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開題報告范文
時間:2023-08-08 17:2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交通工程開題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評定對象
國內高校在讀全日制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獎學金面向國內高校的全部對口專業,平等對待.
2 獎學金額度
每年在全國高校評選出10名使用LMS Virtual.Lab三維多領域仿真平臺進行課題研究的優秀在讀研究生,給予每人5 000元的獎學金資助.
3 評定條件
(1)參評學生在讀期間的學年平均成績優秀,無不及格科目.
(2)用LMS Virtual.Lab進行研究生畢業論文相關的課題研究,且課題內容具有實際工程背景支持,最好結合實際橫向項目的合作課題.
(3)命題能推動行業核心技術進步或具有明顯創新研究價值.
(4)領域包含但不限于汽車、航空航天、船舶、兵器、交通、能源、通信、電子、化工、工程機械、家用電器、輕工業、醫藥和IT等.
(5)論文完成后應署名LMS高校獎學金資助支持,并共享論文電子版.
(6)優先考慮LMS Virtual.Lab的高校正式用戶.
4 申請流程
符合條件的學生請在課題開題階段與LMS聯絡,并進行意向溝通:
(1)對符合評審條件的申請人,需填寫“LMS Virtual.Lab高校獎學金申請表”(下載地址為:省略/download.asp?id=1F540652-C116-4BD7-8AD7-1291255DFEDC),并必須經負責導師簽字確認和學校認可.
(2)LMS會盡快與申請人確認,并根據書面材料組織評審.
(3)按照評審程序的規定公布評審結果并發放獎學金.
5 評審程序
(1)具體評定工作由LMS負責,組織LMS公司專業技術人員和行業專家組成動態評定小組,進行綜合評審.
(2)鑒于論文完成后學生將畢業離校,該獎學金將在課題開題階段即進行初評,并在課題中期報告通過后進行復評,以確保課題的進展和質量.資助的最終依據是開題報告和中期報告,但建議申請人提前或隨時通過電話、E-mail和面談等形式與評定小組進行充分溝通.
(3)該獎學金申請盡量在正式開題之前即向LMS提交,最遲需在開題報告完成后1~2個月內提交.初評和復評結果將在LMS官方網站公布,并于每年秋季的LMS用戶大會根據復評結果統一發放該獎學金.
(4)針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論文差異進行適度把握,原則上碩士5篇、博士5篇,但暫不做硬性區分,即名額之間可作適度調劑.
(5)對所有入選的在讀學生,LMS將采用租或借等形式給予最新版本LMS Virtual.Lab軟件的友情贊助支持,并歡迎獲獎學生畢業后加入LMS公司.
6 本年度申請截止日期
本年度申請截止日期為2012年6月15日,之后提交的申請將參與下一年度的評選.
7 聯系方式
聯系人:柳佳;聯系電話:010-84973605-406;E-mail:jia.省略.
篇2
選題工作包括指導老師立題和畢業設計學生選題兩個環節。指導老師確定研究題目的過程稱為立題,該項工作關系整個設計的周期與質量。準確的題目有助于畢業設計質量的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須嚴把畢業設計立題關,確保畢業設計工作的順利進行。工科類畢業設計題目來源于科學研究項目、企業生產一線以及教學過程等方面,類別有基礎理論科學研究、技術工程開發以及工程設計三大類。一般指導老師將確定好的題目直接安排給所帶的學生,但在實際執行時,此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如畢業設計工作量偏大或偏小、題目缺少工程背景以及研究內容跨專業程度過大等,制約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甚至有的畢業設計題目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脫鉤。針對以上亟待解決問題,根據多年的畢業設計指導經驗,畢業設計立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進行題目的設定,在最終畢業設計題目確定之前,必須進行畢業設計立題申請,成立畢業設計立題審核專家組對指導老師提出的畢業設計題目進行逐一研究與討論,評價題目的可行性,通過專家組的研究決定指導老師提交的題目是否可以立題,對于存在問題的題目,給出修改建議,以便學生更好地完成畢業設計任務,近年來陜西理工學院在全校師生共同努力下,實現學生和畢業設計題目的雙向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能力和自身的發展需要,在畢業設計系統中實現雙向選擇,每個學生至少可以預選報三個畢業設計題目志愿,同時附上自己的專業信息和研究特長,指導老師在此基礎之上,在畢業設計選題系統中再確定學生,完成畢業設計的選題工作。有效避免直接將畢業設計題目分配給學生存在的弊端,同時也激發學生對該課題的興趣,從而保質保量地完成畢業設計任務,達到畢業要求。
二、工科畢業設計文獻查閱、開題報告問題與對策
對于工科本科畢業設計,開題報告是畢業設計研究工作的總綱領,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過程起到指導性的作用,閱讀大量中外文獻是完成畢業設計開題報告的首要工作。對于開題報告工作,最好閱讀與該課題相關的國內外文獻,明確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及其研究方向,通過大量閱讀,書寫文獻綜述,闡明該課題已經解決的問題和未解決的問題,然后對于未解決的問題進行分類細化,哪些屬于國內都沒有解決的學術問題,哪些屬于國外已經解決而國內沒有解決的技術問題。做到心中有數,研究有方向,針對自己的畢業設計課題,提出自己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其解決思路、方法等。在此基礎上完成開題報告的填寫工作。
三、工科畢業設計電子資料問題與對策
工科畢業設計資料主要包括:畢業設計論文、工程圖紙以及開題報告等。近年來,畢業設計電子資料逐漸取代紙質資料,方便師生信息交流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亟待完善與改進。
1.畢業設計電子論文格式規范化與對策。畢業設計論文格式規范化也是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規范化的畢業設計論文可以給美的視覺效果,更好地展現學生畢業設計勞動成果。但在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也發現存在不規范的論文現象。究其原因:一方是在學生對畢業設計規范化的實施意義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就是指導老師沒有嚴格要求或指導不到位,從思想上根本沒有重視本次畢業設計格式規范化的重要性。對于此類問題應對學生進行該方面教育工作,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畢業工作,切實重視畢業設計格式規范化的重要性。畢業生通過對自己論文格式的規范化處理,也是在鍛煉自己、規范自身的行為,逐步形成一種做事情的態度和方法,為走上工作崗位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
2.畢業設計電子工程圖問題與對策。對于畢業設計工程圖紙,傳統的方法,工程圖紙在繪圖室采用手工繪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學生招生數量的增加,計算機繪制越來越適應目前形式的發展,計算機繪圖已經逐步替代手工繪圖,電子版的圖紙很方便師生交流信息,為柔性化的指導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礎。但電子圖紙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學生通過各種手段尋找往屆畢業設計圖紙,出現畢業設計工程圖紙抄襲現象,同時弱化了傳統手工繪圖的基本能力。對于此類問題,本科畢業設計圖紙可以采用電子圖紙與手工圖紙同時進行的方法,如對于工科機械類畢業設計題目,在給學生下達畢業設計任務書時,要求學生用計算機繪圖同時也得采用手工制圖相關的零件圖。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抄襲現象,同時又加強了學生手工繪圖的基本能力。同時加強論文重復率和相似性檢測工作,要求工科類本科畢業設計重復率不能超過10%,可有效杜絕學生大面積抄襲別人的學位論文,舉辦科學道德與學風宣講大會,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研究態度。
四、工科畢業設計過程指導問題與對策
1.團隊指導與資源優化。團隊具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團隊具有集體的智慧,團隊具有柔性化的指導優勢。因此急需要團隊的建立與擴展。團隊指導可以將不同的指導老師優質資源共享,實現高效、高質量的畢業設計指導工作,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通過優質資源互補原則,借助兄弟院校的試驗平臺或豐富的理論經驗,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如陜西理工學院可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相距較近的省內高校聯合指導學生,也可讓學生去兄弟院校進行畢業設計的實驗工作,使我校畢業生真正體會到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共享的精髓,也使得我校畢業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發展速度更快,人際交流與合作能力更強。例如,對于研究增材制造方面的題目,就需要優質資源共享方式,如西安交通大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已在增材制造方面取得創造性成就,無論是實驗設備,還是實驗水平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力。所有這一切都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也可邀請該校的增材制造方面的專家來我校進行學術報告,以激勵我校畢業生的求知欲望,拓寬其畢業設計的新思想、新方法。通過資源共享的方式,搭建我校增材制造實驗室,為后續的畢業設計學生提供實驗的條件和場所。
2.周匯報環節的實施與推進。畢業設計過程中必須嚴格要求學生,每周定時安排課題組的匯報與總結,讓學生以PPT的形式匯報自己的一周內的工作情況,即使沒有進展也要匯報工作。達到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同時檢查學生一周的工作情況,及其對課題的研究進展,包括查閱資料、企業調研、實驗進展、CAE軟件運算進程、國內外學術領域的研究狀況以及該研究能否解決實際的問題。及時發現學生畢業設計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便于指導老師有的放矢地安排和指導學生。課題匯報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檢查學生的工作進度,另一方面培養學生交流表達能力。當然匯報不是走形式,對于本次匯報工作表現相對落后的同學,要求提出改進與后續的措施,否則按照學校畢業設計教學文件規定延遲或終止畢業設計進程。
五、工科畢業設計答辯、成果保護問題與對策
畢業設計答辯是指導老師和畢業設計學生辛苦勞動的收獲節點,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創新能力、自我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如何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首先要扎實做好畢業設計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小環節,做到有備無患,只有在畢業設計工作過程中付出了,才能在畢業設計答辯過程中心中有數,臨陣不慌。也可對畢業設計答辯整個過程進行錄像,從錄像中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大環境,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鍛煉自我表達能力的機會。畢業設計答辯結束后,畢業設計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自己的設計思想、方案及其預期的成果以論文、專利等形式進行保護,一方面在肯定師生辛勤勞動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夯實該領域的研究基礎,推動科學研究健康成長。
六、結語
篇3
[關鍵詞]高職學生 畢業綜合實踐 對策
[作者簡介]開永旺(1967- ),男,安徽南陵人,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橋梁結構。(浙江 杭州 311112)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3-0165-02
畢業綜合實踐教學環節被多數學校安排在最后一個學年,它是學生對專業所學知識的深化和升華的重要過程,是學生在畢業前進行的全面綜合訓練,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是最應該認真對待的學習內容。然而,面臨畢業的學生既要找工作又要進行畢業實習,他們往往普遍看重就業而忽視畢業實踐,從而直接導致實踐教學質量不佳,使得畢業綜合實踐教學環節與就業之間出現矛盾。分析這些問題及其原因,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人員及實習指導教師應該重視的研究內容。
一、畢業綜合實踐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1.學生的就業觀念未能及時轉變。盡管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階段走向了“大眾教育”階段,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是為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能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從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歷屆畢業生實習單位的落實情況來看,大多數畢業生不愿離開浙江省,不愿離開大城市,不愿到基層去;個別畢業生在通過單位的面試、復試后,又選擇了放棄;有些已經在單位實習、試用了一段時間后又辭職;學生們在面試時不是關心自己的專業知識的發揮和發展潛力,而是關心報酬和工作環境。諸如此類的情況讓企業很反感。再就是實習內容與學生期望的差異,畢業生往往對頂崗實習抱有好奇心和很大的希望,不少人打算在此大顯身手。但是,當他們興高采烈地來到實習單位,發現分配給他們的工作常常只是簡單的瑣事,甚至無所事事時,這與原來的期望有差距,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以致對實習單位產生不滿情緒。
2.學生自身素質存在問題。從我們對在企業實習的學生的調研情況來看,部分學生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怕苦怕累,遇到加班等情況,有的就干不下去了;有些學生缺乏奮發向上的精神,一旦遇到挫折,就垂頭喪氣,不再努力工作和學習了。這些學生給企業留下不好的印象。另外,學生內在素質不達標。實習單位在肯定畢業生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卻對他們的內在素質評價較低。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內在素質的好壞,決定了學生能否在職業道路上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專業知識決定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內在素質則是學生職業能力提高的基礎,因此,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要進一步提高。
3.畢業綜合實踐教學環節與就業時間安排的矛盾。畢業綜合實踐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每一個畢業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高職學生畢業綜合實踐環節(畢業實習+實習周記+實結+畢業論文)一般是在第五學期末開始進行,持續到整個第六學期,直到六月份畢業前的畢業答辯。因此,大學生的畢業環節與就業同時進行的方式,導致學生精力分散,另外,還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
4.高職院校管理制度不嚴密。大學生就業率作為大學辦學質量考核的重要標準之一,對于學生就業問題,不但學生有壓力,學校同樣也有壓力。所以,畢業生因找工作而耽誤學習,學校采用理解的態度,在執行管理制度上會放松。同時,對已經簽訂就業協議的同學,就業單位往往要求學生到單位實習,這部分同學在論文答辯期間,不能有充分的時間在校內修改論文,往往都是匆匆忙忙完成答辯,畢業論文總體質量不高,而學校對此現象采取放任的態度。
5.畢業論文撰寫存在嚴重問題。在畢業論文的撰寫上,學生往往缺乏基本的論文寫作技能和技巧,抄襲、拼湊現象嚴重,標題不明確,選題大而空,更有甚者整篇從網上下載。另外,有的還把論文寫成了說明書、操作手冊、經驗總結之類的。畢業論文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之外,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學校和教師對畢業論文的綜合性教育地位認識不清,在教學中人為割裂畢業論文與其他教學環節的聯系。
二、對策研究
1.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大一、大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在學生頂崗實習前做好教育和動員,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實習,對學生畢業實習面臨的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了解實習單位的需求并科學地評價自己,找出差距,不斷充實自我。同時,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加強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適應工作崗位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以應對就業單位對學生的挑選。另外,還要幫助學生調整實習期望值,使其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正確對待畢業實習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困難與問題,使期望更貼近現實。
篇4
一、“微科研”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思考能力
在指導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微科研”的過程中,起初學生對這項活動學習方式的認識不全面,還是習慣于等待老師指定課題,等待在基地校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實驗室學習,等待專家、老師的幫助,才能確定自己要研究的“微科研”選題。
為此,在每一屆學生選擇自己的“微科研”課題研究前,都要先觀摩上一屆學生的“微科研”課題報告交流會,基地指導教師再進一步帶領學生參觀高校重點實驗室,用最直觀的方式將高校實驗室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介紹給學生。和我們基地校聯系的高校實驗室有清華大學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交通大學現代信息科學與網絡技術實驗室、中國科學科院軟件研究所等等,基本上可以保障對于學生選擇的信息技術領域“微科研”課題的研究。
我校還組織學生在基地校開展“微科研”課題選題的交流會,學生經過一到兩周的思考和相關資料的查閱。在交流的過程中聽取了別人的發言,又和老師交換了對課題選題的看法,這樣,每個學生基本上都能選定自己喜歡、研究方向明確而且項目規模合理的課題。近幾年來,我校學生在“微科研”課題中,涌現出很多很好的選題,比如:“物聯網理想智能家居模型設計及理念構想的探究”“DTMB數字電視接收機的研究”“關于2型糖尿病風險狀態判定的研究”“Kinect實現沉浸式虛擬現實系統”。
經過這樣“微科研”課題選題的實踐過程,學生不再是盲目地聽老師的安排,或是由家長、朋友推薦,而是經過對自己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的認識、對高校實驗室和老師的了解、觀察和思考后,發現自己的“微科研”課題,鍛煉自己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
二、“微科研”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分析、管理信息的能力
在確定了“微科研”課題后,我們會對學生組織培訓,教會學生使用中國知網等相關資源,搜集課題相關資料,了解國內外針對本課題的研究情況,進一步確認問題的研究意義、研究目的,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學生要擬定好初步的研究計劃和方案。
學生將開題報告在基地校統一組織的開題會上進行展示,相互取長補短、激發靈感、開拓細化問題研究的思路,得到指導專家和教師的肯定,從而正式確立研究課題。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學生一方面根據已設計好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積極主動地聯系大學實驗室,保障固定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實驗,如實地、多種形式地記錄研究實驗中的各種有用信息,從而獲得客觀的分析結果。
另一方面,學生還要及時和基地校指導老師進行聯系,及時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度、遇到的困難、研究的心得體會等等。
在教師指導和規范的流程管理下,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培養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終身信息技術學習能力,而且學生學會了制訂研究計劃和實施計劃,掌握了時間管理,學會了對各種信息進行分類管理的方法。
三、“微科研”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表達、交流信息的能力
大約經過一年的“微科研”課題研究、實踐工作,學生又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關于“翱翔計劃”課題研究成果的書面材料和口頭匯報材料,書面材料主要采取論文的形式,學生對課題研究成果的展示效果不太注重,剛開始形式比較單一,文字較多,雖然內容比較翔實,但是視覺效果不夠直觀,交流效果比較差。
所以,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微科研”課題的總結要求。“微科研”課題的總結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文字總結,要求有課題研究的論文,研究過程中的輔助說明文檔、數據報告等等;另外一部分就是展示交流會,學生要準備一份PPT展示文稿并至少使用照片、動畫、視頻等一種或是多種形式,有助于生動、活潑、清晰地進行展示。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分享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維,也敢于和善于申辯。在每一年的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學論壇數學與信息科學領域分論壇大會上,我們基地校的學生都會有精彩的發言,多次受到高校教授、專家的表揚,榮獲“優秀學員”的稱號。
在“翱翔計劃”提供這樣的平臺上,我們積極引領學生以“微科研”的形式開展信息技術領域的深入研究,學生從選擇自己的研究題目開始,鍛煉提升了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學習方法和過程管理,并能夠采用多種形式,進行精彩的展示交流,最終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
篇5
論文關鍵詞:]交通,城市道路,分車帶景觀,疏林草地
長沙市三一大道即319國道城區段,作為長沙市城北主要出入通道之一,是連接伍家嶺商圈、廣電商圈乃至機場高速、京珠高速的重要走廊,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交通組織與景觀設計的相互配合下,通過對北城區交通流量的分析,以及整體城市風貌的研究,力求展現新城新風貌。將市政道路、景觀等系統建設真正落實到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中,同時在景觀建設中,力求達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充分融入城市文化,讓使用人群共享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大道。
1 項目背景
三一大道是長沙市北城入口的交通主干道,位于開福片區的四方坪至九尾沖路段,其全長兩公里。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現狀道路的交通承載能力已難以滿足社會需求;中央分車帶的景觀已處于老化狀態畢業論文題目,與道路兩側的建筑風格、尺度、色彩等缺乏整體感;綠化形式單調、品種單一、缺乏季相變化,個別樹種(如蒲葵)不適應長沙氣候,在冬季須進行包扎處理,嚴重影響整體景觀效果;道牙設置過高,且其面層易脫落,不僅影響車行視線,而且破壞了城市形象;未進行澆灌系統的設置,整條分車帶內植被只能依靠水車澆灌,不利于植物生長,且增大了財政支出,影響了交通。在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已明確三一大道為北城區主入口道路,作為2009年長沙市的重點市政建設項目之一,結合市政道路改造拓寬于一體,以高標準、高起點進行項目的建設,建成北城區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新風向的形象展示窗口,對美化城市道路、提升城市品位、以及整個長沙市的多元化發展起著宣傳與推動的作用。
2 總體設計模式
位于開福片區三一大道的四方坪至九尾沖路段,其原屬于長沙市北城區的城鄉結合部,近年來,隨著北城片區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已成為長沙經濟騰躍的形象展示區。通過對三一大道用地現狀以及周邊環境的進一步調查研究,在滿足整體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將原有的雙向六車道增為雙向八車道,原有的8米中央綠化帶則減為2米寬景觀帶。根據區域特色,結合城市整體發展趨勢,提出了“以人為本、尊重交通、體現特色”的設計思路,整體設計風格強調體現“疏林草地”,以展現北城經濟活躍,欣欣向榮畢業論文題目,對外開放以及熱情洋溢的城區氛圍,使其具有區域識別性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2.1 設計定位
根據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北城片區整體環境定位,結合周邊用地現狀,把三一大道中央分車帶景觀建設成為保障交通安全、美化城市形象、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安全大道、形象大道、景觀大道。
2.2 設計理念
(1)完善功能,安全舒適。設計充分研究道路使用現狀,根據車流與人流量大小的特點,注重調頭口的合理設置,以保證車輛的安全調頭,以及人群在不影響車行的前提下安全穿越人行道,滿足其通達功能。
(2)塑造形象,提升品質。景觀提質改造工程是重新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體現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三一大道中央分車帶力求以高品質、嚴管理為最終目標,融合周邊整體景觀,有效提升北城片區整體形象。
(3)凸顯城市精神,強調地域特色。北城片區屬于對外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其對整個長沙市的經濟發展起到帶動作用。分車帶的景觀建設將其發展精神充分融入設計中,與片區景觀營造一整體對外開放的環境氛圍。
(4)尺度適宜,節奏輕快。景觀設計尊重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人們對于景觀的尺度感受,采用自然式布置形式,創造一宜人的多元化觀賞景觀空間。
2.3 設計特色
(1)依從交通,注重功能
由于三一大道的天然地理優勢,使其處于高車流量與高人流量的交通環境中。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交通與行人的關系,處理好車流與人流交匯處的安全問題,通過景觀的引導性設計,使中央分車帶景觀為其二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務。
(2)綠化為主,注重變化
三一大道中央分車帶的景觀設計在盡可能滿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畢業論文題目,以植物造景為主,輔以景觀小品,在保證交通安全的同時,力求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果。設計中,打破原有植被景觀色彩單一的格局,通過草坪綠帶形式來強調道路的輪廓、線形,進行有效視覺引導,且增大了景觀帶的視覺寬度。植物選擇以本土開花樹種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季相的變化,植株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左右,取消了喬木層的設置,在不影響視線通透性的同時,滿足了防眩要求。引入大量草花品種,進行不同季節的更換,其與多年生植物相互配合,豐富了分車帶色彩景觀,做到四季有景可賞。通過植物色彩、質地、常綠與落葉的合理搭配,產生不同的植物圍合空間,在統一中尋求變化,達到“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的景觀效果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3)抓住細節,注重尺度
在景觀帶的設計中,除了把握大尺度上景觀組團的設計外,更注重一些細節的處理。(1)在以植物造景為主要手法的同時,點綴以小型鵝卵景石,豐富了造景素材。(2)井蓋的處理配合以草坪為主的大環境氛圍,采用仿真草加以遮蓋,與整體草坪融為一體。(3)15公分高的弧形路沿石畢業論文題目,不僅營造了美觀的整體效果,而且保護了分車帶內景觀,為車輛與路沿石的邊擦提供了更人性化的緩沖空間。(4)加置的填埋式澆灌系統,通過噴頭噴射直徑與景觀植被帶面積的換算,選擇半球形噴頭,達到最佳噴灌效果,減少了人力的投入,且能形成實時小型噴泉景觀。
(4)把握環境,體現特色
長沙北城片區屬于經濟開發區,隨著近幾年城市的飛速發展,三一大道作為長沙的北入口進城大道,體現著一個城市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的發展水平。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形象展示窗口,結合片區整體現代化發展氣息,抓住特色,建成展現新城新風貌的開放式景觀大道。
3 景觀界面
整個分車帶景觀處于城市空間三維界面體系中,不同角度,不同視線高度,不同使用人群,對其景觀的感受有所不同,隨之產生多變的視覺空間。
(1)車行面層。三一大道屬于聯系城市不同區域的交通主干道之一,繁忙的車流量決定了其主要的使用人群。根據車輛的行駛速度,把握好變化的整體空間尺度,因地制宜,設計一系列不同的標準景觀段,通過局部的變化與整體的統一,產生有節奏的韻律感,消減車行人員的視覺疲勞。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車速對乘駕人員視覺連續性的影響畢業論文題目,以30~50米為標準段進行景觀單元的設計,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小型植物群落空間,滿足人們在高速行駛下對景觀整體性的視覺感受。整個景觀帶地被層均覆蓋經改良的草種,色澤柔和的草地景觀不僅緩解了視覺疲勞,增加了視野開闊度,而且減少了土壤的裸露機會,創造了更清潔、更環保的行車環境。通過植物層次、以及疏密的逐漸過渡,將掉頭口區域內采用留白處理,為乘駕人員提供良好的安全行車視野。
(2)步行面層。在這一層面內,使用人群主要為路人以及散步的人群。三一大道周邊眾多的學校、居住小區以及商鋪,這決定了分車景觀帶不僅要滿足功能的需求,而且需要良好的觀賞效果。對于分車帶景觀的塑造,主要以植物的變化來形成不同的空間格局,通過常綠與落葉樹種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色彩、質感等的相互協調,注重展現植物的個體美論文開題報告范文。通過小型鵝卵景石的點綴作用,豐富景觀空間,增加其趣味性,給人以靜觀感受。植物空間的變化,不同空間氛圍的營造,充分配合周邊建筑環境,做到步移景異。
(3)高架橋上層。從四方坪立交橋俯瞰整個三一大道,其中央分車帶的整體景觀效果一覽無余。設計中,把握整個路段的“S”線形,從平面構成入手,把握整體構圖效果,利用自然曲直的道路路線,創造一有節奏、有韻律的景觀綠帶。景觀以組團為單位畢業論文題目,以分車帶為畫板,注重整體平面構圖形式,做到收放自由,引入“飄帶”式設計,大量使用草花植物,形成花海,與灌木、小喬木層相互配合,力求展現一靈動的空間。
不同的觀賞層面,以及不同景觀使用人群的心理,給人們帶來一全方位立體感受空間,做到景隨人動,人隨景悅。
4 結語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發展的形象使者。中央分車帶景觀建設作為道路建設的形象展示臺,體現著整個城市的發展步伐。此次景觀帶的建設在充分尊重交通優先的原則下,通過與城市的整體發展相協調,并把握地域特色,建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景觀大道,這為以后城市中央分車帶景觀的營造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英)G.卡倫著.城市景觀藝術[M].劉杰,等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2](美)凱文·林奇.城市形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單虎.城市道路空間形態的設計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1.
[4]趙斌.高速公路綠化藝術性設計[J].中外公路,2006(1):182-184.
篇6
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是:以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通過采取本科生入學導師制,教學體系從大二到大四增設科研技能訓練環節,采用研究型、案例型相結合改革傳統理論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授課模式,積極鼓勵大學生參加創新實驗項目和國家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等多種改革方式和方法來提高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1導師制實施
我校環境工程專業自2009年開始實行導師制管理模式,本科生入學后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導師,教師根據科研課題情況,每年吸收2~3個本科生參與課題研究,保證每位學生都有導師,導師可通過組織本科生參與科研課題和課題組的日常活動,激發學生在大一期間對環境工程專業知識產生興趣,大二、大三可動手配合研究生開展基礎性實驗和部分科研課題,大四可根據創新課題要求獨立開展感興趣的實驗。通過導師制的實施,學生能很快進入專業知識學習階段,能夠和專業課教師、研究生交流溝通,通過日常的課題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避免了傳統教育過程中學生在大三時才開始接觸專業教師,大一、大二期間對專業知識了解甚少,甚至出現對未來從事專業前景比較迷茫的狀態,通過導師的日常引導、鼓勵和講解,可大大提高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科研技能訓練體系建立
2009年環境工程教學計劃改革中的特色就是在傳統教學體系中除了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規定的課程外加入了科研技能訓練教學體系,該體系分為三個部分:專業基礎部分、專業部分科技技能訓練單元、各類社會競賽科技技能訓練單元,專業基礎科技技能訓練單元設置在大二、大三兩年,主要圍繞環境流體力學、環境微生物、環境化學、化工原理4門課開展課題申報,專業課科技技能訓練單元設置在大三、四兩年,主要圍繞水質工程學、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工程、環境檢測4門課開展課題申報,各類社會競賽主要包括學校和全國的大學生科技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每個單元均為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必選環節,各設置1學分,各單元均由教師根據自己課程、科研及創新實驗等多渠道立項研究課題,要求學生至少參與每個單元中的一項科研技能訓練活動,可按照5人一組進行團隊學習,指導教師引導學生研發出的創新成果參與到后期的競賽中,課題研究形式和成果分為前沿動態檢索、社會環境問題調研報告、創新性實驗研究、處理設備開發、軟件模擬等多種形式,任務書需要具有課題研究目的和意義、目標、解決問題、成果形式,待學生自行擬定題目后須由相應課程教師簽字確認方可開始研究,待成果完成后,學期末需交到指導教師和教學科進行分數評定和學分認定。科研技能體系建立和實施,提高了學生在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基礎上自主開拓創新等綜合能力,科研實施階段可以鍛煉學生自行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查閱和撰寫及整理科技文獻、團隊協作學習等能力,鼓勵參加各類競賽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競爭意識、社會實踐能力。
3專業課研究型案例型教學模式改革
2009年在北京交通大學研究型案例型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下,環境工程專業采用前沿學術動態研究型教學及案例型教學模式兩種方法相結合,針對水質工程學專業主干課進行示范,具體實施過程與辦法如下:
3.1前沿學術動態研究型教學
針對理論課授課內容,布置學生查找與授課內容相關的科研動態文獻,利用學校圖書館查閱國內外期刊、環保局網站、專業科研技術網站報道等知識總結整理,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培養學生查閱整理文獻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開闊學生視野。該部分內容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參與,每人至少上交1份研究報告,根據情況期末抽查30%~40%學生按照水處理技術和污泥處理技術兩個主題開展課堂講解和答辯,該部分成績占該門課平時成績的40%。感興趣的學生可參加2~3個技術動態檢索,每多參加1次,根據報告質量在綜合平時成績上加1~2分進行鼓勵。
3.2案例型教學
以水質工程學教學模式為例進行論述,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實際工程設計觀念和能力,課程組教師提出邊上理論課邊進行課程設計的案例型教學指導思路,授課教師根據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要求,按照現有國家建設水處理廠可行性研究報告撰寫的模式,采用按學生所在長江、黃河、珠江、遼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等水系進行分組,30人1班,通常將學生分為6~7組,以組為單位,組長負責調研、撰寫報告、設計計算、繪圖、匯報等多項工作分配、協調,組員根據具體分配的任務開展相關工作,定期討論,撰寫討論記錄,根據初期調研結果,總結出選擇組內需要建設水處理廠的城市水量和水質并給出理由,按照設計院設計的實際工程項目科研模板進行依次撰寫,其中設計水量根據地方實際需求調研確定,設計水處理廠進出水水質要根據國家環保局年、月、周等公告數據進行統計,并參考國家和地方水質標準及相關報道材料進行總結,工藝流程比選、單元處理構筑物參數選擇、管道系統布置方式等內容進行詳細撰寫,教師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進行同步設計答疑,及時解決學生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傳統的集中1~2周課程設計相比,具有教師指導次數多、學生設計時間充裕、可系統地收集和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特點,有多人參與討論比選過程,同時也能進一步加大理論與課程設計緊密結合的程度,大大提高學生對家鄉及國內外環境的關注度和研究興趣,調動了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思考、提出、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更真實地了解實際工程科研報告的編寫過程,鍛煉了學生的文獻查閱、整理、工程設計計算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隊學習的精神,為將來的畢業設計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根據每組匯報和上交的報告及組員在質疑過程中的表現給出綜合評分,占水質工程學平時成績的60%。經設計論證后,每個學生需要根據自己家鄉水質水量進行3~5張圖紙設計作為課程設計成績。
4大學生創新實驗及各類環境類競賽
篇7
摘要:高職院校畢業設計是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和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工程實際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高職院校畢業設計現狀,結合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設計教學實踐,提出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設計環節改革方法,并進行改革效果分析。
關鍵詞: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
作者:曾思通
1前言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04〕14號)指出,畢業設計實踐環節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高職院校的畢業實踐教學環節有別于一般專業課程中的實驗實訓實踐教學,在實踐內容、實踐教學方式、考核方式、評價體系等各方面都沒有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因而如何實施這一實踐教學環節,歷來是各高職院校研究和探索的重點和難點。
臺灣技職教育在畢業設計特別是實務專題制作上頗有建樹。2017年,筆者赴臺進行為期33天的教學改革學習,深入了解了臺北城市科技大學畢業設計(實務專題)的設計及制作過程,觀摩了臺灣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等電機工程系的專題成果展;再通過對大陸相關院校的調研,以及根據自身多年從事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設計指導的經驗,總結目前高職院校畢業教學環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方法。
2高職院校畢業設計存在的不足
以畢業論文取代畢業設計實踐環節畢業論文是為獲得學位資格而撰寫的學術性較強的研究論文,是衡量可否畢業及申請和授予相應學位的基本依據,要求在一定的研究方向內選擇論題或課題,對相應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論證[1]。針對本科教育的畢業設計(論文)并不適合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教育。高職院校畢業設計環節要求體現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沿用本科院校的畢業設計(論文)模式,勢必不能達到高職院校畢業設計環節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以綜合性實驗報告或說明書作為畢業設計終結材料有些院校考慮到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理論水平不夠,無法完成較高質量的畢業設計,于是索性放棄畢業設計環節,直接讓學生提交一份綜合性實驗報告或說明書作為畢業設計材料。這些綜合性實驗報告或說明書往往又有教材、網絡資料可查閱、參考,于是一部分學生有恃無恐,很少把精力放在畢業設計上,最終提交的材料質量往往讓人大失所望。
以下企業實習的實習報告作為畢業設計以畢業頂崗實習報告代替畢業設計的高職院校也不在少數。通過調研和下企業檢查,畢業頂崗實習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難達到期望的效果和目標。企業鑒于自身經濟效益、管理模式以及實習學生能力的考慮,往往讓學生從事相對簡單,重復性、專業性不高的工作。在畢業頂崗實習還不盡如人意之際,簡單地讓畢業生全部以實習報告頂替畢業設計,往往導致學生為完成任務而虛構實習內容或網絡抄襲相關實習報告。
以實務專題形式開展畢業設計以實務專題的形式開展畢業設計是近年來一些高職院校采取的方式。實務專題是借鑒臺灣技職院校各學科專業普遍推行的專題制作課程,通過專題制作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整合應用專業知識及綜合技能,還能提升團隊合作、獨立思考、邏輯思維、論文撰寫與口頭報告等諸多能力[2]。實務專題環節主要包括:根據學生的生活、工作實際情況,收集信息、查閱資料,確定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選題;提交方案的可行性報告、實施計劃、耗材清單預算、采購方案、預期成效;按計劃開展實務專題制作;提交設計說明書、答辯PPT、視頻;展示產品的功能等。
實務專題制作相比于傳統的畢業設計(論文)具有一定的優勢,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逐漸暴露一些問題。目前實務專題面臨的主要瓶頸有選題難度逐年增大、專題工作量差異大、考核標準不統一、教師指導工作量大、資金有限等。
畢業答辯流于形式通過廣泛調研,不少高職院校存在畢業答辯不規范、流于形式,畢業設計通過率百分百甚至沒有畢業答辯環節的現象。于是不少學生心存僥幸心理,簡單隨意應付畢業設計,在學生中產生不良影響。教師對于這樣的現象難以遏制,對學生越來越沒信心,最終使畢業答辯越來越流于形式,失去應有的作用。
3高職院校畢業設計理念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04〕14號)提出,高職高專學生的畢業設計要與所學專業及崗位需求緊密結合,可以采取崗前實踐和畢業綜合訓練等形式,由學校教師與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共同指導,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選題,確定訓練內容和任務要求;時間應不少于半年;對高職高專學生要加強畢業設計環節的規范管理,加強過程監控,嚴格考核,采取評閱、答辯、實際操作等形式,檢查和驗收畢業設計成果。基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高職學生的特點以及畢業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特殊性,畢業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基本理念有: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堅持以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為依據,遵循“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培養技能”為重點,力圖做到“降低理論要求、精選設計內容、加強基礎技能訓練、突出應用實踐”,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創新素質的培養。
4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設計實踐教學改革
強化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各級管理畢業設計工作涉及學校培養目標、科研水平、教學管理、教師教學以及學生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因素,在所有教學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學校應建立職責清晰的畢業設計管理體系,明確相關管理機構、系部、教研室及相關人員職責;各系部、教研室應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建立畢業設計管理和實施方案,并上報相關管理機構審批。相關規章制度應包括:選題審批制度;開題報告環節,建立過程考核特別是中期檢查制度;答辯資格審查制度;答辯制度等。
將技能大賽與畢業設計結合高職院校職業技能競賽旨在培養和檢驗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安全意識等職業素養[3]。相關高職院校都在機電一體化競賽儀器設備上做了大量投入,而很多機電一體化競賽平臺在培養學生綜合職業技能、素質上可以發揮非常好的作用。
近年來,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省級、國家級相關的技能競賽主要有自動化生產線的安裝與調試、數控機床裝調與技術改造、機械設備的安裝與調試、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等。各院校的硬件設備都較為豐富,通過充分利用這些綜合性硬件平臺,可以為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提供很好的平臺。通過多年的摸索,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通過競賽平臺開展畢業設計取得較好的效果,積累了一些經驗。下面以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利用自動化生產線的安裝與調試技能競賽平臺開展畢業設計為例,進行說明。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作為福建省自動化生產線實訓基地,擁有多套不同系列自動化生產線平臺。為了使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較為系統地應用所學機電一體化專業知識,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在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設計過程中,選擇基于自動化生產線平臺設計與實現的、學生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務有:通過調研和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自動化生產線相關背景、發展現狀、發展趨勢等;學習和掌握亞龍三菱335B自動化生產線平臺,涉及PLC技術、傳感器技術、氣液動技術、變頻器技術、組態技術和電機驅動等;根據生產實踐案例,設計基于亞龍335B平臺的仿真實踐系統,自行設計自動化生產線的工作目標和控制要求;完成工作任務細節,并展示系統功能;查閱相關技術手冊,整理歸納亞龍335B自動化生產線平臺西門子和三菱系列的區別,最后將完成的自動化生產線控制系統相關的控制器、變頻器等由三菱系統改造為西門子系列;完成畢業設計過程的設計說明書、相關視頻、答辯PPT等。
將創新融入畢業設計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并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在國家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越來越重視創新創意的教學與實踐。畢業設計作為高職院校完成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應大力提倡創新設計、創新意識,逐漸提升學校整體科技創新能力。首先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畢業設計選題時始終貫穿創新性原則;其次是允許老題新做,追求在某些環節、機構、功能上突出變化,不斷提升專業專題設計的專業水平、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最后要積極鼓勵學生就畢業設計中設計并完成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參加相關成果展、創新創業比賽以及申請相關專利等。
以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經濟型激光雕刻機畢業設計專題為例,該作品是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機電創新專題”DIY作品。學生利用數控知識,借鑒3D打印機的相關原理,設計了激光雕刻機的機構、控制電路并編寫了控制程序。激光雕刻機設計并實現后,學生利用該作品免費給廣大師生在U盤、手機、紀念品等物品上雕刻姓名、圖案等,取得很好的影響。該作品參加了2016年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新創業暨兩岸教育成果展并榮獲一等獎,在學院首屆黃炎培杯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金獎,申請并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
調整畢業設計時間多數院校將畢業設計安排在第六學期,難免造成畢業設計與頂崗實習、就業的沖突。根據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期教學安排以及畢業設計的特點,對畢業設計的時間安排做了調整,主要有:
1)實行導師制,在第四學期初為學生安排畢業設計導師,并于第四學期末完成選題,匯總教研室;
2)第五學期前兩周完成開題報告;
3)第五學期期末完成實務制作,并開展中期檢查,要求學生在中期檢查前完成實物制作并展示作品功能,中期檢查成績占最終成績的60%;
4)第六學期期末完成實務專題設計說明書、答辯PPT,參加畢業答辯。
5畢業設計改革實踐成效
首先,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改革完善了學校、系部的教學管理體系,強化了師生的質量意識。
其次,通過技能競賽與畢業設計相結合,不僅有效利用了技能競賽設備平臺,也緩解了畢業設計選題難的局面,同時活躍了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的氛圍和熱情,提升了學校技能競賽的成績。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的獲獎名單,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獲獎數量達57個,位居全國第二名。
再次,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培養,教師科研能力顯著提高,學校的科研創新水平得到提升。在畢業設計環節大力提倡科研、創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在相關競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同時,畢業設計實踐教學環節豐富了教師的實踐知識和實際工作經驗,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都得到提高。
最后,畢業設計改革提升了學生畢業設計的水平,鍛煉、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也提高了企業、社會對學生和學校的認可度。
參考文獻
[1]趙艷霞.高職畢業設計(論文)的現狀分析與改革[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4):104-105.
[2]張麗霞.高職院校實務專題制作的探討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4(6):136-138.
篇8
1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因此教育部多次強調并明確指出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建立和完善校內外實習基地,高度重視畢業實習,提高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質量。軟件工程專業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若按照傳統重視理論的培養模式,畢業生則難以滿足當前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3]。對于相對新興的軟件工程機電一體化方向專業,其專業知識結構及培養目標決定學生面臨的畢業實習與設計問題更復雜,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如下幾方面。(1)就業與選題的矛盾。基于該類專業的培養目標,畢業生目前就業意向主要有三:一是在軟件產業從事編碼測試、系統分析設計或具有軟件領域知識的復合型技術服務、銷售和管理(軟件方向);二是在機械電子工程應用背景專業領域從事軟件開發及機械研究、產品設計、制造、管理等工作(工程應用方向);三是考研、考公務員和自主創業等(考研方向)。因就業方向的多元化、畢業實習設計老師(包括軟件企業導師)的專業領域和人數限制、實習條件的限制等多重原因,學生難免產生選題與就業意向不相符的矛盾。(2)畢業實習設計與考研、公務員招考時間安排上的沖突。畢業實習設計一般都安排在第4學年的第7學期、第8學期,而這期間,每年一度的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和公務員的國考、省考也同時舉行,這就導致“考研方向”的學生在備考和完成學業間的矛盾,如不進行相應調整,勢必影響畢業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3)軟件方向與專業方向的不協調因素。軟件方向學生一般采用3+1的培養模式,也就是說,第4學年大多在軟件企業完成基于項目驅動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而工程應用方向和考研方向往往還有幾門課程需要在校學習,在時間和內容安排上往往存在沖突。(4)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不能有機對接。畢業實習是畢業設計的重要準備階段,畢業實習要結合畢業設計課題,到生產第一線進行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收集與畢業設計有關的信息和資料,畢業實習的內容和質量對畢業設計的質量有直接的影響。畢業設計要將所學基礎知識、專業理論與畢業實習的實踐相結合,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檢驗畢業實習的效果[4]。軟件工程培養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特點使其對畢業實習與設計的銜接要求更高,而且該類專業多元的就業意向及其他復合因素使得學生的實習與設計內容往往不能有機銜接。目前軟件工程專業畢業實習設計的教學工作中,面對學生就業自主化的嚴峻形勢,存在著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不能有效銜接、教師對兩者核心含義把握不好、設計(論文)選題及內容與經濟社會對人才需求脫離以及忽視對學生的創造能力意識培養和訓練等影響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問題,因此進行全新的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2畢業實習設計指導需考慮的因素
1)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和學業成就三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且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就、學習動機和學業成就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5]。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因,是激勵、指引、維持、調節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6];學業成就指經過學習和訓練后所獲得學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學習狀況和水平的集中體現。高校畢業班級學生處于即將告別學生時代而走向社會的特殊階段,畢業、考研和就業等諸多問題以及社會價值日趨多元和競爭壓力日益加劇的強烈沖擊,對其學習和心理產生了重大影響[7]。為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從選題入手,貫穿畢業實習設計各環節,融學生興趣愛好、就業意向與學生畢業實習設計于一體,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是取得好的設計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2)項目驅動。有效地整合指導教師的各類縱向、橫向在研項目并將其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提煉,根據畢業實踐環節具體要求細分軟件工程項目,將其引入到學生畢業實習設計中,采用以項目驅動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管理體制與實驗室運行機制,探索一種新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期實現實踐教學過程可控化、項目實施團隊化、項目資源共享化的目標,培養具有扎實的工程實踐能力、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3]。3)導師制。采用指導教師全程負責制是確保后續創新模式實現的關鍵。導師可以是從學校選定的各方向專業教師,也可以是從企業選出的工程技術人員,還可以是兩者的結合(雙導師制)。導師既要完成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的組織工作,又要完成這兩個環節連貫且相互滲透的業務指導工作。為確保這種教學模式有條不紊地實施,指導教師應認真履行相應的職責。首先,根據畢業實綱和設計大綱的要求,與企業協調好學生的畢業實習設計課題和企業的生產技術工作需要之間的關系,落實畢業實習內容及合適的畢業設計課題;其次,要對學生畢業課題進行方案論證,及時提供指導和質量監督,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4]。
3畢業實習設計指導創新模式的設計
結合軟件工程機電一體化方向的專業特色,在現有基礎上設計的畢業實習設計創新模式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其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幾方面。1)以學生為本,模塊化組織。基于學生的學習動機,根據學生某方面的專業特長和未來的發展取向,該模式分為3個大模塊:以軟件設計、軟件測試、軟件維護和軟件項目管理等為目標的軟件模塊(軟件方向);立志于進一步深造的考研、公務員考試等模塊(考研方向);面向工程的工程應用模塊(工程應用方向)。大模塊下再設子模塊,如以工程應用為背景的模塊又分為UG、PRO/E等大型軟件的工程應用模塊;以單片機、PLC等程序開發為主的工控模塊;CAD、UG、PRO/E等面向應用軟件的二次開發模塊。學生根據學業基礎、就業意向及學習興趣自主選擇。2)畢業實習設計一體化。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階段,二者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將二者人為分割的教學模式已不太適應教學的需要,必須建立二者緊密結合的教學新模式。具體來說,軟件模塊將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兩個階段合并為一個階段,形成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整體,與大型軟件公司合作,安排在第4學年,這也是軟件工程專業目前比較流行的模式;工程應用模塊中學生可以根據畢業設計課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畢業實習工作,實習、設計由同一導師指導,采取集中實習和反復調研的形式,實習圍繞設計的需要展開;考研模塊則將實習和設計的時間提前,第6學期即由指導老師提前介入,預先安排相應工作,在充分保證設計質量的前提下,為考研創造條件。至于軟件方向與背景專業方向課程安排上的沖突,軟件學院采取課程置換與學分互認方式,拓寬學生的專業課程知識,達到多元方向的均衡。3)導師制和項目驅動貫穿始終。采取導師負責制,將部分學生(考研方向)的畢業設計提前到第6學期開始,到第8學期結束,歷時1年半時間。在導師的指導與安排下,學生開展的工作包括文獻檢索,熟悉設備,儀器校準,實驗計劃,實驗開展,項目調研、開展、改進和總結各環節。基于項目驅動,每一學生的實習設計選題均為某方向科研子項或工程子項,學生通過一個完整的項目鏈,在熟悉科學研究方法、步驟和科研組織等環節基礎上,全面培養動手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4)建立全程質量監控體系。“全程”指從畢業設計選題、畢業實習指導、教師下任務書、學生做開題報告、方案設計、實驗、中期檢查、撰寫論文到答辯評分、總結歸檔等質量形成的全過程;以制訂計劃、明確目標執行計劃檢查、反饋處理、糾偏制訂新的計劃、目標為質量監控途徑。針對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的各個環節,制訂詳細可行的規范,把握各階段的時間節點和考核標準,目前要求教研室審核的關鍵節點包括選題、任務書、開題、中期檢查、綜合評價、答辯等。
4工程實踐環境的構建
要保證上述模式的良好運行,必須有一個穩定而可行的工程實踐環境。我們一直注重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不斷加強與IT等用人企業的合作。從軟件工程機電一體化方向專業開辦以來,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先后在中興軟件、中天電子、江西微軟、上海杰普等多家大型軟件公司和IT培訓機構建有校外實習基地,在江西銅業公司、中金嶺南股份公司、恒天動力有限公司等建有校外專業背景方向實習基地。打造相對穩定、整體素質較高的導師隊伍是實現該創新模式的有效保障,學院應考慮:①從實習基地遴選指導教師;②選派軟件方向教師到合作基地工程實訓;③選派專業方向教師到國內知名院校訪學。對畢業實習設計各環節,軟件學院制定有詳細的《畢業實習設計規范》,系部成立“軟件工程畢業設計領導小組”。教研室針對該內容進行深入調研與問題分析,在教師中開展動員,提前落實并布置工作;在學生中宣傳動員,使學生在思想上有準備,重視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強調過程質量控制和管理,及時跟蹤控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5結語
篇9
1專業發展現狀
交通工程學是研究道路交通的發生、構成和運動規律的理論及應用方面的學科,是一門綜合研究交通流、路網和環境三者時空關系的新興學科,其目的是科學地指導道路交通系統的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提高道路網的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率,減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損耗、公害程度與運輸費用,構建安全、迅速、暢通、經濟、舒適和低公害的和諧交通體系。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引進交通工程專業,重慶交通大學于1984年建立交通工程教研室并開設了交通工程課程,1986年開始招收交通工程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是國內最早創建交通工程研究室的幾所大學之一,也是重慶地區目前唯一開設交通工程本科專業的高等學校,在1990年就試行開設本科專業,并在國內較早從事交通工程專業研究的李正宜教授的帶領下編著了《道路交通工程》本科教材。由于當時我國正處于大興土木的時期,該專業設在原來的道路工程系,主要培養道路交通系統規劃與交通土建方向的交通工程專門高級人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將高端技術用于解決交通擁堵、交通安全等問題,為適應這一需求,1999年學校將交通工程專業劃歸交通運輸學院(當時的交通及汽車工程系),并于2000年正式招收交通工程本科生。2001年,學校獲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授權;2005年,獲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2006年,獲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學科碩士授權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學科碩士授權、重慶市交通運輸工程重點實驗室稱號;2008年,獲重慶市特色專業建設點稱號。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發展,本專業已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較強的科研實力,為重慶和西南地區的交通發展、專業人才培養作出了重大貢獻,培養的畢業生大部分在西部地區特別是重慶市進行交通規劃與管理等相關工作,為本地區的交通事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重慶交大也已成為重慶市及西部地區培養交通工程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重慶交通大學交通工程專業在取得以上諸多成就的同時,還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a)教師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本專業現有專業任課教師13人,從年齡結構看,40歲以上教師僅3人,30歲左右的教師有9位,年齡結構斷層現象嚴重,從職稱結構看,高級職稱教師僅有4人,專業教師高級職稱比例需要進一步提升;b)培養方案仍需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重復交叉,實驗和實踐課內容偏少,必修課比例偏大,選修課比例偏小;c)專業特色需更加突出體現山區城市交通特點的課程缺乏,與本專業立足培養服務于西部山地城市交通的人才目標有一定差距;d)實踐教學環節有待于加強實踐實訓課開出率偏低,僅為70.5%,學生參與專業生產實踐的時間較少;e)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本專業教師承擔的教改項目和教學教育研究項目偏少,省部級以上教改課題僅1項,無教學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f)需加大精品課程建設力度本專業教師承擔的課程中缺乏各類精品課程,目前,僅有《交通工程總論》、《交通管理與控制》兩門課立項建設校級精品課程,《交通規劃原理》立項建設院級精品課程,離本專業作為重慶市交通特色專業的要求有較大差距;g)教師出版專著和教材的數量和質量仍需進一步提高本專業教師參與編寫并公開出版的教材及專著僅有3部,缺乏國家規劃教材;h)教學手段現代化有待加強未建立網絡教學平臺,網上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比較薄弱。
2專業特色
本專業在建設過程中,在保持與其他高校交通工程專業相同的基本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基礎上,擬形成以西部山地城市交通為主要研究方向的鮮明特色。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在不削弱理論教學的情況下,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踐教學時間,培養掌握交通規劃、交通安全、交通設施設計、城市交通、智能交通等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山地城市交通規劃、山區公路網絡規劃、山區道路交通安全、山地城市交通擁堵、山地城市公共交通等理論和技術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能從事交通教育與科研、設計與開發、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強能力”的創新型和復合型專門人才。
3專業建設目標
3.1總體目標本專業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為龍頭,以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改革為突破口,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服務社會能力為核心,以改善教學條件為手段,優化結構,發展內涵,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充分結合時代變化和市場需求進行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修訂,培養定位準確,能夠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并在國內同類專業中具有較為突出的特色。本專業面向國家和地方交通事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培養具有創新性、科學性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重點培養掌握扎實的交通工程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面向現代化交通第一線,從事山地城市交通規劃與管理、交通安全、交通環保與節能、智能交通和交通工程設施設計工作,綜合素質較高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本專業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及時調整辦學方向,修訂完善培養方案。采用“大平臺、小模塊”的培養方式,公共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采用一個大平臺,交通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兩個方向各采用一個模塊。形成基礎平臺厚實、培養方向各有側重、富有彈性的人才培養計劃和模式,這種培養模式既適應市場需求又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畢業生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實踐技能,又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和市場競爭能力。本專業在保持專業基本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基礎上,以西部山地城市交通和山區公路規劃、建設和管理為背景,建成具有山地特色的交通規劃、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和交通控制等實驗教學平臺,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也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既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培養學生創新、創造、創業能力,通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培養出“高素質、強能力”的創新型和復合型應用人才,為西部地區特別是重慶市培養交通工程高級專門人才。
3.2具體目標
3.2.12009年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二級學科達到博士點水平,為學校建成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奠定基礎。
3.2.2在加強與現有實踐教學基地合作的基礎上,開辟一批新基地,2010年初步建成教學、科研和實踐于一體的產學研培養體系,滿足專業實踐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需要。
3.2.3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爭取到2010年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90%以上,高級職稱教師所占比例提高到70%左右,建成一支執教有方、素質優良,在國內交通行業具有較強影響力、國際學術交流中活躍的教師隊伍。
3.2.4加大教學實驗投入力度,使教學和實驗條件達到國內同類專業先進水平。
3.2.5提高教學質量,學生考研錄取率提高20%以上,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社會對畢業生的滿意度保持在90%以上。
3.2.6爭取到2012年建成省部級及以上精品課程2~3門。進一步加大教學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探索新科技在實驗、實踐環節上的應用。繼續做好專業圖書資料的充實工作,加大對新興交通科技類、有助于國際化人才培養類書籍的購買力度。
3.2.7爭取到2012年出版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新教材5~8部。
4專業建設方案
4.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措施有:a)教師要適應形勢,主動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b)鼓勵教師提高學歷層次,對于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在時間上給予保證;c)對年輕教師要配備導師、壓擔子,使其盡快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d)建立激勵機制,通過形式多樣的講課比賽等方式,激勵青年教師奮發進取;e)采取自主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培養學術骨干,爭取每年選派2~3名教師出國或者到國內高校進行合作研究或短期考察;f)鼓勵教師參加科學研究和國內外專業學術交流,立足學科前沿。通過以上措施,全面提高本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形成一支具有國際視野、了解社會需求、立足西部交通技術、教學經驗豐富、熱愛教學工作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同時聘請國內外本行業優秀人才到學校兼職授課,突出本科教學的前沿性、新穎性和現實性,提高本科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4.2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適應現代交通工程和山區交通工程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根據現代交通工程技術發展及高等教育的要求,以立足西部、面向全國、具有特色為目標,修訂完善本專業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加強現代交通工程和山區交通工程技術等課程的比重,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也要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更加適應交通發展需要,努力提高本專業學生的交通基礎理論水平。加強課程建設,課程內容要適應現代城市交通和公路交通的發展,充分反映山區交通和西部交通的新發展、新要求。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更新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建設精品課程。獨立編寫或參編5~10門反映現代交通技術前沿、適合專業培養方案的新教材。
4.3積極進行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對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修訂,以保證課程教學內容的連續性,減少重復交叉授課內容,增加實驗和實踐課比例,適應社會需要,適當減少總學分,減少必修課的比例,提高選修課的比例,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當前人才培養需求和交通科技發展趨勢。使修改后的課程體系不僅延續突出學生思想道德培養、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風格,還要增強學生選課的靈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對學生個性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
4.4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充分利用本專業現有的校內外實習基地,積極進行教學實踐改革,推進人才培養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建立學生到科研基地、教學實習基地開展實踐實習的有效機制。從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出發,開放專業實驗室,開設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課程。在實踐教學中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形成“校內實踐、校外實習基地教學和工程項目生產實習三階段培養模式,大力推動大學生創業計劃、交通工程專業挑戰杯大賽和數學建模大賽的開展,有目的地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進行基本科研能力和實際交通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訓練,夯實專業基礎,擴大知識領域,使其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實習和畢業后的科研或生產技術工作。建立學校、用人單位和行業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考核評價機制,努力提高本科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4.5多渠道籌集資金,改善教學實驗條件改進措施如下:a)利用交通運輸工程重點實驗室、校企共建實驗室等渠道籌集改善資金和提高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的實驗條件,開展一批適應現代交通工程技術的新實驗;b)鼓勵科研團隊購置相關科研儀器設備,開設創新性實驗,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c)繼續加強本專業教學實習基地和科研基地建設,為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科研和實踐營造良好的條件。
4.6加強學生管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改進建議如下:a)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使本專業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均有專業課教師全程指導;b)嚴肅考風,樹立良好的學風;c)通過假期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挑戰杯大賽等方式,進行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0%以上,社會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達到90%以上。
4.7健全規章制度,加強教學管理在現行教學管理體制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校、院、系(教研室)三級教學管理體制和制度,明確職責、加強監管;進一步完善校、院、系(教研室)三級教學質量督導、檢查制度,建立全過程的教學質量監控及保證體系;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網絡評估系統,加強教學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體系。具體措施為:a)嚴格按照人才培養計劃、教學執行計劃、教學大綱組織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b)嚴格執行主講教師報批制度,堅持專業基礎課和主干課由教授或副教授講授,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學年至少為本科生上一門課,同時作一次專題學術講座和報告,明確教師備課、上課、輔導、批改作業職責并嚴格執行及檢查;c)完善校、院、系(教研室)三級領導及教學督導專家聽課制,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并及時溝通和反饋。制定專家督導、學生對任課教師網上匿名評分、教師之間相互聽課等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制度和措施,并將教師工資與專家、學生、領導、同事對其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價掛鉤,對教師的任用實行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同時,相對質量較差的實行末位淘汰制,停止其一年的教學工作,限期提高教學質量;d)嚴格考試考核制度;e)加強畢業設計選題、指導教師遴選、畢業設計指導、答辯全過程的質量監控,確保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f)發揮校、院、系(教研室)三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作用,堅持中期教學檢查制度,對教學文件(大綱、周歷、講義)、畢業設計文件(畢業設計任務書、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等)、考試試卷等實行不定期的檢查和抽查。
篇10
關鍵詞:淘汰制;研究生;政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2-0052-03
2013年3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文的《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文件中明確指出,“加強培養過程管理和學業考核,實行嚴格的中期考核和論文審核制度,暢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研究生淘汰制再次成為我國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中關注的話題。基于此,本文就我國研究生淘汰制政策歷程及開展情況、淘汰制成效不明顯的原因及解決其成效不明顯的對策進行了探討與分析。
一、研究生淘汰制的開展及成效
早在1986年,國家教委在《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對在學研究生實行必要的篩選制度”;1994年國務院在《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強調,“建立合理的淘汰制和優秀學生獎勵制度等教學制度,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2007年,國務院學位辦又提出“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養淘汰機制”;2012年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再次強調,“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訴、轉學等機制,完善在課程教學、中期考核、開題報告、預答辯、學位評定等各環節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建立健全博士生分流淘汰與名額補償機制”。
在國家的三令五申下,我國許多高校也在學籍管理制度中明文規定了獎優懲劣、取消入學資格、勒令退學和開除學籍等相關制度,在實踐中,一些高校也嘗試實施末位淘汰制、中期考核、博士生資格考試、學位論文淘汰、學位論文抽查、學位等各種淘汰形式。
令人遺憾的是,淘汰制在實踐中大多停留于書面,“雷聲大、雨點小”,制度的執行結果大多難盡如人意,“嚴進寬出”甚至“嚴進全出”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以某985綜合性大學一學院為例,截止到2013年12月20日,該學院在校博士生346人,其中超過最長學習期限6年的博士生有29人,占8.4%,極個別博士生在校時間甚至已超過10年。在超學制的29人中,除1人于2013年12月30日畢業,1人博轉碩之外,余下的27人至今未得到清除處理。同時“嚴進寬出”的現象也為大規模的調查研究結果所證實。2004年,由國務院學位辦組織的課題組在進行《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3》課題研究中, 開展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問卷調查,并對調研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有70.7%的碩士生、22.9%的博士生認為我國現行研究生培養制度是一種“嚴進寬出”的模式,進一步分析發現,農學、經濟學、醫學的博士生認為本專業中嚴進寬出的現象更為普遍,個別學校甚至15年來都沒有淘汰過一名學生。報告由此指出:在中國盡管有淘汰制度這一規定,但是形同虛設,實施起來困難重重[1]。
二、研究生淘汰制實施成效的政策分析
一項政策制度能否順利實現,主要取決于利益相關者的支持程度、制度方案本身的合理性與操作現實性及制度執行力度。研究生淘汰制之所以成效不顯、收效甚微,甚至出現研究生培養“零淘汰”現象,與以上三方面的因素息息相關。
(一)利益相關者支持力度小
高校、導師、研究生三方是與淘汰制最直接、最相關的利益主體,這些利益相關者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與機會成本的考慮,對淘汰制的支持力度不夠。
首先,許多高校出于自身發展與壯大的利益需要,盲目追求研究生的培養規模, 存在重規模不重質量的思想傾向,認為實施淘汰制會造成辦學資源的浪費,會影響學校的辦學聲譽,擔心引起研究生與學校之間的教育糾紛或惹上官司,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和校園的穩定,因而對實施淘汰制意愿不強,積極性不高。
其次,作為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的導師,認為實施淘汰制,會影響到導師自身的學術聲譽,會影響報考生源。另外,有些導師或責任心不強或因所帶的研究生人數太多或忙于自己的科研工作或因行政事務、社會工作繁多,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研究生的指導和培養,對研究生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有的導師因沒有競爭壓力和目前的導師終身制,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自身沒有成果、沒有科研經費、沒有科研項目,對培養高質量的研究生已力不從心,從而導致以上導師對實施淘汰制有抵觸心理,持不贊成的態度。
最后,報考研究生的生源素質差異較大、報考動機多樣化,除真正出于興趣和有志于學術研究并視之為學術追求之外,不少考生純為研究生文憑或該專業容易考取或逃避就業壓力或改善生活環境或職務晉升等功利化的思想而選擇考研、讀博,非學術化的學習動機導致他們在校得過且過,混日子,心思不在學業上。淘汰制無論是對“混文憑”者還是對學術追求的研究生而言,都是“緊箍咒”,都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從內心上說也不愿意實施淘汰制。
(二)方案本身不完善
淘汰制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就我國目前已有的淘汰制政策而言,在內容的表述上過于簡單和籠統,與淘汰制相配套的如善后措施、就業、戶口遷移等各項制度沒有建立或與當前的現實情況嚴重脫節,妨礙了淘汰制的推行。
當前我國高校對淘汰后的研究生采取退學的辦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1號)的第二十九條規定,“退學的研究生,按已有畢業學歷和就業政策可以就業的,由學校報所在地省級畢業生就業部門辦理相關手續;在學校規定期限內沒有聘用單位的,檔案、戶口退回其家庭戶籍所在地”。這種做法不符合當前研究生就業現狀與人才市場化操作模式。由于研究生大規模擴招,使得畢業研究生的數量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量之間供求關系嚴重失衡,研究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甚至出現了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因此,退學的研究生在就業難、難就業的大環境下想找到工作談何容易!而且一旦在規定的期限內找不到工作,退學研究生的戶籍要退回其家庭所在地,這對來自農村戶口的研究生而言,是難以接受的。
再如許多高校都不支持研究生在讀期間轉專業,要求研究生入學后原則上不轉專業,只允許因專業調整、導師變動或其他特殊情況申請轉專業。當前許多專業允許甚至鼓勵跨學科專業的考生報考,當跨學科的考生發現自己其實并不適合就讀本專業或認識到自身的興趣與優勢更適合其他相關專業時,想申請轉專業,學校就會依據規定不同意,需要經過反反復復的溝通、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及在學校限定的種種條件下才會勉強同意。所以,如研究生因淘汰想申請轉專業,完全可以想象其難度之大與過程之長。
(三)政策執行不嚴格
在淘汰制執行過程中還受到人情關系、權錢等因素的干擾,無法真正做到獎優罰劣,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導致淘汰的結果不盡如人意。
首先,人情干擾。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關系社會,研究生導師、研究生課程任課教師、論文評閱專家、答辯委員會成員等直接實施淘汰制的相關人員,在研究生招生、課程教學、中期考核、學位論文評閱與答辯等培養過程和各個培養環節中,經常受到人情關系因素的干擾。研究生一旦被淘汰的話,托關系、走后門、上門說情的現象時有發生。或礙于面子或大家都是同事,抬頭不見低頭見或考慮到自己的研究生也要畢業與獲學位等因素,淘汰最后變成不了了之,變成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和諧”局面。
其次,權錢干擾。以權錢開路,尤其是一些政府官員和企業老總利用手中的權力、資源與錢財為自身謀取招生名額、換取研究生學位,要淘汰他們談何容易。正是受到諸如權錢交易、利益交換等因素的干擾, 許多考核制度變成了搞形式、走過場,不上課,不參加考試,學位論文叫人的現象不時存在,領導干部混文憑之風的干擾使得淘汰制無法真正實施下去。
三、實施研究生淘汰制的應對策略
針對前述的影響淘汰制成效不顯的三個因素,為順利推進研究生淘汰制,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層次創新人才,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高對淘汰制本質的認識
實施淘汰制對利益各方主體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與影響力、導師的指導水平與學術聲譽及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淘汰制在現實中之所以受到利益相關者的擔憂、阻力,甚至于強烈的反對,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沒有正確認識到淘汰制的內涵、本質與目的。
淘汰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手段。實施淘汰制并非一定要淘汰學生,那種設定淘汰指標與一定淘汰比例的末位淘汰制雖在激勵研究生專心學習、刻苦鉆研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面,但從總體上說是不科學、不人性、不合理的,是為淘汰而淘汰,把淘汰本身視為目的,形式大于內容。
淘汰制是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底線的措施。據國務院學位辦《中國學位與研究教育發展報告》分析:由于缺乏淘汰機制,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嚴進寬出的現象,是造成研究生質量良莠不齊的重要原因。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培養合格的社會有用之才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底線。通過淘汰制,規定與規范了研究生培養各環節中須要達到的標準,真正選拔綜合素質高與科研能力強的學生攻讀研究生,確保培養的研究生達到國家與學校培養目標規定的人才質量的最基本要求與標準,避免出現濫竽充數、“劣幣驅逐良幣” 及人才培養質量與標準降低等不良現象[2]。
淘汰制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機制。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層次,研究生是未來國家創新體系的主力軍。通過淘汰制,進一步強化學生在課程學習、科學研究、開題報告、學位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自我管理意識,營造認真學習、潛心研究、安心做學問的氛圍,引領優秀研究生創造高水平成果,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以滿足社會各行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二)轉換淘汰思路
當前淘汰制方案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非常具有影響整個淘汰制全局的關鍵性問題,是沒有解決好研究生淘汰后的出路問題。當前研究生被淘汰后只能退學的做法,其弊端在于過于簡單化,甚至有些草率與隨意,比較激進,只做減法,使研究生被淘汰后陷于無路可選、無路可走的死胡同。
解決好淘汰研究生的出路,是關系到淘汰制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以簡單化減員、一捆子打死、無出路為特點的淘汰思路,構建多通道、多途徑的給淘汰研究生以出路、有路可選的淘汰機制。這種新的淘汰思路,有利于減少淘汰的阻力,使得利益相關者都能相對容易接受,有利于減少淘汰的成本,盡可能避免研究生教育資源不必要的浪費,有利于維護學校的穩定與社會的和諧,盡可能減少與避免研究生淘汰后因走投無路產生自殺等極端行為及發生學生狀告學校等事件。
結合研究生教育實踐,淘汰研究生的多通道出路可以有以下途徑,如直博生或碩博連讀生可以選擇博轉碩,被淘汰研究生后可以推薦就業或繳費試讀或延長學制或轉換導師或轉換專業或轉入其他學校等等。通過這些較為溫和與人性化的舉措,引導研究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與發展目標自主選擇適合自身將來發展的出路,以充分激發研究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自我管理意識與自主選擇能力,如最終被淘汰,也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三)完善信息公開制度
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廣泛接受社會監督,是減少淘汰制執行中不必要干擾的舉措。然而掌握權力與資源的高校行政管理機構常常以保密或涉及個人隱私為由拒絕公開本應公開的各項信息,即使最后迫于壓力不得不公開,其公開的信息量也非常的少,這為淘汰制執行中的權力尋租、金錢攻勢、暗箱操作等提供了空間,使各方監督得到弱化,甚至成為一種擺設。因此,在淘汰制中有必要大力推進信息的公開化,強化監督力度。
通過信息公開透明的方式,建立網上公示制度,主動接受校內外師生、社會大眾和大眾傳媒等的輿論監督控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淘汰制順利實現的重要保障。比如說,在研究生申請學位論文階段,采取像上海交通大學的做法,在互聯網上公示博士學位的詳細信息,公示的信息包括姓名、專業、導師、論文題目、評閱答辯信息、科研成果信息等諸多方面的內容[3]。通過公示博士學位獲得者基本情況、學位論文評閱與答辯及學術成果等較為豐富與完整的信息,便于各方監督,從而對博士學位獲得者、導師、評閱專家、答辯委員等形成一種有力的制約與監督。這既有利于在學位申請的各個環節盡可能減少人情、權錢因素的干擾,也有利于一旦發現有抄襲舞弊、造假等嚴重違反學位條例規定的情況,能夠及時進行審核與淘汰。
此外,實行研究生分流與淘汰制是歐美各國普遍的做法,他們的措施與經驗也值得我們從中學習借鑒。譬如,可以借鑒美國研究生教育淘汰制的學分互認和轉換制度、司法保障制度和補償救濟制度等[4]。如建立科學有效、簡便易操作的學分互認和轉換機制,為被分流與淘汰的研究生實現專業之間、高校之間和區域之間的流動與選擇提供保障;進一步完善我國現有的學生申訴制度、高校聽證制度和教育仲裁制度,這既有利于保障研究生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解決當前高校與研究生之間的矛盾糾紛;建立補償救濟制度,政府、高校和社會要加大就業創業政策、資金、信息、教育和技術的支持,使那些志不在學術研究而適合就業創業的研究生有出路可選。另外,發達國家普遍采取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機制、資格考試制度、彈性的管理模式等等做法[5],統籌兼顧研究生教育入口關、過程關和出口關,以形成合力,也值得我們加以合理吸收。
參考文獻:
[1]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報告課題組.中國學位與研
究生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6:187.
[2]姜爾林,馬桂敏,戚蕊等.研究生教育“零淘汰”必須打破
[J].中國高教研究,2003,(12).
[3]上海交通大學.對授予博士學位人員進行公示的通知
[EB/OL].(2012-03-15).http://gs.sjtu.edu.
cn/xkd/index.ahtml.
[4]王真.美國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及啟示[D].石家莊:河北
師范大學,2012.
- 上一篇:大學生普法下鄉實踐報告
- 下一篇:混合式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