教育也一定能成為孩子們終身受益的一種學習內容。

參考文獻:

[1]高洪.《現代校外教育論》.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李可夫、王爽.《微型課程的概念界定》.《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5期.

[3]湯芹.《善用多媒體課件,讓勞技課堂充滿活力》.《綜合實踐――勞動技術教育》,2009年第06期.

篇2

一、

組織機構

為確保學生課余文體活動健康有序地深入開展,學校成立課外活動指導小組.組長:祁美華,副組長:陳

宏偉,(常務):張芝秀、張珠術,成員:班主任及年級組長,負責各年級課外文體活動的考評指導安全管理工作.下設(1)足球聯賽(2)藍球聯賽(3)跳繩、踢毽子(4)閱讀、寫作與演講(5)音樂藝術(6)科普實驗,文體活動指導小組,組長:張珠術,成員:體育藝術教師,負責學生的文體活動的技能訓練及裁判工作.

二、活動組織與要求:

1、組織:課外活動分集體和個人兩大類,下設六個活動小組,其小組分別為①足球聯賽②藍球聯賽③跳繩、踢毽子④閱讀寫作與演講⑤音樂、藝術⑥科普實驗.

2、各小組組長:

① 足球聯賽、藍球聯賽、跳繩踢毽子總負責:張珠術;

② 足球聯賽組組長:黃銳;

③ 藍球聯賽組組長:王勇;

④ 跳繩踢毽子組組長:李岳;

⑤ 閱讀、寫作與演講組組長:熊書平;

⑥ 音樂、藝術組組長:張芝秀;

⑦ 科普實驗組組長:陳志軍;

3、要求:

①實行組長負責制由組長聘請輔導教師組織,輔導評價,填寫活動開展清況記錄表.

②以班為單位學生報名,力爭使每位學生都參加到活動中.

③各輔導教師按時到位,班主任按時把學生帶到活動場.

三、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豐富課余生活,調節學生的學習,生活心態.

2、培養健體審美能力,增長知識,發展智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四、活動要求

1、班主任為班級活動的第一責任人.負責班級學生課外文體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與安全保護,科任教師為班級學生課外活動的協助者.

2、每位學生必須自覺遵守各種活動的規則要求,聽從指揮和安排,并按時參加活動.

3、活動場地及器材管理,由后勤處統一安排,實行器材由小組管理責任制.

4、活動時間:利用每周一、二、四下午第四節課開展45分鐘的課外活動.

5、每周活動結束后,都必須認真總結,寫出書面的經驗材料為今后活動開展打下基礎.

五、安全管理

1、每個活動小組認真組織,精心安排,確保安全事故為零.

2、活動前認真組織學生對活動的規則,要認真進行安排,并認真做好準備工作著,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3、每個組認真檢查活動器材,所是否符合活動的要求,有生理缺陷的學生不能參加相應的活動.

4、各活動組制定好意外事故發生的應急處理預案,確保活動中師生生命安全.

六、活動的考評辦法

為了充分調動全體任課教師的積極性,以班為單位,年級實施課外文體活動(除初三外).對開展的活動每周進行到評比(由行政值周負責考評),考核分每周為100分,一期進行總評,此項目作為班的考核的重要材料之一.

考核辦法

1、組織學生參加活動占20%,按照95%以上參加為優,90-94%為良,80-89%為中,84%以下為差,依次記為20、15、10、5分.

2、按照學校要求進到了活動的設計,并完成了總結材料占20%,按好、中、差依次記20、15、10分.

3、活動內容豐富,準備充分,活動質量占40%,按優、良、中、差依次記40、30、20、10分.

4、安全管理占20%,無器材損壞,安全事故發生為好,無器材損壞,一般安全事故發生為中,活動中發生安全事故并造成不良開象為差,依次記20、10、不記分.

附:1、東華初中學生課外文體活動時間表.(略)

篇3

1.把握高中語文課外活動價值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受到應試升學的壓力,出現身體上的疲倦,并在精神上也是十分的疲憊。其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造成的;一方面,高中生因為學習任務和學習壓力的原因,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甚至在雙休日都不能很好的放松休息,許多學生認為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太大,生活方式太累。另一方面,學習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也是致使學生生活學習不太愉快的原因。有很多的高中學生對自己的所學的課程興趣較低,有近乎百分之六十的學生認為聽課的效率很差。高中階段的學習十分重要,但現在的高中生活都是將學生當成了“機器”,

2.豐富高中語文課外活動形式

語文課外活動,是指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以外進行的各種聽說讀寫的具體實踐活動。語文課外活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開展的課外活動,首先是寫觀察日記,讓學生對平常的生活和學習進行仔細的觀察,通過寫日記或周記的形式來積累素材,陶冶自己的文學情操。學生們要對周邊的領域情況進行觀察記錄,養成邊觀察、邊思考的良好習慣;其次是多開展寫作競賽等相關活動,開展這樣的活動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非常有利,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匯編在一起,有條件的還能進行發表,以此作為鼓勵。另一種就是以聽說為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多讓學生參加一些朗誦會之類的活動,朗誦是一種較為文藝的表演形式,將文字轉變為有聲形式。朗誦的內容都很多,可以在報刊上選擇,也可以學生自己進行撰寫,這類活動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表演能力,又能增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樂趣;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演說會,演說又稱演講,是指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

3.優化高中語文課外活動方法

語文課程主要有課外學習資源和課堂教學資源兩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比如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進行演講、朗誦、話劇表演等活動,根據學生的個體實力進行活動安排,讓學生在活動的基礎上學會知識和技能;課堂資源的主要內容就是教科書,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候,教師要將課堂充分利用,將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和教材相結合,開展一些綜合性的語文課外活動,就像進行古詩文賞析等活動,以此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培養高中生活的審美水平。語文課外活動是可以進行跨領域學習的,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可以和其它課程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的視野更加的開闊,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率。此外,可以結合當地的風土文化,開展與家鄉相關的語文課外活動。教師要將學生的生活和教材緊密結合起來,盡量開展關于家鄉的課外互動,比如組織學生去旅游,旅游結束后開展相關的課程演講,讓學生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故鄉,盡可能的培養學生的自豪感。

4.明確高中語文課外活動目標

高中拓展語文課外活動的意義有很多,首先是可以推進語文課程的改革。課外活動增強了學生和社會的聯系,當代的教學模式十分的多樣化,教師要在教學時間、空間上更加的開放,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式。新課標要求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途徑要十分明確,課外活動的主要作用就是向學生證明知識來源于社會生活;新課標增加了許多的學習的研究內容,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將傳統的授課方式改變,獲取更多的知識渠道,推進語文的研究學習相關進程。其次就是可以增強校園的生命活力,語文課外活動拓寬了語文的教育陣地,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篇4

一、明確課外活動中能力培養的目標

化學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由發展才智的天地,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覺能力等,對于這四種能力的培養目標可簡述如下:

1.觀察能力的培養目標:①在觀察時會確定觀察目的,能正確運用觀察方法;②會做觀察記錄或報告;③能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結論,并如實書寫實驗報告。

2.實驗能力的培養目標:①了解儀器的名稱、圖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儀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獨立設計一般性的實驗或帶有一定創造性的實驗。

3.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能運用化學知識對化學現象進行判斷、推理及解釋。

4.自學能力的培養目標:能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正確選擇有關內容,通過自學解決課外活動中碰到的難題。

二、課外活動的內容及組織

1.課外活動的內容

①結合科技發展和化學史進行的課外活動。例如講過緒言課后,我組織學生觀看化學與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對課本插圖中科學家作介紹。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又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這種活動的特點是結合學習過的內容,教師容易組織、指導,且參與面廣,有利于鞏固課堂教學的內容。

②與當地生產實際相結合進行的課外活動。教學內容要堅持聯系實際,是化學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尤其對農村中學生來說,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更是教學的方向。如圍繞[討論]怎樣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產效益,我組織學生對當地土樣、水樣進行測試;再如結合環保知識,組織學生對當地造成環境污染的情況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又在實踐中獲得一技之長,甚至有所創新。

③結合思想教育進行的課外活動。例如我給學生做“鬼火”試驗;巫術手中木劍變紅色實驗。通過這類課外活動,學生明白了巫術的鬼把戲,破除了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端正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受到了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闊了視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課外活動的組織

①成立課外活動小組。課外活動小組一般由7至10人組成,學生在這樣的小組內獨立活動的機會多,教師指導的機會多,學生自己挑選自己想做的題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較,有利于各種課題的選擇和能力的培養。

②組織各種競賽。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知識競賽,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闊視野,鞏固和深化課本知識,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實驗操作競賽,實驗設計,觀察能力競賽,小論文,小發明等。但是,不管哪種形式的競賽,其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符合教材知識和實驗教學的要求。

③指導家庭小實驗。教材中設計了許多家庭小實驗,從教材的選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導學生進行家庭小實驗。學生做家庭小實驗時脫離了教材的直接指導和對教師的完全依賴,獨立完成實驗的機會大大增加,既彌補了學生實驗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提高了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

④組織講座、觀看科技電視電影、參觀等也不失為課外活動的組織方式。

三、課外活動中教師的作用

上述各內容和組織方式都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關鍵是指導教師是否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教師本身的目標要求層次決定了課外活動的層次。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則是如何積極地促進學生能力的發揮,創造各種條件,保證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教師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導工作,包括計劃、目標的制訂、具體的指導內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學生的積極興趣引導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養上來是關鍵。

2.更多地讓學生有觀察、實驗、思維的機會,把握住課外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去積極參與、探索。

篇5

一、明確課外活動中能力培養的目標

化學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由發展才智的天地,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覺能力等,對于這四種能力的培養目標可簡述如下:

1. 觀察能力的培養目標:①在觀察時會確定觀察目的,能正確運用觀察方法;②會做觀察記錄或報告;③能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結論,并如實書寫實驗報告。

2. 實驗能力的培養目標:①了解儀器的名稱、圖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儀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獨立設計一般性的實驗或帶有一定創造性的實驗。

3. 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能運用化學知識對化學現象進行判斷、推理及解釋。

4. 自學能力的培養目標:能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正確選擇有關內容,通過自學解決課外活動中碰到的難題。

二、課外活動的內容及組織

1. 課外活動的內容:①結合科技發展和化學史進行的課外活動。例如講過緒言課后,我組織學生觀看化學與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對課本插圖中科學家做介紹。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又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這種活動的特點是結合學習過的內容,教師容易組織、指導,且參與面廣,有利于鞏固課堂教學的內容。②與當地生產實際相結合進行的課外活動。教學內容要堅持聯系實際,是化學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尤其對農村中學生來說,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更是教學的方向。③結合思想教育進行的課外活動。

2. 課外活動的組織:①成立課外活動小組。

課外活動小組一般由7至10人組成,學生在這樣的小組內獨立活動的機會多,教師指導的機會多,學生自己挑選自己想做的題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較,有利于各種課題的選擇和能力的培養。②組織各種競賽。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知識競賽,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闊視野,鞏固和深化課本知識,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實驗操作競賽,實驗設計,觀察能力競賽,小論文,小發明等。但是,不管哪種形式的競賽,其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符合教材知識和實驗教學的要求。③指導家庭小實驗。教材中設計了許多家庭小實驗,從教材的選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導學生進行家庭小實驗。學生做家庭小實驗時脫離了教材的直接指導和對教師的完全依賴,獨立完成實驗的機會大大增加,既彌補了學生實驗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提高了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

三、課外活動中教師的作用

上述各內容和組織方式都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關鍵是指導教師是否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教師本身的目標要求層次決定了課外活動的層次。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則是如何積極地促進學生能力的發揮,創造各種條件,保證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教師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導工作,包括計劃、目標的制訂、具體的指導內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學生的積極興趣引導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養上來是關鍵。

2. 更多地讓學生有觀察、實驗、思維的機會,把握住課外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去積極參與、探索。

篇6

關鍵詞:中年級;語文;課外活動;輔導

【中圖分類號】G623.2

小學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除按照課程計劃安排上課外,還有一部分時間由學生自由分配。小學生正處于發育階段,活潑好動,富于幻想,對周圍的一切事物感興趣。但是想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單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這是因為傳統課堂教學有局限性。因此,為了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我們應提倡開展積極的課外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城市的擴大,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城市化、信息化、網絡化。以前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就能知道、學會的東西和掌握的本領,因為遠離農村,缺失玩伴,家長的呵護,造成兒童通過自己的體驗而學習的機會急劇減少,從而剝奪了城市孩子享受大自然的權利。對兒童來說,大自然越來越成為一個建立在電視媒體上的概念而非親身體驗的實體。人是大自然之子,是大自然中孕育誕生的,人與大自然有著天然的聯系。大自然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環境,也是豐富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可以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拓寬孩子的眼界,讓他們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獲得一雙發現美、創造美的眼睛,引導他們感受大自然的頑強生存、博襟等生命現象。

善于捕捉語文教材中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契合點

中年級語文課外活動中,活動內容和形式如果能很好的捕捉語文教材中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契合點,則能更好的加深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理解及記憶。針對這一點,可以采用如下活動形式:

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

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寫觀察日記,可以開闊學生視野、豐富知識、積累材料、發展智力、陶冶情操,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要確定觀察的觀點,全面了解事物在不同領域中變化發展的情況,要有計劃有重點地觀察,做到邊觀察、邊思考、邊記錄,逐步養成觀察生活,寫觀察日記的良好習慣。

指導學生課外練筆

實踐證明,課外練筆是補充課內作文模式僵硬,容易脫離學生實際的有效途徑。課外練筆是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小學生思維幼稚,尚未成熟,認識生活欠全面。在鼓勵學生大膽放筆同時,應引導學生正確觀察理解生活中的各種現象。

社會實踐與作文

社會實踐活動是作文的基礎,寫作的源泉,對成年人和孩子們都是如此。對小學生尤其要培養他們從生活中,從社會實踐中汲取寫作營養的好習慣。因此,語文課外活動中的作文,一定要先有社會實踐。校園里的集體活動,走出校園的郊游、勞動、參觀、訪問,孩子們平時的特殊經歷,都是社會實踐,也都是他們作文的源泉。

從人的思維訓練看寫作活動,目前我國的中小學作文教學普遍缺少一個環節,即先把要寫的東西說出來以后再完善構思的環節。把自己要寫的事情先說出來,最好在不同的場合多講幾遍,才能夠使內容更完整,更嚴密,更有條理,如果有聽眾的意見反饋甚至討論,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效果好,效率也高。成年人和兒童都是這樣。對于小學生,這種訓練則更為重要。語文課外活動是實現“先說再寫”方式的條件。無論是看過一個電影,還是度過了一個假期,在語文課外活動中先組織孩子們說一說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再分頭去寫,就充分發揮出了課外活動小組的作用。

善于采用體現教材特點與生活實際需要的多種形式

中年級語文課外活動過程中,也應當體現出形式的多樣化,目的在于善于采用體現教材特點與生活實際的需要,針對這個要求,可以采用這樣幾種活動形式:

經常組織語文競賽活動

在班上經常有計劃地開展語文競賽活動,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開發智力,培養特長都有積極作用。語文競賽以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主。單項比賽,如普通話比賽、查字典比賽、講故事比賽、看圖說話比賽、作文比賽、書法比賽等。綜合性比賽,如聽說讀寫綜合競賽、辯論賽等。學生在比賽中增長了見識,又培養了團結合作的意識。由于我們的課外輔導開展得扎實有效,學生更喜歡語文了,讀寫聽說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看電視與電影

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從小就用很多的時間看電視,也經常看電影。小學生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過長,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語文課外活動還要不要組織學生看電視和電影?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隨著小學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建設,越來越多的學校具備了在校內組織學生集體看電視,看電影的條件,從而為開展這方面的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小學生有組織地多看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電視節目和電影片,再經過老師的講解和互相討論,能夠從多角度擴大知識面,培養起對現代文化的興趣和求知欲。

說話、討論、朗誦、演講

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一定要給孩子們提供說話和討論的機會。口頭表達對于兒童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小學普遍班容量過大,語文課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發言機會少的不足。在課外活動中,孩子們可以更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講故事和講身邊的事情為主;中年級學生可以多引導他們討論問題;高年級的小學生則可以向主題講演方向發展。

國外教育從小學起,就注意培養學生寫報告、做報告,外出旅行回來要報告,參觀了以后要報告,參加了一次社區節日活動還要報告。這是一種將觀察、寫作、說話和講演結合起來的好形式。

朗誦和講演是兩種不同的口頭表達形式。應該使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區別開朗誦和講演。朗誦是進入角色的表演,講演是展現自己思想的講話。在語文課外活動中,孩子們通過模仿、指導以及實踐,先學會大聲朗讀和朗誦,再學會講演。

總結:針對中年級學生語文課外活動,應該是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不能像課堂教學一樣由老師當主演,否則就不是課外活動了。課外活動應當盡量保證與課內知識的聯系,使其真正成為學生拓展視野的舞臺和主陣地,如果學生失去興趣,就應當及時調整,課外活動應當結合年級教學內容和特點形成系列,甚至可以固定下來,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活動方式,提高活動效果,從而增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篇7

一、開展鄉土地理課外活動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鄉土地理課外活動是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提高創造力最為有效的途徑。因為地理學科內容既涉及自然科學,也涉及社會科學,綜合性很強,而鄉土地理的教學,在綜合性的基礎上,更強調了實踐性,因而課外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從而為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鄉土地理教學要求通過具有實踐特色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認識家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點,了解家鄉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協調好家鄉的人地關系以及家鄉經濟建設的戰略方向和美好前景,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圍繞以上教學目的而開展的課外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既可開展野外考察、環境監測、資源考察、規劃開發,又可開展社會調查、參觀旅游等活動。錯綜復雜的自然、社會環境,促使學生在考察活動中動心、動手、動腦,不斷地去接觸、分析、思考、解決一連串的問題,這無疑會提高他們的地理觀察能力,以及運用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對訓練他們的理解、判斷、推理、歸納、綜合、評價等思維能力和發展智力有極大的好處。由于鄉土地理考察所接觸的一些問題,與鄉土地理環境、鄉土經濟發展是緊密結合的,遠較地理課本知識復雜,這就為學生提供了進行多端性、伸縮性思維的現實地理問題,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豐富的地理知識儲備是創造的基礎

地理創造能力是指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運用地理知識,新穎、獨特地分析、解決各種地理問題的本領,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它的形成和發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識為基礎的。鄉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頭緒紛繁的復雜工作,而且難度很大,對地理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實的地理知識基礎,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識運用于觀察鄉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師要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對參加地理興趣小組的學生,也要求具備豐富的地理知識,具備良好的地理素質才可能在實踐考察中創造性地去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

三、強烈的創造意識和堅韌毅力是創造的保證

鄉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不加強思想教育,重視動機和毅力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實踐活動要出成績是很難的。在鄉土地理課外活動中,只要是通過自己積極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決地理問題的較新穎而有價值的思路、方法、見解,都是創造,它是一個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的過程;其次,在地理課外活動中,教師要把激發學生創造意識和培養堅韌毅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納入長期教學計劃,精心設計,創設情境,培養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創造意識的自我激發和創造毅力的自我培養。

在學生創造力的形成上,課外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外活動通常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靈活性、趣味性等特點。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創造力發展所需要的良好環境,而且開始了真正的創造活動。作為地理教師,應該大力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各類興趣小組(天文、氣象、地震、環保、軍事地理等)、舉辦專題講座、開展演講和知識競賽、參觀調查、結合實際撰寫地理小論文、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開始了真正的創造活動。學生經常參加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擴大視野、啟迪思維,而且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而課堂教學未觸及和深入的問題去研究,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四、敏銳的地理觀察能力是創造的基本技能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是思維最重要的能源”。因為只有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才能覺察到別人所忽略而意義卻不尋常的事物或事物細節,才能獲得更多更具體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豐富的表象儲備,否則創造性思維就成為“無米之炊”。尤其是鄉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對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鄉周圍環境之中,只有堅持實地觀察,才能獲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才能進一步經過創造性思維產生出創造性的產品來。因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應成為教師開展鄉土地理課外活動的首要教學目標。而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對復雜對象的觀察效果,沒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我的實踐體會是:

(一)做好觀察前的組織準備工作

觀察工作開始前,教師要讓學生對所觀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夠的了解,并教會學生一些野外考察技能(野外作圖、攝影等);要向學生提出觀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務越明確、具體,觀察就越有效果。

(二)整體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體

做好觀察記錄,在觀察實踐中,要培養學生運用種種方法,使觀察對象從背景中突出,以獲得鮮明而完整的印象。并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采用教師講,學生看;教師講解與學生獨立觀察相結合;學生獨立觀察等形式。

(三)做好觀察后的總結

篇8

一、概念界定

長期以來,對英語課外活動教學的研究是從教學的具體操作方式、開展意義、具體問題等幾個方面展開的。通過對理論研究的歸納和分析,筆者更傾向于對課外活動教學的界定:英語課外活動教學是學校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范圍之外,對學生實施有計劃、有組織的英語教育教學活動。英語課外活動教學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英語課堂教學密切相關,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增加課堂上語言實踐廣度與密度的有效途徑。

結合自身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經歷,筆者對課外活動教學的理解是:課外活動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在課堂教學之外,由學校組織或校外教育機關組織指導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形式。

課外活動教學分為校內課外活動教學和校外課外活動教學,本文研究的是校內課外活動教學,是在小學開展的課外活動教學。

二、小學英語課外活動教學的特點

除了具有實踐性、趣味性、多樣性等教學的特點外,小學英語課外活動教學還具備自己的特征:

1. 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充分反映小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my family, my school等話題,學生有深刻體會才能滔滔不絕的討論,通過用中學、學中用,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

2. 語言環境創設的靈活性:學生在課外沒有現成的語境練習英語,而語言環境對于英語習得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英語學習設計具體、靈活、真實的語言交流環境。

3. 活動過程的人文性:英語是學生的第二語言,其詞匯、短語、句型,無一不具有人文內涵,課文內容更是包羅萬象。通過學習,學生可以了解異國風土人情、政治歷史、教育科技等,從而了解世界。

三、小學英語課外活動教學的形式

1. 英語角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們選擇一個理想、安靜的地方作為經常性活動基地,布置好英語角場景,放置一些英文報刊、書籍、畫冊等,供學生在業余時間閱讀。

2. 英語編輯活動:定期組織學生編輯墻報、黑板報等,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自寫、自編、自畫、自排,突出個體創意,挖掘學生潛能。

3. 英語風采展示會:利用現有條件開展豐富的英語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活動形式主要有英語寫作沙龍、英語歌曲比賽、英語短劇表演等。

四、關于小學英語課外活動教學的幾點設想

(一)在積極的情感互動中提高英語課外活動教學的成效

語言學家克拉申說過:“學習的情感因素會阻礙或加速語言的習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條件下,才會產生真正的習得。”因此,情感因素對語言的習得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及其情感因素的積極轉化。

作為教師,要堅信每位學生都是天才,為其創造成功的機會;創設趣味的教學活動場景,搭建溫馨的班級環境;加強與學生的情感聯系,關心學生的情感變化。在教學中以幽默風趣、富有感染力的性格,激發學生興趣,引導積極思維,努力使教學雙方實現認知、情感的交流。

(二)努力探索,建立課內、課外主題教學的一體化模式

小學英語教材是按單元和主題編寫的,教學內容模擬現實生活場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課外活動教學內容的選擇,應以教材內容為綱。筆者設想的課內外主題教學一體模式,是以教材單元主題為基礎,開展課外學習活動。活動可采用小品、話劇等形式,找與主題有關的小詩、脫口秀或相關背景文化資料,開展學習交流活動。由于教學主題不同,活動形式的選擇也會不同。

如《牛津小學英語》Book Four, Unit Five的話題是fruit(水果)。水果是學生喜愛的,他們樂意介紹自己喜歡的水果。但限于課堂所學的八個水果單詞,無法滿足學生描述各種水果的愿望。那么,教師可圍繞fruit,開展課外活動教學,讓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找到自己喜愛的水果單詞,介紹盛產地等。以課外活動教學促進課堂教學,既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擴大了知識面。

(三)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開展英語課外活動教學

教師要選好主題,準備充分,定期組織校內的英語課外活動教學。開展校外課外活動教學,就要走出校門,到大學或者涉外單位進行參觀訪問是不錯的選擇。要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利用社會英語學習資源,如網絡、電視、兒童英語報刊等。為學生提供英語交流的機會,比如舉辦各學校參加的英語歌舞晚會、手牽手校園文化英語節等。

社會、學校、教師要積極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和對待孩子英語第二課堂的學習,要善于與家長溝通,建立家校合作機制。

篇9

物理課外活動是指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的以非教科書內容為主的有組織、有計劃、有安排的物理學習活動,是物理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雖然學生獲得系統的物理基礎知識主要來源于課本,但是大量物理知識的擴展卻來自于課外物理活動的開展,只有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有機地組織好,才能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發掘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在自愿、輕松、趣味的狀態下主動地去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從而逐步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能力,可以這樣說,物理課外活動的開展是整個教學環節不可缺少的一環。

那么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的實踐呢?下面就談談我自己的一些設想。

一、明確課外活動中能力培養的目標

物理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由發展才智的天地,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覺能力等,對于這四種能力的培養目標可簡述如下:

1.觀察能力的培養目標:①在觀察時會確定觀察目的,能正確運用觀察方法;②會做觀察記錄或報告;③能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結論,并如實書寫實驗報告。

2.實驗能力的培養目標:①了解儀器的名稱、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儀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獨立設計一般性的實驗或帶有一定創造性的實驗。

3.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能運用物理知識對物理現象進行判斷、推理及解釋。

4.自學能力的培養目標:能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正確選擇有關內容,通過自學解決課外活動中碰到的難題。

二、課外活動的內容及組織

1.課外活動的內容

①結合科技發展和物理史進行的課外活動。例如講過緒言課后,我組織學生觀看物理與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對課本插圖中科學家作介紹。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又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這種活動的特點是結合學習過的內容,教師容易組織、指導,且參與面廣,有利于鞏固課堂教學的內容。

②與當地生產實際相結合進行的課外活動。教學內容要堅持聯系實際,是物理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尤其對農村中學生來說,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更是教學的方向。如工人師傅在砌墻時,常常利用重錘線來檢驗墻身是否豎直,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過程中保護羽毛;汽車駕駛員在下坡時關閉發動機還能繼續滑行,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節省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拋秧技術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假如沒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進嘴里,人們起跳后無法落回地面,飛舞的塵土會永遠漂浮在空中,整個自然界將是一片混濁。在講授重力時,要讓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

2.課外活動的組織

①成立課外活動小組。課外活動小組一般由4至6人組成,學生在這樣的小組內獨立活動的機會多,教師指導的機會多,學生自己挑選自己想做的題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較,有利于各種課題的選擇和能力的培養。

②組織各種競賽。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知識競賽,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闊視野,鞏固和深化課本知識,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實驗操作競賽,實驗設計,觀察能力競賽,小論文,小發明等。但是,不管哪種形式的競賽,其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符合教材知識和實驗教學的要求。

③指導家庭小實驗。教材中設計了許多家庭小實驗,從教材的選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導學生進行家庭小實驗。學生做家庭小實驗時脫離了教材的直接指導和對教師的完全依賴,獨立完成實驗的機會大大增加,既彌補了學生實驗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提高了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如“打不飛的棋子”實驗,這一實驗只需幾個象棋子和一把尺子,將象棋子撂成的撂,后用尺子迅速擊打最下面的棋子,下面的棋子飛出而上面的棋子不倒,這一實驗的現象出乎學生的意料,定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這有趣的小實驗引領學生走進對物理知識的探究,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習的快樂

④組織講座、觀看科技電視電影、參觀等也不失為課外活動的組織方式。

三、課外活動中教師的作用

上述各內容和組織方式都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關鍵是指導教師是否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教師本身的目標要求層次決定了課外活動的層次。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則是如何積極地促進學生能力的發揮,創造各種條件,保證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教師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導工作,包括計劃、目標的制訂、具體的指導內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學生的積極興趣引導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養上來是關鍵。

2.更多地讓學生有觀察、實驗、思維的機會,把握住課外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去積極參與、探索。

3.作為指導教師本身的素質和對課外活動的熱情直接影響著課外活動的效果。教師本身是否有豐富的知識和教學方法,能否保持滿腔的熱情,經常地開展課外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外活動能否達到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目標要求。

篇10

一、注重課外實踐活動的多樣性

1.構建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

由于不同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與理解能力不同,所以不同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會出現明顯的差異性。因此,為了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在開展探究活動課時,有必要構建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溝通能力,同時也實現了學生間的取長補短。數學教師在構建小組討論時,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并注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以便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同時,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數學教師應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并注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情緒。由此可見,構建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在綜合實踐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創設情境性活動模式

在探究活動課的開展中,為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必要創設情境性的教學模式。數學教師可以通過互動式教學,鼓勵學生大膽地參與到探究性的活動中,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也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樂趣。同時,數學教師也應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并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的贊揚與鼓勵,以便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與自尊心。例如,在學習“柱體、錐體、臺體、球體”的知識時,數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真正走到生活中,在實際生活中尋找哪些物體是柱體、錐體、臺體、球體,并觀察和記錄它們的具體特征。由此可見,創設情境性的活動模式在課外活動的開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課外實踐活動的合理性

1.將實際生活與活動有效結合

由于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邏輯性強的學科,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會出現抵觸的心理。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應將實際生活與課外活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例如,在學習函數的知識時,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所花零用錢金額的變化,并每天記錄一次自己所花零用錢的金額,然后以天為橫坐標,以零用錢的金額為縱坐標畫一個函數圖像。

2.將專業課程融入到課外活動中

目前,在現有的中職數學教材中,很多章節的內容都無法滿足教學發展的需要,因此,為了保證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有必要根據專業的需求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在開展數學綜合實踐課中,數學教師應以教材上的知識為參考依據,但又要突破教材上的內容。例如,在學習關于數列的知識時,教材上的順序是等差數列在等比數列的前面,但是,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外活動時,可以將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同時進行。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探討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的差異性,并觀察自己生活中哪些數據符合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的條件。

三、注重活動評價模式的有效性

1.注重評價過程的合理性

在探究活動課的開展中,教學評價不僅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反映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的認知水平。因此,為了保證教學評價模式的有效性,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并注重評價過程的合理性。數學教師應注重學生在參加活動中的真實表現以及情感體驗,同時,教師應站在活動整體的高度上,注重活動各個環節的合理性。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數學教師也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緒,針對于學生在活動中所付出的努力應給予一定的鼓勵與肯定。

2.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

在活動評價的過程中,成績評定是最初的評價方式,但是,它不僅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與自尊心。因此,為了保證評價方式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應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針對課外活動的評價,不能將最終的結果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同時也要將學生評價與自我評價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并要對學生在活動中所總結出的經驗給予一定的肯定。對于在活動中表現一般的學生,數學教師也要考慮給他及格,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應適時給予一定的表揚。由此可見,探究活動評價方式的多樣性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在中職數學的教學中,探究活動課的開展,不僅突破了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同時也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躍的元素。學生間經過相互交流與探索,不但構建了豐富的知識結構,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為了實現探究活動課的有效性與創新性,數學教師應及時轉變落后的教學理念,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便滿足新課程標準的需要。由此可見,探究活動課在中職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應用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肖中文.中職數學活動課的有效教學設計與運用(增刊),2010.

[2]阮佩文.專業背景下中職數學的應用性教學[期刊論文].職業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