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困惑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5: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困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困惑

篇1

身為教育工作者,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從小學高年級語文的重要性入手,探討目前小學高年級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提高

Abstract: The primary stage is the prime time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of this stage has a uniqu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s educato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teaching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importance of the upper primary language, explores the problems of the upper primary teaching,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upper primary grades;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e the quality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小學語文高年級語文是承接初中學習的基礎,同時具有自己的學科特點,比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義性、內容的復雜性等。為了取得小學語文理想的教學質量,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展開論述。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肩負著基礎教育的重任,而且也是學生以后學習的基石和橋梁。小學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思維創造性的培養是其他學科也是一個學習基礎。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教與學生掌握科學的小學語文學習方法,才能使學生獨立的探索和獲取新知識,這也是我們長期不懈的努力目標。

二、目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難題

新課改下,面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進行了諸多思考,在實踐中也切實遇到了一些難題,以下是幾個代表性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厚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現實的小寫高年級語文教學在面臨應試升學率的壓力下,逐漸抹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他們感受到的更多是學習任務。出現這樣的情形,原因并不是單一方面的,第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面對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的現狀,社會和家長更關注與學生能夠上什么樣的中學,忽視了語文對于學生情商的培育。第二,教師的原因。小學的高年級語文知識已經具有很廣的涉獵面,而一些語文教師知識面狹窄,脫離了現實講課文,沒有趣味性。第三,學習語文的渠道過于單一,學習的方式大多是識記、誦背、練習、考試這樣反復式學習。

(二)不能平衡好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度

新課改后,我們語文教學的出發點是把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應試教育放在第一位?這成了許多教育者困惑的問題。毫無疑問,我們應該把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作為首要目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常見一些語文教師緊緊追逐分數,忽略了語文學習最根本的目的。我們不反對考試,考試是檢驗學習的效果的方法,但并非唯一標準。將語文學習的素質教育慢慢滲入到應試教育中,逐漸找到二者的最佳結合點。

(三)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過程有問題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因此,讓學生學會學習,應成為語文學習的主旋律。目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常見的問題有:第一,讀寫嚴重脫節。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兩大教學任務,它們相輔相成,緊密相連。有的教師重讀輕寫,有的教師重寫輕讀,這樣讀與寫生硬的割裂開,學生的讀寫能力不足。第二,教師的定向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如果習慣于自己的定向思維或遵從教參的意見,呆板地對學生進行詮釋,便會扼殺學生創造力地發展。第三,教師在教學范文時,只限于大綱要求逐字逐句分析重點,而忽視了引導學生從整體領悟作品,這樣不利于語文的學習。

(四)網絡教學手段使用不當

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多媒體應用走進課堂。但是并不是運用了現代科技就是素質教育的實現的標志。在語文教學中,網絡媒體也存在不當使用的問題。例如,很多語文授課中,大量的直觀圖片的植入,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思維空間慢慢變得懶惰;只關注與課件上的內容,忙著做筆記,而忽視教師的講解。這樣的課件應用得不償失。語文的學習,一個是學習方法,再就是領悟能力的培養。

三、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水平的著手點

質量是教學的立足點,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課堂,我們要樹立質量意識,加強對課堂的研究。對于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了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在教學過程方面的建議,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激發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首先,培養興趣。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非易事,教師要掌握大量的教學資料充實課堂,提高學習效率,擁有自己的感染魅力。其次,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的傳授,也離不開課外的實踐與探索。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也已經具備感知生活的體驗,讓學生在緊張的課堂之外,擁有學習的機會。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激發學生興趣。教學者制定計劃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讀他們喜歡的書籍,與書本為友,必會受益無窮。

(二)平衡語文素質教育的滲入實行

筆者認為素質教育,并不是用現行的模式直接取代原來的教學模式,而是更加關注學生情愫的培育,但并不是說我們的注意點轉到了吹拉彈唱上面,輕視語文基礎的學習。我們應該緊抓“基礎”,避免被各種新潮卻不實用的教學形式左右,要認識到,提高小學高年級的教學質量是提高教育發展的基礎。就小學高年的學生來講,其身心和理解、接受能力已經不同與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開始關注嘗試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素質教育的實行過程中我們要與學生的身心相結合,將讀書這樣一件事情,作為健全學生身心的一種啟迪式學習。

(三)教學過程普遍性問題建議

針對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普遍性問題,筆者建議,首先,讀寫結合的方式。在多讀之后肯定能夠逐漸參透文章的意蘊,這時候我們可以運用“仿寫”的方法,創新的開始是模仿。其次,創建一些激勵性比賽,鼓勵學生練筆,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再次,改革落后的教學模式,教師自身要不斷擴充知識面,加強文史知識和文學的修養,要有總結和運用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能力。最后,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型的系統工程,它牽涉到教師、學生、教材等多種因素。因此,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整體感知。一堂精彩的語文課會使人終身難忘,久久回味。

(四)恰當使用網絡技術

計算機網絡應用的日益普及,網絡技術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創設個性化學習環境,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們可以在語文歷史考證的過程之中使用多媒體,影像畫面會給學生提供了更為直觀的視覺效果。善于在恰當的時間運用網絡技術,對于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和營造文學氛圍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僅是學習繼承沒有創新,沒有融入時代元素,我想這樣的語文教育也是不成功的。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教學中教師主動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聯想、想象、類比、推理、判斷、發散、轉化等創新心智活動;每學期組織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小表演等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表現能力和動手操作的習慣。語文教師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倡導研究性學習。

結語

語文,是我們的國文,我們文化傳承的基礎學科。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是新課改的要求,是現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可否認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語文教學肯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用網絡技術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研究報告》山城區第九小學課題組

【2】小學畢業班語文經驗交流材料,水中心小學,坤鳴

【3】怎樣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花茸

篇2

關鍵詞:理性;積累;提升

這幾天,寶帶實驗小學全體語文老師認真學習了“蘇州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小學語文欄目)”這一文稿,盡管只有欄目,沒有具體的內容,但看得出這些欄目內容豐富,切實關注學生、教師和家長的需要,提供給他們所需的各類教育資源和服務。這不僅能為老師、家長提供向專家學習的機會,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料,更為學生開辟了另外一塊自主學習的空間。同時,平臺將課內知識與課外延伸相結合,為教師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一、環環相扣,知識全面;理性有余,稍欠趣味

一、二年級的欄目包括“課文導學”、“課文朗讀錄音”“名師課堂”“閱讀廣角”“識寫平臺”“積累坊”“語言實踐角”等。這些欄目一環扣一環,知識點系統而又全面,可以說是再現了小學低年級段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整個過程。應該說肯定會受到低年級學生、家長以及老師的歡迎。比如說,名師課堂的內容,這些網上學習、復習視頻課程體系,讓全蘇州的孩子都能共享這些優質教育資源。名師教學,親切幽默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全市孩子受益。教師清楚準確,深入淺出的講解,也更容易讓小學生所接受。如通過視頻教學,教師在書寫要領的講解之中或講解之后,都有示范指導,形象直觀,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正確掌握了寫字的方法。此外,對于全市老師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的平臺。通過這一體系,充分發揮名師的教學示范和引領作用,為提高廣大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指引和推動作用。老師更能從中汲取營養,反思自我,從而獲得精神的洗禮、情感的熏陶和理念的提升。所以說,這些欄目是有價值的,可操作的。

在這里,我們以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重點提出的“趣味性”談一點建議:如果要更好地利用這些欄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趣味性上需要加大力度。比如說:在幾個練習的欄目里設置幾個類似于“闖關游戲”或者說是“有獎學習”等學習板塊,讓學生在學習這一系統的欄目中間品嘗學習的快樂,在一關又一關的學習體驗中激發更大的探究興趣,為今后的學習探究及發展奠定基礎。

二、步步抓實,方法引領;重在積累,增設互動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它是天長日久的積淀。因此,要想學好語文,首先就要會學習。學生連自學的方法都沒有,談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談何積累。

對于中年級的欄目,我們認為欄目也很豐富,同樣是針對了中年級教學的特點精心設置的。針對中年級段是閱讀和習作的起點段,是學生語文素養有個大的突破的過渡期。學會能否在三四年級里真正愛上語文,指導學生如何學習,交給學生學習方法相當重要。

鑒于此,我們討論后認為:要特別關注在“預習指導”這一欄目中提出的指導一些預習方法,除了要把各種預習要求和方法說清楚外,最好能提供一個預習反饋的板塊。比如說:要求學生預習中讀課文,可以設置一個“錄音空間”,讓學生在預習課文后,把自己的讀文錄在空間里,學生自己和家長都可以聽聽。再比如:由于三年級是學生作文的起點,針對這一情況,結合“作文實踐平臺”,讓學生把每次的練筆傳到平臺,設置一個“習作評評看”,有專家名師選擇一些習作互動打分,及時提出不足。這樣一來,在中年級段把學生的學習習慣養好了,把學習方法教好了,把習作方法指導好了,到了高年級段,語文教學更容易了。

三、層層遞進,全面提升;整理歸納,終身學習

高年級段的欄目是在中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后設置的,欄目體現了高年級段學生學習的現狀,也是從高段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基礎上出發的,是中年級欄目的承接和延續。

其中,“自學指導部分”提出:與“要點提示”相結合,對文本內容、主旨等重點作簡析,以問題等形式引導學生整體及精要句段等進行思考鑒賞。如果說中年級的自學指導側重于方法的指導和引領的話,那么到高年級就是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我們這樣想:是否能夠在這欄目中體現學生預習成果的板塊,比如說是“預習收獲展示”類似于此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寫寫認識,寫寫心得體會等,然后通過學習后再次來寫寫心得,對照前后的收獲,評評自學的能力。相信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定能飛速提升。

其次,對于一線教師來說,能夠欣賞到特級教師的課是一種榮幸,一節好課能夠讓我們感受名家的教學風格、教學魅力,能夠更好地解讀教材,解決我們教學中的困惑,更能為我們今后教學指明方向。“教學實錄“這個欄目,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快捷的學習機會。我們覺得,除了實錄,能否再提供一些教學視頻,這樣能夠讓我們更好地欣賞到重點環節的處理,學習名師的教態、語言及教學機智等。

最后,我們覺得,高年級段中六年級語文的學習,不僅是小學語文學習的終點,更是初中等更高層次的學習的開始,乃至是終身學習的轉折點。因此,這期間的總結學習至關重要。結合當前學習競爭的壓力,結合家長的共同愿望,所以,我們建議:在高段欄目中是否有對小學階段所有語文知識點整理復習的欄目,有讓學生舉一反三的綜合練習,有與初中銜接的語文知識要點……這樣就能使平臺里的欄目和內容更加完整、更加全面,更受大家的歡迎。

篇3

我們應當清醒頭腦,走出教育科研的“亞健康”狀態,讓科研從“天堂”回歸教學實踐的田野,開展“草根”研究。具體來說,教育科研“定位”要轉變,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科研,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對教育理論的研究,也絕非要求教師們去探尋新的教育教學規律,而應關注對現實問題的研究,期望能帶著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去分析、嘗試,去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效果。科研功能要轉變,應從學校的“名片”轉為內涵發展,應該去除“功利化”心態,從學校實際出發,請專家“引領”,在梳理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反思困惑,聚焦問題,提煉出通過研究確能使學校“強筋壯骨”、生發后勁的課題來。

我是一名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師,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不斷地追問:究竟什么是閱讀教學的目標?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就此說過一句廣大語文教師耳熟能詳且十分經典的話———“教是為了不教”。既然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如此簡單而明了,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大可不必絞盡腦汁、花樣迭出去煽情,也不必白白浪費過多時間一味地讓學生去感悟、體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而應從“天堂”回歸“田野”,返璞歸真,做到簡簡單單教閱讀,扎扎實實教技能,還其閱讀教學的本來面目。

教給學生“默讀”、“略讀”、“瀏覽”的技能。追古溯今,“讀”可以說是教師比較基本的行為方式。在古代無論是文人墨客因詩性大發而“朗詠長川”,還是私學書堂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都說明“讀”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行為方式,即使是在教學改革深入開展的今天,“朗讀”仍然是閱讀教學永恒的主題。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用“眼動”的方式進行默讀。在學生剛開始學習默讀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由詞到句,由句到行,由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讀速度;同時,讓學生邊讀邊畫(如畫出重點詞,中心句等),體會如何在默讀時捕捉重要信息。稍加熟練時,可要求學生經常性地對閱讀材料提出疑問,進行反思和批判。久之,學生便會養成正確的默讀習慣,默讀能力,閱讀水平自可逐漸提高。瀏覽,是高年級教學的重點。要教會學生有目的地、帶著任務進行瀏覽,要逐漸提高瀏覽的速度,學會一目十行地讀,要培養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以訓練精讀為主,訓練略讀、瀏覽為輔;要有意識地通過整合資源、擴大閱讀量,把精讀、略讀、瀏覽結合起來進行訓練。而在課外閱讀中,略讀、瀏覽就會發揮較大作用。

教給學生理解字詞句的技能。高年級階段的老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中年段所習得的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加強學習的遷移。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詞句的感彩和表達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朗讀感悟,對詞句進行積累、內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在高年段的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還要教會學生借助工具書,調動生活和知識積累,理解或推想出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體會其表達效果。

教給學生分段、概括段意和課文主要內容的技能新《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提出了“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就是要求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段落。這說明新《課標》仍然把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作為閱讀教學的目標和任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沒有理由對“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傳統做法嗤之以鼻,我們應理直氣壯地教會學生給文章分段,理清文章思路的技能,教會學生概括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技能,讓學生終生受益。

教給學生品味語言、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技能。品味語言,就是對課文的語言運用進行品味、理解、鑒賞。新《課標》在總目標中也強調要求學生能“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高年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從抓住文章中的好詞佳句、精彩段落、修辭手法、表達特色等方面入手,反復揣摩、反復品味、反復鑒賞,加深對課文豐富內涵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篇4

我自XX年9月調入曹東莊小學任教導主任,轉眼五個年頭過去,回顧幾年來的工作,我用我的知識、智慧、情感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工作,在態度上積極主動,率先務實,勤政敬業,敢于創新。能正確定位,校長負責學校的全面工作,工作即多又雜,許多工作需要主任直接去抓,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好校長的助手是主任應盡的職責。團結產生力量,凝聚誕生希望。一個團結的班子,一個和諧的團隊,是提高學校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證。主任是連接校長與老師的紐帶,作為教導主任,我深深的感到橋梁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我盡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我分管我校的教學工作,主抓學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現在我以校本研修工作為例談一談我校的教學工作:

一、教學方面的常規工作

我主抓學校的教學工作,每次開學初制定好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和校本研修計劃,計劃切實可行,計劃落實到周,并監督實施。開學初校長和我組織領導聽推門課,并及時給予指導交換意見,特別是我校的新教師較多,新教師的課需要把關培養,如我們第一次聽了賈爽老師的課《認識物體的形狀》、李輝老師的課《水與生命》,聽后認為他們的課在教學方法上還需要改進,于是對他們進行了跟蹤聽課、跟蹤指導。每節課后及時給予指導交換意見,現在使我校的新教師的授課水平提高很快,能夠勝任教學工作。本學期教師之間互聽課活動開展的很好,我校教師現在均完成了20節左右。我校堅持月考制度、期中學區統考制度,每次月考我精心設計月考試題,并堅持教學質量分析制度,在這方面得到了督導評估領導的肯定。如:本次期中考試,我校召開教學質量分析會,教師對這次考試每位教師逐一對所教學科進行全面教學質量分析,并及時總結、研討,寫出自己的改進措施。我對全校的教學質量進行分析,并對共性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措施。

二、在教研方面,依靠教師,落實以研促教、以學促教的思想

社會的發展對教師的工作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不能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傳統的教研流于形式實效性差。改變這種現狀,從XX年開始我校的教研工作已經步入正軌,積極主動地組織教師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每學期開學初制定好我學區切實可行的校本研修計劃,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師學習課改理論、踐行實踐活動,每學期校長及領導班子成員都能給教師進行專題講座,如本學期薛建江校長講《如何說課》、我講的《如何進行閱讀教學》等專題講座,促使教師在觀念、角色、教法上有一個大的轉變。抓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中心環節,因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唯一途徑是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如何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我學區充分利用我校和小黃山小學距離近、均有同軌班的優勢,經常開展一課多上、同上一節課、跟進上課等活動。教研活動雙周學區集中研討,單周學校教研,不少教師骨干在課例研討中成長起來,可以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每周教研活動,我都會配合教研組長精心組織,特別在課例研討中每一次老師都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由于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業務優勢,通過真摯的交流,更讓大家獲益匪淺。一個蘋果換另一個蘋果,還是一個蘋果;一種思想與另一種思想的交流則會收獲兩種思想,有時還會產生新的思考。我已經感受到老師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在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有望提到一個新高度。使教師在課堂上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培養合作探究能力。我校的李丹講的優質課課《可愛的草塘》和《天氣與生活》獲市級獎勵,王荷美老師的《分數的初步認識》課獲縣級獎勵,李丹老師的閱讀指導課《皮皮魯與魯西西》獲市級獎勵,這都是教研活動中結出的碩果。我校與小黃山小學經常搞跟進上課和同上一節課活動,如:李立新老師在教研活動中上了一節五年級的數學課《分數的初步認識》,先是在小黃山小學五年級上的這節課,通過課例研討,我們認為他有必要重上這節課,于是他用我校五年級學生重上了這節課,結果教學效果很好很成功,但生成了新的問題,鞏固練習時有一道數學題“一個物體長度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米比較哪個長?”這道題一直到下課學生也沒有搞清答案(因為答案分三種情況討論),研討后我給大家留了思考問題,“誰能有解決這道題的好辦法”,課后我和茹彩臣老師繼續探究這個問題,我和茹彩臣老師根據這道題的題意做了演示教具“米的1/3和1/3米的比較演示器”,李英云老師首先在課堂上試用效果很好,有推廣價值,此教具還在縣自制教具評選中獲縣級二等獎,我校的許多教具的制作不是為制教具而制教具,教具都在課堂教學中產生,又服務于教學。教研活動真正解決了教師教學中的困惑,我校的教研活動真正收到了實效。活動走在了其他校的前列,被評為校本研修先進校。

本期在校本教研活動方面,開學初根據教師的疑難困惑確定了研修主題,使校本研修向從深發展,注重實效,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使新課程理念和目標有效的落實,推進課改實驗全面、健康、深入地開展。如我校低、高年級語文教學的主題研究,高年級的研修主題“高年級講讀課文模式的探究”、“低年級閱讀課文模式的探究”。

高年級語文教學課例《百合花開》,通過集體備課,單云萍老師主講了這節課,通過反復研討,縣教研室袁亞玲主任聽課后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節課指導后可以推廣。低年級教研組也同樣進行了主題課例,由劉英華老師主講的課例《特殊的葬禮》,在深入鉆研文本的基礎上,以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匠心獨具的巧妙設計贏得了大家的一致稱贊,驪城教育網《基層信息》欄目對我校語文校本教研進行了報道。總之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也得到了督導評估小組的肯定,我將繼續努力抓好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

篇5

可是,在語文教學中,十有八九的教師認為習作教學成了他們的攔路虎。不知怎樣才上學生會寫習作,寫好習作。每完成一個單元的習作,就有如釋重負的輕松感。但接下來的批閱又成了一座大山,直到下次習作才能徹底摧毀它。最后的評講還是解決不了“心頭之恨”。這樣一番折騰下來,當然沒有誰樂意承擔這“如狼似虎”的語文教學了。

本人從事語文教學已長達20余年,和習作早已打成一片。在教學中,同樣遇到了困惑:如何克服學生習作的畏懼感?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我發現有以下幾點原因制約著習作教學的“難”:

1未認清各學段目標,人為拔高難度

《課標》指出關于寫作的目標:第一學段定位于“寫話”,第二學段開始“習作”,這是為了降低學生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自信心。第三學段要求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在一年級末寫一段完整的話,在二年級時不會寫的字還不能用拼音代替。孩子入學年齡6歲左右,習慣了平常的口語交流,一下子轉化為書面交流,畢竟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對身處農村的孩子更難)。而《課標》中還指出,第一學段的重點是識字、寫字教學,要求多認少寫。俗話說,沒學爬就學飛,這樣的速成又有多少學生能達到呢?到了二年級,學生測評中得滿分的就越來越少了,因為寫話總不能讓老師滿意。習作,給一入學的孩子來了個下馬威。第二段學段主要進行片段練習。可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在習作中要有事情的起因,具體的經過,文末還得有感受。這幾點都做到了很不容易。如果只要把精髓部分,即事情的經過寫清楚了,又何愁開頭和結尾了,可要求才習作起步的孩子面面俱到,類似于《揠苗助長》,難怪常常老師抱怨學生不會寫文章。到了高年級,又責怪寫得平淡無味,不會潛詞造句等等,這樣的要求一個班沒幾個孩子能達到,,也沒有多少孩子的習作能得到老師的認可,令老師滿意者寥寥無幾了。整個小學階段,語文給孩子刻上了深深的烙印――習作難。試問:多少孩子喜歡寫作?搖頭者居多吧。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厭惡寫作,更談不喜歡語文了。

2缺乏觀察,實踐活動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作的源頭何在?生活中的人、景、物,所見所聞所感等囊括了寫作內容。可很多時候,老師們在孩子習作前,在教師里指導后,就讓孩子們下筆成文了。閉門造車,關門寫文,效果會好嗎?

在三年級起步習作時,我就意識到這點。在一次寫景狀物中,我帶領學生帶上紙、筆到操場上觀察梧桐樹。從整體到部分,從主干到枝葉,用眼看、用手摸、用鼻聞、再加上想象,孩子們邊看邊說,興趣盎然。孩子經過這番動態,還愁沒話可寫?一些綜合性學習,需要孩子們利用課余時間去調查走訪,這些都必須讓他們親自動起來,活躍起來,他們親自參與了,無形之中他們的活動又成了寫作的泉源。語文課上的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都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的空間。有次半命題習作:“我學會了……”,我請來了美術老師,教孩子們現場剪紙,那堂課下來,學生不僅學會了剪紙這門技能,還寫出了特別優秀的習作。這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科學課上的實驗、體育課上的活動、孩子們的走親訪友等都為我們的習作提供了豐富的泉源。生活是個大舞臺,讓孩子們盡情遨游在其中,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寫作素材。

3教師指導方法不夠恰當

大多數教師在寫前都要千叮嚀萬囑咐,生怕自己說得不夠詳細。最后干脆要么自己來一段范文,要么請優秀孩子口述下習作。我也曾這樣做過,才發現那是個錯誤的導向。全班幾十個人,寫出來的文章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模式,事例大同小異,,甚至用詞都與范文如出一轍,這樣的文章毛病不多,但沒什么嚼勁。把別人的體會嫁接復制過來,沒有一點個性化的成分,沒有個人獨特的感受。要么人云亦云,要么無病,缺少創意。后來,我才發現那是范文惹的禍。

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嘗試“作后指導”。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學生初稿完畢,再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來評改指導,而后學生修改謄抄,既能矯正一些問題,又避免了千“文”一面。”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個性發展才得以彰顯。這也正是《課標》所要求,這也正是我們老師所期盼的百花齊放。

我們讓習作教學由一只狼變成一只貓并不很難。我們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試圖都培養成一個個小作家。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學生寫作內容就不會不再那么單一,寫作水平自然會得到提升。

篇6

關鍵詞:閱讀教學;自主;語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83-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作為語文教師,在平常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不斷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增強語文學習的實踐性。那么,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進行自主語文實踐呢?下面,筆者以《白楊》這課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課前自學,完成預習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以閱讀為本位,閱讀教學中的核心環節便是對課文的解讀。解讀應是一種個性化的再創造過程,應當由學生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而且,解讀課文是學生應有的一種權利,更是一種基本能力,是他們獲得學習發展、全面提升語言素養的重要途徑。解讀課文要注意“以生為本”,應當呵護學生自主解讀文本的積極性、主動性。《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實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最根本的是落實自主學習這一關鍵環節。

課前自主學習是學生對文本初步自我體驗、自我領悟、自我掌握的過程,是課堂教學、合作學習的基礎。為了引導學生真正獨立直面文本,反復與文本接觸,獨立自主參與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學習準備,而不流于形式,筆者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把預習作業指向文本細讀,設計了“課前六步自學法”,即一讀(讀課文3~5遍)、二畫(畫出生字新詞、好詞好句)、三思(理解生詞、思考課后問題、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疑難問題)、四查(查找有關材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的簡介等)、五注(旁注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3~5處)、六寫(生字組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讓學生在自學中不但“有規可循”,還能讓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有用武之地,真正體驗學習的收獲與樂趣。

二、課堂交流,提煉問題

課堂交流首先讓學生有重點地匯報、交流自己運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的一些比較簡單的學習內容,然后組織學生交流預習時遇到的困惑,進而提煉學生關心的研讀的中心問題。例如《白楊》一文,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是:(1)大戈壁上的白楊樹有什么特點;(2)作者為什么寫白楊。這兩個問題既是文章的核心,又是學生心中的疑竇,還是解讀這篇課文的路標,教學由此切入,課堂就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陣地。當然,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提出問題的關鍵詞,幫助學生把學習探索引向深入。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前必須做足功課――細讀文本、研讀學生、預設課堂。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對學生的質疑給予張弛有度、恰如其分的引導。

三、主動探索,解惑釋疑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牢記著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教師組織引導學生的自主解讀,從疑問開始,將十分有利于激發和形成學生對文本解讀的內部誘因,從而深層地調動學生的生命活力。如解決問題(1)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默讀相關語段,從中找一個詞概括回答,學生準確地找到了“高大挺秀”一詞。教師接著讓學生朗讀,在學生理解“挺”就是“直”的意思后,教師問“作者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呢?”讓學生回頭讀讀第一段,學生便明白了大戈壁渾黃一體,非常荒涼,白楊樹長在那兒,而且長得茂盛、碧綠,當然顯得特別美麗。教師又追問:“白楊樹僅僅是外秀嗎?”組織學生自由讀14段,教師板書其中的關聯詞,然后動情地背誦該小節,進而讓學生認真朗讀、背誦,體味白楊樹的內秀――高尚的品格。這樣,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有效地達成了解讀課文的要求。教師的參與、指點,又自然無痕地推進了解讀的深度,更加激發了課堂的生命活力。這一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究,這與老師將現成的答案直接告知會形成截然相反的效果。

四、讀寫結合,總結提高

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如果說學習是把客觀知識變成自己主觀認識一部分的過程,運用就是學習者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關注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其好處,是言語內化、遷移運用的重要途徑。如《白楊》一文,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其提出的問題,“作者是單純寫白楊嗎?”,可抓住“沉思”一詞,讓學生讀有關的語段,理解沉思的內容,體會前后照應和借物喻人的寫法及好處。課后,還可以組織學生仿寫。而課堂上,由于時間有限,則可以寫寫片段。如《白楊》一課,教師課堂上可讓學生展開想象,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寫一段話,描述文中的這位叔叔。這樣緊扣課文情境,將理解內容和運用語言形式結合起來,得意、得言,一箭雙雕,渾然一體,可以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統一。有學習,有收獲。每學完一課,筆者都要求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評價,并鼓勵學生針對各自的情況與同學交流梳理,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走向下一站的自主語文實踐。

五、授人以漁,把握關鍵

篇7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困惑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73-02

一、存在的主要困惑

課改的關鍵在實施,實施的關鍵在課堂。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盡管改革不斷深化,課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強,但一些學校的語文教學效率仍然低下,教師教學困惑層出不窮。

1.教學目標的定位如何才算合理?新課標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主要還是以測試成績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效,教師的目標定位何在?

2.如何立足課堂,有效教學?現在有些教師習慣于課堂滿堂說,課下再作業;家長習慣于學校沒有學懂,課外再來補。這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我們該如何向四十分鐘要質量?

3.語文教師與時俱進,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小學語文課該側重教什么?不少資深人士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可不少人又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那么,作為語文教師,該如何打造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之高效課堂呢?

4.如何實現新課改課堂教學與學生應試成績不相沖突?新課改大力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這的確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可我們又得迎接學生應試能力的測試。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是能夠讓學生考好的教學,能夠得到高分的教學,否則何談“課改”呢?

二、建議與對策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扭轉語文課堂教學不活躍的局面的重要性和緊迫感,認為,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準確把握關鍵目標

我們的語文教學是有“預期目的”的,即《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三維目標。但一節課就只有四十分鐘,因此,我覺得在眾多的教學目標中,我們應該把握關鍵,這個關鍵目標不用多但應該實在、重要、主要。關鍵目標從哪里來?就從本年段的教學重點中來,從課文的教學重點、難點中來,從學生的問題中來。教學目標是多元的,同時也是預設的,要把握好關鍵目標,教師要潛心研究文本,充分挖掘蘊藏在文本中的多元目標,實現教學目標與文本的溝通,寓教于文,真正做到制訂教學目標既全面又科學,定位有重點,恰到好處。

2.“訓練”“閱讀”,不可偏頗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訓練”與“感悟”是落實語文學習中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基本途徑,因此,只強調“訓練”或“感悟”而丟棄另一方都會有失偏頗。這就要求我們在引導學生“感悟”中結合“訓練”,“訓練”中加深“感悟”。“訓練”使之熟,熟則能悟,悟則能化,化則更熟,從而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3.精心組織合作學習

走進當今的課堂,合作學習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隨處可見。但觀察研究發現,教學實踐中的小組合作學習還不成熟。鑒于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精心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開始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和任務,并對操作程序給予說明。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考慮合作學習的時間問題;其次,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要給學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機會,并及時給予反饋和總結。

4.學生逐漸習得方法

古語曰:“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于終身受用無窮”。葉圣陶說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思想。讓學生習得學法,是課堂高效的一個大的工程。

布魯納認為:教育的經濟法則,是需要學生記住的事實愈少,掌握的學習方法愈多,就愈經濟。文以載法,教師有效地借助文本,用發現法、比較法等細致地引導習得方法,寓教“學法”于學課文之中,寓學“學法”于聽說讀寫之中。我想學法指導就應該像張飛穿針――粗中有細,簡單而不草率,就應該如春雨――潤物無聲,使學生逐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讓學生未來的學習充滿動力、充滿能力。

5.善于反思,加強學習。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教育要現代化,教師必須專業化。“一次充電,永遠放電的時代已經過去”,教師首先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是形成終身學習社會的基石。當今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不再是“教師本身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師要有一河長流水”。而只有教師本身知識豐富了,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游刃有余,才能讓學生信服。

誠然,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仍舊困惑良多,但我們必將風雨兼程,收獲如彩虹般絢麗的教學之花。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要靜下心來看語文,常常反思:我的教學有效嗎?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將依舊是我們的教學上的座右銘。

參考文獻:

[1]朱寧波,張萍 .《組織合作學習 教師該做什么》《人民教育》2003.9.

篇8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4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4-261-01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合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對于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強化教學內容與教學難點的突破、培養學生的思維、訓練能力、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方面,提高學生學習漢語拼音、識字、閱讀、寫作方面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談一些經驗和體會。

一、信息技術與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有效整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導入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學習內容制成課件,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巧妙、恰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補充學習的知識背景,及時提出學習課題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題產生深厚的興趣,必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的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它必將是促進小學語文課程內容拓展與革新的一個主要因素,能使教學內容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克服了小學語文教學中那些缺乏時代氣息,脫離現實生活,以及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給學生學習帶來的不便,也能從另一個側面解決舊教材中“難、繁、偏、舊”的弊端。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途徑。過去靠老師口若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可是如今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很多課文對于抽象思維較差的學生理解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當利用FLASH制作的動畫給學生演示之后,一切便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計算機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的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把宏大的場景作稍微處理,對瞬息萬變的事物作定格分析,化繁瑣為簡易,化枯燥為生動。

三、信息技術與學生思維能力訓練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的豐富的多媒體形式的內容,必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起到深遠的影響。當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被廣泛地運用,學生的信息意識形成之后,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和提煉能力必將隨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我在制作課件中大量超鏈接的運用,特別是網頁的超鏈接所帶來的便捷,對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及擴散性的訓練得到加強。研究事實說明:創造思維通常雖不是實驗后的產物,但一定要通過科學實驗或嚴密的邏輯推理進行驗證。

例如在《愛迪生救媽媽》這篇課文時,由于這篇課文內含極強的物理學知識,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模仿愛迪生操作的過程進行操作,讓學生感受創新的過程,激發創新的興趣。可是由于我校條件的局限,我們沒有條件去重復這些事件,使得這種教學假設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們一廂情愿的美好假設。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后,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我通過自己制作的課件來進行演示,基本上將操作過程還原在課堂上,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情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訓練學生進行具有超鏈接結構的電子寫作,能使學生的思維從平面走向立體,其思維的整體性、創新性和嚴密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四、信息技術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有效整合

篇9

[關鍵詞]語文;理性;語言;思維;個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29-0039-04

[作者簡介]余堅(1962―),男,廣東高州人,本科,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教育研究室教研員,小學副高級。

小學語文教學正在經歷著從教學理念、課程內容到學習方式、教學手段和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大刀闊斧的改革,然而濾盡浮華,冷靜審視,小學語文教學卻存在很多困惑,諸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孰重孰輕?語文教學要“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語文素養諸要素中哪個要素是主要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老師的作用如何體現?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究竟以教材資源為主還是課外資源為主?要解決這些困惑,必須理性地思考我們語文教學的性質和任務,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努力促進語文教學回歸學科本位。

一、言語學習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

崔巒先生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功能是學習語言,培養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感悟表達的精妙,在培養語感、提高整體把握能力、領悟讀寫方法上下功夫,特別是在用字上下功夫。

(一)找準言語訓練的基點

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大問題,是階段任務不清,教學目標越位和不到位的問題同時存在。低年級忽視朗讀教學和詞句教學;中年級忽視段落教學;高年級只注重分析內容,忽視學習語言、領悟寫法。各年段重得“意”、輕得“言”。究其原因:一是不清楚“教什么”,二是不懂得“怎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辯證的統一體,只有清楚“教什么”,找準語言訓練的基點,才能使“怎么教”更有實效。如教學《頤和園》這篇精讀課文,一位老師在學生初讀課文,理解作者是按 “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昆明湖” 的游覽順序表達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1.作者在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分別看到什么?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抓住描寫景物的句子體會,并總結學法。2.自主研讀“長廊”和“昆明湖”的段落,一抓特點,二悟表達方法。3.學習文中寫法,描寫校園一角。4.文章哪些語句提示了游覽順序,找出來,體會其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這位老師抓住了年段訓練的基點,清楚地知道訓練什么,什么時候訓練,訓練到何種程度,學生的實踐活動是有意向的,且是互相聯系、逐步深入的。

(二)理解言語表達的形式

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的問題實際上是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的爭執,對廣大教師來說,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言語形式,什么是言語內容。通俗地說,“言”,是指語言文字的各種知識,也包括言語表達的技巧與藝術,它指語文的工具性。“意”,是指通過語言而得以傳達的各種思維、情感、思想、意志與人性,它體現的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其次,要弄清楚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的關系。從語文課程的終極目標看,語文教學應該通過對言語形式精妙的品味,進一步提升人文、情感的內涵。一句話:“言”“意”兼得是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

(三)致力言語內化的引領

言語的學習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認讀、理解、內化、記憶。 認讀是基礎,理解是前提,沒能正確讀通文本,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學生就不可能內化運用文本語言,使消極語言變為積極語言,使文本語言變為學生自己記憶儲備的語言。如郭初陽老師在教學《鳥的天堂》中“眾鳥紛飛”片斷的時候,從感受語言文字到理解語言形式、引領語言內化、發展語言能力,很有獨到之處:1.讓學生研讀課文,找一句跟鳥有關的句子。2.在學生默讀、思考、匯報后,引導學生朗讀描寫“眾鳥紛飛”的段落。3.在學生完成感情朗讀、填空式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仿照“眾鳥紛飛”這個言語形式,選擇一個自己所熟悉的場景(不再是樹林,也不再是鳥了,狀態變了,動作也變了),表達一個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子。這樣,學生不但留住了巴金文章的語言格式,還得到了寫一個大場面的啟示。

二、思維發展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素

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發展思維。正確地發展思維,是語言能力提高的前提;有了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必將會促進思維的發展。語言和思維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是統一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同時又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語文教學必須堅持語言訓練和發展思維的統一,語言訓練和思維方法的統一,思維的培養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

(一)培養良好思維品質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維品質則是智力的支柱。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直接影響思維能力的發展。這是因為人的思維既有共同規律,又有個體差異,這些差異,我們通常叫思維品質。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人無時無刻不在思維,而且都以自己習慣的方式思考著問題。語文課程標準也告訴我們,“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有目的的反復訓練,不僅可以矯正學生不良的思維習慣,而且能使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邏輯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維品質得到發展。

(二)訓練基本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應培養哪些思維能力?盡管看法有別,但是我認為以下幾種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值得關注的:一是直覺思維能力,二是想象能力,三是求異思維能力,四是求同思維能力,五是邏輯思維能力,六是創造性思維能力。這些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片面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發展的。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學這一句子可通過比較、討論兩個“幸福”的不同含義。讓學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即在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時,也不忽略求同思維。這樣,才能“放”得開,“收”得攏,準確感悟兩個“幸福”的“同”與“異”,使教學收到良好效果。

(三)追求有效思維價值

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關鍵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語言現象中的字詞、句型、段式、章法就一個具體的思維流程來說,都遵循一條基本法則――就是必須從思維起點開始,逐步走向終結。即有一條思路,這就是思維的有序性。語文課堂教學切忌無的放矢,應該抓住具有整體性、綜合性,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維。但這樣還不夠。正如王尚文所說:“語文思維是指主體在讀寫聽說活動中與言語同步展開的思維活動與思維能力。”語文思維能力指在聽說讀寫活動中與言語同步的思考能力。要達成這樣的能力,就必須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努力追求思維過程及其結果的質量,使語文思維活動做到有序而有效。

三、語言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重視對語言的理解,更要注重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將語文實踐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定位在“語文實踐”上,就是認定語文課是關于語文實踐的教學活動。

(一)獨立自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語文教學要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知識的主人,才能真正具有一種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的能力和愿望,才能提高課堂效率,進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如何保證學生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我認為:首先,要把時間還給學生。教師對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給予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凡是學生能讀懂學會的,就讓學生自悟自得。其次,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分享學習收獲,進行學習評價。這是落實自主、獨立、創造性語文學習的基本條件。

(二)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我國語文教育的靈魂。隨著新課標理念的深入推進,閱讀教學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教師“滿堂灌”的現象減少了,但“滿堂問”增加了。在改革和反思中我們發現,有些經過歷史錘煉和實踐完善的學習方式仍然成為我們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方式。比如語文教學中的――讀。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今天我們仍舊提倡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為本就是以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為本。但并不是無限制地將課堂教學變成學生的自由閱讀,也不是放任學生在課堂內胡思亂想。教師是要對學生的讀加以精心組織和指導,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習得知識、發展能力、挖掘潛力,努力體現:讀,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讀,一遍有一遍的方法;讀,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三)平等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對話”作為一種交往方式,意味著師生關系的平等,否定了“獨白式”的教育;“對話”作為一種認知方式,意味著知識與能力的動態生成,擺脫了“教材至上”的盲從。在這里,把“閱讀教學”定位為一種“對話”,無疑是對傳統教學的突破,折射出現代教育的理念之光。這里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流,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對話存在著對話權由老師主宰,對話目標不明確,對話脫離文本,對話內容膚淺等弊端,影響了閱讀教學的質量。要提高閱讀教學質量,一要營造對話的平臺,讓學生愿意對話,有機會對話;二要圍繞對話的載體,充分利用閱讀期待,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解讀文本,挖掘對話的資源;三要指導對話的技巧,啟發學生抓住對話的“點”,構建對話話題,讓學生學會對話;四要重視對話的評價,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互動對話,讓學生享受平等對話、探索新知的樂趣。

(四)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是小學語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重要的語文教學原則之一。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這句話道破了讀與寫的緊密聯系。杜蘊珍老師也認為:閱讀教學要把握語文課的方向,落實“學語習文”。 在學習了文本基本內容、言語技能、言語形式之后,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 光讀書,不練習,屬于只學不用,讀書既要明理,也要運用到實踐當中。而且,寫作還能促進對書本的理解。現在比較流行的是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來遷移鞏固,但許多讀寫結合往往變成了課文內容的“仿寫”,課文情感的演繹,而非表達出個性化的語言。今天我們的“讀寫結合”,應該走出急功近利的誤區,強調“熟讀精思”“虛心涵泳”,遵循語言習得規律,強化語言實踐,倡導語言創新。這樣,“閱讀得其方,寫作之能力亦即隨而增長。”

(五)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是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重要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孔子有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意是如果教師舉了一隅,而學生不能以三隅來說明印證,則不必強求回答,應該相機再加以引導。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知識遷移能力呢?實踐告訴我們,知識可以轉變為能力,語文能力的發展過程是也是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葉圣陶就十分強調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他說:“語文教學無非就是個例子,憑這些例子要讓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技能。”因此,語文教學要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實現語文學習能力的遷移,進而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四、個性培養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教育是育人,人是要有個性,然后才會有創新,最后才會有社會的進步。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倡導個性化的學習,尊重孩子的天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提出個性化問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由敢問到善問,提出極具個性的、富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提出一個好問題,與解決一個新問題的意義同樣重要。因為語文教學的規律就是以提出問題為開端,以探究問題為線索,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例如:學生在默讀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課文后,提出了很多個性化問題:為什么課題要用引號?為什么父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為什么說“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這些問題既是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學生理解文本的關鍵。

(二)鼓勵個性化感悟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對語言材料的初讀感知,到熟讀精思,再到活讀鑒賞,其個性感悟也就因人而異。如學習了《天窗》一文后,學生有了更多的個性化感悟:“天窗”是想象的翅膀;“天窗”是心靈的慰藉;“天窗”是快樂的源泉;“天窗”是孤獨時的朋友;“天窗”是啟迪智慧的老師;“天窗”是揚起希望的風帆;“天窗”是洞察宇宙的慧眼;“天窗”是開啟創造之門的鑰匙……

(三)發表個性化見解

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任務。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專注地傾聽,提出自己的想法,發表個性的見解。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在發表自己見解的同時,發現自己的問題,加深自己的體驗,豐富自己的理解。同時, 語文教學中“聽”和“說”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生生之間發表個性見解,可以從對方的見解中得到啟發,吸收和分享對方的學習成果。即使學生提出荒謬的假設,甚至和教師的意見針鋒相對,也要鼓勵他們的積極性,不諷刺、壓制,逐漸形成探究問題的民主學風。

參考文獻:

篇10

突出語文教學核心內容

人們把語文能力歸為聽、說、讀、寫,語文教學需要著力培養的也就是這四項基本能力。從能力角度來說,這四項能力都是重要的,本無輕重之分。但是從語文學科特點和能力形成過程來看,閱讀確實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一個不具備閱讀能力的人,他的寫作能力則無從談起。識字無非是手段,目的是為閱讀和寫作做準備。至于過去不被重視的口語教學,現在雖然已經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然而也不能與閱讀并肩。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是表達思想感情、進行交際的工具,但從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來看,雖然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出現得晚,但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更高級,使用書面語言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口頭語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習得,但書面語言必須經過專門的教學才能掌握。小學生入學后,擺在他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盡快地學習和掌握書面語言。而閱讀教學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抓住閱讀這個主要矛盾,其它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理解課文的表現和語言形式

理解課文的表現形式和語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學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極其重要的美育任務。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數是文質兼美,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為將來的文學鑒賞能力打基礎大有益處。

教材中選用了葉圣陶《荷花》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荷花已經開了不少,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在這段話里寫了荷花的形狀及顏色的靜態美,并運用了一系列動詞,顯然這些動詞不是無意識的使用,而是作者有意而為。作者用動詞表達的意思,正是課文后面所說的“活畫面”的具體體現。正是這些動詞的運用,體現了作者從獨特角度觀察和描寫荷花的精妙之處。這些動詞讓人明顯感覺到:荷葉也好,荷花也罷,花瓣、花骨朵、蓮蓬也罷,都在以旺盛蓬勃的生機、以不可壓抑的活力競相發育成長。因此,這池荷花不僅有外在顏色、形態美,更有著它充滿著生命力、生機勃發的內在美,而這一點更是作者要著力表現的,否則為什么他會在課文中慨嘆畫家難于將這池荷花畫活呢?

重視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學作品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精選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感彩濃重,既體現了作者健康向上、高尚美好的情感,又表現了作者對丑惡虛假情感的批判。人的美好情感是后天習得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體驗課文對美好的贊揚和對丑惡的批判中,形成是非的分辨能力,形成愛憎分明的性格,從而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

《翠鳥》一課最后一段話:“我們真想捉一只翠鳥來飼養,老漁翁跟我們說:‘孩子們,你們知道翠鳥的家在哪里?沿著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啊!’我們只好打消了這個想法,在翠鳥飛來的時候,我們遠遠地看著它那美麗的羽毛,希望它在葦桿上多停一會兒。”這本是一段充滿情感的語段,有一位教師卻將理解的重點放在翠鳥住處的特點上,大講翠鳥的生活習性,這和作者的初衷相去甚遠。其實,這段文字處處都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由想逮到到打消念頭再到遠觀希望多停留一會兒,無不體現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打消想法”是對“真想”的無奈和失望,“遠觀”和“希望”又是對失望與無奈的補償,一個“情”字貫穿這段文字的始終。如果忽視了這段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頗。

引領學生體味閱讀感悟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學中,筆者教學《黃果樹瀑布》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手段,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在頭腦中形成這“大自然的杰作”的具體表象,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和大自然的無限生機;讀《愛如茉莉》時,指導學生從“在醫院爸爸媽媽握手而眠”的細節描寫中,感受父母間平淡而深厚的感情,體會人間親情的美好,理解“真愛就像茉莉”;從《誠實與信任》中感受誠信的可貴;從《生命橋》《蟻國英雄》中懂得敬重卑微、熱愛生命,體會合作的力量及抱成團的智慧……無須任何贅述,無須任何的講解,孩子們盡情地品讀,細心地感悟,這美的事物,這美的色彩,這美的境界,這美的人格,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學生在品讀、感悟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體味著真善美。

“文字孕蓄情感,閱讀豐盈生命。”關注閱讀感悟說到底是為了建設學生的精神家園。教學中,讓感悟為生命涂抹本真的色彩,力求使學生在真善美的氛圍中全面地掌握知識、開啟智慧、陶冶心靈、完善人格,為一生的發展積淀堅實的精神底蘊。

目標的設定是教學的起點與歸宿,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制定明確的、恰當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

在設定目標時,首先對教材、學生的分析是必然的。要去研究教材在課程標準和整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前后聯系,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除了研究教材和教參外,教師還要多閱覽其它相關的參考資料,補充教學內容,在教材的基礎上拓展教材。把課后練習分散到課時中完成,每節課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完成課后練習,及時復習鞏固新學知識。另外,目標的設定還需要關注接受對象――學生,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

目標的設定,離不開課標的指導,課標的“三維目標”要進行有效整合。整合不是簡單地疊加,而是各項內容的有機結合,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重新優化組合。這需要教師精心備課,找到交匯點,有目的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

實現人格養成、個性發展目標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適宜的情境下,學生會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情境的設置要有趣,激發學生的熱情。創設的情境不能過難也不能過簡單,而且問題要有生成的空間,避免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問題,否則就沒有意義了。教師也可以激發學生自己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問的會更加有趣。

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學習)的經驗和親身經歷來感受語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動中獲取信息,受到啟迪。語文學習中體驗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大聲地朗讀體驗、視覺沖擊體驗(從文本到文本描繪的事物形象)、換位感受體驗等等。但最有效的生成方式之一,教師要指導好學生如何質疑,抓住文本中的可疑之處,引發學生心中的疑惑,將疑惑轉化為問題,培養質疑意識,提高質疑能力。如課文的題目、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或語言空白點等,做適當的提示或者暗示,以增強質疑的針對性。對于學生的質疑,要合理有序地解決。利用學生的質疑問題,引導學生在讀中解決問題,為學生搭建一個“發現問題――多元質疑――互動解決”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帶著問題解決文本,發現新知,建構知識框架。

課堂是個動態的。動態生成,就是教學過程中隨即開發和適時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隨機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如:課堂上學生對話精彩的時候,抓住剎那的精彩生成,精彩的回答,教師不僅僅需要鼓勵和夸獎,還要把這種精彩當做一種教學資源,利用這種新的資源,通過及時評價,引領更多的學生走進精彩的世界。讓學生爭論不休的時候,抓爭論促生成。當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抓錯誤促生成。

當下,學校大力提倡“減負”。“減負”不等于不要作業,適當的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鞏固,更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不僅有利于知識的獲取,更有利于能力的培養。語文課程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而豐富的語言積累光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可以讓家庭作業來輔助實現這個目標。語言的積累可以作為一項常規作業長期堅持,如:每天30分鐘讀課外書并作好詞好句的摘抄。常規作業的完成也不僅限于晚上,自己靈活安排就可以。特定練習一般是針對所學新課的預習和復習。常規與特定相結合,既實現了課堂新學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又能很好地完成整個語文學習的目標――語言積累。作業還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練習,口頭作業與書面作業相結合。

在教學中,通過實施這樣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喜歡閱讀,熱愛閱讀,并且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自主地選擇閱讀資料,自主地選擇閱讀方式,自主地選擇交流方式。這樣,課堂上因為有了自主,才顯得生機盎然,每個學生也都會踴躍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個性也得到了充分張揚,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語文課堂成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樂園。這時的學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實的。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提高了教學質量,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