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范文
時間:2023-08-14 17:40: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考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高考改革中,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不斷提升,所以在相應的課程改革中,也要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放在突出位置。對于地理學科而言,現代學校教育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地理知識技能的應用,還有地理學科素養,這種素養相對于具體的地理學科知識而言更加受用,對于學生的影響是終身性和發展性的,所以說在面對高考改革時要更加關心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為我國培養更加合格的人才做準備。
1.對地理學科素養的認識
各個學科素養結合起來構成了我國基礎教育素養,這是我國基礎教育對于學生培養的要求,學科素養是學生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養成的針對學科的一種心理素質和思想意識,是學生今后發展的基礎,針對地理學科而言,是在地理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地理知識掌握的一種方法,這包括一定的地理意識,使得學生在今后學習和生活中涉及地理知識時能夠找到學習并掌握的方法,這種地理學科素養是人在今后成長過程中所必備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地理學科素養需要在具體的地理知識的學習中不斷地積累而養成,包括方法、技能、情感等,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地理學科素養。地理學科素養絕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對地理基本書本知識的記憶、背誦或對地理考試試題的簡單答復。
2.培養地理學科素養的重要性
在知識社會的今天,對于人才的要求變得不一樣了,教育要想適應發展趨勢,就必須對教育不斷進行改革,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新型人才,學科素質是人才發展的基礎,只有在基礎教育方面做好,才能為今后人才培養做好準備。中學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掌握地理學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這使得學生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能夠運用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去學習,不斷完善學生自身,同樣地理情感和學生今后的發展也有很大的關系,更加實際一點說也能夠更好地適應高考,在高考地理學科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3.地理學科素養培養的具體實踐
為了適應高考改革的發展趨勢,為了滿足學生終身發展對整體素質提升需求的需要,在實踐教學中要逐漸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拓寬學生的培養途徑,這樣才能適應高考改革背景下對學科素養的培養要求。
(1)改變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只是單純地傳授學生相應的地理知識,不注重地理知識的應用和相應能力的培養,我們要明確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所以說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知識的應用。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教師在進行相關知識的教授時,要多舉例子,特別是要注重舉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事事有地理、時時有地理,體會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明確地理知識的重要性,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地理情感,對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是很重要的。例如,在進行地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我國實際的案例進行分析,同時教會學生一些必要的防震的生活技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地震的來源等,擴充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2)改變教學理念,發揮科技的優勢。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教、學生學,這種教學模式效率低,對于學生的思維也有一定的限制,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應用到教學中,所以就要對教學方式做出一定的轉變,結合多媒體的優勢,為學生創造一個視覺和聽覺上的刺激,使其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視頻引導的方式,先讓學生對這一現象產生強烈的興趣,這樣在相應的講解過程中學生就能夠更加專注,取得的效果也會更好。同樣拿地震教學舉例子,通過視頻的播放,為學生展示地震發生時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地震對生活的影響,從而激起學生的興趣,甚至激發學生努力學好地理,培養正確面對和預防地震的意識,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結合視頻文件,模擬地震發生的情況,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形成以及其原理,這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很重要。
(3)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地理學科素養中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發現問題”意識的培養,這同樣是高考改革的重點,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學生提問老師解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發現問題,找到自己想學的或感興趣的知識,向老師提出學習要求;同時老師也可以采用問題連續問答的形式,由淺入深,讓學生逐漸發現地理課堂學習的目標,從而提升學生地理學科的思維能力和培養發現問題的習慣。例如,在例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出圖片,讓學生設置問題,找出這個圖片中哪些是考點,最后再將例題所問的問題給出答案,對于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先討論,對于錯誤的答案,一步一步指引,不要全盤否定,要讓學生自己找到問題所在。
篇2
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識是體現地理核心概念和培養地理學科素養的載體。以構建核心概念為方向,突出核心概念的功能和價值,構建知識體系,提升綜合思維能力的高三地理主干知識復習能有效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高三地理課堂復習的效果。本文以高三地理必修3中“生態環境的建設――土地的荒漠化”為例,說明基于核心概念功能下的高三地理主干知識的復習方法。
一、以構建完整的核心知識體系為基礎
土地的荒漠化是區域生態建設中的主干知識。對荒漠化復習要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這一體系包括荒漠化概念的本質、內涵和外延。同學們在復習中要細化考點、分解目標、構建知識結構。如下頁圖所示。
二、創設情境,為構建核心概念的知識框架提供支撐
在復習中僅僅靠構建框架是不夠的,也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在進行概念學習時需要結合大量地理學事實,也就是學習情境,才能為構建框架提供支撐。只有把核心概念放在一定的應用情境下,將事實性知識置于我們的概念框架中, 概念的不同層次被各種豐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實細節展現出來,知識框架的構建才會顯得生動和有意義。
例如,對荒漠化的情境復習可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創設情境,構建主體知識框架結構。
以樓蘭古國的興衰為背景材料,可設置兩個基礎問題:
(1)分析樓蘭文明消失最主要的原因。
(2)樓蘭古國的滅亡對現代的綠洲城市有何啟示?
設置以上問題的目的是解決荒漠化產生的條件和治理的措施。第一個層次的復習難以使同學們達到對概念的本質和不同層次的把握、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第二個層次:選擇具有相似h境和差異環境的區域,進行概念的運用和遷移。
(1)以賀蘭山為背景,分析賀蘭山東、西兩側土地荒漠化類型差異的原因。
該問題增加了地形這一因素。在自然環境變化的情況下,荒漠化產生的類型是不同的。
(2)以南方丘陵為背景,分析南方地區的主要荒漠化問題。
可通過比較干旱區域和濕潤區域自然條件的差異,分析歸納出南方地區荒漠化的成因。這是在差異明顯的環境下對概念的使用和辨析,客觀上呼應荒漠化的本質是土地的退化,表現為荒漠的景觀。
第三個層次:新情境下概念的應用。
通過不同層面的練習,利用結構化的知識體系,來解決地理問題是提升推理和應用能力的有效方法。而在高三復習中選擇經典的案例和高考題來訓練是明智的選擇。例如,2013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Ⅱ第36題、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36題,從表面上來看都是考查風沙活動,從本質上來看都是變相地考查荒漠化。
因此,復習地理的目的絕不是使同學們記住一些地理事實,而是使同學們關注核心概念,通過地理事實與情境,歸納與分析概念的本質,理解地理規律,并以此來構建合理的概念框架,進而能夠在新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
三、通過比較和辨析,深刻理解概念
同學們頭腦中有時會有一些相似概念的存在,在復習過程中要通過比較、辨析、練習鞏固等方式來深刻理解頭腦中的相似概念。例如,荒漠化、沙漠化、荒漠的概念,很多同學都是混亂使用的。原因是這些同學對概念辨析不清,導致在考試中不能準確答題。在復習中要對這些概念進行比較和辨析:荒漠是一種景觀。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過程。沙漠化是荒漠化發生于干旱環境下的一種土地的退化,而在云貴高原的土地退化則表現為流水侵蝕下的土地退化。同學們要在概念的辨析中明確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的特征不同,產生荒漠化的類型也不同。
四、引入系統地理原理,轉換對主干知識的理解角度
沙漠化從生態問題的角度看,是土地的退化過程,景觀上表現為沙丘的擴展。從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看,沙漠化是風力的侵蝕和搬運過程,其實就是風沙的活動過程。從天氣的角度看,主要表現為沙塵暴天氣。風力沉積的地貌類型表現為沙丘,而沙丘的存在是地表荒漠化的一種表現。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來解釋地理現象,轉換對主干知識的理解角度,能幫助同學們形成地理聯系的能力,有效提升地理的核心能力。
五、關注主干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概念間的關聯
復習中如果只死記硬背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是無法將知識進行靈活變通與應用的。核心概念的主要功能就是為解決地理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同學們要能夠運用核心概念來解決問題,學習和體驗概念的形成和應用過程,建立概念間的關聯,以形成綜合思維。
復習土地荒漠化時關鍵要理解荒漠化的形成條件。教材中以西北地區為例構建的土地沙化條件無法適用于所有的區域。因此必須對案例進行抽象后,得到如下結論。①物質條件:疏松的沉積物;②動力條件:多大風天氣。在此基礎上根據情境材料,延長思維的鏈條。例如,疏松的沉積物來源于這樣的條件:干旱環境下,地表植被較少,地表土壤發育不良。干旱的內陸區本身多大風天氣。當因為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導致地表后,地表失去保護,風沙就開始活動。
篇3
一、看背景選材,強調情境,突出地理事實
考生拿到試卷,看到的背景材料大多是不曾相遇的情境,再靜心思考題目所設置問題,又是似曾相識的地理道理。這就是新高考的突出特色之一,選用教材之外的素材,創設新的學習和研究場景,用“意料之外”的情境材料,考查“情理之中”的地理知識和地理能力;突出地理事實,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命題專家選材的視野極其開闊,從生活中來,或從生產中來;從傳統文化藝術中來,或從最新學術成果中來;來自于經典話題,或來自于熱點話題;來自國內,或來自國外。試卷創設出多樣化的情境,提出多層次的問題,使地理高考的過程多姿多彩,內容有理有趣。
1.設置中外區域背景,提升綜合題承載力
綜合題一般題量大、分值高、問題多,只有較大空間尺度的區域才能承載如此重任。滿載大量地理信息的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地圖,再加其它圖表和文段,為題目背景的表現、題目的設問、問題的層次和學生的思考提供了空間。所以,區域地圖成為全國各地高考綜合題的首選,如表1所示。但要注意的是,所設問題并不考區域本身的地理“死”知識,而是綜合考查考生的地理空間想象力和地理綜合分析應用能力。
2.創設自然情境,讓考生有親臨感
地理環境的相似性是相對的,差異性是永遠存在的,微尺度的地理環境更是千姿百態。微尺度空間的地理問題考查,給學生創設近距離的自然情境尤為重要,各試卷中也做得很到位。例如,全國Ⅰ卷第43題,通過一段文字材料,介紹古鄉溝的冰川數量、堆積物厚度,中游河谷狹窄形態,考生猶如親臨現場,對古鄉溝夏秋季節冰川泥石流破壞力巨大的原因進行分析,思路也就相當清晰。全國Ⅲ卷第36題利用區域圖和文段介紹,讓考生仿佛行走在內格羅河畔,感受河流的水文水系特色。
3.創設生活情境,讓考生有體驗感
部分試題以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為背景,創設情境命題,讓考生體驗“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化情境的試題,題干和選項考生比較熟悉,問題最接近考生認知發展區,有利于考生作答。例如,全國Ⅰ卷第37(3)題 “某科考隊員欲近距離拍攝熊,推測他在甲地選擇拍攝點的理由”的提問,將有拍攝經歷的考生帶回往日的回憶;也讓沒有拍攝經歷的考生,想象著去嘗試體驗拍攝的情景。全國Ⅰ卷第42題,莫干山的“民宿”,特別貼近農村考生的生活,讓人置身在田園風光中,感受鄉野休閑的樂趣。全國Ⅱ卷第42題的“篁嶺曬秋”和第44題的“廢棄快遞外包裝”都是發生在考生身邊的事情,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江蘇卷第9~10題的低碳社區住宅景觀設計(如圖1),源于生活普通住宅,又要高于生活,追求低碳目標,這就是地理的學習與應用。
4.創設生產情境,讓考生有使命感
試題背景材料常取材于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結合生產和社會中的實際問題進行設問,揭示地理學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要求考生在新情境中分析、解決新的地理問題。如全國Ⅰ卷第36題的茉莉花種植和第44題的高池養蝦、全國Ⅱ卷第1~2題的莊園經濟、江蘇卷第29題高鐵建設。產業轉移這一話題考生并不陌生,但全國Ⅰ卷第1~3題“佛山陶瓷”產業轉移的情境較為新穎,考生多是第一次遇到。考生若僅憑以往的經驗或感覺草率作答,可能會誤選。在此新情境下,考生需對陶瓷產業做一番思考,再結合背景材料、題干信息,才能得出正確答案。又如,江蘇卷第23~24題設置的“我國南方某山區立體農業系統”情境(圖2),在傳統表達方式上有所創新。圖2左圖是直觀的種養現場,示意立體農業的外表;右圖用箭頭表示要素間的聯系,顯示生態農業的內涵。此種情境下,考生充分解讀圖中信息,做題就沒有那么難。
5.用熱點素材設置情境,集聚社會正能量
試卷依然圍繞熱點話題選取材料、設置情境,反映時代特征,放大試題教育功能,集聚社會正能量。北京卷第1~2題,以國際地理學大會為背景,把三個城市會議主題標在坐標圖中,讓北京“構建我們的和諧世界”等城市主題更加鮮明;第36(4)題“精準扶貧”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有效脫貧話題。全國Ⅰ卷第44題設置人類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問題,全國Ⅱ卷第37題涉及人與生物之間的公平問題,全國Ⅲ卷第4~6題提到我國人口流動問題,其意圖都是在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看待社會問題,提升思維品質。對 “一帶一路”的國家發展戰略,天津卷第12題用新舊“絲綢之路”來設置題目,浙江卷第36題以中國與尼泊爾、印度聯系的南亞通道來創設情境。這些設題依托學科知識,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關心國家大事。
6.用學術成果設置情境,促地理教學與時俱進
試題用地理學科的新觀點、新成果、新發展來創設情境,反映地理學研究與發展的動態及學科前沿,也反映地理學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和貢獻。例如,全國Ⅰ卷第7~9題和天津卷第1~2題,都用到貝殼堤分布與變化的圖文資料。這是地理學科研究的新成果。渤海灣貝殼堤是世界著名三大古貝殼堤之一,在國際上的海洋、古氣候、古環境研究領域占有重要位置。全國Ⅱ卷第37題大熊貓棲息地范圍變化的圖文資料,全國Ⅲ卷第10~11題山峰冰期的資料,也是眾多科學家研究的結晶。試題中還出現大量“新詞匯”,如全國Ⅰ卷中的“磷累積量”、“冰川泥石流”、“高位蝦池”,全國Ⅱ卷中的“莊園經濟”、 “篁嶺曬秋”,全國Ⅲ卷中 “陸上三峽”,北京卷“空氣質量指數”,天津卷“光纜信息傳輸”,浙江卷“階地”、“探空氣球”、“智能汽車”等,讓考生耳目一新,似曾相識又不曾相遇,分析圖文信息,回想已有知識,方可明了其含義。這是考查學生能力遷移的表現。
用科研成果作為命題素材,利于檢測考生即時學習能力和地理思維品質,利于高校選拔優秀考生,利于促進中學地理教學更好地實施新課程理念。在中學教材“一標多本”情況下,跳出教材選取案例,有利高考公平。
二、看材料呈現,強調多元,突出信息讀取
2016年全國各地高考地理試卷中,區域特征的表現、情境的設置、問題的提出,大多通過各種圖、表、文字資料形式組合呈現。多樣化的地理圖像(見表2)是信息呈現的主要形式。文字資料信息量受到一定控制。全國卷文字資料字數量排第一,京、津、浙相差不大。試題信息或圖文并茂,或圖文互補,充分運用地理的圖表語言,使試卷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
從表2可看出,區域地圖出現的頻率最高,等值線圖第二,往后是分布圖和統計圖。區域地圖、分布圖能承載更多信息量,可全面考查考生的空間思維、整體觀念和綜合能力;等值線可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空間表現與時間演化,考查抽象思維、動態意識和分析能力。
試題圖像活潑多樣、立意新穎、制作精妙,彰顯命題人的智慧和地理學科的魅力。有的圖圖疊加,如北京卷第3題將等值線圖與降水柱狀圖疊加,既節約卷面空間,又有效考查考生靈活運用多種圖像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圖圖重合,如全國Ⅱ卷第9~11題圖,將剖面圖與坐標統計圖合二為一,設計新巧。有的圖圖呼應,如江蘇卷第23~24題圖,左圖表示空間效果,右圖揭示內在聯系,彼此呼應,富有美感,易讀好用。有的圖像新奇,如浙江卷第9~10題的探空氣球漂移路線圖(圖3),取材新穎,成圖少見,富有動感。考生沿著路線思考,潛意識隨著氣球在極地高空漫游。有的“圖簡意賅”,如全國Ⅲ卷第7~9題圖的信息量不多,思維價值卻很高,要完成此題,考生必須發揮空間想象力,在圖中疊加植被、降水、徑流等多個地理要素,用整體性觀念分析氣候、生物、地質、水文之間的關系。
試卷使用圖文材料,重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圖表讀取能力是公民獲取新信息必備的基本技能。讀圖例注記,看坐標表頭,析箭頭數據,用圖釋文,以文釋圖,從圖文中提取顯性信息,挖掘隱性信息,搭建信息間的聯系,將其與已有知識匹配或重組,解決地理問題。
三、看考點分布,強調基礎,突出主干知識
在試卷結構、題型題量、試題風格方面,全國卷試題具有很強穩定性,沒有因為2016年新省區加入作出大的改變;京、津、蘇、浙卷也延續往年的風格特點。從分值看,全國、浙江等卷,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內容基本平衡。全國Ⅰ卷“必修Ⅰ:Ⅱ:Ⅲ:選修”的比例約為48:30:12:10;浙江卷“必修Ⅰ:Ⅱ:Ⅲ”的比例約為52:36:12;全國II、III卷與全國Ⅰ卷接近。具體考點分布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看出,試題除對地域文化、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常態農業地域類型、區域能源利用、地圖、地理信息技術等內容不涉及或少涉及外,地球運動、大氣與氣候、地表形態塑造、地球上的水、自然帶、自然對人類的影響、人口、城市、農業及區域農業生產、工業、地域聯系、工業化與城市化、區域生態建設、流域開發治理、產業轉移等內容,試卷都有覆蓋,主干知識突出。天氣與氣候、農業生產活動、河流及流域是考點密集分布區,考查比重非常高。宇宙及地球內容考查的比重及難度下降。選修中,全國Ⅰ卷多考“原因”,全國Ⅱ卷和Ⅲ卷多考“措施”。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內容,多是背景信息的載體。
在突出考查主干知識的前提下,更強調主干知識板塊中的基礎知識。如時間計算和正午太陽高度角應用、天氣因子、氣候成因、河流水文、沉積作用、垂直地帶性、工農業區位、城市功能區等。這些小板塊既是主干知識中的基礎,也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密切相關。
文綜高考三科合卷,各科題量受到極大限制,考點落在主干知識上是一種必然選擇,也是教學中要重點突破之處。
四、看學科追求,強調本位,突出核心素養
強調本位,即將火力集中于考地理本學科的問題。2016年全國高考地理題守住了地理本位,尤其是江蘇卷很好地保留了地理的原汁原味,不刻意拐彎抹角,不玩文字或“腦筋急轉彎”游戲。文科綜合卷地理題量少,而備考內容多,不必考本位之外的東西。今年考題在強調本位的同時,更突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的考查。
“人地協調觀”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協調關系的深刻認識和理解,是一種地理價值觀。對其的考查,多處可見。例如,天津卷第12(1)題要求考生從地理環境變化的角度,說明北方古“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考查考生能否辯證地看待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全國Ⅱ卷第37(1)(2)題是關于人類活動與大熊貓棲息地范圍變化之間關系的研究,要求考生能正確判斷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的方式及其合理性。
“綜合思維”是指人們全面、系統地認識地理事物現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地理的區域性、綜合性、動態性和研究方法多樣性,決定了地理思維的綜合性。考題涉及不同角度和層面的綜合思維。例如,全國Ⅰ卷第37(2)、全國Ⅲ卷第36(1)等題,要求考生從要素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象的整體性,通過各種自然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來解決問題。全國Ⅱ卷3~4、浙江卷1~2等題,考查考生從時空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演化。浙江卷9~10題要求考生運用大氣運動、天氣系統、物體運動速度、地球空間距離等知識,分析探空氣球漂移的原理,考查考生綜合推測地理因果過程的能力。江蘇卷第27題,涉及“季風、氣溫、降水、地形、河流補給、徑流變化、海浪侵蝕、海水倒灌、城市、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生態問題及環境保護、國際合作、流域合理開發與綜合利用”等眾多知識點,要求考生從地方綜合的角度,分析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形成的影響以及區域人地關系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說明決策依據。
“區域認知”核心素養的考查,要求考生習慣于用空間來認識地理事物與現象,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等方式認識區域特征和區域人地關系問題,形成因地制宜進行區域開發的地理思想。在表2中,區域地圖和分布圖所占比例相當高,可見今年高考題對“區域認知”素養考查的力度。例如,全國Ⅲ卷第36(2)題要求對“河上很少有橋”這一現象作出合理解釋,這就是在看考生是否具有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現象的意識與習慣。浙江卷第9題是在考查考生能否正確采用認識區域的方法與工具認識區域。全國Ⅱ卷第36(2)、(4)題,是在考查“能夠正確解釋、評析區域開發利用決策的得與失”的區域認知素材。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品質。試卷借助各種新穎圖文材料,設置情境化的問題,來考查考生在地理調查、實驗研究等方面的實踐能力。例如,北京卷第11題設置了“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數與出行能耗的組合關系圖”的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城市功能區的知識,在生活中踐行綠色出行、科學出行。浙江卷第2題是一個地理研究過程,即如何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得出云杉分布地圖。此類題目是在看考生能否根據地理實踐活動的類型和目標,選擇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和材料,完成地理實踐任務。浙江卷第6題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地理觀察方法,能夠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和資料,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實踐性的考題,是在有意引導教學要組織社會實踐,學生要參與社會實踐。
對地理學科素養的考查,不只是考查考生的知識、能力,更多在考查考生過往的地理閱歷。閱歷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這種考題,能把真正優秀的地理考生選。
五、看題目設計,強調層次,突出問題探究
2016年全國各地高考地理試題,問題設置層次豐富,層遞性明顯;問題探究環環相扣,多角度復合式考查相關地理知識、能力和素養,體現出高考選拔性考試的特點。
1.選擇題“多題共材,成組出現”
選擇題大多數是以成組套題出現,多題共用一個背景材料。相對于每題都給材料,多題共用的材料,可以給出更多信息,構成情境,形成新思維場;還可以減少考生關注的信息種類,集中思維。不同的試卷,成組選擇題考查的內容要求不盡相同,省市卷多側重知識廣度,全國卷多講究思維深度。例如,天津卷第1~4題,一題一個考點,分別考到地形地勢、海陸變遷、降水類型、氣溫因子等考點;江蘇卷第11~12題分別考時間計算、城市氣候。全國Ⅰ卷第1~3題,圍繞“陶瓷產業”主題,逐層深入式設問,考查了陶瓷生產的區位條件、陶瓷產業轉出及轉入的原因等一個地理事物的多個方面;全國Ⅲ卷第4~5題,以“城市人口流動”為研究對象,考到人口流向的變化、變化的原因、人才引進考量等多個層次,深挖深究,考穿考透。
2.綜合題“一材多問,層層遞進”
綜合題多以區域為依托,圍繞同一個主題,選取一組素材,創設新的情境,多角度多層面設置問題,研究與之相關的地理元素及相互關系,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考查考生知識的綜合性和能力的層次感(見表4)。
有些綜合題多視角設問,重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橫向綜合。例如,北京卷第36題以大別山區為背景,考到氣候、地形地貌、水利建設、交通、工業區位等多個方面,要求考生弄清圖文材料之間、問題與材料之間、前后問題之間的緊密聯系,理順思路,解答問題。
有些綜合題多層次設問,重地理問題的內涵,縱向深入。例如,全國Ⅱ卷第36題以羅訥河利用與保護為主題,從自然到人文,從宏觀到微觀,從“地與人”到“人和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階梯式設問;江蘇卷第29題以區域高鐵建設為對象,按“交通問題交通建設交通對其它地理要素的改變交通對整個區域的影響”順序,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鏈條式設問,要求考生“打破沙鍋問到底”。又如,浙江卷第37(3)題關于“成都與重慶之間汽車產業分工協作的發展思路”,從材料和平時積累中挖掘出“產業鏈分工,產品分工,不同零部件協作”三個層面,這對考生思維深度和表達精度的要求都很高。
統計近年來高考地理綜合題,橫向綜合的題在減少,縱向深入的題已經成為主流。這些變化提示我們,模式化教學、機械記憶、模仿應用等教與學的做法必須摒棄;探究式學習,發展地理思維,從“解題”轉向“解決問題”,一定是今后教學改進和加強的主旋律。
六、看能力考查,強調原理,突出四大能力
高考大綱提出的 “四大能力”,在2016年全國各地高考地理試卷都得以充分體現(見表5)。
從表5中看出,絕大多數題都考查到“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能力的考查主要體現在綜合題中。用簡潔語言等形式把地理事物說明白就是描述;闡釋地理事物是通過比較、判斷、分析對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進行解釋。如全國Ⅰ卷第36(1)“說明氣候條件”屬于描述,(2)、(3)“解釋原因、分析原因”屬于闡釋。“論證和探討”的考查涉題不多,但設問深,綜合性強;分值高,難度較大。如全國Ⅰ卷第36(4)①“說明脫貧致富的啟示”和②“提出經濟發展的建議”等問題,要求考生發現問題、提出觀點、論證問題、解決問題,考查考生的深刻認識、獨立見解和準確表達等高層次的綜合地理能力。
再看“細化能力的考題分布”,試題特別強調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考查,尤其集中在運動與分布規律、原因及影響因素兩大方面。表5中考分布規律的題有全國Ⅰ卷的第10題,浙江卷的第36(1)(2)、37(1)等題。試題考查到地球運動、大氣環流、鋒面運動、氣候變化、水循環、洋流、地殼物質循環、海岸變化、人口流動、城市化發展、產業轉移等多種地理運動規律。要求回答的原因題很多,浙江卷第36(3)題,全國Ⅰ卷的第36(2)(3)、37(2)(3)、42、43題。原因類題目在其它卷中,占的比例也很高,充分體現了《高考說明》所言的“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縱觀全國各卷,因素方面考到影響氣溫、降水、河流水文、生物分布、農業區位、工業區位、產業轉移區位、人口遷移、城市分區、港口、高鐵、風電場、熱電站、產業園的因素。
七、看教育價值,強調引領,突出立德樹人
高考試卷既要有選拔功能,更要有育人價值。2016年高考地理試卷,充分利用地理學科視域開闊、人文資源豐富的優勢,發掘時代主題,強調價值觀引領,突出立德樹人。
1.祖國認同
試卷立足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經濟發展成就,設置了育人價值高的好題目。如天津卷第14題以 “媽祖文化”為情境,分析臺灣產業集中轉入福州、廈門的原因,考生從中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力量和兩岸親情的濃郁,體驗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北京卷第36題用古人“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于他山也”的描述,揭示地理現象,樹立文化自信。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漸入老齡化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江蘇卷第28題以攀枝花“陽光花城”和“候鳥式”養老為題材設置題目,展示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體現對老年人的關愛,滲透愛國主義情懷,增強考生社會責任感。
2.國際理解
認知世界情勢、尊重多元文化、關注世界大事也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視角,在試卷中也有所體現。如北京卷1~2題以國際地理大會為題材,引導考生關注全球問題,增強全球化意識;第41(1)題由“中法文化之春”活動切入,依托馬賽港的發展歷史,通過分析法國天然良港的條件,引導考生放眼世界,增強國際理解。又如,江蘇卷第27題,以我國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為空間尺度,從中國放水解旱切入,探討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開闊學生尊重差異、尋求合作、共同發展的國際視野。
3.人地和諧
人地協調觀念既是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也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人地協調觀在試卷中被多次不斷強化。如通過浙江卷第8題的思考,強化考生節能減排意識。全國Ⅱ卷第44題“廢棄快遞外包裝帶”的處理,都是從現實中的問題切入,強調人地協調,注重可持續發展。全國Ⅲ卷第36(3)題,“你是否贊同在該地區拓展旅游觀光業”開放性問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價值觀,既要看到經濟發展的一面,又要看到環境保護的一面。
篇4
【關鍵詞】 能力 主干 地圖 可持續發展 熱點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4)01-030-01
地理由于其綜合性強,理科色彩明顯,難度相對較大,往往成為文綜得分的瓶頸。高考能否達到預期目的,考出考生的能力,主要取決于試題。命題是有效測量的重要保證,又是決定考試成敗的關鍵。縱觀近幾年文綜地理試題,地理學科命題已日趨成熟,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特色和思路。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或者說趨向:
1. 強化學生能力的考查。“3+X”高考改革的重點是考試內容的改革,即在考查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考查。高考所強調的地理能力是建立在一般學習研究能力之上的帶有地理學習研究的要求和特征的能力。能力的表現和考核方式應該是多方面的,在文綜地理試卷中,突出和強調了以下幾方面的能力目標,它是根據考生完成測試的思維過程制定的:
(1)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審題能力。要求在閱讀試題的基礎上,一方面,知道試題提供了哪些信息,哪些是有效信息,從這些信息又能得出什么新的信息;另一方面,知道試題問什么,是怎么問的。
(2)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一方面要求調動與問題有關的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要求運用所學知識與試題信息分析問題。
(3)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與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表達能力。要求在完成前兩項能力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科學規范、邏輯嚴密的將符合問題的答案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指導學生做題時,一定要熟悉這種思路,強化這些能力。
2. 側重考查學科主干知識。在高考有限的時間里,要利用文綜試卷中有限的幾道地理試題,能考查到的地理知識是有限的。試題往往考查的是最能體現地理學科特色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同時也合理引導地理教學和學生備考。具體來說,地理的主干知識有以下幾個方面:自然地理中如物質的運動變化、圈層特征等;人文地理中如人類活動的區位、人地關系等;區域地理中如世界主要地區和國家、中國主要地區和省區的區域定位和區域分析等。這些主干知識一方面是學科的基礎知識,是可再生知識不會陳舊;另一類是應用性很強的知識,與社會實踐關系密切。在考查這些主干知識時,往往不是孤立地考查某一個知識點,而更多是綜合考查知識的交結點,注重學科內綜合,如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區域地理與系統地理的綜合。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考過程中,一方面要強化對主干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更要重視知識網絡的構建、綜合能力的培養。
3. 地理圖像的地位日趨重要。地圖是地理學的工具,最能體現地理學的特色。地理圖像極高的內容綜合性和概括性及方式的多樣性和變化性,特別適合對學習能力和綜合知識的考查,因而備受命題者青睞,常被用作高考命題的信息載體或設問來源。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套試卷中約有6~8幅圖,大致是每兩道題一幅圖,同時圖的數量還有上升趨勢,形式越來新穎,內容越來越豐富。出現在試卷中的地理圖像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中學教材和地圖冊;二是相關機構的統計和研究結果;三是大學教材和地圖冊。這些圖像經過縮放、裁剪、組合、變形等手段處理后,結合考試需要和學生實際出現在試卷中。具體來說,在試題中出現頻率高的主要有以下三類地理圖像:一是分布圖,包括政區圖、地形圖、等值線圖、經緯網圖,反映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分布狀況;二是統計圖,包括結構圖、表格、坐標圖等,反映地理事物的相互關系和組合狀況;三是示意圖,包括地理過程示意圖和地理原理示意圖,反映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變化規律。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考中要加強對學生讀圖、用圖、填圖、繪圖能力的培養,同時要重視對課本或地圖冊中一些重要的地理圖像的理解和把握。
4. 倡導經濟繁榮、社會公正、生態安全的可持續發展觀。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地球表層的自然環境關系的科學。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激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迫使人類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認。高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通過試題呼吁學生關注可持續發展,這類題在高考中的比重在逐漸增加。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以某些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案例,如生態工業園為例,讓考生分析其形成條件、綜合效益、發展方向;二是通過試題大量引用我國的古文古詩詞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三是以一些地區的典型環境問題為例讓考生分析其形成原因、深刻危害、進而提出相關解決措施,從而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這就要求平時要讓考生有意識地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積極付諸實踐。
篇5
高三二輪復習以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地理部分考試內容為依據,復習時,不再追求知識結構的先后順序,或學生認知結構的邏輯要求,而是對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通過合理的專題劃分,按專題重點復習。注意提煉主干知識和關注知識結構質量,建立更加完整、完善而清晰的地理知識體系與知識網絡,達到將多個模塊的內容有機地整合成為一個整體。
三輪復習是最后的沖刺復習階段,關注熱點,以題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點,查漏補缺,加強對學生解題能力和技巧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學期主要復習必修3的剩余部分和選修地理Ⅲ旅游地理、選修地理Ⅴ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地理Ⅵ環境保護的復習,以及高考地理二輪、三輪的復習。高考二輪復習是對重點的綜合性專題的突破,主要針對高考的大塊考點;三輪屬于高考前的沖刺。
三、教學進度
第二章 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第二節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以洞庭湖為例
第三節 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以田納西河為例
第四節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美國為例
第五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以珠江三角洲為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第一節 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
第二節 全球定位系統和數字地球
二輪專題突破
專題一 地理基本技能
第一講 地球儀、地圖及地理信息技術
第二講 等值線的判讀
第三講 統計圖表的分析
第四講 地理數據分析與計算技能培養
專題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講 地球的宇宙環境和地球的結構
第二講 地球的運動規律及意義
專題三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
第一講 大氣的運動規律
第二講 水體和地殼運動規律
第三講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專題四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專題五 人文地理事項與原理
第一講 區位因素分析
第二講 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和工業地域類型
第三講 人口、交通和城市
專題六 區域地理與國土整治
第一講 區域空間定位
第二講 世界主要國家和中國主要地區
第三講 國土整治和可持續發展
第四講 區域特征分析與差異比較
專題七 選修部分
第一講 旅游地理
第二講 自然災害與防治
第三講 環境保護
考前沖刺
專題八 題型突破與答題建模
第一講 選擇題常用答題技巧
第二講 綜合題題型與答題建模
專題九 熱點問題
專題十 規范答題要訣
地理教師工作計劃(二)一.工作思路
遵照學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計劃,我們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力爭取得2019年高考的優異成績。
二.工作目標
1.上好每堂課,規范課堂教學。根據2019年考試說明,逐一落實考點。努力完成學校下荙的高考任務。上重點線的人數超過目標上本科線的人數超過要求上專科線的人數超過98%。開展培優和補差的工作關注尖子生力爭在2019年的高考中再現地理學科的輝煌。
2.按質按量完成學校在創建工作中所下荙的各項工作。根據教學處和教務處各項工作計劃高三地理科要求每位教師完成教育教學檔案資料工作(包括教師個人計劃、總結、教案、聽課本、積分冊;教研組計劃、總結、教研活動報表;科組計劃、總結、教研活動報表、第二課堂活動報表)。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工作80%以上的教師能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時覆蓋率50%以上;能純熟制作開發課件,優化課堂教學。
3.按新高考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課,做到考點過關,能力過關。
三、工作要求
在第一輪復習中,堅持從嚴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1、鉆研考綱和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著眼教材,建立必修概念系統網絡,進行全面系統地復習。
(1)全面了解教材,掌握重點。
(2)突出主干,落實基礎,做好用好概念系統化。
(3)留意總結,特殊是地理事現象、規律分析與歸納。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集體備課: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要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備課,要在掌握高考方向的基礎上備課,要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備課。
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聰明。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按學校安排本科組每周于周三下午第八節在五樓教師辦公室進行。
(2)上課: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認真上好每一課,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因材施教,補差提優。要留意做到講練結合。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3)課后反思:總結課堂得失,養成課后反思的習慣,在反思中求進步。
(4)完善聽課制度,取長補短,年輕老師多向老教師學習,共同提高。
(5)遵照學校安排,堅持做好教學常規。
3、全面備考,習題精選、精練、精評
堅定執行學校提出的習題系列化教學要求,對試題要精心組合。從不同的習題難度入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上合理安排學生訓練時間。試題講解要及時,要講透,要留意解題方法,解題思路的培養,回元強調答題的規范化,地理語言的專業化。提高學生的解題析題能力。
四.工作措施
為荙到今年的高考目標我們高三地理科a組決心:同心協力、齊抓共管;既要質量、又元數量。清楚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每節課,對基礎較差的同學還是以夯實基礎為主,在高考中提高基礎分;對基礎較好的同學在夯實基礎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科能力,力爭提高第二卷的分數。為荙到這一目的,我們全體高三教師要齊心協力,
共同抓重點,釋疑點,收集今年的高考信息。
2.切實搞好培優和補差的工作,培優工作主要由周、羅老師負責,對象主要以第一層次班的學生為主,清楚措施是:關注尖子學生答題的正確規范,上課加大容量;每兩周訓練一套高質量的模仿試題;與尖子生進行個別談話
輔導。對基礎較差學生的補差工作主措施是,按照考綱的要求落實基礎知識扎扎實實搞好基礎知識的復習。
3.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考生的知識水平是衡量高考的成敗標準,但是,考生的心理素質也是不可忽視的。考生的思想負擔過重,精神過度緊張,勢必影響到考生的知識水平的畸形發揮。臨考之際,良好心理狀態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好的心態,不要使學生在平時的考試中患得患失,要培養他們大度的心理。
4.加強文科地理的教學,本期文科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完成一輪專題復習任務、講練結合,夯實基礎,為深圳一模、二模和高考作預備。
5.配合各部門做好各項工作,科組及老師果斷按質按量完成各項任務。
地理教師工作計劃(三)本學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學期,關系到2019年高考的成敗,關系到又一屆畢業生的前途,所以本期本組工作不能懈怠,必須盡全力保質保量完成,確保20高考圓滿成功。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考試大綱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法指導,以“專題復習”、“專題訓練”和“專題測試和綜合測試結合”為主,重在抓知識間的聯系,實現對地理主干知識的鞏固、完善,對學科思維能力的提升、發展。
二、時間安排:
1, 一輪結束:2月底。
2, 二輪時間:3月初——4月20日左右。
3, 三輪時間:4月下旬——5月底。
4, 自由復習:6月1日——考試前。
三、具體模式:
1,二輪以“專題復習”、“專題訓練”和“專題測試”相結合,每一個專題又系統的知識直接歸納,一套訓練題,一至兩套試題(所選復習資料試題量偏少),不定期進行單科綜合和文綜綜合測試。即做到“三個一”:一個專題、一套練習、一套測試(最少)。
2,三輪復習以綜合訓練為主,重在解題方法、解題技巧的養成,心理素養的培養,削減非智力因素的錯誤和失分,培養良好健康的應考心理。
3,考前個別診斷輔導,針對個別成績好,答題有小瑕疵,心理不穩定的學生在考前適時進行輔導,以心理輔導為主,過程中進行知識提醒。
4,考前總動員,集中進行地理解題方法指導。
地理教師工作計劃(四)一、教學目標:
本學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學期,關系到2019年高考的成敗,關系到本屆畢業生的前途,所以本學期教學工作絕不能懈怠,必須盡全力保質保量完成,確保20高考圓滿成功。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計劃。
二、指導思想:
以xx2019年高考說明地理科考試大綱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法指導,以“專題復習”、“專題訓練”和“專題測試和綜合測試結合”為主,重在抓知識間的聯系,實現對地理主干知識的鞏固、完善,對學科思維能力的提升、發展。
三、教學內容分析:
高三地理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學教學計劃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識本身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并且要照顧到同其他學科的配合。
初中地理的內容,主要是地球、地圖的初步知識,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高一必修課以系統地理知識為基本內容,以人地關系為線索,闡明地球的宇宙環境,構成地理環境的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使學生了解和認識地理環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人類應如何合理利用環境和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于人類生活和生產的方向發展。高二地理主要介紹部分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如人口地理、城市形態和地域結構、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政治地理等內容。高三地理選修課是在高一系統地理的基礎上,著重講授環境保護和海洋地理的相關內容,初中和高中地理必修三以區域地理知識為基本內容,有利于學生樹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四、教學計劃安排表
略
地理教師工作計劃(五)一、學生基本情況
通過綜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試成績,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學水平,搞好復習,提高地理教學實效性,特制訂本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二、指導思想
本學期必須緊抓地理教材、地理課程標準、注重雙基教學,構建地理主干知識框架和網絡,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關注社會和生活。處理好自然、人文和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熱點問題應體現地理學的應用功能與社會價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圖表、文字信息的分析應用能力。教學中應突出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區域性。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評價、歸納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鉆研教材、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試題
要認真鉆研教材和考試說明,研究2015—2018年高考題,要不斷研究高考的新變化和發展趨勢,深刻理解考試大綱內容和含義,認真學習試題分析,研究高考試題的命題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學不偏離高考的要求。重視每次考試對試題的分析,根據存在問題有針對性的講評試卷或調整教學策略。
2、抓好“雙基”把握好教學導向
在高三的備考中,教師的復習不能帶有僥幸的心理去猜題、押題,一定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立足于“雙基”,從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讀圖、地理過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觀念、地理能力、地理規律,要強調地理特征的空間性。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做到萬無一失。為此,應重視地理原理的教學,并重點抓住以下幾方面:一是夯實基礎識,到邊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構和完善學科主干知識體系;三是對重點知識形成專題,挖掘知識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強化規律(過程)和方法,重視聯系和運用。
3、強化地理圖表的學習
空間性是地理學科區分于其他學科的最主要特點。地理高考題可以說是“無圖表不成題”,從客觀性試題到主觀性試題,均以圖表為信息加以命題,可以說學生從地理圖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敗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時復習,應以課本中原圖為基礎,熟練判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并能在地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和圖表等,并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教學中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圖文轉換,圖圖轉換等類型的綜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養
知識在于積累,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潛移默化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素養、地理靈感以及地理能力,強調對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斷、推理、歸納、應用,突出考查考生獲取圖表信息的能力,遷移整合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比較、分析、評價地理事物和現象,描述、闡釋事物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5.加強案例教學,訓練學生解題思路和答題的技巧
從高考試題反思我們的常規教學,教與學都必須注重方法。這方法就是要做到選取典例,通過案例式學法或教法,舉一反三,形成能力。實施案例教學,教會學生以不變應萬變。訓練學生進行學科術語規范、條理清楚、突出關鍵詞、邏輯嚴密的表述。
6、關注社會、關注時政熱點和焦點
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關注社會發展和我國國情。如: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溫室效應與臭氧空洞、氣象災害與自然災害、外來物種入侵、南水
北調、能源問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及流域的綜合治理、產業結構調整、循環經濟、節約型社會、三農問題、東北工業基地的振興、中部崛起、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等,地理學科的時代性強,在日常教學和訓練中應以反映現實和熱點的“新材料、新情境”為載體,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素養,以體現培養學生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價值。
7、訓練學生用學科術語規范答題
從這幾年的高考閱卷和試題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審題不到位、答題沒有要點也是導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準確審題、規范表述、嚴謹答題的能力是高三一開始復習我們做老師就必須有意識的培養,要盡可能將失誤減少到最低。
篇6
一、試題基本情況統計
總體而言,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地理試題難易適中,緊扣《考試大綱》和教材,注重考查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運用地理規律、地理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突出了對“雙基”和各項能力的考查。試題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
二、試題特點
1.取材于生活和現實,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試題以圖像和文字材料為載體,結合社會生活和社會現實設置問題情境,既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實用價值,也增添了試題的趣味性、直觀性。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地理試題的主題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三農”問題,如溫州瓜農選擇在海南島種植西瓜;二是資源問題,如中國利用巴西鐵礦石發展鋼鐵企業;三是環境問題,如赤潮;四是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如輪臺與義烏,東西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些題材有很強的社會現實意義,能引導考生客觀地認識當今中國和世界所面臨的資源、農業、環境、區域發展等重大問題,有積極的導向作用,有利于考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同時,該卷試題也較好地滲透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命題取材貼近考生生活實際,關注農業、人口、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等問題;倡導考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培養考生運用地理規律、地理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2.重視地理基礎知識,突出了對基本技能的考查。[HT]
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地理試題重視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貼近了考生的學習,并且大多數題目與教材內容有直接的關聯。該卷試題的設計和選擇科學合理,卷中沒有出現偏題和怪題。該卷試題注重考查學科主干知識,不回避教學重點和難點,如試題涉及工業分散、天氣與降水、農業生產、海洋污染、等值線判讀、區域可持續發展、工業區位因素分析等地理主干知識。同時,該卷試題也突出了對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學科素養的考查。
3.能力立意,重視對地理圖像的分析與對地理問題的探究。[HT]
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地理試題圖文結合,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色。地理圖像能直觀表現出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通過對圖像的分析,能考查考生從圖像中獲取信息,利用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決問題”是解答含有地理圖像的題目的基本思維方法,其中一些關鍵信息的獲取對解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本卷第1~2題中某跨國公司投資建設的制造企業和該公司研發中心在中國分布的相關信息;第10~11題圖像中的海陸分布和等值線信息;第36題區域分布圖中的空間位置信息和經緯度、等高線的數值信息;第39題圖像中巴西的海陸輪廓信息等。同時,在地理問題的設計上,該卷試題突出考查了考生闡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如第10~11題中對動物的種密度與年均溫空間分布呈正相關地區的探究;第36(1)題中對輪臺種植瓜果的自然條件的探究;第39(1)題中對中巴聯合在巴西興建鋼鐵廠對中國和巴西之利的探究等。該卷試題以圖像這一載體為平臺設置問題情境,從不同層面、多個角度來考查考生的綜合能力,因此考生快速準確地識圖、用圖、析圖,獲取和整合圖像信息成為解題的關鍵。
4.回歸教材,立足學科主干,注重地理思維的鏈接。[HT]
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地理命題立足學科主干知識,不偏不怪,涉及內容突出了地理學科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特色。試題在平和的設問中考查了地與理、思與辨、論與述,要求考生知地、析因、究理,其中客觀題部分涉及的內容主要有工業分散及跨國公司發展、天氣與降水、農業生產、赤潮、等值線問題探究等,主觀題部分涉及的內容主要有農業區位條件分析、工業區位條件分析、我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在農業區際協作中各自的優勢條件分析、中巴聯合建廠之利、鋼鐵廠有利區位條件分析等。該卷試題注重圍繞中心問題進行思維鏈接,有效回應教材主干。
5.區域性和綜合性相結合,地理學科特色明顯。[HT]
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地理試題較好地體現了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綜合性這兩大主要特色,如該卷地理試題中的4個圖表中有3個為區域分布圖。以特定區域出現的特殊地理事物作為命題的背景和信息載體,更是該卷地理試題的一大特色。這些題目以時空為主要線索,對區域地理知識和自然地理知識、人文地理知識進行了整合,體現了地理學科研究的本質特性――綜合性。與往年相比,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試題更增強了對跨學科的綜合意識的考查。如第39(5)題“分析加強金磚國家經濟合作的意義”,顯然,考生若想準確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將地理知識和政治知識有機聯系在一起。
6.凸現對地理思維品質的考查。[HT]
地理學科的綜合能力可以概括為五項:地理學習能力、地理研究能力、地理思維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和地理測試能力。這五項能力形成了相互聯系的統一的整體,其中地理思維能力是地理能力的核心。考生的學習能力要通過地理測試體現出來,即考生在答題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能力。如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第36題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既有文字材料的描述,也有圖像的呈現;既有顯性的信息,也有隱性的信息。該題考查了考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可以檢測出不同資質考生發現信息、判斷信息、提取信息等思維能力。其中第(1)問“評價輪臺種植瓜果的自然條件”,要求考生結合輪臺自然地理特征進行正確的評價,其充分考查了考生的思維品質。像這樣考查考生地理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的試題該卷中還有很多。
總體來看,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地理試題學科特點鮮明,地理知識覆蓋廣,對本學科的“理”有所淡化,與政治、歷史兩學科的綜合比較自然,突出了對教材主干知識和地理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讀圖分析能力與地理問題探究能力的考查。
三、備考啟示[HT][HJ2.9mm]
1.抓主干知識,重“雙基”訓練。[HT]
在復習備考中,根據《考試大綱》和教材的特點,教師應重點抓好主干知識和原理的教學,如經緯網地圖的應用分析、各類等值線圖的判讀及應用、天氣與氣候、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問題及對策、人類活動(工業、農業、商業、旅游業、交通運輸等)空間格局的分析、環境問題原因分析及可持續發展措施等。教學和復習時,師生要夯實知識基礎,理解、掌握主干知識體系,對重點知識進行系列整理并形成專題講座,加強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培養。
2.強化地理圖表教學,培養考生讀圖分析能力。[HT]
圖文結合,是地理試題的一大特色。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地理試題中的圖像類型多樣,呈現出立意高、情境新等特點,考查了考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突出“圖”的地位,以圖像為載體強化考生對知識的理解,對圖像的認識。在后期復習中,教師應進行針對圖像的專項突破,并對圖像進行分類,使考生掌握不同類型的地理圖表的分析方法。
篇7
摘要:中考加試地理雖然可能會加重一些學生負擔,但對高中甚至整體的地理教學水平的提高都有著直接的影響,為但有利于學生未來的成長,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水平,建議:為初中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平臺,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師的素質;重視地理教學,全面提升地理學科的地位;制定合適的考試政策促進初中地理教學;開發地理課程資源,構建開放的地理課堂。
關鍵詞:中考;地理;重要性;建議
我經常被人問起:你教哪一門課?我說地理,很多人就會說:地理是小科,不是高考科目。我說中途是停了幾年,后來又恢復了。聽話的人連連嘆息。而嘆息中帶著一絲輕蔑,又帶著一點憐惜。此時,我總覺得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好像沒有多大意義。地理真的不重要嗎?這個問題大到專家小到百姓,對地理理解不同,答案也是多元化的。首先從地理恢復高考的事實可以證明,專家是認同地理的重要性的。其次從人類的發展來看,什么知識最重要?這個說法本身已經不重要了。無論是作為個體的人,還是社會的人,都應該從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兩個方面來努力。試想一個能讓原子彈爆炸的人卻搞不清方位,一個掌握地區發展大局的人卻弄不明白什么是區位,這是多么的可怕呢。一個人生活的質量,其實要靠一種先進的生活理念來維持,而這種理念的最先進之處在于可持續。因此初中地理教育在中學基礎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們不能因為中考沒有設置地理學科,就隨意放棄它。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不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要加強初中地理教育。
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每次給高一同學上課時,都感到遺憾和痛心。很多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可以說是空白或者說是缺失,他們有的連本省的省會都不知道,更不用說是其他省的省會和其他國家的首都。他們不但缺失了初中階段應掌握的地理知識,同時也缺失了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和地理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影響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影響國家九年制義務教育目標----提高全民素質的實現。因此我覺得加強初中地理教育非常重要,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全社會的重視。
由于我市的中考沒有地理,多數初中學生對這門課程很不重視。在初一、初二年級,有些學校常用地理課上主科、有的學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課;在初三年級又沒有開設地理課,因此學生的地理知識普遍遺忘和欠缺,幾乎是一片空白;這種教學現狀使學生對地理課興趣較弱,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較為薄弱,應具備的識圖、讀圖和畫圖的地理素質較差,這些直接影響到了高中地理教學。主要表現為:(1.)新修還需補舊知,增加了高中教學的內容,影響了高中教學的進度。(2.)增加了高考復習的難度,高考復習中,教師不得不安排很多課時對區域地理進行補弱。可見,初中地理教學問題的存在對高中甚至整體的地理教學水平的提高都有著直接的影響,為此我對中考加試初中地理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中考加試初中地理調查材料
為了加強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為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現就初中地理學科中考加試進行問卷調查。
1.調查對象:初、高中學生、家長、教師
2.調查內容(請認真填寫):
(1).你贊同將地理學科學業考試成績按比例計入中考總分嗎?( )
A.同意B.不同意
(2)你認為將地理學科進行中考加試,考試應在()
A.八年級B.九年級
(3)你認為地理學科進行中考加試,分值應折合成()
A.30分B.40分C.50分D.60分
(4)將初中地理學科進行中考加試,應從哪一屆開始()
A.2012屆 B.2013屆
(5)若從2012屆進行中考加試,考試范圍()
A.七年級教材內容 B.八年級教材內容
C.八年級教材中的核心內容 D.與高中教材密切聯系的內容
(6)你對初中地理學科中考加試有何具體建議?
通過以上問卷調查發現:初中學生、家長、教師認為:中考加試地理雖然可能會加重一些學生負擔,但有利于學生未來的成長。高中學生、家長、教師大部分認為:中考應加試地理,否則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課,就會感到十分吃力,成為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攔路虎。
通過以上調查發現,中考加試地理利大于弊,因此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初中地理教學工作。
二、思考和建議
鑒于上述原因,我大膽的提出了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1.為初中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平臺,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師的素質。
初中地理教師不但應具備地理專業知識,還應擴大與地理相關的知識領域;不但表現為一般的教學能力,還要具有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地理新課程的整合能力,組織地理研究性學習和地理社會實踐能力,直到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多數初中地理教師也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對于教師的這種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采取具體的措施,提供一個專業與非專業教師交流的平臺,事先確定討論解決的地理教學問題,確定時間和地點,使教學經驗得到交流,存在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還應請有關專家、優秀地理教師進行講座、去先進學校進行參觀,使新的思想得到傳遞、地理教學資源得到共享。
2.重視地理教學,全面提升地理學科的地位。
地理教師專業不對口、教法落后、兼職教師多、職稱層次低、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具缺乏等問題是地理學科不受重視的表現,地理學科的價值得不到體現、學生缺乏興趣。所以,一方面我們呼吁全社會對地理學科的重視,改革初中地理會考制度。另一方面教師也要不斷反思,從自身做起,改變這種狀況。努力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實現向專家型、學者型教師的轉變,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出水平和新意。
3.制定合適的考試政策促進初中地理教學。
毋庸置疑,考試仍是目前組織教學的指揮棒,合理的考試政策是促進學校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建議每年八年級會考由區教研室統一安排、統一監考、統一閱卷,真正讓學校和教師重視起來。向上級建議中考政策中要體現地理學科的位置,如果中考科目有了,學校、家長和學生本身能對地理學科重視一點,平時上起課來也能有點干勁,不過考試的方式不要過于太難,不要給學生過多的壓力。
篇8
關鍵詞: 新高考模式 地理選考 興趣度 職業幸福感
2017年實行的新高考改革細則于2014年11月中旬由省教育廳正式公布。此次改革最大的變化就是將高考與學業水平考試相結合。高考總成績=必考科目成績(語數外3門)+選考科目成績(7選3)。選考科目為高中學考科目中的7門: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信息技術、通用技術)[1]。截止到2016年10月中旬,2017屆的畢業生已經參加過一次7選3的高考。
據此,地理學科――一門在初中由《科學》、《歷史與社會》分散涉及的非獨立學科,不再作為2014級學生的文綜學科而成為選考科目。這門以往理科生眼中的文科學科,文科生眼中的理科學科,就被更加邊緣化了。那么,新高考背景下學生究竟如何對待地理學科,尤其進入高二階段,學生面臨7選3的選擇,可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在新的高考背景下,學生猶如在超市里選購商品(學科)的顧客,老師則形同商品促銷員,要展現亮點吸引駐足觀望的顧客。一位學科老師的價值在于被學生認可。試想,如果選考的人數非常少,班級也就相應減少,學科教師就會有富余,那該學科的老師在學校里就真的被邊緣化了,成為學校“無用的人”。所以,唯有增強地理學科的內功,提高地理學科在學生中的分量,增加地理選考率,地理教師才能獲得滿滿的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
高考模式的改革,必然給一線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一定的影響。那么,在改革的時代,師生該如何開展教與學呢?其實《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給了我們答案――“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即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在教學中提供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2]。這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首要理念,也是地理老師的“尚方寶劍”。不管考試制度如何改革,我們的教育理念是不變的,培養目標是恒定的。
一、教學實踐
如何營造一個“高效課堂”,既能滲透高中地理教育理念的使命,又能完成全體學生的學考教學任務,還能為部分參加高考的同學提供保障,亟待一線老師摸索研究。筆者從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反思中,在課堂教學中追求“低重心、高效率”,立足學生學情和興趣,積極開展了如下四類課堂實踐:
(一)走出去,拿進來――一輪紅月和六朵棉花引發的課堂效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生持之以恒學習的原動力。缺乏興趣難免出現三種效應:(1)課堂40分鐘專注度不夠導致聽課效率低下;(2)課后作業時間不夠用時會犧牲地理的學習時間;(3)畏難心理導致遇難而退或者一知半解時不求甚解。
地理課堂如果僅局限在教室內,難免枯燥乏味。所以老師要積極創造“走出去”、“請進來”的機會,為課堂注入活力,激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案例一:一輪紅月。《地理Ⅰ》第一章有個“觀測月相”的天文活動。適逢2014年10月8日有天文奇觀“月全食”,筆者及時把握教學機會,在當天的課堂上把月全食的形成原理、當次月全食的時間、觀測要求一一進行介紹,并對“紅月亮”的形成原因和同學們進行了探討。
當天晚上,師生共同觀測。無奈天公不作美,云層較厚,整個觀測過程不理想,而且沒有預計中的“紅月亮”現象,師生都有些失望!
第二天的地理課堂上,師生再次探討“天文觀測選址”的要求,同學們很容易得出:天氣晴朗、天空少云、燈光污染少、大氣污染少等條件。這一次觀測活動雖然不成功,卻讓同學們對怎樣才能觀測成功的區位條件印象深刻,比老師單純講,效果好多了。
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這就要求教師有一顆善于發現地理現象的心。例如此次的天文現象,近期發生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新聞事件(如2016年7月9日影響本地的“尼伯特”臺風,結合選修模塊《自然災害與防治》分析成因危害等)、本地區鄉土自然地理(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植被)、人文地理(工農業、城市、交通、物產)等都可以作為多元的課程資源,將地理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走出去”的地理課,學生不僅興趣高,而且內容知識性、實用性都很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養成了留心獲取身邊地理信息與分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而這種能力一旦獲得,那真是終身受益的。
案例二:六朵棉花。國慶假期,正是棉花成熟的季。雖然教材中并沒有涉及棉花的教學,但筆者及時采摘并將棉花帶入課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筆者分別采摘了一顆尚未開放的棉桃、三朵處于不同開放程度的棉花、一朵采完后的棉殼、一朵爛棉。一進教室,同學們就被筆者手里的棉花給吸引了,大家興致勃勃地又是摸、又是扯、又是用力掰,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筆者一一解答同學們的疑問:棉桃好重啊――因為尚未盛開的棉桃里有水分,棉絮很濕;很難用手掰開――棉瓣的盛開靠陽光曬;爛棉怎么形成的――棉瓣開放的時候遭遇了雨水沒有及時曬干,發霉后又被蟲蛀……
筆者接著提問:根據棉桃水分足、棉花盛開等特點,你能推測哪些地方適合種植棉花?我們國家最適合大面積種植棉花的地區是哪里?世界上盛產優質棉的國家是哪個?經過熱烈的討論,同學們從“溫暖濕潤”修正到“溫暖干燥、光照充足、水源充足”;從“采棉大軍入疆”聯系到南疆最適合種棉花;從四大文明古國埃及聯想到衣食富足的長絨棉之鄉。
同學們又有疑問了:按理我們這里也是適合種植棉花的,為什么看不到呢?筆者又引導大家思考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效益,大家意識到了市場經濟下一塊土地上種什么,除了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合,還要考慮經濟效益。
最后筆者讓同學們細心觀察青棉桃和盛開的棉瓣下葉子的區別。同學們立即發現采摘棉花時可能會把枯葉帶進棉絮,這樣就會影響棉花的品質。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大家紛紛獻計獻策:要是能夠培育出一個優良的品種,在成熟期棉葉能夠自動脫落,該多好啊!
既然沒有機會把學生帶出課堂到棉花地里去實地觀察,那不如教師花時間去采集標本,把標本“拿進來”。本節課此環節用時不長,但師生興致高昂、討論熱烈。教師創設適宜的情境,巧妙的設問和對學生疑問的引導,表面上看似閑庭信步,實際上卻能展現出過硬的素質、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對課堂的掌控能力。
諸如“六朵棉花”這樣的實物或情境一出現在課堂上,學生們就會蹦出自己的疑問,老師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追問,學生在這些任務的驅使下,就會積極主動地整理自己的已有知識、歸納辨析同伴的觀點然后總結構建自己的知識架構,最終形成記憶深刻的新認知。
如此“走出去、拿進來”,教與學的方式發生了轉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度就在那一刻被調動和點燃。在他們好奇對地理事物進行觀察、體驗和探索中,動手能力、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和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提高,體現了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2],實現了由“要我思”到“我要思”、“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二)重律,循序進――“學案導學”提效果
很多同學還延續著初中時的學習習慣,希望老師能經常發些提綱類的資料,最好能有聽寫抄寫作業,把高中地理尤其是《地理Ⅰ》當成純文科學習,認為死記硬背就可以考高分,或者說學生心理上依賴老師,不愿意主動思考、整理、提煉。因此,教學中一些理論性相對較強的知識點,應如何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既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又能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
筆者在教授“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時,采用了學案導學的方式。
1.認知――教材處理
圈一圈、劃一劃:(1)常見的地質構造分哪兩大類?(2)哪類巖石在什么條件下形成褶皺?(3)形成斷層的三個條件是什么?
2.歸納――表格整理
3.探究――背斜構造與向斜構造的判讀(巖層彎曲狀況、巖層新老關系)
4.實踐――了解地質構造的地理意義
(1)找礦(石油、天然氣);(2)找地下水:(3)挖隧道:(4)橋、壩、房屋等工程建設要避開。
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在缺乏有效理解的情況下,學生往往采用低效的死記硬背方法。如此,不但記憶不深刻,而且不會靈活運用。因此,教師在處理該類知識時要及時發現學生認知困難所在,通過設計系列循序漸進的問題梳理知識點內在的聯系,化解學生思維的障礙[4]。學案導學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學案非常簡短,但清晰地呈現了步步深入的學習過程,尤其是第四部分“實踐”環節,讓學生明白學習這些理論知識的目的和用途。同時,這則學案啟發學生要舉一反三學習:教材呈現的理論知識是什么?是否可以(用列表法來)歸納(對比)突出重點?該理論知識的實踐意義是什么?教學實踐證明先理解后記憶,才是最適合《地理Ⅰ》的學習方法。通過老師的點撥和學案的引導,學生逐步學會了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強化了學習效果。
(三)似無心,實有意――預復習作業形式的巧設計
一節課結束時,老師往往會布置為下節課學習準備的預復習作業,某些同學對待預復習作業的態度完全取決于當天其他學科的作業量。這說明即使同學們能意識到預復習作業的重要性,但由于其他科目的影響,預復習作業往往被忽視。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想起教研室曾舉行過一次“我最滿意的一份作業設計”,獲得一等獎的是一份《常見的天氣系統》的預習作業設計,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其啟發,筆者在教學中也進行了嘗試,收效很好。
附預習作業設計:
《常見的天氣系統》預習作業布置
內容:在下列表格中記錄校運會期間和本周末的天氣變化情況,并思考導致天氣變化的原因。
形式:通過收看電視氣象節目的天氣預報和自身實際觀察,記錄每天的天氣狀況(包括溫度和降水);住校生可以收聽午間的校廣播預報,做好記錄。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培養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指導生產生活實踐。這份作業的設計者提前關注到學校運動會期間會遭遇冷鋒過境這一天氣變化,看似無心、實則有意地要求同學們記錄校運會期間的天氣情況,并思考導致天氣變化的原因。既順應了學生“無課業負擔地享受運動會”的特殊心情,又充分利用了他們特別關注運動會期間天氣的心理,不露痕跡,巧妙地完成了《常見的天氣系統》新課學習前的一份重要預習作業。
事后的授課效果表明,這次的課前預習作業對學生學習新課及課后如何運用該知識點幫助很大。由于是實實在在從生活中取得的親身體驗,同學們印象非常深刻,對冷鋒系統過境前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理解。
附復習作業設計:
《水循環》復習作業
作業內容:研究性學習――“調查家鄉的河流”
《地理教學指導意見》提出了“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這一基本要求。傳統的課后作業形式往往要求學生熟記“意義”,再做幾道選擇題或者填空題。對此,筆者重新設計了研究性復習作業,布置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去做調查,旨在實現《學科指導意見》中倡導的“讓學生在調查中發現問題、提出探究方案、找到解決對策,并嘗試撰寫調查報告”[3]的要求。實踐證明,這樣的復習作業形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真真實實地用自己的所見所聞關注了家鄉的河流、水資源狀況,更好地理解了“水循環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與“過度水污染”之間的矛盾。
(四)低重心,蘊深遠――滲透科學素養、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新版《地理教學指導意見》將“地球的運動”一節定位為發展要求,無基本學習要求,教學難度和學習難度不大。由于課時的限制,老師不可能對此內容深入全面地講解。很多老師無所適從。其實不然,老師的教學不僅要著眼于考試,還要在教學中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筆者在教授《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時,結合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圖片,補充了前蘇聯登月失敗的經過及我國探月工程計劃的內容。在對比中讓學生意識到我國航天事業起步遲,發展快,航天之路曲折艱難的實情。同時,筆者及時在課堂上傳遞獲得的最新新聞――2016年11月神舟十一號成功完成任務后,中國透露太空探索計劃:2017年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2018年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2022年完成空間站建設;新一批航天員(包括女航天員)選拔;為其他國家培養宇航員,等等。課堂上筆者以展望的口吻對同學們說:“也許不久的將來,老師和學弟學妹們用的地理教材和圖冊中就有我們班×××同學的名字和事跡。”鼓勵同學們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挑戰困難,激發立志投身祖國航天事業的豪情。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的教學活動,正值農歷八月十八,同學們都熟悉錢塘江潮水。筆者及時引入這個鄉土地理的案例,從曾經的無窮水患,到今天的旅游奇觀,是一個典型的“利弊共存、化弊為利”的成功案例。由此教育學生,太陽活動、太陽輻射,以及任何一種地理事物或現象,都要全面認識其利弊,并積極化弊為利,為人類所用,促進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
無論高考形式如何改變,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2]。有時,教育的成功并不是用學生考試成績的等級,或者有多少學生選擇地理作為高考科目來衡量的。或許很多年后,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點學生已經淡忘,但當年地理課上,老師寓意深遠的一兩句話深深觸動了學生的心靈,可能就是他(她)一輩子的記憶和收獲。
二、教學反思
地理學科創新教學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與學生交流時感到教與學中有不少的亮點和小驚喜,尤其是學生那句:“老師,我們覺得你不像是在講課本,講純知識……引申開的知識更能記憶深刻,很喜歡這樣的課……”因此筆者相信,只要堅持,肯定會有成效。
1.充實課程資源
地理課程標準提出,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地理課程資源,在實踐中要促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以適應課改和時展對課程資源多樣化的要求。筆者以為,在此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入課外知識、實物展示等,都可以創造性地成為地理課程資源。
2.提升教師素養
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應有標新立異的思維,不是教材、教參資料的人工傳聲筒,對教材內容、課堂預設與生成應有深刻的思考和靈活的應用。這個過程,提高了教師的教材處理能力、課堂掌控和實踐能力,使自身的教學理水平得以提升。
3.提高學生能力
課堂中的很多實例應來自于生活實際,貼近學生,教師應及時捕捉信息,巧妙引入,為學生營造更加廣闊、真實的思考空間。利用教授新課,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深遠意義,適時地給予學生點評和鼓勵,使他們在循序漸進的思考過程中掃除障礙,由疑惑走向清晰,享受學習的快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業成績,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學習品質。
4.打造高效課堂
最好的老師能讓學生擁有持續的學習興趣,地理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手段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既能站在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去深遠備課,又能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低重心”地淺顯教學,盡量顧及每一位同學,增強他們學習的樂趣與自信。
要在課堂中講授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識,教師就必須在課前做更多的、充分的準備。學情的研究、教材的鉆研、導學案的設計、學生疑問的解釋等,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應對能力等都是一種挑戰。
三、結語
在2016年教師節前夕說,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5]。如何當好總書記眼中的“引路人”?如果選考地理學科的學生太少了,連上課的機會都沒有了,沒有機會和學生探討地理問題,又何談引路?地理學科具有文理兼備、綜合性強的優勢,因此,地理教師應集思廣益多渠道地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既能落實高中地理課程要求,又能提高高考選考率,增強地理老師的職業成就感。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網站新聞.2014.11.
[2]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8.
[3]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2014版)[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4-13.
篇9
關鍵詞:高考地理;全國卷;地理試題;賞析
2017年全國高考文綜地理卷的命題緊緊圍繞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材、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以“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為考查要求,在延續近年注重“能力立意、素養導向”的基礎上,穩中求進,涌F出一批有特色、有質量的好題。
一、好題賞析
巧設情境,引領“立德樹人”,體現高考導向作用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Ⅰ卷)圖1為我國東部地區某城市街道機動車道與兩側非機動車道綠化隔離帶的景觀對比照片,拍攝于2017年3月25日,數年前,兩側的綠化隔離帶按統一標準栽種了常綠灌木;而如今,一側灌木修剪齊整(圖1左),另一側則雜樹叢生,灌木零亂(圖1右)。拍攝當日,這些雜樹隱有綠色,新葉呼之欲出。據此完成(1)~(3)題。
(1)當地自然植被屬于:
A.常綠闊葉林 B.落葉闊葉林
C.常綠硬葉林 D.針葉林
(2)造成圖示綠化隔離帶景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該街道兩側:
A.用地類型差異 B.居民愛好差異
C.景觀規劃差異 D.行政管轄不同
(3)圖示常綠灌木成為我國很多城市的景觀植物,制約其栽種范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氣溫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賞析】
1.獨特情境,引領核心價值
本題組巧設“城市綠化帶景觀建設”情境,通過對街道兩側綠化隔離帶景觀差異的原因設問,引導學生關注城市建設需要公民“愛崗敬業”的優良品質,于無聲處對考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進行熏陶,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充分體現高考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作用。
2.精選圖式,測試關鍵能力
本題組選擇景觀圖作為文字材料的補充,增加試題的鮮活性。景觀圖直觀簡潔的特點,也有利于加快學生對文字材料的理解速度,提高解題效率。但本題仍然對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有較高要求。以第(1)小題為例,圖文材料中“雜樹叢生”的“叢生”說明雜樹應屬當地的天然優勢樹種,“我國東部地區”體現當地的自然植被應屬闊葉林,“3月25日”與“雜樹隱有綠色,新葉呼之欲出”則暗示雜樹屬冬季落葉樹種。學生只有在充分提取材料中的顯性和隱性信息之后,才能有把握地選擇正確答案。此外,第(2)小題的正確選擇還考查學生的概念辨析能力和材料分析提取能力,“用地類型是否有差異”屬于概念辨析,“景觀規劃”和“居民愛好”則需要根據材料中“按統一標準栽種”、“修剪齊整”等關鍵詞加以排除。
3.立足基礎,考查必備知識
本題組考查的學科基礎知識主要有“自然帶的類型與分布”、“影響自然帶的因素”、“城市用地類型”等,均屬考綱要求的主干知識,命題關注“基礎性”,能引導學生重視基礎,內化所學知識和方法。此外,本題組將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進行有機融合,既關注考查面的廣度,要求學生具有較全面的知識結構,又體現學科綜合性的特點,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聚焦熱點,多層設問由果溯因,提升學科素養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Ⅰ卷)3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劍麻是一種熱帶經濟作物,劍麻纖維韌性強,耐海水腐蝕,是制作船用纜繩、汽車內襯、光纜襯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亞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劍麻生產國,被稱為“劍麻王國”。自1999年,中國某公司在坦桑尼亞的基洛薩(如圖2)附近投資興建劍麻農場,并建設配套加工廠,所產劍麻纖維主要銷往我國。該農場一期種植1 000多公頃,雇傭當地長期和臨時工超過1 000人,預計2020年種植面積達3 000公頃,年產劍麻纖維1萬噸。該公司還幫助當地修建學校、衛生所等。
(1)根據劍麻生長的氣候條件和用途,說明我國國內劍麻纖維產需矛盾較大的原因。(8分)
(2)據圖指出與其它地區相比,中國公司在基洛薩附近興建劍麻農場的有利條件。(4分)
(3)說明劍麻收割后需要及時加工的原因。(4分)
(4)簡述當地從中國公司興建劍麻農場中獲得的利益。(6分)
【答案】(1)劍麻纖維生產:我國熱帶地區面積小,用于種植劍麻的土地較少,產量低;我國熱帶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季節差異大,種植的劍麻質量較差。劍麻纖維需求:我國船舶、汽車制造等規模大,對劍麻纖維需求量大。
(2)離沿海(首都、港口)較近,臨鐵路(便于劍麻纖維運輸),臨河流。
(3)在熱帶氣候條件下,收割的劍麻極易腐爛、變質,影響纖維質量。
(4)增加就業,增加稅收,促進基礎(民生)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
【賞析】
1.聚焦熱點,增強民族自信
本題以“劍麻王國”――非洲坦桑尼亞為素材,從地理學科角度聚焦熱點區域,關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當中,非洲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本題第(4)小題考查劍麻農場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從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闡述農場的興建為坦桑尼亞的基洛薩帶來的諸多益處,正符合主席提出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也體現構筑中非合作、中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本題能夠啟發學生理解中國與世界的休戚與共,中國對世界的積極奉獻,培養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2.多層設問,凸顯能力立意
本題的問題設置以劍麻的生產加工為主線,以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為支持,從區域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角度設置四方面的問題,通過增加設問中的限定詞,給學生限定清晰的應答域,對答題的精準度要求大大提高;在設問的角度上,也不同于以往的優勢角度,而是從劣勢角度設問,對答題思路的全面性要求也有所提高。這樣的問題設計,對提升學生學科素養有益,對中學教學具有積極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3.由果溯因,突出推理演繹
本題在考查農業發展主干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一個需要逆向推理的問題――“劍麻收割后需要及時加工的原因”,學生可結合原料導向型工業接近原料地布局的原因之一是“原料保質期短,易變質”這一基礎知識,推理得出劍麻若不及時加工,可能腐爛變質的結果。接著據此逆向推導劍麻的腐爛變質可能與“氣候等自然要素”和“作物習性”有關,最后整理組織答案。本題對學生綜合思維的品質要求較高。
記住鄉愁,培養家國情懷,引導正確人地觀念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Ⅰ卷)43.[地理――選修3:旅游地理](10分)
近年來,我國許多傳統古村落被開發成旅游觀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內,如“中國最具旅游價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頭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建筑格局(如圖3),依然有百余戶村民生活在村中,堅守著那份寧靜與質樸。
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對促進當地旅游業健康發展的作用。
【答案】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狀態,可滿足外來旅游者的體驗需求;尊重原有的傳統,傳承和保護富有濃郁文化傳統的遺產,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激發村民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自豪感和保護古村落的熱情,在開發與保護、生活與旅游之間維持良好的平衡。
【賞析】
1.記住鄉愁,培養家國情懷
本題關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傳統古村落的開發”這個熱點話題。當下中,城鎮化腳步轟隆作響,這是歷史的必然。隨著城市版圖不斷擴張,鄉村的景象卻日漸凋敝,尤其是大批移民離開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傳統文化、傳統古村落正在逐漸凋零、被人們遺忘。題目選材于“中國最具旅游價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頭洲村,從生活在村中的村民著眼,關注當地旅游業健康發展。傳統古村落的保護開發,可以聯系“美麗鄉村”建設等現實問題,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貼合時政,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與思考價值。
2.貼近生活,引導人地觀念
本題從傳統古村落切入,引導學生認識自然和人文活動之間的關系,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及發展變化趨勢,貼近生活實際。“古村落”、“村民”、“旅游價值”、“ 寧靜與質樸”這些關鍵詞,深刻體現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命題立意。古村落是文化的載體,反映農耕文明時代的鄉村社會生活,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記憶空間。本題要求學生思考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對傳統古民居和村落的保護問題,引導學生樹立在開發與保護、生活與旅游之間維持良好平衡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也是最重要的學科素養之一。
3.視角新穎,設問推陳出新
本題組設問角度新穎,表面看考查內容冷僻,導致許多考生有無從下手之感,甚至在看到參考答案后,也有不少教師覺得無章可循,認為考查的是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對本題設問的仔細分析后,可以這樣推理:“旅游業能發展”即說明“旅游資源有價值”,那么“當地村民留在村中”可以影響的有“旅游資源評價”這一考點中的“資源價值表現”、“基礎設施”和“交通”等幾方面因素;其次,“發展”應是“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村民留在村中”,應能通過保護村落獲得經濟收益,從而激發其保護熱情,形成良性循環。由此可看出,本題對學生基礎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要求較高,考查的是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
立足區域認知,傳遞學科研究方法,體現教學導向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Ⅱ卷)19世紀50年代,淮河自洪澤湖向南經長江入海;黃河結束奪淮歷史,改從山東入海。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自1999年,江蘇境內又陸續建成了多座長江大橋。江蘇習慣上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部分(如圖4)。據此完成(1)~(3)題。
(1)目前,在洪澤湖以東地區,秦嶺―淮河線:
A.無劃分指標依據
B.與自然河道一致
C.無對應的自然標志
D.兩側地理差異顯著
(2)習慣上蘇南、蘇北的劃分突出體現了長江對兩岸地區:
A.自然地理分異的影響
B.人文地理分異的影響
C.互相聯系的促進作用
D.相互聯系的阻隔作用
(3) 進入21世紀,促使蘇南、蘇北經濟合作更加廣泛的主導因素是:
A.市場 B.技術 C.資金 D.交通
【答案】(1)C (2)D (3)D
【賞析】
1.創新考查,立足區域認知
本題組考查的知識主線為“區域劃分方法”,該考點并非考綱要求的主干知識, 但解題也要求學生必需具備對本區域的整體特征及地域分異認識的基礎知識,如淮河不具備自身的天然入海河道,秦淮一線的一月0 ℃等溫線和年降水量800 mm的基礎指標意義等。可以說,本題組命題切入角度巧妙,有意料之外之感,但考查的仍然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認識,細究之后,不免讓人產生情理之中的感覺。
2.追本溯源,傳遞研究方法
區域是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之一,區域劃分則立足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兩大基本特征,力求保證區域內部某些特征的一致性與區域外部的差異性。但在劃分方法上,從古至今,得益于生產技術的發展,大致呈現從主觀定性到客觀定量的逐步轉化。本題組涉及的“長江”和“秦淮一線”兩類分界線即為兩種分類法的代表。學生通過材料分析,調動自身基礎知識,在解題過程中能夠再次對學科研究方法的形成與發展有進一步理解與認識。
3.思維考查,體現教學導向
本題組選擇的區域背景是我國的重要區域之一 ―― “江淮地區”,學生一般有較深厚的基礎知識積累。但該題組仍然給出了充分的圖文信息,學生完全可以從材料中獲取“淮河入海河道不定”、“長江為天然交通阻隔”等信息用于解題。因此,本題組實則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并加以運用的能力。同時,題組中設問的“地圖上的地理界線與實際地面狀況的對應情況”,也考查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轉換能力,充分體現高考命題“能力立意”的導向,對一線教學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降低難度,加強應用,注重理論密切聯系實際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Ⅱ卷)汽車輪胎性能測試需在不同路面上進行。芬蘭伊瓦洛(如圖5)吸引了多家輪胎企業在此建設輪胎測試場,最佳測試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據此完成(4)~(5)題。
(4)推測該地輪胎測試場供輪胎測試的路面是:
A. 冰雪路面 B. 濕滑路面
C. 松軟路面 D.干燥路面
(5)在最佳測試期內,該地輪胎測試場:
A. 每天太陽從東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間進行測試
C. 經常遭受東方寒潮侵襲
D. 白晝時長最大差值小于12時
【答案】(4)A (5)B
【賞析】
1.情境新穎,緊扣人地協調
本題組選擇“汽車輪胎測試”這一貼近生活,但視角新穎的情境素材,解題過程必須立足于對區域時空特征的判讀與認識。由該區域“北極圈以內”的緯度位置及“每年11月至4月的最佳測試期”,可推知測試過程中冰天雪地的環境。該情境問題在探究人地關系的基礎上,很好地滲透了人地協調的地理觀。
2.加強應用,解決現實問題
本題組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情境設計到選項設置,都具備鮮活的生活性。冰雪路面可能導致輪胎硬化、濕滑路面不易制動、松軟路面易陷入等情境,雖不作為考查點,但對考生來說有很強的“親和力”,產生“生活之中處處有地理”的共鳴感。其中,因為雪化之時也可能導致路面濕滑,使這一選項也有一定迷惑性,還需考生結合生活體驗和區域的時空特征加以判別。
3.降低難度,關注思維品質
“地球運動”作為高考地理的“難度值擔當”,其考法一直頗受關注。本題組將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考查巧妙融入區域背景,但選項中考查的“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日出日落方位”、“時間的計算”等內容,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多角度地觀察思考、縝密思維、嚴格推理的能力,體現了地理高考命題中單純考查理論知識的現象弱化,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趨勢強化,也反映了國家選拔應用型人才的選材導向。
由地及人,突出能力考查,體現學科素養導向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Ⅱ卷)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后,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碎屑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圖6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據此完成(9)~(11)題。
(9)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
A.坡度和緩 B.巖石
C.河流、溝谷眾多 D.降水集中
(10) 與其它洪積扇相比,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較少 ②山地相對高度較小 ③河流較長 ④風化物粒徑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較高 B.土層淺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賞析】
1.由地及人,倡導因地制宜
本題組圍繞“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這一微小尺度區域進行逐級考查,給出“洪積扇連片分布”、“堆積物粒徑大小不同”、“洪積扇與耕地開發之間的關系”三方面原因分析的設問,問題設置層層深入,由地及人,既體現了環境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又傳遞了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的人地協調觀。
2.選項巧妙,重視成因辨析
本題組以原因分析為主要考查點,給出的選項有似是而非的表述,對考生有很強的干擾性,對其基本原理、規律掌握的扎實程度有很大的考驗。如第10題“風化物粒徑較小”這一選項,表面上看敘述合理,是很多考生的首選。但從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角度分析,甲地與其它洪積扇分布區同屬賀蘭山東麓,光照、溫差和植被等自然要素應有很大的相似性,風化物粒徑不同的可能性不成立,該選項應予排除。
3.創新設計,體現素養導向
本題組給出的圖文材料給人“出乎意料”之感,洪積扇的成因與教材中沖積扇的成因基本相同,屬學生必備知識,但題干中仍然將其以文字形式給出。區域判讀中常見的等高線圖也被更為直觀的示意簡圖取代,考生讀圖的效率和效度明顯提高。這使本題組考查的核心知識和能力更加集中,突出了地理思維與分析方法的考查。
w驗情境,培養家國情懷,考查地理實踐力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Ⅱ卷)43.[地理――選修3:旅游地理 ]
茶馬古道是以茶、馬為主要商品,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式的古代商道。該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區,沿途穿越高山、峽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愛好者計劃沿茶馬古道,靠站徒步古道游,體驗馬幫文化。
從文化體驗角度,指出他們應做的前期準備。
【答案】43.需收集茶馬古道相關資料,了解馬幫文化的歷史,了解古道所經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確定茶馬古道體驗游的地點,設計體驗游路線;準備與設計路線自然環境相適應的裝備、生活用品;聘請向導等。
【賞析】
1.獨辟蹊徑,培養家國情懷
茶馬古道是我國一條自然風光壯美、文化底蘊深厚的旅游精品線路,該線路沿線多樣化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有很強的地理特色,因而以本區域為命題點的試題屢見不鮮,學生對該區域并不陌生。但本題的問題設置卻獨辟蹊徑,給出“從文化體驗角度”的限定詞,充分體現國家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的決心。
2.體驗情境,考查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它是學生人地協調觀與綜合思維能力在地理實踐活動中的綜合體現,因而是地理學科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本題選擇生活中常見的旅游情境,給出“行前準備”的問題設置,要求學生運用地理思維分析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與措施,實踐性強,能力要求高。題目設計很好地體現了“能力立意,素養導向”的命題思路,有利于推動中學素質教育的開展。
3.知識外延,鼓勵發散思維
本題從材料到設問都十分簡潔,而參考答案也十分生活化,難免給人命題設計地理性不強的感覺,但在對照教材與大綱要求之后可以發現,本題考查的是“旅游規劃與旅游活動設計”這一部分中“收集旅游信息,確定旅游點,選擇合理的旅游線路”這一考點。而學生要較好地完成題目要求,除具備相應的基礎知識外,還需從有限的文字材料中尋找提示信息,認真審題,答題切合“文化體驗”這一設定,并結合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及自身生活體驗,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實則檢驗的是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
長效熱點,注重探究過程,加強思維考查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Ⅱ卷)44.[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10分)
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地區因受人為干擾,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土壤侵蝕嚴重,出現“紅色荒漠”(圖7)。為治理這一環境問題,20世紀80年代,當地采用人工種植松樹和自然恢復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觀。
分析自然恢復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結構更復雜,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豐富;延緩地表徑流匯流速度,地表水下滲作用更強,涵養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發達,固土能力更強;植被多樣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穩定。
【賞析】
1.長效熱點,關注國計民生
“水土流失問題”是高考地理考查的長效熱點,這是因為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廣量大。本題中給出的“紅色荒漠”景觀圖與文字材料互為補充,點出南方紅壤區的水土流失嚴重的現狀。這樣的選材,有利于引導中學地理教學關注社會發展、關注現實生活,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樹立和加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2.口小進深,關注思維深度
“水土流失”知識點,往往涉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防治對策等常考點。本題巧妙地找仕土流失防治對策“造林育林”中的“林”這個小切口,要求學生深入分析“林”對“水土流失”中的“水”和“土”分別起什么作用,既考查相關知識的系統性,又要求學生具備清晰明確的思維鏈。
3.命題精巧,突出綜合思維
本題雖然情境常見,圖文簡單,但在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上有突出表現。如從“自然恢復”和“人工林”兩種表述中得出樹種的復雜程度不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結合“水土流失的表現”分析森林的防治效果――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對比分析”的設問要求答題語言中“更”、“較”等比較性詞語的運用――考查學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兩種人類行為產生的影響對比分析――考查學生“論證和探討地理事物”的能力。緊扣考綱,一題多考,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傳遞人地和諧美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Ⅲ卷)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2009年9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剪紙表現的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人們的生活環境、習俗和風情等,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圖8是一幀剪紙作品。據此完成(1)~(3)題。
(1)圖8剪紙所反映的景觀主要分布于我國:
A.四川盆地 B.華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長江三角洲
(2)形成這種景觀特征的自然條件有:
A.溝壑縱橫,降水集中 B.地勢低平,降水豐沛
C.地形封閉,排水不暢 D.山河相間,降水均勻
(3)該景觀主要分布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是:
A.川劇 B.豫劇 C.粵劇 D.越劇
【答案】(1)D (2)B (3)D
【賞析】
1.弘揚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民間剪紙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創造積累而成的智慧結晶和寶貴遺產,中國戲曲也具有悠久的歷史,種類繁多,本題組以剪紙和地方劇種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思考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傳承,增強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
2.天人合一,傳遞和諧之美
本題組用“一幀剪紙”展現“拱橋水鄉、民居臨河而建且多窗,門開向水,搖舟出行”等獨特的區域特征,既體現江南水鄉景觀之美,又反映居民生產生活對水的依賴性。這種自然環境和生活需要的一致性,塑造極富韻味的江南水鄉民居的風貌與特色,也體現地理學科核心的人地協調觀,可引導學生感悟和諧共生的人地關系之美。
3.精設選項,辨析典型特征
本題組主要考查“區域位置特征”的判讀,命題者針對學生的易錯易混點,設置具有一定迷惑性選項。如“搖舟出行”指示當地“地勢低平,河網縱橫”的特征,可快速排除華北平原和四川盆地,而珠三角地區也有“地勢低平”的特征,只能通過兩地水系特征不同加以判別。此外,當地“水多”的景觀特征是否指示其“地形封閉,排水不暢”,還需要學生結合民居能依河而建,不懼洪災來判斷當地水流通暢的特點。可見,本題組成功實現通過人文景觀去考查其蘊含的地理規律、特征和過程的目標。
綜合導向,多角度考查運用學科知識發現和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Ⅲ卷)3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斑狗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有“魚中軟黃金”之稱,白斑狗魚是肉食性魚,適宜在16℃以下的水域產卵繁殖,分布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棲境多為水質清澈、水草叢生的河流,在我國僅見于新疆的額爾齊斯河流域(如圖9)。
額爾齊斯河是我們惟一屬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據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圖示額爾齊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點及成因。(8分)
(2)分析圖示額爾齊斯河流域適合白斑狗魚生長繁殖的自然條件。(8分)
(3)說明白斑狗魚產量低的原因。(6分)
【答案】(1) 分布特點:該流域降水北多南少。成因:地處大陸內部,氣候干旱,但北部山地為(西風)迎風坡,山體高大,能攔截水汽。
(2)支流發源于高山地區,水質好,維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響,水溫低;干流流速較緩,水草叢生;河流下游冷水魚可逆流而上(可構成統一種群)。
(3)生長繁殖的環境要求特殊,適宜生長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餌料少;水溫低,生長緩慢。
【賞析】
1.思維綜合,基于考核目標
本題組選用的圖文材料非常簡潔,但卻蘊含巨大的信息量,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第(2)問中“分析該流域適合白斑狗魚生長繁殖的自然條件”為例,學生需首先據材料明確白斑狗魚生長習性――“16℃以下的水溫、水質清澈、水草叢生”等,再調用自身原有關于“生物生長繁殖條件的思路模板――食物來源、繁殖地與棲息地的環境、天敵的種類和數量、人類的影響”等的基礎知識,最后從圖文材料中尋找解題對應信息。本題給出的顯性信息是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和等高線體現的高山冰雪融水為主要補給水源――水溫低,隱性信息則有高山冰雪融水(受人類活動影響小)――水質清澈;干流流經地區起伏不大(水流緩)――適合水草生長;額爾齊斯河是我國惟一屬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下游水溫更低(也適合白斑狗魚生長,還可能天敵少)等。整個小題的探究過程要求學生將生物的生長習性、區域主要特征與自身建立的解題思路有機綜合,再通過精煉的語言加以表述,既體現地理學科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又強化對學生四項基本學科能力的考查。
此外,第(2)、(3)兩小題,針對同一區域,一問“適合繁殖”,一問“產量低”,看似問法矛盾,實則考查學生能否自覺運用創新性思維方法,辨證地思考問題。
2. 尺度綜合,基于思維訓練
尺度是觀察研究地理事象的窗口。本題選擇研究“我國額爾齊斯河流域”屬于較小空間尺度的區域,這是高考一直以來命題區域選擇題的特點。但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卻需要學生具備在大尺度區域背景下研究小尺度現象的能力。如第(1)問中分析該區域的降水分布特點,首先,將該區域放在地處中緯和身居我國內陸的較大區域尺度背景下思考,才能想到該區域受西風帶影響,才能解釋該河為何一側無支流。其次,從山地坡向這一較小尺度的角度,考慮地形對降水的影響。
3.要素綜合,基于整體特征
本題組以額爾齊斯河流域為背景,以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征為基本考點,重點考查環境中各自然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第(1)小題問位置、地形對氣候的影響,第(2)、(3)小題則問氣候、地形、水文條件對生物的影響,問題設置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體現學科基礎研究方向,引導教學深入探索。
二、商榷試題
對題目素材和參考答案的疑惑
【真題】(2017年高考新n標Ⅰ卷)37.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律,日益為地理學研究所重視。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律:在山地苔原帶下部,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勢,植物多樣性較低;隨著海拔升高,環境壓力變大,種間競爭減弱,植物多樣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區域,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地理科考隊調查某山峰的苔原帶(海拔2 000~2 600米)時發現,該苔原帶部分地區存在干擾,導致優勢植物數量減少,植物多樣性異常;陰、陽坡降水量與坡度差別不大,但植物多樣性差異顯著(圖10)。
(1)確定該苔原帶遭受干擾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擾強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斷在未遭受干擾時,陰坡與陽坡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的差異,并說明判斷依據。(6分)
(3)分析與陰坡相比,苔原帶陽坡地表溫度和濕度的特點及產生原因。(6分)
(4)說明從2 300~2 600米,陰、陽破植物多樣性差異逐漸縮小的原因。(6分)
【答案】(1)遭受干擾的坡向和部位:陽坡,苔原帶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干擾強度分布特征: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擾越強烈)。
(2)(未遭受干擾時)陰坡較陽坡植物多樣性高。依據:(按單峰變化規律)陽坡苔原帶植物多樣性最高值應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陰坡最高值。
(3)特點:陽坡地表溫度高、濕度低(水分條件差)。原因:陽坡太陽輻射強,地表溫度高,蒸發強度大;陽坡融雪早,蒸發歷時長。
(4)隨著海拔升高,陰、陽坡面積減小,坡面差異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減弱;陰、陽坡相互影響(水分、熱量交換作用)增強。
【評析】本題以“苔原帶內部分異規律在某山峰陰陽坡體現不同”這一特殊地理現象為載體,來考查學生在準確獲取和解讀圖文信息的基礎上的綜合思維能力。試題角度新穎,能力要求高。但由于創新較強的緣故,部分內容值得商榷。
1.對題目素材的困惑
解答該題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律”并結合圖進行分析。但在答題中會產生以下困惑:未受干擾時陰、陽兩坡單峰變化規律的曲線是否一致;未受干擾時陰、陽兩坡單峰變化規律的峰值是否相同。
假設陽坡的單峰曲線可以如圖11中A和B所示,那么在回答第(1)小題受干擾部位的問題時就無法得出干擾部分在苔原帶2 300米以下的結論,當然也可以是2 400米或其它高度以下。同樣在第(2)小題判斷陰坡苔原帶植物多樣性高的依據時,也無法說明參考答案中的結論。而上述兩個困惑在試題信息中均無呈現,從提供的參考答案看,命題者默認陰、陽坡的單峰變化規律是一致的現象。筆者認為,這種默認有悖常理,容易造成學生答題失誤。
2.對參考答案的疑惑
本題第(3)小題要求解釋“陽坡地表溫度高、穸鵲汀鋇腦因,答案是“陽坡融雪早,蒸發歷時長”,讓很多教師感到疑惑,“陽坡融雪早不是有更多的融水下滲到地下,使地表濕度增大”?怎么能解釋陽坡濕度小?筆者認為,應表述為“陽坡融雪消融早結束,蒸發歷時長”。第(4)小題問“陰、陽坡植物多樣性差異逐漸縮小”的原因,命題者提供的答案主要都與坡面面積的縮小有關,這在中學教學中很少涉及到,但從自然地理原理可以推出,植物多樣性主要受氣候條件(水熱條件)的影響,在高海拔地區,水熱條件均已無法滿足多數植物生長也可造成陰、陽多樣性差異縮小。所以,筆者認為答案中應增加“隨著海拔升高,陰、陽坡水熱條件趨于相似”內容,才與中學教學相吻合。
題與愿違,降低效度
【真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I卷第11題)
我國某地為保證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雙層覆膜技術(兩層覆膜間留有一定空間),效果顯著。圖12中的曲線示意當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豐、枯雪年的平均氣溫日變化和豐、枯雪年的膜內平均溫度日變化。
(11)該地可能位于:
A. 吉林省 B. 河北省
C. 山西省 D.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篇10
今年考題重視對中學地理主干知識的考查,主要考查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太陽活動、大氣運動、自然界的水循環、地質災害、氣候類型、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城市化建設、人口問題、工業布局、農業區位因素、土地資源開發、區域開發及可持續發展等主干知識。每一小題都對應著《考試說明》中的四大能力要求: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見表一)。
二、試題凸現的幾大特點
1. 整體穩定,穩中有新。
今年試卷結構和題型、命題方向、考查能力等方面基本保持穩定。首先,題量上仍是11道選擇題、兩道綜合題;第二,圖表數量穩定,自廣東2010年高考實施“三+文/理綜合”以來,地理考題均設圖表8幅(個);第三,保持了文字材料相對比較簡潔,沒有長篇幅的閱讀材料,沒有出現晦澀難懂的新名詞的特色,利于學生節省閱讀時間和便于理解。第四,在考查的內容上各個模塊分配的比例相對穩定。第五,綜合題方面,近三年試題中都是以區域為載體進行考查,第40題以世界區域大尺度范圍為背景考查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識,第41題以中國局部小尺度區域為背景考查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識。
當然,在繼承往年試題特點的同時也有所變化、有所創新。
第一,選擇題題組的變化。2011年有三個題組即4—5題、第7—8題、第10—11題,2012年只有一個題組即第10—11題,這樣,就可以減少各題內容之間的“盤纏”,避免學生答題時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錯誤;同時也有利于擴大考查點的覆蓋度,有利于考查學生知識的廣度。
第二,模塊分值上的變化(見表二)。必修模塊分值有所減少而選修模塊分值有所增加。
第三,在綜合題結構和分值上的變化。2010年和2011年都是三個簡答題,分值分別是23分、22分;2012年是四個簡答題分值是32分,2012年簡答題的數量、分值比重提高,對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要求在提高(見表三)。
第四,信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2012年出現了景觀圖(第5題)和處理過的衛星遙感圖(第40題)。這是前兩年未出現過的。
第五,對學生答題的思維過程要求不斷提高。2011年和2012年兩年的綜合題不少填空題通過讀圖說話就能直接生成答案,而2012年試題強化了地理思維過程,必須通過“讀圖-析圖-知識整合”這樣一個內化過程才能生成答案,也凸顯了地理學科的“說理、推理”的理性思維特點。
2. 注重基礎,考查主干。
今年試題所考查的知識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區域地理三大主題,涵蓋了《考試說明》所規定的三個必修和兩個選修模塊內容。從各題設問角度和考查內容看,都力求立足本學科知識體系中核心和主干知識的考查,即注重考查學科基本原理、規律、主要觀點和方法的綜合運用,且不回避歷年高考的重點,內容不偏不怪。
3. 關注熱點,學以致用。
試題緊扣時代脈搏,關注社會熱點,體現了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及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課程理念。如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地質災害、鳥類自然保護區、城市發展、土地資源退化、臨港新城建設、濱海地帶開發等都是關系我們生活、關系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不少問題也正是當今廣東省經濟轉型時期所面臨的問題。試題始終貫穿“人口-資源-環境-發展”這一主線,突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體現出地理學科強大的應用價值和正確的環境倫理觀。
4. 彰顯特色,突出能力。
地理學科最突出的特點是綜合性和區域性,其次是“地圖語言”的特點。今年非選擇題均以區域為載體來考查學生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相關知識分析和解決區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第40題以加拿大西南地區為背景,考查了氣候、地域分異規律、農業、荒漠化等;第41題以我國上海市為背景,考查了等值線、土地利用、工業布局、環境問題等,彰顯了地理學科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色。另外,試卷包括三幅平面坐標統計圖(其中一幅為折線圖、兩幅柱狀圖)、兩幅區域圖(其中一幅含有等值線)、一幅地理景觀圖,一幅示意圖以及一些無圖考圖題,充分說明了“讀地圖、用地圖”的學科特色。
試題對地理能力要求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幾乎每一試題都對應考查《考試說明》中四大能力(見表一)。圖表判析能力作為基本的學科能力覆蓋了絕大部分試題,區位分析能力考查也“一枝獨秀”,達26分,包括第10-11題、第40(3)題、第41(3)、41(4)題。
三、2013年備考啟示及建議
1. 夯實基礎。
今年試題難度系數約0.62,難度適中,但覆蓋面大,以基礎為主,重主干知識考察。故在備考中,尤其是一輪復習中,地理教師要緊扣課標要求和《考試說明》,重視對中學地理主干和核心知識的教學,重視學生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礎知識的理解。教師抓點要準確,學生復習要到位。從今年試題內容看,地球地圖、地形與地勢、天氣氣候、地球運動、洋流、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人口與城市、農業區位因、工業區位、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區域的評價與開發、自然災害與防治等仍然是重點。只有夯實了這些地理基礎知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學生如何夯實基礎還要靠教師的正確引導、方法指導。復習過程中要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歸類總結,理順各部分知識之間的關系,分解細化復雜的知識點,用心里地構建出知識網絡。
2. 重視能力。
教師在備考中要盡可能進行地理學科思維方法的梳理和優化,突出閱讀地理圖表能力、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地理專業術語進行表達的能力的培養。
地理圖表是高考地理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地理圖表的分析應該成為學生經常性的練習。地理圖表的復習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等值線圖,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等降水量、等震線等;二是統計圖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數值特征和相互關系,要學會統計圖表的分析方法,特別注意不同要素之間的聯系;三是區域地圖,綜合題往往以區域圖為載體,從不同角度設計自然和人文地理問題,如果學生區域判讀能力和區域綜合分析能力到位了,那么,地理高考已經贏得了一半。
3. 強調規范。
在地理答題時能做到“字跡清晰、要點分明、條理清楚、邏輯嚴密、表述準確、闡述完整”也是學生的一種基本素養和能力。在高考地理閱卷中,筆者發現答題“似是而非、表述不清、用語不準,地理性不強,邏輯性差”等一系列問題的學生大有人在。所以,平時的地理教學要狠抓學生的語言表述上的規范,嚴格要求學生文字表達要準確、嚴謹、簡潔,使用科學規范的地理名詞、地理學科術語,有地理性特點;其次要邏輯層次上的規范,按照一定的順序作答,要先主后次,要點分明,體現思維的邏輯性;再次是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因題作答,學會從題目信息中選擇關鍵詞,整合所學知識作答,不能胡亂湊數,隨便照搬平時的一些模式語言或自己口頭語言,體現答題的針對性。
教師特別要重視考后的講評,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答案進行反復推敲、琢磨,比較老師給出的答案,不斷糾偏、不斷總結。教師也可把那些審題不清、張冠李戴、詞不達意的答案在班上“曬”出來,一起分析其錯誤的原因,杜絕一些共性錯誤的出現。只有通過這種方式的反復訓練,才能突破答題不規范的瓶頸,在考試中減少不必要的失分,以提升地理成績。
- 上一篇:思想政治方面整改措施
- 下一篇:安全生產運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