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07-14 18:05: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關系

篇1

關鍵詞 競技體育 群眾體育 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1 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關系

1.1 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區別

競技體育是以競技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的社會體育活動;而群眾體育則主要是以社會全體成員為對象,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的,以健身和娛樂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兩者之間本質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參與對象的差別、目的不同、組織形式的不同。

1.2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聯系

1.2.1群眾體育是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群眾體育是競技體育的持續發展的基石,競技體育選拔競技人才、競技體育所取得的成績均與群眾體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是群眾體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結果。

1.2.2競技體育對群眾體育具有示范和引導作用

競技體育的發展有利于推動群眾體育的發展,激烈的競爭、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強烈吸引著人們關注。競技體育運動表現出的技術的規范性和鍛煉方法的科學性,在一定程度上,為群眾體育鍛煉提供較大了的指導和幫助,引導群眾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

2 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狀況

2.1 我國競技體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其一,我國競技人才的培養采用“包辦形式”,“職業化”趨勢凸顯;我國的競技體育人才訓練實行的是“半訓辦學”的方針,極易導致我國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普遍低下,并影響以后的就業。其二,我國的競技訓練體制― “三級訓練”、粗糙的運動員選材,不健全的退役后運動員的社會保障體系造成我國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效率較低。

2.2群眾體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群眾體育人口的老齡化嚴重,青少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稀少;群眾體育的組織率較低,以單獨、結伴的形式較多;群體體育鍛煉管理松散、沒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約束性;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相分離,群眾體育鍛煉的指導力量相對薄弱,技能水平較低,運動項目大部分是為了自娛自樂。

3影響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的因素

3.1我國的體育政策

加速優先發展競技體育、以奧運會為核心的競技體育“優先發展”、在競技體育優先發展戰略下形成的“舉國體制”的三大體育政策,導致我國在政策和資金方面過多的投入傾向于競技體育,導致了其他類型的體育活動開展不足,體育的內部結構嚴重失衡,特別是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的發展失衡。

3.2群眾體育自身體制的不足

我國人民群眾體育鍛煉意識淡薄,片面地理解對體育的認識,忽略了更為貼近群眾生活的群眾體育活動的內容。其次,我國的群眾體育的法規建設及宣傳工作不足,管理制度不夠完善,造成了我國群眾體育事業的經費不充足、體育的場地設施遭到破壞、健身市場發展混亂等現象不斷發生。

3.3經濟對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影響

群眾體育的發展規模、水平和速度,取決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經濟發展所能夠為群眾體育發展提供的物質條件,取決于經濟發展帶來的個人經濟狀況以及由此引發的人的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變化。(1)經濟制約著體育經費投入水平;(2)經濟制約著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水平;(3)經濟制約著居民體育消費水平

4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的途徑

4.1正確處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關系

通過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通過群眾體育促進競技體育的提高,堅持提高與普及相結合,遵循在普及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在提到的引導下普及的原則,從而實現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

4.2改革體育管理體制

4.2.1用科學發展觀統籌群眾體育

我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協調持續發展,關鍵是以增強群眾體質健康為目標作為國家發展體育的重心,群眾體育工作要貫徹科學發展觀,利用經濟發展提供的物質基礎,為人民群眾提供體育健身場地、器材,創造優越參加體育活動的環境和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加大對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盡量實現各類體育資源與群眾共享。

4.2.2發展社區體育

社區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推動作用,是向群眾宣傳體育文化最好的途徑,同時也能夠增強群眾的體質健康,所以要加大對社區體育發展的建設力度,積極培養具有高素質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完善社區體育組織的體育系等。

4.2.3重視學校教育

學校體育的發展狀況是衡量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重要標志。競技體育是在學校體育的基礎上向更專業化得發展;群眾體育則是學校體育的延續,只有搞好學校體育,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更好的協調發展。重視和加強學校體育,把學校體育發展的狀況作為衡量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能否協調發展的重要標志。

5結論

重視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是體育事業深遠發展的基礎,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要想真正的做到協調發展,就要改善群眾體育滯后的狀態,加大對群眾體育的投入。只有使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事業的協調發展,我國才有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強國。

篇2

Abstract: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of sports development. We finally realized the dream for a century, successfully held the Olympic Games, and achieve the most gold medals. The harvest of Sport has brought glory for the Chinese sports. However, the honor we have obtained in the Olympic Games can not cover up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factors which lead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Including Competition sports, school sports and mass sports. Give own suggestions on how to achieve balance on the Chinese sport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關鍵詞:后奧運時代;中國體育;舉國體制

Key words: post-olympic era;Chinese sports;the whole na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2-0307-01

0引言

北京奧運會獎牌榜上碩果累累,讓國人大大揚眉吐氣了一把。但在這光輝的背后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體育的發展仍存在諸多不足,我們離真正的體育強國還有一定的差距。體育由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組成,三者應實現均衡發展,而我國的學校體育及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相比就相形見拙。

1制約中國體育發展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1 “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處境尷尬北京奧運會體現了“舉國體制”的優勢,當輝煌過去,留給人們的是對“舉國體制”的討論和爭議。當體育行政部門握有資金支配的權利時,金牌政績觀會驅使他們將“舉國”的資金投入到競技體育中,特別是奧運競技體育中,“舉國體制”演變成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著名體育社會學家盧元鎮說過[1,3],我們現在實行的“舉國體制”不是真正的“舉國體制”。因為它只是舉體育系統之力,而且還沒有“舉”起來。國家體育總局的目標是奧運會,而各省市的重點是全運會戰略,眾多的“全國運動會”使得體育經費大量花在競技體育上,政府部門也埋頭關注這些運動會,無暇顧及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

1.2 學校體育發展滯后學校體育發展是推動體育發展的重要陣地。我國開設體育專業的普通高校數目已達350多所,每年畢業生超過10萬人,但就業率在各專業中排名最后,就業難成了導致學校體育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從走上搞體育這條路起,目標就很明確,就是在比賽中奪取金牌。但從教育體制來分析,這無疑存在嚴重缺陷。“金牌夢”也導致了當前的矛盾現狀:一方面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緊缺,經濟不發達地區基層中小學體育教師緊缺;另一方面是大批體育人力資源的浪費。從當前的社會需求看,能直接服務于老百姓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有可能是最緊缺的崗位之一,但我國目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僅是一個公益性崗位。讓一個沒有經濟來源的大學體育院系的畢業生去擔任體育指導員顯然不現實[2,4]。

1.3 群眾體育發展失衡體育人口和體育設施是標志群眾體育發展的兩個重要指標,盡管中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以來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的體育決策者應轉變觀念,正確處理奧運爭光與全民健身的關系[5]。

2如何走好中國體育的變革之路

2.1 加強體育立法體育領域的立法還比較薄弱。例如職業體育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獲得了蓬勃發展,但法規體系尚未完善,比賽中頻頻出現的假球黑哨事件與缺乏法規制度的威懾有很大關系。而意大利,僅《足球法》就分10章687條,該法每年修訂一次,對意大利足球的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條文中大多數是提倡和應當的字眼,缺乏強制性。因此,加強體育立法研究,形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為核心的體育法規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2.2 完善“舉國體制”如果體育主管部門把國家財政支持的資金拿去辦全民的體育,如全民健身、體育教育等,也算是種一定意義上的“舉國體制”。但長期以來這些全民的錢大部分卻用在了極少數運動員和運動隊身上,產出的利益也只限于少數運動員、教練員。體育原本是廣大群眾的事,體育部門應轉變身份,由管理者轉變為指導者,將狹義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轉變為廣義的全民體育體制[6]。

2.3 改革學校體育我國青少年運動員在傾力運動訓練的同時卻無法顧及必要的文化課學習,退役或中途離隊時除了運動技能外,缺乏其它專業能力,難以適應社會。美國青少年運動員的首要身份是普通學生,其主要任務當然是學習,對他們在學業上的要求與普通學生無任何差別。因此所有學生或運動員面臨的機會是同等的,不致于因為缺乏其它專業能力而遇到就業難的問題。我們應吸取別國先進的體育教育管理體制的優點,使得各類學校重視體育運動并激勵更多的學生投身于體育健身行列,使我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體育強國。

2.4 均衡群眾體育發展我國群眾體育發展在繼續改革計劃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逐步確立依托社會、多方參與、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大眾體育管理體制。群眾體育健身的科學化和群眾體育生活方式呈流行趨勢。群眾體育人口鍛煉在數量持續增長的同時鍛煉質量也將明顯提高。群眾體育作為國家體育工作的重點,將逐步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體育界的普遍重視,面向21世紀的我國群眾體育必將躍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譚華.后奧運效應及其對我國體育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3,10(11):5-6.

[3]盧元鎮.世紀之交體育運動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0,20(5):1-9.

[4]張新萍.中國體育改革的動力與阻力[J].體育學刊,2006,12(7):1-4.

篇3

關鍵詞:體育;競技;行政機構改革;讀后感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07)04-0017-02

《體育學刊》2007年第1期刊登了特約記者古柏2001年4月10日對我國最后一任國家體委主任、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第一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伍紹祖的采訪記,題目是《20世紀最后十年中國體育改革回顧――伍紹祖同志采訪記》。我對古柏同志秉筆直書的談話記錄(經伍紹祖親自審閱過),讀之再三,感慨萬千。這篇談話記錄中有兩個問題印象特別深刻。

(1)伍紹祖闡明了體育的總目標和根本任務,批判了體育就是“拿金牌”的觀點。

有人認為,體育就是搞金牌的,和人民體質沒有關系。伍紹祖否定了這個觀點;有人說,體育是多目標的、多任務的,難分主次。伍紹祖說,必須明確,體育的總目標是增強人民體質,基本任務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體質關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設置體育部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體質,而不是拿金牌。”“黨和政府辦體育事業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決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并強調:“這個問題是我在90年代初期才搞清楚的,但現在許多同志,包括體育總局的一些同志,還只是想著拿金牌。”可以看出,伍紹祖講的體育不要以奪金牌為目的,但他沒有否定競技體育奪金牌。

(2)伍紹祖以極大的勇氣和膽識承認自己工作中最大的失誤是“群眾體育沒有搞好”。

伍紹祖坦言:自己“11年多來在體委工作中最大的失誤是群眾體育沒有搞好。”“對中國人的體質不如日本人而感到痛苦”。說這個話,不僅要認識深刻,更要有很大的勇氣和膽識。

他講:“我們群眾體育叫得多,做得少。對的指示,只重視‘發展體育運動’,而沒有真正重視‘增強人民體質’。”“體委只抓金牌,不抓體質,是本末倒置,形而上學的。”又講:“日本人現在對成績無所謂,1992年奧運會上他們只拿了3塊金牌,沒有多少人發表相反的意見。”

伍紹祖同志的這篇答記者問,實事求是地總結了11年多來體委工作的功過得失,不抹煞成績,也不文過飾非。中心問題是圍繞著提出的、被《憲法》肯定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做文章,不僅對以往的工作作了回顧,還總結了經驗教訓,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關于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性,確實是關系到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強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13億多中國人的大事,這是貫徹“以人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怎么講,也不會是夸大其詞,言過其實的。

關于增強人民體質的事情,有許多問題需解決,掛一漏萬,講兩點看法。

第一,體育和競技的行政機構要進行重大改革。

伍紹祖講:“既要搞群眾體育,又要搞競技體育,兩者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大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此話十分正確。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競技體育)雖有聯系,但這是兩個不同質的概念,目的、任務、對象、原則、評價標準都有所不同;雖然都可以運動為手段,但方法(鍛煉方法與訓練方法)有所不同。在身體鍛煉中,兒童、青少年、成年人的要求與方法有所不同;不同的競技項目,要求和訓練方法也有所不同。何況體育的普及和提高與競技的普及和提高也有不同。這種不同,就決定了在行政領導機構體制上也應有所不同。

伍紹祖講:“體育總局不只是為了金牌的,拿金牌是低一層次的事,是協會管的事。”“體育總局是管增強人民體質的,是實現增強人民體質任務的。”現在看來,無論是誰當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要一手抓體育(群眾體育),一手抓競技(競技體育),兩手都要硬,而且把人民體質的事放在首位,但把全部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增強人民體質”,肯定是不可能的。作為國家體育事業總管的體育總局,也不可能將競技的事業完全放手讓協會去管。所以,我認為,伍紹祖的顧慮是好的,但未必能實現,故而認識上解決了問題還不行,還要在行政領導體制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以我之見,國家管理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競技體育)的行政機構應該分開,體育局專管體育,以體育的規律來管理體育;奧林匹克中心專管競技,以競技的規律來管理競技。兩個機構同屬國務院領導,職責分明,并成立黨組,以加強黨的思想領導與組織領導。人力、財力、物力也作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相得益彰,比翼齊飛,體育(群眾體育)與競技(競技體育)雙豐收。若仍由體育總局統一管理,勢必顧此失彼。重競技,輕體育;重金牌,輕體質,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變。解決這個問題,不是解決誰當體育總局局長的問題,而是應該在管理體制上進行徹底改革,此項工作,現在就要開始作好準備,待北京2008年奧運會之后,有計劃、有步驟的從上到下逐步推行。

第二,增強人民體質,單靠體育行政部門不行,必須要有教育、衛生等部門的密切配合。

影響人的體質的原因很多、很復雜,有缺乏身體鍛煉和鍛煉(訓練)不當的,也有受遺傳、環境、疾病、營養、勞逸等多種因素影響的,體育行政部門一家既不能全包,也包不了。因此,必須有教育、衛生、環保等部門的密切配合才能奏效。目前影響青少年體質最主要的因素是課業負擔過重,不要說缺乏鍛煉身體的時間,就是連必要的睡眠時間也嚴重不足,更談不到休閑玩樂。西方國家的學生基本沒有家庭作業,而我國是做不完的課外作業和復習檢測題,不僅是體力負擔重,精神負擔也重,近視眼發病率居高不下,神經衰弱也時有發生,這怎么能使體質增強呢?在睡眠不足和沒有休息的情況下,再去鍛煉身體,對健康有損無益。以往體質問題未能得到有關部門應有的重視,這不僅是體育行政部門工作的失誤,更是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失誤。

篇4

一、群眾體育發展現狀

群眾體育是指競技體育、學校體育、軍事體育之外的體育,以健身、康復、娛樂為主要目的,形式多樣,參與自由的體育活動。我國群眾體育活動開展得較為普及,武術、舞蹈、秧歌等傳統群眾體育項目隨處可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體育活動的種類比以往有所增多,人們進行體育活動的興趣增大。但是,目前能夠實際滿足大眾需求的體育設施還很有限,我國與發達國家的體育基礎投入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內蒙古建設文化強區的今天,發展體育運動,繁榮體育文化,為全區各族人民群眾提供充分的活動場所和足夠的健身器材,是一項較為緊迫的任務。

發展群眾體育是國家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十二五”體育規劃把群眾體育的發展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這是群眾體育發展前所未有的良機。

改革開放以前,群眾體育活動開展得力度較小,設施簡陋,群眾的體育意識淡薄等問題一直影響著群眾體育的發展。例如,在普通的學校沒有體育館、室外活動場所沒有擺放的健身器材,可利用的健身場所主要以廣場、公園為主,健身項目單調、健身團隊稀少,體育服裝罕見,組織機構缺乏活力;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富裕,群眾對體育的熱愛和追捧擴大了體育的需求,體育不再是少數人項目,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鍛煉身體、進行文化娛樂活動、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尤其在體育上的投入有目共睹。大部分高等院校有體育館,部分城鎮中學也有體育館,群眾體育活動的項目不斷豐富,室內外擺放所能使用的健身器材逐漸增多,為群眾健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隨著“十二五”規劃的推進,各級政府對體育功能和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把改善民生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全民健身的各項措施進一步得到加強。黨和政府在“十二五”期間改善群眾體育的重要舉措順應民心,極大地滿足了群眾的體育需求,努力實現著打造體育強國的奮斗目標。

二、群眾體育投入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逐步深化,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人民群眾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群增多,體育健身場館設施數量和面積顯著增加,城鄉居民身體素質明顯提高。但是,在體育投入方面,與體育事業發展的剛性需求相差很大。從建設體育強國的戰略出發,應該進一步加大投入才能滿足社會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需求。

根據調查,群眾性體育的投入較為不足,城鄉體育設施很少,某些體育館、游泳館等設施不具備群眾性、普及性,只能成為競技體育和部分人鍛煉的場所。應廣泛開展和重視城市社區的居民鍛煉,增設體育設施,不能只靠一些微不足道的體育福利彩票的部分盈余設立的健身器械來滿足群眾鍛煉身體的需求。例如,武術健身的人群在健身大眾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而占有的場館卻很少,在室外、公園、廣場、社區利用空地即可健身。目前,群眾性武術健身活動開展得比較活躍,尤其是夏季,各個活動場所均能看到人們習練武術的身影。傳統武術項目已經成為中老年健身的主要活動內容,如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形意拳、八卦掌等。但在冬天,武術能夠利用的健身場館卻比較少。由于缺乏經費,老年武術愛好者只能利用自己的微薄退休金來支付各種用具的費用。同時,諸多參加武術健身活動的人們,非常希望與專業的武術教練進行交流和學習,但得不到當地有關主管部門的積極配合和支持,從而影響了他們參與練習的積極性,不能全面體現武術健身的效果。上級體育主管部門如果對武術健身活動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滿足健身者的需求,推動武術健身活動的普及發展,就能很好地達到提高大眾參與群眾性活動積極性的效果。

三、我區群眾體育發展狀況

我區群眾體育的發展目前還不均衡。在群眾體育領域普遍存在著體育資源不足,體育服務業范圍不廣,城鄉差別大等狀況。尤其是不發達地區體育場館設施配置不均衡,缺乏體育健身的科學指導,與大城市相比大眾體育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這方面的問題在廣大農村牧區尤為突出。在我區大學生中訪問調查,涉及中小學接受體育教育的問題時,有的學生回答很少上體育課,即使上體育課內容也較為簡單,沒有上過跳箱、技巧、單雙杠等體操課,基本的球類活動也很少參加,甚至有很多學生不會籃球、足球等體育項目。同時,我區進行體育鍛煉的人群稀少,很多人沒有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這反映出體育教育不發達、體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明顯存在。尤其是我區城鄉居民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差距較大,各地政府對體育提供的必要性保障條件不一,對群眾性體育活動的支持力度和引導性工作不多,健身的宣傳和措施不足,造成體育發展不均衡的狀況。為此,應該廣泛開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全民健身競賽活動,尤其要加大扶持農村以及欠發達地區體育投入的力度。要加強體育部門工作的力度,建立為民提供體育指導和服務的平臺,充分發揮群眾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體育鍛煉意識,擴大體育參與人數,把體育的發展延伸到城鄉、社區、各個健身站點,把體育文化普及到每一個人的思想中,才能體現全民健身的巨大作用和人民享受同等體育資源的平衡關系,才能體現出建設文化強區的全面性。

四、推動群眾體育發展的措施

體育意識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中,在認識體育與作用的基礎上所產生的能動的心理活動,表現為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要強化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意識,引導人們從自身做起,強壯身體、強壯精神,把民強、區強、國強的意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為參與政治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體魄。

提高體育意識,離不開學校的體育教育。體育教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傳承體育文化、提高體育意識的重要途徑。要注重抓好學校各級體育教育,要使每個人獲得足夠的體育知識,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和全民體育健康意識,讓人們通過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從而實現全民體育強盛的強國夢,最終實現國家和全民族在全世界的強盛。

在我區,由于單純重視升學、缺乏場地和鍛煉設施等種種客觀原因,體育教育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較好,但體育知識素養一般。在自治區提出建設文化強區的今天,學校教育在體育文化上存在短板,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加強體育教育,不僅僅是提高我區學生個人身體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為他們日后更好地服務我區經濟文化建設提供良好健康基礎的前提保障。當他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時,在校園里學到的體育技能和健康知識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的生活,幫助周圍群眾發展體育運動。

篇5

摘 要 本文對武漢城市圈高校教師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主要從目前武漢城市圈高校教師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態度、高校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次數、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內容、組織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的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為更好地滿足高校教師群眾體育活動的需求,推動高校群眾體育工作全面、快速、健康地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 武漢城市圈 高校教師 群眾體育 現狀

高校承擔著向社會輸送優秀人才的重任,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學質量的高低靠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和落實,教育界知識分子面臨的工作壓力變大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高校教師的身體健康狀況應引起社會的關注,相關部門應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提高高校教師的健康水平。高校群眾體育活動是聯系、團結廣大高校教師、體育活動愛好者的橋梁和紐帶,是高校教師有目的、有組織地參與體育活動的載體,對鼓勵高校教師參加體育鍛煉,提高教師身體素質,增加體育人口,促進高校教師的身體狀況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校群眾體育工作開展的好壞,不僅關系到高校教師的個體健康,也關聯到整個的社會發展。絕大多數高校教師已經意識到身體健康是進行工作和學習的保證,是人生存和從事一切活動的前提。對武漢城市圈子高校群眾體育活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有助于推動高校群眾體育工作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進一步得到發展,為高校教師提供更好的服務,促進高校教職工形成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為有關部門制定群眾體育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武漢城市圈高校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向從事高校教育的專家、學者、教師進行訪談,了解高校教師群體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現狀。設計、發放并回收了針對高校教師人群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調查問卷,對所得數據進行了處理,采用了一般描述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武漢城市圈高校教師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認識

體育態度是個體對體育活動所持的認知評價、情感體驗、行為意向的綜合表現,它的形成對個體的體育參與行為及其效果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不斷加深地對體育功能的理解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武漢城市圈高校教師在審視自己生活意義的時候,更加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生活的需要,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愿望愈來愈強,更加迫切地追求健康、生存質量和自我發展。高校教師對群眾體育的需求已經由最初的一元生物學動機,如健身、健美,向目前的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如娛樂、交往、追求刺激等多元動機發展,“花錢買健康”“放松身心”“交際娛樂”“張揚個性”“挑戰自我”等觀念應運而生。對于廣大群眾體育參與者來說,在享受體育運動的同時,收獲的不僅僅是健康的身體,還有愉悅的心情、和諧的人際關系、不斷完善的自我和充實幸福的生活。雖然可能存在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缺乏場地和器材、缺少統一組織或無人指導等不利于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因素,但是絕大部分武漢城市圈高校教師對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對群眾體育活動的認識也是比較深刻和全面的。

(二)武漢城市圈高校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次數

調查顯示,武漢城市圈高校近兩年來由學校舉辦的全校性群眾體育活動的平均次數是2次/年,比兩年前的全校性群眾體育活動次數有所減少,這是由于近兩年武漢城市圈高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大部分學校忙于更名、評建工作,學校相關組織部門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全校性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暫時性地減少了,相信在完成學校重要的階段性任務之后,學校組織開展的教職工體育文化活動會有所增加。雖然全校性的群眾體育活動減少了,但這并不代表武漢城市圈高校教師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人數和頻度降低了,調查顯示,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教師人數和群眾體育活動的頻度反而增加了。這是由于近兩年武漢城市圈高校教師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途徑不再單一,而是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以前除了學校組織的群眾體育活動,教師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機會很少,但是隨著經濟文化水平和高校教師體育意識的提高,大多數高校教師不再單純地依賴學校組織群眾體育活動,而是通過社區、公共體育場所、專業的健身俱樂部或是自發組織的群眾體育俱樂部、協會、社團等途徑進行群眾體育文化活動,自發、自覺地參與到各項群眾體育活動中去,群眾體育活動已經滲透到高校教師的日常生活中,相對于兩年前來說,高校教師參與群眾體育活動的人數和次數都呈現上升的趨勢。

(三)武漢城市圈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內容

從武漢城市圈高校教師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內容上看,學校組織的群眾體育活動項目由以前的競技性體育項目更多地向趣味性、娛樂性、游戲性項目轉移,單人項目越來越少,多人或團體項目越來越多。以我校為例,以前每年學校舉辦的運動會,教師們參加的項目主要是跑跳投,例如100米跑,800米跑,跳高,跳遠,投標槍,扔鉛球等,這些都是單人項目,對教師們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而且還很容易受傷。這兩年我校運動會教師們的競賽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比賽的單人項目少了,團體比賽增多了,增加了多人多足齊心協力向前跑、三分鐘男女混合跳繩接龍、團體計時投籃等趣味性、游戲性、集體性群眾體育活動內容,這些項目主要以技術性、集體協作能力為主,運動量和強度都不大,更能體現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了群眾的凝聚力,增加了趣味性和娛樂性,同樣是跑跳投,教工們跑的更開心,跳的更開心,投的也更開心,不僅鍛煉了身體,愉悅了心情,還找到了團隊歸屬感和童趣,這就是現今提倡的“娛樂體育、快樂體育”,能夠極大的調動教工參加學校運動會的興趣,推動學校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使教師們在娛樂之后,能夠擁有美好的心情、認真的態度,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業和學校的建設中去。群眾體育活動開展比較好的高校除了每年的運動會,還有一些專項的全校性群眾體育活動,如教工籃球賽、乒乓球賽、羽毛球賽、氣排球賽等。高校教師通過其他途徑參與的群眾體育活動內容就更加地多樣化、個性化和豐富多彩了。被調查的武漢城市圈高校當中,教師們喜愛的群眾體育活動有散步、慢跑、快走、舞蹈、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網球、氣排球、籃球、足球等。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是高校教師比較喜歡的群眾體育活動項目之一,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群眾的基礎。羽毛球和網球近兩年發展勢頭強勁,擁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愛好者。中老年高校教師近兩年最愛開展的群眾體育活動項目是氣排球,各高校都組建了中老年氣排球隊,利用高校現有的場地設施組織高校教工隊每星期訓練3到4次,參加高校之間或省市的氣排球比賽。高校各種球類俱樂部、協會的成立,更好地推動了高校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使教師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和學校建設中去,為武漢城市圈高校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武漢城市圈高校組織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的方式

目前武漢城市圈高校組織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學校組織開展的各項群眾體育文化活動,另一種就是高校教師根據個人興趣自發組織的各種群眾體育活動社團。學校組織的全校性群眾體育活動大多由學校工會擬定計劃發放通知,學校承擔各種組織費用,學校體育部具體組織實施,承擔裁判和組織工作,保衛處和后勤部門協助執行。教師自發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社團和協會則是教師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參加自己喜愛的群眾體育活動,只要有共同的體育愛好就可以一起開展活動,組織成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參加活動,活動具有隨意性,成員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社團,有較大的自由度。在組織成員心目中威望高,具備較高專業技能的教師往往被選為組織的指導者,指導者將自己的體育技能無償地傳授給其他成員。組織開展活動的經費一般為自籌,主要以社團或協會會員每學期交納一定的會費為主,會費用于活動所需的器材,場地一般都在校內的各種體育活動場所。

三、建議

篇6

關鍵詞:全民健身條例,群眾體育,現實意義,服務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健身需求日益增長。加強群眾體育法制化建設是我國群眾體育改革、進步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和任務。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群眾體育工作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此時頒布實施《全民健身條例》有什么意義,如何更好地實施《全民健身條例》,如何能使之更好地保障我國廣大人民的體育健身權益,促進全民健身活動合法健康開展,已成為我國體育工作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1.《全民健身條例》制定的現實意義

1.1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是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標志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全面增強人民體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在新的歷史階段和社會背景下進行體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首先要求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這就必然將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利益、將實現和保障公民的體育權利,作為體育工作根本著眼點、出發點和根本歸宿[1]。而體育權利的確認和設定,體育權利的維護與保障,對侵犯體育權利行為的制止和糾正,對體育權利侵害造成后果的責任追究和權利救濟,在現代社會中必然要依靠法制的力量[2]1。

1.2實現全民健身需要法律保障

新時期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需要將宏觀的憲法原則具體化為可操作的法治規范。通過專門體育法律的確認的以促進全民健身為內容的法規性文件,能夠使我國的全民健身事業進入法治化的有序發展軌道。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必然堅持和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適應民主與法治的規律要求。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需要相關的法律文件的促進和保障。因此,制定《全民健身條例》勢在必行。

1.3后奧運時代,需要法律保障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協調發展

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競技體育在舉國體制強有力的支撐下,在世界競技體壇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被譽為“中國奇跡”,在世界競技體育界影響力越來越大。近幾屆奧運會金牌榜上始終位于前三列。但在經歷了北京奧運輝煌之后,我們要做一些冷靜的思考。當青少年體質指標調查數據連續15年持續下降的報告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思考是否在持續競技體育輝煌的同時更應該給全民健身事業更多的關注和投入[3]?目前,中國體育發展極為不協調。北京奧運會后,中國體育理應回歸“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以人為本”的體育應是全民的體育,絕不僅僅是體育部門和專業運動員的體育,值得慶幸的是這已在中國成為共識。因而,當前我國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和諧發展已成為時展對體育事業的必然要求。

1.4各級政府在全民健身事業中的職責,目前我國的政府機構改革中,政府職能的轉變是重要的一方面,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4]

各級政府的體育行政部門是實施全民健身法規的監督機構。要做好全民健身法規的執法和監督檢查,關鍵在于行政部門必須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執法隊伍[5]。為此,體育行政部門要加強隊伍建設,必須建立起一支能適應立法工作需要、熟悉立法知識與技術并掌握體育業務的全民健身執法工作隊伍。

2.我國全民健身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全民健身立法進展較快,但總體數量偏少,缺乏可操作性

在體育立法中,涉及全民健身方面的內容只有1/10,而且整體效率低,規范性程度不高。具體表現在:教育系統有關管理監督的法規少,對健身體育的市場、經營場所、活動等方面的管理監督也不夠完善;有關全民健身法規不系統,沒有明確公民參加健身運動的權利、義務及政府責任;一些原先體育法規已過時,阻礙了全民健身法規的制定[5]。

2.2體育執法工作力度不夠

體育行政部門是保障全民健身事業順利實施的執法主體,認真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是依法治體、依法治市的需要,但是,研究中發現,體育執法機構和隊伍很不健全,執法經費嚴重不足,體育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亟需提高[6]。

3.依靠《全民健身條例》加強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全民健身,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依靠《全民健身條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設。

⑴加強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建設方面體育行政部門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全力組織實施《全民健身條例》,大力推進群眾體育社會化,努力構建面向大眾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保障廣大人民群眾享有最基本的體育服務。。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領導機構,積極成立并充分發揮各級各類體育協會等社團組織的作用。更加廣泛地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推進全民健身活動法制化、生活化。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面向大眾的體育服務經營實體,使之與全民健身組織網絡相互配合、互為補充。⑵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方面,各地區要堅持活動與建設并舉、重在建設的原則,應鼓勵各單位、社區建設好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器材。要加大《全民健身條例》的宣傳力度,嚴禁侵占、破壞體育場地設施。創新全民健身工程建設與管理機制,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充分發揮現有設施的作用,綜合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體育資源的,體育場地設施盡可能多地向公眾開放。⑶建立全民健身必要的資金保障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事業經費作為專項支出列入本級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增加。體育彩票公益金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業,專款專用,不得截留、挪用[7]1。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年度向社會公布用于全民健身事業的體育彩票公益金的收支情況,接受社會監督[7]2。⑷體育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國民體質監測方案,定期進行國民體質監測,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⑸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積極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宣傳、咨詢、組織和輔導作用,科學引導,普及提高[2]2。。⑹應利用大眾傳播媒體為全民健身大造輿論聲勢,發展群眾體育要求媒體要及時反映民意,有效引導大眾的意識,能夠了解群眾的需求特點,不斷豐富人們的文化體育生活,使人們能夠學到科學的健身知識與技能,為全民健身計劃的有效實施起到輿論導向和知識的傳播作用[8]。⑺若在全民健身場所或全民健身活動中設置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直接關系人身安全的體育項目,將需得到體育部門的行政許可。這些項目包括游泳、攀巖、滑雪、射擊、射箭、滑翔傘、熱氣球等[9]。⑻借鑒發達國家全民健身的法律經驗。發達國家都比較注重大眾體育及相關的法律,雖然各國國情和法律體制差異較大,但都有共性的規定[2]3。國際大眾體育法律的特點是:①保證大眾體育工作與經濟發展同步,并日趨完善;②大眾體育法律條款中,日益增加并明確對經費來源與專項撥款的規定;③大眾體育法律普遍關注各個階層、各種群體、各種環境條件下的大眾對體育的需求。這些都對全民健身更好地實施有積極的借鑒價值[2]4。

參考文獻

[1]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浙江省全民健身條例[N].浙江日報,2007,1.

篇7

通過對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的統計和分析,我們發現,在以體育公共管理為內容的研究領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競技體育管理、大學生體育管理和社區體育管理,分別占論文總數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見,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涉及的都是學生能看到、接觸到的體育事務。研究國外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論文,只有寥寥數篇,而且這些論文的結論都是通過分析世錦賽、奧運會和其他大型比賽的數據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經費較少,研究條件有限,很少接觸到國外體育組織,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料,也很少能借鑒國外優秀科研成果。在體育公共管理領域中,中小學體育管理、體育教學管理也是碩士學位論文常常關注的內容,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1%和6.6%,這說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學校教學環境。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關于老年體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僅占總數的2.7%,這與目前社會發展形勢不相符,應給予更多的關注。體育行政管理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這方面論文只占論文總數的3.9%。文獻綜述類論文也很少涉及基礎理論方面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碩士學位論文應在基礎理論方面有所加強。

2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體育科研方法是研究體育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研究體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規律[1]。因此,體育科研方法對促進體育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分析論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時,我們發現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種,即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資料過程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和德爾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資料主要采用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個案分析法、模糊數學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這507篇學位論文的統計結果表明,在絕大多數論文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數理統計的定量研究方法,說明這些學生重視研究各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更為科學和準確的描述,同時也說明我國體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進步。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研究體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條件,綜合研究已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現出多元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能更加全面、客觀、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體育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3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

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基礎性研究強調對客觀現象和事實進行理論性探索或實證性分析,檢驗理論依據與客觀事實的符合程度。雖然基礎性研究沒有強烈的應用目的,但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研究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性研究,新知識和新領域的發展會受到阻礙。以獲取新思維和新知識的創造性研究,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并把應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形式展現出來[2]。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和開發性研究的基石,應用性研究是基礎性和開發性研究之間的橋梁,開發性研究是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的目的和歸宿。這三種研究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缺一不可。我們對這507篇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應用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3.7%,基礎性研究占的比例為19.2%,開發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1%。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碩士研究生擁有的資料和科研條件有限,進行基礎性研究的難度比較大;二是主觀上忽視基礎性研究,而直接進行研究性研究;三是應用性研究比基礎性研究更容易。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上對基礎性研究的關注不夠,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4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

4.1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通過對這507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分析,我們把這些論文的研究領域分為三類:群眾體育類研究、學校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其中,絕大多數論文關注的是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中的管理現象及管理問題。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對我國體育公共管理的重視和關注。在2002-2010年的9年中,這三類論文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發生變化,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所占比重最大,達到50.3%;2005年到2006年間,三類研究所占的比重較為接近;從2005年開始,競技體育類研究開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從2005年起,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異軍突起,并開始占據首位。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是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而2006年以后,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并成為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學校體育類研究所占比例從2008年開始變得較為穩定。在學校體育類的研究中,中小學體育研究和高校體育研究為兩大研究熱點,也是碩士學位論文重點關注的內容。在國家大力發展群眾體育的背景下,群眾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正在發生悄然轉變,碩士學位論文關注的重點也從競技體育轉向了群眾體育。目前,對群眾體育類的研究已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已開始關注群眾體育。

4.2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農村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農村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城市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城市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兩者的區別就是開展健身鍛煉的地域不同。不同區域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性,體育觀念、運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體育公共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間,農村體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體育研究一直占據主要地位,所占比例達到87.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體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產生、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因而很多的“體育問題”和“體育現象”都發生在城市體育中,這也成為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時關注的熱點;二是由于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體育資源、大型體育賽事和體育消費市場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體育熱點“話題”要多于農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三是由于體育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作者多為在校學生,他們學習、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體育研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研究的話題。

3結束語

篇8

從最近幾年的奧林匹克發展趨勢可以看出,奧林匹克正在努力地向大眾體育靠攏與融合,其根本的目標應該是鼓勵每一個人尤其是青年人對體育運動的參與性。從我國的民族武術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武術運動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主線體現在2方面;一方面,逐步完善武術運動的奧運會精神和思想,努力步入競技體育的范疇;另一方面,為了更多的大眾體育健身愛好者提供服務。由于武術運動具備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運動形式,這不僅滿足競技體育的需要,還大大地促進了大眾體育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奧林匹克運動與民族武術的發展趨勢之間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趨勢中不斷地融入了大眾體育,這與民族武術所具備的的大眾體育性質不謀而合,正如奧林匹克創始人顧拜旦所說,為群眾提供更多的便利體育條件,促進大眾體育鍛煉,簡化繁瑣的規則,建設更多的體育器械,掀起全民健身的體育熱潮,從而激勵更多的人加入體育運動的行列。

2武術運動的國際化發展需要

2.1加速武術運動的國際化發展

武術運動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特色項目之一,它擔負著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相接軌的重任。現如今,國際武聯己經舉辦了多次武術錦標賽,這標志著國際武術發展水平己日漸成熟。我國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得武術運動找到了更好的發展契機,民族武術步入奧運會舞臺不僅加快了武術國際化發展進程,同時也使得武術運動的內涵和精神更加飽滿。

2.2完善民族武術運動體系

武術運動登上奧運舞臺使得武術運動得到廣泛傳承和宣。一方面,它的發展倍受重視,更多的學者將精力放在武術運動的運動精神、競賽制度、套路研究、技能創新、賽制管理等研究中,奧林匹克為民族武術運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廣闊的舞臺,在其納百家言的過程中大大地促進其運動理論和實踐體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武術運動奧運競技性質的開發,使得比賽雙方對技能、戰術、策略的素養都發生較大改觀,運動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取勝難度,使競爭更為激烈,對武術運動體系的完善發揮重要作用。

3奧林匹克運動影響下的民族武術改革發展

3.1以競技套路為突破口的武術發展

在登上奧運會舞臺之后,武術運動面對國際化的發展趨向,不斷地創新改革和探索,力求在傳統的武術套路中挖掘競技性質的技能提高。武術動作在不斷追求高、新、難、美、穩的同時,還注重對動作規格和質量的要求,從而突出武術動作的整體演練水平。可操作性是指對比賽成績評價技術中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造成,從而提高客觀公正性。競技套路的改革使得評判系統更加公平、公正,得分系統透明度也比較明確,觀眾在欣賞比賽的同時還會評判武術,不僅滿足了觀眾對武術欣賞的需求,還符合奧林匹克運動理念。運動成績的好壞關系到競技水平的高低,可以充分培養運動員的競爭意識,養成良好的競爭風氣。可見,以競技武術運動為突破口,可突出民族武術運動的競技性,促進民族武術發展。

3.2堅持武術服務大眾的實踐性,提高武術的健身功能

篇9

一、群眾體育競賽促進小城鎮和諧社會法制觀念的形成

和諧社會是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因此,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促進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已經成為當前構建小城鎮和諧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應當認識到,我國社會生活的一些領域,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社會不公現象,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拉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這些現象的背后都有社會不公的影子,社會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到了社會不同階層的和諧相處。為使競爭具有平等、合理、有序性,在任何競爭中都需要制度、規則加以調控,整個社會生活與運動競賽無不如此。競賽規則、裁判過程與仲裁手段等法制手段,保障著競技體育的公正、公平。群眾體育中的競賽是在公平競爭的原則下,參賽各方充分發揮體能、技術、戰術、心理上的潛能,千方百計、全力以赴戰勝對手,以爭奪錦標為最終目的。競賽結果具有預先不確定性。競賽結果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其公平性,要求競賽過程具有公開性與透明性,為使競賽合理、有效,必須借助日益完善的競賽規則和法制手段。體育運動強烈的競爭性,鼓勵著參與者和觀摩者的競爭意識,張揚著公平競爭結果的權威性和合理性,倡導與灌輸著為維護競爭的公平、合理性而必須全力維護和加強的法制精神,從而促進了人的競爭意識和法制觀念等現代意識的形成。

二、群眾體育活動引領公平、正義

1.倡導公平、公正的體育理念,營造公平的社會氛圍。小城鎮和諧社會需要公平,公平是小城鎮和諧社會的要素之一,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平競爭是建設小城鎮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是公平與公正,維護公平與公正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它要求居民按照誠實信用、平等互利等原則從事社會話動,使得社會個體成員能在平等、有序的競爭環境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性,并按照貢獻大小公平地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體育是一種倡導重在參與、公平競爭的美好而純潔、積極而健康的活動,它常常以競爭形式出現,因此被視為現實社會競爭的反映。因為體育具有嚴格的規則,規則成為參賽者平等參與競爭的保障。比賽中,無論種族、膚色、如何不同,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無論參賽者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如何,人人平等,自由競爭,大家都有獲得冠軍的平等機會,不允許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贏得比賽。長期開展體育活動,有利于形成公平、正義、競爭、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為建立小城鎮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體育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在體育的育人過程中培養居民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傳播“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并在體育過程中真正體現“公平競爭”“自強不息”“團結協作”的體育理念,可以不斷完善居民的“生物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用高級別、高強度、高競技、高對抗性以及高競技意志品質的體育群體來影響小城鎮社會,會對小城鎮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它的強大滲透力會使小城鎮社會群體更加遵守社會規則和社會公德,使參與體育活動者和關聯者熱衷于集體利益的維護,對小城鎮社會不良現象的抵御,從而產生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積極效應,從而有效地影響和滲透到小城鎮社會中去。用現代體育文化滿足居民日益上升的不斷改進自身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在構建小城鎮和諧社會的同時,通過體育的獨特教育功能可以不斷提高居民的公平、正義理念。

三、群眾體育倡導誠信友愛,促進社會和諧

1.小城鎮體育是豐富和發展誠信友愛的極好平臺。居民通過體育行為的交流途徑是其他行為方式無法取代的。居民在參加體育活動中,通過身體的接觸、姿態的語言、行為的魅力、語言的情感等最直接交流途徑,可以培養協作互助的精神,展示競爭意識和公平觀念;促進友誼、增強團結,促進小城鎮人際關系的和諧。小城鎮體育活動的積極開展,為營造健康向上的濃厚氛圍、良好的小城鎮社會風氣和促進鄰里、同事、上下級親密關系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增強了小城鎮的誠信友愛精神。小城鎮體育活動包含著豐富的誠信友愛的內容,由于體育的組織環境輕松愉快,人際關系平等和諧,感情融洽友好,因此,體育活動為居民提供了交流、溝通、合作,成為改善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干群關系的極好平臺。

2.小城鎮體育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體育運動不僅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它將是小城鎮的一種生活方式。把體育生活化,使其融入到小城鎮居民的生活之中,通過廣泛開展體育競賽、健身娛樂等活動來安排閑暇時間,豐富業余生活,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消費,來豐富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質量,將會整體提高全民素質,形成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加速小城鎮和諧社會的構建。小城鎮體育為小城鎮社會群體的重新融合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使小城鎮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友好交往,暢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也將會增強黨和政府對整個社會的凝聚力,促進政府與居民的和諧發展。

四、群眾體育促進小城鎮和諧、社會安定有序

體育對提高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活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體育活動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增強了居民的體質,改變了居民的社會角色意識。通過體育角色的學習使居民掌握了與角色一致的權利、義務的規范和行為模式,這是小城鎮社會充滿活力的重要表現。其次,體育運動增加了人們交往的機會,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交朋識友也成為許多人參與體育的動機。再次,體育可以培養居民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體育比賽中的團體項目要求所有成員必須朝氣蓬勃、通力配合,才能實現共同的目標。通過達成某個目標的共同努力,能夠強化團隊成員間的信任和支持,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小城鎮社會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使小城鎮和諧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體育運動可以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氣氛,有利于社會的良性有序運行。長時間以來,在有組織的充滿競爭的競技體育活動中,盡管居民在所屬階層、性別、社會競爭等方面存在著差別和分歧,但居民可以在賽事中互相了解,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忘記彼此的差異和分歧,宣泄和消除不滿情緒及個人怨恨,使居民的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的疏導和釋放。它還有凝聚人心、穩定社會的潛在功能。由于居民都把心思聚集在了體育活動上,居民的秩序和規范意識就會在無形中得到顯著增強,各種事故和案件的發生率就會明顯減少,對社會的穩定具有意想不到的潛在功能效應。因此,開展體育活動對維護小城鎮和諧社會的安定有序,可以起到一種“安全閥”的作用。

五、群眾體育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篇10

體育報道中的“唯競技體育現象”

從廣義上講,體育應包括競技體育、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三個部分。我國在1995年分別出臺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強調社會體育、學校體育及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切實執行體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當前,我國廣大新聞媒體對體育的報道,往往根據體育項目的普及程度、項目的特點以及體育報道帶來的商業價值等方面來選擇報道的內容,這樣導致我國體育報道中競技體育完全占主導而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被忽視的不平衡現象。

報刊“唯競技體育現象”由來已久。自19世紀30年代以后,報刊便成為大眾傳播媒介,雖然電視、互聯網的興起對其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報刊以其自身的特點依然占據大眾傳播的主流。筆者對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多家報紙做出的調查數據顯示,競技體育新聞平均比率為83.56%,社會體育新聞平均比率為12.35%,而學校體育新聞則只有4.09%。因此,我們可以部分地觀測到,“唯競技體育現象”在報刊媒介中已經較為明顯。

電視“唯競技體育現象”表現突出。有關學者專門對體育新聞節目做過調查,發現在2006年的最后一周(12月25日至31日)中,CCTV-5的體育新聞咨詢節目《體育新聞》共播出134條新聞,其中競技體育新聞為114條,占85.1%;其他諸如場館建設、國際國內體育新聞評選等方面的13條,占9.7%;社會體育方面的只有7條,占5.2%。雖然其中并沒有提到學校體育的占有情況,但是我們從百分比中可以看出其占有量不超過5%。

網絡“唯競技體育現象”發展到極端。相關數據顯示,新華網、搜狐網和人民網中,所有鏈接都是競技體育內容,沒有任何鏈接與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相關。另外,筆者對多家新聞網站作出比較分析,除了“虎撲NBA”有兩條關于學校體育的新聞以外,其他所有新聞全部是競技體育新聞。可見在網絡媒體中,“唯競技體育現象”已經占據主導位置。

從以上對三大媒體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競技體育占據各媒體體育報道的絕對分量,有些媒體甚至將體育理解為競技體育。因此,在我國整個媒介中“唯競技體育現象”已經非常普遍。

“唯競技體育現象”背景分析

競技體育的泛娛樂化特性。競技體育借助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全球化和大眾傳媒的廣泛傳播,逐漸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主流。它經歷著由玩耍游戲競技體育的演變過程,可見其最初便具有娛樂功能。目前我國體育大眾傳播的娛樂化傾向,在某種意義上是競技體育泛娛樂化的文化景觀。圍繞著競技賽事,強調的是體育故事、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的傳播挖掘;在傳播符號的運用上,將語言符號的輕松詼諧、非語言符號的“夸張軟化”等引入其中。加之競技體育較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具有更強的激烈性、豐富性和懸念性等特點,使其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寵兒。從早期的德國體育娛樂節目《奪標》到當前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籃球公園》、《全明星猜想》等,處處可見體育娛樂化的印跡,這已經成為媒介傳播生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文化視野中的圖景之一。

社會和媒體對體育認識的缺位。從受眾的信息需求來看,競技體育也比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更具有優勢。受眾通常關注高水平的體育賽事,如對于足球迷來說,歐洲的五大聯賽和世界杯顯然要比某高校或社區舉行的足球賽更具吸引力。體育新聞的受眾多數為中青年男性,這一群體的心理更傾向于對抗性、競爭性和直觀性,因此擁有這些特性的競技體育對他們的吸引力將遠遠超出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

除此以外,高收視率的廣告收益和社會效益使各電視臺盲目追隨競技體育而忽視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媒介的報道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又誤導了受眾對體育及體育報道的認識,片面將競技體育等同于體育,收視熱情偏重于體育賽事等,因此形成了“唯競技體育現象”的惡性循環。

我國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學校體育發展的不平衡。我國曾一度過分強調競技體育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了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及學校體育發展極不平衡的現象。雖然以推動大眾體育發展為目的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使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獲得發展空間,但受到諸多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制約,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的發展步伐仍遠遠落后于競技體育,從而在體育報道中自然會出現“唯競技體育現象”。

解決“唯競技體育現象”的對策

第一,轉變觀念認識,加大政府和社會扶持力度。

倡導體育明星走進社區、走進校園。讓一些知名的體育運動員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和學校體育活動,如讓體育明星參加社區體育比賽的揭幕式,參與社會體育比賽,到學校給學生上體育課等。

加大社區體育和學校體育的投入。受傳統發展觀的影響和制約,我國城鄉社區及學校體育設施發展相對滯后,對此,政府必須加大社區體育和學校體育的投入,加大建設群眾體育場館和學校體育設施力度,加大對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活動的經費支持。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只有在有場地和有經費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才能給媒體提供足夠多的新聞素材。

第二,創新報道機制,提升體育傳媒工作者職業素養。

加強地方臺對社區體育和學校體育的報道。地方臺應加強對本地的社區體育、學校體育和大眾身邊體育事件的報道,讓群眾廣泛參與到社區體育和群眾體育活動之中,形成積極參與廣泛報道吸引眼球持續參與的良性發展格局。

開辟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專欄。可借鑒美國體育報道方式,設置針對學校體育報道的記者隊伍,開設專門的學校體育專版。在多數的美國媒體中,報道中學、大學的籃球聯賽、棒球聯賽等,甚至辟出專版刊登學校體育的成績和紀錄已經成為媒介在激烈競爭中取勝的重要法寶之一。我國在這點上,更應結合地區實際,構建專業性強、報道機制完善的傳播體系。

改變傳統的體育報道方式。體育傳媒工作者應積極探索新鮮的、有趣的并能吸引大眾的方式來報道體育新聞,轉變以往單一的、套路化的報道方式。如在體育新聞報道中插入一些健身小方法或小竅門,結合群眾和學生在實踐中的運用,讓群眾學到日常的一些鍛煉方法,使之在無形中關注到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認識到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

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是媒介經營遵循的客觀規律。因此,充分發揮媒介的“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功能顯得尤為突出。應使受眾在滿足欣賞高水平競技體育賽事的同時,獲得充分的社會體育方面的相關信息,以此培養受眾科學全面的體育觀,促進我國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學校體育的協調發展。

第三,豐富科研內涵,探索科學持續的報道理念。

體育實踐活動離不開相關理論指導。目前存在的競技體育報道占據主體,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報道相對弱化的現象,與學術界缺少這方面的研究和倡導也有一定關系。筆者在搜集、整理相關資料時發現,涉及此類問題的學術文章寥寥無幾,缺少對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社會屬性和傳播現狀的分析研究。因此,提高學術界對此類問題的關注程度,尋求現象產生的社會根源,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大力倡導體育報道均衡化,形成報道觀念和報道方式雙項提升優勢格局。

參考文獻:

1.楊文軒、陳琦:《體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周西寬:《體育基本理論教程》,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年版。

4.胡斌毅:《數字的魅力――北京奧運電視收視率分析》,《當代電視》,2008(9)。

5.薛文婷:《體育新聞不等于競技體育新聞》,《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6)。

6.阮偉:《我國大眾體育電視節目透視》,《電視研究》,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