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城市理念下生態化城鎮建設路徑

時間:2022-01-18 08:55:39

導語:公園城市理念下生態化城鎮建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園城市理念下生態化城鎮建設路徑

[摘要]在城鎮化程度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導致城市問題頻發,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城鎮建設的重點逐漸由經濟導向轉向提升生態價值導向,建設總體趨勢更傾向于提高住區的空間品質以及總體宜居指數。公園城市理念的提出給廣西城市轉型帶來新機遇,推動廣西城鎮生態化建設。本文立足于廣西現狀資源及發展特征,對建設廣西公園城市模式進行思考探究,提出基于公園城市理念下廣西生態化城鎮建設具體路徑,期望為其他地區公園城市的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理論經驗。

[關鍵詞]自然山水;城鎮建設;公園城市;實踐路徑

人類文明由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以來,城市飛速發展所帶來的住區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愈演愈烈,日漸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有關人居環境建設的理論及實踐研究從未停滯。城市是具有多重屬性的空間,城市各層級的建設無不密切關系著人們生產生活,如何建立人、城、產融合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我們一直需要探索的問題。公園城市是立足于新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城市建設新理念,無疑是推動廣西城市進一步轉型的新契機。

1廣西城鎮建設路徑轉變思考

1.1公園城市建設路徑探索

我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復雜,城市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公園城市在中國的建設沒有統一的范式。盡管在實施上沒有完全統一的模板,但最終的目標以及建設的重點殊途同歸,因而結合地區自身現狀、條件及未來發展需求,有利于開創更切合實際需求的公園城市建設路徑。公園城市這一理念提出以來,揚州、上海等城市也紛紛投入到公園城市建設中,探索相應的建設方法。四川成都天府新區作為首提地,為其他城市建設公園城市提供了理論及實踐經驗。成都市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數千年的歷史,并且作為四川省的省會城市,也是頗具實力的經濟高地。成都市圍繞“美化境—服務人—建好城—提升業”四大維度,突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有機融合,努力實現“人—城—境—業”的高度和諧統一,探索公園城市的營建路徑[2]。成都市主要以“理論體系+項目實踐”的總思路展開工作,提出公園城市五大建設路徑、六大類公園場景建設、七大建設策略以及一系列評價指標。同時創新性提出“公園+”和公園場景化的成都建設模式,制定具體的建設導則以及規劃條例,為公園城市具體的規劃建設提供詳細設計和建設保障。相較于成都,目前廣西的各類產業發展水平以及經濟基礎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對于廣西來說,成都公園城市具體建設與發展邏輯以及系統機制的建構等方面具有值得借鑒的經驗,但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生態資源是廣西的發展優勢,且廣西城鎮具有獨特的山水環抱的優良格局基礎,公園城市建設路徑更應圍繞山、水、人、城進行探索。

1.2低成本經濟背景下的舊城定位

總體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較為落后的條件下,廣西公園城市建設不僅要率先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并且需要合理規避發展短板。基于廣西城鎮現階段經濟水平,整體的建設在聚焦于促進城鎮內部舊城空間與城鎮山水景觀的有序結合,以期借助于低成本高效益的城市更新帶動城市內需發展。一是相較于規劃建設高品質新住宅區,關注舊城空間的品質提升在極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建設成本。二是廣西的山水格局也約束了增量可開發空間的限度,從而導致增量開發動力不足。因此,面對新的城市轉型契機,廣西的城鎮建設重心轉向針對舊城區的空間優化是更合適的選擇。廣西山水素來聞名于世界,且城市旅游經濟大多依托于自然山水資源,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關鍵途徑之一是將山水資源引入城中,輔助升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帶動周邊商業及產業發展,以打造高品質的消費場景,創造可持續、可循環的城市經濟發展新動力。針對舊城區的改造更新,通過品質提升帶動經濟發展,引導城市發展內核動力發生轉變,實現山水人城經濟鏈循環互補。

2基于公園城市理念下廣西生態化城鎮建設路徑

2.1強基礎,保障域內基礎山水格局

通過對廣西資源情況的把控,確立建設重點。一是強化自然山水資源優勢,鏈接歷史人文要素,充分體現廣西的山水特征以及文化底蘊。二是當下各個城市快節奏且大批量的建設,通常使得城市內部空間與外圍自然環境之間日漸脫離,廣西的公園城市建設需要協調好公共空間與自然山水之間的關系,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三是廣西的山水格局本底獨特,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發揮其優勢,就需要建立城市與自然的有機聯結,因此保護和利用好城市內外的自然生態山水資源是公園城市視角下廣西城鎮建設最基本的要求。

2.2避短板,城鎮山水實現協同發展

使存量空間與城市外圍的生態基底產生有機聯系,將城市綠地與公園系統融入區域整體生態空間格局中,構建多層次、網絡化、完整的公園城市體系[3]。廣西城鎮與山水之間通過合理規劃實現循環互補主要從3個層面展開工作。2.2.1宏觀層面借助于國土空間規劃對廣西現下山水格局進行系統性摸底,并設立分級管控制度,針對重要山水格局區域進行管控與保護。針對與城鎮生活空間緊密相連的外部山水資源,通過合理統籌規劃城鄉資源,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借助于山水資源完善城鎮空間內部服務設施建設,同時考慮適當植入康養、旅游等第三產業,將自然資源轉化為能夠產生一定效益的綠色經濟,促進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2.2.2中觀層面近年來,廣西公園城市建設工作雖穩步推進,但總體水平仍然偏低,與其他省份差距較大,城鎮內部綠地建設普遍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針對城鎮空間內部的山水資源,先依據人群實際需求以及城市經濟基礎來完善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融山水于城市,實現可觀可游可居的山水人居環境。同時,引入適量文娛產業為山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2.2.3微觀層面公園城市的建設要點之一,是通過建立并優化不同類型空間之間的聯系,實現公園與城市的相互融合。在增量轉存量發展的背景下要實現城市的成功轉型,廣西城鎮空間建設的重點在于對舊城內部具體空間的提質改造,加強內生資源轉換以實現低成本經濟下的利益最大化。通過對城鎮內部散落的空間進行整理規劃,使其形成串聯性空間,輔助山水格局的形成。如城鎮內部街市空間、老舊社區、城市剩余空間等小尺度空間,大多承載著城市獨特的歷史記憶,人文底蘊豐富,微更新和改造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可以優化某個空間,然而建設公園城市不能僅僅依靠單個空間的優化,必須強化多個功能空間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觸媒作用,帶動其周邊區域共同發展。

2.3建示范,由點及面提高總體效益

2.3.1遴選城市示范點廣西的城鎮空間在更新與改造上,可以采用由小及大的建構思路,在掌握全域發展基本情況之后篩選出個別典型性示范城鎮,確立相應的可建設項目,并率先進行建設或改造。空間上優化點與點之間的鏈接能夠實現量化到質化的轉變,進而聯動整個城市的發展,全面提升城市的競爭力,促進城市轉型。由點及面地形成城鎮空間建設的網絡化結構,能夠大幅度降低建設成本,同時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最終實現低成本高轉化率的城市建設模式。2.3.2公眾營造空間場景公園城市建設理念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因此公眾參與城市建設尤為重要,而且從人們切實接觸的城鎮內部空間著手更能吸引人群共同參與項目建設,形成多元化的城鎮空間。公園城市理念下的空間建設更關注人文感知的場景營造,不論城市或社區的建設都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城市與社區所具備的特質也與人們的情感認知相互影響。因為任何空間場景的建設都無法剝離人們日常生活需求,不同類型的群體和個人對于生活空間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城市內部試點項目建設,應優先選擇特性突出、更能夠引發群體共鳴的區域。城市建設模式網絡架構是依據人們的真實需求而不斷完善的過程,在空間更新上呈現出一定的動態性,所以由點及面的建設模式更能夠實現城市建設效益最大化。

2.4資金模式建構與設計多樣化機制

2.4.1資金模式新建構廣西公園城市建設在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避開經濟發展短板的總體策略上,應針對各個試點縣市自身的發展情況來建構公園城市總項目庫。但項目的運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撐,就目前廣西經濟基本情況而言,僅依靠政府投入資金的方式無疑是困難的,需要通過項目吸引民眾和第三方力量的資金流入。依據項目的建設尺度與建設性質進行分類,總體上可切分為大中小三類項目,大型項目多以政府負責的公共項目為主,例如城市綠道或大型主題公園建設等,著重考慮與居民切實需求相結合,以確保項目的建設品質;中型項目可以采取政府與民間企業或當地鄉賢共同協作的模式,例如開發區域附近的公園綠地或城市口袋公園的建設等,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同時也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小型項目則可以采用政府主導結合公眾參與共建的模式,鼓勵居民自發參與到項目運營中,例如老舊小區或城市街道的改造等,可提高居民對公共空間建設的關注度,且大幅降低公共空間運營與維護的成本。2.4.2設計主體多元化城市建設過程中通常容易造成“千城一面”現象,參與設計的主體單一化是主要原因。政府牽頭通過搭建項目輸出平臺,合理引導空間布局,吸引社會各業界人士參與到具體項目設計中,將有利于提升城市風貌的改善以及城市活力。從具體城市內部空間設計來看,政府與其他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更有利于形成多樣化的空間,提高利用率,避免產生城市剩余空間,并以此挖掘并激發城市內在潛能,形成多個獨具特點的場景化空間。

2.5規范管理合作與建構實施體系

2.5.1規范管理,建立多方協作目前城市本身的建設與運作模式更多是通過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統一建立,在公園城市建設視角下,則更需要聚焦于建立政府、民眾及其他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協作關系。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即使是城鎮內部空間之間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因此相應的管理實施方法不可一概而論,相關政策或管理條例的制定需要考慮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區域多樣化的問題。因此,在項目管理上采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模式會更加有效,鼓勵不同主體的參與,實施期間廣泛收集、聽取民眾的真實意見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另外,參與管理過程中,小型非政府組織的建立有利于激發群眾認同感,使群眾更加樂于參與到城市的建設中,并愿意為此出謀劃策。因此,多方協同作業能使城市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且更加貼切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真實需求。2.5.2保障實施,創新體系建構城市的更新建設并非一成不變,在建構并完善相關設施管理體系的基礎上,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對城市建設進行實時監督,開展動態追蹤,依據相關政策執行,及時反饋廣西公園城市的項目運行情況并調整發展的方向,實現高效公園城市建設目標,為廣西公園城市建設保駕護航。此外,還應為城鎮空間的建設制定相關的審定標準體系,以保障項目成果的質量,并在項目實施初期明確對政府及其他參與組織權利與義務的界定,將使后續保障工作流程更加清晰,推動公園城市建設有序進行。

3結語

“公園城市”是基于發展新階段提出的城市建設新理念,是優化人類、住區與山水關系的新路徑,但相關理論及實踐探索還存在空缺,公園城市的建設覆蓋了多個學科、多個領域,因此建設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多方協同。各城市有著獨特的發展背景及資源產能優勢,且城市發展一直處于不斷變化,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也需要依據現實問題及時調整方略。經濟短板短時間內難以提升的情況下,廣西城鎮建設必須優先考慮生態價值,融山水于城,同時挖掘潛存量舊城空間要素,建立山水人城之間的有機聯系,提升整體空間品質,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燕菁.城市化2.0與規劃轉型——一個兩階段模型的解釋[J].城市規劃,2017,41(3):84-93+116.

[2]曾九利,唐鵬,彭耕,等.成都規劃建設公園城市的探索與實踐[J].城市規劃,2020,44(8):112-119.

[3]鄒錦,顏文濤.存量背景下公園城市實踐路徑探索——公園化轉型與網絡化建構[J].規劃師,2020,36(15):25-31.

作者:鄒瑾熠 廖宇航 潘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