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技術技能考核范文
時間:2023-08-10 17:3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影像技術技能考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者簡介]錢春野(1956-),男,江蘇鹽都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影像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及基礎醫學;李仕紅(1979-),男,江蘇如皋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技術系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及神經病理;李玉華(1963-),男,江蘇建湖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及解剖學。(江蘇鹽城224006)
[課題項目]本文系2007年江蘇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改立項研究課題“‘影像解剖學’課程綜合化模塊的設計與教學實施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07JSJG284)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2-0158-01
在醫學影像技術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對該專業教學模式進行科學、深入的研究,已關系到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和健康發展。高職院校模塊化教學是基于工作過程的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實施模塊化教學,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把知識寓于能力訓練之中,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強調教、學、做一體化,教師由學術型向技術型轉變,強化專業實踐能力。這些符合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本質,使模塊化教學模式成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選擇之一。
一、目前高職院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沿用傳統的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完整,一般由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大模塊構成。但這種課程體系學科界限明顯,不利于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造成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強,最終達不到用人單位對醫學影像技術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
2.課程結構隨意化。部分高職院校在具體課程設置時未根據培養目標、崗位人才規格的要求,只考慮本校的師資、實訓條件等,隨意增減課程或課時,從而造成課程結構隨意化。
3.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欠妥。高職教育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專門人才,重視學生實踐環節,加強動手能力的訓練是一個關鍵。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由于受到總學時的限制,在學時的構成比例上側重在課堂理論教學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技能的能力。
二、模塊化課程結構構建的依據
1.依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鍵詞在于“高等”和“職業”。“高等”一詞使之賦予了與普通職業教育的區別,在教育別強調“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職業”一詞使其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它面向的是學生的職業崗位教育,強調所學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要求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有針對性、應用性和實踐性,重視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依據學生個性化教育和終身化教育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力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成就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謀生教育,更要關注學生畢業后的終生教育,因此,在進行課程模塊化結構體系構建時,應該將課程結構與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和終身化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3.依據用人單位、崗位能力對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需求。用人單位的需求、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醫學影像專業課程結構構建的直接依據。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進行模塊化課程結構的構建,才能保證我們的人才培養不會偏離方向。
三、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的總體思路是瞄準培養目標,以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素質能力為導向確立知識結構,結合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構建課程體系,在校院合作的基礎上構建情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以工學結合為主要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任務、性質以及質量和特色。
1.調查分析醫學影像技術職業崗位(群)。結合本院實際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將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必備的醫學知識,熟練掌握醫學影像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從事臨床影像檢查技術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醫學影像技術專門人才。
我們成立了專業指導委員會,根據培養目標要求,組織專業帶頭人和行業專家深入醫技一線進行調查研究,明確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職業崗位(群)。結合調研結果分析、確定勝任這些職業崗位(群)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素質與能力。
我們將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崗位分為:醫學影像技術崗位、放射治療技術崗位、醫學影像設備維護崗位、醫學影像設備營銷崗位。根據這些不同崗位列出其必備的素質和能力,具體分為一般能力、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一般能力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素質、體育能力、英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專業能力包括各種常見影像設備的操作技術能力、醫學影像檢查技術能力、射線防護能力、設備的日常維護和管理能力、設備的營銷與生產技術能力等;關鍵能力包括職業行為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繼續學習能力、科研基本能力、生存發展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等。
2.結合崗位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針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各崗位的具體要求以及現行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本著“夠用、實用、應用”以及“畢業即能上崗、上崗即能操作”的基本原則,通過課程整合和內容綜合,形成“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技能拓展”和“技能應用”五模塊課程體系。通過“人文素養”模塊,提升學生的一般能力;通過“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模塊,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通過“技能拓展”和“技能應用”模塊,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
以“專業技能”模塊為例,將醫學影像技術職業崗位(群)所涉及的崗位工作過程和相應的放射技師資格標準所要求的知識、技能、素質分解到相關的課程中,把崗位工作過程所需的素質能力要求和職業資格鑒定的每一個考核點編入課程標準之中,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崗位工作過程所需的素質能力要求與職業資格標準有機地統一起來,使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的安排與職業資格證書鑒定的內容、要求相一致,與學生將來從事的崗位工作過程所需的素質能力要求相一致。
3.校院合作,情景實訓,突出工學結合在實踐教學體系中的應用。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五模塊”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加大實訓課程的比例,加強實訓場所的建設,為“教、學、做”一體化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發揮巨大的作用。同時,構建崗位實訓、頂崗實習的遞進式實踐考核標準體系,即崗位實訓技能考核實習準入技能考核實習中期技能考核畢業前綜合技能考核。學生在崗位實訓、頂崗實習中必須通過考核才能進入下一模塊的學習,不合格者需要繼續學習,直至通過。
四、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結構體系的特點和優勢
該專業“五模塊”課程體系的構建經實踐檢驗我們總結出如下特點和優勢:(1)針對性強,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臨床影像崗位(群),拓寬學生的就業面。(2)擴展性好,能很好地應對擴充的新技術新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學生的能力要求。(3)實踐性應用性強,使學生盡早地接觸崗位、接觸臨床工作,在日常的訓練與綜合實訓中積累實踐經驗,有效增強學生實踐操作和應用能力。
21世紀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必將得到長足發展。要為行業、企業培養急需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就必須了解目前高職院校醫學影像專業課程結構的現狀,深入分析其不足,對現有課程結構體系進行變革,按照有關依據和原則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以培養一大批適應市場需求的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蔣乃平.模塊課程及其在課程改革中的應用——“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再論之七[J].職業技術教育,2007(34).
篇2
分析醫學影像專業人才社會需求,探討醫學影像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教學6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人才需求;教學方法;培養模式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加強醫學教育工作的核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特別強調高等教育的重點應放在提高教育質量上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關鍵[1]。醫學影像學專業是在放射診斷學的基礎上伴隨現代科學飛速發展應運而生的新興專業[2-3]。隨著醫學影像學科及新項目、新技術的迅速發展,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聲(多普勒)等設備在國內不斷普及、更新,影像診斷水平明顯提高。我院自1999年開辦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中醫學院)本科醫學影像專業二段式教學工作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果,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2015年7月,我院的二段式教學工作被甘肅中醫藥大學批準為臨床實踐教學基地重點建設項目,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培養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和方法,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以專業建設為重點,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調整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優化、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手段的更新、實踐教學改革等[4],努力培養臨床實踐能力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醫學影像專業應用型人才。
1醫學影像專業社會需求分析
1.1醫學整合性更趨明顯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的疾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死因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寄生蟲病和傳染病、意外傷害,到2012年,已經變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為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脅。由于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健康的范疇也隨之改變,不僅局限于沒有疾病,而是身體、心理都能適應社會和環境的一種完好狀態。在我國,引起疾病的心理、社會、行為因素約占60%,已大大超過單純的生物因素致病的比例,與發達國家一致。醫學模式已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醫學的整合性基本特征表現為:醫學內部各學科之間合理耦合,學科研究領域相互交叉、融合。
1.2醫學強調高度的人文關懷
醫學的使命是救死扶傷,面對的對象是人,而人具有整體性、社會性等特點,因此,醫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它有著深刻而明顯的人學標記”[1]。醫學不像其他自然科學,它的研究內容首先應該是對人的關懷,我國歷代醫家也都奉行“醫乃仁術”的思想,它強調“人學”。醫學的理想模式應該是科學技術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這是醫學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所決定的。
2醫學影像專業培養模式探討
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為廣大影像醫學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無限契機,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影像學整體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以教師、教材和課程為中心的傳統的影像學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因此,要建立“大影像學”概念,組建包括介入、超聲和核醫學在內的現代醫學影像學學科。影像學的發展趨勢要求各個學科協同合作、優勢互補,將各分支學科融會貫通。
2.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
2.1.1構建“四個教育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臨床綜合能力
以公共基礎課為基礎構建大學通識教育基礎平臺;以基礎醫學課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為基礎構建基礎醫學教育平臺;以臨床醫學課程及標準化病人模擬實訓室、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等為基礎構建臨床醫學教育平臺;以醫學影像專業課程、醫學影像數字化仿真實驗教學中心、PACS實驗室、電子閱片室和附屬醫院影像科室為基礎構建醫學影像學專業教育平臺。通過上述“四個教育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1.2拓寬專業基礎,強調臨床與影像并重
優化課程結構,專業課教學形成以影像診斷學為核心的多門專業課程體系;加強形態學基礎課程教學,使系統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形態學課程教學時數與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時數相同;將斷層解剖與影像解剖學合并為一門課程,增加圖像處理、放射防護學等選修課程,拓寬培養口徑。
2.1.3采用“2.5+1.0+1.5”培養模式,加強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第一階段:兩年半基礎學習(學習公共基礎、醫學基礎、臨床醫學等課程);第二階段:一年臨床科室輪轉實習(進行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實習);第三階段:一年半影像專業學習(其中半年學習專業核心課程,半年在醫院影像科室實習,半年在數字化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進行綜合閱片能力培養及科研能力訓練),學習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臨床醫學課程后,即到醫院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臨床實習,實習后再學習影像診斷學等專業課程,然后再進行一個學期的影像專業實習。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學習影像診斷專業課程時,能夠結合臨床醫學的理論與病例等問題聽講,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2.2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施學習、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2.2.1改革教學內容,促進課程知識體系的更新及相關知識的交叉和融合
醫學影像學與基礎醫學中的解剖學、病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多門學科均有密切聯系,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重要的橋梁學科之一[4]。因此,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加大教學改革力度,通過PACS系統調閱所有影像、臨床病歷、病理圖像等資料,將影像診斷理論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去認識、觀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臨床適應能力和職業素質。注重傳授專業理論基礎,講授新技術、新進展,突出對學生基本技能、臨床思維能力、科研能力的培養。
2.2.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片能力及影像學診斷與鑒別能力
靈活運用啟發式、以系統疾病問題為中心及病例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獨立閱片能力,使學生掌握人體各系統的影像學解剖及常見病的影像診斷與鑒別診斷。
2.2.3改革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建成數字化影像仿真實驗中心網站,包括實踐操作指南、教案與課件、影像試題、影像診斷學仿真課件、視聽教具(如人體斷層標本、病理標本、手術錄像、各種影像檢查錄像和電影)等資源,更新醫學影像學電子教學片庫和試題庫,構建網絡化、多媒體化新型影像學見習及實習教學模式,形成網絡化的醫學影像教學和管理平臺,使學生可以通過醫學影像學電子教學片庫和試題庫及醫學影像學電子閱片室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和考核。
2.3加強實踐教學改革,構建集知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2.3.1加強專業實驗室建設
建成PACS實驗室,與附屬醫院進行無縫對接,能夠實時、安全、有效地將附屬醫院CT、MR、DR、DSA等設備所產生的數字化圖像信息同步傳輸到PACS實驗室,使學生能實時調閱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檢查報告,形成了一個開放、仿真和資源共享的教學環境,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影像診斷能力。更新和豐富醫學影像資源庫和試題庫,建立涵蓋醫學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統、病種齊全、內容表達形式多樣、功能強大的醫學影像網絡資源庫[5],便于學生隨時在網上學習。
2.3.2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
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做到時間、空間、內容的全面開放,建立師生互動平臺。讓學生在醫療實踐中學習,將臨床問題滲透到基礎教學中,營造實訓氛圍,開辟學生的實習基地。
2.3.3加大實踐技能訓練和考核比重
教學中所有專業課程理論授課與課間見習課時分配為1∶1,理論授課與見習全部由富有經驗的臨床副高以上教師講授并帶教,畢業考試實行理論考試加實踐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畢業專業課考試實行理論成績與讀片成績分值分配為1∶1的考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巖波,段志光,程牛亮,等.結合專業認證開展內部評估助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3-4.
[2]袁小平,任俊杰,謝榜昆,等.培養高質量的醫學影像學本科專業人才——醫學影像學本科生的實習教學研究[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00(4):253-254.
[3]趙云.培養醫學影像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探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9(5):560-562.
[4]楊小慶,楊明,劉斌.參照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構建醫學影像學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6):1236-1239.
篇3
診斷學課程內容是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知識提煉和經驗總結。它既概括了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發展成果,又融入了當代科學的最新成就。尤其是疾病診斷的新方法新技術不斷問世,為診斷學的教學內容更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在保證診斷學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及時引入了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檢查在疾病診斷方面的新理論和新技術,使診斷學教學內容始終保持在前沿狀態。這些新穎教學內容能高效吸引學員眼球,長效引導學員思維,有效內化學員能力,確保了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時代感,使診斷學課程成為醫學生進入臨床學習的首個興奮點。
2創建模塊化診斷學實踐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提高臨床技能
培養學生臨床操作能力是診斷學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為了配合“廣義診斷學”教學模式實施,我們構建了“臨床基本技能、臨床急救技能和醫患溝通技能”三個實踐教學模塊體系。旨在通過“臨床基本技能”訓練模塊達到強基礎;通過“臨床急救技能”訓練模塊達到培養綜合應急能力;通過“醫患溝通技能”模塊,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技能和綜合素質,全面促進學生臨床技能的提高。“臨床基本技能”模塊。臨床基本技能的實踐教學是診斷學的重要教學內容。本模塊教學目標是使學員掌握臨床常用診療技術操作的相關理論知識,通過在仿真人體上進行實踐操作,熟練掌握十三項診療技術的規范操作方法。在模擬操作訓練中,教員要對各項操作設置臨床場景,重視操作過程中的醫患溝通和臨床思維訓練。“臨床急救技能”模塊。通過診斷學的理論教學,雖然學生已具備急救基本知識,但如果沒有經過模擬培訓就直接床旁操作,是醫療安全和醫學倫理所不允許的。因此,我們采用醫學模擬手段進行“臨床急救技能”模塊教學。本模塊第一部分為基礎理論學習:主要是臨床急救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國際最新救援醫學訓練進展等。通過該部分學習奠定技能學習基礎,掌握院內急救的國際診療指南標準。第二部分為基礎生命支持:學習內容和方法均采用國際標準醫學模擬訓練課程。學員通過該部分的技能模擬動手實踐,掌握與國際心肺復蘇指南同步的基礎生命支持(BLS)技能。第三部分為高級生命支持:學習內容包括建立多種高級氣道的技能,以及臨床和創傷常見急診病例的規范診療技能。授課方式是高級模擬人情景模擬技能練習及討論。通過學習,學員能夠初步了解急救相關的診療流程,提高操作水平,強化臨床思維及團隊協作能力。“醫患溝通技能”模塊。近年隨著醫療糾紛增加和醫患矛盾加劇,醫患溝通能力已成為醫學生必備的臨床技能之一。因此,在診斷學實踐教學中構建“醫患溝通技能”模塊非常必要。本模塊采取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醫患交流情境,由學生分別扮演特定角色或某種疾病病人與醫生進行交流,并進行視頻記錄,使學生事后可以觀察自己的溝通技能訓練情況,以利于改進交流方式和提高溝通能力。通過”醫患溝通技能”模塊培訓,使學員明確自己與患者溝通的目的是為了作出正確診斷,溝通越多,獲得的信息就越全面,診斷正確率就越高。而且,能否熟練掌握診斷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不僅是臨床醫生水平高低的標志,也是解決醫療危機和緩解醫患矛盾的能力體現。
3改革診斷學考試方法,構建臨床技能多站考核體系
如何使學生掌握診斷學的基本技能,以規范化手法進行系統、全面、重點、有序地體格檢查,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教學問題。近年我們對診斷學技能操作考試方法和手段進行了探索性實踐,收到良好效果。一是涵蓋診斷學實踐技能考核內容及其評價指標12項,包括從醫態度,職業素質,操作手法是否正確、熟練、規范,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等。二是制定統一、規范的技能操作考核標準,我們以“360度”考核評分法,制定了技能考核評價標準。其內容條理清晰、標準統一,既有各種正確操作方法,又有技能操作考核評分標準。三是進行“教師實踐技能考核資格培訓”,以避免不同教員、不同時間采用不同模型考核情況下存在的評估誤差,提高了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保證了操作考核的客觀、公正和公平。四是改革考核方式與內容,建立且完善臨床技能多站考試(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系統,從而進行診斷學實踐能力的綜合評價。除此之外,作者等還進行了診斷學題庫建設,并以此題庫為基礎開發出“醫學在線考試系統”軟件資源,其內容涵蓋了所有臨床課程,考試范圍已擴大到各級醫生培訓考試、職稱考試、執業資格考試等。每項考試都有“在線練習”和“在線考試”兩個功能模塊,該系統可以保證上千人同時在線考試。
4總結
篇4
一、醫學一系工作
2010年醫學一系承擔了學校10個專業,14門臨床課程的教學任務。共完成教學8197學時,其中理論課4768學時,實驗課342時。加強教學管理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們進一步完善了學生信息員制度和教學督導制度,并根據學校的統一安排,按質按量地完成了兩個學期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學檢查工作,定期編寫教學簡報,將正反兩方面信息及時反饋給各教研室和教師本人,并督促教研室提出整改措施,形成了封閉的教學監控環路。良好的教學管理,有效地保證了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我系2010屆畢業生709人,報考碩士研究生并達到國家錄取分數線有178人,占25.11%,實際錄取122人,占17.21%,創我系歷史上最好成績。這充分反映出通過教學評估,我系的教學質量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醫學教育是一門強調實踐性的教學,由于學生人數的增加,我系的實踐教學面臨較大困難。為增加實踐,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2010年我系克服困難,合理安排,充分挖掘潛力,增添了主干課程的課間見習,并增加集中見習和實習前技能培訓的課時數,從教學安排上保證了學生有一定的實踐機會。為保證實習教學質量,我系在教務處的指導下堅持開展實習中期檢查,并逐步增加檢查范圍,加大檢查力度。2010年我系組成了內、外、婦、兒教研室的資深專家檢查組,先后對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中國人民第四一一醫院、上海市閘北區北站醫院、無錫市錫山人民醫院等5所教學醫院進行了實習中期檢查。本次教學檢查工作受到了學校的高度重視,校領導和教務處領導親臨教學檢查現場指導工作。通過此次教學檢查,有力地促進了各教學醫院領導和教學管理部門對實習帶教工作的重視,進一步提高了各教學醫院臨床教師的教學意識和教學水平,也增強了醫學院在各教學醫院的影響力。作為臨床醫學專業,適應臨床醫療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斷改革教學模式是我系追求的目標。為使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順利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2010年我系改革了畢業考試形式,由原來的單一筆試模式改為筆試和客觀結構化臨床多站式技能考核相結合的模式。組織附院、二院及地區醫院三十余名高職稱臨床教師,歷時7天時間,逐一對709名畢業生,從病史采集與病例分析、體格檢查與技能操作、輔助檢查結果判讀三個方面,全面考察了學生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考試前對學生進行了廣泛動員,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畢業考試改革的必要性,并對學生進行細致的考前輔導,引導學生認真復習。結果709名畢業學生僅有8名學生不及格,經過補考全部通過。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正如同學們所說的,畢業考試改革顯示了極大的實用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是國家教育部為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而實施的一項重大計劃,是提升高校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2010年我系在教務處的指導下,積極參加學校的教學質量工程建設。在作好省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工作的同時,作為主要單位參加了學校申報國家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的工作。2010年我系內科學、診斷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外科學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顯示我系的課程建設走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附院工作
1.教學工作2010年附院共接收各專業實習學生623人,1月6日臨床專業實習生正式進入我院實習,為使同學們很快實現從醫學生向臨床實習生轉變,在吸取去年評建期間的經驗基礎上,我們精心組織了十三個理論講座,包括醫院介紹、醫療流程、實習管理規范、院感知識、醫療文書的書寫、臨床技能操作、無菌技術、影像診斷原則等內容,由醫院的臨床專家和管理人員主講,對實習生進行上崗前的系統培訓,崗前培訓歷時十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培訓結束進行了結業考試。為完善各臨床科室實習帶教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激活管理機制,我們一直緊抓各科室實習帶教工作,并要求各科室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科室實習帶教計劃和出科考核方案。今年組織專家組對各臨床醫技科室進行了4次實習帶教檢查,專家們均嚴格按照教學管理考核評分表逐項檢查,對于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并根據各科室的工作情況給予了切實公正的評價。通過檢查,大多數科室按照實習帶教管理制度建立了帶教工作檔案、完成了科室教學活動計劃、學生出科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
今年6月起,組織內、外、婦、兒教研室的專家對臨床專業的實習醫生進行了三輪大出科技能考核,考核的內容包括外科無菌技術、腹腔穿刺、胸腔穿刺、外科換藥、影像讀片等十幾個單項的考核,基本上涵概了臨床醫療常規操作的內容,通過考核極大提高了實習醫生的臨床綜合技能和適應能力,加強了我院實習醫生出科考核管理,全面提升了實習質量。為提高我院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增強臨床教師教學意識,于2010年8月組織舉辦了“醫院2010年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本次競賽共49名青年教師參加。本屆教學競賽分為臨床醫技組和護理組兩組同時進行,采取集中競賽,現場評分,專家組與學生組評分相結合的方式。每位參賽者均積極準備,經過現場專家及評委認真評分和評議,共評選出一等獎4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10名。教學查房是臨床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高我院副主任醫師的教學查房水平,進一步規范教學活動,提高臨床教學質量,《關于舉辦“副主任醫師臨床教學查房競賽”的通知》要求,將醫院所有副主任醫師分為3個年度進行教學查房競賽。
本年度的教學查房競賽自4月15日起已進行了兩個月,聘請6名教學督導專家作為評委,參賽選手為我院21個臨床科室共30名副主任醫師。教學查房實行全程攝像,由專家現場打分和觀看錄像打分相結合。查房內容為醫學院臨床醫學本科實綱要求掌握的常見病、多發病,入選病例由選手自行提供。此次競賽不但強化了我院教師的教學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帶教水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教學查房的規范開展,而且還涌現出一批優秀的臨床帶教教師,
2.加強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為促進我院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培訓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統一領導和協調全院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培訓工作,我院于今年9月成立了“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培訓管理辦公室”,辦公室在醫院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培訓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負責制定我院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培訓管理辦法、培訓計劃及考核方案,指導、管理全院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培訓工作。經培訓管理辦公室人員的共同努力和各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培訓班開始了理論和實踐授課。本學期側重公共知識和臨床技能培訓,共計93學時。
3.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年中醫院組織有關專家對我院第三周期省級臨床醫學重點學科進行了中期檢查。臨床藥理學、消化內科、性醫學科、超聲醫學科、普外科、婦產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感染疾病科共九個學科負責人分別就本周期第一階段學科建設情況作了相關匯報。通過檢查,進一步了解了各學科學科建設規劃執行情況,為順利完成周期建設目標提供了保證。今年,我院和同志被省人事廳確認為第六批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2010年10月,經個人申請、科室推薦、教授委員會及專家評審、院長辦公會會議研究,確定我院第一周期(第二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2人,第一周期青年骨干醫師10人,至此,我院共選拔第一周期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6人,后備人選19人,青年骨干醫師10人,培養周期為3年。為加快我院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給醫院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和環境,醫院出臺了《醫學院醫院引進人才專項科研基金管理辦法》,鼓勵其早出成果。
4.科研工作2010年度我院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13項,其中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項;省教育廳優秀青年人才基金2項;省衛生廳臨床應用技術項目28項,省衛生廳中醫藥科研項目1項;市科技計劃項目10項,醫學院中青年及人文社科科研基金項目45項,醫學院教學研究項目4項,本年度共獲科研經費99.60萬元。組織1項科技成果鑒定,已在科技廳登記科技成果共3項。截止2010年12月14日,全院共258篇,其中SCI期刊2篇,國家重點期刊20篇,國家級期刊89篇,主編著作2部,參編3部。
篇5
關鍵詞:地市級醫院;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探討
研究生教育是按專業進行培養的高深層次的專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層次。研究生科研技能和專業技能培養需要大量的資源,臨床醫學研究生更是如此,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臨床技能培養,都離不開經費、實驗室、醫院等這些必不可少的資源。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擴大,而政府投資變化不大,使得學校的有限資源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要求之間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時研究生就業市場的競爭,也為研究生培養單位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和壓力[1]。另一方面,作為區域醫療衛生事業龍頭的地市級醫院,雖然擁有較為雄厚的醫療、科研、教學實力,在區域醫療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優勢,但與大型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及省級醫院相比,又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劣勢。如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實現醫教研同步發展,2006年始,我院開展與高等醫學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做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1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管理模式
1.1專業的確定 醫院根據自身學科建設特點,本著少而精的原則,選擇一些科研實力強、師資隊伍雄厚、教學氛圍好的學科確定為首批聯合培養研究生專業,先行確定心血管內科、危重病學、胸心外科、婦產科學、骨科、臨床檢驗診斷、醫學影像學等七個學科。后隨著研究生聯合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2009年又新增眼科學、病理學兩個培養專業。
1.2導師的確定 研究生指導老師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主要的角色,他們肩負著指導研究生進行課程學習和課題研究的雙重任務。為了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醫院選出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專家向溫州醫學院推薦碩士研究生導師。溫州醫學院研究生部根據醫院的申請,經嚴格的申報程序,聘任相關學科9位高級職稱教師為碩士研究生導師。
1.3招生 醫院與溫州醫學院簽訂聯合培養協議,根據溫州醫學院的招生計劃承擔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的任務。研究生的錄取工作由溫州醫學院根據國家研究生招生錄取工作的有關規定進行,研究生的報名、考試及資格審查等均由溫州醫學院具體實施,醫院與相關考生簽訂聯合面協議。
1.4培養
1.4.1醫院根據高校研究生培養要求成立研究生教學領導小組,院長任組長,科教副院長任副組長,其他成員由科教處長、教學管理科長、相關職能處室負責人組成。教學領導小組職責包括根據高校研究生培養相關制度,結合醫院實際制訂研究生管理規章制度;負責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管理;負責組織研究生開題報告、論文答辯工作;負責組織研究生定期考核,掌握研究生培養工作情況;并向高校提出加強與改進培養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1.4.2為具體落實教學領導小組的各項制度,醫院同時成立研究生教學指導小組,成員包括研究生導師、相關輪轉科室指導教師等,指導小組成員可根據錄取新生專業需要進行調整充實,新增導師為指導小組當然成員。教學指導小組職責包括制訂研究生本專業輪轉培養方案,指導研究生制訂個人培養計劃;負責研究生本科輪轉期間指導帶教工作;了解研究生輪轉期間思想、學習、生活情況,及時解決各種問題,對不宜繼續培養的研究生提出學籍處理建議意見;參與本教研室組織的研究生出科考試和臨床基本技能考核工作,做好研究生月度考核;開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總結經驗,不斷提高研究生培養水平;指導幫助研究生完成教學、臨床實踐和科研工作,定期向教學領導小組匯報研究生培養情況。
1.4.3加強環節管理,確保培養質量。醫院設立研究生定期考核制度,考核分月度考核和學期綜合考核。
月度考核內容為勞動紀律、工作質量、醫德醫風三部分,由研究生輪轉所在科室教學指導小組老師進行評定,導師簽署意見,科教處審核。月度考核結果作為研究生"三助"津貼發放的依據。
學期綜合考核是整個培養環節的重中之重,學期綜合考核每年6月、12月學期末舉行,考核內容包括醫德醫風、理論考試、臨床基本技能考核,按2:2:6定分數,由科教處牽頭實施。其中醫德醫風主要考核研究生工作態度和病人滿意度,由科教處根據月度考核中相關內容和平時收集掌握的信息對其作出評判打分。理論考試考查研究生學科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按三級學科要求進行考試。臨床基本技能考核占總成績的60%,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否獨立處理常見疾病,是否掌握臨床基本操作等。具體內容包括病例考核、手術或輔助診療技術、病例答辯三部分。科教處召集相關教學指導小組成員成立考核組,按考核內容及要求進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科教處督促導師進行強化訓練,并申請二次考核。
1.4.4建立研究生例會制度 為保證培養環節連續性,確保研究生教育初級階段質量,醫院建立研究生例會制度。例會參加對象為研究生教學領導小組和研究生教學指導小組成員、研究生及與研究生教學培養相關人員和其他有興趣的人員。例會由科教處負責召集組織,每月1次。包括2方面內容,①總結前一階段工作,討論部署落實近期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計劃;②開展Work Meeking & Seminor(工作報告會/讀書會)。研究生例會制度的建立和堅持很好地保證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
2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成效
地市級醫院與高等醫學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有效緩解學校研究生培養經費的壓力、有效緩解學校研究生培養的病材短缺、有效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有效促進醫院醫務人員的素質提高,擴大了醫院的社會聲譽、有效促進學校和醫院的交流,為科研合作搭建了平臺、有效拓寬了研究生就業途徑,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5年多的聯合培養,至2010年年底,共培養29名研究生,其中15名研究生順利畢業,7名留在醫院工作。
2.1有利于增強院校間資源共享及科研協作 與醫院合作培養研究生的高等醫學院校均為省內知名院校,教育管理體系發展相對成熟,各類學習資源也相對豐富。聯合培養的研究生在其中起到溝通橋梁作用。而地市級醫院擁有一批學術造詣頗深、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但以往他們主要從事臨床實踐工作,較少涉足或涉足不深教育事業。他們加盟研究生導師后,使高等醫學院校拓展了學科資源,豐富更新了學科專業內容,充實了師資隊伍。醫院也因有了研究生培養基礎而增加了科研內涵。如心血管病學、病理學、醫學分子生物學3個研究生培養基地加了入省市共建重點學科創建行列。通過學科建設,技術優勢更加凸現,診療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危重病人的搶救成功率,疑難疾病的診斷治愈率等有較大提高。
2.2有利于培養研究生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科研攻關能力
醫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盡管醫學研究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醫學理論知識積累,然而,一旦面對復雜的臨床工作仍舊會茫然。究其原因,學校教育與社會實際相脫節,理論知識儲備不能完全內化為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是重要的影響因素[2]。聯合培養研究生在高等醫學院校學完1個學期課程后,直接進入醫院開始接受科研并完成課題論文學業。對于研究生來說,盡早進入臨床,豐富了理論知識,強化了實踐技能,提高發思維能力。其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研究生作為一個活躍的群體,在科研工作中發揮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為保證研究生學業的順利進行,研究生導師必須每年申報課題并有科研資金,極大地激發了科研熱情,使醫、教、研三者結合地更為牢固。
2.3有利于醫院形成良好的學風 院校聯合培養的研究生,由于入學后在高校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鍛煉,具有嚴謹的學風,這學風在平時的臨床實踐、交流學習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醫院其他學生。研究生年紀輕、思路活、反應快,醫院組織的諸如開題報告、期中反饋、論文答辯等活動,吸引了醫院廣大醫務人員參加,增加了醫院學術氛圍,進而提高醫院整體素質。
3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面臨的困難及對策
雖然,地市級醫院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模式對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促進雙方教學發展起了巨大貢獻,但限于地市級醫院的實際條件,而該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目前還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較規范的管理程序,故在實施中產生了一些問題。
3.1導師的遴選 地市級醫院的研究生導師一般均為臨床高級職稱衛技人員,缺乏高等醫學教育理論與經驗,缺乏承擔研究生教育管理能力。研究生進入醫院后,而此時導師的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對感染和造就自己的研究生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就尤為明顯[4]。另一方面,地市級醫院由于同專業研究生較少,不能組成學習小組,缺乏集體學習、討論的機會。有的導師行政兼職過多,無暇過多的關注研究生。故只有遴選既掌握專業理論和技能,又掌握高等醫學教育方法的,綜合素質扎實的導師,才能更好地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研究生,使其成為創造型、復合性人才。
3.2考核評定機制的確定 目前,院校尚未明確制訂完善的聯合培養研究生考核和評定機制,聯合培養的研究生仍依據高校的傳統管理模式進行。研究生的階段考核評定仍需返校進行。醫院缺少必要的、有效的日常考核評定機制。醫院與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門應商討建立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考核評定機制,其中醫院應在考核評定體系中占較大比重。
3.3研究生培養條件的完善 由于受地市級醫院的限制,醫院實驗室、實驗設備等研究條件與高校研究生教育相比尚存在差距。可考慮根據臨床的安全性、有效性與高校聯合建立實驗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
總之,地市級醫院研究生院校聯合培養的實施順應了國家研究生培養模式多元化的要求,加強了院校溝通,發揮了雙方的優勢,是迅速提升研究生臨床能力,提高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并推動了醫院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院校應善于總結經驗,揚長避短,為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學術應用型人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原志慶,徐麗,劉國偉,等.建立聯合培養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基地的探索與實踐[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6,23(6):647-648.
[2]楊子榮,周清泉,董衛國,等.實施雙導師培養醫學研究生的實踐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0,30(4):624-625.
篇6
【關鍵詞】:醫用物理學;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性評價
《醫用物理學》是醫學相關專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課程主要為醫學生提供醫學課程相關的基本物理概念與規律[1]。濱州醫學院醫用物理學課程面向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等14個專業開設,理論教學30學時,實驗教學30學時。與傳統物理學課程相比,醫用物理學具有知識覆蓋面廣、內容與醫學課程相聯系的特點。目前,學生學習中主要存在3個問題:①學習動力弱:課程涉及的許多概念較抽象,且多數學生認為醫用物理學與未來職業發展不相關,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較差;②缺少深層次學習,運用知識能力弱:多數學生對物理概念、規律的學習僅滿足于公式識記,缺少深層次理解,難以掌握學科思維方法和處理問題的技巧,僅少數學生能夠將物理概念與日常生活建立聯系,實現概念的遷移運用;③忽視實驗課程學習,培養目標難以實現:多數學生滿足于完成實驗數據測量,缺少對實驗過程、實驗數據的思考,特別是忽視實驗原理學習,不能理解實驗的設計思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校學生自主學習是指學生積極、主動、自覺的一種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自己確立學習目標、內容和策略,并對學習進行自我監督、管理、評價[2]。自主學習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活動[3]。王小丹等設計了自我動機、學習信念、制定學習目標及計劃、自我監測與調節、獲取及處理信息、交流合作能力共6個指標來考查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4]。
1醫用物理學教學改革的設計原則與改革措施
1.1教學改革的總體設計思路基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醫學人才培養要求,教師開展了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探索。陳水清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主體主導自己的學習,它是在學習目標、過程及效果等諸方面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和自我轉化的主動建構過程。基于此定義,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被細化為3個一級目標:①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培養;②學習能力提升;③學習態度改善。其中學習能力包括學習規劃能力、執行力、學習技巧與思維方法、學習效果評估共4個二級目標。圍繞上述指標,研究團隊提出了教學改革措施。1.2教學改革措施濱州醫學院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共14個班,其中13、14班為教學改革試點班級,每班35人。試點班級學生組成是按照高考總成績、英語成績綜合考量的原則,擇優遴選。教學改革方案由授課教師討論后共同制定,保證教學過程的一致性。1.2.1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培養針對學生缺少學習興趣、學習動力不足這一問題,教師在3個方面進行了優化和改革:①充分發揮課程緒論在課程學習中的引領作用。引導學生對醫用物理學形成積極、正面的學科認知。利用實例,如超聲醫學檢查、腫瘤治療中的“納米刀”、TED系列演講集(尖端醫師),等,闡述醫學和物理學發展之間的關系;介紹教材各章節與后續醫學課程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所學課程內容對其個人發展的價值所在。②開展學科專題系列講座,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動機。開設“醫學實踐中的物理現象與規律”的學科專題講座,專題講座內容原則上以授課內容的醫學應用為主,由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成長經歷自主選題。每4~6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團隊。學習團隊根據演講題目,獨立進行信息搜索、分析篩選并完成演講課件制作。專題講座安排在理論授課時間內,每次5~10min。③慕課式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以雷諾數講解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雷諾實驗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建立過程。課堂授課時間外,教師將精心設計的與雷諾實驗相關的多樣化學習任務(學習問題)于網絡教學平臺,創設問題探索情境。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學習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使其逐漸掌握血液流動等問題的思維分析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成果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展示。上述改革措施中專題講座對學生影響最大。專題講座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物理規律認識生命現象,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1.2.2學習能力提升研究團隊將學習能力分解為學習規劃能力、執行力、學習技巧與思維方法、學習效果評估共4個具體二級指標。上述4個指標一般相互滲透于具體的學習活動中。在具體設計教學措施時,教學活動設計不局限于某一個二級指標,而是定位于多個二級指標的協同培養。學案書寫實現學習角色轉換,推動學習能力提升學案原指教師為指導學生編寫的講義,一般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自學提綱和檢測題等內容[5]。學案的教學效果與多種因素有關,特別是學生是否認真學習學案,是否結合自身積極思考,等。因此,基于主體性原則,教師采取學生撰寫“個性學案”的方法,提升學習能力。首先,重新設計了個性學案的構成要素,內容包括:①知識體系框架圖;②學習中存在的問題;③解決問題的措施及實施效果;④物理概念醫學應用實例闡述。知識體系框架圖一方面促進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概念更清晰;另一方面,學習目標凸顯,利于后續學習規劃制定和學習效果的評估。學習問題匯總以及解決問題的措施這兩項內容給學生提供學習規劃的實踐機會,培養其規劃能力。措施實施效果及物理概念醫學應用的實例分析兩項內容則旨在培養學生在學習計劃制定后的執行力和學習效果自我評估的能力。其次,個性學案書寫時間與課程教學進度協調一致,每3~4周書寫一次。再次,講評個性學案的優劣,使學生發現自身與他人的差異。教師在評價學案時注意運用差異化原則和多樣性原則。對于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評價重點放在第③和④兩部分。對于學習能力弱、主動思考習慣缺失的學生,評價重點放在第①和②兩部分。強化問題求解的思維方法和技巧培養,推動學習能力提升當前學生存在著思維能力弱化的問題,面對具體問題時,缺少求解的思維方法。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減少公式推導的數學演繹,強化問題的思維過程展示。以粘性流體的流量計算為例,教師刪減了嚴格的數學推導分析,重點講授“不均勻”問題的求解思路,即將“不均勻”問題通過層流模型變成“均勻”問題。還可以回顧“點應力”概念,進一步凝煉強化該類型問題求解思路。以問題求解的思維過程分析展現批判性思維分析過程,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發展[6]。授課時,教師介紹諸如思維導圖等思維工具,引導學生熟練使用思維導圖工具進行思維訓練,該工具還可用于個性學案中知識體系框架圖的構建[7]。設計實驗教學環節,推動學習能力提升傳統實驗教學中學生多以傾聽者角色被動接受信息,被動學習較多。為實現實驗教學的培養目標,教師采用學生自學實驗視頻與教師引導提問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實驗教學:①建立實驗預習報告講評制度。學生課前完成預習報告,預習報告的內容重點是實驗原理分析及原理中物理量如何具體實現測量。教師采取講評預習報告的方法,督促學生認真思考。講評時首先對優秀學生進行表揚,營造輕松、積極的氛圍。②圍繞學生認知難點開展教學問題設計。學生授課前一天在網絡教學平臺或QQ群提交預習時存在的問題,教師閱讀后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并形成書面材料。以基本測量實驗為例,學生雖然能夠進行游標卡尺讀數,但是高中階段多數學生未使用過該儀器,對游標卡尺工作原理認識不清,容易出現錯誤操作。因此,教學中以游標卡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項為教學重點。③構建開放性多層次的問題體系。以問題促思考,以錯誤促發展,鼓勵學生自我評估和調節學習過程。實驗授課以小組學習形式開展,每個小組學生數量少,教師有機會進行個性化指導。對于學生的錯誤操作或認知,教師要以引導式提問激發學生思考,使其主動回顧審視實驗過程。課程結束時,教師必須對實驗課進行總結,提出開放性的不同難度層次問題。如:從測量數據中可以獲得哪些信息?哪些實驗數據準確性較差,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經歷,選擇1~2個問題進行解答,并以文字形式記錄于實驗總結報告中。通過實驗過程的自我分析糾錯,實現學生自我學習效果評估與執行力的培養。1.2.3學習態度改善2012—2015年學校進行了形成性評價體系建設,將形成性評價納入到學生學業成績評價體系中,促使學生關注學習過程,改善學習態度[8]。醫用物理學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包括:課程筆試成績(60分)、平時成績(包括:學案書寫、專題講座、實驗預習和總結報告,共20分)、實驗考核成績(20分)。課程筆試側重基本學科知識考察。平時成績則以學生選擇的能夠反映個人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和學習效果的項目為評估對象,3個子項目中任選2項進行計分。平時成績涵蓋的3個子項目均需要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或者課堂授課時進行評價,點評重在鼓勵,樹立學習榜樣,塑造學習成就感。實驗考核分為實驗原理理解和技能操作兩部分,學生在12個實驗項目中抽選2個作為考核內容。在形成性評價的壓力下,學生一般能夠認真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態度得到了明顯改善。
2醫用物理學教學改革效果
2.1教學改革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影響教學改革效果問卷調查顯示:86%(60人/70人)的學生認為教學改革對其自主學習有促進作用;90%(63人/70人)的學生認為教學改革增加了學習時間;79%(55人/70人)的學生認為教學改革促進了探索性學習,學生開始利用網絡等手段進行信息查詢、學習;71%(50人/70人)的學生認為教改促進了合作學習,增加了學生間的交流;61%(43人/70人)的學生認為個人學習的主動性獲得提高;57%(40人/70人)的學生認為信息總結歸納能力獲得了提高;43%(30人/70人)的學生在質疑精神和質疑能力方面有了進步。綜合來看,教學改革措施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2.2教學改革措施的實施效果專題講座、學案書寫、慕課化視頻學習、實驗預習報告講評四項措施被認為促進了個人學習發展,支持率均超過50%(35人/70人)。實驗技能考核、學生提問制度兩項措施支持率最低。60%(41人/70人)的學生認為學生提問制度對個人學習作用效果有限,主要原因是學生提不出問題或者不習慣于公開提出問題。
3結論
圍繞3個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一級目標,通過一系列教學措施,使學生獲得了實踐鍛煉的機會,學生自主學習主動能力有所提高。系列專題講座、學案書寫、慕課化視頻學習、預習報告講評被認為是促進自主學習培養的有效措施。未來教學改革努力方向有二:一是將實驗技能考核與預習報告制度組合運用,變一次考核為多次考核,營造適度緊張的學習氛圍;二是教師對專題講座的演講人細致指導,提升講座質量。
參考文獻
[1]秦丹,閆鵬,李光仲,等.以批判性思維培養為導向的醫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醫用物理學,2012,29(2):33323334
[2]邱暉,許淑琴.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目標下高校教師角色轉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8689
[3]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0(2):7883
[4]王小丹,湯剛琴,王素珍,等.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的構建[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7):10341037
[5]史貴連,葉福麗.醫學電子學課程體系學案的設計[J].中國西部科技,2014,13(11):9394
[6]張貴海,王章琴,岳國軍,等.醫學本科生階段性科研能力培養新模式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7):1213
[7]王會霞,代朝霞.思維可視化工具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29(2):111115
篇7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衛生行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衛生人才資源直接關系到一個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隨著××市建設“健康××”戰略部署的深入推進,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圍繞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三個環節,我局對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思考,積極推進我區“人才興醫、人才強衛”戰略,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培養和壯大一支技術精湛、作風過硬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為保障全區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建設“健康××”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一、我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我區是一個老工業區,現行區劃歷史不長,部分區屬醫療衛生機構從無到有,衛生資源幾經整合或重組,人員組成十分復雜。截止2008年底,全區有各類衛生機構211個,擁有床位數1338張,衛生機構人員173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537人,擁有執業醫師596人,執業助理醫師158人,注冊護士544人,藥劑人員150人,檢驗人員55人。區屬醫療衛生單位中,3個衛生單位經區編委核定事業編制49名,實有48人,轄區每萬人擁有衛生監督員、疾控人員、婦幼保健人員分別為0.5人,0.7人,0.4人,排名××主城區最后。3個區屬醫療單位共有正式在職職工26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27人,執業醫師75人,注冊護士60人;從職稱分類上看,具有高級職稱18人,中級職稱59人,初級職稱145人,分別占專技人才總數的7.93%、25.99%、63.88%;從學歷層次看,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46人,專科學歷122人,中專及以下學歷59人,分別占專技人才總數的
20.26%、53.74%、25.99%;從年齡結構看,35歲以下69人,35至45歲98人,
45歲以上60人,分別占專技人才總數的30.40%、43.17%、26.43%。區屬醫療機構現有內科、外科、婦產科、中醫科、康復科、腫瘤科等重點學科,現有重點學科帶頭人9人;緊缺的專技人才涉及內科、外科、全科、骨科、五宮科、兒科、婦產科、中醫、針炙理療、醫學影像等;年退休人員4-8人,年需補充工作人員10以上。
二、我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直轄以來,我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得到較快的發展,啟動了××區2009-2012年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規劃,尊重專業知識,重視專技人才在全區已形成共識,全區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但是,用“健康××”建設指標來衡量我區衛生人才功能定位,我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五大困難”。
一是人才配置不合理。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與××主城核心區的人才定位不符,與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縱觀區屬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現狀,總的表現為:衛生單位嚴重缺編,醫療單位人才總量不足,有準入限制的執業醫師所占比例太小。從知識結構上看,高級職稱人才偏少,高學歷人才比例不高,缺乏學課帶頭人,傳統專業人才比重大,某些特科專業人才短缺,特別是既懂專業、又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尤為緊缺;從人員分布上看:高學歷、高職稱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區,鄉鎮衛生院高層次人才缺乏,造成人才資源儲備不均,分布失衡。
二是人才素質不高。由于歷史原因,我區經歷幾次區劃調整,區屬醫療資源幾經整合,部分整合的人才來自原鄉鎮衛生院的一些土專家和赤腳醫生,客觀上造成區屬醫療單位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專業技術人才總量不足的現狀。從區屬醫療機構專業技術人才看,副高、中級、初級人才比例為8:26:64,與衛生事業單位崗位設置關于區縣醫療機構高級、中級、初級比例12:40:48的定位相比,中高級人才比例明顯偏低,甚至不及一些區縣鄉鎮衛生院的結構比例;從學歷上看,大學(含以上)、大專、中專(含以下)人才比例為20:54:26,碩士研究生僅2人,無博士;無××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無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人員,高層次優秀人才極度缺乏。
三是進人機制不暢。現行進人機制主要有“公招”和“人才引進”兩種方式。“公招”主要采取招錄公務員模式,注重綜合素質考試而忽視專業技能考核,用人單位缺乏選人參與權和用人自,造成用人單位被動招人。在“人才引進”上,由于我區引進人才門檻較高,要求被引進對象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或者是博士,在區屬醫療機構基礎設施薄弱,用人環境不夠理想的情況下,缺乏吸引高層次人才的實力,人才引進困難重重。2007年以來,衛生系統面向社會“公招”成功率僅為66.7%,一些專業出現因報名人員偏少,不夠開考比例而被迫取消“公招”考試;“人才引進”上,除衛生單位成功引進3名副高級人才外,區屬醫療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成功率為零。公招招不全,用人單位對公招人員滿意度不高;人才引不進,符合引進資格條件的人才不愿意來,用人單位看中的人才引不進,導致進人機制不暢。
四是用人機制不活。受傳統用人體制影響,區屬醫療衛生人才在使用上缺乏有序流動,即使有所流動,也僅限于個別技術崗位之間,沒有長遠的有計劃的統籌安排,缺乏應有的活力。衛生單位領導班子配備不齊,衛生人才評價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衛生事業單位中,存在人員能進不能出,職稱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這種身份上的“終身制”、職稱上的“鐵交椅”、分配上的“大鍋飯”現象,成為制約衛生人才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個別專業技術人員受單位經濟效益不好的影響,工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服務意識不強,服務態度不好,服務質量不高。
五是人才培養滯后。個別醫療衛生單位對待人才培養重視不夠,人才培養經費得不到保證,人才培養缺乏系統性,只重使用,不重培養,致使部分人才出現知識老化、能力退化,思想僵化、應用新知識、新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無法打造名院、名科、名醫和品牌醫療衛生機構,難以提升我區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醫療救治保障能力。
三、探索我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思路與新對策
當前,我區衛生事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衛生重點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人才因素成為影響衛生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人才市場的放開,對具有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引進競爭日趨激烈,為深入推進我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步伐,促進人才隊伍迅速壯大,我們著力在“培養、引進、使用”人才上下功夫,確保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健康有序進行,確保衛生人才可持續發展。下面,就加強我區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廣辟渠道,培養選拔人才。充分尊重人才個性,用人所長、容人所短,努力創造寬松、和諧的人才成長環境。一是認真落實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有關規定,進一步完善繼續醫學教育,積極組織專業人才參加業務進修,促進知識更新,提升專業水平。二是鼓勵醫療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積極參與職稱資格考試和執業資格考試,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力爭用三至四年時間,讓80%的專技人員取得執業許可,高、中、初級職稱比例接近或達到12:40:48。三是抓好衛生管理人才的培養。區屬醫療衛生單位定期開展二級班子成員競爭上崗,交流輪崗;選派一批有培養前途的科級后備干部到局機關上掛鍛煉;積極與市衛生局聯系,爭取選派部分醫療單位領導到市屬醫院掛職。努力培養一批有思想、懂業務、善經營、會管理,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衛生管理人才。四是實施××區高層次衛生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定期選派部分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科研能力強、具備較高學術素質的優秀中青年衛生技術骨干作為培養對象,通過送到“新橋醫院”、“大坪醫院”、“西南醫院”等重點市屬三級醫院或著名高等院校對口進修學習,給予參加境內外培訓、學術交流等方面的支持,促進其快速成長。五是實施人才發展工程。把區屬醫療衛生單位優秀的“雙高”人才(高學歷、高職稱)培養成黨員,把“雙高”人員中的黨員培養成醫療衛生科研骨干或學術帶頭人,把醫療衛生科研骨干或學術帶頭人中的黨員培養成黨的后備干部;樹立重德才、重公認、重實績的用人導向。
(二)合理利用,盤活現有人才。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應著眼于現有在編在崗的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上,發揮好他們的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的衛生人才評價機制。加強衛生人才的考核和獎懲,規范衛生管理人才的推薦測評,規范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評聘、執業資格注冊,以及工勤技能人才的職業資格評聘等制度。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評價機制。二是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作用。積極為高層次人才醫學科研、攻關創造條件,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積極聽取高層次衛生人才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提高衛生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三是配齊配強區屬衛生單位科級領導班子成員,與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在區屬醫療單位試點公推直選一名不占職數的科研副院長,負責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攻關,并在職權和待遇上給予政策傾斜。四是加強人才的合理流動。放寬醫療衛生單位人才流動限制,加強醫療衛生單位人才交流與合作,實現人才的合理流動,增強衛生系統干部活力。
(三)增核編制,壯大專技人才。一是適當增核衛生單位人員編制。建議按轄區服務人口的萬分之一配備監督、疾控和婦幼工作人員編制,使我區衛生人才資源達到或超過全市平均水平,有效提升公共衛生保障能力。二是大幅提升醫療單位人員編制。區第一醫院遷建后,醫院業務用房將由原來的3000平方米增加到15000平方米,按500張床位配置,著力打造為區域醫療救治中心,建議人員編制由原來的180名增核為600名;區第二醫院將隨著建茄地區工業園區的拓展,打造成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建議區第二醫院人員編制由原來的90名增核為200名;區中醫院與跳磴鎮衛生院合并,在跳磴地區興建區中西醫結合專科醫院,建議人員編制由原來的35名增核為180名。初步形成以公立醫院為主導,企業醫院、社會辦醫為補充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
(四)拓寬視野,積極引進人才。深入推進衛生形象工程建設,加快區第一人民醫院遷建、跳磴鎮衛生院、區疾控中心建設步伐,改善工作環境,“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增強人才吸附能力。一是在高層次人才引進上,協調有關部門盡量簡化手續,充分尊重用人單位的自,落實“用人單位選人,人事部門審查”的進人機制,建立起引進中、高級人才的“綠色通道”。對一些特科冷門適當降低引進人才標準,引進部分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有培養前途的青年才俊。二是公招專業技術人員堅持以“人事部門主導,用人單位參與”的公招新模式,特別是醫療單位要加大醫院自主擇人的權限。協調有關部門逐步完善公開招聘醫療衛生人才辦法,使其考試、考核方式和內容符合醫療衛生人才專業性、實踐性強的實際。三是按照“側重高級,兼顧中級,嚴控初級”的原則,采取公招或引進的方式,分步實施解決緊缺人才、突出拔尖人才的儲備工作,面向一流高校,雙選有學位的拔尖基礎人才;面向全國,引進中高級在職實用人才。四是廣辟才路。引導各單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樹立柔性引才引智理念,積極采取講學、兼職、短期聘用、技術合作、人才租憑等方式靈活引進國內外優秀衛生人才與智力,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入的引才機制。五是繼續實施“三名”戰略。積極爭取引進三級醫療機構落戶我區,充分利用其人才資源優勢,培育和壯大名醫、名科、名院。整合中醫資源,努力打造我區中醫特色專科品牌,做大做強中醫專科醫院,壯大中醫人才隊伍。
(五)創新機制,有效激勵人才。一是積極爭取區政府和區財政的支持,每年預算30萬元人才支持資金,作為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資金,用于醫療機構宣傳、市級媒體人才需求信息以及人才培養等費用。二是建立完善人才獎勵制度。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發揮經濟利益和社會榮譽雙重激勵作用。定期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各類優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進單位進行重獎,按照其工作業績加大福利待遇傾斜力度,發揮好示范引導作用。三是加大精神激勵力度。各醫療衛生單位可以通過設立“十佳衛士”、“十佳醫務人員”等公示專欄,廣泛宣傳優秀醫療衛生人才的先進事跡,激發各類醫療衛生人才創業熱情和創造力,形成人才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四是加大人才工作的宣傳表彰力度,促進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每年表彰一批“基層優秀中醫”
“一心為患者著想的好醫生”“優秀醫生”、“優秀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