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時間:2023-04-07 07:19: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國演義閱讀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三國演義閱讀體會

篇1

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羅貫中三國演義個人閱讀體會感想2021,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羅貫中三國演義個人閱讀體會感想1三國,一個烽火連天、英雄輩出的年代;三國,一個撲朔迷離、疑問重重的年代;三國,一個令人神往、轟動幾世的年代。三國,它是一段言不盡,說不明的奇幻歷史。

第一次接觸《三國演義》時,我還只是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雖說能看懂許多字,但卻不知其意。就這樣,一直到了四年級,我再次觀賞了這本名著。從前籠罩在心間的濃霧變稀了,文章大意也悟出了許多。如今,我又翻開了這本陳舊的書,打開塵封的記憶,暢談今之感言。

每每回想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段詩句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三國。或許,這正是三國的一個寫照吧。說到《三國演義》,也許有人佩服諸葛孔明的足智多謀,感動關云長的忠心耿耿,感慨桃園三結義的情切。而我卻對那“治世之能臣,亂世之_雄”的曹操情有獨衷。也許有人不解,認為曹操不過是個_雄、梟雄。而你們卻忽視了曹操的不凡才能。曹操門客眾多,這無不是表明了他任人為賢、知人善任么?曹操的軍隊如此之雄大,這難道也不是表明了曹操超人的領導能力么?曹操取冀州,奪荊襄,滅劉表,擁軍百萬,上將數千,兵精糧足,橫掃中原。意氣洋洋,躊躇滿志,旌麾南指。三國時期,“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然大多旋起旋滅,而后天下三分。三分之中,曹操實力,據天下三分之二,天下最終一統的基礎由此而奠定。這怎么不說明曹操的政治手腕與軍事能力超乎尋常呢?曹操上任濟南相后,罷免了八名依附權貴,貪贓枉法的縣級官吏,又下令拆毀祠堂,禁絕祭祀。一時使濟南的社會風氣改變不少。遷都許昌后,曹操立即招募農民,利用荒地屯田,后來又讓軍士屯田。曹操還大修水利,推廣種稻,使中原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不正是體現了曹操的治世本領么?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這正是曹操的人格風范。這種人格風范,氣勢恢宏,君臨天下,是他成為三國時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內在決定力量。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縱然是稀世偉才,但他也有不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見其“_”。他曾狂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可見其“惡”。

有道是,大丈夫俠肝義膽,應擒日月,斬星斗,做一番轟轟烈烈、經天緯地的大事業,只有這種人才是真的英雄,才會有號召力,才會席卷英豪天下來。這般,曹操不正是英雄么?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他是才華橫溢的文人,他是凌云壯志的政客,他是用兵如神的宰相。他是個善惡共存的奇幻偉才。

羅貫中三國演義個人閱讀體會感想2在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如果要選擇一部讀者多、人們最熟悉的作品大概要推《三國演義》了。的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部由文人根據歷史事實和民間傳說編撰而成的歷史演義,是所有作品中影響的一部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漢靈帝到晉武帝之間共一百多年的歷史,用宏闊有致的筆觸勾畫出魏、蜀、吳三國互相征戰爭雄、興衰存亡的歷史過程。并且,它還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香忠勇義氣、自信傲慢的關羽,絕頂聰明、無所不能的諸葛亮,狡詐酷虐而又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及仁厚的劉備,英武的趙云,忌刻的周瑜,忠厚的魯肅等等,都

給人極深的印象。書中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貫徹全書每一個角落的觀念,就是“擁劉反曹”。羅貫中堅持以蜀漢的劉備為正統。劉備雖然出身貧賤,但身為漢室宗親,力圖復興漢室;而曹操身為漢相,卻用兵擅權,最終廢漢立魏,實為篡國之賊。這一觀念并非羅貫中的獨創,而是長期以來就存在于老百姓的心目之中了。羅貫中不過是通過《三國演義》把他空前強化了,使它隨小說一起深入人心。

同時,在讀這本書后,我常常問朋友、問親人、問自己,《三國演義》中誰是好人?

姐姐說:“劉備講義氣,是好人。”我說,不見的。呂布武藝高強,號稱天下無敵,當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俗話。他曾就過劉備,當時劉備非常感激。后來呂布被曹操捉住了,曹操很愛惜他的才能,不想殺他,回頭問劉備怎么辦,呂布聽見了,心中暗喜,以為劉備一定會為自己說情的。可劉備在一旁冷冷地說:“別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當初,董卓很欣賞呂布,卻被呂布刺殺了。曹操一聽,抱著自己的腦袋連聲大叫:“快推出去斬了!”你們看,劉備夠壞的吧。

羅貫中三國演義個人閱讀體會感想3今年寒假,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它帶著我走進了三國時期的歷史畫卷。至今,我的眼前還不時閃過一些刀光劍影,耳邊還隱約回蕩著鼓角錚鳴……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演義》,作者是明代的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好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

羅貫中筆下“三絕”中的“智絕”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最有智慧、足智多謀的人物角色。《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精彩事件,都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就要數《草船借箭》了。周瑜借與曹軍水戰之事,讓諸葛亮三日造好十萬支箭,如到期不完成任務,便用軍法處置。諸葛亮卻不慌不忙,只是讓魯肅準備好二十只船,六百名軍士,一些青青布、稻草就自有妙用。

到了第三日,江上大霧彌漫,五更時分,船已靠近曹操水寨,諸葛亮命軍士將船只在曹營前一字排開,再讓他們在船上擂鼓吶喊,不久就引出了曹軍的弓箭手射箭,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向草人和布幔。不久,太陽出來了,霧也漸漸散開。現在每條船上都有五六千支箭,諸葛亮果然不費吹灰之力,就造好了十萬支箭,真是神機妙算,機智過人。

《草船借箭》更突出了諸葛亮的聰明絕頂,使我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經典的魅力,仿佛三國歷史在我眼前放映,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羅貫中三國演義個人閱讀體會感想4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盤三國演弈棋,在棋盤上回到了三國時代。下完棋后我意猶未盡,忍不住又拿起讀了三遍的《三國演義》翻看了起來。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經典小說,我覺得小說最吸引人的是對于魏國、蜀國、吳國英雄人物間棋逢對手的描寫。三個國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謀略家、軍事將領和治國能手,在人才方面達到了平衡。

在智謀人才方面,魏國有郭嘉、荀彧、賈詡、程昱、司馬懿等人,蜀國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吳國有周瑜、魯肅、陸遜,這些人都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們之間的能力都是勢均力敵,是當時杰出的人才。

武將方面,由于《三國演義》的描寫,我們熟知了蜀國的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實際上,魏國的武將也不遜于蜀國,夏侯淵、徐晃等將領也都是智勇雙全,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顯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張合也在對蜀國作戰中屢立奇功。只不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蜀國為正統,才著重刻畫了關羽、張飛等蜀國人物。吳國方面,呂蒙、甘寧、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時的豪杰,還有吳國老將軍黃蓋,赤壁大戰曾向周瑜獻火攻之策,以苦肉計詐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

三國的人才旗鼓相當,才讓三國如此富有魅力。

三國后期,魏蜀吳三國間人才對比不再均衡,魏國由于地域廣闊,政治上實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現了鄧艾、鐘會等人才,但蜀國和吳國的人才制度比較落后,優秀的文臣武將少于魏國,這也是蜀國和吳國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羅貫中三國演義個人閱讀體會感想5我從小愛看《三國演義》,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就常捧著厚厚的《三國演義》啃,似懂非懂地沉入驚心動魄的大戰之中。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最著名、最杰出的歷史小說,他向我們展示了精彩壯闊的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英勇善戰的關羽、趙云……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欣賞的一個人物,他的一生鞠躬盡,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他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巧擺八陣圖,空城退敵、以木偶智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一個個故事打動人心。使人難以忘懷。就拿“草船借箭”來說吧,雖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萬支箭陷害他,可他顧全大局,豁達大度,不愿意在大敵當前時與周瑜鬧翻,而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他預測三天內必有大霧,了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機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輕易出兵。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受箭的面積大、數量多;讓軍士“擂鼓吶喊”,是為了虛張聲勢,提示曹軍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積,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順風順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來十萬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怎能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篇2

一、四大名著閱讀狀況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對其一無所知的學生人數比例分別是:《三國演義》7.4%;《水滸傳》7.4%;《西游記》7.6%;《紅樓夢》竟達16.7%。

雖然大部分同學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遠多于“知全文”:《三國演義》“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滸傳》“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記》“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紅樓夢》“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說”的信息來源,“聽來的”和“來自影視媒介”的占了絕大部分:《三國演義》86.8%,《水滸傳》84.1%,《西游記》86.7%,《紅樓夢》74.8%。

不少同學閱讀名著方式是“看連環畫”:《三國演義》7.1%,《水滸傳》7.2%,《西游記》13.3%,《紅樓夢》3.4%。閱讀原著的同學卻少得可憐:《三國演義》13.29%,《水滸傳》7.4%,《西游記》5.8%,《紅樓夢》4.5%。

不知名著,已經令人遺憾;知名著卻知“梗概”,就難免有些尷尬了;而 “知梗概”,卻是絕大部分來自 “快餐”式的圖文加工品,這就讓語文教師感到無奈了。 “知識爆炸”時代,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過閱讀名著夯實文化“底子”的意義,卻被人們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熱鬧

知道四大名著的學生中,喜歡故事情節的占絕大部分:《三國演義》50.9%,《水滸傳》49.7%,《西游記》67.9%,《紅樓夢》38.8%。喜歡藝術技巧的很少:《三國演義》6.4%,《水滸傳》5.9%,《西游記》6.3%,《紅樓夢》13.9%。

這一組數據表明,高中生欣賞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淺層次上。情節曲折、生動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東西遠遠不只這些!高中學生對名著的欣賞只是 “看熱鬧”,水準明顯偏低。在這個問題上,為師者應該負很大一部分責任。畢竟,“知道名著”的學生中,喜歡名著的人數占了大多數。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數”,說明名著對學生還有一定的“親和力”。老師是否充分利用、發揮了這種“親和力”呢?

(三)霧里看花

同學們對名著的“主要體會”是怎樣的呢?體會深刻:《三國演義》18.4%,《水滸傳》16.6%,《西游記》43.0%,《紅樓夢》19.6%。體會一般:《三國演義》57.2%,《水滸傳》61.6%,《西游記》42.4%,《紅樓夢》41.4%。沒有體會:《三國演義》17.5%,《水滸傳》14.4%,《西游記》7.0%,《紅樓夢》23.4%。

不難看出,名著在學生面前實際上是“無名”的。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學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學生審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顏色、散了芬芳的“無名花”!盡管有些同學也讀了原著,卻體會一般,甚至沒有體會, “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體會時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說不出所以然來。盡管大部分中學生能列舉小說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絕大多數學生不能勝任,分析的結果有的只是“貼標簽”,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張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動力”不足

閱讀名著是否能提高語文成績?對這個問題,44.1%的同學說不清(認為“與成績有關”的占24.5%,“與成績無關”的占21.9%)。閱讀名著與成績關系真的微妙難說嗎?這表明學生閱讀名著的動力不足。實際上,那些語文成績能保持穩定良好的同學大多讀過原著,且都有較廣泛的閱讀面。應當想辦法使學生閱讀名著變得“有效”,增加學生閱讀名著的動力。在中、高考的試卷中設置適量的名著類試題,也不失為一個較現實的辦法。當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語文試卷中已經很好的關注這個問題,話題作文中兩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寶釵”等均是四大名著中人物。這個高考指揮棒對中學語文教學無疑起推動作用。

二、古典詩歌閱讀狀況分析

(一)讀過篇數和背誦篇數

讀過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學生為38.6%,不少于80篇的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誦篇目不少于24篇的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僅5.3%。

【簡評】僅5.3%的人達到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可見學生閱讀量和記憶量之低。

(二)對古典詩歌的興趣

興趣狀況:(1)喜歡39.3%;(2)不喜歡6.5%;(3)談不上喜歡與否54.2%;對古典詩歌的體會:(1)體會深刻22.7%;(2)體會一般68.8%;(3)沒有體會8.4%。

對唐詩宋詞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對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簡評】許多同學在古典詩歌面前,或熟視無睹,或敬而遠之,或望而卻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亂曲解詩意……甚至有6.54%的學生連李白、杜甫都不知道。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沒有形成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當然就不會樂在其中了。

(三)與語文成績關系

(1)認為與成績有關的,占67.1%;(2)認為與成績無關的,為9.4%;(3)請不清楚的,占23.5%。

簡評:中學語文教師幾乎沒有不重視古典詩歌教學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試題。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標”不“治本”的現象。治標者的拿手戲就是模仿中、高考題型,編選大量標準化試題將學生捺入題海泡浸。這對于培養真正意義的審美素質毫無裨益,反而降低了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閱讀興趣。新編高中語文課本有多個詩歌單元,我們應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欣賞古典詩詞,提高學生品味古典詩詞的能力,提升素質,才能真正應對考試。

三、問題與建議

結合座談和訪問的印象,本人認為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

(一)狹隘的學習功利主義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學習輔導書”就成了學生課外書的代名詞,家長、學生、學校都不約而同地“愛”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輔導資料書。不少家長推崇“非輔導不看,非習題不做,非英語不聽”的三不規則。畢業班學生為攀登升學的金字塔,一頭扎進題山題海,更與經典無緣。盡管高二學生大多數都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但真正讀過的沒有幾個。為什么不讀?回答很簡單:“因為我們還在分數的壓力下苦苦掙扎,哪里還有時間去看這些與考試無多大關系的書呢?”

(二)圖視 “驅逐”文字

圖視類傳媒高速發展:各類影碟鋪天蓋地,互聯網與數碼影像接踵而至,再接著是攝影圖片類書籍及卡通畫異軍突起……校園周圍小書店及市區幾家書店這兩年最熱銷的是文娛和足球類畫報、繪畫本中外名著、卡通等等,而文學名著銷量一直不太好。圖視傳媒的好處顯而易見,但也要警惕“讀圖時代的閱讀危機”。今天的學生大多通過影視錄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簡單:讀文學作品吃力。然而學生一旦養成閱讀圖視作品的習慣,今后進入大學、進入社會后也很難改變。

(三)敬畏“經典”與否認“經典”

在繁重的學習負擔下,長篇的語言和結構因素成了學生“親近名著”的又一個障礙。許多學生表示,有時也翻翻名著,只覺眼花繚亂,沒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學生說,現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看過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沒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學生說自己也知道母語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視、數碼影像的虛擬世界吸引人。言語之間,他們對名著不敢褻慢,只是“敬而遠之”。

另一方面,對名著“不喜歡”的同學也大有人在(《三國演義》6.4%,《水滸傳》5.3%,《西游記》5.6%,《紅樓夢》14.6%)。這些學生否認“經典”,認為名著部頭巨大,情節冗長,描寫拖沓,節奏緩慢,書中所寫時代距今遙遠,時代背景、人物關系難理解,不如讀現代武俠、言情、偵探推理小說以及卡通連環畫來得輕松。他們對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卻對一個個大碗明星的生肖、愛好甚至婚變的次數能娓娓而談,如數家珍。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應該自問:怎樣才能帶領學生進入古典文學的殿堂,領略其中的奧妙,使他們讀古典文學也會產生像讀流行書、暢銷書一樣的審美愉悅?

(四)家庭普遍缺少濃厚的文化氣氛

父母的文化層次較低,是農村家庭文化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學生檔案資料統計,父母務農的占45%,職工13.3%,半農半商的11.67%,個體經營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師。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數,少數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營造家庭文化氛圍方面幾乎無能為力。多數父母雖然重視兒女的讀書,但僅限于關心學習成績,看重分數,因此反對兒女看課外書,認為這些“閑書”會影響學習,有的父母則忙于生計而放任不管。

多數學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氣息的活動僅限于看電視。調查中,回答“經常看影視片”的學生占了大多數。近半數的學生是在沒有任何一本課外書和報刊雜志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們從小學到高中唯一的“文學讀物”就是一本語文書。

語文素質是要從小培養熏陶的,在這樣缺乏文化氛圍中讀到高中的學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語文素質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當艱辛勞動的。

課外閱讀歷來被不少人認為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君不見父母談“課外書”色變,不少班主任(非語文老師)明確規定“不準把課外書帶回課室,一經發現,全部沒收,還要在班上檢討……”

一個人在中學階段沒有閱讀十本八本中外名著,背誦200首以上的古典詩詞,那實在是整個人生的一大憾事!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遠離”,必然導致精神“鈣質”的缺少和欣賞層次的低下,導致“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淺薄。這種“后天不足”對一生的成長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缺陷。這是有識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實際生活業已證明了的事實。

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中學生課外閱讀近乎空白的情況呢?本人認為:

第一,學校、家長和社會都要達成這樣的共識;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素質。要培養良好的素質,不讀書怎么行?我國當代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說過:“書是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海洋,奮斗的向導,成功的階梯,學文,學做人,求大發展,大成就,離開讀書,不過是緣木求魚。”而讀古典文學應是讀之基本!

篇3

在《三國演義》中,得到贊揚和同情最多的是劉備集團的成員,他們是小說著重刻畫的悲劇英雄。數百年來,他們的仁義、忠勇和智慧深入人心,在不同時期都參與國民性格的塑造。然而,若以現代性審視他們,“英雄”一詞則要打上幾個問號。一些論者如李新宇等先生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這些英雄忽視個體生命的尊嚴,漠視普通生命的存在價值。譬如張飛,在關羽死后,“旦夕號泣,血濕衣襟。諸將以酒勸解,酒醉,怒氣愈加。帳上帳下,但有犯者即鞭撻之,多有鞭死者”。這樣的張飛與暴徒何異?最終范疆、張達忍無可忍,殺死張飛,其行為無可指責。再如關羽水淹七軍,“華夏威名萬古傳”,細心的讀者不禁要問:“襄樊平地作深淵”之時,老百姓哪里去了?關羽是否把他們都轉移到了山上?小說寫“樊城周圍,白浪滔天,水勢益甚,城垣漸漸浸塌”,不知老百姓的房屋是否浸塌?又如“諸葛亮火燒新野”,“劉玄德攜民渡江”,小說家借此表現軍師的用兵如神和皇叔的大仁大德,然而細細想來,那些新野百姓本可茍全性命于亂世,現在沒有了家園,唯一的選擇便是追隨劉備。結果經歷一番顛沛流離,“十數萬百姓”在劉備和諸葛亮共投江夏時,未知下落如何……

現代性的含義之一是尊重每一個個體生命,任何漠視普通人生命的行為都是與人類文明的發展背道而馳的。以這一標準看待劉備等人,他們確實有愧于“英雄”的稱號。以這一標準解讀《三國演義》,其意義是顛覆性的,因為小說所推崇的英雄大多經不起現代性的審視。現代性本身即具有鮮明的價值判斷色彩,幾乎是“文明”和“進步”的同義語,因此,現代性這一閱讀視角能夠達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它使《三國演義》建立的價值大廈轟然倒塌。

我認為,盡管現代性昭示的方向具有進步性,但它極易導致對古代作品的誤讀。“正確”的現代性和被誤讀的古代作品之間至少存在兩個陷阱。

一、現代性與古代作品的時間差異

作為西方18世紀以后出現的新的時代意識,現代性“體現了一種未來已經開始的信念和對未來進行謀劃的理想,其根本特征是從未來而不是從過去的傳統和歷史中尋找自己時代合理性的根據”。(姜文振《中國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研究》第1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在中國,盡管已經有了一個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但現代性問題的明確提出,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這一晚期出現且立足于未來的話語審視古代作品,固然有助于清晰地認識“現在”和“將來”,但也會因時間差異而對“過去”不能有所理解和同情,進而過于苛刻古人。具體到《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集團,現代性的視角之所以導致誤讀,在于以下三點歷史情境被遮蔽了。一是劉備等人的道德形象的形成具有歷史性。宋代蘇軾《東坡志林》所記里巷小兒聽說三分,“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的事實表明,當時的普通民眾在面對劉備這樣的“有德之君”(包括其部下)時,其情感傾向是簡單而鮮明的。“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尊嚴”的理念尚未成為古代民眾的共識,從歷史的角度看,劉備等人的道德并沒有什么問題。二是劉備集團的道德形象帶有歷史的理想性。在三國故事流傳的宋元時期,南北矛盾尖銳,民間的民族情緒滲透到講史說話中,道德感和悲劇感無疑要傾注到代表“南方”和“北伐”的劉備集團身上。在小說中,曹操同樣忽視過個體生命的尊嚴,但劉備卻比曹操得到的贊賞多,因為在劉備集團身上寄托了更多歷史形成的民眾的理想。三是《三國演義》成書過程的復雜性。從史書記載到民間流傳再到文人改編加工,在這一漫長的成書過程中,各種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觀念在小說中“和平共處”。譬如諸葛亮有精誠實踐儒家倫理的一面,也有裝神弄鬼、興妖作怪的一面。

二、現代性的單一性與作品的復雜性之間的差距

閱讀文本可以有很多視角,現代性只是其中的一種。如果刻意放大現代性視角讀出的意義,而缺少其他視角的參照,對文本的理解就可能失之片面。盡管現代性并不局限于社會學范圍,但它易于引導讀者以社會學的眼光閱讀作品,這種閱讀方法與過去流行的階級分析的閱讀方法并無本質區別。如此讀《三國演義》,小說具有的美學價值就被遮蔽了。小說將感情傾向于處于弱勢的劉備集團,造成一種強烈的悲劇氛圍。如果對悲劇人物的弱點持過于苛刻的批評態度,就勢必會削弱作品的悲劇力量。譬如,“桃園結義”聯系劉備集團的興衰,是小說悲劇風格的重要因素。有論者以現代性審視“桃園結義”,看到社會上的地痞流氓也學劉關張,便覺得“桃園結義”實在是傳統文化的丑陋面,這樣的理解未免過于簡單化。在《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固然有其褊狹的一面,但現實生活中兄弟反目、兔死狗烹的例子太多了,小說著意寫超越了君臣關系的兄弟之情,正是要為千秋萬代立一個榜樣。桃園之義體現的平等精神和凝聚力是可以當做人們對現實的否定和超越看待的。劉備為了實踐桃園盟誓而興兵伐吳,最終導致猇亭慘敗,蜀漢從此一蹶不振,尤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道德的主題、義的精神高于政治功利,是《三國演義》所要表達的一個重要意圖。這一意圖的直接效果是小說巨大的悲劇感。“不可感情用事”,“不可意氣用事”,人們或許可以從彝陵敗局總結出這樣的教訓。然而,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了情,沒有了義,就如劉備說的那樣,“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更進一步說,“桃園結義”本身具有褊狹性,它過于強調結盟者之間的義氣,而忽略團體之外更廣闊的世界。這種褊狹性最終導致了劉備集團的悲劇結局,因此《三國演義》所表現的這種悲劇感類似于西方經典悲劇的崇高美,而不能簡單地以“悲苦”二字涵蓋。

篇4

2,按要求寫出人物形象或文學作品。

(1)《水滸傳》中“倒拔垂楊柳”的人物是( )。

(2)《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

3,“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這首詩提示了《紅樓夢》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其中“閬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無暇”指的是( )。

4,“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老去,花落人亡兩不知!”這首詩出自《紅樓夢》中人物( )之手。

5,請結合《三國演義》,說出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指揮的一場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 );再說出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 )一事。

6,在《水滸傳》中,綽號為“智多星”的人是( ),也被稱為“賽諸葛”。他與一伙兒好漢在“黃泥岡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

7,請用下列兩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補全下面的回目。

(1) 風雪山神廟 陸虞侯火燒草料場(《水滸傳》)

(2) 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三國演義》)

8,《三國演義》中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還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謀的軍事家的形象,這個人是( ),這部作品是《 》。

9,“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說的是《水滸傳》中的一位傳奇英雄( )。

10,《三國演義》中塑造了一位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英雄形象,這個英雄是( ).這部書中有關這個英雄的傳奇故事還有很多,請用最簡潔的語言寫出一個故事的名稱:

11,“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作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和曹操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_______________。

12,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請說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名稱。例:舌戰群儒。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的一副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 東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陣: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與情節,其中搭配不當的一項是()

a,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b,孫悟空——大鬧天空

c,諸葛亮——三顧茅廬 d,劉姥姥——三進大觀園

15,古典名著《西游記》中,孫悟空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節是( )。

16,《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個個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個特征鮮明的外號。

請用一句話寫出《水滸傳》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請寫出《水滸傳》中你喜歡的一位好漢的外號,并說出此外號表現出的人物特征:

17,《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藝術形象。請根據你的閱讀體會,說出他令人贊頌的一種精神,并舉例證明。語言要簡潔。

18,“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名著《 》的開篇詞。

19,女媧煉石補天時剩下一塊石頭,被丟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帶入紅塵,歷盡了離合悲歡。以上情節出自我國古典名著《 》。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為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國。

21,《曹操煮酒論英雄》節選自我國第一部長篇 體小說《三國演義》。

22,“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這段關于“英雄”的見解出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 )(人名)之口。

23,《西游記》中的“大鬧五莊觀、推倒人參樹”的是( )。

24,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三國演義》 (戰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來的。

25,語文課開展“走近名著”活動,請接著甲同學的發言,也講述一個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說出書名、人名和有關故事情節,在敘述中至少運用一個成語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學甲:《水滸傳》中,嫉惡如仇的魯提轄聽了金氏父女的哭訴,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見義勇為的英雄。

你的講述:

26,對對聯。

上聯:足智多謀,孔明巧借箭。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

27,讀一定數量的課外文學名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要求。但讀書除了積累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會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師的指導下讀了不少課外好書。下面請你做一個簡要的讀書札記。

書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該人物形象給你的人生啟示: 。

28,你在閱讀中外名著時,采用的是什么讀書方法?有什么收獲?請略舉一例加以說明。

答: 。

參考答案:

篇5

通過百度我知道了《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1三國演義讀后感作文600字左右,歡迎大家查閱!

三國演義讀后感范文1“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首大氣磅礴,氣勢宏偉的贊歌拉開了三國的序幕。《三國演義》,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記錄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描繪出杰出的歷史人物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最輝煌的歷史巨著之一。細細品讀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羅貫中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靈武帝中平元年到晉武帝司馬炎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從黃巾之亂開始,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再到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三分天下,直至三國統一歸晉的故事。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諸葛亮是“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具有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具有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大事,且將天下三分的鼎力局面準確預知,出山后一展其雄才大略,巧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設空城計。他的事跡激勵我努力讀書,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智慧。曹操乃一代奸雄,他提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可是他沒殺自己膝下的劉備,又讓我看到了他的大度。劉備重情重義,仁民愛物,是一位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任君,不管是大城小鎮,都忠于職守,受人愛戴,他讓我懂得了熱愛百姓和忠于職守的深刻道理;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他不降曹操,日夜思念兄長;過五關斬六將,毫不畏懼,他誓與劉備共存亡的精神讓我明白了仁義十分重要;孫權為人謙和,少年得志,同為天下英雄,使我體會到寬容大度的重要……

《三國演義》為我們講述了許多富有策略的戰爭故事。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謀長節短,百戰百勝,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場刀光血影的場面;赤壁之戰更是波瀾起伏,驚心動魄;還有那巧妙的連環計,精密的借刀殺人計,和那動人心弦的苦肉計……真是一幅幅壯麗宏偉的戰爭場面。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三國演義》,它使我明白了:為人處事要動腦,步驟計劃想周到,心平氣和勤思考,謀長節短勝戰多,堅定信念不動搖,義重如山知回報,忠于職守待人好,一生美名樂逍遙。

三國演義讀后感范文2讀完《三國演義》,書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無雙的關羽、寬厚仁義的劉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各個人物的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斗智斗勇,讓我懂得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是,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這一場打來打去的殘酷的戰爭。

劉備、曹操、孫權為了成為天下的霸主,為了自己的權勢秣兵厲馬,你打我,我打你,一場戰爭打了幾十年。赤壁之戰,曹操八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樊城之戰,曹操的七軍被水淹沒,連帶被水淹的百姓不計其數;火燒連營,劉備的七十五萬軍士兵所剩無幾……《三國演義》幾十年的戰爭,無數的士兵和百姓在戰爭中死去,無數的家庭在戰爭中破碎。那些爭奪霸權的人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那些戰死的士兵?有沒有想過那些戰亂紛飛中的受苦難的百姓?而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些普通士兵和平民百姓生命的脆弱,感受到了他們對和平的渴望。就像《半城煙沙》這首歌里寫的一樣“金戈鐵馬,替誰爭天下,一將成萬骨枯,多少白發送走黑發。……手中還有一縷牽掛,只盼歸田卸甲,還能捧回你沏的茶……”

從古到今,很多戰爭都是沒必要的,都是一些人為了自己的權勢、欲望,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發動。在這些殘酷的戰爭中,受苦受難的都是那些無辜的士兵和百姓。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不僅讓無數的人喪命,還破壞我們的生活環境,甚至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顆和平的心,努力去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使外敵的不敢入侵,盡可能避免戰爭的發生!

三國演義讀后感范文3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國度,華夏子孫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勝景與巨作。輝煌燦爛的敦煌壁畫,巧壓天工的蘇洲園林;凝聚著人類高度智慧的古長長城使我們流連忘返;然而這只是美麗的大中國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學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國演義是我最鐘愛的一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代四川人楊慎的詞作,清人毛宗崗將它加進小說《三國演義》,作為卷頭詞。電視劇《三國演義》又以此作為片頭曲的歌詞,使之家喻戶曉。

剛開始讀《三國演義》時,只是囫圇吞棗,只了解三個國家的興衰歷。小說以魏、蜀、吳三國斗爭為中心,曹、劉矛盾為主線,出色描繪了三國時期大規模的政治、軍事斗爭,勾畫出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的時代風云,寄托著希望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理想。再一次細致地閱讀《三國演義》,進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過這本書,很多人認為曹操是奸詐之人,但我卻不以為然。這或許有點作者的情感,也或許是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華的人,他愛惜人才,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在幾十年的征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面積土地,使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晉國成為三國中最強盛的國家,為后來晉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很多人也對曹操的我“寧教天下人負,勿讓天下人負我”這句慷慨激昂的話心存厭惡。但拿破侖不是有一句“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進的動力。他很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自古以來的君王都是靠賢臣幫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難覓,所以曹操“唯才是舉”不考慮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他也不在乎。經過一番努力,曹操身邊的謀臣不勝枚舉,曾經得罪過他的,他也不計前嫌。

還有曹操的樂觀、豁達,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戰敗后,他并沒有愁眉苦臉,而是笑著說“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并沒因此一蹶不振。我們也學過他的好幾首詩,我都很喜歡。

再說另外一個人,此人身長八尺,頭戴綸巾,面如冠玉,手執鵝毛羽扇,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之人——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但劉備死后,為了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劉袢,他因過度勞累而死。

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擔驚受怕的時候,人們似乎忽略了空城計里的細節。在城墻上,木案上清煙縈繞,香燭靜靜的燃著,輕輕搖羽扇顯得自信從容,殊不知也遮掩著孔明流著虛汗的臉,額頭的隱隱汗珠,城門口揮舞著掃帚軍士的荒亂,他司馬懿也沒注意到,如果換作曹操,諸葛亮這次就難光一劫。

因為諸葛亮幫助劉備橫插一手,中原大地才會征戰多年,民不聊生,他們可否顧及百姓感受,最后也落了個不好的下場。如果他幫助有實力的一方統一天下,那就會國泰民安。

三國演義讀后感范文4一提起《三國演義》,自然就會想起“正面人物”的劉備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孫權。這三個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勢。

書中的劉備“忠厚老實”,“一心想修復漢室”,我可不這么覺得,你想,在趙云救出阿斗后,劉備怎么會舍得摔孩子呢?還不是因為要收買趙云的心!劉備也還是個心思細密的人,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遠大志向,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學起種菜來,得以騙過曹操耳目。現在想想,要是劉備他提早展現的話,恐怕早就被曹操輕而易舉地解決掉了。煮酒論英雄時,當曹操說出:“當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兩人!”這樣的話時,要不是他反應快,借雷聲掩飾,曹操遲早會因為疑心將他給殺了。可光懂得收買人心和及時反應也是沒辦法的啊,關鍵要有軍事才能,說句不客氣的話,劉備的領地都是靠諸葛亮給他出謀劃策打下來的,至于劉備,我可沒看見他有什么計謀上的突出特點。他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三國史上才有了“三顧茅廬”一說。

曹操一直都是以奸詐、狡猾、殘忍的形象出現的。特別是“曹操殺親朋”這一段,在他人看來簡直太殘忍了。呂伯奢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買酒,他在屋里聽得磨刀的“嚯嚯”聲,誤殺了他的家人后出門又設計殺了呂伯奢。他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更是讓他人驚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責他不道義,可若是他不那樣做,呂伯奢必會帶人追殺他,那他也別想活著出縣了,可以說,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決不會負“奸雄”這個“美名”的。當老朋友許攸前來投靠問及糧草時,曹操先答糧草可夠一年,后答半年、三個月、一月,后許攸揭發他:“休瞞我,糧已盡矣!”俗話說“兵不厭詐”嘛,曹操可是把它給運用得靈活自如。

孫權在書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這樣談:“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知道他有多賢明了,上下一心,老百姓擁護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來犯。“賢能為之用”,看吧,只要是賢能的人都被網羅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于無形中為國家筑起了一道“銅墻鐵壁”。他在任期間也可算是一段“太平歲月”吧。

這三人各有各的特點,不盡相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是一方霸主,劉備善于收買人心,手下的將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善于用計謀,他的聰明使他多次度過難關;孫權能夠做到“賢能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來犯。他們的特點使他們多次度過難關。

我們要學劉備的心思細膩;學曹操的果斷、堅決;學孫權的人格魅力。我們不能學劉備老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不能學曹操的殘忍、無情;不能學孫權的出爾反爾和朋友反目。

三國演義讀后感范文5閱讀如同飲食,在這些“食物”中,有著如甜點一樣的娛樂書籍,也有回味無窮的古典名著,但這些名著中,對我來說最耐人尋味的就要屬《三國演義》了。因為它讓我感受到“讀書之樂”

初次“食”這本《三國演義》時,看到劉關張結為異姓兄弟,并且討伐黃巾軍時,那場面,仿佛身臨其境,浴血奮殺的情境讓我義憤填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讀書之樂”這種誘惑讓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讓我被這些英雄豪氣深深渲染,看到趙云救阿斗的時候,那威武雄壯的身姿無可匹敵,一人抵擋千軍萬馬,那舞著槍,揮著劍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直至做夢也能夢見他。

英雄當然也不只他一個,還有眾人皆知的傳奇人物——關羽。

水淹七軍,刮骨療傷等等事跡,都能體現了他的勇猛,斬殺華雄時,曹操本來想給關羽一杯壯膽酒,但關羽說等他回來時再喝,他打開城門,揮舞著青龍偃月刀,不幾回合,就將華雄斬殺,等到拿酒時,酒竟然還是溫的!看的我又驚訝佩服,又高興地手舞足蹈,每當別人說起這故事是,我總是自豪的搶著說,好像是自己親身經歷一樣。

說關羽是是說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說起另一位智者——諸葛亮。

諸葛亮七擒孟獲,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他的故事,七擒,當我看到了才知道,原來是其次抓住了蠻王孟獲,每次看到孟獲被捕,我就樂的前仰后合,上氣不接下氣,這也上我感受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寬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奸雄”曹操嗎,我并不怎么喜歡他,但他的一件事卻讓我記得很清楚,就是——割須棄袍。平時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須棄袍了?原來他是為了保命而割須棄袍的。當時曹操自己單槍匹馬被馬超追殺,馬超對士兵們喊:“前面有胡須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話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愛的胡須。馬超見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黃袍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曹操接著又棄了自己心愛的袍子。看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篇6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改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課文描寫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這難題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表現了孔明的才智過人和膽識。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我貫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分享一下:

一、發散思維,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學過程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

1、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如,教師作為《三國周刊》的記者采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會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并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2、作業設計,拓展延伸:

在課的結束部分,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后,總結出: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隨即設計小練筆作業: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難的是武松,故事情節會怎樣?這一練筆作業的設計,讓學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間,而且將本文所學用到了寫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感知人物形象

1、本課我教學的重點之一放到了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這個自然段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對話形式組段。在教學中我拋出問題:“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給周瑜和諸葛亮兩人加上他們說話時的動作、語氣、神情。并想想為什么這樣加?他們在說話時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可在這里的教學中,在最該體現個性化閱讀的時候,我卻設計了一個齊讀練習,雖然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與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生的引導上,在朗讀方面花的時間就顯得少了。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時間到學生充分地朗讀體會上(合作讀、分角色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領悟人物形象,可能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2、在學生匯報到通過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設置了一個問題: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說:“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么辦?”有的同學說:“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么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說:“假如你是魯肅,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于是,我又試著問:“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諸葛亮,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

篇7

文字是多媒體課件中的基本素材,對其最基本化的使用方法是代替板書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這方面的使用問題在此不作論述,重點論述一下文字素材在板書功能之外的合理使用問題。

(一)引證文獻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常常涉及文化背景的介紹、同類詩文的比較、代表觀點的講解等內容,需要引證大量文獻。古代文學涉及的文獻大都比較書面化,相較口語比較疏離。板書書寫效率低,語言介紹難理解,這種情況下多媒體的優勢便比較突出。比如講解元代社會政治中的等級制時,適當征引文獻:《通制條格》卷二十八“蒙古人毆漢人”條記載:“蒙古人毆打漢兒人,不得還報,指立證見,于所在官司陳訴。如有違犯之人,嚴行斷罪。”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從理論與文學兩個角度講解悲秋文化的成因和內質,一定會起到很好的效果。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一一累述。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一定要注意引證文獻的“精”和“要”,即引證代表性的文獻(不必面面俱到,需要突出重點)和引證文獻量的適度(種類及字數上都要適度,否則淹沒在文本中,便失去了意義),而且要“引”與“講”結合,教師需要對引證的文獻有自己的分析與講解,文獻只是輔助手段,教師才是課堂主體。

(二)拓展閱讀古代文學涉及文本眾多,內容廣博,課堂上所能講解的數量非常有限,適度拓展學生的閱讀,是非常必要的,在這一方面,現代教育技術有著傳統方式所難以比擬的優勢。拓展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課內拓展:比如講解杜甫詩歌時,課堂講授量是很有限的,如“三吏三別”基本只能選講一兩首,如《新婚別》。在講完《新婚別》之后,可以講《垂老別》和《無家別》的原文附錄,稍加點題,讓學生延伸閱讀(注意突出主次)。

再如講長篇的文學作品,如湯顯祖的《牡丹亭》,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將重點的章節如“閨塾”“肅苑”“驚夢”“尋夢”“寫真”等開列給學生,作為重點閱讀。還有一種是課后拓展:可以為學生介紹講授內容相關的重要參考書目,如《三國演義》,可以介紹朱一玄、劉毓忱主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沈伯俊、譚良嘯主編《三國演義辭典》(巴蜀書社,1989年版)等,讓學生準確掌握經典,少走彎路。而且,現在圖書館藏書有限,很多書籍學生不易找到,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電子版的書籍資料,用網絡和電腦共享給學生,學生課后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閱讀,這是傳統教學手段難以比擬的優勢。關于文字素材的使用,還有很多可以探討的空間。比如注解圖片資料、代替板書框架等,這里只就課堂教學中體會到的幾個重點略加論述,拋磚引玉,希望方家指正。

二、圖片素材的使用

相較于文字素材而言,圖片及音頻、視頻素材更能展示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傳統教學模式下,板書加教師講解的方式,很難達到形象再現的效果,合理利用圖片及音頻、視頻素材卻能夠事半功倍。對于圖片素材,一個誤區是僅把圖片作為多媒體課件的裝飾品,只將其用于美化課件,對教學起不到真正的促進作用。合理地使用圖片素材,是多媒體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下文就個人教學實踐,淺談幾點拙見。

(一)引證參考圖片文獻在教學活動中,對某一個文學現象進行解讀,單純的文字說明比較抽象,適當地引用圖片文獻,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講解元雜劇的舞臺演出情況,用文字介紹諸如角色、樂工、戲臺等,始終比較抽象,如果結合泰定元年山西洪洞縣霍山明應王廟(俗稱龍王廟)正殿墻面壁畫“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講解,則會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再如講解《西游記》成書過程時,結合唐僧取經故事遺跡———兩處“西游記壁畫”:甘肅安西縣境內榆林窟和東千佛洞的六幅取經壁畫及張掖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即1098年)的《西游記》連環壁畫,學生對取經人物的形象演變以及故事內容的轉變,都會形成更為直觀深刻的印象,促進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再現情景,營造氛圍古代文學與現代生活相隔較遠,很多古代文學作品必須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夠深刻理解。那么,該怎樣再現情景,將學生引入到古代文學情境中,營造良好的講讀氛圍呢?利用圖片拉近古今,切入主題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以筆者個人教學經驗為例,講解陸游《沈園》一詩的時候,以沈園園景圖片為媒介,講解歷史上的沈園故事,何處是傳說發生“驚鴻照影來”的地點,尤其是刻有《釵頭鳳》的石壁等景物,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拉近了古今的時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講解趙孟頫《岳鄂王墓》一詩時,將岳飛墓圖片投影給學生,介紹墓地雕像的寓意,四大奸臣跪像的歷史等,將岳飛故事講給學生,把詩的文化背景形象地再現給學生。學生對岳飛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詩歌的講解也就變得生動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了。

(三)歷史實物直觀展示多媒體技術的一大優勢,便是其直觀性。講解古代文學作品時,常常涉及古代典章名物、歷史遺跡、服飾文物等,傳統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形成直觀的印象,這時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比如講解元代文學背景時,介紹元朝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來發行,便可以圖片形式展示“交鈔”實物,加深學生印象;元代的青花瓷藝術、瀆山大玉海(酒具)等都可以通過圖片方式加以展示,如果能與文字解說(文獻)配合使用,會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再如講解《儒林外史》時,涉及科舉考試,如“周進撞號板”,如果能結合江南貢院的實物圖片,配以講解科舉考試的實際情況,可以使學生形成更為形象直觀的印象。這方面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諸如《詩經》《山海經》的名物,《楚辭》的服飾,古代書籍的版式等,合理使用會對教學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復雜結構關系整理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長篇作品,其內在線索或人物關系常常非常復雜,講授時學生非常容易混淆,而且也難以理清,這種情況也可以借助多媒體來進行處理。比如講解《紅樓夢》這樣的作品,涉及到四大家族,人物關系非常繁復,僅就賈氏寧榮二府理清五代人物關系就非常困難,如果加上旁支及丫鬟就更加繁亂。這時就可以將主要人物關系列表,以圖片形式展示給學生,講課時據此講解,就不會出現學生分不清人物身份的問題。處理復雜的線索,同樣可以用此方法來列表圖示解決。

(五)地圖平面圖等應用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常涉及大量地理名詞,而由于時代久遠的原因,學生經常難以理解。如杜甫《潼關吏》中強調潼關地理位置的重要,如何重要?柳永《望海潮》的“東南形勝”又從何而來?如果能借助地圖講解其特點,則明白易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隆中對”特別強調荊州的戰略意義,其后來北伐時“六出祁山”,為什么不選擇別的路線?如果只是口頭講解,很難真正明白,結合三國地圖,則一目了然。《三國演義》的“失、空、斬”情節非常有名,涉及極為詳細的戰略部署,充分顯示了諸葛亮及司馬懿的才能。其中涉及地名眾多,如街亭、陽平關、箕谷、新城、列柳城、郿城等,如不知道山川形貌的地理特點及戰略位置,是很難理解二人運籌帷幄的的才能的。配以三國地圖講解,則問題迎刃而解。再如講解《紅樓夢》,涉及到賈府大量居所,單就大觀園就有怡紅院、瀟湘館、蘅蕪苑等,文字解說很難表述,這種情況就可以借助賈府平面圖來講解,以收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三、音頻與視頻素材的使用

音頻、視頻的使用范圍廣泛,諸如范讀、再現實物等,都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比圖片更加形象生動、信息容量更大等特點,優點自不必言。但是,有一個問題必須特別注意,運用圖片素材時教師的講解依然是課堂的中心,教師依然主宰課堂教學;運用音視頻素材時,教師則退居次要地位,如果使用過度,很容易喧賓奪主。使用音頻、視頻素材時,“度”的把握及對素材精當剪裁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注意控制課堂,不可被多媒體控制“,以播代講”。音視頻素材的應用,以下幾個方面比較突出:

(一)營造藝術氛圍圖片素材的形象性來自于視覺效果,而音頻、視頻可以營造藝術氛圍、再現情景,在視聽兩個方面形成立體感知,具有其他素材所不具備的優勢。如講解柳永《雨霖鈴》之“寒蟬凄切”,闡釋蟬的文化內涵,可以講得清晰明了,但對“凄切”兩字,還是很難有更直觀深刻的感受。現在的學生生活遠離自然,對自然事物比較陌生,對蟬的形貌及特點很難有深刻了解。如果結合音頻和視頻,不但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蟬的習性及特點,還可以對其“高潔”的象征意義尤其是“凄切”的悲鳴形成深刻認知。而且,很多時候音頻、視頻可以讓學生在聲、光、電多角度的刺激下,更快進入藝術氛圍。講解《紅樓夢》時,筆者曾用電視劇《紅樓夢》的《枉凝眉》曲引入正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直觀感知藝術古代文學與音樂關系密切,早期詩歌本就是詩、樂、舞三者一體,詞與散曲更是本身就具有抒情歌曲的功能。從文體上講,中國古典戲劇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詩劇。雖然一些藝術形式的演出情況已不能得知(如元雜劇),但還是有部分劇本保留了原貌,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比如昆曲。在講授《牡丹亭》的時候,便可以適當地使用昆曲《牡丹亭》的音頻資料。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其藝術魅力,不但可以了解昆曲的特點,也能更加深刻地體會不同藝術的差異。徐渭《南詞敘錄》說“:聽北曲使人神氣鷹揚,毛發灑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則紆徐綿渺,流麗婉轉,使人飄飄然喪其所守而不自覺,信南方之柔媚也。”這段文獻所謂的“柔媚”,不親身體驗,很難真正理解。當然,所選音頻、視頻的時間不能過長,而且要精當剪裁,如可選擇最經典的《游園驚夢》一段,否則會影響教學效果,喧賓奪主。

(三)重現經典章節在文學作品講解中,經常有一些經典段落,人物眾多,劇情復雜,教師講解可以清晰地分析文本,但當時的故事場景卻很難再現。比如《三國演義》之“舌戰群儒”一段,描寫諸葛亮只身過江,與東吳群儒辯論的場景,寫得極為精彩,極見諸葛亮的氣度風神。這時完全可以借助影視作品《三國演義》的片段,復現當時的歷史場景,將學生帶入到場景之中。結合視頻講解這一段落,可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

其他方面諸如文化背景介紹、歷史概述等,都有音頻、視頻發揮作用的空間。多媒體素材的應用方式必須結合課堂實際情況,這是最基本的問題。這里僅就個人教學實踐經驗淺談幾點,不足之處請方家指正。

篇8

關鍵詞: 課外閱讀 必要性 具體舉措 讀書方法

我們先關注幾則新聞:

1.富士康深圳廠區接連發生12起員工跳樓事件。社會心理學專家彭凱平教授在分析“富士康連跳”背后的原因時,呼吁社會要關注健康人的心理衛生問題。

2.55秒內,8名小學生慘死在鄭民生的刀下,另有5個孩子受重傷,場面凄慘。“鄭醫生”一夜成為十惡不赦的惡魔,這個41歲的未婚醫生,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3.2010年7月30日,長沙市芙蓉區國稅局東屯渡稅務分局三樓辦公室發生爆炸,致4人死亡,19人受傷。制造長沙“7?30”爆炸案的罪犯劉贅衡性格孤僻,少與人交往。

“閱讀改變著人,也塑造著人,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正如彭凱平教授指出的,“當自感壓力很大的時候,應該學會利用僅用的休息時間充分放松,進行一些有組織的娛樂,和周圍的人有心靈的溝通。比如一起打球,運動可以刺激神經中樞,對調整精神狀態很有幫助。讀一本有意思的小說也是很好的減壓方法,從書本中轉移注意力,讓自己的精神得到放松。”誠然,閱讀是解決一個人心理健康問題、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徑。高爾基曾說:“每一本書是一個小階梯,我每爬上一級就更脫離畜生而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書籍。”“聰明的教師在教學里為學生送來知識,偉大的教師在靈魂里為學生點燃智慧。”所以老師教書育人,文明其精神,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美文閱讀,進行心靈的滋養顯得極其重要。

一、開展學生課外閱讀的必要性

(一)是學生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需要。

讀書可以明理,讀書可以怡情。“優秀的文學作品,傳達著人類的憧憬和理想,凝聚著人類美好的感情和燦爛的智慧”,“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義,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蘇教版語文課本如是說。成年人尚且如此情感脆弱,心靈扭曲,行為極端,何況青少年學生呢?如何培養中學生的美好情操、健康心理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少年強,則國強”,寄予祖國未來希望的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發展,關乎百年大計,強國夢想,而學生閱讀,僅靠幾本語文教科書是不行的,“語文書是例子,更是引子”,使其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在廣闊的文學天地里遨游,已迫在眉睫。

(二)是學生開闊視野、訓練思維、注重創新的需要。

且看我給學生這樣一道題目:雪化了變成?搖?搖?搖 ?搖。這是一道填空題,學生有填“水”的,有填“泥”的,自然老師都評他們正確的。有一個學生填“春天”,我們該怎樣評點呢?我看應該表揚、贊賞,這位同學的回答多么有新意,多么詩情畫意,只有這樣的思維,這樣文采的學生,作文才會出現“春天開始發出請柬,以桃花的名義,一路飄紅”這樣的佳句。若是沒有厚積,焉能薄發呢?

一位98歲的老人離去了,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思索空間。“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這是病榻之上的錢學森對總理的懇切陳詞,這是大師的心病。讀書可以開闊視野,使學生的思維更寬廣,奇思妙語常常如珍珠泉的泉水般不斷涌出。

二、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具體舉措

(一)開列書目,建圖書角。

1.依據青少年必讀文庫和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列出初中生三年需看的經典著作的書目。

2.如果經典著作算作是“正餐”,那么報紙雜志則是同學們的“零食”,那里的文章短、平、快,或雋永含蓄、或意味深長、或明理深邃。

3.購一簡易書柜,置教室一角,先倡導學生“捐助圖書”,建立“班級圖書角”。

(二)晨誦―午讀―暮醒。

學習“天涯追夢人”朱永新老師在“新教育”中帶領學生以“晨誦―午讀―暮醒”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改變父母,建立學習型家庭。

(三)課外閱讀課程化。

每個月我會安排一節課,指導學生精讀一本書,就主題思想、精彩片斷、人物性格等展開大討論,讓學生感悟生活。

(四)“閱讀存折”記錄三年閱讀史。

每位學生有相應的閱讀存折,為獎勵學生自主閱讀行為,根據學生一年的“存款”額,發放相應的“閱讀書幣”,在“跳蚤書市”中享受優惠待遇。

(五)“閱讀心得”大派對。

讀書不能做“兩腳書櫥”,要走出書本,關鍵是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和見解,所以要撰寫心得,開展“閱讀心得”大派對,開展大討論。

三、指導學生開展“悅讀”的具體讀書方法

“書是進步的階梯,是遠航的船只,是治病的良藥,是前賢的遺訓,是摯友的忠告,書給人智慧,貽人聰明”。概古今中外,大凡事業上有成就的人,無一不和書結下不解之緣。然而今天,書海茫茫,書山巍巍,我們皓首窮經也不可能讀完世界上所有的書籍。況且中學生本身的學業也有一定的負擔,只能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所以課外閱讀的方法很重要,正所謂“書山有路,急時難尋,信息似海,收存有術”,運用正確的讀書的讀書方法非常重要。

(一)博覽讀書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魯迅先生曾說:“讀書無嗜好,就不能盡其多,不先泛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精。”講的就是要博覽群書。中學生如同一個巨大的容器,因性格各異,故對書的喜好不同,如同“蘿卜青菜各有所好”一樣,通過博覽群書,學生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書籍。再者,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要想深入探索客觀的奧秘,就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門學科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日益深入,如果作繭自縛,把自己局限于一個狹小的范圍內,那么就難以具有開闊的視野,也難以做出突出的成績。同時,不廣泛地吸收人類文明文化的優秀成果,便難以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繼承和發展。

(二)板塊讀書法:走馬觀花,一目十行。

板塊讀書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瀏覽讀書法”。所謂“板塊”,是指把一個詞組,一個句子,一段文字,甚至一個章節視為一個小整體――“板塊”。在閱讀時,把這個小整體“板塊”作為視讀單位,有意識地略過不必要閱讀部分的一種快速閱讀法。書海漫漫,中學生時間有限,如果每本書都一絲不茍地讀一遍,一則時間不允許,二則有些書報也無認真研讀的必要。所以,在閱讀時,對一般的參考性書籍、資料性書籍和消費性書報,只需要隨便地“瀏覽”一下即可,這樣,既省時間,效率又高。譬如在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時,我指導學生一般的內容可泛讀,而一些經典篇章則需研讀,甚至反復地去讀(下面具體談到)。

(三)拉網讀書法:博采眾長,竭澤而漁。

三毛認為:“學問,是一張漁網,一個結一個結,結出了捕魚的工具。”古人讀書,求博,求精,先博而后精,因為廣閱博覽乃是知識大廈賴以高聳的基石。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顧炎武說:“學博而識精,理到而辭達。”他們在博學的基礎上,經過博采各家之長,集思廣益,然后由博返約,觸類旁通,“匯百家之說而成一學”,從而在學術上較之于前人有所裨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形成一個新的歷史里程碑。中學生應開闊眼界,知識面廣一些,網應撒得大一些。我給學生開列的書目涉及古今中外,撒開大網,努力網羅,搜集更多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與紛繁復雜的社會及知識系統相應。

(四)取精讀書法:沙里淘金,掌握精髓。

上面提到的三種是泛讀法,廣博泛覽之后,應專精攻讀。廣博泛覽和專精攻讀是對立的統一,兩者是互相滲透、相輔相成的。唯有博,才能功力于專;唯有專,才能融會于博。如學生在閱讀《三國演義》時,我列出的一些經典篇章:“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曹操哭將”“呂布之死”“三顧茅廬”“火燒博望坡”“單騎救幼主”“縱火燒赤壁”“命喪落鳳坡”“刮骨療毒”“赤兔失主”“托孤白帝城”“七擒又七縱”“千古出師表”“星隕五丈原”,這樣沙里淘金,把這些篇目作為重點去閱讀,既節約了學生的時間,又掌控了《三國演義》的精髓。而且我發現學生不再覺得這么厚厚的書乏味了,興趣倍增。

(五)提要讀書法:抓其要點,探其妙義。

韓愈在《進學解》里提出了他的讀書方法:“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譬如一部《西游記》,其精華部分在“大鬧天宮”,從“豬八戒招親”始,情節頗具雷同。在學生閱讀時,指導他們重點研讀“大鬧天宮”,降妖除魔部分以“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為主,其余則泛讀,這樣就重放輕,抓其要點,一部《西游記》則不需花費很多時間。結合中考的名著閱讀,即可輕松探其妙義。

(六)三步讀書法:儲存,比較,批判。

1.儲存,即上文的廣泛閱讀,主要是積累知識,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填好下面的導讀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這個道理毋庸贅言。

2.比較,即比較從書中學到知識,用理智的天平仔細衡量各種書的不同觀點,也可同類書比較,可以博采各家之長,集大成于一身,從而取得真才實學。還是以《三國演義》為例,一位同學在一次“閱讀討論會”上說:“我看了圖書《三國演義》和連環畫《三國志》,發現曹操這個人,從漢相到漢賊,這本質和董卓是一樣的,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從一個刺殺董卓的英雄而變成為奸賊,這一點是可惡的。但曹操又有肯定的一面,他比董卓的志向遠大,而且善于用人,在平定北方上是有功的。”有這樣的討論作基礎,教學《觀滄海》、《龜雖壽》兩首詩就容易多了。

3.批判,即找出書中的謬誤并加以批判,從而吸收書中的精華,吸取有用的知識,拋棄那些無益的東西。譬如我讓學生寫文學評論,他們對《三國演義》原著中的一些封建迷信,《水滸》中的崇尚暴力,《西游記》中宣揚的“佛法無邊“都提出了批判,有了自己正確的是非觀,值得肯定。

哲學家說:“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要想讓靈魂凈潔,那就用美德去占領它。”

美籍華人、著名心理學家李恕信在《瀟灑的母親》一書中講:一個小女孩趴在窗臺上,看人埋葬死狗,淚流滿面。這時她母親將她帶到另一個窗口,讓她欣賞美麗的花園。果然小孩愁云一掃,變得歡樂起來。這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我們看世界,切不可只用一個窗口,光明總比黑暗能激勵人。

我想,一個用美德占領靈魂的人,他不會像富士康員工那樣漠視生命;一個用愛心奉獻社會的人,他不會像“鄭醫生魔鬼”那樣屠殺生靈;一個用寬厚對待他人的人,他不會像“劉爆炸”那樣解決糾紛。

老師要引領學生進行經典閱讀,教育學生從多個窗口接觸世界,讓他們成為真正的“知本家”,先富“腦袋”,啟迪心智,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篇9

一、用于預習,喚起閱讀期待

在預習時引導學生關注“閱讀材料”的內容,容易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提高預習的效率。如教學《奇怪的大石頭》這篇課文,要求學生預習時先讀讀課后“資料袋”中的內容,學生從“資料袋”中就可了解到李四光是個多么了不起的地質學家,他為我國的石油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樣,“資料袋”內容和課文內容得到了溝通和聯系,從而喚起學生閱讀文本的期待——“課文中講到了李四光的什么事?”“李四光為什么會那么了不起?”帶著這份期待,帶著“資料袋”的信息,學生會迫切地投入到文本的閱讀中去,去了解課文,分析問題,由“要我讀”變為“我想讀”“我要讀”,學習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靈活穿插,加深理解體驗

在教學中,要根據課文的特點與“閱讀材料”的內容,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深入學習文本起到輔助作用,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1. 課始引用,激發欲望。許多“閱讀材料”是新課導入的極好材料。課始階段,教師應善于運用這些“閱讀材料”,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欲望,收到“課未始,情已動”的教學效果。例如,《西游記》是孩子們百看不厭的電視劇。孩子們個個神往孫悟空,迷戀著孫悟空的故事。《猴王出世》課文之后有個“課外書屋”,簡介了《西游記》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在上《猴王出世》伊始,老師先讓學生讀這個“課外書屋”的內容,然后再根據“課外書屋”的內容設置懸念:“《西游記》里的一個個故事神奇無比,一定會讓我們著迷;一個個撲朔迷離的神話世界一定會讓我們流連忘返。孫悟空神勇善戰,智慧過人。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孫悟空這個猴王出世的神話故事嗎?”這樣就易于激發學生迫不及待閱讀《猴王出世》的欲望。

2. 課中穿插,深度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時機充分利用“閱讀材料”,可以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如,《泊船瓜洲》一文后面,安排了“資料袋”,里面介紹了詩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時,選用“綠”字的經過。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春風又綠江南岸”時,先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綠”是什么意思?你覺得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在學生體會到詩人用一個“綠”字展現了江南春天的景象之后,老師提出要求:“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修改過多次,最后定稿時才用了‘綠’字。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用過什么字?為什么最后用‘綠’字,而不用其他的字?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體會課后資料袋的內容,然后交流交流。”這樣適時巧妙地引入“資料袋”,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感受詩人對詞的推敲及用詞的準確傳神,體會到詩人用一個“綠”字生動鮮活地展現了江南春天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表達了濃濃的思鄉情,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詩意體會意境,學習詩人的創作藝術和創作精神。

3. 課尾結合,遷移學習。不少課文后編排有“閱讀鏈接”,它是與課文相關聯的“閱讀材料”,一般是與課文同主題的文章。這樣的安排是為了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方法進行遷移學習,其好處一是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實踐應用的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地。這樣的“閱讀鏈接”穿插在課尾比較合適。如,《威尼斯的小艇》課后有一個“閱讀鏈接”——《威尼斯之夜》。在教學課文《威尼斯的小艇》,學生掌握了“抓住景物特點,體會威尼斯的獨特風光”的學習方法之后,進行學法遷移,拓展閱讀《威尼斯之夜》。學生通過閱讀,感悟到威尼斯之夜的嫵媚、明靜、清新和恬靜,從另一個側面感受到了威尼斯的美麗迷人的獨特風情。這樣學生對威尼斯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對威尼斯也就更加的喜愛了,在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的同時也培養了自學能力。

4. 反復使用,融會貫通。“閱讀材料”在教學中并非只能使用一次,根據“閱讀材料”的特征及教學的需要,可以多次穿插運用。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課后的“資料袋”,呈現的是《一張畫像》的修改原稿。課文第三自然段有這么一句話:“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都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在教學中可隨文出示“資料袋”,告訴學生:“這就是當年葉圣陶先生給初三學生肖復興修改的那篇文章,你們從修改稿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課文中“密密麻麻、到處都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等詞語的意思躍然于修改稿上,不言而喻了,同時學生對葉圣陶先生的人品也產生了初步印象。此時讓學生再來讀讀課文句子,學生就容易體會到作者當時的感受,對葉老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學到課文第四自然段時,再出示“資料袋”,讓學生對照修改稿,進行比較;從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中體會到葉老先生用詞的準確性;從“怎么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與原句“怎么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的比較中,體會葉老先生的修改使得句子干凈了也規范了。進而讓學生再選幾處說說修改后好在哪?引導學生和作者一起從葉老先生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學完課文后,再次出示“資料袋”,對照修改原稿,圍繞“修改作文的方法”這一主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討論,匯總并列出葉圣陶先生“增”“刪”“改”“調”“換”“留”這六種修改作文的方法,最后出示一些病句讓學生用學過的修改符號試著修改,從而使學生在修改病句的實踐操作中學會運用修改方法,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閱讀材料”作為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其最大價值,出示的時機是非常關鍵的。到底是放于課始,還是課尾,或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穿插,應當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和課文好好去揣摩,使“閱讀材料”與文本解讀的整合恰到好處,讓“閱讀材料”合理巧妙而有效地服務于文本解讀。

三、拓展延伸,豐富閱讀積累

教材中有不少“閱讀鏈接”“資料袋”“課外書屋”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書籍或該作者的系列作品,意在讓學生拓展延伸,自主探究,擴大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豐富閱讀積累,提高閱讀和培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為了提高閱讀成效,在學生課外閱讀完相關書籍(或作品)之后,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讀物的特點,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以提問、競答、談話、表演、寫作、畫畫等方式,讓學生回答與此相關的知識性、趣味性的問題,交流彼此的心得;或根據讀物編輯一些難度適宜、便于操作的試題,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如,《草船借箭》課文之后有個“資料袋”,里面簡介了《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在教學完《草船借箭》,我們利用其故事懸念,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然后要求學生運用課內掌握的“抓住人物外貌、表情、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學習方法在課外自主閱讀《三國演義》。學生閱讀完《三國演義》,我們組織學生在課內開展讀書交流會:可以講故事,可以分角色進行故事片段表演,可以評論書中的人物、情節,可以鑒賞創作藝術,可以寫讀后感,可以辦閱讀手抄報等等。這樣,學生在自主閱讀和相互交流中逐步走向深度理解,更為豐富地感悟到《三國演義》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從而也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篇10

關鍵詞:初中閱讀 四大名著 閱讀交流 體會 收獲

一 、課題的提出

新課標下,名著閱讀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積淀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學生人格的形成都有重大作用。課外閱讀已經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課堂講讀教學、作文教學緊密相聯,密切配合,相輔相成。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7-9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可現實中調查,發現學生的閱讀量嚴重不足,對于四大名著,全部讀完的學生寥寥無幾,完整地讀過兩部的也并不多,以前,針對此現象,做過大量的宣傳,也采取過一些具體的辦法。比如,給學生推薦,讓學生下去自己找書讀,可對于升入初中課業繁多的學生,這樣的要求收效甚微;還有利用閱讀課,督促學生閱讀,可對于真正讀好讀懂名著,每學期的那為數不多的閱讀課,真是杯水車薪,達不到閱讀的效果,并且學生人數過多,不可能在閱讀課上指導過來;還嘗試過讓學生每天抄寫一部分,可是學生忙于各科作業,因此應付的人不在少數,最后檢查,發現要求了等于沒要求,抄完了了解的人并不多。學生對名著讀書的失敗,一直讓我處在迷惑、不知所措中。不知道除了以上的這些因素影響外,究竟還有些什么原因,使我們閱讀名著的道路如此坎坷呢?后來,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分析,我了解到,其實影響學生不讀名著的原因還有以下幾點:

1.男女生性格差異導致大部分女生不喜歡讀《三國演義》和《水滸》這樣的書籍,而男生有很多是喜歡的。所以有相當多的女同學是沒讀過這兩部書的。

2.四大名著原著基本都是白話和文言相雜,語言表達基礎較差的學生讀起來很費勁,有些同學認為讀起來麻煩,不順口,也不愿意去讀。

3.由于時代的隔閡,學生普遍對名著缺乏了解,缺乏親近感。當今文化信息來源渠道多,快捷,多數學生沉迷于網絡、電視,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為了考試,他們也樂于接受各類“名著速讀本”,對原著沒胃口。

針對這些原因,我一直在思考,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引領學生有效的讀四大名著呢?在接這一屆新生的時候,確立了如何引領學生一起讀四大名著的課題,并開始逐步實施。

二、課題的實施

首先,依據學生實際和課時的安排,我確立了所讀的書目和讀書的時間。四大名著當中,《西游記》的內容幾乎人盡皆知,而《紅樓夢》對初中的學生來說,文學性太強,還不太容易讓大多數初中學生閱讀,所以我就把重心放在了閱讀《水滸》和《三國演義》上。三年初中,初三面臨會考,時間安排上指望不上,因此初一、初二一年一本,兩年時間里要把這兩部書讀完。但是,在學校,學生基本沒有一個大段時間來讀書,來交流,那又要如何把讀書落到實處呢?針對實際,我把學生讀書的時間安排在了下午的夕會和課堂的前十分鐘來互補完成。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以《水滸傳》為例:

1.《水滸傳》共120回,班級學生有46名,在開學初,按一個學生平均三回(基礎好點的學生三回,基礎弱的兩回),把要閱讀的目錄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周末、假期的時間(一學期也就認真讀一、兩回),精讀布置給的內容,對學生提出閱讀要求:要反復閱讀原文,讀不懂的部分可以借助工具書、電腦查詢,也可以找家長、老師幫助,必須要把原文讀懂,然后用現代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內容翻譯過來,在翻譯的過程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必須交代清楚,并且要在自己翻譯的文章后面,就這一回當中的內容,提出三、四、五不等的幾個問題。

2.學生按照規定的時間,把自己閱讀部分翻譯的內容交到老師處,我按照學生的完成的情況進行批閱指導,不合格的打回去重做。

3.利用夕會和課前十分鐘的時間,按照故事內容的發展,學生依次上講臺給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其讀書的過程中,其他的學生要認真聽讀,關鍵的內容可在草稿紙上做適當標注,準備回答該生后面提出的問題。

4.聽讀得不好的學生,或者對某章回感興趣的同學,可把這部分的內容借閱,利用課余的時間,自己進行詳盡閱讀。

三、課題實施的體會和收獲

在不斷的實踐摸索中,通過不斷完善閱讀方法,我引領著學生,在初一、初二兩年的時間里,終于順利的把《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讀完了。剛開始,只是抱著讓學生能夠完整地把兩本名著有效讀完的想法,可沒有想到,在實踐過程中,卻發現這樣的做法,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帶來了許多的好處,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1.交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養成了學生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通過這樣的方式,首先讓學生知道了,依據書籍的內容和自我讀書的目標,讀書的方法基本有三種:粗讀、略讀、精讀。有些書可瀏覽粗讀,而名著是要精讀的。并通過老師的指導,教會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問題。

2.在翻譯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讓學生如何把意思表達的完整、清晰、明了。基礎較好的學生甚至可以嘗試表達的較生動。

4.在給大家讀書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當眾口頭語言表達的能力,包括如何站立,如何做到聲音洪亮,讓全班同學都聽到。剛開始有的同學上臺不知道手該往哪里放,腳也不知道該怎么站,也不好意思大聲說話,后來通過鍛煉和其他同學的榜樣力量,還真的有了很大的進步。

5.培養了學生的聽力,學習聽讀的時候集中注意力,聽清楚故事內容,并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學會抓主要人物事件,做簡單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