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經濟企業范文

時間:2023-06-01 10:4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有制經濟企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公有制經濟企業

篇1

一是以大項目拉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市緊緊圍繞資源轉化、城市轉型、體制轉軌、產業轉優的目標,搶抓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機遇,咬住項目開發不松口,抓住項目建設不放手,強力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今年1—5月份落實和實施投資千萬元非公有制項目36個,同比增長1.1倍。其中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5個,億元以上項目4個,千萬元以上項目27個。分布在煤炭深加工項目10個,鋼鐵項目2個,農產品深加工項目16個,其它工業項目8個。這些項目已投產6個,開工建設24個,處于前期6個。預計今年將有26個項目建成投產,可新增增加值13億元,拉動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3個百分點;新增稅金6200萬元,拉動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繳稅金26.5個百分點。前5個月生產原煤260萬噸、精煤72萬噸、焦炭2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41%、48%、300%;加工大豆16萬噸、水稻19.6萬噸、飼料2.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1%、32%和59%。從去年開始,全市開展了“雙百”工程,重點推進開工建設和前期儲備千萬元項目100項,成功地引進了唐山建龍、天津環渤海、吉林亞泰等一批資產總量超百億元的大型非公有制企業集團,擴張了全市非公有制經濟的總量和實力。預計到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可達73.7億元,同比增長30%,占地區GDP比

重的48%,同比增長6.5個百分點;上繳稅金3.2億元,同比增長33%,占全市稅收的41%,同比增長4.8個百分點;億元以上企業達16戶,同比增長1倍。集賢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85%以上,實繳稅金增長30.4%,占全市稅收的82%,繼續保持全市領先地位。

二是以產業集聚促進結構優化。*市以園區建設為依托,以特色產業為龍頭,實施“三區”發展戰略,構筑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新優勢。以建龍集團為龍頭的鋼鐵產業先導區,總投資40億元,年產160萬噸焦炭項目已部分投產,年產200萬噸鋼、100萬噸鐵精粉項目,預計年底投產;以陽霖集團為龍頭的綠色食品產業主導區,目前已有10戶企業入駐園區發展,其中同泰油脂、晨光牧業已投產,其余8戶企業年內全部投產,可形成年加工大豆66萬噸、水稻30萬噸、玉米20萬噸、肉雞1000萬只的生產能力。

篇2

關鍵詞:非公有制經濟 公用事業 “三重門”

一、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政策執行中的問題

公用事業是指通過基礎設施向個人和組織提供普遍必需品和服務的產業,從廣義上講,包括電力、電信、郵政、鐵路、有線電視、燃氣、供熱、供水和污水處理、公共交通、垃圾回收及處理等。一方面,公用事業運行的低效率和資金短缺的雙重困境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了介入的契機。另一方面,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不斷壯大,尋求新的投資領域是當前非公有制經濟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我國的公用事業民營化起步較晚,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在一些地方進行嘗試。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黨和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態度日益明確。2002年12月,建設部出臺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2003年月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2004年3月,建設部《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對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責進行了明確的界定。2005年2月,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非公36條)指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

以“非公36條”正式出臺為標志,改革取得了“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公用事業”的政策性階段成果。國務院法制辦最新數據顯示,自“非公36條”出臺至2007年3月底,全國已出臺相關法規、規章和文件200多件,修改或廢止“限非”的規章、文件6,428件,與相關法律形成了多層次的非公經濟法律保障體系。但是,幾年過去了,政策的執行仍存在著多方面的障礙,“非公36條”落實很難,也可以說基本沒有落實。人們把政策的執行存在的障礙比喻為“三重門”:“鐵門”:明文規定不允許其進入;“玻璃門”:看似透明無門,但因種種軟性限制,使其只能在門口止步;“彈簧門”,費很大勁才能推開門,稍有“犯規”便被彈出門外。盡管“非公36條”的出臺使橫亙在非公有制經濟面前的“鐵門”被開得嘎嘎作響,但政策還缺少具體的制度安排和運行細則,更何況“鐵門”后面還有“玻璃門”和“彈簧門”。因此,探尋隱藏在“三重門”后面的深層障礙并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以超越這些障礙,就成為改革進程中的新課題。這一問題的研究對于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領域、對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壟斷行業的改革、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規制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和價值。

二、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的深層障礙

理論界對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的研究主要在四個方面的,一是主要集中在為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尋找理論和經驗支持。二是研究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領域的制度設計和具體措施問題。三是對非公有制經濟進入能力的研究。四是對進入障礙及其對策的研究。在這方面,民營化的先驅和主要倡導者薩瓦斯(2002)認為民營化的阻力有來自操作層面的障礙、法律層面的障礙以及來自工人、政府官員、商界和一般公眾的反對。詹國彬(2004)強調了法規與政策問題、競爭問題、價格問題、監管問題和信用問題所產生的公用事業民營化改革的阻力,并提出了相對的政策構想。曹淑芹(2005)指出民營化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現為:政府政策的限制;政府職能轉變的漸進性的限制;市場經濟完善程度和私人資本自身力量的限制;政府和私人資本責任制約機制的缺失性限制和公眾認同程度的限制。喬占軍,董瑞婷(2006)分析了公用事業民營化的法律、政策及體制障礙、腐敗與私人壟斷、公平性及公共責任缺失帶來的障礙,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黨輝(2007)提出公用事業民營化改革的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角色、功能的合理定位問題,同時要處理好政府、公用事業企業、消費者三方的關系。具體途徑是加強和完善立法、建立獨立管制機構以實現政企分離、積極落實政府信息公開和聽證制度,實現政府管制程序的法治化。已有文獻對“進入”過程中遇到困難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現實依據和對所有產業的具有的共性,但這些往往是表面上的障礙。針對不同的產業,還有其由產業特性所決定的獨特障礙,而這些障礙往往是深層次的,人們對此常常缺乏深入的分析。

(一)公用事業最顯著的兩個特征是自然壟斷性和公益性

1、自然壟斷性。一方面,公用事業具有的網絡傳輸系統(又稱網絡產業)導致的顯著規模經濟性,即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總是隨產量增加而降低,規模愈大,生產成本就愈低。因此,這種生產的規模經濟性決定了由少數企業提供服務比多家企業提供更有效率,甚至一般要求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性經營。另~方面,公用事業生產的主要環節高度垂直相關(如自來水的制水、供水、排水、污水處理),主要產品結合緊密,又具有明顯的范圍經濟性。這兩個方面決定了公用事業生產經營的成本弱增性,即由一家企業生產全部產品(或多種產品)比由兩家以上企業生產,成本更低。公用事業的自然壟斷性,要求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維持壟斷的市場結構,以保證較低的生產成本。網絡提供的傳輸服務可替代程度低,網絡建設在經濟和法律上存在很高的障礙。

2、公益性。公用事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作為最終消費品,它與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生活質量直接相關;作為要素投入,不僅關系到其他生產者成本狀況,還關系到能否正常、穩定±世組織生產活動。多數公用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提供具有直接經濟效益外,還具有相當大的外在效益。公用事業的公益性,要求企業以合理的價格、優良的質量、較為充足的數量向社會穩定安全地提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共同條件,從而促進社會總體經濟效率的提高及社會福利的增加。而具有一定自然壟斷性質的公用事業本身是難以自動滿足公益性目標的。企業為獲得利潤最大化,往往憑借其壟斷地位,以較高的價格、相對較低的數量提供劣質的產品與服務。因此,政府還要防止企業的壟斷行為,往往在市場結構、市場準入、產品價格、產品質量等方面對公用事業進行規制。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公共和益的需要,并防止壟斷企業利用其

壟斷地位謀取高額利潤,損害公眾利益。

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必然涉及到相關的利益群體。比如政府官員會擔心權利范圍的縮小、地位下降、特權喪失以及利用規制者的身份而尋租;國有在位企業希望保持在政府保護下無競爭的市場上獲取利潤和補貼。職工擔心民營化后工資減少、福利減少、工作量增加、工作沒保障、裁員等;消費者往往出于對民營化后的公用事業產品或服務價格不斷上漲的擔心等產生各種進入阻力。非公有制經濟的進入形成的利益重新分配和產業特征的結合必然會形成下述矛盾,如果這些矛盾不能在利益調整中得到較好的解決,就會形成進入的深層障礙。

(二)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的深層障礙

1、自然壟斷性產生的壟斷行為與公益性要求承擔一定的社會目標的矛盾

公用事業的公益性決定了公用事業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目標,而自然壟斷又使得壟斷企業或制定壟斷價格或降低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從而影響公益性的要求。通常,政府治理自然壟斷產業的方式主要有兩種選擇:國有化和民營化與規制。前者是把存在市場失靈的公用事業收歸國有,由政府直接擁有并控制企業,并以極低廉的價格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在這種方式下,由于向公眾收取服務的價格不足以彌補生產的邊際成本,造成國家財政負擔加重,由于國家財政負擔原因,又導致對公用事業投資不足,而投資難以為繼又造成公用事業缺乏創新,反過來又直接影響對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水準。同時,由于對公用事業實行國有化經營,造成產權不清晰而直接影響其經營效率。后者是公用事業由私人企業負責經營,由于私人企業取得公用事業的產權后,憑借這種壟斷優勢,可能會做出某些有違公共利益的行為。因此,政府要對其價格、數量等進行某種限制或規定。然而,這種方式經常會產生政府被廠商“俘虜”的弊端,導致規制有效性的降低。

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帶來了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減少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提高了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降低了某些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緩解了公用事業產品和服務的供求矛盾。但是也帶來了不少的消極影響,如公用事業某些產品和服務價格的持續上漲問題,“化公為私、中飽私囊”的腐敗問題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政府官員更迭和食言問題,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問題、民營化后引起的企業短期行為和在特定條件下對政府的要挾行為等。如何看待公用事業民營化后的利弊得失成為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觀念上的深層障礙。

2、政府官員的“公利性”要求與“自利性”現實的矛盾

公用事業的自然壟斷性和公益性的矛盾要求公用事業民營化后的政府規制,政府規制能否實現其目標成為問題的關鍵,而實現規制目標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是加強對規制者的規制。

古典政治學家強調執行法律、維護社會以及政治的自由、更好的福利是政府的目標,公利性自始至終是政府的屬性和政府發展的基本邏輯。但現代經濟學家從“經濟人”概念出發,否定了這種說法,他們把政府當作追求經濟利益的個體看待,認為政府最大化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也是政府的基本屬性。事實上,政府具有公利性和自利性雙重屬性,公利性是其本質屬性,自利性是其從屬屬性,單純強調一面而忽視另一面或者顛倒主從屬性的關系都是有害的。一方面,政府官員的公共身份,要求他們始終代表公共利益,為公眾謀福利,努力做到社會福利最大化,這也是政府“公利性”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政府官員作為利己主義的個人,難免會在公務活動中追逐組織利益和個人利益。公用事業民營化就是對原有的政府對公用事業的壟斷格局的打破,這必然涉及到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作為政策制定主體的政府,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從自身利益出發,權衡公用事業民營化對自己的利弊。甚至會出現某些政府官員為既得利益故意破壞或阻撓民營化的進程。同時,政府在公用事業民營化過程中掌握著許多涉及企業利益的權力:在企業取得經營權之前,政府擁有國有資產轉讓、承包合同、特許經營、招投標等程序中的權力;而企業在取得經營權之后,政府還擁有對公共物品價格、質量進行核定和規范的管制權力。政府如何在公用事業民營化改革的過程中,抵制權力尋租的誘惑,杜絕腐敗是其面臨的又一難題。如果政府官員的“公利性”要求與“自利性”現實的矛盾不能通過制度建設得到較好的解決,政府官員的“自利性”就會以各種表現形式成為民營企業進入公用事業的利益上的深層障礙。

3、網絡性要求的縱向一體化對競爭的妨礙與縱向分離對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損害之間的矛盾

公用事業具有特殊的縱向關系。傳統理論認為,公用事業的技術經濟特性決定必須實行國有企業壟斷的縱向一體化經營,但縱向一體化經營不利于競爭的開展。對公用事業特定產業的網絡,總是既有自然壟斷性業務,又有競爭性業務。自然壟斷性業務主要是指那些固定網絡性業務,其他領域的業務則屬于競爭性業務,通常自然壟斷性業務領域應由一家或少數幾家國有企業控制。非網絡環節屬于競爭性業務,可以允許和鼓勵各種所有制的企業投資、生產和經營,著力營造多元投資主體、多家企業相互競爭的格局。公用事業民營化后,可以對市場結構進行重組,即把原有的壟斷性市場結構改造成競爭性市場結構,以形成有效競爭的格局。其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對具有絕對市場壟斷量的主導性壟斷企業實行縱向分離政策。由一家企業經營自然壟斷性業務,由若干家企業經營競爭性業務。這有利于促進競爭,但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規模經濟性和范圍經濟性。

公用事業的網絡通常存在多環節(多業務)的垂直供應鏈結構,在整個垂直供應鏈中,網絡性業務是最基本的不可逾越的環節,必須通過網絡性業務領域才能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在一家企業壟斷經營網絡性業務(自然壟斷性業務)、多家企業經營競爭性業務的狀況下,競爭性業務的經營者必須通過單向接入,使用壟斷企業的網絡才能向消費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這明顯存在網絡瓶頸問題。以上往往會成為競爭和壟斷的技術取舍以及在位企業防止民營企業進入設置的技術上的深層障礙。

三、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深層障礙的突破

(一)穩步推進公用事業的民營化改革。要穩步推進公用事業的改革,民營化、有效競爭和規制改革要協調發展。防止過度強調民營化改革、或只強調放松規制而忽視它們之間協調發展作用的做法。協調發展可以減少觀念上的阻力。同時解決在“進入”的環節、程度、方式等不當帶來的阻力。

(二)重塑政府規制體系,加強對規制者的規制。我國規制機構設置的方向應為獨立規制機構模式,以解決規制者與被規制者的利益聯系,解決壟斷企業對公眾的利益侵蝕、尋租導致的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等產生;頒布有關規制法規,加強對規制者的規制,防止政府更迭、官員食言所產生的政府信用問題、政策執行中的“中梗阻”問題等導致的利益分配上的阻力。

(三)實施不對稱性規制。打破行政壟斷、實施產業重組,實現有效競爭,減少國有在位企業實施的結構性進入壁壘及戰略性進入壁壘所形成的進入障礙。要在縱向分離中實施不對稱規制措施,尤其要強化接入價格規制和接入方式的選擇。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來自在位企業制造的技術上的阻力。

篇3

關鍵詞 施工階段 工程造價 經濟效益

一、施工準備

認真做好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是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首先要做到的。建設單位在開工前應辦理好各項開工手續,嚴格執行建筑市場的有關規定,一定要杜絕“三邊”工程。施工單位要制訂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編制完整的施工圖預算,合理地安排人工、材料和機械設備,盡量減少因協調不利而造成的停工、誤工現象,避免因此造成的損失。

二、材料價格的控制

由于目前建筑材料市場開放搞活,材料價格浮動較大,特別是裝飾材料,市場價格五花八門,質價不符,如不認真加強管理,很容易發生以次充好,以低價買入材料、以高價進入預算的現象,不但增加了工程造價,更重要的是難以保證工程質量,嚴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在材料采購方面要加強管理,控制質價不符的低劣材料進入現場。另外,還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考慮就近采購材料,這樣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把材料價格控制在最低范圍內,從實質上控制工程造價。加強施工項目材料管理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強化計劃管理,減少庫存。項目開工前向材料部門提出一次性計劃,作為供應備料的依據。在施工中,根據工程預算、設計變更及調整的預算,材料部門提出調整供料計劃,作為動態供料的依據;根據施工圖紙、施工進度,在加工周期允許時間內提出加工、制作采購計劃,作為供應部門組織加工和現場送貨的依據;按月材料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不斷改進材料供應。同時,要定期對庫存情況進行盤點,做到賬、卡、物相符,使庫存量達到最少,減少積壓、浪費;工程結束后,庫存盤點應為零。

2.強化采購管理,減少中間環節。采購是材料物資供應的重要環節,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采購過程中要比質量、比價格,貨比三家,取優舍劣,減少采購成本。同時,還要減少采購中間環節,大量、大額度的采購與廠家聯系,直接采購;推行材料的招標制度,增加采購的透明度。

3.強化倉儲管理,實施總控制。進庫的材料根據合同、設計文件、有關標準等進行驗收入庫,建立臺賬,現場的材料必須防火、防盜、防雨、防變質、防損壞,施工現場材料的擺放要位置正確,保管處理得當,符合堆放、保管制度,日清月結,賬物相符,用料實行定額發放,以預算用料總控制。

4.強化材料管理的監督機制。監督的內容包括是否按材料計劃合理用料;是否嚴格執行配合比;是否認真執行領發料手續;是否做到誰用誰清,料凈場地清;是否按要求保管材料;是否按規定貨比三家采購材料。

三、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優化工期控制造價

新技術、新工藝在施工過程中的應用可大大縮短施工工期。施工工期的長短直接影響工程造價。要合理地制定施工計劃,科學地確定工期,這是降低工程造價的措施之一。工期太長或太短,都會使施工的投入加大,使工程的造價上升。科學合理地控制工期,能使工程建設的人力、材料和其他各項資金的投入降低。

四、加強預算、結算的審核工作

工程竣工結算審查是竣工階段的一項重要工作。經審查核定的工程竣工結算是核定建設工程造價的依據,也是建設項目驗收后編制竣工決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資產的依據。因此,建設單位、監理單位以及審計部門等,都十分關注竣工結算的審核把關。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核對合同條款。首先,應該對竣工工程內容是否符合合同條款要求,工程是否竣工驗收合格,要做到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驗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結算。其次,應按合同約定的結算方法、計價定額、取費標準、主材合格和優惠條款等,對工程竣工結算進行審核,若發現合同開口或有漏洞,應請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認真研究,明確結算要求。

2.檢查隱蔽驗收記錄。所有隱蔽工程均需進行驗收,必須有兩人以上簽字,并經監理工程師簽字確認。審核竣工結算時應該對隱蔽工程驗收記錄進行審核,手續完整、工程量與竣工圖一致方可列入結算。

3.落實設計變更簽證。設計修改變更應由原設計單位出具設計變更通知單,設計、校審人員簽字并加蓋公章,經建設單位和監理工程師審查同意簽字。重大設計變更應經原審批部門審批,否則不應列入結算。

4.按圖紙核實工程量。竣工結算的工程量應依據竣工圖、設計變更和現場簽證等進行核算,并按國家統一規定和計算規則計算工程量。

5.認真核實單價。結算單價應按現行的計價原則和計價方法確定,不得違背。

6.注意各項費用計取。

篇4

關鍵詞工業企業所有制因子分析差異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通過所有制多元化改革,我國經濟逐漸形成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并存、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初期,國有經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80年代后期,國有經濟開始低迷,集體經濟迅速發展。90年代以后,集體經濟逐漸蕭條,私營和外資經濟開始崛起。隨著近年來的國企改革,國有經濟又重新煥發生機賀聰,尤瑞章中國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生產效率比較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25(8)。此外,由于不同的基礎條件、經濟環境、改革開放程度、地區發展機會,各區域不同所有制工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本文旨在研究經多年改革我國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總體差異及區域性差異。

所有制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備受理論界的關注。孫群燕等用混合寡頭壟斷競爭的博弈模型研究國企國有股份比重與社會福利的關系,結果表明私有化改革是提高國企生產效率的有效手段,但當國企效率高時,完全的私有化卻不一定能提高社會的總體福利孫群燕,李杰等寡頭競爭情形下的國企改革經濟研究,2004(1)。平新喬等人構建了兩階段古諾—納什博弈的混合寡頭模型,實證分析得出私有企業的進入不是導致國企或國有經濟比重下降的唯一原因,國企自身改變目標函數對其有相當大的影響平新喬論國有經濟比重的內生決定經濟研究,2000(7)。賀燦飛等通過對城市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的研究,得出企業、產業及區位特定因素是影響城市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且省會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工業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程度高賀燦飛,潘峰華中國城市工業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研究經濟地理,2006(5)。路征通過實證研究所有制結構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地區所有制比重與經濟增長二者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但若分時段則不存在明顯關系路征變遷與地區經濟增長:基于地區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區域經濟理論,2008(8)。趙建新通過對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的非合作性博弈研究,指出國有經濟比重的下降的原因有計劃性產量的下降和凈社會成本的上升趙建新,徐春秀中國國有經濟比重變化的一個內生模型上海經濟研究,2004(9)。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目前對所有制結構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觀層面所有制結構變動的原因,對于宏觀方面對比研究較少。為了探究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差異,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指標體系,以2009年數據為截面,對全國及地區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經濟效益進行評價,揭示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特征和區域差異問題,為我國工業所有制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提出建議。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與因子分析

1指標體系設計

評價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在于科學地選取指標和構造指標體系,而建立指標體系最為重要的是解決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客觀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均量指標與總量指標相結合等問題馬紅平對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的探討中國集體經濟,2011(6);周金鐸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實用分析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馬慶國管理統計科學出版社,20020。依據現有可獲得的統計數據,本文從三個方面選擇了14個指標建立工業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因子分析指標體系

D指標

編號D指標名稱D指標反映的主要含義效

率DX1D總資產貢獻率D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評價和考核企業盈利能力X2D資本保值增值率D資本的運營效果與安全狀況X3D流動資產周轉率D資產利用效率X4D資產負債率D負債水平X5D成本費用利潤率D經營效率X6D全員勞動生產率D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X7D產品銷售率D工業產品已實現銷售的程度規

模DX8D工業總產值D產出總量水平X9D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D勞動力要素的投入X10D總資產D資本要素的投入效

益DX11D平均資產銷售額D投資本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益X12D本年應交增值稅D稅收貢獻情況X13D利潤總額D獲利能力X14D人均銷售額D勞動力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益2因子分析

由于14個二級指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特點,而且一一進行分析會存在一定難度,通過因子分析法進行降維,可以達到評價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利用因子分析法對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效益進行實證研究的步驟如下阮桂海數據統計與分析SPSS應用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 KMO檢驗和球形Bartlett檢驗。根據SPSS軟件對各指標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結果,KMO對抽樣的充足度進行檢驗,樣本測度值為0653,大于05的最低標準,說明數據可以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體檢驗的統計值為5342134,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0001,說明數據具有相關性,且相關矩陣不是單位矩陣,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表2KMO和Bartlett的檢驗

篇5

    為了緩解集體企業職工福利基金不足、醫藥費超支嚴重的矛盾,配合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協調和規范工資基數計算口徑,現決定將集體企業職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和計提職工福利基金、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的工資基數等有關規定進行調整,具體通知如下:

    一、1985年以來,按照國務院統一規定發給城鎮集體企業職工的各種副食品價格補貼,其中由企業福利基金負擔的部分全部改為從企業成本中列支。

    二、按規定列入成本的職工福利費,由原來的按企業列入成本的職工工資總額,扣除副食品價格補貼和列入成本的獎金后余額的11%提取,改按列入成本的職工工資總額的14%提取。

    三、列入成本的職工教育經費,由原來的按列入成本的職工工資總額扣除副食品價格補貼后余額的1.5%以內據實列支,改按列入成本的職工工資總額的1.5%提取。

    四、列入成本的工會經費由原來的按列入成本的職工工資總額扣除副食品價格補貼后余額的2%提取,改按列入成本的職工工資總額的2%提取。

篇6

經驗匯報

XX分公司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深化機構改革,持續優化組織機構,通過調整機構職能、實行安全監管分離、探索業務外包、創新項目管理模式等方式,減少基層直屬單位,管理技術型隊伍建設實現突破。現將我們的做法匯報如下:

一、創新形式,實現管理模式更靈活

(一)內外資源整合優化,發揮X品牌文化和管理技術優勢,運行“管理+技術+業務外包”的人力資源開發新模式。分公司面對油田上產的大好形勢,乘勢而上組建新隊伍,內保油區成就甲方重上五百萬噸,外闖市場拓展公司發展空間。但分公司由于近幾年新入職員工較少,勞務工招收困難且流失嚴重,面對人員緊缺的難題。為此,分公司試行“管理+技術+業務外包”的整建制外包工作模式,即在鉆井隊實行本公司人員擔任管理及專業技術崗位,將其他基本操作性、可替代性崗位工作整體外包,并嚴格執行扁平化運行機制,明確關鍵設備設施管控要點,實行內部管理人員跟班作業,并嚴格明確雙方職責和職能范圍,打造鉆井隊外包管理的“升級版”。

(二)注重人才超前儲備,通過試行“3+1”整班組培養模式促進崗位人才培養更加高效。面對關鍵崗位需求加大和人員緊缺的兩難境地,分公司以解決好“培”和“用”的矛盾為抓手,創新多元化用工形式,實行了“3+1”整班組培養模式,優選8支作風硬朗、業績突出、獨立作戰能力強、管理水平高的鉆井隊實施整班組定向培養,即面向社會招收司鉆、副司鉆等關鍵崗位熟練工,試用期考核達標后結合鉆井隊原有關鍵崗位人才情況,組建“第4個班組”,實現了老手帶新人、能手建班組、成熟組隊伍的好效果,確保員工入行快、隊伍成熟快,有效縮短了隊伍組建的周期,既確保開拓市場的需要,又保障了勞動力充足供應。

(三)活用薪酬激勵導向,鼓勵基層隊積極參與人才培養,在薪酬分配時予以政策支持。在年初制定經營考核政策時,分公司即考慮了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和用薪酬鼓勵的方式促進人才培養。一是為正副司鉆、井架工和泥漿工等關鍵、人員稀缺崗位設立專項獎,鼓勵員工向此類崗位轉換,二是在隊伍組建中向新隊培養輸送合格操作崗的基層隊進行額外獎勵,同時對試用合格的輸入人員本人進行獎勵。通過采取這種激勵方式,年內共有435名關鍵崗位人員享受上崗專項獎,各隊共培養輸出57名成熟崗位人員參與隊伍組建,充分保障了分公司業務發展的需要。

二、探索管理技術型發展道路

一是探索機關業務外包。分公司計劃財務部門開展業務分析,試點將不屬于核心業務的稅務及部分基層單位小額費用核銷業務外包給有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雙方簽署保密協議,取得了良好效果。分公司市場經營部門試點將法律事務和內控業務與律師事務所或第三方合作,共享社會資源,創新了機關工作模式。

二是推進工程業務外包。分公司認真研究固井施工業務外包途徑,在XX運灰送井業務全部外包的基礎上,2019年推進XX市場運灰送井業務外包和部分單位食堂外包工作,減少項目部班組設置,釋放內部人力資源活力,為深入推進分公司組織機構的持續優化奠定良好基礎。

三是走管理技術型發展道路。煤層氣屬于低效市場,固井施工一直是民營隊的天下。分公司XX年進入煤層氣市場時,項目虧損XXX萬元,通過與民營隊對標找差距,發現制約項目發展一大難題就是人工成本過快增長。為破解發展難題,3年來,分公司積極分流煤層氣項目部操作崗合同化、市場化員工,補充業務外包人員,積極培養一崗多能復合型人才,推進固井水泥車等工程車輛操作駕駛崗位一體化,實行“管理+技術+業務外包”工作模式。項目部人員由成立之初的XX人增加到XX人,正式員工與業務外包人員比例由成立之初的1:0.27到現在的1:1.38,市場創收由成立之初的XXX萬元增加到XXX萬元,施工區域從XX、XX延伸到XX,項目扭虧為盈,實現管理技術型發展。

篇7

[關鍵詞]思想政治 文化 多元化 傳統 意識

中圖分類號:TD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3-0116-01

0.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企業文化多樣化趨勢的不斷加快,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同時,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局限性,如“工作過程的時段化、工作主體的弱勢化、工作方式的簡單化、工作內容的單一化”等實際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面對錯綜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既是亟待我們認真研究和努力實踐的問題,也是企業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這當中,關鍵要在更新觀念意識、創新工作內容和方式方法上面下功夫。

1.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與市場經濟特色相結合,實現由“一元化”認識向“多元化”認同的轉變

市場化經濟是當前的顯著特征,面對新時期新的挑戰,我們對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的認識和要求。首先,要明確思想觀念的多元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引領和整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企業文化理念引領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識。其次,各種利益多變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調整和平衡,形成公正、合理、和諧的利益表達形式,促進企業和諧。

1.1 要認同意識形態領域的市場化。隨著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發展、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日趨市場化,職工的活動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新時期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全局,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企業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轉變工作視角,學會運用經濟杠桿和物質激勵的方法,把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運用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2 要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動化。企業在抓發展的同時,必須在認識上重視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越是困難時期,越要做好人的鼓勁工作,只有將人心凝聚起來,將各種思想障礙和對企業改革的誤解合理、有效地消化掉,企業的執行力和活力才能得到提升,企業的效益才能實現。切忌“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1.3 要尊重員工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應該肯定員工對正當物質利益的合法追求,堅決拋棄那種只片面強調精神作用而否定物質利益的“精神萬能論”,面對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自主化、以及思想觀念和心理心態的復雜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多元中求認同,在疏遠中求融合,在無序中求有序,在發展中求穩定,尋找新的工作平衡點和著力點。對員工的教育引導,要從強制性灌輸向服務性引導轉變,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統一人們的思想,在充分調動人們積極性的過程中實現步調一致,在激發個體展示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群體理念共識。

2.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與生產經營工作相結合,實現由“單一化”結構向“立體化”滲透的轉變

生產經營是企業的中心工作,國企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圍繞中心工作進行,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要適應中心工作的需要,跟隨變革的步伐,注入時代的內容,拓寬服務的領域,關鍵要選準“結合點”,把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內部改革、機制轉換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堅持與企業各個方面工作整體配合,形成綜合效應。尤其要與企業管理相結合,把剛性約束與柔性導向有機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導向性要求體現在管理制度之中,使員工在“情”的激勵之下愛崗敬業,在“法”的約束下努力工作。

2.1 創新工作機制。隨著國有企業內部競爭機制的引入和不斷深化,各種矛盾和問題直接影響到國有企業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必須依靠國有企業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更好地發揮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穩定隊伍的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真正納入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之中,與企業生產經營工作融為一體,構筑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分工合作的工作體制,實現由小政工向大政工的轉變。

2.2 豐富工作內容。要善于捕捉員工思想動態,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教育,要使員工認清企業發展方向,理解企業的發展戰略,參與企業的建設活動,把前途命運和企業的未來發展聯系在一起,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識為企業的發展作貢獻。

2.3 拓展工作領域。要根據企業的環境、對象、任務、內容的變化,確立黨建工作的新載體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主題。第一,要著力提高員工隊伍的素質。要站在企業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不斷加大員工素質教育的投入,要采取脫產學習、在崗培訓、輪崗換位、提供自學教材等多種形式,逐漸使員工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術素質體現時代精神,不斷適應現代企業長遠發展的要求。第二,企業領導要率先垂范,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

2.4 提升工作效能。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職工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新聞媒體、互聯網上的信息已成為人們了解和掌握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渠道,對員工的思想影響越來越大。為此,要因勢利導,加大投入,加強陣地建設,充分發揮現代傳媒信息量大、覆蓋面廣、形象直觀、視聽方便的優勢,進行“開放性”教育,改進以往就事論事、照本宣科的“封閉式”教育模式,著力實現教育的“網絡化”、“互動化”,提升工作效能。

3.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相結合,實現由“簡單化”說教向“人性化”疏導的轉變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中長期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風、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一種具有企業個性的信念和行為準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企業文化為載體,拓寬工作渠道和空間,探索工作的新領域。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新的企業管理活動模式,一旦真正應用或滲透到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它就會由潛在的生產狀態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3.1 要努力達到價值引領的共識化。要積極培育具有時代特色和企業個性的企業精神,在員工隊伍中大力灌輸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經營理念,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戶曉,自覺地按照企業行為準則處事。要善于利用企業文化建設開展工作,大力推行ci戰略,增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達到外樹企業形象,內聚員工人心的目的。

3.2 要著力體現企業關懷的人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把員工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任務。要帶著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幫助員工解決生產、生活、工作、家庭等實際問題;引導員工處理好家庭與企業的關系,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員工的“動情點”。

3.3 要積極探索企業管理的民主化。牢固樹立全心全意依靠員工辦企業的思想,不斷強化企業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廣大員工參與、支持企業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改革發展較好地結合起來,發揮好企業文化的“粘合”功能和“氧化”作用,拓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并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不斷加強和改進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出更多的、富有時代感、針對性強、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

參考文獻

篇8

一、檔案工資的建立

1.檔案工資是指中方職工在進入外商投資企業(含合資、合作、外資)時,檔案中所記載的原來國家統一規定的工資制度給職工確定的標準工資,及按國家和市人民政府統一規定調整工資和獎勵晉級后增加的工資。

根據原勞動人事部勞人勞〔1984〕1號《關于頒發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的兩個文件及其說明的通知》,附件二《關于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供內部掌握的若干意見》第三條指出:“合營企業在實行本企業工資等級標準的同時,仍應保留原來國家規定的工資等級標準,并據以評定職工的工資級別和進行職工的升級,以便于計算職工退休后的勞動保險費用,也免得在職工中途離開合營企業到其他單位工作時,重新評定工資級別。這樣做并不影響合營企業按本企業工資標準,適時地調整職工的工資。”

凡北京市行政轄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都應按照〔86〕市勞辦字第157號《北京市勞動局關于調整北京市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中方職工檔案工資的通知》要求和京政發〔1985〕158號《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市工資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關于北京市國營企業內部工資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和〈北京市集體所有制企業內部工資制度改革的意見〉的通知》規定,建立中方職工的檔案工資。

外商投資企業檔案工資標準由其上級主管部門按照市勞動局有關規定審批。

2.檔案工資包括的內容

(1)按照市人民政府京政發〔1985〕158號文件規定的北京市國營企業工人工資標準和干部工資標準確定的本人標準工資。

(2)執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標準的職工進入外商投資企業,檔案工資按職工現行的基礎工資、職務(崗位)工資、工齡工資三項之和減五元后就近向上納入企業工資標準。(1990年1月1日以前已按三項之和減十元確定了職工檔案工資的,不再改變)。

(3)按照國務院國發〔1982〕59號《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的通知》和國發〔1984〕67號《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及京政發〔1985〕112號《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國營企業廠長給有特殊貢獻的職工晉級問題的通知》職工獎勵晉級所增加的工資。

(4)根據國家規定從1986年10月1日起至1988年12月31日止用人均1.80元所增加的標準工資。

(5)領導干部經過對同級干部有任免權的上級主管部門審批,職務變動后納入職務等級線所增加的工資。

(6)按照北京市勞動局、北京市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京職改辦字(88)211號《關于企業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有關工資問題的通知》和市勞資發字〔1989〕232號《關于企業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有關工資問題的補充通知》規定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增加的工資。

(7)參加全市工人技術比賽,決賽成績優秀的職工,按市勞動局文件規定獎勵晉升的一級工資。

(8)經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勞動局批準,試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的企業職工,在1986年底以前用工資增長基金升級和提高工資標準增加的工資,經調入單位確認了的。

(9)按市人民政府京政發〔1987〕117號《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市勞動局〈北京市工人技師考評和聘任暫行辦法〉的通知》和市勞動局(85)市勞資字第424號《關于提高飲食、服務業技師工資標準等問題的通知》規定,經考評獲得特一級、特二級、特三級、技師的標準工資。

(10)從城鎮待業青年中招收錄用的職工應按市人民政府京政發〔1985〕153號文件關于新參加工作職工的工資待遇有關規定,從定級之日起建立檔案工資。

二、調整檔案工資的范圍

北京市行政轄區內領取了營業執照,已在有關勞動部門備案立戶并核定了中方職工工資基數的外商投資企業,1989年9月30日在冊的合同制職工并已定級人員(不含農民工)均列入這次調整檔案工資的范圍。

其他按照京企調辦字〔1990〕第2號文件規定的范圍執行。

三、調整檔案工資的辦法

1.根據北京市勞動局有關規定已建立了中方職工檔案工資并符合這次調整檔案工資條件的職工,在本人現行檔案工資基礎上從1989年10月1日起提高一級檔案工資。

2.凡1987年以來使用3%獎勵晉級指標晉升過兩級以上(含兩級)檔案工資的廠級(經理)以上領導干部,這次不再提高檔案工資。

3.調整檔案工資工作結束后,由企業負責將“職工調整檔案工資審批表”轉入職工個人檔案。

其他有關調整檔案工資的辦法按照京企調辦字〔1990〕第2號第二項有關規定執行。

四、核增工資基數的辦法

1.從1990年1月起,在原核定工資基數的基礎上按年人均144元,核增工資基數。

2.根據國家統計局統制字〔1990〕1號“關于認真貫徹執行《關于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的通知”規定,城鎮常住人口每人每月7.50元的肉類等價格補貼從1990年起統計在工資總額中,1989年底前核定的企業中方職工工資基數未含此項。從1990年1月起核定按年人均117元(含企業的職工家屬補貼)核增工資基數。

3.1988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企業,從1990年起把每人每月10元主要副食品價格補貼按年人均120元核入工資基數。198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成立的企業,已經按年人均80元核入工資基數的,這次再增核40元的翹尾數。

原核定的工資基數已包括了“主要副食品價格補貼”的企業,這次不得重復核增。

4.上述工作要求于1990年4月底以前基本結束,企業主管部門在批復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職工工資水平基數時要抄報市經貿委、市勞動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審計局、中國銀行北京分行。

勞動部關于外商投資企業職工檔案中標準工資問題的通知

(一九九年四月十三日  勞辦計字〔1990〕14號)

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廳(局)及計劃單列市,國務院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勞動工資司(局):

國務院批轉《勞動部、國家計委、財政部關于一九八九年國營企業工資工作和離退休人員待遇問題的安排意見》(國發〔1989〕83號)下發后,我們陸續接到一些地區、部門來函、來電詢問,外商投資企業職工檔案中的標準工資要否進行調整。經研究,現通知如下:

篇9

(一)加強引導,促進非公有制企業調整結構和優化升級

我區非公有制企業總量已達到800多家,但大多是普通加工型企業,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從一定程度上講,這已成為制約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要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導向作用,引導非公有制企業調整結構,優化升級。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要圍繞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漢臺的目標,重點扶持發展民營科技企業、以綠色農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的企業、為支柱產業配套的協作型企業、教育文化產業和現代旅游業,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從主要從事三產為主向投資發展一、二產業轉變,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要依托大型企業的優勢,鼓勵非公有制中小企業按照“專、精、特、新”的要求,與大企業、企業集團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逐步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專營分工與產業化協作密切相關聯的產業群體。要結合貫徹中央1號文件,全面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圍繞優質糧油、畜牧、蔬菜、花卉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加工業、營銷業和觀光休閑產業,實現農村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雙贏”。在產品結構調整上,要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企業積極開發綠色產品和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努力提升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要抓住西部大開發,技術、資金由東部向西部轉移的有利時機,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促進優化升級。要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與合作,采取購買技術、引進人才、聯合開發、技術入股、資本入股等多種方式,引進新技術、建設新項目、開發新產品,逐步實現由傳統的“手腳型企業”向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頭腦型企業”轉化。

(二)創造條件,進一步拓寬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空間

從我區的實際情況看,著重要在“四個結合”上下功夫,拓寬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空間,一是要結合國有資本退出拓寬發展空間。隨著國有資本從競爭性領域中全面退出,大量的發展空間需要新的經濟主體去填補。要大力支持和鼓勵非公有制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發揮自身優勢,采取參股、控股、收購等方式積極參與國企改革,實現低成本擴張。二是要結合小城鎮建設和園區建設拓寬發展空間。小城鎮和園區是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載體。要按照統籌兼顧、突出優勢、科學布局、注重規模效益的原則,重點抓好鋪鎮、河東店、宗營等小城鎮建設和鋪鎮、宗營兩個工業園區建設,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開發政策,有計劃、有意識地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向這些地方聚集,鼓勵和支持產業相聯、產品配套的企業,實行產業聯合和企業重組,打造“板塊經濟”,促進非公有制企業向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三是要結合市場建設拓寬發展空間。市場是商品集散和流通的載體,對興一方產業、活一方經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全區已建成了30多個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專業市場,要充分挖掘這些市場的發展潛力,進一步完善市場配套設施,健全市場體系,暢通各種生產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渠道,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四是要結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功能拓寬發展空間。充分利用國家“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待業和領域”的優惠政策,徹底打破國有、集體經濟在能源、交通、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領域一統天下的局面,堅持“誰投資誰受益,誰建設誰管理”,積極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業主投資興建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要改變社會事業由政府包攬的做法,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學校、醫院、體育場館以及社會福利設施建設,興辦醫療保健、文化教育等服務項目,用社會的錢來發展社會事業。我區在這方面的嘗試已經取得成功,如友好醫院、前進東路都是利用民間資本來修建的。今后,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優惠政策,擴大領域,密切合作,不斷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三)突出重點,扶持骨干非公有制企業做大做強版權所有

骨干企業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帶動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龍頭。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必須著力培植非公有制骨干企業。要在堅持“一視同仁、平等競爭”的大前提下,選擇一批產品有市場、經營有效益、發展有潛力的企業,從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積極扶持,促使這些企業快速發展,以典型示范的作用帶動其它企業發展,提高全區非公有制經濟的整體實力。目前,全區已形成了服裝、房地產開發、建筑、機械加工、食品加工、餐飲、觀光休閑等優勢產業,我們要圍繞這些產業做文章。在服裝產業上,重點扶持以偉志、藍潮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在房地產開發產業上,重點扶持以中山、東城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在建筑產業上,重點扶持以順華、漢水建司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在機械加工產業上,重點扶持以始皇磨粉、華漢機械公司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在食品加工產業上,重點扶持以春雨公司、成祥米業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在餐飲產業上,重點扶持以古月賓館、景玉賓館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在觀光休閑產業上,重點扶持以宗營花卉苗木產業基地、七里興漢荷園、陜南植物博覽園、河東店牡丹園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打造知名品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篇10

關鍵詞:恩施;非公有制經濟;資金融通;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過程中,非公有制經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具生機和活力的組成部分。同時,黨和國家也非常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恩施州由于受地理環境、歷史原因、經濟基礎、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緩慢,屬于貧困地區,突出表現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滯后。然而,非公有制經濟融資難是導致恩施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解決非公有制經濟融資問題對于加快恩施州開發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更為緊迫。這個問題在全省、全國也具有普遍意義。

一、恩施州非公有制經濟融資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目前,企業融資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四種:銀行信貸、發行企業債券、發行股票和企業內部積累。但體制、政策、企業內部等原因導致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恩施州非公有制經濟融資難的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非公有制經濟自身信用不足

有的非公有制經濟內部管理不規范,沿用家族式管理,缺乏市場化經營機制和科學化決策機制,極容易產生經營風險和決策風險。有的非公有制經濟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準確、完整的財務會計資料,使銀行很難掌握其生產經營資金運行的真實性,從而對其開展信貸業務缺乏信任感。有的非公有制經濟規模小、產權不清晰,很難提供信用保證措施。有的非公有制經濟信用意識淡薄,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銀行防范金融風險的“惜貸”

近年來,由于受“抓大放小”的影響,商業銀行投入的重點普遍放在大企業、大項目上,由于非公有制經濟大都是中小企業,缺乏必要的會計報表和審計報告資料,銀行無法對其進行信用等級評估,使銀行把非公有制經濟視為高風險貸款,過分強調了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忽視了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貸款支持。近年來,商業銀行實行集約化經營,加強信貸管理,以總行為一級法人,上收信貸審批權限,總行對各分行實行有限授權,除低風險授信業務外,所有的信貸審批權歸總行。加之非公有制經濟規模小、信用度低,難以符合銀行的信貸準入標準。這些都從客觀上給非公有制經濟放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三)社會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對非公有制經濟進行服務的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有的非公有制經濟在向銀行、信用社貸款的過程中,往往對企業的不動產、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作抵押登記,因手續復雜、費用高而增加了融資的成本,使非公有制經濟貸款增加了難度。還有的非公有制經濟由于社會上的中介擔保機構實力較弱,無法提供足夠的擔保,使融資難以實現。

(四)非公有制經濟科技含量低、規模小、發展方式粗放

由于多數非公有制經濟產品結構單一,起點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發展方式粗放,沒有受國家宏觀政策支持的高科技項目,使得非公有制經濟失去了向銀行融資發展的機會。

(五)融資渠道狹窄、單一

目前,恩施州的非公有制經濟通過上市融資尚無可能,多數又不符合銀行的貸款條件,融資主要通過自籌資金和民間貸款來完成。因而,融資規模往往不能滿足其發展需要。

二、恩施州非公有制經濟融資的思路與對策

(一)認清非公有制經濟的成長規律,有針對性地確定非公有制經濟融資政策

按照格雷納分類方法,企業發展通常要經歷五個階段,即創新成長期、指導成長期、授權成長期、協調成長期和合作成長期。在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其主要的融資方式也隨之不斷變化,并且明顯表現出一種周期性。簡要地說,企業成立的時間越短、規模越小,其家族性或“親友性”特征越鮮明,內部信息的透明度就越低,這就決定了在企業的初創時期,一般很難借助風險投資、中短期貸款、投資基金等中間類型的外部融資獲取資金,而只能依賴初始內部人融資、貿易信貸或天使融資等方式獲得資金。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說非公有制經濟融資難,而是要針對那些具有一定的市場前景,但仍處于初始或資金負債率偏高、內部管理不夠完善和透明、信用狀況不理想等狀態下的非公有制經濟。只有這樣,制訂出的解決方案和政策才能有效。

(二)政府要為非公有制經濟融資搞好環境建設

各級政府一定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強抓“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利用好國家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正確處理好保護銀行債權和發展地方經濟的關系,引導銀企關系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一是要穩步推進信用工程的實施。努力創建“誠信社會”,嚴格規范管理改制企業,切實保護金融債權。二是要通過建立政銀企聯系會議制度等途徑,解決好信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三是要強化法制建設,切實解決銀企借貸官司執行難的問題。四是建立非公有制經濟信貸擔保機構,建立地區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擔保基金,切實解決非公有制經濟融資擔保難的問題。五是擴大招商引資,為非公有制經濟融資提供更加寬松的環境。六是要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企改革,為非公有制經濟收購國有中小型企業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七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上市融資,進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空間。

(三)加大國有商業銀行對非公有制經濟融資的支持力度

在當今信用缺失的情況下,風險防范顯得更為重要。一是各大商業銀行要在加強信貸風險防范、落實信貸擔保的基礎上,積極面向非公有制經濟開展小額信貸業務。二是要完善信用的評級體系,積極探索建立適應非公有制經濟的信貸評估標準和審批制度,提高授信效率,建立靈活、高效的非公有制經濟授信制度,改變單憑財務報表評估的做法,應根據實地調查核實企業現狀,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判斷信貸風險。三是要增加信貸品種,多方提供非公有制經濟信貸服務,積極開辦動產抵押、優質非公有制經濟聯保等多品種信貸業務,提高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信貸比重。

(四)非公有制經濟自身要規范企業內部管理

在政府扶持、銀行強化服務的同時,非公有制經濟自身要全面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產量,不斷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來建立企業的信譽。一是要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通過企業內部改革,明晰產權,改變家族式管理模式,實行多元式產權管理模式,完善企業內部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二是建立健全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各企業都要按照財會制度的有關規定,客觀地、準確地記錄反映企業生產經營資金的運行情況,按期編制財務會計報表,接受外部審計和銀行對信貸資金的監管,同時也為投資者了解企業財務信息提供方便,從而增強銀行和投資者對企業的信任。三是要加強企業內部信用管理。企業首先要建立一套規范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企業自身要重信用、守合同,同時要制約客戶講信用、守合同。加強信用管理不僅能夠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公眾形象,而且能夠增強企業的信貸能力。

(五)大力發展融資租賃業

融資租賃是指出租方融通資金為承租方提供所需設備,具有融資、融物雙重職能的租賃交易。融資租賃可促進投資,增加銀行在非公有制經濟的間接融資;可提高資產管理效益,發揮資金的最大效應;可加速技術更新降低固定資產折舊,發展融資租賃能夠拓寬非公有制經濟籌資的渠道。

(六)發展面向非公有制經濟的中小型金融機構

在不少發達國家,中小型金融機構具有廣闊的施展空間,而且其90%以上的資金貸給中小企業。一些中小型銀行還對中小企業實行特別的資金融通辦法,逐年大幅度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對那些前景良好、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則采取低息和優先支持措施,并且進行技術、經營等方面的指導,向中小企業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務。有的還制定出中小企業特別支持政策和創立中小企業振興基金,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推廣等活動。目前看來,我國應大力發展中小型金融機構,在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或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未來的社區銀行中擴充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金融業務,以滿足廣大非公有制經濟的需要,讓其在發展中得到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支持。在大型國有銀行對非公有制經濟普遍“惜貸”的情況下,鼓勵民間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是個好辦法。

(七)逐步將民間借貸活動納入規范軌道,承認其應有的地位,發揮其積極作用

近年來,我國民間借貸活動十分活躍,也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解了燃眉之急,而且規模不斷擴大,正從“地下”走向“半地下”。在中央銀行2005年度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首次對民間融資活動做出了積極的評價,認為民間融資“具有一定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減輕了中小民營企業對銀行的信貸壓力,轉移和分散了銀行的信貸風險。”而據中央財經大學《地下金融資本調查報告》課題組的估計,目前我國民間金融的規模已經是正規金融規范的1/3,全國地下信貸規模大約在7400-8300億元。央行對這一數值的估算則達到9500億元,約占GDP的6.96%。實際上,即使是在計劃經濟期間,我國民間互質的借貸活動也比較活躍,其特點是運作靈活方便、服務及時到位,因此需求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對民間信用活動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并予以正確引導,推動其健康發展,并建立起相應的以商業擔保、互助擔保為主體的非公有制經濟信用擔保服務體系。

(八)通過“小股市”的發展,積極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直接融資

早在1931年,英國麥克米倫報告就指出了中小企業融資中面臨的缺乏長期性資金來源這一難題,認為中小企業融資存在著長期資金缺乏的“麥克米倫缺口”。發展區域性證券市場,為生存狀態好但缺乏流動資金的中小企業提供直接融資的便利,不但是對優質中小企業的巨大推動和實實在在的支持,而且也有利于將國務院關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三十六條”落到實處。因為與間接融資相比,考慮到中小企業融資所具有的風險相對較高、缺乏足夠的經營信息、“麥克米倫缺口”等缺陷,直接融資具有更強的導向性和征對性,對于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是十分有效的。因此要積極發展中小企業股票市場,開拓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要借鑒世界各國開辟面向中小企業新興股票市場的成功經驗。如美國NASDAQ市場、英國未上市股票市場(USM)和專門為小規模、新成立的成長型企業服務的另類投資市場(AIM)。法國、荷蘭在原已有SM、PM市場的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又開通了歐洲新市場(EU-RO-NM)網絡,歐盟則開設了歐洲的NAWDAQ-EASDAQ,專門為歐盟內部的高成長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在當前國有銀行對向非公有制經濟貸款“不屑一顧”或怕產生風險的情況下,在恩施州或者武陵地區發展區域性證券市場,使具備相應能力的企業通過兼并買殼上市,科技型企業利用高科技產業優惠政策,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上市等,這些都是改善恩施州非公有制經濟融資環境的可行辦法。

參考文獻:

1、陳燁.論政府對武陵地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控制及其效應[J].當代教育研究,2007(12).

2、陳燁.金融政策應為落后地區發展提供資金支持[J].現代商業,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