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學資源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8: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衛生類職業院校基礎醫學教學資源平臺的建立與開放進行研究,以解決:(1)調查分析目前職業院校信息平臺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的方法和途徑;(2)結合學院實際,優化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基礎醫學教學資源平臺;(3)從2012級學生開始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平臺進行教學,探討其有效性,研究教學資源平臺:①能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②是否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彌補課堂教學“一刀切”的不足;③能不能為教師提供一個綜合且理想的的備課、授課資料庫;④能否為學院提供一個有效快捷的督查和測評途徑;(4)通過學生學習成績比對,師生問卷調查來證明建立與開放教學資源平臺的必要性。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建立和使用教學資源平臺的過程如下。
1.1教學資源平臺在職業院校基礎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1.1.1現有醫學教學資源分析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教學材料。本院是一所有百年歷史的國家級重點學校,教學及實驗設施較為完備,并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包括:形態學數字切片庫教學平臺、虛擬人數字系統、機能實驗虛擬系統、多種錄像和視頻資料等);同時,本院還擁有3個,每個可一次性容納學生120人的計算機實驗室,但這些設備和資料分散在多個學科的實驗室中,不能有效地為教學工作服務,難以做到資源共享,且本院及兄弟院校老師制作的教學課件,示范課、精品課、公開課和參賽課等課件都在個人手中,不能為大家所用。
1.1.2具體醫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普通高校持續擴招,社會上形成了普高熱,致使職業教育受到了較的大沖擊,職業教育招生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生源質量上有所下降。他們文化基礎薄弱,素質差距較大,既有“90后”缺乏社會責任感、時代使命感、自私任性、不愿上課,甚至逃課不足的一面,又有好奇心強、會電腦和愛動手的優勢。據上所述,針對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各職業院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多數院校都大堂上課,并采用填鴨式教學,使得課堂教學出現“一刀切”的現象,這遠遠不能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更不符合“90后”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能力,盡可能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最適合的學習平臺,從而達到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目的。
1.2在校內建立“教學資源平臺”
利用校內現有資源建立“教學資源平臺”,并將其引入部分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本校現擁有3個完備的計算機實驗室,每個可一次性容納學生120人。另外,學校還新進了一批先進的教學和學習軟件,包括虛擬人數字系統、機能實驗虛擬系統、形態學數字切片庫教學系統(虛擬顯微鏡)等。還有許多兄弟院校及本校教師制作的大量地教學課件和視頻。
1.3將“教學資源平臺”引入到教學過程中
我們將2012級2~9班學生隨機分成2組。2~5班為對照組,采取常規的教學方法。即在教室內由老師講授課程,課下由同學自行復習,最終參加期末考試。6~9班為實驗組,將教學資源平臺引入教學過程中。首先利用專門的時間向實驗組的同學介紹教學資源平臺實驗室的規章制度,并教給同學們教學資源平臺內各種學習軟件及網絡學習信息查詢系統的使用方法。授課盡量在教學資源平臺室進行(實驗除外),自習課完全在教學資源平臺室內進行,課外活動及周末將教學資源平臺室向實驗組的同學開放。盡量使實驗組的同學復習和預習等自學活動能夠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平臺,發揮教學資源平臺的優勢。
1.4評價方法
學期末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評價,一是學生期末成績,二是問卷調查(包括學生問卷和老師問卷兩部分)。
2結果
學期末對2組學生實行考試,試題分理論內容和實驗內容,統計優秀率和及格率,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學生(P<0.05)。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92份,收回問卷190份,有效問卷190份。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標明實施新的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3討論
3.1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要求,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在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對學習的要求各不相同。教師“一刀切”式的授課方式造成了學生成績的兩極分化。優等生出現“吃不飽”的現象,而“后進生”往往因為跟不上授課進度而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對學習失去興趣。將教學資源平臺向學生開放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軟件,查閱不同的資料,從而彌補了授課過程中的不足,做到因材施教。
3.2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習得以提高
教學資源平臺中的各種學習軟件都是目前較為先進的基礎醫學研究工具,其操作和使用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例如機能實驗虛擬系統是在計算機環境中建立的虛擬實驗環境,實驗者對“實驗動物或標本”進行虛擬操作,但身臨其境,能完成各種預定實驗,得到很好的訓練機會,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自主性得到進一步提高。
3.3學生成績提高
醫學基礎課內容多,課時少,內容抽象,往往是老師講后面的章節,前面的內容早被學生忘記,不利于內容的識記。應用教學資源平臺進行授課和復習,不僅使學生所學知識更加直觀、具體,容易識記,而且在學生復習和預習等自學活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4教學設備得到充分利用
過去計算機實驗室僅用于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大多數計算機在每學期的教學活動中閑置的時間較長。建立健全教學資源平臺實驗室后,計算機實驗室的使用率大幅提高,各種學習軟件及網絡資源在學生的課余時間及自習時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各種教學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5教學軟件做到共享
教學視頻、示范課、精品課、公開課和參賽課件得以廣泛使用,真正起到資源共享、取長補短、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作用。及時地將教師每一次的上課課件放到教學資源平臺,又有利于學生復習上課內容和補課。
3.6督察和測評提供了有效的資料
篇2
>> 高職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校本教材建設的探索與研究 口腔醫學技術專業PBL教學模式探索 高職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引進國外教學理念和資源加快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建設與發展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計算機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探索 高職院校藥物分析技術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與探索 高職院校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規劃建設探索 高職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探索與研究 高職國貿專業教學資源庫課程建設思路探索 高職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探究 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調研分析 高職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與管理研究 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 淺析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高職電梯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 高職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探析 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初探 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探索 高職院校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初探 高職生厭學與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盧飛躍.高職玩具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1(2).
[3]王學東,李賢彬,劉慶華等.高職院校汽車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9(14).
[4]周建.高校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6).
篇3
近年來,隨著社會進步和醫學的發展,傳染病的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染病教學正面臨著示教病例越來越少的挑戰與困境,建設系統的、全面的見習教學資源庫已顯得十分迫切與重要。
1 傳染病見習教學面臨的現狀與困境
1.1 近30多年來,世界上出現了40余種過去從未認識的傳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豬鏈球菌感染、瘋牛病以及埃博拉出血熱等特殊疾病。最近10余年來,全球范圍內幾乎每年都有新發傳染病的流行。中國是深受新發傳染病影響的國家之一,目前已有至少10余種新發傳染病出現并造成流行。如2008年,截止2月底,我國已確診禽流感患者3例,均已死亡。與此同時,我國還存在其他新發傳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熱傳入的可能。而隨著自然、社會因素的變化,新的傳染病還會不斷出現。由于這些新的傳染病不斷發生,對人類的健康、生活和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并且在局部地區引起恐慌,一旦爆發流行,其社會危害性極大,需向學生講解,使學生對這類傳染病有充分的認識,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早期診斷、早期預防此類疾病的蔓延和流行,有著積極的臨床和社會意義。另一方面,象瘋牛病、埃博拉出血熱疾病等在我國尚未發現病例,學生根本就見不到此類患者,而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豬鏈球菌感染等疾病在我國時有發生,但在教學的不同時點和位點上,學生卻未必能見到相應的患者,或因傳染性過于強烈,出于安全因素的考慮,不便直接讓學生見習。
1.2 傳染病有季節性特點:如細菌性痢疾、傷寒、霍亂、乙型腦炎等疾病多發生在夏秋季, 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疾病多發生在冬春季,這些都給臨床見習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學生見習的時間不能挑選,要讓他們在較短的見習時間內把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常見傳染病都見到是不可能,目前要見到1O種以上的傳染病已經非常困難,絕大部分學生只能見到 5~6種,甚至更少。
1.3 老的傳染性疾病:如HIV、結核等,各個地區有不同的地方性規定或具體情況,如我市HIV患者集中到傳染病醫院進行診治,我院肺結核主要由呼吸科收治,這給各大教學醫院傳染科的見習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除部分學生可通過積極聯系到相應的醫院或科室進行見習外,由于見習學生太多,更多的時候需結合掛圖、照片、文獻資料等進行補充教學。有時我們使用的部分材料如艾滋病錄像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國外的資料,給學生的印象感覺該病離我們很遙遠,關系不大。
1.4 某些特殊疾病:如黑熱病等,為地方疫源性疾病,在教學醫院所在地區,可能不存在該病的流行,而醫院在1年、2年或更長時間才可能偶爾收到1例“輸入性”病例,見習的同學中絕大部分都看不到此類少見的病例,見習就只能利用一些出院的舊病例。這種見習,學生感覺十分單調、枯燥,內容空洞、乏味,見習完后,印象就是“云里來、霧里去”,一片茫然[1]。
1.5 隨著科技的發展,精神和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防疫、保健和醫療事業的不斷進步,許多傳統的傳染病如肝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正在逐漸減少,部分疾病已屬罕見,可用于臨床教學的典型病例越來越少,有些科室已長時間收不到類似的病例,這對傳染病的見習教學也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與挑戰。許多年輕的帶教老師也未見過相應的病例,單靠見習教師照本宣科式的講解就顯得十分單調和乏味。
1.6 高等院校近年來大規模擴招,傳染病學的教學任務越來越重,比如有臨床專業的七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成人本科、成人專科、全科醫學本科以及留學生的全英語教學等。每個系的學生多,需分多個批次才能完成見習,過多學生進入病房,輪番向病人詢問病史及體檢,勢必影響到病人的情緒,病人不合作也直接影響見習教學的質量。
2 傳染病見習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必須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既解決臨床見習教學中病例“難求”、“難找”的難題,又要讓學生見習生動、有趣,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除充分利用原有的掛圖、照片、舊病歷等傳統工具外,臨床工作中有意識地對典型病例進行錄音、錄像,對典型體征拍照整理并歸類保存,構建多媒體見習資源庫就顯得尤其重要。
2.1 針對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豬鏈球菌感染等新發特殊傳染病,平常教學中根本見不到此類病例,臨床工作中若遇流行,應積極作多媒體準備,比如2003年全國的非典流行期間,教師在臨床工作中遇到典型的SARS患者,則可以對病史詢問、查體、治療的全過程進行錄像、錄音,對病例基本資料如病例號、病人聯系電話等進行登記存檔,如本地區沒有相應的病例,可委托兄弟院校進行錄像、錄音準備,以備今后教學時使用。必要時,見習時還可邀請病人現場回憶病史。再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近幾年全球大面積出現禽傳染人的病例并致死亡,我國2008年的前兩個月內即有3例確診并死亡的病例,這些詳細的流行病學資料,可及時整理成文字材料或將流行期間相關的新聞報道收集整理成圖片、錄音、錄像資料,以便見習時向學生展示。對上述資料,應每1~2年及時進行更新,以使資料能及時反映這些高致病性疾病的最新流行特點和研究進展,使學生對這些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2.2 針對細菌性痢疾、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有季節性特點,我們于夏季收集細菌性痢疾、乙型腦炎等疾病的典型病例,于冬季收集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疾病的典型病例,于入院時將詢問病史、查體的全過程進行錄像、錄音,對典型體征拍攝照片,并連同病人基本資料予以保存存檔。見習時,若該季節不能見到的臨床病例,我們可以從病案室調出病歷,結合多媒體資料,完整地再展現病人入院的全過程。這樣,學生在見習時就會象見到真實病人一樣感覺形象、生動,也更易接受教學知識點。
2.3 老的傳染性疾病,如HIV、結核等,我們應及時更新病例的多媒體資料,最好是本地區、本科室最近收治的最新病人,以增強學生真實感,讓他們感到,艾滋病、結核等病人就在我們的身邊。
2.4 臨床如收治到黑熱病等極其罕見的疾病,此時將病人詢問病史、查體的全過程進行積極的錄音、錄像,并保存病人基本資料,歸類存檔,為教學作長期的準備。如無類似病人或資料過于陳舊,可委托兄弟院校協助完成,以完善見習病例資料庫。
2.5 針對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見習學生多的情況,除積極與病人及家屬溝通,提供臨床病例外,我們也可以對每學期第一批次的第一例典型見習病例進行錄音、錄像,如病人因出院、不愿再配合見習、死亡等因素造成后面的同學不能進行相應典型病例示教時,則可利用多媒體,形象而生動地再現同班同學詢問病史、查體等全過程。這樣,后面見習的同學就像見到真實病人一樣,身臨其境。傷寒在重慶地區往往是散發病例,我們曾在周末收治“發熱待查”的病人,到下周三左右血培養顯示“傷寒桿菌”生長,結合典型的稽留熱等臨床表現,診斷為典型的傷寒,這時星期四或星期五見習的學生就可以見到典型的傷寒病例,但再到下一周見習時,病人往往因住院時間長而堅決要求出院,該周見習學生十分遺憾見不到該病人,這時回放事先準備好的錄像,就可清晰地再現前批同學詳細詢問病史和查體的過程,看到這些熟悉同學的身影,見習者感到很親切,若同時加上教師點評,學生就能及時了解到前批同學的優缺點。
3 傳染病學見習病例資源庫建設的意義
如何提高傳染病見習教學的質量,許多教師都有大膽的嘗試和實踐[1,2],除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改革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手段等措施外,利用多媒體進行系統的示教病例資源庫建設與儲備,是解決新形勢下傳染病教學所面臨困境與挑戰最有效的途徑。系統而全面的見習教學資源庫可解決特殊新發傳染病臨床完全無病例,但又必須講解和示教的難題;對少見和罕見傳染病臨床示教的“再現”,是對臨床見習學生太多而示教病例太少的有效補充;它同時也是提高見習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醫學的發展和教學的進步,相信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會深刻地體會到傳染病見習教學資源庫建設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廖柏明,羅光漢.傳染病學臨床見習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探討[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2007,(3):475.
[2] 陶 鵬,石小楓,黃 英.淺議如何提高傳染病學見習課的教學質量[J].醫學教育探索,2007,6(2):156.
篇4
關鍵詞:中藥學;共享型;資源庫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0-0087-02
教學資源庫是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建成的互動化、多媒體化共享式資源庫[1],能實現資源的快速上傳、檢索并運用到教學中的開放式終身自主學習體系的公共平臺[2]。教學資源庫建設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容之一,亦是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的主要建設內容之一。教學資源庫是減輕教師負擔,促進知識的融合與碰撞,激發教師的教學靈感,總結教育教學成果,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平臺;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平臺[3]。
中醫專業中藥學教學資源庫框架的構建思路與實踐:
一、建設目標
建設集教學設計、教學素材、虛擬實訓及教學評價考核為一體的高職中醫專業中藥學教學資源庫。該資源庫既為專業教師搭建教學資源平臺,又滿足專業網絡化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
二、資源庫平臺框架
(一)總體框架
本系統采用ASP結合動易平臺進行開發,基于B/S(瀏覽器/服務器端)模式,介入internet連接,不區分用戶群層次的使用限制,采用最基本的關鍵字/詞檢索的形式來對相關信息進行檢索。本系統的核心數據庫由高性能的中心資源服務器進行管理和維護,既保護了資源庫的知識產權,又方便對授權用戶提供資源服務。系統根據普通用戶(含學生、企業和社會學習者)、教師用戶、資源管理員和系統管理員四種角色進行功能設計。
(二)常用功能
1.中醫專業中藥學教學資源庫,收集了中醫專業中藥學教案、PPT以及教學視頻等資源。
2.資源的共建共享: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訪問、上傳下載存放和使用庫中資源。
3.WEB集成:基于WEB的應用模式,使教學資源的制作、管理,信息的、交流等都能在網上進行,從而實現遠程操作。
4.資源檢索:為使用者提供資源庫中資源的多種檢索功能,方便學習者使用。
5.網上交流:提供BBS服務,實現網絡教學的在線或離線網上交流、輔導功能。
6.自主學習:可提供完善的講授型網絡課程庫或相關課程影音資源鏈接、多媒體課件庫、素材庫、專家輔導系統等,使用者可以完成中藥學課程的自主學習[4]。
(三)模塊構建及功能
資源庫從整體上進行相應運行管理,可促進自主型學習,教師方便用,學生樂于學,具有標準化、結構化、動態化的特征[3]和開放、高效的優點,是示范性院校建設的教改成果的交流平臺。
1.資源處理與上傳模塊。以2種方式可以實現資源的上傳,一種是注冊用戶在前臺將本地資源上傳到資源服務器,上傳后需要資源庫管理員審查和驗收;另一種是資源庫管理員針對已經在資源庫服務器上的現有資源進行批量入庫。
2.資源管理模塊。作為管理員,本系統除了對會員用戶上傳的資源進行審查和驗收、對現有資源批量入庫外,還可以進行其他資源管理,比如資源、評價管理,資源編目的導入/導出,以及資源的清理、刪除等。
3.資源共享模塊。可通過個人會員、學校加盟和共建共享等方式,鼓勵用戶貢獻資源。另外,針對IP分段控制的方式,可以實現校內外用戶不同的共享權限。
4.資源瀏覽及內容檢索模塊。通過資源檢索(關鍵字搜索等)發現自己需要的資源,進行在線預覽,在線點播和下載,并可以上傳資源評價。資源瀏覽模塊包含資源檢索、在線預覽、資源下載等功能;內容檢索模塊包含全文檢索、主題檢測等功能。
5.系統基礎設置模塊。包括用戶管理以及系統的基礎數據,比如存儲方案日志查詢等。作為WEB站點,還提供站點設置、界面定制及個性化,信息等功能。具體包含如下功能:①存儲管理。提供學校加盟參加共享共建功能,系統提供統一訪問門戶,但學校內部配置數據庫服務器和FTP服務器,實現資源的多級存儲,保護知識產權。②系統管理。專業管理:專業管理員能對專業參數進行修改配置,例如設置選擇建立子庫、配置專業首頁布局等;統計功能:統計資源訪問率、入庫率等;檢索服務:提供多種檢索機制。用戶管理模塊:能建立用戶、批量導入用戶等。站點管理模塊:新聞管理和欄目、論壇設置等。
(四)資源庫平臺的內容建設
按照分步實施、共建共享、邊建邊用的原則,依據中醫專業人才崗位職業能力需求,建設涵蓋教學設計等內容的中醫專業中藥學教學資源庫。
1.師資信息庫。主要包括專業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信息庫。
2.題庫。題庫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的中醫專業中藥學課程試題的集合。
3.課件。教材分專業、分課時的同步教學課件。
4.常見問題解答。常見問題解答是針對某一具體知識點最常出現的問題給出的解答。
5.文獻資料。文獻資料是指有關中藥學教育的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等,以及中藥學發展史上重大事件的記錄,重要文獻和書籍等。
6.資源目錄索引。列出中藥學教育及專業領域中相關的網絡資源地址鏈接和非網絡資源的索引。
7.網絡課程。是指通過網絡表現某專業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
(五)資源庫平臺的應用
1教師備課與教學。中醫專業中藥學資源庫給教師提供了一個提高工作效率的教學平臺。教師在資源庫的支持下,可開展探究式教學,研究性、合作性學習,提升教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性[5]的培養。另外,資源庫還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增強個人能力,提升教學能力,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可重組性[2,6]。
2.學生自學。資源庫可以提供學生自學的資源,提高學生獲取學習信息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相互交流的習慣。促使學生將課堂內容進行拓展,掌握更多的醫學技術更新知識,促進學生及早與臨床實踐接軌。
3.行業、企業相關專業人員學習。醫療行業和其他行業不同,醫學的發展和知識更新很快,從醫者必需“活到老,學到老”。教學資源庫給醫師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臺,交流的空間。
4.強化數據管理,解決安全隱患,確保系統安全和維護知識產權。資源庫由高性能的中心資源服務器、存儲磁盤陣列組成[7],實現資源管理和資源的有限開放,實行內外有別的管理辦法,保證了各高校資源庫的知識產權和數據的安全性[8]。
參考文獻:
[1]王陸.虛擬學習社區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現濤,張雷紅,孫師家等.高職中藥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探討[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25(2).
[3]丁佩芬.高職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框架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1).
[4]張家貴,曹哲新.高職院校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7).
[5]李利平.高職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改革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20,(7).
[6]吳學敏.高職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0,(21).
[7]岳耀亮.數據挖掘在高校網絡教學平臺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8):75-77.
[8]孟洪兵.高校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設的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
篇5
【摘要】建設含虛擬醫院及SNS(社會性網絡服務)模塊的教學資源平臺,是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進一步加強師生間交流互動。擬建設的該平臺主體包括:虛擬醫院、在線課堂、互動空間三個部分,可以達成在線模擬醫學操作、在線自學及考試、師生互動交流等教學目標,拓展醫學教育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虛擬醫院 虛擬醫學操作SNS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 (B)-000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對傳統的醫學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醫學教育多是利用標本掛圖等傳統教學載體.受到出版周期、資源來源等因素影響.資源的數量和更新速度受到限制。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能熟練運用電腦、手機、平板智能設備獲取互聯網上龐大的信息,互聯網無線高速接入也成為目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主流方向。因此.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以網絡為基礎的教學資源平臺成為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新趨勢[1]。
1 教學資源平臺的設計
本平臺按功能分類包括:虛擬醫院、在線課堂、互動空間三部分。虛擬醫院主要由FLASH交互式動畫開發,繪制出醫院結構,學生可以點擊各個科室查看相關的內容。我們還開發臨床操作的模擬動畫,學生可以進行交互式的操作,學習各項臨床操作的基本步驟。在線課堂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各類資源的上傳和分享。互動空間參考SNS類網站,構建師生間互動交流平臺。所有模塊都將提供手機等多種接入方式。
本資源平臺的設計理念,與傳統精品課程網站不同。傳統的精品課程網站僅僅提供教學資源的存放和下載,展示內容相當有限,無法實現師生交流互動,更新周期長,后期維護困難,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本資源平臺強調互動,仿真,在學生參觀虛擬醫院、進行模擬操作同時可以隨時向在線的老師提問,增加了學習的樂趣。
2 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
2.1 虛擬醫院開發
虛擬醫院前期的構建考慮使用FLASH技術開發,繪制出醫院全貌,包括住院部、門診、手術室、病房等,再往這些虛擬房間中加入基于FLASH的互動動畫模擬操作。這些醫學操作主要參考《中國大學生臨床技能操作指南》中的操作步驟而制作。后期考慮引入3D建模虛擬人體,以求更加貼近真實的操作體驗。虛擬醫院建設完成后,學生可以在仿真的醫療環境中漫游,并參與仿真診療活動。
2.2 在線課堂的開發
在線課堂開發擬采用.NET十SQL Sever數據庫技術構建,主要目的是為了共享各類教學資源,如教學視頻、課件等,設計按照科目進行分類,并且教師和學生都有權限上傳和下載各類資源。針對專科層次學生,我們擬添加職業助理醫師考試相關的試題系統,以供學生們練習。
2.3 基于SNS技術的互動空間的開發
SNS全稱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會性網絡”。 1967年,哈佛大學教授Stanley Milgram創立了六度分割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后來有人根據這種理論,創立了面向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服務,通過“熟人的熟人”來進行網絡社交拓展,比如ArtComb 等[2]。
引入SNS作為本教學資源平臺的特色板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間可以自由分享學習經驗、教學資源,而且經管理員審批后還可導入在線課堂的資源庫中以供其他同學和老師使用,是本資源平臺的一個資料來源的寶庫。
2.4 教學資源平臺后臺管理系統開發
本資源平臺是一個開放式的網站,所有內容均可自由修改,就需要開發后臺管理系統。具體包括了會員管理,資源內容的審核、編輯、上傳,通知公告等等功能。
3 教學資源平臺的應用前景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傳統的醫學教育是采用學徒式教育,即“See one, Do one, and Teach one”,但是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這種經驗式的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理論上最好的學習對象是病人或真實的人體,但是就目前的醫療環境,在病人身上演練臨床技能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困難。因此,我們開發出模擬操作動畫,以及虛擬醫院,能讓學生對行醫環境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并且規避醫療風險。
既往很多學生提出,醫學操作僅憑有限的實驗課時間練習,遠不能滿足學習的需要。我們開發虛擬醫院,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登陸虛擬醫院,進行各種醫學操作的練習,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各項醫學操作的具體步驟,對學生將來順利進入臨床環境有著很好的銜接作用。
我校教學均已使用多媒體。但其中存在各種不足。醫學課程之間存在互相聯系和內容交叉,但是教師間缺乏交流溝通,課件無法互相參考,造成重復勞動,甚至某些內容存在矛盾。因此,建立統一的教學資源平臺,教師就能隨時調用課件,互相參考,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3]。在線考試功能的建設,為學生的復習迎考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基于無線互聯技術的資源平臺,讓學生可以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終端登陸在線課堂模塊,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率[4]。
互動空間板塊參考目前社會上流行的SNS類網站的思路,建立了師生為主體的社交類模塊。在互動空間中,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個人主頁,上傳學習資料,布置學習任務,而學生可以在教師主頁探討專業問題,還能通過@功能請求其他師生加入討論,其應用前景非常新穎獨到,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
4 結語
本教學資源平臺建設,尚處于開發的初期階段,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予以支持。因此,希望在開發過程中能夠調動起多方的力量,努力將我們的教學資源平臺打造成一個高水平的醫學教育技術網站。
待本教學資源平臺相關板塊建設完成后,我們將對平臺的運行情況及學生的反饋做進一步調研,以不斷完善我們的教學資源平臺。
參考文獻
[1]彭才洪等.醫學教學資源庫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11):163-164
[2]李萌.SNS的經濟學分析.科技資訊.2007.6.229.23
[3]余遠波,黃民慧.基于Web的醫學教學資源庫的研究與應用[J].計算機與信息技術,2008(3). 21-22
篇6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資源開發
一、參透用活,充分利用教材已有資源
在人文地理教學中,有效開發教學資源的基礎是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各種素材。新課改推出的“一標多本”的教材體系,無論是哪一個版本的教材在為教師精選素材方面都下了功夫。因此開發教學資源過程中,首先應該從研究課標和教材開始,教材是課標要求的具體落實,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寫時選用的教學素材不同,知識結構也存在差異,比較、借鑒不同版本的編寫思路,有利于突破一本教材的局限性,從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找到共同的關注點,找到有價值的拓展點,結合學生實際,深度挖掘教學資源,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平時常說的“用教材教”,指的就是如何用活、用透教材資源,最終達到超越教材、發展教材的目的。
在比較的基礎上發現了各個版本的優勢,基于實際、取長補短,確定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開發出適合的教學資源,使教學任務更合理,教師個性發揮的空間也更大,最終受到學生的歡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十分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資源。為了更好地滿足教學需要,需要教師主動開發教學素材,本課教學中“拓展點”用到的素材資源來自當地的旅游交通地圖、學術論文、地方文獻資料等,來源十分廣泛。因此教師要重視平時的點滴積累。
二、動態生成,重視開發過程性教學資源
開發教學資源,除了搜集各種各樣的教學素材外,還需要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各種過程性資源的開發。長期以來,課堂教學重結論的學習,忽視對知識生成過程的探究。如果能與學生一起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為學生及時有效地理解地理知識提供必要的“腳手架”,不僅能創造出新的教學經驗,而且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發揮學生認知的主動性。教材設計中時常會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那么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可以進行補白,使知識活化、生命化。
在《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的影響》中,書本上使用的株洲、嘉興等城市略圖與市場上發行的城市交通地圖不同,是經過簡化加工的地圖,突出顯示了交通運輸干線和城市外部形態輪廓線等相關信息。筆者在教學中也打算設計一張本地的城市略圖,那么是把制作好的簡圖直接呈現給學生,還是帶著學生一起來設計、完成簡圖?教師與學生都是地理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應該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過程。在教學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提供給每位學生一張城市交通圖,按歷史發展順序,在圖中查找并描出護城河、主干道、環路、高速公路、高鐵線路、地鐵線等交通干道,學生通過繪圖,對城市主干道的分布形成了清晰的空間概念,非常有利于今后的交通出行。其次,仔細觀察這些主干道的延伸方向、周邊的商店和居民點的分布,能進一步認識到它們作為城市的主要發展軸,影響著城市空間形態的發展變化和商業網點的布局。通過學生的自我體驗,有效提升了地理素養。
地理教學中適宜用圖像來呈現的內容十分豐富,又如在選修2《海洋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的教學中設計如下活動,給每位學生一張世界地圖,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將知道的海洋環境問題及時在圖上表示出來,學生可以根據環境問題的不同特點設計合適的圖例,如點狀、線條、柱狀等形式。一幅個性化的世界海洋環境問題分布圖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成果,這種學習方式受到學生的喜愛。
地理教學中過程性教學資源有繪制地圖、地理實驗、自制地理模型等,實踐性較強。通過這些既動腦又動手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鮮明的認識,保持長久的興趣。學生地理思維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
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增進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還需要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嘗試開發相關學科的教學資源。
三、互動融合,有效整合相關學科教學資源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涉及到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者總是以自身的經驗建構知識。地理學科綜合性強,與其他學科存在密切聯系。人文地理教學中常常滲透歷史、政治、語文等學科內容。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相關學科知識來理解和構建地理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培養學以致用的精神。
如何整合?整合什么樣的知識?怎樣發現其他學科中與地理相關的知識?關鍵在于以地理學科的視角來審視其他學科的知識。
本課的教學內容與歷史學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京杭運河的運輸地位影響著沿線城市的興衰,揚州、濟寧等城市就是最好的寫照。宋代的《平江圖》為我們展示了古代蘇州城市的總體框架、骨干水系、路橋名勝,圖中反映出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在課堂教學中,對蘇州城舊貌的重溫,喚起了學生對古城強烈的保護意識和對城市規劃中人地協調思想重要性的認識。
篇7
【關鍵詞】差異;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6-0037-03
【作者簡介】陳玉梅,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南京,210046)副校長,高級教師,南京市數學學科帶頭人。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萬事萬物的差異,讓世界變得多姿多彩。由于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后天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等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為智力類型差異、學習風格差異、個性特征差異等,這些差異帶來了學生的豐富性。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它啟示我們,學生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學生間的差異主要是由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思維方式、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等的差異引起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現實差異,善于利用學生的差異,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有差異的發展。
一、設計教學時預想學生差異
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所謂“目中有人”,就是學生立場,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方案。設計教學方案時不僅要與教材對話,設計教法,還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既要關注學生的共性特征,思考學生的共同需要,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充分預想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1.落實學具選擇的自主性。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高年級學生的思維逐步向初步的抽象思維過渡。但是具體到每個學生,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數學教學中經常要用到學具,它們符合學生直觀動作思維的特點,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工具,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外化出來。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相同的需要,教師要考慮學生思維的差異性特點,讓學生自主選擇是否用學具或用什么學具。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一課時,例題呈現的情境是: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柵欄圍一塊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去思考,并把想到的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來。同時提示: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利用老師給你們提供的學具。這時,思維水平不同的學生就顯示出了差異,呈現出的思考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學生利用教師給的22根1厘米長的小棒,動手操作擺出長方形,在不斷調整中得出最大的面積;有的學生用22÷2算出長加寬的和是11米,然后列舉出長和寬的各種情況,再算出面積最大的情況;還有的學生直接根據課外學到的規律“和一定時,兩個數越接近,它們的乘積越大”得出了結果。
2.預設學習過程的豐富性。
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水平的差異,充分預想學生的學習過程,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采用不同的策略進行引導。上述案例中,學生思考問題的層次是不同的,因而呈現結果的方式也不同。根據教學經驗和課前調研,教師預設學生的思考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結果:
預設1:
預設2:
預設3:6×5=30(平方厘米)
預設4:22÷2=11(厘米)
10 1 10×1=10(平方厘米)
9 2 9×2=18(平方厘米)
8 3 8×3=24(平方厘米)
7 4 7×4=28(平方厘米)
6 5 6×5=30(平方厘米)
…………
可以看出,預設1呈現的結果是無序且有遺漏的;預設2有序、不遺漏、不重復;預設3是直接想出來的,不需要用到一一列舉的策略。在列舉的方式上,預設1和預設2用了表格,預設3和預設4沒有用表格……這些情況都應該在教師的預設范圍內,課堂上才能依據學生呈現出的不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3.實現課件的交互性。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因此,教學課件的制作也是教學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可以預測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但無法預測學生學習的順序,這就要求教師設計課件時加強課件的交互性。例如:在設計蘇教版四下《確定位置》一課的課件時,教師出示小動物做操圖,讓學生說出任意一個小動物在第幾排第幾個,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下:學生感興趣的小動物不同,每人可能會說不同的小動物;同一種小動物,學生觀察的順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如數排數時,學生可能從前往后數,也可能從后往前數,數個數時,學生可能從左往右數,也可能從右往左數。于是,教師加強了課件的交互性,當學生說到哪個小動物時,課件中馬上就能圈出那個小動物。這樣,使課件的設計盡可能順應學生的學,以學導教。
二、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差異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由學習者自己決定的,它具有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學生要獲得知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主動建構。學生學習的主動建構性、情境性和差異性,決定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搭建學習平臺,但是無法規定他們面對學習情境時的體驗,無法規定他們的學習過程。
1.智慧地應對課堂生成。
雖然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已經充分預想了學生的差異,但由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具有動態生成性,必然會有一些情況在教師的預料之外。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善于利用學生的差異,使學生的差異成為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例如:教學蘇教版四下《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一課,例題呈現的情境是:小寧和小春共有72枚郵票,小春比小寧多12枚。兩人各有郵票多少枚?在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之后,教師讓學生通過看線段圖,自主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獨立解答,然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課前,教師預想了學生可能出現的三種情況――第一種:72+12=84,84÷2=42,42-12=30;第二種:72-12=60,60÷2=30,30+12=42;第三種:72÷2=36,36+12=48,36-12=24(錯誤的方法)。對于前兩種正確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線段圖解釋自己的每一步算式,體會借助線段圖理解題意的優勢。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解釋第三種方法,但學生會發現無法在線段圖中找到對應的數據,從而認識到這種方法是錯誤的。但在課堂中出現了第四種方法:72÷2=36,12÷2=6,36+6=42,36-6=30。這種方法的含義有可能是學生真正理解的,也有可能是學生為了算法多樣化湊出來的,實際上他們并不理解。此時,教師最好的應對方法還是讓學生結合線段圖來解釋算式:“這里的36表示什么?”學生答:“表示把7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6。”教師進一步引導:“你能像前面的同學那樣,在圖中找到這部分嗎?”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就是把小春比小寧多的12枚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6枚給小寧,這時小春和小寧就同樣多了。”
通過線段圖學生能直觀地看出:小春給小寧6枚郵票后,兩人同樣多,都是72÷2=36(枚),小寧原有郵票36-6=30(枚),小春原有郵票36+6=42(枚)。教師的及時調整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數量關系,完善想法。
2.尊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
智力類型不同的學生,其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也不同,這就造成了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學數學,是教師持有正確的學生觀的具體體現。學習數學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探索和解決數學問題。例如:教學蘇教版四上《周期現象》時,課件出示2面紅旗、2面黃旗間隔排列成一排,讓學生自主探索算法,說一說第25面旗是什么顏色。課堂交流時,有個別學生用的是畫圖的方法,而大部分學生用的是計算的方法:25÷4=6(組)……1(面),他們認為畫圖的方法太慢了,甚至有些不屑一顧。教師并不立刻表態,而是讓畫圖的同學自己說想法。這位畫圖的同學說:“計算的方法雖然好,但畫圖的方法對我來說更容易理解。”教師充分肯定了他:“畫圖是我們在數學學習中經常用到的一種策略,能夠想到用這種策略解決問題,非常好!更重要的是,這位同學覺得這種方法適合自己。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我們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新課標提倡“算法多樣化”,教師在課堂上也經常會進行算法的優化,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優化”一定是學生在進行比較后自己感受到的算法之“優”,學生要從心理上真正接受才行。我們不必擔心學生會固守自己的方法,他們會在比較自己和別人的算法的過程中學會放棄、學會選擇,這樣,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發展。
三、教學評價時充分承認學生差異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的,教師教學時應順應差異、利用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評價不是為了將學生劃分等級,而是為了激勵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
1.從單一評價到多元評價。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多方面地考查學生,而不能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指標。既要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考查他們在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動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還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濃厚的興趣;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這樣的評價才是全面的,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激發他們學習的潛能。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上《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教師安排了一個實踐活動――為印章“造房子”:老師這里有6枚印章,因為沒有合適的盒子盛放,老師攜帶起來很不方便,怎樣給這些印章“建造”一個大小合適的“房子”呢?大家需要自己準備工具,測量印章的底面直徑和高,做出大小合適的盒子,再選擇美麗的彩紙進行包裝。在這個活動中,從“合適”的要求出發,學生需要選擇恰當的測量工具,需要綜合運用表面積和體積的相關知識,還需要考慮外觀的美化……這個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考查是多元的、全方位的。
2.變統一評價為分層評價。
科學的評價不是“一刀切”,而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分層評價體現在評價目標分層、評價時機分層等方面。
所謂評價目標分層,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將學生分成幾個層次,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教學“探索三個連續自然數和與中間數的關系”時,教師設計了這樣幾個目標:低層次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自主舉例,探索發現三個數的和與中間數的3倍關系,能用語言和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中層次的目標是能舉一反三,從三個連續自然數類推到三個連續的奇數、偶數,再類推到五個連續自然數的和與中間數的關系;高層次的目標是進一步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勢,體會用字母公式3b=a+b+c可以表示不同數量之間的關系。分層的目標帶來的是教師對學生評價的分層。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達成低層次的目標,對于他們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教師要給予鼓勵。對于思維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要通過啟發、引導,幫助他們進一步提升思維。
篇8
論文摘要:介紹了教學資源庫的概念及其特點;分析了構建網絡教學資源庫的意義。結合具體資源庫構建的實踐闡述了基于網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網絡資源庫應具備的功能以及主要技術特點。
1概述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基于網絡的自主在線學習成為可能,教育資源的大規模數字化、網絡化已經成為現實,基于Web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已經成為網絡教學首要的任務。《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高職院校一門公共基礎課,學生人數多、基礎參差不齊,建立教學資源庫,充分發揮網絡教學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成為高職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1.1網絡教學資源庫的概念及特點
網絡教學資源庫是指基于計算機網絡運行的,依據一定的規范和標準將多種媒體素材進行收集和整合形成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是用以為教學提供支持的多媒體材料和教學系統。網絡教學的教學內容的多元化、信息形式多樣化、教學過程動態化、教學方式網絡化、教學對象個性化等教學特點,為發揮學生創造性、個性化、協作性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1.2目前網絡資源庫現狀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網絡硬件設施不斷完善,但相應教學資源建設相對滯后。在很長時間內,各校“有車少貨”以及重數量、輕質量、教學資源建設簡單化,教學資源建設不規范等現象非常突出,致使網絡及現代教學設施大量低效率利用,網絡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探索還停留在“表面”,嚴重阻礙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主要問題表現在:
(1)資源庫數據不符合規范。數據資源的建立沒有統一的標準給數據的共享、交換與更新帶來的不便,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的重復性建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2)教學資源缺乏統一的管理,不易實現資源共享。基于傳統的集中存儲和集中管理模式建設的資源庫只能滿足局部或少量用戶的使用,當有大量用戶并發訪問時,就會出現資源訪問的瓶頸,遠遠不能滿足教育教學資源發展的需求。
(3)用戶參與方式不靈活,交流性、交互性差。
(4)資源庫建設創新性及擴展性較差,不利于斷更新和補充。
2建設《計算機應用基礎》網絡資源庫的意義
《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高職學校公共必修課程,教師工作量大,設備不足,學生人數多,基礎參差不齊,給教師教學帶來了許多問題。建設教學資源庫是實現教育現代化與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將有效地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擴大教育規模,對促進高校的教學改革,提高科研水平與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將起到積極作用。
3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原則
網絡教學資源庫的構建目標是建立一個資源積累、資源共建、資源共享、資源評價的綜合性平臺,為各高職學生和教師提供綜合、優質的教育資源。在資源庫的設計中遵循以下原則。
3.1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結合操作案例反復練習,所建立的學習環境必須能夠支持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必須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自由的學習氣氛與情境,有利于學生發展自身在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潛能。
3.2以案例驅動為導向,注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
根據課程特點決定了其教學以案例驅動為導向,讓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時,能適應實際生活中的辦公需求。所以資源庫的建設一定要具有強烈的應用特征,注重和學生的生活及未來工作崗位緊密聯系。
3.3注重網絡資源庫的穩定性與開放性、跨平臺性、可擴展性要讓網絡資源庫可以跨平臺運行;遵循教育部規范,能夠與其它平臺兼容;采用相應的架構使設計有利于平臺功能的擴展。
3.4以教育部基礎資源規范為主
以教育部基礎資源元數據規范為主,能夠最大限度地容納來自國內外的教育資源、共享來自教育、學術研究方面的資源。
4《計算機應用基礎》資源庫的建設
4.1資源庫主要內容
確定所面向的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①文本素材:包括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案、教學團隊等文字表達;②教學課件:主要是本課程的各章節教學課件;③教學錄像:本課程主講教師各章節教學錄像;④題庫:題庫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的《計算機應用基礎》題目的集合,主要是選擇及填空題;⑤操作素材:結合全國計算機高新信息技術(辦公自動化模塊)四級認證的操作內容,列舉部分操作素材及樣張用于學生上機操作;⑥操作視頻:是指由教師錄制的各章節典型操作案例,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掌握操作的重難點;⑦互動交流:針對某些最常出現的問題給出全面的解答,師生網上互動交流,有利于學生自主協作學習;⑧資源鏈接:列出本課程中相關的網絡資源地址鏈接和非網絡資源的索引。
4.2主要功能模塊
從用戶使用的角度來看,主要提供的功能應有:資源的分類瀏覽、資源的檢索(提供基于關鍵詞、組合條件的檢索方式)、資源的預覽、資源的上載、資源的下載;從資源管理的角度看,提供的功能主要應有:資源的錄入、資源的刪除、資源的修改、資源的審核、用戶的管理等。該系統采用B/S體系結構。系統開發工具采用:JSP技術和SQL2000數據庫,主要包括:
(1) 資源瀏覽模塊。各種用戶都可以通過瀏覽器訪問資源庫。允許網絡上多個用戶同時登陸,正常地、安全地使用資源庫系統,并為使用者提供資源庫中資源的全文檢索功能、提供論壇、為網絡教學實現在線或離線網上交流。
(2)資源管理模塊。具有一定權限的用戶與系統管理員可在線管理多媒體資源,增、刪、改、上傳多媒體素材。這幾種操作都是通過客戶端瀏覽器來操作完成,不必到服務器端進行操作。各個用戶通過認證后,管理系統授予對應的管理權限,才能對系統進行操作。各個用戶的操作都是獨立的,所做的操作并不影響其他用戶,各個用戶也不能對其他用戶的資源記錄進行操作(系統管理員除外)。
(3)用戶管理模塊。資源庫系統對用戶進行細分,各種用戶有不同的權限,不能越權使用系統:普通用戶,有資源的使用權限;教師用戶,需要認證,有多媒體資源的使用、增、刪、改等權限;審核員,需要認證,有對資源的改、刪和資源等權限;系統管理員,需要認證,具有最高權限。
5結束語
教學資源庫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建設工程。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基于網絡的教學資源庫需要不斷更新與維護,并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本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S].2000.
[2]柯和平.多媒體資源庫建設與網絡教學應用探索[J].現代教育技術,2002(1).
篇9
20世紀90年代,國家教育部門對美術課程進行了較大范圍的擴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和《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美術教學大綱》已經包含了與課程資源開發有關的條文。
在新的教學大綱公布后,美術教科書從開發鄉土教材、注意學科間的聯系、開展課外美術活動、增加教學資料、設備資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術課程。但是,這些新的舉措未能從相關的情境中發掘其內涵,更重視了內容,而忽略了學習方法和過程。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強調,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認識。2001年7月,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國家標準》的實驗稿完成,明確把美術課程的新資源歸為三大類: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信息化資源。②可以說,新世紀的中國美術教育,在不斷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的美術教育課程資源。③
課程資源(CurriculumResources)可分為目標資源與教學活動資源。④課程擴展是與之相關的概念,可分為“擴展計劃”和“個別深造”,其中“擴展計劃”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機會學參考書或教科書所容納的基本知識以外的知識,它的資料來源是無窮無盡的。現當代藝術的學習屬于教學活動資源里擴展計劃的內容,并且具備了美術課程三大類新資源的特點。
二、中等美術教育與現當代藝術
1.中等美術教育的特點
我國的教育結構,從層次上可分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學前教育;從類型上可分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其他類型教育。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術教育,雖然也涉及以上的各類型教育里的美術教學,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學、職業中學,以及中等師范學校進行的美術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以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會員國大會通過并印發修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為參照,把我國教育與國際教育分類接軌,其中2級、3級教育即初級中等教育與高級中等教育,對應為國內的初中階段教育與高中階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齡約在12-18歲。美國美術教育家艾斯納把美術能力的發展歸納為:機能性、圖畫記述、再現、靈感與表現四個階段。他認為美感滿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個階段中,處于第四階段10歲以后青春前期的兒童開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認知的發展變化方式是可預知的,他們的認知行為與其年齡和成長階段有關。他把兒童繪畫分為感覺運動期、符號功能期、視覺思維期、具體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個階段。其中第五個階段(12至15歲)的兒童喜歡運用想象對未來進行規劃,興趣指向未來和非眼前物,價值和觀念變得重要起來⑤。因此,中等美術教育對兒童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2)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學美術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術課隨意被削減甚至取消。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學美術教育從以前的“小三門”“調料課”“機動課”的可有可無地位已逐漸成為當今不可動搖的必修課,美術教育內容的單一性、純技能性已被豐富性、藝術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術教育的大美術教育觀念得到了發展。
(3)中等美術教育就其教育類型而言,既有以美術本位教育為重點的職業中學教育和師范院校教育,也有強調教育價值的非專業美術教育的普通中學教育,可謂集兩種不同取向的美術教育于一身。中等師范學校承擔著幼兒園和小學美術教師的培養任務,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術教育里的現當代藝術
西方現代藝術是從20世紀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一段時期中多種風格流派的總稱。它經歷了“反傳統——形式創新——形式走向極致”的過程。它的基本形態因離開了當代人的審美理想,離異了時代精神和社會現實而受到人們厭棄,走向沒落。當代藝術這一概念是針對現代主義產生的。在上世紀60-70年代,由于波普藝術及超寫實主義的成就而成為普遍的藝術潮流,即所謂后現代主義。⑥本文中所提到的“當代藝術”,特指在中國90年代以來隨著資訊國際化,藝術和當代文化背景發生的種種聯系。
在中等美術教育中,根據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選擇初中、高中、職業中學、中等師范教科書等教材。教材由國家統一組織編寫,分“人教版”“沿海版”,書中范圖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較陳舊。中國美術史教程一般只講到清末民初,學生無法從學校教育里正式接觸當代藝術,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點零星的信息。
筆者就所在工作單位,對168名本校中等美術教育的學生及120名廣東省小學藝術骨干教師進行了有關當代藝術的問卷調查。學生的調查中,能準確說出當代藝術的三種創作形式的占58%;能說出一到兩個當代藝術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說出當代藝術的含義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過在校的課程學習去了解當代藝術的占93%。教師的調查結果:能準確說出當代藝術的三種創作形式的占21%;能說出一到兩個當代藝術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說出當代藝術的定義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過學習去了解當代藝術的占87%。
被試學生與教師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從上述的調查可見,學生比教師對當代藝術的信息更為關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但兩者都對當代藝術的特征理解模糊,調查中還意外發現,69%的學生對行為藝術尤其關注。
直接作用于調查結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區條件。被試學生就讀于廣東省廣州市,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文化、資訊較發達,有利于獲得藝術的新信息。而被試教師來自廣東省各地,包括邊遠山區,整體來說條件相對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齡制約。青年學生精力充沛,個性強,樂于接觸新事物。教師有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容易安于現狀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識的激情。第三,被試學生是在校的美術專業學生,包括師范類及非師范類,他們處于穩定的美術學習氛圍當中。被試教師是藝術骨干教師,但根據各地的具體教學狀況,有的美術教師教音樂課,有的音樂教師改上美術課,音樂、美術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對美術領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師的美術知識不全面,對美術史學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學時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術教育中引入現當代藝術的意義
1.開闊視野,強調包容性和開放性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溝通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傳入,不同類型、性質的藝術活動層出不窮,藝術創作的形式、手段靈活多樣。當代藝術本身多元化,極具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創作很活躍,任何東西都能被納入藝術的范疇。它可讓適合藝術的常規的不同的藝術觀點共存;它有新的表現形式,如:裝置方式、行為方式、觀念攝影等,但從不排除傳統的架上繪畫和雕塑方式;它運用新的媒材,如數字媒介、光、電等,而不單是我們常見的紙、筆、墨、顏料;它告訴當今的藝術學科已不再像從前一樣細分,模糊的專業界線和學科間的相互交叉正成為藝術領域的發展大趨勢。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現當代藝術,讓學生看到更寬廣的藝術前景,避免成為新世紀藝術世界的“井底蛙”。
2.新形式、新媒材的運用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開發
我國現行的普通學校的美術教學大綱,都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創造力,列為美術教學的目標之一。⑦創造之初就是要超脫邏輯的羈絆,偏離思維常軌,這些從現代藝術作品可以體現。如西班牙畫家達利的著名作品《時間的永恒》,改變了事物正常的邏輯關系,對事物的本質變化進行富有想象的表現;荷蘭石版畫家埃瑟爾的作品《瞭望臺》,從錯視覺的角度打破了生活中的現實存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印象派畫家的藝術探索成果,已經十分自然地融入中國藝術家的創作之中,在油畫或者水墨畫中,都可以看到汲取、融會印象派繪畫觀念和技法而獲得成功的事例。我們不妨嘗試超越習以為常的、普遍認同的寫實主義的方法去看現代藝術,也不妨嘗試將現代藝術聯系當今的教學。
在中等美術教育中,基礎課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為主,加上部分的手工課,學生接觸到的不外乎各種紙張、炭筆、炭條、炭精棒、水彩和水粉顏料、油畫顏料等繪畫及手工制作所用的常見材料。現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段超越了傳統,一方面是對材料無所不用其極的運用。另一方面,體現在對藝術工具的選擇之中,誕生及成熟于20世紀的各種新科技如攝影、影像,以及新興的電子虛擬技術,都以藝術的名義聚集到一塊,與傳統媒材交互融滲,構成了當代藝術新的藝術視覺形態。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靳尚誼在談到新藝術現象對現代生活的作用時說,藝術的形式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觀念藝術、裝置藝術已經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因為青年人、學生喜歡。這能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⑧我國的美術教育,長期以來以前蘇派的教學模式為范本,以架上繪畫教學為重,強調理性思維的觀察方法,追求狹隘的“技”的訓練。此方法所用的工具與材料較為單一,在普通學校里有相當的難度和單調性,學生無法從中獲得豐富的視覺信息,思維方向是直線的、平面化的,不利于發散思維的形成,壓抑了學生個性情感的發揮,往往使學生失去興趣和信心,感到藝術遙不可及。當代藝術超越了傳統的點、線、面、色彩等美術元素,因每個藝術家的情感不同,相同的媒材有了各自的符號意義,必然導致藝術風格上的多樣化。阿恩海姆說過:“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創造性與想象力”,“每換一種新的媒介,就需要產生新的創造⑨”。西方現代藝術發展過程中,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會帶來藝術的觀看方式的變化,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當代藝術重視新材料的探索與研究,尤其是與傳統藝術媒材結合的綜合實驗,對技能的要求不一定很高,鼓勵人們主動、積極地尋找表達自己的媒材,輕松愉快地參與到藝術活動中,成就了20世紀德國藝術大師博依斯說過“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可能。
3.通過藝術認識社會
當代藝術立足于迅速變化的生活和公眾之中,賦予作品當下觀念的同時,盡量使作品的含義淺顯易懂,主要體現在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當代藝術家中不乏把流行文化引進,重新面對和思考中國的藝術、現實和歷史存在的各種問題,并給予新的表達和闡釋。如黃一瀚以人們熟悉的麥當勞叔叔形象進行創作:100多個一米多高的麥當勞叔叔手持玩具槍,涌進了鋪天蓋地的中國都市房地產模型,表現一種虛擬的戰爭游戲,表達作者對商業經濟文化背后之爭的憂慮。⑩
4.有利于藝術及教育的發展進步
現代藝術把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藝術本身在近百年中發生了巨大而復雜的變化,拓寬了現代藝術的疆域。當代藝術強調觀念,所反對的正是傳統的觀念,但對現當代藝術的學習,并非對傳統藝術的否定。現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是相互借鑒、融合滲透的。現當代藝術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審美,避免蒼白膚淺,避免在藝術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傳統藝術運用西學觀念思考本土問題,借用現當代藝術的語言,對自身進行反思并加以適當的調整,才形成了現今的文化及藝術探索。20世紀的現代主義在許多方面突然與傳統分道揚鑣,形成一種革命性的、充滿活力的藝術創作方法,本身就可以回答有關當代藝術的進步問題。
新教學內容的吸納,對于教育的觀念將是一個新的挑戰。不管是藝術還是教育,要做到真正的進步,必須要有多元平衡的學術環境,博大的胸懷和前瞻的意識,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
5.有助于實現不同的教學目的
當代藝術具有靈活的創造性。它不單體現在多種創作形式和手段上,還將體現在對于不同層面的學生有側重地發揮不同的作用:對于普通中學的學生來說,可以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和生活工作的應變能力;對于美術專業的職業中學學生來說,可以提高創造美術作品的能力;對于師范美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更有自身的培養和善于運用美術手段和教育規律去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培養的雙重意義。
師范美術教育的母機作用,在整個美術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把握學術前沿的新動態是師范美術教育的關鍵。無論現在的教師還是未來的教師,如果本身沒有做好這種準備,就無法迎接“知識爆炸”的時代和應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
6.順應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引發的特殊案件在藝術界、法律界引起強烈反響——廣州美院教師狀告美術館,稱美術館在“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中展出的兩件作品“很惡心”,侵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權,(轉第85頁)(接第57頁)要求賠償。上海的一所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老師在課堂上播放有“性器官暴露”鏡頭的影片,幾位學生在看了這些鏡頭之后“胸悶頭暈”,最終的結果是導致了這位播放影片的老師被校方解聘。諸如此類現象的產生,應歸咎于某些學校培養太滯后的緣故,人們對藝術現象一直缺乏系統、全面和學科性的闡釋。許多有識之士就現當代藝術與教育問題不約而同地發出了呼吁。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教師李小山就藝術教育問題答友人問時,提到“要給未來一個交代”,陳履生認為“美術教育應對新的問題要有思想和學術準備”,朱青生教授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演講時強調“現代藝術中藝術家的責任”,廣東美術館編輯胡斌在文章中問道:“誰來承擔我們的當代藝術教育”,由此看來,把現當代藝術引入現實的美術教育更是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部分現當代藝術作品盲目模仿,缺乏思想深度,使人認為現當代藝術總是前衛的、荒謬的,只有藝術家才能看懂,因此作為教學內容必然存在爭議。現當代藝術的發展,打破了許多傳統的規范,也誤導了許多人片面地求新求異,淡化了傳統的審美標準。現當代藝術的多元性,以及新媒體的介入,使有些人認為新觀念、新媒介可以代替技藝以及修養,由此導致了極端的行為藝術,如:虐殺動物和吃嬰兒等嘩眾取寵、標新立異的低級庸俗的人物與作品。
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擁有的美學知識十分有限,現當代藝術有許多藝術品往往無法歸類到我們常常熟悉并聯想到的傳統繪畫、雕塑、建筑、工藝品之中去,因此需要重新認識。教師應該看到大部分藝術家及其作品都能體現積極向上的藝術良知,客觀分析魚龍混雜的現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分析判斷能力。當代藝術有實驗性、探索性,也容易作為當代藝術不成熟的象征。面對觀念性越來越強、樣式個性越發突出的當代藝術,產生困惑、難以把握,人們需要以更高的理論高度去做細致的分析與研究。
另外,現當代藝術因為其觀念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批評準則的漂移,反映到教育中就比較具體,當代中國高校美術教育的滯后,同樣不能回應這些具體的問題。引入現當代藝術內容作為教學資源,對高校美術教學可謂一個有益補充,也使中等美術教育獲得堅實的承托。
在目前的國際文化大背景下,資源是一種內在性的需求,我們只能在一種開放的心態和積極參與之下才能充分發掘,更重要的是,永遠都有未完的“現代”“當代”,我們應該對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篩選,也沒有理由去拒絕這個用之不盡的新文化資源。
篇10
(1)性別差異。性別是一個心理學、文化學詞匯,它是經過經年累月的成長、發展及社會歷程而形成的。由于在生理方面、社會基礎方面、心理特征方面等均存在著差異,因此,在諸多方面如接受他人影響、情感性、領導力、成就動因等方面,均被發現存在著性別差異。以河北電大開放學院2011年春季學生為調查對象。學習者中,男性人數為85人,所占比例為28%,女性人數213人,所占比例為72%。這反映出遠程教育中女性學習者比男性學習者偏多。在獲取資源比例中,男性學習者參與面授課的時間和機會相對較少,參與率僅為19%,而女性參與率為68%。這反映出,男性擔任的社會角色更多、工作更忙、閑暇時間更少。因此,他們很少能抽出周末或者晚上的整段時間去參與面授課。而女性的社會角色則相對單純一些,而且大多數女性學習者認為參與面授課獲取知識更為直觀和直接,因此,她們的面授課參與率則相對較高。男性網上資源參與率為51%、交互資源參與率為58%,女性為50%和32%。這表明男性在面授課參與不足的情況下,更寄希望于能夠及時地通過網絡和通訊工具來獲取學習資源和相關信息。而女性則認為通過交互來獲取資源有很多缺陷,如交流不充分、知識獲取不完整等。
(2)年齡差異。在女性學習者中,年齡在26歲以下的占69%,26歲以上的占31%。這表明遠程學習者中,單身女性較多。在參與面授課的學習者中,26歲以下的占73%,26歲以上的占27%。這表明26歲以下的大多為單身,他們沒有家庭拖累,有足夠的時間來參與面授課學習。此外,32歲以上的學習者參與面授課,這是因為他們的家庭中孩子已為學齡兒童或者年齡更大,自己則相對有充裕的時間來參與面授課學習。26歲以上學習者對通過交互渠道獲取資源表現較為冷淡(32%),明顯少于26歲以下學習者的參與表現(58%)。在遠程教育技術普及的過程中,當具有相當的技術資源后,教育資源獲取的效果直接與遠程學習者的信息技能有關,如在網絡課件的安裝、卸載以及利用網上論壇和瀏覽網絡資源等方面,而這些技能的具備對于支持遠程自主學習是必不可少的。26歲以上的學習者,尤其是32歲以上的學習者大多因為年齡偏大,對網絡技術掌握不熟練,且他們思想已相對成熟,對網絡情感交流依賴偏少一些。
二、不同家庭背景在獲取教學資源方面的差異
(1)婚姻狀況。如表3所示,在遠程學習者當中,未婚人數達到71%,其所占比率遠遠大于已婚人數。尤其在專科層次學習者當中,未婚者比例呈上升趨勢。對于此類學習者來說,一般不需要承擔太大的家庭負擔,可以隨時參與各種學習資源的獲取。在網上資源和交互資源的參與中,未婚學習者均比已婚學習者參與率高。這可能是已婚學習者有家務或撫養孩子等事務性活動,占用了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并阻礙了他們參與資源獲取的行為。
(2)學習環境。在資源獲取時,學習者利用資源最為重要的物質條件就是電腦網絡和移動通訊工具,它可以承載衛星及計算機網絡資源和教學資源。目前,未婚學習者大多是來城務工者,自己擁有電腦的人數并不多,大多數是在單位使用電腦或者利用3G移動手機。因此,他們獲取資源的條件不如已婚學習者優越。據調查,91%的已婚學習者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上,這表明大多數已婚學習者的家庭環境完全能夠支撐遠程學習的需要。因此他們通過網絡獲取資源的參與率比面授參與率高一些。
3.不同學習動機獲取教學資源差異性分析
羅杰•布什爾根據馬斯洛的動機理論認為,學習參與者可分為成長動機和匱乏動機兩種。成長動機者的參與學習資源獲取活動目的在于內在需要而非表面應付;匱乏動機參與者則受到社會和環境的壓力而被迫參與。和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遠程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更為明確。據調查,在學習者參與遠程學習目的中排第一位的是提高素質(77%)、排第二位的是獲取文憑(65%)。可見,為提高素質而參與學習的比例呈上升趨勢,這表明學習者渴求知識,并希望以此提高自身素養的需求在增長。而這種認知驅動的內部動機是學習中最重要和最穩定的動機。獲取文憑所占比例位居第二,表明隨著科技和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學習者必須順應時代,適應變化以實現在社會中自我的地位和獲得他人的認同。面對實際是遠程學習者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這些學習者能通過各種學習渠道積極獲取有效資源。通過調查,在目的為提高素質的學習者中,有77%的人通過兩種渠道以上來獲取資源。在目的為獲取文憑的學者中,他們的動機很功利、很明確。因此,他們在獲取資源時很看重實用性,實用性差的渠道,他們就會忽視甚至不參與。
三、促進學習者獲取資源的教學策略和措施
1.加強各類資源建設,滿足學習者的復雜需求優質遠程教學資源是遠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發揮教學資源在學習中的更大作用,遠程教學機構就要加強資源建設,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務。無論是面授資源、網上資源還是交互資源建設都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資源的可選擇性。面對遠程學習者眾多個體的復雜需求,各種教學資源都應具有可選擇性。如針對面授課參與有困難的學習者,我們應該在充分爭取他們意見后安排上課時間,或者提供可供選擇的面授時段,讓學習者自己選擇。在交流互動時,我們盡量提供完整的知識點,難點,并提供細致、周到和溫馨的服務,打消學習者在交互時的情感憂慮。
(2)資源的便捷性。遠程學習、資源建設必須秉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由于學習者電腦操作能力不同,這就要求資源的設計、開發和傳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方便學習者快捷地獲取資源。
(3)資源的科學性。建設資源必須要搞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對象,確定合適的教學過程,并將教學中各要素優化組合,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遠程教學設計要突出網絡的自主學習性,注重分析學習需求、教學內容和評價教學效果,凸顯資源媒體的互動性與交流性,尤其注重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情境設置。同時,要充分利用教學媒體的功能并進行一體化設計,和發揮不同媒體功能的優勢互補作用,達到資源建設的科學化目標。
(4)資源的可利用性。建設資源的目的就是要為學習者服務,就是要學習者能充分利用。遠程學習者在年齡、專業背景、認知能力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資源建設要注重適用性,保證學習者可用、會用、方便用和喜歡用。
2.注重先入為主,營造參與學習的氛圍從學習者開始學習的那一刻起,就要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宣傳參與包括網絡化資源獲取在內的學習策略、模式、理念等,以此來影響將要參與學習的人,使之從一開始就能端正學習動機,改進學習方法,形成一種十分良好的參與學習的習慣。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