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專業的就業方向范文
時間:2024-03-19 17:4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交通運輸專業的就業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2年,國家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將學科分為12個學科門類。在工學門類下設專業類31個,169種專業,其中,交通運輸類(代碼0818),下設專業包括:交通運輸、交通工程、航海技術、輪機工程、飛行技術5個專業①。由于受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學校定位、師資力量、教科研水平、就業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交通運輸專業方向和特色差異較大。第一類是“985”或“211”院校,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和長安大學,其交通運輸專業隸屬于汽車學院,以實力較強的汽車相關專業為依托而后建立,與學院內部車輛類專業聯系緊密,培養體系和課程設置緊緊圍繞汽車運用和道路運輸工程,主要就業方向為汽車制造行業、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從事運輸組織與規劃管理、車輛技術管理、運輸裝備開發和檢測等。第二類是有一定歷史沿革的特色交通運輸專業,如蘭州大學,培養以軌道交通為主的應用型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立足于航空與地面協同交通,培養以航空運輸為主的復合型人才;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管理學院下設的交通運輸專業主要面向培養水運、港口經營與管理、外貿運輸業務與技術的高級工程與管理人才。該類院校畢業生就業方向明確,大多專業直接與特定單位對接。另一類是地方本科院校,相比于前兩類沒有特別鮮明的專業特色和特定的就業方向,這類專業一般設置在工程學院,但卻是工程學科里面相對偏“軟”的專業,這類院校多數屬于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師資力量、科研實力、社會資源、就業市場的認可度等相對于前兩類院校都有一定差距,培養的畢業生學術和應用兼有,但能力都相對弱。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和傳統產業結構的升級,這類院校的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呈現飽和過剩的狀態,而較強的技術技能型交通運輸人才無論在需求數量、需求結構還是在需求層次上都出現了嚴重短缺現象。為解決這目前技術技能型本科人才的短缺,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②。決定指明了我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基本方向為直接面向就業需求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屬于黑龍江省的地方型本科院校,該校的交通運輸專業下設于機械工程學院,本文以該專業為例,探討地方本科院校交通運輸專業的以就業導向為目標的課程體系改革。
二、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就業趨向
交通運輸和其它工程類專業一樣,需要培養出具備扎實的科學理論基礎、掌握相應的工程原理、能夠將理論和原理靈活地應用于工程實踐中并有所創新的人才。除此之外,交通運輸領域所涉及和涵蓋的內容廣泛,就業面較寬,2007—2010年本專業就業統計數據顯示,畢業生就業形勢較好,就業去向分布廣泛,近49%畢業生進入汽車整車、零配件制造銷售及其相關產業領域,運輸企業、交通工程建設企業和保險公司汽車保險理賠現場查勘定損占8%,各地運輸管理部門5%,職業技術院校和科研單位占5%,物流企業占5%,考取研究生占13%,另有15%跨行業擇業。而2011—2014年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畢業生就業去向趨于分散化,而且超跨專業就業比例越來越大。畢業生進入汽車整車和零配件制造行業、交通工程建設企業,職業技術院校和科研單位的比例在逐年減少,主要原因是近幾年大學畢業生供大于求,這些用人單位在選擇余地更大的情況下,更傾向于車輛工程、機械土木工程等專業的學術和應用“雙強”型畢業生。近四年來,運輸企業和保險理賠現場查勘定損、汽車整車和零部件銷售以及物流企業的就業比例在有所增加,這些以往主要招收管理類專業的用人單位看重的就是交通運輸專業畢業生所具備的厚實的工程應用技能和一定的管理理論和意識。針對就業需求的新形勢,交通運輸專業必須根據社會需求對高校專業設置的反饋進行分析,使人才培養與未來的長期就業需求對接。這就要求大工程背景下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和設置課程體系時,要著重處理好公共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自然科學課程、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實驗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缺少了與培養目標緊緊相扣的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厚基礎,寬口徑”輸出人才就只是高校為響應教育部和迎合就業市場的空口號。
三、交通運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問題
在工程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交通運輸專業課程分為理論課程(包括課內實驗實踐)、實踐環節兩大模塊。理論課程的學習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課程、專業課程三個階段。新生入學只分班級,不分專業,前三學期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程,第三學期期末根據以往學習成績和個人志愿分專業,正式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共計4分,占總學時比例為25%;學科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A,大學物理B,大學物理實驗,工程制圖和專業認知導論五門課程,共計27學分,占總學時比例為18%;專業課分為專業基礎課、必修課和選修課,占總學時比例分別為25%、22%和10%;實踐教學環節模塊包括各類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共計44周。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交通運輸專業在宏觀體系結構和學時分布上,注重學科基礎的形成,符合“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原則。各層次內部的課程設置和綜合培養效果存在一定的問題。問題之一:專業方向的劃分時間。交通運輸有三個主要的專業方向:汽車運用方向、運輸規劃與管理、物流工程。這三個方向所對應的專業課的設置差異較大。學生進入專業課程學習后的第四———第六學期不分方向,三個學期主要以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學習為主。專業基礎課主要是為了強化工程基礎,開設課程包括線性代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等工科必修課程,專業必修課面向寬口徑,包括:運籌學、汽車構造、交通運輸工程學、交通管理與控制等課程,開設課程跨越三個專業方向的主干課。專業方向的劃分和選擇是在第七學期,以選修課為主。這種課程設置方式雖然夯實了學科基礎,有利于學生的興趣發掘和培養,避免專業分方向時的盲目,但單方面強調專業的寬口徑,卻忽視了課程之間的過渡和銜接,導致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通過了解發現,學生修完所有的專業課程后普遍感覺是“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雖然交通的每個方向都有所了解,但留于表面,很多感興趣的或者是未來欲從事的就業方向的課程學習的不夠深入。問題之二:課程選修體系缺乏彈性,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分方向后,學生選課時通常是:“7選5”,即從7門選修課中選取5門,給予學生的選擇余地很小,選修課往往變成了必修課。為了強調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第七學期專業學習方向確定后,只能在各自方向內選修課程,不能跨方向選修,這也是不合理的。就業市場和用人需求環境是動態變化著的,任何專業方向的劃設都只能是和就業需求大范圍的模糊匹配,實現不了人才培養和崗位要求一一對應,而允許跨專業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學院任選課程這種彈性選課體系,可以利用現有的工程教學資源,能在不增加教學資源投入和成本的情況下,有助于為那些有明確就業崗位要求和興趣的學生形成個性化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專業的自我認同感,進一步緩解就業壓力。
四、建立就業導向型專業課程體系
就業導向型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思路大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適當提前專業方向分流的時間,增強人才培養的系統性。針對以上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將專業分流時間提前至第五學期期末,從第六學期期初即進行分專業方向學習。當然,這種提前并不單純是時間上的提前,整個專業課程的設置體系都要隨之進行相應的改動。第五學期開設三個方向的主干課程,讓學生整體對交通運輸每個方向形成基本認知,然后第六———七學期分方向設置專業方向必修和選修課程。
2.建立學生興趣與就業導向相結合的彈性課程選修體系。提前進行專業方向分流能夠提高學生知識體系的系統性,但也有時會禁錮學生的自我發展,這種局限性可以通過靈活的選修課制度和體系來彌補。這里筆者提出,允許跨專業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學院任選課程,但這種并不是隨意選擇,而是有“邊界”的。綜合本專業教師、業內教育專家和企事業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針對目前及未來本專業的崗位需求,建立基于就業導向的選課指南,以此作為既有的專業方向課程體系的一種補充,這樣就不會增加教學管理的成本和難度,又為那些有明確就業方向和特別興趣的同學提供個性化的培養模式,這種選課制度彌補了目前課程設置體系的局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
3.逐步建立健全網絡化的課程體系。網絡課程建設是拓寬教學空間,促進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網絡課程是增加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網絡課程建設不僅限于本校本專業教師,而是將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請到網絡課堂上來,與教師共同完成,實現教材中的理論與崗位中的實踐緊密結合的目的。
五、結束語
篇2
關鍵詞:鐵路運輸專業;就業;實踐教學方法改革
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適用于所有的行業,與之相對應的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對高等院校為各行各業提供的人才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中,我國鐵路在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和行車組織方法與自主研發、培養人才相結合的過程中,成功躋身于世界鐵路發展的前沿,然而在鐵路交通運輸市場前景越發欣欣向榮時,對大量人才的需求也越發緊迫,這一需求給鐵路運輸專業的教學帶來了一定壓力。然而,在實際的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的教學中,尚且存在著教學與實際脫離,教學盲目崇拜“灌輸式”等不注重實踐能力的模式,為改變這一現狀以更好地滿足滿足鐵路交通運輸業對大量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中職院校要對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的課程尤其是實踐課程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改革、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1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專業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對教育、人才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與我國教育行業整體水平的進步,我國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的教學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水平的進步,然而受到內外綜合因素的影響,我國中職院校交通鐵路運輸專業教學在實踐教學方面還是存在相當大程度的不足的。其中,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內因是:鐵路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不全面與鐵路交通運輸專業教學理論不完善。鐵路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不全面的體現:當我們閱讀相關調查資料時不難看到,在鐵路交通運輸教學實踐課程中,教師對于新技術的講解往往由于了解不深入或缺乏合適講解展示的的模型而只能空談,例如在教材與教案中對具有給列車供電這一新功能的新型客運機車缺乏介紹,只是一帶而過;由于場地規模受限,在進行高速鐵路的場地布置、調度指揮和行車組織等教學時缺少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導致相關教學只能走過場;在涉及到客運的知識方面上,因為不能及時有效與相關部門取得聯系獲得實踐支持而不能對動車組旅客運輸進行系統組織觀摩與學習。這些事例從各方面表現出: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的在實踐教學內容上不夠全面,尤其是不能跟上技術進步的腳步,從師資上就對新技術缺乏認識。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鐵路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不健全、系統規劃缺失、新技術的引進上存在漏洞這一不容樂觀的結論。
鐵路交通運輸專業實踐教學理論主要在三個方面不完善:一,在教學模式上,鐵路運輸專業教學受教學設備體型、重量相對較大,以致移動不便無法的制約,在更多的時候只能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發展性教學的設置與開展相對較少。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學內容無論是否需要見到實物來確定原理也只能以結論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教學模式因為沒有遵循理論需從實踐中概括總結的教學和認知規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學生的認識能力不足;二,在進行理論教學時過渡重視系統性而導致重點缺失,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是往往將追求系統性教學效果作為教學目標,反而在教學重難點設計方面模糊不清,沒有具體把握,這樣的教學設計會導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授課缺乏目標性,從而只能對所有的知識都進行系統的概述;第三,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的學科本應更為重視實踐性,然而在具體的學科設置中,體現出學科理論性太強,行動體系構建缺失的不足,從而導致在具體的教學中傳授知識大于運用知識,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外因是: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的實踐課教學場地中相關設施設備建設不完善;安全因素對鐵路交通運輸專業實踐課程開展的制約等。
在鐵路交通運輸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每年對建設實踐課場地投入的資金不足,導致校內外實踐基地不能跟上當前專業教學對實踐場地需求的發展。而且受國家教育改革與高校擴招的影響,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專業也在不斷擴招新生,中職院校學生的增加更加凸顯出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不完善。同時,受資金與理念等因素的影響,中職院校在引進設備方面,往往也容易跟不上技術發展步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更新換代速度較快,例如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就實現短期內迅速更新,但是中職院校很少能及時接觸到新技術并且將新技術安排進教學設計中并且及時教授給學生。
2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相關課程改革方向
2.1建設良好外部環境
為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相關課程開設創造良好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積極拓寬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溝通;完善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等方面。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實踐教學基地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溫床,完善的鐵路交通運輸行業的教學基地對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相關課程的開展具有極高的重要性,而且在目前鐵路運輸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場地建設不完善的背景下,更要不斷加大對基地建設投入,及時了解技術進展不斷更新技術設備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掌握科技前沿的動態。以最直觀、生動的形式將鐵路線路站場作業、各等級車站站型圖等鐵路線路的整個站場設計展現在學生面前,以便學生能有更深入直觀的認識,從而達到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開闊學生視野的目的。積極開展校企溝通,讓學生可以真正在一線工作人員的幫助指導之下接觸鐵路交通運輸這一行業,可以在鐵路交通場站現場了解相關專業的具體工作內容與需要注意的事項。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解惑也”是各個專業的教學實踐中的,師資隊伍綜合素質的整體水平影響著整體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升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專業師資整體水平可以從重視專業教師的職業教育,加強教師對新技術以及新設備的認識以及掌握尤其是安全監控設備、檢測設備以及事故救援設備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相關專業機構技能培訓活動,如考評員培訓等;鼓勵教師先于學生深入到一線生產工作,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水平;鼓勵教師進行鐵路運輸專業實踐教學的科研、教研工作,及時完善實踐教學教材,跟上科技進步的步伐等幾個方面著手。只有專業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專業不斷提高整體師資隊伍水平,才能培養出符合新時期鐵路交通運輸行業要求的高素質、實踐型學生。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相關課程開展還要注意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2.2相關課程設置注重內部改革
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相關課程的內部改革可以從:以理論為基礎,加強理論教學,確保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加強計算機技術在鐵路交通運輸專業實踐課程中的應用;注意強化學生的實驗技能訓練等幾個方面作為突破口。強調理論教學重點是保證學生掌握一定時期內不會過時的定義與理論,并可以在熟悉的基礎上可以針對不同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運用。同時要注意強調理論教學不等同于鼓勵學生死讀書,更為重要的是能將理論與實際完美的結合起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進行理論教學時要注意對地鐵輕軌、國外鐵路動態等鐵路的熱點問題保持時刻關注。我國現有的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的實踐場地建設不完善是當前受資金、觀念等因素影響在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實踐場地有確實對實踐學習起到重要的作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解決中職院校實踐場地缺失這一現實問題提供可能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充分運用計算機模擬系統的應用。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各行各業都步入數字化時代,要注意保證學生對前沿技術的敏感性與掌握。
3結束語
為了能夠保質保量的為我國鐵路交通運輸行業不斷提供相關人才,中職院校鐵路交通運輸專業相關課程要不斷進行改革,改變授課模式,注重實踐教學,更新授課理念,做到教學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跟上科技進步的腳步。
參考文獻:
[1]馬駟,王琳.國內高校交通運輸專業培養計劃的比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任萍.中職鐵道運輸專業運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實踐[D].河北師范大學,2010.[3]滕勇,劉奇.高職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0.
[4]陳東,吳剛,孫景冬.鐵路特色專業校外集中實踐教學探討[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1,(6).
篇3
大學生就業困難是當前社會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追根溯源就是學生學到的知識和社會需要嚴重脫鉤,面對這一越演越烈問題,高等教育部門必須引起重視,將實踐真實地引入課堂,而不僅僅是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已。學生只有真正的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具有交通運輸方面的能力,才會被用人單位接受,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也會養成善思考、會分析、能應變的能力,了解知識轉化為生產技能、社會效益的途徑和方法,還能有助于學生在更廣大的范圍內熟悉生產實際,了解社會生活,開闊視野,提前實現社會化。才能有助于學生就業相關的各種能力的形成,才能逐漸減輕我國大學生嚴重的就業壓力。
2將理論聯系實際融入交通運輸專業課程教學的幾點建議
2.1改革教學方式
目前,從我國的教學現狀來看,仍然以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的教學方式為主,但是這種傳統的“你講我聽”的方式已經很難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課堂教學應設計出一種使學生猶如置身于現實的虛擬環境,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啟發學生運用交通運輸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現實問題,尋找理論和現實的最佳結合點,這樣才能起到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效果[2]。案例教學就是一種可行的教學方式,授課老師通過對現實生活中一些重要事件與項目的精心篩選,提煉出一個個案例,并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集文字、圖片、音像與模擬軟件為一體,將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原理剖析這些案例,在分析的過程中,使學生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加強師資力量
建設以理論聯系實際為導向的交通運輸專業教育教學模式,離不開一支有力的教師隊伍。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專業教師都畢業于以基礎理論教育為主的名牌老大學,往往實際動手能力不夠強,所以除了要鼓勵教師多組織研究項目外,還應該鼓勵教師在行業組織和機構中兼職,鼓勵他們在規劃、設計、綜合調度與運籌學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對現有院校中進行職業實踐和教學培訓的中青年教師給予資金幫助與時間上的保證,支持各種途徑的進修學習。并聘請相關專業部門的高水平人才進行講座,組織青年教師們進行談論,共同提高專業時間能力,使他們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打造一支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教師隊伍[3]。
2.3重視實驗教學
總所周知,交通運輸專業知識的相關模擬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須擁有相關的獨立實驗設備,所以交通運輸專業的教育教學對實驗室建設的要求是很高的。授課教師必須通過實驗室的仿真模擬,真實的表現所學內容,使學生真實的感受所學知識的具體表現,從中找出某些設計方案的缺陷與不足,從而分析其原因,并進行改善分析。所以,對實驗室的建設要求就顯而易見了。學校首先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保證實驗室設備的購置與更新;其次,需要專門的實驗室管理教師,熟練掌握所有的設備應用;最后,實驗室應隨時開放,歡迎廣大師生去實驗室進行實驗,并在實驗中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2.4增加社會活動和實習的機會
對于交通運輸專業,它是一門動態的專業,許多課本上學到的東西由于社會的發展也在逐漸的淘汰,所以對于交通運輸專業的教育教學,不能只著眼于課堂上的教學,應該增加社會活動與實習的機會,組織學生去一些規劃院、交通局、樞紐站進行實習,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動態的結合在一起。并可以明確一些當前的社會需求問題、與一些相關領域的空白知識,為以后的科研方向與就業方向做準備。并且,通過真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全面、系統的了解交通運輸專業,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勤于思考、精于分析、懂得應變的能力,使學生可以提前了解社會生活,開闊視野,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5改革考試方式,組織模擬競賽
傳統的單一的、閉卷的考試方式過分的追求同一的標準答案,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生只是上課記筆記、復習背筆記,考試考筆記,無法真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沒有真正考核出學生的真實實力。所以,應采取靈活的考試形式,除將課堂討論、上課出勤、綜合表現等內容納入平時成績外,還應該增設調查報告、實習心得等考試內容。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模擬競賽,可以通過以對某路網規劃,或某樞紐的選址規模等研究為課題,進行模擬競賽,全體學生參與,專業的相關教師們進行審核并打分,最終以一定的比重記入考試成績。通過多樣化的考試形式,對學生的綜合實力進行評分,充分、客觀的反應了學生的真實水平,通過多方面的考試,也增進了學生對交通運輸專業課程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篇4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交通運輸工程管理 學生就業 專業能力 就業導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191-01
交通運輸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先行,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工程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點。現在“經濟要發展,交通設施需先行”已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交通運輸工程管理人才的培養,是國家建設的亟需。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個性特征為基礎,以內在需求為核心,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對交通運輸工程管理專業的正確態度,實現運輸安全、迅速、舒適、經濟的目的,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教師應不斷拓寬實踐渠道,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健康個性得以充分顯現,加大“產、學、研”力度,增強高職教育培養特色。通過具體操作,讓學生來熟悉交通運輸管理的各個環節,掌握相關的業務知識,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素質為本位,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面就談談自己對交通運輸工程管理專業教學的膚淺看法。
1 以需求為重點,明確教學目標
高職教育飛速發展,大部分高職院校是由中專院校和普通專科院校的合并或者中專院校的升級而成,對于教材方面的建設,更是薄弱,大部分高職交通運輸工程管理專業院校所用的教材也基本上是本科院校用的教材。因為高職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但文化水平與普通高中生有很大差別。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學習基礎比較差,自制力也比較弱,學習目標不夠明確,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多數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他們對未來迷茫,沒有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而且對自己認識不清,不能正確自我定位,對學習專業課失去信心。這就要求專業教師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交通運輸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特點,適當調整本專業的教學內容,由于教材涉及的知識點多,內容比較瑣碎,學生很難掌握。教師在教授專業課時要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確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教學活動要體現交通運輸工程管理的三維目標要求,注重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 以改革為主體,激發學習興趣
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就是服務社會,服務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學生的終身幸福。交通運輸工程管理應以市場需求為邏輯起點,以職業崗位群的職責、任務和工作流程的分析為依據,掌握交通運輸管理技術,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實現課程開發教學設計的創新。教師要具備理論和實踐雙重能力,正確定位交通運輸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明確本專業要培養應用型、技能型專門的管理人才。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創設富有挑戰性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從興趣開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那么就沒有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所賦予學生的一切也只能是一紙空談。課堂上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交通運輸工程管理的專業操作技能。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3 以就業為導向,踐行校企合作
交通運輸大力發展高速、重載、信息化等高新技術,交通運輸設備的科技含量在迅速提升,因而對用人標準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師要把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為重點,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為核心,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為目的,緊貼社會需求設置具有前瞻性的學科,走多元化辦學之路。交通運輸工程管理企業應該免費接收高職院校的實習生,踐行校企合作,共建基地,互動教學、科研融合、就業雙贏。必須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依托企業辦專業,深化學校的教學改革,實行模擬教學,并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交通運輸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堂教學很難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工程管理的具體操作細節及標準和規則,創設情境,讓教學情境中的師、生、境諸因素產生互動,從而形成利于創新、易于創新的良好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在寬容的情境中自由馳騁。以就業為導向,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完成“學”與“用”的轉換,滿足未來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質量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4 以技術為導入,實施工學結合
交通信息通信協議,網絡管理與計算機通信網;交通系統性能分析與評估,系統擴充與兼容;交通信息采集與處理,自適應信號處理與算法,數字信息傳輸,無線通信與電磁兼容;交通流的智能誘導與監控系統;城市交通的點、線、面、體的綜合優化控制;停車場智能管理及信息。讓學生在實習現場或工廠車間,學練做相結合,使教學貼近生產、貼近市場、接觸社會、開闊眼界,全身心地投入崗位操作技能學習與知識技能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際動手能力。掌握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儀器儀表的使用方法。在教學中采用學生扮演角色的方式,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發揮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如,采用先進、實用的交通物流技術及設備,讓學生掌握關鍵物流技術以及提高學生操作物流設備的水平。通過對交通物流系統流程的分析,逐步提高學生的物流分析能力。教師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社會閱歷,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實現人才的全過程、多方位管理。為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實踐素材,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通過頂崗實習,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熟悉將要面對的職業崗位,提高職業技能,實現零距離上崗。
總之,提高高職院校交通運輸工程管理專業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把學生看成是獨立的人,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誠信、愛崗、敬業”的觀念,以適合崗位需求為標準,使學生頭腦會想、雙手會做、眼睛會看、耳朵會聽、嘴巴會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學生有一技之長”為主導,發展個性特長,錘煉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形成適崗能力,提升就業優勢,成為高科技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戴翔東,石瑩.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1):54-58.
篇5
關鍵詞:森林工程;傳統學科;教學改革
森林工程學科專業,雖屬于工學門類,但與林學學科有著緊密地聯系,是國內林業院校組建最早的幾個學科專業之一。19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森林資源的急劇減少,以及國家林業產業政策的調整,該學科專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和危機。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對該傳統專業的改造與提升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在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方面,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1 森林工程學科專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森林工程學科專業的歷史沿革
森林工程專業,前身為森林采伐與木材運輸機械化專業。1980年代末,不少學者考慮到同國際接軌,主張把原專業名稱改名為森林工程。1993年7月16日,教育部以高教[1993]13號文頒發了《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通知》,明確地把原森林采運工程專業更名為森林工程專業,并覆蓋了原森林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
森林工程學科專業存在與發展緊密服務于林業建設。對林業建設、森林資源的增長、國土與環境保護,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一個集土木為一體的“厚基礎、寬口徑、多方位”的學科專業[1]。
1.2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森林工程學科專業面臨的主要危機
由于森林工程學科專業長期偏重于采運作業理論與技術研究,對森林資源匱乏的國情,對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缺少深入、系統的研究與理解,使得傳統優勢學科專業的發展緩慢,市場空間越來越窄,生存面臨嚴峻挑戰[2]。
1980年代末期,國有林區先后進入資源危機、經濟圍困的境地,而南方國有林區的情況則更為嚴峻。1990年代中、后期,遵照國家提出的遵照“強化基礎,淡化專業;注重實踐,提高素質”的教改方針,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交通運輸、土木工程等相關專業先后從森林工程傳統專業中剝離出去,獨立發展,導致森林工程專業無法借助原相鄰學科的專業載體,推動自身的學科發展,出現了招生與就業困難(1997和1998年兩年合計招收新生僅20人),學科發展陷入困境的危機。
2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對森林工程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造與提升
面對發展危機,學校及專業教師經過廣泛調研和論證,通過調整專業辦學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持續不斷地對森林工程學科專業進行改造與提升,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2.1 依托原有學科專業基礎,結合時代需求,創辦新型專業方向
1990年代中、后期,國家拉動內需、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等系列政策的出臺,大批基建項目紛紛上馬,出現了建設機械設備生產與管理人才供不應求的新局面。面對社會需求,結合森林工程專業原有的森工機械與采運工程等學科專業基礎,成功創辦了“起重運輸工程”專業方向。
1990年代末,物流理論和知識在國內得到廣泛的傳播,物流工程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也日益顯現,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也愈來愈大。結合森林工程傳統專業一直為林區物流工程培養和輸送本科人才的這一實際情況,又成功創辦了“物流工程”專業方向。
2.2 注重課程體系改革,深化傳統專業改造
對傳統專業成功實施改造后,根據新辦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本著“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
針對“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專業方向,按照機械工程基礎課程平臺,設置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同時強化機械設計、機電一體化設計及機械制造技術等課程的教學,刪減了原采運和道橋知識體系中的一些課程,另外還相應地調整了一些專業課程,如改“貯木場機械”為“起重運輸機械”,改“林用道路配置”為“道橋工程”,把本科專業的骨干課程“林用索道”改成了包括了客運索道、貨運索道、吊裝技術及林用索道的“工程索道”等;在專業任選課程中,按照“起重運輸機械”與“物流設備與管理”兩個組別設置,拓寬專業口徑。
針對“物流工程”專業,構筑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商管理三大學科相互滲透的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增設了“交通運輸工程學”、“數據庫原理”等學科基礎課程,并在學科基礎選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中,按照“物流設備與技術”和“物流規劃與管理”兩個組別設置,拓寬專業口徑。
2.3 注重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強調“工管并舉,以工為主”的培養思路。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針對“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和“物流工程”兩個專業方向,設置了以機械工程為主,交通運輸和工商管理為輔的多學科相互滲透的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在專業課和選修課中,有針對性地設置了一些管理類課程,強調“工管并舉,以工為主”的培養思路。充分利用同一學科群體中相關學科之間的綜合優勢,培養基礎踏實、專業口徑寬厚、適應性強的復合型人才。
注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首先是注重加強實習教學環節。本專業在大型國企中建立了多個校外教學實驗實習及科研合作基地,通過提高實習教學環節重視程度、完善實習教學規章制度、聘請實習基地的高工擔任實習老師等措施,確保實習的教學效果。
其次是注重加強課程設計教學環節。開設了多門課程設計類課程,如金屬結構課程設計、工程機械課程設計、工程索道課程設計、起重運輸機械課程設計等,并在課程設計中,要求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設計程序,且融入適當的創新內容。
最后是注重加強畢業設計教學環節,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在畢業課題選題上,采用雙向選擇與開放模式相結合的機制,即將教師選題與學生結合就業方向在畢業實習單位的選題作為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雙向選擇的目標,并努力控制創新設計型課題、逐步完善型課題和基本設計型課題這三種類型課題的比例協調;在畢業課題內容上,充分考慮方案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計算機輔助編程課題的比例協調。
通過多年教改實踐,目前已將這個傳統國管學科專業發展到具有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特色學科專業。本專業招生人數由原來的20余人,發展到目前80人左右,畢業生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均達到95%以上。本學科也連續被評為湖南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點學科。我校森林工程傳統學科專業在實施改造過程中,本著“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原則,拓寬專業面向,構建適應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寬口徑專業[3],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行業性院校傳統優勢學科專業的改造和規劃提供了思路。
參考文獻
[1]周新年.面向21世紀森林工程專業的現狀與發展,森林工程[J].2001(5)∶20-22.
篇6
關鍵詞 產業發展;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專業特色;交通運輸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08-0015-03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的辦學指導思想,立足內涵、提高質量,堅持特色、促進發展,形成了“專業緊貼產業,教學緊盯企業,精品暢通就業”的辦學特色,積極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一、緊貼產業需求,謀劃專業布局
(一)根據第三產業快速發展需求,大力發展交通運輸類專業
“十一五”期間,我國交通運輸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對交通運輸類專業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基于此,學校在已開設鐵道交通運營管理、鐵道車輛、高速鐵道技術、電氣化鐵道技術、鐵道通信信號、鐵道工程技術等鐵道運輸類專業基礎上,開設了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等城市軌道運輸類專業,涉及13個專業門類,為學校持續健康發展和更好地服務產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結合第二產業穩步發展需求,著力鞏固和提升制造類專業
改革開放以來,第二產業已成為吉林省重要的支柱性產業,特別是在振興吉林省裝備制造業,實現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創造大省轉變,就必須有大批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作為智力和技術支撐。學校緊緊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著力調整專業布局結構,在繼續鞏固制造類專業特色基礎上,開設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焊接技術及自動化、鐵道機車車輛(內燃機車方向)、鐵道車輛(動車組方向)等制造類專業,為學校“十二五”期間的專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根據產業結構調整,適當控制財經類專業發展規模
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社會對財經類的專業人才需求量比較大而且相對穩定,因此財經類專業學生就業渠道比較廣泛,就業率比較高。但同時,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在校生規模已處于飽和狀態,多數畢業生存在知識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而且用人單位對財經類專業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就業壓力逐年加大。針對這一情況,學校的財務管理、會計、旅游管理、文秘等專業的設置與招生數量既穩定地保持一定發展規模,以滿足產業發展對這方面技術人才的需求,又適時、適當控制財經類專業群的發展規模。
(四)根據產業戰略性發展需求,積極培育電子信息類專業
根據電子信息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積極培育電子信息類專業,形成了以計算機應用技術與網絡技術類和電腦藝術類專業為軸心的電子信息類專業群。
二、發揮資源優勢,打造專業特色
(一)在專業長遠發展上,突出“特”字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原是鐵路企業管理的一所學校,同時也是吉林省唯一一所擁有鐵道類專業的學校,因此學校的鐵路行業、產業教育資源得天獨厚,這就為學校依托鐵路行業、產業進行專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根據鐵路行業企業發展實際,學校先后開設了鐵道交通運營管理、鐵道通信信號、鐵道工程技術、高速鐵道技術、鐵道機車車輛、鐵道車輛、電氣化鐵道技術等服務鐵路行業的特色專業。由于專業發展定位準確,幾年來鐵道類專業招生都超額完成計劃,目前鐵道類專業學生數占在校生總人數的60%以上。
(二)在專業規劃設置上,強調“穩”字
強調特色專業設置的穩定性,穩中求進,確定專業發展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2006年,在確立首批7個招生專業中,4個是鐵道類專業,即鐵道交通運營管理、鐵道工程技術、鐵道機車車輛、供用電技術。2007年新增2個鐵道類及其相近專業,即鐵道通信信號、物流管理(鐵路方向)。2008年新增2個鐵道類專業,即鐵道車輛(車輛)、電氣化鐵道技術。2009年新增2個鐵道類專業及其相近專業,即高速鐵道技術、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至2009年,鐵路行業急需的車務、機務、工務、電務及車輛等方面的7個專業已全部開設,基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鐵道類專業群。
(三)在專業品牌塑造上,強化“精”字
把握學校專業建設發展的實際,在專業品牌塑造上強化特色專業的質量與水平,做到少而精,在“特色”基礎上力爭做到“精”。學校始終把塑造品牌專業、打造精品專業作為戰略任務來抓,使特色專業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已經建成的7個院級示范專業中,有4個是鐵道類專業。同時,這4個專業也是學校確定進行重點建設的特色專業。2008年,學校有4個專業被遴選為吉林省第三批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其中3個是鐵道類專業,即鐵道交通運營管理、鐵道工程技術與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經過3年的重點建設,2011年3個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并被評為吉林省示范專業和吉林省特色專業群建設的龍頭專業。
(四)在專業布局調整上,體現“活”字
全面掌握學校專業布局結構的客觀實際,依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化調整專業布局。學校深入貫徹“專業緊貼產業”的辦學理念,根據鐵路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及時對特色專業方向、特色專業崗位進行靈活調整,使特色專業設置更加符合市場需要。為了適應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學校在2010年、2011年開設了與鐵道類專業相近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城市軌道交通控制4個專業,使學校特色專業布局調整更加科學、合理。
(五)在專業內涵建設上,追求“新”字
緊扣學校的專業內涵建設進展情況,在專業內涵建設上追求特色專業的創新度;在專業教材建設、專業教學教法、專業師資培養、專業課程開發、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等特色專業教學資源建設上,做到及時創新。學校積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對各種專業教學資源及時進行創新,帶動了學校專業結構的整體優化和專業科學發展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一)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增強服務地方經濟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學校的特色專業均形成了符合學生崗位要求,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如鐵道運輸類各專業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把素質教育、人文教育、職業技能證書教育及就業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逐步形成了“三個結合、四個對準”的人才培養模式;鐵道工程類各專業推行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工學結合”、“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鐵路企業生產作業時段特點,實施“工學交替”、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滿足頂崗實習與企業施工的同步性;電氣化類各專業逐步完善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模塊式一體化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融通的“2+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二)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推行校企共建、校企共管、校企共享的實訓基地建設,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學校實訓基地建設要以滿足特色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革要求為原則,通過經營主體的多元化和經營方式的市場化,建立完備、先進、穩定的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職業環境,實現學做一體。學校充分利用與行業企業建立起來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按照校企合作、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原則,大力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目前校企共建的校外實訓基地43個,校內實訓基地53個,極大地改善了專業實訓條件,保證了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也為行業企業人員進校培訓奠定了基礎。
(三)搭建校企互動技術服務與培訓平臺
搭建校企互動的技術服務與培訓平臺,提高企業參與度。學校有效利用校企共建的服務平臺,聘用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作為專業帶頭人,一批企業能工巧匠和專業技術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加快了學校“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使專業建設更加緊貼產業發展。每年還有計劃、有組織地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調研和掛職鍛煉,增強了專業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實際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Z].教職成[2011]12號,2011-09-
29.
[2]李文錦,王俊山.凝煉專業特色服務地方經濟[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9):67-68,77.
[3]于素芳.論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0(36):22-24.
Exploration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emand
——The Case of Jili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U Su-fang
(Jili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lin Jilin 132001, China)
Abstract Jili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s vigorously developed transportation specialties, tried best to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manufacturing specialties, properly controlled the scale of financial specialties and actively cultivate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ies according to industrial demand. In the practice of school-running, it actively shaped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deepened talent cultivation reform, boosted practic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nd built technical service and training plat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ration by taking advantage of resources.
Key word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篇7
關鍵詞:高職;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專業;課程體系;培養目標
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專業(以下簡稱交控專業)是適應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趨勢,融合交通工程、交通運輸、信息工程、交通電子、自動控制技術等多學科的綜合性跨領域專業,因此,寬口徑、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是本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據調查,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開設交控專業的高職院校都以當地的智能交通系統(ITS)產業為依托,面向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企事業單位培養急需的各類ITS應用的專門人才。根據對ITS產業的調查分析,對人的認知規律的基本認識以及高職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筆者擬對交控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思路進行探討。
高職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基本思路可綜述如下:(1)按照專業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進行設計;(2)按照專業的知識體系和技術體系進行設計;(3)按照專業的工程和實踐特點進行設計;(4)按照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認知特點進行設計。
根據上述思路,學生的培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理論修養。要求學生掌握交通控制、交通工程基本理論、交通系統優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知識修養。要求學生熟悉主要交通運輸設備安裝調試、維護和運營要求;掌握從事交通運輸規劃、建設、經營、管理所必需的知識(包括經濟管理、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信息技術等);熟悉國家關于交通安全的方針、政策和法規。(3)技術和技能修養。主要是掌握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的基本能力,具備現代化交通運輸的生產組織和經營管理能力,熟悉計算機在交通行業中應用的基本技術。(4)創新思維和能力修養。得到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初步培養和訓練。
上述基本素質和能力培養,必須將課堂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校園文化及社會實踐幾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整體推進,為培養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條件。根據我國高職教育的要求,交控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由職業崗位能力、基本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部分組成的“以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
交控專業職業崗位及技能需求分析
為配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筆者對本專業所依托的ITS產業進行過深入調查,現就該專業所面對的職業崗位及各類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技能進行分析,以深圳市ITS企事業單位為例,總體上ITS職業崗位涵蓋了設計、研發、生產、營銷、客服、技術支持、采編、制圖、工程、項目管理等十大類,。
各工作崗位需要的知識或技能從表面上看非常雜亂、寬泛,但深入分析不難發現,交控專業人才的核心技能可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交通電子技能,另一類是信息管理技能。圍繞交通電子與信息管理技能的培養,基本可以使學生滿足上述崗位的知識與技能需求,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交控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專業的課程體系完全遵循“工學結合、理實一體”的高職教學模式,給出了本專業的層次結構課程體系模型,由文化基本素質類課程、職業技能類教育課程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教育課程三個體系構成。
文化基本素質類課程體系文化基本素質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應當是統一的工科高職教育基礎課程設置的基本框架,由綜合基礎(包括“兩課”、形勢教育、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藝術、國防建設等課程)、基本技能(計算機、外語基礎技能等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組成,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進一步發展和接受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職業技能類教育課程體系職業技能類教育課程體系是根據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設置的,應由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和專業方向(專門化方向)三部分課程組成。(1)專業基礎課程側重對學生數理知識的培養和訓練。(2)專業核心課程是針對交通專業的特性和一般工程技術專業的共性,由交通工程類、電子、信息與控制類和交通安全類組成,目的是加強最基本的工程技術基礎理論和方法的培養,有效拓寬交通專業的工程技術基礎,強調“工程技術”意識的培養。(3)專業方向(專門化方向)課程是針對專業就業崗位的具體理論知識內容,目的是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和訓練。具體內容有專業主修、專業特色和專業拓展三部分,應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組成。上述三部分課程都涉及實訓課程,構建實訓課程的關鍵是基于“工學結合、理實一體”的實訓項目及實訓資源庫建設,涵蓋校內生產性實訓和校外實習兩種模式。實訓項目的開發至少應包括立項、設計、開發、維護、使用與評估六大環節,貫穿專業知識、能力與素質教育的全部內容,最好由校企合作兼職教師團隊實施。
可持續發展能力教育課程體系為提高學生的自主教育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設立自主教育課程,主要通過全校選修課、院選修課、專業限選課、技能大賽及創新工程加以實現。
根據高職教育是為生產第一線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宗旨,本專業培養具有大專水平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能解決智能交通相關企事業現場技術問題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和經營管理型人才。經實際調查和分析預測,交控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分布。
交控專業教材建設思路
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專業系列教材建設的基本思路是:立體化、精品化、系列化。通過總結高職教學經驗,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形成具有原創性教材的編寫思路,按照交控專業教學中的共性、規律性內容進行歸類整理,積極與國內同類高職院校聯合,創新性地開展交控專業教材的建設工作。
立體化建設主要包括教材建設、電子教案建設、網絡課件和專業資源庫建設。教材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印刷品,教案不再局限于板書,電子教案和網絡課件的建設,可為學生提供更直觀、生動的教義闡析和語境表達,也可為學校成人培訓和網絡教學提供更為科學、方便的手段。
精品化建設每門教材都按照大綱要求,精心設計教材知識體系和篇章結構,克服不同課程之間的內容重復,充分體現專業教學熱點。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除嚴格實行教材主編和主審制度外,還要由學院學術委員會成員和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對教材進行審議和把關,對教材的編寫、出版和使用期限做出明確要求,統一規劃、同步建設,改變教材建設各自為戰的局面,使各門教材建設遵循和體現課程體系建設的整體思想和精品意識。
系列化建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業課程的系列化,各主干課程形成系列,系統、全面地涵蓋整個專業知識體系;二是課程本身的系列化建設,除教材以外,還包括教學實訓指導書、習題庫、考工培訓、現場實綱、專業資源庫等配套建設。
教材建設絕不能急于求成,要避免因急功近利導致教材粗制濫造,應在盡量能夠滿足專業課程發展的基礎上,建設一門,成熟一門,先建設好適應本課程的教學講義,而且每一門課程都要經得起幾個學期嚴格的實踐教學考驗,再考慮出版發行及推廣。
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本內容之一,其關鍵是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握專業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專業職業崗位及技能需求,在此基礎上厘清建設思路與操作策略。
參考文獻:
[1]袁媛,向懷坤,等.深圳市智能交通行業人才需求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安全(綜合版),2008,(5).
篇8
俗說三本。該層面的培養既有二本院校專業的理論基礎又有高職高專院校的職業技能,深受企業歡迎。隨著“3+1”人才培養模式的廣泛應用,交通運輸行業對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學生對企業的適應能力。為了讓學生就業更有目的性,本文在傳統的“3+1”人才培養模式上做了進一步改革,既滿足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又方便學校對學生的管理。
1 “3+1”人才培養模式的傳統理解及問題
德國“雙元制”的培養模式理論,有著“3+1”人才培養模式的雛形,即將傳統的“見習”培訓方式與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結合的一種校企合作辦學的職業教育模式。早在幾年前就有學校提出“3+1”人才培養模式,即前三年學生在學校學習各門理論知識課程,第四年,在校外(企業)教學實踐基地集中進行專業素質和實踐技能的培養,最終達到讓學生更快適應企業要求的目的。這個理解一直存在爭議。傳統的“3+1”人才培養模式雖說就純理論教學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在試行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理論得不到及時深化
原來穿插在教學中的社會實踐一下被調整到最后一年,很多學生前面學習的理論課程到大四,相隔一段時間,學生對曾經的理論已經遺忘,達不到實踐對理論的深化,以致雙方脫節。
1.2 學生難于管理
最后一年不用進課堂,學生往往理解為“放羊”,有些學生自行聯系的畢業設計單位存在任務不飽和的現象,老師無法跟隨其后進行管理,容易導致部分學生管理失控。
1.3 入職后學生流動性過大
我們在本院實踐基地之一柳州恒達巴士汽車維修公司的一次調研中了解到,校企合作辦學優勢是明顯的,但是在入職后學生的頻繁流動讓公司蒙受了一定的損失。所以傳統的“3+1”實踐在最后一年,學生在對企業的情感留駐方面是有差異的。
由此我們認為,傳統“3+1”的主要問題在“1”,怎樣安排好這1年是我們認為的“3+1”改革的重點。
2 “3+1”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優化與構建
廣西工學院鹿山學院依托柳州科技創新城市的區域優勢,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地方性獨立院校。學院交通運輸專業設置與傳統老牌綜合性大學相比有很大的差異。鹿山學院交通運輸專業以公路交通產品汽車及其保障體系(試驗、檢測、維修保養、營銷、保險等)研究應用為主。鹿山學院作為廣立學院的代表,實行產學結合教育。在“3+1”人才培養模式中,我們提倡最后一年采用“訂單式”培養。最重要我們所提出的1,是四年社會實踐的總和時間為1年,并非所有的社會實踐都放在大四最后一年。以此來克服傳統模式的弊病。形成具有“訂單式”培養性質的“3+1”人才培養模式方案。該模式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也就是前三年,以廣西工學院鹿山學院培養為主,社會實踐基地培養為輔,理論教學按照每年修訂的教學大綱進行,有跟課程相關的集體實踐跟隨進行,頭三年可以安排社會實踐基地的技術人員走進學校,與學生交流,讓學生了解企業的動向,讓學生自己對職業有個了解。并且可以根據各企業的情況增設企業選修課,學生為此能更有目的的去學習專業知識。
第二階段,也就是最后一年,以用人單位培養為主,指導教師指導為輔,學生擁有雙師指導,專業教育按照用人單位需求設定培養計劃,一般用人單位以實訓基地單位為主,學生的畢業設計及論文可以由用人單位選題或者到用人單位完成,以保證培養人才更加適應社會需要。企業制定專門的個性化培養計劃,最終為企業輸入精準人才,加大企業的主動性,深化校企聯動效應。
3 改革與實施保證
首先,不斷調整各類課程學分、學時比例構成表的設計,排除理論課中的上機與實驗,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學時比近似3∶1,以交通運輸專業汽車電子技術與檢測診斷方向為例,2011年集中實踐環節總學分63,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的總學分為118.5,第二課堂(主要是科技創新)總學分4,實驗、實踐和上機學分10.625,實踐學分比例占39.7%,現有的理論與實踐比例近似2∶1,還需要整合公共、基礎和專業理論課課程的課時數量。保證學生素質和能力得到一定培養的基礎上,社會實踐對理論得到深化。
其次,更新教學理念,理解我們提倡的“3+1”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我們在傳統的“3+1”人才培養模式下,并非把理論和實踐時間分割成兩段,而是保證學生的社會實踐時間加合要達到一年,以保證理論與實踐教育的到位,克服傳統弊病。最后一年主要以企業的定崗培養為主,企業和學校要制定對學生的管理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管理,確保社會實踐安全進行。
再次,擴大和深入社會實踐就業基地的建設。現階段要深化實踐就業基地的合作,要繼續建立有信譽和保障的就業基地,保證學生對企業信任和放心,改善學生入職后的頻繁跳槽的困惑現象。
我們在不斷創新和探索“3+1”人才培養模式。鹿山學院自通過“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以來,交通運輸專業就業率不斷攀升,加之專業本身的特色,2011屆畢業生已達到100%的高就業率。
4 結語
高校教育改革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3+1”改革模式,不僅加深了學校、企業、學生的聯動效應,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了企業的主動性,形成了獨立學院的應用人才培養的自身特色,使得獨立學院教育更具科學性與創新性。
篇9
關鍵詞:實習模式;教學水平評估;生產實習;改革
本文結合筆者多年來指導生產實習的經驗和體會,并結合近年我校交通運輸專業生產實習中的一些嘗試性做法,就當前生產實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及生產實習模式的改革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市場經濟形勢下,生產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1.聯系實習單位困難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越來越不愿意接收本科生的生產實習,主要原因是:(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不再有接受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合資、外資企業由于管理、知識產權、安全等各種原因對學生實習一般都不太歡迎。(2)實習學生由于理論知識還不夠鞏固,實踐經驗不足,到企業后很難給企業幫上忙,反而會給企業帶來不便。(3)高校實習經費緊張,付給企業的實習費過低。一些企業礙于以往和學校良好交往的關系上,往往象征性地接受少量學生,難以滿足實際需要。不過,許多企業倒是愿意接收高職、高專及技校生的實習,原因是:(1)實習時間長,少則3~4個月,多則半年至一年,他們完全可作為學徒工上崗操作而給企業帶來效益,企業通常給他們學徒工的待遇。(2)學生在校內的實習時間較多,到企業后易上手。然而,本科生由于教學計劃的限制,很難做到這點。
2.教育資源相對緊缺
近幾年,隨著高校連年擴招,學生數量從一個專業2~3個班增加到近十個班,這不僅導致了校內教育資源如師資、教室、實驗條件的相對緊缺,還導致了整個社會教育資源的緊缺,各個院校大量的學生要涌入相對有限的實習單位,使這些企業承受不了。另外,學校對實習經費的投入則增長緩慢,滯后于企業實習收費、物價等的增長速度,造成實習經費不足,并影響了實習地點的選擇和實習質量,又進一步影響了實習單位的選擇與聯系。同時,師資相對缺乏,每個教師指導的實習學生比以往多了很多,教師的理論教學工作量很繁重,尤其是青年教師,缺乏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實際操作、專業技能方面的訓練,在實習中難以很好地指導學生。
3.經濟和就業壓力的影響
生產實習的費用雖說是由學校負擔,但學生的吃、住,有的還有交通費用還得由學生自己負擔,尤其是在外地實習,花銷更大。這種經濟上的壓力妨礙了學生實習的積極性。
生產實習通常安排在第七學期末和第八學期初,正值是學生忙于找工作的時期,這必然牽扯學生的一部分精力,由于就業壓力和對未來的較高預期,許多同學選擇了專業不太對口的工作,這部分同學往往覺得本專業的生產實習對今后的工作作用不大,因而積極性不高。
二、生產實習模式的改革
1.抓住新機遇,精心遴選和培育校外實習基地
雖然新形勢下,市場經濟條件給尋找生產實習單位帶來了困難,但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機會,問題是我們如何去把握與利用,應構建一種使企業、高校及學生三方通過生產實習都能受益的新的教學模式及相互關系。對于企業,往往希望通過生產實習等方式與高校建立一種良好的關系,他們有以下幾種目的:(1)希望借助高校在專業領域的影響提升企業的知名度。(2)借助高校科研、專業技術實力解決企業實際問題。(3)希望通過眾多學生在企業實習,挑選雙方都滿意的學生。另外,從長遠來看,學生將來都在同行業工作,能夠讓學生和本企業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4)希望到高校交流,擴大影響,發掘有用之才,同時也滿足企業家的一種自我成就感。所以,并非企業完全不愿意接受生產實習的學生,關鍵是如何找準雙方的接合點,使校企雙方都能從中受益。在遴選校外基地時,首先應重視選擇理想合作的企業法人,選擇優秀的企業家是保證實習基地能較穩定地健康發展的基礎。
經過遴選的校外實習基地應派社交能力強的教師保持經常的聯系,同時加強科研、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全面合作,高校可和企業進行科研項目的合作,給企業培訓技術骨干,同時,企業可選派優秀的技術人才給大學生進行技術指導。
2.以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為契機,探索多種實習模式
(1)校內實習為主校外實習為輔的實習模式。鑒于校外實習困難較多,學生不可能有太多的動手機會。而生產實習時間相對集中,生產單位在這段時間內的生產情況變化不大,很難保證學生能學習和了解到生產的全過程。按現行的教學計劃,本科生專業方面的動手時間很少,生產實習和教學實共為5~6周,生產實習一般為3周左右。因此,有必要采取校外、校內相結合的辦法,以校外實習基地的參觀、講解為輔,而以校內的工程實訓為主。當然,雖然是以校外為輔,但校外這個過程是不能缺少的,否則生產實習就不完整。為達到良好的校內工程實訓效果,應具備以下的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校內工程實訓應具有必備的實習設施。當前,隨著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進行,各高校的投入都很大。以我校為例,這幾年為迎接本科評估加大了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學生試驗、實習的基本設施有了很大改觀,完全達到了本科評估的要求。實際上,也初步具備了進行一些校內實訓的條件。
第二,校內實習應有明確的訓練內容,保證訓練帶有目的性。應圍繞社會對各專業的需求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綜合訓練。也可以結合各種實際項目進行,如以下幾點:①與科研項目結合。科研項目的負責人均是一些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讓學生參與其中,完成部分任務,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②與職業技能鑒定考核相結合。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是學生今后找工作,立足工作崗位,打開工作局面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憑證。可結合考試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訓,從而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我校交通運輸專業近兩年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嘗試了通過校外參觀、學習為輔,校內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培訓為主的實習方式,取得很好的實習效果,對比全部在校外實習的學生,實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時98%的學生拿到了不同等級的技能證書。③和畢業設計相結合。畢業設計往往和生產實習的時間安排接近,而許多畢業設計的題目和生產結合十分緊密,可以帶著畢業設計的問題進行實習,也可以在畢業設計中訓練實踐能力。在生產實習中,學生通過與經驗豐富的工人、技術人員的相互交流,與工種實踐直接接觸,有利于發現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升華為畢業設計課題,有利于幫助實習單位解決一些技術問題。④和各種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相結合。我校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素質教育開展得紅紅火火,學校為培養大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設立了各種創新基地和基金,如各種專業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這些基地以項目為支撐,都具有良好的專業設施,配備了專業指導教師,有一定的活動經費,每年可接納不少學生進行活動。另外,還有大學生自己申報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等。這些都相應配備了專業教師進行指導。
篇10
【關鍵詞】經濟效益 高職院校
一、航海類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通過對企業人才需求的調查,筆者發現航海類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為航運公司、勞務外派公司、海事、港口管理和培訓企事業單位以及航運有關的開發、生產等部門。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航海事業進入了黃金發展階段,航運事業人才短缺情況日益顯現。但是就目前的航海類高職類畢業生的就職意愿情況來看,在價值取向方面,很多學生更為注重自我發展,在就業過程中并未選擇從事海事相關工作或不愿長期從事海事工作,造成畢業生就業意愿與社會需求形成了錯位與脫節現象。
二、航海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分析報告――以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為例
天津海運職業學校成立于2006年,是天津市唯一一所航海技術類高等職業院校,2007年,學院通過國家海事局船員教育和培訓質量體系審核,獲得船員教育與培訓資格。
通過統計2013~2015年度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情況,筆者發現近幾年該學校的畢業生總數量波動較小。表1 說明天津海運職業學院2013~2015年的就業率和簽約率較為穩定,在校就讀的絕大多數學生能在畢業后順利就業,且80%以上的學生與用人單位簽約,工作性質較為穩定。
筆者進一步對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的不同系別的畢業生的就業率進行了調查,天津海運職業學院2013~2015年度所有院系的畢業生就業率都超過90%,就業率較為穩定。
通過筆者進一步對該校教學方式的調查發現,在目前的嚴峻就業環境下,能夠保持頗高的就業率主要是由于該校積極采取了校企聯合的教學方式,該校在近年來與國內不少大型航運企業進行了積極交流與合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專業知識、技能與個人能力的多維度綜合能力協同發展。
三、航海類高職院校就業率問題及因素
(1)個人因素。就目前形勢來看,航海類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往往缺少長遠的職業規劃,在社會就業環境日趨嚴峻的當下大環境中,不少學生由于缺少成熟、理性的就業觀,對自身的認識不足,在就職、求職過程中往往難以尋求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崗位。并且一部分學生對自身素質的培養以及專業技術能力的掌握重視程度較為欠缺,在就業過程中難以達到崗位要求。
(2)學校因素。就數據統計來看,航海專業的就業率較高,但在實際工作中,高職類學生在就業后對工作的適應能力較差,不少學生在就業的1~2年內選擇轉行。究其根本原因,學校對于高職類院校學生的教育是形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航海類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基礎理論以及實際操作的協調培訓方面有待更深一步的挖掘。
(3)社會因素。目前,我國航運事業正在穩步向前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但是就人才層次而言,更多的用人單位需要的是綜合素質更高,專業技術更強的實用性海事人才。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非高學歷人才不用的誤區,認為招聘高學歷人才對于企業而言收益更高,事實上企業對于高學歷人才的消費能力往往較為有限,用人單位應盡可能實現人盡其才,實現人才的合理應用于消費。
四、航海類高職院校就業率問題對策
(1)以就業為導向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就業是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高職類院校作為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個人素質的單位,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調整學科體系和專業結構,保證學生在走向社會,求職、就業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并且盡可能做到學有所用。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的大方向,以就業為根本目的,在教學及實踐過程中秉承“就業為本”的方針,把握航海相關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情況。
(2)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統一規范。航海類高職院校的就業多數面對海事類企事業單位,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就業指導是將學生在校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與實際工作相聯系的重要橋梁。通過就業講座、就業指導培訓,使畢業生充分認識和了解就業趨勢,避免在擇業過程中出現的對就業態勢的錯誤預估而導致難以實現就業等現象。同時更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助于在學生進入職場后更快更好的明確自身的權利、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