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景觀設計思路范文
時間:2023-08-01 17:42: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園景觀設計思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區園林綠化景觀 規劃設計 施工
1、小區園林綠化景觀的規劃
設計應遵循“人性化、生態化、自然化”的理念小區園林綠化景觀的規劃設計,應融合“人性化、生態化、自然化”的理念,營造富有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園林綠化景觀。
1.1統一規劃,協調布局
小區綠地種類多,有小區中心綠地、專用綠地、道路綠地、宅旁和院落綠地等,且規模不一、功能各異。在進行綠化景觀設計時,應在統一考慮小區整體風貌的前提下,根據使用與功能要求,科學協調布置綠化景觀,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綠化景觀系統。
1.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所謂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適當保留原有的樹木,特別是古樹名木及成年樹木,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投入,而且顯得真切自然;在園林植物的選擇上,要以鄉土植物為主,適當選擇一些外地植物,以豐富品種結構。
1.3以人為本科學設計綠化景觀的規劃設計
要充分考慮居民對通風、光線、日照的需求。要在綠地系統中形成開放性格局,使人們休閑、運動、交流等活動能融合在園林綠化景觀中,可以隨時隨地享受到陽光雨露、鳥語花香,營造出一個優美、安全、舒適的生活空間。
1.4融合生態化的理念
要運用植物造景的藝術手法,營造復式種植結構,增加小區綠量;還可利用藤本植物如炮仗花、爬墻虎、常春藤、紫藤、凌霄、綠蘿等攀爬建筑物,來弱化建筑形體生硬的幾何線條,增加空間的綠化、美化和彩化效果;有條件的小區,可以建造屋頂花園,提高生態效益。
1.5師法自然
小區綠化景觀的規劃設計除了滿足視覺效果外,還應營造其他感官效果,如通過合理的植物布局,招鳥引蟲,營造清脆的鳥鳴聲、樹木的沙沙聲、昆蟲的呢喃聲。要依據小區規劃的中軸線和園路、曲徑布設植物景觀,使各個植物景群隨園路的開合間隔變化,步移景異,避免同一景觀給人造成疲倦感。
2、營造良好的小區環境的施工技術
構成小區園林綠化景觀的植物可分為喬木、灌木、花卉、地被及草坪、藤本植物及水生植物等,在進行植物配植時,應充分了解各種植物的特性,配植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小區環境景觀的質量。總體來看,我國地域非常遼闊,地形多樣,植物種類眾多,橫向跨越多個氣候帶,很多城市的植物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比如海南島位于熱帶地區,是椰子樹的故鄉,這種樹的主干非常高大,大型的羽狀葉片具有集中生長的特點,從一點散射開來,非常具有觀賞性。
2.1 景觀水池底板施工要點
2.1.1 對擬建的水池進行測量放線,然后進行土方開挖,當土方開挖至設計要求的標高時,應檢查土質是否與設計資料相符,如有變化時,須針對不同情況加以處理,如地基土松軟或者為回填土時,可在采取換土并加以夯實或者增加底板厚度等方法,達到設計要求的地基承載力,以免因地基承載力不足而發生不均勻沉降,導致底板開裂,最后澆灌混凝土墊層。
2.1.2 混凝土墊層澆完1D2d(應視施工時的溫度而定),根據施工圖紙在墊層面進行測量放線,把底板及水池池壁的邊線放出。
2.1.3 在綁扎鋼筋時,應詳細檢查鋼筋的直徑、間距、位置、搭接長度、上下層鋼筋的間距、保護層及埋件的位置和數量,均應符合設計要求。上下層鋼筋均用鐵撐(鐵馬凳)加以固定,使之在澆搗過程中不發生變位,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安排鋼筋工跟班,把踩下的負筋做調整,以免負筋作底筋用,導致開裂。
2.1.4 支水池、池壁、頂模板,應先立內模,綁扎鋼筋完畢,再立外模,為了使模板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內外模用拉結止水螺栓,鋼管緊固,內模里圈用花藍螺栓、螺絲拉條拉緊。
2.1.5 底板及水池池壁應一次連續澆完,不留施工縫。施工間歇時間不得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如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產生初凝或離析現象,則在現場拌板上進行二次攪拌,方可入模澆搗。底板厚度在20cm以內,可采用平板振動器,當板的厚度較厚,則采用插入式振動器。
2.1.6 混凝土澆搗后,其強度未達到162N/mm2時禁止振動,不得在底板上搭設腳手架、安裝模板和搬運工具,并做好混凝土的養護工作。
1.2 景觀水池池壁施工要點
景觀水池池壁采用有撐支模的方法,內外模在鋼筋綁扎完畢后一次立好。混凝土施工時,分層澆搗。池壁拆模后,將外露的止水螺栓桿頭割去并涂防銹漆。水池的施工應防止變形裂縫的產生。施工時可采取以下措施。
2.2.1 水池施工時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所用石子的最大粒徑不大于40mm,吸水率不大于1.5%。池壁混凝土每立方米水泥用量不少于320kg,含砂率宜為35%~40%;灰砂比為1:2~1:2.5;水灰比不大干0.6,應采用抗滲等級為S6的抗滲防水混凝土。
2.2.2 當水池池壁高度大干600mm高時,固定模板應采用止水鏍桿,采取止水措施,常見的止水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1)螺檢上加焊止水環:止水環應滿焊,環數應根據池壁厚度,由設計確定。
(2)螺栓加堵頭:支模時,在螺栓兩邊加堵頭,拆模后,將螺栓沿平凹坑底割去角用膨脹水泥砂漿封塞嚴密。
2.2.3 若不能避免施工縫,則水池壁水平施工縫應設在離底板高度約500ram處,施工縫設凹形或者埋止水鋼板或膨脹止水帶,在池壁混凝土澆筑前,應先將施工縫處的混凝土表面鑿毛,清除浮粒和雜物,用水沖洗干凈,保持濕潤。再鋪上一層水泥砂漿,水泥砂漿所用材料的灰砂比應與混凝土的灰砂比相同。
2.2.4 混凝土的澆灌和振搗。在確定混凝土的澆灌方案時,應盡量減少施工次數。澆灌混凝土時宜先低處后高處,先中部后兩端連續進行,避免出現冷縫。應確保足夠的振動時間,使混凝土中多余的氣體和水分排出,對混凝土表面出現的泌水應及時排干,池底表面的混凝土初凝前應壓實抹光,從而得到強度高、抗裂性好,內實外光的混凝土。
2.2.5 水池池壁混凝土凝結后,應立即進行養護,并充分保持濕潤,養護時間不得少于l4晝夜。拆模時池壁表面溫度與周圍氣溫的溫差不得超過1 5℃ 。
2.2.6 加設滑動層和壓縮層。考慮到較長的水池受地基的約束,可在水池的墊層上表面和底板下表面間貼一氈一油作為滑動層。
2.2.7 池壁抹灰施工:抹灰前將池內壁表面鑿毛,不平處鏟平,并用水沖洗干凈;抹灰時可在混凝土墻上刷一遍薄的純水泥漿,以增加粘結力。
3、結語
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是改善和提高小區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小區住宅價值的表現, 以科學的手段來對住宅小區的園林建設進行規劃與設計,融合 “人性化、生態化、自然化”的設計理念,充分依據園林植物的特性,并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的藝術手段來營造完美的植物景觀,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組群,層次分明,色彩豐富,打造高質量的住宅小區自然生態環境,使居家與自然融為一體,滿足人們對住宅小區環境景觀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良蕾.城市園林綠化中存在的困惑與生態哲學理論對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指導探析.[J]北京農業.2012(02)
篇2
中關鍵詞:城市中心公園;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1. 城市中心公園景觀設計存在問題
1.1盲目追求“檔次”。公園設計方面太過于追求檔次,尤其是對于大城市的公園設計,似乎成了“比美的競賽”。而筆者認為對于公園景觀設計,應該考慮場所在整個城市環境系統中的位置,但對于精品景觀的創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檔次”,更多的景觀要我們用平常的心態去認真思考和對待。
1.2對原生態的考慮不夠。公園設計本來就是一種綠色環境體現的載體,其應當更多地注重生態環境的設計體現,因此公園景觀設計中,應盡可能地采取原生態設計。
1.3對人的需要和人性的關注不夠。城市公園設計的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心靈釋放的地方,讓工作壓力的心情得到緩解,因此公園設計應當注重人的存在。設計之前,我們應考慮一下自己對未來的景觀將給人們提供一種什么樣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
2.景觀設計應遵守的原則
2.1同步規劃原則。建設單位在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時,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應將園林景觀規劃同步規劃,以達到園林、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2.2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原則。園林景觀設計必須以創造優美宜人的綠色環境為宗旨,充分滿足人的需求和審美取向。園林綠地要體現可融入性和可參與性。發揮好園林給人庇蔭、歡愉啟迪,陶冶性情,慰藉心靈的作用。
2.3生態優先原則。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在設計中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標。
2.4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特色原則。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護濕地和自然水系,減少填挖土方,公園、綠地的改造要保存其遺韻和歷史信息,保護如古樹、大樹等原有植被,原有建筑和布局。綠地設計要從城市的自然環境、地域特征等出發。將城市歷史文脈融入園林綠地設計中,突出地方園林特色。根據城市的自然環境、物候和地域特點,選擇合適的綠化樹種,注重開發和利用鄉土樹種,適當利用經引種馴化后適生的新優外來品種,豐富植物種類。
2.5植物造景原則。運用植物的色彩美、姿態美、風韻美、多樣化等特征,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結合,彩葉樹種與常綠樹種配置,使綠地在四季的靜態構圖中,呈現季相的動態變化,達到三季有花,四季見綠,提高生態效益。
2.6整體協調原則。構景要素協調,園林綠地與周邊環境及整個綠地系統的協調。園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體量、尺度、色彩、質地上必須服從環境需要,與其他景物協調統一,園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啟下、前后呼應、烘托對比,使景物相得宜彰。
3.加強城市中心公園景觀設計研究
3.1公園區域空間設計
創造“以人為本”的區域空間對于公園設計相當重要,設計時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歷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條件,充分發揮本地藝術優勢,使各個空間相互滲透、和諧統一。在公園的建設中,景觀空間的設計應該動、靜結合,開閉相間。營造多層次的立體綠色景觀活動空間。利用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樹木花草,花壇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觀呈現出多樣性,達到生態化,功能化、景觀化、便捷化多樣化。對于公園內的開敞空間較大處,可適當做些地形處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這樣更能豐富景觀層次。
3.2植物造景設計
植物在公園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設計手法顯得相當重要。根據設計實踐效果來看,公園綠地內部用地比例根據用地類型和用地面積確定,其綠化、建筑(構筑物)、園路及鋪裝場地、水體等用地比例要滿足規范要求,其中綠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園設計應以植物造景為主,講究街景藝術效果并設有一定的休息設施,綠地率應達到65%以上。休閑、景觀為主的廣場綠地,綠地率應達到60%以上,其它性質廣場綠地應結合實際,盡可能提高綠地率。
在公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對于植物造景的最終原則是根據功能、藝術構圖及生物學特性要求的完美結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充分發揮植物的特性構成美景,為公園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鄉土樹種為主,疏密適當,高低錯落,形成一定的層次感;色彩豐富,主要以常綠樹種作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進行搭配。盡量避免地面,廣泛進行垂直綠化以及各種灌木和草本類花卉加以點綴,使廠區達到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并適當安置園林小品,小品設計力求在造型、顏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與建筑相適應。
在公園植物豎向設計上,考慮用苗木、構筑物(亭、廊、花架、景觀柱等)跟平坦地勢之間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組團,突出公園的景觀層次。考慮到道路及綠化排水,標高設計上以自然地形稍加平整,利用場內挖填土、外購部分種植土來滿足公園的土方需求。既保證了排水通暢,亦能節約財政支出。部分地勢較低處為親水休閑、活動、嬉戲區,主要有親水平臺、游船碼頭、沙灘休閑、濱河棧道等。
3.3公園設施設計
公園設施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讓游客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即景觀在被觀賞的同時,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觸的機會,充分調動人們參與其中,放松心情,愉悅心靈,這樣也正體現了城市公園的重要作用。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公園的開放性特征,公園的邊界與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過渡,甚至圍墻都可以取消,這樣公園與其它空間將會直接接觸,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延伸,這樣就為公園的參與性提供了又一種可能。
綠地中設置的照明設施應與整體環境相協調,照明設施宜采用庭院燈、草坪燈與射燈相結合,色彩、照度應根據功能需要而定。對于綠地內條凳、座椅的數量應按游人容量的20%-30%設置,平均每一公頃陸地面積的座位數一般不少于20個,且合理分布,并根據場地條件可設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園林廣場鋪裝盡可能使用硬質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應具有一定的圖案感,不宜采用無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磚、玻璃等。公園、游園、廣場出入口及園內公廁、游道應符合無障礙設計要求。
3.4人的參與性
公園的設計,強化每一塊區域的特定功能,創造多樣化的休閑、娛樂、運動場地,來滿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共生”的設計理念。為此對于設計水嘻游樂的,應凸顯大水面,體現水的靈動,使游人更能接近于水,突出親水性。強化水面的視覺效果,給人視覺上帶來沖擊力。營造連續、動感、自然的水岸線,呈現“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畫卷。
4.結語:筆者通過分析當前公園景觀設計方面的不足,明確公園景觀設計目標,提出公園景觀設計應遵循生態學、以人為本和美學原則,同時探討公園景觀設計手法,旨在能為公園景觀設計提供有價值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濤.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研究[J].科技傳播,2011,28(09):118~119.
篇3
[關鍵詞] 鐵路;主題公園;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242.7 [文獻標識碼] A
1 項目緣由及概況
鐵路主題公園景觀設計項目來自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新建設的新校區前程路大門前有30×700(米)的長方形公共主干道的配套綠化帶,南北方向并且有水渠穿過,對面為省政府各主要機關。該項目運是用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園文化與鐵路文化相結合的景觀設計方法設計的一個以鐵路為主題的景觀設計項目,通過鐵路主題公園的建設,可以將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這一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與前程路綠化建設有機地融合,并通過景觀藝術形式呈現出一個鐵路文化的主題公園。
2 設計理念及與設計原則
該主題公園的設計理念是展現我國鐵路發展的歷史與建設成就,弘揚我國鐵路建設的精神,歌頌社會主義鐵路建設事業,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建設熱情。總體設計思路是以時間為軸線,以中國鐵路發展設計為主線,以鐵路建筑精神和國家建設步伐為設計輔線,以中國鐵路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成就為主要表現內容,以與鐵路有關的零件及實物為設計素材,以各種景觀節點藝術造型為表現形式,凸顯鐵路文化特色。圍繞鐵路文化及公園主題展示特色的同時體現公共休閑和娛樂功能。項目設計原則是:1、特色原則:公園景觀以鐵路元素彰顯中國鐵路建設特色;以鐵路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發展成就以及標志性鐵路元件為設計素材和表現內容;例如詹天佑雕塑、鐵路機車發展階段、路網發展、轉向架、信號燈、道岔、接觸網、運行系統等。2、文化原則:景觀中的雕塑和浮雕壁畫以及各種公共藝術品的設計與造型均表現深層的主題文化內涵。3、美觀原則: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將各種形式的美融合在一起,自然美、藝術美、文化美、特色美在這里有機結合為統一的和諧美。4、兼顧原則:主題公園景觀兼顧嚴肅主題的展現和輕松休閑氛圍的營造;兼顧園林設計與道路建設,使之達到園林景觀設計和周圍的環境和諧一致;兼顧各種公共服務設施如公交站臺和公廁。
3 設計方案簡介
該項目設計方案前后反復修改多次,最終方案確定的主要景觀節點有:
第一節點:公園入口采用天然石材作為題名石,點出主題,以突出公園的厚重感。經過半圓形的過渡空間后,拾級而上,是以象征鐵路的鐵路徽標為造型的大門設計。在一級道路行走約50米左右,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雕像,雕像后是一弧形半圍合的鏤空藝術墻,墻后文字表現舊中國鐵路的發展歷史。藝術墻后為休息區。這一節點設計布局以對稱為主,一級道路兩邊植松柏,營造紀念性莊重肅穆的氛圍。
第二節點:第一節點結束后,再行走約40米,進入鐵路機車展示部分,展示按機車的發展順序排列,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3臺機車南北向布置,相互間略微拉開距離。各機車車體適當位置配有文字介紹機車發展內容。周匝配以觀賞道路,四周草坪鋪設二級道路。
第三節點:第三節點以一個曲折變化的廊榭開始,之后為鐵路機車車輛轉向架展示部分,轉向架地面以鐵軌嵌入青石作為鋪裝,形成“井”字交叉造型,中間放置轉向架實物。
第四節點:由轉向架展示部分向北,道路分為東西兩條,分別登上東西站臺。西站臺為帶棚架的老式站臺,東站臺上設計一個牌坊式的老車站建筑,突出歷史感。東西站臺之間設計為鐵路道岔,道岔中間為“雙十字”雕塑,強調鄭州的鐵路樞紐地位。
第五節點:這一節點是鐵路鋼軌鋪設實物,以不同時期的路軌展現其歷史的演變,加上常規鋼構架鐵路橋,共同表現鐵路工務方面的主要內容。
第六節點:這一節點以路網發展狀況和鐵路運行系統模型為表現。路網發展表現在一個削去塔尖的金字塔形的造型上,使路網發展情況在四個面上都能看到。路網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用不同色彩的LED燈表現。鐵路運行系統模型用高標號水泥精制而成,其上安裝鋼化玻璃,人們可以站在上面直觀地了解鐵路運行系統的組成,這個景觀節點高出地面50公分左右。
第七節點:這一節點是代表高科技的動車組實物展示,車內展現出現代鐵路發展成就,人們可以進入車內參觀。動車組周邊設計有二級道路及小的休息區域。
第八節點:特殊地段校門留出80米,兩邊設計與公園的過渡銜接帶;終點處預留50~80米,以待之后地設計開發。
4 設計方法總結
在設計此類鐵路主題公園項目時,應當充分考慮此類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的特點,設計方法總結如下:第一、深入研究鐵路主題公園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特點。要充分調研本單位、本地區、本城市在鐵路發展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成就。第二、根據項目用地的具體情況選擇各個節點的安排順序。可以按照時間軸線的發展順序依次展開景觀節點,也可按照鐵路發展重大歷史事件和成就安排景觀節點。第三、緊扣鐵路文化特色。景觀各主要節點彰顯鐵路特色,以鐵路標志性元素進行設計構思。第四、兼容和諧的設計方法,在進行文化主題宣傳的同時還要兼顧休閑娛樂的功能,在特殊地段的公園景觀還要考慮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道路綠化帶的結合問題。
參考文獻:
[1]文立玲.主題公園走向何方――二十一世紀中國主題公園發展論壇紀要[J].旅游學刊,2002(4).
篇4
1對生態設計文化的思考
1.1生態設計文化的基本內容
與傳統設計理念項目,生態設計文化更加強調自然式設計,就是盡量通過能接近自然的設計方法,通過植物群落的設計、地形起伏等,從形式上表示自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學術界最早將生態設計文化理念應用到實踐的是美國,著名學者奧姆斯特德在設計紐約中央廣場時,根據當地的地形、水系特點等,設置了一個長達3.4km,寬800m的廣場。該廣場在建成之后,為緊張忙碌的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場所,并為紐約市創造了一定的生態效益,推動了城市的良性發展。
1.2生態設計文化的應用原則
在應用生態設計文化過程中,需要尊重以下幾點原則:
1.2.1尊重場地歷史原則
尊重場地歷史原則主要是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要尊重場地的歷史,在不破壞場地原有歷史文化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有計劃的設計。例如,在廣東佛山粵中造船廠舊址改造中,俞孔堅教授帶領團隊將其改造成為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園。在該公園設計中,盡量的保留了場地的原始生態元素與文化元素,包括廠房的煙筒、龍門吊等都經過改造成為了公園的特殊景點,并且對于原場地的部分駁岸形式不做任何處理基本保留,對某些地帶的植物群落全部保留為公園景觀所用。這種改造方法盡可能的尊重了原有景觀,避免對場地做過多的修正。
1.2.2生態優先原則
在景觀設計中,要盡量使生態環境不會受到人類活動而產生變化。這種設計原則更多的體現在濕地、濱水公園等場景中。例如,美國學者在設計查爾斯頓濱水公園時,留用沿河一側的河漫灘,并盡量擴大其范圍。這種設計方法不僅保證了沼澤地,還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
2生態設計文化在古鎮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思路
2.1合理布置水體景觀
與現代城市相比,古鎮的迷人之處就是古街所呈現的宜人尺度,在這個“尺度”中,水景觀往往能配合古鎮的街道、建筑共同構建一個優美的景觀,“以水景帶動街道”已經成為古鎮景觀設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態設計文化下,所設計的水體景觀應該充分考慮到古鎮的及拿住特點,為了緩解游客局促、壓抑的感覺,盡量布置一些相對活潑的水體,包括溪流、噴泉等。對于古鎮的水源,考慮到歷史小城鎮的選址多為依山傍水之地,因此在選擇水體源頭時,應該借助這一自然優勢,將自然中的活水引入到景區內,在古鎮內建立一個“活”的水體景觀,提高古鎮環境質量。
2.2營造生態駁岸系統
為了進一步提高古鎮生態質量,在建筑景觀設計中要避免選擇漿砌石、混凝土等僵化的駁岸方式,雖然這種駁岸方式有助于提高防洪水平,但是會明顯降低景觀的與類型。因此在駁岸處理中,可以按照下列方法進行改進:①盡量減少對岸邊環境與水體的影響,采用簡化處理方法,避免過度處理;②采用具有良好滲透性的材質作為護坡,并利用粗糙的石塊表面,為生物創造棲息空間;③在岸邊種植一定數量的水生植物,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其空間。這種設計方法不僅能凈化水質,還能美化濱水環境,呈現景觀的自然風貌。
2.3利用廢棄材料創造歷史景觀
古鎮作為歷史小鎮,其具有豐富的文化的內涵,并且體現了歷史、時間的色彩。因此在設計中,要盡量還原古鎮的歷史文化,讓“時間”的特色能體現在古鎮裝飾中。在景觀設計中,設計人員采用一些青磚灰瓦,毛石材等裝飾性弱的“舊”材料,可以體現景觀的歷史感,有助于歷史印象的加強;在對城鎮景觀進行更新中,盡量使用殘磚、枯井等景觀裝飾古鎮景觀,更好的展示古鎮風采。
3結論
生態設計文化在建筑景觀設計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對相關人員而言,在景觀設計中,必須要盡量還原古鎮景觀,讓古鎮所具有的自然文化氣息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古鎮景觀的可觀賞性,還能保證古鎮環境,一舉兩得。
作者:張曉晗 單位: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璐.公共建筑室內景觀設計生態化分析[J].建筑知識,2015(06):72~73.
篇5
關鍵詞:江陰花鳥市場; 設計思路及理念;評價
Abstract: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 ceaselessly, the city within the various types of market status and function changes. So how to create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pleasant transaction market, will become the city market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consider the problem.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on Jiangyin flower and bird market landscape design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Jiangyin flower and bird market;Design thinking and idea;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 S757.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意識在不斷發生變化,構建多種優美的自然環境,營造舒適休閑的環境,不再是公園或是小區的重點,城市各類交易市場的園林景觀設計正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這類交易市場不僅是城市的一大服務產業支柱,也將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休閑場所。下面就江陰花鳥市場的景觀設計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工程概況:
江陰花鳥市場(永安綠苑配套設施)位于江陰市區的南面,北臨
人民東路,西面是錫澄高架高速公路,東、南邊都是公園綠地,西、
北面是居住用地,位于江陰城市縱向綠軸的一個重要節點上。用地
呈布袋狀,比較局促,現狀地勢平坦、低洼,總用地面積41500平
方米。
江陰市為了整頓擺攤設點小賣經營,整治市場環境,提升江陰城市形象,2005年江陰市政府下定決心建造花鳥市場,考察了華東地區影響較大,反響較好的多個案例,結合江陰的現狀條件,目標是打造一個環境優美的、可休閑娛樂的、華東地區最好的花鳥市場。
二、設計總體思路與理念
設計基于“公園式的花鳥市場”的理念,既具備花鳥市場功能的同時又和周邊公園綠地很好的過渡協調,而且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購物、游賞、貽情的景觀環境。
三、總體設計構思
設計分析基地周邊環境,再綜合交通安全便捷、景觀環境協調等方面因素,思考景觀設計中服務業用地與公園綠地的結合點,對設計創新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設計利用自然水系與景觀綠化的分隔合理地劃分四個功能景觀區:花卉庫房景觀區、古玩景觀區、蟲鳥水族景觀區、辦公服務景觀區。動靜分區,各景觀區相對獨立,各有特色,又相互緊密聯系,形成“一軸、二帶、多核、多點”的景觀格局。
設計水系與東面公園大水系溝通,形成活水,水系至市場中心拓寬成花鳥市場的中心湖,成為整個市場的景觀核心。總體的景觀效果是建筑掩映在綠樹叢中,人流行走在樹蔭下,綠意盎然,花開四季,季季有景,既是購物又是游園。
3.1功能分區
(1)花卉庫房景觀區
花卉庫房區特點是建筑體量大(5100平方米),人流車流量大,作為主要的功能區靠近主入口布置,交通方便,并且靠錫澄高架路,建筑設計高度低于高架路,不顯突兀,而且還能夠為內部環境隔離部分的噪聲,建筑退讓高架路50米,栽植高大喬木,有效減輕噪聲干擾,同時也是花鳥市場的綠色屏障。
(2)古玩景觀區與蟲鳥水族景觀區
古玩區和蟲鳥水族區(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結合起來布置,選擇在基地的東面,與其他功能區有分隔,靠近主入口又臨水,設計成商業街式店鋪,有利于提升人氣,而且內部使用功能組合靈活,還有方便的交通和相對安靜的環境。
(3)辦公服務景觀區
辦公餐飲服務區(建筑面積4600平方米)特點是人流少,環境要求安靜、相對獨立,并且要有特色景觀,因此布置在東南角,周邊都是公園綠地,一面鄰水,風景優美,觀景視線很好,交通也便捷,有利于吸引客流。它也是花鳥市場主軸線的視覺焦點。考慮到使用當中各種需求的不確定因素,辦公餐飲服務建筑群體組合布置,靈活使用,方便管理,周邊精致的景觀與永安綠苑綠化自然過渡。
3.2景觀空間結構――一軸、二帶、兩核、多點
(1)“一軸”
景觀軸線從主入口廣場延伸到水面,軸線上有開敞大氣的入口樹陣廣場、林蔭休憩的銀杏樹陣和生態休閑的“花開平湖”景點,通過花園林蔭道串聯起來。吸引人流并且通過景觀軸線的引導,讓人流可以清晰便捷地到達各功能區。
(2)“二帶”
景觀水帶突出自然生態,濕生植物景觀特色,自然駁岸和水生植
物融合統一在一起,水中魚兒忽隱忽現,水邊鮮花朵朵。在拓寬的水
面旁設垂釣點,供市民休閑娛樂。
高架防護林帶高大濃密,郁郁蔥蔥,針闊林混交,高低起伏,林緣點綴花灌木,既有隔離噪聲的功能也有花開四季的景觀。
(3)“兩核、多點”
主入口廣場與圓形櫸樹廣場是本苑的核心節點,采用高大色葉喬
木營造空間,拙樸的地磚鋪砌地面,表現江南水鄉風格。花卉庫房區
通風采光的需要,植物采用低矮的花灌木和香花植物,并且預留空間
擺放花卉盆景,創造獨特的花卉市場景觀,古玩區和蟲鳥水族區店鋪
有通透和開敞的要求,植物選擇修剪的灌木帶和小喬木等,近水邊設
休閑平臺,釣魚賞景的好地方,辦公餐飲服務區景觀要求精致,色彩
要豐富,在靠水的一面采用低矮植物不遮擋視線,便于在室內觀賞中
心水景,沿建筑周邊栽植色帶、色葉樹和香花植物,品種多樣,色彩
豐富,景觀隨季節交替變化。
四、設計創新要點
花烏市場的用地局促、又有獨特的功能要求,環境維護管理難度大,建筑總面積偏大等問題對景觀設計創新是機遇也是挑戰景觀設計從以下四個方面尋求突破:
(1)尋求城市服務設施用地與公園綠地的結合點:
城市服務業的大力發展為休閑購物產業的建設帶來了機遇,傳統單一的、噪雜的休閑購物環境失去了競爭力,然而這類服務設施與公園綠地建設的結合為市場增添了活力和前景;既為公園綠地的配套服務豐富了內容,也為加快服務業的發展開創了新思路。
(2)花鳥市場環境與公園綠地景觀的和諧共融:
開敞式的規劃布局,化整為零的建筑布置,使得整個花鳥市場隱藏在綠色當中;周邊公園綠地與花鳥市場空間布局相互滲透無縫銜接,統一協調;綠化景觀與建筑巧妙搭配,開合有致,若隱若現,弱化建筑體量。
(3)動靜功能區的景觀“軟”分隔:
蜿蜒的水系和延伸的綠化將四個功能區在活動、行為上分隔,互不干擾;同時在景觀上、視覺上又是相互聯系的。
(4)景觀設計將市場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三者最大化:
前期深入考察周邊花鳥市場,并對市民及有意向的客戶進行問卷調查,確定了“公園式的花鳥市場”主題,設計階段充分分析市場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相互關系,旨在創造優美的環境,人性化的配套服務以及規模效應為花鳥市場帶來較大的投資回報,達到當地政府、承建商以及經營業主三方共贏。
花鳥市場與公園綠地的合而為一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一個生態的貽情購物的場所,也為城市增添了一片綠色,同時為花、鳥、蟲、魚等創造了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
五、建成后的社會評價與反響
花鳥市場建成后,從根本上改變了原先擺攤設點經營帶來的臟亂、嘈雜的市場環境,也豐富了城市的服務配套設施,更提升了江陰的城市形象。市場因獨具創意的構思、合理的功能布局、優美的景觀效果,贏得了市民的廣泛贊譽和政府的認可,并且獲得了很大的投資回報,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六、結束語
篇6
關鍵詞:中國;法國;景觀;自然;差異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165(2012)04-0087-05
當今時代,城市規劃中對于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重要性逐漸凸顯,無論是法國還是中國都曾經顛覆過傳統的設計理念,跳出傳統的單一框架,以以人為本作為設計核心,給居住者營造更好的城市環境。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設計浪潮后,園林景觀的營造更是著力于人的行為與心理需要,關注人的健康需求,引入遵從自然的生態設計理念,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但也出現了園林設計打著以人為本、遵從自然的口號的現象。[1]城市公園到底如何真正地將自然景觀帶給大眾,是值得每個設計師深思熟慮的問題。
一、法國城市公園綠地景觀設計
(一)公園總體布局
法國城市公園設計將自然現狀的利用放在第一位,在將自然還原的基礎上考慮功能需求,使設計意圖和自然現狀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中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真實交流。正如代表著當今法國景觀設計主流方向的米歇爾·高哈汝所設計的蘇塞公園(Le Parc du Sausset),坐落在巴黎近郊的法蘭西平原上,周邊是以大片耕地和水面為主的自然景觀,設計師保留了土地和植物原貌,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態群落環境;在整體布局上絲毫看不到人為的劃分,人進入公園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在設計中運用最少的人工元素,根據場地的高差變化設計不同的觀景平臺,并使用原為防洪的蓄水池周邊去建沼澤景觀,在自然現狀的基礎上添加了娛樂功能的設施;園中并沒有很多人工的道路,設計師想通過自然的道路如林間小道、田埂等去體現自然風貌(圖1和圖2)。[2]
(二)公園道路系統
城市公園作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間,法國設計師在設計時將公園和城市通過道路的鏈接達到了很好的整體性效果,使城市公園內部與公園周邊及整個區域乃至城市都有一個很好的連接性,真正地創造了開敞的公共空間。例如在蒙梭公園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園的道路系統和園外的城市道路通過曲線達到了和諧的銜接,公園周邊環境和公園內部有著很好的通達性,更加吸引周邊的人進入城市公園游覽;而公園內部的道路沒有刻意與園外城市道路分割開來,而是使用城市道路的延伸性概念使公園與周邊場地空間相互融合。在米歇爾·高哈汝設計的里昂田野公園(LeParc de Gerland)中,設計師利用原有的一條城市道路,通過“地平線”的空間延伸,使公園內部與周邊索恩河對岸的景觀相互融合;公園內部則保留廣闊的開敞草坪,僅在草地邊沿設置了一條寬闊的木質步行通道,整個場地很好地展現了自然的田園景觀。[3]37
(三)公園植物栽植
植物在現代法國園林師的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由于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長周期不同,所以設計師在植物栽培上會更多地考慮植物的季向變化和生長發育的特點,并且會將植物的適應性及局部植物與園林整體的關系來進行考慮,注重植物緩慢生長和衰敗的過程。例如設計師在種植初期會栽植幼苗,并愿意等待15~20年。通過精心的培育,曾經的幼苗變成如今成熟的林相群落,這不但減少了初期的成本,而且植物的緩慢生長過程具有教育意義。正如蘇塞公園設計初只有30cm高的幼苗現在已經變成郁郁蔥蔥的森林,通過時間的變化賦予了不同的景觀效果,將植物的自然變化過程展現在人們眼前。[3]45同樣地,設計師也認為四季氣候的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也是自然景觀的一部分,所以設計師對于城市公園設計時往往會采用耐旱耐水的本土植物,大大減少后期的維護成本。設計師還采用了“任其發展”的方法將自然景象展現給人們,無論四季氣候如何變化,城市公園中的大部分植物都可以抵抗惡劣的氣候而茁壯生長,這也正是設計師想展示給人們的(圖3和圖4①)。
二、中國城市公園綠地景觀設計
(一)公園總體規劃
中國城市公園注重空間的劃分和整體功能布局,通過主次游覽空間的景觀序列分布及景觀功能的分區來劃分空間。景觀序列分布是根據公園面積的大小分為三段或兩端式,由起景、、結景的思路去布局全景,全園景觀豐富多變。景觀分區主要是為了滿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將不同功能分割開來形成獨立的空間,再通過道路將不同的空間串聯起來,形成點、線、面的結合,正是由于這種過分追求清晰的功能分區導致全園缺乏自然和整體性。[4]
在滿足了功能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整個園區充滿著人工的元素,導致城市公園失去了自然的景觀。而且,由于中國城市公園注重審美性和展示性,所以不惜花重金去改造場地的現有地形地貌,大規模的興建造成城市公園失去地方特色,錯失場地的原有自然風光,打造出仿自然的人工景觀。如目前南京最大的河西中央公園,占地近10萬km2,其中,景觀綠化占9萬km2,整個園區分區分明,人工設計場所較多,由3個下沉式廣場和人工湖、景觀山組成,希望通過人工的手段去打造以生態、景觀、水體為主的城市休閑公園。雖然公園中央有大型人工湖和占地近4000m2的人造山體,但沒有達到設計的初衷,整個園區過多地強調景觀美學卻忽視了人與自然景觀的互動,試圖通過人工手法去再現自然生態美景,卻忽視了人的行為活動(圖5—圖7)。
(二)公園道路系統
中國的城市公園道路與法國公園道路相差很大。中國的公園道路是整個公園的框架和脈絡,通過精心的道路交通設計引導游人的瀏覽路線,并且組織景點和公園的活動內容。為了便于公園管理,城市公園幾乎與外在場地分隔開來,缺乏連接性。公園內部根據功能的不同分為不同級別的道路,整個公園的道路都是由人工設置的,游客必須遵守所設計的道路。這樣由于整個園區處處設立了不同等級的道路,不但失去自然野趣,而且游客的游覽路線很局限,失去自由游覽、探索園區的機會。
(三)公園植物栽植
中國從古典園林開始就注重植物在景觀中的作用,試圖通過人工栽植的方法去再現自然風光,并把植物歸為主要的造園要素之一,這一傳統一直延傳至今。如今的城市公園植物也是公園造景的主體,通過植物色彩、形狀、高低的合理配置去營造出優美的公園環境。在植物的運用上,設計師為了體現公園的活力多變,常使用常綠樹種且劃分當季花卉群落,引種國外花卉,讓游客在每個季節都可以欣賞到當季色彩繽紛的植物。但隨著設計師對景觀審美的過分要求,游客幾乎看不到自然生長的野生植物,大多為人工栽培,并且在形式上為了滿足造景的效果,植物也變成了人工設計的產物。不難發現,在中國的城市公園中,人和植物缺乏很好的互動,植物完全成了只供觀賞的個體,人不能真正地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占地超過140hm2上海浦東世紀公園, 種植著20萬株灌木和40萬m2草坪[5],但這么大面積的草坪卻僅僅是為了滿足視覺上的觀賞效果而沒有考慮到如何使人進入其中活動,于是人們只能看到草坪卻無法零距離接觸。
三、中法綠地景觀設計的差異分析
通過中法兩國在城市公園布局、道路、植物栽培等對比,可以看出無論在設計理念上還是對于景觀、使用者及自然變化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一)對待綠地景觀的態度
首先,法國對于綠地景觀持有的是可持續發展循環利用的理念,尊重場地,因地制宜,尋求與場地和周邊環境密切聯系,形成整體的設計理念,成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6]設計師最注重的是設計前期的場地分析,力求最大限度地運用原有自然資源,所以,在法國的城市公園中會發現很多原有場地的肌理,并通過城市綠地的建設來改變整個城市的面貌,通過將自然引進城市以及游客和自然的互動來達到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平衡。為了給游客提供一個真正自然的放松娛樂的空間,在植物的栽培上設計師保留原有野生植物的基礎上,再運用本土樹種去營造自然生長的環境。不同的是,中國設計師認為綠地景觀應展現其最美的景觀效果,城市公園中為了凸顯整齊一致、搭配合理的植物效果,不惜將原有場地的植物移走,建立新的人造自然環境,過多地注重植物的景觀效果而忽視自然生長的植物給游客回歸自然的感受,給自然環境添加了過多的人工元素。
(二)對待使用者的態度
城市公園的設立本身是為使用者提供游樂休憩等功能的場所,且為城市增加綠色自然的風景,所以,場地的設計第一步應該是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因而,法國設計師多注重場所和使用者的互動和交往關系,讓游客真正參與到場所中,達到設計的最終目的。而進入中國很多城市公園,你會發現游客本身和公園景觀設施是分割開的兩個獨立體,沒有互動的關系,純粹是視覺上的感受,無法與場地環境親近,這正是因為設計師在設計時過多地考慮形式上的審美要求和機械地提供功能設施,卻沒有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怎樣的城市公園可以給人自然的歸屬感。另外,中國城市公園在規劃時,將場地根據功能的不同劃分得過于清晰,間接地指引了游客的去處。而法國城市公園是根據游客的游覽喜好在自然景觀空間里設立所需要的功能設施,在考慮了使用者的心理后去設計,所以,游客進入公園后自然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休憩場所,這樣就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真正地落到實處,營造出不刻意的自然的景觀。
(三)對待自然變化的態度
植物的生長、茂盛、衰敗和天氣的四季變化都是自然變化的表現形式,正是因為植物的生長周期變化和四季氣候的變化才能使人們真正地感受到自然萬物的變化過程。法國對于自然變化采用了尊重及認同的手法,而不是通過人為的手法去刻意地改造自然。而中國設計師在很多尺度較大的城市公園設計中,想把植物生長最好的時期展現出來,所以往往栽植已經成熟的植物使公園在建成時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在滿足景觀的視覺效果的同時,忽略了植物自然生長的變化。中國設計師在城市公園設計時很在乎植物所營造的景觀效果,為了達到“四季有景”的效果,設計師會不停地更換當季的花卉植物,并且多采用常綠樹種,使城市中總是顯示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樣的手法不但耗資巨大,而且會使人們產生視覺疲勞,導致“千城一面”的景象。
四、法國城市公園自然景觀對中國的啟示
(一)仿自然和真自然
城市公園設計中應根據現有場所的現狀來進行設計,不同的場所有不同的肌理,保留場地原有可利用肌理,順應自然環境,將自然的風貌引進城市中,才能帶給人們真正的自然風光;而改變場地現狀后再通過景觀手法去體現自然環境的手法,只能永遠停留在仿造自然風景的階段。
自然的風景是真實、不經雕琢的,所以無論展現在人們面前是好的一面還是不好的一面都會使人有親切感,相反,為了展現美的一面而過度地加入人工設計及片面地思考人們的需求,只能導致城市公園給人冷漠與自然觀背道而馳的效果。
(二)真正意義上的景觀自然
真正的景觀自然是自由、開放、不經雕琢并能滿足大眾的功能需求的景觀,給民眾提供一個自然舒適的城市公共綠地環境。我國設計師需要跳出現有園林設計框架,回歸自然、順應自然,多利用、少改變才能給城市公園帶來真正的自然景觀效果,讓城市公園的存在給城市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總之,城市公園作為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綠地,景觀設計師更應將真正的自然引入城市,多注重場地現有自然資源的利用,少用設計手法模擬自然環境,通過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和以自然布局為主的手法使游覽在城市公園的人們真正地放松心情,和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夏春華. 遵從自然與以人為本的園林設計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 2008,36(3):1030-1031.
[2]朱建寧. 米歇爾·高哈汝及其蘇塞公園[J]. 中國園林,2000(6):58-61.
[3]崔柳. 法國巴黎城市公園發展歷程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
[4]王濤.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研究——以西安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45-46.
篇7
順應自然、可持續發展、尊重歷史、發展特色、整體設計是景觀設計所秉承的創作理念和路線。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對采煤沉陷區的生態治理,并且能發揮其價值的多元性和最大化。
景觀設計的當務之急
一是要解決環保與生態化問題。二是解決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三要解決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以滿足人們旅游的需要。四要解決不可在生與可再生資源問題。在“南湖”案例中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景觀設計理論所發揮的作用。
景觀設計理論在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中發揮的作用
“唐山南湖生態城”(包括南湖)是中國采煤沉陷地生態修復的典范,景觀設計在這一案例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這一項目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對原有煤礦沉陷區進行生態恢復和治理。景觀設計的理念正與這一目標相吻合。
1順應自然,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
“南湖”沉陷區的水體面積廣大,通過實施水體還清工程,大小沉陷坑的整合,使“南湖”水體景觀優勢逐步顯現。通過對水體的整體景觀規劃,以島、灘、灣、泊、淀、池等方式進行景觀設計,以此來豐富水體景觀的觀賞性。整體格局上具有很強的形式感和節奏感,一步一景也讓人流連忘返。考慮到將來可能發生的地形變化,實施以植物造景為主的措施,引進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達到了20余科40余種,累計植樹138萬株,栽植草坪20×104m2,各類植物60多種,動物50余種。形成以林地、灌木叢、草地、濕地為主的生境結構,并使得每個區域都保持其特定的自然風貌,以對應不同的動植物群落。同時,在景區培育優勢種群,強調本地物種。注重保留場地上原有植物,充分發揮原生植物改造城市環境的作用。自2009年5月開園以來,唐山市的極端最低氣溫升高3℃~4℃,極端最高溫度降低3℃~4℃;森林覆蓋率由41.57%上升到44%,野生鳥類已多達100種,而且有30多種是以前自西伯利亞經唐山飛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候鳥,現在這些候鳥開始在公園過冬。其生態價值逐步顯現。
在南湖建設過程中,針對場地內存在的垃圾山、粉煤灰、軟弱地基、水土流失等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的低干擾、低成本、低能耗的技術措施。采用廢物再利用的思路,用粉煤灰生產出粉煤灰磚、粉煤灰水泥、粉煤灰加氣混凝土,并將它們用作公園內場地地基基礎材料,堆疊公園內的地形(覆種植土)。“鳳凰臺”和“市民廣場”正式這一思路的成功體現。受“南湖”地質條件影響,公園內的建筑則以抗震的木結構為主。木結構有利于提高建筑的舒適度、減少建設污染排放、實現建筑廢物資源化和再利用,把資源消耗降到了最低。在南湖公園的湖泊岸邊,人們可以看到一種國內罕見的生態護岸。制造這種生態護岸的材料,不是傳統的水泥和磚石,而是干枯廢棄的樹枝、樹杈和樹干。“整個南湖的護岸上面,沒有一點水泥、沒有一塊磚。對整個水面的污染很小,甚至幾乎沒有,且因其是多孔構造,還可以為小型水生生物創造棲息環境。這項專利技術可謂綠色技術,為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2尊重歷史,發展特色———提升經濟價值
唐山曾經是近代工業的搖籃:“中國第一條準軌鐵路”、“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件衛生瓷”、“第一袋水泥”……均誕生在這里,工業文化底蘊深厚。唐山又是一個震后崛起的新城,地震文化是一大優勢。在“南湖”的整體景觀規劃設計中充分挖掘了工業文化、礦業文化、地震文化、鳳凰圖騰所承載的價值,將歷史、文化、社會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準確、如實的傳給后人;保護和保存歷史環境與現代生活的統一又是景觀設計的責任。由開灤投資建設復原的“老唐山風情小鎮”正是挖掘工業文化的案例之一。位于南湖公園核心地帶,以清末民初老唐山的歷史文化為背景,是文化景觀與商業元素巧妙融合的特色小鎮,也是中國北方工業文化休閑游的絕佳選擇。其中“洋房子和員司俱樂部”與開灤煤礦有著深厚的淵源,是唐山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特有的歷史痕跡,記錄和反映了老唐山中西文化的交匯和歷史變革。“廣東街和廣東會館”與唐山的外來文化有關。唐山近代產業的興起與發展,與當時大量涌入的廣東技師密切相關,出現了第一條城市街道———廣東街。由廣東人經營一大批老字號商鋪,是老唐山南北文化融合中的一道獨特風景。后于1909年建成廣東會館,成為廣東人聚居唐山的歷史標記。“小山大世界和永盛茶樓”是1934年,裕豐飯店經理白月亭在小山最高點興建的聯營商場,名曰“大世界”。它標志著小山成為當時唐山的商業中心。經過多年發展,小山商業繁榮,久負盛名。和當時天津的勸業場、北京的大柵欄、上海的大世界并稱四大繁華街,盛極一時。“永盛茶園”是唐山風土人情的歷史財富,也是中國評劇溯源地之一。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產業工人和底層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1912年,唐山開明紳士王永富修建了“永盛茶園”,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此后,以此為源頭,出現了眾多膾炙人口、風靡一時的經典劇目。“歐洲風情街和婚慶廣場”體現了中西文化交匯、南北文化的相融、本土文化濃郁的唐山,是多元文化的復合體。歐洲風情街和婚慶廣場,正是以西風東入的包容詮釋著多邊文化底蘊,用混搭的手法展示唐山新的城市文化品味。
為更好地保護地震遺址,傳播地震文化,為唐山市民提供一個祭奠地震罹難者的場所,在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地震遺址處,辟建了“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該方案利用固有的鐵軌和新引入的紀念大道,將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劃分成遺址區、水區、碎石廣場、樹林區四個區,充分體現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關愛、對科學的探索、對歷史的追憶”這一設計宗旨。鳳凰圖騰的代表,“南湖之門”和“丹鳳朝陽”尤為突出。以鳳凰展翅騰飛為主題,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先生設計的“南湖之門”開啟了生態南湖的大門。景區的主題雕塑“丹鳳朝陽”也是鳳凰圖騰的又一體現。是唐山標志性建筑之一。雕塑總高度70m,分為基座和銅雕兩部分,基座凈高9.23m,銅雕凈高60.77m,重447t。中間為球形,寓意“太陽”,上下兩部分為兩組“鳳凰”。在八尊獅子的拱衛下,銅雕高聳入云,形成獨特的審美效果和視覺沖擊力。它是吉祥和諧的象征,預示著新時代的唐山如同五彩錦繡的鳳凰翱翔于盛世中華的天空。在南湖景區景觀的命名中也是融入了鳳凰文化因素,把南湖最高的觀景臺稱為鳳凰臺,把水中的五座洲渚,以鳳凰臺為核心,皆以鳥類命名,取“百鳥朝鳳”之意。從歷史中挖掘特色,以文化帶動經濟,這是景觀設計理念的一個深層內涵。
3整體設計,長期完善———提升社會價值
景觀設計是建立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是一個多種元素的復合體,要考慮到景觀設計帶來的可持續的發展空間。“南湖”整體的景觀規劃設計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逐步豐富和完善的:人文精神的體現,自然精神的展現,生活品質的提高,建設開發與自然環境的共生四大理念是貫穿于整個規劃設計的始終。1996年開始,對市區南部采沉區(南湖)實施綜合整治,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變劣勢為優勢,化腐朽為神奇”的口號。
1997年初,唐山市委、市政府開始實施生態綠化工程,規劃南湖建為集游憩觀賞和水上活動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生態公園。建成以一城;三場;四國;六區為內容的都市生態園林。有效地改善了唐山市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的生活質量。2008年初,唐山市提出了“打造南湖生態城”的戰略構想,以“好玩南湖、生態南湖、神奇南湖、文化南湖”為核心價值。整合采煤塌陷地及其周邊地區,建設了規劃面積91km2的南湖生態城。由63km2的起步區和28km2的核心景觀區組成,其開發建設將以生態修復、景觀綠化、湖面拓展和歷史文化遺產挖掘為先導,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休閑旅游度假勝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國家濕地公園,進而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篇8
【關鍵詞】古建恢復,月文化,舊物利用,雨水收集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規劃背景
月壇公園位于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外南禮士路西側,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其中的月壇壇廟部分為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的場所。月壇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由祭壇、具服殿、神廚、神庫及壇墻等組成。清代月壇在保持明代月壇空間格局和建筑群落的基礎上,僅加以修繕。2006年5月,月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過對各類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月壇壇廟格局、建筑形制、綠化狀況,以及歷代祭祀活動的情況等進行了深入考證,并以明代嘉靖年間和清乾隆年間的夕月壇圖(見圖01)為依據,與20世紀40年代的航空照片,以及20世紀50年代的測繪圖中所記載的內容,進行了比對,初步確定月壇壇廟部分格局的基本情況。
圖01史料-大明會典夕月壇
北園是壇廟舊址,以文獻考證為基礎,在設計工作開始之前,對壇內古建遺存的現狀進行了考察。根據現場考察的結果,所有在明清文獻中提及的月壇內壇的主要建筑,除拜臺和壇墻被拆毀外,其他的都能在今天的月壇公園里找到,壇墻內的壇廟空間布局也基本完整,這為現在月壇內壇的恢復工作創造了必要條件。同時根據前期的史料研究推論出的被毀的壇墻及拜臺的位置上,通過有針對性的發掘工作,順利找到了被毀的壇墻、拜臺殘留,進一步印證了史料記載。北園內現狀活動場地占地較多,部分活動內容、位置與祭祀功能相沖突。
月壇于1955年辟為月壇公園對公眾開放,面積約為120畝。1983年將南側果園改建為邀月園景區,形成現有規模。南部形成一個堆山疊水的現代公園,并利用公園下面的地下人防建有天外天市場。南園內現狀游線簡單,景點分散,主題不明確;平地突起三座小山,空間關系單調;園內種植單一,原為果園,留有大量管理不善的石榴樹,缺乏常綠樹,種植層次單調。
2規劃思路
月壇公園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設計既要滿足文物保護的基本要求,又能要滿足其作為區域公園所應承擔的市民戶外活動功能。設計定位以壇廟空間為背景,以中國傳統“月文化”為主題,強化月壇公園特有的景觀格局,突顯月壇的文化內涵。并希望通過提升公園的景觀質量,完善公園的城市功能,使月壇公園形成以古壇廟為依托的、具有歷史文化特點的區域性文化休閑公園的同時,帶動周邊環境的綜合整治,完善西城區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及形象。
3規劃要點
3.1北區
即原來的月壇內壇,參照《大清會典——夕月壇圖》(清·乾隆)恢復古祭壇的完整格局和環境。拆除壇內原有居住平房及現代建筑,修復祭臺和壇墻,對現存的東天門、北天門、具服殿、鐘樓、欞星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等一系列古建筑進行整修。同時將原分布于北區的市民休閑活動場所移至南區。種植設計的調整依據史料記載,壇廟中以松、柏、榆、槐為主。參考天壇、地壇的樹種和樹間距,考慮到月壇較小,受周圍環境影響較大,種植設計以檜柏為主,采用4.8m×4.8m株行距,以恢復壇廟空間的感覺。
3.2南區
充分考慮市民的室外休閑活動需求,運用傳統園林手法,以“月”文化為主題,利用院內原有的仿古建筑,北區民房拆除時尚存的古城磚,以及原貯存于園內的古舊湖石,結合園內已有喬木,通過調整園路結構和景區布局,形成以伴月廣場為核心,與天香庭院、詠月詩碑垟、靜月軒等多個特色景點,相互呼應的完整景觀體態,同時從人流組織、景觀風格等幾個方面協調北、南兩區的關系,形成既完整統一,又各具特色,“北壇南園”的景觀整體。(圖02)
圖02改建后的天香庭院內景
4創新與特色
4.1考古挖掘取得成果
通過對文獻資料反復研究論證,確認月壇現狀壇墻位置不是月壇初建時的位置。工程勘察利用設計院考證確認的新的坐標點,順利挖掘出原有壇墻基礎,且在此基礎上重新修復壇墻,為完整恢復明嘉靖年間的月壇制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圖03)
圖03明壇墻遺存
4.2文物保護利用
保留挖掘出來的明代壇墻夯土墻芯,用新城磚及玻璃封閉后,進行留存展示。月壇內由于歷史原因,放置了許多北京各處拆下的文物,其中有某王府內的古亭夕月亭,放置在南園內;有近代一些名家留存的詠月碑若干,在靜月軒設計一組詠月碑墻進行展示利用;以及某王府內留下的假山石等一一在設計中進行了保留利用,并成為了月壇一大特色。(圖04)
圖04改建后明壇墻遺存
4.3舊物利用
在公園的清理過程中,北園內為了重修壇墻及神路,清理出大量的明清時代的墻磚,這些墻磚有些完好無缺,很有利用價值,但已經不適合應用在原有位置上。為了保留這些具有一定考古價值的舊磚,結合總體設計思路,在靜月軒景區設計了一組詠月碑,利用舊磚砌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園內原有各式古亭,皆為木質結構,在設計和施工時也都全部予以保留,分別重新安置在不同的景區,為保留和傳承公園原有特色增光添彩。(圖05)
圖05詠月碑墻
4.4節水灌溉
這次改建設計,我們盡可能的做到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資源特點,充分利用自然能力營造園林綠化,追求樸實自然的園林氣息。并通過節約型園林綠地建設技術措施應用,在月壇公園改造中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月壇南園雨水收集系統的集雨面積約44500m2.,該工程利用原有的部分廢棄人防工事,改造成蓄水池,收集雨水并且經過過濾、加壓后,用于月壇南園內的植物綠化,噴灌工程用水,以及供應月壇內公共衛生間內的沖廁衛生用水。通過以上設施實現了雨水的回收利用。并且利用廢棄的人防工事節省了蓄水池的修建費用,對于市內許多同樣有廢棄的地下人防設施或其他地下蓄水空間的項目同樣有推廣價值。(圖06)
圖06-南園雨水工程布局圖
篇9
關鍵詞: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要點
在城市設計規劃中,風景園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項目,風景園林不僅可以美化城市的自然環境,并且能夠讓城市中的人們感到舒心和安逸。而作為風景園林的核心項目,植物景觀影響著風景園林工程的質量好壞。對于植物景觀的設計,是體現園林整體的設計規劃方向和思路的過程,并且是提高風景園林的自然氣息以及藝術氣息的重要步驟,所以做好植物景觀的設計工作才能夠更好的設計好風景園林。
一、現代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概述以及原則
我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風景園林設計理念體系是上世紀50年代出現的,經過60多年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園林建設理論已經形成了一些諸如“生態園林”、“節約型園林”的現代化園林設計理念,園林的植物景觀設計也有了一套相對比較完整的體系。在園林的景觀設計上,長久以來我國的設計師們已經有了大量的優秀作品產出,并且指導著我國未來的植物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在目前的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人們對植物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使得園林中的植物景觀設計需要更加寬闊的領域和更加全面的思路[1]。現代長久生活于城市中的人們,隨著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對于自然的渴望更加的迫切,更加的希望能夠親近自然和諧相處。所以在現代園林的設計時,主要分為了兩種類型進行設計,一種是“以人為本”的園林設計,這種園林主要的目的是為人服務,植物的設計也是以人的需求為主,目前大多數的園林設計都是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使得植物景觀在種植時能夠滿足周圍建筑以及人們生活的需求,例如城市中的小型綠地、以及住宅、工廠等地方附近的小型園林。另外一種是突出自然的理念,順應自然規律進行設計的園林,這種園林是通過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模擬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然后建造一個接近自然的環境,供市民們欣賞和生活。這種園林主要是在城市的大型綠地以及濱水的公園,郊區的公園等地方進行設計。而園林設計的規模越大,就越要注意保護自然的原生態景觀。所以在建設現代化園林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建造生態化完整循環的生態園林,并且對于保護和開發的關系要進行協調,保護好原生態的自然景觀,發揮出風景園林的真正意義,做到城市與園林的和諧統一。
二、植物景觀設計程序要點
在風景園林的植物景觀設計時要經過五個步驟,首先是分析現狀,其次進行概念規劃,第三步進行方案設計,第四步是對方案的深化設計,最后設計施工圖,并且在施工過程中,要進行設計配合[2]。
(一)現狀分析。現狀分析是在進行植物景觀的設計之前,對園林的施工地方情況的調查和分析,這個階段是指導植物景觀設計方向的關鍵,保證了園林施工后續工作的順利展開和實施。在分析施工地區的現狀時,主要要進行資料收集、現場調研和周邊考察三個工作。資料收集是對施工場地所屬的城市地區的規劃理念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情況進行資料的收集,并且收集當地的基本氣象、土壤、水溫、地質的情況以及當地與植物相關的一些傳說和典故。現場調研就是對施工產地的土壤等情況進行具體的考察和分析。分析是對施工地區周邊的整體綠化情況,以及周邊的建筑物等情況進行了解。
(二)概念規劃。概念規劃是設計師根據施工地區所屬城市的整體規劃理念,結合現狀分析的資料對植物景觀的設計提出一個大概的規劃思路,并提出整個園林植物景觀的設計新意和特色。
(三)設計方案。在規劃好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之后,就要進行方案的設計,方案設計是調整規劃概念中的層次以及內容,并且將概念進行深化和細化,將宏觀的概念方向變成具體的細節步驟。在進行方案設計時,要將規劃的宏觀內容全面有序的展開,將植物景觀的特色進行分區,并整合植物景觀的空間構成然后設計出一套合理的方案。
(四)深化設計。深化設計是對方案設計內容的再次細化和調整。將方案這幾中的內容借鑒園林植物配置和設計的原則,對植物進行分類,歸置,并且表面種植的數量和需要間隔的距離等,深化設計是在進行方案設計的時候同步進行的細化過程,是對方案設計的進一步完善和全面的調整。
(五)設計施工圖。施工圖的設計囊括了植物種植的施工以及工程的預算、工程的監管和驗收等工程的各個方面具體細節的設計。施工圖能夠準確的表達出種植某種植物的目的以及種植植物的具體步驟和細節。植物的施工圖明確了植物種類、名稱、種植位置、行距、數量、規格等大多數需要施工中注意的問題,并且表面了植物的選用情況以及種植植物苗木的質量,苗木的移栽方法等資料和要求。是最終進行施工的指導性文件和依據[3]。
(六)施工配合。在施工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些不可控的情況而出現種植的問題。施工配合就是在施工中對現場施工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和優化,并重新設計的過程。設計師要在施工現場對施工人員進行全方位的指導,避免出現一些不必要出現的問題,并且對現場的施工問題進行解決和優化。這個過程影響著整個工程的效果和最終的施工質量,所以設計師要積極的對施工進行配合。結束語總而言之,在風景園林的設計中,植物景觀設計是最重要的環節,只有遵循現代園林設計原則,并且做好設計前的現狀分析,提出具有特色的規劃概念,同時提出全面的設計方案并且加以深化完善,形成指導施工的施工圖,才能夠使植物景觀在施工中更加有效,使風景園林的質量更加優秀。
參考文獻:
[1]牛艷玲.城郊體驗型農業休閑園植物景觀設計[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7):4100-4104.
[2]任斌斌,馮久瑩,李樹華等.模擬邯鄲地區自然群落的植物景觀設計[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1,28(6):870-877.
篇10
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的組成部分,大到綿延幾十公里的風景區規劃,小到十幾平方米的庭院設計,都屬于景觀設計的范疇。本文的景觀設計定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層次上,選擇城市景觀設計作為切入點,從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設計要素和方法,是比較適宜的。近年來,我們生活的城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批的廣場綠地、商業步行街、主題公園、街頭小品出現在我們的視覺以內,影響著我們的感觀和行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區都以景觀優美的園林作為賣點,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購買心理。景觀設計已經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我們的周圍,走近了我們的身邊,并對我們施展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術館去欣賞藝術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環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區的環境中活動,它的景觀視覺美感、造型形態、色彩、材質、以及在陽光下燈光下呈現出來的效果,時時會刺激你的目光,影響你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一個有良好景觀的城市環境、居住環境,為人們提供了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雙重價值。“詩意的棲居”始終是人們內心的向往,而景觀設計正式通過提高生活品質,提升生活品位,以人為主體,以空間環境為客體,構架著現實通向理想的橋梁。
2.景觀的概念
景觀(Landscape),什么是景觀,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觀是人類的棲息地,景觀是人類的工藝品,景觀是需要科學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景觀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景觀是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景觀是美。我們可以從景觀與人的物我關系與景觀的藝術性、科學性、場所性及符號性入手,來認識景觀。
2.1景觀的視覺美的含義: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觀作為城市景象景觀的設計與創造,實際上也就是創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的含義,經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對鄉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其二則來源于工業革命中后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城市的對抗。
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和附屬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景觀的視野隨后從城市擴展到了鄉村,是鄉村也成為景觀”。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封建領主制度將人束縛在君權之下,人被束縛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滿神秘和恐怖,且又為人類生活之母,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使得人如母親襁褓之中的嬰兒。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的價值從生活和生存所必須的使用價值,轉變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和資源,人與土地第一次分離而成為城里人。新興的城市貴族通過強大的資本勾畫其理想的城市,同時不斷的向鄉村擴展,將其作為城市的附屬。1420年前后發明的透視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為一個完全幾何、數學的圍有圍墻的圖案。在幾何中心是一個大的開放空間,被行政建筑所包圍:國王的宮殿,法院的大樓,主教堂,監獄,財務大樓和軍事中心。這樣的理想城市是為行政辦公及法律公正而設立的,是為了城市生活而設計的,是純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遵循了嚴格的比例關系和美學原則。而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樣的審美標準來設計和建造,因此有了凡爾塞為代表的巴洛克造園。
景觀作為城市的逃避景觀作為視覺美的含義的第二個轉變,源于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環境的惡化。工業化本身是文藝復興的成果,但是至少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各大城市,城市環境極度惡化。城市作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徹底破壞。相反成為了丑陋和恐怖的場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園成為了逃避的場所。因此。作為審美對象的景觀也從欣賞和贊美城市,轉向愛戀和保護田園。因此才有以Olmsted為代表的景觀設計師的出現和景觀設計學的誕生。一般來說,這個誕生的時間被確認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導田園風光為主調的美國城市公園運動,和以保護自然原始美景為主導的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因此也才有霍華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園城市和隨后的田園郊區運動。
2.2景觀的棲息地含義: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或者說是潛在的家。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準。所謂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無論是作畫還是賞畫,實質上都是一種卜居的過程。也就是場所概念(place)的深層含義。這便又回到哲學家海得歌爾的棲居概念。棲居的過程實際上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在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息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和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的。與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場所是無處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具體,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
2.3景觀作為系統的含義:科學、客觀的解讀
在一個景觀系統中,至少存在著五個層次以上的生態關系:
第一是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態流是水。哀勞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將南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截而為雨,在被灌溉,飲用和洗滌利用之后,流到干熱的紅河谷地,而后蒸騰、蒸發回大氣,經降雨又回到本景觀之中,從而有了經久不衰的元陽梯田和山上茂密的叢林,這是全球及區域生態系統科學研究的對象。根據Lovelock的蓋婭理論,大地本來是一個生命體:地表、空氣、海洋和地下水等通過各種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學的過程,維持著一個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觀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即水平生態過程。來自大氣的雨、霧,經過村寨上叢林的截流、涵養,成為終年不斷的涓涓細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飲的蓄水池;再流經家家戶戶門前的洗滌池,匯入寨中和寨邊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養魚的場所,最后富含養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層層梯田,灌溉著他們的主要作物——水稻。這種水平生態過程,包括水流、物種流、營養流與景觀空間格局的關系,正是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第三種生態關系,是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如叢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水塘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梯田本身作為一個農田系統,其內部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這是一種在系統邊界明確情況下的垂直生態關系,其結構是食物鏈和營養階,功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是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第四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生命和環境之間,包括植物與植物個體之間與群體之間的競爭、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這便是植物生態、動物生態、個體生態、種群生態所研究的對象。
第五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人類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營養及能量的關系,這是人類生態學所要討論的。當然,人類本身的復雜性,包括其社會、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十分復雜。已遠非人類生態本身所能解決,因此又必須借助社會學、文化生態、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對景觀進行研究。城市景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幾乎包含了所有上訴生態過程,而成為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2.4景觀作為符號的含義:人類理想和歷史的書
人類是符號動物,景觀是一個符號傳播的媒體,是有含義的,它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包括自然和社會歷史;講述著動人的故事,包括美麗的或者是凄慘的故事;講述著土地的歸屬,也講述著人與土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
這本書是由符號和語言寫成的,“景觀具有語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著話語中的單詞和構成——形狀圖案、結構、材料、形態和功能。所有景觀都是由這些組成的。如同單詞的含義一樣,景觀組成的含義是潛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顯示。景觀語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實用的,也可以是詩意的。海得歌爾把語言比喻成人們棲居的房子。景觀語言是人類最早的語言,是人類文字及數字語言的源泉。“河出圖,洛出書”固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它卻生動的說明了中國文字與數字起源于對自然景觀中自然物及現象的觀察和啟示的過程。
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可以用來說,讀和書寫,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類發明了景觀語言,如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景觀語言是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時也是為了庇護和隔離的,景觀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只能部分地為外來者所讀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從而在交流中維護了族群內部的認同,而有效的抵御外來者的攻擊。
景觀中的基本名詞是石頭、水、植物、動物和人工構筑物,他們的形態、顏色、線條和質地是形容詞和狀語。這些元素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便構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滿意味的書。一本關于自然的書,關于這個地方的書,以及關于景觀中人的書。當然,要讀懂,讀者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關系中的景觀語言一樣,是有多重含義的,這都是因為人是符號的動物;而景觀符號,是人類文化和理想的載體。
3.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指通過對環境的設計使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諧共存。她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3.1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景觀設計具有廣泛的領域,大到國土與區域規劃設計,小到庭院,甚至室內的綠色空間設計;從純自然的生態保護和恢復,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間設計,都是景觀設計多涵蓋的領域。以下就初步的談一下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3.1.1城鎮規劃
景觀設計師很早就開始擔當城市物質空間的規劃角色,城鎮規劃是城市空間的中心規劃。城鎮規劃是針對城市與鄉鎮的規劃與設計。規劃者運用區域規劃技術與法規、常規規劃、概念規劃、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來確定城市地域內的布局與組織。城鎮規劃也涉及到“城市設計”內容,如廣場、街道景觀等開放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發展。
3.1.2場地和社區規劃
環境設計是景觀設計專業的核心問題。涉及到居住區、商業、工業、各機構的室內空間以及公共空間等室外空間的細部設計。它把場地作為藝術研究的對象來看待,綜合平衡室內與室外的軟、硬表面,建筑物與植物的材料選擇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詳細的構筑物的規劃說明與準備等。
場地規劃以某一地塊內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協調與安排為基礎,場地規劃項目涉及單幢建筑的土地設計、辦公區公園設計、購物中心或整個居住社區的地塊設計等。從更大的職業范圍講,基地設計還包括基地內自然元素與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審美性以及生態等敏感性的組織與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動物和氣候。敏感性的設計有利于減少環境壓力與消耗,從而提高基地的價值。
3.1.3景觀規劃
區域景觀規劃對于很多景觀設計師(LandscapeArchitect)來講是個逐漸擴展的實踐領域。它隨著過去一年來公眾環境意識的覺醒而發展。它融合了環境規劃與景觀設計。在這個領域,景觀設計師針對土地與流域的規劃、管理等全部范圍,包括自然資源調查、環境壓力狀況分析、視覺分析和岸線管理等。
3.1.4公園與休閑區規劃
公園與休閑區規劃包括創造與改造城市、鄉村、郊區的公園與休閑地帶。同時發展成為更大范圍的自然環境規劃。如國家公園規劃、郊野規劃、野生動物保護地規劃等。
3.1.5土地發展規劃
土地發展規劃包括大范圍與多區域的未發展土地的規劃和小面積的城市、鄉村和歷史地段的基地設計。同時在政策規劃與個體發展計劃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在這一領域,景觀設計師需要掌握房地產經濟及其發展組織過程的知識,同時還應理解土地開發與發展的客觀限制條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與廣博的知識,景觀設計師通常是這一學科領域的綜合學科設計小組的帶頭人。
3.1.6旅游和休閑地規劃
基地的歷史性保護與復興如公園、私家花園、場地、濱水區和濕地等的保護與復興。它涉及到基地相對穩定狀態的維持與保護、作為歷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塊的保護、地段的歷史記憶與質量的恢復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發展與更新。
3.2景觀設計的拓展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景觀設計的形式與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要使景觀的發展跨越障礙,實現可持續,則要求景觀設計作出相應的拓展,首先應該是觀念上的拓展:
3.2.1生態設計觀
生態設計觀念或結合自然的設計觀念,已被設計者和研究者倡導了很長的時間,隨著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價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態設計觀必然有進一步的發展,可以將其概括為:
不僅考慮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將設計作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環的一個手段,充分體現地域自然生態的特征和運行機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設計中盡量避免對地形構造和地表機理的破壞,尤其是注意繼承和保護地域傳統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觀;
從生命意義角度去開拓設計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體現了生命優于物質的主題;
通過設計重新認識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建構更好的生態倫理。
3.2.2人性設計觀
全球化是人類推動的,人類是世界的主體,是技術的掌握者、文化的繼承者、自然的維護者。景觀設計觀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義,超越功能意義設計,進入到人性化設計。具體包括:
以人為本,設計中處處體現對人的關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環境行為模式獲得使用者的認同;
呼應現代人性意義,對人類生活空間與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與人類的多樣性和發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變化和內涵的多義性。
3.2.3多元設計觀
多元的景觀發展要求景觀設計強化地方性和多樣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來豐富全球景觀資源。其觀念具體包括:
根據地域中社會文化的構成脈絡和特征,尋找地域傳統的景觀體現和發展機制;
以演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地域的文化傳統,將地域傳統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與景觀現實及未來發展相結合,使之獲得持續的價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閉的地域概念,結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術和信息手段來詮釋和再現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內涵與實質,棄絕標簽式的符號表達。
3.2.4信息設計觀
傳統的景觀設計集中于展示形態與空間,滿足功能需求。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要求景觀承載更多的信息,相應的景觀設計必然集中于信息,體現時間優于空間的概念。其具體包括:
應對于信息處理,設置信息調節、疏導的空間,留有增容余地和彈性發展的場所;
為有效讀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簡潔、色彩奪目的形式,尤其是對符號標志系統的處理;
將信息技術融進設計理念和人的審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層次上與情感抒發融為一體;
創造互動景觀,使景觀應對于不同信息而變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種角色,承載某種功能。
3.2.5技術設計觀
全球化時期的景觀發展充分利用技術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應的設計觀念也必然緊密結合技術。表現在:
體現技術理性,設計作為與人口增加、資源減少、環境變化的回答,反思技術的優越性和潛在危險;
體現技術理性,反映技術與人類情感相融合的發展動態和技術審美觀念的多樣化趨勢;
體現景觀智能化趨勢,創造有“感覺器官”的景觀,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機體般活性運轉,良性循環;
尊重地域適宜技術所呈現的景觀形式,將其轉化為新的設計語言。
3.2.6創新技術觀
除了技術直接導致創新景觀之外,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自由廣泛傳播、交流而激發的靈感也成為創新景觀的源泉,相應的設計觀強調變化、彈性。具體包括:
將更多景觀要素納入設計中,用多樣詞匯表達個性化設計;
改變思維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彈性、模糊、不確定設計的價值;
虛幻世界與現實世界并駕齊驅,以多重尺度拓展創意空間。
3.2.7藝術設計觀
隨著人類素質的提高和更多休閑時間投入文化藝術活動,藝術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類生存的一切環境都被賦予藝術色彩,相應的景觀設計觀念包括:
強化對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觀與建筑、規劃、園林有更大的融合;
將審美的生存觀念體現于設計中,通過設計將審美上升為人的生存范疇;
結合時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與和諧的景觀藝術;
設計藝術水準的提高取決于對現實的了解、文化的領悟、技術的掌握和個性的發揮。
4.景觀設計要素
景觀設計的要素包括景觀設計的素材的特點和基本知識。
所有的景觀都是通過景觀要素來體現的,景觀設計的素材和內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體,鋪地和景觀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設計的基礎,其余是設計的要素。
4.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觀設計最基本的場地和基礎。這里談的地形,是指景觀綠地中地表各種起伏形狀的地貌。在規則式景觀中,一般表現為不同標高的地坪、層次;在自然式景觀中,往往因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觀設計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內容。地形地貌總體上分為山地和平原。進一步可以劃分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為凹地、凸地等。在景觀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慮生態學的觀點,營造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的自然景觀,減少對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同時,可以減少土石方量的開挖,節約經濟成本。因此,充分考慮應用地形特點,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觀元素的基礎。景觀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響總體規劃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觀地形設計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現狀,而要充分體現總體規劃的意圖,作必須的工程措施。所以每個景觀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這里要考慮幾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關。同時還要考慮到因堆山而挖湖所減少的陸地面積并不小。例如,北京頤和園面積并不小(約300公頃),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陸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園面積的7%,因此節假日就顯得擁擠。按此,估計游人會比較集中的中心景觀要留有足夠的平地,這也是防震備戰所必須。上海長風公園37公頃,水面積約占4l%,而陸地中有82%是綠地,現在看來并無不當。明計成在《園冶》里有一段話"約十畝之基,須開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為壘土者四,高卑無淪,栽竹相宜。"可供參考。
經濟因素。有人計算,用1:2.5的坡度堆一個10米高的山,山頂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據估計,單是土方價約近50萬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達10余萬方了。因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數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畫龍點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為例,50-60年代的楊浦、和平、虹口公園因有日偽時期彈藥庫、靶場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園因人防工程出氣口而堆山;80年代楓涇公園因原址土丘而設計地形,皆合乎當時當地情理。90年代濱海人工森林為改善種植條件和景觀而挖魚塘堆山;現在閔行區和環線指揮部計劃利用七寶附近垃圾山作公園,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觀設計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簡單的來說,主要有四點:
改善植物種植條件,提供干、濕,以至水中;陰、陽、緩陡等多樣性環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種景觀用途,同時具有灌溉、抗旱、防災作用。
創造園林活動項目,建筑所需各種地形環境。
組織景觀空間,形成優美園林景觀。
4.1.3設計手法
在具體的設計表現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術,如VR仿真技術手段進行三維地形的表現,以便真實地模擬實際地形,表達景觀設計后的場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戶進行交流溝通。
4.2植被設計
植被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觀設計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種大、小喬木等。巧妙合理地運用植被不僅可以成功營造出人們熟悉喜歡的各種空間,還可以改善住戶的局部氣候環境,使住戶和朋友鄰里在舒適愉悅的環境里完成交談、駐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動。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視覺功能和非視覺功能。非視覺功能指植被改善氣候、保護物種的功能;植被的視覺功能指植被在審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曠神怡。通過視覺功能可以實現空間分割,形成構筑物,景觀裝飾燈功能。
Gary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環境品質》中將植被的功能分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調節氣候功能、美學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間、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間和創造系列景觀等,簡言之,即空間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視線誘導。
調節氣候功能:遮蔭、防風、調節溫度和影響雨水的匯流等。
美學功能:強調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設計元素,使其作為景觀焦點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別、質地等特點還可以形成小范圍的特色,以提高景觀的識別性,使景觀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項
景觀中的植被綠化設計,還應該注意其他一些事項:
與景觀道路、廣場有關的綠化形式有:中心綠島、回車島等;行道樹;花缽、花樹壇、樹陣;兩側綠化。
最好的綠化效果,應該是林蔭夾道。郊區大面積綠化,行道樹可和兩旁綠化種植結合在一起,自由進出,不按間距靈活種植,實現路在林中走的意境。這不妨稱之為夾景;一定距離在局部稍作濃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點使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棲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綠地則要多幾種綠化形式,才能減少人為的破壞。在車行道路,綠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車視距、轉彎半徑等要求。特別是不要沿路邊種植濃密樹叢,以防人穿行時剎車不及。
要考慮把"綠"引伸到道路、廣場的可能,相互交叉滲透,最為理想:使用點狀路面,如旱汀步、間隔鋪砌;使用空心砌塊,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磚。波蘭有種空心磚,可使綠地占鋪砌面2/3以上。在道路、廣場中嵌入花缽、花樹壇、樹陣。
道路和綠地的高低關系。設計好的道路,常是淺埋于綠地之內,隱藏于綠叢之中的。尤其是山麓邊坡外,景觀中的道路一經暴露便會留下道道橫行痕跡,極不美觀,因此設計者往往要求路比"綠"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帶來的是匯水問題,這時單邊式道路兩側,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淺的明溝,降雨時匯水瀉入的雨水口,天晴時乃是草地的一種起伏變化。
城市道路的綠化,與道路的性質相關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觀大道、步行街等。
4.3道路設計
這里所說的道路,是指景觀綠地中的道路、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它是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是景觀的骨架、網絡。景觀道路的規劃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觀面貌和風格。例如,我國蘇州古典園林,講究峰回路轉,曲折迂回,而西歐古典園林凡爾賽宮,講究平面幾何形狀。
景觀道路和多數城市道路不同之處,在于除了組織交通、運輸;還有其景觀上要求:組織游覽線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觀道路、廣場的鋪裝、線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觀一部分。總之,當人們到景區,沿路可以休憩觀景,景觀道路本身也成為觀賞對象。
4.3.1景觀道路分類
一般景觀的景觀道路分為三種:
主要道路。貫通整個景觀,必須考慮通行、生產、救護、消防、游覽車輛。寬7-8米。
次要道路。溝通景區內各景點、建筑,通輕型車輛及人力車。寬3-4米。
林蔭道、濱江道和各種廣場。
休閑小徑、健康步道。雙人行走1.2-1.5米,單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過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達到健身目的,同時又不失為一個好的景觀。
4.3.2景觀道路線型
規劃中的景觀道路,有自由、曲線的方式,也有規則、直線的方式,形成兩種不同的景觀風格。當然采用一種方式為主的同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補充。仔細觀察,上海楊浦公園整體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規則式的;復興公園則相反,雁蕩路、毛氈大花壇是規則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這樣相互補充也無不當。不管采取什么式樣,景觀道路忌諱斷頭路、回頭路。除非有一個明顯的終點景觀和建筑。
景觀道路并不是對著中軸,兩邊平行一成不變的,景觀道路可以是不對稱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東世紀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線向南移了10米,北側人行道寬44米,種了6排行道樹。南側人行道寬24米,種了兩排行道樹;人行道的寬度加起來是車行道的兩倍多。
景觀道路也可以根據功能需要采用變斷面的型式。如轉折處不同寬狹;坐凳、椅處外延邊界;路旁的過路亭;還有道路和小廣場相結合等等。這樣寬狹不一,曲直相濟,反倒使道路多變,生動起來,做到一條路上休閑、停留和人行、運動相結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轉彎曲折。這在天然條件好的景觀用地并不成問題: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話下。而在條件并不太好的地區,一般就不是這樣。為了延長游覽路線,增加游覽趣味,提高綠地的利用率,景觀道路往往設計成婉蜒起伏狀態,但是有的地區景觀用地的變化不大,往往一馬平川而根據不足。這時就必須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來配合園路的轉折和起伏。例如,在轉折處布置一些山石、樹木,或者地勢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綠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彎、五步一曲,為曲而曲,脫離綠地而存在。陳從周說:"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以明·計成的話要做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景觀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幾點:
避免多路交叉。這樣路況復雜,導向不明。
盡量靠近正交。銳角過小,車輛不易轉彎,人行要穿綠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寬度、鋪裝、走向上應有明顯區別。
要有景色和特點。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對景,讓人記憶猶新而不忘。
園路在山坡時,坡度≥6,要順著等高線作盤山路狀,考慮自行車時坡度≤8,汽車≤15;如果考慮人力三輪車,坡度還小,為≤3。人行坡度≥10%時,要考慮設計臺階。景觀道路和等高線斜交,來回曲折,增加觀賞點和觀賞面,未嘗不是好事。
安排好殘廢人所到范圍和用路。
4.4地面鋪裝
地面鋪裝和植被設計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視線誘導(包括人流、車流)。這里植被設計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無論是運用何種素材進行景觀設計,首要的目的是滿足設計的使用功能。地面鋪裝和植被設計在手法上表現為構圖,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對環境的識別性。在明晰了設計的目標后,可以放心地探討地面鋪裝的作用、類型和手法。
4.4.1考慮因素
一般的道路鋪裝,通常采用塊料-砂、石、木、預制品等面層,砂土基層即屬該類型的景觀道路。這是上可透氣,下可滲水的園林--生態--環保道路。采用這種道路有很多優點,主要是基于下面幾點考慮:
符合綠地生態要求。可透氣滲水,極有利于樹木的生長,同時減少溝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補充。
與景觀相協調。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跡。尤其是郊區人工森林這種類型綠地,粗獷一些并無不當。
新建的景觀,往往因地形變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廣場處于新填土之上。
景觀的綠地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要不斷補充完善。這種路面鋪裝適于分期建設,甚至臨時放個過路溝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極容易不必如剛性路面那樣開腸剖肚。
景觀綠地除建設期間外,道路車流頻率不高,重型車也不多。
是我國園林傳統做法的繼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項
塊料路面的鋪砌要注意幾點:
廣場內同一空間,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種式樣的鋪裝較好。這樣幾個不同地方不同的鋪砌,組成一個整體,達到統一中求變化的目的。實際上,這是以景觀道路的鋪裝來表達道路的不同性質、用途和區域。
一種類型鋪裝內,可用不同大小、材質和拼裝方式的塊料來組成,關鍵是用什么鋪裝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強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線條簡潔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種石料,變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徑、小空間、休閑林蔭道,可豐富多采一些,如我國古典園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觀要素的特征,以創造富于特色、膾炙人口的鋪裝來。例如,杭州的竹徑通幽,蘇州五峰仙館與鶴所間的仙鶴圖與環境融洽一體,詩情畫意,躍然紙上。明朝的計成在《園冶》中對此早有論述"惟所堂廣廈中,鋪一慨磨磚,如路徑盤蹊,長砌多般亂石,中庭式宜疊勝,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選鵝子鋪成蜀錦。"
塊料的大小、形狀,除了要與環境、空間相協調,還要適于自由曲折的線型鋪砌,這是施工簡易的關鍵;表面粗細適度,粗要可行兒童車,走高跟鞋,細不致雨天滑倒跌傷、塊料尺寸模數,要與路面寬度相協調;使用不同材質塊料拼砌,色彩、質感、形狀等,對比要強烈。
塊料路面的邊緣,要加固。損壞往往從這里開始。
側石問題。園路是否放側石,各有己見。一般來說要依實而議定,①看使用清掃機械是否需要有靠邊;②所使用砌塊拼砌后,邊緣是否整齊;③側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園路邊緣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園路兩側綠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綠化尚未成型時,須以側石防止水土沖刷。
建議多采用自然材質塊料。接近自然,樸實無華,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甚至于舊料、廢料略經加工也可利用為寶。日本有種路面是散鋪粗砂,我國過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崗巖板也廣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舊磚瓦,何嘗不是傳統園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鋪裝的作用
為了適應地面高頻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濘難走;
給使用者提供適當范圍的堅固的活動空間;
通過布局和圖案引導人行流線。
4.4.4地面鋪裝的類型
根據鋪裝的材質可以分為:
瀝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國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國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種公園、廣場。
磚砌鋪裝;用于城市道路、小區道路的人行道、廣場。
石材鋪裝
預制砌塊
地面鋪裝的手法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線性、流行性、拼圖、色彩、材質搭配等手法為使用者提供活動的場所或者引導行人通達某個既定的地點。
4.5水體設計
一個城市會因山而有勢,因水而顯靈。為表現自然,水體設計是造園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論哪一種類型的景觀,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喜水是人類的天性。水體設計是景觀設計的重點和難點。水的形態多樣,千變萬化。
圖4.4景觀設計中的水體設計
4.5.1水體分類
景觀設計大體將水體分為靜態水和動態水的設計方法。靜有安詳,動有靈性。自然式景觀以表現靜態的水景為主,以表現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森的寂靜深遠的境界取勝。人們或觀賞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觀賞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魚,或觀賞水中芙蕖睡蓮,或觀賞水中皎潔的明月……自然式景觀也表現水的動態美,但不是噴泉和規則式的臺階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頭、礬口,以表現經人工美化的自然。動態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觀中的噴泉、瀑布、活水公園等。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和人工狀態下的水體,起側面、底面也是不一樣的。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邊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狀態下的水體。如噴水池、游泳池等,其側面、底面均是人工構筑物。
根據水景的功能還可以將其分為觀賞類,嬉水類。
4.5.2考慮因素
水體設計要考慮以下幾點:
水景設計和地面排水結合;
管線和設施的隱蔽性設計;
防水層和防潮性設計;
與燈光照明相結合;
寒冷地區考慮結冰防凍。
4.5.3注意事項
從總體看,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無論是一塊綠地、一個公園的水體,應服從總體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構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規則,是隱是現,有無欄干小徑,要看整體的地域位置、風格面貌而定。一個園內不同區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幾種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廣場建筑而規則,彼岸近丘陵叢林而自然,也不失為一種變化和對比,注意點是交接如何過渡。
·池岸的設計要考慮安全因素.一般近岸處水宜淺(2/5-3/5),面底坡緩(1/3-1/5),以求節約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須多費匠心。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觀賞魚、植荷蓮、劃舟艇、顯倒影、噴水、游泳、溜冰等,也會使景觀和水深淺、水波浪不盡相同,而影響池岸設計。
·選材既關及景觀,也決定造價,從經濟上也要多加考慮。
4.5.4設計要點
水景設計的要點是什么呢?一是水質。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難。
"死水一潭",會讓游人掩鼻而過,會讓管理部門叫苦連天。回憶歷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龍須溝,皆因惡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稱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時,更要對水補充、排泄、循環、凈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考慮,真正做到"綠色"、"生態",才可持續發展。在這期間,還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一條環境居住區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溝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溝通,這樣沒有死水斷頭浜之虞。
(2)水體不同形狀、深淺、寬狹的設計,象征著不同的地理環境:溪流、池湖、港灣、半島、河埠……有著不同的景觀,起著不同的生態作用。
(3)在不同的水體環境,布置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如水中的荷蓮,水邊的蘆葦,魚類……即使在小環境,也體現生物的多樣性。如能有意識選擇一些環保生物,則更有利。
(4)以瀑布、涌泉作為動力,創造水位高差,讓水體自然循環流動,產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動態水景觀;增加水體與大氣、沙石的接觸,提高含氧量。古諺:"流水不腐",是水景設計的座右銘。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構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緩坡入水,植物護岸,碎石、泥砂底。這樣的水系造價不會太高,更重要的是,與地下水共同組成一個系統。因此,選定一個合理的水面標高,至為重要。
(6)因為各種不同緩坡、不同水面寬狹,造就了各處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緩,淺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沖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環。大型水面,還要兼顧交通、娛樂、生產的種種需要。
(7)以開挖水渠及緩坡之土方,堆疊地形,分隔空間,改善種植條件,而減少土方運量,取"一箭雙雕"之功利。
(8)引導雨水沿著起伏地形滲透、流淌,匯而成河。這里沒有淹漬、沖刷,也減少排水工程量。僅在出口處設溢水、單向閥門,干旱缺雨季節,以人工辦法補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綠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態良性循環。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綠色生態區的重要標準。
4.6設施景觀
設施景觀主要指各種材質的公共藝術雕塑或者與藝術化的公共設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電話、指示牌、路標等。它們作為城市中的景觀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們卻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設施,是現代室外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人又稱它們是“城市家具”。還有一些大的設施在人們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運動場等。無論這些設施的大小,它們都已經越來越成為城市整體環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觀營建中不容忽視的環節,所以又被成為“設施景觀”。
4.6.1運用原則
景觀的設計當然應該首先注重實用,同時其所設置的環境也是人們戶外活動的場所,所以應該以適合、適用為原則。各項設施、設備應該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設施和設備,并考慮外觀美,以增加環境視覺美的趣味。必須要了解設施物的實質特征(如大小、質量、材料、生活距離等)、美學特征(大小、造型、顏色、質感)以及機能特征(品質影響及使用機能),并預期不同的設施設計及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質和感覺,確定發揮其潛能。
另外,設計中還必須考慮到設施景觀的安全性,以防止它們被盜或遭到破壞,大型的運動設施應建造必要的圍護。對于小型的設施應該把它們牢固的安裝在地面或者墻上,保證所有的裝配構件都沒有被移動、拆卸的可能。
4.6.2景觀設施分類
按照設施景觀的服務用途,可以將景觀分為七類:
休息設施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務設施如電話亭,灘亭、郵筒等。
信息設施如標志、指示牌等。
衛生設施如飲用水栓、洗手洗腳設施、垃圾桶、公用廁所等。
運動設施如各類運動場、球場、高爾夫球場等
游樂設施如兒童游戲設施等
交通設施如分隔墩、隔離墩、路障、候車亭等。
5.景觀設計方法
景觀設計是多項工程配合相互協調的綜合設計,就其復雜性來講,需要考慮交通、水電、園林、市政、建筑等各個技術領域。各種法則法規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體的設計中,運用好各種景觀設計要素,安排好項目中每一地塊的用途,設計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質的、滿足客戶需要的、比較適用的方案。景觀設計中一般以建筑為硬件,綠化為軟件,以水景為網絡,以小品為節點,采用各種專業技術手段輔助實施設計方案。
從設計方法或設計階段上講,大概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5.1構思
構思是一個景觀設計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景觀設計的最初階段。從學科發展方面和國內外景觀實踐領域來看,景觀設計的含義相差甚大。一般的觀點都認為景觀設計是關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決土地、人類、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與健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它涉及包括區域、新城鎮、鄰里和社區規劃設計,公園和游憩規劃,交通規劃,校園規劃設計,景觀改造和修復,遺產保護,花園設計,療養及其他特殊用途區域等很多的領域。同時,從目前國內很多的實踐活動或學科發展來看,著重于具體的項目本身的環境設計,這就是狹義上的景觀設計。但是這兩種觀點并不相互沖突。
綜上所述,無論是關于土地的合理使用,還是一個狹義的景觀設計方案,構思是十分重要的。
構思是景觀規劃設計前的準備工作,是景觀設計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構思首先考慮的是滿足其使用功能,充分為地塊的使用者創造、安排出滿意的空間場所,又要考慮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盡量減少項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干擾。然后,采用構圖以及下面將要提及的各種手法進行具體的方案設計。
5.2構圖
在構思的基礎上就是構圖的問題了。構思是構圖的基礎,構圖始終要圍繞著滿足構思的所有功能。在這當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早在步入春秋戰國時代,就進入和親協調的階段,所以在造園構景中運用多種手段來表現自然;以求得漸入佳境、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效果。而現代的景觀設計思想也在提倡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觀設計師的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景觀設計構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平面構圖組合和立體造型組合。
平面構圖:主要是將交通道路、綠化面積、小品位置,用平面圖示的形式,按比例準確地表現出來。
立體造型:整體來講,是地塊上所有實體內容的某個角度的正立面投影;從細部來講,主要選擇景物主體與背景的關系來反映,從以下的設計手法中可以體現出這層意思。
5.3對景與借景
景觀設計的構景手段很多,比如講究設計景觀的目的、景觀的起名、景觀的立意、景觀的布局、景觀中的微觀處理等,這里就一些在平時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觀規劃設計方法做一些介紹。景觀設計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軸線和道路軸線,在軸線盡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對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這種從甲觀賞點觀賞已觀賞點,從乙觀賞點觀賞甲觀賞點的方法(或構景方法),就叫對景。對景往往是平面構圖和立體造型的視覺中心,對整個景觀設計起著主導作用。對景可以分為直接對景和間接對景。直接對景是視覺最容易發現的景,如道路盡端的亭臺、花架等,一目了然;間接對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軸線上或行走的路線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隱蔽或偏移,給人以驚異或若隱若現之感。
借景也是景觀設計常用的手法。通過建筑的空間組合,或建筑本身的設計手法,將遠處的景致借用過來。大到皇家園林,小至街頭小品,空間都是有限的。在橫向或縱向上要讓人擴展視覺和聯想,才可以小見大,最重要的辦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計成在《園冶》中指出,“園林巧于因借”。借景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之分。借遠方的山,叫遠借;借鄰近的大樹叫鄰借;借空中的飛鳥,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魚,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應時而借。如蘇州拙政園,全面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到幾百米以外的北寺塔,這種借景的手法可以豐富景觀的空間層次,給人極目遠眺、身心放松的感覺。
5.4添景與障景
當一個景觀在遠方,或自然的山,或人為的建筑,如沒有其他景觀在中間、近處作過渡,就會顯得虛空而沒有層次;如果在中間、近處有小品、喬木作中間、近處的過渡景,景色顯得有層次美,這中間的小品和近處的喬木,便叫做添景。如當人們站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觀賞萬壽山遠景時,萬壽山因為有倒掛的柳絲作為裝飾而生動起來。
“佳則收之,俗則屏之”是我國古代造園的手法之一,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也常常采用這樣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將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觀中,將亂差的地方用樹木、墻體遮擋起來。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斷行進路線或逼迫其改變方向的辦法用實體來完成。
5.5引導與示意
引導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采用的材質有水體、鋪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園的水體,水流時大時小,時寬時窄,將有人引導到公園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說明的形式如路標、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過地面鋪裝、樹木的有規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處,給人以身隨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覺。
5.6滲透和延伸
在景觀設計中,景區之間并沒有十分明顯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漸而變之。使景物融為一體,景觀的延伸常引起視覺的擴展。如用鋪地的方法,將墻體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將室內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為延伸,產生連續不斷的效果。滲透和延伸經常采用草坪、鋪地等的延伸、滲透,起到連接空間的作用,給人在不知不覺中景物已發生變化的感覺。在心理感受上不會“嘎然而止”,給人良好的空間體驗。
5.7尺度與比例
景觀設計主要尺度依據在于人們在建筑外部空間的行為,人們的空間行為是確定空間尺度的主要依據。如學校的教學樓前的廣場或開闊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過于局促。太大了,學生或教師使用、停留會感覺過于空曠,沒有氛圍;過于局促會使得人們在其中會覺得過于擁擠,失去一定的私密性,這也是人們所不會認同的。因此,無論是廣場、花園或綠地,都因該依據其功能和使用對象確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適的尺度和比例會給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適的尺度和比例則會讓人感覺不協調,特別的別扭。以人的活動為目的,確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讓人感到舒適、親切。
具體的尺度、比例,許多書籍資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從實踐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實踐中體會,在親自運用的過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適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兩個度向,一是人與空間的比例,二是物與空間的比例。在其中一個庭院空間中我們安放點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適呢?應該照顧到人對山石的視覺,把握距離以及空間與山石的體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為視點;太大,又變成累贅。總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從圖畫方面去考慮是不夠的,綜合分析、現場的感覺才是最佳的方法。
5.8質感與肌理
景觀設計的質感與肌理主要體現在植被和鋪地方面。不同的材質通過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質感與肌理效果。如花崗石的堅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紋理和細膩,草坪的柔軟,樹木的挺拔,水體的輕盈。這些不同材料加以運用,有條理地加以變化,將使景觀富有更深的內涵和趣味。
5.9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是景觀設計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觀的處理上節奏包括:鋪地中材料有規律的變化,燈具、樹木排列中以相同間隔的安排,花壇座椅的均勻分布等。韻律是節奏的深化。如臨水欄桿設計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韻律,整個臺地都用弧線來裝飾,不同弧線產生了向心的韻律來獲得人們的贊同。
以上是景觀設計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綜合運用的,并不能截然分開。只有在了解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專業設計實踐,才能很好地將這些設計手法,熟記于胸,靈活運用于方案之中。
6.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六個大的方面來研究了景觀設計的要素,它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述了景觀,探討了景觀的本質,為進一步研究景觀設計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景觀設計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討景觀設計要素的基礎上進行的。景觀設計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種方法,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論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結論。
1.景觀設計的要素
景觀設計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體,鋪裝和設施景觀。
2.景觀設計的方法
景觀設計的方法包括構思、構圖、對景與借景、添景與障景、引導與示意、滲透和延伸、尺度與比例、質感與機理、節奏與韻律。
3.景觀設計的終極目標
景觀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它的最終目的是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創造和諧。
此外,我們在研究景觀設計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時,景觀設計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應該放在景觀設計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條件展現特色。
- 上一篇:資產證券化行業現狀
- 下一篇:現代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