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歇后語范文
時間:2023-04-12 14:15: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國人物歇后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曹操作事——干干凈凈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招親——才重于貌
諸葛亮要丑妻——為事業著想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魯肅宴請關云長——暗藏殺機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云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關云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關帝廟里拜觀音——找錯了門
關帝廟里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關云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關云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關云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 ——人在心不在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比喻來之不易)
劉備三上臥龍崗——就請你這個 諸葛亮(比喻請的就是你)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篇2
關鍵詞:歇后語;不可譯性;語言交際;文化溝通;翻譯操控
中圖分類號:H36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46(2014)02-0065-08
一、引言
歇后語是漢語特有的一種熟語形式。其他熟語形式如成語、慣用語、格言、諺語,在別的語種中也都有,唯獨歇后語難見。歇后語表達力強,常常起著一語驚人、畫龍點睛、令人捧腹、拍案叫絕的修辭效果。這種修辭效果,翻譯起來常常令專家教授也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而有時費盡心機,譯文卻反倒弄巧成拙。黃龍教授將“狗攆鴨子――呱呱叫”譯成“Chased by a dog, the ducks quack―crack” ,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數位專家學者為此爭辯。[1]對此譯文,黃龍教授本人是非常滿意的,而譯界也多認為其“佳” 、“妙”,但我們也聽到不同的聲音。馬教授就認為此翻譯“還是不成功” ,他說:“如果再要翻譯類似的歇后語,我會用英美人看得懂、說得出的語言,力求傳達出它們的基本含義。比如可視上下文將‘狗攆鴨子’譯為:It’s something to write home about./That’s really cool!/Terrific!” [2]范仲英教授更是把“狗攆鴨子――呱呱叫”作為不可譯的例證,尖銳地認為黃龍教授這種譯法是翻譯界的一大奇聞。 [3]而唐述宗教授則稱“這句譯文雖然錯誤,卻是人類向認知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說被狗攆得直叫喚的鴨子‘呱呱叫’固然費解,但是要譯出Like a dog chasing the ducks to quack, the job you have done is crack之類的句子,便不會使人感到譯文莫名其妙了” 。[4]從諸位專家學者熱烈的討論可以看出歇后語翻譯是一項極其艱難的工作。要處理好歇后語中的不可譯性,我們必須在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民俗學和翻譯學等多方面的結合點上,探索出英譯歇后語的原則和方法。
二、卡特福德的翻譯限度理論、漢語
歇后語的特點及其不可譯性
根據卡特福德的翻譯理論,翻譯中有兩種類型的不可譯:語言上的不可譯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譯性。語言不可譯(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是指譯語沒有與原語文本對應的語言形式特征。語言不可譯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1. 原語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法單位或單詞共用一個語言形式;2. 原語單位一詞多義而譯語沒有相應的一詞多義。而文化不可譯(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產生的原因是“與原語文本功能相關的語境特征在譯語文化中卻不存在” [5]。這些年來,譯界對可譯性和不可譯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而這一爭論其實是認識論的問題,它涉及認識方法,是宏觀,還是微觀的;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而卡特福德翻譯理論中的不可譯性不等于不可譯[6]。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奈達曾不無諷刺地指出,即使是一些極力堅持不可譯性的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也希望自己的著作被翻譯成其它文字。譯者的工作就是翻譯,我們看到和承認語言中存在著微觀的、絕對的不可譯性,嘗試通過多種的方法進行翻譯操控,力求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和風格,但不追求絕對的形式上的一致和絲毫沒有的信息丟失。在處理歇后語這一漢語有的語言形式的翻譯中,不可譯性表現得尤為明顯,對其翻譯的操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要譯好歇后語,首先要了解和把握歇后語的特點:
1. 歇后語的第一個特點是結構的定型性。它由語面、語底組成,兩部分多用破折號隔開,少數情況也有用逗號隔開或不分開。
2. 歇后語的第二個特點是語義的融合性。語面的意義揉合在語底之中。
3. 歇后語的第三個特點是語法功能的整體性。歇后語可以單獨成句,也可以在句子中充當一個成分
4. 歇后語的第四個特點是獨具風格的民族性。民族特色不僅在于這種表達方式在其他語種中鮮見,而且在于在語言素材上。
歇后語語面和語底之間的比喻、引申、聯想、諧音、雙關的聯系手段,歇后語獨特的句法特征,加上歇后語大量涉及到我國特有的人文史地、風土人情、宗教傳說和思想文化,構成了卡特福德理論所提到的不可譯性,既是語言結構方面的,也是民族文化方面的不可譯性。正如一部著作所指出:“如果獨特的語言形式又表現了民族性極強的思想內容,翻譯就更難了,漢語中的歇后語就是這類型的代表。”[7]
三、歇后語翻譯機制操控的探索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在上個世紀,經歷了描寫語言學階段(40年代)和交際理論階段(59至69年),從 70年代起,進入了社會符號學階段,對于翻譯理論提出了精辟的指導原則,闡明了形式對應(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即動態等值 dynamic equivalence)兩個概念。他認為形式對應是指代表源語詞或句在目的語種最切近的具有對等功能的詞或句,在語言對之間并不總存在著形式對應,要跟與原文語體來決定使用形式對應還是動態等值,而功能對等優先于形式對等。他指出:“實際上,對一個譯者來說,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比語言結構差異引起的問題要多而且更為復雜。”他要求把譯文讀者放在首位,“譯文基本上應是源語言信息最貼近的自然對等”,形式是次要的,功能是主要的。[8]
歇后語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熟語表達形式,從語用學的角度來講,在翻譯操控中應把功能對等看作是一條翻譯原則,要力求譯文的遣詞造句對目的語讀者也能觸發與原語讀者相同的效果。而歇后語中大量涉及到的我國的歷史、傳說、民俗,能反映出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及我們中華民族的創造天賦與聰明才智,在翻譯歇后語時,盡可能深入表現這些方方面面,恰如其分地介紹中國文化,這應該是每一個中國譯者的光榮義務。
為了更好地肩負這一光榮義務,譯者應當把有史以來翻譯大師們采納的翻譯機制和積累起來的經驗,全面調用起來,針對歇后語的不可譯性,進行可行的翻譯操控。這些翻譯機制包括音譯、直譯、意譯、半音譯半意譯、闡述性翻譯和注釋翻譯等。我們把這些稱為翻譯機制,而不是翻譯技巧,首先因為我們期待這些機制的全面調用能解決思想內容和文化信息的盡可能充分轉譯,其次,即使是純語言的翻譯,所謂技巧也難免弄巧成拙,因為語言脫離了語言環境往往詞無定譯,再好的詞語,再好的翻譯技巧也是炒韭菜擱蔥――白搭。從語用學的角度看,上面提到的黃龍教授冥思苦索的“狗攆鴨子呱呱叫”的譯文,既非不可用也非絕對好。倘若迫于無奈本屬愚鈍的我們竟然把一件事漂亮地做了,在這個語言環境下使用的歇后語“狗攆鴨子呱呱叫”,翻譯成“Chased by a dog, the ducks quack―crack,”應當是無可指責的。原因是譯文中文化上和邏輯上的錯位與缺失在語篇中得到了補足。外國讀者還會聯想到迪士尼動畫片的鏡頭為此稱快呢。換個語言環境或者沒有語言環境,黃教授的譯文就會理解成鴨子的驚慌失措、狗欺負鴨子,等等,鴨子令人的煩躁的叫聲給人帶來的不是“呱呱叫”的印象,而是厭惡。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談我們對歇后語翻譯機制操控的探索:
首先,要盡可能充分使用直譯機制,從傳播文化角度看,這是異化的過程。
其次,在直譯機制受到不可譯性限制或行文顯得過于拖沓冗長等情況下,正確使用意譯機制,疏通不太流暢的文字,讓語篇更加接近接受語的特點,從傳播文化角度看,這是歸化的過程。
最后,進行漢英雙語深入的對比研究,尋求不同程度的替代說法,揚長避短,溝通東西方語言文化之間的溝壑。這是語言文化傳播中殊途同歸的合璧過程。
音譯、半音譯半意譯、闡述性翻譯和注釋翻譯,等翻譯機制,常常伴隨上述三個主要翻譯機制的操控發揮功能效用,本篇限于篇幅不單獨列出作深入探索。
四、有關直譯機制的探索和認識
1. 直譯機制是實現奈達提出的“譯文基本上應是源語言信息最貼近的自然對等”的主要手段,必要時我們還可以借助于音譯、半音譯半意譯、闡述性翻譯和注釋翻譯等。請看下面一小段中我們對兩條歇后語的處理:
……嫂子并沒把手放下,春芍干咳了兩聲,笑笑說:“羊糞蛋里掉個落花生,看來看去嫂子是個好人(仁)呀!”……“‘羊群里跑個兔’,你猜這是啥意思?”桂蓉笑著說。“啊――”
春芍知道這是歇后語,嫂子把它說成是“謎”了,聽著怪俏皮的,可猜不透是啥意思,又急著想知道,所以說:“此言怎講?“羊群里跑個兔,數它小,數它精呀!”桂蓉說。春芍知道是罵她,一定要打嫂子。Sister-in-law did not put down her hand, and Chun Shao uttered two dry-coughs , chuckling: “By my careful study, my sister-in-law is a saintly lady, something like a good groundnut kernel dropped into a ball of sheep’s dung. ” (Note: Kernel is a homophone of a human individual.)… “ ‘A hare rushes in the midst of a flock of sheep―’Guess what it means!” Gui-rong said smiling. Chun-shao realized it to be a wise crack, but her sister-in-law adapted it into a riddle. She had a sense of its being nifty but she didn’t know the answer. Eager to know the answer, she asked: “How to account for it?” “A hare rushes in the midst of a flock of sheep― the smallest but the smartest of all there.” Gui-rong replied. Chun-shao knew her friendly curse was aimed at self, and so she threatened to beat her sister-in-law while chasing after her.[9]
這里非常生動風趣地描繪了姑嫂在羊圈里打鬧逗趣的場面,反映了農村婦女的風趣,聰慧,機警和姑嫂之間友好的濃郁的鄉土氣息,如果采取意譯,只能傳達這樣的兩個信息:My sister-in-law is such a saintly woman.和You are small but alert and agile。我們采取直譯機制,連諧音關系的歇后語都設法通過加注,做了直譯,基本不走樣地用英語再現了這種鄉土氣息。
2. 在直譯操控過程中對于源文化信息要和原文化語言一樣地采取嚴謹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切勿望文生義。下面幾個歇后語翻譯中,狗魚不能譯成:dogfish(角鯊, 星鯊);山里紅不能譯成:azalea(杜鵑花,映山紅);寶貝疙瘩不能譯成:precious lump 或swelling(腫塊);不能譯成blotch(疹塊或小膿皰);也不能譯成pimple(丘疹,粉刺)。
狗魚脫鉤――從此不回頭A pike rid itself from an angling hook―will never return.(Note: A pike is a kind of fish-eating fish, about 1 meter long, with black or white spots. Those with black spots are found in the Heilongjiang River, by which this saying is originated.)
山里紅包粽子――不像個棗(詛咒)Dried Chinese hawthorn fruits(山楂果)used as an ingredient for zongzi nothing like dates, alluding to: ①good-for-nothing; an inhuman person(窩囊廢,沒人性的人) ②(言語、行動) rubbish; absurd; nonsense; (俚語)shit不合理 (Note: Zongzi is 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 wrapped in reed leaves. It’s widely eaten especially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o commemorate the death of Qu Yuan, a minister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
壽星公的腦袋――寶貝疙瘩 他那五短身材,焦黃無須的瘦腮,打褶兒細白的脖子,錐子尖一般的三白小眼睛,在他世伯世叔的心目中,好像放大了八倍,成了偉男子,成了壽星公的腦袋――寶貝疙瘩。(梁信《龍虎風云記》) His short build, with brownish beardless thin cheeks, a wrinkled greasy white neck and small eyes with small pupils that are as small as awl tips, was magnified to eight times in the minds’ eye of his uncles: he became a hero-like man and most admired personality like the bulge on a long-life elderly man’s forehead.壽星老或壽星公,是人,國畫、年畫和塑像中往往前額上有個鼓起的一大塊,這是壽星老的典型標志,江蘇省常州地區溧陽市的南山竹海很值得一游,那個鍍銅的壽星老塑像幾百米外就能印入眼簾,特別是那亮爍爍的“寶貝疙瘩”。我們把它譯成bulge(體內因為年齡等因素形成)。偏巧,美國俚語have(or: get)the bulge on sb.表示“對...占優勢; 占...的上風”。開個玩笑:看來bulge在英語中也還算“寶貝疙瘩”呢!另外一個翻譯難點是例證中的三白小眼睛,一般詞典查不到。三白眼是瞳仁小,眼白顯得大的眼睛,網上搜一搜,頗有些美女俊男動人的三白眼照片。但是梁信筆下的丑男所生的三白眼倒不錯,就是太小,眼球瞳仁才錐子尖一般大。這么精彩的描繪,不直譯對不起英文讀者,我們作了一點嘗試。
此外,譯文的遣詞造句要力求審慎,注意切合語篇中文化內涵的表達,再舉一例:
雞孵鴨子――干著忙(幫干忙) 這個年頭,今天這個捐,明天那個稅,風吹日曬辛苦一年,雞孵鴨子――干著忙(幫干忙),連個安逸年都過不上。Nowadays, we have tax revenues of this kind today and that kind tomorrow. We toil in harsh weathers day in and day out for a whole year but we can not earn leisurely Spring Festivals for ourselves. We are like hens used for hatching ducklings―end up in nothing entitled to us. 這條歇后語是陷阱,容易誤譯。這里涉及到中國鄉土文化。鴨子不孵蛋,在無現代化科學方法的地方,老鄉們讓母雞“代勞”。對于鴨子,這是幫助繁衍后代,雞不是徒勞,當然鴨子不會感謝雞的。對于人,更是有收獲,也不會感謝雞。由此可見,歇后語的語底是從母雞角度看:白忙,用老鄉的話是“干著忙”,“幫干忙。”由此可見,譯成: fruitless labor; futile effort;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全是錯誤的。因為有勞動成果,不過是別人占據或享受了。
3. 直譯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東西方文化在某些文化方面的褒貶差異,注意在必要時適當加注,以免誤解。例如:
惡狗戴佛珠――假充善人(/假慈悲) The ferocious dog with Buddhist beads on the
neck― showing affected mercy(Note: A dog can be a faithful friend in Western culture but it often has a negative image in China, although it is becoming a more and more popular pet there now.)
半籃子喜鵲――叫喚起來沒個完 Half a basketful of magpies―making endless twittering noise, a metaphor for chattering merrily and noisily on and on (Note: This saying is not derogative as Westerners might think when they find the bird “magpie” is involved. Contrary to Western belief that the bird foretells bad luck and even, in Scotland, death, Chinese folks used to and some now still think the bird brings good news and happiness)
聾子的耳朵――擺設A deaf man’s ears―no practical use.(利用反譯法)/A deaf person’s ears―are kept for appearance’s sake 如果譯成“A deaf man’s ears―ornament/decoration.”那就錯了。聾子的耳朵就算是擺設,譯成 ornaments也不妥,因為耳朵不是耳環那樣的附加的飾品,是人自己長的,也未必好看。這么譯,西方讀者會認為是取笑殘疾人,不尊重人家人格,不文明的表現。下面選段的譯文回避了該歇后語,避免了語用失當:
“不知怎么,一到會場就犯困,別人說什么也聽不明白。我坐到那兒也是聾子的耳朵當擺設。”( 浩然 《金光大道》)” I don’t know why but I always get drowsy during meetings. I can’t make heads or tails out of what others say. It’s like my ears are just there for decoration.”
別看他身上挎著三號駁殼槍,這只是聾子的耳朵――擺設。(馮志《敵后武工隊》)That Mauser hanging by his side is purely ornamental.
4. 利用直譯機制處理信息時,特別注意語面相同語底不同的歇后語,不能視作同樣的歇后語。例如:
畫餅充饑――空喜歡(一場) Drawing a cake to stuff an empty stomach ――happy for no real gain
畫餅充饑――自欺自(=自己哄自己、自欺欺人Drawing a cake to stuff an empty stomach―an act to deceive(hoax/cheat) oneself
畫餅充饑――口惠無實Drawing a cake to stuff an empty stomach―to offer a gift of a pie in the sky
5. 要用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歇后語中思想文化內涵經過直譯機制異化的過程。例如:
石敢當搬家――挖墻腳Removing the stele inscribed with “shigangdang” at the foot of the wall beside the front door to another house―to undermine the foundation of sth.(Note: The stele with inscriptions used to be placed at the foot of the wall by the side of the front door facing a bridge or the entrance of a lane to turn ill luck into good in the old days)這條歇后語中的石敢當沒有寫成Shi Gan-dang, 說明譯者有中國文化意識,沒有拿一塊小小的石碑當做人名字去誤導外國讀者。這種石碑從注釋可以看出,舊時人們迷信認為大門對著巷口橋梁之類犯忌,靠石碑消災辟邪,搬家了就不一定用了,或者要挪位置了,所以搬家就意味著挖墻腳。看來,除非是歷史文獻或舊題材小說,即使出現這條歇后語只要譯出挖墻腳即可。
有些歇后語使用頻率特別高,很有必要利用直譯機制。比如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習慣成自然,和尚本人聽了也不會生氣了,最多道一聲:“阿彌陀佛!”使用這條歇后語時,翻譯把它譯成:A monk under an umbrella―wu fa wu tian(without air, without heaven)―defyinglaws, human and divine。后來美國友人韓丁為它加了注釋: It is double pun.A monk has a shaved head, hence no hair. A monk under anumbrella is cut off from the sky, hence no heaven.But “fa” also means law, and “tian” also means heaven in the sense of supreme ruling power. Thus a monk under an umbrella is without law or limit―rebel-like Monkey King(who accompanied the monk Tripitaka in his legendary journey to India), unbound by established rules, instituions or conventions, whether earthly or divine. 連諧音關系的不好譯的歇后語都千方百計異化,相信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語言的溝通,將來加上便于西方讀者容易查閱的歇后語翻譯辭書,中國人一提到A monk under an umbrella,外國朋友便馬上可以接下去說defyinglaws, human and divine,且爽然莞爾一笑。
四、有關意譯機制的探索和認識
1. 在直譯機制受到不可譯性限制或行文顯得過于拖沓冗長等情況下,我們多半要正確使用意譯機制,疏通不太流暢的文字,讓語篇更加接近接受語的特點,從傳播文化角度看,這是歸化的過程。具體可分為如下五種情況:
(1) 由于文化差異,風俗習慣不同,容易引起誤會或費解的歇后語,一般不宜直譯。例如:
棺材里伸手――死要錢。迷信的外國讀者聽眾會以為鬧鬼或僵尸作祟(ghost- or zombie -haunting),很難產生吝嗇的聯想,所以譯成 be greedy for money 即可。再如:公公背著媳婦過河――吃力不討好。老外婚后一般都是和父母分開過日子,對于某些國人喜歡拿公公和媳婦開涮很費解,甚至反感,所以只需這么翻譯:a merit without a credit。
(2)外國人生疏的人名、地名、其他名稱或提法,在不允許加注的地方要回避,在能加注的地方也不宜太多,弄得喧賓奪主。例如:
雷公打豆腐――專撿軟的欺(楊沫《青春之歌》)譯成: (Those bullies )only attack the weak.周瑜打黃蓋――打的愿打,挨的愿挨,不妨譯成:The punishment is skillfully given by one and gladly accepted by another/Both the giver and taker of the penalty feel alike―a due and worthy penalty. 這兩個例子中回避語面的翻譯,因為雷公,周瑜和黃蓋這些神話和三國的歷史人物,外國人不熟悉,加注后對于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沒有多少意義。
(3)諧音、雙關的歇后語,外國讀者聽眾無法理解領略其微妙之處,在多數語言環境中,通常不宜直譯出來。例如:
不蒸(爭)饅頭爭口氣。西方人烤面包,不蒸饅頭,至于蒸和爭是同音詞,也多半不曉得,所以這條歇后語的明智譯法是:try not to lose face at all costs(不丟臉)或strive for vindication(澄清誣告,嫌疑或誤解)。選擇哪一種翻譯,要根據這條歇后語使用的具體語用環境而定。
(4) 歇后語中有大量的關于生理殘疾的聯想,多半本無惡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外國人看來,老這么說殘疾人,就有輕慢甚至侮辱之嫌,顯得不太文明。這類歇后語翻譯時要慎重取舍,對惡作劇式的歇后語,堅決不要加以直譯。例如:
當著禿頂或瘌痢頭的面,最好不要直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譯成a sure thing 或quite obviously即可。另一方面,“瞎子點燈――白費蠟(啦)”這條歇后語,可以直譯成:Light a candle for the blind―of no use。原因是節約是人的美德,盲人不會介意,語面也沒有對他們不恭。
(5)過于粗俗以及罵人的歇后語,除非文學作品刻畫壞人有此必要或上下文的風格特別粗俗,一般能夠回避就不直譯。例如:
貓咬尿泡――空喜歡。譯成:an empty dream of happiness 或 hopeful celebration (or joy) that ends up in frustration (or pain) 。再如:懶牛上場――屎尿多。如果一定要傳達對相關人的貶義,還是可以直譯這條歇后語的:Like a lazy cattle would shit or urinate more often than work as made to, a lazy-bone escapes hard work through excuses。然而大多數情況下,特別是需要凈化文字而不直譯這條歇后語,應該譯成:Idle folks lack no excuses. 或者譯成:people tend to seek every pretext for the laziness。
2. 語篇中直譯產生意想不到的錯誤的或貶義聯想時,一定要用意譯,防止語用失當。例如:
趙本山的相聲小品,深受歡迎,他臺上一站,嘴動一動,管保讓你草泥塘翻泡――發酵(笑)Zhao Benshan is most welcome and best known for his comic dialogue and humorous short sketch. The moment he appears on the stage , or makes an attempt to move his lips, you are sure to be bubbling with laughters, like a pond of rotten grass and mud at the bottom, fermenting.譯文中把人bubbling with laughters緊扣翻泡泡,描寫發笑,諧“酵”的音。問題出在直譯草泥塘發酵上,把人的發笑和腐草發酵類比,似乎說聽眾牢騷滿腹,而不是開心。所以干脆意譯,去掉like a pond of rotten grass and mud at the bottom, fermenting,譯文更加流暢,表達上也排除了不好的聯想。
3. 在口語會話中使用的歇后語過長,再好的直譯也該放棄,采用意譯。例如:
小黑馬樂的心直跳,兩個胳膊一伸,搗了牛牛和二小子一拳,笑著說:“瞧見么?他沒有上鎖呢!”“哈哈,這可是 ‘關門打瞎子’ ――沒跑啦!”(袁靜《小黑馬的故事》)Little Black Horse, with merrily thumping heart, gave Niuniu and Erxiaozi a fist each with stretched arms. He smiled: “Did you see―he didn’t have it locked.” “Wow! No escape now!”
歇后語的譯文故意不譯關門打瞎子,原因有三:(1)所描寫的語言環境不允許說許多話,簡潔明快的語言加快描寫活動的節奏感和緊張心態;(2)不了解這是歇后語的外國讀者會以為瞎子是三人找的目標;(3)了解這是歇后語的外國讀者會不滿意關門打瞎子,欺負殘疾人的粗魯行為,譯者加注對此解釋,文字更加拖沓。
4. 同一條歇后語有的有多種義項,要嚴謹進行翻譯操控。例如:
眉毛上失火――紅了眼 有三個義項,請看有關可選英語的詞匯和例證:
(1)發怒,(方言)光火become angry(or: furious/ indignant); fly into rage; become frenzied; wrath; rabidity ; (英國口語)paddy; (俚語) wingding; boil (or: burn)with anger(/wrath)
戰士們一見鬼子進入包圍圈,這是眉毛上失火――個個紅了眼,只聽連長一聲喊,“打!”仇恨的子彈一起向敵人飛去。On seeing the Japanese invaders entering the encirclement circle, our fighters were filled with hatred, all with blood-shot eyes as if there were fire on their eyebrows. The company commander shouted: “Fire!” Bullets of retaliation flew directly to the enemy soldiers
(2)貪財 avaricious;greedy;rapacious; be avid of(or: for); miserly; cupidity; be insatiably greedy; grasping; covet after wealth
于福這人愛占小便宜,一見人家有什么好的東西就眉毛上失火――紅了眼。大家都討厭他。Yu Fu loves to take "petty advantages". He’s so greedy as if his eyebrows were on fire, eager to have a share of whatever a good thing others have. He was a bore to them all.
(3)妒忌be jealous of;be envious of;envy; heartburn; green-eyed.
小蘭尖刻的話語把比她小一歲的妹妹氣哭了。爸爸一見就明白怎么回事,于是把小蘭叫到自己房里去,和顏悅色地開導她。沒一會小蘭就從爸爸房間走出來,拉著妹妹的手道歉,逗得她用小手擦留在面頰上的淚痕。原來爸爸是這么跟小蘭講的:妹妹三門功課都考優,爸爸該獎勵她。爸爸在公司還得到獎勵呢,妹妹這么小,不該獎勵嗎?你干嘛眉毛上失火―紅了眼呢?你考得不如妹妹,也很用功呀,要不媽媽為什么打手機,說她在給你挑紀念獎品呢?Xiaolan’s biting remarks made her sister, one year younger than she, cry bitterly. Father immediately knew what was the case, so he let Xiaolan come to his room and cordially gave guidance to her. It didn’t take long before she came out from Father’s room. Pulling her hand, she apologized to her and teased her until she felt better and wiped the remaining tears on her cheek with her tiny hand. It turned out Father talked to Xiaolan this way: your sister got top scores for all three subjects and she deserves rewards just as Father did for his work. She’s so small and she needs more encouragement than Father does. But why should you be green-eyed? You didn’t do so well as she but you worked hard enough. Otherwise, why your Mum should have called me with her cellphone that she is picking up a gift for you as a keepsake?
五、有關借代機制的探索和認識
1. 在直譯機制受到不可譯性限制或行文顯得過于拖沓冗長等情況下,我們除了使用意譯機制,疏通不太流暢的文字,讓語篇更加接近接受語的特點之外,我們還要進行漢英雙語深入的對比研究,探索開發接受語中可替代的成語、諺語、俗語和其他慣用語,尋求不同程度的替代說法,或奏異曲同工之效,或加工改造,揚長避短,努力溝通語言文化之間的溝壑。這是語言文化傳播中殊途同歸的合璧過程。由于西方語言沒有對應的歇后語語面,漢語歇后語尋求替代說法只能為無損本意的語底找替代說法,有時是忍痛割愛放棄對語面的翻譯。例如;
半籃子喜鵲――叫喚起來沒個完talk nineteen to the dozen
長生果――不老實as slippery as an eel
吃冰棍兒拉冰棍兒――沒有化(話)freeze into silence
趕著(/打著)鴨子上架――難為人家 force a donkey to dance
鍋邊的小米――熬出來了Every dog has its day/Every cloud has its silver lining.
2. 有時一條歇后語有許多替代說法,在使用借代機制翻譯時可以根據語篇要求加以選擇。例如: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異想天開lend wings to imagination; ask(or: cry)for the moon;
(貶義)have a maggot in one’s brain(or: head); have a bee in one’s head(or: bennet);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3. 一條歇后語有時有幾個義項,借代機制只對有替代說法的義項起作用。例如:
耗子進書房――咬文嚼字 用意譯或只翻譯語底有三個義項:①書生氣,賣弄文才talk like a book, talk pedantically ; bookish; show-boating one’s literary talents; play with words ②裝腔作勢地說話 talk posh; chew(/ruminate) upon a subject;③ 死摳字眼pay excessive attention to wording; verbalism 借代說法有兩個:split hairs about words and phrases; word-splitting,只對第三義項起替代作用。在語篇中該歇后語表達前兩層意思時,用這兩個借代說法就詞不達意了。所以運用借代機制操控時來不得粗心大意。
4. 有的文學描寫中,意譯顯得乏味,直譯顯得嚕蘇,借代倒顯得特別明快達意,外國讀者不費勁就能心領神會。例如:
趕腳的騎驢――圖個眼前快活(直譯)Donkey-driver rides on the donkey’s back himself―enjoying temporary comfort.(Note: The driver is supposed to be hired by someone to ride his donkey or mule or to carry some loads on its back.)(意譯)seek short-term pleasure or comfort(借代)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請看下面例句中歇后語的翻譯效果:
劉衙內關在皇宮半個月,……一聽說老包出巡離開京城,快活得沒法說,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跑出來了。“趕腳的騎驢――圖個眼前快活”,哪知出了皇宮,一條街還沒走到頭,就讓王朝、馬漢給逮住了。Yanei Liu, son of noble gentry Liu, was shut up in the imperial palace for half a month….On hearing that Bao Gong was away from the imperial capital on an inspection tour, he was happy beyond description. He went out without a second thought.―After all, 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To his dismay, before he reached the end of the first street outside the palace, he was captured by Bao Gong’s bailiffs Wang Chao and Ma Han.(Note: Lord Bao or Bao Gong, , formal name Bao Zheng(999~1062), is also known as Bao Wen-zheng , most popular for his rectitude, justice and legendary trials of many difficult cases)
直譯方案中,為了把方言中的“趕腳的”解釋清楚,加了注腳,所以很難成為好的譯法。充其量只起介紹這條歇后語內涵的作用。加注譯法在實際翻譯操控中,多半不宜過長。為此,我們在例句譯文中運用替代譯法,用一鳥在手強似雙鳥在林,這是西方盡人皆知的諺語,不損失要表達的本意。再如:
爹爹走了,我也躲起來了,金陰人派來要賬的狗腿子金四,尋到媽媽的頭上來了,到了我家,見雞捉雞,見鴨捉鴨,罵人砸家伙,兩天催三回,一進門就大喊大叫:“癩蛤蟆躲端午節――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砸了你們的骨頭熬成油,也得清賬。”(馬憶湘 《朝陽花》)With Daddy having fled and I hidden myself, Mum was the only one Jin Si could find, who was a lackey sent as a dunner by Jin Yin-ren. The moment he set foot on my house, he started to catch chickens and ducks that came to his sight, and smashed our pots and pans while swearing. He urged Mum to repay the debts three times within two days. He would shout at the top of his voice at the threshold: “You may get off today, but not tomorrow! You’ve got to square the account, even by squeezing your bones for oil. ”
癩蛤蟆在端午節前后,白天的確很少出來活動,躲起來了。從前有人利用癩蛤蟆,在端午節期間制作清毒消腫的中藥,此習慣已經在有的地方沿襲至今。癩蛤蟆躲的原因還是個謎,因為他們不可能估摸人們抓他們。據說端午節中午前后小孩子到太陽底下走,容易生瘡害癤子。癩蛤蟆體內的毒恐怕在太陽底下使得本身也受不了,所以癩蛤蟆要躲起來。這條十分流行的歇后語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對自然現象的入微觀察,我們本可以利用直譯機制加注讓老外了解這一中國人觀察到的奇特現象,幫助激發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但是在例證翻譯時我們改為你躲過今天逃不過明天,文字簡練,節奏加快,更加生動地刻畫金四狗仗人勢,氣勢洶洶,逼得借債的窮人走投無路。
六、結語
通過對歇后語翻譯操控的實踐,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語言中客觀存在的不可譯性,但不可譯性不等于不可譯。語言作為一種交際的符號工具,用相對的眼光看盡管有不可譯性的存在,但還是可以翻譯,奈達的翻譯等值理論就成為我們可依據的原則。翻譯等值并不意味著再現原文的全部內容或者說全部信息。譯者的任務主要是尋求內容等值,而不僅僅是形式對應。作為譯者,我們要力求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和風格,力求使譯文給目的語讀者或聽眾帶來同原文給原語讀者或聽眾一樣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龍. 翻譯藝術教程[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9:214-215.
[2]馬. 翻譯批評散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45-48.
[3]范仲英. 實用翻譯教程[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197.
[4]唐述宗. 是不可譯論還是不可知論[J]. 中國翻譯, 2002(1):54-57.
[5]J.C. 卡特福德.翻譯的語言學理論[M].穆雷,譯.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109、115.
[6]譚載喜. 西方翻譯簡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50.
[7]金惠康. 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篇[M]. 北京:中國對外出版翻譯公司, 2003:455.
篇3
一、交流,滿足展示的欲望
“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強烈的欲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探索者、發現者,兒童的這種欲望尤其強烈。”(蘇霍姆林斯基)孩子們每閱讀一個專題或一本書后,教師就抓住契機,舉行形式多樣的讀書交流會。讓每一位孩子都有展示閱讀收獲的機會,每一位孩子都品嘗到閱讀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起更大的閱讀熱情。
閱讀《365夜故事》后,實驗班舉行讀書交流會,教室布置得像童話的世界:正面黑板上寫著活動主題“《365夜故事》讀書交流會”,周圍畫著許多泡泡,寫著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教室的墻上張貼著孩子們讀書時畫下來的畫兒,色彩明艷,夸張,充滿童真童趣。交流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講故事,朗讀優美句段,小組合作演故事,談讀書收獲,介紹自己畫的故事等等。孩子們把《豬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媽媽》《長頸鹿看病》的故事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大笑。尤其是那個豬八戒摔跟斗簡直像專業演員。
閱讀《三國演義》后,舉行一次“走進三國城”讀書交流活動:看一看,“三國城”手抄報、三國人物畫像、三國故事精選畫;說一說,三國演義中的妙計、成語、歇后語;猜一猜,有關三國的人名、地名;讀一讀,三國故事的精彩片段……孩子們徜徉在“三國城”里,展示閱讀的成果,回味閱讀的歷程,交流閱讀的收獲,整整一個下午,還覺得意猶未盡。
此外,古詩詞朗誦、默寫比賽、問題搶答、闖關游戲等活動也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交流形式。
二、交流,觸摸語言的精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所以,語言,是閱讀的起點,也是閱讀的歸宿點。
在閱讀了楊紅櫻的《四個調皮蛋》后,我們舉行了一次讀書交流會。《四個調皮蛋》這本書除了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外,語言詼諧幽默,人物特點描寫細致也是吸引孩子閱讀的原因。如何引導孩子品賞語言的精妙呢?教師先拋出這樣的話題:這本書里寫了哪些人物?學生很快就說出:馬小跳、張達、毛超、唐飛、路曼曼、夏林果等20個人物。教師又順勢而導:這20個人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在書中找到能說明理由的具體的片段或故事情節。喜歡河馬張達的,就讀出描寫張達嘴巴大的句子,讀出張達當守門員時神氣十足的片段,讀出描寫張達在腦門敲雞蛋那干凈利落的動作片段;說到張達奉行“君子動手不動口”時,就舉出他為選班花打架等。喜歡毛超的,就在書中找出毛超愛講廢話的故事,并且把他編的順口溜背得有聲有色;找出毛超機靈的特點,如神秘兮兮的“四全齊美”的計劃、聲東擊西甩掉跟蹤、制造爆炸新聞等。說喜歡唐飛的,就找到描寫他模樣可愛的句子:矮墩墩、胖乎乎,愛穿一件黑色的牛仔背心。背心的扣子扣不上,只好把又圓又大的肚皮露在外面,那樣子跟南極的企鵝像極了,所以大家都叫他“企鵝唐飛”。一提起馬小跳,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他喜歡玩,玩失蹤、玩傳紙條、春游帶食物忘了帶筆記本;說他也有勇敢的一面,抓盜蘭草的賊,還講義氣,出錢請哥兒們上廁所等等。
就這樣,引導學生在讀故事、畫精彩語段、說故事情節、表演故事對話的過程中習得語言,運用語言,感悟語言。有的同學像語言“小偵探”,連一個細節、一句話都不放過,“有趣,好玩”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可以觸摸的語言形象。在交流中,人物的形象越來越豐盈,語言的精妙越來越凸顯。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讀書的方法――透過語言感悟人物形象,體悟故事內涵。
三、交流,提升審美的情趣
課標指出: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們鼓勵孩子的個性化閱讀,欣賞獨特的見解,也允許互相補充,允許爭論。
《四個調皮蛋》讀書交流會上有位同學談到喜歡唐飛,因為他吃零食技巧高超,在上課時也吃,但從來沒有被老師發現,特別有趣。教師就及時點撥:“這個片段作者描寫的活靈活現。咱們再讀讀這個片段,想一想,有什么話要說?”一會兒,有人發言:“上課吃零食是不對的呀。我們可以模仿作者準確運用動詞的方法,但不贊同上課吃零食。”有位同學喜歡張達的理由是:張達嘴大,舌頭也大,說話結巴,把“毛超”說成“毛刀”、把“馬小跳”說成“馬到”特好玩,我們班的某某說話就這樣,還特意朝那位同學笑了笑。看來該同學從書中學到的不是精華而是糟粕。如何正確引導呢?老師沒有直接表態,而是問:張達還有哪些特點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說:張達樂于助人,用腦門幫同學敲雞蛋。有的說:張達是優秀的守門員。有的說:張達力氣大,“自由競爭”當上了總經理。有的說:張達講義氣,說好了選毛超,就選毛超,不象唐飛,背叛了馬小跳……等同學說得差不多了,教師意味深長地說:“是呀,作者把張達寫得很有特點,如果我們只看到他的某一點,特別是生理缺陷覺得好笑,說明還沒有真正讀懂書的內涵,更不應該因此取笑類似缺陷的同學,這是沒有同情心,也是不道德的表現。”剛才發言的孩子聽了,不好意思地低下頭。
《彼得?潘》讀書交流會,朗讀精彩片段時,有一位同學讀海盜虎克殺死小海盜“啞巴”的片段,他認為這一段描寫得很有趣、很精彩。老師讓其他同學說說有什么不同的見解,立刻就有人反應:虎克真的太狠心了!虎克是個殘忍的海盜。虎克簡直是殺人不眨眼。虎克是十足的壞蛋,我們都不喜歡這樣的人。
就這樣,在交流中,砥礪思想,明辨是非,文道結合,既提升審美情趣,又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好底色。因為,言語與思想情感是同時發生的,學習言語的過程就是接受思想熏陶的過程,如果離開作品本身進行僵化的說教,又怎么會打動學生的心靈呢?
四、交流,拓展思維的空間
課標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思考著的孩子最美麗,讀書交流會正是給孩子搭設的展示思維花朵的舞臺。
《彼得?潘》讀書交流會的最后一個環節:你認為這本書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或者你對這本書有什么建議?有的同學建議在書的前面加一個內容――主要人物介紹,因為人物太多,看時有點暈;有的同學建議書里增加一些插圖,輔助閱讀;有的希望把達林先生寫得寬厚一些,對孩子和保姆不要那么冷漠;還有的孩子對語言表達方面提出一些修改建議……盡管孩子們的有些建議有點稚嫩,或者不盡合理,但他們能以自己獨特的眼光看待書本,能把閱讀與思考聯系起來,不僅能讀進去,還能從書里走出來!不唯書,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學會批判性閱讀,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用心閱讀。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交流,讓孩子分享讀書的樂趣,學會了閱讀的方法,提升了閱讀的品質。
篇4
關鍵詞:中日兩國;文化差異;日漢翻譯
所謂的等值翻譯,只是在吸收文化、認知、語言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合理地處理處理結構、意義、文化、語用等問題,使源語與目的語盡可能趨于相等。由此可見,文化信息的損耗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將這種損耗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原作與譯作盡可能保持等值。
一、中日語言所折射的文化差異
1.地理環境差異
中日之間在地理上“一衣帶水”,但是兩國所處的地理環境卻存在很大差異。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海洋對其影響之大。而與此相對,中國處于內陸,自古以農業為主,人們生活及經濟活動多依賴土地。正因為這樣的地理環境,反映在語言上日語多用與海洋相關的用語,而漢語多用與土地相關的用語。例如:漢語在表達在一方面有特別特長的人,即使在這方面突然到了窮困的地步,也比一些在這方面剛出爐的人強時,常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在日本,要表達這一意思常用的是“腐っても”,(鯛魚即使臭了也選擇鯛魚)。又如漢語在形容用粗淺、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成熟的意見時,常用“拋磚引玉”來形容,而日語常用“海老でをつる”(蝦小,鯛魚大,比喻以小獲大)。又如漢語形容說大話常用“吹牛皮”表達,而日語則為“法螺を吹く”(吹海螺),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牛在農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日本受海洋文化的影響,對海產品比較熟悉。可見,自然環境的差異會導致文化差異。
2.風俗習慣差異
中日同屬東亞儒教文化圈,但兩國在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產生了很多不同的風俗習慣。而且中日習俗的差異也是多方面的。從飲食習慣來看,日本人喜歡吃海產品,菜肴以生、冷、淡為主,如生魚片、壽司等。口味上重視原味,因此菜肴名多為食材+加工方法,如“w~の山椒き”、“刺身の大皿盛り”、“の木の芽き”等。而中國人喜歡吃肉,主要以豬肉、牛肉及羊肉為主。菜肴以崇尚油膩厚重味,多以炒、燒、煎、炸為主,菜名多以加工方法+食材,如“涼拌黃瓜”、“紅燒牛肉”、“清蒸鱸魚”、“蔥爆牛肚”等。另外,在飲食禮儀上日本人飯前會雙手合掌說“いただきます”(意思是“我開吃了”,這個“我開吃了”包含有領受、拜領父母及上天恩惠之意),飯后同樣雙手合十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意思是“多謝款待”,是對父母及神的感謝)。而漢語中在飯前及飯后沒有這樣固定的說法。習俗的差異還體現在對顏色和數字的喜好方面,如日本人喜歡奇數,而中國人喜歡偶數;日本人以紫色為高貴,一般喜歡淺色,而中國人喜歡原色,以大紅大綠為上,圖案上喜歡龍鳳等動物。
3.歷史文化差異
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瑰寶。中日兩國文化常用“同文同種”來形容,固然日本曾長期受漢文化的影響,在很多方面與中國有相似之處。然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又將吸收的外來文化加以本土化,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如表達某人的興趣不在正做的事上而在另一件事上時,漢語常用“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日語用“長媳灸芩隴り”,該典故源于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在舉著攻打毛利氏旗號的行軍路上,突然喊出 “真正的敵人在本能寺”隨后轉而突襲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又如漢語中表示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常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來表示,而日語為“弘法にもPの`り”,弘法大師為日本歷史上三筆之一,其直譯為弘法大師也有筆誤。可見歷史文化的差異對習語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翻譯中若不了解這些民族特色,很難做到準確翻譯。
二、在日漢翻譯中應注意的問題的應用
1.直譯法
中日兩國在在漫長的文化交流中又產生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習語,這些習語的字面意義及形象意義所傳達出來的文化信息也是相同的,這種情況多采用直譯的方法進行。如日語的“同じ穴のC”直譯為“一丘之貉”;“壁に耳あり” 直譯為“隔墻有耳”;“rは金となり” 直譯為“時間就是金錢”等。
2.意譯法
所謂意譯是指著眼于傳達原文意義的解釋,強調意義的實現。這是由于有些情況下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在翻譯時無法保留源語言的文化內涵,這時為了達到翻譯效果的最大化,只能將原文的形象換成目的語讀者所能理解的形象。例如漢語的“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翻譯成日語為“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文對日本人來說比較陌生,因此用文殊代替諸葛亮易于被日本人所接受。又如漢語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翻譯為日語為 “七福神が海を渡る、それぞれ腕前をう”,七福神是日本人廣為信奉的七個福德之神,而八仙是中國人所熟悉的八位神仙,因此譯文用“七福神”代替“八仙”易于讀者理解。
3.闡釋法
所謂闡釋即在翻譯的過程中對源語中的“障礙點”加以解釋,其目的在于增 加譯文的可讀性。如漢語中的大量歇后語在翻譯成日語時常使用闡釋法。例如 “諸葛亮的錦囊―用不完的計”,譯為日語為“T葛孔明の知{袋―略はo盡i(T葛孔明:明代の小h《三國演x》中の人物の一人、知{が回っている)”。又如“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譯為日語為“豬八戒がRに姿をうつす―板挾みで苦しい(豬八戒は中國《西[》の中の人物,“嫦娥”をからかったため、豚の姿に浹à槨欷皮筏蓼盲浚”。上例中的“諸葛亮”“豬八戒”基本上直譯或者直接寫漢字,盡管通過翻譯已經實現了符號的轉化,但這種中國文化濃厚的詞,對日本讀者來說如果不進一步說明很難明了。因此通過闡釋法進一步說明便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
篇5
關鍵詞:習語; 同聲傳譯; 功能翻譯理論; 變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1101(2014)03009604
收稿日期:2013-10-06
基金項目:2013 年度淮南師范學院科學研究項目“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口譯中習語的變譯處理”(2013XJ37)資助
作者簡介:樊繼群(1981-),男,安徽阜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級翻譯。
Functionalistic variation of idiom transl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FAN Ji-qun,ZHANG Qin-q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Idioms have always been a tough challenge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angle of functionalism, to apply skopos rule, coherence rule and fidelity rule in analyzing the guidance role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and its specific tactics to idiom treatment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t also explores the restrictive role of functionalism in guaranteeing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diom translation vari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Key words: idioms;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functionalism; translation variation
習語是各民族在其語言中獨具特色的文化積淀,因其與文化、歷史、傳統習俗緊密相關,在語言轉換過程中會成為譯者難以逾越的一道屏障。同聲傳譯是口譯中難度較高、時限性要求較強的一種翻譯活動,因此習語這一翻譯中的常見難題給譯員帶來的挑戰在同傳中變得更大了。在翻譯理論研究中,已有學者將功能翻譯理論應用于同聲傳譯中,而多種變譯手段也成為翻譯包括口譯的常見策略,但很少有人將變譯、功能翻譯理論以及同聲傳譯中習語的處理結合起來。本文以功能翻譯理論為視角,探討變譯理論在同聲傳譯的習語翻譯中的應用。
一、功能翻譯理論概述
功能翻譯理論形成于上世紀70年代末, 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為賴斯、諾德、弗米爾等學者。其首要代表理論為目的論,即“翻譯是人類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活動,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過程”<sup>[1]</sup>。目的論主要包括三個重要的法則, 即目的性法則(skopos rule)、連貫性法則( coherence rule) 和忠實性法則( fidelity rule)。其中最主要的是目的性法則, 即翻譯活動的行為和采取的策略都取決于翻譯目的,目的決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目的性法則突破了傳統對等理論的限制,擴大了可譯性范圍,豐富了翻譯技巧與策略, 使翻譯標準及譯文評價角度多元化。連貫性法則指譯文必須能為接受者所理解, 在譯入語文化和譯文被使用的環境中必須有意義<sup>[2]</sup>。忠實性法則是指譯者應同時對原文和譯文環境負責,對原文信息發送者(或發起人)和目標讀者負責<sup>[3]</sup>。它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兩種語言的各種差異,權衡各翻譯活動參與方的關系,既要忠實于源語文本,又要對目標語信息接收者負責,并最終找到最佳的翻譯策略<sup>[4]</sup>。
功能翻譯理論突破了將翻譯視為語碼轉換活動的觀點并擺脫了對等論的束縛。自問世以來,該理論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被廣泛應用于翻譯研究中。其側重翻譯目的、權衡翻譯參與方關系,尊重源語文本和目標讀者的理論特色不僅為傳統的筆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而且對以交際為主更強調時效性和譯語受眾效果的口譯(特別是同聲傳譯)具有更強的指導意義。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同聲傳譯譯員會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向目標聽眾的傳輸通順易懂的信息上。以此目的為主導的翻譯活動就會更好幫助譯員地擺脫源語的具體詞句的束縛。這一點又與同聲傳譯重內容和速度輕形式與文采的本質十分切合。可以說功能翻譯理論為同傳譯員解開了一道枷鎖,也為其運用包括變譯策略在內的多種翻譯手段提供了理論依據。國內外學術界已有不少學者將功能翻譯理論應用于同聲傳譯、接替傳譯以及商務口譯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二、變譯概念、手段及特點
“變譯”這一概念在學術界早已有之,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胡庚申教授就在研究即席口譯中漢語詞語重復策略時,提出了“變譯”<sup>[5]</sup>。但在國內真正將這一概念理論化系統化的還是黃忠廉教授。他認為“‘變譯’是譯者將原語文化信息轉化成異域文化信息以滿足讀者特定需求的思維活動和語言活動。”“譯者根據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內容的翻譯活動”<sup>[6]</sup>。變譯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受譯文目的性所決定的變通方式,變譯是由譯文的功能即完成交際功能所決定的,譯文必須被讀者所接受<sup>[7]</sup>。
所謂增譯是譯者對源語信息有根據的增加,主要體現為釋譯和譯者的評注。減譯則與之相反,是指譯者對源語信息的刪減,這主要也是譯員視目標語接受者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種手段。編譯是譯者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對源語信息進行有條理的改編。述譯實際上就是譯者對源語信息的一種復述。縮譯顧名思義就是對源語信息的壓縮。并譯就是對源語中同類或有邏輯關系的信息進行合并。改譯就是改變原作的內容、形式或風格。所有這些手法的采用都有同一個標準,那就是譯員的譯文能夠更好地幫助譯入語接受者理解原文。
功能翻譯理論將文本目的作為翻譯過程的第一原則,將翻譯視作實現特定目的的復雜活動,而變譯理論強調以幫助目標語接受者理解為目的,因此兩種理論在對翻譯任務的解讀上有著高度的一致。功能翻譯理論側重于理論,而變譯理論則側重應用,是從無數翻譯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翻譯策略和手段。變譯理論立足于中國翻譯實際,其闡述的十一種翻譯變體應用并拓展了功能翻譯理論。
三、 習語的特征
作為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和漢語擁有悠久的歷史,并形成了豐富的習語。廣義上的習語包括成語(idioms)、俗語(common saying)、諺語(proverb)、典故(allusion)、格言(maxim)、歇后語(allegorical saying)等。作為語言的一種精華形式,漢語習語和英語習語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習語的某些成分是固定不變的,無論英語還是漢語習語具有穩定性和完整性,不可隨意更換或刪減。例如“牛鬼蛇神”就不能換成“馬鬼兔神”, 英語中的“curiosity kills cat”也不能改為“curiosity kills dog”。第二,習語常用常見的形象表述抽象的概念。漢語和英語習語都經常使用一些簡單常見的形象來傳達比較抽象或深奧的道理,如在漢語中我們常說的“螳螂撲蟬,黃雀在后”,更多地是來說明人類社會中的一些計謀,而非自然現象。而在英語中“diamond cuts diamond”也并不用來說明寶石的堅硬。第三,習語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風格。如在中華文化中,有些習語表達的意思跟吃沒太多的關系,人們還是用飲食形象將其表述出來,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和尚有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吃大鍋飯”、“吃虧是福”等。在英語中,人們多有,因此英語習語與《圣經》以及希臘羅馬神話有著緊密的聯系,如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 “a Judas’ kiss” ; “sphinx’s riddle” ; “Pandora’s Box”等。第四,習語與其他語言相比具有通俗性的特征。習語是一代一代語言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 “Every jack has his Jill” 就像是街坊鄰里聊天般的語言;“Jack of all trade and master of none”也像是前輩在耳邊的諄諄教誨。同樣在漢語中,“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習語也是日常人們經常聽到說到的。第五,習語常使用多種修辭手法。習語常使用頭韻或尾韻,重復等修辭手法來實現音律節奏上的美感,如“卿卿我我”,“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might and main”; “easy come, easy go”等。
四、 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同聲傳譯中習語的變譯策略
習語由于漢語和英語使用者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以及歷史文化典故有較大的差異。這就對口譯尤其是時間緊張的同聲傳譯造成了巨大的障礙,因為大部分習語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色,翻譯時必須根據文化背景和具體情況來確定它的意義。譯者在翻譯習語時,不僅僅要忠實地傳達原文的語言意義,更重要的讓目標語聽眾能夠順暢理解說話人的意思。此外,譯員還需要在平時大量積累英漢雙語中的習語表達。具體來說從變譯的角度來考察,一般譯員在同傳中遇到習語翻譯有以下幾種處理手法:
(一) 增譯法
例1. 右側這一幅是“草木皆兵”,發生在淮南境內的八公山上。
譯文:On your right hand, the picture describes a war which took place in Bagong mountain of Huainan. In the picture, the soldiers are extremely frightened. Bushes and trees are mistaken as enemies.
例2. In English we have a proverb――“carry coal to Newcastle”; but in China, we might say “carry coal to Huainan”.
譯文: 英語中常說“把煤運到煤產地紐卡斯爾是多此一舉”,而到了中國咱們可能要說“把煤運到淮南是多此一舉了。”
例一是筆者在陪同一組中外客人參觀當地博物館時,為在場的外籍客人做耳語同聲傳譯時遇到的一個例子。“草木皆兵”是一個帶有歷史典故的習語,如果僅僅是將其意思譯出,則譯語與后文很難對上號。譯員此時就要以幫助目標語聽眾理解為目的,對譯文進行微調,增加一些能夠幫助譯入語聽眾理解的信息。在例二中,如果僅僅譯出“多此一舉”或是僅僅譯出“把煤運到煤產地紐卡斯爾”, 則前半句與后半句很難發生聯系,漢語聽眾很難在短時間內領會說話人的意思和幽默,因此筆者不僅保留了地名等形象信息,而且增加了譯注“煤產地”,這樣很容易幫助聽眾建立“紐卡斯爾”和“淮南”的聯系,易于為接受者所理解, 在譯入語文化和譯文被使用的環境中建立了緊密的聯系,符合功能翻譯理論中的連貫性法則。
(二) 減譯法
例3. 你們中國人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外說中國話”。
譯文: There is a saying among Chinese people that “the most horrifying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listen to a foreigner speaking Chinese”. [8]111
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老外說中國話很難懂。筆者在處理時,一方面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同樣朗朗上口,詼諧的習語,另一方面如果譯員執意要將“天不怕,地不怕”譯出,可能這些信息由于對整個習語的中心意思沒有任何貢獻而成為目標語聽眾的負擔,反而影響了信息的接受。因此譯員選擇將“天不怕,地不怕”簡單處理為“the most horrifying thing in the world”。
(三)刪譯法
例4. 一方是互聯網任務者,一方是互聯網任務接受者,任務標價由雙方議定。“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很難有第三方對價格進行干預。
譯文: One side offers the internet tasks, while the other side receives. The price of the task is decided by both partie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third party to intervene.
這是在一次互聯網大會上一個門戶網站負責人的發言。“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是出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典故, 如果譯員要將此典故譯出,可能要花費大量的口舌,此外該句信息中其余部分已將此舉信息完整的體現出來,而這句習語只是起到形象概括的作用,對整個句子并沒有貢獻新的信息。譯員在同聲傳譯中本來就疲于應付鋪天蓋地的信息量,針對這種不痛不癢的信息,肯定是采取刪譯的處理策略。從功能翻譯理論忠實性法則的角度來看,譯員此處的譯文對說話人和聽眾均是負責的。
(四)并譯法
例5. 這里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美麗的濱海新城。
譯文: Blessed with grand mountains, clear rivers and hospitable climates, sanzao is a beautiful coastal new town. [8]211
“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連續的一組習語,均是形容這座城市的,由于同聲傳譯講求譯員的反應速度,如果將這三個習語依次譯出,不僅信息冗余而且對譯員的腦力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這里譯員選擇將這些信息合并譯出,譯文高度濃縮又易于理解。并譯既照顧了目標語聽眾的實際感受和理解難度,又緩解了譯員在同傳時的壓力。
(五)改譯法
例6. 在當今世界,每個企業都面臨嚴峻的競爭,樹立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精神。
譯文: In today’s world, every company needs to face severe competitions, so the spirit of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is really needed in establishing its own brands in the market.
例7. When asked about how to discipline their kids, most Chinese parents will think about punishments. They fully believe in a saying―“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
譯文: 當問到如何管教孩子時,很多中國家長會想到懲戒。他們深信“不打不成器”。
在以上的兩個例子中,說話人使用了漢語中的一個習語,這對英語聽眾來說是陌生的,譯員一般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舍棄形象,直接譯其意思。二是找尋對應的英語習語。這兩種方法從目的論上來說都是合格的,都是以目標語聽眾能夠理解源語信息為出發點的。但是第二種處理方法在忠實性法則上更勝一籌,因為它使用了和源語習語相近的英語習語,更加忠實于源語說話人,另外這種改譯對譯員來說要比第一種釋譯更加解釋時間和腦力。當然這就需要譯員在平時要多加積累。
五、結語
綜上所述,變譯理論所提到的多種翻譯策略對同聲傳譯中習語的翻譯有很強的指導作用,該理論的翻譯策略和手段也體現了功能翻譯理論中目的性法則(skopos rule)、連貫性法則(coherence rule) 和忠實性法則( fidelity rule)的要求,對譯員在處理同聲傳譯中習語翻譯問題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Nord Christian.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ng-Functional Approach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
[2] 李.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40.
[3] 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88.
[4] 樊繼群.同聲傳譯中結構信息冗余的功能性處理[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0(11): 128-131.
[5] 胡庚申.“變譯”與“簡譯”:重復詞語的口譯方法[J].上海科技翻譯, 1989, 4(4): 41-44.
[6] 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7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