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專業研究方向范文
時間:2023-07-31 17:43: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交通工程專業研究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道路與鐵道工程是一級學科交通運輸工程的二級學科,此學科是研究鐵道、公路、城市道路和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運營、養護和管理中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的學科;
2、研究方向包括:特殊地區路基路面結構與性能研究方向,路面材料結構理論與改性技術研究方向,山區高速公路現代測設技術研究方向,公路災害防治工程研究方向,高速公路建設與養護管理研究方向;
3、本專業學位獲得者可從事土木工程領域尤其是鐵路、公路、機場等部門的技術開發、勘測設計、工程施工和運營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
篇2
關鍵詞:“雙一流”背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三準一優化
1“雙一流”學科建設的基本內涵
根據《方案》,到2020年,我國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21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42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名單,95所大學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雙一流”建設,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面向所有高校,甚至包括高職院校。從目前來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很難與“985”“211”大學比拼,但不等于在所有學科方面都沒有機會。只要準確把握機遇,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選準發展方向和路徑,完全有可能使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走向卓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一流大學。所以,地方院校不能放棄對“雙一流”的追求。當然,地方院校對“雙一流”的追求,不能跟著“985”“211”大學的路子走,而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進行選擇[1-4]。
2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建設發展現狀
黑龍江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現為黑龍江省省屬高校中本領域唯一的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擁有交通運輸、交通工程、物流工程3個本科專業,其中交通運輸為“十一五”“十二五”省級重點專業;學科依托汽車運用與智能交通技術省重點實驗室、汽車工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汽車運用與安全技術校級科技創新團隊開展研究工作。實驗室面積3000余平米,儀器設備總值2000余萬元,先進的試驗設備完全能夠滿足學科科研、教學及社會服務的需要。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緊密依托行業及企業辦學,全力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以產學合作為途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大力構筑職業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立交橋,為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培養了大批“上手快、能力強、留得住、后勁足”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近年來與黑龍江龍運集團校企共建了“智能交通學院”,與日本豐田公司、德國博世公司、中國一汽、哈飛汽車、宇通汽車等國內外大公司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教育,學科被省教育廳確定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交通運輸和管理人才培訓中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汽車制造和維修人才培訓中心”和“龍運集團———黑龍江工程學院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為行業及企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提供了人才支撐。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交通運輸、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三個專業始終致力于服務行業和地方,形成了“以校企合作為依托,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程文化為引領,以大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高素質為目標”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特色,構建了“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平臺,寬口徑的方向模塊課程,強化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體系和內容,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提升,體現出“肯吃苦、留得住、上手快、有后勁”的特點,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但是,學科建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1)學科建設基礎偏弱。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底蘊不足,學科文化氛圍淡薄,辦學資源有限,資金投入力度不夠,缺乏高水平、實質性的學科平臺,或者平臺虛置、沒有充分發揮平臺的功能,學科平臺難以滿足教學及科研的需要,嚴重阻礙了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提升與發展進而降低了科學研究的效率,導致成果產出量少、成果轉化率低等一系列問題,學科建設整體實力偏弱,產學研合作教育不夠深入,社會服務功能不健全,支撐引領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及文化傳承創新能力不強,學科建設缺乏自己的特色,學科建設基礎偏弱導致了科學研究領域的惡性循環。2)缺乏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團隊。缺乏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團隊,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學科團隊結構不合理,團隊成員研究領域交叉不緊密、各自為戰現象較多,研究方向發散,研究問題不夠持續,學術氛圍不夠濃厚,團隊合作、協作能力沒有充分發揮,研究成果中國家級項目及獲獎、高水平論文數量較少,導致學科團隊凝聚力和競爭力不足。3)學科建設的制度及機制不夠健全。學科建設內部制度機制還是不夠健全,學科建設規劃往往是從學校整體發展的角度出發的,規劃與方案過于宏觀,只停留在“頂層設計”層面上,二級學院很難找準自身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切入點,要使學校的學科建設規劃落地生根,二級學院、職能部門必須成為學科建設的主力軍,將學校學科建設規劃認真細化、分解實施,制定更加合理、適合學院自身發展的實施細則。這樣,學科建設發展才會良性循環,學科建設效率才會快速提升。
3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三準一優化”建設及調整途徑
3.1精準學科辦學定位
應用型本科院校承擔著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重要使命,其“雙一流”學科建設必須根植所在區域、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基于此,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緊密結合黑龍江工程學院“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定位,立足區域經濟發展,面向公路交通行業,培養交通運輸工程領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5-6]。
3.2瞄準學科發展特色
交通運輸工程學科需要緊密結合國家對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建設的任務要求,主動適應交通運輸低碳、綠色、高效、安全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針對區域道路交通運輸系統、道路運輸安全管理、道路交通控制等面臨的技術問題,依據學科現有師資隊伍力量,凝練形成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三個研究方向,在載運工具電控及新能源技術、載運工具運行性能優化及提升技術、交通運輸系統資源優化、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微觀交通系統仿真與控制、多源交通信息整合與挖掘等領域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與科技服務,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在區域交通運輸工程領域提升影響力。
3.3找準學科服務地方需求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在為地方做好精準服務的基礎上力爭“雙一流”。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龍江“十大重點產業”“龍江絲路帶”的規劃與實施,必將極大促進交通運輸業人才的社會需求。近年來,隨著新材料、新技術、新能源、新工藝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交通運輸方式向高速、重載、安全、經濟、節能、環保方向不斷發展,交通運輸工程領域研究內容不斷更新,并呈現綜合、交叉的特點,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工程應用能力強、并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性、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建設要重點突出應用研究,緊密圍繞龍江區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不斷實時動態調整學科方向,建立產、學、研、用聯動的一體化服務平臺,將地方產業實際需求落實落地,真正地為行業、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3.4優化學科師資隊伍結構
應用型學科教學及科研團隊必須要有合理的人員結構,要以優化學科梯隊結構、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隊伍建設上,形成一支職稱結構合理、年齡結構優化、科研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梯隊。需要擇優選擇教師團隊成員,沒有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的教師、沒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不能成為學科團隊成員;在注重提高學科教師博士學位比例和職稱水平的同時,還要派送教師到地方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積累解決企業實際技術問題的經驗,不斷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同時,重視學科學術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外部環境,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兼職教授進行授課、講學;同時制定政策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進一步提升學科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在學科建設上,還要不斷促進本學科與校內外其他主要學科方向(如機械、電子、控制學科等)之間的集成、融合與交叉。此外,要不斷增強學科教師團隊成員的凝聚力,成員需要根據自身研究方向及優勢進行有機組合,取長補短,從而實現學科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7-8]。
篇3
Cheng Long; Zhang Zhichao; Huang Chi; Wang Kun
(①陜西省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西安 710075;②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西安 710064;③長安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公路院,西安 710064)
(①Shaanxi Provincial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Group,Xi'an 710075,China;②Institute of Highway,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4,China;
③Institute of Highway Engineering,Chang'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Xi'an 710064,China)
摘要:本文介紹了智能交通系統的主要研究內容,通過對智能交通系統主要研究內容的分析,總結出ITS在高速公路上的應用。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content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n the final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application of ITS on the highways.
關鍵詞:智能交通系統(ITS) 高速公路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freeway
中圖分類號:TP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32-0171-01
0引言
交通安全、交通堵塞及環境污染是困擾當今國際交通領域的三大難題,其中安全問題最為嚴重。專家的研究表明,通過智能交通技術提升了道路管理水平后,每年能減少30%的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且交通工具的利用率的提升至超過50%。所以,各發達國家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員及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智能交通技術研究試驗。
1智能交通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智能車輛道路系統(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ystem,IVHS)是智能交通系統的前身,它把先進的計算機處理、電子控制、信息、數據通訊傳輸及電子傳感等方面的技術,整合并運用在交通運輸管理體系中,從而建立起一種全方位、大規模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運輸及管理系統。
2智能交通系統的主要研究內容
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2.1 先進的交通信息服務系統(ATIS)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的應用必須有完備的信息網絡基礎為前提。交通參與者利用安裝于道路環境中的傳輸設施及傳感器,實時將交通信息反饋至交通信息中心;ATIS對信息進行接及整合,再將有關出行的各類信息實時反饋至交通參與者;出行者按照其其提供的信息來選擇出行路線及方式。
2.2 先進的交通管理系統(ATMS)ATMS多用于交通管理者,它能夠對公路交通系統進行管理及檢測控制。通過先進的計算機信息處理及車輛監測的技術,實時獲取有關交通狀況的信息,同時按照獲取的信息對交通狀況進行控制。
2.3 先進公共運輸系統(APTS)該系統的目的是通過將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到高使用率、分配駕駛的小汽車、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地鐵的使用與運行中,從而發展公共交通系統。
2.4 貨運管理系統貨運管理系統是通過物流理論實施管理的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統,它的基礎是信息管理系統及高速道路網。
2.5 商用車輛運營系統(CVO)該系統是專為運輸企業提高盈利而開發的智能型運營管理技術,目的在于提高商業車輛的運營效率和安全性。
2.6 先進車輛控制和安全系統(AVCSS)該系統包括事故規避系統和監測調控系統等。它使車輛具有道路障礙自動識別、自動報警、自動轉向、自動制動、自動保持安全車距、車速和巡航控制功能。在易發生危險的情況下,隨時以聲、光形式向駕駛員提供車體周圍的必要信息,并可自動采取措施,從而有效地防止事故的發生。
2.7 電子收費系統(ETC)ETC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路橋收費方式。通過銀行及計算機聯網技術完成后臺結算處理,車輛經過路橋收費站不需停車就能實現路橋費的交納,同時能夠將收取的費用經后臺處理環節清分至收益業主。
2.8 緊急救援系統(EMS)EMS是一個特殊的系統,它以ATMS、ATIS及相關救援設備及機構為基礎,利用ATMS、ATIS使交通監控中心和專業救援機構聯成有機的整體,為道路使用者提供現場救護、排除事故車輛、車輛故障現場緊急處置及拖車等服務。
2.9 先進鄉村運輸系統(ARTS)ARTS是根據鄉鎮運輸的特殊需要,在鄉村環境下有選擇地運用一些特殊技術緊急呼救和事故防止、不利道路和交通環境的實時警告、高效益成本比的通信和監測等。
3ITS在高速公路的應用
3.1 高速公路ITS的構成按高速公路ITS系統的服務功能,將其分為五點:①先進的交通監控與管理系統,包括停車誘導、交通預測、路經誘導及交通事故檢測等技術。它依靠先進的技術實時的將道路交通信息在監控中心進行加工處理,并將信息發送至道路管理者及其使用者,從而實現動態交通分配,以及對交通的有效監管,盡量避免交通阻塞。②集成的信息服務系統,它由社會交通信息服務系統和車輛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組成。信息服務系統不僅能方便在路網中行駛的道路使用者,還能為將要出行的道路使用者提供詳細的相關路網信息,幫助他們選擇最佳出行路線。③電子收費系統。不停車收費就是全自動收費,它在確保收取通行費的前提下,減少或徹底杜絕收費過程中阻礙交通的問題。④運輸管理系統。在智能交通系統中,運輸管理屬關鍵的服務功能。它利用智能交通系統其他子系統服務功能所提供的信息和有關運輸企業的信息,進行科學的跟蹤調度及指揮,使運輸企業的效益最大化。⑤安全保障系統。安全保障系統是交通運行基本的支撐,它可確保交通正常運行的過程中駕駛員的安全,若有交通異常狀況出現,其也可進行有效的救助。
3.2ITS在高速公路上的應用現階段可在收費、監控及通信方面運用該系統,下列幾點是其主要表現:①不停車電子收費(ETC)系統可減少傳統收費模式帶來的時間延誤和人工消耗,提高車道的通行能力;②路面交通感應器,能夠對道路承受壓力及應力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同時將監測數據傳輸至管理中心,實時了解道路情況為養護部門提供完備的資料;③可變限速標志及可變信息標志牌,實時顯示沿途的路面狀況及事故情況,及時限速信息,對交通流實施動態管理;④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的交通流控制,利用和監控中心的通信及入口匝道處的信號燈,對入口匝道交通流實施智能化監管;⑤閉路電視監控,利用閉路電視攝像機,對違章車輛進行實時監控,發現問題可以及時啟動應急機制進行處理。
4結論
ITS被公認為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智能運輸系統可以達到提高交通運輸系統的效率、減少交通事故、降低環境污染的目的。發展智能交通的思路使人們從傳統的單靠“修路限車”的模式中脫離出來,嘗試用高新技術強化人、車、路之間的聯系,以提高交通系統的效益。文章通過分析ITS的主要內容,分析了高速公路ITS的組成及其在高速公路上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蔡德揚.社會交通與社會發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楊冰.智能運輸系統[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3]蕭蘊詩.網絡技術基礎[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4]陸化普,史其信.智能交通系統研究發展動向與啟示.科技導報,1996,(10).
篇4
一、交通運輸專業發展現狀
西南林業大學交通運輸專業前身為林業機械運用與維修,成立于1980年,該專業為西南林業大學最早成立的專業之一,也是云南省開辦最早的專業,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于2010年被評為云南省特色專業。
目前,本專業擁有一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一個云南省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本專業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實驗、實習、教學設施較齊全。經過30年的建設發展,本專業已為云南省乃至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及其它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已培養本科生近1000名、碩士研究生數十名,其中成績顯著者已成為企事業單位主要技術骨干和高層管理人員。本專業已成為云南省乃至西部地區交通運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目前交通運輸專業無論在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培養的具體措施和方案,還是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因此,研究當前交通運輸特色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對于培養符合我國國情且與國際接軌的交通運輸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交通運輸理論及應用是當今最為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未來十年,上海、大連、天津等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需求數量之大、質量之高將是空前的。依據對港航企業走訪調查及與畢業學生座談的反饋意見,本文所指交通運輸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指突出航運特色的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人才綜合素質的方法和途徑。 西南林業大學交通運輸專業自創辦以來,經過多年的辦學積累,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專業方向,即現代汽車運用技術與管理和現代物流方向,目前該專業的主干課程為現代汽車故障測試與診斷、汽車維護與維修、維修設備的維護與使用、現代物流技術與管理等方向的教學與研究;本著“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原則,設計了符合交通運輸專業知識結構要求的柔性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在面向行業辦學、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較為鮮明的特色,創立了學校主導,企業參與的體現產、學、研一體化的本科生培養機制。
二、交通運輸特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要求
(一)人才培養目標
本專業遵守的基本原則為認真貫徹“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的教育理念,通過培養使學生達到“素質高、強能力”的要求。本專業培養具備運籌學、管理學、交通運輸工程學、汽車構造、汽車運用工程、現代物流工程等方面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應用技術人才,能在國家及省、市的交通運輸管理部門、交通運輸、汽車維修與營銷、物流等企事業單位從事交通運輸組織與管理、汽車運用與維修、汽車檢測、汽車營銷、物流企業生產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專業人才素質與能力要求
考慮到將來學生畢業多工作在汽車、物流等企事業單位,在學生的培養上更加注重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1)專業人才素質要求。
專業人才素質培養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熟悉交通運輸行業的政策和市場發展變化;第二,對行業具有較深刻的見地并能作出透徹的分析;第三,具有較好的學術素養和技術功底。
(2)專業人才能力要求。
從事汽車行業的學生主要應該掌握汽車結構的甚而理論和專業知識,學生應具備對汽車使用、檢測、維護、維修以及汽車營銷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從事物流業的學生應該熟悉現代物流以的新發展、新要求,以及了解物流工程及供應鏈物流的相關知識等。
三、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交通運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目標是以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發展充實教材并反映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體現交通運輸中對汽車使用、檢測、維護、維修以及現代物流的新發展、新要求。引進和吸收國外本專業的優秀教材,用雙語教學方式與國外教育保持同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通過向道路運輸企業、汽車銷售以及售后服務市場的服務,形成全面開放的教學內容,以服務求發展,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打造一批適合本專業發展的特色精品課程。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設置:
(一)改變教育觀念,樹立市場意識
高校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培養,還要重視人才市場的需求,這是目前高等學校生存的關鍵。因此,高校必須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市場意識,打破按專業培養的方法,實行“按類招生、分段教學、中期分流、按需培養”的模式。“按類招生”是指按交通運輸學科大類招生,實行大口徑進入:“分段教學”是指前兩年按交通運輸學科大類進行“厚基礎”的基礎理論教學,后兩年進行“寬專業”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課教學;“中期分流”是指從第五學期或第六學期學生憑個人興趣和人才需求取向按專業方向實行分流;“按需培養”是指按國家、行業、地區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求,適當考慮相關學科和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學生
篇5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課程實驗;學科競賽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0-0005-02
城市軌道交通場站是交通運輸專業城市軌道交通方向重要的專業課,作為課程重要組成部分的實驗環節對深入理解課程理論內容及掌握具體規劃設計方法發揮著重要作用[1]。但一直以來國內場站課程實驗受管理模式、實驗條件、考核方式等所限,未達到理想效果。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專業是國內最早創辦的4個同類專業之一,其前身是1982年、1984年創辦的“交通運輸管理”和“汽車運用工程”兩個原交通部重點本科專業,1997年整合為交通運輸專業。近年來,交通運輸專業在已有成績上取得了更大發展,2008年被評為重慶市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建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技術”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年被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并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3年成為國家“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我校交通運輸專業一直立足于汽車運用和道路運輸及物流兩個基點,城市軌道交通屬于新開設方向,城市軌道交通場站課程也是新開設課程。如何開展這種實踐性很強的新課程實驗教學迫切需要思考與探索,而作為交通運輸類專業全國性最高競賽活動――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在已舉辦的八屆獲獎作品中有十余項有關城市軌道場站,因此結合全國交通科技大賽探索相關課程實驗教學方式與內容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同時,國內高校及學者對基于學科競賽的實驗教學開展進行了一定研究,于保華等提出了通過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改革傳統機械工程課程實驗教學體系,主要途徑包括建立競賽指導方法與管理體系、開放學科競賽實驗室、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創新競賽自我組織模式等[2]。唐立國認為學科競賽對促進實驗教學平臺建立、實驗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3]。張瑞成等在分析學科競賽對實踐教學的推動作用的基礎上,結合近年國內主要大學生學科競賽提出將學科競賽內容向相關課程實踐教學轉化的具體做法[4]。付艷清分析了通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促進實驗教學時間與內容開放的促進作用[5]。已有研究中結合學科競賽開展實驗教學改革探索更多針對較為成熟課程,如:機械類、電子類、計算機類等,而對于新興專業課程的實驗課程如何與學科競賽相結合還缺少研究。
一、城市軌道交通場站課程實驗現狀
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設計、運營管理、建設施工等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沒有單獨的城市軌道交通專業。該方向的人才培養主要來源于兩條途徑:一是傳統鐵路院校(如: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蘭州交通大學、大連交通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等)以大鐵路知識為核心內容的交通運輸專業學生;二是其他機械類、公路類院校交通運輸專業新開設城市軌道交通方向的學生。前者一般不專門開設城市軌道交通場站課程,但設置有類似課程《鐵路站場及樞紐》。
通過國內相關高校的調研總結,無論是傳統以大鐵路為學習對象的《鐵路站場及樞紐》課程,還是新開設的《城市軌道交通場站》課程,其配套實驗都不同程度重理論輕實驗的問題存在,缺少完善的實驗課程體系,實驗教學中學生主體功能尚未發揮,實驗教學方式依舊是灌輸式、重復既定程序等問題。從而表現為學生實踐能力較差,綜合創新能力不足。
二、“綜合―創新”實驗教學雙模式
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NACTranS)是國內第一個由諸多在交通運輸工程領域擁有優勢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學生學科競賽,是一個以大學生為主體參與者的全國性、學術型的交通科技創新競賽項目。大賽專業范圍包括交通運輸、交通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物流等專業,同時涵蓋了土木工程(道路與鐵建方向)、管理學(交通運輸相關)等多個學科領域。從2006年首屆大賽開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八屆。我校交通運輸專業以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為主要平臺,吸引和鼓勵學生參與,促進實際動手能力及創新意識培,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城市軌道交通場站課程實驗開發。結合學生參加交通科技大賽的需要,將課程實驗內容分為:綜合設計性實驗和自主創新性實驗兩大類,前者是結合課程的主要理論知識設計的綜合性實驗項目;后者主要以學生結合實際熱點問題及行業需要創新實驗題目和內容,并將實驗成果參加全國交通科技大賽。學生可選擇4個綜合設計性實驗達到8個總學時,即“4個綜合實驗模式”;或選擇2個綜合性實驗+1個創新性實驗,也可達到8個總學時,即“2+1創新模式”。
(一)創新實驗教學內容
1.綜合設計性實驗――專業核心技能培養。(1)車站設計圖繪制(2個學時)。使學生熟悉使用AUTOCAD軟件,掌握車站平面圖設計的基本技能。通過測量實際車站得到的數據,使用AUTOCAD繪制車站平面圖、剖面圖。要求數據標注清晰,空間關系正確。(2)車站站臺能力評估(2個學時)。本實驗主要是針對車站站臺開展能力檢算,評估站臺寬度,幫助學生應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車站設計圖,分析車站超高峰客流情況及車站站臺能力檢算數據,最后提出改進建議。(3)換乘車站流線設計(2個學時)。換乘站流線復雜,通過結合引導系統設計幫助學生應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換乘站流線包括上車、下車和換乘三股流。通過站內流線設計,在不增加設施的情況下,減少沖突點,合理走行距離。方便乘客上下車和換乘。要求能夠使用客流規模特點。同時對車站的引導系統進行評估,提出改進意見。(4)車站站臺能力評估(2個學時)。結合車站設計圖,分析車站超高峰客流情況及車站站臺能力檢算數據,最后提出改進建議。
2.自主創新性實驗――創新意識、能力的提升。根據近年城市軌道場站前沿熱點問題,設計以下4個創新性實驗項目,學生也可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定題,每個項目為4個學時,也可根據參賽需要增設課外學時以完成項目。(1)樞紐站換乘方案設計方向;(2)車站客流運動行為分析方向;(3)車站交通組織規劃設計方向;(4)車站交通可靠性方向。
(二)改革實驗成績評定方式
構建“分模式有側重”的成績評定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分模式”:根據學生選擇的“4個綜合實驗模式”或“2+1創新模式”進行成績分別評定。“有側重”:選擇“4個綜合實驗模式”的學生成績評定側重實驗報告的完整性、對理論基礎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出勤情況、實驗課表現等;而“2+1創新模式”中2個綜合設計實驗占總成績60%,1個創新性實驗占總成績40%。成績評定標準更側重創新意識、創新思想、實驗報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而不追求系統性和完整性。從而起到鼓勵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性、批判性思維和個性化發展。
三、實驗教學效果
實驗教學新模式在我校2010級交通運輸專業城市軌道交通方向學生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效果,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也普遍增強。通過走出校門對重慶市軌道交通典型車站的數據調查以完成課程實驗的方式改革,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繪圖能力,及自我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同時,課程實驗效果的改善又促進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的成績,我校參賽作品2013年在大賽中榮獲全國一等獎,2012年獲全國三等獎。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相關規劃、建設、管理人才需求不斷增加。作為城市軌道交通人才培養的重要課程――城市軌道交通場站,其課程實驗環節的創新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全國交通科技大賽創新課程實驗模式與內容,將“以教為主”的實驗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為主”從而發揮學生在課程實驗中的主動性,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綜合―創新”實驗教學雙模式如何在其他工科專業課程中推廣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趙強,穆克,姜麗,等.以學科競賽為平臺建設電子實踐創新基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4):363-366.
[2]于保華,徐澤源,姚培鋒,等.基于學科競賽的機械工程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0):158-159.
[3]唐立國.論以學科競賽促進高校實踐教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8,(29):166-167.
[4]張瑞成,陳至坤,王福斌.學科競賽內容向大學生實踐教學轉化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7):130-132.
[5]付艷清.依托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促進實驗教學改革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3):17-18.
篇6
上海交通大學
力學學科形成了各具特色、實力雄厚的四個二級學科:流體力學、固體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和工程力學。此外,生物力學是力學與生物、醫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其中研究與人類心血管疾病成因及診治相關的血流動力學是發展較快的領域之一,該方向屬于當前國際前沿。
材料科學與工程是上海交大的傳統優勢學科,前身是冶金系,下設3個二級學科,其中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機械工程學科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專業技術人才,擁有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和機械設計及理論2個國家重點學科,整個學科的實力都非常強大。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以其科研覆蓋面寬、綜合實力強、人才梯隊結構合理、培養高層次人才數量多、質量高而列居國內同類學科前茅。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2個學科從1987年開始就一直是國家重點學科。
創立于1943年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領先的優勢學科,造就了一批以院士為核心的著名學科帶頭人,成為了我國學科門類齊全、綜合研究實力雄厚、獨具特色的船舶與海洋工程科研和教學基地,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
西安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是西安交通大學歷史最悠久、實力最雄厚的學院之一,優勢專業主要有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等學科。
電氣工程學院是我國高校同類學科中創建最早、學科設置最全的學院之一,歷屆畢業生中有近30人成為院士,應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非常高,學生知識能力強,頗受企業青睞。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是西安交通大學的“品牌”學院,其能源動力學科實力強大,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擁有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溫工程4個優勢專業,基本覆蓋了所有能源類專業方向。該學院的學生畢業后一般都進入電力、能源等企事業單位工作,收入高。
管理學院在全國同領域非常知名,工業工程專業具備了工科的扎實基礎和管理學的思維方式,頗受企業好評,出國率是同類高校中最高的。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是涵蓋電子信息領域幾乎所有新興工程學科在內的一個學院,通信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等專業每年都備受Google等知名跨國企業的青睞。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原本屬于鐵道部,現劃歸教育部,運輸在全國排第一,源于和鐵路的淵源,交大可以說是目前全國僅有的和鐵路聯系密切的學校,全校各專業幾乎都和鐵路相關,所以一些原鐵道部企業最認可交大,交大每年有相當數量的畢業生會去這些企業。
交大的特色還在于和鐵路的相關專業,比如電信學院的通信、信號,土建學院的橋梁、隧道,機電學院的車輛工程,運輸學院的運輸、交規、物流,經管學院的企管、會計等。
電信、經管很知名,每年報名人數很多。理學院也有很不錯的學科。
西南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擁有交通運輸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在地鐵、物流配送、人機和環境工程、智能交通技術等方面擁有不可代替的地位。上海磁懸浮列車、長江三角洲之間的子彈頭列車,這些先進的交通工具代表著未來鐵路交通發展的方向,而西南交大正是在這方面有著優勢。
電氣工程學院主要從事電氣工程學科和電子信息學科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地鐵主要是依靠電力能源運行,因此許多電氣學院的學生被聘請到各地鐵運營大市。電氣學院的磁懸浮列車與懸浮技術研究所等重點研究所和實驗室可是幾塊金字招牌,磁懸浮列車的研究國內第一,世界領先。
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是我國高校最早成立土木工程系的,現在的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學院有國家重點學科橋梁與隧道工程學,國家級特色學科土木工程等優勢專業,結合西南地形復雜的特點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北航最有名的學院,下設飛機系、人機與環境系、流體力學研究所、固體力學研究所4個系所,支撐起了北航的學術高峰。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生主要是和飛機、航天材料打交道,擁有大量省部委材料學重點實驗室,如民航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等。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還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材料不僅應用在航空航天領域,還可以廣泛應用于建筑等民用行業,就業范圍非常廣闊。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原名動力系,擁有一批獲得國內同行業公認的高級學術帶頭人作為學院的師資主體。
宇航學院堪稱航天人才的搖籃,有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和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三個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都是以“平臺課方向課”的模式構建,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專業能力。
計算機學院是一個特別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展現自己才華的地方,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也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飛行器設計是南京航天大學最著名的專業,也是歷年學校招聘會上最受矚目的熱門專業,建有我國直升機技術研究方向唯一的國家級(國防)重點實驗室,建有國內唯一專門從事航空智能材料與結構研究的航空重點實驗室以及CAD中心、結構振動兩個部門開放實驗室。
飛行員專業是這個學校最牛的專業,學校與多家航空公司聯合,對學生實行訂單式培養方式,共有“31”和“22”兩種招生模式,采取國內國外兩部教學,如“31”就是學員前三年在國內校本部進行飛行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第四學年派送到國外飛行學校進行為期一年的飛行訓練,并取得中國民航總局認可的符合多發儀表等級要求的國外商業飛行員駕駛執照。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十分迅速,且前景很好,擁有航空電源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建立了中航一集團和中航二集團技術工程中心,相關研究領域在國內也具有重要影響力。
中國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學院是中國海洋大學最具海洋特色的學院,包括國家級重點學科海洋科學和環境科學,其中海洋學本科專業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首批15個基地之一。
生物科學專業屬國家級特色專業。生物系是山東省重點學科和國家生物學一級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也設在本系。
軍事海洋學是海洋學與軍事學相結合的新興學科。它以軍事作戰需求為牽引,以海洋學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為基礎,研究如何利用海洋要素的變化規律為軍事作戰服務。
此外,中國海洋大學的水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專業也是很具有優勢的,是國家級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學、海洋技術、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會計學等專業屬國家級特色專業。
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的航海技術專業可謂久負盛名,實力非凡,198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國際海事組織在學校設立了亞太地區國際海事培訓中心,1985年設立世界海事大學大連分校。
如果說航海學的是開船,那么輪機學習的就是如何修船了。輪機管理(輪機工程)專業現設有輪機管理和船機修造兩個專業方向,屬于國家級重點學科。由于這個專業自身的特點――工程部件精確度要求較高,所以對所招收學生的要求也是格外高。
法學院是遼寧省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單位,其中海商法專業在國內同類法律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大連海事大學進校要求分數最高的專業。它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求具有扎實的英語和法學基礎,而且還要求熟悉海運及相關業務,精通海商、海事法律,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中。
海事管理學科主要培養的是負責水上安全運輸監督管理的專業人才,學生畢業后一般進入海事局、海上監察、港口監察等單位工作,是海上運輸的第一道防線。
海上物流專業是解決港口運輸、海洋運輸的各種問題的學科,備受歡迎。
長安大學
公路學院是長安大學最好的學院,是我國公路交通建設行業學科最齊全、專業配套規模最大的公路交通學院。公路學院公路建設學科與技術學科均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學院還是全國交通系統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檢測工程師和公路交通高新技術培訓基地。
汽車學院也是長安大學很牛的學院,載運工具運用工程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幾個權威學科點之一,只有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可與之一爭高下。學院有自己唯一的汽車高速實驗環道和綜合測試場,給學生們提供了很多實驗機會,讓學生在賞車、鑒車、試車的樂趣中發現和學習。
資源學院、建筑學院、工程機械學院等都是在公路交通這一大學科的基礎上不斷細化而建立起來的,從地質勘探到建筑開發,與公路交通相關的各個方面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強勢專業學科作支持。
篇7
文章介紹了碩士研究生畢業答辯中的“雙盲”答辯方案,包括答辯組織和實施過程,以及學院主管領導、研究生辦公室、答辯秘書等在答辯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該方案已經在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14年、2015年的碩士研究生答辯中得到初步推行。文章對其效果進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討了在碩士研究生全面擴招的背景下,推行“雙盲”答辯的可行性及其在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的意義。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雙盲”答辯;答辯秘書負責制;土木工程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3;TU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7)01007306
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已經初步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1]。近年來,各類高校、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數量穩步增加。2015年全國計劃招收碩士研究生57.2萬人,其中學術型32.2萬人,專業型25.2萬人。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類型結構、培養模式、管理模式都將面臨重大轉變和調整[2]。對于培養碩士研究生的高校來說,研究生普遍擴招是提升整體教學水平的機遇,但也將在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面臨巨大的挑戰。
一是研究生生源質量下降。研究生總體招生規模擴大,使得研究生入學分數線明顯降低,生源平均質量下降成為必須面對的現實。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現象在不同檔次高校中的影響具有差異性。同一專業,處于招考上游層次的高校仍然具有優先吸引優質生源的優勢,研究生擴招進來的一般生源則大部分流入招考下游層次的高校,使得這類高校的研究生生源質量下降得非常明顯。
二是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學制縮短。自2012年起,中國開始大規模招收以培
養專業型人才為目標的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學制兩年。這一變化對于很多類似土木工程專業這樣對數學力學理論和工程實踐兩方面都有較高要求的專業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3]。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如何在兩年時間內完成全部學位課程的學習?如何開展科學研究并保質保量完成學位論文的寫作和答辯?都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和研究。
三是碩士導師指導研究生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速度明顯快于高校碩士導師增加的速度,造成碩士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以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為例,2010年每位導師只能招收1~2名研究生,三屆全部加起來不超過5名。到2014年,每位導師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數量超過3名,三屆加起來接近甚至超過10名。研究生數量的增加必然會影響導師指導學生的時間和質量[4]。
因此,在研究生招生規模普遍擴大,生源質量有所降低的背景下,如何保證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就成為當前各高校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點和難點[5]。
土木工程專業是廣州大學重點建設的專業之一,在國內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受到研究生擴招的影響,近年來生源質量有較為明顯的下降。從2011年開始,兩年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數量大幅增加,碩士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數量也隨之大幅增加。為應對這一變化,學校擴大了招生宣傳范圍,提高了學校保送研究生比例,增加了校外碩士研究生導師的數量。自2015年開始,學校將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學制改為三年,以保證其有充足的時間完成課程學習和論文研究。在此基礎上,為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學校決定從守好研究生畢業前的“質檢”關入手,在土木工程學院推行“雙盲”答辯,并以此為契機,帶動整個研究生培養工作,提高研究生的整體素質。
一、 “雙盲”答辯方案簡介
(一)“雙盲”答辯的基本思路
長期以來,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答辯工作多由系主任或導師組織。答辯委員由本校熟識的教授、副教授組成,外單位專家參加的比例很低。答辯過程中導師不僅可以出席,而且可以發言參與答辯過程。在以往研究生屬于精英教育的階段,研究生數量較少,整體素質較高,這樣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基本能夠保證程序公平和學術嚴謹。但是,在當今碩士研究生教育已經成為大眾教育,研究生數量大幅擴大、平均科研素質下降的背景下[6],這樣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和答辯形式逐漸暴露出了把關不嚴、看導師面子作決議、畢業答辯流于形式等問題。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實行“雙盲”答辯的初衷,正是為了嚴肅答辯程序,保證學術公平。“雙盲”答辯的含義是:在正式答辯會之前,答辯委員名單對所有研究生和導師保密;在整答辯過程中,答辯研究生導師姓名對答辯委員保密。全部答辯工作由學院主管領導、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和答辯秘書組織和完成,研究生導師除了提交答辯工作所必需的對學生的評價(匿名)之外,不介入答辯委員的邀請工作,不參加答辯組織工作,答辯會場也不允許導師列席。
這一答辯組織方式盡最大可能杜絕了答辯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答辯委員沒有了后顧之憂,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論文本身的學術問題上,保證了答辯工作的公平性和學術性。對于答辯研究生來說,答辯過程沒有導師在場,對答辯委員不熟悉,以一個獨立的科研工作者的身份面對專業專家和前輩的考核,是個人學術研究道路上一個重要的成長過程。對于列席的低年級研究生而言,現場觀摩高年級同學接受答辯委員純學術性的質疑并進行答辯,對其樹立嚴肅的科研態度和正確的科研方法[7],都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雙盲”答辯工作的組織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雙盲”答辯工作組,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學院領導、研究生辦公室工作人員和答辯秘書組成。主管領導全面負責“雙盲”答辯工作的組織和實施,是整個答辯工作的總負責人,也是答辯委員會組成的最后決策者。在主管領導的組織下,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和答辯秘書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整個答辯工作。研究生工作辦公室負責答辯前后的程序性工作和答辯會舉辦期的后勤工作,包括:(1)答辯前,根據研究生論文的“盲審”結果,確定參加答辯的研究生名單,準備答辯表決票等必需的答辯資料;(2)答辯會期間,負責答辯會的后勤工作,包括制作答辯海報和橫幅,統一購置答辯會所需物品;(3)答辯會結束后,回收全部答辯文件,整理分析后上報學位委員會和學校研究生辦公室。答辯秘書從各系所抽調精干的青年博士教師組成,負責答辯相關的全部學術性工作,包括研究生的答辯分組、答辯委員的邀請,以及答辯會的組織和實施等。其中答辯秘書在“雙盲”答辯工作中處于關鍵的核心地位,對此將在下面作重點敘述。
(三)“雙盲”答辯工作的實施流程
“雙盲”答辯工作的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
二、答辯秘書負責制
從圖1給出的“雙盲”答辯工作流程可以看出,答辯秘書的工作在整個答辯過程中處于關鍵的核心地位。土木工程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答辯,從研究生分組、邀請答辯委員、準備答辯相關文件材料,直至答辯會的召開等工作,都需要具有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水平。這些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以往都由系主任或研究生導師完成。“雙盲”答辯方案要求答辯委員名單對研究生導師保密,使得這些學術性的工作成為答辯秘書的職責。答辯秘書從接收答辯工作任務開始,直至整個答辯過程結束,負責“雙盲”答辯最具專業性的核心工作,是研究生“雙盲”答辯方案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在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研究生“雙盲”答辯工作中,這一極具特色的組織方式被稱為答辯秘書負責制。
(一)答辯秘書的抽調
答辯秘書的工作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研究生答辯工作一年只舉行一到兩次,答辯秘書只在此階段內參與研究生答辯工作,是一個臨時任務。另一方面,答辯秘書的工作需要相當水平的專業知識。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答辯秘書一般從各系所具有博士學位的精干青年教師中抽調。抽調出的答辯秘書和研究生辦公室工作人員一起,組成研究生答辯工作組,在主管院長的領導下完成整個答辯工作。經過一至兩年的實踐鍛煉之后,答辯秘書的隊伍也可以相對固定下來,成為研究生“雙盲”答辯工作重要的人力資源保證。
(二)答辯研究生的分組
從2013年起,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已全部實行外校盲審。盲審結果反饋回來之后,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據此確定總的答辯研究生名單,并提交給答辯秘書進行分組。
雖然土木工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總體來說都屬于大土木專業范圍,但在學校多年來有意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促進多學科并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研究生導師的研究方向可謂百花齊放。不僅不同專業導師的研究方向有很大差異,就是同一專業的不同導師、同一導師的不同研究方向都會有很大差別。由于碩士研究生的研究內容往往只與導師其中的一個研究方向相關,研究生論文研究方向的差異就更加明顯。答辯研究生分組的基本思想,就是
根據學位論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進行分組,讓研究方向相近的學生盡量在同一個組參加答辯。這樣做有兩個明顯的優點,一是便于邀請同一研究方向的答辯委員參加答辯;二是有利于參加答辯的研究生相互學習。具體的做法是從大到小,層層分類,即第一步先把市政、暖通專業的研究生分離出去,組成若干個單獨的答辯組;第二步從大土木方向把橋梁、交通、道路、巖土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分離出去,組成若干個單獨的答辯組;第三步在小土木范圍內,按照力學、抗震隔震、抗風防災、結構設計與分析、材料與實驗技術等研究方向分組,形成單獨的答辯組。
答辯秘書對研究生進行分組的依據主要是研究生論文的題名和摘要,有時還需要參考其畢業論文全文。這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僅需要對土木類各專業有充分的認識,也需要對所涉及研究生導師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這也正是答辯秘書要從各系所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中抽調的根本原因。
(三)邀請答辯委員
為保證答辯工作的公平性和答辯委員的權威性,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雙盲”答辯方案聘請答辯委員的原則是:(1)建立答辯專家庫,所有答辯委員均從專家庫內抽取;(2)答辯專家庫中的成員全部由非本校的高校、研究所和企業中具有正高職稱的專家組成,本校教師一律回避;(3)答辯委員會中,高校答辯委員和企業答辯委員按比例邀請,學術型研究生組高校答辯委員4人,企業答辯委員1人,專業型研究生組高校答辯委員3人,企業答辯委員2人;(4)每個答辯周期,同一答辯委員邀請次數一般情況下不超過2次,最多不超過3次。
答辯秘書根據答辯專家庫內答辯專家的研究方向,結合各組答辯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答辯時間,擬定初選和增補答辯委員名單,上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長審核。審核無誤后,向答辯專家發出邀請,組成答辯委員會。
(四)召開研究生答辯動員
在答辯之前,答辯秘書需要召集研究生召開答辯動員會,與研究生建立聯系,布置答辯任務,并借此機會對研究生進行答辯禮儀培訓。具體內容包括:(1)要求研究生積極準備答辯工作,按時上交答辯所需各項材料;
(2)要求研究生認真檢查論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英文題名、英文摘要、參考文獻格式等是否符合規范;
(3)提醒研究生在答辯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包括PPT的制作和講解、回答問題需要重視的細節等;
(4)要求研究生根據《論文評閱書》提出的意見認真修改論文;
(5)確定答辯順序。
答辯動員會結束之后,收集答辯所需的論文、論文評閱書,準備好答辯表決票、學位申請表和學位論文簽名頁等相關材料,為召開正式答辯會做好準備。
(五)按期組織正式答辯會
在正式答辯會期間,答辯秘書擔負雙重任務。一方面,作為答辯會的組織者,答辯秘書要保證整個答辯會按照答辯流程順利進行,需要直接處理包括答辯后勤工作在內的一切相關事務。另一方面,作為唯一的同時掌握答辯委員信息和答辯研究生導師信息的校方工作人員,答辯秘書需要密切關注答辯進程,根據答辯過程的需要準備答辯決議、學位申請表簽名頁等答辯文件,并及時處理一切意外情況。例如,在2015年廣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答辯過程中,有答辯委員對一位研究生的試驗數據持有疑問,現場難以形成決議。答辯秘書緊急聯系該研究生導師,促其提供原始試驗數據記錄和國內外相關試驗結果對比,最終使該研究生順利通過答辯。
(六)答辯會后的收尾工作
正式答辯會結束后,答辯秘書的收尾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整理全部答辯材料并上交研究生辦公室,包括答辯表決票、答辯決議、學位申請表、論文簽字頁等;
(2)召開研究生答辯總結會,督促研究生按照答辯過程中答辯委員提出的意見修改論文,并按要求上交授予學位所需的材料;
(3)總結答辯組織工作的得失,提交給研究生辦公室,以備答辯工作總結會時研究討論;總結整理答辯委員的提問及其他學術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提交給相關系所和研究生導師,作為其
今后工作的參考。
三、實踐效果
廣州大學碩士研究生“雙盲”答辯方案自2013年開始啟動,2014年初制訂初步的工作流程,并首先在結構工程、工程力學、防災減災、巖土工程等小土木專業142名研究生的畢業答辯中試行。隨后,根據試行情況和答辯委員、相關導師、研究生的反饋,對工作流程進行了調整。2015年,“雙盲”答辯的范圍擴大到整個土木工程學院研究生,包括結構工程、工程力學、防災減災、巖土工程、市政工程、暖通、道路橋梁等大土木類專業的全部205名研究生。
表1給出了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近6年碩士研究生的答辯情況對比。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實行研究生學位論文全部校外盲審,實施“雙盲”答辯方案之前的2010年至2013年,不能按期參加答辯的研究生是極少數,參加答辯的研究生全部都能通過答辯。自2014年實施研究生學位論文“雙盲”答辯方案以來,不能按期參加答辯的研究生人數迅速增加到兩位數,出現了一定比例的答辯決議不通過的情況。這表明所采取的“雙盲”答辯方案在學位論文授予過程中的嚴格化、規范化方面的積極意義。學術水平達不到畢業要求的研究生,會在以下三個環節被淘汰下來,一是導師自行把關,對達不到基本要求的研究生不同意其參加答辯;二是校外專家盲審未過關;三是“雙盲”答辯決議未通過。
對近6年的3 818份答辯表決票進行統計分析,其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自2014年開始實施“雙盲”答辯方案以來,評價為“中”和“及格”的成績數量明顯增加,評價為“不及格”的成績也開始出現。圖2給出了答辯成績走勢圖,可以看出評價成績欏壩判恪焙汀傲己謾鋇惱急仍2014年開始實施“雙盲”答辯以后大幅下降,評閱成績為“中”及以下的占比相應有明顯上升。這一結果表明,由于“雙盲”答辯方案最大程度地減小了答辯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答辯委員在進行答辯評價和決議時,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本身,評價結果更為客觀。
總體而言,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在碩士研究生答辯過程中實施“雙盲”答辯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具體表現在:
1.答辯程序進一步正規化
“雙盲”答辯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學院領導主持,由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和各系所抽調來的答辯秘書分別負責答辯過程的程序性工作和學術性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答辯過程的公平性、學術性和嚴肅性。
2.論文答辯會的學術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雙盲”答辯會實行研究生導師回避制度,答辯研究生按照研究方向分組,所有答辯委員均從校外具備正高職稱的專家中邀請,這些措施充分保證了學術答辯會的學術性和權威性。碩士研究生在導師不在現場的情況下進行答辯,通過學位論文答辯檢驗研究生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意義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3.碩士導師和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的重視程度得以提升
實行“雙盲”答辯之后,由于盡可能地排除了人為因素的影響,答辯委員現場提問的深度明顯加強,評價標準更加嚴格。研究生及其導師對學位論文的重視程度空前提升。特別是答辯過程中,答辯委員對學位論文選題、工作量、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的評價反饋給各院系后,引發了一系列積極的變化。以往對研究生開題報告、中期考核、預答辯等過程不重視、走形式的現象得到了根本改變,研究生的培養進一步嚴格化、正規化,這與學院推行“雙盲”答辯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
四、總結與思考
兩年的實踐表明,廣州大學在土木工程類碩士研究生畢業答辯中推行“雙盲”答辯是較為成功的,基本達到了提高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重視,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目標。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類研究生“雙盲”答辯工作的成功,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總結:
一是,嚴謹細致的組織工作是“雙盲”答辯工作順利進行的保證。“雙盲”答辯是研究生答辯工作中具有革新意義的改革措施,每一步工作都有可能遇到無法預料的阻力和困難,需要一邊摸索一邊推進。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雙盲”答辯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學院領導全面負責,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和答辯秘書組根據自身特點分工協作。這一方案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得以順利實施,首先應歸功于嚴謹細致的組織工作。
二是,答辯秘書負責制是“雙盲”答辯工作的核心工作方法。答辯秘書工作的重要性在“雙盲”答辯中尤為突出。答辯秘書負責制保證了“雙盲”答辯方案的順利實施,是實踐中得出的重要經驗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是,答辯委員全部從校外邀請,指導導師回避,使研究生以獨立科研工作者的姿態面對行業專家和前輩的檢閱,研究生學位論文得到最客觀的評價,這也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課。
總體而言,采用研究生“雙盲”答辯,能夠提升導師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認識,促進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規范化,對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擬在今后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工作中繼續堅持“雙盲”答辯,學校也擬在2016年將這一答辯方式推廣到更大的范圍。但是,對于“雙盲”答辯方案本身來說,在答辯專家庫建設、答辯流程細化、答辯文件正規化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待于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進行改進和完善。參考文獻:
[1]張東海,陳曦. 研究型大學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狀況調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83-90.
[2]黃曉明. 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52-55.
[3]程朝霞. 道路橋梁專業答辯中成績評定影響因素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14(34):244-246.
[4] 姚利民,朱黎F. 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55-59.
[5]劉晗,龔芳敏. 優化預答辯制度提升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探索與實踐――以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8):52-56.
[6]崔延強,易然,吳葉林. 學位制度及研究生教育改革對高校的挑戰――第四屆中德高等教育論壇綜述[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2):106-109.
[7] 馬云闊,楊文強,李偉. 提升理工類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5(10):118-121.
Abstract:
The“double blind” defense scheme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its defens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college managers, the graduate student offices, and the defense secretaries. It was implemented in the graduate defense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in 2014 and 2015. The effect was also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blind” defense schem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quality guaranteeing of graduate education were preliminary discus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篇8
土木工程;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U-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646(2011)08-0038-02
一、建筑空間的擴展
用地緊張、生存空間擁擠、交通堵塞、基礎設施落后、生態失衡和環境惡化等“城市病”給人類居住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成為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此,人類為了爭取生存,土木工程的未來至少有以下五個發展方向:
1.向高空延伸
作為城市發展的產物之一,高層建筑物不僅在數量上越來越多,而且在高度上也越來越高,與地面高空發展相對應。日本擬在東京建造800.7m高的千年塔,它在距海約1.25英里的大海中,將工作、休閑、娛樂、商業、購物等融于一體的抗震豎向城市中,居民可達5萬人。中國擬在上海附近的1.6公里寬,200m深的人工島上建造一棟高1250m的仿生大廈,居民可達10萬。印度也提出將投資50億建造超級摩天大樓,其地上共202層,高達710m。
2.向地下發展
地下空間的開發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目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不需要支付或支付很少土地費用。城市地下空間是一個十分巨大而豐富的空間資源,如果得到合理開發,其節省土地資源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另外工程實踐也表明地下空間開發在一些大城市條件已基本成熟,而且是現代城市開發的必然趨勢。1991年在東京召開的城市地下空間國際學術會議通過了《東方宣言》,提出了“21世紀是人類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世紀”,建造地下建筑將有效改善城市擁擠、節能和減少噪聲污染等優點。
3.向海洋拓寬
為節約使用陸地,圍墾、拓岸工程和建造人工島都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為將來大的近海城市建造人工島積累了科技經驗和準備力量。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迪拜的七星大酒店也建在海上,洪都拉斯將建海上城市型游船,該船將長804.5m,寬228.6m,有28層樓高,船上設有小型噴氣式飛機的跑道、醫院、旅館、超市、飯店、理發店和娛樂場等。
4.向沙漠進軍
全世界約有1/3陸地為沙漠,每年約有600萬公頃的耕地被侵蝕,這將影響上億人口的生活。世界未來學會對下世紀初世界十大工程設想之一是將西亞和非洲的沙漠改造成綠洲。在缺乏地下水的沙漠地區,國際上正在研究開發使用沙漠地區太陽能淡化海水的可行方案,該方案一旦實施,將會啟動近海沙漠地區大規模的建設工程。
5.向太空邁進
早在1984年,美籍華裔林銅柱博士就提出了一大膽設想,即在月球上利用它上面的巖石生產水泥并預制混凝土構件來組裝太空試驗站,這也表明土木工程的活動場所在不久的將來可能超出地球的范圍。由于近代天文學宇航事業的飛速發展和人類登月的成功實現,人們發現月球上擁有大量的鈦鐵礦,在800℃高溫下,鈦鐵礦與氫化物便合成鐵、鈦、氧和水氣,由此可以制造出人類生存必需的氧和水。預計21世紀50年代以后,空間工業化、空間商業化、空間旅游、外層空間人類化等可能會得到較大的發展。
二、超大型工程的修建
隨著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施工方法的出現,人類將有可能從事更大規模的土木工程建設,從事土木工程的人們將為改造世界做出新的貢獻,取得新的突破。西班牙與摩洛哥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割斷了歐洲和非洲大陸的交通,至今人們已經提出了多種聯絡線方案。如全長30km,最大主跨為2000m的吊橋方案;全線長14km,最大主跨為5000m的吊橋方案;也有的提出采用最大主跨為5000m的海中浮游式橋梁方案等。對馬海峽的地下隧道工程、白令海峽的填筑等也是世界上醞釀中的超大型工程。
三、高性能材料的發展
鋼材將朝著高強、具有良好的塑性、韌性和可焊性方向發展。高性能混凝土及其他復合材料也將向著輕質、高強、良好的韌性和工作性方面發展。高輕質材料的出現,比如比鋼質量更輕但是性能卻更好的鋁合金的使用以及鎂合金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的使用等,為現代土木工程建設的新趨勢提供了材料基礎。具體體現,就是超高建筑和超大型工程的修建。
四、計算機應用
隨著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和結構計算理論日益完善,計算結果將更能反映世紀情況,從而更能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并保證結構的安全。人們將會設計出更為優化的方案進行土木工程建設,以縮短工期、提高經濟效益。由計算機技術和力學的結合產生的新的計算理論和計算手段和新材料的結合。計算理論和計算手段的進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為結構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條件。
五、新管理技術和運營方式的采用
建筑業的工業化是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正確理解建筑產品標準化和多樣化的關系,盡量實現標準化生產。要建立適應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科學管理體制,采用專業化、聯合化、區域化的施工組織形式。同時還要不斷推進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
六、結構形式
計算理論和計算手段的進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為結構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條件。空間結構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不同受力形式的結構融為一體,結構形式將更趨于合理和安全。
七、新能源和能源多極化
能源問題是當前世界各國極為關注的問題,尋找新的替代能源和能源多極化的要求是21世紀人類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這也對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
[1]葛曉紅.新華.知識經濟時代下土木工程之進展[J].三明職業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2]呂志濤.新世紀的土木工程與可持續發展[J].江蘇建筑.2003年增刊(總第92期).
喬雨蒙(1989.8―)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橋梁工程。
篇9
數學是理論,同時也是一項幾乎百搭的應用技能。數學類專業中有很多應用性的方向,例如信息與計算科學、信號與信息處理、運籌學與控制論、密碼學與信息安全、模型與軟件等。就拿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信號與信息處理”來說,它是一門以數學為主,將生物醫學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新型專業。
為什么一向被視為枯燥理論的數學會在各應用領域中越發吃重呢?因為當代自然科學的研究已然呈現數學化的趨勢。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大量數據精確的處理是衍生各種與數學相關的交叉學科的根本原因。數學理論與計算機科學、物理、生物、能源、材料、航天、管理等領域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已經延伸到各個社會層面,以數學為工具探討和解決非數學問題。
能有新突破的研究方向并不少
數學在很多方向上的研究已經比較透徹,所以研究生有時會面臨“什么,這個課題又不能做?”的尷尬。但是,如果在選擇方向時稍微動動腦筋,也很容易柳暗花明又一村。
研究生在選研究方向時可以選擇一個以數學為核心,連接至其他領域的子領域,不再單單研究數學,而是應用到實際的領域中,像邏輯、集合論(數學基礎)、應用數學以及較近代的對于不確定性的研究(混沌、模糊數學)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其中應用數學在國內起步較晚,所以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向,例如工程應用、生物計算、計算機圖形等。混沌學涉及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社會經濟等學科,這種以數學為核心的交叉領域會讓你有更大的突破空間。
金融里用得最多的工具不是經濟學,是數學
美國花旗銀行副總裁柯林斯曾說:“從事銀行業工作而不懂數學的人實際上處理的是意義不大的東西。”他說,花旗銀行70%的業務依賴于數學,“如果沒有數學發展起來的工具和技術,許多事情我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沒有數學我們不可能生存”。
金融市場存在巨大的利潤和高風險,需要計算機技術幫助分析。計算機根據數據特定模型分析相關問題,數學在這個過程中正好扮演了一個中介角色,它可以用精確語言描述隨機波動的市場,例如證券組合模型、資產定價模型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的一些解決金融類小問題的模型,這些都與數學分不開。在當下最熱的專碩之一――金融工程的學習中,需要用到數學模型解決金融問題,金融學也越來越偏向計量和數學。如果沒有扎實的數學知識與數學邏輯思維,金融領域中的很多模型根本無從建立,更談不上應用了。
數學專業別輕易跨考經濟類專業
因為經濟類、金融類專業對數學功底要求較高,所以不少數學類專業學生在跨專業時也就很直觀地優選這兩類專業,但事實上,數學系的同學最好別直接考經濟類專業。
究其原因,一是經濟類專業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年的國家A區線都在340分上下徘徊,錄取比例達到30:1甚至40:1。二是經濟類專業涉及范圍非常廣泛,想在短時間內提升經濟類方向的理論知識相當困難。三是數學類專業學生多是邏輯思維強,而經濟類很多專業又是偏應用型的。綜上,數學類專業學生跨考經濟類專業風險要比想象中高得多。
精算學、密碼學、統計學,跨專業優先選擇
精算學、密碼學、統計學這幾大類學科和經濟息息相關,就業形勢也不錯,更重要的是,它們在初試考試時只考數學分析和高等代數,對于學數學的同學來說可算正中下懷。目前,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開大學都把精算學設置在數學系,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則在經管學院開設了統計學專業,都只需要考數學分析和高等代數。
學好數學建模,就業不用愁
數學建模是一種用數學的符號和語言建立數學模型,然后用計算所得的結果來解釋實際問題,并接受實踐檢驗的方法。以前數學建模多見于純競賽和純科研領域,現在已經逐漸引向商業化領域,解決企業管理、市場分類、經濟計量學、金融證券、數據挖掘與分析預測、物流管理、供應鏈、信息系統、交通運輸、軟件制作等問題,比如,與金融投資相關的“收益和風險問題”,與交通運輸相關的“災情巡視路線問題、輸油管的布置問題”,與計算機相關的“機器人避障問題”等。同時,擁有數模方面的技能,意味著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研發能力、團結合作能力都比較強,所以,導師們更喜歡有建模功底的學生,也就很好理解了。
對數學專業的人來說,以下四大職業最“黃金”
哈爾濱工業大學楊洋副教授公布的《2014年中國大學各院系就業數據》顯示,24%的數學類專業學生在教育及培訓領域工作,在IT行業工作的為12%,在銀行服務及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各占4%,其他行業相對人數較少。具體到更細的職業,以下四類職業對于數學類專業的學生來說較為對口,發展空間也不錯。
專業學者(數學家):數學家分為兩類,一類是純數學研究者,一類是數學教師(研發教學方向)。純數學研究者一旦在研究上有所突破,地位便扶搖直上,但這類人在數量上鳳毛麟角。相比之下,教師(研發教學方向)要接地氣得多。有關家教專家對全國106個大中城市家教市場的調查統計表明,數學家教在整個產業中占比達83%。另據有關專家預測,在未來5~8年,數學家教將會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而廣受歡迎。
精算師:目前精算師在國外的平均年薪達10萬美元以上,在國內月薪也在1萬元以上,市場對此類人員的需求還在上升。精算師一般任職于政府、銀行和保險公司等機構,需要有扎實的數學基礎,能熟練地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數據對市場變化的趨勢做出分析、判斷,對風險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處理各種可控風險的能力。
銀行、證券業研究員:根據就業年限、資歷經驗、教育背景等的差別,行業研究員的薪金浮動范圍較大,平均年薪10~20萬元。其中,新入行者年薪一般在7~8萬元不等;工作經驗較為豐富的成熟行業研究員的年薪為40~50萬元。每年進行一次的“《新財富》最佳行業研究員”是業界比較權威的評比,達到這一水平級別的行業研究員,其年薪往往過百萬,最多可達到300萬元左右。
IT行業:各地對軟件人才需求看漲,軟件工程師的薪金也“水漲船高”。在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山東5地,高級軟件開發工程師的年薪一般在12萬元左右,高收入者能達到17~20萬元。深圳市軟件行業協會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深圳軟件從業人員約12萬人,是全國軟件人才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但深圳軟件產業發展迅猛,人才缺口每年仍保持在5萬人以上。
數學專業就業靠的是“邏輯思維”
學數學的學生很容易陷入一個思維模式:總想著“我學的是數學,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實用的價值,工作難找”,而沒有想過“我養成的嚴密的邏輯思維可以幫助我勝任這份工作”。愛因斯坦曾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事實上思維能力真的比知識儲備量更重要一些。在科研數據分析、軟件開發、三維動畫制作、金融保險、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化工制藥、通信工程、建筑設計等行業都需要專業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非常強的人才,空有專業知識,沒有高度想象力和嚴密推理能力是很難在行業內有所發展的。
導師別選擇“大牛”
導師不是越牛越好嗎?當然不。現在一般院校要增加院校知名度,請一些兼職或是客座教授,而這些能在數學界被稱為大牛的教授,要么在數學上非常有天分,要么就是在研究上經年累月資歷頗高,想獲得他們的直接指導,學生本人不但得天份高、愛數學,還得在研究方向上與他們保持一致,否則不輕易教;再者,有一定地位的導師,年齡擺在那兒,空余時間也不多,學生能見到或是接受他們指導的機會非常少,直接指導你的其實是導師的博士生。所以,建議學生在選擇導師的時候,最好選擇在數學方向上做過實踐,而且有時間指導你的導師。
出國留學優勢大
篇10
關鍵詞:智能交通方向;課程群;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8-0228-02
智能交通軟件開發能力是交通控制類專業學生的重要能力,與通用軟件開發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共同點是軟件開發,它們的區別在于交通軟件需要開發者掌握交通領域的專業知識。這決定交通控制專業的本科生所要掌握的知識比計算機專業多很多,受學分和學時限制,這對該專業的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就智能交通的多交叉學科的特殊性來說,必須以系統的觀點充分考慮智能交通軟件方向的各課程所包含的實踐教學環節的共性和特性,但目前我國的該方向課程體系缺少融合,一門課程獨立進行方案設計和建設容易造成教學內容重復、授課學時緊張和浪費以及相關知識點的前后銜接混亂等,該現象使學生對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如何應用于實際企業項目的執行過程不熟悉,從而造成用人單位在招聘學生時最先看重的學生實踐能力缺少鍛煉的缺憾。因此,亟待對相互銜接的智能交通軟件方向教學實驗內容進行融合,構建一個面向應用型人才的課程群建設。
一、培養學生智能交通軟件開發能力的課程設置
根據智能交通軟件企業對相關崗位的技能要求,構建以熟悉企業生產加工流程為核心的旨在建設專業內多課程大流程管理的項目并付諸實施,即:利用實際項目所需知識點將課程鏈中的相關或相近的課程串接起來,以通用軟件開發能力和交通系統分析兩條主線為教學重點,圍繞智能交通系統的需求分析、軟件總體設計、程序編寫和測試維護,按基礎理論類(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和算法設計、數據庫)、技術類(交通地理信息系統、車輛定位與導航、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實現類(交通信息系統)、應用類(公共交通方向等)為序,分別構建一個結構合理、層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滲透、課程間相互連接的遞進式的課程群體系。實踐環節是該課程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計算機語言算法課程實踐、數據庫課程設計、交通信息系統課程設計、智能交通軟件方向實習、畢業設計等。
二、基礎理論、技術類、實現和應用四類理論課程的具體內容
基礎理論類課程包括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和算法和數據庫三門課程,是通用軟件開發的最核心知識。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是軟件開發的最基本工具,培養學生以計算機思維解決工程問題。數據結構和算法分為兩部分,一是分析程序邏輯復雜性,二是優化程序結構,為開發好軟件的靈魂。數據庫是解決如何安全高效數據存取的問題。
技術類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掌握智能交通的數據采集、傳輸和信息關鍵技術,開設交通地理信息系統、車輛定位與導航、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等相關課程。交通地理信息研究如何利用點、線和面描述交通系統拓撲結構,結合車輛定位與導航技術,據此統計分析交通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特征。車輛定位與導航主要研究如何定點采集各個道路的交通事件。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實現了交通檢測點和數據中心之間的數據傳輸和通信。
實現類和應用類課程是一個有機整體,僅設一門交通信息系統,它是基礎理論和技術類多門課程知識的綜合運用,以一個某交通領域的實際應用為研究對象,如: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系統和物流等,圍繞交通軟件的需求分析、軟件設計、實現和測試、文檔編寫,培養學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開發一個軟件的全過程及其可能遭遇的問題。
三、基礎理論、技術類、實現和應用四類課程之間關系
基礎理論類的三門課程(高級編程語言、數據結構和算法和數據庫等課程)讓學生掌握通用軟件開發的最基本知識,通過實現類課程(交通信息系統)告訴學生如何利用基礎理論類課程所學知識開發一個簡單通用軟件,而技術類的三門課程是交通軟件中常用的技術和方法。應用類課程相當于案例教學,是軟件開發技術在某交通領域中的具體應用,穿插在交通信息系統或其他交通類課程教學中。因此,四個課程模塊是一個層次清晰、遞進式的課程群體系。
在基礎理論類課程中,各門課之間相互連接、相互滲透,高級編程語言是學好數據結構和數據庫這門課的基礎。數據結構與數據庫相對獨立,前者決定學生能不能可以編寫高質量的程序,為學生入門軟件開發行業面試的必備知識;而后者是系統軟件開發的數據存儲基本工具,常見的SQL Server、Oracle等。
技術類課程模塊的三門課是智能交通軟件開發的常見關鍵技術,相對獨立、相互配合,在基礎理論類課程基礎上,交通地理信息系統解決車輛定位與導航的數據可視化顯示問題,而交通信息網絡與通信是GPS用戶終端和數據中心通信交互的技術保障。
實現和應用類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融合了交通專業課程知識,如: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系統和物流等,以基礎理論和技術類為基礎,圍繞交通軟件的全過程,補充部分軟件工程、項目管理等課程知識,是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一門課程。
四、落實“課程群”的教學實踐
1.修訂培養計劃。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調研相關智能交通企業,采取專家學者、企業工程師和專任教師、研討會、座談會的方式,根據智能交通軟件企業對相關崗位的技能要求,圍繞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所需的知識,構建教學體系及其教學內容,確立基礎課程、支撐課程和選修課程。
2.課程整合與優化,整理教學資料。對智能交通軟件方向課程群進行整體規劃,分析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以及它們的教學內容的相互關系,突出每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強調課程的關聯性,避免課程之間內容的重復,并補充不足的知識點。例如:交通GIS的數據存儲與數據庫部分知識重復,補充軟件工程、軟件測試等部分知識。結合教育部對我校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全面修訂了這些課程的教學大綱和實驗大綱,撰寫實驗指導書。
3.改進理論知識教學。結合真實企業軟件開發項目教學,注重知識點的運用,后續知識點則反復利用和提升前面的知識。先行課程為后續課程做鋪墊,將專業中多門相關課程以一個涵蓋大流程地串接起來。例如:交通GIS的數據存儲要用到數據庫的知識;交通信息系統教學需將系統設計、數據庫訪問、界面設計、編碼和測試等各個方面聯系起來講解。
4.依托項目的綜合實踐教學。將一個實際交通軟件項目劃分為大、中和小的眾多軟件項目,小軟件項目適于單個課程知識點的實踐教學,大和中軟件項目通常是多個知識點綜合實驗。在這個階段,將智能交通軟件方向課程群多門課程融為一體,系統完成項目設計,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