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的經營模式范文

時間:2023-08-30 17:06: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貿市場的經營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貿市場的經營模式

篇1

關鍵詞:蔬菜銷售 直銷 連鎖經營

2010年以來蔬菜價格普遍上漲,伴隨著“蒜你狠”、“姜你軍”等熱詞的出現,菜價一直牽動著城鎮居民的神經。到2012年4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漲雖然小幅降至3.3%,但市民們還是在抱怨蔬菜貴,蔬菜價格大大增加了他們的生活成本。

回顧蔬菜銷售的主要渠道——農貿市場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上世紀80年代伴著改革春風吹遍中國城鄉,農貿市場以新鮮、自由的形態讓進慣了國營副食店的中國人欣喜不已1。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年屆而立的農貿市場正面臨被擠出北京城區的尷尬處境。擠走農貿市場的不是新興商業形態,而是主管部門的規劃。2011年北京兩會期間,政協委員鄒正方建議取締五環內的農貿市場。隨后北京市商委對該提案進行了答復,商委答復稱:農貿市場將被列入北京市限制發展的業態范圍;為此,將不再新建農貿市場,同時加速對現存農貿市場的清理整頓,“關停一批,轉移一批,轉型升級一批,逐漸減少五環內農貿市場數量”;未來五環內將消除農貿市場這一業態。

據統計,目前北京農貿市場約有367家,已有規范化社區菜市場298家,其中有219家是由原來傳統的農貿市場轉型升級而成2。可是,雖然升級后的市場環境得到改善,但對消費者來說更重要的零售價格卻提高了。在2007年市場改造前,攤位租金約是600元/月,但改造后月攤位費超過了千元,攤主不得不提高價格應對增加的經營成本。農貿市場這一蔬菜主要提供渠道的價格優勢已不明顯。

目前,能夠補充農貿市場的蔬菜銷售渠道為早市、超市和社區菜攤。但這三種蔬菜銷售模式都沒有解決蔬菜貴的問題。早市雖然菜價便宜,但經營的時間過早,服務的消費人群有限。超市有營業時間長、蔬菜品種多、新鮮程度好等優勢,但平均價格較高。某些特價的蔬菜,只是吸引顧客的一種“招徠定價”手段。社區菜攤是伴隨著農貿市場衰退這樣一種城市規劃衍生出小型菜市場,他們以個人菜攤形式穿插分布在城市各個社區中。這種個人菜攤往往規模不大,品種為居民常見蔬菜,地點為各大居民社區內外。它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市民“買菜難”的問題,可競爭激烈程度下降導致攤販對蔬菜價格有了更多的主導權與加價空間,無形中加深了“菜價貴”的問題。

一些學者通過調研證實了蔬菜零售商的確對菜價擁有一定的市場支配力。根據范潤梅等人在《蔬菜市場批零價差和價格傳遞機制分析》中的調研結果可知,一般來說蔬菜零售價和批發價的比例小于等于1,被認為該市場流通是有效率的,價差正常。但北京蔬菜的批零價差大部分超過這個界限,有些蔬菜在旺季的零售價甚至是批發價的2倍以上。這說明北京蔬菜市場流通效率較低。研究進一步發現蔬菜市場的零售商通過批零價格調整的滯后性擴大價差。以北京蔬菜市場上小白菜、西紅柿和土豆的零售價格為例,零售商對批發價格上升所做出的回應(提升零售價格)更迅速,對批發價格下降所做出的回應(降低零售價格)較遲緩3。

可見,發展新型蔬菜銷售模式不僅是一項惠民舉措,也是當前市場的迫切需求。對此,北京區縣“菜籃子”工程創新了五類十種蔬菜零售新模式,包括直營對接新模式、社區“直投菜柜”模式、周末車載蔬菜模式、蔬菜連鎖經營模式、以及網店模式等。本文就針對其中的車載蔬菜市場與連鎖經營模式進行分析,并結合石景山區的實際情況論證適合該區域的蔬菜銷售模式。

1.蔬菜直銷可行性分析

目前,北京地區開展的主要蔬菜直銷形式為周末車載蔬菜市場。周末車載蔬菜市場是商務部、北京市政府聯合支持項目,由政府搭建平臺,幫助京郊地區蔬菜生產流通合作組織進城直接銷售蔬菜,通過農民自產、自收、自營的新模式,最大限度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以便解決蔬菜“買貴”、“賣難”問題。對于車載市場的選點情況,北京市商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市場的選址主要以三環路以外地區為主,選擇蔬菜零售配套設施相對不足的小區,利用社區空地、閑置停車場、廢舊設施等場所開辦。

周末車載蔬菜當前的銷售模式是,合作社從社員手中收購蔬菜,統一銷售,年底有利潤再給社員分紅。一方面,合作社的收菜價比一般批發商高,讓菜農得了實惠;另一方面,因為直銷沒有中間環節,銷售人員都是社員,人工成本低,所以合作社的蔬菜銷售價比市場價低。比如菜花,菜農賣給批發商每斤0.3元,經過幾道環節后,市場上的銷售價每斤至少要1.2元;而益農合作社從菜農手里收購的價格定為每斤0.45元,最后直銷價為1元。

根據我們的實地調研發現,周末車載蔬菜經營到目前為止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對于這樣一個周末出現的菜市,消費者更多是以體驗新事物的心態來購買,并未把新模式替代傳統購菜途徑。分析其原因,首先是石景山區的兩個售菜點僅依靠一輛蔬菜保鮮車進行運送,供給量無法滿足需求;其次是從試點的管理與菜價上來看,車載蔬菜缺少專門的售菜人才。在調查中發現,蔬菜當天的定價沒有合理的依據,大部分蔬菜價格低于本區農貿市場價格,可也有一些高于市場價格。而且每周提供菜品的數量也比較盲目,其調整的依據是上一周周末的銷售情況,由于間隔時間長,供給變化存在滯后性。

以上問題可以通過擴大規模以及引進或培訓人才來彌補,可無論哪個方面都需要投入一定成本才能達到效果。現有的周末車載蔬菜市場是在享受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以低利潤維持著,如果增加運營成本,或政府不能繼續支持,周末車載蔬菜是否能夠盈利是個未知情況,或者該模式將失去它的低價優勢。由此看來,周末車載蔬菜這種模式并不適合在石景山區長期運營。蔬菜直銷的利潤相對來說較低,要取得較好效益還必須從規模化、多樣化上下功夫。那么我們再來看連鎖經營模式。

2.蔬菜連鎖經營的可行性分析

連鎖經營通常是指一個企業的某種(類、品牌)商品的銷售模式或某種服務的提供模式4。連鎖經營把獨立的、分散的商店聯合起來,形成覆蓋面廣的大規模銷售體系。其下屬連鎖店分工明確、相互協助,形成規模效應,共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5。在很多行業,連鎖經營模式的成功運作為企業帶來了驚人的經濟效益。例如我國的水果超市是在21世紀初開始出現的,近幾年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長。據統計調查,全國水果專賣超市超過10000家,單店年營業額360萬元以上規模的水果超市超過1000家,年零售額過100億元,占水果市場零售總額的5%左右。部分城市的成熟連鎖超市已占本地水果零售總額的60%以上,如杭州、沈陽等6。

水果超市的出現和繁榮發展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隨著農業的發展,規模化的生產成為必然趨勢,這將給農產品銷售的產業鏈帶來顛覆性的革命。因為傳統的蔬果種植以農民家庭為單位,種植面積小而且比較分散。只有依賴販運商去組織收購,再拉到批發市場集散才能完成交易。因此,傳統的蔬果銷售是經由“種植戶—販運商—批發市場—果蔬攤販”這樣一個鏈條。但是,當大規模生產成為現實后,種植基地與專業超市的對接就成為農產品流通可以實現,并且最具效率的模式。

其次,在國家政策方面,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對農業的扶持和優惠政策,鼓勵農業走規模化、產業化的道路。為了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國家正在大力推進農超對接。

最后,當與產地對接實現后,蔬果的連鎖經營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與傳統經營模式相比,連鎖經營模式有利于對同一資本下多家店鋪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調度各站點的人財物等資源信息。在采購方面,由于是規模采購,能夠獲得折扣、降低成本;在物流方面,由企業統一調度,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銷售方面,由于企業是連鎖模式,市場輻射面廣,覆蓋規模大,具有規模競爭優勢。與單個攤販相比,其規模大、形象好,易發揮品牌效應,更易獲得消費者的信任。與大型超市相比,連鎖店鋪的網點又多又密。店鋪開設在小區旁邊,利于消費者就近購買,更能為消費者節約時間。

目前,雖然蔬菜連鎖經營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水果超市產生的條件蔬菜產品也完全具備。并且,蔬菜與水果在產品性質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水果超市的成熟發展模式給蔬菜銷售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3.石景山區的現有條件分析

接下來我們從蔬菜需求、政策環境、地理環境與人才四方面來分析在石景山區進行蔬菜連鎖銷售的現有條件。

根據我們的調研發現,由于部分不達標的農貿市場被拆除后未按“拆一建一”的原則建設新農貿市場,加之多年來絕大部分新建小區沒有配套的農貿市場,石景山區也面臨著一定的蔬菜供應缺口。根據消費者購買意愿調查,約有86%的居民更加愿意在居所附近購買蔬菜7。而蔬菜連鎖專賣店由于設在小區附近500m內,可以彌補農貿市場輻射不足,沖擊個體菜攤的價格主導權,為居民創造方便、快捷、安全的買菜環境,將受到居民的歡迎。顧客的支持為蔬菜連鎖店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除了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在對區商委同志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伴隨著石景山區CRD首都休閑娛樂中心區的規劃建設和老舊城區改造工作的不斷推進,政府非常希望這樣新型蔬菜銷售模式的出現,并提供支持。這些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為石景山區開設蔬菜連鎖店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在地理環境方面,石景山區坐落在西五環附近,石景山路、蓮石路、阜石路與西五環、西六環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方便近郊農業基地或合作社對蔬菜的運輸,利用規模優勢節約運輸上的成本支出。

在人才方面,北京市具有人才聚集的特點,那么聘請與培訓專業管理人才就有更多更廣的選擇性,更容易找到適合我們的連鎖店管理人才。石景山區作為北京的中心城區之一,利用好北京市的人才優勢,建立科學嚴謹的管理體系,從形象、服務態度上抓住消費者的心理,更能取得好的銷售成果。

本研究為北京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支持項目,項目編號1215。

參考文獻:

[1]趙媛媛.露天農貿市場將在五環內消失[N].北京青年報,2011年03月28日。

[2]孫毅.北京五環內逐步取消農貿市場 菜價上漲引市民不滿[N].北京晚報.2011年04月06日。

[3]范潤梅,龐曉鵬,王征南.蔬菜市場批零價差和價格傳遞機制分析[J].商業研究,2007年11期:110-114。

[4]王吉方.連鎖經營管理教程[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3。

[5]奚華.連鎖店專賣店金牌主管經營與管理[M].中國商業出版社,2008年。

[6]饒印文.水果連鎖超市大有可為[J].中國商貿,2011年27期:9-10。

[7]楊為民,董清華.消費者行為對蔬菜連鎖經營的實證分析——對北京市蔬菜消費者的。

[8]農村公共品投入的技術經濟問題——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

作者簡介:

篇2

超市發推出的早市模式,其營業時間為早6點半至8點半。商品以果蔬等生鮮為主,并以價格低于農貿早市和質量有保證做賣點。在開辦初期超市發方面表示,早市通過較低的價格來爭奪農貿市場的客流。據超市發統計,其旗下萬泉莊、玉海園等開辦早市的門店,果蔬的經營帶動了主食、熟食等關聯商品的銷售。

該經營模式一經推出,就得到媒體和相關方面的關注,中國連鎖協會超市生鮮經營研討會也把此種經營新招作為研討內容。但時隔4個月,記者在超市發玉泉路店、玉海園店看到,其大門緊閉,門口的招牌顯示營業時間為8點。門口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冬季趕早市的人太少了,我們的早市已取消4個月了。”記者聯系超市發雙榆樹店,工作人員也給出了同樣的回答。被當作“超市早市”模板的萬泉莊店,雖然仍有早市,但已不再具有當初的農貿市場叫賣等風格,顯得低調了許多。工作人員表示,早市的果蔬會用紅色標簽標明,價格比平時低,8點半后改為正常價格。

與超市發早市遇冷不同的是,在玉海園附近的農貿市場,以及海淀西苑地區的農貿早市,早起遛彎買菜的顧客絡繹不絕。一位老先生表示:“農貿市場的菜比超市便宜很多,而且新鮮,我很少去超市買。”至于記者提到的超市發玉海園店早市,幾位在菜市場買菜的中老年顧客表示,“不知道那里曾有過早市”。

同樣是早市的概念,家樂福、歐尚等跨國零售巨頭,在國內的超市也推早、夜市,但其概念更多的是服務概念,即將營業時間前后延伸為8點到22點,跨國零售巨頭并沒有刻意在早夜市階段強調以價格取勝。

篇3

作者:晏櫟 陳曉明 單位:湖南大學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

市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現有的147處農貿市場中,主要分為露天市場、獨立式室內市場、連體式室內市場、獨立式棚頂市場幾種類型,在各區的分布情況見。(表略)可以看出,國內類似于長沙的各大中小城市社區內存在的農貿市場主要有以下幾類。第一類是獨立建筑,包括獨立式室內市場和獨立式棚頂市場,農貿市場經營是此建筑的主要功能;第二類是附屬建筑,例如連體式室內市場,一般為占用商住樓的底部一到兩層建筑面積進行經營的農貿市場;第三類是露天市場,沒有建筑物覆蓋,一般是受環境等條件影響自發形成的臨時市場。這些農貿市場經過常年使用已經非常陳舊,建筑質量不高,毫無自身的特色,反映出建設管理部門在規劃時缺乏對農貿市場的景觀考慮。室內外環境較差,衛生情況惡劣長沙大部分農貿市場的出入口處人車混雜,小販眾多,造成市場周邊交通阻塞,缺乏良好的秩序。市場入口處的標志往往也不是很鮮明,辨識度較低。大部分獨立市場都是依靠自然采光,內部光照不足,陰天時尤為嚴重。市場內部由于缺乏收集處理污染物的設施和專用的上下水道,經營者就地處置污染物的現象隨處可見,使得地面遍布垃圾與污水。許多露天市場的環境污穢不堪,不僅對市容市貌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也增加了環衛工作的負擔,降低了城市環境的質量。而市場在早晚交易高峰時期產生的吵雜聲音,熟食和肉類攤檔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煙塵,對周邊住戶的干擾也十分嚴重。

選址規劃城市社區農貿市場在進行規劃選址的時候應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著手,本著結合實際的原則,對城市引力位置、區域環境與景觀布局進行綜合分析,結合社區人行系統組織、公共交通站點規劃、社區活動休閑設施,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統籌整個規劃。在規劃中結合居民活動的綜合目的傾向、場所選擇習慣,參考自發形成的街道市場具有的區位優勢和彈性發展模式,對居民的主要生活流線進行分析,優化農貿市場的區位選擇和規劃設計,使城市社區的農貿市場在居民日常生活和出行中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作為社區生活和休閑活動的中心,保證市場的穩定發展。3.2微觀設計在微觀設計方面社區農貿市場受建設條件和建筑用地的影響較大。單向循環主路線以及帶狀布置具有更多的優點,并且在眾多的市場中得到了實際證明,在進行社區農貿市場建設時可以作為一種優先的發展形勢來考慮。在建設用地和環境不允許時可以適當利用渠化流線引導設計,在細部設計中將環境與人類心理習慣的差異性結合考慮,使市場環境及流線符合人的行為規律。市場的彈性原則在設計中對溫帶地區農貿市場的影響也十分重要,由于冬夏城市居民生活習性有所差異,將使農貿市場在經營戶的組成和居民參與總量方面產生變化,所以市場需要具有較強的調適能力和能動性以適應季節的變化和區域性的主客觀要求。獨立式市場的空間應尺度宜人,不必因為追求室外感和高大的形體而使用玻璃頂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費。需要在設計中注意營造親切舒適的環境,市場內視線通透、內外交流方便、自然采光和通風良好,攤位設計應具有良好的功能性,臨客一側可以調整成較低的尺度,使臺面觸手可及。市場內通道間距考慮到親和性,可根據顧客人流大小靈活調整變化。在色彩和環境設計中宜使用簡單明快的色彩來營造輕松宜人和具有特色的室內環境。人性化設計在商業空間的設計中加入其它具有吸引力的活動已經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在社區農貿市場的設計中可以考慮到這一方面,在對居民日常購物不造成干擾的前提下,設計一些室內外相結合并具有多重使用功能的生態空間,在其中可以曬太陽、休憩、下棋聊天、讀書看報,還能為小孩提供游戲場所。同時還可以利用一些第二層次的空間開辟部分休閑項目和鍛煉設施,滿足居民的生活健身需求,為社區增添更多的內涵,增加社區的凝聚力。完善經營管理重視制度建設,打造長效管理機制[2],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監督市場的投資建設、經營管理等方面,強化管理責任、調整好經營管理的關系,杜絕自發攤點和占道擺攤行為的出現,對社區街市環境統一負責。采用居民社會、管理部門、開發商多方互動形式[3],社區居民對于市場環境和經營模式可以具有提出意見和予以否決的權利。可以通過調整市場的開業時間和營業時間、添加防護設施、增加群防和綠植隔離帶等方法解決市場的噪聲問題。降低農貿市場的綜合成本和商品的價格,在維護商品結構完整性的同時保證居民日常購物能夠實現“一站式”。

農貿市場是城市社區規劃設計發展中重要的內容與環節,應該立足城市和地區的特性,深入調查研究,尊重社區居民意愿、行為規律和心理情感,從區位選址到綜合規劃、從組織模式到平面布局、從細微環境設計到管理經營,真正以人為本,打造出適應時代需求、適應居民需要的特色化、生活化農貿市場。

篇4

開辦早市的起因

1.市場背景

長期以來,北京市民日常購買生活所需要的果品、蔬菜、肉蛋等生鮮食品多以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市場為主,但是,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質量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識的增長,加之農貿市場出售劣質食品,“臟亂差”的購物環境、擾民等問題的頻頻曝光,北京市民開始重新審視農貿市場。一些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收入穩定的人群開始走進超市選購蔬菜和水果。經調查:北京市民接近一半以上的人明確表示絕對不在農貿市場購買肉類和直接入口食品。超市發公司的店鋪多數地處海淀區居民區,海淀區的特點是:區域內有53所高等學府、213所科研院所以及被稱為中國“硅谷”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其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素質、文化程度、生活水準等都處于北京的前列。在各社區店所服務的對象中,高知、高收入者占了很大的比重。

此外,隨著2008年奧運的臨近,政府部門構建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大了監管和執法的力度,個體游商、攤販大量減少,部分居民社區出現了“買菜難”的現象。

需求就是商機。對此,超市發開始思索:是否可以嘗試開辦早市,將傳統農貿市場與現代超市連鎖經營有機結合,準確找到融合點、突破點,以滿足不同需求顧客的購物要求。

2.社區居民的需要

許多社區店的門前空場,成為了當地居民晨練的場所,不少游商在此串賣一些吃的、用的。超市發看到:社區內的很多老人在晨練結束后,都要順便買些所需要的東西,這種情景給超市發“開辦早市”一個很大的啟發。

超市發是國有改制企業,有著顧全大局、確保市場的傳統意識,“顧客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經營方向”的思想根深蒂固。無論“非典”時期,還是糧油漲價時期,超市發都是盡企業全力替政府分憂,努力發揮平抑市場物價的作用。超市發認為,超市所經營的商品是百姓生活一天都離不開的,顧客需要的是既能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到新鮮、安全、放心的商品,又能滿足他們在農貿市場購買生鮮食品時的那種特殊氛圍和情趣的場所。對于老年顧客來講,早鍛煉、遛彎后順便在超市開辦的早市上買回家中一天所需要的商品,既鍛煉又購物,是一舉兩得的大好事。

3.公司發展的需要

近些年,北京市場發展迅速,國內外各種新型業態不斷涌入,超市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打折促銷、捆綁銷售等‘老套’方式大家都在沿用,但吸引顧客的力度卻在減小。為此,如何改變連鎖超市現有的經營模式,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如何尋找商機、尋找突破口是超市發一直在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為此,超市發追蹤百姓的消費喜好,在食品安全、購買方便上大做文章,順時順勢開辦以生鮮為主的早市,是一種新嘗試,也是營銷上的一種自我突破。充分利用超市現場資源,以開辦‘早市’為契機,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要,既是一個擴大銷售的機會,還可以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開辦早市的作法

1.先在成熟的社區開辦早市

超市發的店鋪基本覆蓋了整個海淀區,經過市場調查,公司確定了早市的發展方向:以地處居民高密度的社區店為突破口,逐步向繁華地區的社會網點發展。具體選擇農科院和萬泉莊兩家店進行早市試點,原因就是這兩個社區人口密集、居民對超市的依賴和認知度較高。

早市設在超市一層和地下,早上6:00開門營業。早市商品除正常的貨架陳列外,還在賣場里組織臨時鋪板式攤位,售貨員守攤叫賣,增加了百姓熟悉的農貿市場式購物氛圍。早市商品提前到位,品種齊全,數量充足,出售時,將包裝、散買、搓堆形式并舉,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

2.以生鮮商品為主力,帶動其它商品銷售

早市以生鮮商品為主力,肉蛋菜果俱全,還包括奶制品、熟肉制品、主食面包等百姓餐桌商品。在早市上,除保證商品質量新鮮,數量充足外,每天還要保證有驚爆商品或特價商品促銷,以此吸引客流,帶動其它商品的銷售。五月份的香蕉、六月份的荔枝、七月份的西瓜、八月份的鮮桃等都是以低于農貿市場價格出售,其影響力和聚客力極強,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

針對老年顧客喜歡動手挑選的特點,早市加大了“大陳”的數量,盡量不做包裝處理,讓老人們在購物中充分享受挑選的快樂。

針對高薪收入者,早市為他們準備了有機蔬菜、品牌排酸肉、無公害蛋品等,并公示商品產地、質量標準,讓他們在購物中感受到所選購的商品質價相符,充分展示出個人生活的品位、品質和消費的實力。

3.以果菜配送中心為基礎,加大基地采購的力度

超市發的果菜配送中心承擔著所屬各店的日常果菜配送任務。為了確保所出售的生鮮商品新鮮豐滿、質量安全、價格便宜,開辦早市后,公司不斷加大基地采購的力度,降低采購成本;充分發揮規模采購的優勢,集中采購各類應季的蔬菜、水果,以薄利爭奪市場,經常以低于農貿市場的價格出售,增加了早市對社區居民的吸引力。

開辦早市的效果

1.居民歡迎

通過幾個月的實踐,超市發早市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早市專項調查反映:一是蔬菜價格便宜,品種全,滿足了不同消費層次的顧客需要。早市每天保持果菜品種達到200余種,價格與農貿市場基本持平,有些品種的促銷價格還低于農貿市場。二是出售的商品準斤足兩,交易公平,沒有小販的坑蒙拐騙,顧客買著踏實、放心。三是服務態度好。果菜可以像在農貿市場購物一樣,顧客隨意挑選,對一些行動不便的顧客,理貨員還主動幫助挑選;年齡大的顧客在這里得到了周到的照顧。四是商品質量比農貿市場更有保障,公司按照進貨驗收流程嚴格把關,對不符合進貨標準的堅決予以退貨處理。五是確保顧客一次性購齊,讓顧客在早市上能夠購買到家庭餐桌上所需要的所有生鮮商品,甚至還包括早點。

經常到萬泉店早市購物的一位老年顧客說:每天清晨遛早、鍛煉,順便進入超市開辦的早市購買一天生活所需要的東西,不僅商品新鮮、價格合理、購買便利,而且超市的購物環境干凈整潔。這里的地面沒有農貿市場常見的泥水和爛菜葉,空氣中沒有難聞的氣味。特別是耳邊不時傳來的叫賣聲令我感到非常親切,還能找到以往購物的感覺。

實踐證明,利用現有的超市賣場資源開辦早市,順應了社區居民的生活需要,使老百姓便利地買到了安全、健康的食品,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2.企業受益

一是聚集了人氣。開始,萬泉莊早市客流每天200人左右,現在每天保持在500人次以上;農科院、玉泉路、雙榆樹店的早市客流也在直線上升,所有開辦早市的各連鎖店,每天早晨都有顧客等候早市開門。

二是增加了效益。早市開辦以來,果菜配送中心的銷售量和銷售額同比分別增加了24%和28%;開辦早市店鋪的整體銷售和交易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萬泉莊早市果菜經營的毛利率,除去損耗仍能達到15%左右。

三是帶動了關聯銷售。萬泉莊店早市中除果菜外,肉禽蛋、主食商品、熟食品、副食品、日配商品等關聯商品的銷售占早市銷售額的50%,玉海園店關聯商品銷售占40%,雙榆樹店現場加工主食、熟食,每天早上都有百余人光顧,解決了附近居民吃早點的問題。

四是提高了競爭意識。早市上果菜自營攤位和聯營柜臺同地競爭,不僅比價格,還要比商品、比服務。競爭提升了經營能力,提高了商品質量,不僅社區居民受益,也擴大了超市發早市的影響力。

3.政府滿意

超市發開辦早市得到了海淀區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認為是實實在在幫助政府落實“菜籃子工程”的具體行動,不僅使社區居民購買生活必需品更加便捷、便利,又在密切社區關系中,融入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旋律。

下一步發展的設想

1.總結經驗,繼續增加早市的開辦數量。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不同形式的早市,順應社區居民的菜籃子需要。

2.擬增加早餐經營,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不僅方便顧客逛早市購物后的休息和早晨用餐,更主要的是為居民提供一個較為新穎的購物、早餐合二為一的模式,讓早市成為社區居民之間聊家常、交朋友、溝通感情、交流信息的場所。

3.探索靈活多變的、為社區居民認同的新穎經營模式,將超市與農貿市場融合得更加充分,努力迎合老百姓傳統的消費習慣。

4.進一步提高果菜配送中心基地的源頭采購能力,在全國范圍內采購知名果菜。條件成熟時,組織企業之間的聯合采購。

5.通過開辦早市,摸索經驗,向政府提出對部分有條件的農貿市場進行改造升級的意見,更好地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生活需要。

篇5

【關鍵詞】家樂福;國際化;業態本土化

1.零售企業國際化背景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海外廣闊市場的強大吸引力,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開始尋求國際化發展之路。近年,隨著中國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外資零售商瞄準中國市場不斷進行大規模的集中注入,以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英國的TESCO等為首的一大批零售商在中國的擴張也加速了我國零售業的市場化程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國零售巨頭帶來了不同的經營模式,經營技能的轉移速度和程度也不盡相同,零售業的國際化問題及其帶來的本土化效應在我國的零售市場中突顯出來。

2.家樂福國際化發展概況

家樂福集團(Carrefour)是法國著名的零售企業,成立于1959年,已有50余年歷史的它是大賣場(hypermarket)業態的首創者,現已成為歐洲第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國際化零售連鎖集團。擁有11,000多家營運零售單位,業務范圍遍及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

家樂福集團在國際化過程中以三種主要經營業態引領市場,分別是大型超市、超市及折扣店。此外,家樂福還在一些國家發展了便利店和會員制量販店。1989年,家樂福大賣場首次在中國臺灣開業,目標直指亞洲市場,正是由于臺灣這塊“試驗田”,使家樂福充分了解了華人的消費習慣、文化訴求,也為之后成功地進軍中國大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5年,家樂福在中國大陸首開大賣場,自此開始了在中國的全面擴張。

3.家樂福業態本土化戰略

大賣場、超級市場、百貨店、折扣店、便利店等是零售業中常見的幾種業態。家樂福所常用的大賣場(hypermarket)業態是很多外資零售商進入中國時的首選業態,其特征是低價格、低成本、高周轉,通過一段時期的發展逐漸形成連鎖型經營業態。當大賣場業態站穩腳跟以后,在此基礎上,家樂福快速地本土化,又引進迪亞折扣店和冠軍中型超市,作為其大型綜合超市的補充業態。顯而易見,家樂福的擴張,是以大型綜合超市為依托、各種業態共同發展。然而,并不是每一種業態都符合中國零售市場的發展需求,多元化的業態發展更需要以本土化作為根基。

(1)大賣場本土化優勢明顯

大賣場是家樂福在全球范圍內分布最為普遍的一種業態,也是家樂福在中國最主要、最成功的業態形式。大賣場這種業態是中國目前發展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零售業態,家樂福正是以這種經營形式贏得了中國大多數消費者的信賴。

“低售價”->“大量銷售”->“采購價低”->“低成本”->“低售價”這一循環操作模式是保證大賣場順暢運作的有力武器。家樂福的大賣場以極有競爭力的價格,提供了包括食品和非食品在內的人們廣泛使用的商品,比起傳統的零售店,大賣場的售價平均低5-10個百分點,這對于普通的工薪階層消費者來說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一次購足”、“超低售價”、“自助服務”、“新鮮品質”、“免費停車”都是家樂福一貫的經營理念,長久以來,家樂福大賣場一直都以對顧客熱情周到的服務、舒適的環境及有競爭力的價格而著稱,正是這種特點使得中國零售市場刮起了家樂福大賣場的旋風。

近幾年來,家樂福在中國大陸開店速度明顯加快。由上圖可以看出,大賣場業態在中國的新開店鋪數量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從1995年家樂福在中國內地首開大賣場,到近幾年每年都有20多家新店相繼亮相,家樂福已經從最初的在華試水發展到行業市場的領跑者。

大賣場這種業態在中國之所以能夠成功,在于家樂福首先將這一新興的經營模式復制過來并且“入鄉隨俗”地加以調整和改善。對于中國相對傳統的農貿市場、日用品商場等,“一站式購齊”、“自助選購”以及“超低價格”都給了中國消費者耳目一新的感覺,新鮮、安全的貨品能夠消除顧客的后顧之憂,使其充分信賴的忠實,再加之好的購物體驗使得中國的消費者漸漸發覺購物的輕松與享受。這種經營理念的滲透突破了國人傳統的購買思維模式,以更加新穎和實際的方式給予消費者更多的實惠和便利,從而創造出了更大的價值。

(2)迪亞集團脫離家樂福上市

折扣店最大的競爭優勢是物美價廉,其低價的秘密是拋棄渠道商,采購成本比原來低了很多,其中的差價優惠便給了消費者,因此商品的售價只有市價的2-4折。折扣店作為專業、廉價的商品銷售業態,在歐美商業領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家樂福全球門店數量最多的業態。

迪亞折扣店創立于1979年,總部設在西班牙,以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而聞名,該業態依靠自有品牌和先進的零售技術取勝,高質量、低價格是一貫的經營宗旨。迪亞原隸屬于家樂福集團,是全球零售市場第三大折扣超市。截至2011年,迪亞在全球擁有6300多家門店,但入華9年多來其發展并不順利。2003年7月迪亞折扣店正是進入中國,首站便是上海市場,同年10月30日進入北京市場并開設第一批門店,迪亞集團原計劃在8年的時間內在華開設500多家分店,可截止到2011年,迪亞天天在中國的上海、北京、山東、河北等地才開店400多家,與之前的計劃相去甚遠,擴張速度遠遠低于預期。

北京和上海是迪亞天天入華以來的市場重心,但相關資料顯示在上海和北京400多家門店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加盟店,但在迪亞天天的全球布局中,加盟店總數也不過200余家,如此差異的加盟店擴張為主的戰略也并未讓迪亞天天獲得中國市場的大發展。加盟雖是加速拓展的好方法,但過多比重的加盟店無形中對于門店管理和標準化造成更大的麻煩。

經營模式與城市發展不匹配

2010年開始,中國的迪亞天天的門店就已是采用“生活超市”模式,但是,在北京社區地產中,適合迪亞開店的中戶型并不多見。而北京區域發展部人士也指出,除場址選擇有難度外,如今北京、上海商業地產租金居高不下,也一度制約了迪亞天天開業速度。

價格和品類優勢發揮不足

在北京和上海,迪亞天天所經營的一線暢銷品牌品類上都沒有顯示出與其他超市業態應有的價格優勢,其暢銷品牌價格與其他超市賣場相比并沒有便宜多少,而商品品種的豐富度、選擇性也與國外相差甚遠。而迪亞天天最具特色的自有品牌,雖比同類商品價格便宜20%,但也未能形成氣候。在中國,自有品牌僅貢獻了約10%,顯然,迪亞天天自有品牌無論在開發度還是在質量上都沒有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可。

迪亞天天是單業態的折扣門店,規模數量始終有限,相比有強大采購和物流系統的連鎖超市企業成本反而居高不下,其折扣的價格優勢也就蕩然無存。而類似于迪亞天天這樣的折扣店業態,在營業時間上競爭不過24小時便利店,在商品豐富上比不過超市賣場,因此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

沒有體現折扣店的低價優勢和產品線優勢,沒有融入中國特色的市場環境是迪亞天天無法在中國發揮優勢的原因。2011年7月7日,迪亞正式脫離家樂福在西班牙上市,中國區門店的改造任重而道遠。

(3)冠軍超市撤出及原因分析

冠軍超市是家樂福集團超市業態的代表,也是法國第二大的連鎖超市品牌。經營面積大多在1500平米左右,通常開在社區里,以方便周圍居民就近購買。冠軍超市以生鮮經營為主,其凸顯的特色優勢有:專業的食品技術、先進的生鮮技術、優惠的折扣價格和良好的客戶關系。

2004年5月,家樂福與北京首聯集團建立合資企業,在中國引入“冠軍超市”品牌,共同嘗試在北京發展連鎖生鮮超市。與一般的綜合超市不同,冠軍超市內生鮮食品占整個賣場面積的40%到50%,包括水果、蔬菜、海鮮、干貨等。

2005年冠軍超市虧損人民幣1000多萬元。為此,冠軍超市試圖改變經營方式來獲利,沒有成功。2006年4月,家樂福證實旗下的8家冠軍生鮮超市由于業績不佳,撤出了北京市場。

分析整個中國市場環境和消費人群的特點,不難發現,冠軍超市在中國并沒有發揮出其特有的優勢,從而不能夠獲得尚佳的市場成績。

目標群體定位較窄

生鮮食品是與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購買頻率很高的產品。生鮮超市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其市場定位應在中低端,但是,冠軍超市商品價格偏高,并不符合中低端消費者的需求。

選址不當,同業競爭壓力大

冠軍超市的初衷是為了方便周圍居民購買,因此大多開在社區里面,但同時社區里面以及社區周邊恰恰是集貿市場主要爭奪的對象。北京8家冠軍超市除了萬柳店附近沒有農貿市場外,其他7家附近不到1公里都有規模不小的農貿市場。尤其是農光里店,冠軍超市馬路對面不到50米就是經營面積達到5000多平方米的“北京勁松農光里集貿市場”,馬家堡店拐角處也有一家規模頗大的集貿市場。

沒有實現規模效益,配送成本高

冠軍超市一直是單店采購,并沒有能夠借助家樂福的采購優勢來降低成本。據分析,像冠軍這樣業態的社區超市,在一個城市內至少要達到35家的規模,才有可能建立起統一的配送中心來實現規模供應,降低采購成本。而冠軍超市在北京僅有8家,且都不太集中,高額的配送成本嚴重削弱了生鮮超市的競爭力。

成本和價格不具有競爭優勢

冠軍超市一直主打社區型生鮮連鎖超市,在京城生鮮市場薄弱初期,冠軍店彌補了一些社區生活配套設施不足的缺點。但是,隨著物美、京客隆等擁有社區優勢的大型超市將生鮮市場做得越來越成熟,冠軍超市商品價格偏高、營業面積過小、地域輻射性弱等不利因素逐漸暴露出來。再加上生鮮超市單位產品的日常水、電費用支出都要超過普通的農貿市場和一般的大賣場,成本的增加必然導致價格的上升。失去了價格優勢,也就等于失去了一大批中低端消費者。

產品經營沒有實現差異化

冠軍超市的商品與農貿市場和標準超市相比共性較多。除了將蔬菜進行包裝和魚肉進行洗切冷凍等初級加工以及個別店鋪還有盒飯出售外,很難找到屬于冠軍超市自己的特色商品。

在中國,雖然以上三種業態模式家樂福都曾嘗試,但并不是每一種業態都能夠適合中國零售市場的環境和中國消費者的習慣,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家樂福在尋求業態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積極進行戰略調整,重新整合集團架構,以合適的業態取得最佳的市場效果。

市場才是業態績效的最好檢驗者,零售業態的調整和改善必須要符合當地市場的發展需求,尋求多元化發展的前提必須是保證每種業態能夠適合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保留業績表現良好、發展勢頭強勁的業態,淘汰市場表現較差、發展緩慢的業態,使各種零售業態調整到合理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狀態,最終能夠有效達成零售企業整體的經營目標。

參考文獻:

[1]馮國珍.跨國零售企業在華的業態戰略及其啟示[J].企業經濟,2007(01):44-46.

篇6

我是來自溫州國有企業的人大代表,雖然擁有多個職務和頭銜,但我始終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最為自豪。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本職,發揮優勢,以自身特色踐行代表使命。

優先執行代表職務,工作雖忙也要參加代表活動

作為溫州市現代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同時兼任上市公司浙江東日、東方學院等多家單位主要負責人,我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但我深知,充分履行代表職責,是憲法和法律對人大代表提出的明確要求。因此,我十分注意處理好本職與代表履職之間的關系,優先執行代表職務。主要做好三點:一是提前準備,及早謀劃工作;二是見縫插針,做好時間預留和工作調整;三是搞好結合,比如協助人大就本集團所涉及的現代服務業開展代表視察調研等活動。

4年來,我一次不落地參加了人大組織的代表視察、調研和聯系人民群眾等集體活動,總計超過30多次。先后就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交通網絡建設、城市治堵、民辦教育發展等提出意見建議,被有關部門吸收采納。此外,多次以人大代表身份參加溫州電視問政節目,分別就交通秩序優化和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問題,與群眾及有關部門交流、探討。

發揮本職崗位優勢,要求雖高也要提好代表建議

依法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是人大代表發揮作用十分重要的途徑。代表提出建議,不在于數量的多少,而在于質量的高低。一份高質量的代表建議,不僅要作大量深入的調研和分析,還要對存在的問題做出科學客觀的研判,更要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這其實是一項很高的要求,需要代表下深功夫。我主要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根據長期的積累和思考,就普遍性和共性問題依法提出代表建議,做到切實可行。

近年來,我先后就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外貿企業經營環境打造、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溫州保稅物流中心建設等工作領銜提出了12件建議,目前都得到了較好的辦理落實。比如,結合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我聚焦這項改革對國企成本管控、費用繳納、維穩等方面提出的挑戰和要求,提出了關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中事業編制富余人員養老金企業化管理的建議。之后,在省人社廳的重視和支持下,按照建議辦理答復的精神,在我們集團推行統一口徑的配套社保政策,層層分類施行,為國家每年節約人力成本約400萬元,也為國有企業事業編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鑒的新路。

踐行服務群眾宗旨,難度雖大也要為民辦事

篇7

關鍵詞:蔬菜產業;現狀;問題;改進方法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1

一、青島市蔬菜產業經營模式現狀

青島當前的蔬菜流通仍以農戶-批發商-批發市場-消費者為主經營模式。為了解現階段青島市蔬菜產業的經營模式,我們對青島市多家蔬菜批發市場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這些批發市場中54%的是屬于批發商,34%的是屬于零售商,9%的屬于農戶種植直接去市場賣,僅有3%的是生產企業鏈接市場出售,由此可以看出現階段青島市蔬菜批發市場大部分是批發商在出售蔬菜,零售占小半兒,農戶直接出售和生產企業鏈接市場所占份額十分少。

市場中43%的采用的是農戶―產地批發商―銷地販銷商―零售終端的銷售模式,31%的采用農戶―販銷商―銷地批發商―零售終端的銷售模式,11%的采用的是農戶―販銷商―零售終端的銷售模式,其余的15%采用農戶―合作組織―加工企業―零售終端的銷售模式。

調查中發現有25%的人采用的主要銷售渠道是在農貿市場出售,25%的人選擇的主要銷售渠道是供給加工企業或零售商,只有5%的人有選擇網絡銷售渠道,45%的人還是選擇的主流的批發市場銷售。

1、接下來,我們了解下批發市場中商販們對蔬菜價格的看法,調查的人群中大多數人對蔬菜的價格不滿意,普遍認為價格較低,而少部分人則對蔬菜的價格比較滿意,認為蔬菜的價格已經足夠高。有四分之三的人表示近年來的收人狀況不穩定,其余的人則是一半是在遞增,一半在遞減,這正體現近年來蔬菜的價格由于種種原因不夠穩定,導致他們的收入不穩定。

二、青島市蔬菜產業經營模式的問題

從調查的青島市蔬菜產業經營模式的現狀來看,青島市的蔬菜產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調查的批發市場中絕大多數的是批發商和零售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菜販子,只有極少數的是農戶或者蔬菜生產企業直接到市場出售,經營模式方面,大多數還是采用主流的農戶―產地批發商―銷地販銷商―零售終端和農戶―販銷商―銷地批發商―零售終端的經營模式,其中涉及加工企業的模式所占比例較少,這無疑就會多增加了一個環節,就會多出這一個環節的費用,導致運營成本的增加,利潤的減少。可以看出青島市的蔬菜產業經營模式上還是相對較為落后,現在較為先進的加工企業鏈接市場的銷售模式還是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的發展。

在銷售渠道方面,農貿、批發市場仍然是市場的主流,只有極少數的商販采用網絡銷售渠道,為此我們調查了為什么當下時興的網絡銷售和電子商務平臺為何不受歡迎,調查中發現80%的人認為蔬菜的網絡銷售不可行,因為蔬菜屬于易變質品,需要長時間的保鮮,但是當下的物流水平并不是很高,物流成本也相對較高,選擇網絡銷售的話成本勢必會上升,并且現在市場上大部分商販的文化水平不高,難以操作復雜的電子商務系統,這又暴露了青島市的蔬菜冷鏈物流發展的并不是很完善,技術上難以支撐網絡銷售的高要求。

在蔬菜價格方面,政府難以保證蔬菜價格的穩定,政府相關的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太少,導致源頭上蔬菜的生產,過程中蔬菜的運輸,都太容易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再加上各種收費環節多,稅收高,所以蔬菜的價格非常不穩定,商販的收入也非常不穩定,他們紛紛表示急需政府的資金、技術支持,政策優惠和對市場的開拓。

三、青島市蔬菜產業經營模式的改進方法

1、首先應該經營模式上做出重大改變,改變當下主流的農戶―產地批發商―銷地販銷商―零售終端和農戶―販銷商―銷地批發商―零售終端的經營模式,代之以較為先進的加工企業鏈接市場的銷售模式,減少整個供應鏈的環節,減少中間成本,提高利潤。發展農超對接,企業+基地模式,直供直銷社區等較為先進,有發展潛力的經營模式,開展新思路,多創新大家支持、認可的經營模式。

2、增強全民綜合素質,提高全民科技文化水平,當下時興的較為先進的網絡銷售渠道,易受商販知識水平的限制,目前利用網絡銷售在全世界已經成為主流,不加強此方面的推廣力度,勢必會跟不上蔬菜產業發展的主流,開展相關的學習輔導班,提高商販對網絡銷售的認知程度,積極鼓勵商販采用網絡銷售,盡快完善相應的網絡咨詢中心,彌補商販們知識和技術上的不足。

3、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穩定蔬菜的市場價格,提供相關的技術、資金支持,最大程度的開拓市場,做好市場的規劃,提高市場的利用率,建立政府和市民溝通的橋梁,最大程度的滿足市民們的需要和要求,提高政府公信度。

篇8

2013年全市內貿工作的目標任務是:力爭201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50.6億元,增長15%以上;以招商引資和跑項爭資為依托,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提升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加大對成品油、生豬定點屠宰等內貿部門和企業的管理力度,嚴格落實內貿行業管理考核辦法,提升內貿行業管理水平;完善市場運行監測體系建設,加大重要商品的監測和儲備力度,提升市場供應保障水平,確保市場運行平穩有序;大力推動菜籃子工程建設,繼續推動蔬菜直銷店建設,鼓勵農超對接、農批對接和蔬菜配送,提升民生保障工作力度和水平;加大商務綜合執法力度,充實執法力量,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拓展執法領域,加大執法宣傳,嚴厲打擊商務違法違規行為,提升市場秩序規范化水平。

一、以開展服務業發展三年大會戰為契機,提升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水平。

1.優化提升商貿流通業。按照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升層次、創新業態的總體方針,優化商業設施網點的結構和布局,做好大型商貿綜合體的規劃布局。全面落實商貿流通政策,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力爭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認真研究國家、省、市關于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抓好具體的銜接落實工作,促進商貿流通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以招商引資和跑項爭資為依托,推動商貿流通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

2.全面完成招商引資任務。我局屬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全面完成市政府今年下達的招商引資任務。要帶著項目招商,帶著市場招商,重點引進國際、國內知名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大型商業綜合體以及糧油食品加工企業。

3.積極跑項爭資。加大跑項爭資力度,圍繞市商貿流通服務領域重大項目需求和資金投向,認真開展項目前期包裝工作,爭取成功申報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項目。重點做好中藥材可追溯體系建設和商務部引導支持展會項目申報工作。

4.積極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要按照“項目化、時間表、責任人”的要求,爭取引進1個5000萬元以上重大服務業項目。重點推進一批已建成的服務業大項目在短期內成為我市重點商貿企業,如沃爾瑪惠選超市、國美超市、肯德基、宏圖三胞等流通企業。對年內擬開工建設項目,加強督促協調,爭取項目盡快落實;對已開工建設項目,加強跟蹤服務,確保項目進展順利。

三、以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為重點,大力推動民生保障工作。

5.切實開展農貿市場集中整治工作。按照《關于在全市開展“整優市場、喜迎新春”農貿市場集中整治活動的實施方案》部署要求,做好農貿市場集中整治牽頭工作,加強部門協調,加大調度督查力度,切實開展農貿市場集中整治工作,確保農貿市場集中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6.組織實施農貿市場新建、升級和標準化改造。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整合各方資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選點布局。加大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力度,規范經營戶、業主的經營行為,建立健全農貿市場規范管理長效機制。

7.繼續推進放心便民蔬菜直銷店建設。繼續在中心城區選擇合適的地點,建設2個放心便民蔬菜平價直銷店,為廣大市場購買生活必需品提供便利。

四、以加強市場監測和儲備管理為手段,切實保障市場平穩運行。

8.加強市場運行監測。加強對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監測,完善重要商品預測預警系統,關注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化情況并及時上報。指導督促樣本企業準確及時填報數據,加強市場運行分析,力爭市場運行監測工作排全市前列。

五、以商業網點規劃落實為基礎,引領商貿流通行業科學有序發展。

9.加大規劃的落實和執行力度。堅持規劃先行,形成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各項規劃的貫徹執行,以規劃引領商貿流通服務業的有序發展。在涉及商貿流通領域的項目規劃、建設、驗收等過程中,要有商貿主管部門的參與;在相關企業的工商注冊,年審時要征求商貿主管部門的意見。

10.組織實施商業網點規劃。根據文件要求,結合我市商業網點發展的需要,完善城區商業網點規劃,提出相關配套措施并選擇1個鄉鎮進行商業網點規劃試點工作。

六、以擴大消費為主線,著力構建消費增長長效機制。

11.大力開拓地方產品銷售市場。在全市組織開展消費促進月活動和金秋購物消費月活動,支持企業舉辦形式多樣的促進消費活動。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大型商品展銷會、商品全國行和“綠色食品博覽會”等活動,提升地方產品知名度,開拓產品市場。

12.加快餐飲食宿業轉型升級。引導餐飲食宿企業轉變思想觀念,盡快形成以市場需求為主導、以大眾消費為主體的經營模式;提升服務水平,堅持顧客至上,做到誠信經營,實行薄利多銷,為消費者提供安全便利放心消費;改變菜肴品種,加快從高檔宴向家常菜的轉變,持之以恒地打好地方風味飲食、自助餐飲等特色牌。

13.加強農村流通服務業建設。督促指導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承辦企業進一步完善和規范“農家店”建設,豐富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所需商品的市場供應。

14.培育發展一批新興業態。充分利用我市優越的區位優勢和扎實的經濟基礎,加大政策引導力度,著力培育發展一批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連鎖經營、糧油和蔬菜以及肉類配送等新型業態,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商業服務網絡。

七、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載體,逐步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建設。

15.繼續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完善農村服務體系,發揮各鄉鎮商業管理辦公室的職能作用,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繼續做好基層網絡調查摸底;擴大農家店的網絡輻射,最大限度地方便和滿足農民朋友的購物需求。

16.著力構建一個輻射各個鄉鎮的農村消費網絡。通過招商引進或產業整合等手段,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載體,建設一個或幾個集倉儲、配送、零售為一體的配送中心和銷售網絡。通過配送網絡,將商品直接配送到市區乃至鄉鎮和村一級門店,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保證商品品質,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做大做強配送企業。

八、以加強商務綜合執法為抓手,著力規范市場流通秩序。

17.推進市場監管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做好“12312”舉報投訴咨詢服務工作,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加大對生豬屠宰、酒類及成品油等行業非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時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學習,規范制作執法文書,熟練掌握各類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行政執法程序。

18.推動商務領域信用建設。深入開展“誠信經營”示范創建活動。加大預付卡規范管理力度,著力抓好發卡企業審核和備案工作,加強對商貿零售企業開展大型促銷活動的監督和管理工作。

九、以加大宣傳力度為立足點,不斷擴大內貿行業影響力。

19.加強內貿工作宣傳。建立和完善商貿流通工作信息報送制度,加強工作上下溝通與聯系。加強網站建設,不斷豐富網站內容,使之成為廣大市民了解內貿行業的窗口。

篇9

關鍵詞:政府作用;農產品質量;品牌建設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083-02

農產品的定義是植物、微生物產品、動物及直接初加工品,由食用和非食用兩方面構成。本研究所指的農產品主要是指食用農產品。

一、農產品質量的定義

農產品質量主要是指有一定用途,能滿足人們需要所具備的各種特性和特點的總和。它的內容包括產品的內在特性、外在特性、經濟特性及其他方面的特性。內在特性體現在產品結構、化學成分、物理性能、精度、純度等方面;外在特性體現在氣味、形狀、包裝、色澤等方面;經濟特性指成本、價格等;其他方面則包括交貨期、污染公害等。因此筆者認為,可用安全性、適用性、可靠性、經濟性來概括農產品的不同特性。

二、農產品質量問題的原因分析

1.農產品源頭受到污染。由于環境受到污染,在這種環境下生產的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畜產品、水產品和糧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農用的化學藥品也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安全性。

2.加工工藝存在問題。日前國內的農業生產工藝落后。主要表現為:(1)農產品加工企業操作不合格,未按照工藝要求進行操作;(2)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及非法添加物;(3)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加工過程中使用新工藝、新技術、新原料帶來的問題。

3.落后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我國目前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導致部分批發市場依然存在不合格的農產品。以個體經營為主的農貿市場,存在衛生安全問題,加上簡陋的銷售場所及容易變質的初級農產品,根本就難以杜絕假冒偽劣商品的進入,從而使農產品安全成為問題。

4.政府部門缺位、監管不力。雖然我國有農業、工商、林業、衛生、質檢等多個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門,但各個部門之間缺少合作交流,主管部門也缺少有效的監管,這些問題都嚴重導致了不合格農產品順利進入農貿市場,并最終落在消費者手中。

5.零售終端超市存在問題。中國超市大多數的經營模式是與供應商聯營,由此無法控制進貨質量。并且進貨大多經過批發市場,由于采購人員的腐敗及其他原因,使有些問題食品依然能進入超市。其他的原因還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帶來的問題。

三、政府在解決農產品質量問題中的作用分析

1.政府應該為優質的農產品建立信譽機制。農產品市場的信譽機制能為農產品傳遞質量信號。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焦點的今天,影響農產品信譽的關鍵因素就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質量安全問題一旦暴露出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譽將受到嚴峻挑戰,甚至會導致這些企業的破產。良好的信譽不僅意味著優質,更意味著安全。因此,必須由政府或其它可以信任的組織(如合作社,供銷社,行業協會等)來提供質量信號傳遞機制,如果政府不提供相應的監管機制,必定會降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在建立信譽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筆者認為培育農產品市場的信譽機制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要措施。

2.政府應積極引導企業快速建立以信譽機制為導向的農產品產業組織結構。主要表現為通過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組織,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生產企業及相關的農產品合作社等,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另外,政府還可以通過加強農民組織內部自律,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深入貫徹到農產品生產經營中,這些措施不僅有利于創立優質的農產品品牌,還可以快速形成良好的農產品生產供應體系,最終確保生產經營者的利益,從而進一步提升農產品整體質量安全水平。另外,政府在政策導向方面應建立產業化經濟合作組織的信譽機制,并積極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幫助各種經濟合作組織,以確保他們的快速發展。

3.政府應積極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因農產品質量的信息在農產品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之間存在嚴重不對稱,所以政府的介入將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在政府管理制度的激勵與約束下,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經濟組織將加強自我管理約束。

4.政府應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建設。目前我國農民整體的科技文化素質偏低,他們對農業標準化知識的認識的不夠,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督,那么就難以自覺地貫徹農業標準。可見,農業標準化需要政府主導。并且在農業標準化整個過程中政府主導要貫穿始終,要在政府的管理和支持下制定、實施、監督及落實這一整個過程。主要做法如下:(1)上級政府應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為農業標準化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2)基層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應積極實施質量認證、產品品牌戰略、標準化建設等,并要求積極扶植和鼓勵地方龍頭企業,開展對農戶的標準化知識培訓,大力加強農業基地建設等。

5.政府應積極參與農產品品牌建設。目前我國政府在農產品品牌建設中存在著如下問題:(1)對農產品品牌的保護力度不足;(2)農產品質量標準建設落后;(3)認證結果公信力不高;(4)對農產品品牌建設扶持力度不夠。

通過本研究分析得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農產品源頭污染問題、加工工藝存在問題、政府部門監管不力是產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建立信譽機制和品牌管理等是解決農產品市場失靈的關鍵,在今后較長時期內,農產品管理者(如供銷社、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等)向消費者及時、正確地傳遞質量安全信息;生產經營者在政府監管與支持下主動向消費者傳遞質量信息;農產品的加工企業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及信譽機制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等,這些都是生產經營者主動傳遞信息的有效平臺和途徑。

參考文獻:

[1]崔野韓,許學宏,陳能.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能力調查與對策研究[J].農業質量標準,2006,(3).

[2]駱浩文,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網絡建設的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8,(3).

[3]李功奎,應瑞瑤.“檸檬市場”與制度安排一個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分析框架[J].農業技術經濟,2009,(3).

篇10

關鍵詞:蔬菜;例行監測;農藥殘留;規律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S48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09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和消費國,也是農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之一[1,2]。隨著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農藥在蔬菜病蟲害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增加蔬菜產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農藥殘留問題[3,5]。農藥殘留是使用農藥后沒有被分解而殘留在蔬菜中的微量農藥原體、有毒代謝物、降解物等的總稱。蔬菜中殘留的農藥被人取食后,長期積聚會引發慢性中毒,誘發多種疾病,對人體健康產生巨大危害[6,7]。隨著農藥殘留危害的凸顯,許多研究者對蔬菜殘留的檢測和評價方法進行了大量研究[8,9]。許宇飛等人根據各污染物的限量標準進行逐級評價,提出了食品安全狀態評價方法[10]。李聰等人則采用線性回歸的方法對農藥殘留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11]。Chen等人采用數學模型分析了蔬菜農藥標準對出口的影響[12]。Steven則采用量化打分的方式對各評價因素進行了定量化比較[13]。近年來,隨著國家和公眾對蔬菜農藥殘留問題的重視,各地加強了對蔬菜農藥殘留的監測工作[14]。也有不少研究者對部分地市的蔬菜農藥殘留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15],但多是對短期數據的分析[16,17]。為了解衡東縣蔬菜農藥殘留現狀和安全程度,分析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的變化規律,本文研究了衡東縣2005~2014年10a間的蔬菜農藥殘留監測數據,以期找出其分布和變化規律,為衡東縣蔬菜農藥殘留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根據例行監測制度在全縣專業蔬菜基地、農貿市場、9個超市對葉菜類、豆菜類、茄菜類、瓜菜類等4大類蔬菜進行抽樣。從2005年2月~2014年12月共抽檢蔬菜樣品18326批。

1.2 檢測方法

按NY/T488-2001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法,檢測蔬菜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檢測儀器為RP-410型全自動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酶試劑為乙酰膽堿酯。

1.3 檢測結果判定

檢測結果以擬制率(%)表示,并判定擬制率70%的樣品為合格率,R70%的樣品為不合格,屬農藥殘留超標。農殘超標率=農藥殘留超標樣品/抽檢樣品×100%,采用Excel 2003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spss16.0軟件進行顯著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年份蔬菜農藥殘留變化情況

2004年以來10a全縣共抽檢蔬菜樣品總數18362批。以年為單位進行統計匯總見表1。可以看出衡東縣的蔬菜整體安全水平與全國保持一致,衡東縣農藥殘留超標率從2005年的10.8%下降到2014年3.0%,下降了7.8%。與全國蔬菜農殘超標率平均值由2005年的8.6%降到2014年的3.7%,下降的4.9%比較,比“國檢”的多下降了2.9%。

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的年度變化見表1,可將10a內衡東縣例行監測的蔬菜質量安全狀況分成3個階段:第1階段為2006年以前的快速下降期,與全國相比,這一階段變幅較大,農藥殘留快速下降;第2階段為2007~2009年規律波動期,期間逐年下降幅度不大;第3個階段為2010~2014年持續穩定期,年度幅度較少,呈穩定水平,并保持和控制在全國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4%規定規范之內。將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2個時間段的蔬菜例行監測結果與對應時間段內 “國檢”結果進行方差分析(表2),從分析結果可見,2005~2009年間蔬菜農殘超標率衡東縣的與“國檢”的有顯著差異,說明2005~2009年蔬菜農藥殘留超標較為嚴重,2010~2014年間衡東縣的已接近“國檢”的水平了,蔬菜農藥殘留在可控規范之間,蔬菜質量安全可靠。

2.2 不同種類蔬菜農藥殘留變化情況

根據《湖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管理制度》的要求,重點抽檢了葉菜類、豆菜類、茄菜類、瓜菜類等4大類蔬菜。經整理統計分差分析為表3,10a間4類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平均值在3.08%~7.06%之間,不同類型蔬菜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豆類的最高為7.06%,與瓜果類的3.08%差異顯著;葉菜類、茄果類的分別為5.68%、5.66%,與瓜果類有差異但不顯著,且兩者無差異。

2.3 不同季節蔬菜農藥殘留變化情況

將蔬菜例行監測農藥殘留檢測結果情況按春季(2―4月)、夏季(5~7月)、秋季(8~10月)、冬季(11月~次年1月)進行整理匯總分析表4。不同季節蔬菜農殘超標率差異顯著,以秋季的6.52%最高、夏季的5.58%次高、春季和冬季的較低比較接近。

2.4 不同抽檢點蔬菜農藥殘留變化情況

10a來,衡東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站主要是在全縣各超市、農貿市場、蔬菜專業生產基地抽樣開展蔬菜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按超市、農貿市場、基地進行匯總統計分析為表5。不同抽檢點的蔬菜農藥殘留差異顯著,以超市的6.52%為最高、農貿市場為5.45%次之,專業生產基地最低為4.03%,超市的比專業基地高2.49%。

2.5 不同來源地的蔬菜農藥殘留變化情況

衡東縣每年有20%左右的蔬菜從衡陽市、衡山縣蔬菜批發市場販運而來,其主要品種有豇豆、四季豆、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大白菜、結球甘藍等,這些蔬菜基本上是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廣東、廣西、海南省等生產的。根據蔬菜產地來源進行匯總統計分析為表6。明顯表明本地蔬菜的農藥殘留超標率明顯低于外地蔬菜,年平均分別為4.833%和6.682%,低1.849%,且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本地蔬菜質量安全還是比較可靠的。

3 討論與結論

蔬菜農藥殘留整體水平逐年下降。近10a來衡東縣共抽蔬菜樣品18362批,平均每年近2千批。農殘超標超標率從2005年的10.8%下降到2014年的3.66%,而且逐年下降,近五年已接近“國檢”水平,控制在全國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4%規定范圍之內,通過近十年的努力,衡東縣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明顯提升,能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蔬菜農藥殘留隨季節變化: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經10a的數據分析,蔬菜農藥殘留超標1a之中隨時間推移呈先上后下降的趨勢,各季節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依次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這與許多研究者的調研結果類似。

蔬菜農藥殘留隨種類變化。不同種類蔬菜受農藥污染的程度不同,衡東縣農藥殘留超標的蔬菜主要是豆菜類、葉菜類、茄菜類蔬菜,瓜菜類蔬菜超標較少,這種變化規律與本地的氣候和種植特征有關。

蔬菜農藥殘留隨地域變化。超市和農貿市場的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明顯高于生產基地;外地蔬菜的也高于本地蔬菜,是因為每年1~4月和11~12月超市和農貿市場大量販買外地蔬菜,特別是販來的豇豆、辣椒、茄子、大白菜、苦瓜等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嚴重,已影響到衡東縣蔬菜質量安全。

4 控制對策與建議

加強宣傳,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提高農民對農藥和農藥殘留超標所造成的危害認識,是從源頭上控制蔬菜農藥殘留的關鍵。為此,各級政府及行政監管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農業信息網、培訓講座、會議等形式,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法律、法規和知識,通過宣傳,提高管理者、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強化技術培訓,大力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廣大菜農科技素質不高,不能正確識別蔬菜病蟲害種類,不能掌握農藥的正確使用技術,在政府的支持下,農業部門技術人員應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地對菜農進行培訓,在蔬菜上大力推廣綜合防治技術,指導菜農合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利用生物技術,如防蟲網、黃板誘蟲、生物農藥、天敵昆蟲,物理技術,如土壤覆蓋高溫消毒、安裝頻振式殺蟲燈等技術控制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和使用頻率,控制蔬菜農藥殘留超標,保證生產的蔬菜無公害。

強化基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檢測。田間地頭是農產品的生產關鍵,只有把好這一關,才有可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和督促蔬菜基地建立檢測室,對即將采收上市的蔬菜進行農殘速測,對速測不合格的推遲采收上市,可大大減少農殘超標蔬菜進入市場。要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強化市場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建立嚴格的檢驗檢測制度,凡未經檢測蔬菜一律不放行批發銷售,及時銷毀檢測不合格的蔬菜,杜絕異地銷售現象的發生,切實保證上市蔬菜的質量安全。

著力建設蔬菜基地,推進蔬菜無公害產業化生產經營。目前,千家萬戶分散式的農產品生產模式不利于產品質量安全及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經營,為此,要加大投入,鼓勵菜農加大資金投入,結合政府的獎勵和項目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專業蔬菜基地建成無公害標準化蔬菜生產園。走規模化、集體化、專業化蔬菜生產道路;要重點扶持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科技示范戶并給予一定的補助,引導建立“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超市+基地+科技示范戶等蔬菜專業化生產經營模式,積極推行蔬菜標準化無公害生產,生產出質量安全的蔬菜。

參考文獻

[1] 黃卜,韓磊. 淺析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 河南科技, 2014(07):248.

[2] 王緒芬,袁素芳. 瓜類蔬菜農藥殘留分布的特點及原因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14(20):6694-6702.

[3] 侯軍梅. 蕪湖縣蔬菜農藥殘留檢測現狀及建議[J]. 現代農業科技, 2015(07):139.

[4] 古麗加汗?哈克木. 蔬菜農藥殘留的產生與控制措施[J]. 北京農業, 2014(24):274.

[5] 王潔蓮. 蔬菜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發展[J]. 中國農業信息, 2014(22):28-29.

[6] 張軍錢,秦志前,白新明, 等. 鮮食性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急性膳食風險評估[J]. 中國農學通報, 2013(21):200-205.

[7] 龐鶯鶯. 蔬菜農藥殘留污染分析及防治對策[J]. 現代園藝, 2014(01):70-71.

[8] 張星聯,張慧媛,唐曉純, 等. 基于神經網絡的蔬菜農藥殘留風險預警模型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15(02):259-267.

[9] 方永美,孫凌潔,廖鑒康, 等. 基于決策樹算法的蔬菜農藥殘留的數據挖掘與分析[J]. 廣東農業科學, 2014(03):194-197.

[10] 許宇飛. 沈陽市主要農產品污染調查及防治途徑的研究[J].農業環境保護,1996,15(1):32-35.

[11] 李聰, 黃逸民. 食品安全監測與預警系統[M].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

[12] 羅娜,甘寧,李晨光. 2012年-2013年鞍山市售蔬菜農藥殘留情況分析[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5(03):399-400.

[13] 孫建東,李華,黃劍飛, 等. 如東縣蔬菜農藥殘留例行監測結果與分析[J]. 上海蔬菜, 2015(02):11-13.

[14] 高潔,李擁軍,范淑嬌, 等. 2009―2012年中山市蔬菜農藥殘留現狀調查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 2013(1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