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的景觀設計手法范文
時間:2023-07-30 10:2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園的景觀設計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山石;園林功能;設計手法
假山即以造景游賞為主要目的,以土石等為材料,以自然山水為藍本,加以藝術的提煉和夸張,充分結合其它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的通稱。作為中國自然山水園的組成部分,假山置石幾乎在所有中國園林中都有存在,這并非偶然現象。中國園林要求達到“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高超藝術境界,園主為了滿足游覽運動的需要,必然要建造一些體現人工美的園林建筑,但就園林的總體要求而言,在景物外貌的處理上要求人工美從屬于自然美,并把人工美融合到體現自然美的園林環境中去,假山之所以得到廣泛的應用,原因在于假山可以滿足這種要求。
1 假山置石在園林中的功能與作用
1.1 作為自然山水園的主景和地形骨架 在以山為主景或以山石為駁岸水池做主景的園林中,假山處在主景位置,整個園子的地形骨架起伏曲折,皆以此為基礎來變化,這種設計手法在北方園林中顯得大氣蓬勃,而在南方園林中則顯得雋秀而靈動。
1.2 作為園林劃分空間和組織空間的手段 假山在園林空間的劃分和組織中,在障景、對景、背景、柜景、夾景等景觀設計手法的應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大型園林空間來講,為避免空曠、單調,多借山石把單一的空間分隔成幾個較小空間,相較于建筑墻垣來分隔空間,更符合全園氣氛,更加符合中國傳統園林對于詩情畫意的表達。
由于山石有劃分空間的作用,在園林中常采用將山石當作院墻的處理方法,如依山建筑的園林,可部分運用建筑圍墻,部分運用較為陡峻的山坡或峭壁共同圍合庭院空間,即使無天然地形可為利用,也可以以人工堆墻的山石作為界面而與建筑相配合共同形成庭院空間。北海的濠濮間,其主要庭院空間位于建筑之北,除南面很短的一段以建筑作為屏障外,其余均以人工堆筑的山石為界面而形成不規則平面的庭院空間,自然情趣極為濃郁。
1.3 運用山石小品作為點綴園林空間的陪襯建筑隨著現代園林的發展,園林小品的樣式、種類、材質方面都有了廣泛的選擇余地,但運用山石作為園林小品這一手法卻始終保留著。
山坡散石也是山石點綴園景的一種,這種布置方法要求有主次呼應,像在山野中露出的自然石一樣,給人們一種逼真的藝術感覺。佛山梁園群石就是運用這種布局手法,平緩起伏的地勢散布石組和灌叢,配合較大型的石峰為組景,相顧盼的次峰作陪襯,達到組織空間、美化庭園的作用。
1.4 用山石作駁岸、擋土墻、護坡和花臺等 追求自然曲折是我國古典園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幾乎貫穿于古園建造手法的一切方面,傳統園林中的水池一般都采取不規則的形狀,不僅如此,連池巖處理也苛求曲線而忌平直,為此多以山石做成駁岸,這樣可以使園林中的山與水結合得更加和諧自然。
1.5 作為室內外自然式的家具和器設 在中國傳統園林之中,石制的裝飾并非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有專為造型所用的,如獅子林的眾多“獅子”;但有些卻有它們的實際作用,如山坡上擺設的石桌、石椅、石欄、石榻,院落放置的假山障景,這些既不怕風吹日曬,也不怕風霜雨雪,長期保持其觀賞效果。
利用山石可以起到類似影壁般阻擋視線的作用,這樣的山石稱之為石屏風。中國人多求含蓄幽深的表達方式,這種石屏風處處可見,如北京故宮乾隆花園初堂庭院,雖屬園內的一個局部小院,但也在入口處設置了用以起遮擋視線作用的石屏風,使其內部變得神秘,引人一探。
假山與置石的功能都是和造景密切結合的,它們可以因高就低,隨時賦形。山石與園林中其它組成因素諸如建筑、園路、廣場、植物等組成各式各樣的園景,使人工建筑物和構筑物自然化,減少建筑物某些平板、生硬的線條,增加自然生動的氣氛,通過假山和山石的過渡使自然山水園的環境更加和諧。
2 掇山置石的設計手法
在園林空間中,山石是聯絡景物組織空間不可缺少的中間介質,疊石造山對園林環境的藝術效果起著重要作用,不但作為建筑庭院或是景區空間的點綴物,而且在園林中常作為主體,成為景區的中心景象。
2.1 山水結合共同形成組群 山石是園林的骨架,水是園林的血液,兩套系統關系密切,只有山水關系處理極佳的園林才能稱之為歷史名園。北方名園頤和園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是一座半人工的自然山水庭園。頤和園的萬壽山從金元到清代建清漪園以前一直未能成為風景名勝,其原因一個是山自身條件,一個就是山與湖的位置,十里平坦的湖面是東西短而南北狹長的水面,東面只到圓靜寺,寺右即甕山的西半部,寺左即甕山東半部,是一片田疇,顯然山與湖尚缺乏整體的有機聯系。通過水面山體的改造,使原來的萬壽山半面臨水變為全面對湖,并將湖水沿萬壽山西北麓延伸,呈趨于環抱之勢,構成“秀水明山抱復回,風流文采勝蓬萊”的佳境。
2.2 充分運用園內外自然景觀以期混假于真 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假山,雖是假的,卻貴在假中有真,因此,堆石堆山時,應以美的“真山形”為仿效對象,這樣的假山就達到了“儼然佳山”的效果。計成的《園冶》中也提到,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掇石疊山才能“做假成真”,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態和氣韻,使人“莫知山假”,感到“似有野致”,如同自然原生態之美。計成的這類觀點,早已成為園林美學的生態品評標準。
2.3 注重“三遠”做到步移景異 三遠即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后;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掇山在處理主次關系時,必須結合“三遠”理論來安排。成功的山石景觀應做出近看如此,遠看又如此,每遠每異,山正面如此,側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異才能做到山形步步移,山體面面觀。
篇2
Abstract: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which could only meet the human use to emphasi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uilding a new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with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updating abandoned sit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four design methods of eco-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studied.
關鍵詞: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生態保護
Key words: eco park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3-0099-01
1生態公園景觀生態設計思想的表現形式
生態學思想的引入,使景觀設計不再停留在花園設計的狹小天地,它開始介入更為廣泛的環境設計領域。其主要表現形式體現在自然性、鄉土化、保護性和恢復性等方面。
1.1 自然式設計與傳統的規則式設計相對應,通過植物群落設計和地形起伏處理,從形式上表現自然,立足于將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環境。
1.2 鄉土化設計在我國,伴隨著農村城市化過程的加速,傳統的鄉土自然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沖擊。人們在享受舒適方便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在承受著這種“破壞性建設”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因此,重新審視鄉土自然的價值,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鄉土自然作為一種風土與文化傳承的場所而存在。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國度里,鄉土自然所附著的風土色彩和蘊含的文化氛圍,是任何城市環境都無法替代的。
1.3 保護性設計保護性設計的積極意義在于它率先將生態學研究與景觀設計緊緊聯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學的設計倫理觀:人類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生存離不開自然;必須限制人類對自然的傷害行為,并擔負起維護自然環境的責任。隨著生態科學的發展,保護性設計經歷了景觀資源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認識階段。
1.4 恢復性設計通過人工設計和恢復措施,在受干擾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恢復或重新建立一個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沒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質的明顯干擾,同時,已重建和恢復的生態系統,在合理的人為調控下,為自然和人類社會、經濟服務,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恢復設計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水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
2生態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主義內涵
一是在意識形態上。生態主義的認識論與社會發展同步,從極端理性的機器美學中滲透出縷縷激情,人性的復活使之在冷漠抽象的形態下表現出人文、歷史、地域風情;依然是簡約主義,卻是在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呵護人性的基礎之上展開的。二是在物質形態上。生態主義科學地組合空間,合理地分配功能、用“純粹”的事物表達豐富的內涵,獲取最大的快樂。用最少的形態語義來揭示空間的本質和歸屬。打破自我封閉、人工圍合接口對自然的隔絕,利用原有的建筑基址和建筑構造,與周圍環境重組,形成新的空間。三是在技術含量上。高科技智能仿生技術,削弱了人體功能和智能,蔑示了人本、生命的存在。所以,多一些自然的景觀、手工的痕跡――哪怕是些許這種符號的視覺存在,也足以使人欣慰,畢竟它是附著在高科技鋼筋、玻璃、混凝土、人工涂層之上的自然生態現象。四是在環境性質上。注重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創新,挖掘地方性、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使環境形象與性質具有個性化,生態平衡的歸屬感。五是在情感因素的表現形態上。使抽象的人文歷史、質樸自然的情感融于可視、可觸的空間形態中。在人工高科技的環境中多一點人性、多一點熱情、多一點溫馨、多一點暢想、多一點浪漫。
3生態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手法的探討
用景觀設計的途徑構建新型生態公園景觀的手法,往往比一般形式的景觀復雜得多。在此過程中主要有以下手法:
3.1 場地原有資源保留利用的設計①場地原有建筑物、構筑物及機器等景觀的保留:一是完整保留。二是部分保留。三是構件保留。②場地原有廢棄材料的保留。一些廢料對環境沒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一些廢料是污染環境的這樣的廢料要經過技術處理后再利用。在廢料和污染處理中,原則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嚴重時要對污染源進行清理或銷毀。③自然系統和元素的保留。保留場地中原有的動植物資源及水資源等,尊重場地原有自然生態環境歷史,對當地自然生境進行恢復與重新創建。對以前人類活動留下了痕跡,在重新的景觀設計中并不試圖掩蓋或消滅,而是尊重場地特征,采用保留、藝術加工等處理手法。
3.2 景觀要素的增、減處理的設計①原有建筑、構件的處理。保留下來的廢棄建筑、構筑物或設施,可處理成場地上的雕塑,只強調視覺上的標志性效果,并不一定賦子其使用功能。②廢棄材料的處理。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③自然系統和元素的處理。一是高效率地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二是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前,需要對工業廢棄地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測試,才能選擇相應的對策。
3.3 廢物再生利用設計①藝術生成。用非常規的材料、鮮明的色彩和戲劇性形式,以及對材料的拆解與重構,為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美學標準。②藝術地展現生態過程。城市廢棄地的更新,融合了藝術思想和生態的原則,在生態公園景觀設計中,這種手法應用在兩個方面。一是用適用特殊生態因子的植物建造花園。第二方面,將以生態學原理為運行機制的污染處理系統。
3.4 選擇高技術的景觀設計在景觀設計中,并不排除對污染的常規技術處理,不過那些復雜的處理設施,不再被掩藏或排斥,而是成為景觀的構成要素,增加人們對污染處理的了解和景觀體驗。
在廢棄地上污染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將工業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進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補充地下水源,為野生動物創造棲息地和流動廊道。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生態技術還包括利用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的活動來處理污水技術,通過景觀設計收集雨水、對其進行處理后循環再利用等技術。
參考文獻:
[1]王向榮,林著.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王晶.關于城市公園生態建設和管理的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06,6.
[3]王芳華.現代極簡主義景觀之追根溯源[J].四川建筑,2005,2.
篇3
1.1強調空間使用功能
傳統的景觀設計方式側重于靜態藝術效果,而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更強調空間環境的使用功能。極簡主義提倡空間環境的使用功能是為城市居民提供能進行公共社會活動的場所,因此在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中,建筑空間常與景觀空間相通,更好的滿足人們在現代化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極簡主義景觀設計還能呈現較明確的方向感,便于外地游客識別。美國著名景觀設計時丹•克雷的設計作品中吸收了較多的建筑元素,將景觀元素和建筑元素相互融合,使設計作品更加適用人們的現代化城市生活。克雷在農場的設計方案中,將花園建筑融入到鄉村農場空間,將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流動概念和古典景觀中的疊加、對稱、軸線等設計元素相結合,創造具有實用性的景觀空間。
1.2設計形式和色彩簡潔
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推崇使用簡單的設計創作手法,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常見的設計手法是序列,使用簡單的形體幾何構成景觀單元或要素,通過重復使用或要素單元之間的間隔重復,形成簡潔的設計形式。簡單的形體幾何如三角形、方形、橢圓形和圓形等。施瓦茨在他的景觀平面設計作品中,多運用純形體幾何、網格和直線,如方形、橢圓形和圓形,使景觀構圖系列化,景觀整體具有強烈的秩序感。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時,為了達到引人注目和純凈視覺效果的目的,設計師往往將同一種設計材料運用到大面積的景觀元素中。
2極簡主義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極簡主義具有的強烈個性、開放性和適應性引起了我國現代景觀設計師的關注,中國現代景觀設計正朝著簡約化、整潔化和優雅化發展。廣州會展中心、蘇州博物館和中山岐江公園是中國現代景觀中極簡主義應用的代表作品。2002年,造型前衛大膽、規模宏大的廣州會展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筑主體戶外的景觀空間設計中應用極簡主義整體有機性的特征,使戶外景觀與建筑主體風格一致,運用大氣簡潔的線條與建筑主體的玻璃幕墻、不銹鋼板形成和諧、統一的氛圍。
蘇州博物館是由我國著名的建筑設計師貝聿銘親自設計,運用極簡主義中色彩簡潔和形式簡潔的特征,將白色粉墻作為建筑主體的主色調,建筑整體由若干個內庭院和主庭院構成,建筑外立面處理時運用幾何線性,形成簡潔、祥和、靜謐的氛圍。中山岐江公園于2001年建成,整個設計平面分為南部和北部2大部分。公園的第一入口將鋼鐵立柱群排列在入口兩側,立柱筆直,排列整齊有規則,通過簡潔的線條造型展現出積極向上的力量精神,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公園南部是以自然水系和植物形成的自然景觀,整體造型采用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運用藍色、黃色和紅色,體現了極簡主義中形式簡潔和顏色簡潔的特征。(本文來自于《現代園藝》雜志。《現代園藝》雜志簡介詳見。)
3結語
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具有簡約、整體性、整潔的特點。盡管極簡主義在我國現代景觀設計中有所體現,但極簡主義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并不樂觀。國內景觀設計師出現2種情況:一是堅持傳統景觀設計,不講究適應與變化;二是完全依賴西方極簡主義的設計思想,不考慮國內景觀設計的現狀。國內設計師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吸取新興的設計方式,并結合我國景觀的現實狀況加以創新,從而產生具有極簡主義的、優秀的現代景觀作品,推動我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
篇4
【關鍵詞】后工業景觀;工業廢棄地;歷史文脈;經濟生態
1 背景介紹
1.1 后工業時代
后工業時代這個概念由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在20世紀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它代表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后,完成了工業化進程的“發達經濟”階段。這一階段是與之前的工業化階段相對應的,作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經歷,由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發展到了后工業時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伴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傳統工業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像鋼鐵制造、采礦業等產業被稱為“夕陽產業”。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從而導致被圍合于城市中心地帶的工業不斷萎縮以及整治環境污染問題的需求愈加迫切,工業廢棄地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并日趨增多。
1.2 后工業景觀與后工業景觀設計
“后工業景觀”是后工業時代的產物,其英文名是“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可以譯作工業之后的景觀,可以認為是重新利用工業棄氣用地,改造設計出新的景觀。后工業景觀的對象是終止生產活動的工業區內的工業遺跡。
通過對這些工業元素的二次整合與設計,從工業遺存中挖掘美感,融合歷史、文化、藝術與現實的功能需求,使之獲得再生并賦予新的涵義。從狹義范疇來看,后工業景觀設計是針對工業廢棄地,以創造城市公共空間為目的,將其改造成為城市開放空間。
1.3 中西方發展進程對比
后工業景觀設計起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美發達國家,90年代得到逐步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景觀設計領域。歐美等發達國家對工業地段的保護以及再利用,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模式以及實際策略上都比國內更系統和完善。
1.4 后工業景觀設計語言的來源
20世紀60年代以后,抽象藝術,觀念藝術與工業社會發生了碰撞,藝術不在是畫廊,博物館里才有的,而是更加抽象化,空間化,工業化。大地藝術營運而生。西方國家后工業景觀的設計語言主要受到“大地藝術”的影響,“大地藝術”作品印象影響了后工業景觀藝術形式。
20世紀70年代初,大地藝術家史密斯就將大地藝術與工業廢棄地緊密的聯系起來。大地藝術借助工業廢氣地這個載體,面對巨大的創作對象,運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傳遞某種藝術觀念。大地藝術對大地景觀的改造使景觀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更加豐富,同時很好傳遞了后現代文化意識流中的觀念思想,引導人們對我們目前生存環境進行思考和反思。
1.5 案例來源
后工業時代的概念首先由西方國家提出,也是西方國家較早地進入后工業時代,它們較早地意識到如何處理工業時代的工業遺存物,包括廠房及輔助建筑、工業設施、工業生產場地以及交通運輸設施等,使其最大程度的保留這些見證歷史發展進程,蘊藏城市文化脈絡,飽含建筑再利用價值以及利于生態和諧平衡是后工業時代最具價值的景觀設計議題之一。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先鋒藝術與后工業景觀不期而遇,為豐富后工業景觀設計語言做出了貢獻。由此可見,西方國家在后工業景觀設計方面有良好的先天優勢以及理論支持,為未來我國處理工業遺存與社會人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模式。在西方眾多的后工業景觀設計作品中,德國艾美溪河谷經過長期的規劃設計和20多年的建設,成為世界矚目的工業遺產景觀公園,其中彼特?拉茨規劃設計的杜伊斯堡公園是經典的成功案例。而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作為我國第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題的低碳綠色產業集聚區,標志著我國對后工業景觀設計的重視和需求,以及對這一西方國家率先涉足的領域的探索。作為具有相似背景的工業廢棄地改造項目,充分研究德國魯爾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景觀設計項目,將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設計與之比較,對于促進后工業景觀在我國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
2 項目概況
2.1 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作為后工業景觀公園的典范,為在此之后世界范圍內的后工業改造提供了寶貴的設計改造方法。
表1
2.2 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設計
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設計基于對工業遺產的綜合價值分析和貫徹多功能復合的理念,試圖切實體現節能環保理念,并嘗試一些新的設計語言。
表2
3 案例分析
正如第一部分所言,后工業景觀見證了歷史發展進程,蘊藏著城市文化脈絡,飽含建筑再利用價值,有利于生態和諧平衡。因此,舊工業廠區的改造,因其本身具有獨特的工業歷史的印記和所處區位的特殊,評估舊工業區改造實現歷史價值、文脈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程度十分必要。本文將從這四個方面來分別探究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和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設計。
3.1 歷史價值
城市舊工業廠區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產物,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所在的魯爾區在歷史上曾經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工業中心,埃姆舍地區成為受傳統工業衰落后魯爾區中受影響最深的一區。為推動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結構的更新和持續發展,因而啟動的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景觀設計見證了德國工業的興衰,具有空前的歷史價值。從保留工業遺跡,實現其歷史價值的角度看,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在景觀層次的梳理上體現了這一點。作為公園標高層次的最高層跌路公園,彼得?拉次設計其與高架步行道系統相結合,該層高出地面約12m,為行走其上的人們提供了獨特的景觀視域,通過樓梯,臺階等聯結其他空間層次,增強了景觀通達性。使游人能更好地縱觀整個場地,體會場地留下的歷史印記。
2006年6月上海鐵合金廠停止生產,成為吳淞工業區轉型的標志性事件。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見證了我國重視生態環境因而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具有歷史價值。在引導游人進入公園的鋪裝細部設計上由入口向公園內側設置5塊鋼板,鑲刻廠區從建立、形成、停產、轉型和公園建成的5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意圖向人們展示廠區的歷史價值。
3.2 文脈價值
舊工業廠區往往被看成是一種城市的印記,我們應當把傳承歷史文脈作為推動城市價值提升的重要內容,舊工業廠區的改造對于是否能很好的傳承其文脈價值,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位于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廠區中心位置的金屬廣場,作為公園的標志性景觀,該廣場由在地面上整齊排列的7×7共49塊、每塊重達7t~8t的方形鑄鐵板構成,彼得?拉茲對這些表面具有各異腐蝕狀態的鑄鐵板拍照、編號,排列成抽象圖案,并通過水在鐵板表而的流動來象征鋼鐵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過程。鐵板在自然狀態下繼續被腐蝕,隱喻了對自然演變過程的尊重。這一設計手法正是大地藝術在場地中的完美體現,使得這片工業改造后的場地蘊含著豐富的文脈價值,使得游覽其中的人們更親近飽含藝術文化思想的過去。
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改造項目中把再生的空間當作是聯系往日記憶的載體,同時也是現在和未來新的活動的媒體,它成為了過渡的場所,將過去與未來聯系于現在。設計者在位于核心景觀區的位置通過對場地的整合創造出了全新的空間――鋼雕藝術展區。這一展區向游人開放,還承辦了“2008上海國際創意產業活動周”的大型活動。場地的前身――上海鐵合金廠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廠轉變成了節能示范基地,這一巧妙的設計提升了場地的文脈價值,是對我國節能環保這一理念的傳承。
3.3 經濟價值
城市舊工業廠區的改造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舊工業廠區建筑多為產業類建筑,建筑技術先進,穩定性強;建筑內部空間廣闊,可利用性很大。廠房體量大,結構復雜,拆除成本高;如果在保留原廠房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將會節約大量建造成本。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中的料倉花園將原有的礦石料倉拆除了頂蓋,改造成了功能復合的綜合活動場地,料倉花園的局部設有將廢舊管道加以利用的兒童滑梯,某些墻壁設為共青少年攀爬的攀巖場地,其頂部設計的網狀步行道使場地擁有多層次的道路系統,同時豐富有游人的體驗享受。這些由原廢棄地衍生出來的多種功能大大利用了原場地的遺存,其質量良好,是場地改造經濟價值的體現。
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范圍位于環保園的中心部位,設計保留核心景觀區主要在此過程中被充分發掘。具有價值的工業遺存,如大型的建筑構架,高聳的、具有地標性的除塵塔,設計精美的廠房、3m高的石墻及具有金屬質感的不同色澤的礦渣等都得以保留和改造。入口景觀區保留了原有植被以及質量較好的廠房,結合原有變電所及地源熱泵機房,設置公園管理中心,為園區管理服務提供用房。
3.4 生態價值
舊工業廠區因其功能的特征,破壞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在工廠的改造過程中,如何處理使水體,植被免受工業污水和排氣的污染,提升場地的生態價值,是改造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中的水公園是公園標高最低的層次,水公園由凈化水渠、凈水池、冷卻池等水體構成。凈化水渠是對山東向西流經整個廠區的埃姆舍河進行凈化的河道。水渠兩岸栽植了自由生長的植被,每隔一段距離布置有臺階和平臺以滿足游人親水的需求。
寶山環保園核心區將利用豐富的天然降水和園區內屋面和地面的排水作為水景的來源。在地表采用滲水材料,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環。在循環過程中,對水質進行凈化處理。再對重點景區的水利用水生植物做進一步的凈化。其中水生植物最常見的有蘆葦、旱傘草、美人蕉等。
4 結論
從前文的細致對比中,可以看出,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在景觀改造的過程中,學習了西方國家對于后工業景觀改造的一些態度,在提升場地的歷史價值,文脈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方面做出了貢獻。但是,仍然會存在著注重視覺效果、流于形式的弊端。西方在后工業景觀改造方面的優勢恰恰體現在對景觀層次的梳理與整合方面,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在被改造之前是一塊范圍廣闊、尺度巨大、景觀破碎、布局混亂的園區,經過了彼得拉茨事務所的梳理、整合由四個景觀層次組成的景體系,它們分別是水公園、鐵路公園、公共使用區和公園道路系統四個景觀層次。雖然后工業景觀獨特的設計特點和手法需要借鑒,但是如何升入理解場地的內在脈絡,綜合考慮歷史文脈和生態系統,同時兼顧景觀的多重層次,依然是更為重要也是更難以輕易掌握的,這也將成為我國后工業景觀未來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高瑋,陳剛.工業遺產改造中文化景觀整合與表達[J].中國城市林業,2010(4).
[2]王向榮,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景觀設計與工業廢棄地的更新[J].中國園林,2003(3).
篇5
關鍵詞:景觀設計;生態設計;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景觀設計已經成為一門學科被人們重視和接受,與以往的景觀設 計相比,現代景觀設計發生了質的變化,現代景觀設計更加注重景觀的生態性與環保性,而且現代景觀設計的創作對象多數是人們的生存環境,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 不僅要強調藝術性,還要思考生態性,只有這樣才能為人類營造一個溫馨的居住環境,提高人們生活的環境質量。本文針對景觀設計展開討論,分析了景觀設計中生 態設計的重要意義。
一、生態設計的含義
生態學家瑞恩( Sirn Van dcr Ry n) 和考恩( Cow an) 在1996 年提出生態設計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應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剝奪利用,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環境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生態觀念即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念,滲透到設計過程中使設計師在塑造物質、能量時把人與自然看成一個完整生態系統,而不是“人類中心論”或“自然決定論”,設計的最終目的( 預想的需要或欲望) 是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 minimumdesign)。
景觀生態設計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的含義。狹義層面是指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的景觀設計。它注重的是景觀空間格局和空間過程的相互關系。景觀空間格局由斑塊、基質、廊道、邊界等元素構成。廣義層面是指運用生態學( 包括生物生態學、系統生態學、人類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 的原理、方法和知識,對某一尺度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這個層面上的景觀生態設計,實質上是對景觀的生態設計。
二、景觀設計與生態設計之間的關系
景觀設計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在改變著我們身邊的環境,而這種改變又因工程的大小而對環境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造,景觀設計師雖然不能完全以科學的眼光看待設計,但是設計師必須了解科學,了解生態,在景觀設計中形式和視覺的美感固然重要,但是設計師也不能在景觀設計中只講究形式和視覺的美,也要考慮到這個設計方案會不會對環境和生態產生破壞,一個對生態對環境造成破壞的景觀設計作品一定不是一個好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是有很大的缺陷的,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設計。舉個簡單例子,如果設計師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不考慮當地的地理和生態環境,為了追求形式和視覺的美而在北方地區的景觀設計項目中,在植物配置的時候選用南方的常綠闊葉植物,這樣的設計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也是不科學的。
在景觀設計中綜合的進行環境和生態分析,努力把我們人類生活的環境改造成美麗而又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的居住環境,設計師的作用是把那些不美的環境,遭到破壞的和存在缺陷環境,運用設計的各種手法,把它們改造成既生態又美麗和能夠更加適合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生長和生活的環境。
三、當代景觀設計的生態設計原則
3.1尊重自然
自然有其自身的演變和更新規律,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自我維持和自我恢復能力,生態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動性來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增強場地的自我調節能力,發展可持續的、生態的當代景觀。
3.2最小干預最大促進
景觀設計總是在一定場地上進行的,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環境必然會產生干擾。生態設計就是要盡可能減小對場地的擾動,并努力通過設計的手段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利用和能量循環,維護場地的自然過程與原有生態格局,增強生物多樣性。
3.3 4R 原則
“4R”即Reduce、Reuse、Recycle 和Renew able。“Reduce”減少對各種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謹慎使用可再生資源;“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況下對基地原有的景觀構件進行再利用;“Recy- cl”建立回收系統,循環利用回收材料和資源; “Renewable”利用可回收材料與保留下的資源,創造新的景觀,服務于新功能。
3.4以科學技術為指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充分利用當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為景觀生態設計服務。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利用高科技技術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利用高科技材料以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借助科技創造高技術的景觀。
3.5藝術功能相結合
設計是一門藝術的學科,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設計師應當以現代藝術的思想理解現代景觀的生態設計,以此來創造即飽含藝術美感,又滿足社會功能的現代新景觀。
四、當代景觀設計的生態設計手法
4.1對場地的處理——保留與再利用
充分尊重場地歷史和現狀特征,保留場地的原有元素,對原有材料再次利用。這種處理手法讓場地訴說歷史的同時,節省了材料,也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了對場地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無疑是一種生態的設計手法。
1972年,在主持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的景觀設計時,設計師理查德·哈格( Richard Haag ) 從公園的現有條件出發,保持原本地貌,并選擇性保留了基地中的舊工業設備。一些氣壓、水壓設備則被刷上了紅、黃、藍、紫等鮮艷的顏色,有的覆蓋在簡單的坡屋頂之下,成為游戲室內的器械。工業設施和廠房被改建成餐飲、休息、兒童游戲等公園設施,這些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丑陋、骯臟的工業設備,經過哈格的改造,重新獲得了極高的審美情趣和社會價值[ 5] 。
4.2對材料的處理——循環利用與生態優先
以本地材料為主,倡導使用綠色材料。材料選擇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是材料的耐久性; 其次考慮的是材料使用中只需要少量維護或者維護中對環境影響較小。另外,應該盡量使用本地材料。因此,設計師應該力求尋找一種耐久性長,本地生產的、低維護性、低能耗的材料。
材料內含能量( embodied energ y ) 與原料的開采、制造過程和方法、運輸距離的遠近有密切的關系,因此使用本地材料不僅可節省運輸所需的時間及相關金錢的花費,還可大大減少對異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及相關運輸路途中對環境的污染[ 6] 。生態透水材料的使用就是生態優先的體現。城市中大量的硬化材料有兩大缺點: 不透水、吸收和儲存熱量能力強。這兩大缺點造成城市地下水源得不到補充,下雨時城市的雨水系統的壓力巨大; 熱島效益增強,對城市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而生態透水材料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兩大難題。
4.3對生態資源的處理—— 經濟高效與科技創新
任何一種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都給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尤其以不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環境影響最為嚴重和顯著,而開發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則是改善環境、保護資源的有效途徑。降低能源需求,減少能量消耗,使用高效節能技術,使用可更新和高效的能源供應技術,是利用清潔能源及節能的根本原則。1983 年彼得·拉茨在卡塞爾市建造了自己的住宅,這是一處以太陽能為主的生態住宅,這一住宅也為他贏得了相關建筑獎。在其設計的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中,水是循環利用的。污水經過處理后匯集了收集的雨水,引至工廠中原有的冷卻槽和沉淀池,經澄清過濾后流入埃姆舍河。原工廠的舊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園,利用新建的風力設施帶動凈水系統,將收集的雨水輸送到各個花園,用來灌溉。整治后的埃姆舍河段成為了一個長條形水池,干凈的水被循環利用。
4.4對垃圾的處理——變廢為寶再生利用
從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出發,通過對材料和資源的再生利用,將改造后的“廢料”塑造新景觀,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新材料的需求,減少對生產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彼得·拉茨德國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中,在這里場地上的工業廢料被循環使用,如磚被收集起來作紅色混凝土的骨料; 廠區堆積的焦炭、礦渣和金屬物用作一些植物生長的媒介或地面表層的材料;用鐵路護軌整修成新的道路,用49塊廢置的鐵板鋪設了金屬廣場。拉茨將基地中的重新利用,即減少了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也減少了施工中的廢棄物,體現了生態的設計理念。
五、結語
生態設計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建立生態功能良好的景觀格局,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循環再生,減少廢物的排放,增強景觀的生態服務功能。當代景觀設計中生態設計應該遵循三大理念:
(1)保護性景觀設計
對區域的生態因子和物種生態關系進行科學的研究分析,通過合理的景觀設計,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原有自然環境的破壞,以保護良好的生態系統。設計師利用生態的設計方法,減少人為干擾因素,保護著基地內的自然生態環境,協調基地生態系統,使其更加健康的發展。
(2)恢復與促進性景觀生態設計
一般說來,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和逆向演替機制。生態環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擾之外,還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用景觀的方式修復場地肌膚,促進場地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成了當代景觀設計師的重大責任。面對滿是創傷的場地,設計師首先考慮的問題是如何進行生態的恢復,即使面對未被破壞的場地,也開始思考如何通過景觀設計的方法促進場地生態系統的完善。
(3)補償性景觀生態設計
在設計中運用科學手段,探索更適宜在景觀中應用而又能減少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設計手法和景觀元素,有意識地為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是一種以景觀形式對自然進行補償的設計過程。現在,設計師們已經通過科學技術盡可能的減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開始大量應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以適應現代生態環境。生態設計的目的是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維持物種的多樣性,保證資源的永續利用,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公眾生態意識的不斷增強和技術手段的不斷改進,生態設計的理念將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斷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時對生態設計理論的深入和對設計手法的探索與拓展也必將更進一步。而在我國逐漸步入節約型社會的同時,景觀設計師應該通過對生態理念的理解,遵循生態原則,使得人居環境逐步走向生態化,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景觀;符號;生態化
近幾年,景觀設計已成為學術研究和市場追捧的熱點,風景園林專業也成為獨立的一級學科,與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呈三足鼎立之勢,三個學科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人居環境科學”的基礎,而景觀設計一直以來被設計者視作雞肋,景觀設計師在觸碰建筑設計時捉襟見肘,在進行城鄉規劃時目光短淺,所以景觀學或者風景園林學在一定意義上說是附屬于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學,以求得自身發展的一門獨立學科。
1景觀的符號化
在對城鎮公園、廣場、居住區景觀的調查中發現,對文化符號的濫用是讓景觀變得乏味的重要原因,城鎮的景觀幾乎“千園一面”,往往都是進行跟風式的設計,地產景觀“玩”的是流行趨勢,近年來流行東南亞的熱帶景觀,于是很多地區都模仿東南亞熱帶景觀,并且是劣質的景觀設計,因為真正的高品質景觀是不能夠大量產生的,而景觀的營造也就被市場消費,棕櫚樹小噴泉就是東南亞景觀,土黃色的鋪裝在城市各處蔓延開來,這就是地產景觀建設浮躁的表現。城鎮公園都是按照江南園林的布局進行設計,亭臺樓閣榭的設計完全照搬江南的東西,江南園林的手法并沒有在設計中得到體現,文人的風雅在城市景觀中喪失殆盡,只模仿其形未見其神,取而代之的是浮躁的建設,亭臺的柱子用水泥柱代替,飛檐翹角都用水泥一并砌筑,似乎這些行為都和“公園就該那樣”有關,設計中無論怎樣都要建造一個像亭子的亭子,要挖一塊像水池的水池,這些元素和符號被恣意的使用后造出的景,建出的公園,將讓我們慢慢喪失對傳統建筑和園林的認識,取而代之的是錯誤的符號和空間感知。缺乏地域性的設計一定是失敗的,但地域性的表現并不是一味地把符號放到設計中來,例如隨處可見的各民族的文化元素,手拿標槍、頭戴頭巾的民族兄弟,札札弄機杼的婦女都一味地放到巨大的浮雕上,表現人們的生活幸福和各民族的大團結,這是在景觀設計中一種典型的直白表達,卻也是粗野的、不假思索的表達,換湯不換藥而已。
2景觀的去符號化
2.1生態化設計
國外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就有人研究生態設計,其中RachelCarson的寂靜的春天最先提出了工業時代負面性;LynnWhite揭示了環境危機的根源來自西方文化的根基。所有這些都把設計師們從對美與形式及優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對自然的關注,引向對其他文化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引入生態學概念將設計與生態真正結合起來,使用生態學的分析手段對設計過程形成影響,小氣候的影響通過系統的分析,給出設計的指導和評價。其中對鄉土化的研究是生態化設計中的一個重點,“適地適樹”是對自然的一種尊重手段,并且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設計,生態化設計應該塑造的是一個生態系統,通過自然環境和時間的推動形成新陳代謝式的設計,通過對自然系統和組織的調動進行指導設計,才是真正的生態化設計所關注的重點。
2.2行為學設計
通過對人的行為研究,將行為學的指導作用引申到公園設計中,阿爾伯特•拉特里奇的《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就是一部真正關注人在公園中使用的著作,將人的行為習慣視為設計者對公園設計后使用的預判標準。只有將使用者的行為習慣作為環境設計的最重要依據并根據行為學研究者提出的觀點和評價標準,制定一套新的針對設計的觀察和調研的方法,一改往常的設計程序將關注點對準使用者,才能打破局限為人類服務。
2.3“風雅”的設計
我國的文人園林在明清以后再無人能企及更莫談超越,原因是當時社會對文人的不重視,解決“生死存亡”的問題自然將“風雅”的文人放到一邊,如今想要重拾“文化”二字又談何容易,精而小的園林景觀對城鎮的影響是積極的,既沒有大量的使用土地讓住房成本上升,又讓真正的文人精神得以重現,街頭的小游園一定要成為“文人園林”的主要戰場,結合自然環境營造一定的精神氛圍,用低廉的造價還原精神性的空間,切勿再用混凝土代替輕盈的木構架,精神性的塑造應通過一定的空間變化來隱喻,而不是直白的用壁畫、浮雕、文化柱來表達。文化符號用于點題是十分恰當的,通過空間的體驗來塑造空間的精神性,可使用不同的材質,空間穿插,高差變化,顏色變化,假山奇石等手段來實現。不應拘泥于江南園林的構成手法而放棄本土化的表現。當然,賦予空間精神內涵是十分困難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摸索前行。
3結語
對景觀被符號化充斥的批判是基于目前浮躁的建設情況的表達,景觀符號化也有其一定的成因,不應一味地怪罪于設計師的手法或是人們審美趣味不高,應該從社會和體制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符號化的解決必須用恰當的手段來疏導,去符號化也不是純粹的消除符號在景觀設計中的使用,而是用真正的場所精神,即“體驗”來代替直抒胸臆的表達,即“看”,這種由“看”到“體驗”的設計轉變,也正是景觀設計由劣質到精品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從人居環境看中國城市建設.[J].科技導報,2008,26(18).
[2]吳良鏞.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幾個問題[J].城市發展研究,2006,13(02).
[3]俞孔堅.走向新景觀[J].建筑創作,2005(02):5.
[4]湯茂林,金其銘.文化景觀研究的歷史和發展趨向[J].人文地理,1998,(02).
篇7
一、當前城市公園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對歷史文化內涵挖掘不深、表達不強
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將城市的歷史文化融入景觀中,這是設計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歷史文化現象非常繁雜,有形的歷史文化即以物態形式表現出來的歷史文化,容易被人們所觸知,而無形的歷史文化往往通過有形的物體才能被人們所認識和理解。因而表現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則是設計師更多地注重對那些可視的、有形的歷史文化符號的借鑒和應用,而缺乏對那些形式背后所蘊含的深層的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表達。
2.缺乏時代精神
城市公園首先是為當代人所使用的,它應滿足當代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并應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念,反映在設計中,就是要求城市公園景觀要具有一定的時代文化精神。當前,有些設計師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表達歷史文化時,一味地追求歷史感,拘泥于傳統的形式,而忽視了時代精神的體現,這樣的景觀很難為大眾所真正使用或喜愛。
3.對文化元素的粗糙羅列
城市的歷史文化最能體現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歷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觀設計中,是彰顯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徑。城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一般來說,城市歷史愈悠久,歷史文化積淀愈深厚。面對城市眾多的歷史文化,許多設計師往往想將它們全部都體現在城市公園中,以為這樣才能顯現出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這種又多又亂的做法給人以歷史文化堆砌感。
4.歐式化、模仿風
現在有些城市公園中的景觀小品的設計大量充斥著羅馬廊柱、歐式亭廊。似乎只有沾上歐式風格,才能提升環境景觀品位。在域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出現一些歐式風格的設計無可厚非。但是,一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對我國城市公園景觀的健康發展有害無益。
二、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歷史文化的表達方法
1.重現
也叫“再生”或“再現”。同“回憶”相近。再現的手法,是通過對歷史場景或情節的模擬,調動各種相關線索,引發必要的聯想,引導適當的推理,以恢復遺忘的知識或經驗。
如侵華日軍遇難同胞紀念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紀念館的造型形似墓地,斷墻殘壁的浮雕、尸骨室、寸草不長的卵石場地、枯樹、尋求被殺親人的母親雕像等等,再現了歷史上那凄慘的瞬間再現的手法,再現的手法的特點
是對所表達的情感最直接,感染力也是強烈的。
2.象征
象征原義是“寓意于象”,用具體事物或某種形象表示某種抽象概念、思想情感或特定的意義或主題。象征是一種文藝創作的手法,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的內容在特定的經驗條件下的類似和聯系,使后者得到強烈的表現。
在上海天原公園中,設計師同樣用象征的手法講述了蘇州河的故事,由于公園北側僅隔一條長寧路即為蘇州河,設計師在公園中描述了蘇州河改造的歷史來表達了人們關注歷史關注生活的文化內涵。設計師以一個廣場和一條“河流”(實為道路)象征了蘇州河水質變遷的過去、現在、將來三個歷史階段的縮影。廣場命名為春秋坪,“春秋”是指蘇州河的時空,即蘇州河水質變遷的三個階段—“流金歲月”、“工業困惑”、“世界暢想”。“河流”發源于蓮香湖,越過春秋坪直至天原廣場。由西向東至春秋坪東側,路面為藍色,并有活潑的魚類等圖案,反映的是蘇州河過去清澈的河水和良好的生態:中間一段路面有藍色逐漸過渡變成混沌以至黑色,寓意工業污染,圖案中有受污染死去的魚骨等,反映了生態環境被破壞,水質變劣的一段現狀;再向東直至天原廣場,路面由混濁色過渡為藍色,“河”中又發現了游動的魚類等,反映將來蘇州河經過整治,還其本來面目。
3.隱喻
隱喻是比喻的一種,用一個詞或短語指出常見的一種物體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種,從而暗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從本體與喻體的關系來說,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類的關系;隱喻在形式上卻是相合的關系。
在城市公園的設計中,設計師善于巧妙的運用隱喻手法設計出帶有濃厚的地方歷史文化特征的景觀。有些設計師通過較為含蓄的手法來表達其中的“含意”,觀者并一定能從作品中直觀地理解設計師的意圖,往往需要觀者具有相關的背景知識或借助必要的解釋,方能體味其中的文化內涵。如格里夫斯設計的拜斯比公園(Bvxbee Park)中在山谷處開辟大地之門,在山坡處則用土丘群隱喻當年印第安人漁獵時就地填起的貝殼堆。曲折于山上的自行車道由破碎的貝殼鋪成。觀鳥臺隨山就勢而筑,掩映于哈格里夫斯選擇的野草叢中。由高速公路的隔離墩形成的V形臂章序列,成為公園附近機場跑道的延伸。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電線桿場,電線桿頂部形成的虛的斜平面與土山上起伏的實的曲面形成了很強烈的場所感。這里長明的沼氣火焰時刻提醒人們基地的歷史,從而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
4.創建文學名著公園
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不僅是一部給人以巨大藝術享受的文學名著,而且作者對詩、詞、文、繪畫、園林等藝術形式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尤其是以獨具的藝術匠心精心設計的大觀園。它是小說中主要人物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天上人間諸景備”的仙境。它是作者在生活實踐中吸取當時園林的素材,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創造出來的比客觀現實中具體園林更完美、更典型,是一處理想化的園林。當代人相繼在北京、上海兩地建成了大觀園。根據作者筆意,運用中國傳統造園手法,在園林建筑、山形水系、植物景觀、小品點綴等方面都力圖忠實于原著的時代風尚和神韻,建造出了兼有皇家苑囿氣派又有江南園林秀麗風格的園林形象。使我們能繼續倘佯在古典園林的物質空間中,領略其意境魅力。
5.敘述
在紀念性建筑中,敘述的手法是很常見的,例如名人紀念館,歷史事件紀念館等等,利用敘述的手法,向觀眾展示某人物的整個生平或某個歷史事件的前后、經過等。敘述的手法具有歷時性的特點,對觀眾的感染是漸進性的,往往是通過時空的轉換來完成,比如采用空間序列。
在公園設計中利用敘述的手法的實例是羅斯福總統紀念公園。該公園的構思,按照普林的說法是一種“基本記譜”的過程:公園應與華盛頓紀念碑保持一定的幾何關系;公園應與現狀地形與地勢相一致;各個景點所表達的內容應充分反映總統作為一個人的樸實性。在動手設計之前,海爾普林認為紀念性是包含有意義的空間體驗的一種結果,這種“為體驗而設計”的構思最終以四個主要空間及其過渡空間來表達,這四個空間既是對羅斯福總統長達12年任期的敘述,也是對四個自由:就業自由、言論自由、自由和免于恐懼自由的紀念。整個公園共分四區,以羅斯福總統在任的四個時期的時局作空間區分的依據:第一區給人立即的印象就是從崗石頂傾泄而下的水瀑,平順有力,象征羅斯福就任時誓詞時的表露;進入第二區讓游客很強烈感受到的就是圖騰與雕像所呈現當時全球經濟大恐慌所帶來的失業、貧窮、社會無助與金融危機等種種亟待解決的問題,雕像是表現當時大片的失業人口與游民在領取食物排隊的模樣;進入第三區的步道口,崩亂的花崗石塊散置兩旁,有如被炸毀墻面亂石一樣,象征二次大戰帶給人民的慘狀。這個景區的水景,每塊崗石皆有如戰爭蹂躪般地殘破斷折,不規則的擺置也讓水瀑朝四方亂泄而下,而羅斯福總統愛好和平,痛惡戰爭的疾呼演說,也深深地刻痕于此區的亂石與壁面上;歷經經濟恐慌與二次大戰的浩劫后,轉之而來就是戰后建設全面復蘇,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第四區以舒適的弧形廣場空間作開放遼闊的效果,對角端是動態有致的水景襯以日本黑松,產生一種和諧太平的景致。
篇8
[關鍵詞] 極簡主義園林;景觀;簡潔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世界園林藝術種類眾多,不同地域環境中的景觀所呈現出的表現手法和景觀特征也有所不同。城市設計的發展和快節奏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對于景觀功能性的要求更加迫切,現代景觀設計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如何汲取傳統園林優秀設計方法,并與新的生活需求和創作方式相結合,營造出具有體驗性、人性化的景觀,是我們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
極簡主義園林作為西方現代主義園林設計的流派之一,所具有的簡約化、整體性、藝術與功能的結合、對地域文脈的挖掘與傳承都無不體現其對于景觀的理性化思考。對于極簡主義園林的探索,能夠加強我們對西方園林的整體性認識,為現代景觀注入新的血液,豐富和發展現代景觀設計。
極簡主義藝術
極簡主義藝術風格源于抽象主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又被稱為“極少主義”、“ABC藝術”。它通過對抽象主義設計元素的提煉與簡化,最終將其作品呈現出純粹的幾何形式。極簡主義藝術的顯著特點是近乎單色的畫面和嚴謹簡潔的幾何構圖形式,其作品內部結構與藝術空間之間有較強的關聯性,旨在產生一種獨特的“無法復制的交流”的空間意境。極簡主義藝術主要體現在現代繪畫、建筑和雕塑等領域。
極簡主義園林
極簡主義藝術在不同領域相互交流,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西方園林建設,逐漸發展產生極簡主義園林。極簡主義園林在形式上追求極度簡化、客觀、抽象,以很少的設計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間,但對觀眾的影響和沖擊力卻十分迅速和直接,簡單中彰顯著復雜,純凈中映射出神秘[1]。
極簡主義園林的主要特征
3.1高度整體性
極簡主義園林通過高度整體性的把握提高景觀存在的重要性,并利用單一形式的重復應用等方式來表現其設計特點,目的是追求景觀結構的清晰性和空間的連續性。例如彼得•沃克設計的波奈特公園,從公園的景觀整體布局上看,簡潔的幾何網格形式相互疊加,構筑了景觀整體上的基本空間形態。在此基礎上運用季節性植物和游戲場地來豐富環境空間層次。這不僅使波奈特公園具備了公園最基本的休閑娛樂功能,同時亦可作為城市廣場或城市綠地空間,增強了人們的參與性。
3.2幾何形體的組合
極簡主義園林特點還表現為對幾何形體的組合利用。它對幾何形體進行極致地提煉,最終提煉出最基本的幾何形體元素:方形網格、圓形、三角形等作為創作母題,通過彼此之間的簡單重復與疊加,將其最終形態簡化抽象為簡潔的幾何形式,同時利用幾何形體所具有的方向性引導觀景視線,并以此達到分割和聯系空間的作用。
3.3功能與藝術的結合
極簡主義園林源于極簡主義藝術,但在設計中著重強調了功能的重要性。彼得·沃克認為,所有的設計首先要滿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藝術氣息的設計中還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實現其形式[2]。例如,濱水區一些臺階式的駁岸,首先具備了防洪、觀賞功能和簡潔美觀的藝術形式,此外,還可以作為劃分空間的物質形式。它們既可以把水域、陸域等空間形態統一于整個濱水區景觀系統中,又可以在此基礎上將整個空間劃分為若干小空間,成為人們休憩觀賞的區域,形成獨立的空間形式。
3.4傳統園林要素的提取
古典主義以其內在的特性:純潔性、清晰性、人性表達、自然的精神,不斷地影響著園林設計師 [3]。極簡主義園林對傳統園林設計要素進行了提煉并加以獨特運用,形成了源于傳統又有別于傳統的景觀表現形式。
3.5生態材料的多元化運用
極簡主義提倡利用場地中現有的設計元素,以此來保護地域環境的原生性、提高人們的參與性和歸屬感。例如有色金屬、反光玻璃、砂礫、頑石等都可以作為創作素材。對于景觀設計元素的運用不再單純地停留在形式的表現上,而是提升至景觀功能性使用與創作內涵的高度統一上。極簡主義園林講究對原材料原生性的運用,在滿足景觀基本需求的同時亦能提高空間層次感和質感。如瑪莎·施瓦茨所設計的面包圈花園,利用綠籬、玻璃,甚至是真實的面包圈來表達景觀空間的意境,使人將時間要素和空間要素納入到對于景觀的體驗過程中,體現了獨特的設計特征與大膽的表現手法。
極簡主義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
4.1 我國現代景觀設計與極簡主義園林
景觀涉及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地理學等多個領域,兼具觀賞、經濟、文化和生態等綜合功能。城市建設的發展,現代景觀設計正日趨復雜化。傳統觀賞性景觀存在著顯著的局限性,已無法滿足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此外,在現代景觀開發建設中也出現很多問題:視覺的強調,景觀總是圍繞新穎的景觀形式來體現視覺沖擊力,忽視了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各種文化的拼貼,缺乏景觀審美的可持續性,人們最真實的景觀體驗更無從談起。目前在我國現代景觀設計中呈現出一定的極簡主義園林傾向,但由于設計者對極簡主義園林內涵認知膚淺、創作環境和表現手法有所差異等因素,純粹的極簡主義園林作品并不多見。
4.2 極簡主義園林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作為一種新的景觀創作方式,極簡主義園林試圖運用藝術理念來尋覓解決景觀現實問題的方法。它以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方式讓人們更完整地認識到藝術在園林中的重要性。極簡主義園林對于功能性與藝術的高度統一和原生環境的保護利用,是我們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值得借鑒的一個重要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在景觀設計時,應以保護地域性環境特色為前提,通過對使用者在景觀場景中的行為特點和活動需求的調查分析,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形成人們對景觀的整體認知,而不能將設計單純地停留在極簡主義的形式美感上,而忽視對資源的利用和功能的強調。極簡主義園林對于現代景觀最重要的價值在于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了獨特的設計內涵和新穎的藝術文化表現方法,是對景觀設計理念的再造與升華。
結語
景觀設計時,景觀作品不能局限于某種單一風格的追求上,更多的應該是對特殊場所價值的理性思考以及實用性的再創造,強調景觀的功能使用對人們的重要性。此外,我們在立足本土文化,借鑒國內外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應深入了解景觀設計的內涵,注重形式與功能、精神與物質的完美融合,同時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到所設計的地域環境中去,保持自身的設計風格的同時跟上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丹. 從畫面走向體驗——感悟當代景觀設計審美趨向[J]. 新建筑,2003.04
[2] 申為軍,譯. 彼得·沃克訪談[J]. 城市環境設計,2007.04
[3] WALKER P,LEAH L.Peter Walker:Minimalist Gardens[M].Washington D.C.:Spacemaker Press,1996:7680.
篇9
關鍵詞:廢棄地;生態恢復;景觀改造;生態設計;低碳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一、城市廢棄地的概念
廢棄地是指由于人類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或由人類疏于管理而造成環境荒廢的區域,包括廢棄礦坑、廢棄工廠和廢棄耕地等。這類區域生態系統遭到破環,環境狀況惡劣,隨著景觀設計學科的發展與人們審美認知的改變,它們逐漸成為城市環境中的視覺污點,影響著城市的環境形象。廢棄地的景觀改造成為廢棄地綜合治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國內城市廢棄地環境問題
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使城市一步步向外擴張,將原本不屬于城市市區范圍的郊野外的工業用地也包括進來。但是工業生產會影響城市環境、影響居民的健康,由此,種種原因導致城市土地的置換,大量的工業移出,原來的用地被棄置,需要進行再開發。在近代城市規劃、城市內部空間布局和城市職能的定位上,一些發達國家更多的注重人的需求,特別強調城市的生態和生活職能。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廢棄地改造研究中,現代的恢復方法除了繼續深入研究土地肥力恢復、生產力和植被恢復,更注重景觀的整體性和功能復合型研究、資源的合理運用、綜合開發和廢棄地的社會價值。
科學合理的工業廢棄地開發整治將對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如增加就業機會,改善環境城市質量,擴大稅收來源,減輕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的損害等。工業廢棄地開發整治業已成為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關注廢棄地的景觀改造。
三、廢棄地景觀改造概念
廢棄地改造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景觀生態恢復技術,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治理、污水處理、植被恢復和微生物技術的應用等,需因地制宜。廢棄地類型不同、距離城市的遠近不同等條件都會對廢棄地的景觀建設產生一定影響。一般具有毒性和放射性的廢棄地由于嚴重污染環境,應該以生態建設為主,通過土壤改良、植被恢復消除污染。而廢棄灘地或廢棄耕地則合理運用多樣化的地貌條件進行景觀建設。
城郊廢棄地景觀與城市中人工的、喧鬧的公園環境不同,以其自然為特色成為人們周末出行的目的地。鄰近城市的廢棄地具有滿足公共近距離旅游需求的優勢,可建設成為生態公園、主題公園、農業公園、郊野公園、特色公園等公園綠地類型。利用廢棄地現有的條件,對適合種植區域進行土壤改良,對不適合種植區域進行景觀改造,以增加園區的特色,為發展生態旅游創造條件。
在景觀建設中結合經濟生產既能塑造特色景觀,又能獲得經濟收入,有助于園區的經濟平衡控制,實現“以園養園”的目標。
廢棄地改造成公園,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觀水平,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休閑娛樂場所,但工業廢棄地改造成公園,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對于一些污染并不嚴重、環境影響不大、自然恢復較好的地區,可以采用自然保留的方式,使其成為城市的儲備用地。廢棄地的改造不僅僅是一個景觀營造的過程,更是生態技術和高科技技術應用和展示的過程。
工業之后的景觀設計,蘊涵著生態學的思想。一些設計師提出并嘗試了對場地最小干預的設計思路,在廢棄地的改造中,盡量尊重場地的景觀特征和生態發展的過程。在這些設計中,場地上的物質和能量得到了盡可能地循環利用,那些殘磚瓦礫、工業廢料、礦渣堆、混凝土板、鐵軌等都能成為景觀建造的良好材料,它們的使用,不僅與場地的歷史氛圍十分貼切,而且演繹著一種材料可持續利用的過程。
對城市廢棄地原地形利用的理念在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設計中體現的較為充分。1995年,德國景觀設計師、建筑師鮑爾(Karl Bauer)在德國海爾布隆市(Heilbronn)設計磚瓦廠公園時采取對地形地貌最小干預的設計原則,原有場地地形都被完整保留下來。黃土坑和黏土壁保留后,成為園中最吸引人的區域。
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是中國最早改造工業遺址的成功范例,對工業遺址景觀設計進行了積極而深入的探索,為當代中國景觀設計開辟了新的道路。其主要設計者俞孔堅撰文介紹其設計思想,其設計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國傳統園林或西方古典園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景觀生態恢復等現代西方景觀設計手法。岐江公園用精神與物質的再生設計在工業化主題下揭示了人性和自然的美,通過這些改造,為工業衰退所遇到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帶來出路。
四、結論
廢棄地的存在對環境具有一定的影響,它的改造和更新,使原來破壞的生態系統能夠重新恢復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任務,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廢棄地在改造過程中還將面臨種種困難,我們要不斷運用新技術、新方法使工業廢棄的的改造更加科學化,更具有前瞻性。總之,我們對于廢棄地的改造與再利用,應當從城市發展的長遠利益考慮,并結合生態、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去審查、策劃,合理利用遺留資源,以達到保護發展雙贏。 我們需要在國外廢棄地景觀設計實例借鑒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思想與實踐經驗,結合我國景觀設計的獨特傳統,為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特色,對城市廢棄地景觀設計展開更為深入廣泛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永庚,蔣高明.礦山廢棄地生態重建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4,24(1):95-100.
[2]楊修高,林德興.銅山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研究[J].生態學報.2001,21(11):1932-1940.
[3]王仰麟,韓蕩.礦區廢棄地復墾的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J].生態學報.1998,18(5):455-462.
[4 ]劉海龍.采礦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可持續景觀設計[J].生態學報.2004,24(2):323-329.
篇10
關鍵詞:園林景觀;文化內涵;表現手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landscape either in the design gimmick, or on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has very great leap, but also gradually the people concerned. Therefore, how to according to the city's culture connotation, the design that meets the city features of the landscape also now garden workers-topic. Next,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Chines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talk about in the garden and landscape design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Keywords: landscape; Cultural connotation; expression
中圖分類號: S759.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是園林景觀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一個優秀的園林景觀一定會有文化內涵的體現,同時這也是園林靈魂的精華所在[1]。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極其重要,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政治、歷史、習俗等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基于各地區自然環境、地理因素與歷史文化傳統的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當中,往往都十分突出的表現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我國在園林景觀設計上一直都有著因地制宜,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的傳統。如中國古典園林代表之一的徽州園林,正因地域文化特色的不同,使得它與蘇州園林有顯著的差異,徽州園林著重表現人工控制下的秩序美,注重風水選址,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上突出文人寫意山水園的特征,著重體現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地域文化是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根基所在,不但能使園林景觀更具生機,而且也能更好的展現我國深厚的文化內涵。
2.民族文化
道家和佛家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道家的核心文化為無為而至,即道法自然,而佛家的核心文化則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除此兩大宗教派系外,儒家思想是影響我們文化最具深遠的主流思想意識,這三大主題思想構成了中化民族文化的基礎。園林景觀設計中最大范圍的體現了我們的這些傳統的民族文化。“東方園林以自省、含蓄、內秀、恬靜、淡泊、循矩、守拙為美,重要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領悟。哲學上追求的是一種混沌無象、清凈無為、天人合一和陰陽調和,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的,相互依存的融洽關系。”具體起來,園林建筑的選擇都是坐北朝南的,而且非常講究山水的環繞,除此之外,還會遵守地形和山脈等的走勢,“仿造自然,但又不過分矯揉造作”。
3.名人文化
所謂的名人文化就是指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理論、觀念、意識、情操和精神等的一種綜合文化[2]。我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基礎深厚,中華民族的文化當然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其中不乏一些在各自領域中表現特別優秀的個人,這些特別優秀的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廣大知名度,為人民大眾接受和愛戴,具有一定的聲望。名人文化是我國所固有的一種文化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社會財富。在園林景觀建設中合理的融入這些名人文化,不但能夠很好的宣傳和弘揚名人文化,同時也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例如多倫路文化街以多位名人形象,及與名人有關系的生活場景,環境等景觀的元素,創造出了一個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觀作品。再如魯迅公園,則是以一位名人形象作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有紀念意義的園林景觀作品。
4.中西文化
西方園林與中國園林屬兩個體系,特點差異性較大,而隨著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全球經濟與文化交流密集,在園林景觀設計方面,互相借鑒與融合的機會越來越多,景觀設計風格更多元了起來。其中西方園林景觀風格在中國住宅小區中不勝枚舉,如西班牙風格、意式風格、法式風格、英式風格等,這些西方風格住宅小區中,又適宜的融入了東方園林中的自然天成,曲徑通幽,“透”與“隱”等設計要素,使住宅具有西文特征,又適宜于中國人的審美感受。而現代中式園林頗具代表的萬科第五園,與傳統意義中的中式有很大區別,不再復古和照搬,而是揚棄式繼承,將傳統與現代、中式與西式很好地嫁接、融合,從而營造出適合中國人居住的傳統居住環境,又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
二、文化內涵的具體表現方法和途徑
對任何的園林景觀而言,它都是有一定的主題和意義,而園林中的表現手法,也是達到某種文化的具體表現。接下來,筆者將結合一些著名的園林景觀,從外在表現與內在形式來談一下具體的表現手法。
1.外在表現手法
外在的表現手法也是最簡單、最基礎的表現手法,主要是通過文字、園林的設計等來體現園林的氣氛,在表達上更加的直接、具體[3]。這種表現手法常用在紀念碑、雕塑和紀念性的廣場上,它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嚴格的規則性和對稱性,因此,這種手法能夠非常容易的創造出一種肅穆莊嚴的氣氛。如南京中山陵。
2.內在表現手法
與外在的表現手法不同的是內在的表現手法更加注重場景意境的設計,使之能夠讓人觸景生情,引人深思,給人一定的啟示。含蓄、深刻也是該種表現手法的特點,意境之美不但是我國園林設計的最主要的特色,同時也被認為是景觀園林設計的靈魂與核心。
內在表現手法具體又可分為內在意境表現手法和內在結構表現手法。
2.1內在意境表現手法
內在意境的表現手法和方式有很多,總結起來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意境的表現手法上一定要確保能夠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創造出優美的意境。這在主題公園的設計中尤為重要,有時為了突出主題,設計者們常常把最能夠體現民族文化內涵的核心景點設計在最引人注目的位置,例如雕塑、噴泉,以及花園等。很容易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使人們能夠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從而能夠更好領悟我國的民族文化和特征。
- 上一篇:微課對語文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交通工程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