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航天事業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07-24 17:2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航天事業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踐行中國航天“回報國家,回報社會”的公益責任,再次加入到中國科協大型科普活動行列,為青少年搭建一個參與航天高科技活動、與航天專家直接交流的科學實踐平臺。舉辦航天專題營活動,讓青少年走進中國航天,增加他們對航天科技的感性認識,對于激發青少年對航天科技的興趣,引發青少年立志航天的理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活動意義深遠。
了解中國航天
3天的航天專題營活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特為110名航天專題營的營員們安排了參觀體現祖國航天事業輝煌成就的中華航天博物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會展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讓師生們親眼目睹中國航天取得的輝煌成就,了解祖國航天事業5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了解中國航天為國家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青少年通過走進中國航天,親眼目睹火箭、衛星、飛船的實體和模型,身臨其境感受中國航天,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北京中關村中學的王君愷同學在參觀過后的感想中寫道:“以前我見過不少類似的博物館,它們也都介紹中國航天的歷程,但航天城不一樣。資源衛星1號、航天員手套、‘神五’返回艙這些實物是我看過的其他博物館所沒有的。航天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簡單,它并不是僅僅用算式就可以推導出來的。我看到衛星上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一根根露在外面的細細的銅絲,這凝聚了科研人員的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感受航天科技
航天專題營的營員們在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進行了多轉軸旋轉、旋轉座椅、太空行走等身體素質訓練,感受和了解了航天員的基本訓練和身體素質要求;營員親自動手制作模型火箭并進行發射,了解火箭的基本構造和原理;營員們在“神舟”飛船模擬發射中執行各項任務,體驗發射飛行任務中高度緊張和成功喜悅的心情。
來自廣西的宮殿龍同學說:“制作航模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的樂趣,很好玩兒,也讓我認識到我們教育的短處。我們應該注重課外實踐,注重動手能力,注重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實踐出真知’。”
航天科普報告
戚發軔院士作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報告,營員們了解了老一輩航天人在技術空白、設備落后、面對美國和前蘇聯封鎖壓制的情況下,怎樣憑著勇攀高峰的堅定信念和為祖國增光的一腔熱血,突破一個個技術難關,走出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譜寫了中國航天壯麗輝煌的歷史篇章。同時營員們也了解到了伴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時,培育形成的新老航天人傳承的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
北京市航天中學的方志航同學在聽完講座后感慨地說:“戚院士的講座讓我了解到了中國是航天大國,卻還不是航天強國。我們作為當代青少年,有責任與義務了解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了解我國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我們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方向。”
此外,科普專家金聲老師的“飛向太空”報告,讓營員們了解空間環境下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情況,通過小實驗,學習航天科技知識;數字地球實驗室杜小平博士的科普報告,向營員們講解了遙感與地球科學、利用遙感衛星對自然災害災情監測等知識。
篇2
這究竟是正常,還是不正常?
說不正常也正常。因為,航天活動畢竟離老百姓的生活比較遠,不僅與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沒法比,就是與NBA、中超(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明星八卦、肥皂劇等所謂精神需求也沒法比。雖說公眾每天關注的天氣預報甚至電視信號都是拜航天技術所賜,但那技術畢竟看不見摸不著,能通過看天氣預報就能認識到航天重要性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說正常又不正常。因為,航天活動很大程度上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最高科技水平,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也在塑造、凝聚民族精神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樣一個在國家硬實力、軟實力中都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重要產業,只是在每隔一兩年或者兩三年才有一次的重要航天活動中才能引起人們關注,又怎不令人嘆息。
這種熱與冷的轉換,雖讓人無奈,卻又是現實,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恐怕也不會有根本改變。這便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航天熱”時,航天專家們成了電視臺等各種媒體的“搶手貨”,成為“著名專家”;“航天熱”一過去,便再也沒人認識他們,其名氣甚至連一些中超聯賽的替補球員都不如。那么,作為在冷熱之間不斷轉換角色的航天從業者來說,又如何適應這種冷熱不斷變換的環境呢?
熱中需有冷。熱中有冷,是指在航天熱時,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冷靜的思考和清晰的判斷。雖然中國航天正處于高速發展之中,但與美、俄這樣的航天強國相比,在各方面部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就拿神舟九號載人航天飛行來說,雖然突破了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技術,但此項技術美、俄均在上世紀60年代既已掌握;至于女性航天員上天,俄羅斯美女捷列什科娃也早在近50年前便成為第一個嘗螃蟹者,我們今天所為,均不值得過分夸耀。因為媒體熱炒而跟著頭腦發熱甚至飄飄然,斷然不可取;只有踏踏實實埋頭苦干,真正在太空中創造出前人所未曾有過的業績,才值得驕傲。
篇3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名言入題)火箭升騰、風云激蕩,時代脈搏、催人奮進。神舟12號飛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凝聚著華夏兒女的復興使命、振奮著黨和國家的前進征程,掀開了“展翅九天”的豪邁篇章。首御“天和”巡太空,彰顯中國科技自信,離不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旗幟的偉大引領。(總論點+總結分論點)
首御“天和”巡太空,中國科技自信源于道路自信。“于無路處踏出新路,于荊棘中開辟坦途”。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保證。從“北斗星”指引漫漫征途“九天路”,到“墨子號”織就量子通信“天地網”,再到“悟空號”擦亮“火眼金睛”戰暗空……中國航天的一路走來,證明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追逐夢想的自信正被錘煉地更加堅不可摧。走自強道路,背后離不開關鍵核心技術的自我突破、強大支撐。歷史和實踐證明,一個強國的發展始終離不開強大科學技術的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永遠是要不來、買不來的,最終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和攻克。我們唯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形勢中,牢牢把握住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中國航天在光明道路的鏗鏘中彰顯最有力的自信腳步。
首御“天和”巡太空,中國科技自信源于理論自信。“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堅持唯物理論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強大動力。從屈原“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問》難題,到神話故事里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慨,再到明代萬戶對“飛天”的執著探索……中國的飛天之夢穿越千年,但對太空的憧憬與向往沒有變,逐夢九天的腳步沒有停下。堅持唯物觀點、探索實踐以及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自信,是解開浩瀚宇宙自然之謎的“金鑰匙”。我國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牽引下,代表著人類向太空不斷探索的勇敢與執著,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中國航天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激發出最強大的探索偉力。
首御“天和”巡太空,中國科技自信源于制度自信。“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保障。“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制度自信的優勢所在。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從1人1天到多人多天飛行,從短期停留到中期駐留再到太空生活3個月之久,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近30年的發展過程,是一次次開拓創新、飛天逐夢的跬步成千里……“辛酸拋在了身后,光榮刻進了歷史”,首御“天和”巡太空,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彰顯了國家實力的飛躍。背后離不開無數航天人的艱苦奮斗、辛勤付出,實現飛天夢想,體現了最珍貴的執著堅守。背后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唯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以為家”的家國情懷。背后更離不開黨和國家對航天事業的鼎力支持、全力保障。中國航天在祖國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保障與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凝聚出強大合力。
篇4
一、激發興趣,籌建小組
為了讓學生在學校受到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教育,在全校廣泛宣傳,形成一股踴躍報名、爭入科技社團的熱潮,在報名的基礎上通過選擇,挑選出一些有興趣特長的學生參加科技社團,制定好活動工作計劃,為下一階段的訓練做好充分的準備。
活動內容有科技知識培訓、電子焊接、航模、小制作、小發明、環保實踐活動等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從中受到教育。
二、扎實工作,豐富內容
圍繞計劃我們有步驟地深入細致地開展了工作,不斷豐富活動內容,改變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在盎然高漲的情緒下參加了各種活動:
1、定期開展航模知識講座,以大量事實說明了航天與國計民生之間的關系;介紹了目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情況;展現了中國航天人的獻身精神。使學生們更加熱愛航天事業,熱愛科學技術,熱愛祖國發奮讀書。
2、航模動手制作競賽,在制作過程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愛科學、學科學的苦與樂,增強了不向困難低頭的決心,從而樹立了良好的科學思維意識,增強了良好的科學素質。
3、電子制作中,學生通過理論學習,了解了一些家庭用電的常識,以及親自動手焊接,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焊接方法。
4、學習了身邊的發明大王“吳多輝”的發明方法,學生對如何去發明有了新的的認識,學習了一些的簡單的方法,聯系生活實際,回憶、查找生活、生產及學習活動中一些使用起來還不太方便,自我感覺不太完善、不太完美的事物或現象,大膽提出自己的改進設想。發明創造以及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定時間
我們科技活動小組每周一進行活動,活動時學生來得很齊,他們對這個活動非常感興趣,還有自己的看法與見解,經常活動以后還遲遲不愿離開,向老師問這問那。
四、定地點
我們科技活動小組活動的地點有理化生實驗室、計算機教室、勞技室和操場,在實驗室我們進行小制作和小發明的講解和制作,在操場我們進行模型的放飛比賽,學生們無論在哪里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他們學得津津有味。
五、取得的成績
篇5
43歲的李洪正值壯年,在中國航天事業的大軍里卻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兵”。自1988年參加工作以來,李洪就將自己的青想編織進了中國運載火箭的研制和發射中。20年過去了,他對中國運載火箭的熱情依然如故,唯一變化的是,當年的莘莘學子已經成長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領軍人。自從接過研究院院長的大旗,李洪深感責任重大,他說,“這是一份榮耀,也是一副重擔,自己一定會全力以赴,圓滿完成黨和國家交付的這份重任。”
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的20年間,他先后負責科研生產、質量管理等多項工作,涉及了運載火箭研制管理的許多重要環節。航天技術特有的嚴密性、精確性讓這些工作在旁人眼里都十分艱苦,但李洪認為,這些工作就像一趟神奇的旅行,讓他享受其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這個人興趣愛好廣泛,但更熱愛祖國的航天事業,只要投入到火箭的研制發射中我就信心十足,就精神百倍。”在這片誕生光榮與夢想的土壤,每一枚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都能讓他興奮不已。
遨游太空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也是幾代航天人的心血結晶。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時,李洪就在發射現場,他知道此次發射任務的重要性,畢竟是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人命關天啊”,李洪的腦海里不時閃過這句話,興奮而緊張。當發射成功的消息被大聲宣布出來,李洪從座位上一躍而起,與身邊每一個人緊緊擁抱,滿眶熱淚痛快地潸然落下。
“神舟五號”的發射,是李洪記憶中最珍貴的片段之一,他坦言,不管過去多少年,只要想到這一幕,他都會感到無比的自豪。
“更上層樓”的責任心
在享受工作帶給他快樂的同時,李洪也在運載火箭事業上領受過悲痛的回憶。1996年,中國一枚運載火箭在發射時出現意外,李洪的兩名同事還因此殉職。
火箭發射失敗讓李洪震驚并痛心,而同事的殉職更是讓他傷心不已。此后發生的事情則更讓人憂心,在這次事故之前,中國的運載火箭在國際上口碑良好,價格較低,在運載火箭商業發射市場上有著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原本已經簽下了不少發射合同,但隨著發射的失敗,客戶對中國運載火箭的信心產生了動搖,并且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沒有再拿到一份運載火箭的商業發射訂單。
正因如此,李洪在負責質量管理工作時,堅持實行“零缺陷”質量管理理念,嚴格對待產品質量,在這一點上,原本隨和、幽默的李洪異乎尋常的嚴厲,他表示,航天企業是特殊的“三高”行業:高投入帶來高產出,更伴隨著高風險。高風險在于其產品一般是在惡劣環境中使用,而且一旦使用,就不可逆轉。因此,指揮員按下發射啟動按鈕的瞬間,既宣告了對產品的正式使用,又檢驗著無數航天人的責任心。
即使在“神七”航天任務圓滿完成后的今天,李洪在談到運載火箭的質量問題時仍顯得嚴肅而謹慎:“中國古語有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每一個航天型號產品都是由數以萬計的元器件、零部件構成的整體,即便是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一根導線、一個焊點出了問題,甚至一個細微的多余物存在,都將導致整個型號任務的失敗。細微程度比蟻穴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一枚發射載人飛船的火箭試驗費用價值不菲,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辛勤勞動,一旦發射失利,將給國家造成重大的經濟和聲譽損失。特殊的風險決定了特殊的質量,特殊的質量要求更上一層樓的責任心。航天高科技企業的質量觀已經遠遠超越了簡單利益層面,上升到“質量是政治、質量是生命”的高度。這種質量,關系著國家的地位和形象,關系著國防建設大局,關系著民族尊嚴,在載人航天工程中更是與人的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勢必要求更為過硬的技術,更為嚴絲合縫的質量標準。”
在介紹近年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所采取的質量管理體系時,李洪說:“我們在零缺陷管理理念的指導下,在產品出現問題前就做出了有效地預防,比如,謹慎、細致地制定設計試驗發射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落到實處,在尋找問題的過程中,從產品的設計方案提出到最終開始正式生產的過程中,都加以嚴格的監控,找到問題后迅速將其解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模式,不給問題的產生留下任何接口。”擔任研究院院長后,他依然把加強質量管理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在二號F遙七火箭質量評審會上,李洪嚴肅地要求:“我們要以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增強歷史使命感,以最嚴最慎最細最實的工作作風,確保載人航天的工程質量。”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十幾年嚴格質量管理,使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捷報頻傳,自1996年以來,系列運載火箭已經連續69次成功發射,其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的運載火箭已經連續49次成功發射,中國火箭在國際市場的良好口碑重新鑄就。2008年,在成功將一顆尼日利亞衛星運送進太空后,又成功發射委內瑞拉衛星,火箭重新回到了國際市場中。
“新時期”有“新挑戰”
近年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大力開展技術創新,狠抓運載火箭質量的同時,也在積極地發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李洪認為,發展軍工產品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歷史使命,是增強國防實力的需要,容不得半點馬虎,而發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對實現研究院更好更健康的持續發展,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經歷了一個發展中的動蕩時期,當時,政府放開了對研究院經營權的管理,研究院的很多員工開始三五成群地組織民用產品的生產,但產品都不具備過硬的市場競爭力,很快就被市場淘汰,另外一些員工選擇了跳槽,李洪介紹,當時的人員流失相當嚴重,以至于一些知名企業都直接將接送員工上下班的班車停到了研究院門口。
這段經歷讓李洪痛心不已,不少當時的同事、戰友都在那個時候分道揚鑣。他暗下決心,再也不能讓“班車停到大門口”的事情發生,而要想徹底杜絕這個現象,一是要實現內部職工的個人價值,二是要軍品民品兩手抓。
正是因為經歷過這樣的坎坷,李洪接任院長后,把打造職業化團隊作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制定干部員工量化考核標準、職位晉升標準和任職資格體系,實現崗位與能力的有機結合。原本酷愛籃球的李洪這樣向我們解釋了他關于職業化團隊的理解:“搞火箭這么多年,我深刻體會到這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個人的力量是重要的,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僅僅憑借自己的力量獨立完成一枚火箭的研究開發,我們需要有一個團隊。這就像組織一支球隊一樣,要萬無一失地打好比賽取得勝利,就一定要把球隊狀態調整到最好,把這支隊伍各個環節可能會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隱患找出來。怎么找?需要每一個成員的努力,需要每一道程序的高標準嚴要求。只有這樣,整個隊伍才能被串聯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向心力,而事實證明,這種向心力遠比每一個個體的力量要強大得多。”
近年來,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發展規劃中,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在“十一五”規劃中,280億的經濟指標中,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占有180億的份額,已成為研究院最為重要的經濟來源。
在談到最近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上取得的成績時,李洪笑言,“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近些年來確實有了不小的突破,航天煤氣化等新技術的應用,風力發電等新能源設備的開發,以及碳纖維、縫編復合材料等新材料的生產,為我們帶來了較為豐厚的收入,在這一領域我們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我們曾經落后,是因為起步晚,市場的規律還沒摸透,然而我們相信自己能夠繼續前進,畢竟我們有先進的技術和航天人特有的迎難而上的精神作為后盾”。
在最后談到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展望時,李洪足足沉默了一分鐘之久,當他開口時已明顯有了一些激動:“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國防科技工業重要的骨干力量,肩負著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展示大國地位和形象、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責任。我們可以說,確保型號研制生產任務按期完成,確保型號任務發射成功,不僅是研究院發展的需要,更是富國強軍的需要。因此,我們要把對責任制的全面落實轉變為責任心的全面提升,把對成功的愿望和信心轉變為對成功十足的把握,把發展的機遇期轉變為能力的成長期,始終堅持遵循型號研制的客觀規律,吃透技術、吃透狀態、吃透規律,采取科學的方法,加強型號質量管理,有效控制技術狀態,提前認識并控制或消除型號研制過程中存在的技術風險,始終堅持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對待質量,從源頭抓起;從嚴控制、關注細節;堅決落實“零缺陷”質量管理,以更加求實的精神鉆研技術,以創新的精神瞄準世界一流水平,頑強拼搏、刻苦攻關,確保產品設計的可靠性。”這是一名“航天老兵”的心聲。
《經濟》:在今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會以怎樣的理念來發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
李洪:以前我院在發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時走過彎路,就是因為沒有從航天技術特點出發。當前,我院會充分利用航天技術優勢,大力加強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在做大做強一些重點項目的基礎上,輻射其他的中小項目,實現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發展的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
《經濟》:如今,中國運載火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開始回暖,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李洪:目前,我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要得益于我院擁有一批技術精湛、作風過硬、勇于攻堅的人才隊伍。正是因為他們十幾年的不懈努力,才保證了系列火箭自1996年以來的連續成功發射,在國際上打響了火箭的品牌。同時,我院把運載火箭的質量視為生命線,在每一枚火箭的設計、試驗、生產、發射的過程中,嚴格加強質量管理,不斷在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上下功夫,對火箭性能進行改進和完善,做到精益求精,提高我院火箭技術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當前,中國的運載火箭在國際市場還是很有競爭力的,而我院也會不斷的加強技術創新和提升整體能力,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經濟》:您覺得中國運載火箭在國際市場的潛力還有多大?
李洪:現在是一個“太空經濟”的時代,對于“空天”的需求不斷擴大,比如氣象衛星,資源普查、通訊、廣播電視、導航、速傳等方面,這些技術都是全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帶來的新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需要航天技術的支撐和帶動,尤其是中國火箭技術的支撐。伴隨著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航天技術發展的前景非常廣闊,這必將給我院火箭的未來發展帶來良好的契機。因此,我院一定會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面向市場,提升能力,滿足國內國際對中國運載火箭的需求。
篇6
長久以來,扎根于北京的直銷企業給行業一種神秘的感覺。寶健(中國)、新時代等公司總是給公眾留下低調的印象。然而他們卻是中國直銷業界的中堅,他們的銷售業績常年穩居中國直銷行業年度業績前10。
中國直銷業正面臨著快速發展的機遇,寶健和新時代是否能夠在這一場浪潮中脫穎而出,向頂級企業發起沖擊?
寶健 厚積薄發
雖然早已躋身拿牌企業行列當中,但寶健公司在直銷界的處事風格卻一直都是個“異類”,回首其在直銷道路上的發展史,一時間很難讓人記起他們的輝煌焦點。然而憑借務實的作風和穩健的發展,盡管沒有取得令行業矚目的業績,但卻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發展勢頭,每年的持續增長也讓行業感受到寶健身上那股厚積薄發的力量。
寶健穩健增長、細水長流的風格有助于他們發展前進,但行業的突飛猛進也有讓他們進慢則退的風險;曾經的寶健公司由于在對直銷行業的認知上,一直持比較保守的態度,使得自身在直銷行業的發展模式上,有日趨滯后的現象。
2009年度,寶健公司似乎意識到了在如今行業整體快速發展之際,以往那種“守天下”的方式不再符合當今發展需求。自4月份開始,寶健在行業內頻頻做出大動作,頗有“大勢將起”的趨勢。
寶健公司一位負責人曾分析道,出于對于行業環境新的認識,讓寶健開始了新的規劃。過去寶健主要布局為北方市場,而在黃河以南基本沒開分公司。這種發展區域失衡的狀況也讓公司高層看到了未來發展的突破所在。從2009年開始,寶健大量招聘管理和市場開拓人員,為全面開拓市場做準備。
同時,寶健公司意圖加大發展的動作并不僅僅局限于開拓市場,在基礎設施上,寶健也開始發力。投入4億元建成的目前北京規模最大的健康產業中心,為寶健的快速發展打了基礎。
新時代 借力擴張
提及新時代公司,直銷行業往往會聯想到“紅頂商人”、“軍工企業”等稱謂。與軍方的歷史淵源、與中國航天事業常年保持合作等等傳奇色彩都為新時代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提供了強大的護航能力。同樣,繼2004年起,連續5年間都成功“闖”進中國直銷年度銷售業績前10強的傲人業績也讓行業側目。
自從進入直銷領域后,新時代就憑借和相關部門的長期良好關系以及公司所處地域位置等優勢,大力發展企業自身實力。新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企業發展政策的改進等措施都讓新時代業績不斷刷新。
篇7
一、有趣的物理實驗是開啟學生物理世界大門的萬有引力
物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保持學生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要從有趣的物理實驗開始,物理實驗現象是學生形成興趣的思維基礎。
1.讓學生參與到演示實驗教學中
在演示實驗中,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分析、歸納和總結規律,讓學生參與演示實驗的操作,使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得到提高,及時發現學生實驗的優點和缺陷,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與溝通,讓學生體驗到物理實驗的奧秘,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例如:在“聲的利用”一節中,演示聲波能傳遞能量嗎?要求每個學生制作一套實驗器材,就是把飲料瓶底去掉,蒙上橡皮膜。學生用自己制作的實驗器材進行實驗,積極性非常高,實驗效果很好。在教學中要創造條件,讓學生都參與演示實驗操作,這不僅給學生展示實驗技能提供了機會,又能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及實驗能力的培養,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探究實驗
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按照學習能力平均分成若干個探究實驗小組,上課時一個學習探究實驗小組的同學坐在一起,由一名小組長負責本組的實驗探究。利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學生自制實驗器材把演示實驗變成分組探究實驗。例如:在講“光的傳播”這節課時筆者把演示光傳播改為分組探究實驗。學生自己準備的器材:透明柱狀飲料瓶,激光筆、蚊香、水、粉筆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光在空氣中和在水中是怎樣傳播的?通過分組探究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實驗探究的熱情,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觀察、分析和總結物理規律。學生由被動學習知識變為主動探究物理規律,學生的探究興趣更濃厚,體驗物理探究過程更深刻,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二、開啟學生物理世界大門的有效方法
《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注意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強調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的學習,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的觀念的滲透,注重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的培養。”“關心科技發展的動態,關注技術應用帶來的社會進步和問題,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例如:向學生展示我國航天事業的新成就,從“神舟一號”飛船到“神舟七號”飛船的發展歷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二號”的成功說明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貢獻。向學生講解航天飛機的空間站、火星探測器等高科技產物。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把物理學科的新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有重要影響的知識及時地向學生介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好物理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
三、科學精神、科學素質是開啟學生物理世界大門的金鑰匙
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哲學,到牛頓時代的經典力學,以及現代物理學中的愛因斯坦相對論等,都是物理學家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體現。物理學家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尊重客觀規律、不迷信權威、敢于堅持真理的精神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很好的素材。例如:面對羅馬教會的強權,哥白尼創立了科學的宇宙結構體系——日心說,從此否定了在西方統治達一千多年的地心說。伽利略以系統的實驗和觀察了亞里士多德諸多觀點。因此,他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實驗物理學的先驅”。他的工作,為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用科學家們的勤奮、刻苦認真、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例如:當年的居里夫人發現“鐳”,是在極其簡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了四年提煉出來的。物理學家們留下的知識、研究問題方法及科學精神是不可估量的寶貴財富。是現代中學生開啟物理世界大門的金鑰匙。
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是開啟學生物理世界大門的有效途徑
結合物理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去探究。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探究,這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例如:課堂內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課堂外讓學生自己探究凹面鏡和凸面鏡的成像特點;課堂內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課堂外讓學生探究凹透鏡的成像特點;結合摩擦力教學,讓學生探究鞋底花紋的作用、探究自行車設計上哪些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減少摩擦力?學習噪聲的危害和控制,讓學生調查校園里或者學生家周圍有什么樣的噪聲,應該怎樣控制噪聲?利用電能表探究用電器的電功率。教師將科學探究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地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科學探究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在學生的思想意識中牢固樹立科學探究的思想,讓學生用探究性的方法去學習物理知識。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提出問題,學會猜想與假設,學會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學會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會分析與論證,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學會評估實驗的成敗。
五、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是開啟學生物理世界大門的重要手段
物理學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物理概念和規律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推理概括總結出來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做實驗,探究物理問題,鼓勵學生開展小發明、小制作。體現“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例如:利用塑料筆和紙片可做摩擦起電實驗;用塑料筆、水、水杯可以做光的折射實驗;利用礦泉水瓶可以演示大氣壓的存在和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等。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制作物理實驗器材,舉辦物理實驗器材制作比賽和課后發明創造活動。
學生利用身邊物品制作實驗器材或用來演示物理實驗的過程,可以開拓學生視野,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驗機會,啟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讓學生在經歷制作物理實驗器材的過程中能夠透徹地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體會到發明和創造的快樂。
篇8
Wen Xin, Zhang Wenhao, Qin Yu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hich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y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technology” as a liberal textbook, this article given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roposals about the textbook of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隨著高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此同時,由于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飛速發展,航空航天技術開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觀念。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更加引起人們對航空航天技術的關注。為了適應時展的需要,目前國內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專業,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與此同時,一些普通高校,如南京財經大學,也將航空與航天(也有的學校稱為航空航天技術概論或航空航天技術博覽)作為通識課。筆者結合自己的授課經歷和體會,并參考歐美高校開設通識課的教學模式,探究航空與航天通識教育教學內容、目的和方法等。
1 我國專業化教育模式的問題與通識教育
1.1 現階段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問題
我國現階段的專業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20世紀80年代)和特定社會背景(生產力亟待恢復)中的選擇,這個選擇盡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并對我國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卻不適應今天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的知識領域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過去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專業對口”已經不再是一個最優目標了,高等教育的專業化做得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變換了的工作,面臨的情況可能就越糟糕。
社會和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舊的工作崗位不斷消失,新的工作崗位不斷出現,高校里專業調整的步伐,無法跟上社會職業更新的速度。應對工作崗位的變化,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
1.2 通識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識教育,國外稱“General Education”,也稱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識教育源于19世紀[6-8],當時大學的學術分科過于精細、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識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對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20世紀,通識教育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今天,歐美大學仍在不斷完善其通識教育。如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目前已經經歷五次較大的通識教育改革[7-10]。
在我國,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古代。《易經》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古人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論衡》認為“博覽古今為通人”。所以,通識教育旨在培養“通才”,它的培養目的是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強調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重視培養人的思維方法及敏銳的洞察力,同時也重視培養人的情志等。
2 航空與航天通識教育的意義
航空與航天課程在我國一直是航空航天專業院校的公共必修課[1,2],其目的首先是為學生未來從事航空航天及其相關領域工作培養興趣,更主要的是為學生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專業導論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一些普通高校將航空與航天課程納入通識教育,其教學目的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2.1 提高大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
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開展通識教育不僅能增加大學生專業課以外的知識,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航空與航天課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航空航天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2 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向往飛翔的夢想由來已久,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萬戶飛天的勇敢實踐,表明了古老的中國人渴望飛向藍天的美好愿望。通過航空與航天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取得的矚目成績,學習偉大的航天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2.3 鼓勵大學生在困難面前勇于攀登
學生通過航空與航天課程的學習,了解航天先驅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開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事情”,通過這樣的教育,激發學生努力奮進,敢于開拓創新。
2.4 啟發學生規劃未來人生
航空與航天知識可以啟發和拓展人們的思維,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現,極大地推進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人們對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價值的意義。飛過天的宇航員大多存在一個共識:“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僅僅是宇宙形成過程中的一個產物。”記得有位美國宇航員說過,“昨天的夢想是今天的現實,今天的夢想是明天的現實。”隨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很多人開始重新思索這些問題,人類存在的意義何在?人類怎樣存在?
3 航空與航天通識教育的教材問題與改革
3.1 教材方面的問題
航空航天技術在非專業大學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為宇宙的奧秘神秘莫測,很多大學生對航空與航天課程比較感興趣。作為通識課,目前我國沒有一本適合通識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術概論》《航空航天技術》等,由此帶來很多問題。
(1)專業性很強
翻開《航空航天技術概論》教科書,插圖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圖、結構圖、流程圖和設計圖。對于非工科專業的大學生而言,內容過深,尤其是文科學生,沒有工程概念,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2)內容單調乏味
細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內容,大多是定義和概念,枯燥乏味,對非專業學生而言,即便把這些內容熟記于心,又有何意義?另外,由于書本的空間有限,介紹性的內容往往類似于綱要。
(3)課后練習或思考題沒有價值
思考題是運用大腦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題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節后的思考題,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以第一章課后思考題為例,“試述直升機的發展史,試述火箭、導彈發展史”,很多學生認為是“百度題”,學生只要靈活運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這類題能算是思考題嗎?
(4)條理性很強帶來的問題
航空與航天是兩個明顯不同的概念和領域,盡管有聯系,但對于非專業的學生而言,不能混為一談。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內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飛行器設計為主線,航空器、航天器和導彈與火箭等內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發動機還是航空發動機,統統納入同一章節,對于非專業學生,理解起來稍顯費力。再如,《飛行器構造》這章內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構造,也有航天器的構造,根據整體教學效果分析,這種航空航天結構的相互交叉會導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國基礎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學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加之應試教育的長期導向作用,使基礎教育在單一學科教育上越來越深入,學科分化加劇,基礎教育功利性越來越明顯,而在人文、心靈和智慧等通識教育方面卻越來越弱化。基礎教育已經走向思想單一、思維狹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創造性思維的模式,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綜上所述,航空與航天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不是必修課的陪襯,更不是專業課的附庸,其重要性并不比專業課低。“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學好航空與航天課程,掌握其相關知識,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的生活與工作中更好地開闊思維。
3.2 教材改革的建議
對于航空與航天課程,只有拓寬知識面,全面介紹不同學科研究對象的特點,才能更準確地反映這門課的內涵。為使學生具備開拓新領域的基礎,課程內容應具有前瞻性,把本學科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最新技術引入教學內容。在反映學科前沿的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航空航天技術涉及領域之廣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此,如何保持課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討。作為面向非航空航天專業學生的通識課,該課程內容應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需要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由風箏飛行延伸到飛機,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種導彈,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羅飛船,由恐龍滅絕延伸到宇宙探索,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實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識。國外有一本航天知識方面的書,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沒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術”,值得我們借鑒。
以筆者在神舟飛船、衛星及空間防御領域的工作體會以及在北京、南京幾所大學講授航空與航天知識的教學經驗來看,對于航空與航天的通識教育,其知識與內容應該注重“啟蒙”,致力于開展大眾化的教育,太過學術化反而會讓人失去興趣。教材應該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畫的形式展開。現在已經有的《漫畫線性代數》《漫畫統計學》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書,以漫畫的形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欣賞之余學習到很多知識,兩全其美。航空與航天通識教育課程的教科書可以參照這種形式。
篇9
這是中華民族向太空進軍的第一聲禮炮。這一天,對于我國航天界乃至全國各族人民來說,都是個值得紀念與回顧的日子。
“東方紅”1號的上天,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實現零的突破,開創了我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從此我國不僅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在隨后的30多年的時間里,經歷多次挫折和失利,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許多輝煌的紀錄。
一、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8年9月7日,4號運載火箭在太原成功發射了風云1號A氣象衛星。
1990年4月7日,“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制的“亞洲1號”衛星。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9年11月20日,“神舟”1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返回艙于次日在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神舟”2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軌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1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2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準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3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4號飛船于2002年12月30日成功發射,在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和技術實驗任務后。于1月5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準確著陸。這艘飛船除沒有載人外,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致。飛行中。先后進行了對地觀測、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實驗及空間天文和空間環境探測等。
“神舟”5號飛船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發射。飛船采用“2號F”運載火箭作為動力載體,限制返回艙,飛船搭載了楊利偉一人。
“神舟”6號飛船于2005年10月13日成功發射,飛船采用“2號F”運載火箭作為動力載體,飛船搭載了費俊龍、聶海勝兩名宇航員,在“神舟”五號的基礎上進行了100多項技術改進,飛船正常飛行時宇航員可以打開返回艙艙門,進入軌道艙進行科學實驗活動。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神舟”7號載人航天飛船于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于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于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7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神舟”7號飛船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
2008年9月27日16點30分,宇航員翟志剛出艙作業,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宇航員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并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
二、運載火箭的材料
飛船的發射離不開運載火箭,而運載火箭在穿越大氣層時會因摩擦產生大量的熱。溫度高達幾千攝氏度,那么,什么樣的材料能承受這樣的高溫呢?
事實上,火箭的外殼一般是用鈦合金、鈹合金和鋁合金等材料制成的,而這些合金材料很容易傳熱。要是火箭的外殼直接接觸這樣的高溫,那么火箭外殼的強度將會大大減弱,幾千度的高溫就很快傳到火箭內部,燒壞火箭的各種自動控制儀器和電子元件,火箭也就無法按預定的軌道正常飛行。
為了防止幾千度的高溫傳人火箭內部,使火箭內的各種儀表正常工作,人們想辦法給火箭外殼涂上一層又輕又薄的特種涂料――耐燒蝕隔熱涂料。涂上這種涂料,就好比給火箭穿上了一件石棉衣服,火箭在大氣中飛行就安全無恙了。大多數涂料是以有機樹脂為基料的,它為什么在高溫時會有不燃燒和隔熱的性能呢?人們通過長期的科學實驗,發現只要合成一種含有硅、磷、氮、硼、氯等元素的有機樹脂,它就具有耐高溫和自熄的特性。如果再在這類耐高溫的樹脂中。加入一些無機填料(如二氧化硅、云母粉、碳硼纖維等)和升華物質(如氧化硒、硫化汞等),就可以制得一種既耐高溫又有良好隔熱性能的涂料。
這種特種涂料可以采用一般的涂刷、噴、刮的方法,把它緊密地覆蓋在火箭的外殼上。當火箭在大氣中高速飛行時,火箭外殼和氣流摩擦所產生的熱量,使涂層中的升華物質漸漸揮發,與此同時,耐高溫有機樹脂形成了微孔的碳化層。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涂料表面消融了,但也帶走了部分熱量。留下的碳化層就好像一道隔熱的屏障,把外界大部分熱量隔絕掉。當然,火箭在高速飛行時,氣流有可能把這層碳化層沖走,但是涂層的厚度是根據火箭飛行時間、涂料消融速度和涂層的隔熱效果設計的。沖走了一層碳化層,它還“后繼有人”。下面沒有碳化的涂層又開始“赴湯蹈火”。直到火箭完成飛行使命為止。這種耐燒蝕隔熱涂料,除了用于火箭和飛船等航天工具,還可用在飛機發動機的隔熱、玻璃鋼火箭發射筒的隔熱和抗激光穿透等方面。
三、運載火箭的燃料
運載火箭使用什么動力把航天器送上太空的呢?
早在運載火箭發明前,人們使用油和汽做燃料,汽車、輪船和飛機就是靠這些燃料來行駛的。后來,科學家發明了靠化學能來產生動力的運載火箭。運載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態氫等作為燃燒劑,而用硝酸、液態氧等提供的氧化劑幫助燃燒的,人們習慣上把燃燒劑和氧化劑通稱為火箭發動機的燃料或推進劑。
篇10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學生學習興趣;培養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它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給予優先注意并促使他們積極去研究和領會。而興趣教學就是教師運用多種不同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的滿足,是一種潛在的樂趣。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也是廣大教育者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利用實驗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人的認識是從實踐開始進行的。物理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手段,通過實驗中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在物理教學課堂中,教師在運用正規儀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還要掌握合適時機,充分運用課堂中的常見物品來表演一些活靈活現的小實驗,這樣可以讓課堂教學更具有趣味感。比如,在講到“動量定理”的時候,教師可以把一支粉筆從某一個高度自由落到地上,粉筆粉碎。然后在地面上放一個軟的物件,讓粉筆從相同的高度自由落到軟物件中,粉筆完好如初。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物體動量的變化不僅和其受力的大小有關,還與力的作用時間有關。
二、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感受物理就在身邊
物理中研究的自然界物質運動規律與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這就給物理教學聯系實際生活提供了豐富的空間。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把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物理就在身邊,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物理知識,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欲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學“動能和勢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用過山車的例子進行引導,過山車在運行的時候,是依靠機械裝置的推力作用到達最高點,但是在第一次下行之后,就沒有任何裝置為它提供動力了,而過山車能夠沿著軌道快速行駛的唯一動力就是引力勢能,它是在引力勢能逐步轉化為動能、動能又逐步轉化為引力勢能的循環往復中運行的。
三、介紹科普知識開闊學生認知視野
高中課堂教學一般比較緊張和嚴謹,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抽出幾分鐘的時間為學生介紹和講解一些科普知識,不僅能夠很好地開闊學生的認知視野,寓物理知識于趣味之中,還能提高教學質量,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比如,在講到“萬有引力和航天”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飛船系列號、載人航天成功發射與回收、它們各自的任務。如,“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奔向月球,成為我國第一顆月球衛星,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的里程碑,“嫦娥奔月”的故事終于夢想成真,這也標志著我國在航天事業自主研發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這樣不僅不能夠讓學生產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可以培養他們認識世界以及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四、開展課外活動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當前,許多高中學生過多依靠書本知識,創新精神明顯不足。和美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的成績非常優秀,但是幾年以后,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卻比外國學生少了很多。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國學生在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動手能力上比我們中國學生要強很多。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注重開展一些課外活動,這些活動包括課外小實驗、課外小制作以及課外小發明等,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學生在進行小實驗、小制作和小發明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正確的指導,幫助他們準備制作的材料。完成以后,教師要注重對那些好的作品進行表揚,甚至可以在校內舉辦一些小型的展覽會,將學生的制作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互相研究和學習,增強學生的信心。
五、培養觀察能力深化學生學習興趣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能夠對物理的內部規律產生興趣,逐步由直接興趣轉變到間接興趣當中。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個特征,為學生創設一個物理圖景,把物理的現象以及物理過程展現出來,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到拋體運動時,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在課外將石子拋起,觀察石子的斜上拋運動,并把其運動特征描述下來。盡管學生都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但每一個學生描述的現象卻不一樣,對物體的運動規律都不是很了解。為了讓學生徹底地掌握斜上拋運動的規律,教師可以用閃光照相的方式得到一張照片,依照照片來對物體運動的特征進行分析。在教師的啟發之下,學生很快掌握了斜上拋運動在水平和豎直方向投影的特征,并將這兩方面積極結合起來,對運動合成的方法有了充分的了解與掌握。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生養成了觀察的習慣以及敏銳的洞察力,就可以對學好物理充滿信心,從而克服物理不好學的思想,開始喜歡物理并學好物理。
參考文獻:
[1]雷星.激發學生興趣 提高教學效率[J].文學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