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項目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6: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麗鄉村項目規劃設計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存在問題
(1)在理念上,重硬件輕軟件現象比較普遍農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但部分村民缺乏全局觀念,過分重視住房擴建和硬件建設等,忽略了整體環境美化、建設內涵、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軟件方面的提升,造成對美麗鄉村整體建設參與積極性不高,存在著“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
(2)在規劃上,重數量輕質量,特色不明顯2011年以來,編制了48個農村新社區(村莊組團)建設規劃;各鎮、街道和村根據建設需要,又分別編制了特色村規劃;2013年又編制精品村、重點村等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規劃數量多但相互銜接難。這些規劃缺乏村莊的整體布局和優化,部分還過于理想化,實施難度大。有些規劃由政府統一委托編制,部分規劃深度不夠,精品意識不強,千村一面,特色挖掘不夠,導致一些村莊存在無序建設、重復建設的問題。
(3)在操作上,重建設輕管理比較突出受部分村干部能力的局限,美麗鄉村建設缺乏與當地的生態、文化、產業的結合;加上有些鎮(街)美麗鄉村建設指導和管理人員缺乏,造成建設內容和管理機制不科學。如在規劃和建設的管理方面,已編或在編的幾個村規劃質量參差不齊,個別村舊房已拆除而改建的審批手續半年未完成。在村莊長遠發展方面,過分強調現狀條件和近期利益,造成重復建設或資源浪費,甚至有些村熱衷于形象工程。在建設管理機制方面,未能結合當地經濟發展與農民實際需要制定適應村莊規劃建設的管理機制。
(4)在投入上,建設需求大而資金來源少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據對該市首批1條精品線和11個精品村統計,計劃總投資為3.69億元,平均每個村為3075萬元。除去舊房改造由村民自負外,村莊基礎設施、公益設施、環境景觀等項目將主要由村集體籌資。而中西部村集體經濟實力普遍薄弱,基本無收入來源。同時,由于市級層面尚未出臺具體的資金撥付、使用等政策,使各鎮街在實施過程中經常會遭遇資金瓶頸,導致創建底氣不足。
2.對策
(1)深挖內涵,拓寬美麗鄉村建設新思路一是要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夯實美麗鄉村建設基礎。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是清潔、樸素、自然,要堅持全域覆蓋,大力開展清潔鄉村行動,為美麗鄉村建設打好基礎。二要結合財政實際和村民意愿,有序安排重點項目。堅持“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的理念,分類推進精品村、重點村建設。三要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強化美麗鄉村建設實效。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促進鄉村旅游跨越提升;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平臺,促進現代都市農業快速發展;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促進農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四要弘揚農村優秀文化,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內涵。要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培育和彰顯農村傳統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注重農村傳統耕讀文化、孝德文化的整理和重建,充實美麗鄉村的傳統文化之魂,使美麗鄉村成為農民和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2)因地制宜,重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新貌一要轉變村莊規劃設計理念,以塑造豐富的新農村特色為目標。尊重自然環境,尊重當地歷史文化,尊重自然村落的空間生長肌理,努力營造出自然和諧的新農村風貌。二要將尊重群眾意愿與尊重發展規律相結合。村莊規劃關系到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其編制過程既要堅持科學性,遵從村莊發展規律,又要廣泛聽取村民群眾意見。規劃方案要協調各方利益和矛盾,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兼顧村民的近遠期利益的需求。三要推廣優秀規劃設計方案,形成示范效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優選和推廣特色可行的規劃設計方案,突出地方傳統特色。
(3)注重結合,創新工作機制與建設管理并舉一是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考核單列。把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作為鎮街道、部門目標責任制和新農村建設考核重要內容,切實增強廣大干部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責任意識。二是注重美麗鄉村建設與當地的重點工作相結合。利用“四邊三化”、“三改一拆”、“千百工程”等活動載體,各方借力,形成整體合力。建立和完善領導小組定期協調機制,及時解決創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三是加強考核,實施動態管理。下發“美麗鄉村”創建考核標準,實行市、鎮街、村三級聯動考核機制,定期考核相關鎮街美麗鄉村建設內容,通過月督查、月考核、月通報以及年終考核等制度,強化考核督查,根據考核結果對執行不力、推諉扯皮的要通報批評,對創建優秀單位以獎代補。
(4)整合資源,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注重財政引領。優先足額安排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資金,努力創新融資模式,積極爭取現代農業引導資金,通過金融機構放大投資支持美麗鄉村和現代農業發展。二是整合各項資源。努力整合鄉村旅游、農業兩區、聯村公路等鄉村建設相關財政資金,優先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傾斜。同時,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探索村民自籌自建模式。三是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要努力解決農房改造、環境整治和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要補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歷史欠賬。
篇2
關鍵詞:濱水景觀設計;旅游鄉村;價值挖掘
Abstract: Water for rural tourism, is not only the resources guarantee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villagers, but also is the core elements of tourist experience village culture. Mining on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is the basi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ase, from the element refinement, design, embankment design, plant configuration, leisure content loading aspects of rural tourism of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are discussed.
Keywords: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rural tourism; value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1-0020-02
在一個逐漸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現代化的社會里,生態熱、休閑熱、綠色熱已成為人們的生活渴求,回歸自然、返樸歸真成為人們的時尚追求[1]。在生態文明、后工業文明等思潮影響下,都市人的休閑旅游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深層次,需要滿足“回歸自然的身心需要、求新求知的需求、懷舊的需求或者對休閑旅游的復合型需要” [2]。隨著鄉村旅游逐漸升溫,旅游鄉村內的所有資源都轉化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美麗產品,濱水景觀作為鄉村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開發和設計的重點,甚至是核心要素。如何通過設計挖掘和提升旅游鄉村濱水地區的價值,平衡水各種功能的利用度,滿足旅游者多種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成為設計師、開發商、村民共同關注的問題。
1、濱水地區的旅游價值
水體除具有交通、灌溉、水源等實際的使用功能外,還具有生態、景觀、文化等附加價值,構成濱水地區旅游價值挖掘的基礎。
1.1 生態價值
生態功能是指鄉村水生態系統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提供生態服務的功能, 如保持生物多樣性、氣候調節、凈化環境、分解各類污染物, 提供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等,水生態系統的功能維護構成鄉村生態旅游的基石。人類必須以生態學的原則,建立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而不是過度地侵占其他生物的領域[3]。對水生態系統的保護是濱水地區旅游開發的前提,主要表現在生境營造、可再生水循環系統構建等方面。
1.2 景觀價值
水與村落往往相伴而生,既是生產生活資源,也是獨特的景觀標志。水的聲、光、影、色,濱水地區由于水與岸的沖蝕作用而形成的灘、灣、潭、島等等特殊形態的場地,水與植物的配合,水與建筑的反襯,都構成豐富的景觀。濱水地區設計中,既要注意營造景觀的自然美,也要注意人水互動界面和平臺的打造。
1.3 文化價值
濱水地區是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沉淀了鄉村生活形態,引水灌溉、漁業生產、水運貿易等成為這一地區特有的記憶。濱水地區在維持鄉村文化的多樣性和特有性, 傳統文化的傳承、知識體系和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靈感來源以及為都市人提供精神依托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滕頭村濱水景觀設計策略
2.1 資源現狀
滕頭村總面積5.3平方公里,南臨四明路,東與肖橋頭村相望,北臨江口街道,西為蕭王廟街道,東南是奉化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場地四周為水系所環繞,生態和景觀資源豐富。規劃設計以村域空間資源為基礎,重點對滕頭村內的水系進行了提升。
2.2 設計策略
設計提出,在場地西南角打造C型水系,通過深入生態、景觀和文化價值,承載豐富的旅游服務功能,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圖1 滕頭村C型水系的設計平面圖
策略一:以水為源——突出水作為生命之源的根本價值
這里的生命不僅僅指的是人類,而是包括了更為廣泛的依賴本區域水土生存的生物群落。水景設計必須突破單純地為人類創景這一淺顯和功利的目的,而應盡量去爭取為地塊生物的豐富度做出努力。設計方案提出了建設浮島、生態籬笆墻、草根英雄島等項目。以草根英雄島為例,是指在人工河島上,以“草根”為主題,反映滕頭人民一犁耕到頭的草根英雄精神,種植向日葵、油菜花等植被,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鳥類來此棲息,建成生態鳥島。
策略二:活水為本——以構架可循環可再生水系為原則
通過多元化植物的配置,水體流過C型水系后,起到良好的自然凈化的作用,構成水體自循環的基礎。設計方案對屋頂綠化和雨水回用提出了設計引導,促進低碳建筑的探索。設計也對硬質路面進行了改造,增加透水性,如提出建設生態停車場。經過水系凈化過的水,還可以通過生態噴霧系統加以利用,即結合用不同功能和不同主題進行布局,類型主要水上七彩噴霧、綠色負離子噴霧、稻田養生霧、生態降溫霧、水上七彩霧、生態遮陽遮雨系統等,即提高了水的回用率,又起到了降溫、造景、養生等功能。
策略三:美水為魂——賦予水體自然而韻味十足的美感
濱水景觀的設計要符合自然美學的規律,帶給人們視覺上美的感受。除了生態駁岸、鄉土植物配置等措施外,設計還策劃了水上蔬果廊、十里花境、水岸花庭等景觀項目,構建豐富的景觀層次。以十里花境為例,提出沿著溪流營造一條花卉長廊,規劃種植春、夏、秋、冬四季花卉(春季桃花、梨花;夏季荷花、薰衣草;秋季桂花、蘆葦;冬季臘梅),形成四季濱水美景,不僅具有觀賞、散步的功能,還起到引導游線的作用。設計還提出,在不同河段根據周邊項目的設計來配套不同主題的生態橋梁,考慮到河道游船的通行,所以橋梁均采用微拱設計,營造獨具特色的河道景觀。
策略四:親水為意——提供人類與水互動的空間與平臺
旅游規劃是為人服務的,生趣盎然的、便于使用的親水界面的設計,是決定濱水景觀設計成敗的關鍵因素。設計結合鄉村景觀元素,策劃了玉米碼頭、水稻碼頭、高粱碼頭、麥子碼頭等各具特色親水平臺,極具鄉土氣息。以玉米碼頭為例,提出在游客服務中心附近樹立一個玉米造型的建筑,其中,玉米芯可以散開作為遮陽遮雨用。
策略五:游水為樂——提升人類對水文化的認知并升華
以水為脈,承載豐富多彩的鄉村民俗和農耕文明,有利于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層次,增強吸引力。設計結合鄉村生活特色,策劃了詩畫人文廊、古越漁民和水上集市項目。以古越漁民項目為例,主要展示古老的捕魚方式,如用手摸魚、“竭澤而漁”、用棍棒打魚、用弓箭(釣具、網、魚筌)捕魚等,并設置店面,售賣漁具、魚缸、魚飾品、魚玩具,對外承包給商戶經營,景區獲得出租收入。
3、小結
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要做到“ 以人為本 ”,通過充分挖掘濱水地區的生態價值、景觀價值、文化價值,滿足人對景觀環境的多元化需求。規劃還要特別注重本土化設計元素的提煉,并運用到環境營造和項目策劃上,通過景觀設計,實現鄉土文化特色的再生。旅游鄉村濱水景觀設計的要義,是在不損害濱水區環境的基礎上 ,繼承、保護和發揮已有的景觀特色,創造出生態的、特色的、有文化內涵的景觀環境,實現水、人與鄉村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隋春花.鄉村旅游:21世紀旅游新趨勢初探[J].韶關大學學報,2000(5).
篇3
關鍵詞:景觀園林;規劃設計;談論設計
中圖分類號:G3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園林景觀設計是在傳統園林設計理論的基礎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學、文學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士對自然環境進行有意識改造的思維過程和籌劃策略。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景觀園林的規劃建設得到了飛快的發展,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開展,人們的活動與居住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已從城市向鄉村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應的對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的工作要求也越來越高,景觀園林的規劃工作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1 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的作用和意義
1.1 城市環境的改善
城市中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的目標是改善城市的環境、美化城市的面貌,從而增加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工業的不斷發展,使空氣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很多有毒的氣體直接排放。大量的綠色植物可以吸收大量的有害氣體,調節城市的氣溫,并且能夠凈化空氣、產生新鮮的氧氣,降低噪音的危害,可以很大的改善人們居住的環境。城市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應該設置較全的配套設施、建筑精美而且有合理的布局,植被綠化面積大,花草樹木、四季如春,這樣的景觀園林環境可以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與身心的愉悅,可以大大的促進社會文明和城市文明的進步,使城市更加適合人們居住,因此,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影響城市的環境。
1.2 促進經濟的發展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景觀園林規劃建設的不斷發展,景觀園林的建設同樣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反作用,對經濟文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很多城市都在借助景觀園林的規劃來改善城市的環境和面貌,創造一個優秀的投資環境,因此,經濟文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的發展,于此同時,景觀園林的設計也招來了很多的投資,從而又促進了城市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
1.3 提升城市形象,使城市具有文化內涵
景觀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元素有多種,可以使建筑工藝、特色的產業、民俗文化、還有生活習慣等這些不同的元素通過不同的景觀設計手法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居民的城市幸福感,還能提升城市形象,形成獨特的城市名片。
2 城市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的發展現狀
2.1 規劃設計的理念不合理
許多城市景觀園林只是追求視覺上的享受與美感,但卻忽視生態理念,忽視改善生態環境。很多居住區或公園的設計僅簡單的布置了觀賞性的樹木或綠地,雖然可以達到一定的美化效果,但在總體上缺乏合理性,結構脆弱,這些不僅不會使景觀園林發揮應有的效果,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出現這樣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景觀園林的設計方面:設計人員不夠負責,不從實際出發,沒有因地制宜,盲目的追求新穎,同時也不顧單位的承擔能力,不管所布置的景觀合理性存在與否,只追求能夠設計出來,沒有用科學合理和負責的態度對待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項目,也沒有經過科學論證規劃設計的方案,這樣就造成了一些麻煩,并不能保證設計的整體性、而且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再一部分原因就是城市的景觀園林建設缺乏自己的特色和自身的個性,盲目的仿造歐美的建筑風格而不考慮自身的實際和個性,無論在形式上、材料上還是色彩和空間上,雷同的地方太多,嚴重失去了城市自身的個性發展。因此,景觀園林的設計者們要從科學的角度設計構思,不能盲目的效仿別人,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設計風格,設計出符合城市特色并能體現整體風格的景觀園林,真正做到增加城市園林的美感,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的形象。
2.2 景觀園林規劃設計中的人為因素與態度問題
城市景觀園林規劃設計中存在很多由人為因素造成的困難。在問題顯露之后,設計人員往往無法去解釋明白,最后甚至只能夠更換自己原有的設計方案、重新開始,這樣就導致很多資源的浪費。出現這種情況與設計人員的素質有關,設計人員沒有及時充分的考慮實際,盲目的效仿求新,只是片面的追求景觀的豐富,而沒有全面的考慮實際的情況,只是簡單的按照固定的模式完成設計。設計人員的實踐態度不認真,對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缺乏應有的責任心,沒有進行設計方案的科學論證,這就不能保證規劃設計的效果,后面階段的施工很難完成,也無法保證景觀園林的質量,這會產生巨大的損失,因此,設計人員必須認真負責地對景觀園林建設的場地進行實踐探究。
2.3 對于景觀的美感過分的重視,忽視景觀的生態效益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和城市園林綠化的逐步深入人心,城市的綠地面積越來越大,可是很多的景觀園林設計過分注重于前期的建設和規劃,而不太重視后期的維護養護,導致園林的綠化不能達到標準,浪費了過多的資源,很多的設備不能正常的使用,維護養護不能正常的進行,不能積極主動地對建好的景觀園林進行及時的養護,導致了很多景觀園林的綠化效果不好。另外,許多城市缺乏養護技術的專業人員,資金有限,機制不健全,從而導致了園林綠化效果不佳。
3 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的改進策略
3.1 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在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中,要根據當地周邊的環境與地形地貌,盡量做好既經濟劃算又美麗非凡。對于盲目的照搬歐美發達國家的景觀園林的設計方法是不合理的,不能盲目的追去奢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實際情況,現在我國城市景觀園林設計的主要目標是居住環境的改善,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景觀園林應該擴大綠地的面積,開展各項綠化工作,建造一個科學合理的綠化格局。
3.2 充分發揮景觀園林的生態效應,創造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
在城市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中,盡量把園林建設成最接近當地地區的生態環境,同時在種植時,要多選擇可以有效抵抗病蟲害的樹種,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再引進外來樹種,相互結合同時作為補充來發揮更好的作用。
3.3 注重每一個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在進行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時,首先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在整個城市之中,景觀園林的性質、功能以及形式要結合城市的發展現狀來進行準確的定位,統一協調好景觀園林的建設、周邊環境等因素。景觀園林建筑的各種性質要適應和符合環境的需要,統一協調好其他的景觀元素,景觀園林的設計要講究烘托對比、承上啟下、主次分明、最大限度的讓所有的景物在景觀園林中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注重每一個細節,體現設計的特色。
3.4 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和機制,有效地管理景觀園林的規劃和設計
為了使景觀園林的設計工作能夠更加有力的開展和進行,使專業技術隊伍明確自身的責任和設計施工的順序,要建立專門的協調會制度,讓技術人員對自身的職責進一步明確,并且責任落實到人。同時建立健全各項相關的管理制度,減少設計施工中出現的專業問題,注意協調各個施工部門的工作,甲方作為管理者,要協調統一領導,要有專人指揮,甲方管理人員要嚴格的遵守執行國家相關的規范和標準,提高自身的業務學習能力和素質修養。
篇4
一是加快路網建設。加快南延、南延、路拓寬、等工程速度,其中,投資1.2億元的南延工程,年內完成道路路線整平及污水管網鋪設;投資1200萬元對路進行拓寬修復,力爭10月份通車;投資1600萬元的南延工程,爭取10月份開工;投資400萬元新建的,確保10月底竣工通行。高起點編制園區規劃,邀請市設計院對街道南部9.16平方公里區域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功能布局,充分發揮規劃的控導作用。目前,概念性控制規劃已完成,正在做詳規。
二是狠抓項目建設。在談項目抓簽約。積極跟進投資30億元的金緣海峽兩岸(國際)綠色農產品物流城項目,在簽訂項目開發合作框架協議的基礎上,加強溝通,主動對接,確保盡快簽約落地。簽約項目抓開工。積極幫助電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項目的相關手續辦理,爭取10月開工建設;協助完成葡萄酒項目酒莊規劃設計方案。在建項目抓進度。重點圍繞城市廣場、自控設備等新開工項目,商貿物流廣場、國際商貿城、有限公司、混凝土攪拌站、經緯熱能等復工項目,加強溝通聯系,做好跟蹤服務,及時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盡快投產達效。
三是做好招商引資。按照園區發展整體規劃和產業定位,有針對性地制定招商預案,超前安排,主動出擊,確保實效。計劃8月份,到一帶考察商貿物流產業發展,推介園區以及商貿物流產業,吸引客商入駐、,培育商貿物流市場,實現物流、小商品市場向園區轉移,推動整個商貿物流產業發展壯大。9月、10月份,到、等地參觀洽談新型能源材料項目,進一步豐富園區產業,提升發展檔次。
二、多措并舉,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一是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放大“美麗鄉村”整體效應,以點帶面,在鞏固提升村創建成果的同時,重點打造村、村。村,深度打造生態采摘休閑體驗游項目,建設蘋果葡萄示范園、農耕體驗蔬菜園、休閑垂釣人工湖、風景長廊、休息涼亭、休閑農家樂、燈光籃球場七大游樂主題。村,年內完成投入500萬元的新房區建設工程、特色采摘園打造工程、村莊美化提升三大工程。村,成立農產品加工合作社,開發建設特色地瓜園,注冊特色地瓜品牌及綠色無公害食品,對地瓜、大櫻桃等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發展系列產品,實現村莊發展,農民增收。
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主動與幫扶部門溝通協調,爭取幫扶單位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各村詳細的道路硬化工作方案,爭取年內實現全街道10萬平米的硬化計劃。目前已投入資金120余萬元,硬化了棗林店、衛莊、貫里、范店、石家等6個村共計1萬多平方米的道路。計劃對8個村的辦公場所進行整治,目前3個新建場所主體已完工,其余正在建設中。
三是做好征地拆遷工作。街道共承擔市里重點工程項目5項,截至目前,武裝部彈藥庫、泥河東岸污水管道、半島嘉園西路已全部完成土地的評估、補償和清表,銀川路、北京路涉及的老百姓土地問題已全部完成了評估、補償和清表,正在進行正常施工;銀川路涉及的5家企業,一家已經完成搬遷,兩家正在簽訂協議,下步我們將在先易后難的基礎上,以機件加工廠和口之福食品廠為突破口,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盡早完成搬遷任務。文化中心項目占地103畝,涉及大王家村村民67戶,已有57戶村民領取了補償款,下步爭取盡快做通剩余10戶群眾的工作,確保不影響全市重點工程進度。
四是保持好大環境整潔。自去年12月份以來,結合全市農村大環境整治和垃圾一體化處理工作,對街道57個村莊、7條主要道路、3個集市、5條河道進行了集中整治。目前,38個村實行了垃圾一體化處理,32個村通過了全市農村大掃除驗收。下步,我們將按照市里的要求,嚴格檢查標準,細化監管措施,加強宣傳引導,完善責任制度,力爭9月底前完成剩余村莊的垃圾集中清運,實現垃圾一體化處理全覆蓋,建立定期檢查與規范管理相結合、突擊整治與長效管理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三、服務民生,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化解疑難問題。對征地拆遷類案件,認真傾聽拆遷戶、搬遷戶反映的問題,安撫群眾情緒,客觀分析問題,認真開展政策宣傳工作,嚴格按照拆遷補償標準兌現補償費用,妥善處理安置問題。對以為代表的勞資糾紛類案件,積極與公司進行協調,一方面督促其通過多種方式籌措資金,解決商戶租金返還問題,另一方面協助其通過采取加大促銷力度、爭取集團支持、內部開源節流等措施進行整改,盡最大努力解決項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促進項目健康發展。對以農電工為代表的集體訪案件,我們盡最大限度給予幫助,為符合條件的人員申請低保,對因病困難戶給予經濟補貼,安排機關干部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
篇5
集鎮是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基礎。鄉鎮經濟的發展集中體現在集鎮,集鎮的規模和經營狀況直觀地反映著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加強集鎮規劃建設管理,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村城市化的突破口,是擴大工業產品市場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必須科學規劃,加快建設,規范管理。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鎮實施“重大項目突破、企業轉型升級、美麗鄉村建設、集鎮功能提升”四大工程的推進之年。根據鎮黨委、政府的工作目標和部署要求,現就集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談一點初步設想和要求。
1、思路更加清晰。近年來,我鎮立足發展第一方陣,奮力追趕跨越、崛起爭先,各項工作保持了良好態勢。一是加快土地開發,擴大集鎮規模;二是修建農貿市場,提升競爭能力;三是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提升集鎮品位;四是規范市場管理,樹立集鎮形象。這些舉措既符合鄉情實際,又切實可行。
2、目標更加明確。今年的人代會上,鎮政府就確立了今年為集鎮功能提升年,緊緊圍繞“加快推進城鎮化,主動融入主城區”的發展目標,推進重大項目突破、企業轉型升級、美麗鄉村建設、集鎮功能提升四個重點,突出融合發展、強化隊伍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加快建設精致、宜居、和諧的新城東。這個思路是黨委政府反復研究出來的,既符合城東實際,又科學可行,跳一跳,夠得到。
3、發展機遇更加凸現。一是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的機遇。當前,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債資金主要投向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等方面,這些領域都與我們密切相關,可以說,只要我們找準上級政策與城東實際的結合點,搶抓機遇,積極爭取,就一定能夠得到更多份額的支持。二是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機遇。利用長三角高速發展機遇,我鎮的區位、交通、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將進一步顯現。隨著綠化環保消費理念的進一步普及,城東鎮在承接農業產業企業化方面也將處于相對有利地位。只要我們狠抓招商引資不動搖,著力在打造各類載體和平臺上下功夫,在優化投資環境和服務上下功夫,必將迎來新一輪投資興業熱潮。三是區位優勢的機遇。S351公路建設、得勝湖綜合開發,區位優勢更加凸現。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迎難而上,努力把集鎮功能健全、環境做美。
4、產業支撐能力較強。我鎮工業企業是以脫水蔬菜生產為主,另有塑料制品、機械制造、電熱電器、溫室材料等特色產業。目前入園企業已達到50多家,即將形成全面發展的全新工業格局。
城東鎮作為興化城的東大門,經過幾年的建設,形象越來越美,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正在形成。但由于投資不足,體制不順,集鎮建設技術力量簿弱,導致我鎮集鎮建設面臨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和矛盾。
1、發展程度不高,總體規模偏小。我鎮的人口規模和人口集聚速度都偏低,集鎮人氣還不夠旺。
2、缺乏產業支撐和區域特色。產業支撐不夠,輻射作用較弱。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夠快、不夠優。
3、集鎮建設資金不足。前幾年由于鎮財政資金不足,鎮財政對集鎮建設的投入不多,近年來,雖然集鎮建設投入有所增加,但仍跟不上集鎮發展的要求。因此,運用市場化手段拓展融資投資渠道是加快集鎮建設的當務之急。
4、管理水平滯后。由于城管中隊剛剛組建不久,缺乏管理經驗,缺乏嚴格的考核機制,導致臟、亂、差現象還沒有根本改變。
5、基礎設施不全。環保、排水等設施不健全,沒有公共停車場,公共廁所較少,道路交通不暢,綠化程度不高。集鎮道路上電信、廣播、電力等線路縱橫交錯,形成了“線網”,既不美觀,也不安全,不利于集鎮形象的提升,不能滿足集鎮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6、集鎮功能不完備。集鎮在一定區域的農村發展具有核心作用,對于一個功能完備的集鎮來說,它是一定區域內農村的工業商業和服務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通訊信息、科技
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簡單地商品交換集合地,集鎮的“中心”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功能的不完備,限制了集鎮作用的發揮。1、堅持以總體規劃為龍頭,科學布局集鎮的功能定位。
建好集鎮,規劃先行。針對過去集鎮建設無規劃、建設任意自發的情況,我們必須旗幟鮮明的樹立科學規劃意識,努力營造“建設服從規劃,項目服從規劃”的良好氛圍,嚴格規劃管理。
總體思路:圍繞“思想大解放、項目大突破、鎮村大變化”這一指導思想,堅持規劃引領,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戰略,完善集鎮功能,優化空間布局,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努力建設宜居、宜商、宜游的城東水鄉小鎮。
設計方案:抓住市政府在我鎮進行村鎮規劃試點的機遇,一方面以村建站牽頭,會同國土、鎮管等相關職能部門,學習借鑒友鄰鄉鎮和先進地區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抓緊與上級規劃、建設、國土部門對接,請設計院的專家來我鎮具體進行總體設計。
目標要求:體現城東特色和城東文化底蘊,具有前瞻性;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通過科學規劃,統籌考慮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教育衛生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環保生態等內容。
2、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提升集鎮的對外形象。
加快推進集鎮建設是樹立和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實踐,是實現富民強鎮和全民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抉擇。鎮黨委、政府提出,2016年是集鎮功能提升年,為此,我們必須在集鎮建設上有所突破、彰顯亮點。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集鎮建設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民生、管理體制等多個方面的系統工程,思想解放顯得尤為重要。針對部分居民思想保守的情況,我們要進一步大力宣傳集鎮建設目的和意義,讓全鎮人民充分理解集鎮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引導他們以實際行動支持集鎮建設工作;要進一步加大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通過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的宣傳,樹立干部群眾依法用地、依法建設、合法經營土地、高效經營集鎮的意識,形成良好的建設氛圍。
二是推進重點工程建設。以市民公園建設為龍頭,完成漁民上岸續建工程,完成集鎮燃氣入戶工程、城鎮綜合體建設工程。實施集鎮重要道路的亮化、美化景觀工程建設。完成商業路、永泰路的路牙建設。
三是抓好配套設施建設。針對外來人員公廁難找、車輛難停的現狀,今年計劃新建公廁4座,新建停車場2處、垃圾池10外。
四是美化集鎮人居環境。一要搞好綠化工作。突出生態環境優勢,體現省級生態鎮特色。堅持哪里有道路,哪里就有綠化,使環境綠化與我鎮的苗木種植培育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編織一張平原綠化網。形成以居住、單位庭院綠化為基礎,道路綠化為網絡,公園、橋頭綠化、廣場綠化為點綴,河岸綠化為亮點的綠化格局。二要搞好亮化工作。以路燈、街燈改造為抓手,完成集鎮主要道路亮化工程。三要做好凈化工作。環衛工作是鎮政管理的基礎和重點,我們要進一步鞏固和綠化“清潔家園、和諧鄉村”行動成果,加強街面環境與集鎮周邊衛生整治,嚴格實行定點傾倒、定時清運垃圾。加強環衛設施的管理與維護,實行專人管理,提高環衛工作水平
3、堅持以嚴格管理為手段,不斷提升集鎮的特色品味。
一是加強集鎮環境管理。充分發揮城管中隊、環衛所的作用,加強集鎮環境管理,推行巷道清掃、公廁保潔、河道管護、綠化管護、設施維護、垃圾清運“六位一體”的綜合管護模式,做到人員、責任、資金、考核“四到位”。重點解決亂倒亂扔垃圾問題,對沿街門店單位和住戶,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完善《衛生管理》制度,明確罰則。堅決杜絕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貼亂掛、亂占道路等現象。同時,加強文化建設,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著力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素質,積極引導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
二是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在現有《實施意見》、十要十不要文明守則的基礎上,加強職能單位的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內部值班考勤、日常工作、學習教育、遵守紀律等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管工作。
三是嚴格工程質量監管。由村建站牽頭,具體負責人羅世躍等同志,對工程建設項目要堅持每天巡查一次以上,發現矛盾和問題,及時調處解決。
四是加大巡查督查力度。由城管中隊牽頭負責,對人員進行合理分工,堅持每天對集鎮環境進行早中晚各巡查一次,發現違建和八亂行為及時打擊、糾違、拆違,發現臟亂差現象,及時清理處理,保持干凈整潔的集鎮環境。
五是規范建設管理行為。嚴格按照規劃管理要求,認真把好規劃定位關、建筑造型關。在建設前期,對建設單位要從建筑紅線、體系、造型、色調等方面提出科學的規劃設計要求,供建設單位在進行設計時落實,達不到要求不予審批。同時,堅持推行集鎮規劃會審和建設方案專家評審制度,對臨街建設項目、重要地段的建設工程以及規模較大的工程,堅決進行規劃會審,盡力避免規劃審批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規劃在指導建設中真正發揮作用,在規劃管理中,做到“三到場”,即放線定位到現場、建設中期監督檢查到現場、驗收復核到現場,認真抓好批后管理。由鎮管辦到各建設單位逐戶檢查“三證”是否齊全、是否按規劃紅線建設等情況,對未經主管部門審查、放線、許可的建設單位,一律強制停工,以鐵心腸、鐵手腕,遏制集鎮規劃區內亂修亂建現象。
1、強化組織領導。鎮黨委、政府將調整集鎮建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分管負責人任副組長,村建站、鎮管辦等職能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為集鎮環境衛生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2、組織開展活動。一是開展集鎮文明居民星級評比活動,年底發放《文明居民》證書,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二是充分發揮志愿者的監督、服務作用,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集鎮環衛活動,年底評選優秀志愿者。三是組織開展環衛保潔人員爭先創優活動,年底評比表彰優秀保潔員。四是開展集鎮環境管理“金點子”征集活動,向廣大居民征集建議意見,對有價值的“金點子”進行評選獎勵。
篇6
關鍵詞:廣州;獵德;城中村;模式
Abstract: The village-in-city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effecting, including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city space Extension,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and so 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for village-in-city would relate to many field, for example, system reforming of “translating villages into Communities”, identity conversion of “translating villagers into Citizens”,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 on. On the base of Clarific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for village-in-city in Guangzhou, this paper take the Liede village-in-city as a classic case, and analysis the the Liede’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location, population, social economy and village environment, historical culture.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onstruction mode, including Main Body of the village-in-city reconstructing, resettlement mode of villagers, capital for village-in-city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so on. At last, the paper had some reflections for environment’s result after reconstruction, protection practi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rol method of architecture square, and the spread of the village-in-city reconstruction mode.
Key words: Guangzhou;Liede village;village-in-city;mode
中圖分類號:C91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1)-12-17(5)
引言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和城鎮化快速推進,城市空間范圍大大拓展,原來郊區的許多農村被城市包圍,而導致在城市中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地域空間――城中村。有學者從社會學、經濟學、二元體制環境、城市規劃等多個視角對城中村的產生原因、特征以及未來出路等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1-5]。而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區的廣州中心城區范圍內登記在冊的城中村就有138條,也有學者對廣州城中村的歷史變遷、經濟社會特征、改造策略和模式進行了深刻研究[6-13]。獵德村是廣州城中村改造中引入房地產開發商參與的首個試點,具有明顯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具有開創意義的改造模式、“拆一補一”的拆遷安置方式以及規劃設計方案等都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被譽為“獵德模式”[14-19]。目前,廣州市正在大力推行城中村改造,其中計劃進行全面拆除重建的城中村有52條,而有不少城中村都在參考或者仿效獵德村改造的做法,本文在有關研究基礎上對獵德村改造模式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總結出其改造中的成功經驗和客觀存在的不足,以供廣州及其他地區城中村改造參考。
1改造前的獵德村基本概況及特征
獵德村是廣州市天河區所轄城中村之一,改造前的獵德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征。
1.1優越的區位
獵德村位于廣州新城市中心區――珠江新城的核心區范圍內,距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約200米,南臨珠江,獵德大橋以北,東以譽城苑居委會為鄰,西與麗亞灣接壤,北至興民路及華城大道。整個村落東、西、北三面為高樓所包圍,南面與琶洲國際會展中心隔江相望,具有十分優越的地理區位。
1.2稠密的人口
由于地處廣州新城市中心區范圍內,周邊辦公、商業等樓宇十分密集,集聚了大量就業人員。和廣州中心區內其他城中村一樣,改造前的獵德村吸納了大量的外來流動人口,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2006年在獵德村范圍內聚居著6500人本村常住人口和超過8000人的外來人口。
1.3富裕的經濟
2000年時,曾有關問卷調查顯示,獵德村家庭人均收入約為5475元,其中74.85%來自于集體經濟分配,而另外25.1%則來自于出租屋受益,81%的村民基本處于無業狀態[7]。而至改造前,隨著珠江新城和周邊地區發展,獵德村房屋租金已經明顯上漲,并成為村民家庭的重要收入來源,曾有獵德某村民介紹說其家有兩棟房屋出租,每月租金收入五、六千元[20]。另外,改造前獵德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約為5000萬元,總體上獵德村民經濟情況總體上相對比較富裕。
1.4悠久的歷史文化
獵德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是嶺南傳統水鄉的典型代表,根據現狀調查及有關資料顯示,獵德村始于宋代元封年間,已有超過900年歷史,村內有81個姓氏,其中李、林、梁為三大姓。村落里巷交錯,各姓氏宗祠、神廟及書院略有規模,曾有大小祠堂近10座,其中李氏大宗祠原建于1799年,歷經拆除與重建。另外,在獵德村范圍內有三座廟宇,分別是拜龍母的龍母廟、供送子觀音和太上老君的文閣廟、供火神華光菩薩的華光廟,其中龍母廟還是廣州市級登記保護文物單位。此外,龍舟成為獵德村民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賽。
1.5密集的村民建筑
在出租房屋獲利的驅動下,獵德村民住宅大都建筑超過三層,甚至有的達到7、8層,使原本極具嶺南水鄉特色的村落環境變得臟、亂、差,“握手樓”、“接吻樓”、“一線天”等比比皆是(圖1和圖2),巷道寬度也大約只有1米左右,存在嚴重的消防隱患,一旦發生火災,現代消防車輛及滅火設施無法進入村落內部,后果將十分嚴重。另根據統計,納入改造的用地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地上建筑物面積達到60萬平方米,反算現狀容積率則達2.4左右,并且嚴重缺少綠地、廣場等開敞空間,綠地率十分低。
2獵德村改造模式特征
在獵德村改造之前,廣州市政府部門一直不允許房地產開發商參與城中村改造,由于城中村改造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曾有研究人員估算若全由政府負責改造則需要投入資金高達2500億[17],而政府無力承擔如此巨額資金,致使廣州城中村改造進展十分緩慢。2007年,因修建獵德大橋需穿過獵德村,若繞行則需增加投資數十億元,經權衡利弊之后,廣州市政府部門終于允許房地產開發商參與城中村改造,并以獵德村為城中村改造的首個試點,將村集體部分土地轉化為國有土地,通過土地使用權拍賣以籌集改造資金,解決村民拆遷安置和集體物業發展需要,實現改造項目自身經濟的平衡,創造了城中村改造領域的“獵德模式”,具體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政府主導,推動城中村改造機制變革
在整個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城中村改造,引導與規范、管理房地產開發商參與城中村改造項目,由其墊付資金,以滿足城中村改造的資金需要,并且承擔對整個改造項目的監管作用,保證不出現“爛尾工程”,同時保護開發商和村集體的利益不受損害。
2.2“拆一補一”,使城中村村民利益不受損失
拆遷安置是城中村村民最關注的內容,也是影響村民是否同意實施整體改造的重要因素。為了完善“農轉居”和“城中村”改造有關政策,廣州市委辦公廳和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出臺了《關于完善“農轉居”和“城中村”改造有關政策問題的意見》(穗辦[2008]10號),其中明確村民和村集體原有合法產權部分的物業,原則上由改造主體按1:1進行等面積復建補償,并由村集體統籌安置。獵德村改造在村民補償安置方面,基本上采取了“拆一補一”的方式,產權證內基建面積不足兩層的可補平兩層,以此類推,四層為上限,四層及以上按產權證內的合法面積補償。這種模式被獵德村民普遍接受,超過95%的村民同意實施整體改造,并且在整個改造過程中沒有出現因城中村改造的村民上訪事件。
2.3“賣地籌錢”,為城中村改造提供資金保障
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保障,而政府財政又無力支付這筆巨額資金,在政府出臺支持政策的背景下,獵德通過對具有商業價值較高的獵德大橋西側、獵德涌以北地塊的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經過公開競價,最終由富力地產公司和合景泰富地產公司聯合體以46億元獲得該地塊土地使用權,后來又引入香港新鴻基地產公司加合體,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雄厚的資金保障。
2.4統籌規劃,“倒推容積率”法確定建設量
整個改造方案將獵德村劃分為三個部分,獵德大橋以東的部分作為村民安置復建地塊,并按規劃要求配套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獵德大橋以西、獵德涌以北的部分轉為國有土地,作為融資地塊進行公開拍賣土地使用權,以為村民安置復建籌集資金;獵德大橋以西、獵德涌以南部分繼續作為村集體用地,將建設一座五星級酒店,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這些地塊建設量確定方面則采用“倒推容積率”的方法,即根據村民拆遷安置需要確定村民復建房總建筑面積,考慮融資地塊的市場價值確定該部分地塊上的總建筑面積,最終確定整個改造項目的總建設量(見圖3和表1)。
2.5精細設計,使傳統歷史文化得到保護和延續
由于獵德村具有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獵德大橋以東地塊的村民安置房規劃建設承擔著傳承歷史文化的重任。因此,整個規劃方案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精細的設計,將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都市景觀進行了有機結合(圖4),最為突出的兩點是,保留獵德涌及存放龍舟的風水塘――慈菇塘,并按原狀集中復建了5座典型宗祠,保留了市級文物――龍母廟及其南面的蓮花塘,從而形成了一條由中小學、幼兒園、宗祠文化區、獵德文化廣場、文化陳列館、林蔭大道、濱水景觀、村心公園、龍母廟、蓮花塘等多個具有特色的節點構成的獵德文化傳承帶,并在獵德大橋以西的獵德涌兩側修建了傳統歷史文化街,重現了嶺南水鄉一河兩岸的傳統景觀風貌。
3獵德村改造模式的思考
截至目前,獵德村民復建安置房已經建成,且村民也已在2010年9月開始回遷,而融資地塊――獵德西區商業項目也于2009年8月開始建設。至此,廣州獵德城中村改造成效初見,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改造模式進行反思。
3.1推動城市環境改善的目的基本實現
獵德村改造取得了顯著成績,政府未進行巨額財政性投入即實現了城中村改造的目的,獵德村集體及村民利益也得到了保障,未進行大的投入即實現了村落環境的改善,破舊、擁擠的村民住宅被30多幢高層住宅取代(圖5),房地產開發商也通過土地開發獲得了經濟利益,總體上實現了城市環境改善的目的。
3.2保護傳統歷史文化的做法值得肯定
獵德村在整個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十分重視村落傳統歷史文化的保護,而非對城中村簡單的全部推倒重建,尤其是集中復建祠堂群(圖6),形成了具有傳統特色的宗祠文化區,并在獵德大道以西的獵德涌兩側規劃建設了歷史文化風情街,還在在獵德涌東岸保留了兩至三幢縣有村民的“握手樓”作為獵德改造博物館。此外,還在宗祠文化區背面新建龍舟湖,將龍舟埋在湖底,寓意未來每年端午節代表獵德文化的龍舟大賽將在獵德涌延續下去。
3.3“倒算容積率”的建設量確定方法值得思考
獵德改造中建設量確定采用了“倒算容積率”方法,即按照拆遷情況和融資需要確定改造方案總建設量及各地塊容積率,而在接下來的城中村改造中,很多村莊都在學習獵德村改造的經驗,實際上是在攀比獵德村改造中政府所給予的種種優惠政策,直接后果就是改造方案容積率都相對較高,如楊箕村改造方案容積率達到了6.18,林和村改造方案容積率達到了6.21,均較大超過《廣州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標準與準則》中確定的居住區一般容積率標準。
3.4“獵德模式”難以簡單拷貝與推廣
獵德村改造方案得以順利實施是有其客觀條件決定的,一是獵德村本身具有十分良好的區位條件,地處廣州新城市中心區CBD范圍內,周邊土地資源已十分稀缺,通過拍賣部分集體地塊可以實現改造項目經濟平衡,同時使村民集體經濟發展可以持續,而對于距離城市中心較遠的其他村莊而言則未必適合該模式;二是作為城中村改造的首個試點,廣州各政府部門都給予的大力支持,而對于接下來實施改造的城中村,政府部門將采取越來越規范的管理措施。實際上,城中村改造應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論證,最終確定需要采取的相應模式,杜絕盲目仿效與攀比。
參考文獻:
[1]敬東.“城市里的鄉村”研究報告――經濟發達地區城市中心區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對策[J].城市規劃,1999,23(9):8-14.
[2]李培林.巨變:村落的終結――都市里的村莊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2(1):168-179.
[3]張京祥,趙偉.二元規制環境中城中村發展及其意義的分析[J].城市規劃,2007,31(1):63-67.
[4]孟維華,諸大建,周新宏.城中村改造的博弈模型及實證研究[J].中國名城,2009(5): 13-19.
[5]馬航.我國城中村現象的經濟理性的分析[J].城市規劃,200731(12):37-40.
[6]高智勇.廣州城中村的歷史變遷[J].房地產導刊,2010(4):60-63.
[7]李立勛.城中村的經濟社會特征――以廣州市典型城中村為例[J].北京規劃建設,2005(3): 34-37.
[8]郭謙,吳昊潼.廣州城中村改造的問題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33(3):182-186.
[9]閆小培,魏立華,周銳波.快速城市化地區城鄉關系協調研究――以廣州市“城中村”改造為例[J].城市規劃,2004, 28(3):30-38.
[10]藍宇蘊,藍燕霞.關于政府主導城中村改造的探析――以廣州城中村改造為例[J].城市觀察,2010(5): 110-118.
[11]藍宇蘊.論市場化的城中村改造――以廣州城中村改造為例[J].中國城市經濟,2010(12):275-278.
[12]姚一民.“城中村”的管治問題研究――以廣州為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13]周應堂,葉承志.論廣州城中村的管理與改造[J].廣東農業科學,2008(12): 190-194.
[14]廖文.“城中村”美麗城市的遺憾――以廣州獵德村為例[J].城鄉建設,2004(12): 14-15.
[15]池鈞.獵德村安置房規劃設計探索[J].廣東建材,2008(5): 149-151.
[16]梁源源.獵德城中村拆遷安置模式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管理學院,2009.
[17]李麗娟,朱鴻偉.城中村改造的利益相關者分析――以廣州獵德村為例[J].特區經濟, 2009(10): 146-147.
[18]李麗娟.城中村改造的經濟學分析――以廣州獵德村為例[D].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2010.
篇7
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的組成部分,大到綿延幾十公里的風景區規劃,小到十幾平方米的庭院設計,都屬于景觀設計的范疇。本文的景觀設計定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層次上,選擇城市景觀設計作為切入點,從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設計要素和方法,是比較適宜的。近年來,我們生活的城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批的廣場綠地、商業步行街、主題公園、街頭小品出現在我們的視覺以內,影響著我們的感觀和行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區都以景觀優美的園林作為賣點,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購買心理。景觀設計已經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我們的周圍,走近了我們的身邊,并對我們施展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術館去欣賞藝術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環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區的環境中活動,它的景觀視覺美感、造型形態、色彩、材質、以及在陽光下燈光下呈現出來的效果,時時會刺激你的目光,影響你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一個有良好景觀的城市環境、居住環境,為人們提供了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雙重價值。“詩意的棲居”始終是人們內心的向往,而景觀設計正式通過提高生活品質,提升生活品位,以人為主體,以空間環境為客體,構架著現實通向理想的橋梁。
2.景觀的概念
景觀(Landscape),什么是景觀,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觀是人類的棲息地,景觀是人類的工藝品,景觀是需要科學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景觀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景觀是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景觀是美。我們可以從景觀與人的物我關系與景觀的藝術性、科學性、場所性及符號性入手,來認識景觀。
2.1景觀的視覺美的含義: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觀作為城市景象景觀的設計與創造,實際上也就是創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的含義,經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對鄉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其二則來源于工業革命中后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城市的對抗。
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和附屬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景觀的視野隨后從城市擴展到了鄉村,是鄉村也成為景觀”。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封建領主制度將人束縛在君權之下,人被束縛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滿神秘和恐怖,且又為人類生活之母,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使得人如母親襁褓之中的嬰兒。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的價值從生活和生存所必須的使用價值,轉變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和資源,人與土地第一次分離而成為城里人。新興的城市貴族通過強大的資本勾畫其理想的城市,同時不斷的向鄉村擴展,將其作為城市的附屬。1420年前后發明的透視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為一個完全幾何、數學的圍有圍墻的圖案。在幾何中心是一個大的開放空間,被行政建筑所包圍:國王的宮殿,法院的大樓,主教堂,監獄,財務大樓和軍事中心。這樣的理想城市是為行政辦公及法律公正而設立的,是為了城市生活而設計的,是純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遵循了嚴格的比例關系和美學原則。而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樣的審美標準來設計和建造,因此有了凡爾塞為代表的巴洛克造園。
景觀作為城市的逃避景觀作為視覺美的含義的第二個轉變,源于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環境的惡化。工業化本身是文藝復興的成果,但是至少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各大城市,城市環境極度惡化。城市作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徹底破壞。相反成為了丑陋和恐怖的場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園成為了逃避的場所。因此。作為審美對象的景觀也從欣賞和贊美城市,轉向愛戀和保護田園。因此才有以Olmsted為代表的景觀設計師的出現和景觀設計學的誕生。一般來說,這個誕生的時間被確認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導田園風光為主調的美國城市公園運動,和以保護自然原始美景為主導的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因此也才有霍華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園城市和隨后的田園郊區運動。
2.2景觀的棲息地含義: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或者說是潛在的家。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準。所謂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無論是作畫還是賞畫,實質上都是一種卜居的過程。也就是場所概念(place)的深層含義。這便又回到哲學家海得歌爾的棲居概念。棲居的過程實際上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在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息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和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的。與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場所是無處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具體,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
2.3景觀作為系統的含義:科學、客觀的解讀
在一個景觀系統中,至少存在著五個層次以上的生態關系:
第一是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態流是水。哀勞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將南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截而為雨,在被灌溉,飲用和洗滌利用之后,流到干熱的紅河谷地,而后蒸騰、蒸發回大氣,經降雨又回到本景觀之中,從而有了經久不衰的元陽梯田和山上茂密的叢林,這是全球及區域生態系統科學研究的對象。根據Lovelock的蓋婭理論,大地本來是一個生命體:地表、空氣、海洋和地下水等通過各種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學的過程,維持著一個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觀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即水平生態過程。來自大氣的雨、霧,經過村寨上叢林的截流、涵養,成為終年不斷的涓涓細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飲的蓄水池;再流經家家戶戶門前的洗滌池,匯入寨中和寨邊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養魚的場所,最后富含養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層層梯田,灌溉著他們的主要作物——水稻。這種水平生態過程,包括水流、物種流、營養流與景觀空間格局的關系,正是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第三種生態關系,是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如叢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水塘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梯田本身作為一個農田系統,其內部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這是一種在系統邊界明確情況下的垂直生態關系,其結構是食物鏈和營養階,功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是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第四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生命和環境之間,包括植物與植物個體之間與群體之間的競爭、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這便是植物生態、動物生態、個體生態、種群生態所研究的對象。
第五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人類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營養及能量的關系,這是人類生態學所要討論的。當然,人類本身的復雜性,包括其社會、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十分復雜。已遠非人類生態本身所能解決,因此又必須借助社會學、文化生態、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對景觀進行研究。城市景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幾乎包含了所有上訴生態過程,而成為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2.4景觀作為符號的含義:人類理想和歷史的書
人類是符號動物,景觀是一個符號傳播的媒體,是有含義的,它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包括自然和社會歷史;講述著動人的故事,包括美麗的或者是凄慘的故事;講述著土地的歸屬,也講述著人與土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
這本書是由符號和語言寫成的,“景觀具有語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著話語中的單詞和構成——形狀圖案、結構、材料、形態和功能。所有景觀都是由這些組成的。如同單詞的含義一樣,景觀組成的含義是潛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顯示。景觀語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實用的,也可以是詩意的。海得歌爾把語言比喻成人們棲居的房子。景觀語言是人類最早的語言,是人類文字及數字語言的源泉。“河出圖,洛出書”固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它卻生動的說明了中國文字與數字起源于對自然景觀中自然物及現象的觀察和啟示的過程。
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可以用來說,讀和書寫,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類發明了景觀語言,如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景觀語言是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時也是為了庇護和隔離的,景觀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只能部分地為外來者所讀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從而在交流中維護了族群內部的認同,而有效的抵御外來者的攻擊。
景觀中的基本名詞是石頭、水、植物、動物和人工構筑物,他們的形態、顏色、線條和質地是形容詞和狀語。這些元素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便構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滿意味的書。一本關于自然的書,關于這個地方的書,以及關于景觀中人的書。當然,要讀懂,讀者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關系中的景觀語言一樣,是有多重含義的,這都是因為人是符號的動物;而景觀符號,是人類文化和理想的載體。
3.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指通過對環境的設計使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諧共存。她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3.1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景觀設計具有廣泛的領域,大到國土與區域規劃設計,小到庭院,甚至室內的綠色空間設計;從純自然的生態保護和恢復,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間設計,都是景觀設計多涵蓋的領域。以下就初步的談一下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3.1.1城鎮規劃
景觀設計師很早就開始擔當城市物質空間的規劃角色,城鎮規劃是城市空間的中心規劃。城鎮規劃是針對城市與鄉鎮的規劃與設計。規劃者運用區域規劃技術與法規、常規規劃、概念規劃、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來確定城市地域內的布局與組織。城鎮規劃也涉及到“城市設計”內容,如廣場、街道景觀等開放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發展。
3.1.2場地和社區規劃
環境設計是景觀設計專業的核心問題。涉及到居住區、商業、工業、各機構的室內空間以及公共空間等室外空間的細部設計。它把場地作為藝術研究的對象來看待,綜合平衡室內與室外的軟、硬表面,建筑物與植物的材料選擇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詳細的構筑物的規劃說明與準備等。
場地規劃以某一地塊內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協調與安排為基礎,場地規劃項目涉及單幢建筑的土地設計、辦公區公園設計、購物中心或整個居住社區的地塊設計等。從更大的職業范圍講,基地設計還包括基地內自然元素與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審美性以及生態等敏感性的組織與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動物和氣候。敏感性的設計有利于減少環境壓力與消耗,從而提高基地的價值。
3.1.3景觀規劃
區域景觀規劃對于很多景觀設計師(LandscapeArchitect)來講是個逐漸擴展的實踐領域。它隨著過去一年來公眾環境意識的覺醒而發展。它融合了環境規劃與景觀設計。在這個領域,景觀設計師針對土地與流域的規劃、管理等全部范圍,包括自然資源調查、環境壓力狀況分析、視覺分析和岸線管理等。
3.1.4公園與休閑區規劃
公園與休閑區規劃包括創造與改造城市、鄉村、郊區的公園與休閑地帶。同時發展成為更大范圍的自然環境規劃。如國家公園規劃、郊野規劃、野生動物保護地規劃等。
3.1.5土地發展規劃
土地發展規劃包括大范圍與多區域的未發展土地的規劃和小面積的城市、鄉村和歷史地段的基地設計。同時在政策規劃與個體發展計劃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在這一領域,景觀設計師需要掌握房地產經濟及其發展組織過程的知識,同時還應理解土地開發與發展的客觀限制條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與廣博的知識,景觀設計師通常是這一學科領域的綜合學科設計小組的帶頭人。
3.1.6旅游和休閑地規劃
基地的歷史性保護與復興如公園、私家花園、場地、濱水區和濕地等的保護與復興。它涉及到基地相對穩定狀態的維持與保護、作為歷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塊的保護、地段的歷史記憶與質量的恢復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發展與更新。
3.2景觀設計的拓展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景觀設計的形式與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要使景觀的發展跨越障礙,實現可持續,則要求景觀設計作出相應的拓展,首先應該是觀念上的拓展:
3.2.1生態設計觀
生態設計觀念或結合自然的設計觀念,已被設計者和研究者倡導了很長的時間,隨著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價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態設計觀必然有進一步的發展,可以將其概括為:
不僅考慮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將設計作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環的一個手段,充分體現地域自然生態的特征和運行機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設計中盡量避免對地形構造和地表機理的破壞,尤其是注意繼承和保護地域傳統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觀;
從生命意義角度去開拓設計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體現了生命優于物質的主題;
通過設計重新認識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建構更好的生態倫理。
3.2.2人性設計觀
全球化是人類推動的,人類是世界的主體,是技術的掌握者、文化的繼承者、自然的維護者。景觀設計觀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義,超越功能意義設計,進入到人性化設計。具體包括:
以人為本,設計中處處體現對人的關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環境行為模式獲得使用者的認同;
呼應現代人性意義,對人類生活空間與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與人類的多樣性和發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變化和內涵的多義性。
3.2.3多元設計觀
多元的景觀發展要求景觀設計強化地方性和多樣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來豐富全球景觀資源。其觀念具體包括:
根據地域中社會文化的構成脈絡和特征,尋找地域傳統的景觀體現和發展機制;
以演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地域的文化傳統,將地域傳統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與景觀現實及未來發展相結合,使之獲得持續的價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閉的地域概念,結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術和信息手段來詮釋和再現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內涵與實質,棄絕標簽式的符號表達。
3.2.4信息設計觀
傳統的景觀設計集中于展示形態與空間,滿足功能需求。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要求景觀承載更多的信息,相應的景觀設計必然集中于信息,體現時間優于空間的概念。其具體包括:
應對于信息處理,設置信息調節、疏導的空間,留有增容余地和彈性發展的場所;
為有效讀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簡潔、色彩奪目的形式,尤其是對符號標志系統的處理;
將信息技術融進設計理念和人的審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層次上與情感抒發融為一體;
創造互動景觀,使景觀應對于不同信息而變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種角色,承載某種功能。
3.2.5技術設計觀
全球化時期的景觀發展充分利用技術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應的設計觀念也必然緊密結合技術。表現在:
體現技術理性,設計作為與人口增加、資源減少、環境變化的回答,反思技術的優越性和潛在危險;
體現技術理性,反映技術與人類情感相融合的發展動態和技術審美觀念的多樣化趨勢;
體現景觀智能化趨勢,創造有“感覺器官”的景觀,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機體般活性運轉,良性循環;
尊重地域適宜技術所呈現的景觀形式,將其轉化為新的設計語言。
3.2.6創新技術觀
除了技術直接導致創新景觀之外,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自由廣泛傳播、交流而激發的靈感也成為創新景觀的源泉,相應的設計觀強調變化、彈性。具體包括:
將更多景觀要素納入設計中,用多樣詞匯表達個性化設計;
改變思維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彈性、模糊、不確定設計的價值;
虛幻世界與現實世界并駕齊驅,以多重尺度拓展創意空間。
3.2.7藝術設計觀
隨著人類素質的提高和更多休閑時間投入文化藝術活動,藝術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類生存的一切環境都被賦予藝術色彩,相應的景觀設計觀念包括:
強化對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觀與建筑、規劃、園林有更大的融合;
將審美的生存觀念體現于設計中,通過設計將審美上升為人的生存范疇;
結合時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與和諧的景觀藝術;
設計藝術水準的提高取決于對現實的了解、文化的領悟、技術的掌握和個性的發揮。
4.景觀設計要素
景觀設計的要素包括景觀設計的素材的特點和基本知識。
所有的景觀都是通過景觀要素來體現的,景觀設計的素材和內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體,鋪地和景觀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設計的基礎,其余是設計的要素。
4.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觀設計最基本的場地和基礎。這里談的地形,是指景觀綠地中地表各種起伏形狀的地貌。在規則式景觀中,一般表現為不同標高的地坪、層次;在自然式景觀中,往往因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觀設計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內容。地形地貌總體上分為山地和平原。進一步可以劃分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為凹地、凸地等。在景觀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慮生態學的觀點,營造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的自然景觀,減少對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同時,可以減少土石方量的開挖,節約經濟成本。因此,充分考慮應用地形特點,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觀元素的基礎。景觀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響總體規劃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觀地形設計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現狀,而要充分體現總體規劃的意圖,作必須的工程措施。所以每個景觀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這里要考慮幾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關。同時還要考慮到因堆山而挖湖所減少的陸地面積并不小。例如,北京頤和園面積并不小(約300公頃),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陸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園面積的7%,因此節假日就顯得擁擠。按此,估計游人會比較集中的中心景觀要留有足夠的平地,這也是防震備戰所必須。上海長風公園37公頃,水面積約占4l%,而陸地中有82%是綠地,現在看來并無不當。明計成在《園冶》里有一段話"約十畝之基,須開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為壘土者四,高卑無淪,栽竹相宜。"可供參考。
經濟因素。有人計算,用1:2.5的坡度堆一個10米高的山,山頂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據估計,單是土方價約近50萬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達10余萬方了。因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數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畫龍點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為例,50-60年代的楊浦、和平、虹口公園因有日偽時期彈藥庫、靶場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園因人防工程出氣口而堆山;80年代楓涇公園因原址土丘而設計地形,皆合乎當時當地情理。90年代濱海人工森林為改善種植條件和景觀而挖魚塘堆山;現在閔行區和環線指揮部計劃利用七寶附近垃圾山作公園,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觀設計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簡單的來說,主要有四點:
改善植物種植條件,提供干、濕,以至水中;陰、陽、緩陡等多樣性環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種景觀用途,同時具有灌溉、抗旱、防災作用。
創造園林活動項目,建筑所需各種地形環境。
組織景觀空間,形成優美園林景觀。
4.1.3設計手法
在具體的設計表現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術,如VR仿真技術手段進行三維地形的表現,以便真實地模擬實際地形,表達景觀設計后的場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戶進行交流溝通。
4.2植被設計
植被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觀設計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種大、小喬木等。巧妙合理地運用植被不僅可以成功營造出人們熟悉喜歡的各種空間,還可以改善住戶的局部氣候環境,使住戶和朋友鄰里在舒適愉悅的環境里完成交談、駐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動。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視覺功能和非視覺功能。非視覺功能指植被改善氣候、保護物種的功能;植被的視覺功能指植被在審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曠神怡。通過視覺功能可以實現空間分割,形成構筑物,景觀裝飾燈功能。
Gary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環境品質》中將植被的功能分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調節氣候功能、美學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間、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間和創造系列景觀等,簡言之,即空間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視線誘導。
調節氣候功能:遮蔭、防風、調節溫度和影響雨水的匯流等。
美學功能:強調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設計元素,使其作為景觀焦點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別、質地等特點還可以形成小范圍的特色,以提高景觀的識別性,使景觀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項
景觀中的植被綠化設計,還應該注意其他一些事項:
與景觀道路、廣場有關的綠化形式有:中心綠島、回車島等;行道樹;花缽、花樹壇、樹陣;兩側綠化。
最好的綠化效果,應該是林蔭夾道。郊區大面積綠化,行道樹可和兩旁綠化種植結合在一起,自由進出,不按間距靈活種植,實現路在林中走的意境。這不妨稱之為夾景;一定距離在局部稍作濃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點使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棲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綠地則要多幾種綠化形式,才能減少人為的破壞。在車行道路,綠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車視距、轉彎半徑等要求。特別是不要沿路邊種植濃密樹叢,以防人穿行時剎車不及。
要考慮把"綠"引伸到道路、廣場的可能,相互交叉滲透,最為理想:使用點狀路面,如旱汀步、間隔鋪砌;使用空心砌塊,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磚。波蘭有種空心磚,可使綠地占鋪砌面2/3以上。在道路、廣場中嵌入花缽、花樹壇、樹陣。
道路和綠地的高低關系。設計好的道路,常是淺埋于綠地之內,隱藏于綠叢之中的。尤其是山麓邊坡外,景觀中的道路一經暴露便會留下道道橫行痕跡,極不美觀,因此設計者往往要求路比"綠"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帶來的是匯水問題,這時單邊式道路兩側,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淺的明溝,降雨時匯水瀉入的雨水口,天晴時乃是草地的一種起伏變化。
城市道路的綠化,與道路的性質相關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觀大道、步行街等。
4.3道路設計
這里所說的道路,是指景觀綠地中的道路、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它是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是景觀的骨架、網絡。景觀道路的規劃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觀面貌和風格。例如,我國蘇州古典園林,講究峰回路轉,曲折迂回,而西歐古典園林凡爾賽宮,講究平面幾何形狀。
景觀道路和多數城市道路不同之處,在于除了組織交通、運輸;還有其景觀上要求:組織游覽線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觀道路、廣場的鋪裝、線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觀一部分。總之,當人們到景區,沿路可以休憩觀景,景觀道路本身也成為觀賞對象。
4.3.1景觀道路分類
一般景觀的景觀道路分為三種:
主要道路。貫通整個景觀,必須考慮通行、生產、救護、消防、游覽車輛。寬7-8米。
次要道路。溝通景區內各景點、建筑,通輕型車輛及人力車。寬3-4米。
林蔭道、濱江道和各種廣場。
休閑小徑、健康步道。雙人行走1.2-1.5米,單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過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達到健身目的,同時又不失為一個好的景觀。
4.3.2景觀道路線型
規劃中的景觀道路,有自由、曲線的方式,也有規則、直線的方式,形成兩種不同的景觀風格。當然采用一種方式為主的同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補充。仔細觀察,上海楊浦公園整體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規則式的;復興公園則相反,雁蕩路、毛氈大花壇是規則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這樣相互補充也無不當。不管采取什么式樣,景觀道路忌諱斷頭路、回頭路。除非有一個明顯的終點景觀和建筑。
景觀道路并不是對著中軸,兩邊平行一成不變的,景觀道路可以是不對稱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東世紀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線向南移了10米,北側人行道寬44米,種了6排行道樹。南側人行道寬24米,種了兩排行道樹;人行道的寬度加起來是車行道的兩倍多。
景觀道路也可以根據功能需要采用變斷面的型式。如轉折處不同寬狹;坐凳、椅處外延邊界;路旁的過路亭;還有道路和小廣場相結合等等。這樣寬狹不一,曲直相濟,反倒使道路多變,生動起來,做到一條路上休閑、停留和人行、運動相結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轉彎曲折。這在天然條件好的景觀用地并不成問題: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話下。而在條件并不太好的地區,一般就不是這樣。為了延長游覽路線,增加游覽趣味,提高綠地的利用率,景觀道路往往設計成婉蜒起伏狀態,但是有的地區景觀用地的變化不大,往往一馬平川而根據不足。這時就必須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來配合園路的轉折和起伏。例如,在轉折處布置一些山石、樹木,或者地勢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綠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彎、五步一曲,為曲而曲,脫離綠地而存在。陳從周說:"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以明·計成的話要做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景觀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幾點:
避免多路交叉。這樣路況復雜,導向不明。
盡量靠近正交。銳角過小,車輛不易轉彎,人行要穿綠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寬度、鋪裝、走向上應有明顯區別。
要有景色和特點。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對景,讓人記憶猶新而不忘。
園路在山坡時,坡度≥6,要順著等高線作盤山路狀,考慮自行車時坡度≤8,汽車≤15;如果考慮人力三輪車,坡度還小,為≤3。人行坡度≥10%時,要考慮設計臺階。景觀道路和等高線斜交,來回曲折,增加觀賞點和觀賞面,未嘗不是好事。
安排好殘廢人所到范圍和用路。
4.4地面鋪裝
地面鋪裝和植被設計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視線誘導(包括人流、車流)。這里植被設計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無論是運用何種素材進行景觀設計,首要的目的是滿足設計的使用功能。地面鋪裝和植被設計在手法上表現為構圖,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對環境的識別性。在明晰了設計的目標后,可以放心地探討地面鋪裝的作用、類型和手法。
4.4.1考慮因素
一般的道路鋪裝,通常采用塊料-砂、石、木、預制品等面層,砂土基層即屬該類型的景觀道路。這是上可透氣,下可滲水的園林--生態--環保道路。采用這種道路有很多優點,主要是基于下面幾點考慮:
符合綠地生態要求。可透氣滲水,極有利于樹木的生長,同時減少溝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補充。
與景觀相協調。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跡。尤其是郊區人工森林這種類型綠地,粗獷一些并無不當。
新建的景觀,往往因地形變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廣場處于新填土之上。
景觀的綠地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要不斷補充完善。這種路面鋪裝適于分期建設,甚至臨時放個過路溝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極容易不必如剛性路面那樣開腸剖肚。
景觀綠地除建設期間外,道路車流頻率不高,重型車也不多。
是我國園林傳統做法的繼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項
塊料路面的鋪砌要注意幾點:
廣場內同一空間,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種式樣的鋪裝較好。這樣幾個不同地方不同的鋪砌,組成一個整體,達到統一中求變化的目的。實際上,這是以景觀道路的鋪裝來表達道路的不同性質、用途和區域。
一種類型鋪裝內,可用不同大小、材質和拼裝方式的塊料來組成,關鍵是用什么鋪裝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強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線條簡潔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種石料,變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徑、小空間、休閑林蔭道,可豐富多采一些,如我國古典園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觀要素的特征,以創造富于特色、膾炙人口的鋪裝來。例如,杭州的竹徑通幽,蘇州五峰仙館與鶴所間的仙鶴圖與環境融洽一體,詩情畫意,躍然紙上。明朝的計成在《園冶》中對此早有論述"惟所堂廣廈中,鋪一慨磨磚,如路徑盤蹊,長砌多般亂石,中庭式宜疊勝,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選鵝子鋪成蜀錦。"
塊料的大小、形狀,除了要與環境、空間相協調,還要適于自由曲折的線型鋪砌,這是施工簡易的關鍵;表面粗細適度,粗要可行兒童車,走高跟鞋,細不致雨天滑倒跌傷、塊料尺寸模數,要與路面寬度相協調;使用不同材質塊料拼砌,色彩、質感、形狀等,對比要強烈。
塊料路面的邊緣,要加固。損壞往往從這里開始。
側石問題。園路是否放側石,各有己見。一般來說要依實而議定,①看使用清掃機械是否需要有靠邊;②所使用砌塊拼砌后,邊緣是否整齊;③側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園路邊緣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園路兩側綠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綠化尚未成型時,須以側石防止水土沖刷。
建議多采用自然材質塊料。接近自然,樸實無華,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甚至于舊料、廢料略經加工也可利用為寶。日本有種路面是散鋪粗砂,我國過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崗巖板也廣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舊磚瓦,何嘗不是傳統園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鋪裝的作用
為了適應地面高頻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濘難走;
給使用者提供適當范圍的堅固的活動空間;
通過布局和圖案引導人行流線。
4.4.4地面鋪裝的類型
根據鋪裝的材質可以分為:
瀝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國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國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種公園、廣場。
磚砌鋪裝;用于城市道路、小區道路的人行道、廣場。
石材鋪裝
預制砌塊
地面鋪裝的手法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線性、流行性、拼圖、色彩、材質搭配等手法為使用者提供活動的場所或者引導行人通達某個既定的地點。
4.5水體設計
一個城市會因山而有勢,因水而顯靈。為表現自然,水體設計是造園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論哪一種類型的景觀,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喜水是人類的天性。水體設計是景觀設計的重點和難點。水的形態多樣,千變萬化。
圖4.4景觀設計中的水體設計
4.5.1水體分類
景觀設計大體將水體分為靜態水和動態水的設計方法。靜有安詳,動有靈性。自然式景觀以表現靜態的水景為主,以表現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森的寂靜深遠的境界取勝。人們或觀賞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觀賞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魚,或觀賞水中芙蕖睡蓮,或觀賞水中皎潔的明月……自然式景觀也表現水的動態美,但不是噴泉和規則式的臺階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頭、礬口,以表現經人工美化的自然。動態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觀中的噴泉、瀑布、活水公園等。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和人工狀態下的水體,起側面、底面也是不一樣的。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邊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狀態下的水體。如噴水池、游泳池等,其側面、底面均是人工構筑物。
根據水景的功能還可以將其分為觀賞類,嬉水類。
4.5.2考慮因素
水體設計要考慮以下幾點:
水景設計和地面排水結合;
管線和設施的隱蔽性設計;
防水層和防潮性設計;
與燈光照明相結合;
寒冷地區考慮結冰防凍。
4.5.3注意事項
從總體看,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無論是一塊綠地、一個公園的水體,應服從總體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構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規則,是隱是現,有無欄干小徑,要看整體的地域位置、風格面貌而定。一個園內不同區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幾種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廣場建筑而規則,彼岸近丘陵叢林而自然,也不失為一種變化和對比,注意點是交接如何過渡。
·池岸的設計要考慮安全因素.一般近岸處水宜淺(2/5-3/5),面底坡緩(1/3-1/5),以求節約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須多費匠心。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觀賞魚、植荷蓮、劃舟艇、顯倒影、噴水、游泳、溜冰等,也會使景觀和水深淺、水波浪不盡相同,而影響池岸設計。
·選材既關及景觀,也決定造價,從經濟上也要多加考慮。
4.5.4設計要點
水景設計的要點是什么呢?一是水質。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難。
"死水一潭",會讓游人掩鼻而過,會讓管理部門叫苦連天。回憶歷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龍須溝,皆因惡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稱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時,更要對水補充、排泄、循環、凈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考慮,真正做到"綠色"、"生態",才可持續發展。在這期間,還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一條環境居住區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溝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溝通,這樣沒有死水斷頭浜之虞。
(2)水體不同形狀、深淺、寬狹的設計,象征著不同的地理環境:溪流、池湖、港灣、半島、河埠……有著不同的景觀,起著不同的生態作用。
(3)在不同的水體環境,布置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如水中的荷蓮,水邊的蘆葦,魚類……即使在小環境,也體現生物的多樣性。如能有意識選擇一些環保生物,則更有利。
(4)以瀑布、涌泉作為動力,創造水位高差,讓水體自然循環流動,產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動態水景觀;增加水體與大氣、沙石的接觸,提高含氧量。古諺:"流水不腐",是水景設計的座右銘。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構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緩坡入水,植物護岸,碎石、泥砂底。這樣的水系造價不會太高,更重要的是,與地下水共同組成一個系統。因此,選定一個合理的水面標高,至為重要。
(6)因為各種不同緩坡、不同水面寬狹,造就了各處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緩,淺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沖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環。大型水面,還要兼顧交通、娛樂、生產的種種需要。
(7)以開挖水渠及緩坡之土方,堆疊地形,分隔空間,改善種植條件,而減少土方運量,取"一箭雙雕"之功利。
(8)引導雨水沿著起伏地形滲透、流淌,匯而成河。這里沒有淹漬、沖刷,也減少排水工程量。僅在出口處設溢水、單向閥門,干旱缺雨季節,以人工辦法補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綠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態良性循環。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綠色生態區的重要標準。
4.6設施景觀
設施景觀主要指各種材質的公共藝術雕塑或者與藝術化的公共設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電話、指示牌、路標等。它們作為城市中的景觀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們卻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設施,是現代室外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人又稱它們是“城市家具”。還有一些大的設施在人們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運動場等。無論這些設施的大小,它們都已經越來越成為城市整體環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觀營建中不容忽視的環節,所以又被成為“設施景觀”。
4.6.1運用原則
景觀的設計當然應該首先注重實用,同時其所設置的環境也是人們戶外活動的場所,所以應該以適合、適用為原則。各項設施、設備應該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設施和設備,并考慮外觀美,以增加環境視覺美的趣味。必須要了解設施物的實質特征(如大小、質量、材料、生活距離等)、美學特征(大小、造型、顏色、質感)以及機能特征(品質影響及使用機能),并預期不同的設施設計及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質和感覺,確定發揮其潛能。
另外,設計中還必須考慮到設施景觀的安全性,以防止它們被盜或遭到破壞,大型的運動設施應建造必要的圍護。對于小型的設施應該把它們牢固的安裝在地面或者墻上,保證所有的裝配構件都沒有被移動、拆卸的可能。
4.6.2景觀設施分類
按照設施景觀的服務用途,可以將景觀分為七類:
休息設施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務設施如電話亭,灘亭、郵筒等。
信息設施如標志、指示牌等。
衛生設施如飲用水栓、洗手洗腳設施、垃圾桶、公用廁所等。
運動設施如各類運動場、球場、高爾夫球場等
游樂設施如兒童游戲設施等
交通設施如分隔墩、隔離墩、路障、候車亭等。
5.景觀設計方法
景觀設計是多項工程配合相互協調的綜合設計,就其復雜性來講,需要考慮交通、水電、園林、市政、建筑等各個技術領域。各種法則法規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體的設計中,運用好各種景觀設計要素,安排好項目中每一地塊的用途,設計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質的、滿足客戶需要的、比較適用的方案。景觀設計中一般以建筑為硬件,綠化為軟件,以水景為網絡,以小品為節點,采用各種專業技術手段輔助實施設計方案。
從設計方法或設計階段上講,大概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5.1構思
構思是一個景觀設計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景觀設計的最初階段。從學科發展方面和國內外景觀實踐領域來看,景觀設計的含義相差甚大。一般的觀點都認為景觀設計是關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決土地、人類、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與健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它涉及包括區域、新城鎮、鄰里和社區規劃設計,公園和游憩規劃,交通規劃,校園規劃設計,景觀改造和修復,遺產保護,花園設計,療養及其他特殊用途區域等很多的領域。同時,從目前國內很多的實踐活動或學科發展來看,著重于具體的項目本身的環境設計,這就是狹義上的景觀設計。但是這兩種觀點并不相互沖突。
綜上所述,無論是關于土地的合理使用,還是一個狹義的景觀設計方案,構思是十分重要的。
構思是景觀規劃設計前的準備工作,是景觀設計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構思首先考慮的是滿足其使用功能,充分為地塊的使用者創造、安排出滿意的空間場所,又要考慮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盡量減少項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干擾。然后,采用構圖以及下面將要提及的各種手法進行具體的方案設計。
5.2構圖
在構思的基礎上就是構圖的問題了。構思是構圖的基礎,構圖始終要圍繞著滿足構思的所有功能。在這當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早在步入春秋戰國時代,就進入和親協調的階段,所以在造園構景中運用多種手段來表現自然;以求得漸入佳境、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效果。而現代的景觀設計思想也在提倡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觀設計師的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景觀設計構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平面構圖組合和立體造型組合。
平面構圖:主要是將交通道路、綠化面積、小品位置,用平面圖示的形式,按比例準確地表現出來。
立體造型:整體來講,是地塊上所有實體內容的某個角度的正立面投影;從細部來講,主要選擇景物主體與背景的關系來反映,從以下的設計手法中可以體現出這層意思。
5.3對景與借景
景觀設計的構景手段很多,比如講究設計景觀的目的、景觀的起名、景觀的立意、景觀的布局、景觀中的微觀處理等,這里就一些在平時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觀規劃設計方法做一些介紹。景觀設計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軸線和道路軸線,在軸線盡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對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這種從甲觀賞點觀賞已觀賞點,從乙觀賞點觀賞甲觀賞點的方法(或構景方法),就叫對景。對景往往是平面構圖和立體造型的視覺中心,對整個景觀設計起著主導作用。對景可以分為直接對景和間接對景。直接對景是視覺最容易發現的景,如道路盡端的亭臺、花架等,一目了然;間接對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軸線上或行走的路線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隱蔽或偏移,給人以驚異或若隱若現之感。
借景也是景觀設計常用的手法。通過建筑的空間組合,或建筑本身的設計手法,將遠處的景致借用過來。大到皇家園林,小至街頭小品,空間都是有限的。在橫向或縱向上要讓人擴展視覺和聯想,才可以小見大,最重要的辦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計成在《園冶》中指出,“園林巧于因借”。借景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之分。借遠方的山,叫遠借;借鄰近的大樹叫鄰借;借空中的飛鳥,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魚,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應時而借。如蘇州拙政園,全面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到幾百米以外的北寺塔,這種借景的手法可以豐富景觀的空間層次,給人極目遠眺、身心放松的感覺。
5.4添景與障景
當一個景觀在遠方,或自然的山,或人為的建筑,如沒有其他景觀在中間、近處作過渡,就會顯得虛空而沒有層次;如果在中間、近處有小品、喬木作中間、近處的過渡景,景色顯得有層次美,這中間的小品和近處的喬木,便叫做添景。如當人們站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觀賞萬壽山遠景時,萬壽山因為有倒掛的柳絲作為裝飾而生動起來。
“佳則收之,俗則屏之”是我國古代造園的手法之一,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也常常采用這樣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將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觀中,將亂差的地方用樹木、墻體遮擋起來。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斷行進路線或逼迫其改變方向的辦法用實體來完成。
5.5引導與示意
引導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采用的材質有水體、鋪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園的水體,水流時大時小,時寬時窄,將有人引導到公園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說明的形式如路標、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過地面鋪裝、樹木的有規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處,給人以身隨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覺。
5.6滲透和延伸
在景觀設計中,景區之間并沒有十分明顯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漸而變之。使景物融為一體,景觀的延伸常引起視覺的擴展。如用鋪地的方法,將墻體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將室內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為延伸,產生連續不斷的效果。滲透和延伸經常采用草坪、鋪地等的延伸、滲透,起到連接空間的作用,給人在不知不覺中景物已發生變化的感覺。在心理感受上不會“嘎然而止”,給人良好的空間體驗。
5.7尺度與比例
景觀設計主要尺度依據在于人們在建筑外部空間的行為,人們的空間行為是確定空間尺度的主要依據。如學校的教學樓前的廣場或開闊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過于局促。太大了,學生或教師使用、停留會感覺過于空曠,沒有氛圍;過于局促會使得人們在其中會覺得過于擁擠,失去一定的私密性,這也是人們所不會認同的。因此,無論是廣場、花園或綠地,都因該依據其功能和使用對象確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適的尺度和比例會給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適的尺度和比例則會讓人感覺不協調,特別的別扭。以人的活動為目的,確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讓人感到舒適、親切。
具體的尺度、比例,許多書籍資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從實踐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實踐中體會,在親自運用的過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適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兩個度向,一是人與空間的比例,二是物與空間的比例。在其中一個庭院空間中我們安放點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適呢?應該照顧到人對山石的視覺,把握距離以及空間與山石的體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為視點;太大,又變成累贅。總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從圖畫方面去考慮是不夠的,綜合分析、現場的感覺才是最佳的方法。
5.8質感與肌理
景觀設計的質感與肌理主要體現在植被和鋪地方面。不同的材質通過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質感與肌理效果。如花崗石的堅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紋理和細膩,草坪的柔軟,樹木的挺拔,水體的輕盈。這些不同材料加以運用,有條理地加以變化,將使景觀富有更深的內涵和趣味。
5.9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是景觀設計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觀的處理上節奏包括:鋪地中材料有規律的變化,燈具、樹木排列中以相同間隔的安排,花壇座椅的均勻分布等。韻律是節奏的深化。如臨水欄桿設計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韻律,整個臺地都用弧線來裝飾,不同弧線產生了向心的韻律來獲得人們的贊同。
以上是景觀設計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綜合運用的,并不能截然分開。只有在了解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專業設計實踐,才能很好地將這些設計手法,熟記于胸,靈活運用于方案之中。
6.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六個大的方面來研究了景觀設計的要素,它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述了景觀,探討了景觀的本質,為進一步研究景觀設計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景觀設計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討景觀設計要素的基礎上進行的。景觀設計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種方法,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論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結論。
1.景觀設計的要素
景觀設計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體,鋪裝和設施景觀。
2.景觀設計的方法
景觀設計的方法包括構思、構圖、對景與借景、添景與障景、引導與示意、滲透和延伸、尺度與比例、質感與機理、節奏與韻律。
3.景觀設計的終極目標
景觀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它的最終目的是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創造和諧。
此外,我們在研究景觀設計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時,景觀設計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應該放在景觀設計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條件展現特色。
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特色。
著眼于長遠,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參考文獻: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與理想景觀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科學出版社,1998
尚郭,生態環境與景觀,天津大學學報增刊,1989
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王曉俊,西方現代園林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英)PaulCooper,劉林海譯,新技術庭園,貴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堅、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中國建筑工業出版杜,2003
何依,中國當代小城鎮規劃精品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廣場主導功能的演變給我們的啟示,城市規劃,2002(1)35-37
篇8
關鍵詞:三位一體;名村保護;保護思路
Abstract:In the village protection plann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 in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from the protection of the famous city of mature experience, in the Banliang Village to prote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lanning put forward " the Trinity" the village protection system. " The Trinity" is the l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s of cultural relics three special planning of aggregates, is also the village village protection, protection and protection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units from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cosmic combination of "point line area".
Keywords:the trinity;village protection;protection of train of thought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7-0081-04
1 前言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頒布實施,是在法律層面確認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經過多年的摸索研究,保護方法已相當成熟,也頒布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編制要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等多種技術性規范文件,但名村保護由于起步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針對性地頒布過相關技術規范,這對名村保護造成了一定的技術難題。如何編制名村保護規劃,是設計單位面臨的現實問題。借鑒成熟的名城保護方法,是名村保護的一種有效途徑。
根據名城保護建立 “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 “文物保護單位”三個層次的保護體系,借鑒名城保護三個層次的保護體系,本文提出“三位一體”的名村保護規劃思路,即“村域保護”、“村莊保護”和“文物保護單位”三個層次的保護體系。村域保護作為宏觀保護層次、村莊保護作為中觀保護層次、文保單位保護作為微觀保護層次。
2 “三位一體”的保護思路
2.1相關規劃的“三位一體”
國土行政管理部門、規劃行政管理部門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三個單位都有獨立的規劃,國土部門側重土地利用,規劃部門強調空間布局,文物部門針對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名村保護規劃需要銜接三個部門的相關規劃,在村域保護層面需落實國土部門的土地使用規劃,在村莊保護層面要落實規劃部門的鄉鎮總體規劃,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層面需落實文物管理部門的文保單位保護修繕(如圖1所示)。
2.2名村規劃的“三位一體”
城鄉規劃法把所有層次的規劃分成上位規劃與下位規劃的對應關系,這使得規劃能有效的上下銜接。在編制名村保護規劃當中,村域保護作為宏觀層面,保護村域這個“面”;村莊保護作為中觀層面,保護村莊這個 “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作為微觀層面,保護文保單位這個“點”。“點線面”相結合,使得名村規劃形成“三位一體”的保護體系(如圖2所示)。
3 村域保護規劃
3.1保護范圍
把整個板梁行政村界線劃為村域范圍,村域用地238.84hm2。
3.2保護體系
村域范圍內保護好板梁的山水格局,規劃形成“一村兩水兩山”保護體系。(如圖3所示)
3.2.1“一村”
指的是板梁古村,
3.2.2“兩水”
指的是九山河和板溪,
3.2.3“兩山”
指的是象嶺和賀家屋山。
3.3保護措施
3.3.1“一村”的保護要求
重點保護板梁古村的歷史文化遺產,具體保護措施落實在村莊保護規劃中。
3.3.2“兩水”的保護要求
規劃對九山河和板溪兩條河流加強保護,保持自然生態河岸線,營造休閑綠化的親水空間和宜人的濱水環境。
3.3.3“兩山”的保護要求
保護象嶺和賀家屋山兩座山體的自然植被,嚴禁開山采石和亂砍亂伐樹木,破壞山體的自然風貌。
3.4土地利用與人口控制
3.4.1土地利用
按照村莊布局規劃要求,板梁村為保留的基層村,人口規模1945人,建設用地規模18.5hm2,人均建設用地95m2。(如圖4所示)
3.4.2人口控制
控制古村內的居住人口,按照古村現狀345棟房屋的居住條件,戶均3.5人計算,古村合理人口為1200人。
3.5新農村建設
3.5.1用地選擇
為滿足古村發展和村民對現代生活的追求,通過對古村傳統格局分析,經多方選址、踏墈,規劃把北面的新村作為新農村建設區。
3.5.2布局方式
新村的建筑風格與古村要協調。采取一宅一基地的方式建設新村,建筑層數不超過6層,容積率1.6-1.8,建筑密度30%,綠地率30%。
4 村莊保護規劃
4.1保護范圍
4.1.1保護范圍
村莊東面以象嶺170m等高線為界、西面以武廣高速鐵路線為界、南面以村莊邊線為界、北以村組公路為界作為村莊范圍,控制用地面積27.30hm2。(如圖5所示)
①核心保護區
村莊東面以象嶺邊緣為界、西面以村組公路為界、南面以水渠為界、北以接龍橋為界作為核心保護區范圍,控制用地面積6.36hm2。
②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范圍除去核心保護區的用地,控制用地面積20.94hm2。
4.1.2環境協調區
在保護范圍以外劃定環境協調區,其范圍為村域行政界線。環境協調區用地面積211.54hm2。
4.2保護體系
規劃形成“一塔一水護名村”的保護體系。“一塔”為鎮龍塔代表歷史環境,“一水”為板溪代表自然環境,“名村”為板梁村代表人文環境。
4.3保護措施(如圖6所示)
4.3.1用地分級保護
4.3.1.1核心保護區的保護要求
①保持建筑現有的高度、體量、外觀形象及色彩。
②在核心保護區除可以新建、擴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其他構筑物。
③在核心保護區的入口廣場設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標志牌,147棟省級文保單位每棟建筑設置標志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涂改或損毀標志牌。
④核心保護區內建筑高度小于6m。
4.3.1.2建設控制地帶的控制要求
①在建設控制地帶可以新建、擴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其他構筑物。
②改建的建筑,要與核心保護區的整體風貌相協調。
③建設控制地帶內建筑高度小于10m。
4.3.1.3環境協調區的控制要求
①在此范圍內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應在建筑高度和建筑體量方面進行控制,建筑設計可部分采用傳統符號,具有傳統建筑的特色。
②環境協調區內建設強度控制為容積率在1.2-1.5之間,建筑密度小于30%,綠地率大于30%,建筑高度小于15m。
4.3.2空間格局保護
4.3.2.1沿河廣場整治
保留古村內的“五個廣場”,即位于游客中心前的“入口廣場”、位于下村半月塘前的“下村廣場”、位于銀子塘周邊的“銀子塘廣場”、位于中村半月塘的“中村廣場”和位于上村半月塘前的“上村廣場”。新建“三個廣場”,即位于接龍橋前的“橋頭廣場”、位于月塘廣場南面的“板溪廣場”和位于蓮花石南面的“蓮花廣場”。
4.3.2.2視線通廊控制
①視線通廊控制
嚴禁在板溪兩側50m內新修建、構筑物,保護好板溪沿河的視線走廊。沿河東側形成帶狀廣場空間,沿河西側形成自然綠化草地空間。
②天際輪廓線
嚴禁在象嶺西側、板溪東側范圍內新建3層(10m)以上建筑,規劃控制現有房屋高度,不許加高層數,保持現有天際輪廓線。
③建筑高度控制
核心保護區內建筑高度小于6m,建設控制地帶內建筑高度小于10m,風貌協調區內建筑高度小于15m。
4.3.3歷史街巷保護
4.3.3.1歷史街巷格局
嚴格保護并沿用村內石板路這一傳統路面形式和街巷格局,保持歷史原狀。
4.3.3.2歷史街巷材料
歷史街巷材料要保持傳統的石板材料,保護范圍內的路面材料禁止采用石板以外的其他材料。
4.3.3.3歷史街巷立面
保護沿街民居的傳統建筑形式,保持沿街建筑立面形式、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方面的完整性。
4.3.4建筑保護與整治(如圖7所示)
4.3.4.1分類模式
①保護修繕
即文物保護單位,要求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執行。 對文保單位采取日常保養、防護加固、現狀修整、重點修復等措施。
②保留改善
即風貌建筑,不改變外觀特征,調整、完善內部布局及設施。對這類建筑在不改變外觀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加固、完善內部布局,要保證其整體風貌、格局、尺度、風格不變。
③整修更新
即現代建筑,對其采取外立面整飾,使其融入歷史環境中。
4.3.4.2掛牌保護
對文保單位進行掛牌保護,設立保護標志,懸掛在文保單位的出入口。
4.3.5歷史環境要素保護
4.3.5.1古橋的保護
規劃對接龍橋進行保護,現狀的一塊水泥板取消,由一塊青石板代替,恢復原有七塊青石板的風貌,禁止載重車輛通行,只允許人行。
4.3.5.2古樹的保護
古樹名木樹冠以外3-5m或樹干以外8-15m為保護范圍,嚴禁砍伐焚燒古樹名木。
4.3.5.3古井的保護
對村莊內現有的古井保持現有風貌,不得增設任何設施。
4.3.5.4奇石的保護
保護好現有的蓮花石和神龜石,周邊平臺設置石凳等休憩設施,為游客觀賞提供便利。
4.3.6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做好非物質文化空間的掛牌和標識,建立“板梁村民俗文化展示館”,建立“湖南省板梁歷史文化名村”網站,通過多種手段加強對文化空間的展示宣傳。
4.4名村旅游規劃
4.4.1名村旅游定位
板梁村旅游發展定位為“湘南家族文化第一村” ——湖南最具宗族特色的古村落,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標準建設。
4.4.2旅游客源市場
4.4.2.1核心市場
為郴州市中心城區及周邊縣市。
4.4.2.2基本市場
為珠江三角洲和長株潭衡。
4.4.2.3機會市場
沿京珠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京廣鐵路沿線的各大中城市。
4.4.3旅游布局(如圖8所示)
4.4.3.1入口廣場接待區
規劃位于古村北面,包括辦公樓、游客服務中心。
4.4.3.2民居文化參觀區
規劃位于古村核心保護區,作為該項目核心和基礎部分。民居保護區規劃形成三個組團,即以下村祠堂為主的下村組團、以中村祠堂為主的中村組團和以上村祠堂為主的上村組團,三組功能區互相滲透,形成相對完整的古民居文化保護區,共同展示板梁古村的民居文化。
4.4.3.3農耕文化體驗區
規劃利用古村西面的農田辟作農耕文化體驗區。全面改造板梁古村落周邊環境,系統營造出一幅由青山、綠水、良田、村舍,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自然構建而成的美麗、古樸、自然的水墨丹青和田園畫卷。
4.4.3.4民俗文化活動區
規劃位于古村板溪沿岸的廣場區域,這塊用地是古村歷史上村民集體活動、聊天休閑、晾曬谷物的露天公共活動場所。
4.4.3.5生態林地休閑區
將古村象嶺作生態林地保護。系統建設象嶺云松觀景休憩區,新增游步道和部分休憩設施,在山頂建觀景臺,體驗林濤清風、靜嫻養息、一覽全村、其樂無窮的感覺。
4.4.4服務設施規劃
4.4.4.1餐飲服務設施
考慮悅來溫泉可以接待大型團體就餐服務,板梁不再重復設置大型餐飲設施,規劃板梁餐飲接待250位。布局采用分散方式,在接待中心對面的餐館安排100位,在古村條件適合的民居內安排150位,可以設置“高亭宴禮”作為鄉土特色飲食。
4.4.4.2娛樂休閑設施
在沿河各個廣場內開展“神獅拜年”、“元宵倒燈”、“傳統上梁”等民俗活動,在農耕文化區開展農事參與等體驗項目。
4.4.4.3商業購物設施
在旅游接待中心設置商品自選超市,包括小吃、飲料、電池等一般旅游所需物品;在古商街設置土特產商店,販賣紅薯酒、茶盒禮、傳統手工腐竹等特色商品。
4.4.4.4住宿接待設施
考慮悅來溫泉可以接待大型團體住宿服務,板梁不再重復設置大型住宿設施,規劃板梁住宿100床位,在古村保護區內利用閑置民居設置“鄉村旅館”提供住宿功能。
4.4.4.5管理和醫療設施
規劃在入口廣場接待中心內設衛生室,利用現有的管理用房,規劃不再新增辦公設施。
4.4.4.6導游標志設施
導游標志設置景區內道路交叉口、主要景點、景點交接處等,包括路標、景標、位標、游標、圖標、禁標和公益宣傳牌等。
4.5道路交通規劃(如圖9所示)
4.5.1對外交通規劃
①對外公路
村莊北面通過旅游公路連接馬三公路(三塘-馬田),經過3km到達107國道。現狀旅游公路為5m路幅,馬三公路為7m路幅。規劃兩條公路的路幅向一側擴寬為9m。板溪西側南北向的村組公路由現狀的5m擴寬為6m。
②游船碼頭
恢復板梁村至高亭鄉駐地之間的水上交通,重溫明清時期水運繁忙的景象。
4.5.2內部交通規劃
村莊內保留現有路徑寬度,所有街巷不通機動車,水泥路面的街巷恢復原來的青石板路。
4.5.3靜態交通
在村入口廣場處,結合旅游接待中心設置生態停車場。規劃54個大型停車位,停車場地規劃采用林蔭式,地面鋪設植草磚,以綠化和喬灌木帶分隔停車空間。另外把板溪河沿岸各廣場作為臨時停車場,滿足村民車輛停放。
5 文保單位保護規劃
5.1保護范圍
5.1.1保護范圍
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湘政函(2011)21號】要求,保護范圍為每棟建筑外墻墻基為起點,四向各至100m處。結合實情情況,文保單位的保護范圍與村莊保護的范圍重合。
5.1.2建設控制地帶
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湘政函(2011)21號】要求,建設控制地帶為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100m處。結合實情情況,文保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與村域行政范圍重合。
5.2保護內容
板梁村古建筑群有147棟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實施保護。
5.3分級保護(如圖10所示)
5.3.1保護范圍的保護要求
①范圍內的所有建筑與環境都要嚴格保護,不得隨意更改原有面貌及環境狀態。
②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但因特殊情況需要在范圍內進行作業的,必須保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并經過相關程序的審批。
5.3.2建設控制地帶的保護要求
①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與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筑物或者構筑物。
②新建建筑物、構筑物,其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后,報同級城鄉規劃部門批準。
6 結束語
名村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多部門多學科的內容,本文提出“三位一體”的保護思路,作為名村保護的一種嘗試。2008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頒布,標志著中國的歷史文化名村保護隨著名城保護的成熟而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如何有效保護歷史文化名村,還需要我們繼續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趙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民村保護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 邵甬. 理想空間-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與實踐.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 上一篇: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特征
- 下一篇:工程管理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