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經濟和國有經濟范文
時間:2023-08-28 17:04: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有制經濟和國有經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WTO幼稚產業保護條款對于發展中國家保護本國幼稚產業十分重要,從援引該條款的實體和程序要件的分析入手,將其與其他保障條款作比較,側重幼稚產業條款在實際操作上的問題,以探討援引WTO幼稚產業保護條款與其他保障條款相比是否更具優越性。
關鍵詞:保障條款;幼稚產業保護條款;援引條件
WTO的主要宗旨是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因此要降低關稅,反對形形的限制貿易措施。WTO幼稚產業條款是專門為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援助而設計的,以體現多邊貿易體制對發展中國家利益的考慮。它是WTO的“安全閥”之一,體現了對關稅減讓和取消數量限制的例外。但援引該條款也必須符合特定的實體和程序要件。探討幼稚產業條款是否更具可行性,與其他保障條款相比是否援引條件更為寬松,對我國來說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WTO幼稚產業條款(infantindustry)的主要內容體現在《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18條之中,分為五個部分:引言、A節、B節、C節和D節,被學者們認為是專門的幼稚產業保護條款的,只是其中的A節、C節和D節。其中的D節,廣義上也屬于幼稚產業保護條款的范圍,但只適用于西方工業國家中相對不發達的國家,而且自1948年以來從未被援引過,形同虛設,本文不加討論。
1關于幼稚產業保護條款援引條件的條文規定
GATT幼稚產業保護條款的基本概念是,發展中國家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援引第18條A節修改或撤銷關稅減讓,或援引第18條C節實施數量限制,但因此受到影響的國家可以獲得補償或進行報復。
1.1援引第18條A節的實體和程序要件
(1)實體要件。
WTO成員援引第18條A節,必須滿足以下兩個實質條件:第一,成員必須是只能維持低生活水平、經濟處在發展初期階段的國家。只要尚未完成工業化,均可認為屬于“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據此,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均可視為第18條規定的“處在發展初期階段”的國家。中國亦屬此列。第二,援引第18條A節的WTO成員需證明,其修改或撤銷關稅減讓是為了促進國內特定工業的建立,而促進特定工業的建立,是實施其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或政策的需要。實踐中,如果某一特定產業的建立并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如果屬于經濟發展計劃或政策所促進的產業,則不能援引本節的規定。GATT為這種情況作了另外的規定。客觀而言,援引第18條A節的實體要件并不高。只要制定了經濟發展計劃或政策的發展中國家,都可滿足上述兩個實質條件。
(2)程序要件。
根據GATT1994的相關規定,援引A節的程序如下:①該締約方首先通知締約方全體其采取措施的意向;②該締約方與擁有初談權和其他與其有實質利益關系的締約方進行談判;③若談判達成協議,該締約方就可以修改或撤銷有關關稅減讓,但要給予適當的補償;④若在通知締約方全體后60天內經談判沒有達成協議,該締約方可以將此事提交締約方全體。若后者認為,該締約方所給予的補償是適當的,而且它已經為達成協議作了最大努力,則該締約方就可以修改或撤銷有關關稅減讓,其他締約方不得進行報復;若締約方全體認為,盡管該締約方所給予的補償不適當,但已經為這種補償作了一切合理的努力,它也可以修改或撤銷有關關稅減讓,但其他談判參加方可以進行報復,即修改或撤銷與該締約方原來談成的大致相等的關稅減讓。
根據上述規定,如果拖延采取措施會對實施其經濟發展計劃或政策造成困難,援引第18條的締約方還可以在通知締約方全體之后立即修改或撤銷有關關稅減讓。這就說明,即使沒有締約方全體的事先授權,締約方也可以采取有關行動,然后再進行談判。這就增加了發展中國家使用關稅措施的彈性。
1.2援引第18條C節的實體和程序要件
(1)實體要件。
本節允許發展中國家為經濟發展的目的采取和關貿總協定不相一致的數量限制等措施,以保護幼稚產業。欲援引本節,締約方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前兩個條件與援引第18條A節相近,成員須為只能維持低生活水平、處于經濟發展初期的國家,通過數量限制促進特定工業的建立須是為了執行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第三個實體要件是,只有在與總協定其他條款相一致的其他措施不可行時,才可實施數量限制。這個要求與關貿總協定的基本精神是相吻合的。
(2)程序條件。
根據GATT的規定援引本節的程序如下:①締約方首先應在采取數量限制措施之日前30天內將其所遭遇的特殊困難和為克服該困難準備采取的具體措施通知締約方全體。②如果該措施不涉及約束關稅產品,締約方全體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0天內也未要求進行磋商的,該締約方可以采取擬定的措施。如果締約方全體要求與其進行磋商,該締約方應予以同意。③如果該措施涉及約束關稅產品,則該締約方應先同擁有初談權和有實質利益的其他締約方進行磋商,如果達成協議,該締約方即可以實施該措施。如果在通知后60天內未達成協議,但締約方全體認為,該締約方已經為達成協議作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并且其他締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適當的保護,則該締約方亦可采取擬定措施。
2幼稚產業條款在現實中的運用
從WTO條文的規定來看,各種保障條款的適用條件均各不相同,不可替代。相對而言,幼稚產業保護條款的條件顯得較為寬松。因為,與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相比,援引幼稚產業保護條款不需要以國內產業受到損害為前提;與第28條的關稅重新談判相比,援引第18條B節修改或撤銷關稅減讓,既不受三年約束期的限制,也不會被WTO機構所阻斷。而第20條的援引很少成功,第18條B節和第25條的援引條件變得難以達到。似乎援引幼稚產業保護條款更有優越之處,就此我們是否就可得出援引幼稚產業保護條款更具可行性的結論呢?既然幼稚產業保護條款的援引條件顯得較為寬松,那為什么國際范圍內反傾銷案件急劇上升,各國包括眾多發展中國家卻紛紛采取反傾銷手段來保護本國產業呢?筆者認為,回答這一問題還得回到實際運用的效果中去考察,從實際操作的角度透視幼稚產業保護條款。
經過近半個世紀對GATT規則的修補與解釋,尤其烏拉圭回合對例外條款采取收緊法網與嚴密條件限制以后,這些保障條款的性質和條款的適用,確實有很大變化。在GATT實際適用中,對幼稚產業條款的解釋和程序規則上,遇到很大困難。首先,從第18條的規定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可以援引18條以背離GATT規則的條件是“只能維持低生活水平”(canonlysupportlowstandardsofliving),“經濟處在發展初期階段”(intheearlystagesofdevelopment)的締約國,這些國家可以根據該條A、C節修改或撤銷關稅減讓以及采取非關稅措施。為了幫助對哪些是符合上述條件的締約國的理解,GATT對此做了進一步注解:“在考慮一締約方的經濟是否只能維持低生活水平時,締約方全體應考慮這一締約方經濟的正常狀態,而不應以這一締約方的某項或某幾項主要出口產品暫時存在特別有利條件的特殊情況作為判斷的基礎”?!八锰幵诎l展初期階段一詞不僅適用于經濟剛開始發展的各締約方,也適用于經濟正在經歷工業化的過程,已改正過分依靠初級產品的各締約方”。這一解釋還是顯得過于寬泛、含糊,在實際適用過程中仍然無法確定地判斷適用的標準。
在關貿總協定的實踐中,為了克服第18條過于空泛的缺陷,采取兩種解決方法:第一,結合第18條規定的標準,提出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等幾項具體標準,綜合加以衡量;第二,不是通過第18條的定義或其他標準解決,而是經過締約方全體的非正式談判為特定案件達成一份非官方名單。由此可見,解決因援用第18條的締約國的適格問題并非易事。
其次,對“為促使某項工業建立”難作界定,也使得適用范圍不清。再次,許多專家認為,第18條B節“為保證其經濟發展項目能有足夠的儲備水平”在意思上完全可以把C節“促使某項工業建立”包括進去,沒有必要再去界定C節所指的確切范圍。最后,C節對申請審查批準手續的程序規定得非常周折、繁雜,其至要經“締約方全體一致同意”(第17款),很難成功。
趙維田先生更尖銳地指出“至今尚為某些同志所津津樂道的‘幼稚工業’條款,實際上是‘此路不通’,不可再寄予幻想”,而認為反傾銷是“最適合保護本國企業的手段”。
單從規定的表面來看,幼稚產業條款的條件確實相對寬松或說是更具有一些彈性,但我們確實不能忽視其在實際操作層面存在的困難,范圍解釋的模糊與程序的繁雜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適用。因而我國在援引WTO幼稚產業保護條款時也須慎重。
總的來說,我國援引WTO幼稚產業保護條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一,中國是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恢復締約國地位,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仍不容質疑。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狀況亦確實符合該條規定的“只能維持低生活水平”和“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等要求。其二,我國政府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制定,無一例外地涉及到了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我國完全可以以這些規劃或計劃為依據要求對有關產業進行保護。
篇2
為了加強對企業工資總量的宏觀調控和管理,做好1998年市屬國有企業實行成本列支工資總額包干辦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資核定辦法的工資基數核定工作,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自1998年起,原則上不再增加成本列支工資總額包干辦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資核定辦法的企業。凡新建企業具備條件的可實行工資總額同效益掛鉤辦法,暫不具備掛鉤條件的企業,應按市財政局、稅務局的有關規定,實行計稅工資辦法。
二、1997年前已實行上述辦法的企業,自1998年起,除復轉軍人和經市政府批準占地農轉工按規定核增包干工資外,原則上不再核增其它項目的包干工資總額基數。
三、凡1997年實發人均工資在7920元以下(不含動用工資結余)的工資總額包干和平均工資核定辦法的企業,從1998年開始原則上不再實行上述辦法。應按市財政局、稅務局的有關規定,實行計稅工資辦法。
四、根據京勞資發〔1997〕58號文件精神,1997年經市勞動局、市財政局批準在包干工資總額外據實列支的工資在1998年核定時,可核入包干工資總額基數。
對成建制劃出(含新辦企業劃出、托管試點企業托管人員)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或發展多種經營安置富余人員而減少職工的企業,要主動提出申請,由主管部門認真審核,報經市勞動局、市財政局后按減少的人數乘以上年人均包干基數分別核減100%和50%的包干工資總額基數。
五、實行工資總額包干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資核定辦法的企業,要嚴格按職工所在崗位正確進行工資核算,提取、列支工資費用。市勞動局、財政局將對企業工資核算進行抽查,凡不屬于本企業成本費用中應負擔的職工工資費用,以及對違反本通知有關規定超提、超發工資的企業,按市勞動局、市財政局、市審計局有關文件規定嚴肅處理。
六、工作程序和時間安排
(一)實行工資總額包干和平均工資核定辦法的企業,要嚴格按照規定的表式和要求填報清算表,在規定時間內報主管局、總公司。
篇3
【關鍵詞】 混合所有制經濟 國有經濟 股份制 【中圖分類號】F121.24 【文獻標識碼】A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新視角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既是老問題,也是新問題。說它是老問題,是因為這一問題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得很早,且多年反復提出。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就提出了“混合所有的經濟”概念:“隨著產權的流動和重組,財產混合所有的經濟單位越來越多,將會形成新的財產所有結構?!?/p>
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又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提出,要“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由此可見,提出和實行以股份制為實現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一個已經歷時二十多年的老問題。但是多年來人們側重于關注和討論的是股份制問題,而不是側重于關注混合所有制經濟問題。因此,沒有引起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不同見解的爭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專設一節“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決定》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试S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边@段關于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論述與以前的有關論述相比較,有兩處新意:其一是以前講混合所有制是以股份制為主題,是從股份制引出混合所有制經濟。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論述,是把混合所有制作為獨立的主題,突出地提了出來。其二是以前講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單從或重在從公有制經濟的改革著眼的,是將股份制這種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一種實現形式,后又強調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論述是既從搞好國有經濟也從搞好非公有制經濟作為著眼點的。
有個區別于過去的新提法,沒有引起應有的注意:“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就是說,既是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又是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三中全會的決定又明確指出:這既“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也“有利于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由于以前講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是著眼于股份制經濟與國有經濟的關系,學界曾討論和爭論過股份制的性質和作用問題,而沒有專門或側重于討論與爭論混合所有制經濟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深化改革的獨立的議題突出地提了出來,引發多種不同的觀點和聲音。有中央作為指導思想的聲音;有國有企業高管的聲音;有地方政府的聲音;有私企高管的聲音;有主張“國退民進”搞私有化的聲音;有堅持按憲法和中央指導思想辦事、反對借機消蝕國有經濟的聲音……
不能用私有化觀點錯解混合所有制經濟
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改革思路,有人做出與中央指導思想完全相悖的解讀和宣傳。他們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要消蝕國有資本、“去國有化”、“國企民營化”、“國退民進”、“國有資本退出控股狀態”,等等。
經濟學界用新自由主義觀點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代表作之一,是2015年2月27日一位北京大學的教授所作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助推產權結構優化》一文,其核心思想就是“國退民進”,國企放棄控股權。該文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個要點是大幅降低國有股比重”?!盎旌纤兄聘母锍晒Φ囊粋€必要條件是,在絕大多數行業,國家應放棄對企業的絕對控股權”。在競爭性領域可“考慮全面退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國有資產轉讓,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國有資產流失’,定價過高,民間資本不會有興趣”?!艾F階段的‘國退民進’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選擇”。
這種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解讀,是完全背離中央關于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本意和精神的,也是背離我國憲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的。
我國實行以股份制為載體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搞好搞活國有經濟,而不是相反。歷屆中央文件關于發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論述,講得很明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不搞單一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而是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搞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必須以此為中心,服從于這一中心環節。從歷屆中央文件有關混合所有制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絲毫沒有為“國退民進”、消蝕國企留下任何空間。
怎樣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討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問題,首先要明確兩個問題:其一是為什么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簡單地說,是要將其作為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以增強和擴大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搞好搞活國有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擴大了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作用和目的:既是為了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提高競爭力,更好地發展國有經濟;也是為了擴大私人資本發展的領域,讓私資更多進軍國有經濟,更好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其二是怎樣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
第一,要以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為前提。同志在2014年8月18日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要占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①。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必須以此為指導。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以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目的。
第二,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互相融合,應是雙向混合,而非單向混合?,F在一講混改,就只是單向混改,即私人資本參股國有經濟,而不講國有資本和集體資本參股私資經濟。似乎一講公資參股私資,就敏感為“國進民退”,侵蝕私企。其實,多年前我在南方參觀一家經營得很好的私營醫藥企業,就是國資參股、私資控股的企業,而且國資占大頭,但分散在多家國企。私資占比高,因而私資控股稱私營企業。一般把私營經濟與私有經濟劃等號,其實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參股的私營經濟,無論由私資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都會放大了私資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是利用公有資本發展和壯大私資自己。不言而喻,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允許和鼓勵更多的私人資本參股國有經濟。其實,以股份制為載體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已在我國實行多年了。2012年,我國已有2494家境內上市公司,股票市值達23萬億元。其中既有國有資本,也有私人資本參股或控股。現在是要進一步打開國有經濟大門,讓私資進入。
第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關鍵問題是由誰掌握和怎樣掌握控股權。有的學者和私企高管要求私人資本參股國有經濟時,取得控股權。這種要求是否合理?前面已經說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國有經濟和非公經濟,既不是讓私資侵蝕國資,也不是讓國資侵蝕私資,而是要“國進民進”,共同發展。如果私資進入國企,讓國資放棄控股權,轉由私資控股,那就蛻變為私營經濟了。作為混合所有制經濟載體的股份制的性質,學界曾爭鳴許久。黨的十五大報告從經濟理論上澄清了這個問題:“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中。國家和集體控股,具有明顯的公有性,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經濟主體作用。”同理,如果私人資本控股,就是擴大私資的支配范圍,增強私營經濟主體作用,就具有明顯的私有性。由此可見,要求私資參股國有經濟時一律取得控股權,實際上是要讓私資消蝕國資,搞“國退民進”。這背離中央的指導精神,也背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是不可取的。
第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私人資本應有其取得控股權的范圍。如果公有資本參股私企,私人資本自然要取得絕對或相對控股權。如果私資參股國企,整體上,國企要“保值增值”。所謂“保值”,就是對存量資本要保持其原價值,不能流失。不是也不應把國企已做好的大蛋糕切一塊送給私資。除非有的國企既無關國計民生,又經營不善,需要引進私資,會同意由私資控股。另外,國有經濟既要保值,又要增值。增值,就是要擴大資本、做大蛋糕。在擴大投資或進行新投資中,可按照投資項目的性質和國資私資投入的大小,由國資控股或由私資控股。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要急于定任務、趕時間、顯“政績”。要先吃透中央文件指導思想和改革精神。要重視頂層設計和實施細則、規范操作。要防止新一輪的國有資產流失。今年6月5日,同志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上指出:試點是改革的重要任務,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試點能否邁開步子,趟開路子,直接關系改革成效,要樹立改革全局觀,頂層設計要立足全面,基層探索要觀照全局。這一指導思想,應在混改中遵從,特別在私資參股壟斷行業國企過程中,要去除隨意性與盲目性,要按同志的講話辦事。
【注釋】
篇4
根據財政部、建設部《關于房管機構轉制資金有關問題的通知》(財規〔2000〕24號)和我市建立政府住房基金預算管理等有關文件規定,現就我市直管公房管理機構轉制資金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有關具體問題通知如下:
一、市、區縣所屬房管機構出售直管公房取得的售房收入扣除公共維修基金(售房收入的30%)后的出售收入應全部納入政府住房基金預算管理。公共維修基金的歸集管理和使用仍按照北京市房地局、房改辦、財政局《關于歸集住宅共用設施設備維修基金的通知》(京地物字〔1999〕第1088號)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市區縣房地局應將所屬房管機構收取的直管公房的出售收入于每季度末之前十日內按照有關規定,填制“一般繳款書”,分別就地繳入市、區縣級金庫。
三、轉制資金從納入市、區縣“政府住房基金”預算管理的直管公房出售收入中列支。
各區縣房地局應將所屬房管機構的企業改革方案連同轉制資金使用計劃分別報送同級財政部門和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經審核后由同級財政部門按年度支出預算撥付資金。
四、轉制資金的開支范圍包括:
(一)在參加企業社會保險統籌之前,支付房管機構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費、醫療費;
市、區縣房管機構離退休人員在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前,房管機構應在上一年第四季度前向同級財政部門報送本年度所需離退休費、醫療費使用計劃。由財政部門按照房管機構實有離退休人數,參照事業單位離退休費、醫療費開支標準核定后按上繳的直管公房出售收入入庫進度辦理資金撥付。
(二)按規定支付房管機構富余職工解除勞動合同關系的一次性補償金;
(三)房管機構改企轉制或者組建新企業的啟動資金。
第(二)、(三)項開支按直管公房出售收入15%比例核定。2001年1月1日前已出售的直管公房,按直管公房出售收入2000年12月31日帳面余額15%的比例補提。
五、市、區縣房管機構改制為企業后,應盡快參加企業職工社會保險統籌;參加統籌后企業的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費、醫療費相應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不再從轉制資金中列支。關于社會保險統籌問題待與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研究后另行通知。
六、各房管機構要嚴格按照規定的開支范圍??顚S茫ㄆ诰巿筠D制資金支出使用報表,并不得以轉制為名,挪用和坐支轉制資金。對違反本通知規定和有關財經紀律的,財政部門要立即收回撥付的轉制資金,并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的責任。
篇5
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一種財產所有結構,是相對于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而言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將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多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一、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企業經營機制發生了根本變化。國有資產總量逐步壯大、質量顯著提升,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不斷涌現,國企改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形勢和不斷開放的市場環境,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國有經濟布局不合理
在宏觀分布層面,國有經濟布局仍然過寬,特別在一般競爭領域,國有企業數量龐大,但“大而全、小而全”問題突出,真正有競爭力的大企業比例仍然偏低。在公益性行業和民生保障領域,國有經濟本應發揮更大作用,但實際上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位和“欠賬”。同時,國有經濟在發展前瞻性戰略性產業方面發揮的引導作用還不夠,沒能形成有效的示范帶動作用。
在微觀構成層面,國有企業資本化水平偏低、資產流動性差。一方面,因體制機制障礙,很多領域非公有制資本還無法順利進入;另一方面,在已經實現股權多元化的企業中,國有股“一股獨大”的情況比較突出,非公有資本話語權普遍不足,小股東利益很難得到有效保障,阻礙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間的良性互動。
(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
經過多年努力,全國90%以上的國有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從形式上建立了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內部治理結構,但從運行機制和實際效果看,離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國有股東往往同時兼顧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翟睦朗/a>
'; htmlFooter += '心理健康閱覽室'; } if ('') { htmlFooter += '
url認證測試
'; } if ('') { html += '人文名刊
'; htmlFooter += '人文名刊
'; } if ('') { html += '辛亥百年
'; htmlFooter += '辛亥百年
'; } if ('') { html += '建黨90周年
'; htmlFooter += '建黨90周年
'; } if ('') { html += '中文資源檢索
'; htmlFooter += '中文資源檢索
'; } if ('') { html += '農技閱覽室
'; htmlFooter += '農技閱覽室
'; } if ('') { html += '大眾精品期刊
'; htmlFooter += '大眾精品期刊
'; } if ('') { html += '人文精品期刊
'; htmlFooter += '人文精品期刊
'; } if ('') { html += '北京精神
篇6
(二)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本單元考點:
1、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2、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4、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5、國家的宏觀調控;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二、本單元的重點、難點:
重點: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然性;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必然性;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難點: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堅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必然性;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區別和聯系;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及其之間的關系。
三、熱點:
正確認識當前國有經濟布局上的戰略調整;當前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與地位作用;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行業壟斷;我國目前宏觀調控的問題與對策。
四、考點提要
考點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中占主體地位(或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產品的分配方式。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國的分配制度)兩個方面。
1、公有制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中的地位(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
2、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含義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含義
①含義:……
國有經濟:……(主導)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集體經濟:……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
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利用。
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如股份制、承包、租賃等。
②具體內容:
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經濟
含義
范圍
作用
(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指公有制經濟在微觀領域中的具體體現。實際上是指資產的經營方式或組織形式。)
③正確認識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①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第一、……第二、……
(補充:國有經濟的控制力:A表現在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命脈的支配力;B表現在國有資產整體質量的增長力;C表現在國有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D表現在國有資產對社會資本的廣泛輻射力和引導力;E表現在國有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支撐力;F表現在對社會經濟運行整體態勢的調控力。如:以中央重點抓的512戶國有骨干企業為例,它們占國有工業企業總數一到1%,而資產總量則占55%,銷售收入占60%以上,向國家提供的利稅占85%)
②只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在這個前提下,國有經濟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也不會削弱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為什么?)
3、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①實現形式多種多樣的原因:③有哪些實現形式:
②探索實現形式多樣化的意義:④熱點問題
正確認識當前國有經濟布局上的戰略調整
①調整的原因:
②調整的手段:
③調整的目的:
④調整不會削弱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⑤調整不會改變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我國社會主義性質:
考點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公有制經濟: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
(主體)國有和集體成分
###我國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構成
(我國經濟成分構成)個體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
非公有制經濟私營經濟:……我國社會主義市
外資經濟:……P。39場經濟的重要組
(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的成部分,而不是
境外資本部分;中外合作補充)
中的境外資本部分)
1、我國現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
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
性質(含義)
特點(內容)
地位
作用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①是什么?
②這一制度的基本內容:……P。39(既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又要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A、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B、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就是要繼續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依法保護各類企業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并對它們進行監督管理。)
3、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性。
①從根本上說,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決定的(根本原因)。P。40
②具體說來,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P。40-41
③符合"三個有利于"的原則
④實踐證明,它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P。42
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1)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它包含兩個基本方面,即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或目的)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使社會產品極大豐富,才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而只有實現共同富裕,才能保證生產力的發展符合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保證發展生產力的成果歸人民享有。
4、熱點問題
當前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與地位作用
①發展:發展迅速,今后還要繼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②地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作用: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考點三:我國的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按勞分配及其必然性
①按勞分配的含義:(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它的基本內容是:……
②按勞分配的必然性:由客觀經濟條件決定。
前提:……P。42
###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是物質基礎:……P。42
由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
直接原因:……P。43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對資本主義"按資分配"原則的否定。在我國現階段,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要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③按勞分配的作用
2、按勞分配以外的收入分配方式
按勞分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
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個體經濟)
按資本要素分配(存在于混合所有制經濟、
###我國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方式按生產要素分配按技術信息要素分配私營經濟、外資經濟)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勞動力要素分配(私營、外資經濟)
福利性分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社會保障收入
①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
②按生產要素分配
③福利性分配和社會保障收入
(實行非按勞分配的幾種分配方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3、社會主義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必然性
①這是與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
②這是由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
③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1)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最終原因)
2)由我國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
###確立分配制度3)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的客觀必然性4)實踐證明,這種分配制度對于加快經濟發展和
實現共同富裕起到了促進作用
###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關系
區別:含義不同
聯系:基本經濟制度與分配制度都屬于生產關系范疇,基本經濟制度決定分配制度。二者都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是二者的最終決定因素。
####注意的問題
問1:勞動所得(或勞動收入)從形式上看有哪些?(勞動所得除了按勞分配收入:工資、獎金、津貼、聯產計酬,還包括其他分配方式中的個人勞動所得。)
問2:科技人員的收入屬于何種分配方式?(A公有制經濟中的科技人員提供新技術所得收入,應屬于按勞分配。B科技人員以自己的科技成果入股而得到的收入,屬于按技術要素分配,也就是說屬按生產要素分配。C私營企業中科技人員的工資收入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不屬于按技術要素分配。D一部分科技人員,脫離原所屬單位,自辦科技實體,利用自身科研條件,開展科學研究,其科研成果屬于歸自己所有的技術商品,以技術轉讓方式把它賣給有關企業使用,屬正常的商品交換,其所獲得的收入屬于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并不屬于按技術要素分配。)
問3:凡勞動所得,都應給予保護,凡非勞動所得,都應一律沒收。(分析:A你在國企工作,拿到的是工資、獎金和津貼。如果生產的產品不合格甚至是偽劣產品,該不該保護?顯然,這種勞動所得不應保護。個體勞動者在生產和經營中偷稅漏稅,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因此,并非保護一切勞動所得,而是保護合法勞動經營所得。B非勞動所得有哪些?銀行存款利息收入、經營風險收入、按資本要素分配所得等均屬于非勞動所得。在現階段,合法的非勞動所得受法律保護??傊?,合法的勞動所得、合法的非勞動所得,都受到法律保護,不合法的勞動所得、不合法的非勞動所得都不受法律保護。)
問4:我國現階段分配方式中的"五個不等式":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不等于社會主義分配方式。社會主義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還包括其他的非按勞分配方式。
B、按勞分配不等于每個勞動者都能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①按勞分配是指……②但在現階段,在公有制經濟中,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職工等量勞動并不一定能夠獲得等量的報酬。③無效的勞動(如生產的產品積壓)不能獲得勞動報酬;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企業職工獲得的勞動報酬同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掛勾,各個企業經濟效益不同,職工的收入不一樣。④在現階段,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并非存在于每個個別場合,而是存在于許多場合的平均數中,使"不等量"圍繞"等量"上下波動。
C、勞動收入不等于按勞分配收入。在現階段,勞動者的勞動收入主要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有制經濟中企事業單位職工的按勞分配的收入、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經營風險收入中經營者憑借復雜勞動而獲得的勞動收入。由于按勞分配的前提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非公有制經濟基礎上獲得的勞動收入均不屬于按勞分配收入。
D、非勞動收入不等于剝削收入。剝削收入是指私營企業主和外商憑借資本所有權獲得的剩余價值。這種剝削收入是一種非勞動收入。而按資金分配收入(如股份分紅、銀行利息、債券利息),風險收入(如股票交易、期貨交易、企業承包者和經營者的風險收入),等不能說是剝削收入。
E、收入懸殊不等于分配不公。收入懸殊不一定是分配不公造成的。現階段,由于分配方式多種多樣,會造成收入差距。對目前收入懸殊問題應區別對待。要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調節高收入,規范收入分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考點四: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
1、資源和資源配置
2、市場和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含義:……P。46
3、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和聯系
①區別
②聯系
比較市場經濟商品經濟
區
別
含義不同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是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
考察問題的角度不同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講的是資源配置方式相對于自然經濟、產品經濟而言,講的是是否為了交換
出現的時間不同形成于資本主義社會初期,自由競爭階段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和私有制產生時期
聯系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基礎,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要求
4、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
②競爭性
③法制性
④開放性
平等性(由什么決定?--價規的作用決定。價規要求交雙方遵守"等價交換"原則,這一原則決定了經濟活動的參加者之間是平等的關系)
競爭性(為什么存在競爭?--商品經濟的產物。其積極意義是:有利于社會勞率的提高和行業的技術進步,有利于消費者,通過消費促進生產的發展)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
法制性(市場經濟在競爭中會引發利益矛盾。處理矛盾的準則是法規。所以,每個經濟活動的參加者都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的規范,也能夠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也是依法治國的要求。)
開放性(由什么決定?--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的廣泛發展。開放性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內在屬性,它促進了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從市場經濟的四個方面的特征及其關系可說明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
5、一般特征之間的關系:
###市場經濟有哪些要素?市場經濟如何通過它的要素來配置資源?
(1)供求:供求是市場機制的基本要求,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和前提。
(2)價格:價格是市場運行信號燈,引導資源配置的指示器。市場價格的升降,給供求雙方同時發出信號。價格提高,將會促進生產,增加供給;反之,則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通過價格的雙向調節,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實現平衡。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要素。
(3)競爭:競爭是市場機制的本質要素,是市場活動的靈魂。沒有競爭,價格的決定、
價值規律的作用都無從談起,也就無法發揮市場的配置資源功能。
總之,通過競爭,價格在供求影響下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引導社會資源向效益高、急需發展的產業和企業流動,即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6、熱點問題: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部門壟斷
考點五:國家的宏觀調控
1、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①市場的調節作用不是萬能的
②市場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
2、國家宏觀調控的任務
①宏觀調控的含義
②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3、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
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含義
內容(作用)
###
解決辦法:
宏觀調控
注:對市場經濟的內涵一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的作用;
應注意把握兩方面:二是要有國家的宏觀調控。
(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不僅要求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國家的宏觀調控。只有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才能克服市場的種種缺陷,把"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結合起來,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不能認為只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才有宏觀調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手拉手,向前走")
4、熱點問題:我國目前宏觀調控的問題與對策
①問題:各地不根據實際情況就亂上項目,高檔賓館、大型商品嚴重供過于求;陸續發生"彩電大戰"、"冰箱大戰"、"空調大戰";不少地方水果賣不出去爛掉;大量的商品房無人購買而長期閑置等。
②產生問題的原因:第一,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還很不完善,特別是大多數國有企業還沒有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的自我約束機制還不健全,不少企業的經營活動還要受"長官"意志的支配。第二,市場不發達,信息不靈,導致盲目決策。第三,我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間接宏觀調控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起來。
③對策:A、完善市場體系,發揮其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B、加強宏觀調控,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進行調控經濟。
###市場調節(不是市場經濟)的弱點和缺陷:
原因后果
自發性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出現不利于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的現象
盲目性生產者和經營者各自獨立,分散的地位造成經濟波動和資源浪費
滯后性由它的自發性、盲目性和資源配置的實現方式決定導致經濟波動和資源浪費,特別是在農林及大型項目建設上影響更明顯
(正因為市場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所以,必須要依靠國家的宏觀調控。)
考點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1、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要性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①②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比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征"內容不考)
比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區
別與社會制度結合不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資本主義基本制度
基礎不同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資本主義私有制
目的不同實現共同富裕獲得剩余價值
宏觀調控程度不同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為什么?P.60)雖然國家可以采取某些措施干預,但仍處于無政府狀態
相同點都具備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計劃與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計劃的區別
(1)在調節經濟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前者是配置資源、調節經濟的主要手段,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市場,計劃起輔助和補充作用;后者以計劃為基礎和主要手段進行資源配置。
(2)計劃的內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在合理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搞好經濟發展預測、總量調控、重大結構與生產力布局規劃,集中必要的財力物力進行重點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后者對每個企業生產經營、產供銷、人財物等方面作具體規定和管理。
(3)計劃制定和實施途徑不同。前者自覺遵循價值規律,通過綜合運用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來實現;后者無視價值規律,主要依靠指令性計劃以及其他行政命令,通過直接指揮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來實現。
###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的關系
(1)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2)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際上就是發揮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價值規律的三個方面作用,歸結為一點,即優化資源配置。市場經濟是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會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高效率。
(3)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市場的自發性會帶來盲目性。市場雖有靈敏性特點,但不能反映供需的長期變化趨勢,具有滯后性。因此,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的宏觀調控,這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
(學法指導: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市場--什么是市場?--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市場的調節作用是否萬能的?(不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典型題例
背景:近年來,由于對市場監管不力,市場上不時傳出"毒大米"、"毒油"、"毒月餅"、"黑心棉"等事件。這些事件嚴重地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
辨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就是強化國家對市場的監管。
答:(1)、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加大對市場監管力度,堅持依法治市。(2)從經營者角度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需要經營者提高自身素質,依法經營。(3)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需要消費者提高權益觀念,敢于同違法行為作斗爭。(4)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也離不開輿論和社會的監督。(5)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必須德法并舉,國家、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努力。
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有利于生產力發展,也必然會引起貧富差距,導致兩極分化。
答:①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②允許和鼓勵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利用和發揮生產要素的效能,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發展生產力,也會造成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③把按勞分配入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體現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一方面,我們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加強宏觀調控,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防止兩極分化。
"孔雀東南飛",是人們前幾年對西部地區的人才等資源向東部沿海地區流動的這一形象說法?,F今,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會出現"孔雀飛西北"的現象。請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關知識簡要分析說明這種經濟現象。
答:(1)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客觀要求。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要求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因此,就先有"孔雀東南飛",再有"孔雀飛西北"的現象。(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是市場調節作用與國家宏觀調控的統一。過去的"孔雀東南飛"是市場作用的結果,而現在的"孔雀飛西北",則是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
五、典型題例
1、(單選)在我國現階段,必須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就要求在社會總資產中(全國高考D)A、非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逐步下降B、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逐步上升C、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超過私營經濟D、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超過非公有制
2、(單選)"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這兩種不同提法的區別在于(全國高考A)A、是否把承認非公有制經濟視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B、是否承認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C、是否認為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生活中起主導作用D、是否認為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有所下降
3、(單選)在我國現階段,不同國有企業的職工,付出同樣的勞動,獲得的勞動報酬也會有所差別,這是因為(全國高考題B)A、貫徹按勞分配能使企業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B、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與企業的效益是聯系在一起的C、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與企業的利益是聯系在一起的D、按勞分配與按資金分配是結合在一起的
4、(單選)1993年至1997年,我國政府對經濟運行采取有效的宏觀調控,國民經濟由"高增長、高通脹"轉變為"高增長、低通脹",世界輿論認為我國成功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軟著陸"。這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條件下(全國高考B)A、市場經濟以宏觀調控為基礎B、宏觀調控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內容C、低通脹以高增長為必要條件D、高增長和低通脹是相互相成的
5、(單選)我國正在建立的市場經濟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主要表現為(全國高考B)①我國的市場經濟是有計劃指導的②我國的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相聯系③我國的市場經濟與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相聯系④我國實行市場經濟的目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全國高考,辨析)在我國現階段,"共富"必須"先富","先富"必然"共富"。
答:(1)共富指的是共同富裕,先富指的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2)在我國現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發展不平衡,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調動廣大勞動群眾的積極性,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全體人民同時同等程度地富裕起來,因此,共富必須先富是正確的。(3)先富的根本目的是共富,國家只有一方面提倡先富幫后富,另一方面對于收入過分懸殊的現象實行干預和調節,才有助于防止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否則,先富未必共富。
六、基礎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據報道,在浙江,國有經濟總量借調整之機,迅速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退出,20多年來,在高速發展的個體、私營經濟包圍下,國有經濟以年均增長18%的高速度發展。這說明(D)A、國有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是對立的B、個體和私營經濟的發展太快C、國有經濟總量越小,經濟發展越快D、國有經濟能夠在競爭中發展壯大
2、根據上述材料,國有經濟從一般性競爭性行業退出意味著(B)A、國有經濟是否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不影響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性質B、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并不要求在各行各業都占支配地位C、國有經濟只要退出一般性競爭行業,就能夠發揮主導作用D、國有經濟不要與其他所有制經濟比高低
3、深圳建材集團作出決議,同意留英博士沈浩以個人專有技術作價510萬入股國有企業。沈浩博士所獲得的510萬元屬于(C)A、按勞分配所得到的收入B、按資本要素所得到的收入C、按技術要素所得到的收入D、按信息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4、上題中深圳建材集團作出這一決議的事實表明(C)①科學技術也是生產要素,可以參與收益分配②技術也可成為商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③沈浩收入由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組成④國家鼓勵個人以技術入股國有企業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5、多年來,音像市場走私、盜版音像制品的情況屢禁不止,在一些地方甚至泛濫成災,音像制品集中經營場所淪為非法音像制品集散地這一事實反映了(B)A、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特征B、市場調節具有弱點和缺陷C價格和供求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D、生產經營者不懂得經濟活動應依照市場經濟的法規進行
6、非法音像制品在一些地方泛濫成災,這就要求國家(D)A、取締、關閉音像市場B、對走私、盜版音像制造者課以重稅C、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D、加強對音像市場的管理調控
(二)不定頂選擇題
7、我國現階段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做法符合這一分配制度的有(AB)A、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B、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C、憑借行業基礎和某些特殊條件獲得個人額外收入D、規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兩極分化
8、商品經濟與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表現為(AB)A、市場是和商品經濟同時產生和發展的B、商品經濟越發達,市場的規律、作用也必須相應地擴大和加強C、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是區分不同類型商品經濟的標準D、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就是依靠市場的調節作用
9、國家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控制和調節。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ABCD)A、保持經濟總量平衡B、抑制通貨膨脹C、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D、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三)辨析題
10、
###補充練習題:
1、國統一開通舉報電話,是政府運用(C)進行宏觀調控。(2001年全國高考)A、經濟手段B、輿論手段C、行政手段D、法律手段
2、經過15年的艱苦談判,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WTO的成員國。加入WTO后,我國市場上國內外企業間的競爭將日趨激烈。這是因為(B)(2002年春季高考)A、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B、中國市場將成為開放統一的市場C、中國市場的商品需求基本飽和D、中國政府不再調控市場經濟活動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完全由企業自主制定價格。(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
答:(1)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制,企業應當享有價格自。(2)商品的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企業自主定價應遵循價值規律,任意提高或降低價格是違背價值規律的。(3)價格變動事關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企業之間發生的各種不正當的價格競爭,會損害社會的整體利益。因此,政府必須對市場價格變動進行調控。
4、過去不少企業在生產和經營上遇到問題是"不找市場,找市長",而今是"不找市長,找市場"。這一變化說明了(BC)A、企業和政府脫離了關系B、市場對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增強C、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場調節作用來實現的D、我國政企關系已完全理清
5、在我國,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堅持堅持生產力標準是一定的,這是因為(B)A、公有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是完全適應的B、要促進生產力發展,就必須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C、公有制能適應不同層次的生產力D、只有公有制才能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6、"分配方式本質上畢竟要取決于可分配的產品的數量"。這就是說(B)A、實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特征B、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決定分配方式的物質基礎C、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D、產品多少直接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
7、上海市250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平均每100元資本金中,59元是國有資本,41元是包括海外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安徽美菱集團公司國有經濟控股33%,只有3。8億元國有資本,支配推動了20億元的社會資本。這說明(D)A、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B、國有經濟控股比例達到33%,就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C、國家和集體控股的比例應在50%以上D、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
8、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把一些小型企業出售給私人,這不是實行私有化。因為(B)A、企業資產的所有制性質沒有變B、私有經濟在國有經濟中的地位沒有改變C、企業向國家承擔的納稅義務沒有改變D、企業受國家法律、政策的制約沒有變
9、三峽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預計2009年并網發電。三峽工程的興建表明(D)A、我國具有世界上最強的綜合國力B、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利益是完全一致的C、國家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D、國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10、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仍需計劃,這種計劃應(D)A、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B、主要通過經濟杠桿,以指令性計劃來完成C、通過直接指揮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來實現D、自覺運用價值規律,以指導性計劃為主
11、近年來,我國先后頒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令。這些法令的頒布和實施說明(ABC)A、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一種法制經濟B、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經濟效益多元化,必須用法制來規范C、社會主義統一開放的大市場,必須是公平競爭和有序的,必須有法律來保證D、法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征
12、2001年4月3日《經濟日報》報道,一副OK眼鏡國內的價格最高可達7000多元,而在美國的售價不到200美元。OK鏡療法需要各種醫療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作支撐,但這種尚不成熟的療法在中國各地遍地開花,不少醫院轉入OK鏡專診室的眼科大夫對此并無專門研究,一些基層醫院甚至普通商店都在經營OK鏡。因戴用OK鏡引起急性細菌性結膜炎、角膜炎而到醫院就診的近視患者日益增多。(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經濟學道理?(2)針對(1)的結論,你認為應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市場存在著弱點和缺陷,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和自發性。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這樣,在市場利益驅動下,市場上就可能產生一些不正當的經濟行為。(2)國家應加強對OK鏡市場的宏觀調控,運用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以調節。一方面,要制定進入OK鏡市場的相關標準;另一方面,要嚴格規范經營OK鏡的經濟行為,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要堅決加以制裁。
13、某企業改為股份制企業時,企業負責人購買了該企業面值60000元的股票,年底分紅時,該負責人獲得了10000元股息。這10000元收入屬于(BD)A勞動收入B、資本收入C、經營收入D、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
14、
15、2000年5月29日,《人民日報》報道,增加品種,擴大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是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面對激烈競爭提出的四項對策之一。提高市場占有率所體現的經濟學道理是(BD)A、市場占有率越高,其商品價值量越大B、交換是實現商品價值的關鍵C、市場占有率越高,商品的使用價值就越大D、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16、國家冶金局確定,2000年我國壓產1200萬噸鋼,鋼產量不超過1。1億噸,鋼及鋼材產量均減產約10%,以促使鋼鐵價格逐步回升,效益增長。這表明(B)A、商品價格由價值決定性B、我國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C、供求關系決定企業效益的狀況D、我國鋼鐵行業市場調節生產的能力還不強
17、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實行宏觀調控,其特征有(ABCD)A、主要通過價格、利率、稅率、匯率等經濟手段實施調控B、國家計劃以市場為基礎,總體上屬以指導性的C、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不再直接干預D、法律規范、信息指導,成為調控的重要手段
18、
19、實施西部大開發是政府行為而不是市場行為。
篇7
人民日報北京2006年12月18日訊,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的國資委《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5大主要目標,即:一是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二是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三是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放開搞活;四是到2008年,長期積累的一批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任務基本完成;五是到2010年,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調整和重組至80―100家。
《指導意見》強調了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和支持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等。
《指導意見》提出,今后將推進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礦產資源,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加快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除了涉及國家安全的企業、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企業和專門從事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的公司外,國有大型企業都要逐步改制成為多元股東的公司。大力推進改制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積極鼓勵引入戰略投資者。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建立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的機制。加快國有大型企業的調整和重組,促進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加大對虧損企業國有資本的調整力度。對有望扭虧的國有企業,要采取措施限期扭虧,對由于經營管理不善造成虧損的,要撤換負有責任的企業負責人。對不屬于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虧損企業,短期內難以扭虧的,可以向各類投資主體轉讓,或與其他國有企業進行重組等。
(2006年12月19日《人民日報》)
篇8
在我國,所有制一直是一個十分敏感而又繞不過去的問題。改革開放之初,反映出的主要是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理論問題,我們黨主要依靠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順利地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進入新世紀,一段時間改革的弱化和停頓,形成了相對固化的利益格局。再啟改革,遇到了繞不過去的卻是權利和利益再分配的難題。
新一屆政府成立后,對民營企業市場準入放寬的力度加大,包括對微信的支持、互聯網金融的開放等,這是非??上驳摹5?,這是一時的措施、個別的案例,還是決心打破“鐵門”、“玻璃門”和“彈簧門”的改革序幕呢?到目前,石油、通信的“鐵門”緊閉;電力、鐵路、航空的“玻璃門”依然;而煤炭、高速公路等行業民營企業進入,又被一個個排擠出局的“旋轉門”,使很多民企心有余悸。既有頂層政策規定不做調整,民企不會有安全感,因此,大的反復難以避免,全社會很難形成穩定的預期。
一、所有制理論政策面臨新的突破
中國傳統經濟體制有兩大支柱:計劃體制和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是計劃體制的載體,計劃經濟是國有企業生存的依托,兩者結合構成了傳統經濟體制的基礎。黨的后,改革目標很快聚焦到這兩大重點。30 多年來,正是在這兩大方面一次次的理論政策突破,使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得到了一次次釋放。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漸進式的。當生產力的發展遇到不可逾越的理論政策障礙時,黨和政府及時通過試點,尋找可行途徑,推進理論和政策的突破。回首改革30 多年,留下了一串清晰的改革腳印。
在計劃經濟的轉軌方面: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經濟制度。改革開放后,很快將計劃分為指令性和指導性,把資源配置分作計劃內和計劃外,并在理論政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黨的十二大又將其上升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十三大進而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突破了“姓資姓社”的禁錮,黨的十四大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正是這與時俱進的連續性的理論政策突破,實現了思想的解放和生產力的解放。
對于所有制問題,也是如此。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還在“割資本主義尾巴”。之后,由“傻子瓜子”的爭論引起了雇工是不是剝削的大討論;1982 年十二大提出“個體工商戶”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1984 年中央把“有益的補充”由“個體工商戶”擴大到“個體經濟”;1987 年進一步擴大到“私營經濟”。1992 年十四大提出,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1997 年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上升為一項“基本經濟制度”;1999 年中央進一步提出了國有經濟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
正是一次次有關所有制的重大思想理論突破,使個體經濟、鄉鎮企業、私營經濟得到發展,加快了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國有經濟的結構調整,推動了抓大放小、企業改制,民營經濟崛起。使我國較快地進入經濟發展的追趕期。
在較好的形勢下,2002 年和2003 年“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記入了和憲法。此后,“公有制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必須占支配地位”等論述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中一而再的重復,有關所有制的理論政策就定格在了這里。
進入新世紀,民營經濟在城市經濟總量的比重迅速增長,很快逼近并超過一半。民營經濟的總量是不是超越了“紅限”?民營企業的再發展還有沒有市場準入空間?情況表明,此前所有制理論政策的改革紅利已釋放殆盡。重要的表現:
一是所有制理論與現實的矛盾不斷顯現。例如,在非公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一半的情況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與“促進非公經濟發展”,兩者已經不能兼顧;“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占支配地位”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沖突日益明顯;各類企業的市場地位是競爭的結果,還是以政府力量推動必須實現的政治目標?在兩者間面臨選擇。
二是國家政策在保持“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與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之間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政策搖擺,大大強化了政府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差異化政策。如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為使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提出了非公企業應“享受同等待遇”,實行“非禁即(可)入”的市場準入原則。不久就了“非公經濟36 條”。但實施還沒有到位,2006 年國資委,國有企業要在電網電力、石油化工、電信、煤炭等七大行業保持“絕對控制”;在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科技等九大產業“保持較強控制力”。2010 年,為擴大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國務院再次非公經濟“新36 條”。至今問題仍未解決。
三是在政策信號很不一致的情況下,“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的爭論前所未有地此起彼伏。實質是各種所有制企業比照有關政策規定都感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都對發展環境不滿意。民企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對前景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移民和財產向境外轉移的數量和規模日益上升;而很多國有企業對政府的過度干預也倍感無奈,呼吁讓企業“回歸本位”、“二次解放”。 面對政府輪番的政策調整,各類企業都沒有穩定的預期,行為短期化的狀況迅速蔓延,較大程度上抑制了經濟活力。
近年的形勢進一步顯示,經濟轉型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深化所有制理論政策改革,調動民營經濟的發展潛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政府對企業有親有疏,形成了所有制鴻溝
按企業所有制成分區別政策,早期是漸進式改革是不得已的措施,近年,隨著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強化而強化。
在經濟追趕期,政府有強烈的掌控更多資源配置權的意愿,并以直接管理和控制一群國有企業為“抓手”,實現政府目標。除銀行業和媒體、出版等領域國有壟斷外,國有經濟還要對諸多行業“絕對控制”和“較強控制”。
這一政策的執行,使政府對不同所有制企業有親有疏的狀況進一步強化。
實際上企業按所有制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在獲取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特許經營權、政府項目、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以及市場準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國企屬“體制內”,有行政級別,具有最高的社會地位和話語權;外資企業有較強實力,受到國家和地方的青睞;民營企業則處于最為不利的地位。近年,有的地方為做大國企,不惜強制盈利的民營企業被虧損國企兼并。在煤炭、民航等領域屢屢出現民企進入又被擠出的案例。
三、超越爭議,堅持公平與效率優先
實際上,爭論“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是沒有意義的。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各類資本都是國家發展的寶貴資源,都應當受到公平的保護和擁有平等的競爭地位。作為執政的黨和政府追求的是所有資本資源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把經濟總量做得最大,而不是“誰進”或“誰退”。
爭論的焦點是競爭的公平性。人為地認定各類所有制成分在經濟總量所占的比重和由哪種所有制成分保持“絕對控制”,違背了公平與效率原則。除少數極特殊領域外,各類企業所占比重應當是市場競爭的結果,高一點、低一點是動態的,無需特別關注。不能將人為規定的各類所有制所占比重放到超越經濟發展的高度,不惜扭曲市場、降低效率,刻意實現。
現在,隱性或顯性地為維持既定所有制的比重,無論政府管理、銀行放貸還是涉及企業的許多政策,甚至社會輿論,幾乎都打上了“所有制烙印”。相應地,包括已經上市的公司,每家企業頭上都有一個“所有制標簽”,在市場中形成了一條很深的“所有制鴻溝”,國有企業和銀行更傾向于的國有經濟內部進行交易。所有制歧視割裂了市場,不僅抑制了民營經濟的增長潛力,而且使跨所有制的人才、技術、商品以及產權等生產要素流動都遇到了較大的非經濟因素的干擾,限制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降低的整體經濟效率。
四、打破壟斷,給民營企業平等的機會
政府對一些行業設定行政性壟斷,給部分國企壟斷地位,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國企社會責任意識強,便于政府控制和實現政府目標。這就成了限制競爭和排斥民營經濟的重要根據。實踐中出現了三個問題,一是把國企作為調控經濟的工具,給它設定多元目標、無規制地進行干預,使企業無所適從;二是行政性壟斷造成政府與企業關系扭曲、市場規則被破壞,不僅降低了整體經濟效率,而且成為社會不公和腐敗蔓延的溫床;三是通過控制企業、而不是法規和監管實現公共目標,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例如,銀行業在高息差的情況下,不斷增加收費,遭到社會質疑。電信、廣電同為國有壟斷,但“三網合一”推進無果,政府深感無奈;客觀地講,責任并不在企業,而是這種制度設計有違經濟規律。
今天,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政府有足夠的對全局產生影響的間接手段調控經濟。除極少數領域外,已經沒有必要把國有企業作為發展經濟的“抓手”、調控經濟的“工具”,以干預微觀來改變宏觀。
理性地看,現在,在那“七大重要行業”、“九大支柱產業”,還有多少需要對民營經濟設置進入壁壘,以保障國有企業的“絕對控制”和“較強控制”?通信裝備、互聯網、信息搜索、通用芯片、通用軟件、電子商務平臺等,就對經濟社會影響的深刻程度而言,很多已經遠遠超過了前者。這些領域以民營經濟為主經營和運作,至今并未對國家安全和政府調控構成特殊的困難。
五、消除所有制鴻溝,進一步解放生
建設高收入國家,不僅是GDP 增長的概念,必須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減少分配不公,充分釋放創新創業潛能,培育強大的中等收入階層等因素。構建能調動億萬人民參與和分享的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為此,需要在三個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一是改革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二是打破壟斷,促進競爭,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和提高資源效率;三是消除所有制鴻溝,鼓勵居民創新、創業,進一步解放民營經濟生產力。
上世紀90 年代,中央提出“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當時向社會表達的政策意圖,是國有經濟不能全覆蓋,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給民營經濟讓出發展空間。近年,強調“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卻發出了強化國有壟斷、限制民營經濟產業進入的政策信號。如果在較大產業范圍繼續實行國有“絕對控制”和“較強控制”,再加上銀行等領域的國有壟斷,那么還有多大空間準許“體量”日益變大的民營經濟發展?
30 年來,在并不十分寬松的環境條件下,非公經濟較快成長,表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F在,非公經濟占國民經濟總量、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均已超過60%,吸納城鄉就業人口超過80%,稅收貢獻超過50%。這是不是已經觸及了“公有制為主體”的高壓線?民營經濟的總量是不是已經碰到了天花板,還能不能再發展?一些民營企業的經濟實力逐漸壯大,狹隘的準入市場已經不足以讓他們施展。那些國有企業必須“控制”的行業,民營企業能不能進入?這是不是挑戰了“國有經濟為主導”和占據“支配地位”的底線?
篇9
關鍵詞: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國有經濟;國有資產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3-0049-05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贝笮蛧衅髽I是我國經濟的骨干力量,深化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是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根本途徑。目前,我國大型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存在許多困難,只有克服這些困難,采取恰當的改革策略,才能深化改革。
一、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難點
(一)形成改革的共識難
共識是行動的先導,沒有統一的認識,就不可能有統一的行動。這一點在過去我國國企改革實踐中得到充分證明。上世紀80年代末,理論界關于國企股份制改革姓“資”、姓“社”與姓“公”、姓“私”的爭論十分激烈,反對股份制的聲音多而強,股份制試點陷入低潮,甚至一些人開始懷疑股份制是否適宜于社會主義國家,包括我國。直到1992年初,黨的十四大指出“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資’、姓‘社’的抽象爭論束縛自己的思想和手腳?!秉h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敝挥行纬捎嘘P國企股份制改革的共識,才能進一步推進其改革。
但是,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最大難點恰恰在此。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國有企業的一些表現(實際上主要是因為在擴大內需、信貸支持以及壟斷管制等方面享受了比民營企業更加有利的待遇)使人們對大型國企改革的爭論卷土重來,給推進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造成思維障礙和輿論阻力。從近年來的改革實踐看,改革共識的普遍缺失是推進改革的重要難題。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的分歧,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改革的阻力,并消解改革的動力。
(二)消除體制制約因素難
1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對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制約。近年來,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對國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的阻力日益凸顯。究其原因:一是認識上的問題。擔心過多國企實行產權多元化、降低國有股比重甚至完全退出國有股后會影響社會主義性質。同時,也擔心國有資產流失。二是不愿縮小自己所管轄企業的數量和范圍,更不愿影響自身的權力和利益。因此,只要國企沒有成為其負擔、包袱,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自身對國企改革的動力都是不足的。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制約改革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2004年以來以國企重組代替大型國企產權制度改革的做法充分證明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不愿在“產權改革”方面下功夫。這一狀況延續至今?!笆濉逼陂g我國進入經濟結構調整的新階段,國企之間兼并重組的任務艱巨。二是即使推進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卻推崇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方式。上市雖然可大量融資、適當完善治理結構和公開信息披露、實現產權的多元化,但這樣的產權多元化往往因為公眾流通股分散且難以聯合行動,對國有股的制衡力較小。國有股“一股獨大”的深層次問題難以得到解決,治理結構也就不可能真正完善和規范。實際上,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與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相比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東、非國有股東在公司重大決策上很少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通過上市實現的國企產權多元化只有其名,沒有其實,達不到完善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的目的。三是地方國企產權改革的大膽探索受到限制。在現有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前,各地方還能對當地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進行大膽探索,曾經出現了典型的滬深模式(“三層次”模式)、武漢模式(“人”模式)、吉林模式和天津模式(只履行出資人職責)等等。而在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雖然中央與地方的國有資產監管機構間沒有行政上下級關系,但為避免地方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特別是非國有化改革對央企形成“倒逼”等不利影響,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往往限制地方國企產權改革的大膽探索。如,2006年頒布了《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暫行辦法》,要求各地國資委根據相關文件和規定制定具體的執行辦法,后來又建設了統一的國資監管網絡系統,以財務與產權交易為重點,對地方國資委進行實時監控。這實質上制約了地方國企產權改革的大膽探索。
2 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角色沖突對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制約。從深層次看,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不愿積極推進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的原因是其雙重角色的沖突。國有資產監管機構既是國有資產(產權)的出資人,同時也是國有資產的監管者。顯然,這種雙重角色是沖突的。作為股東,其行為準則是利潤最大化,哪些領域盈利多、回報率高,國有資產就會投向這些領域,哪怕這些領域是一般競爭性的。前些年,房地產火爆時,許多大型國企投資房地產業。國企憑借比民企更優越的金融資源、土地資源、政策資源以及其他資源條件不斷越界。同樣,一些領域盈利少、回報率低,國資就會退出這些領域。如,某糧油企業虧損嚴重,便有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相關人士提出,要適時退出該行業或合并重組進入新的行業。從理論上講,糧油企業是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企業,即使出現虧損,也應千方百計完善制度、改善管理、優化環境等,而不是國有資產從中退出,更不能完全退出。這恰恰說明,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作為國企出資人,調整國有經濟結構的“理性”選擇,是有違國有經濟應有的職能定位的。而作為國有資產監管者的行政管理機構,其追求的目標則是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應將國有企業的行為準則定位為“填補”非國有資本和非國有企業的“空白”,投入非國有資本不愿、不宜和無力投入但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領域,哪怕這些領域是非盈利或低盈利的。
令人擔憂的是,由于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沖突性雙重角色,很可能導致它利用行政權力(公權利),謀取其作為出資人的效益,即采取行政手段,限制一些本應完全開放、強化競爭的產業領域,從而形成和強化行政性壟斷,以此謀求高額利潤,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目的。這實際上是國資監管機構角色的錯位,很可能導致國有經濟職能的錯位。其后果是很嚴重的,不利于我國真正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甚至會影響市場經濟正常的競爭秩序,降低國民經濟運行的整體效率,損害社會公共福利。這種導向會使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調整走“回頭路”。
3 “頂層”決策機構的缺乏構成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體制制約。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作為國企改革與發展的“指揮者”,對國企特別是經營狀況尚好的企業是沒有足夠改革動力的。國資管理的現狀是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缺乏認真檢查、監督各種國有資產形態存在和使用情況的動力。從而造成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缺位問題。最高決策機構的缺位,導致我們要國有資產干什么都不清楚,要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后干什么也不清楚。可見,缺乏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頂層”決策機構已經成為體制上制約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重要因素。如何盡快設計和設置國企多元化改革的“頂層”決策機構需要認真研究。也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
(三)壟斷領域大型國企產權改革難
1 壟斷領域的國企缺乏改革意愿。隨著我國技術進步的加快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壟斷的產業范圍不斷縮小。但由于壟斷企業所享受的政策待遇和服務待遇等十分特殊,因此,企業崇尚壟斷、依戀壟斷甚至千方百計追求“進入”壟斷領域。同樣,已“身處”壟斷領域的企業更是不愿意退出壟斷。而實施產權多元化改革、降低國有股份比重甚至國有股份完全退出,就很可能使其“喪失”壟斷的性質及相應的特殊待遇。特別是我國現階段,在國企恰恰是壟斷領域盈利最多而競爭性領域盈利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壟斷領域國企(經營者及其員工)就更不愿主動改革。
2 利益相關的管理機構缺乏改革動力。由于壟斷領域國企是“盈利”的主力軍,經營狀況大大好于非壟斷領域國企,大型國企及其相關管理機構都是既得利益者,在維護壟斷以繼續獲得利益方面的立場是一致的。因此,其利益相關的管理機構沒有動力推進國企的產權多元化改革。在壟斷領域,他們對改革的阻撓會成為未來壟斷領域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重大難題。
(四)大型國企控股權問題解決難
1 控股權爭奪阻礙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雖然企業控股權與控制權有很大差異,擁有企業的控股權并不一定能擁有其控制權。但在我國現階段,在一般情況下,特別是在我國許多大型國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不足和高知名度品牌缺乏的情況下,控股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控制”企業的“寶劍”。因此,許多大型國企在產權多元化改革特別是在引進非國有投資者的過程中,非常強調保持“控股”地位。但同時,擬進入大型國企的“外部”投資者也非常希望能夠控股,以掌握企業未來重大決策的主動權。這樣,爭奪控股權就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也是實踐中許多大型國企很難引進“外部”投資者特別是非國有投資者、推進產權多元化的重要原因。
2 國資監管機構不愿放棄企業的國有控股權。由于大型國企的產權多元化改革會使部分改制后的企業從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監管企業名單中消失,減少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監管企業的戶數,縮小其監管權力。另一方面,大型國企一旦失去“控股權”,在統計上就再不會被納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統計范圍,從而會影響國有經濟的總體規模,進而降低國資監管機構的地位。這些都是國有資產監管機構所不愿意的。因此,也就可理解為什么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近年來采取加大重組而且是國企之間的重組來代替產權改革,即使是引進非國有投資者也十分強調保持國有“控股權”的原因了。此外,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主張大型國企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來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的一個重要動機,也是因為這種方式一般不會改變國有股權“控股”地位。
3 回避或不能很好地處理一些阻力而使國企改制止步不前。國企一旦改變國有控股性質,就必須轉變職工的“國有”身份,分流安置職工,改變用工機制。這就會產生兩大阻力:一是職工出于根深蒂固的“國有情結”而反對“非國有化”。二是安置職工的多種阻力。這既有安置職工的崗位缺失和結構不適問題,也有安置費用標準前后不統一、行業不統一而引發的種種矛盾。此外,一些國企經營者和國資管理機構人員為減輕在自己“任期”內的國企改革阻力、矛盾和壓力,往往在設計國企產權改革方案時,也會把“矛盾后移”,不去觸動國有控股權。鑒于上述原因,許多不需要國有控股的企業,也采取了國有控股的產權多元化改革方式,從而使那些應該甚至必須非國有化的大型國企很難將國有股權降低到參股地位,完全退出就更為困難。這將是未來大型國企產權改革的難點所在。
(五)大型國企國有產權在合股、轉讓過程中定價難
國有產權在轉讓或與其他投資者合股過程中,若定價低于其實際價值,就會發生國有資產流失,損害國企和國家的利益。若國有產權的定價過高,沒有投資者愿意購買或合股,雖然能保護和提高國企和國家的利益,但也會阻礙外部投資者“進入”,從而阻礙大型國企的產權多元化改革。國有產權定價難、準確定價就更難。因為國有產權不像普通商品的產權。它不僅存在于特定的行業和具體的企業,具有特定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形態,其價格高低也不是僅僅取決于其“凝聚”人類勞動的多少,而更多的是取決于其未來的盈利能力或預期收益。而“未來”具有多種不確定性。因此,其盈利能力也具有不確定性,導致其價格確定難。正因為國有產權很難準確定價,一些國企經營者或者國資監管機構“不敢”使國有產權“流動”,生怕因為其定價不準確而被扣上國資流失的“帽子”,承擔其風險。
(六)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大型國企產權改革難
目前,許多法律法規未禁入的投資領域,在實際操作中非公有制經濟仍然很難涉足。200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經濟36條”)后,許多部門相繼出臺了若干配套政策。但許多政策仍難落實,許多領域外資可進入,而國內非公有制經濟卻很難進入,如機場建設和服務、城市公用事業等。
二、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策略
新時期推進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策略如下:
(一)轉變觀念,統一認識
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是體現在數量和比例上,而是體現在質量即控制力上。而且,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總體目標,是建立不同性質的多元投資主體相互制衡的產權結構,重要的企業由國家控股。因此,產權多元化并不必然會導致私有化。同時,要正確認識企業國有產權重組與國資流失的關系。一方面,對許多虧損嚴重、發展前景不佳的大型國企,若不加緊改革,其產權不轉讓、不流動,將不斷制造虧損,“融化”、“削減”國有資產,造成國資流失。同樣,一些經營狀況尚可的大型國企特別是地方國企,若不加緊進行產權多元化改革甚至非國有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也可能逐步面臨經營虧損甚至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從而形成新的國資流失。另一方面,大型國企的產權轉讓不一定會造成國資流失。由于企業國有產權的轉讓價格取決于資產本身的盈利能力和評估方法的科學性以及轉讓者的目的等多種因素,特別是許多國企產權的轉讓還附著“特殊條件”,是非常復雜的,因此國企產權的評估價格只能作為其轉讓的“參考依據”,轉讓價格低于或高于其凈資產的賬面價值或評估價格都有可能,不能說轉讓價格低于其凈資產的賬面價值或評估價格就是國資流失??梢?,企業國有產權重組與國資流失并無必然聯系。
(二)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
應將國有資本的出資人職能從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中分離出來,使之承擔純粹的國資管理行政職能——依法對全國特別是屬于中央的國有資產、國有經濟進行監督管理。相應地,地方政府應成立統一的省級國資監管機構,承擔該省范圍內的國資管理行政職能,市(州)縣一級不再成立專門的國資監管機構,但可在財政部門設立專門科室。這樣,國資監管機構就是國家的行政機關,而不再是政府的特設機構。做到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就能理性地推動大型國企的產權多元化改革,真正提高國企的競爭力,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三)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
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大型國企的重組是大型國企實現產權多元化、制度創新、機制轉換的重要途徑。要營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法制環境,全面貫徹落實“非公經濟36條”及相關的民間投資實施細則,消除民間資本進入相關領域的各種“玻璃門”、“彈簧門”,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
總之,目前,我國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面臨許多困難,分析大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這些難點問題,旨在引起相關方面的重視,積極推進有關工作,為加快大型國企的產權多元化改革、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為大型國企健康持續發展奠定制度性基礎,真正按照黨的-十提出的要求,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國家體改委辦公廳,以來經濟體制改革重要文件匯編[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153
[2][3]遲福林,改革的新形勢與頂層設計[N],經濟參考報,2011-06-20
[4]盛洪,二次國企改革的關鍵是如何定位[N],環球時報,2010-09-19
篇10
關鍵詞:私營經濟;法律;完善
中圖分類號:F276.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2-0174-02
一、當前我國私營經濟的發展在法律層面上面臨的問題
(一)法律制度層面上私營經濟發展面臨的體制
1.產權領域。歸結于法律制度層面上,產權領域的體制存在于以下方面:第一,相對于整個產權制度,并未建立起一個相應的保護產權完善的法律框架,產權法治環境不夠健全。第二,沒有一些相關技術性的制度來界定不同的產權和解決產權糾紛。
2.投資領域。首先,現行的法律框架中非公有制經濟并沒有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和資格。其次,私營經濟在參與處置國有資產問題上同樣存在體制。另外,私營經濟參與國有企業重組微觀法律程序也問題叢生。微觀層面的問題涉及交易市場、交易模式、交易程序和交易處理四大方面。
3.金融領域。目前,中國金融體系中缺乏一個多層次的、能夠為廣大中小私營經濟融資服務的資本市場。非公有制經濟的融資需求和現有法律體制能夠提供的融資空間之間形成了缺口。私營經濟只能自行籌集資金,但這種方式卻存在著法律上的障礙。具體表現為企業之間不能相互借款以及向個人借款也存在法律困難。
4.執法司法領域。私營經濟在現實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案件比比皆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私營經濟的訴訟難問題,最主要是由于“身份”問題使私營經濟在一些訴訟中出現“不告不理,告了也不理”的現象。因為是私營經濟,所以,在訴訟政府和國企的時候常遭遇閉門羹,尤其是在行政訴訟中,法院往往不予受理,權益無法得到保護。
(二)我國的立法仍然殘留著依所有制立法的不平等,對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實行差別待遇
1.依照所有制類型制定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等法規,這和各種所有制平等競爭的憲法精神相悖。
2.整個立法的重心傾向國有經濟。關于國有經濟的立法比關于私營經濟的立法要詳盡得多,造成對私營企業調整的諸多法律空白。而一個國家有眾多優質的中小企業是這個國家穩定繁榮的重要基礎。所以,結合我國國情,建議應頒布鼓勵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
3.新刑法雖然注意到對私營經濟的保護,但在保護程度上明顯低于對公有財產的保護。如對職務侵占罪的法定最高刑是15 年有期徒刑,挪用資金罪的法定最高刑還要低一些,為10年有期徒刑;而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法定最高刑分別為死刑、無期徒刑、死刑。
4.市場準入的限制。目前,法律規定有的行業只允許國有經濟經營,而禁止私營經濟經營,如股票的一級市場配股對私營經濟是限制的,有的行業即使對外資企業開放,也不對私營經濟開放,如汽車行業。這些限制客觀上造成不平等競爭。
二、對私營經濟加以法律保護的必要性
1.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確認私營經濟的法律地位
市場經濟是主體平等的經濟,法律在市場經濟中的功能就是要創造和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使交易安全。為完成這一使命,法律首先要確認不同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憲法確認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確認了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為所有市場主體能自由、平等地參與市場交易提供了法律依據,必將極大地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
2.私營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 需要對其進行法律保護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有制經濟已無可辯駁地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沿海一帶經濟發達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非公有制經濟比較發達。但是,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所需要的法律秩序和氛圍,遠遠不能滿足客觀需要,對個體、私營企業的任意侵占、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而法律對其保護往往不到位,在客觀上制約了私營經濟的發展。
3.加強對私營經濟的法律保護, 是完善我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需要
依法維護各類企業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健全私營經濟法律保護制度,是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條件,也是發展生產、增加社會財富的法律基礎。個體私營經濟法律保護制度是市場經濟制度的必要組成部分。所以,要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就必須要完善私營經濟法律保護制度。
4.深化改革開放需要加強對個私營經濟的法律保護
隨著改革的深化,國有企業的“ 減員增效”出現了大量待業人員,利用社會資金、人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特別是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將會大大有助于解決就業問題,加快地區經濟發展。要保持私營企業的迅猛發展,必須根據國家憲法的規定,在其他法律細則中盡快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方面因素加進去固定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同國際慣例接軌,增加個體、私營經濟和外商的投資信心。
三、健全我國私營經濟發展法律保護的措施
(一)健全法制環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依法維護各類企業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法律的公平價值表現在:消除“所有制”歧視,實現不同所有制企業形式“一視同仁”。私營企業最迫切需要的市場環境是法律環境。順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為私營企業構建一個“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法律保障體系,在市場準入、行業準入、人才準入、征收稅費、融資投資、權利保護等方面給予私營企業國民待遇,為私營企業解除枷鎖,私營經濟才能得到平穩發展。
(二)完善權益保護制度
受傳統影響,中國管理工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依靠領導的權威而不是制度管理,隨意性強。在私營企業管理上,這種領導意識管理更加明顯。這種以“人治”為主的方式顯然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完善有關法律制度和樹立法律權威應成為工作重點。具體來看,需要著手進行的有關權益保護的制度建設包括:首先,認真清理和法律以及國際慣例不一致的歧視性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建立一套全國性的、不分所有制的權益保護細則。其次,嚴格規范政府管理經濟的行為,通過法律法規監督管理非公有制經濟,減少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干預。最后,從觀念上、政策上、法律上實現對投資行為及其收益的平等保護,建立私人財產所有權的觀念,對公私財產給予同等的法律保護。
(三)創造平等、透明的法治環境
1.調整政策規定
改善市場環境、清理和調整與市場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各項政策規定,取消對私營經濟發展的各種限制性、歧視性條文。制定鼓勵私營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型企業發展的政策。要降低民間投資的產業門檻,簡化工商登記手續,制止亂攤派、亂收費、破除地區分割、行業壁壘,放寬技術入股比例,在稅收、土地使用、進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私營企業發展的限制。
2.排除市場準入歧視
有關國家政策法規已經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家必須壟斷經濟的行業作了限定,其他方面就應進一步放開,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抑制大企業壟斷。加入WTO后,允許外資進入的保險、金融、電信等行業,應首先向國內的投資者開放。要允許民間投資在更廣泛的領域以獨資、合作、合資參股,特許經營等方面進入,擴大民間投資領域,激發民間投資熱情。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
(四)消除體制,建立良好的法制環境
1.建立良好的產權法治環境
進一步細化有關產權保護的法律,建立一個完善的保護產權的法律框架。清理有關法律法規,并通過一些技術性的制度手段來界定產權,解決產權糾紛。對國有資產、集體資產、事業單位資產、非公有制經濟資產,分門別類,界定產權。對于與憲法的規定和基本原則相抵觸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章,該廢止的要廢止,該修改完善的要修改完善。有些由于現實經濟關系不順暫時要“新法”與“舊法”并存的,應對法律的使用盡可能作出明確的司法解釋。
2.建立良好的投資法治環境
首先,要消除私營經濟在投資領域與國有企業相比的歧視性待遇,平等競爭,放寬市場準入。其次,要減少行政審批程序,降低準入標準,為私營經濟的進入減少障礙。最后,要放開領域,打破行政性壟斷和經濟型壟斷,讓私營經濟進入更多的領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
3.建立完備的金融法治環境
首先,必須打破金融壟斷。其次,應明確合法融資和非法融資之間的法律界限,修改現有的以管制為出發點的法律框架。最后,發展多層次多元化的資本市場。
4.建立健康的經營法治環境
首先,應實行“對內開放”,給予非公有制經濟和其他企業平等創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對于《擔保法》、《合同法》等諸多有關私營經濟發展的法律缺陷,應盡快修訂。各級政府部門要嚴格執行《行政許可法》,政府行政行為要逐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和服務化,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合法經營、正當競爭。
5.建立完善的執法司法環境
在執法領域要克服歧視或不公正對待非公有制經濟的現象。在司法領域,非公有制經濟應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對待。在具體司法實踐中,要依法嚴厲打擊侵犯非公有制經濟業主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保護非公有制經濟所有人或投資者的人身財產安全。
改革開放以來,私營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隨著私營經濟的發展壯大, 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需要在立法上給私營企業主的私有財產以平等的法律地位。只有對私營經濟發展的法律環境加以完善,才能有效保障私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從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