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07-28 17:4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航空航天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航空航天的意義

篇1

關鍵詞: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技術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是指先進技術擁有者在從事生產、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輸出技術而引起的技術水平的提高[1]。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溢出則指航空航天業的先進技術通過一定渠道自愿或非自愿地傳播到其他工業領域,進而帶動這些工業領域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航空航天業是我國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裝備多、投資費用大,是國家經濟實力與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航空航天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逐步建立起平臺化、系統化、專業化的研發與應用體系。它技術內涵高、產業鏈長、輻射面寬、連帶效應強,對眾多高技術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拉動作用。研究表明,內涵科技因素越高的行業部門對其他部門的貢獻效應越大[2]。航空航天技術是高科技領域的前沿,航空航天業必然對其他部門具有較大的貢獻效應,其技術溢出也應該是顯著的,本文正是基于這一前提條件進行的研究。因此,探究影響航空航天工業技術溢出的顯著性因素,充分利用其技術溢出作用,對于加快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目前對此問題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數學者從理論層面分析技術溢出的問題,也有學者較為系統地對技術溢出是否存在、影響技術溢出的因素以及技術溢出的機理進行了實證分析,但這些研究都局限于外商直接投資(FDI)這一領域,沒有從行業層面上分析該行業部門對其他行業部門的技術溢出,并且沒有在理論上形成統一的認識。本文利用我國航空航天業的數據,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影響技術溢出的關鍵因素,進而對促進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及產業自身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政策建議。

影響技術溢出的因素有很多,根據現有文獻的研究將其大致歸納為:(1)人力資本因素。Keller(1996)研究發現人力資本積累的差距導致技術吸收效果與經濟增長率的不同[3];Borensztein等(1998)認為人力資本存量是影響技術溢出效應的關鍵因素[4];王成岐,張建華,安輝(2002)得出人力資本存量與技術溢出效應不相關的結論,但他們認為人力資本投入以及人才素質是技術溢出的影響因素[5]。(2)技術差距因素。Findlay(1978)和Wang and Blomstorm(1992)的研究表明技術差距越大示范模仿空間越大,吸收技術溢出的潛力也就越大[6];Kokko(1994)的研究發現低技術水平嚴重阻礙技術溢出效應的產生[7];Perez(1997)從吸收能力角度考慮,認為過高的技術差距會影響示范模仿機制發揮其應有作用。(3)經濟開放程度。Blomstorm and Sjoholm(1999)、認為經濟開放度高的企業由于競爭壓力大而進行更多的研發投入以提高自身吸收能力[8];Kokko(1994)發現經濟開放程度與技術溢出效應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7];包群,許和連,賴明勇(2003)用出口依存度等來衡量經濟的開放程度,發現我國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基礎設施的建立與完善等都是促進技術溢出的有利因素[9]。(4)研發投入因素。Kathuria(2000)指出技術溢出效應并非自動產生,技術吸收方要想從中獲利,須對學習活動進行投資;田慧芳(2004)的研究則表明工業部門研發投入水平與技術溢出效應呈負相關關系。此外,市場結構、工資水平、產業關聯、基礎設施、經濟政策等都作為影響因素引入了技術溢出的相關研究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此進行探討。

二、指標構建與分析方法

目前,對技術溢出進行實證研究時,學者們通常首先選擇一個影響因素,然后確定與該影響因素內容相關的指標體系,最后采用一定的計量方法(如多元回歸、分組回歸等)來分析這些指標。本文在分析技術溢出時,也采用了這種研究思路:選取航空航天業為研究對象,根據技術差距等影響因素建立與之相關的量化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這些指標與技術溢出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用線性回歸的方法對提取出的公因子進行顯著性檢驗。

(一)技術溢出指標體系

航空航天業是一個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包括機、光、電、液綜合能力的精密機械加工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0]。其研發成本高、風險大、周期長,具有科技含量高、連帶效應強的產業特點,能夠帶動諸多產業的發展。理論上講,研究技術溢出影響因素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但為了避免信息重疊,本文根據國內外現有文獻的研究成果并綜合考慮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實際情況,選取如下表所示指標體系:

(二)分析方法和數據來源

因子分析是一種研究從變量群中找出共性因子的統計技術,它通過分析眾多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探尋觀測樣本的內部基本結構,提取并描述隱藏在一組顯性變量中無法直接測量的隱性變量,很好地發揮了降維和簡化數據的作用。因子分析中的共性因子是不可直接被觀測卻又客觀存在的重要影響因素,每一個變量都可以表示為共性因子的線性函數與特殊因子之和,即,式中為的共性因子,為的特殊因子。若滿足以下條件:(1);(2),即共性因子和特殊因子不相關;(3)各共性因子不相關且方差為1;(4)各特殊因子不相關且方差不要求相等。那么,每個變量可由個共性因子和自身對應的特殊因子線性表出,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可表示為: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線性回歸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問題。用于分析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9~ 2009)中航空航天業相關數據,以及《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9)中工業企業相關數據,統計口徑為我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

三、技術溢出實證研究

(一)因子分析

從《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9~2009)與《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9)整理出構建量化指標體系所需數據,并按定義計算出各指標對應值,如下表所示:

利用SPSS17.0軟件做出相關系數矩陣,通過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初步判斷各指標相關性較高。從已建立的量化指標體系中提取公共因子,找出影響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主要因素。因子矩陣和旋轉因子矩陣如表3、表4所示:

由表3、表4可知,旋轉后公共因子F1、F2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4.803和2.795,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4.424%,進一步判斷公共因子F1、F2能夠代表本文所設計的衡量我國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量化指標體系。由表4還可知公共因子F1在X1、X2、X3、X4、X5的載荷值均大于0.7,能夠反映我國航空航天業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能力、研發經費投入能力、新產品研發經費投入能力、科技活動人員投入能力以及科學家與工程師投入能力,因此可將F1視為影響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因素之一――技術投入能力;公共因子F2在X6、X7、X8、X9的載荷值均大于0.65,能夠反映我國航空航天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新產品出口能力、新產品勞動生產率以及新產品產值比重,因此可將F2視為影響航空航天業技術溢出的因素之二――技術產出能力。

(二)線性回歸

本文根據該檢驗模型,以公共因子F1、F2的因子得分作為自變量,以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LP作為因變量(具體數據見表5),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1)

其中LP即除航空航天業之外的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是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與我國航空航天企業增加值的差值同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與我國航空航天企業從業人員年均人數差值之比。其計算公式為:

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2)

通過回歸得到人均產出變量與公因子變量之間的關系方程為:

(3)

t值:(6.240)(2.886) ( 3.320)

P值: 0.001 0.028 0.016

R2=0.749AdjR2=0.666F=8.967

由模型估計到的參數可知,我國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投入能力以及技術產出能力與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均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技術投入能力的因子得分每提高1%,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將上升17.541%,技術產出能力的因子得分每提高1%,其他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將上升15.9%。

四、結果分析與政策建議

航空航天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優勢,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術溢出也不同于其他產業。因此,本文在參照前人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衡量技術溢出的量化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從中提取出最為顯著和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因素,即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投入能力及技術產出能力。科學分析這些影響因素,有效利用技術溢出效應,有利于提升傳統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國家整體技術進步。對此,提出如下建議:

(1)加大航空航天業技術投入力度,保障科技研發能力的領先。2007年頒布的《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投資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明確指出國防科技工業投資體制的改革思路。2009年提出的《關于加快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也明確提出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思路。因此,同時作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航空航天業,應構建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投資為輔的多元投資渠道,注重人力資本存量的積累和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切實加大航空航天業的技術投入力度以保證其領先的科技研發能力。

篇2

關鍵詞:航空航天;產業法;產業政策5月23日,在商飛集團參觀了研制中的國產C9飛機,并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制造業搞上去,把大飛機搞上去,起帶動作用、標志性作用。中國是最大的飛機市場,過去有人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個邏輯要倒過來,要花更多資金來研發、制造自己的大飛機。”這為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航空航天產業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集中了當今世界大量的高新科技成果,無論在產業規模.整體帶動還是科研發展的角度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以法規的形式明確航空航天產業政策極為必要,本文筆者將從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議三個部分著手闡釋本觀點。

一、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的必要性

航空航天產業是一個投資數百上千億元的龐大國家項目,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其具有投資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科研推動力高等特點,應該說我國自70年代成功研發“兩彈一星”成果的后就已經開始進入航空航天領域,系列火箭的研發,國際衛星發射業務,再到新世紀神州系列飛船升空、商飛集團組建等,我國在航空航天產業領域也開始了自己的布局與發展,三四十年來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蓬勃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還是政策主導型,政策為主,法規為輔是當前主要的情況。政策作為行政決策的結果有著高速反應,靈活機動的特點,能夠較好的切合每個時期的情況。但是航空航天產業自身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的特點,又恰恰需要明確目標堅定不移,如果太多受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只會產生更多的運十悲劇。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中兩個重大的問題一直在困擾,其一是我國曾經未把航空工業技術列入國家高科技領域;二是航空工業要不要有強大的科研工作體系,預先研究在航空工業發展中占有什么樣的位置①。而這些問題本身就與政策的不斷變化有關系。而相比較于其他航空航天產業大國,我國在航空航天產業方面的立法相當滯后,有學者做過統計,截止2011年,美國現有《美同聯邦航空條例》等法律法規,同時還有國家航天政策等產業政策及專項措施,已基本形成了以法律法規為主,產業政策為輔,專項措施為補充的呈“倒金字塔”型的航空航天產業政策體系,不僅體系健全,而且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強制性和針對性,極大地推動了美國航空航天產業發展②。與此相對應我國從法規的角度來說只有《民用航空法》,其他的絕大部分都是類似于指導意見,白皮書,中長期規劃等政策性文件,整體缺乏穩定性、權威性和強制性,與美國的狀況相類比的話可以稱之為“正金字塔”型,這樣的布局和特點對于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顯得助力不足,因此為了更好地布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推動該領域的進步,有必要制定規范明確的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

二、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制定的可行性

事實上,提出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振興法)這樣的動議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話題,資料顯示,早在1991年七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110名人大代表聯名提案,要求國家盡快制定《航空工業振興法》,人大財經委和國務院法制局把該法(條例)列入國家立法計劃③。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正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候,無論是產業規模,國家經濟科技實力或者是國際環境都還不成熟,因此在當時雖有必要性,卻無可行性。時至今日,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一大批科研院所已經建立,特別是在比較薄弱的航空領域組建了商飛集團公司,積聚了大批有生力量,航空航天產業立法具備了條件。關于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立法的可行性,總體而言筆者認為有以下三條:

(一)、國際通行慣例是立法先行;雖然說立法總體具有滯后性,是對已經產生的規則的總結,但是產業促進法本身具有特殊性,產業促進法本身就是為了指導和促進航空產業的發展,例如美國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飛機剛剛發明運用不久就制訂了航空郵件法和商業航空法為新生的航空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極大的促進了該產業的發展,我國目前流行的立法模式可以總結為成熟一個,總結一個,歸納一個,制定一個。

(二)、我國航空產業具備一定的條件;在政治經濟學中有一個基本定理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航空航天產業是基礎,產業立法是上層建筑,上世紀九十年代,雖然也有很多人大代表提出要立法,要促進,但當時我國幾乎所有的民族工業無論是規模還是實力都有所缺失,此時需要的不是統一的法律,而是全面發展,尋找出路,因此在當時立這個法不合適,但到如今,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初具規模,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此時全面開花各行其是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于需要,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指明產業整體的發展方向有現實的需求。

(三)、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現實需要;隨著交通的日益發展,通用航空和外層空間旅游走入尋常百姓家有了現實的期待,正如同汽車的普及催生了汽車產業的發展一樣,通用航空及外層空間旅行的普及必要也會推動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但是必須指出的是航空領域及外層空間與國防安全息息相關,企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指望企業家能夠在各類繁雜的法律文告中尋找規定,制定統一的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能夠有效的為企業指明規范。

三、關于產業促進法立法的建議

對于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筆者有以下三條建議:

(一)、立足于兼顧產業管理和組織運行;從國外實踐的經驗來說,政府對于產業扶持對于產業的促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不能撇開產業管理,而從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角度而言規范組織運行同樣十分重要,因此筆者建議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應當兼顧產業管理與組織運行。

(二)、制定法規而不是部門規章;當前關于是否應該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的相關法律在業界依然趨于共識,但是具體制定什么位階的法律意見分歧較大,有部分學者提出根據《立法法》制定一部法律要經過四個步驟:提出法案、審議法案、表決和通過法案、公布法律。

如果制定一部具有航空工業基本法地位的法律的話,那么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完成,因為我國目前的客觀情況還未達到制定這樣一部法律的時機④。

(三)產業促進法要有足夠的前瞻性;正如上文所講述到的,產業促進法不用于傳統意義上的民商法、刑法,它不是對已經形成的價值規范的總結,它最大的作用是為產業的發展加油助力,因此它必須具備前瞻性,具有超前立法的思維,對于規則的制定應當是整體性的或者可推演性的,而不是具體的規則。這樣能夠保證法律的穩定性。

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對國計民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以謹慎的態度,十足的熱情,百分的努力驅動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的進步,而筆者認為產業促進法將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產業促進法的制定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吳大觀,對航空工業兩個重大歷史問題的思考,航空發動機,2001.1

[2]王先林,產業政策法若干基本問題初探,經濟法前沿問題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3]覃北云,李衛東等著,叩“關”指南――關貿總協定與商貿實務咨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注解

①吳大觀,對航空工業兩個重大歷史問題的思考,航空發動機,2001.1:2

②張敏 肖冰,關于航空航天產業法幾個問題的思考,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篇3

[關鍵詞]核心技術領域測度社會網絡分析中心度信息可視化航空航天

[分類號]G301 G358

1

引言

“核心技術”被認為是一種能夠帶來競爭優勢的技術資源和能力,是一種難于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技術競爭力。對核心技術進行測度將為產業R&D資金投入決策和科技人力資源配置提供輔助決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國內外學者對核心技術競爭力、核心技術創新、核心技術能力、核心技術的獲取戰略、核心技術的確認方法。等進行了一些研究,但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尚缺少實證支持;少量的定量研究成果也只是嘗試探索核心技術領域的確認和識別等問題,未探討核心技術領域的測度問題。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曾被普遍用于人際關系網絡的研究,但運用SNA對技術進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筆者尚未發現運用SNA方法測度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和世界權威專利數據庫《德溫特創新索引》的專利數據,以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產業技術為應用實例,進行實證分析和研究。

2 核心技術領域測度方法與指標選擇

在世界權威專利數據庫《德溫特創新索引》中,到經過德溫特專業技術人員的標引,具有逐級細分的技術分類體系,具體在專利文獻中的表現是每條專利數據可以通過使用多個分類號詳細描述專利的特質。如果一項專利涉及N個技術領域,數據庫的技術標引人員就會在技術分類項目中同時標注N個技術領域,這就意味著這N個技術領域共現了一次。將技術領域視為節點,共現關系產生了邊,有了節點和邊,技術領域之間就形成了共現網絡。專利所屬的技術領域越多,技術共現網絡就會越密集,《德溫特創新索引》為技術共現網絡的繪制提供了比較理想和規范的專業數據。

基于社會網絡中心性原理,國內外學者曾將中心度指標用來測度科學引文網絡中的核心文獻或關鍵文獻以及學科領域的核心人物或代表人物。筆者認為,社會網絡中心性原理同樣可以應用到技術網絡的研究中。在技術網絡中,代表技術領域節點的中心度越高,表明該技術領域與其他技術領域共現的次數越多,該技術領域的輻射能力也越強,這樣的技術領域可以被認為代表了某個產業的核心技術。

3 核心技術領域測度方法與指標的應用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的網絡檢索平臺Web of Science的《德溫特創新索引》(DII)數據庫,筆者選擇了專利國際分類代碼IPC,選擇航空航天技術領域B64,檢索時間范圍是2009年。檢索結果共得到3 660條專利數據,數據下載日期為2010年1月1日。

采用“德溫特指南代碼”(Derwent Manual Code,DMC)對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專利申請的熱點技術領域進行可視化分析。DMC是由德溫特的專業人員根據專利文獻的文摘和全文對發明的應用和重要特點進行獨家標引的代碼,該代碼可用于顯示發明中的新穎技術特點及其應用,能提高檢索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關于DMC代碼的準確性和合理性,筆者于2010年11月20日在深圳大學城舉辦的“國內外專利文獻的檢索與分析”專題講座過程中,請教了Thomson Reu―ters中國辦公室科學解決方案顧問、“專利信息用戶組(patent information user group,PIUG)”中國分會的發起者吳正先生,吳正先生解釋說,由德溫特專業人員細分的DMC代碼,具有比《國際專利分類表》(IPC分類)更長的發展歷史,其準確性和合理性是值得信賴的。通過對DMC進行分析,可以比較準確地掌握一個產業領域涉及到的、主要的熱點產業技術集群。

通過運用瑞典科學計量學家Persson開發的大型文獻處理軟件Bibexcel ,對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專利文獻的DMC進行處理,得到的專利申請共涉及1 435個不同技術領域,選取出現頻次10次以上的87個技術領域,運用netdraw繪制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技術網絡圖譜,如圖1所示:

圖1顯示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的專利技術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個重點領域:通訊技術領域(w大類:Communications)、聚合物技術領域(A大類:Plasdoc)、計算與控制技術領域(T大類:Computing and Con―tro1)。圖l的中心性分析結果顯示,網絡中節點中心度最高值為46.512,對科技成果產出數據的選取一般取3―5年為宜,評價時可以根據數據的可得性綜合進行處理,一般年度越近的截面權重越高。512,該節點所代表的技術領域是2002年興起的代碼為T01-J07D1的“交通工具微處理系統”(vehicle microprocessor system)技術。中心度明顯高于其他技術領域的前6位技術領域的DMC代碼、中心度、頻次和具體所代表的技術領域,如表l所示:

由表1可知,中心度最高的前6個技術領域中,w類占了5個,該結果與筆者所做的2008年波音公司技術前沿探測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通訊技術已經成為當前世界航空航天領域重要的核心技術領域。

選擇中心度作為測度核心技術領域的指標,是因為中心度高的技術領域與其他技術領域共現的機會多,對其他技術領域的影響也相對較大。在一個產業領域的技術網絡中,一個對其他許多技術領域都有影響的技術領域,會成為該產業的核心技術領域。

4 結論與不足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初步結論: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是一個比較好的對核心技術領域進行測度的可視化方法,可以用來繪制技術共現網絡,并進一步對全球某一個產業或某企業的核心技術領域進行可視化分析。

?技術共現網絡中心度指標,可以作為核心技術領域的測度指標。該指標可以測度一個技術領域與其他技術領域之間的關系,可以測度一個技術領域在技術共現網絡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度高的技術領域,會成為一個產業或企業的核心技術領域。但正如專家所言,核心技術和“中心度”不能完全畫等號,“中心度”高的,也可能是因為技術的滲透性強。比如,信息技術具有較強的滲透性特點,因此,DMC圖譜分析中,信息技術可能會有一定的優勢。

篇4

科學

在創紀錄的任務中,他們開展了近400項惠及全人類的研究,使得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任務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凱利和科爾尼延科參與了多項研究,使人們更加了解人體如何應對失重、孤立、輻射和長期飛行的壓力。凱利的雙胞胎兄弟之前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員,他參與了同期地面研究,幫助科學家對比了解太空旅行對身體和心智的影響。

空間站的軌道覆蓋了地球表面的90%,這也為其提供了研究和拍攝地球的絕佳機會。空間站上的工作人員不僅見證了新設備的抵達,還在研究暗物質特性和了解太陽系以及系外空間。他們還測試了衛星群運行時的網絡荷載能力。

在這項任務中,美俄兩國的緊密合作延續了15年來兩國持續的全球合作,展示了語言、文化和工程哲學差異較大的國家間如何在科學和空間探索方面進行良好的協同工作。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對將人類帶入太陽系深處至關重要。

在兩人返回地球后,科學家將開始分析他們帶回的數據,可能需要6個月甚至6年時間才能公布成果。科學研究非常耗費時間,處理過去1年任務中帶回的各項數據并非易事。另外,凱利和科爾尼延科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樣本還在空間站的冷藏箱中,得等到SpaceX的龍飛船將其帶回。在研究過程的最初階段,科學家可以看到我們期待的一些跡象,但是最終結果要在兩人返回地球很久后才能完成。

和其他成員一樣,凱利經常通過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太空時光,比如Twitter、Instagram和Facebook。其中的精彩內容包括迷人的地球影像、正在進行的空間站科學實驗的片段,甚至還有和美國總統的通話。

操作

在任務期間,凱利經歷了6次與補給飛船的會面。他參與了SpaceX公司第六次商業補給時的機器人控制龍飛船任務,以及Orbital ATK公司第四次商業補給時的天鵝座對接。日本HTV貨運飛船和俄羅斯“進步”號補給飛船也為空間站帶來了數噸物資。

這一年中,包括與凱利和科爾尼延科共同飛天的根納季?帕達爾卡,共有來自7個國家的13名宇航員在空間站協同工作。

在空間站的日子里,凱利三次走出太空艙進行太空漫步。第一次漫步時承擔了一系列升級和維修任務,包括為迎接美國商業飛船抵達新的對接口鋪設線纜;第二次成功配置了空間站的氨冷卻系統,并使空間站完全恢復太陽能發電;第三次恢復了移動通信設備的功能。

返回

在凱利回到地球后,探索任務仍將繼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人類研究項目將根據計劃在凱利返回后3個月和6個月時采集其太空旅行任務后的醫療數據。對于雙胞胎研究項目,美國航空航天局會持續收集返回1年后的數據。

凱利在落地后24小時回到了位于休斯敦的艾靈頓基地,在美國土地上踏出了離別1年后的第一步。他登上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飛機,參加了由家人、朋友和祝福者組成的歡迎儀式。美國第二夫人吉爾?拜登博士、白宮科技辦公室主任約翰?霍爾德倫博士和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查爾斯?博爾登共同出席了歡迎儀式。

任務幕后的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社區討論了這次任務的歷史性成功,認為它充分應用了21世紀的科學技術來采集身體和心理變化的關鍵數據,也討論了宇航員在更長時間的任務中面臨的挑戰。

篇5

1:5萬地形圖的核心內容是要在地圖上表示出地面上每個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要用立體坐標表示的話,就是測出地面上每個點的X、Y、Z坐標值。1公里長的一條實際道路,在圖上有2厘米的長度;100米長的一所房子,在圖上只有2毫米長。

那么,在茫茫沙漠和皚皚雪山上,地形圖又是怎樣測出的呢?

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據獲取,有點像3D電影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科技處處長燕琴說,完全由測量人員在地面上測量來獲取數據的全野外測量方式,一般在繪制像1:500以上大比例尺的城市地形圖時才采用。而1:5萬比例尺的地形圖繪制,主要靠航天航空攝影測量來獲取數據。

這個原理有點像拍3D電影。人看物體之所以能獲得立體影像,是因為人的兩個眼睛視角不同,獲得的影像疊加起來就產生了立體的效果。利用航空攝影測量技術獲取地形圖數據,也是要對同一個地點從兩個不同角度攝取影像數據,再經過技術處理,就可以提取出這個地點的立體高度,也就是說,測出這個點的Z坐標。

通常我們理解的航空攝影都是拍攝光學影像。但是遇上云霧籠罩的情況,就必須采用雷達遙感技術,利用接收發射的微波信號來獲取影像數據。在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等高海拔地區,就必須使用衛星航天遙感影像數據。它們的測量原理是一致的。

控制點測量和地理要素比對,還必須實地現場調查

篇6

神秘的巨大引力

在探測器離地球越來越遠時,研究人員首先注意到了這個異常現象,因為他們觀察到來自探測器的微波振幅出現了跳躍變化。在每個探測器的多普勒頻波中,研究人員都發現了未曾料到的振幅變化,而這種飛船的多普勒頻波一向都比較穩定,它最終可能在漫無邊際的太空旅行中擺脫地面人員的控制。

現在已退休的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研究人員約翰·安德森首先發現了“先驅者”號的異常現象,他說:“我們有一種多普勒效應的模擬模型,這個模型可以對所有的外空間天體做實時監測,只有模型不工作時這種監測才會消失。我們讓這種模型監測天體,所要做的就是在探測器飛向太陽時給它一個穩定的加速度”。

這種無法解釋的力量被稱為“‘先驅者’號異常”,它似乎一直影響著“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的運行。在飛船遠離太陽系的時候,這種神奇的力量使得它們的運行速度減慢。這種力量是否源于探測器本身?它是否來自一些暗物質?還是一些物理學或萬有引力的新規律在起作用?像這樣的問題科學家仍舊不能給出答案。

然而,在對“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長達數十年的空間數據進行重新處理分析并對一些遙感數據認真研究后,科學家或許能夠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經過國際研究小組對這些新數據進行的大約1年的分析后,這種神奇力量的來源也許真的會水落石出。

最大規模的牛頓定律驗證實驗

斯拉瓦·圖里謝夫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近十幾年來,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研究“先驅者”號的異常現象上。圖里謝夫說:“可以說,‘先驅者’號探測飛船對牛頓物理定律做了最大規模的檢驗,這也是人類一直想要做的,然而實驗卻失敗了。如果我們將來能夠在傳統物理學規律中找到可以解釋“先驅者”號異常現象發生的原因,那么將在物理學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圖里謝夫努力在“先驅者”號異常現象的起因認定方面保持客觀態度。他表示,找到造成這種現象的物理學原因不僅可以證實牛頓定律的正確性,而且還能使航天工程人員在設計未來飛船時把“先驅者”號的異常現象考慮在內,從而讓飛船更穩定的飛行。

研究人員想要確定“先驅者”號探測器的電路或者兩個原子能發電機是否射出了紅外線光子,然后這些光子又是否迅速地打到了航天器像碟子那樣的天線上進而引起了反沖作用。圖里謝夫認為,這個過程就像陽光打到太陽能帆板上一樣。蓋里·金塞拉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飛船熱能工程和飛船設計的總監,在對“先驅者10"號宇宙飛船包括原子能發電機在內的各種熱能放射熱量的分析和模擬后;認為由探測器自身原因造成“先驅者”號異常現象的可能性為55%~75%。

遙感數據有望揭開“飛行異常”之謎

在研究人員對“先驅者”號異常現象進行初步分析后,他們把目標轉向了“先驅者10”號獲取的空間觀測遙感數據上。圖里謝夫和他的研究小組不僅得到了“先驅者10”號大約30年的遙感數據和“先驅者11”號20年的數據集,還整理獲得了“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飛船完整、詳盡的遙感數據。

篇7

關鍵詞:婦女病 患病率 普查普治

現將我院2003~2007年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婦女病普查情況進行動態分析,為婦女病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資料與方法

對象2003~200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已婚婦女7505人。

方法使用統一婦女病普查表格,由婦科醫生按內容填寫,常規進行婦科檢查、白帶檢查、宮頸刮片、婦科B超、乳腺紅外線掃描。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Ⅲ及《外科學》。

結果2003~2007年婦女病普查情況見表1,婦女病分病種患病率情況見表2。

討論

篇8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踐行中國航天“回報國家,回報社會”的公益責任,再次加入到中國科協大型科普活動行列,為青少年搭建一個參與航天高科技活動、與航天專家直接交流的科學實踐平臺。舉辦航天專題營活動,讓青少年走進中國航天,增加他們對航天科技的感性認識,對于激發青少年對航天科技的興趣,引發青少年立志航天的理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活動意義深遠。

了解中國航天

3天的航天專題營活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特為110名航天專題營的營員們安排了參觀體現祖國航天事業輝煌成就的中華航天博物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會展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讓師生們親眼目睹中國航天取得的輝煌成就,了解祖國航天事業5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了解中國航天為國家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青少年通過走進中國航天,親眼目睹火箭、衛星、飛船的實體和模型,身臨其境感受中國航天,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北京中關村中學的王君愷同學在參觀過后的感想中寫道:“以前我見過不少類似的博物館,它們也都介紹中國航天的歷程,但航天城不一樣。資源衛星1號、航天員手套、‘神五’返回艙這些實物是我看過的其他博物館所沒有的。航天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簡單,它并不是僅僅用算式就可以推導出來的。我看到衛星上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一根根露在外面的細細的銅絲,這凝聚了科研人員的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感受航天科技

航天專題營的營員們在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進行了多轉軸旋轉、旋轉座椅、太空行走等身體素質訓練,感受和了解了航天員的基本訓練和身體素質要求;營員親自動手制作模型火箭并進行發射,了解火箭的基本構造和原理;營員們在“神舟”飛船模擬發射中執行各項任務,體驗發射飛行任務中高度緊張和成功喜悅的心情。

來自廣西的宮殿龍同學說:“制作航模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的樂趣,很好玩兒,也讓我認識到我們教育的短處。我們應該注重課外實踐,注重動手能力,注重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實踐出真知’。”

航天科普報告

戚發軔院士作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報告,營員們了解了老一輩航天人在技術空白、設備落后、面對美國和前蘇聯封鎖壓制的情況下,怎樣憑著勇攀高峰的堅定信念和為祖國增光的一腔熱血,突破一個個技術難關,走出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譜寫了中國航天壯麗輝煌的歷史篇章。同時營員們也了解到了伴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時,培育形成的新老航天人傳承的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

北京市航天中學的方志航同學在聽完講座后感慨地說:“戚院士的講座讓我了解到了中國是航天大國,卻還不是航天強國。我們作為當代青少年,有責任與義務了解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了解我國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我們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方向。”

此外,科普專家金聲老師的“飛向太空”報告,讓營員們了解空間環境下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情況,通過小實驗,學習航天科技知識;數字地球實驗室杜小平博士的科普報告,向營員們講解了遙感與地球科學、利用遙感衛星對自然災害災情監測等知識。

篇9

論文關鍵詞:R&,D效率,高技術產業,大型企業,DEA方法

研發活動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僅決定著這些產業研發經費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對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大型企業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R&D績效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主觀評價法、文獻計量法、投入評價法、多層面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和數據包絡分析(DEA)等[1]。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效率,該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點。(1)DEA方法無需假定輸入輸出之間的關系,僅僅依靠分析實際觀測數據,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構造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工商管理論文,就可以對生產單元進行相對有效件評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評價單元采用同一生產函數形式,故它滿足“多元最優化準則”,每一個被評價單元皆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來達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參數方法則追求“單一最優化”,相比之下非參數方法更符合實際情況。(3)對于無效單元,參數方法僅僅能說明無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僅能計算出生產單元的相對效率,還可以指出無效的根源以及改進目標,給決策者提供較多的經濟管理信息[2]。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數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產率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免費論文。首先,它不需要投入與產出變量的價格信息。一般來說,投入和產出的數據較易獲得,而要素價格信息往往不夠完善,該方法避免了價格的失真或不可獲得導致的困難;其次,它可以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成生產效率的變動和技術的變動兩個組成部分,這樣就能夠測算出效率和技術變動的情況工商管理論文,從而進一步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緣于生產前沿面的移動效應還是效率提高的追趕效應;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設生產函數,從而減少了模型假設誤差的風險。

2.數據來源

按照數據選取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則,選取了1995-2007年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五個高新技術行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數據,以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R&D經費內部支出作為輸入變量,以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作為輸出變量,運用DEAP2.1軟件對其研發效率進行了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8》[3]。

二、相對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規模報酬可變以及規模報酬不變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規模可變的情況下,并通過多階段的方法進行的相對效率分析。

1.以行業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1)相對效率

從綜合效率看,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個行業的綜合效率達到了DEA最優(見表1)。其中,除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之外的四個行業純技術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的規模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不變,航空航天器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遞增,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遞減。

表1 行業相對效率分析

樣本次序

綜合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醫藥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887

0.896

0.990

irs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別表示規模收益遞增、不變、遞減。

(2)投入冗余與產出不足

表2 行業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行業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醫藥制造業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1434.639

56290.174

37.68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從行業的角度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外,都達到了DEA有效(見表2)工商管理論文,即不存在DEA改進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在產出既定時,應增加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434.639萬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56290.174萬元,專利申請數增加38項,才能達到DEA有效。

2.以年份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從年份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相對效率有效年份為1995、1997、1998、2000、2004。根據DEA有效(C2R)既是規模有效也是技術有效的原理,對這五年目前的R&D投入來說,除非增加一種或多種新的投入,否則無法再增加產出量,或除非減少某些種類的產出,否則無法減少投入量。根據DEA理論的“投影”定理,可計算出使非DEA(C2 R)有效的各決策單元轉變為DEA有效的目標改進值(表3)。1996年在保持現有產出水平的前提下,應減少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43361.809萬元,同時減少R&D經費內部支出19206.876萬元,或者增加新產品銷售收入523012.716萬元,增加專利申請數77項,才可使決策單元的R&D投入績效轉變為DEA有效。在出現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年份中,新產品銷售收入冗余占全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年,投入冗余占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投入冗余占比為3.65%工商管理論文,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也就是說,1996和2002年應大幅削減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才有可能達到DEA有效。對于R&D經費內部支出的冗余占全部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占比為2.19%,其次為2002年,其余年份占比都相對來說較低免費論文。因此可以看出,在1996和2002年出現了大量的投入冗余,應大幅度削減這些年份的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和R&D內部經費支出。對于產出不足問題,1996年和2002年出現了明顯的產出不足,尤其是新產品銷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對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年份

綜合

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

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影響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因素分解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malmquist指數的平均增長率為1.1%(見表4),這說明在13年間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率上升了2.6%,除此之外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從時間序列來分析,2000年malmquist指數增長幅度最大,平均增長率為73.8%,1998年下降幅度最大,為44.6%工商管理論文,這可能成為全國malmquist指數增長幅度不大的原因之一。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malmquist指數波動幅度較大。

表4 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影響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變化

技術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注: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技術進步變化指數×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規模效率變化指數。

我國高技術產業五大行業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平均增長了2.6%,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了1.1%,規模效率平均降低了1%,純技術效率平均降低了0.4%。表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五大行業R&D活動取得了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小幅提高,但企業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出現小幅下降趨勢。五大高技術行業中,除了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降低外,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都取得了明顯提高(見表5)。

表5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行業Malmquist指數

行業

效率

變化

技術

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

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醫藥制造業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三、結論

采用相對效率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其中主要是技術進步的貢獻[5],全要素生產率年度間波動幅度較大,反映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甚至出現效率低下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李軍.中國各地區R&D投入效率評估[D].重慶大學.2007

[2]師萍.科技投入制度與績效評價[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馬京奎,張為民.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4]盛昭瀚.DEA理論、方法與應用[M].科學出版社.1996

篇10

關鍵詞:學生資助;隱私保護

在我們追求透明化過程中不得不采取的公示、調查的手段無疑會造成貧困生個人信息的泄露。顯然,在此難以兩全的意義上,資助工作透明性與保護貧困生隱私之間存在沖突。欲理解這一沖突,還需進一步探討受學生隱私保護的范圍。

一、隱私的含義及核心內容

隱私權的定義不統一,如 “不受他人干擾的權利,關于人的私生活不被侵犯或不得將他的私生活非法公開的權利要求。”“自然人享有的對自己的個人秘密和個人私生活進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種人格權。”隱私權是公民的人格權,包括隱私隱瞞權、利用權、支配權和維護權。其中支配權能是核心。

二、受保護學生隱私的邊界

認定哪些信息在何種情況下算作隱私還需我們做如下討論:

學生的家庭情況在生源地為眾所周知,對于生源地組織來說非隱私,而對于高校這一新環境則屬于隱私。另外困難學生的姓名、在不與經濟困難學生身份掛鉤的獎學金名單中不屬于隱私,但在助學金公示名單中,因該姓名易直接表明該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身份,則應當被認定為隱私。

可見困難學生的信息是否屬于隱私隨時間、地點、范圍變化,不絕對。不過這一認識,其實忽略了上文提到的隱私權的核心權能――支配權能。支配權能指支配自己的隱私,允許或者不允許他人知悉或者利用自己的隱私。

理解隱私的支配權能需注意,學生支配其隱私是對特定對象做出的。學生將自身信息交給評審者自己將隱私置于評審者可以查看及利用的狀態下。對于評審者開展助學金評審工作而言,該學生的姓名不成其為隱私。但學生并未將其隱私置于更大范圍的公開。因此,學校若是將在全校范圍內公示該名單,即構成對該學生隱私的侵犯。可見學生姓名是否成為隱私以學生自己支配意愿的范圍為限。

三、侵蝕學生隱私邊界的因素

筆者認為受保護的學生隱私以學生是否可支配或者是否具有支配的意愿為界。不過若是聯系到納稅人的知情權、學校的管理職能及數據時代公開的時代潮流,完全按照學生的意愿界定隱私并不恰當。不過在確定了隱私邊界的前提下,考慮其他因素又更顯明晰。

四、一種助學金公示辦法

基于以上結論筆者設計如下雙層公示體系制度:

第一層面向學校管理層,受眾包括輔導員、學院、學校資助機構以及學校管理層面,公示內容以學生填寫并提交的內容為限。因該信息乃學生自己并將其置于這一層級的受眾能夠知悉并利用的狀態之下的,故不稱其為隱私。

第二層面向全校范圍,公示內容有所限縮,但對于該公示信息的受眾,至少對于被公示者身邊的人而言,能夠依據該信息判斷出該名學生。筆者建議可公布學生的姓(如某同學)、性別、學院、班級、籍貫、隱去中間四位數的手機號碼等。一來,監督工作可以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直接造成被公示學生信息的泄露,并能照顧到學生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