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體經濟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實體經濟發展趨勢

篇1

報告從產業園開發運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出發,主要對中國產業園區建設行業的發展現狀、開發及經營模式、傳統房地產商在產業園建設領域及園區投資運營企業間的競爭形勢等進行闡述。

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東集團聯合編寫,通過多名智庫專家,經過近7個月的全國調研,分析產業園區發展面臨的問題,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提出產業園區以及中小企業在政策引導下的發展方向,并對“聯東U谷”的成功從拿地、定位、開發、招商及運營服務等整個環節進行了梳理呈現,代表了產業/工業地產行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出版叢書的最高水平。

報告集中國頂級園區經濟發展研究專家智庫的理論研究與十余年中國最成功產業園區開發運營的實戰案例于一體,力求打造高端行業智庫。旨在幫助園區投資、開發及運營商提高經濟利潤,提升入園企業生產效率,同時提出積極的政策導向思路,為構筑穩健的市場經濟夯實基礎。

為園區開發商的發展布局提出策略依據

在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產業園區或迎來未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在產業園區急劇升溫的同時,對園區開發企業而言卻普遍存在“五大難”問題――拿地難、定位難、融資難、招商難、服務難。

報告從產業園開發運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出發,主要對中國產業園區建設行業的發展現狀、開發及經營模式、傳統房地產商在產業園建設領域及園區投資運營企業間的競爭形勢等進行闡述;重新定義產業園區細分市場,梳理各細分領域競爭現狀,針對全國重點經濟區域環境特點分析產業園區域形態;在對整個行業把控的前提下,對我國典型產業園區的開發運營企業及園區本身經營情況、競爭力進行重點分析;從園區投資、開發及運營商關注焦點――招商引資進行全面的剖析。

為中小企業的選址提供戰略方向

中小企業一直是組成經濟“機體”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活力的細胞組織。而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卻常常因為被忽視,而面臨各種各樣的發展瓶頸。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規劃和戰略的實施,加快城鎮化建設,統籌區域發展戰略和促進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和都市工業園區以及樓宇經濟投資、建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投資者和中小企業應如何應對、如何有效開展合作,這是產業園區與中小企業面臨的大命題。

報告通過分析研究我國現行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列舉國內外中小企業選址策略,為中小企業的選址發展提供戰略方向,強調促進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是未來中小企業發展的突破口。

指出政策盲點 提出針對性建議

篇2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分析

在國際分工中,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發展的基礎,正是在國際分工的格局下,國際貿易實現了長久可持續發展,同時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也成為了其量大趨勢。面對這世界經濟進入了即時強關聯階段,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對世界經濟格局帶來了顯著的本質性的變化。雖然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在發展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從總體來看,兩者在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利大于弊,對當今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方向,促使區域政治聯盟成立的可能。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定義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經濟貿易開始全面發展,全球貿易經濟和金融投資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中相互依賴性也逐步提高,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經濟合作的次數也逐步增多,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其中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趨勢,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

所謂的經濟全球化,就是指由多個國家及地區經濟團體為主體,在共同制定的協商原則基礎上在全球范圍內,制定有利于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經濟貿易協議,加強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從而加強其貿易溝通與合作,促進其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帶動整體世界性的貿易進步,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新的世界性貿易組織,更是一個完善的經濟體系。雖然目前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仍就有其弊端所在,引起了社會各界學者們的廣泛爭議,特別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的形成更多的是有利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發達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加強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從而提高了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并沒有真正的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一問題也是經濟全球化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所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指的是由同一地理區域的國家由中央政府出面簽署一份平等的自由貿易協議,實現區域間的經濟一體化形式,從而加強對內之間的貿易合作和溝通,增強合作國家間的貿易競爭力,從而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的經濟地位。區域經濟一體化也是所有締結國共同組成的區域經濟貿易組織。如國際間區域經濟一體化較為著名的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等,對國際貿易中都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關系

當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來看,雖然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觀沖突,但從大的方向上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是一種互相補充、互相制約、又互相促進的關系。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國際經濟的發展中,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通向全球化的階梯或發展階段,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系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它不僅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而發展,并且也是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為全球經濟發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從而實現全球資源的重新組合和優化配置。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同樣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各個國家的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更為激烈,為了增強本國經濟實力,必須要實施經濟一體化的措施,加強與區域經濟合作,吸引跨國投資能力,從而保持區域內的經濟實力得以提高,提高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力。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1.區域經濟一體化將走向經濟全球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將會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更是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趨勢。經濟全球化使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然而單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相對是較弱的,面對激烈的國際貿易市場環境,必然會對單個國家的經濟貿易發展帶來阻礙,影響著單一國家的國際經濟競爭力。為此,要加強區域合作和多邊合作,凝聚更多的經濟競爭力,通過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實現規模經濟、提高經濟效率和增強產品競爭力。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都是加強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從而利用國際分工,為本國的發展謀得了更大的利益,諸如這類的區域經濟組織在未來發展中還會增多,經過區域各個合作國之間的聯系,加速資本的互相滲透,必然會帶動合作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2.經濟全球化加強,使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呈現多樣性

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是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單一國家與臨近一個國家或者是多個國家進行合作,利用彼此之間的經濟優勢,加強經濟聯系和溝通,彌補其各自經濟發展中的不足之處,揚長避短使合作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效率提高。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強,跨地區和重疊性的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和加速向外擴展,這種多樣性的合作方式更好的突破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地域限制,也更加提高了經濟發展中所需的互補性,帶動利益相同的國家合作,實現資本、技術、人才的資源互補,從而提高了區域經濟的新的發展,更加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繁榮穩定,還能有效的防止地區性經濟危機演變為全球經濟動蕩,跨地區和重疊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抵抗經濟危機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3.兩者的發展對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力加大

二戰使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極大的創傷,經濟發展中形成了美國壟斷擴張的格局,美國成為了世界經濟唯一超級大國。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歐很多國家為了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利益,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形成了歐共體經濟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經濟地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美國為了抵抗歐共體的經濟競爭,連同臨近的加拿大、墨西哥,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建立自由貿易區,并由此開創了打破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組建區域經濟組織的先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使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未來的發展中也會產生更多新的經濟格局,最終形成競爭與合作的新格局。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分析,可見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世界經濟仍將繼續向全球化、區域化方向發展,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增多,使世界各國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經濟,大大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效率,并向經濟全球化方向發展。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了各國經濟發展的聯盟,同時還改變了政治經濟的格局變化,其發展的趨勢正是向經濟徹底全球化進程過渡。現今是全球化與區域化兩相交織的發展時代,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更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參考文獻:

[1]章麗娥:論經濟全球化對國際關系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1;(15):12-13.

[2]陳森浩: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及對策[J];東方企業文化;2011;(02):23-24.

[3]耿國祥 王 娜: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J];法制與社會;2011;(25):19-20.

[4]張 塞: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由進程[A];科學持續地發展生產力――世界生產力科學院中國籍院士文集[C];2009;44-45.

篇3

一、    基本情況

(一)基本信息

蓮花鎮白倉村距離市區26公里,距離鎮政府4公里,幅員面積8平方公里。全村1921人、521戶,森林覆蓋率達65%,是天然的生態氧吧。全村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個,家庭農場8個,農家樂13家。全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中國紅楓、日本紅楓等1000余畝,種植金銀花、白及、丹參等中藥材200余畝,水產養殖400余畝,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約1.6萬元。

(二)發展現狀

該村共有鞏固提升的建檔立卡貧困戶34戶101人,2019年投入幫扶資金19.374萬元,涉及產業到戶14.38萬元、殘疾人補貼2.314萬元、低保資金2.68萬元;其中發展種養殖業30戶70人,外出務工16戶23人,公益性崗位7戶8人,低保政策兜底4戶6人,教育救助11戶13人,醫療救助10戶10人;14戶貧困戶通過四川七彩林業公司發展彩林產業流轉土地30畝,30戶貧困戶到七彩林公司務工,實現了穩定脫貧。

(三)發展優勢

全村有集體耕地6800畝,山林面積13506畝等村集體固定資產,森林覆蓋率達到60%,全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中國紅楓、日本紅楓等1000余畝,種植金銀花、白及、丹參等中藥材200余畝,水產養殖400余畝, 全村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個,家庭農場8個,農家樂13家,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約1.6萬元,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約3.4萬元。投資3800萬元的蓮花彩色生態公園配套基礎設施項目正在建設,目前13000平米生態停車場已建成,3500平米接待中心廣場基礎施工,5公里旅游步道完成基礎開挖,50畝水果采摘體現區已完成果苗栽植,蓮花湖游客碼頭、禪意民宿區、彩林觀光區、兒童戶外體驗中心、戶外真人CS體驗基地完成規劃設計,連接尖山農團的旅游公路基本建成,到自貢城區40分鐘車程。

二、    目標任務

依托楓葉彩林+蓮花湖打造,以蓮花湖為中心,打造一個集彩林觀光、戶外體驗、康養娛樂為一體的4A級旅游渡假風景區—蓮花彩色生態公園。村集體依托彩色生態公園,發展旅游服務業,增加村集體收入。

三、主要措施及村級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思路

蓮花鎮白倉村結合蓮花彩色公園打造為契機,依托白倉村地理位置和區位發展優勢,大力發展遠郊農業休閑觀光旅游服務業。重點建設兩個項目:一是蓮花彩色生態公園白倉村核心區小型停車場項目;二是白倉村核心區湖畔茶居建設項目。

四、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蓮花彩色生態公園白倉村核心區小型停車場項目,投資資金20萬元,修建約100個停車位生態停車場1座,占地約6畝,按每年3個月游客高峰期,每天80輛車收費5元/天計算,合計可增加村集體收入5*80*90=36000元/年,除去土地流轉費和管理成本,可增加村集體收入30000元/年。蓮花彩色生態公園白倉村核心區湖畔茶居建設項目,投資資金100萬元,修建供游人休憩品茶茶室一間,占地200平米,按每年3個月游客高峰期,平均每天游客在湖畔茶居品茶觀景100人,每人收費10元,合計可收入10*100*90=90000元,除去管理成本20000元,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70000元/年。合計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

(二)社會效益。根據蓮花鎮白倉村的地理位置和豐富旅游資源,發展蓮花彩色公園,提高當地旅游承載能力、服務能力、增強旅游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對白倉村的旅游事業發展有著積極而長遠的意義,發展鄉村旅游接待中心建成后,可直接解決該村多人剩余勞動力就業,同時帶動周邊村民自主發展農家休閑業,形成規模效應,增加當地地社會經濟收入,同時通過接待中心、休閑廣場、停車場以及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可大大改善周邊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三)生態效益。項目地建成將為全鎮創立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模式,既鞏固了新農村成果,又找到了以自然資源為綜合開發地突破口,充分利用了自身優勢,創出了一條以生態環境來開發旅游,以旅游開發來保護環境的路子,對生態工程建設和利用將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五.保障機制

(一)組織保障。建立鎮、村、組三級聯動機制,鎮上成立旅游發展服務中心,分級管理落實責任,統籌協調集力推進,黨政領導紀檢監督,制定工作計劃和臺賬,確保工作按期推進。

(二)資金管理。為進一步規范“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使用,由村集體公司設立專戶對資金進行管理,定期公開收入情況,并做好與上級財政部門協調對接,嚴格管控資金使用,確保資金安全。同時,鎮財政所負責對賬目管理檢查監督。

(三)擴大宣傳。總結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經驗,提煉項目推進工作典型,拓寬輿論宣傳范圍,擴大村域發展社會影響,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白倉村發展。

篇4

從內部而言,主要是因為大量依靠投資、外貿的傳統發展模式的缺陷在國際金融形勢低迷的情況下逐漸暴露,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投資效益下降、環境污染、通貨膨脹、地方政府債務迅速增加、資產泡沫形成等問題,都對經濟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些問題警示我們,一定要轉變發展方式,擠出GDP中的水分,并做好準備經歷“陣痛”。

預計未來三至五年內,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可能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但是只要調整成功,經濟發展后勁仍然很足,到2020年實現經濟總量翻番的目標依然可以實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現代服務業,而金融服務業則是現代服務業轉型的重中之重。

談到金融,必然要提到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兩者密不可分。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產生,并反作用于實體經濟。如果說實體經濟是經濟中的硬件,那么虛擬經濟就是經濟中的軟件。實體經濟的基礎不好,只做虛擬經濟,就會導致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就是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結果,最終導致虛擬經濟危機向實體經濟擴散。

這些年來,美國實體經濟的比重從81%下降到了42%,已經下降到一半以下,所以現在美國號召“制造業回歸”,希望恢復美國的實體經濟優勢。中國實體經濟比重從87%下降到了71.5%,下降的原因很簡單,實體經濟不劃算,不如去做虛擬經濟,這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況。當然,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這個比重還會下降,但是不應該下降太多。

我們要注意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比方說股市,股市是虛擬經濟,它本身并不能夠創造社會財富。但是對于企業而言,一個好的企業股價的上漲,可以使它通過比較低的成本進行融資,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時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收益;而業績糟糕的企業,則會通過市場選擇被淘汰。但在我國,股市并沒有完全發揮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篇5

一、傳統理論對世界經濟一體化解釋的片面性

到目前為止,國內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研究主要還是立足于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產生、發展的原因的分析,如利用比較優勢原理、要素稟賦理論、規模經濟理論及產品生命周期學說等說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產生與發展。這種解釋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世界經濟一體化不簡單地等同于國際貿易或國際投資。經濟一體化產生的一個關鍵條件是,各國經濟甚至政治、社會行為必須在多國共同確立的某種協定的規則或準則的約束下進行。也就是說,世界經濟如果稱得上一體化,它不僅是各國發生了經貿聯系,而且,這種經貿聯系的發展還涉及到各國經濟制度、經濟政策的選擇。各個國家之間可能存在很強的互補和互利性,但是,其間經貿聯系可能很少或沒有。或者,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經貿聯系,但它們并沒有組成一體化。這在當今世界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所以,用傳統的理論說明經濟一體化的產生和發展,只是把握了一個方面,即各國之間存在的經濟上的互補性和互利性可能推動它們之間經貿聯系深化,卻忽視了另一方面,即各國如何根據這種互補性和互利性從政策選擇上認可某種形式的共同約束規則或準則。應該說,迄今為止所有經濟一體化的產生都是這兩方面綜合的結果,缺一不可。

從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新問題來看,更難以用傳統的理論說明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經濟一體化發展愈來愈走向高度化。高度的一體化不僅要求各國實行自由貿易,加強投資合作,而且,要求各國實現貨幣政策協調、財政政策協調,走向單一貨幣等等。新的發展趨向所能產生的利益是傳統理論所不能分析到的,有些利益短期內無法度量。更重要的是,一體化向高度發展,更多地涉及到各國讓渡問題,這樣,遠遠超越于一般經濟利益的權衡。(2)有些全球性問題已經成了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因素。如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已發展成為數國甚至全球問題;技術進步愈來愈快,作用在增大,各國要求保護知識產權的愿望也會越來越迫切,但它不是一國政策所能實現的;國際金融領域巨大的資本流動對各國經濟可以產生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于各國單獨的經濟政策調控所能及的范圍;甚至可以說,世界經濟已經步入了相互依存的時代,任何一種危機可能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波及,使各國難以幸免,要預防這類危機,需要全球合作。

上述這些變化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市場開放,它們可能促使各國走向一體化,但是,單單用傳統的理論無法說明和解釋。當今在西方經濟學界盛行的對策論可能有助于認識這一問題。由于精細的對策論需要應用艱深的數學,這里,只是應用對策論的基本原理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二、應用對策論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產生、發展的分析

1、應用對策論分析經濟一體化的基礎

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越來越深。一國在制訂某種經濟政策時,不僅會影響到本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會對它國產生影響。同樣,它國制訂某種經濟政策也會產生類似的雙重效應。所以,各國之間在政策選擇上存在著利害關系,它們在進行某一經濟決策時,不能不考慮到彼此的反應。對策論正是以多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利害沖突為研究對象,世界經濟一體化不過是各國在開放政策方面從利益相互沖突走向協調的結果。這是應用對策論進行分析可能得到的一個結論:當今各國經濟相互依賴已達到這樣一種程度,各國間存在利害沖突,但任何寄希望于它損的企圖,只會導致共同的更大損失。所以各國可能會盡量避免選擇引起與它國沖突的決策,從而走向合作與一體化。

不同層次經濟一體化達到的高度和實現合作的領域不同,其對策模型特征會有些差異。下文分別從貿易、經濟調控政策及環境污染的解決等方面應用對策論具體分析各國如何可能走向一體化。

2、走向經濟一體化的政策選擇模型

(1)確立貿易合作的策略選擇。這一模型采用“兩國家模型”。假定有A、B兩個國家,相互間存在很強的貿易互補性,其中A國為大國,B國為小國(我們也可以設定A、B兩國為同類水平的國家,這并不影響分析,只是假定一大國一小國,可以更方便地引申出本文所要論述的另一結論),兩國之間有開放市場、封鎖市場等政策選擇,不同的政策選擇決定了兩國“支付”的不同。兩國可能的政策組合及“支付”(如表1)。

表1兩國貿易政策選擇的對策模型

B國

開放不開放

A開放Ⅰ(3,8)Ⅱ(0,10)

國不開放Ⅲ(4,0)Ⅳ(0,0)

(表中每一括號內數字左邊為A國支付,右邊為B國支付)

表1中,Ⅰ(3,8)表示A國開放市場,B國也開放市場,則各自獲利分別為3和8。Ⅱ(0,10)表示A國開放市場,B國不開放市場,則各自獲利分別為0和10。Ⅲ(4,0)表示A國不開放市場,B國開放市場,則各自獲利分別是4和0。Ⅳ(0,0)表示A、B兩國都不開放市場,則各自獲利為0。

從表1可看出,兩國不同政策選擇組合引起的“支付”的變動,實則反映了兩國貿易制度選擇利弊權衡的價碼。如果兩國既存關系達到一定程度,而且,兩國充分意識到制度選擇的權衡價碼,就可能促成兩國走向合作,走向一體化。如我們選取兩國都開放市場時各國的支付為參照系,具體分析這個問題。從表1來看,相比于兩國都開放市場,A國若能單方面關閉本國市場,則它可凈獲利1(4—3),B國若能單方面關閉本國市場,則它凈獲利2(10—8)。然而,不幸的是,國際貿易中很少存在這種單方面“恩惠”。一國單方面關閉市場獲凈利,會促使另一國也關閉市場。這會引起兩國較大的損失。此時,相比于兩國都開放市場,A國凈損失3(0—3),B國凈損失為8(0—8)。兩國都關閉市場引起的凈損失遠遠大于單方面關閉市場的凈獲利。在重復游戲情況下,各國會不斷修訂本國政策,最終可能會達到均衡解Ⅰ,即兩國都開放市場。若沒有外在約束力量,均衡解Ⅰ很容易因為某一國家試圖獲取單方面關閉市場的凈利的誘惑所打破,從而造成上述共同凈損失的出現。根據制度經濟學原理,這種情況可能促使某種制度即規則產生,以避免或減少上述凈損失。這樣,在貿易領域兩國走向一體化。

(2)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的策略選擇。這一模型仍然采用兩國家模型。假定A、B兩國都采取貨幣政策對本國經濟進行調節,兩國可能采取的政策組合(如表2)。

表2兩國調控政策選擇的對策模型

(表中G指經濟增長率,P為物價上漲率,括號內的數字是經濟增長率減通貨膨脹率后的凈報償,每一行第一個數字是A國的,第二個數字是B國的。)

從表2可看出,若兩國同時采取擴張政策,則它們都有純利益,兩國都存在一定的通貨膨脹,但有較高的經濟增長。但是,如果一國實行寬松政策,而另一國實行緊縮政策,則會比兩國都實行緊縮政策效果更差。比如說,緊縮國家可能出現貨幣升值,出口下降,從而經濟增長率下降,而擴張國家雖然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但是,由于貨幣貶值造成通貨膨脹的代價會超過較高經濟增長的利益。考慮到當今國際資本跨國流動的頻繁和巨大數量,一國難以單獨依靠本國調控政策實現某種經濟目標。通過參與決策游戲,不同國家可能實現在經濟調控政策方面相互協調。

上述兩模型采取“兩國家”分析,雖然方便地說明了兩國走向一體化的原理,卻不能解釋,當一個國家與多個國家存在經貿聯系,從而它們之間進行貿易、經濟調控政策選擇時,都存在如表1或表2中所示的“支付”,為什么這個國家不和所有的有經貿聯系的國家結成一體化?這一問題的答案是,如果將上述模型擴展到幾個國家,我們會發現,一國與其余的(n-1)個有經貿聯系的國家之間的政策選擇組合的“支付”有大有小(我們權當作談判收益),而該國與它國在文化、現有政策體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別程度很不一樣,這樣,該國與這些國家進行談判的成本也就不同。一國與它國能否從一般的經貿聯系走向一體化,是在這種談判收益與成本比較中選擇的。所以,我們看到,有些國家間能形成一體化,有些國家間卻不能。

(3)關于治理環境污染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全球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解決環境污染需要各國合作,但在此過程中,存在如何分攤成本的問題。由于環境污染問題解決后,各國都可以成為受益者,所以,在分攤費用時,可能出現各國寄希望于“免費搭車”的現象,導致誰也不愿出資,以致環境污染無法解決。對此,對策論利用簡單模型,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

假設某一治理環境污染項目可能給n個國家帶來的潛在收益分別是P[,1],P[,2],……,P[,n],預計該項目總成本為C。假定

即從項目可能帶來的效益看,建造該項目是合算的,應該投資。但是,由于各國企圖“搭便車”,該項目也許難以籌措到足夠的資金。設想有一個類似投標的機制,即由各受益國認捐,其出資數目分別為S[,1],S[,2],……,S[,n]。若

則該項目無法修建,將捐款如數退回各國;若

則項目可修建。若

盈余部分退回各國。這樣,在解決這一項目的建設問題時,有兩個可能解,它們分別是:

S[,i]<P[,i],在此情況下,項目可建成;

在此情況下,項目無法建成。

假定可以重復游戲,若第一次失敗,即各國出資后,

項目不能建立,再進行第二次認捐,一直到各國出資數目達到

項目建成為止。由于每個參加國都認識到其獲益將是P[,i]—S[,i]≥0,所以,從理論上講,參加國會在一次次游戲下趨于合作,最后由各國達成協議,共同出資將該項目建成。

上述三個簡單模型,分析了不同國家在三個不同領域走向合作的政策選擇的可能。但這三個領域的政策選擇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其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如貿易合作的策略選擇可能會促成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這主要是因為前者是引起各國經濟政策相互影響的一方面原因,而且,貿易合作的程度也是決定經濟政策協調“支付值”大小的一個因素。這兩者與環境污染也有聯系。一方面,貿易合作加強,可能加劇區域內環境污染,從而加強了共同解決污染問題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可能也是推動各國經濟調控政策協調的一種動力。

雖然運用對策論分析表明,各國若考慮到它國的反應,在對某些經濟領域可能的政策選擇作出權衡后,它們可能會謀求合作,也許還會形成統一的約束規則,實現一體化發展。但是,在現實中,要達到這一結果并不容易,談判和策略選擇可能頗費周折,談判可能還存在不對等關系。

3.各國實現合作的困難和談判的不對等關系

由于各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自身的相對優勢,在有些情況下,也許會出現數個國家間決策無法相容的問題,從而依照某種投票規則進行決策,無法達成一致協議。例如,假定有A、B、C三個國家,它們在資源稟賦上存在很大差別,處于經濟發展的三層次。其中,A國在高精尖產品生產方面占優勢,B國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占優勢,C國在資源密集型產品生產方面占優勢。這三個國家分別主張降低高精尖產品、資本密集產品和資源密集產品的稅率。于是,當由它們投票選擇共同的貿易體制(制訂統一的關稅率)時,會出現以下偏好序(如表3)。

表3不同國家投票選擇的偏好序

降低資源降低資本密降低高精

密集產品關稅集產品關稅尖產品關稅

A國321

B國213

篇6

一、發展縣(區)域經濟的優越條件和基本情況

××市發展縣(區)域經濟擁有許多優越條件。主要體現在:一是區位優勢。我市一縣三區區域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鄰近廣東、海南和港澳地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二海洋優勢。全市海岸線全長500公里,海灘涂73萬畝,可供養殖面積21萬畝,北部灣漁場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海洋魚類500多種,蝦類10多種,持續資源量70萬噸。三是農業優勢。我市一縣三區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適宜發展亞熱帶農、林、經濟作物和水產畜牧業。四是旅游優勢。分布在一縣三區以海灘、海島、紅樹林為特色、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兼備的旅游資源豐富,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重要條件。近幾年,××市一縣三區憑借各自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結合全市整體經濟發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條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

合浦縣位于廣西沿海“金三角”的東部,東與廣東廉江相鄰,西北與欽州接壤,南臨北部灣。全縣行政區域面積2380平方公里,轄13個鎮、3個鄉,總人口92.3萬人。該縣區位和資源優勢明顯,縣域經濟發展逐步形成煙花炮竹、制糖業、林果、海養、畜牧等支柱產業。2001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9.7億元,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21億元,增長6.17%;第二產業13.8億元,增長10.71%;第三產業14.8億元,增長10%。

海城區是××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區。全區行政區域面積140平方公里,轄五個街道辦事處和三個鎮,總人口22萬人。改革開放以來,海城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為重點,經濟發展逐年穩步增長。2001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3億元,增長10.63%,財政收入1.04億元,增長7.8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3元,增長13.7%。

銀海區位于××市一縣三區的結合部,西接海城區,南臨北部灣,東與鐵山港交界,北與合浦縣相鄰,行政區域面積420平方公里,轄五個鎮,總人口13.2萬人。銀海區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形成以現代農業、海洋漁業、建材、綠色食品為支柱產業。2001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17億元,增長10.20%;完成工業總產值11.5億元,增長12.2%;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1億元,增長6.5%;農(漁)民人均純收入2319元,增加201元。

鐵山港區位于××市的東部,行政區域面積394平方公里,轄南康、營盤、興港三鎮,人口15.5萬人,海岸線總長50公里,灘涂80平方公里。目前鐵山港區的經濟主要是以海洋產業和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較薄弱。2001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08億元,增長12.5%,農業總產值10.85億元,增長10%,工業總產值7.32億元,增長8.4%,農民人均純收入2286元,增收204元。

附表:2001年××市和一縣三區主要經濟指標對比

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

(萬元)

其中

人均GDP(元)

財政總收入(萬元)

人均財政收入(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市

1234378

373867

338742

521769

8579

106843

738

2265

海城區

143822

43624

32982

67216

6110

10443

412

2290

銀海區

111653

63203

32787

15663

8868

8103

643

2319

鐵山港區

70887

35408

19607

15872

4585

4629

299

2286

合浦縣

496532

209623

138458

148451

5381

25819

280

2251

(表中資料由××市統計局提供)

二、影響縣(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市一縣三區經濟有了長足進步,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為促進全市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應當看到經濟總量偏小,運行質量不高,地方財力緊張等問題比較突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財政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縣區之間發展也不平衡,還存在不少制約縣(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

㈠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從附表資料分析,一縣三區產業結構都不盡合理,海城區為“三、一、二”結構;銀海區、鐵山港區為“一、二、三”結構;合浦縣為“一、三、二”結構。縣(區)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其中銀海區占56.6%,鐵山港區占49.95%,合浦縣占42.22%;一縣三區工業化程度都比較低,二產比重均未達到30%。三大產業結構失衡與不協調,已經成為制約縣(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㈡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由于種種原因,一縣三區通訊普及率、道路暢通率、能源利用率都不高。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比較差,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至今,縣、區的一些邊遠鄉村還存在道路不通、用不上電等情況。基礎設施條件差,使一縣三區的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難以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制約著經濟發展。

㈢人才和技術短缺。縣、區相當一部分地區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科技基礎差,不能為科技人員提供優越的環境條件,難以吸引人才,從而導致經濟發展缺少科技依托。如海城區、銀海區和鐵山港區由于不具備吸引人才和引進技術等條件,都存在技術人才短缺的情況。

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資金是縣(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但由于財力緊缺而極大地制約著縣(區)域經濟的順利推進。如鐵山港區,由于經濟總量偏小,稅源極其不足,財政收支矛盾尤為突出。該區2001年財政總收入462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只有2886萬元,而財政支出為4746萬元。合浦縣當年財政支出也超出財政總收入的25.05%。

㈤城鎮化程度低。由于一縣三區所轄小城鎮以及大部分村莊建設滯后,輻射帶動農村經濟能力弱,因而城鎮化程度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加快發展縣(區)域經濟的對策措施

加快發展××市縣(區)域經濟,各縣(區)應當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當前應著力抓好如下幾點。

第一,調整農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

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充分發揮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糧、果、菜、水產、畜牧、經濟作物”等,全面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為二、三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促進縣(區)域經濟發展。

⑴調整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結構。合浦縣在穩定種植優質谷的同時,應推進多元化種植結構,以“名、特、優”為方向,擴大蔬菜、甘蔗、花卉、蠶桑、木薯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海城區、銀海區和鐵山港區應以無公害蔬菜、甘蔗、花卉、經濟林木為主。

⑵調整優化水果結構。一縣三區應根據各自的水果種植習慣和優勢,調整優化其結構,大力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優質水果。

⑶大力發展水產畜牧養殖業。縣(區)應以沿海灘涂為重點,大力發展海水養殖,以提高其產量在水產品總量中所占的比例。而畜牧養殖應以合浦縣為主,抓好瘦肉型豬、合浦鵝、麻鴨等品種養殖。

⑷抓好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主要是加快農產品市場建設,尤其是在農產品集中產區規劃建設若干個大型的農產品綜合或專業批發市場(如合浦縣抓好山口“兩廣”大型綜合批發市場建設),完善農產品信息系統。

第二,調整工業結構,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

從縣、區工業總量不足,產業、產品結構不合理、素質不高的實際情況出發,應依靠科技進步大力調整工業結構,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

⑴重點抓好工業園區建設。近期應加快合浦縣平頭嶺工業園、海城區民營工業園、銀海區銀灘工業園建設,以及鐵山港區工業區前期準備工作。

⑵抓好水產品加工貿易帶建設。縣(區)沿海一帶,應重點引進一批水產品加工企業,尤其是產供銷綜合性的龍頭企業,以帶動水產業的發展。如鐵山港區引進臺商投資的祺豐工廠化養殖加工基地。

⑶大力發展煙花炮竹業。以合浦縣為重點,完善、規范和壯大煙花炮竹這一支柱產業,增加地方稅收和出口創匯。

⑷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各縣區應當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重點發展一批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龍頭企業。

第三,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步伐。

從城鄉發展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小城鎮是發展縣(區)域經濟的載體,通過加快城鎮化進程,充分發揮城鎮的輻射作用,推動縣(區)域經濟的發展。

⑴重視資本化經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搞好城鎮規劃,控制土地一級市場,堅持以地養城,以地建城,推動房地產開發,把房地產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城鎮通信、供電供水、交通道路、廣播電視、消防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如去年合浦縣通過拍賣土地,財政投入和單位、群眾集資等多種形式,共投入2000多萬元,加快城鎮建設。

⑵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按照不同的產業特點和經濟基礎推進城鎮化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鎮群。如旅游工貿型的、農副產品加工型的、鄉鎮企業綜合型的,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加緊實施。

第四,重點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和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第三產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因此,縣(區)應把民營經濟、第三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予以大力發展。

⑴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當前應堅持“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得”,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如應從政策、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對諸如東園家酒之類的民營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幫助其加強內部管理,引導其創出名牌產品。

⑵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加快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制訂,突出人文、自然兩主題,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大力發展旅游業。按照“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積極實施旅游精品戰略,抓好“海、灘、島、湖、山、林”板塊景點的建設。

第五,大力培育和發展稅源經濟。

財政收入是檢驗縣(區)經濟實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縣(區)相當一部分鄉鎮不能按時發放干部、職工工資,主要原因是財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

⑴穩定存量,鞏固稅基。對現有稅源產業和納稅大戶,要加以引導和扶持,繼續做好穩定和鞏固工作,確保稅源正常增長。版權所有

⑵發展增量,拓寬稅源。重點是繼續培育和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工業、第三產業,以及民營經濟,增加地方稅源。

第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借助外力促進經濟發展。

縣(區)應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我國加入WTO及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加經濟發展總量。

⑴努力改善投資軟環境。要在加快招商引資硬件建設的同時,完善和規范好縣(區)有關引資的政策、法制、法規,簡化辦事程序,為他們投資客商創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務環境。

⑵精心組織多層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動。如網絡招商、業主招商,小分隊招商、委托招商等,達到實現縣(區)招商引資的新突破,引進一些能帶動縣(區)經濟發展的項目。

第七,應對加入WTO,轉變政府職能。

我國加入WTO后,縣(區)政府職能應與國際接軌,為加快經濟發展提供服務。

⑴堅持依法行政。要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制訂和執行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創造統一、公正、合理的經濟環境。

篇7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摘要】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會創造一個新的時代,而3G移動技術的出現帶動了手機媒體產業的發展,將人類帶入了移動媒體時代。本文首先闡述了手機媒體的概念和特點,然后將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對比并分析了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過程,最后提出手機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發展的趨勢,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 手機媒體;媒體融合;發展趨勢

一、手機媒體概述

手機媒體的定義: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有兩層含義:一是信息的承載體,二是信息存儲、處理、傳播的橋梁。手機媒體作為媒體的一種,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具有媒體的普遍屬性。廣義上手機媒體是指:一種承載信息的視聽終端,它是一種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的平臺,具有廣泛的傳播受眾和精準的傳播效果,訴諸互動的大眾傳播媒體。最初手機被發明的時候,只有簡單的通訊功能,隨著短信的出現,手機發明了手機報;隨著彩信的出現,手機植入了廣播技術;隨著視頻的出現,手機發展了手機視頻:而現在手機儼然成為集圖文處理和視頻娛樂功能于一體的信息載體。

二、手機媒體的發展現狀

手機媒體作為新興移動媒體,發展迅猛。曾有業內人士認為,手機媒體強勢的勁頭將顛覆傳統媒體,甚至使傳統媒體消失殆盡。但筆者認為,手機媒體非但不會促使傳統媒體消亡,反而會與傳統媒體優劣互補,融合發展。不可否認,傳統媒體受到了新媒體極大的沖擊,但傳統媒體人的思想是靈活的,他們意識到擁抱新興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才是科學之舉。

(一)手機媒體與傳媒媒體的差異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手機媒體和傳統媒體以其不同的傳播特性為我們提供媒介信息的服務,可以說傳統媒體、互聯網媒體再加上手機媒體已經覆蓋了我們信息傳播和被傳播的各行各業。

“傳統媒體依靠龐大的傳播網絡、權威的傳播地位、較高的媒介公信力,以媒體為中心進行傳播,依然在媒體領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盡管受到了新媒體強烈的沖擊,但傳統媒體有自己的獨特性,并且經過長期的發展,傳統媒體的信息內容和媒體決策仍然處在“龍頭”老大的位置上。

手機媒體雖然發展迅速,但手機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互聯網,伴隨著移動應用軟件的大量開發,手機媒體的信息可謂是繁冗復雜,無法統一管理。而微信、手機QQ和手機微博的廣泛應用加速了媒體信息的碎片化效應,促使媒體的內容趨于同質化。不同的媒體,若想要健康共存,一是要取長補短,融合發展。

(二)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

近年來,“手機媒體不斷地與傳統媒體對接,又不斷地將之超越,在手機從一種通訊終端逐漸演變成為一種信息終端的過程中,手機越來越媒體化。”目前,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具體表現形式主義有以下幾種。

1.手機報紙

傳統的報業受到網絡新媒體技術的影響,凸顯了很多問題。對于受眾來講,內容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創新的閱讀方式和成熟的技術手段也能改變受眾的閱讀習慣,將他們牽引到新媒體的閱讀潮流中來。但傳統報業不會消亡,數字化時代,傳統報紙可以借鑒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發揮自己在內容和營銷方面的優勢,加快傳統報業的媒體化轉型。

2.手機廣播

訴諸聽覺的廣播媒體,可謂是在夾縫中生存,因為廣播受到了來自電視和互聯網以及手機的多重沖擊。早期的廣播在廣電網的掌控下只能進行單向傳播。而現在,依托“三網融合”的平臺,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和者。手機廣播與大眾的生活聯系緊密,推動了廣播業的快速發展。

3.手機電視

電視媒體與手機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手機電視具備“傳統電視的直觀性、廣播媒體的便攜性、報紙媒體的滯留性以及網絡媒體的交互性”③,其發展的潛力之大,已經受到了傳統電視行業極大的興趣,各大電視臺紛紛投資手機電視,獲取更大利潤。

三、手機媒體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長,手機用戶不斷增加,手機媒體的發展空間巨大。然而,處于發展初期的手機媒體,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除了信息傳播的虛假性和安全性問題,還存在個人隱私、媒體功能不充分、媒體化發展不完善等重要問題。

(一)手機媒體面臨的問題

多媒體化的信息傳播方式給手機媒體帶來了多功能的網絡體驗,圖文處理、視頻娛樂為手機媒體帶來了廣大的用戶。依托互聯網技術,手機媒體可以與網絡媒體進行融合,發展成為移動的PC。

盡管手機媒體為人類帶來了更便捷的信息傳播方式,但作為手機用戶我們不能忽略手機媒體所面臨的問題。受眾群體比較局限,手機尤其是智能手機具有一定的門檻,大部門的手機用戶集中在經濟基礎好、知識水平高的年輕一代,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信息的傳播進程。手機媒體的信息大多來源于互聯網和傳統媒體,這導致媒體信息大同小異,媒體內容缺乏創意,導致手機媒體只是媒體的一種延伸,并沒有帶來實質性的變化。

(二)手機媒體的發展趨勢

雖然手機媒體發展勢頭強勁,但畢竟是一種新興的媒介形式,在面對其它媒體的競爭壓力和自身的不足時,手機媒體應當憑借自己獨特的優勢總結營銷策略,以期更好的帶動媒體產業的發展。

1.發展手機廣告營銷模式

一個獨立的營銷和盈利模式為媒體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手機媒體在獨立運行的過程中,應當與通信運營商、內容服務商和技術平臺做好溝通,以互利共贏的方式發展自身的媒體產業鏈。在整合資源的同時,明確自身產業鏈的每個環節,為用戶和廣告主做好服務。“廣告是信息傳播的一種方式,要達到理想的廣告效應,必須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同時進行定向的信息傳播,以期更加有效地發揮手機媒體的傳播功能。”

2.挖掘手機媒體潛在的價值

近兩年,移動APP發展火熱,這為手機媒體帶來很多潛在的價值。除了滿足手機用戶的基本功能以外,手機媒體還可以挖掘電子營銷和手機購物的商業模式,通過建立品牌價值導向,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相信不遠的將來.隨著手機媒體的商業化發展,將會掀起一場新的營銷革命。

3.增強手機媒體終端功能

手機媒體之所以受到廣大網民的歡迎,是因為手機實現了移動性和便攜性的特點。移動是手機區別于其它媒體的主要特征,然而手機是否做到真正的移動了?互聯網的網絡已經覆蓋了大江南北,然而移動通訊數據服務并非如此,偏遠地區仍然是通訊傳播的荒漠地帶。其次,手機屏幕小但像素不高,做大屏幕又影響攜帶,提高手機終端的功能是解決這一難題的唯一途徑。只有手機終端功能變強了,手機才實現了作為信息獲取工具的價值。

篇8

關鍵詞 村級集體經濟;現狀;問題;對策;浙江嘉興;南湖區

中圖分類號 F32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348-02

南湖區現有6個農業鎮(街道),57個行政村。2012年底全區有農戶5.22萬戶,農業人口19.51萬人,耕地面積1.92萬hm2,其中水田1.76萬hm2。2012年全區農業總產值37.4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 232元。南湖區將全面推進新一輪村級集體經濟“壯大計劃”,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方法,以加快經濟薄弱村轉化為重點,加強政策扶持,大力發展物業經濟,創新發展模式、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 “造血”功能,保障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新農村奠定堅強的物質基礎[1-2]。

1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

南湖區歷來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從2008年起,區委、區政府提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先后出臺了《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大經濟薄弱村扶持力度的實施意見》《南湖區經濟薄弱村扶持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等文件,采取多種措施,拓寬發展路子,加強規范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全區村級集體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南湖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1 村級集體資產快速增長

截至2012年底,全區57個行政村擁有總資產11.88億元,比2008年增長106.89%,村均擁有集體資產總額2 084.21萬元;村級凈資產為7.79億元,比2008年增長69.06%,村均凈資產1 366萬元。從2008年第1輪經濟薄弱村扶持實施以來,全區共申報經濟薄弱村扶持項目27個,其中標準廠房建設項目16個,小區商業用房和店面房建設項目10個,鋼管大棚建設項目1個,項目總投資3 735.18萬元。其中市級財政補助931.25萬元,區級財政補助575萬元。村級資產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可用于村級集體增收的資產快速增長。

1.2 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加

2012年全區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 902.7萬元,村均收入121.1萬元,比2008年增長35.9%。村均經常性收入(包括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投資收益、較穩定和財政轉移支付收入)72.17萬元,比2008年增長59.8%。村級經常性收入的快速增長得益于政府在村級經濟“造血”功能上的政策扶持。2012年各級財政補助收入1 638.44萬元,村均補貼收入為32.77萬元。

1.3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

2012年,全區村集體經濟收支結余總額為443.36萬元,村均收支結余8.87萬元,比2008年增長52.88%。但是,全區有25個村集體經濟收支結余為負數,占總村數的44%,說明全區仍有近1/2村入不敷出。全區經常性收入30萬元以下的仍有25個村。經常性收入最高村為1 017萬元、最低村僅為6.42萬元(不包括村干部基本報酬財政轉移支付收入),富裕村和薄弱村之間的集體經濟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兩級分化趨勢日益明顯。

1.4 經濟薄弱村轉化效果顯現

全區在2008年第1輪經濟薄弱村轉化過程中,通過強化班子建設,開展物業項目建設發展,加強財務監管等有效手段,鞏固發展一般村,加快轉化薄弱村,從總體來看效果明顯。如第一輪薄弱村轉化過程中,鳳橋鎮星火、聯豐、三星、永紅4個村在鳳余公路邊聯建店面房3 314.28 m2,年租金23.09萬元,村均5.77萬元。截至2012年底,第1輪經濟薄弱村扶持計劃中確定的年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30萬元以下的18個經濟薄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集體經濟總收入均達到30萬元以上,其中鳳橋鎮永紅村等5個村集體經濟經常性收入已達到30萬元以上。

2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發展能力不足

就一般村而言,村民小富即安的思想難轉變,只求過得去,不愿再謀新發展、再做新探索。就薄弱村而言,村民求穩怕亂思想難轉變,只求不出事,不敢或不愿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動腦筋,只能等政策、靠政府、要資助,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主動、不積極。

2.2 增收渠道萎縮

一是租金收入增勢減緩。受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和土地等要素制約,村集體對非農建設用地的支配空間越來越小,建造標準廠房、商業用房等新增物業難度加大,租金收入逐漸變少。二是政策性收入空間縮小。當前村一級已全面取消固定面向農民收取的村公益事業資金,土地流轉收益全部返回到戶。三是補收入劇減。由于大規模土地整理基本完成,建設征用速度放緩,土地征占用等補助收入將大幅度減少。

2.3 區域環境存在差異

凡臨近城鎮、集鎮、近郊的村莊,得益于優越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較為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村集體經濟實力較為雄厚。而地處偏僻、遠離城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村,即使通過扶持開展了物業項目建設,租賃收入也比較低,效益無法得到充分體現,村級體經濟也比較薄弱[3]。

2.4 土地因素制約

從前幾年的發展來看,多數薄弱村以挖掘原有的集體建設用地資源為主要手段,開展物業項目建設,村內原有的土地資源已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若土地未經審批而違規操作,必將出現浪費,造成損失。從全區來看,無論是經濟強村,還是經濟薄弱村,要發展物業經濟,土地是最大的一個制約因素。

篇9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發展;影響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類型與特點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是指同一區域內的一些國家為了維護共同經濟利益或為了強經濟聯系與合作,通過契約和協定的形勢,在區域內逐步消除成員國間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進而協調成員國間的社會經濟政策,形成一個跨國界的人員、資本、勞務、商品等自由流通的統一經濟區的組織形式,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有多種多樣的類型。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類型

區域經濟一體化通常采取6種形式。從低到高分別為特惠貿易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和經濟政治同盟。在特惠貿易區中,成員之間實行部分特惠關稅減讓;自由貿易區中成員之間拆除所有關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但每個成員有權對非成員設定各自的關稅稅率;關稅同盟也是自由貿易區,但每個成員對所有非成員采取共同的對外關稅;共同市場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級形式,成員之間除了要解除所有貿易和投資壁壘外,還要允許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經濟同盟和經濟政治同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更高層次的形式。在經濟政治同盟中,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各成員間不僅實現經濟政策的統一,政治政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統一性。我們通常所說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類型主要是指按其一體化水平來劃分的。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特點

1.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通常要求成員之間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讓渡部分,建立負責協調和制定共同政策且管理該組織共同事務的權力機構,經濟同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更高形式。它包括各成員國貨幣、財政等經濟方面政策的一體化。這樣的同盟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國家性質,建立了一套立法、司法、行政的同盟機構,隨著發展的進程甚,至可以形成政治一體化,進而成為最高的形態――經濟政治同盟。

2.發展進程較曲折。早在上世紀40年代末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就已出現,但在以后的一段時期內,大部分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發展較慢,有的甚至停滯不前,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發展趨勢出現重新高漲的形勢,到上世紀90年代,已形成不可阻擋之勢,迅速在全球內壯大起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已達100個之多。在上世紀70年代,還不到30個,80年代時期才30個出頭,90年代中期超過40個。由此可見,60%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是在90年代后建立的。一部分的區域經濟組織存在重疊或者相互包含的關系。

3.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亞太經合組織”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它包括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東盟”兩大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從發展的過程來看,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數量不多,但其組建的時間較早,發展較為成熟,特別是發達國家財力雄厚,其形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影響力往往較大,這就給經濟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形成了一些壓力,感受到無端的排擠甚至威脅。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數量越多,發展越快,對那些尚未參加到區域化一體化組織的國家和地區造成的壓力越大,這也就促使它們花大力氣加入進來,或者,嘗試建立自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新形勢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全球貿易和區域各國經濟產生新的不同影響,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影響。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際貿易發展的積極意義

1.促使全球形成新的國際貿易格局。歐洲、北美、亞太這三大經濟集團的形成和發展,使國際貿絲逐漸呈現出新的格局。這三個大區一體化新形成三個經濟圈;這三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又與除去它們之外其他的大、小區域一體化組織組成一個相互對抗而又相互聯系的世界經濟格局。這種新的格局導致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即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被區域經濟合作以及區域國際貿易所替代,各國要想在新形勢下發展經濟,必須結合自身所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為依托,進而求得共同發展。這樣的格局也將要求各國更加注重國內經濟發展,只有自身經濟發展良好,才能更好的融入的新的國際貿易格局當中。

2.加速各國經濟全球化發展。自由市場建立之后,必將推動和加劇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之外的國際壟斷資本在這一市場的競爭,比如“跨國投資”的興起和跨國公司的大量產生。而“跨國投資”的高速增長,不僅推動了不同國家間資本的滲透和交融,使還使得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優化資源配置,使經濟全球化發展到新時期。

3.提高世界科技發展水平。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科學技術的空前發展對世界經濟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優勢越發明顯,世界各國均把發展科技擺在突出位置。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之間科技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進一步提高了全球科技發展水平。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際貿易發展的消極影響

1.關稅壁壘影響。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不利影響尤為明顯。發達國家之間建立關稅同盟,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組織之外國家或地區無法享受關稅同盟的優惠。未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發展中國家競爭能力本身有限,關稅壁壘的形成導致發展中國家商品或服務的出口面臨很大困難。

2.貿易限制影響。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形成后,國際資本大多在區域性經濟貿易集團內部這一安全的“避風港灣”內流動,突破的只是集團內部的貿易壁壘。然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貿易急需的國際資本沒有辦法引進,這樣就加劇了發展中國家內資金緊缺等問題的出現,其發展經濟貿易和提高經濟競爭力就無從談起,“南北”差距越來越大。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例如,歐盟的東擴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而在1995年1月后,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備案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達206個之多。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所在東亞地區,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中發展緩慢,不僅沒有形成區域一體化制度,而且貿易環境和投資環境還有惡化的勢頭。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對外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2004年,我國對外貿總額首次躍居世界第三位。同時,中國也是受到非貿易壁壘限制最多的國家之一。作為一個經濟內需不足的出口導向型國家,貿易自由化對中國來說猶為重要,否則很難維持經濟的高速發展。面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要想突破區域經濟集團的限制,就要發展自己所在區域的合作戰略。

21世紀初期,我國的區域經濟合作目標主要在于利用區域內的資源加以整合,提升自身經濟實力,實現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所以,采取的是市場導向型這一策略,然而,市場導向型的區域合作是不穩定的。在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且經濟實力達到一定高度的當下,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應該采取市場導向型和政府導向型相結合的“雙保險”策略,有效的約束制度的建立,能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成效。

四、中國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合作

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要思考的不是應不應該參加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而是如何根據中國國情,順著這一潮流,更好更有效的參加到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花大力氣把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我國既要成為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的積極參與者,也要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力推動人。

(一)加強與相鄰國家的聯系與合作

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加強與領國的經貿關系,進而參與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來,這給我們提供了和相鄰國家發展經濟貿易最方便也最見成效的途徑。

(二)改善與周邊的整體國家關系

以歐洲大陸為例,法、英、德三國在上世紀均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但是,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三國已經成為歐洲最緊密的經濟伙伴關系,德、法兩國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化解了戰爭恩怨,不僅促進了外交關系的大大改善,也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樣,出于亞洲大陸的中國和日、韓兩也正朝這樣的方向發展。

(三)加快自身經濟政策調整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地區行政區劃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各省、市之間的行政計劃已經構成了對生產要素自由組合的嚴重障礙。在歐盟國家通過50年的談判消除了彼此之間的鴻溝,統一了貨幣、貿易政策后,在中國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中,我們更應加大對中央政策的貫徹實施,反對各行其是、條塊分割的老做法,在中央政策的統一指揮下建立更大更好的統一市場。

參考文獻

[1] 黃衛平等.中國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 盧忠榮.國際貿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關鍵詞] 智能系統 防盜 報警

聯網式商場防盜報警系統克服了單機報警系統的各種缺點,推出后得到很快的普及。報警系統聯網后,可以設立接警中心,對商場內的報警器進行綜合管理。既快速有效的制止偷盜,又節省人力、物力,同時可加大員工的安全意識,當住戶無意中忘記布防系統后,接警中心人員可以電話通知員工或通過電話對員工的報警系統進行布防。這樣可有效地杜絕因員工大意而造成的損失,員工的報警系統報警后可自動迅速的撥通接警中心主機,發出警報數據,同時也可撥通系統預先設好的固定電話、手機等。這些有效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普及。隨著大量的使用和推廣,基于電信線路的聯網報警器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1)在反映時間上,因以電信線路為傳輸網絡,需要通過電信部門的撥號程序才能進行信號傳輸,往往浪費大量的時間,從警情發生到接警中心計算機響應一般要用4秒~5秒或更長,這樣在突發事件預防方面往往達不到要求。

(2)使用和維護成本方面,員工的每次有效信息都要通過電話線進行傳輸,相當于撥通一次電話,電信部門就會收取通話費,按每天30次使用,成本為6元,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3)在安全和穩定性方面,因傳輸網絡依賴于電信部門的網絡,當電信部門的相關設備或線路出現問題時,報警信息就無法傳到報警中心,就會發生漏報現象。

(4)在獨立性方面,每個部門都配有自己的電話機,報警主機是串接在電話機之間,當個別的電話機性能不良或調制信號不符合規定時,容易導致報警線路的癱瘓。

因以上的問題是傳輸網絡的依賴性造成的,是基于電信線路報警系統的固有問題,無法根本克服。總線制報警系統通過商場內的局域總線作為基礎物理網絡,徹底擺脫電信線路的局限,具有先進性、開放性、獨立性、擴展性、高效性和經濟性等特點。

總線制報警系統還具有以下特點:

(1)使用和維護成本低。因為物理網絡為商場內自己鋪設的局域總線,在使用和維護上不需要再次投入資金,真正做到一次投資、終生受益。

(2)報警反應快速高效。因其系統是采用數碼流直接傳輸,不需要對信號進行調制,真正做到即時報警、即時接警,從報警發生到中心警示,只需10-1S數量級。

(3)容易擴展、兼容性好。智能商場的大多數子系統都通過商場的局域總線傳輸信號,增減報警控制器的數量不需要對總線進行改造。

(4)易于安裝和維護。總線制報警系統的安裝配置可以通過接警中心計算機的軟件進行,還能與其他子系統互連互通。

隨著信息時代來臨,商場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商場防盜報警系統作為商場智能化系統中的子系統之一,承載著商場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由于消費文化的不同,商場對于防盜報警系統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商場防盜報警系統既要易于使用、安裝和維護,又要有利于擴展和升級,還要考慮與其他系統的集成和信息共享。

智能化的商場防盜報警系統的主要技術發展趨勢及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控制網的標準化和開放性。這一趨勢將影響商場防盜報警系統具有開發性和互操作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來工業以太網的發展已有取代現場總線的趨勢,或者說現場總線的發展必然向工業以太網靠近,工業以太網因其TCP/IP協議的開放性而具有廣泛應用的潛力,控制網中融入IP技術是值得注意的動向。

(2)網絡寬帶化和引入Internet技術。在我國政府部門制定的信息產業“十五”計劃綱要和2010年遠景目標框架思路中,提出了抓緊建設國家信息產業基礎設施,繼續建設寬帶傳輸網絡,大力發展高速互聯網,高度重視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信息應用以及本身的系統集成和信息融合的需求,商場防盜報警系統的寬帶化是必然的。隨著光纖的廣泛使用,光纖到樓,光纖到桌面,為商場防盜報警系統寬帶化創造必要的條件。

(3)逐步使用無線通信技術。商場防盜報警系統選用無線通信技術是發展的趨勢,今后隨著Internet的無線訪問、無線局域網、無線家居智能系統等技術的不斷成熟,無線通信技術將會在商場報警系統中廣泛應用。

(4)視頻傳輸技術的應用。在數字化視頻傳輸系統包括視頻點播系統(VOD)、會議電視系統(MTV)、可視電話系統、可視對講系統以及用戶之間的各種視頻傳輸系統,這些視頻傳輸技術在商場防盜報警系統上將會大量使用。

(5)系統集成化是必然趨勢。在目前的智能商場中,可能存在局域網、電話網、雙向有線電視網和控制網四類網絡,另一方面存在著數據、語音、視頻和控制四種信息。系統集成與多種信息融合,有利于優化網絡結構、避免功能重復建設、減少投資;有利于資源集中和信息共享;有利于系統的科學管理、集中維護以及系統的發展和擴充等。當通過信息網實現子系統的互動時,要注意實時性和可靠性,同時增加硬件連鎖互動,以確保系統的可靠運行。

(6)技術產品方面,從商場防盜報警系統的研究到商場防盜報警產品的開發,缺少政府相關部門必要的引導、協調和支持,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場防盜報警系統軟、硬件產品。

智能化的商場防盜報警系統是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十分鮮明信息社會的時代特征,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需求。進入21世紀以來,智能化的商場防盜報警系統迅速發展并呈現了巨大的市場潛力,社會、經濟效益顯著,為人們提供了更為安全、舒適、方便、高效的購物環境。智能化的商場防盜報警系統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不能只看其所裝設備器材的先進程度,而主要取決于商場和顧客的需求功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