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體育構成要素范文
時間:2023-07-13 17:30: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競技體育構成要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引言
新時期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能力是體教專業大學生運用知識的本領、為未來從事的體育教育活動所必需的專門能力。隨著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電子信息技術的融入,教學改革的深
入,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嚴峻挑戰。應對新的挑戰,只有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能力構成要素發生新變化,培養途徑需改革與創新,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
求。以實現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的復合型人才。
二、新時期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能力構成要素
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與書籍,新時期的體育教育大學生應具備以下綜合能力,主要包括:
1.體育教育專業基本專業能力
(1)體育教學能力(包括:制訂教學文件、組織教材教法、語言表達、管理能力、教學評價、處理偶發事件、合理利用場地器材的能力);(2)運動訓練能力(包括:制訂訓練計劃、科學選材、臨場指導訓練、合理訓練方法的能力);(3)從事課外體育運動的能力(包括:組織課外體育競賽活動、裁判、運動會的編排、一般醫務監督、制訂運動處方);(4)體育科研能力。
2.新時期體育教育專業必備的專業能力
(1)品德教育的能力;(2)持續學習的能力;(3)創新能力;(4)實習實踐的能力;(5)團隊合作的能力;(6)適應新環境的能力;(7)擔任社會指導員的能力;(8)掌握外語與運用多媒體工作的能力和社會競爭能力等。
三、對新時期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應具備的能力進行剖析
首先,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是面向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工作者,不僅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也很重要,其中道德修養是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的必備條件。師德是否純潔高尚,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有必要加強品德教育,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教師素質。
其次,新時期的體育教師不能像以前那樣墨守成規,循規蹈矩,我們需要的是創新,只有在教學中,勤于思考、積極進取,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體教專業的大學生只有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才能更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只有持之以恒地學習,不斷接受新知識才會有不斷的創新。
第三,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使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使得未來的體育教師應不斷地改變和充實自身的知識。這就要求當今的學校教育應當“面向未來”,不能簡單滿足和局限于今天已有知識的傳授,而應特別突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強調對學生持續學習能力的
培養。因此,體育教育專業在未來人才能力的培養上,將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適應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并培養學生終身學習
的理念為目標。
四、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能力的培養
1.品德教育能力的培養
當前學校并非不重視學生品德教育的培養,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走過場,提升師德最關鍵的途徑是自我修養,開展法制宣傳講座,提高道德意識。邀請師德典范者作專題報告,組織開展討論會,充分發揮典型人物的激勵、引領作用。
2.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重視學生專業技能與專業素質的同時,要培養終生學習的觀念。例如,經常在課堂上開展相關討論,使學生在討論中自主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學校組織開展相關的講座,通過權威效應使學生認識到樹立終生學習觀念的必要性。在此期間,學??梢蚤_展模擬職場大賽讓新生認識到以后競爭的激勵與殘酷,讓學生樹立必須學習的理念。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多看書、多看報、多思考,積極接受新鮮事物,努力創新鉆研,使他們的持續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3.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
大力推廣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活動,合理地引導學生參與社團活動。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活動促進學習型團隊的建立。學生以小組方式共同研讀、討論某一特定的教學模式或技巧,以熟悉、掌握教學模式或技巧的基礎?;ハ喙膭睿o予隊友最大的支持。為了促進隊員的進步與能力的提升,仍需來自隊友提供的適度的鼓勵、協助、教學觀察和回饋。
4.創新能力的培養
墨守成規的體育教學方法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唯有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要大膽改革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創新教育體系。
5.體育社會指導員能力的培養
“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提倡,人們余暇時間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體育鍛煉的行列,這也使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生可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去社區為體育鍛煉的群眾指導正確的鍛煉方法,到青少年俱樂部協助教練員完
成訓練與比賽的任務,為一些企事業單位的員工,有針對性地設計健身計劃。
6.適應教學環境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使他們將來成為教師以后,無論是分配到條件多么艱苦的地方,都要能夠臨危不懼、胸有成竹、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在學校組織學生到艱苦的地方鍛煉、實習實訓時,教師只給予教學上的幫助,學生獨立完成實習任務,挖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參加社會組織的實踐活動,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在實踐中提高適應能力。
五、結論
新時期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能力構成要素除了應具備的專業能力以外,應重點突出品德教育的能力、創新能力、持續學習能力、團隊學習與合作能力、適應教學環境的能力、社會競爭的能力等。只有具備了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才能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
要采用多種途徑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提高專業
人才培養質量,適應新時期社會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周典明.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改革與發展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
篇2
摘 要 對于競技跆拳道而言,核心競技能力是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的關鍵,隨著競技體育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競技運動的規則相應改變,水平要求也有了提高與改善。因此,核心競爭能力的構成要素也發生了轉變,本文試對跆拳運動的核心競爭能力與制勝對策進行分析探討,旨在為今后的跆拳道競技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 核心競爭能力 制勝對策 競技跆拳運動
跆拳道運動起源于朝鮮半島,早期由朝鮮三國時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來,是韓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拳擊術,于2000年正式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深受人們的喜愛與歡迎。其競技比賽的類目諸多,作為競技運動的一種,核心競爭能力對跆拳運動而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的關鍵。隨著競技體育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競技運動規則相應改變,水平要求也有了提高與改善。因此,核心競爭能力的構成要素也發生了轉變,研究競技跆拳運動的核心競爭能力與制勝對策具有極其深遠的價值。只有“正確的處理好核心競技能力與整體競技能力的關系,以核心競技能力推動整體競技能力的發展,才能取得競技比賽決定性的勝利[1]。”
一、競技跆拳運動核心競技能力的構成要素
“競技能力是由體能、技能、站能、心能和智能這5要素所構成并綜合地表現在競技活動過程之中的運動員參賽能力,所謂核心競爭能力是指運動員競技能力中,對運動員比賽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競技能力因子[2]。”要想把握競技跆拳運動的核心競技能力,就要先了解競技跆拳運動的項目特征。
競技跆拳運動的主要技術動作集中在腿部,拳法僅起到輔助作用,在跆拳道中,腿法主要為前踢、橫踢、側踢、后旋踢、下劈等,其中,在競技比賽中運用情況最多且最易得分的為橫踢、前踢、跳踢,這是因為這幾種腿法具有高度的快捷靈敏性,由此可見,跆拳道的攻擊講求“迅猛”,與此同時,為了避免腿法落空,競技運動員要能夠對時間與空間有著極其精準的判斷,如果對距離的把握不準,就很難進行攻擊和防守,只有“快、準、穩、狠”,跆拳運動員才能以極強的反應力實現躲避和進攻,才能在比賽中盡可能地獲取分數。所以,跆拳道的核心競技能力便是智能、技能、體能、心能這四要素的綜合構成。
(一)競技跆拳道的w能特征
體能是跆拳道技能能夠縱情發揮的前提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體能保障,競技跆拳道將很難達到優異的效果。體能不僅僅是指身體機能,也包括了運動員自身的身體形態與運動素質。誠如舉重、游泳等競技運動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有要求一樣,跆拳道競技運動也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有比較具體的規定。首先,運動員應身材較高、下肢較長,體態輕盈,脂肪含量較低,具有足夠發達的下肢肌肉和腰、腹肌肉,這樣其才可以在比賽中做到準確攻擊對方的頭部等有效位置。運動素質和身體機能對運動員而言同樣關鍵,身體機能可以保障其競技堅持的時長,運動素質保障其靈敏性、反應力、柔韌性,使其可以準確攻擊和閃避。
(二)競技跆拳道的智能特征
有人認為競技跆拳道運動不需要智能,只要身體素質好便可,這是思想上的謬誤,智能是競技跆拳道比賽的核心能力,只有對整場比賽局勢有著良好的觀察能力與判斷能力,敏銳地感知著對手的舉動,才能夠準確、迅速、有效地采取對應策略,達到攻擊或防范的目的。
(三)競技跆拳道的心能特征
心能主要是指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在競技場上,心理素質往往是決定運動員能否有效發揮自身身體潛能的關鍵因素,心理素質較差的運動員在比賽前會因對勝利的過度渴望或對對手的擔憂恐懼而造成嚴重的緊張焦慮,這種情緒會影響其技術水平,使其不能夠正常地、專注地投入到比賽中,發揮出自身的最優潛質。
競技跆拳運動需要運動員高度集中其注意力,在比賽中以堅韌的意志頑強對抗,如果稍有松懈、慌亂、屈服,就會立刻暴露出破綻,被對手擊敗。一名優秀的競技跆拳運動員應該意志堅定、心智明晰、精力專注。
(四)競技跆拳道的技能特征
跆拳道技能不僅是運動員的自身技術水平,也是其對于各種腿法的領悟理解能力,這樣其才可以將有限的腿法、拳法組合成一種具有復合性的技能系統,配合著對方的攻擊或防范得以施展。只有掌握了精湛的技能,對各項技能的特點熟爛于心,才能找出對手的破綻與失誤力求有效分數??梢哉f,技能是跆拳道運動員的最為核心的競技能力,技能水平越高,其心能、智能也就更加完善成熟,才能更好地駕馭比賽。
二、競技跆拳運動的制勝對策
競技跆拳運動的制勝對策是根據其核心競技能力因素構成分析而出的,首先選拔合適的具有可塑性的運動員,綜合考慮其身體形態、運動素質、心理素質等,對于突出者進行重點培訓,使其能夠不斷地成長。其次是有所針對地訓練運動員,通過一些負荷運動、專項訓練借以加強其體能,通過模擬對打練習提高其心智能力。只有不斷地查漏補缺,發現自身不足加以強化,運動員的各項能力才會有所增進。
三、結論
只有正確地把握核心競技能力與競技跆拳運動之間的規律,才能有效地采取策略,贏得勝利,加強核心競技能力不僅是跆拳運動的制勝關鍵,還是跆拳運動的靈魂,不斷完善自身的核心競技能力,是一名出色跆拳運動員的價值實現要求,是其尊重跆拳競技運動的真正體現。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運動訓練學;競技能力結構模型;系統性;皮球理論模型
中圖分類號:G80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 號:1007-3612(2010)02-0116-03
An Analysis of Athletic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Establishment of Ball Theory
LI Yan, DONG Yunzhen, LI Ke
(P. E. School,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The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athletes’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is ne of the main steps for athletes’ mode training. Although the present structu re model of athletic capacity has been studi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ere till exist many drawbacks. The new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 and cha os, has shown such advantages as integrity, visuality, dynamic and fuzzification , which has interpreted its features and changes, and has compensated the defect 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mode of athletic capacity structu re; systematization; ball theory
競技能力即指運動員的參賽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術 能力、運動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構成,并綜合地表現于專項競技的過程之中[1]。作 為生產運 動成績的運動訓練過程,其核心任務便是發展和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故競技能力在運動 訓練理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研究并建立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模型,是實施模式訓練的重要工作環節。因此,國內 外許多訓練學學者對競技能力結構模型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各種獨立或者互為補充的競技能 力結構模型,比如“木桶理論模型”、“雙子模型”、“膠泥理論模型”、“合金理論模型 ”等等,這些研究深入地揭示了競技能力的內涵和要義,填補了競技能力的理論研究空白, 有力推動了運動訓練實踐研究的發展。同時,上述研究也存在了不足和缺點,因此本文以模 型的系統性特點為切入點,對現有的競技能力結構模型進行分析研究,取長補短,建立新的 競技能力結構模型,以求教于專家。
1 現有競技能力結構模型的梳理與評價
為了更好地研究競技能力,運動訓練學學者們提出了多種理論模型進行研究,如“木桶 理論”、“合金理論”、“雙子模型”等,但是對這些構建的模型,學者們存在很大的爭議 ,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商榷。本文以系統論為切入點,嘗試性提出一種新的競技能 力結構模型,因此,需要以系統論的觀點對現有的理論模型進行簡單地梳理和評價。
木桶理論強調競技能力的全面性[2],過分專注于競技能力構成中“短板”的 作用,而 卻在相當的程度上忽視了“長板”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沒有能夠準確的解釋競技能力各要 素之間存在的動態的,可遷移的互補關系[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木桶中的“短板”在決定木桶容量大小時單 獨起到決 定性作用,而在競技運動過程中,競技能力各要素之間都是通過整體展現的,每個要素不可 能單獨對競技能力水平起到決定作用,也就是說,無論“長板”或“短板”都是靠影響其他 “板子”的作用來影響整體的容積。這是以往研究中被遺漏的地方。同時,競技能力結構作 為一個系統,具有整體性的內涵,而木桶理論忽視了桶內水質的發展變化,因為不論是木桶 的長板也好,短板也好,僅是系統的外部構成,而桶內水質的變化才能突出系統的本質特性 。
合金理論[4]主要強調了人體運動能力的構成不僅僅是各種運動素質的簡單疊 加,而是 類似于合金,其總體性能由各組成單質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形成,它由競技能力 整體出發,突出地反映了競技能力的補償效應,從這點來看它要優于木桶理論。但“合金理 論”卻忽視了運動競技能力的生物性能,并非金屬或其他要素構成的系統,它應該具有動態 性和開放性。而合金是一次成型,無法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內的自復制、自同化、自催 化、自反饋。因此,“合金理論”模型最大的缺點是忽視了系統的動態變化,尤其是在時間 和空間的變化,無法直觀地體現出競技能力在時空轉換中的變化特點,表現出剛性太強的缺 點,故不宜用其解釋競技能力的結構。
膠泥模型理論和積木模型理論是田麥久博士在木桶模型理論的基礎上對競技能力的深入 探討研究。膠泥理論的提出是考慮到競技能力各構成要素的互補性、整體性、整合性與內部 可遷移性,即膠泥理論是嘗試描述各因素之間整合后的融合。熊焰等人對此提出了疑問
[5] 。筆者認為,這種融合表現出來的只是膠泥之間簡單的滲透和移位,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并 不符合競技能力結構是一復雜系統的命題。積木模型是對運動員競技能力非衡結構及其補償 效應的直觀展示[6],但是其直觀表現是積木的簡單疊加,沒有以系統的角度去解 釋競技能力。
雙子模型理論[6]是田麥久博士將 “木桶模型”與“積木模型”合二為一而提 出來,體 現出了競技能力結構之間的動態關系與效能對運動員競技能力各因素的轉移與補償,以嘗試 完善木桶理論的不足。但構建模型的目的是簡化研究問題,突出本質,而用兩個互補模型來 解釋競技能力,形式上過于復雜。況且從前面的分析來看,積木模型并不能從本質上解釋競 技能力的狀態變化。
綜上所知,現有的模型理論在解釋競技能力結構的系統性方面出現了問題,有的理論模 型雖然具備系統的部分特點和要素,但不符合人體系統的特點,不能體現系統的演化過程, 缺乏動態性和開放性,有的理論模型完全缺失了系統的特點和要素,當然就無法從系統的角 度完整地描述競技能力結構。
2 現有模型理論的完善與補充――皮球模型理論提出與建立
2.1 皮球模型理論建立的理論依據
2.1.1 系統理論
貝塔朗菲認為,系統可以定義為相互作用著的若干要素的復合體。一般認為,整體性、 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但是系統有三 項是普遍的、本質的東西:其一是系統的整體性;其二是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 素所組成;其三是系統受環境影響和干擾,和環境相互發生作用。從實際情形來看,任何系 統都必須具備這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不成其為系統。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貝塔朗菲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新 質。他用亞里斯多德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來說明系統的整體性,反對那種認為要 素性能好,整體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說明整體的機械論的觀點。同時認為,系統中各要素不 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 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素是整體中的要素,如果將要素從系統整體中割離出 來,它將失去要素的作用[7]。
競技能力結構是一復雜的、多維系統,其形式結構特征表現為“非加和性,各子因素是 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非簡單的疊加”,在競技能力系統演化過程中有“自組織、自同構 、自催化、自反饋等幾種普遍形態,在競技能力發展的高級階段有內隨機性、局部不穩定性 的變化規律”[5,8]。因此,在建立競技能力結構模型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模型的 系統性特 征,即模型的整體性、模型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模型與外界環境的互動關系。同時, 競技能力作為人體運動特征表現,該模型應該具有開放性,而非封閉性。
2.1.2 混沌理論
混沌理論是對確定性系統中出現的內在“隨機過程”形成的途徑、機制的研討?;煦缋?論(Chaos theory)是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討動態系統中無法用單 一的數據關系,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系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之行為。
混沌現象發生于易變動的物體或系統,該物體在行動之初極為單純,但經過一定規則的 連續變動之后,卻產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狀態。但是此種混沌狀態不同于一般 雜亂無章的混亂狀況,此一混沌現象經過長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從中理出某種規則出 來[9]。
由于運動訓練的對象是人,人是隨時變動起伏的個體,而訓練的過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 準則,并歷經長期的互動,因此,相當符合混沌理論的架構。也因此,依據混沌理論,人體 競技能力系統容易產生無法預期的結果。此結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負面的。不論是 正面或是負面的,重要的是,運動訓練的成效或運動訓練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觀察之外,更應 該累積長期數據,從中分析出可能的脈絡出來,以增加運動訓練效果的可預測性,并運用其 擴大訓練效果。
2.2 皮球模型的建立及意義
“皮球理論模型”以人的生物體特征為基礎,從系統的角度出發,遵循系統性特征,并 參照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的規律而建立起來的競技能力結構模型。對于抽象而成的競技能力 結構模型,是以具有彈性的皮球為主體,皮球外形是由五瓣組成,分別代表競技能力的五個 要素: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心理能力和智力,這五個球瓣組成一個具有一定彈性的球體 ,每一要素在球體內部分別占有不同的空間(圖1)。
該模型的特點是任何要素發生變化均可通過皮球彈性的變化來代表,在外部空間即表示 運動員總體競技能力的變化。同時,該模型不是封閉的系統,皮球可以通過氣門與外界發生 聯系,具有開放性,因此,該模型完全具備了系統的基本特征。
皮球模型的建立,首先從整體的角度,比較全面地概括了競技能力結構的特征和變化, 彌補了以前模型的片面和缺陷,有利于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競技能力的構成和發展變化,豐富 了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理論研究內容。其次,通過模型的建立,以簡便直觀的方式展現競技能 力結構,更有利于在實施訓練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能夠通過競技能力結構特點 的變化進行預測,以便更好地發展運動員的競技能力。
2.3 皮球模型的特征
新構建的皮球模型,從系統的角度出發,與以往模型相比,具有以下無可比擬的優勢特 征:
2.3.1 整體性特征
整體性特征是系統論最顯著的特點。以往的競技能力結構模型都很好地強調其整體性特 征,但也存在缺陷。如“合金理論”模型強調了以系統論的整體性特征為出發點,但系統的 整體性是以系統的有機關聯性為保證的,“合金理論”僅強調了系統內部諸要素相互關聯、 相互作用,卻回避了系統的開放性,即系統與外部環境有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有相應 的輸入和輸出[10]。皮球理論模型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既有各要素緊密結合的 形成的具 有一定彈性的球體,又有氣門與外部環境發生聯系,進行能量、信息的交換。正如競技能力 的各構成要素體、技、戰、心、智一樣,在運動訓練的引導過程下,使這一整體不斷發生著 深刻的變化,同時通過信息的反饋作用,與教練員以及外界訓練環境進行信息的互換來影響 自身的競技能力狀態。因此,皮球理論模型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重從整體與部分之間、整 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中研究競技能力,從而可以達到全面地、最佳地解決問題的目 的。
2.3.2 直觀性和動態性特征
皮球理論模型的直觀性和動態性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動態性特征 ,這也是以往模型沒有解決的問題。皮球模型以皮球這種具有一定空間立體形態的模型作為 競技能力的體現。皮球模型可以充分利用皮球彈性的變化來直觀地、動態地表現和判斷運動 員在比賽過程中或者訓練周期中競技能力總體水平的高低。如果某一階段,運動員的競技能 力水平提高,則皮球彈性變大,可以彈得更高,反之,某一階段運動員競技能力下降,則皮 球彈性變小,皮球的彈起高度下降。因此,運動員在運動訓練過程中以及比賽時競技能力水 平的提高或下降,都可以通過皮球模型的彈性變化直觀體現出來。
同時,這種動態性還可以反映競技能力與競賽環境的互動關系。所謂的競賽環境,這里 特指施加于該模型的外在壓力。在一定范圍內,外界壓力越大,競技能力的皮球模型反應越 強烈,即競賽時的超水平發揮。但外界壓力超出模型所承受的范圍,模型就會爆裂,即競技 能力的結構遭到破壞,運動員競賽時的發揮失常(圖2)。
2.3.3 混沌性特征
皮球理論模型的混沌性特征是基于混沌理論提出來的。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發展變化存在 著混沌狀態,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可預期的結果。劉大慶博士的研究表明,運動 員競技能力的構成因素中某種素質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發展的素質或能力在一定 范圍內予以彌補和代償使其總體競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11]。但這種補償 作用同樣具有不 確定性,心理水平的提高對運動員的技術能力、戰術能力以及體能會有何影響?競技能力各 要素之間到底是怎樣發生相互聯系?這里面存在著“黑箱現象”,許多問題很難有明確地解 釋。另外,在運動員競技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訓練因素和非訓練因素等都會對其產生影 響,而這些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預測的。皮球理論模型正好以其內部的封閉型和不可視 性來體現競技能力發展變化過程中的混沌性特征。當然,我們應該知道,這種混沌性并非沒 有規律可言,否則根本談不上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我們可以通過系統地把握運動員的訓練信 息和行為功能的變化進行科學掌控。
3 結 論
在理論研究中,模型的意義應當引起重視。我們應將現實訓練中新鮮信息注入模型予以 理解、解釋,使模型不斷更新,并以更新后的模型繼續關照運動訓練和競賽的實踐,以實現 二者動態開放式的反饋、互動。以往的模型在某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釋競技能力的結構和變 化問題,但是無法從系統的角度整體、全面地分析。皮球理論模型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而且表現出獨有的優越性。
不可否認,皮球理論模型畢竟只是一次探討性的研究,給大家以啟示,并不能全面地解 釋競技能力的發展變化。另外,任何一個模型的提出只是對一種理論的朦朧預期,要真正達 到目標,還需要克服一系列理論上問題,即需要對模型進行檢驗。這一過程必將是一個充滿 爭論和質疑的過程。我們也期待在不斷的爭論和修正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競技能力的本質 和內涵,這也是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之一。
參考文獻:
[1] 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68.
[2] [日]根本勇.林棟譯.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J].冰雪運動,1987,(2):10-14.
[3] 田麥久,劉大慶,熊焰.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展與“雙子模型”的建立[J].體育科 學,2007,27(7):3-6.
[4] 李凱.合金理論初探[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16(1):1-4.
[5] 熊焰,孔祥寧,李景麗.競技能力結構理論評價[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1):5 5-57.
[6] 田麥久.我國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新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3):145 -148.
[7] baike.省略/view/62521.htm.
[8] 鄭念軍,劉新民,劉興,等.競技能力新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18(1):51-53 .
[9] baike.省略/view/38935.htm.
篇4
關鍵詞:體育隱蔽課程現狀月 構建
一、什么是體育隱蔽性課程
對隱蔽課程的解釋,通過文獻可以發現多種定義,如:有學者把隱性課程看作“第三類課程”,即“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非計劃的學習活動”; 校園文化建設等等。綜合起來,目前基本上統一為:隱蔽課程是指學校范圍內除顯性課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體化的教育目標規范設計的校園文化要素的統稱,它屬于學校文化的一部分。在這種解釋的基礎上,我們試將體育隱蔽課程定義為:學校范圍內,按照教育目的和學校體育目標,以內隱的、間接的方式呈現的,經過規范設計的體育文化要素的總和。
相對來說,傳統體育是以技擊、保健養生、娛樂表演為基本表現形式,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以崇尚人的內在氣質、品格與精神修養為價值取向的一種競技體育活動。從以上就可以看出傳統體育是直接的體育教育方式而體育隱蔽課程是間接的方式呈現。
二、體育隱蔽性課程的構成要素
要使體育隱蔽課程的實施得以現實,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其真實含義和構成要素。從定義的解釋來看,體育隱蔽課程的內涵非常豐富,但可以從物質和精神層面將其表現形式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類。
2.1體育隱蔽性課程的物質文化要素。學校體育物質文化主要是指包括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時間空間、地理位置等學校內部的各種隱性的體育物質、物理因素構成。
2.2體育隱蔽性課程的精神文化要素。體育隱蔽課程的精神文化要素涵蓋的內容將更為廣泛,也更為抽象。主要由實體性精神文化(體育場地、設施、器材、地理位置、時間空間)和非實體性精神文化(自然、社會、文化)構成,它對師生的在體育鍛煉的理念、心理活動和行為,以至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都有著非常巨大的、潛在的影響力。
體育隱蔽課程主要是以各種競賽場面和技戰術練習中的和諧美的形式來表現的。如校園體育比賽,參加者都是集體中的一員,受規則約束,都必須為集體榮譽而拼搏。這種大都是以集體的形式出現,它所形成的體育氛圍和環境、集體輿論等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集體主義榮譽感。這些對于學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人際交往能力都能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中小學體育隱蔽性課程在體育課程中的現狀
3.1物質文化要素。結果表明,上課時教師對場地的布置不滿意的為54%;對學校體育場館設施不滿意占41%;認為體育場館不符合學生身體發展需要者占61%;對體育場地綠化不滿意者占65%;對體育教學環境不滿意者占59%;對上課所用器械不滿意者占38%;。由此可見,在如沅江市一樣的中小學中還普遍存在著體育場館嚴重不足的現象。另外,中小學場地設施成人化的現象還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這些學校為了求形象、達標準、迎檢查、撐面子,盡管“讓中羞澀”,還是要把本就非常有限的體育經費大都用于購置“標準化”、“競技化”、“成人化”的體育器材,建設一些華而不實的體育場館,而對于既能開發學生的多種活動能力,培養學生眾多體育興趣而且也易為學生所接受,又適合我國當今學校體育經費嚴重不足現狀的設施。
3.2精神文化要素。體育隱蔽課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學校體育傳統與氣氛,在體育活動中形成的各種人際關系,教師人格品質狀況等體育文化。
3.2.1體育活動中的人際關系。學校作為社會的縮影,師生關系是學生離開家庭步入社會所面臨的一種最為重要的人際關系。如何通過學校教育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值得我們研究。在學校里,其他學科的學習局限于課堂中,以傳授知識為主,無法兼顧道德教育。跟據在學校學生中隨機對300名學生的訪談調查,學生主要通過課外活動及體育課進行交往。
3.2.2中小學生對體育課的態度。在體育課堂社會中,群體中的每個成員,既有個體練習的行為,又有集體相互配合練習的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思想、情感、技術、知識等多種信息的交流。加上體育活動具有競爭性特點,能激起學生的好勝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勇氣和毅力,為使團體獲勝,同學們往往同心協力,互幫互助,相互勉勵。
3.2.3教師的教學風格影響學生人際交往。由于依賴性,保守性嚴重限制了學生有關能力的發展,常造成學生注意力易分散,上課氣氛緊張,師生之間的情感缺少共鳴。這種教學模式無法提供充足的空間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創新,抑制了學生發展的空間。
3.2.4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影響學生人際交往。一般學校都按行政分班,特別是在高三,由于文理班男女人數不均,常造成一位老師只上20幾位男生,另一位老師就得上70幾個女生的現象。而在班級進行分組練習時,教師為了方便,省時間,通常按小組、高矮分,按這種方式分組:一、一味強調統一的標準和要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體能的個體差異, 導致體能好的學生產生饑餓感,體能低的學生產生厭學或畏學,這不光是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還會導致培養學生終身鍛煉意識的嚴重失誤。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
3.2.5師生比例影響學生人際交往。在普通中學,一般師生比例為1:40,更甚者1:50或1:60,體育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的一大特點為:它的教學場所多為室外,上課時受到的外界干擾要比室內課大許多。學生的注意力易受干擾,加以體育課活動范圍大,形式多樣,教師難免顧此失彼。教師大部分精力集中于維持課堂紀律,調動隊伍,注意安全性方面,難有余力顧及到學生的想法,人際關系的建立等更為重要的方面。教師無法發揮其上課的特點,學生的潛力也無法得以挖掘。
3.2.6學校體育傳統與風氣狀況。中小學體育傳統文化的形成狀況差的占40%;體育傳統與氣氛對體育目標的實現起積極作用的僅占23%;75%的學校對舉辦體育節的作用認識不足;學校宣傳體育較好的只占32%;65%的學校在體育信息傳播方面做的不夠好;近一半的學校體育教師對上體育課時學生的著裝沒有做要求。
3.2.7體育教師的品質狀況。體育教師的品質是體育隱蔽課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作為一名合格優秀的體育教師應具備哪些優良品質?結果顯示:體育教師應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質的順序是:高度的熱心和負責的態度,、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技術全面知識豐富,能客觀、公正地看待學生,能以嚴肅、平靜的方式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對學生有耐心。以上品質除“技術全面、知識豐富是教師專業能力外,其他都屬于職業修養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體育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能理,更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注重個人修養。
四、結論
4.1小學體育隱蔽課程開展的情況不是很好。
4.2小學體育隱蔽課程的物質文化要素還比較欠缺。
4.3學校、領導、以及教師在體育隱蔽課程的物質文化要素上還認識不夠清楚。
4.4體育教師往往沒有意識到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技能知識,還要具備較高的人格品質。
4.5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不夠和諧。
參考文獻
[1]曲宗湖.體育隱蔽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實踐[M]
[2]楊鐵黎.體育教學設計與教案編寫[M]
[3]鄒渝.論高校隱蔽課程[J]
篇5
在有些交換場地的比賽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等,觀眾為更好地近距離觀看自己喜愛的隊伍并為其吶喊助威,也會出現伴隨著比賽雙方運動員交換場地,改變自己觀看位置的現象。2012倫敦奧運會也首次提出了“社交奧運”的概念。隨著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社交網絡全面融入倫敦奧運會,不僅成為運動員與粉絲互動的平臺,還變成公眾參與奧運的全新渠道。營銷人員、體育迷、運動員都通過社交媒體渠道表達觀點,借助社交媒體鼓勵各方人員的信息互動,使得這屆奧運成為首屆、真正的“社交奧運”。這一全新理念對互動觀演模式注入新的生命,對體育建筑設計提出了全新的功能需求。
2.互動觀演模式的發展歷程與從屬界定
“觀演關系”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時代的“觀眾和演員完全分開”發展到了阿爾托以強烈的舞臺效果刺激觀眾,追求“真實刺激”感官效果的殘酷劇場。在漫長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出現了“觀演分離”、“觀演有限接觸”、“觀演有限參與”、“觀演結合”等多個模式。互動觀演模式應從屬于“觀演有限接觸”這一模式,即競技比賽中運動員主動突破了“觀演”的界線,運用行動或語言影響觀眾,同時觀眾也給與一定的回應。這種觀演關系的主動方是運動員,觀眾是完全接受的被動方,觀眾反應并不是競技比賽的主要部分,只能反作用于運動員,更好地促進運動員競技發揮。
3.互動觀演模式的構成要素與存在條件
在體育建筑中運動員的比賽是互動觀演模式的中心核心要素,觀演模式的開展都圍繞著運動員的競技比賽進行。這也是互動觀演關系成立的一個前提。觀眾的觀看不是競技比賽的核心要素,但它是與競技比賽同樣重要的接受活動,是構成要素。缺少觀眾,競技比賽就是不完整的。同時在競技比賽和觀眾之間還要存在一定的距離要素,適當的距離既可保證運動員在競技比賽中的比賽空間,不受觀眾的干擾影響,又可以保證運動員和觀眾在傳遞信息的互動過程中不會因距離過遠而發生信息流失。要實現這個互動的過程一般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要有適當的互動距離。不同的競技比賽需要建立不同的觀演關系,而不同的觀演關系又需要不同的觀賞距離來支撐主體運動員的比賽。最佳設計為不影響運動員競技比賽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拉近運動員和觀眾的距離。在體育建筑設計中常用設計辦法有設置緩沖帶、布置交通溝、運動員和觀眾流線分離等。
要有暢通的聯系渠道。信息的傳遞需要簡潔、快速、不失真的渠道。運動員的信息傳遞到現場觀眾一般都是用聲音、語言、肢體動作所表達的,需要音響、現場屏幕等放大設備轉遞到廣大觀眾;而觀眾傳達給運動員的信息渠道則比較簡陋,只能通過吶喊、口哨、樂器、揮舞旗幟、衣著化妝等手段進行表達,至于信息的傳達度,肯定是大打折扣的。要有反應的變化空間。在競技比賽中,運動員想表達自己還受諸多物理空間所限制的,想向觀眾索要助威引起共鳴,但場地空間太大聲音不能達到,用肢體語言表達信息又有限。觀眾為追逐運動場上的偶像,希望能盡可能的靠近運動員為其吶喊打氣助威,但觀眾席座席為固定座席,不能隨之移動。這一需求也促進了能隨運動員比賽變化而移動的觀賞座席的出現。要有良性的反饋循環。運動員在競技比賽所傳遞的信息有些是單方面通過電視信號等技術手段傳遞給觀眾的,如電視機前的觀眾。但場外觀眾的反應不能及時的反饋給運動員,造成了運動員的孤單失落感,從而影響比賽成績。所以建立良性的反饋循環,能使運動員和觀眾雙方面都得以信心滿滿、熱情高漲,使運動員進入最佳比賽狀態,取得優異的體育成績,同時也使觀眾的情緒得以釋放,提高觀眾的心理滿足程度。
4.在體育建筑設計中的應對策略與具體手法
從單純的重視競技場上的比賽,到比賽時關照觀眾,再到重視觀眾,甚至讓觀眾成為競技比賽的一部分,我們看到觀演模式的表達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變化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是理念上的。這些變化對體育建筑的設計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同時客觀上也促動了體育建筑的不斷發展與功能創新。
4.1比賽場地多能化
場地是體育設施的靈魂,對場地的可動性進行技術研究是探究核心問題、直擊主要矛盾的必由途徑。
4.1.1大小改變
體育比賽場地的大小變換是發生次數最頻繁、最容易被人們看到的變化。為滿足不同比賽的需求,容納更多的比賽內容,有充分的空間讓運動員和觀眾更好地互動,一般情況下,場地大小有如下變化。比賽場地整體擴大:利用不同比賽場地的大小差異空間作為運動員與觀眾互動的環道。1998年法國世界杯的主體育場可以從固定的中層看臺和高看臺下移出或縮進15米,在足球或橄欖球比賽時,移動看臺可拉出放置在跑道上以容納更多的觀眾。在田徑比賽時,移動看臺可后退15米,部分縮進到移動看臺的下面。比賽場地結合擴大:利用正式比賽場地旁的訓練場地、舞臺、活動房等,采用可動隔斷、移墻等方式,把兩個功能不同的空間結合為一個大空間。黑河市體育館,對場地布置采取了橫向擺放,訓練館位于場地長向的一端,之間隔以可動的幕布,既可以在需要時把場地擴大到極限,又可以根據建設者的經濟條件,根據不同的需要對入口層的座席進行取舍,有著更強的可變靈活性。
4.1.2升降運動
有些觀賞性較強的比賽和表演,如職業格斗、演唱會等,為創造一定的比賽和表演氛圍,達到特定的藝術效果,迫切需要場地能隨著比賽或演出的進程而進行變化。當體育場館內存在固定看臺時,固定看臺的視點是確定的、不能再改變的,可以滿足場地減小時的視線要求而在場地擴大時,設計視點也隨之向外擴大,只能采用預留地坑、場地下內置液壓設備,使比賽場地或舞臺能向上緩慢移動,以提升視點,滿足固定看臺觀眾通視的要求。GMP的2008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概念設計方案,是大規模使用液壓機進行場地升降的一個較好的例子。液壓式升降場地不但被廣泛地利用在固定的場地上,在日本福岡體育館還通過對游泳館池底進行液壓升降,完成游泳館到體育館之間的轉換。
4.1.3平緩轉動
隨著“旋轉舞臺”、“旋轉餐廳”等技術條件的不斷成熟,使整個競技比賽場地的平緩轉動也成為可能。通過場地下的曲線滑軌和電動小滑車的應用,整個比賽場地可以圍繞著比賽場地的圓心做緩慢地水平轉動,實現運動員在交換場地時把場地緩慢轉動到自己的觀眾方,無需觀眾離開座位就可以縮減運動員和觀眾間的互動距離,實現觀眾最大限度接近運動員的需求。
4.1.4水平移動
小規模的比賽可以利用大場地進行水平移動式的比賽。競技比賽的場地,可以根據比賽的輸贏情況向不同觀眾的拉拉隊不斷靠近,比分領先的越多,向本方觀眾靠近的距離越近,就更能促動觀眾和運動員的觀演熱情,從而促使運動員發揮出最好的成績。比賽場地的大小改變、升降、轉動、移動等也不是單一的、非此即彼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簡單運動可以結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復雜運動,進而使比賽場地的變化呈現出豐富多彩形式,能為互動觀演模式的需求提供各種嶄新的、突破性的建筑支持。
4.2觀眾座席靈活化
大多數競技比賽如籃球、排球、足球等對場地要求比較嚴格,不允許任何移動,要實現連續、多角度、三維的互動觀演效果只能靠觀眾坐席的移動來實現。
4.2.1可伸縮
可伸縮的座席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其動力方式有人力和電力兩種。座席每組一般都是矩形的,利用每排之間的高差把較低的一排收到較高一排的下面,排排層疊,最后收成寬0.8米的一排,達到減少占地面積的目的。這種可伸縮的可動座席一般在展開后都有自鎖裝置,防止自行收縮和滑動。按照座椅的擺放位置分又分前置和后置式兩種。
4.2.2可平動
在中小型體育場館中,因體育場館規模較小,觀眾席都是平行于比賽場地矩形布置的,而觀眾的視線都是指向場地方向,因此角部的觀眾座席視覺舒適性差。解決辦法是把觀眾的椅子改為可沿中軸線自由旋轉的椅子,使觀眾通過椅子的旋轉把坐姿調整到與視線基本一致的方向上。另在樓座的前部區域,在觀眾疏散出口前部的二到四排觀眾座席,可以設計為可平動的觀眾座席,設置軌道和履帶,前后循環移動,這就實現了觀眾位置的均好性,能先后體驗到左部、中間、右部觀看感受。這種方法也可以隨著運動員交換場地而改變位置,使觀眾一直近距離同步尾隨運動員,實現與運動員的互動(圖4)。
4.2.3可旋轉
在大中型體育場館中,為較好地解決矩形場地和圓形視線之間的矛盾,觀眾座席都布置為圓形或由圓弧拼合的橢圓形,這樣就使某排整個等高的觀眾座席圍繞場地旋轉成為可能。可旋轉觀眾座席可以根據運動員與觀眾的互動程度改變,可根據比賽的緊張程度調整旋轉的速度,觀眾座席時左時右、時快時慢,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觀感活動體驗。
4.2.4可升降
可升降的觀眾座席是為了適應不同大小場地的需求,利用液壓機械等改變座席的高低,進而避免觀眾視線遮擋,實現觀眾席前低后高的需求。局部單體氣壓升降是平拉加長型可動看臺在進行競技比賽和舞臺表演轉換時,把每排的第二個座席通過單體氣壓的方式進行升降,以實現不被第一排遮擋的目的。整體單元液壓升降是普通座席在進行大小不同的競技比賽切換時,如排球和手球之間轉換,為實現前低后高前后視線不遮擋,把每排座席作為一個升降單元單獨進行高低控制。全部個體零散升降是體育場館內所有觀眾座席都以液壓的方式進行電動升降,每個座席與周圍其它座席不發生聯系,可以獨立控制進行升降。局部履帶移動升降是把普通座席的某一通長連續部分作為可移動單元,通過預先設計好的移動路徑穿梭移動在不同的排數上,從而實現近低遠高的移動方式。
4.2.5可懸掛
可懸掛的觀眾座席是利用30度有效視覺角度范圍外的空間,通過懸掛在屋蓋下的方式布置觀眾座席。國內最早由同濟大學錢峰教授提出,在實際建筑實踐中還沒有應用。這種布置方式能減小觀眾視距,在相同的觀眾數量下減小體育建筑的跨度,從而極大地縮減了造價,有著可觀的經濟性。但在安全疏散、結構荷載、交通方式等方面技術還不成熟,還需不斷完善和發展。
4.3信息表達多樣化
要完成運動員與觀眾兩者之間的互動,信息傳遞是必不可少的。有限的信息表達途徑會造成傳達不暢或信息失真,所以擴充信息傳播途徑和減少傳播過程中的損耗也是建筑設計中的重點考慮要素。
4.4組織過程互動化
從行為建筑學的角度來看,人的需要、欲望、情緒等組織行為活動需求是人們的核心需求,而設計所提供的空間、建筑及環境只是用來滿足其行為心理要求的必要外在條件。正確的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完善競技比賽互動觀演模式的組織行為設計,最終都會在體育建筑設計中得以外在的物化體現。
5.互動觀演的理想化設計與對未來展望
2012年倫敦奧運會鞍馬比賽的電視轉播中,跨時代地使用了三維“全息再現”的電腦技術,在運動員騰空做動作的瞬間,數十個攝像機固定好位置同時拍攝,再通過電腦合成,使觀看者能多角度、全方位、可選擇的觀看運動員的空中姿態。隨著“全息再現”、“鷹眼”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未來比賽與觀看互動觀演模式的呈現完全可以用數字化的技術進行充分的表達。隨著比賽場地的完全可動、觀眾坐席的自由移動和內場界面的信息化,觀眾可以坐在包廂里選擇任意角度、任意距離、任意快慢的欣賞比賽,甚至將來“三維全息再現”技術的不斷完善與突破,觀眾可以無限地拉近與運動員的距離,“面對面、肩并肩”地真實體驗運動員的現場感受。即使不能如此近距離給運動員吶喊助威,觀眾也可以控制場內特定區域的音響系統和電子屏幕來進行個人情感表達,實現個人信息傳遞的最大化,完成與現場比賽運動員的良好互動。
篇6
關鍵詞: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2-0131-04
現代經濟社會中人力資本已經成為第一位的生產要素,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作為體現在人身上的一種特殊的資本形態,是在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通過相應的投資而形成的。市場經濟的邏輯力量在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化配置有限的競技體育高水平運動員資源,有效地進行資本運營,是促進我國體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然而近幾年我國競技體育領域涉及運動員歸屬及權益分配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愈加激烈,研究并厘清市場經濟下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形成、投資等問題尤為重要,對于推動我國競技體育的社會化、市場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運動員人力資本概念與內涵
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競爭性的要素不斷向我國競技體育領域滲透,運動員培養、參賽、保障和再就業等問題也逐漸轉移到競爭性的市場經濟中,運動員競技能力資本作為其參與市場交換的核心資本也逐漸凸現出市場價值。人力資本理論主要研究社會經濟運行中人的自身價值,人力資本理論創始人、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將人力資本定義為:人力資本就是指體現于勞動者身上,通過投資形成并由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體力所構成的資本。依據人力資本理論,凝聚在運動員身體上的專業體育技能是通過對人的體育天賦進行投資培訓而形成的,同時這種技能使投資者能夠得到一定的收益回報。因此,運動員的專業體育技能才能稱為“資本”,而且是一種資本存量。
結合運動員職業特點和勞動屬性,本文認為運動員人力資本是指特定行為主體通過對運動員的體育天賦進行投資,形成的凝聚在運動員身上并能帶來未來收益的健康、技能、知識、心理、聲譽等因素的價值存量。簡單地說,運動員人力資本就是指通過對人的體育天賦進行投資培訓而形成的專項體育技能,屬于技能型人力資本范疇。運動員人力資本主要內涵是凝結在運動員身上具有經濟價值的生產能力,其本質是運動員從事體育生產活動的勞動能力,由運動員勞動力的轉化而來,直接表現形式是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競技能力,人身依附性是運動員人力資本區別于其它任何資本最本質的特征。
2 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形成
運動員是專門從事某個項目運動訓練和競賽的從業人員,參加運動訓練和體育競賽是運動員最基本的、唯一的勞動形式,也是運動員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作為生活來源的主要方式。運動員人力資本形成是內生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運動員專項競技能力為核心的勞動能力是形成運動員人力資本的自然基礎和根源,而多年堅持不斷的投資是其形成的外在條件,而且這種投資只有作用于合適的載體才能形成高級勞動力進而轉化為運動員人力資本。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形成,是運動員所具有的能夠帶來現期和未來收益的存在于人自身的知識、技能和體能的投入存量的投資過程,是投資者、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等各類投入主體共同活動過程,是在給定約束下人力資本載體與各類主體的互動回應系統,這一系統具有特定運行規律和實現機制,其中包括: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政策、教育制度、訓練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意識形態、運動員的價值觀和回應的有效性和真實性等。
長期以來,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金字塔式的“三級訓練網”,這是通過國家強制性制度的安排,運用行政手段在教育系統以外形成了一個從事體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專業性系統。改革開放后,我國競技體育的社會化、市場化發展為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形成提供了歷史機遇。當代競技體育已經由運動員和教練員構成的單一參賽系統發展到眾多人員高度合作的復雜系統,現階段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形成是由國家、企業、家庭、個人等投資主體,國家、俱樂部、學校等管理組織,教練員、教師等教育者和運動員等受教育者共同完成的。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價值形成是多元化投資的結果,在其價值存量長期遞增過程中各投資主體投入大量的人、財、物等生產性要素,特別是運動員自身更是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勞動、大量的心理成本以及高昂的機會成本等。運動員人力資本價值的形成除運動員和教練員的努力外,還有醫務人員、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信息服務人員、后勤保障人員等的通力合作,他們在運動員人力資本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訓練的場地、設備、材料、服裝等物質條件以及直接用于運動員的飲食、營養、衛生等生話消費品則是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形成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證。
3 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分析
3.1人力資本投資投資是重要的經濟活動現象,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本形態,是靠后天獲得的,其獲得途徑即是人力資本投資。馬克思曾經說過:“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而這就得花費或多或少的商品等價物”。人力資本投資是指通過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培訓等活動,對個體進行一定的貨幣、資本或實物投入,提高人身體內的知識、能力和健康等的存量水平,實現預期收益最大化而進行的投資。人力資本一方面是投資的產物,沒有人力資本的專用性投資,各類人力資本就無法形成;另一方面,人力資本投資不是目的,其投資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人力資本的收益。人力資本投資的基本內容,就是提高人的素質,挖掘人的潛力,合理配置和使用勞動力。人力資本是通過投資在人的簡單勞動力基礎上形成的復雜勞動力,人的高級的復雜勞動力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通過學習、培訓和各種社會實踐后獲得的,人力資本的直接投資對象就是人的簡單勞動力。人力資本投資的方式一般可以歸納為:教育投資、培訓及“干中學”投資、遷移流動投資、衛生保健投資和情感投資等。
3.2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要素分析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價值存量不僅包括體能、技能、知識、心理等訓練學要素,還包括聲譽、影響力等社會學要素,而其核心要素是經過長期訓練形成的專項競技能力。與人力資本的形成途徑一樣,運動員人力資本各價值構成要素的獲得和提升,也是投資者、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等各類投資主體以特定的活動方式共同進行的一系列投資過程。根據我國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和運動員培養體系及培養方式,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要素主要有教育投資、訓練投資、比賽投資和情感
投資。
3.2.1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教育投資教育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本知識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徑。舒爾茨認為,教育是對人的一種投資,可以帶給人文化上和經濟上的雙重效益,通過教育積累所形成的知識已成為人的一個部分,能夠為人們提供一種有經濟價值的生產。_5]長期以來,在我國專業運動員“三級訓練網”培養體制下,我國運動員接受文化知識教育的途徑比較單一。我國專業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大多都是在專門從事體育教育的專業性系統中進行的,即運動員就讀的各級各類少體校、業余體校、體育中專、專業體校等是其接受文化知識教育的主要場所。由于我國專業運動員職業發展環境過于封閉,在役期間承擔了大量的訓練和比賽任務,失去了許多本該接受正常文化教育的機會,運動員缺乏主動性、自主性,運動員基礎教育不夠扎實,綜合素質不高,降低了整個運動員群體的職業效能感和就業期望值。
眾所周知,教育在人的文化學習、道德修養、個性塑造和社會成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各級各類體校中存在著運動員學訓矛盾突出、重訓練而輕教育、教學管理及質量低下、學習時間和效果難以保證等諸多問題,這嚴重影響了我國專業運動員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特別在市場經濟下隨著競技體育的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發展,我國專業運動員綜合素質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使運動員對運動員職業的自我評價下降。由此可見,雖然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教育投資時間較長,一般長達十幾年,但其教育投入明顯不足,投資質量與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制約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價值存量攀升的瓶頸。
3.2.2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訓練投資運動員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的特殊形式,這種特殊性體現在運動員所具有的特殊勞動能力――專項競技能力,專項競技能力也是構成運動員人力資本價值的核心要素。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的直接目的就是獲得高水平的專項競技能力,形成高水平的運動員競技能力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投資主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通過訓練和比賽等途徑,針對運動員的體能、技能、戰能和心理等要素進行了長期而大量的訓練投資,全面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使運動員人力資本價值存量不斷攀升。系統訓練是運動員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專業運動員成才大多需要十多年的系統訓練,而這一系統化訓練過程也就是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培訓投資過程。運動員人力資本訓練投資包括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和心理能力等投資。
運動員的體能是形成運動員人力資本形成的基礎,長期的體能訓練投資目的在于增進運動員健康,改善其身體形態和技能水平,不斷提高運動員各項身體素質,為形成高品級的運動員人力資本奠定基礎。技能訓練投資是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的核心,大多數運動項目,專業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主要由其掌握的技能來體現。運動智能和心理訓練也是運動員人力資本訓練投資不可或缺的內容,越是世界頂尖級的高水平運動員,其豐富的比賽經驗和穩定而成熟的心理素質往往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寶。美國射擊名將埃蒙斯在雅典和北京兩屆奧運會射擊決賽中,都因最后一槍出現重大失誤而痛失金牌,這一案例表明成熟穩定的心理素質在比賽關鍵時刻往往起決定性作用。運動訓練是針對運動員個體進行生理、心理全方位改造的復雜系統。在我國專業運動員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訓練過程中,政府管理部門、運動員自身及其家庭、各級教練員與相關工作人員對運動員人力資本存量的積累和攀升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精力,因此以提升專業運動員專項競技能力為直接目的的訓練投資是運動員人力資本的核心投資要素。
3.2.3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比賽投資比賽是運動員訓練成果的檢驗,也是競技體育與社會發生關聯,并作用于社會的媒介。運動員通過訓練投資獲得的競技能力,只有通過運動競賽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比賽投資是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環節,比賽能促進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增長,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參加比賽也是運動員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比賽不僅可以檢驗運動員平時的訓練效果和運動員所具備的競技水平,而且運動員勞動的生產性也只有在比賽中才能得以體現,因為運動員的比賽過程就是競技體育服務產品的生產過程。運動員在比賽中充分展現自己的競技能力,在為觀眾呈現精彩紛呈比賽的同時,全力以赴獲取比賽勝利或爭取較好的比賽名次,以此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價值,同時創造出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市場經濟下比賽投資在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形成中投資比例較大。在各投資方中,運動隊的參賽投資是對運動員人力資本的直接投資,其目的就是通過實戰比賽提升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價值存量。比賽組織方和贊助方的比賽投資則是運動員人力資本的間接投資,其投資的目的是為體育競賽產品的生產創造條件,以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雖然各比賽投資方投資目的不同,但比賽過程對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價值積累和價值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使運動員競技能力和參賽水平提高,社會聲望和影響力等無形資產價值提升。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我國運動員人力資本比賽投資除了運動員自身的人力投資外幾乎全部由國家承擔,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社會效益和政治需要。在市場經濟下,我國運動員人力資本比賽投資目的趨向多元化,投資目的既有個人價值的實現,也有比賽的主辦、贊助方追求的經濟效益最大化,還有國家投資的社會效益和政治需要等。
3.2.4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情感投資在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中,情感的投資是不可忽略的要素,人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的高級生物,人的主觀能動性直接影響到人力資本效能的發揮程度。運動員人力資本效能及其發揮程度完全由運動員控制,在現實生活中,運動員人力資本只能激勵,不能壓制,否則就會造成其生產能力降低。在運動員人力資本形成過程中,良好的積極的情感投資有助于加快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形成,而不良的消極的情感投資會抑制或減緩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形成。在我國“三級訓練網”的專業運動員培養體系下,各投資主體對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形成進行了長期的情感投入,特別是教練員更是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心血。他們不僅負責運動員的訓練、比賽,而且還照顧運動員的生活、教育和成長等各個方面,多年的學習、訓練生活使得教練員和運動員形成了父子、母子般的感情。我國教練員的這種情感投資不同于學校教育中的師生感情,也不同于國外運動員和教練員金錢雇傭關系,而是在我國特殊的運動員培養、訓練體制下形成的,具有顯明的中國特色。因此,情感投資在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投資要素。
4 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及其投入分析
改革開放后,社會力量開始介入我國專業運動員培養體系,市場競爭性要素不斷向競技體育領域滲透,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趨于多元化。隨著競技體育社會化、職業
化進程的加快,運動員縱向和橫向流動增多,投資主體不斷更替,使得我國運動員人力資本的投資情況更為復雜。即使是現在的職業運動員,在其步人職業化隊伍前大多都在少體校經過了一定時間段的早期訓練,接受了國家的培養,而后來再步入職業化隊伍后的訓練和競賽,又是所在的企業或職業俱樂部進行投資和培養,其整個運動生涯體現出多元投資的事實。我國專業運動員是由國家培養、政府管理為主的隸屬于各省、區、市體育管理部門或體育事業單位以及軍隊、各行業協會的運動員。專業運動員由國家培養,這個提法只是說明了負責培養運動員的主體是國家,并沒有否認家庭、個人以及其它投資主體對運動員的投資。
由于運動員在成長的不同時期和階段,各投資主體不同程度的參與投資,使得我國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結構非常復雜,其人力資本的價值形成也是多元化投資的結果,在其價值存量長期遞增過程中各投資主體投入大量的人、財、物等生產性要素。我國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的基本主體包括國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運動員家庭和個人,總體上可分為國家、私有企業和個人三大類投資主體。這些投資主體在運動員人力資本形成的各個層次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而投資的客體就是運動員本身。圖1是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各投資主體及其投人要素結構圖。
在我國專業運動員“三級訓練網”培養體制下,國家在培養運動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投資數額巨大,投資面廣,在投資主體中占據主導地位。我國運動員人力資本國家投資主體,具體表現為各級政府體育行政部門及其下屬的行業體協、各相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部門。國家投資運動員人力資本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出于社會和政治的需要,其投入風險不高。投資的機會成本被全社會共同承擔,投資優勢明顯。但是國家投資運動員投入和產出效率不高,并且排斥和阻礙社會資本的投入,不利于我國競技體育社會化、市場化。
我國運動員人力資本私有企業投資主體主要包括進行了運動員培養投資的各類私有性質的企業、職業體育俱樂部以及各種私立運動學校等,與國家和個人投資主體相比,私有企業主體對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范圍小、形式單一,投資效率高,由于投資過程存在著許多不可控因素,投資具有一定的風險,投資機會成本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私有企業投資運動員是我國運動員培養體系的有力補充,社會資本和私有資本投資運動員的優勢在于極大地拓寬了我國運動員培養渠道,使我國運動員投資和培養趨于多元化。
在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中,運動員自身既是投資的主體,又是投資的對象或客體。我國運動員人力資本個人投資主體包括運動員的家庭和運動員自身,其中運動員自身是運動員人力資本的決定性投資主體,在所有投資主體中處于核心地位。在以追求金牌為最高目標和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雙重訴求下,我國運動員為了不斷提升其人力資本各要素的價值存量,要長期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高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負荷。個人投資主體既有時間和勞動的投入,又有物質和精神的投入,投資風險大,并承擔著較高的機會成本和極大的心理壓力。
篇7
關鍵詞:教學環境;體育;調控;優化
一、環境、教學環境和體育教學環境的定義
1.環境的定義:從哲學角度來看,所謂環境,主要是指我們所研究的主體周圍的一切情況和條件。對于人來說,環境是指人們生活于其中,并能影響人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綜合。這個外部條件的綜合,既包括人在生活中的條件和時間關系的綜合,也包括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綜合。
2.教學環境的定義:教學環境就是學校教學活動所必須的諸客觀條件和力量的綜合,它是按照發展人的身心這種特殊需要而組織起來的育人環境 [1]。教學環境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講,社會制度、家庭條件、社區條件等都屬于教學環境。狹義上講,教學環境主要指學校教學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制度與心理環境如校園、各種教學設施、校風、人際關系等。我們一般所說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狹義的教學環境。
3.體育教學環境的定義:體育教學環境是學校實現體育教學活動所必需的多種客觀條件的綜合,它是按照體育教學活動中人的身心發展的特殊需要而組織起來的環境。
二、體育教學環境的構成要素分析
學校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學校系統內部的所有事物,幾乎都可以認為是教學環境的構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體育教學活動并對教學活動效果發生重要影響的環境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硬環境和軟環境。
1.體育教學的硬環境。體育教學的硬環境主要包括:(1)各種物理因素:空氣、溫度、光線等。(2)各種體育教學設施:體育教學設施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規性設施,如桌椅、實驗器材、圖書資料、多媒體教學設施等;另一類是體育器材設施,如各種場地、各種器材。這些設備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必備條件,對完成體育教學的任務起著重要的作用。
2.體育教學的軟環境。體育教學的軟環境主要有:(1)班級規模:許多研究發現,班級規模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成績有影響,而且對師生雙方的課堂行為以及個別化教學的實施也有極大影響。(2)人際關系: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種關系。學校中的人際關系,如校領導與教師的關系、師生的關系、教師間的關系、學生間的關系等,都與教學有密切的關系。(3)校風班風:校風是指一個學校的社會氣氛。是一種集體行為風尚,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因素,也是一種巨大的潛在教育力量。班風是指班集體的所有成員在長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種共同心理傾向。它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力,不僅能塑造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又能影響他們課堂中的學習活動。(4)課堂教學氣氛:指班集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情緒狀態,它集中反映了課堂教學情境和班集體之間的關系。積極地課堂教學氣氛有利于師生間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
三、體育教學環境的調控與優化
(一)體育教學環境調控與優化的依據
1.社會大環境的變化。社會大環境包括國家的政治環境、經濟文化環境、社會大眾的生活環境等。社會大環境的任何變化都可能成為影響和改變教學環境的客觀因素。在中國“舉國體制”影響下,體育的發展呈現出重競技體育輕大眾體育。面對體育環境的變化學校體育應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緊隨時代腳步,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創建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抵制各種不良之風和不利因素對體育教學環境的負面影響。
2.學校體育目標。學校體育目標是體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學校體育目的在學校體育中的具體化。體育目標對體育教學活動有指導作用,同時各級各類學校有著不同的體育目標。因此,要創設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就必須充分考慮學校體育目標。
3.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學生的身心處于一個不斷發展和逐漸成熟的過程之中,在發展的過程中當然離不開環境的影響,也并不是所有的環境影響都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只有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環境才是有利的。因此,在創設良好體育教學環境時,必須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
4.學校實際情況。中國各省市、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不同,造成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差別較大。因此,在創設良好體育教學環境時,要立足于自己學校的實際。只要能充分考慮并利用本學校的現有條件,并不斷改善體育教學環境的面貌,都有可能創建成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
(二)調控優化體育教學環境的策略
1.學校體育教學硬環境的優化策略。(1)加強場館建設。體育教學所需要的場館、器材等,是體育教學的硬環境,也是影響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直接制約著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這也是體育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所以,學校要根據教學的規模和學生人數的需要,加大對這些硬件的投入,以滿足學校體育教學的需要,進而營造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2)體育教學設施的整體協調。體育教學設施的建設要以培養學生全面基本活動能力和身體素質為依據,學校上下都樹立全局觀念,把各種體育教學設施有機的協調為一個整體,使它們向著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方向發展,以實現全面發展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和身體素質任務。(3)合理布局體育教學設施。體育場館的建設布局要合理、空氣要通暢、光線要明亮,各類器材應擺放合理。場館的建設和美化一定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學基本規律。在體育場地周圍多種植樹和草,并根據自然環境的周期變化、學期循環的規律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合適安排教學內容、時間和場地,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等,使學生真正熱愛體育,充分享受到體育課所帶來的樂趣。(4)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優勢。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事實是教育經費短缺,導致學校體育教學設施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環境,通過科學的設計、巧妙的布置各種器材設施,才有可能推動學校體育教學環境的改善,從而給教學環境的建設帶來突破。
2.體育教學軟環境的優化策略。(1)信息的篩選。學校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社會上的一些信息會不時的傳入學校,尤其是現在的信息社會更是如此。這些信息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有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的,也有對教學起到反作用的。因此,在教學中,體育教師應該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和加工,選出有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積極信息,預防、抑制不良信息在學校中的傳播。(2)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校園體育文化是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學校特定范圍內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體育態度和理想信念,進而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的情趣、學習的行為與動機、學習的效果與效率,從而影響體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3)建立和諧的寬松的體育課堂教學氣氛。“共同參與,互相合作”是現代體育教學的重要特征。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接收,而是具有其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其自身的主導作用,協調優化各教學要素,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之中。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
[2]孫衛衛.優化體育教學環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4):124-127.
[3]高云,唐艷婕.體育教學環境的優化策略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337-339.
篇8
關鍵詞:復雜性科學;運動訓練理論;思維
中圖分類號:G80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3612(2009)07-0141-04
Sports Training TheoryBased on ComplexityScience
DU ChangLiang1,LIShao dan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210016,Jiangsu China;
2.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 China)
Abstract: ComplexityScience changes people's mode of thinking with aNew theore tical framework and way of thinking. As aSubSystem ofSportScience,Sports t r aining theoryNeeds the knowledge of complexityScience toSolve problems inSpo rts training. This paperStates theSix important features of complexityByyzing the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complexityScience, and carries out aNumberof proposi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classic examples inSports training theory r esearch through the complexityScience.
Key words: complexityScience;Sports training theory; thinking
復雜性科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因其對現實事物的深刻洞察和揭示,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 [1]。
運動訓練學作為體育學科的一個子系統,其自身的復雜性要求運用復雜性科學的相關知識來 解決運動訓練中的難題。當前運動訓練理論最突出問題的核心是思維方式,其導致了運動訓 練理論研究與運動訓練實際存在嚴重脫節,盡管國家在理論研究中投入不菲,但在現實中出現的實踐困惑現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我們認為與理論研究者對運動訓練理論研究復雜性 的認識不夠有直接關系。當運動訓練領域出現用簡單性思維方式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是否應該考慮思維方式本身出了問題,不妨嘗試用新的思維方式去探尋擺脫困境的 出路。運動訓練學本身即是復雜性思維的研究對象,而非獨立于復雜性思維視野之外。運動 訓練的發展,不僅需要我們以現實的訓練實踐為基礎,也需要有一個新的觀察、審視、思辨 、論解的角度。復雜性思維從“整體”或“系統”的角度,以全新的思維方式把握運動訓練 、認識運動訓練及反思運動訓練,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思維視角[2]。
1復雜性科學與其主要特征
1.1復雜性科學的詞義解析
“復雜性”來源于形容詞“復雜”,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復雜”一詞的意思為“(事 物的種類、頭緒等)多而雜”[3]?!皬碗s(complex)”的詞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 指事物的 組成雜而多;二是指難于理解和解釋,不容易處理,不清楚。“復雜性(complexiyt)”則是 指“復雜”的性質或狀態?!皬碗s性指事物的多層次性、多因素性、多變性,事物組成要素 之間及事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的整體行為和演化[4]。”
復雜性科學是一門研究復雜性和復雜系統的交叉學科,它以研究自然、社會的復雜性和復雜 系統為核心,并揭示其運作、演變規律的科學。復雜性科學并非自然科學中的一個新分支, 也不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并列的另一門科學,而是作為科學演化系統的一種形態,昭 示著一種與未來相適應的思維方式。雖然復雜性科學自產生至今,在眾多領域取得了快速發 展,但對于復雜性科學的概念、研究方法等問題的認識,還存在很大分歧,復雜性科學“如 此之新,其范圍又如此之廣,以至于還無人完全知曉如何確切地定義它,甚至還不知道它的 邊界何在[5]。”
盡管準確定義“復雜性科學”比較困難,但縱觀復雜性科學的研究實踐會發現:復雜性科學表達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它打破了以線性、簡化、還原思維為主要代表的傳統思維方式, 是思維方式的一次革命。復雜性問題具有多層次、多因素、多變性、相互作用等特征,復雜 性現象都是非線性現象,每個復雜性問題都擁有一個有許多自由度的元素相互作用的系統, 系統內部有多種多樣的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都有相對獨立的結構、功能和行為,各子系統之 間,以及系統與系統運行環境之間有著很強的禍合作用。
1.2復雜性科學的主要特征
1.2.1整體性
整體和部分具有多義性,在復雜性科學中,涉及最多的是具有組成結構的“整體和部分”。復雜性科學把系統看作是一個整體,整體大于各組成部分之和,即每個組成不能代替整體, 每個層次的局部不能說明整體,低層次的規律不能說明高層次的規律。系統各單元之間的聯 系廣泛而緊密,構成一個網絡。每一個單元的變化都會受到其它單元的影響,并會引起其它 單元的變化。復雜性科學研究將復雜系統看作是一個整體,雖然為了分析的方便,有時也將 一個復雜系統分解成若干個功能子系統分別進行分析和研究,但認為對各因素、各層次的分 析研究不能取代對整體的研究,整體的性狀也不會在整體中體現出來。復雜性科學并不將系 統整體看作是其各子系統性質的簡單相加,而將整體看作是各功能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突現 的結果,系統整體的性質與各子系統的性質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
1.2.2 非線性
線性和非線性最早是數學概念,具有明確的定義。所謂線性或非線性,在數學中表示的是一 種變量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可表示為一種數學表達式或模型等。非線性是復雜系統演化的 外在特征,是與線性相對而言的。線性是指兩個量之間所存在的正比關系,在直角坐標系上 呈直線,而非線性是指兩個量不成正比關系,在直角坐標系中呈曲線。復雜系統由多要素、 多層次共同組成,且各要素彼此影響、相互禍合,一個變量的微小變化對其它變量乃至整個復雜系統都有著不成比例的、巨大的影響,而正是由于這些非線性問題的存在,才使得復雜 系統處理起來相當棘手。近代科學產生以來,人們受認識能力和認識手段的限制,在處理復 雜事物的時候,總是力求簡化,或略去一些次要因素,或是把復雜系統分解為一些簡單系統 ,以求得問題的近似解決,這種處理方法就是線性化。但是,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當要求 更全面、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時候,必須考慮更多的因素,線性方法就顯露出其局限性, 非線性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1.2.3混沌性
混沌是指出現于確定性的非線性動力系統中的一種隨機行為,這種隨機性是非線性系統自身 固有的,不受外部隨機因素的驅動?;煦绗F象的根本特征是系統的運動對初始狀態具有敏感 性,初始狀態的微小差異,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系統終態。復雜科學告訴我們,在組織運行 過程中,某些因素具有最初敏感性,這些因素隨著組織的運行過程慢慢成長,不易為人們所 察覺,但很可能是組織系統崩潰的原因。許多現象都是非線性的,從傳統意義上我們無法預測它們,因為任意小的影響都有可能導致巨大的、無法估量的后果?;煦缧獊碜运鼘Τ跏?條件的極端敏感性,正是由于“蝴蝶效應”的存在,人類不但至今還無法做到更好地預測, 也無法終極地對這個混沌世界完全認識。
1.2.4 開放性
魏宏森教授認為:“從系統的構成和與環境的關系上來看,可分為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系 統與環境不發生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系統稱為封閉系統,反之則為開放系統?!盵6]。 開放系統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沒有這種交換,系統的生存和發展是不 可能的。只有把自己保持在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等交換的狀態下,系統才具有保持自身動態穩定的能力,任何一種復雜系統,只有在開放的條件下才能形成,也只有在 開放的條件下才能維持和生存,封閉就是死亡。
1.2.5動態性
復雜性科學認為,復雜系統總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動態性說明系統隨著時間而變化,經過 系統內部及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不斷適應、調節,通過自組織作用,經過不同階段和不 同過程,向更高級的有序化發展,涌現獨特的整體行為與特征。動態性是產生系統復雜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復雜系統總是從一種狀態變化到另一種狀態,其中穩定與平衡是運動的一種 趨勢,而波動、不平衡、矛盾等才是運動的常態,系統在矛盾運動中表現出十分復雜的現象 。系統的變化不但受系統本身條件的限制和制約,還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隨著不同 的時間、地點而變化,表現出不可還原的特性。
2運動訓練理論的復雜性
運動訓練和運動訓練理論本身就具有復雜性。它們涉及到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與社會、家 庭、自然、文化等各種各樣的聯系,也涉及到與內部的人的精神、思想的聯系,這些要素及其聯系在復雜性科學看來,都具有復雜性特點,且貫穿運動訓練過程始終,從而影響運動訓 練的實際效果。
運動訓練是以“人”為主要核心的活動,人的發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運動訓練中,由于其多層次性、多因素性、多變性,使運動訓練過程呈現出復雜的情景,這些復雜的情景 構成了運動訓練的基本特點。運動訓練及訓練的主體(人)是一個整體,運動訓練系統及訓練 的主體(人)有著很強的自組織能力,運動訓練系統內外物質、信息、能量交換的發生是復雜 的,運動訓練本身也是復雜的社會現象。顯然,運動訓練本身是一個復雜性系統,“復雜性 的系統要用復雜性的方法來處理”,再沿襲線性、還原、封閉、靜態的簡單性思維方式顯然 是不適宜的。運動訓練新范式的形成,不僅需要我們以現實的運動訓練為基礎,更需要有一個新的觀察、審視、思辨、詮解的角度[2]。
運動訓練是一種較之其它領域、其它體育學科領域更為復雜的領域,運動訓練理論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
2.1運動訓練的非線性
運動訓練是多維、交錯、復雜的系統,包含著多種因素(或變量),是許多隱性因素與教練員 、運動員、訓練計劃等顯性因素交織著的充滿活力的復雜系統。這些因素(或變量)之間不是 簡單的徑直的因果關系,而是復雜的交互作用、雙向甚至多向的構建方式。非線性思維還揭 示出,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介入運動訓練不可逆轉,這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在訓練領域 內的投射,運動訓練學將建立在新的技術平臺上,會有更多新近發生的經典案例(博爾特) 被引入訓練理論研究。
2.2運動訓練的整體性
對于運動訓練這個復雜系統而言,整體功能或是大于或是小于部分之和,而不會恰好等于部分之和。一味追求某個單項或局部的發展并使之最優化,認為一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 會迎刃而解,這種錯誤的認識往往影響和損害其他問題的發展,造成系統的整體功能下滑。整體思維關注的并非“單項最佳”而是“整體最優”,運動訓練不應該是“木桶理論”中最 短的一塊木板。
2.3運動訓練的系統性
復雜性視野中的運動訓練研究應把訓練視為一個系統,然后,歸并到一種可供分析的更大系 統中去,從而給出在變化的環境下對訓練的分析、理解和認識。訓練決不是純粹的訓練問題 ,也不僅僅是各元素的簡單堆積。我們應當把訓練放到自然、教育、經濟和社會的復雜系統中進行綜合而系統的考察,分析它們的關系,在大背景下探索訓練的規律、觀點和方法。從復雜性思維視角來看,復雜系統中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不是簡單的加和關系,它們之間的因 果關系也不是單向的鏈條,而是復雜的因果關系之網。系統各部分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導致系 統整體的不確定性,甚至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整體特性。面對訓練現象的復雜性,任何 一個學科只能解決某一局部問題,只有多學科的深入研究才可能解決整體問題。因此,在進 行訓練研究時,不僅要考慮實現主要目標的具體的、特定的措施,還要盡可能地考慮這些措 施對系統其他因素可能產生的影響,加強多學科的共同操作,包括訓練學各相近學科:運動 生理、生化、解剖、遺傳、組織、生物力學等;也包括教育學、文化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并注意適當借助、吸收自然科學中的某些方法,把多學科的協同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 ,形成多元整合的思維格局,將完整的復雜事物作為研究對象。
2.4運動訓練的開放性
開放性思維從有機觀點出發,強調系統與環境的有機聯系,堅持個體只有在與環境、背景的關系中才能得以存在、定義、描述和認識。運動訓練只有處在一個開放性的環境中,讓訓練對象在遠離平衡態的狀態下,有較大的自由想象空間,才能夠自組織地形成高度有序的創新 結構。運動訓練是一個開放的、遠離平衡態的系統,時刻與其運行環境進行著物質、信息、 能量的交換。
2.5運動訓練的生成性
運動訓練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處于不斷的演化和創造中,這種演化和創造(而不是模仿與復制)使訓練過程具有豐富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之豐富使得轉化為現實的過程變得不可確 定。對于運動訓練復雜系統而言,任何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通過疊加作用都會引起結果的巨 大不同,而且不可預測(蝴蝶效應)。運動訓練同其他社會活動一樣都無法排斥偶然、個案、情境,動態變化將成為訓練的基本特征[2]。
2.6運動訓練的動態性
動態性是指系統不是靜止的,而是時時刻刻在運動著、發展著。運動訓練系統包含了人員要 素(教練員、運動員)、訓練內容要素、訓練方法要素和訓練環境要素等。其中雖然某些要素 呈現靜態的性質,但是,其核心人員要素是動態的,從而導致整個訓練系統呈現動態性。
3 應用復雜性科學方法對運動訓練理論研究中一些經典命題的解釋
3.1競技狀態的方法論認識
20世紀60年代初,前蘇聯學者馬特維耶夫提出了訓練周期理論。而訓練周期理論最重要的支 撐依據就是競技狀態周期性階段變化的規律,即競技狀態需經過“獲得”、“保持”、“消 失”三個階段,相應地把訓練過程分為“準備期”、“比賽期”、“過渡期”與其相對應。 同時,馬特維耶夫又針對不同時期的特點,提出了一整套訓練目標、訓練任務和訓練內容的 具體要求。雖然,以后的哈雷、凱里舍夫、普拉托諾夫、葛歐瑟、博姆帕等均在他們的運動 訓練學專著中,對訓練周期以及競技狀態問題有過闡述,但是馬特維耶夫的將競技狀態作為 訓練周期劃分的思想無疑是其中的經典之作。方法論意義上的簡單性,也被稱為簡化。馬特維耶夫對競技狀態理論的研究主要依賴的是簡 單性思想,他將運動成績發展過程中紛繁復雜的訓練參數進行科學抽象,抓住影響運動成績 變化主要的周期性特點、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關系、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矛盾、競技狀態周期 性階段變化規律與訓練過程各時期的吻合,舍去次要的無關大局的細節,從而突出了訓練周 期的本質。在訓練周期理論成功地應用于訓練實踐的幾十年中,充分顯示出該理論對訓練過 程的解釋力與預言力的普適性規律,同時也實證了簡單性范式方法論的有效性。
同時,從復雜性科學的視野對競技狀態方法論進行思考,目的不僅僅在于應對競技狀態理論 所面對的復雜性問題,而更在于揭示一個新的取向。因為復雜性科學帶來的不僅是一種科學范式的改變,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范式。
如:競技狀態系統結構復雜性所表現出的構成要素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其系統構成要素多 且具有多層次性和非均勻性。不同層次的要素不僅有各不相同的結構,而且有各不相同的特 征,同層次要素之間具有較強的相互作用,不同層次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規律大不相同的 性狀。多樣性既是競技狀態各子系統要素間以及與其環境間復雜關系的體現,也是競技狀態 系統呈現多種狀態的根本原因。多樣性是復雜性存在的基礎,同時復雜性也增加了多樣性。 例如,構成競技狀態要素之一的靈敏性,不僅取決于判斷和知覺因素,諸如,總體視覺判斷 、預判、模式認知、環境整體認知等;而且還取決于變向速度,而變向速度又決定于腳的位 置、變速時的步伐調節、身體傾斜和姿勢等技術因素,以及力量、功率、反應力量等腿部的 肌肉素質等。
3.2競技能力的整體性理解
競技能力是運動訓練學的核心,競技能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對其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一 直是熱點問題,在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有木桶理論、合金理論、積木理 論、競技能力非衡結構及其補償理論、競技能力時空變化理論、膠泥理論、復合素質理論、 雙子模型和競技能力三層次結構理論。
我們先用還原方法來理解:
競技能力是運動員參加訓練和比賽所必須具備的本領,由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 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構成。在競技能力系統中,5大要素分別又包 含諸多要素,每一個要素下面又有許多子要素,而且每一層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比如體能包含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和健康水平4個要素;戰術能力則包含戰術 觀念、戰術指導思想、戰術意識、戰術知識、戰術形式和戰術行動6個要素。
系統的整體性告訴我們,系統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雖然都是依托于人體運動而存在的不同系統,但是屬性是不相同的。所以,競技能力也是一個復雜系統,競技能力復雜結構中各子系統的發展普遍存在著非衡性,各個子系統所占有的空間份額是不 相等的;競技能力結構的功能主要取決于系統的復雜度,功能的大小與系統復雜度的大小相關。因此,我們會明顯發現“木桶理論”等的解釋是機械化的競技能力結構。這也說明還原 是一種完善的研究方法,研究各組分的關系足以推導、解釋整體的性質。但這并不是說還原主義總是必要的。對訓練學的研究,必須充分重視整體性。
復雜系統是有人參與的系統,具有自然系統與人造系統的雙重特點。作為自然系統,系統具有內部的自組織現象;作為人造系統,外界可以對其實施有目的的調節管理活動。這種遵從 一定準則的、有目的的調節活動就是復合系統的協調,是圍繞系統的發展目標對子系統之間 或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加以調節,使系統結構內部有機和諧地結合,促使功能達到最大 化。一般而言,復雜系統的不協調是絕對的,協調是相對的。所以,要使競技能力功能發揮最大,必須使復合度達到最大值,才能使結構內外協調一致。在競技能力系統中,首先存在著組織與自組織現象。比如體能子系統各組成要素既具有自然 系統的自組織特性,又具有人工系統的組織作用;既存在著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 的自然增長和提高,也存在著人為促進其發展的可能,其中人為改善和提高可能性是訓練的 前提;其次,競技能力系統中各個子系統在屬性、功能等方面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導致 各子系統之間某種功能相互融合和互補,并且相互關聯耦合成一種全新的整體效應,即競技 能力內部各子系統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整個系統的功能超出各要素功能總和。訓練復雜系統的多層面性,決定了單一運用其一種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局限性的。當前,理 論研究大部分依然停留在還原論層面,忽視體育外部多因素的交互作用、相互鎖定、動態轉 換、共同生成,沒有把訓練作為一個復雜的活動整體去認識和研究。這種研究體現出來的思維方式的明顯缺陷在于忽略了復雜系統的若干重要特征和特征變量,完全排除了隨機因素、 次要因素和非本質因素對體育系統的影響,從而導致了理論與復雜的現象的分離。因此,復 雜性思維視野下的訓練研究強調在研究方法上做到定性判斷與定量計算相結合,微觀分析與 宏 觀分析相結合,科學推理與哲學思辨相結合??偠灾?一定要倡導還原論與整體論的有機 結合[2]。
3.3 生物科學的介入
隨著運動生理、生化、解剖、遺傳、組織、生物力學等基礎理論與應用學科切入、融合到運動訓練的微觀層面與中、宏觀操作實踐層面,去解釋、闡明、影響與作用于運動訓練,體育 生物科學也就隨之形成和發展起來。
生物科學是典型的復雜性科學,生物體的每一個層次都擁有特定的行為或性質。這類行為或 性質不存在于構成它的組成成分里,而是由組成成分間的相互作用所形成。它的特征十分明 顯,比如整體比它的部分之和更大(研究復雜性系統的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涌現”)。 生 物科學的涌現是屬于非線性的,即不能通過簡單地疊加構成成分的行為推導出系統的行為。 此外,系統組成部分的微小改變常常會被迅速放大并導致系統狀態的改變。
人體生物學的適應理論指出:人體不僅有肌肉骨骼,而且還有器官、內分泌、神經系統等,其運動技能的形成十分復雜。分析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上的得失,僅僅從訓練時間、運動量、乳酸能等一些局部的物理量指標來檢查訓練效果,或僅從教練員的主觀經驗及邏輯推演的角 度來總結運動員的表現是遠遠不夠的。不少研究者和教練至今沒有認識到,長期困擾我們的”訓練與實戰脫節”的頑癥,其深層次問題就在于此。大量的實踐和教訓告訴我們,在訓練 過程中把神經系統的訓練與肌肉骨骼的訓練截然分開,是導致訓練質量和效益低下的重要原 因[7]。
4 結束語
復雜性科學作為一個新興的科學,本身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它的理論體系還有待于進一步 完善,因此我們只是在較為淺顯的層次上對復雜性科學與運動訓練相關的方面進行粗線條的探討,希望能因此借助復雜性科學,為提高運動訓練實效提供新視角。關于復雜性科學在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中的運用,還需要今后繼續努力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 戴汝為.關于“復雜性”的研究――一門21世紀的科學、前沿與未來[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82-207.
[2] 杜長亮.復雜視角中的運動訓練理論[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30-34.
[3] 馮契.哲學大詞典(修訂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344.
[4] 成思危.復雜性科學探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9:142.
[5] 霍根著,孫雍軍,等譯.科學的終結[M].北京:遠方出版社,1997:287.
篇9
關鍵詞:網球 體能訓練 重要性
隨著當今世界網球技戰術水平的日益提高,體能水平在比賽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如何保證運動員在激烈的、高強度的比賽中具備良好的體能優勢呢?這就是當代網球指導教師和教練員在日常訓練中必須重視的問題。體能訓練是一種以發展機能潛力和與機能潛力有關的體能要素為目的的大負荷訓練,是指人體長時間、高強度、大負荷持續工作能力的訓練。它突出對人體器官和機能系統的超負荷適應訓練,旨在產生體能和心理適應,以達到挖掘機能潛力,提高整體運動能力和培養頑強拼搏精神的目的。
1.網球運動員體能水平的主要構成要素
現代網球運動員體能水平的主要構成要素有:專項速度、整體力量、運動耐力和心理機能等四大方面。
2.現代網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重要性
2.1優良的體能是充分發揮網球技戰術的基礎
目前來看,世界頂級選手對體能訓練非常重視,沒有好的體能水平,就不可能很好發揮技戰術水平,更不會取得好成績,體能訓練已成為優秀選手的共識。
2.2優良的體能是運動員承受大負荷、高強度訓練和比賽的根本保證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訓練就是對運動員有機體施加負荷刺激,進行生物學改造的過程。負荷刺激的結果使有機體產生適應性的變化,導致機體各器官系統機能能力的改善,從而使運動員的體能水平得到提高[1]。生理學研究指出:一定范圍內負荷越大,刺激越深,體能提高也越快。當一個時期的負荷量達到一定高度時,需要提高負荷強度來提高專項水平;當負荷強度達到機體最大承受能力時,又需要在負荷量上有所突破才能使整體水平躍上新臺階,出現螺旋上升態勢。競技運動的發展史證明,運動負荷和體能訓練是其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體能水平是球員技術風格、戰術作風、精神面貌的物質基礎,更是網球運動員承受大負荷高強度訓練和比賽的根本保證。
3.對網球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1體能訓練應遵循刺激――適應的基本理論負荷刺激與機能適應是運動員體能提高的機制
運動員應努力使自己機能系統的功能適應所從事的運動專項的特殊要求。人體機能系統的適應程度越高,則運動體能水平越高,這一適應的實現是運動員長期訓練的結果。所謂“訓練適應”是指運動員機體在訓練負荷和外界環境長期刺激的作用下,人體器官和系統所產生的結構與機能改善[2]。這種機能改善能滿足激烈比賽所需要的體能體力,并按照刺激――反應――適應――提高――再刺激――再反應達到新的適應和提高的規律變化。
3.2體能訓練應明確力量訓練是基礎和保證肌肉力量是運動動力的源泉,是完成競技任務和實現競技目標的前提
日益激烈的現代網球運動對運動員的力量素質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運動實踐證明,如果運動員的力量素質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要進行大負荷訓練,提高體能水平,掌握和運用技術是不可能的。力量素質是網球運動員專項對抗能力、專項速度、專項技術掌握與完善的基礎和保證。但是,在力量訓練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避免訓練方法單一的缺陷,力量訓練的方法除了杠鈴以外還可以采用許多其他的方法,如多級跳、單足跳、蛙跳、障礙跳、臺階跳、跳深跳等大強度的跳躍。這些練習與我們的網球專項十分接近,在國外已經比較普遍地采用了,我們教練員應該更深入地研究和應用這些方法。
3.3 體能訓練應主張以速度訓練為核心內容
速度是體能水平最直接的反應,是網球運動員高質量完成改防技術的前提與條件,所以網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必須提高專項速度,以專項速度為核心設計、啟動速度、加速跑速度為訓練內容,速度和耐力是網球運動員速度的重點,因為網球場場地小,所以在速度訓練時要側重于速度力量、髖、膝、踝關節的爆發力。
3.4體能訓練要注重系統性、計劃性
體能訓練不能搞突擊,不可能一勞永逸。為了提高運動員的體能水平,必須按計劃系統地進行全年和多年體能訓練。機能能力和運動素質是在長期的重復練習中逐漸發展和提高的。因此要合理安排各階段的訓練任務、訓練內容和運動負荷。體能訓練不是年復一年的簡單重復,要不斷的改變訓練手段和提高負荷的量和強度,形成一年比一年提高的系統訓練規劃。
現代網球運動的發展表明,良好的專項技術體能是運動員充分發揮技術、戰術、承受大負荷訓練、高強度比賽、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以及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保障。
因此,只有在日常的訓練中科學、系統、有計劃地對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才能保證運動員能在激烈、高強度對抗的網球比賽中合理運用技戰術,占據體能優勢,并取得良好的運動成績。
參考文獻:
1.李之文.體能與體質概念的區別[J].體育學院學報,2001,(5)
2.孫民治.網球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篇10
關鍵詞:體育社會學;海洋體育;體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2)04-0017-05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海洋開發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體育作為國家軟實力代表之一,理應在海洋領域大展宏圖。縱觀世界海洋體育發展狀況,我國目前與西方各國比較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軍團在帆船、賽艇與沙排等競技項目上也有斬金奪銀的表現,但畢竟是“舉國體制”帶來的結果,國人海洋體育的意識還沒有形成,擁有300萬km2海洋面積和18 000 km陸地海岸線以及6 500多個島嶼的海洋體育資源尚待開發。為此,大力發展海洋體育是我國海洋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海洋體育文化是當前文化興國應有之義。
1 關于海洋體育的定義
鮑明曉[1]認為:“海洋體育是人們利用海洋資源和環境,有目的地開展運動休閑活動的總稱。”黃文浪[2]認為:“海洋體育是以提升人們身心健康為目的,依托海洋資源及環境開展的,具有濃厚海洋特色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具有原生態、親自然、高參與、深體驗性的體育活動?!彪7f[3]認為:“海洋體育是人類依據海洋資源而發展起來的一組(套)鍛煉身心并使其健康的運動項目。”其核心內容是依托海洋資源和環境,為增進身心健康而進行的具有生態性、娛樂休閑性和海洋特色的體育運動。
近代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人文主義者提出一個口號:“向生命索取它所能提供的一切東西?!盵4]所謂生命索取,是人類自身為了自我需求而打破與生命之間保持的相對穩定,即打破低層次需求躍入更高層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類開始追求健康保障、娛樂休閑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等需求目標,加上閑暇時間增多、科技與經濟水平提升等多因素連鎖反應,致使帶有原始體育基因的海洋勞動、游戲、祭祀等社會活動形態逐步演化成當代海洋體育活動;強調海洋體育的本質功能和核心價值,即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增進身心健康,追求身、心、社會適應三維健康核心價值觀,對于健康不僅要從生物性方面表現出良好的狀態,更主要的是促使人融入社會的能力;突出海洋體育的空間性特點,一般說來,人們對于海洋體育的認識往往局限在海灘、海面上,但從開放的、立體的視角觀察海洋體育活動,其區域空間應拓展為海上(中、底)、海灘、海島(礁)、海空,形成一個完整的相輔相成的海上體育生態系統;不僅如此,體育的文化屬性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海洋體育也應視為社會文化活動的要素之一。為此,本文將海洋體育定義為:以海洋生態系統為活動空間,以滿足大眾休閑娛樂和健康需求為目的,依托海洋資源而進行的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社會文化活動。
梳理海洋體育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應包涵自然環境、時間、設施、經費、人員與制度6大要素,其中自然環境是不為人的主觀意識所改變的,它對海洋體育活動起決定性作用,而其他要素需通過體育組織起作用。制度是一個動態因素,它與活動、組織相互作用,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2 形成海洋體育文化的相關概念鏈接
2.1 文化與海洋文化
文化一詞源于拉丁文,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5]。分析200多種國內外學者對文化概念的界定,無論是從何角度審視都帶有趨同性。首先,文化創造的主體是人;其次,文化不是隨意的意識建構,而是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相互關系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再則,文化是人類適應、聯系環境過程中借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的創造體現。了解文化屬性是認識海洋文化的前提和基礎,即從一般到個別,普遍到特殊的規律來看待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特殊關系。
海洋文化是相對于陸地文化提出的,從進化論觀點解釋,原始生命誕生于海洋,陸地生命包括人類都是海洋生命經過漫長歲月進化而來的。就歷史根源與邏輯起點來看,海洋是陸地文化的泉眼,海洋文化理所當然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故海洋文化擁有文化屬性的共性外,因其生態環境與生活背景的不同而具有海洋文化的特殊個性。比較眾多專家對海洋文化概念的論述,筆者較為認同曲金良先生[6]的說法:即“海洋文化是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因有海洋而創造出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p>
2.2 體育文化與海洋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下位概念,依據文化的相關定義而引申,從文化的普遍性過渡到體育文化的差異性,存有類似和特有的文化要素。盧元鎮[7]認為:“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p>
體育文化與海洋文化同屬文化空間中兩個并存的文化體系,在文化共性的作用下,海洋文化與體育文化碰撞、交融的過程中形成了海洋體育文化。從廣義上講,海洋體育文化泛指與海洋有關的體育文化,是人類受海洋影響逐步孕育、創造、形成的具有海洋特性的體育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說,海洋體育文化指人類以海洋環境為依托,在長期與海洋生態相互作用的體育實踐活動和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一種以海洋精神為主要特征的體育文化意識形態。海洋體育文化是體育文化與海洋文化相互結合的產物,是新文化在形成時的選擇與重構,表現出一種數學邏輯,即包含和被包含關系。
3 海洋體育文化內涵與外延
3.1 海洋體育物質文化
- 上一篇:供熱管道施工方案
- 下一篇:農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