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重點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2: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語文重點

篇1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語文重點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語文的重點知識點1常見標點符號4條

1.破折號的作用:

①表解釋說明;②表意思遞進;③表話題轉換;④表聲音延長;⑤表語音較大的停頓或中斷;⑥表語意的跳躍或轉折;⑦表總結上文;⑧用在副標題前;⑨表事項的列舉分承。

2.省略號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話有所省略; ②表重復詞語的省略; ③表列舉同類事物和序數詞語的省略; ④表靜默或思考; ⑤表說話斷斷續續; ⑥表語言的中斷;⑦表話未說完,語意未盡。

3.使用省略號應注意:

①省略號就表示“等”、“等等”,省略號和“等”字,都可表列舉省略,兩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時使用;

②省略號后面一般不用點號。

4.冒號的作用:

①用在“說”、“想”、“是”、“證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詞語的后邊,表示提取下文。

②用在總說性話語的后邊,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說。

③用在稱呼語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④用在總括性話語的前邊,以總結上文。

5.引號的作用:

①表引用實際內容;②表諷刺反語;③ 表特定稱謂;④表著重強調。

高中語文的重點知識點21.小說三要素:

A、人物 B、情節 C、環境

2.議論文三要素:

A、論點 B、論據 C、論證

3.比喻三要素:

A、本體 B、喻體 C、喻詞

4.記敘文六要素(五W+H):

何時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過 how 何果 what

5.律詩四條件:

A、八句四聯(首頷頸尾)

B、偶尾同韻

C、中聯對偶

D、平聲合調

6.五種表達方式:

A、敘述 B、議論 C、抒情 D、說明 E、描寫

7.六種說明文說明方法:

A、舉例子 B、列數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較 E、分類別 F、下定義

8.三種說明文說明結構:

A、總分總結構 B、總分結構 C、分總結構

9.三大說明文說明順序:

A、按時間順序

B、按空間順序

C、按邏輯順序

10.兩種基本議論文結構:

A、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B、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11.六種議論文論證方法:

A、舉例法 B、對比法 C、喻證法 D、歸謬法

12.八種主要修辭方法:

A、比喻 B、擬人 C、排比 D、夸張

E、反問 G、反復 F、設問 H、對偶

(簡記為:喻擬排夸,二反設對)

13.四種人物描寫方法:

A、外貌描寫 B、語言描寫 C、動作描寫 D、心理描寫

(簡記為:外語動心)

14.七種短語類型:

按功能劃分為七種

A、并列短語

B、偏正短語

C、主謂短語

D、動賓短語

E、動補短語

F、介賓短語

G、的字短語

按詞性分三種

A、名詞性短語

B、動詞性短語

C、形容詞性短語

15.六種句子成分:

A、主語 B、謂語 C、賓語 D、補語 E、定語 F、狀語

16.十二詞類(性):

A、名動形 B、數量代 C、副介連 D、助嘆擬

17.三種記敘方法(順序):

A、順敘 B、倒敘 C、插敘

18.三種省略號作用:

A、表引文內容省略 B、表列舉事項省略 C、表說話中斷延長

19.四種波折號作用:

A、表解釋說明前文 B、表后文跳躍轉折

C、表聲音中斷延長 D、表時地數起止

20.四種引號作用:

A、表引用實際內容 B、表諷刺反語 C、表特定稱謂 D、表著重強調

高中語文的重點知識點3寫作手法知識點

一、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

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

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

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

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

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

開端、發展、、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

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

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

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

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

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

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

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高中語文的重點知識點4修辭手法講解8個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

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結。

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

例如: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

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

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二、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

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

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

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

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

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

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

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四、夸張

1.夸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夸張的幾種形式:

①擴大夸張。

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②縮小夸張。

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張。

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五、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

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

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①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七、設問

設問的特點:“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八、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高中語文的重點知識點5寫作主要表達方式5類

一、敘述

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1.順敘——按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所作的敘述。

順敘型的結構模式是:總敘+分敘(分敘1+分敘2+分敘3+分敘n)+結尾。

作用:條理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其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重要斷面提到文章前面,寫完結局或斷面,然后才按時間順序寫。

作用:這種筆法能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3.插敘(補敘屬于插敘一種)——對全文來說,插敘僅是一個片斷,插敘完后,文章仍回到原來的事件敘述上來。

這種插敘不是敘述的主體部分,一般不發生在主流的時間范圍內。若把這種插敘刪去,雖會削弱主體的深刻性,但不明顯影響主要情節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補敘作用: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某些交代。

二、描寫

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五種人物的描寫方法:

肖像(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作用: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坍嬋宋镄愿?,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等等。具體回答的時候要說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種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等。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時代)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3、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細節描寫:

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三、抒情

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四、議論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五、說明

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

篇2

首先、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不應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應該通過大量學生自主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實踐,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語文能力。語言運用往往因為“約定俗成”而無理可講,人們的母語是在生活中自然習得的。從課本上和教師那兒獲得的,只有比自然習得的更為集中和規范,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自然習得中的實踐經驗和積累等本性。語文課程是應用型課程,“應用”要求實踐,要求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悟。

再次、把握母語學習的特點。

1、充分利用語文資源,拓寬學習空間。學生學習語文,并不是從零起點的,特別是口語能力。學生對語文的接觸并不限于語文課堂內,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不能把學生束縛在“課堂中心、課本中心、教師中心”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社會交往,以及各種傳播媒體等,都能夠學習語文。學習語文的資源和運用語文的實踐機會可能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呂叔湘先生在撥亂反正之初就第一個站出來說:“十年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更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2、學習方法上,強調實踐、積累、感悟、熏陶。吸取母語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母語習得論”。學習母語,有兩條渠道:一條是在母語環境中,通過模仿和練習,無師自通地掌握母語,學術界稱為“母語習得”;另一條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課本,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母語,稱為“母語學得”。學齡前兒童掌握了口語,就是通過習得這個途徑。入學后學習母語書面語,走的是學得之路。不能只重學得,忽略習得。

另外、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學; 銜接

何謂“銜接”?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所釋,它是指“兩事物(或事物的兩部分)前后相接”,也可以說是“關聯”、“接軌”,也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的“結合”。所謂“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是指在初中和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從語文教學的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有序性出發,及時靈活地調節語文教學各要素、各教學環節的組合以及作用的方式,使語文教學過程處于動態的良性運行狀態,使學生在初高中語文學習的過渡中語文素養能得以和諧連續的發展和提升。

現階段,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還存在著許多弊端。不少學生升入高中后,總覺得高中語文知識面寬,綜合性強,容量大,難度大,與初中階段相比有較大的跨度。一些初中語文成績很好的學生,進入高中后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適應。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認真研究初高中課程標準、教材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找準銜接點,加強初高中

語文教學的聯系,采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的語文學習。要實現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我認為高中語文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調整心態,樹立信心,做好心理層次的銜接

許多學校對剛入學的高一學生常常要進行摸底測試,大部分同學 的成績都不是很理想,同學們普遍覺得試題難度過大、現代文閱讀材料篇幅長、考試時間不夠用等,尤其是古代詩歌鑒賞題、文言文閱讀題中的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等考題,在初中時根本沒有接觸過。而出題老師則覺得題量、試題難度只是高一語文測試的標準,已經很簡單了,學生竟是這樣的程度,于是老師對學生的語文基礎很失望,學生也覺得高中語文和初中語文相脫節,對自己能否學好高中語文信心不足。

從初中升入高中,對于學生來說是上了一個新臺階,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學生自然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處于新舊臨界點的他們,非常需要來自教師的寬容、理解和關懷,高中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初高中語文學習的差異,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易后難,先慢后快,循序漸進,要讓學生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引導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尤其是教過高三的教師更要降低教學起點,設計好教學的梯度,不能一開始就給學生一個下馬威,不能一進入高一就用高考的標準要求學生,這樣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二、以熟帶生,溫故知新,做好知識層次的銜接

雖然語文不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而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是它也有自身特有的知識,例如:語言知識(言語知識)、語體知識、語用知識、閱讀知識、口語交際知識、寫作知識、文學知識、古代文化知識等等,沒有扎實的語文知識,就難以建筑起語文素養的大廈。這些語文知識學生在初中是接觸過的,但比較分散淺顯。學生進入高中后,教師可以通過談話、問卷調查、測試等各種方式,了解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具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把學生在初中階段的知識儲備作為學習高中知識的基礎和鋪墊,以舊引新,以熟帶生,促進知識的鞏固化,明晰化,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重新構建語文知識系統。

高中教師要熟悉初中教材,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及時“溫故”?!皽毓省蹦芸s短初高中過渡的不適應期。學生剛剛進入高中,難免產生畏難情緒,如果能在新課堂中聽到熟悉的內容,學生會覺得初高中語文的學習是有聯系的,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便會大大增強。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時,可以用初中學過《沁園春·雪》、《七律·》導入,通過誦讀,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詩詞豪邁的風格,并在理解鑒賞詞的時候,把兩首《沁園春》進行比較,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作文教學中學到“必修一”的寫人寫事時,可以聯系《背影》、《老王》、《散步》、《羚羊木雕》等初中教材中一些優秀的寫人寫事的課文,回憶寫人寫事文章的特點和要求,把高初中有關寫人寫事的寫作知識整合起來進行訓練,溫故知新,循序漸進,學生的寫作能力會逐步地提高。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多舉一些初中學過的例句,如講到文言句式時,可以舉“微斯人,吾誰與歸”、“甚矣,汝之不惠”、“蓮,花之君子者也”、“一鼓作氣,再而三,三而竭”等學生熟悉的句子來講解,學生重譯這些句子,容易找出規律,自然會對各類句式的特點理解得更加透徹。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地運用“以熟帶生”“溫故知新”的方法,梳理比較,溝通聯系,整理歸納,點撥啟迪,有助于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加快適應高中語文學習的步伐。

三、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做好能力層次的銜接

高中語文教師要認真研究初高中的語文課標和教材,明確兩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初中語文主要是加強學生的識記能力和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的培養,而高中語文是在此基礎上主要培養學生應用、審美和探究的能力。教材是語文教學的載體,它把課標的要求具體化了,老師要熟知初高中在語文能力培養目標上的差異,利用教材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在初中語文能力的基礎上突出高中語文能力的培養,避免出現教學上盲目的重復或斷層。

篇4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改革 現狀研究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高中語文教學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問題,教師應當認真分析教學現狀,重點抓住影響教學成效提升的關鍵環節進行突破,扎實有效推動教學改革深入進行。部分教師在這一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教學成效處于低位徘徊,本文將做簡要分析。

一、當前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現狀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素質化的要求,以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為目標,帶動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但是部分學校的高中語文教學工作還存在著“三個不到位”現象:一是部分教師課改理念領悟不到位,還是抱著應試教育的陳舊思想,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應對高考這一終結目標,重結果不重過程,重分數不重能力,重成績不重素質,這樣的觀點制約了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進行;二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推進不到位,部分教師還是習慣于灌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將所有應知應會知識點羅列出來,進行傳授鞏固和記憶,課堂教學舍不得花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沒有能夠創造平臺讓學生進行自主思維,導致課堂教學改革停于表面、流于形式,未能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三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不到位,有些學生雖然應試狀況較好,但是在語文綜合素養方面卻存在著一些短板,普通話發音、朗讀能力、書寫方面、理解能力、構思創作能力等等,并沒有得到協調發展。

二、切實轉變理念,夯實推進措施,有力保障語文教學改革深入進行

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都應當牢牢把握新課程改革的精髓與方向,號準教學改革的脈搏,以扎實有效的措施保障語文教學深入開展。重點要抓住三個方面:一是要始終秉承課改理念不動搖。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將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學習落實作為重中之重,從思想上轉變認識,將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第一要事、第一要責,將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作為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始終沿著這樣的方向不動搖,并且要廣泛汲取其他老師在語文教學改革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堅定不移地推動教學改革深入發展。只有堅定了這樣的理念,才能夠有效克服片面的應試理念,才能夠將教師的精力從題海戰術、時間戰術、灌注式教學等方面解放出來,為素質化教育的推進拓展空間。二是要始終推進模式優化不放松。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始終緊扣課堂教學改革這一主陣地,堅定地推進教學改革,首先要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徹底的變化,堅決擯棄灌輸式、單向式的教學方法,不能對學生進行被動灌輸,要引導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善于質疑,善于總結,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其次,教師要設置一定的學習線索、學習載體,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充分動起來。無論是對于優秀生還是對于學困生而言,都要設置分層的問題作為引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另外,教師還要做到收放自如,在放的環節放得堅決徹底,充分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收的環節要瞄準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疑難之處進行點撥引導,以及組織學生進行集體交流、共同完善等等。以這樣的有效措施優化課堂模式,使語文課堂成為民主開放的課堂,成為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兼顧的課堂,成為素質化的課堂。三是要始終著眼全面發展不偏差。高中語文教學面對高考這一終結目標固然 沒錯,但是在抓好應試目標的同時,教師還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以能力培養為抓手體現學生語文學習的成效提升。教師要將能力培養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例如結合普通話發音糾正問題,對學生進行朗讀方面的能力訓練,既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韻味、讀出感情;結合閱讀分析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學習借鑒能力、自主創作能力,將閱讀理解和學生作文創作聯系起來,建立逐層深入的能力培養體系。教師還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總結梳理能力,要求他們自己總結學習方面的經驗技巧,在汲取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吸收消化、借鑒提升,讓語文學習更加輕松快樂,這一點也是學生能力發展重要組成部分。

篇5

關鍵詞:高中學生;中華傳統;經典閱讀;新高考

中華民族的根基是我國傳統文化,但伴隨著持續發展的全球化經濟,一些外來文化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這對我國傳統文化帶來極大的沖擊。在高考中,語文是極其重要的一門學科,學生高考的總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受語文成績的影響。2018年我國將全面進行高考改革,改革后不僅是語文科目的分值有所提升,分析最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在閱讀和寫作題型上都重點考查學生對于傳統經典的掌握情況。《新課程標準》的頒布,使得中華傳統經典在高考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對于高考改革要及時適應,將中華傳統經典閱讀納入高中語文日常教學當中,使得中華傳統經典閱讀有效的與新高考進行銜接。

一、新高考對高中學生中華傳統經典閱讀的考察方式

近年來,對于高中學生文化經典閱讀的考查都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得以體現。在篇幅和題型的選擇上,越來越朝著《新課程標準》中高考語文命題方向發展。在試卷當中,中華傳統經典閱讀題型題目設計非常新穎,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也是短小靈活,對高中語文教材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都進行了充分的考察。而這些考察方式,第一,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學生對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二,多選擇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中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來進行考察。舉例來說,福建省2007年至2010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均節選自《孟子》和《論語》兩部文學經典,選擇的材料多具有鮮明的文化性質,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作用。第三,重視高中學生日常的語言積累和運用。這樣的題目設置使得語文這一學科的工具性得以體現,在考查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的文化積累水平有著相應的要求。

二、將中華傳統經典閱讀與新高考銜接的有效策略

(一)教師科學的指導學生自主閱讀

教學工作開展要根據教材來進行,教材中的語文和文學知識都非常充實。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和幫助,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對教材進行深度的講解。指導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高中語文教師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通過自身對中華傳統經典作品的閱讀和學習過程,歸納、總結科學的學習和閱讀方法,并將這些方法分享給自己的學生,積極地對學生閱讀傳統文學經典的興趣進行激發,鼓勵學生進行主動閱讀。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教師也要考慮學生的文化程度和對傳統經典的接受程度,幫助學生篩選經典篇目并進行推薦,不可以漫無目的的進行閱讀。帶領學生在晨讀過程當中朗讀傳統經典文學作品,有助于學生對于傳統經典的積累,培養學生主動閱讀中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的好習慣。

(二)打好文言知識基礎

在我國古代,書面語言是文言文。由于時代的變革和發展,學生在對文言文作品閱讀時,有著較多難以理解的部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高中學生對中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閱讀的興趣。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將學生在閱讀文言文作品過程當中遇到的文字障礙盡最大程度的解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考語文成績中的五分之一都是文言文知識的考查,所以,文言文學習的效果對于高考語文成績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也會對高中生閱讀中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有著一定影響。高中語文教師在講授文言文知識的過程當中,要將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幫助并鼓勵學生打好文言文知識基礎,在提高語文課程成績的同時,高效率的閱讀中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

(三)培養具有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

傳統文化自身具有較為濃厚的特點。從古至今,語文都是人們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并且對于人們文化程度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可以通過其自身的語文素質得以直接體現。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中華傳統文學經典的內在較為晦澀深奧,給學生的理解能力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根據這種教學現狀,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培養具有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將更多的傳統文化氣息帶到高中語文課堂之上,使得高中學生了解到中華傳統經典的魅力所在。在教學過程當中,要積極地建設文化課堂。舉例來說,高中語文教師在備課的過程當中,根據課文內容選擇適合高中生閱讀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滿足學生對于中華傳統經典作品的閱讀和學習需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將高中學生中華傳統經典閱讀與新高考進行銜接,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自主閱讀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打好文言文的知識基礎,在課堂教學和學校生活中,培養具有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中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閱讀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面對高考中語文經典閱讀試題的挑戰。但是高中語文教師也不能限制學生僅僅閱讀文學方面的經典作品,還要有目的性地指導學生去進行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的經典作品閱讀。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才可以獲得全面的提升。從發展的目光來看,鼓勵學生閱讀中華傳統經典作品,可以有效地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升我國的文化實力。

參考文獻:

[1]馮帆.閱讀文學經典,把握高考先機――淺談文學經典閱讀對高考的積極作用[J].中華少年,2016,(10):13-14.

[2]李月寧.經典潤澤人生,素養構建和諧[J].中學教學參考,2011,(08):22-23.

[3]王文莉.高考改革背景下加強文學經典閱讀之我見[J].智富時代,2015,(05):08-09.

作者簡介:

篇6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1-0149-01

隨著我們國家的不斷強大,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越來越多,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要學好我們的國語,學習我們古人偉大的文化精神結晶。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學效率并不高,出現的問題也很多。本文對高中語文教學現狀以及改變現狀的對策做出了以下的分析。

1 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

1.1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

雖說語文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強化語文的教學地位,但是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由于老師在語文課堂無法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致高中語文的教學效率不高。所以,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是: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所以要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率,首先就要解決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熱情不高的問題。

1.2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差

隨著時代的進步,團隊合作的意識也越來越高,故此在高中語文教學,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較低,從而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出現第二個問題就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差,從而導致學生對所學的語文知識的理解不深,導致高中語文水平不高。

1.3過于注重教學過程,忽略了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改的頒布,老師也越來越注重教學過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逐漸地忽略了教學效果的檢驗。從而導致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出現重過程輕結果的問題。

2 改變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的對策

2.1改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的學習熱情之所以不高的主要是因為高中語文課堂沒有吸引力,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要改變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首先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可以從教學方式著手,高中語文老師可以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效率。比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使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沁園春》的時候,老師可以設置一個游戲來提高學生對于《沁園春》這篇課文的記憶,比如接句子的游戲。在學習完《沁園春》,老師可以借由這個游戲來考核學生對于《沁園春》這篇課文的熟悉程度,首先,游戲規則如下:

a.老師從《沁園春》課文中隨便抽取一個句子

b.然后老師抽點一位同學來接下一句課文

c.學生接完老師的句子后,就再從《沁園春》課文中選擇另外一個句子,然后再選擇同學來回答。

以此類推下去,故此,在《沁園春》的學習中,由于老師在課堂上使用游戲教學的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參與游戲的興趣,從而加深了學生對于《沁園春》的記憶。故此,高中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可以使用一些有趣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效率。

2.2多提問,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越來越不愿意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長期下去,學生就越來越不愿意去思考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從而就導致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思考能力差的情況的出現。故此,為了提高學生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思考能力,老師應該增多在課堂上的提問,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學習《師說》后,老師就可以提問學生在《師說》里面所出現的實虛詞的意思,在提問中培養和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如果在提問的過程中學生無法答出正確答案,老師可以繼續讓該學生回答下一個問題,直至該學生回答正確后,才能坐回座位,老師才會選擇另外一位同學來回答下一個問題。通過在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問題,并在提問的過程施加壓力的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除了老師提問學生問題的方式外,學生也可以通過思考來對老師提出問題,比如在學習《勸學》的時候,學生對于“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也可以在課堂上舉手請教老師,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解答學生的疑惑,也可以在課后回答該學生的疑惑。

2.3注重對教學結果的檢驗

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老師除了要注重教學過程外,還要注重教學結果,故此,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老師應該要做好對教學結果的檢驗,這樣才能改變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效率。比如,在每學習完一個內容后,老師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要求對學生進行教學結果的檢驗。例如,在學習《師說》后,老師可以考核學生對于《師說》這篇課文的熟悉程度,首先,老師可以考核學生對于《師說》的背誦,在課堂上隨機地抽取幾位同學來進行背誦。除了可以考核學生對于《師說》課文的記憶程度,還可以考核學生對《師說》的理解程度,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隨機抽取幾位同學來回答在《師說》里面出現的實詞、虛詞以及句式。通過這些考核,老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師說》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學效果較差,比如學生無法流利地背誦出《師說》,那么老師就可以相對地調節一下教學進度,再加強對《師說》的教學,努力提高學生對于《師說》的理解和記憶。故此,要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率,語文老師應該注重對教學結果的檢驗。

總的來說,雖說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但是隨著問題的發現,高中語文老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方式來完善自己的教學計劃,努力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黃衛華.提升高中語文教學品質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篇7

關鍵詞:高中語文;魯迅板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159-02

隨著高中課改的進一步深入,作為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部分——課程結構的調整,特別引起了在高中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的注意。

新的高中課程方案,已經將原有的“學科—冊—單元—課”的單調課程結構形式,改革為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的有機形式。其中對于“模塊”教學設置,更是對課程結構的一次大的變革。語文作為一個單獨的科目,由若干個模塊組成。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每個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并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模塊都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與建議。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十個多月的教學工作中,對一個作家及其相關的作品在教學實踐中產生了一些感觸與想法。這個作家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巨匠——魯迅。如果說雨果是法國文學史無法繞開的大山,那么魯迅就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乃至中國文學史無法繞開的大山。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p>

現行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及讀本中一共收入了七篇魯迅的文章,其中小說兩篇:《祝?!?、《藥》、《阿Q正傳》;散文兼雜文三篇:《〈吶喊〉自序》、《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F行的語文讀本中魯迅的文章暫不一一列舉,而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魯迅作品闡發探究時又必須要引入另外一些相關的魯迅的作品以及魯迅的評傳、事略,相關的紀念文章等等。單從篇幅上看,魯迅及其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可謂重中之重,教材中所有的作家更是無出其右者。

同時,魯迅與作品及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又承載著語文學科的許多基本要求,體現著語文學科的特點與目標。在對于語文課程結構模塊的定義上,我們還并不能直接看出課改之后的教學內容與今天相比有多少進步之處,因為新的教材還在醞釀之中,而課程改革精神已經傳達下來。對于必修課程模塊的建構還是從學習目標、內容、知識體系上來劃分的,與之對應的語文選修課程也安排了相關系列,因而更多地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第一性質——工具性。關于知識體系的分類,應該是屬于一種橫向的獨立與聯系,可是如何來實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或者說如何使得語文學科有一條或者幾條完整的精神脈絡,使教材與教學上能夠體現一種精神、思想的連貫性,我想應該是屬于縱向范疇的;而關于魯迅的教學可能正是可以用來作為建立縱向聯系的一條重要線索。

至目前為止,我還只能就其表層作一些教學的試驗,因為大多是由一些教學中的實際現象引發了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從而引起我的這些思考的。但由于從事工作的時間還很短,因而試驗也并沒有得出真正的結論;于是,綜合的一些東西姑且只能稱之為構想。

在橫向的模塊中(我希望出臺的新的教學范本與教材能夠對模塊作出最好的詮釋,而不是繼續作一些篇目的調整,又或者是在確立了彼此獨立的知識體系的同時更加割裂了教學內容的精神聯系),我想我們是否還可以尋找一些能夠貫穿三年高中教學的精神線索,將語文教學能夠從經緯上共同編織出一幅絢麗的畫布。我的這個試驗,便是將高中語文教學中魯迅及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加以整合。所謂整合,當然不能是單純的將篇目堆放在一起,我反對將高中語文教材變為文學史、文學理論以及語言學理論與應用,這是大學科目,體現知識體系的獨立性,便于就其中一點進行專入研究,而高中語文仍是處于普及教育階段,因而沒有必要進行體系分科,所以,我決不是想將魯迅作品放在一個固定的單元里集中學習,連續一兩個月只與魯迅“打交道”,學生會“發瘋”的。整合不等于集合,集合是表層次的,而整合是深層次的,當然目前尚在試驗階段,能說有多深,恐怕會遺人笑柄,我姑且只敢稱其為“版塊”。與地理上版塊的概念不同,我所謂的“版塊”注重于“海平面”以下的結合而不講求“大陸”的“接壤”。

同時,一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也促使我下決心找出維系這“版塊”穩定的精神線索。對于魯迅的認識在新的時期面臨著新的難題:一方面將魯迅神化的舊體制下的舊思維被否定了,另一方面,否定又過激化,在否定了“神”的魯迅之后,甚至進一步否定了“人”的魯迅,或者將魯迅庸俗化地肆意解構。這在信息空前膨脹的今天,不可能不對學生產生影響。同時,時間距離造就了隔膜,大部分學生不了解魯迅,單純把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來看,既然是歷史人物那就是過去時了,永不再回來,于是他們不想去了解魯迅,也懶得去了解魯迅。這些都是錯誤的。于是,高中語文關于“魯迅版塊”的教學,一開始就必須在學生心中給魯迅以重新定位。

我想從“年輕的魯迅—胸懷壯志的魯迅—戰斗的魯迅—偉大的魯迅—青年永遠的導師,中國民族肖像的描繪者”,這一最終將魯迅定位在一個“偉大的人”的過程,正好從這篇《〈吶喊〉自序》開始。這篇序言,交代了1924年前的魯迅從一個求新的青年到走上“在精神上療救國人”的文學道路的一段心路歷程,表面上它可以串起一些選自《朝花夕拾》初中課文,同時,也能聯系到現在學生自身所處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初建階段。少年求學的魯迅,或者比留著髭須的導師更具親合力。中國儒家的衰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厚古薄今,而將孔子等先師神化,因而重塑魯迅形象,不能再像廟里供奉的菩薩,高高在上卻是泥胎一座。魯迅的精神歷程也可以提供給學生一段人生的洗禮。

當然,最初的魯迅文藝應該是從寫小說開始的,小說恐怕是語文學科中最能吸引學生的部分了,同時關于小說,我們還可以調動其他的資源豐富教學,但那是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問題,而我們討論的是精神聯系。從《吶喊》到《彷徨》,正是暗寫了自《〈吶喊〉自序》后魯迅的精神歷程,從“奮起吶喊”到“荷戟獨彷徨”,魯迅似乎又陷入了低回,這無奈與無助到《野草》又開始爆發,從小說到散文,魯迅由一個“文藝醫生”成長為一名“文藝戰士”。文學作品,不再是溫和的“湯劑”,而變成了刺向敵人的匕首和投槍,變成了愚眾頭上的棒喝。從含蓄的小說表達,到雜文激昂的戰斗文字,魯迅始終在選用最適合表達自己思想情緒的文學樣式。這對于學生的寫作可以說有莫大的啟示。

從進化論到階級論,從“打倒孔家店”到“拿來主義”,從《紀念劉合珍君》到《為了忘卻的紀念》,我們用三年“魯迅版塊”的學習一同體會魯迅的成長。隨著魯迅精神的最后完善,學生也從而真正地理解魯迅;同時在此基礎上,同學的欣賞、認識水平也會從被小說吸引的淺層次,逐漸過渡到對于魯迅雜文、散文乃至思想的形而上層面的思索。

整個現行教材三年六冊語文,“魯迅版塊”的作品的選擇,還是比較能夠符合這段魯迅個人的精神成長經歷的。當然這段經歷也可以看作是學生重新認識魯迅的經歷,同樣又是學生自己精神成長的經歷。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文史不分家,在歷史方面,近現代史的學習,也會有助于我們探索魯迅的成長軌跡,每個人的發展都不免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而那個時代的驕子,也必是真正書寫時代、歷史的人物。有幸,近現代中國史與“魯迅版塊”幾乎是并行開始的,于是史可以證文,文亦可以映史。這又是更大方面的橫向聯系。

作為“魯迅版塊”的收尾,選擇《阿Q正傳》看起來似乎有些違背了我所說的“一貫到底的精神發展的直線歷程”,又繞回了1921年,然而追求絕對的“精神直線發展”是可笑的,精神的歷程本身有曲折,在曲折中發展,所以不必要求教材按時間嚴格排序。同時,收尾的《阿Q正傳》自有它的獨到作用,既然是收尾,那么就應該作個總結,來篇紀念文章唱唱贊歌不好嗎?我認為大可不必,高三了,也沒這么多工夫,擇其要者最好,有句話叫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魯迅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用畢生的心血為他深愛的民族畫像,對于中國國民性的描繪乃是魯迅最成功處,而《阿Q正傳》更是這方面無可替代的杰作。不同于現代主義者的精英意識,魯迅對于愚眾的態度,在阿Q身上集中展現,決不站在所謂的高處俯瞰世人,而是真正地愛世人,有怒有哀,但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屑。這使得,我們重塑的“偉大的人”的魯迅,更加臻于完善。魯迅的偉大,在于他在人間。

魯迅的成長歷程也是他對自己的錯誤、缺點、偏見不斷糾正的過程,如同他自己在那篇著名的短文《戰士和蒼蠅》中結尾說的那樣:“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痹诮虒W的過程中,不要回避魯迅的缺點,相反知錯能改乃是最偉大人物難得的品質,瑕不掩瑜,何況這些缺點反而為學生塑造了更有血有肉的魯迅。

真正的思想與精神是無法灌輸的,它們需要人們自己去經歷,去體驗,有時候,這種體驗不是要回到過去,把那樣的生活再過一遍,有時,僅僅只是讀他一兩本書,在精神上與之契合,進而跟隨他“走過”一段心路歷程。我想,這樣,更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

篇8

一、運用幽默的語言導入新課

通常情況下,導入能夠奠定一節課的基調。因此,要想在課堂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用幾句幽默的語言做一堂課的開場白,既能夠創設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也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愿意親近教師,配合教師。

比如,一位高一語文教師上開學的第一課,由于是第一次和學生見面,為了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他在進行自我介紹時運用了比較幽默的語言:“同學們好,第一次與你們見面,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咱們學校里最‘憂瘦’的語文教師?!边€沒等這位老師介紹完自己,立刻有學生說:“老師,你是發音不準確吧,應該是‘優秀’。”這位老師回答道:“我沒有發音不準啊,我說的是‘憂瘦’,‘擔憂’的‘憂’,‘胖瘦’的‘瘦’,因為我一直比較瘦,而且擔憂自己還會瘦下去,所以說自己是‘憂瘦’老師?!睂W生聽后哈哈大笑,在這笑聲中,師生間的關系拉近了,也和諧了,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進行得非常順利,這就是幽默達到的效果。

高中階段的學生思想已經基本成熟,思維也比較活躍,倘若語文教師不茍言笑、古板冷漠,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博學多才,還要熱情開朗,善用幽默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幽默的語言激發學生興趣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姡昂谩笔钦莆罩R的重要前提。那么,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動因是什么呢?心理學告訴我們:幽默恰是有效的誘發這種學習動因的重要的要素之一。興趣若被激發出來,教學效果便會相應增強。中學語文教材收錄了許多傳唱千古的詩詞美文,為了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古典文化的興趣,可先介紹文學家的一些趣聞軼事。

有一次在講李白和杜甫時,我進行了這樣的對比,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而杜甫則是“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你們要多結識李白這樣的朋友啊,杜甫太孤寒了。這樣調動學生的情緒和課堂的氣氛,學生便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懷著對古典文學濃郁的興趣去學習了,同時也很形象地認識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區別了。

三、運用幽默的語言啟發學生思維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認為教師講得越多越好。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語文課堂陷入了耗時低效、重“灌”輕“啟”的弊端,而學生也逐漸形成了懶惰、膚淺、僵化的思維。這種思維嚴重影響了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深入理解,也制約了他們語文能力的提高。幽默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利用幽默的語言來開啟學生思考的大門,引發他們的思維,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

比如,在分析《守財奴》這篇課文時,對于葛朗臺、夏洛克、阿巴貢、波留希金這四個人物,有位教師說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話,使這幾個人物的形象非常立體,而且揭示了他們貪婪、吝嗇、自私的本質,這句話就是:“這四個人除了金錢和良心什么都不缺。”學生聽了會心一笑,這看似是一句玩笑話,實則指出了四個人最本質的特點,之后這位教師再引導學生詳細分析這四個人的物形象和性格特點,即虛偽狡詐、貪得無厭、視財如命、毫無人性。幽默的話語活躍了課堂氣氛,開啟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討,也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再如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文,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作家到歐洲訪問,在宴會上,有位記者向這個作家提問:“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現在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難道不怕變成資本主義國家嗎?”講到這里,我讓學生根據當時情景,把自己當成這位作家,想一句回擊記者的話,他們都積極思考,并各抒己見。聽了學生各種各樣的回答后,我給出了這位作家說的話:“先生,你現在正在吃牛排,難道你會害怕因為吃了牛排而變成牛嗎?”之后,我讓學生在歡笑之余分析這位作家幽默回答的妙處,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氛圍,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將書本知識與社會現實相結合,使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篇9

詩歌,這個已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瑰寶,是我國悠久歷史里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詩歌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讀懂她,理解她。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審美教學,因為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然而,新時期的青少年對詩歌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領悟多少?教師又如何來實現課標的要求呢?下面筆者根據對詩歌教學的幾點體會,淺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詩歌鑒賞。

一、品味詩歌的韻律美

詩詞教學的常用方法就是反復朗誦,因為學生通過反復朗誦詩歌能逐漸理解詩詞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平時的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朗誦環節。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誦詩歌時,應該特別注意朗誦的基本常識,如語速、聲音大小、停頓等,要引導學生把握好詩歌的朗誦節奏。首先,要正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如歡快的詩歌,因為詩人想要表達的是喜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朗誦時語速要適當加快,節奏分明;如果讀的是悲涼的詩歌,語速就要放慢,把握好停頓,這樣才能正確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讀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時,學生就要放慢語速,這樣才能將詩人的凄涼、孤寂之情表達出來,并體會到詩歌中孤獨荒涼的意境。

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的意境是人們在了解現實和思考想象中形成的,它是一個思想體系,用現實的人、物、景來展現詩歌中的情境。一般情況下,人們贊嘆詩歌的意境非常美,是因為詩人做到了情與景的完美融合,這也是古代詩歌的美學特征。在鑒賞詩歌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他們深入到詩歌的意境之中,感受詩歌意境的獨特魅力。找到詩眼是理解詩歌的關鍵,這樣才能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進而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例如,在教學的《沁園春?雪》時,通過朗誦可以發現,上闋的詩眼是“望”,其主要作用是總領全詩;下闋的詩眼是“惜”,借用歷史上一些著名君王的事跡來為下文的“還看今朝”作鋪墊,這就是詩的中心思想。再比如,在教學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時,“落花時節又逢君”一句,作者借用落花來形容自己離別時的不舍,更襯托出了離別之時凄涼的氣氛,這與前一句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對人生苦短的感嘆。

三、體會詩歌的美學美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目的就是以詩歌鑒賞為基礎,努力挖掘每個學生的審美意識,使他們具備美學思想,并在生活中得以體現,去發現美,創造美。學習詩歌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反復朗讀。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確把握詩歌的意境美。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是詩眼,其中,“直”“圓”會在人的腦海中形成立體形象,讓人聯想到邊關環境的凄涼。每首詩歌的情感表達方式都各具特色,教師要用正確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詩歌中的意境美,這是詩歌鑒賞教學的核心。

四、鑒賞詩歌的具體方法

(一)反復誦讀,激發想象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的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二)e累、運用鑒賞知識

1.詩歌內容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對于不同類別的詩歌我們要各有側重,有所體會,絕不能一脈相承。

(1)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等。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边@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3)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了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2.詩人風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如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2)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辭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中的。

(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4.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指導學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可以體會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一般情況下,歲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

5.表現手法

篇10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典詩歌 鑒賞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71-01

新課標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做了明確的要求:“培養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睂τ诟咧械膶W生們來說,詩歌的學習不僅僅是增強文化鑒賞水平,更重要的是高考會考察詩歌鑒賞。因此,在教學中為了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背誦能力,還要培養學生掌握不同種類詩歌的基本鑒賞能力。因此,在教學時我們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1 把握背景,導入創作情景

在古典詩歌鑒賞教學之前,要求學生去搜集詩詞的創作背景資料。每一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獨特的社會根源和性格根源。每一部文學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主觀審美感受。不同的社會地位、人生經歷,就會導致作者生活態度、作品風格的不同,就是同一作家也會因人生的經歷而有所變化,作品前后期的風格也會發生變化。例如,《醉花陰》《聲聲慢》就是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醉花陰》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一個多情善感的富家,她用的全是一些名貴或雅致物品,《聲聲慢》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則是一個悲苦無助的孤寡老婦,相伴她的只有凄風冷雨、殘花淡酒、寒窗孤燈。所以,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們了解到詩人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或是作此詩時的特定情況,才能做到“知人論世”。離開寫作背景,作品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不了解李清照飽經離亂生活的苦痛,怎能體會“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凄苦。

2 誦讀感受,激發學生興趣

誦讀是古典詩歌鑒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精背是從古至今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而有效的方法,欣賞古詩必須要反復誦讀,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誦讀分為音讀、意讀、情讀三個層次。

2.1 音讀

音讀就是要讀準每個字的發音,讀清句子,讀準詩句的節奏,聲音上的整齊頓挫。如,“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不能讀成“在/水一方”。四言的節奏是2/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言詩的節奏是2/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也有2/2/1的停頓,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七言詩的節奏一般是2/2/3,“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2.2 意讀

意讀就是學生弄懂詩句字面上的意思,整首詩的大致意義。如仿讀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讀得平緩,“不知”開始上升,“亡國恨”達到頂點,“恨”更重。讀出正確的語調,激起心中的憂憤。領會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情感的憂慮。讀出詩的韻味就達到了這一層的要求。

2.3 情讀

情讀就是學生讀時要把詩句中的感情朗讀出來。情感有起伏,聲音也隨之起伏;情感有往復回旋,聲音也隨之有往復回旋,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情感和聲音要契合起來。如讀杜甫的《登高》,可以學生幻想自己就是漂泊不定、老病孤愁的杜甫,站在高高的藍天下、呼呼的大風中,面對無邊的落木和滾滾的長江,看著清水、白沙,聽著猿的哀嘯聲,緩慢而低沉的讀出來,傳達出詩人沉郁頓挫的內心情感。

朗讀是培養語感,擴充古詩句積累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師可以利用早讀和上課的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強化記憶。為了使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長久持續,教師可以經常變換誦讀的形式,教學時就可以利用一些學生喜愛的古詩詞改變的歌曲營造意境。如《明月幾時有》《一剪梅》《虞美人》《獨上西樓》等都是很好的音樂素材。

3 領會意象,感受意境美

意象和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也是中國古典詩詞藝術的靈魂,是古詩詞的魅力之所在。鑒賞古詩詞只有緊緊把握住這兩者,就可以理解到古詩詞內在的涵義。所以說,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教學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把握住詩歌鑒賞的這兩把鑰匙―― 意象和意境。

3.1 引導學生領會意象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意就是意味、意韻,象即形象、圖象,意象是個性化和情感化的形象,是作者的主觀情思和客觀物象相融會、相凝聚的復合體,是具體可感、立體靈動的,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載體。我們要抓住這些意象,仔細體味領會,通過聯想、想象感悟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準確感受作者的感情。比如李清照的詞《一剪梅》抓住藕、秋、雁、月、舟等一系列典型意象來訴說出詞人思夫的心情,傾吐著詞人內心綿綿痛苦的感受。學生要積累一些意象在古詩詞中代表的含義,再見到這個意象時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領會詩句的含義。

3.2 引導學生感悟意境

感悟意境是指將這個整體作為對象來深入體會獨特的意境,體驗詩歌中的思想感情,進而對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作品意義等方面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欣賞。詩歌的美是通過意境的渲染和營造來得以展現的,因此,在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就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體味意境帶來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以杜甫的《登高》為例,詩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抒情,情與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遠悲涼的意境。學生根據不同的詩歌作品去體味其中的意境,這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

4 結語

教師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必須把知識方面的基本功做足,比如詩人身世經歷及背景的介紹,古典文化常識的講授,具體字詞的含義和用法,都是為了學生們深化理解古典詩歌而做鋪墊。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去品味,在其品味的基礎上再進行點撥,這樣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和學習興趣??傊?,古典詩歌的學習任重而道遠,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引導學生逐步進入古典詩歌鑒賞中去。

參考文獻

[1] 張玉芳.淺談如何加強高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7):98.

[2] 袁麗.新課標下的高中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研究[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