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廣播、電視、計算機等大眾傳媒的大量應用,社會對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認識,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觀點也隨之發生根本轉變。我們學校更處在信息化浪潮的前沿,學校教師要正確批判對待各種媒介。對教師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對于學校的人才建設,對于教師自成修養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師要正確理解媒介素養的內涵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大眾傳播的認識、利用和參與方面的素養。媒介素養教育從字面來看,就是對傳媒人進行媒介素養方面的教育。其中傳媒人的媒介素養直接關系到大眾傳媒能否壘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對其他人的媒介素養也有“言傳身教”的影響。在信息時代,媒介素養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就是要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教師作為傳媒人,要對信息社會里各種媒介作充分的認識,能結合所教授的內容,合理組織各種媒體;同時要教育學生對信息的識別、獲取、分析、評估、傳播等信息活動方面持正確的態度。
(一)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是教師
在信息社會,每個人學習活動的中心和獲得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通過使用媒介;每個人對于外部世界的多數觀察和體驗,也是通過媒介獲得的。教師作為學校的支柱力量,更不例外。在學校教學課堂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中采用媒介傳授知識,但是媒介僅僅被教師看作是信息的傳輸系統,只是作為一種裝飾物,被教師僅僅通過媒介進行教學,僅僅是把媒介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因此,鑒于使用教師作用媒介有許多不合理性,所以要加強對教師進行媒介素養教育。
(二)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任務是幫助教師對媒介和及其攜帶信息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
教師具有媒介素養,才能正確使用媒體,才能正確認識和判斷媒體及其所傳播的信息能否有效地對媒體施加影響,才有可能把批判媒體的想法轉化為行動。另外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幫助教師成為媒介的主動使用者,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
因此逐漸培養教師對媒介和及其攜帶信息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是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任務。
(三)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更好有效培養學生
在教育環境中,媒介素養并不是簡單地掌握理解媒介的知識和使用的技巧,教師的媒介素養的概念還必須與學生所在的環境聯系起來。教師的媒介素養對學生而言,是批判性媒介免疫教育。對于誘惑性媒介,如網吧,抗拒性批判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精神損害。對教師來說,這個時候不是想方設法去控制學生使用媒介的思想,而是想方設法啟發學生正確使用媒介。另外對媒介的消極影響,不是想方設法壓制它,而是想方設法轉變它。媒介本身已經完全融人日常生活,構成了社會文化中無法割裂的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單純的抗拒式的媒介素養培養開始力不從心。媒介憑借信息,影響學生的思想、態度和行為,媒介素養教育中的教師作為促進者,引導學生對大眾媒介的認識,以自身對媒介的體驗和觀點,正確影響學生。
二 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建構
(一)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
從媒介素養教育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建構應該從五個方向去考慮:識別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評估信息的能力,傳播信息的能力。這個五個方向為教師正確批判媒介及其批判媒介所帶來的信息提供有力的步驟,是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
首先讓我們來說說認識信息的能力。在多元的媒介環境中,教師通過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合理地利用媒介促進自我完善。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大眾傳媒中就是一個雙刃劍,在對社會的進步做出巨大促進,也同時存在著負面信息。這些信息即使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也能在社會中流行。因此教師媒介素養教育中要培養教師要識別出這些負面信息,并且要不斷地列舉并評論這些負面信息,以提高教師自己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運用教師現有的世界觀、知識、態度和價值觀解決問題。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靈活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和知識的能力、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職業鑒別的能力、預測可能出現結果的能力、對已預定的解決方案初步提出評估意見的能力。
獲取信息的能力就是靈活運用各種媒介工具,從各種各樣的媒介來源中查找、組織和恢復信息的技巧以及使用錄像、計算機和多種網絡服務的技術工具的能力。獲取信息技巧經常被稱作信息素養,或更近一些的叫做“信息高速公路的駕駛訓練。
評估信息的能力是教師對于媒介信息意義所具有的價值及其信息所產生的后果進行判斷、鑒選、綜合分析,從中捕捉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有用的信息。
傳播信息的能力是在教師對媒介做正確批判后,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傳播信息。信息的傳播一直受技術與媒介特性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既表現在傳送速度、傳播方式、傳播目的,也表現在媒介力量的整體運用上。同時,媒介信息的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每種媒介都有獨特的傳播方式與符號特質,同一信息源,采用不同的媒介表現形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掌握各種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才能有效地制作出有利于己方作戰效能的媒介產品。
這個五個方面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教師在對媒介分析的時候,要綜合運用這個五個方面,要認識到媒介是人類生存的一種的手段。學會有效地利用大眾傳媒幫助自己成長與進步。這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教師應該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對自己的意義,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學會利用媒介滿足自己的需求,以幫助與促進自己健康發展
(二)實施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策略:
1、充分發揮新聞傳播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教師是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力量。能不能推行媒介素養教育,關鍵在于師資。可以說師資問題是許多國家在啟動媒介素養教育時都曾面臨的困難。諸如教師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媒介信息中甄別和篩選媒介素養教育資料,如何實施教育,如何組織學生討論,如何處理不同學生對同一媒體信息的不同解讀,如何評價學生媒介素養成績等等。
2、成立有關教師組成媒介素養教育研討小組。學校可以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組織機構,這些機構通過創辦會議、開展專題研討等形式來倡導媒介素養教育。這種媒介素養教育研討小組也可以召開有關媒介素養教育學術研討會議,讓各個學校教師積極參加,發表各自的意見。這樣媒介素養教育研討小組是保障媒介素養教育實施,可成為學校對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組織機構。
3、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對每一位教師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是一種終身教育和通識教育,媒介素養教育需要采取豐富多樣的,持續不繼的教育活動,比如視聽材料、廣告海報,活動材料等等,也可通過媒體本身進行,媒體制作并播放一些普及性的媒介素養提高節目。
三 培養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建立起廣大教師自發抵御負面信息的能力。在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的情況,媒介給當代教師所前所未有的信息影響也是不可估計,篩選可靠,可行的信息應該是教師的基本修養。
篇2
關鍵詞:媒介素養教育 素質教育 課程體系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指出:“媒介文化已經把傳播和文化凝聚成一個動力學的過程,將每一個人都裹挾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儀式和景觀之中,我們必須‘學會生存’。”在高度信息化、傳媒化的當今社會,媒介素養將同科學素養一樣,成為現代公民綜合素質的指標,而媒介素養教育則成為現代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途徑。那么如何在中國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我們必須立足于中國當前的國情、教育體制、媒介環境,探究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媒介素養教育機制。筆者認為,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制之中,使媒介素養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從中國的教育體制實際出發,作者初步構建出一個分階段施行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
一、中小學階段教育模式:獨立教學與學科滲透
所謂獨立教學,是指將媒介素養作為獨立的一門課程加入中小學課程體系。然而,獨立教學模式暫時還不可能成為一種普遍的教育手段,其原因在于:(1)由于經濟條件限制,一些西部邊遠地區的學校沒有條件單獨開設媒介素養相關課程;(2)由于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尚處于初級階段,媒介素養教育專業師資隊伍還沒有建設起來;(3)我國中小學課業負擔往往比較繁重,貿然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會加大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可先選定部分地區的學校進行獨立教學模式的試點,待時機成熟后再向全國推廣。
學科滲透則是指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現有學科當中,以相關學科中的媒介素養成分為基礎進行媒介素養的培養。由于將媒介素養作為獨立課程納入全國教育體系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當前更具普適性的是通過現有課程體系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滲透,將媒介素養教育貫穿到各科教學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學生媒介素養。這樣既能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的延續性,又不會增加學生過多的學習負擔。
二、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
除了普通高校的普及性教育外,師范院校還擔負著為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師資隊伍的重任,因此要在師范院校當中開展媒介素養專業教育。作為未來教師,師范專業的學生對中國公民媒介素養提高有著“后續遞延性影響”,對于媒介素養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和普及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師范生媒介素養教育意義重大,是高校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與中小學階段的兩種模式——獨立教學和學科滲透兩種模式相對應,師范院校除了對一般師范生進行專業教育外,還要利用傳媒專業的優勢,對傳媒專業學生進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培訓,為媒介素養獨立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師資力量。與此同時,鼓勵師范院校傳媒專業的學生到中小學任教還能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為廣泛的就業出路。
然而,教育改革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議程構建,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具體策略的探討:
一是從政策和體制層面保證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展開。制定相關政策以保證媒介素養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成立專門機構管理媒介素養教育活動,指導各級學校的媒介素養課程構建,并積極與國外相關教育機構和地方教育單位合作,以確立適合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
二是著力建設和培養專業師資隊伍。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媒介素養教育能否成功進行,師資隊伍是關鍵。但由于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專業的師資隊伍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多個途徑來解決這一問題:(1)在師范院校的傳媒專業教育中融入教育學知識,為媒介素養課程的設立儲備師資力量,鼓勵傳媒專業學生到中小學任教;(2)對師范生進行媒介素養專業教育,以便他們在未來的教學中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滲透;(3)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媒介素養培訓,鼓勵他們嘗試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到自己的學科中,以彌補專業師資力量缺乏的局限。
三是積極進行媒介素養課程的設置和創新。根據具體情況開設媒介素養相應課程,并從當前中國國情、教育體制特色、媒介環境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邀請專家學者編寫媒介素養相關教材,結合地方實際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框架和教學模式的修正和改進;在進行課堂內教學的同時,可以積極探索課堂外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如邀請媒體對學生進行實時教育,使得學生對于媒介有著更為直觀和鮮明的了解。
四是建立評估和監督機制以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推行。由于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為保證這一教育體系的有效展開,必須建立評估和監督機制。例如將媒介素養考評納入教師資格認證考試中,定期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測評,對媒介素養教育實施得較好的機構和組織給予獎勵等。
教養理論的創始者喬治格伯納提出,現代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的建議,是與中國教育體制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媒介素養教育手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它的成功不僅依賴于學校的積極推進,還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全社會的關注,最終向公民終身素質教育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張開.媒介素養概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篇3
【關鍵詞】信息時代 大學生 媒介素養教育
一、引言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全球化和商業化的加劇,媒介形式和媒介內容正日趨多樣化,這使得我國公眾面臨著空前復雜的媒介環境。國外媒體內容通過各種方式大量進入我國普通民眾的日常媒介消費活動中。現在,傳媒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時也是青少年樹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在這種形勢下,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是與社會隔絕的世外桃源,必然會受到大眾傳媒所制造的大眾文化的浸染。人們很難做到真正自發地、不受媒體文化影響和媒體描述方式所干預地觀察和認識世界。大眾傳媒像一把雙刃劍,它在發揮巨大社會功能的同時,各種負面效應也逐漸顯現出來,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二、關于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于大眾傳媒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和評估、創造、生產能力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可簡單概括為:它是人們獲取、分析、傳播和運用各種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養教育是在大眾傳媒快速發展的今天,針對大眾傳播媒體對人的影響而提出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養人的媒介素養為核心,使人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獲得正確媒體信息、信息產生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它是融合傳播學、新聞學、教育學、美學等多種學科理論的新的研究領域。簡單地說,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
三、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意義
當代大學生媒介教育的目標是使大學生能夠正確對待和使用大眾傳媒訊息,不要因媒介的使用而淪為大眾媒介或訊息的奴隸,達到大學生對媒介的正確使用將成為其發展的一種動力。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不僅是指如何正確判斷和估價訊息的意義和價值,而且還包括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實際上這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對信息批判的反應模式。即學習如何理性地辨別信息的意義,辨別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礎上決定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二是發展關于大眾媒介的思想。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幫助受眾形成對媒介性質和功能的正確認識。在信息社會里,認識媒介將會成為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所謂“正確”,意味著較完整和較客觀地評價媒介的性質、功能和局限。三是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大眾傳媒中經常存在著負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養教育要不斷地列舉并評論這些負面信息,以提高受眾對負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四是培養受眾建設性地使用大眾傳媒的能力。這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受眾應該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對自己的意義,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學會利用媒介滿足自己的需求,建設性地利用大眾傳媒幫助和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這些正是當代大學生所必須學習和具備的一種能力。因此,如何建設性地培養人們辨識信息的能力,加強媒介管理,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已成為十分緊迫的課題。這對當代大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四、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與國外的媒介在屬性、特點和發展規律上都很不相同。因此,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也應切合我國的實際和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來完成。
1.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一種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最有力的一種途徑和方式。對于尚未走出校門,又大多求學在外的大學生而言,學校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應該是最重要的,因此,學校就應該成為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力量。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利用校園文化環境和為大學生創造實踐機會等方式來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其中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又是重點中的重點。
當代大學生思維層次較高,學習自主性較強,這些都是在高校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有利因素。依據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在學校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應該體現五個核心理念,即媒體技術對人類社會的進程有巨大的影響;媒體信息是建構出來的“真實”;媒體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識形態、價值觀以及商業動機;媒體信息的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每種媒體都有獨特的美學形式與符號特質;受眾詮釋和接受媒體信息意義的能力與程度有著相當的差異。
另外,在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同時還要創新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學方法,素養的提高不僅靠傳授,更重在養成,只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在媒介素養教育的活動中不斷鍛煉、探索,媒介素養才能提高。
2.社會教育
媒介素養教育的第二種途徑是社會教育。社會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一方面要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組織建設,因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組織與實施。同時,有關部門要從法律和技術兩方面加強網絡管理,尤其是校園網的管理。因為網絡是對大學生影響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其傳播隱蔽性強,且目前還很不規范。
大眾傳媒也應該在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中積極發揮作用。首先,媒體要規范其內容,做到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地信息,營造一個良好的媒介環境。其次,傳統媒體也要注重傳播的技巧,關注大學生的媒介接觸特點,積極探索符合大學生心理的傳播策略。第三,我國傳媒還應該向德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大眾媒體學習,發揮其優勢,積極傳播媒介素養教育知識。
五、結束語
我國大學生的媒介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大學生媒介教育的實踐過程是一個不斷摸索、變化和完善的過程。通過這種教育,使大學生具有分析判斷媒介、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最終使他們成為媒介的主人、信息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J].現代傳播,1997,(1).
[2]鄭保衛.媒介教育大眾化勢在必行[J].中華新聞報,2002,(1).
[3]張冠文.論媒體素養教育的必要性[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
[4]陳啟英.媒體素養教育——E時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國傳媒報告,2004,(1).
[5]瑞尼·赫伯斯.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J].媒介研究,2004,(3).
篇4
關鍵詞:技術哲學 媒介素養教育 工具 活動
一、對技術哲學產生和發展的追溯與分析
技術哲學的產生是與人們對技術概念的認知及其本質揭示的過程緊密聯系的,它從誕生到發展一直處于摸索當中。隨著技術教育在歐洲各國轟轟烈烈地開展,各國的學者開始把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認識對象加以研究,德國地質學家、哲學家E?卡普及其代表作《技術哲學綱要―――用新的觀點考察文化的產生史》現在分別被學術界公認為技術哲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作。20世紀70年代以來,技術哲學進入了自主發展時期,在1979年國際第16屆科技大會上正式肯定了技術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對技術哲學歷史背景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確界定對象,即什么叫技術哲學。“技術哲學可以意味著十分不同的兩種事務。當‘技術’作主語的所有格、表示它是主體或作用者時,技術哲學就是由技術專家或工程師精心創立的一種技術的哲學。當‘技術’作賓語的所有格、表示被論及的賓語時,技術哲學就是哲學家認真把技術當作系統反思的主體的一種努力嘗試”。[1]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工程的技術哲學”和“人文的技術哲學”。考察技術與科學的異同,可以發現技術哲學的兩個傳統即工程學傳統與人文主義傳統曾經對立,目前正競相發展,在二者互補融合的道路上產生了很多有意義的思想,例如從存在本體論的維度來把握技術,深入探討技術與人的關系,追問究竟是什么要素不斷強化著我們的“技術決定論”。正是技術使人與周圍環境建立起實際聯系,使人從抽象中走出來成為現實的行動者,不同的技術造就了人的不同現實生活世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的技術性活動決定了人的存在及其本質的具體內容,規定了人性自身的不同本質內容。如果說自由是人的本質屬性,那么技術便將人的本質形成的無限可能性予以釋放。這些觀點不僅表明當代日新月異的高新技術不斷展示出人的自由力量的無限性,而且昭示了人的本質的無限可能性。
教育學術背景對于技術哲學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將技術納入學校教育體系的是法國。法國人從17世紀繼承了兩個優秀的傳統:一是源于笛卡兒的理性主義。二是源于皇家科學院的實用化傳統。18世紀的法國是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這主要歸功于法國政府在技術教育和科學技術方面的改革。在拿破侖時代,法國科學技術明顯偏向于應用和試驗方面。拿破侖很重視技術學校和技術教育。但是當時法國的科學遠沒有制度化。科學家作為教師,主要還是一種“閑職”(類似于政府文職人員的工作),他們的科學研究還像大革命前那樣,屬于私人活動。
法國教育模式曾深刻影響過其他國家,特別是德國;但是,德國人通過眾多學者的改革,超越了法國模式。近代德國的教育改革,最主要地集中體現在改革普魯士的學校體制。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在初等教育階段推行強迫義務教育制,發展國民教育。第二,在中級教育階段,開辦實科中學,調整課程設置,增設與技術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第三,在高等教育階段,重視基礎研究和應用科學研究,鼓勵教育和生產相結合。第四,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興辦各類技術學校。通過這些措施,德國既將技術納入了國家教育體系,又提高了國民的整體素質,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高素質的勞動力。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哲學基礎
將技術哲學和教育哲學作為媒介素養教育最深層的理論基礎對于提高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回顧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以技術哲學的視角考慮問題,有助于研究視角的不斷拓展;在反思媒介素養教學的過程中,技術哲學強調科學的建構性、多樣性角度,媒介素養教育實踐與理論聯系到一起,并且凸顯了實踐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重要性。
媒介素養教育強調教育內容的傳媒性、方法手段的技術性,這是它和普通教育的區別。它往往以媒介作為分類,并針對某種媒介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技術性很強的能力培養,以便達到所需要的傳媒知識和基本傳播媒介技能的要求。普通教育往往以學科作為分類,強調教育內容的穩定性、方法手段的科學性。因此,對該學科的基礎知識和高級知識應進行系統性的教育,以便在一定的期限里達到對某學科知識的系統掌握。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不僅可以教授某個學科知識,還可以有效提高個體內在媒介素養。從教學方式來看,媒介素養教育的技術特點明顯,而普通教育主要體現在其學術特點。因此,技術哲學成為在確定媒介素養教育的哲學基礎首選要素。對于媒介素養教育領域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是建立一套可以指導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的理論體系的必經之路,這樣才能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覺性和目的性。而從科學角度認識媒介素養教育和教學,就應該從哲學方法入手,以哲學的高度去總結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規律。目前,我國學術界基本上將技術哲學和教育哲學作為教育技術最深層的理論基礎。[2]
三、從技術與人的關系看媒介素養教學的本質
把技術作為工具在當今時代顯然已出現了巨大的局限性。技術不再是卡普眼中的那些簡單工具,現代技術已同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緊密結合在了一起,更與人密不可分。正像德國技術哲學家拉普所談的:“實際上,技術是復雜的現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同時又是一種社會文化過程。”[3]作為社會文化的技術,它在人的社會生活中更多地表現為人的活動,是人對客觀世界、社會關系乃至人本身的認識和表現,是人性的具體外化,我們現在思考的問題正在從“技術能干什么”向“人要用技術干什么”或“人將如何使用技術”轉變,技術內在的社會性、民族性、文化性等人文屬性正在成為人所關注的焦點,例如埃弗里特.M.羅杰斯認為技術是人“對工具的設計,這種設計可以減少在達到預期效果的過程中因果關系之間的不確定性”。[4]很顯然,羅杰斯認為技術不是工具,而是人對工具的目的性認識和實踐活動。塞特勒認為,技術的重點在于“工作技能的提高和工作的組織,而不是工具和機器”。[5]這一觀點更是明確了技術與人的活動是密切相連的,其所表現出的活動特性要比其工具特性重要得多。
在當代,認識技術已不能簡單地從自然科學出發,而應該遵循技術和社會研究一體化的原則,對技術進行有意義的批評分析,不能封閉地從技術內部認識技術,而要開放地從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上認識技術,所以,認識的對象也就不再是技術具體的物化形式――工具,而是技術產生影響的根源――人的活動。技術固然是有意義的,但是這種意義卻是由人的活動來決定的,如波蘭哲學家柯塔賓斯基所指出的:“它代表了人類對行動效率的追求,但人的意義卻不能由技術來決定。”[6]人使用技術的活動,不是對技術影響單純的機械反應過程,而是人作為主體主動對技術進行價值賦義的活動,即:技術必須、也只能通過人的活動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的意義是由人的活動決定的。技術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既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手段和工具,更是人類對整個世界(包括人本身)的認識方式和價值判斷。正如馬丁?海德格爾所意識到的:“技術其實一開始就不是那些器具所代表的東西,實質是真理的開顯方式。”[7]對技術的認識,必須樹立科學與人文相統一的認識方式,才能深刻把握技術的本質和技術與人的關系。
因此,從技術與人的關系來看,媒介素養的教學本質就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物化工具,媒介傳播技術所代表的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學生以不同于傳統學習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方式所開展的主體活動。只有在活動的技術觀下,才能夠充分認識媒介技術的教學本質和教學價值。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學方式較傳統教學方式有其獨創性和創新性,其本質特征不是使用了媒介傳播的技術,而是在應用了這種技術之后所帶來的教育轉變,這種轉變包括師生關系的變革,教學活動結構的新變化和針對媒介學習態度的轉變等。媒介傳播技術并不會自動地帶來新教學,任何一種技術都是人的技術,人對技術的認識水平決定了技術在人的活動中的作用水平,從這個意義上看,要促進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就必須樹立科學與人文相統一的技術觀。關注人的發展比關注技術的發展更重要,只有高水平的教學人員才可能創造性地設計和組織高水平的教學活動,并在新的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技術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C.米查姆.什么是技術哲學[J].哲學譯從,1987,(5).
[2]李龍.教育技術學科的定位[J].電化教育研究,2003,(11).
[3][德]F.拉普著.劉武譯.技術哲學導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57.
[4][美]巴巴拉?西爾斯,麗塔?里奇.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M].北京:中央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30.
[5][美]巴巴拉?西爾斯,麗塔?里奇.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M].北京:中央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29.
篇5
關鍵詞: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學校實施路徑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及無線網的普及,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時代”已經來臨。微博、微信作為一種新型媒介已經融入了大眾群體的生活,中職生也不例外,他們大多是90后,成長于網絡時代,沒有升學壓力,通過網絡、手機媒體接收的信息往往比傳統渠道更多,校園中“低頭族”、“手機控”隨處可見。微博、微信正以其強大的吸引力滿足著中職生的獵奇求友心理。然而,這些信息良莠不齊、深藏隱患。中職生正處于身心發展和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但缺乏一定的辨識能力和自控能力,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這將給他們的身心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當下這種媒體環境下,指導學生如何正確識別和合理利用媒介信息,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是一個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定義
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給予媒介素養教育(媒介教育)明確定義:媒介教育指的是對于現代傳播媒介的研究和教學,它具有獨特而專門的知識范圍,作用跟利用傳媒達到其他教育目標有所區別。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經過多年的演變,不同的專家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卜衛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是培養公民媒介素養的教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學習判斷媒介訊息的意義和價值;學習創造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眾媒介發展自己。媒介素養教育的理想目標是,受眾的媒介使用將成為自我發展的一種動力,而不會因為媒介使用而淪為大眾媒介或信息的奴隸。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媒介素養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在現代媒體社會正確地獲取、認知、利用、評價和創造媒介信息的能力。
二、中職生媒介素養的現狀及教育意義
(一)中職中職生媒介素養現狀
11.手機媒介為主導手機媒介為主導,傳統媒介接觸很少隨著手機價格持續降低,現在的中職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媒體已成為各種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尤其是無線網的普及和免費WIFI的開放,更為學生通過手機媒體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通過對學生的了解,他們現在很少有人去通過報紙、電視或廣播這些傳統媒介去接受信息。22.主要用來消遣娛樂主要用來消遣娛樂,很少用于學習或生活縱觀校園,“低頭族”隨處可見,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出于消遣娛樂或交友目的而使用媒體。微博、微信、朋友圈、影視或游戲,手機的各種智能功能讓學生沉迷其中。然而很少有學生利用手機或網絡媒介來搜索與學習有關的資源和信息,或者登錄到校園網學習免費的網上課程。33.缺乏自控能力缺乏自控能力,不分課上課下上課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偷偷玩手機的現象,中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本身就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興趣普遍較低,而手機媒體里各種內容的吸引讓他們分不清主次,自控能力變差。44.對信息的識別對信息的識別、評價、利用能力不強,媒介素養知識缺乏中職生每天通過媒介接觸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他們面對這些信息往往不能正確的判斷,只是以其自身的人生閱歷和價值觀去認識和評價,大多只處于感性認識的層面,缺乏對媒體信息的深層次思考。學生中“被騙學費、被騙傳銷”的案例比比皆是,歸根結底都是由于缺乏媒介素養知識造成的。
(二)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
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是一種基本素質,也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培養中職生的媒介素養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這不僅有利于提高中職生對媒介信息的甄別能力,防止上當受騙,正確認識媒介的性質和功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負面媒體信息對他們的影響及侵害,促進中職生健康快樂成長;還有助于他們科學合理地接受媒介信息,并且利用有價值的信息促進自己的學習、生活甚至就業。此外,媒介素養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更有利于他們將來以良好的姿態適應現代媒體社會。
三、媒介素養教育在學校的實施路徑
(一)營造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學生在校的每一個環節,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里,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有助于提升學生整體的精神風貌,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園內,可以利用的媒介資源非常豐富,比如:可用校報校刊、校園廣播、校園網、學校微信公眾網、宣傳欄來宣傳和介紹有關媒介素養方面的知識、技能和相關真實案例等,隨時隨地為學生普及媒介素養相關知識。當學生在校園里漫步行走或駐足停留,眼里看到的、耳邊聽到的都是無形中正在傳播的媒介素養的相關知識,達到“無聲勝有聲”的育人效果,學生在這樣一個環境內不知不覺就接受了媒介素養教育。
(二)通過學科課程教育
學校教育是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最好形式,學校是媒介素養教育最主要的承擔方,因為學校有規范而系統的教學管理制度和完整的課程體系,再有教師的系統化講解及正確引領能更好的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的順利實施。縱觀國內外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實施情況,大致可劃分為以下三類:英國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臺灣鼓勵高中以上年級將其開設為選修課;奧地利、法國等把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到其他學科教學中。媒介素養課程的開設是以獨立課程、選修課程、還是學科滲透的形式開展,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我國目前還很少有單獨開設該門課程的,因此這方面可供參考的案例和資源都比較少,目前大部分學校還是以選修課或者學科滲透的形式開展。針對中職生,學校一方面可以開設媒介素養教育方面的選修課,每周2節;另外也可以在其他學科教學中貫穿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比如語文課、德育課、計算機基礎課等。無論是選修課還是滲透教學,都對學校及任課教師提出了要求。學校從相關制度、政策、師資培養等方面都得有一套完善且可實施的程序;選修課的教師不論是制定的教學計劃還是所用教材都要有縝密的思考和準備;其他各學科教師除了自身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外,還要有敏銳的媒介嗅覺和課程整合能力。
(三)開展相關主題講座
為了豐富學生的媒介素養知識以及開闊學生的眼界,學校或教師可以定期為學生開展一些媒介素養方面的主題講座,將媒介素養知識分成不同的模塊,每一期圍繞某一特定模塊開展,如:“遇到詐騙信息你會怎么辦”、“如何正確看待微信朋友圈里的信息”等,甚至可以邀請有相關親身經歷的同學來進行一次講座。開展時間也可以靈活選擇,比如每周的主題班會、選修課、德育課等。此外,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邀請社會相關媒體人士,如:網站、電視臺的相關人員為學生開展媒介媒體方面的主題講座,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對媒介信息的正確認識。
(四)舉辦媒介類社團活動
學校里的社團經常會舉辦各種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社團活動是學生在校園的第二課堂,可以作為對學生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豐富的課余活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職生通過玩手機打發時間、娛樂消遣的幾率。對中職生而言,課余時間比較多,也沒有升學壓力,參與社團活動的幾率比較大,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社團活動來普及媒介素養知識。比如可以舉辦“媒介作品創作大賽”、“手機視頻大賽”等活動,將媒介素養知識融入到社團活動中,通過活動來達到教育目的。學生親自組織并策劃實施相關活動,通過對活動的真實體驗、親自參與,獲得的效果往往要比教師的口耳相傳要好。綜上所述,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在學校內的實施路徑主要包括校園環境、學科課程、主題講座、社團活動這四個方面,其中學科課程是最主要的實施路徑。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長久而系統的工程,學校是主要的擔當者,還需要家庭、政府、社會媒體的多方支持,相輔相成、共同努力才能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的順利實施,作為學校教育行列中的一員我們也有必要為中職生的媒介素養教育而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先元.大眾傳媒素養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J].現代傳播,1997,(03):23.
篇6
論文關鍵詞: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內容與策略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和網絡技術在教育和教學中廣泛運用,改變了百年依舊的教學環境,創新了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生活,已逐漸成為信息化時代人們新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習慣。但與此同時,主宰著家庭教育的家長,主導著學校教育的校長和一線教師們,“談網色變”的現象卻十分普遍,一方面,學生們極其喜歡在網絡環境中進行學習與探究;而另一方面,家長和學校又總是嚴格限制或者禁止學生上網,這種矛盾人人皆知。究其原因,因為家長和學校都擔心學生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做著與學習無關的事,擔心學生會網絡成癮,擔心學生會輕信廣告信息被騙等等。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一方面媒體對于青少年網絡成癮等現象進行過強化報道,為家長和學校擔心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更為關鍵的是,我國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令人擔憂,他們缺少對媒介的分析與批判能力。因而,大力倡導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增強中小學生的媒介素質,已成為中小學素質教育一項新的課題。
一、媒體、媒介、傳媒與媒介素養概念
由于媒體、媒介、傳媒這三個名詞是來自于英文“Medium”(Media的復數)一詞。英文中“Medium”的意思是指“一種中介物、工具或機構:它是一種用來承載或傳遞效果或信息的物質或渠道”。但譯成中文后,對應出現多個名詞,在應用中就出現了疑惑的現象。“媒介”是“使雙方(人或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它是以語言、音效、圖像等符號來承載信息的物質實體。“傳媒”是指“傳播媒介,特指報紙、廣播、電視等各種新聞工具”。由于“媒體”、“傳媒”兩個概念的側重點為“組織機構”,而“媒介”的側重點在于“產品”或“渠道”,對機構無法進行教育,而對已成為現實環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的媒介,探討其與人的關系卻十分必要。因此,從教育角度出發,更側重于使用“媒介”這個概念。關于“媒介素養”的概念,國內外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詮釋。其中中國傳媒大學媒介研究學者張開于2003年就給出了定義:“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是傳統素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們對各種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讀能力,除了現在的聽、說、讀、寫能力外,還有批判性地觀看、收聽、并解讀影視、廣播、網絡、報紙、雜志、廣告等媒介所傳輸的各種信息的能力,當然還包括使用寬泛的信息技術來制作各種媒體信息的能力”。2008年又對該定義進行了更新。另外,媒介教育研究者白傳之、閆歡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批判性地解讀和欣賞多種媒介訊息與作品以及利用媒介獲得自身和諧發展的能力”。相對來說,張開的定義較為清晰,易懂,把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表述其中。而后一種定義相對簡潔,其中白傳之和閆歡的定義中不僅強調了“批判性解讀能力”,還強調了“利用媒介發展自己”的觀點。綜合以上定義,我們可以析出,“媒介素養”最為關鍵的素養就是“批判性地解讀信息”、“創造和制作媒介信息”、“利用媒介發展自己”等。顯然,這種素養是信息社會中人人必備的一種素養,它有別于傳統的聽、說、讀、寫能力,是需要急待提升的一種新型基本素養。
二、媒介素養內涵的發展
媒介素養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歐洲,在過去幾十年間,媒介素養經歷了四次大的范式轉移。最初是基于保護主義立場。當時,報紙、廣播、電影等大眾傳媒剛剛開始普及,基于大眾媒介對人們的負面影響這一背景,為了對青少年“保護”而采取的一種“免疫”措施,媒介素養教育的職責是給公眾打預防針,防止侵害;20世紀60年代,媒介素養強調提升對媒介內容的選擇和辨別力。這一時期,電影電視進一步普及,多元文化觀念漸漸被人們接受。因而媒介素養教育由簡單拒斥向辨別鑒賞轉型,人們需要提升的不再是免疫力而是分辨力,以辨別不同媒介內容、品質、品位的高下,并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選擇;20世紀80年代,媒介素養的重點是對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讀,強調大眾媒介制造假性意識的巨大潛力,使受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一種由外部文化強加的價值觀念,而媒介正好代表了這種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所以媒介素養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批判解讀能力;20世紀90年代,對媒介文本批判性解讀轉為“賦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在于通過分析、推理、傳播和自我表達技能的發展來提升自主權。在國際上有關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發展的同時,中國大陸有關媒介素養的研究近年來重要性也不斷凸顯。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學者卜衛1997年第一次將媒介素養的概念引入中國大陸,到今天媒介素養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媒介素養理論與實踐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討。但到目前為止,大陸無論是面向公眾,還是面向中小學和幼兒園都還很少開展正規的、系統化的媒介素養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就是和臺灣地區相比差距也非常大。因此,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新領域,全面培養中小學生媒介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媒介素養教育目標與內容
自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媒介素養研究的深入,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媒介素養教育運動,許多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科目納入學校課程內。尤其是世紀之交,媒介素養研究與教育更是進入了一個新的,1990年和1992年加拿大的媒介素養協會主辦了兩次國際會議,1996年后美國各州中小學課程標準,開始大量融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盡管如此,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國內外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世界上,許多國家已根據自身的國情,確立了不同價值取向和教育內容的媒介素養教育,如英國的媒介素養教育側重于“批判性教育”,而日本媒介素養最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側重于對媒介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的“傳播能力”。 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就側重于平衡媒介內容、媒介生產和受眾三者之間的關系,其核心是引導青少年對媒體文本進行正確的解讀。在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目標主要有兩種觀念:一是“賦權”式的啟蒙導向與“適應”式的宏大價值導向。前一類觀念主張以“賦權”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賦予權力是一個過程,受眾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批判地運用存在于他們直接經驗之外的知識與方法,目的是加深他們對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以“賦權”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目標,具有借助媒介啟發人們擺脫蒙昧的意義,能夠啟蒙受教育者個人的權利意識,引導人們以批判的思維解構媒介,從而理解自身的社會處境,學會利用媒介維護自身利益,積極主動地爭取個人的自由幸福以及社會的民主公正;后一類觀念主張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要“適應”國情并體現宏大價值。主張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教育我們的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守望者和捍衛者。這類主張致力于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引導受教育者維護民族的傳統的“文化意義”,偏重于社會層面的訴求。我們認為在媒介素養教育中這兩者都需要考慮,既要培養受眾個體的自由和利益訴求的主動性,同時也必須考慮國家社會層面的需要,做到“賦權”與“適應”兼容。我們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應重點關注“批判性地解讀信息”、“創造和制作媒介信息”、“利用媒介發展自己”三個方面重要素養的培養。要養成這三個方面的媒介素養,可借助美國媒介素養教育專家、媒介素養中心創立者伊麗莎白。托曼提出的“五個核心概念”和“五個關鍵問題”來闡釋和剖析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五個核心概念是: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建構的;媒介信息是用媒介語言按其自身規則來被建構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信息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媒介包含價值和觀點大多數媒介信息是為了獲取利潤或權力被建構的。五個關鍵問題是:誰創造了這個信息?應用了什么創新技術來吸引我們的注意?不同的人對這個信息理解與我可能會有怎樣的差別?在這個信息上,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價值和觀點被表達或略去?為什么這個信息被發送?對“五大核心概念”和“五大關鍵問題”的深刻理解過程,就是受眾的“批判性地解讀信息”、“創造和制作媒介信息”、“利用媒介發展自己”三個方面媒介素養的培養過程,這也正是我們進行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內容。
四、媒介素養教育策略
參照其它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經驗,在我國中小學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普及和彌補過程中,建議采取如下策略。
1.政府部門通過立法來推進“媒介素養教育”,高校提供“媒介素養教育”的專業支持。在我國,政府是教育的主導部門,因而從政策和體制層面保證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開展是關鍵因素。政府可以通過成立專門機構來負責推動媒介素養教育活動,建立相關的評估和監督機制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推行。同時,高校應為政府決策機關提供專業上的支持,提供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培訓和培養資源,只有這樣才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真正落實到中小學的素質教育中去。實際上,這種做法在國外已有很多先例:如20世紀80、90年代,由于加拿大媒介素養協會的努力,安大略省最先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課堂教育,成為北美第一個正式從法律上規定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為必修課的地區。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法令使媒介素養教育成為K-12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
篇7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 媒介素養 影響因素 Tobit回歸模型
2014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了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已達6.32億,其中,年齡處于20至29歲的網民占30.7%,在全部年齡段分布中所占比重最大;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網民占總數的20.6%(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見,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微博、微信的普及,大學生已逐漸成為中國網民的主體。媒介素養,通常是指人們利用各種媒介信息提升個人生活及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批判的能力,據此,大學生媒介素養即可理解為獲取、分析、傳播和運用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①。媒介素養是個人文化修養的體現。由于藝術專業的特殊性,學生經常使用媒介進行創作和傳播,但其心智還不夠成熟,極易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迷失自我。現階段大學生大多將媒介作為消遣和娛樂的工具,較少利用媒介豐富的信息和海量資源來發展與提升,研究分析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水平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及如何提升其媒介素養,對于其正確認知、甄別和使用媒介,身心健康成長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探究對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理清影響機制,有針對性地為高校及相關機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供理論指導,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的相關研究
1933年,英國學者ER?利維斯和他的學生丹尼斯?桑普森著作《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一書出版,書中首次提出“媒介素養”的概念。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卜衛于1997年發表的《論媒體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被認為是國內媒介素養研究的開端③。隨后,國內學者針對大學生媒介素養展開了充分的研究。
一部分學者將視角集中在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及問題上,如鹽城師范學院陸作人副教授以鹽城師范學院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搜集數據,根據調查結果從五個方面分析了鹽城師范學院在校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對策④;南昌大學研究生張魯萍基于調查數據分析了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整體狀況,認為不同維度的媒介接觸存在差異,主要從年級、性別、專業等維度剖析了這一差異,從而為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⑤。
還有一部分學者關注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媒介素養教育包括認知教育、批判教育、行動教育⑥。遼寧大學的研究生李曉韻通過研究分析認為可以從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教育模式及注重發揮大學生自身作用等三個方面完善媒介素養教育⑦。
綜觀上述,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提升對策上,所選用的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為主,在此基礎上運用描述統計法進一步討論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但針對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影響因素的研究較缺乏,且尚未發現運用計量模型從實證角度深入剖析大學生媒介素養影響因素的文獻。因此,本文基于問卷調查數據,運用Tobit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影響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各種顯著因素,在實證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提出相應政策建議,以期為提升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提供參考。
二、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影響因素研究
(一)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影響因素理論分析
根據眾多學者的研究,影響藝術類大學生整體媒介素養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學生對媒介的使用情況、對媒介信息的認知和判斷能力,以及媒介素養教育環境與資源等。
1.媒介使用情況。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大學生接觸的媒介已經不再局限于書籍、報刊等傳統媒介,電腦、手機等逐漸成為大學生使用媒介的主要載體。因藝術專業的特殊性,藝術類大學生需要頻繁接觸媒介進行觀摩創作。不同形式的媒介使用條件不同,傳播信息的方式與效率不同,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產生的影響也必然不同。且大學生接觸媒介的動機和目的各不相同,每天接觸媒介的時間和頻率也會存在差異,個體的差異又會導致其對媒介信息的認知差異。
2.媒介信息認知和判斷能力。藝術類學生是媒介的使用者和創造者,經常承擔自媒體功能。擁有較好的辨別能力的大學生能夠甄別不同媒介的虛假信息,對于暴力、炫富、炒作等不良信息能夠自覺抵制,有一定的反思、批判和解讀能力,能夠從媒介中獲取有益信息,摒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負面信息。⑧大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又會反過來影響其對媒介的選擇與使用,進而影響其媒介素養水平。
3.媒介素養教育環境與資源。通過高校開展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及實踐活動,能夠提升藝術類大學生的媒介意識和媒介道德,使其正確認識媒介的性質與功能,對媒介信息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避免受到不良媒介信息的誤導和暗示,從而盡可能避免出現價值判斷和言行的偏頗。⑨
(二)問卷設計及數據收集
為了獲取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基本情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設計了《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問卷》,包括四部分內容: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評價、大學生媒介使用情況、大學生媒介信息認知和判斷能力,以及媒介素養教育環境與資源。
調查選取福建省三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問卷240份,收回問卷216份,經篩選有效問卷186份,有效率為86.11%。在全部有效問卷中,男、女大學生分別為91名、95名;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分別為55名、53名、47名、31名,所選樣本較為合理。
(三)研究方法簡介
本文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評分標準設置在0-5分之間,即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取值受限,稱之為受限因變量。受限因變量的回歸常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的Tobit回歸模型。
三、實證分析
(一)模型變量選擇及說明
根據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及問卷調查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擇了媒介使用目的(X1)、媒介使用形式(X2)、媒介使用時間(X3)、是否限制每日上網時間(X4)、是否參與媒介互動(X5)5個指標反映大學生媒介使用情況;選擇識別媒介不實信息的能力(X6)、是否濫用媒介信息(X7)、參與媒介互動前是否對信息考證(X8)、對低俗信息的看法(X9)4個指標反映大學生媒介認知和判斷能力;選擇學校是否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X10)、是否有媒介素養教育有關講座或論壇(X11)、是否開展媒介素養相關課外活動或社會實踐(X12)、校園主要媒介是否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版塊(X13)4個指標反映學校媒介素養教育環境及資源。
(二)實證結果及分析
以被調查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平均得分為因變量,選取的13個衡量指標為自變量構建Tobit回歸模型,運用Stata 12.0軟件回歸,得到回歸參數估計結果。模型整體擬合優度較好,LR chi2(13)值為468.44,對數似然比為-107.7509,對數似然比檢驗的顯著性水平P值為0.0000,偽判決系數為0.6849,自變量整體上對因變量有顯著性影響。
通過構建Tobit回歸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媒介使用形式(X2)、是否限制每日上網時間(X4)、是否參與媒介互動(X5)、選擇識別媒介不實信息的能力(X6)、參與媒介互動前是否對信息考證(X8)、是否有媒介素養教育有關講座或論壇(X11)、是否開展媒介素養相關課外活動或社會實踐(X12)、校園主要媒介是否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版塊(X13)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有顯著影響。除媒介使用形式和是否參與媒介互動對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有顯著負向影響外,其余自變量均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有顯著正向影響。
結語
本文通過構建Tobit回歸模型分析了影響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因素,結合調查數據和實證結果,從藝術類專業特色及學生的特點出發,提升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應該自身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首先,藝術類大學生應主動培養媒介價值觀和道德觀,提升辨別媒介信息的能力,避免被動接受形式多樣的媒介信息,形成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實證結果發現,若藝術類大學生限制每日上網時間,參與媒介互動前對信息進行考證,且選擇識別媒介不實信息能力越強,則媒介素養水平較高。其次,藝術類大學生接觸媒介的動機多樣,使用和參與媒介的頻率也不同,經常利用媒介社交娛樂、參與各種形式媒介互動的學生,相較于利用媒介查閱學習資料、獲取新聞資訊的學生來說媒介素養水平較低。因此,引導藝術類大學生科學合理地利用媒介,避免沉溺于網絡社交娛樂,并且理性地接觸各種媒介信息,有助于提升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
最后,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提升離不開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主要在校園,因此,學校是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陣地。實證結果發現,學校開設媒介素養相關課程、講座或論壇、課外活動或其他實踐,有利于藝術類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應將媒介素養作為公共選修課或必修課引入現有教學內容中,通過系統科學的課程教學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對媒介的認知,還可以通過邀請相關媒介專家及學者開設專題講座、論壇等,使藝術類大學生在與媒介專家、學者的直接交流中形成對媒介的理解判斷能力。理論的學習離不開實踐,高校應充分利用豐富的校園媒介資源,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校電視臺的拍攝、節目制作、稿件撰寫,校園網頁制作、管理和維護等,使藝術類大學生真正參與到媒介實踐活動中去,在具體的情境中形成對媒介信息全面深刻的理解,以促進媒介素養水平的提高。
注釋:
①張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途徑的新探索――以電影媒介素養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1.
②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A].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③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與方法[J].現代傳播,1997(1).
④陸作人.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以鹽城師范學院為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6):60-63
⑤張魯萍.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分析及培養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1.
⑥龍黎飛.論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原則和途徑[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8,28(2):116-119.
⑦李曉韻.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D].沈陽:遼寧大學,2013.
⑧黃小葦.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篇8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媒介素養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139-03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的一種新媒體,其作為高校師生獲取信息、知識的重要渠道,對高等學校師生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不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渠道,而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較新的理論分支,成為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的全新課題,對我們在網絡化背景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當前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媒介信息資源成為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報紙、雜志、電視、廣播、手機、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自然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新媒體具有傳播的便捷性、互動性、高效性和多樣性等特征。從事德育工作的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時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大眾傳媒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機遇,但同時也提出了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增強,要求高校輔導員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因此,了解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的現狀,有利于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教育培訓工作,對全面提升信息時代高校輔導員的整體素質有重要意義。
一 自媒體與輔導員媒介素養
互聯網的誕生促使媒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伴隨著網絡通信和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日益普及,成為現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03年7月,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利斯的研究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媒體的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這也是目前普遍公認的自媒體的定義。
自媒體與傳統媒介相比,傳播途徑從由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對等傳播,同時自媒體的內容構成也很特別,沒有既定的核心,只要個人覺得有價值即可直接分享。目前,由于網絡不實行實名制,給網民帶來了“隨心所欲”的方便性,有些自媒體過分追求點擊率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導致虛假新聞大肆傳播,降低了自媒體的可信度。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及新媒體的推廣和應用,新媒體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沖擊著大學生的頭腦,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同時,這些新媒體的使用會對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模式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也給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新事物的不斷出現很容易造成一些尷尬的局面,如學生知道現在發生的一些重要事情,而高校輔導員卻不知道,這樣就無法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的影響使得傳統的教育模式受到沖擊,挑戰著教育權威。因此,要改變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輔導員要與時俱進,實時掌握社會發展動態,及時學習最前沿的知識,從而勝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輔導員作為高等學校中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承擔著集教育、咨詢、管理、服務和研究為一體的育人工作,是一個多角色的傳播者。在現代媒體高度發達的環境下,輔導員能夠多大程度地影響學生、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直接與輔導員個人媒介素養的高低成正比例,因此,媒介能力是反映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的重中之重,也是此次調研的關鍵點。
二 當前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現狀分析
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不僅包括一般個體媒介素養所指的內容,還應包括其職業、崗位所賦予的特定內容,
即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有效使用媒介以及幫助學生提升媒介素養的能力,也就是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輔導員的媒介素養應該由個體的一般媒介素養(獲取、分析、傳播和運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特殊的職業素養(教育管理中有效利用媒介資源的能力以及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能力)兩部分構成。
1.高校輔導員獲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獲取能力是指對媒介有所了解,能利用多種媒介或通過特定媒介獲取相關的信息,為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服務,也就是有效進行網絡信息定向搜索的能力。高校輔導員獲取信息的渠道呈現多元化態勢,大多數調查對象有著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渠道,其中網絡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據統計,近96%的人表示多通過網站獲取信息。人際傳播依然是信息流通的主渠道,72.8%的人選擇口頭獲取信息。電視和報紙在高校輔導員的媒介選擇中有著重要的地位,60.5%的人選擇了電視,56.8%的人選擇了報紙。而通過信件、廣播和雜志獲取信息的人則較少,分別為9.9%、12.4%、24.7%。高校輔導員使用媒體的主要目的按比重排列,依次是學習、工作、娛樂、通訊交友和消磨時間。對于偶然中接觸到的自己不熟悉但是與工作相關的信息,91.4%的人認為有必要做精讀分析,反映出較強的信息意識。
2.高校輔導員的信息分析處理能力
信息分析處理能力一般指對媒介信息所包含內容的梳理、整合、提煉能力,也指辨別信息的真偽、核實信息以及分析信息來源的能力。媒介信息一般由兩個基本層次構成,即事實信息(顯性信息)和意義信息(隱性信息)。解讀者要運用理性思維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分析判斷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提煉整合中生產新的信息。絕大多數高校輔導員都具有一定的質疑和批判精神,能利用多種渠道來解讀信息,通過媒介報道之間的相互印證來確認事實,保證理解的準確性,具備正確運用大眾傳媒的基本能力。
3.高校輔導員的媒介參與、應用、制作能力
媒介參與主要指高校輔導員對媒介的關注程度和參與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8%左右的高校輔導員經常利用媒體(如博客、論壇、空間、報紙等)發表自己的看法,約64%的人偶爾參與,8%的人則幾乎沒有參與過。可見,高校輔導員的媒介參與度不高。
高校輔導員信息的媒介渠道呈現多元化、立體化特點。以應對突發事件中的媒介選擇情況為例,手機通訊、召開會議、當面通知、網絡即時聊天工具(QQ、MSN、IS信等)和校園廣播排在前列。實時傳播是高校輔導員選擇媒介的標準,主要是保證信息的快速傳達、事件涉及各方的全面溝通、事件的及時處理,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小影響,降低損失和危害。這表明高校輔導員具備較強的媒介使用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
高校輔導員大都掌握了一般的通信和網絡技術,如使用手機通訊、網絡即時聊天工具,使用微博、微信和BBS論壇,利用電子郵件收發和處理信息(Office、WPS)等。而對于有較高技術要求的活動如平面設計(主要指Photoshop等圖形編輯軟件、制作海報等)、網頁(網站)制作、影視錄制編導技術、手工海報制作和數字音頻技術(廣播技術)等,能夠參與的人不多。從信息制作準確性情況的統計看,69%的人在編制、信息時,可以做到內容描述準確、全面、無歧義;約30%的人基本能做到;僅有1%左右的人表示偶爾能做到。
三 提升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的對策和建議
1.增強輔導員的媒介意識,主動占領新媒體的文化陣地
媒介意識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養,它不僅要求輔導員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主動了解新媒體的運作方式,正確認識、辨別和選擇媒介信息,而且能夠有效地運用、評價和監督媒介信息。在日常的學生工作中,輔導員要利用新網絡工具和網絡平臺主動采取相應措施,積極占領新興媒體的制高點,幫助大學生科學地利用媒介、審視媒介、明辨是非、趨利避害。同時,輔導員也要跟上網絡發展的步伐,重視自身媒介素質的培養和信息處理能力的提高,及時了解和掌握新媒體文化,培養敏銳的媒介意識,進而正確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2.提高輔導員處理媒介信息的能力
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力量,在新網絡環境下要注重鍛煉,跟上時代步伐,掌握新網絡技術的技能,學會對媒介信息進行有效的選擇、獲取、處理、生成和傳遞,進而創造和傳播媒介信息。在信息化時代,媒介對社會環境的影響無處不在,媒介的社會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輔導員生活在媒介社會里,就要懂得運用豐富的媒介知識和熟練的媒介技能去教育和影響學生。輔導員在使用新網絡媒體時還應注重自身信息解讀、思辨、反應和應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強輔導員的媒介素養培訓,打造媒介電子平臺
輔導員媒介素養能力的高低已成為衡量其工作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標志。當前高校輔導員由于每天忙于處理學生日常事務,對媒介素養方面的知識缺乏系統的學習。因此,高校應積極加強對輔導員媒介素養的系統培訓,采取有效的措施多途徑、多層次地提高輔導員的媒介素養。高校應將信息技術、媒介資源、人力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可建設媒介素養教育網站,打造媒介素養分享平臺。
參考文獻
[1]袁軍.媒介素養教育的世界視野和中國模式[J].國際新聞界,2010(5):23~28
[2]李馨.高校教師媒介素養現狀及應對探析[J].新聞天地(下半月),2010(5):14~15
[3]潘潔.澳大利亞跨文化媒介素養教育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9)
篇9
【關鍵詞】和諧社會;構建;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
同西方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相比,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還處于萌芽階段。媒介素養教育是培養社會公民媒介素養的一種教育形式,它不同于信息技術教育,也有別于一般的理論批判,對媒介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是其主要目的。媒介素養教育在很多國家逐漸成為一種終身教育,被納入學校正規課程并發展出很多教學模式,有專門編寫的課程教材供參考。當前,在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部分北歐國家,媒介素養教育已經發展為自成系統的教育體系。但是,對我國公民而言,媒介素養還是一個較為陌生的概念,與此同時,我國的傳媒業卻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大眾媒介與民眾的生活也日益緊密,由此帶來的諸多問題也被人們所逐漸關注,這一課題也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和諧社會與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
“和諧”一詞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早有提出,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倡導和諧幸福的社會生活,實現大同社會是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的就是人的發展、人與人關系的融洽程度,只有人與人真正實現和諧,社會才會自然而然地達到和諧。
“媒介素養”是一個全新的素質概念,是傳統素養的延伸,也是受眾在現代社會所必須學習和具備的一種能力。媒介素養教育,即培養和指導受眾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我國學者卜衛在1997年曾經闡釋過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媒體宣傳,此后,國內學者基本上是在這一框架下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和方式展開研究。[1]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賦予受眾一種能力,即受眾面對大量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和評估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等。
媒介素養教育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重要性
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獲取信息、利用信息,而媒介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我們的生活和媒介息息相關,構建和諧社會就離不開良好的媒介環境,離不開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公民利用媒介信息資源的能力,使信息社會更為融洽,整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媒介素養教育,而實施媒介素養教育也能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幫助公民不斷地獲取有用的信息,不斷地提高自我修養和素養。另外,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就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事業中,媒介素養教育和媒介素養的提高將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發展。
提高媒介素養能真正地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媒介與社會的關系來源于媒介的社會功能,媒介的社會功能包括環境監測功能、社會整合功能、文化傳遞功能和娛樂功能。[2]如果媒介能夠正常發揮上述功能,那么在解決社會矛盾方面,暢通的媒介就可以為我們提供強有力的溝通平臺。對公民實施媒介素養教育,使公民在接受媒介信息的過程中,能正確地使用媒介,有選擇地進行信息獲取,同時也可以參與社會活動進行社會監督,促使社會良性發展,這些都是極有意義的事情,同時也促進了和諧社會的形成。因此,實施媒介素養教育能夠促進和諧輿論的形成,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穩定的人文環境保障。
總之,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離不開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組成部分的媒介素養教育是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素養教育已成為信息時代中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門通識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對構建和諧社會中媒介素養教育的初步思考
媒介素養教育并非是在學生某一個學習階段所能完成的,應該是循序漸進,貫穿于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各個階段,乃至于終身。媒介素養教育應是現代社會公民的終身教育。從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來看,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現有的成功模式,結合實際國情,可以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采取不同的措施,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媒介形式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案。
借鑒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的成功經驗。眾所周知,國外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早,發展也相對成熟,我國實施媒介素養教育有必要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從而促進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更有效地實施。媒介素養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從學校開始,加強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培訓,還有政府的支持。現在我們可以對西方的經驗進行歸納總結。
篇10
關鍵詞 媒介素養 教育 CNKI
鄭保章,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吳靜靜、王一茹,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作為西方新聞傳播學的經典概念之一,媒介素養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當時伴隨著大眾傳媒在西方國家的飛速發展,各種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開始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大眾傳媒在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服務的同時,所引起的各種社會負面現象也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為捍衛本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不受流行文化的侵蝕和影響,有關學者提出了“media education”的概念,旨在通過對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實施恰當的媒介教育,使其具備抵御外來低劣文化的基本能力。隨后,這一概念得到了歐美各國的廣泛認同,并相繼傳入其他國家。
在中國,業界普遍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卜衛于1997年在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上發表的文章《論媒介教育的內容、意義和方法》,是我國媒介素養研究的開端。文章中,卜衛系統地介紹了公民媒介教育的概念、意義和內容,并就如何實施媒介教育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此后,媒介素養這一議題開始引起國內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進入新世紀以來,關于媒介素養的相關研究呈現井噴式發展,2004年更是被譽為“媒介素養教育年”。[1]與過去相比,近5年來我國媒介素養的相關研究,在數量和質量上呈現出了怎樣的發展態勢?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研究方法有何改進?為探究以上問題,筆者基于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這一平臺,搜索了以“媒介素養”為主題的文章,共檢索到相關文獻2070篇,剔除一稿多發的稿件和新聞、廣告、目錄等無效稿件,共剩余有效文章2016篇。本文試圖通過分析這些文章的年載文獻量、核心出版物、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勾勒出我國近5年來媒介素養研究的總體發展狀況。
一、基本情況
盡管“媒介素養”已成為我國新聞傳播領域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我國學者關于媒介素養的研究熱情絲毫沒有減退。與2007年的228篇相關文獻相比,2008―2012年我國以“媒介素養”為主題的文章,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從數量上來看,2010年與2012年的文獻增長量較為明顯。其中,2010年的相關文獻數量為415篇,較2009年相比增長率達45.6%。而2012年的文獻數量更是超過了600篇(圖1),成為5年來媒介素養研究的最高產年。從文獻的發表刊物來看,近5年來刊載“媒介素養”相關文獻數量居前10位的刊物分別是《新聞世界》《東南傳播》《新聞愛好者》《青年記者》《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新聞知識》《新聞界》《今傳媒》《現代傳播》和《當代傳播》。從刊物的質量來看,排名前10位的刊物中,只有《新聞愛好者》《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新聞知識》《新聞界》《現代傳播》和《當代傳播》是全國新聞核心期刊,而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則只有《現代傳播》和《當代傳播》,其他刊物均為一般刊物。這也表明,我國媒介素養研究雖在數量上取得了可喜進步,但在文獻質量上,有待進一步深入和完善。
二、研究內容
在我國,“媒介素養”自20世紀90年代提出以來,受到了業界學者的持續關注。十幾年來,我國媒介素養相關研究趨于成熟,研究視野不斷開闊,研究內容不斷深入。縱觀近5年來媒介素養研究的相關文獻,可根據不同的研究視角,將其分為以下幾類:
1. 關于媒介素養的定義、內涵和理論淵源等基礎性研究。此類性質的文章在媒介素養最早提出時,曾受到學者的強烈關注。伴隨著媒介素養在我國社會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開辦媒介素養相關課程的學校、企業和社會組織日益增多,學者對于媒介素養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如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宋萍曾在文章《對媒介素養內涵的再認識》中結合現代社會的傳媒環境,[2]通過媒介認知、信息處理和媒介參與三個維度重新分析了媒介素養的概念與內涵。而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楊書昆和孫文彬,則結合歐美大眾傳播與媒介研究的背景,對“媒介素養”自20世紀30年代提出以來至今的演變歷史進行了梳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媒介素養研究在中國已有十余年的歷史,因此,關于該類型的研究并非只是近5年來關注的重點。
2.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多重研究。在意識到媒介素養的重要性之后,如何正確地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我國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已成為學者關注的重點。如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黃旦等人就曾在《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紀西方媒介素養理念的變遷》,[3]分析了西方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和理念的變遷,對于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學習和借鑒作用;湖南師范大學的蔡騏則在《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教育的三個維度》中,[4]從人類普適性的終極追求――“真、善、美”三個角度出發,對媒介素養進行了解讀,并提出要從技術、藝術、道德三個維度來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公民的媒介素養。總之,學者們的相關研究既有對媒介素養教育內容、原則和意義的定性研究,又有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途徑和方法的定量研究,這些文章已占據了近5年來媒介素養相關文獻的半壁江山。
關于中西方、內地與港臺地區媒介素養教育的比較,是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由于媒介素養最早起源于西方,因此,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研究相比,我國的媒介素養研究仍處于不成熟階段,西方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學習、借鑒和參考的重要資料。如黃娟的《英國媒介教育的發展及啟示》,[5]對英國媒介素養教育的三個發展階段以及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而袁軍在《國際新聞界》發表的《媒介素養教育的世界視野與中國模式》,[6]則是結合歐美發達國家的研究經驗,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媒介素養教育模式的原則,以供討論。與此同時,與內地相比,港臺地區的傳媒環境相對發達,無論是在媒介素養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還是在教育資源方面都略勝一籌。因此,關于兩者的對比,也是我國學者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如袁磊等人的《港臺地區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其啟示》,[7]就是從教育目的、推動力量和教育實踐三個方面,對內地與港臺地區的媒介素養教育進行了對比研究。
3. 關于不同群體媒介素養的調查研究。不同群體媒介素養的調查研究一直是近5年來我國學者關注的重點,研究對象包羅萬象。按照受眾的媒介環境分,可分為現實受眾的媒介素養調查和網民的媒介素養調查兩部分。如周葆華、陸曄的《從媒介使用到媒介參與:中國公眾媒介素養的基本現狀》,張曉冰的《“網絡問政”中網民媒介素養的培育》,徐君康的《數字化時代網民媒介素養非理性表征原因探析》等。按照受眾的地理環境分,可分為城市受眾的媒介素養調查和農村受眾的媒介素養調查兩部分。如王嘉的《長沙市居民媒介素養與媒介接觸情況調查報告》,杜永梅的《甘肅地區受眾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思考――以靖遠縣為例》,郭穎的《農村受眾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彭月萍的《農村受眾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建構初探――以井岡山區域調查為例》等。按照受眾的年齡段分,可分為少年兒童、青少年(中小學生)、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調查研究。如羅樹范的《少年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問題及對策》,王世華的《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現狀、問題及建議》,李安英等人的《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及對策分析――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等。
在學者的研究對象中,需格外指出以下幾類群體:首先是公務員、政府官員、領導干部等群體媒介素養的調查研究。伴隨著“網絡問政”時代的到來,這一類人員的媒介素養水平已成為其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因此,近幾年來關于該群體媒介素養的調查開始逐漸增多。如姜德鋒的《公務員媒介素養重構之現在時,多元共生――哈爾濱市公務員隊伍媒介素養調查報告》,鄭欣的《政府官員:一個特殊群體的媒介認知及其應對行為研究――以700名處級以上干部媒介素養調查為例》,丁柏銓等人的《領導干部媒介素養考察報告――基于對南京市局級領導干部的一項調查分析》等。其次是少數民族地區及少數民族受眾的媒介素養調查研究。與發達城市相比,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相對貧窮和落后。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受眾的媒介素養水平,已成為提高少數民族受眾整體素養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因此,關于該群體的媒介素養研究,開始成為近幾年來我國學者關注的一個新的領域。如胡永剛和白浩然的文章《少數民族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調查報告――以西北民族大學為例》,張景龍的《少數民族地區媒介素養的文化思考》等。再次是新聞專業學生和新聞從業人員媒介素養的調查研究。作為我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新聞專業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以及媒介素養教育策略,一直是學者關心的一個領域。如李茫、徐會的《“準新聞人”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及培養途徑探析――以宿州學院新聞學專業為例》,陸丹的《媒介批評課程教學方法與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研究――基于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特點的思考》,姚治蘭的《媒體人的媒介素養與媒體責任》等。最后則是不同職業群體媒介素養的調查研究。如蔡斐、許建兵的《法官媒介素養論――從保障審判獨立的角度切入》,張紅、張朱博的《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現狀調研與對策分析――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孫素華的《企業員工媒介素養教育的創新模式研究》等。總之,我國媒介素養的研究對象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青少年、大學生群體,其研究范圍正不斷擴大。
三、研究方法
縱觀近5年來我國學者關于媒介素養的研究,不難發現,其研究方法正由以往思辨主義的定性研究,逐漸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實證主義的研究方式轉變。同時,由于研究不同群體的媒介素養,需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展開調查,因此相關文獻的研究方法仍以問卷調查居多。如生奇志、展成的《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及媒介素養教育策略》一文,[8]即以某具有理工科背景的985高校為對象,采用系統抽樣的方式,隨機選取在校各年級大學生及部分研究生進行抽樣,匿名答卷,并從被調查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媒介接觸情況、校內媒介情況、對媒介的認知和判斷及其媒介使用能力5個方面出發,進行了分析。鄭素俠的《農民工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則是在2010年1月4日至24日農民工返鄉高峰期間,[9]在鄭州火車站、二馬路汽車站、二馬路勞務市場、鄭州長途客運公司等農民工聚集較多的場所,進行了一次中型規模的問卷調查。而鄭欣的文章《政府官員:一個特殊群體的媒介認知及其應對行為研究――以700名處級以上干部媒介素養調查為例》,[10]則是在南京市7000余名處級以上干部中隨機抽取700名作為樣本,通過派專人面訪調查、網絡郵件、特快專遞、在線答題等方式展開調查,并從媒介認知、媒介接觸、媒介使用、媒介環境適應等四個方面,對此次調查結果進行了陳述。
除問卷調查外,在研究媒介素養的過程中,還常常使用個案分析、內容分析等其他研究方法。如張琳娜的《從網絡推手運作模式看網民媒介素養――以蒙牛“陷害門”為例》,[11]即以蒙牛“陷害門”為例,分析網絡推手的運作模式,對網絡推手這一特殊群體進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如何使媒介素養成為凈化網絡的切入點。任素華的《論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以2008年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為個案分析》,[12]則采用了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以2008年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研究為個案,分析了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特色,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而鄭巧群的文章《試論媒介素養教育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新聞傳播學的學生專業實踐為例》,[13]則是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德育素養和心理素養,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總而言之,我國學者關于媒介素養的相關研究,已不局限于“閉門造車”式的定性研究,而是逐漸深入到了大學生、農民工、領導干部等不同的社會群體,在開展研究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結 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媒介素養研究相較于西方國家雖起步較晚,但也在經歷一個趨于成熟和完善的發展過程。從2008年至2012年的年載文獻量來看,我國的媒介素養研究正處于平穩發展的研究階段。尤其是2012年,以“媒介素養”為主題且為篇名的文章已超過600篇,這也表明,我國學者對于媒介素養這一議題仍抱有極大的研究熱情。從媒介素養的出版刊物來看,我國刊載媒介素養相關研究的刊物水平相對較低,核心期刊及CSSCI來源期刊相對有限,對于媒介素養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在研究內容方面,我國媒介素養的研究對象和范圍不斷加深和擴大。對于不同的群體紛紛給予了關注。然而,盡管媒介素養研究的受眾群體千差萬別,但在提升媒介素養的策略方面,所提出的觀點仍大同小異,內容相對空洞,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商榷。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方法相對單一。多數文章只采用了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缺乏長期深入的觀察和分析,且所設計問題相對簡單,缺乏對變量的綜合分析。由于媒介素養涉及受眾的媒介接觸情況及對媒介信息的處理能力等,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不能簡單地通過問卷調查加以判斷。另外,許多學者在調查某一所高校大學生、某一城市受眾的媒介素養時,簡單地將研究結果總結為全體大學生、全體受眾的媒介素養水平,這種觀點也不夠嚴謹和準確。我國的媒介素養研究仍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馬萍. 我國媒介素養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評述[J]. 新聞知識,2009(1):30-32.
[2] 宋萍. 對媒介素養內涵的再認識[J]. 文學界,2011(5):233.
[3] 黃旦,郭麗華. 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紀西方媒介素養理念的變遷[J]. 現代傳播,2008(3):120-123.
[4] 蔡騏. 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教育的三個維度[J]. 現代傳播,2008(6):106-108.
[5] 黃娟. 英國媒介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 新聞愛好者,2011(2):64-65.
[6] 袁軍. 媒介素養教育的世界視野與中國模式[J]. 國際新聞界,2010(5):23-29.
[7] 袁磊,陳曉慧,霍娟娟. 港臺地區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其啟示[J]. 中國電化教育,2010(7):33-36.
[8] 生奇志,展成. 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及媒介素養教育策略[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6-70.
[9] 鄭素俠. 農民工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基于河南省鄭州市的調查[J]. 現代傳播,2010(10):121-125.
[10] 鄭欣. 政府官員:一個特殊群體的媒介認知及其應對行為研究――以700名處級以上干部媒介素養調查為例[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3):64-72.
[11] 張琳娜. 從網絡推手運作模式看網民媒介素養――以蒙牛“陷害門”為例[J]. 青年記者,2011(1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