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茶文化范文

時間:2023-07-13 17:30: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在的茶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在的茶文化

篇1

關鍵詞:傳統吉祥文化;現代茶具;創新應用

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而且促使消費者精神上的要求也開始偏向更高標準。古香古色的茶具在人們生活中不再是單一的飲品用具,反而成為消費者地位身份以及品位的象征,其作用舉足若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茶具選擇上,在要求滿足其使用功能的同時,更多關注其彰顯的精神寓意。所以研究以傳統吉祥文化元素為焦點的文化創意在現代茶具中的應用,對于茶具產品設計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1 傳統吉祥文化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我國的傳統吉祥文化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進而隨著人類生命的延續、社會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復雜。深深植根于中國勞動人民心中的圖騰文化就是傳統吉祥文化的一種,并延續至今。因為“吉祥”二字所具有的理想主義色彩,其體現的是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祝福。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對吉祥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情懷。類似于“年年有余”“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百鳥朝鳳”等吉祥文化不勝枚舉。

我國的傳統吉祥文化元素,種類繁多且內容豐富多樣,各類動、植物都是傳達吉祥如意的物質載體。諸如龍鳳、龜鶴、鹿象,以及松竹、茱萸等都承載了先人們的美好精神寄托。表現形式多是以圖案、幾何形式出現的吉祥紋樣,雖形式不一,但都體現了人們對未來追求的美好愿望。這些用來表達吉祥文化元素的圖案,多采用諧音、寓意和符號等表現手法,摒棄了對其自然屬性的真實摹寫,突出強調理性觀念的形體背后所具有得象征寓意。

2 傳統吉祥文化元素在茶具設計中的表現

毋庸置疑,將具有吉祥文化內涵的元素,通過創造者的匠心融入茶具設計中,有利于提升我國茶藝文化的精神品位,讓茶具散發出濃烈的文化底蘊并促進其交流與發展。在茶具設計中融入傳統吉祥文化元素,需要以傳統文化土壤為創作基礎,通過形態、色彩、裝飾、工藝等因素的渾然天成使其具備吉祥文化寓意的氣質。

2.1 形態體現

所謂形態即產品形式美的直觀體現,是產品物質本身的一種視覺外化。所有產品在遵循形式美法則的基礎上通過造型形態的曲直變化、形體比例,以及尺度均衡而產生一種符合消費者審美法則的氛圍。并且能夠傳達出產品所想要表達的信息,使消費者產生如輕松、愉悅、神秘、舒服等心理感受。所以傳統吉祥文化元素在現代茶具設計中的應用,首先可以考慮茶具的造型形態。選擇寓意喜慶祥和如“荷花”“鴛鴦”以及生肖等元素進行創作,采用仿生學的概念,通過直觀的形似或者意向的引申,將所選元素融入茶具的設計之中重塑,使其兼備功能性與藝術性,符合消費者追求實用性和對精神文化的渴望于一身的心理需求。如工藝美術大師蔣新安老師創作的紫砂壺系列,以生肖為題材,進行創作。其中一件以生肖之豬為造型的紫砂壺,壺身腹部如豬肚一樣微微鼓起,壺尾繾綣如同豬尾,整體氣韻和諧自然,加上蓋上的小豬作為壺鈕,倍感憨厚可愛。

2.2 裝飾體現

現代茶具設計在外觀裝飾上,不乏通過圖案裝飾來達到吸引消費者目的的設計。裝飾圖案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多變,有運用吉祥元素的直接表達,也有運用其紋理效果的抽象表現。但其共同作用都在于通過裝飾紋樣展現出對象物體的形象美和內涵美。吉祥文化元素以圖案形式融入茶具設計中,提升了裝飾效果,并使其具備一定的美學基礎,實現裝飾功能和寓意功能的統一。此外一般吉祥文化元素應用于產品設計中都會具有很強的直觀性,目的在于讓消費者更加直接地感受產品所傳達的用意。

2.3 色彩體現

色彩作為產品語意的形式語言之一,在設計領域所發揮的作用是深刻而不容小覷的。較之于產品的造型,產品色彩具有更深刻的視覺沖擊力。同時,不同的色彩表情也會帶給消費者的不一樣的心理情感,比如紫色的神秘,高雅,藍色的冷漠理智,或者是紅色的熱情奔放等等。善于掌握色彩情感的規律,精確把握色彩對消費者的心理暗示作用,并能選擇具有啟發性的色彩形象靈活運用到產品設計中,有利于消費者對產品所產生的濃厚興趣和關注,產生主動的消費心理活動。不言而喻,色彩在現代茶具設計當中的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把象征著喜慶吉祥寓意的紅色作為茶具設計主色調,與傳統吉祥文化元素在現在茶具設計中的應用便不謀而合。紅色,象征著喜慶和紅火,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心理和對美好理想的濃烈渴望,更有利于提升茶具作為禮品的商業價值。

3 現代茶具設計對傳統吉祥文化的借鑒意義

傳統吉祥文化元素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的一顆明珠,能夠歷經時間的考驗而傳承至今,已經深入人心。所以在信息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當下,現代產品設計的發展應該更多的投入文化創意的概念,而傳統文化就是最好的創意來源。在遵循產品設計規律的前提下,能夠取其精華,把握時代的特征,在充分挖掘傳統吉祥文化和對傳統茶具研究的基礎上融入現在的創新技術與設計理念,創造出符合現代人們消費觀和審美情趣的茶具設計。

產品設計不是單一的針對某種物體的創造,其目的在于滿足消費者的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功能性是產品存在的前提。任何產品也不是單一的存在,它的使用場所和周圍的環境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以傳統吉祥文化元素作為切入點,如何在現代茶具設計中處理好物―人―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首先,需要融合現代的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更是現代茶具設計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動力。茶具的造型不同于一般藝術品,它的創作會受到現實條件的限制,比如材料、工藝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茶具由構思到具體實現的可行性。現代茶具的設計在強調產品造型美學的同時也必須強調要注意先進科技的融入,注意機械設計與手工技藝融合,實現工藝美與技術美的結合。

其次,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即適應現在快節奏化生活方式。茶具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具,與人的聯系密切。其造型,工藝,功能對人們的生活標準和品質都有一定的影響。在生活方式快節奏,信息化越來越普及的社會背景下,人們自然對產品的設計也會有新的很高要求,首先最主要的是對所使用的產品能簡潔、有效、直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其次,是產品在人們的使用過程中與人產生交互娛樂的作用。茶具設計要做的就是,它本身不僅僅只是茶具,更是人們生活中以茶會友的紐帶,其舒適性和娛樂性十分重要。

茶具設計在交互設計上的表現,主要在于滿足用戶的情感化需求。要求茶具在滿足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符合人機適應性。所以在表現茶具的個性時,要更注意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如考慮茶壺在使用過程中的方便性,把手端拿的舒適性,是否能夠穩拿穩放,壺把手能否利于倒茶,壺蓋在使用過程中不易滑落,茶具的容量要適中,壺的耐熱與耐寒性要好,以防止因為冷熱不均造成的破壞等等。在茶具的整體設計上還要根據人體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充分考慮使用過程中“握”“端”“提”“拿”等手部特征以及“喝”的嘴部習慣。能夠在注重整體的同時,考慮細(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節部分的設計,如把手的弧度、壺身的傾斜度以及不同的地域環境對茶具的特殊要求等,使其兼具細節之美。

最后,要實現節約、可持續化發展的大趨勢,現代茶具設計要體現綠色、環保。中國傳統吉祥文化反映的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天人合一的敬畏,這與綠色設計提倡的環境保護、可持續化發展具有很好的契合。所以茶具設計要考慮資源合理與優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使用綠色材料,做到加工工藝的環保。

4 結語

在工業化大發展的今天,適應工業化進程的批量化生產已經開始受到部分消費者的摒棄,而以個性化和小眾為趨勢的設計則開始異軍突起,并深得追求精神領域自由的消費者喜愛。所以如何在現代與傳統文化之間取舍,在平民大眾和曲高和寡之間進行探索,從而創造出形神兼備是茶具設計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現代茶具設計講究功能性與藝術審美趣味的統一。符合人性化設計的茶具不僅使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得心應手,更能使消費者的心理情感在品茶的過程中得以滿足,傳達出茶文化高山流水般的氣韻神味。所以,把傳統的吉祥文化作為設計師匠心獨運的靈感來源,選擇合適的文化元素應用到現代茶具的設計之中,對于創造極具人性化的茶具,推動茶文化的持續向前發展,必然具有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祁小雨.中國傳統吉祥文化在陶瓷茶具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

[2] 饒恒.基于系統設計理論的現代茶具系統設計研究[J].

[3] 李硯祖.造物之美――產品設計的藝術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5.

[5] 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6] 于昕.文化創意在現代茶具設計中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

篇2

詞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語言的基礎。若要準確理解詞匯的含義,必須結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中西文化差異也會影響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充分考慮跨文化因素,并將英語詞匯教學與跨文化差異充分結合,進而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詞匯教學;英語

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的發展,還能夠體現文化之間的差異。中西方國家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對于從小就接受中國文化熏陶的學生而言,若要全面了解英語詞匯的內涵,就必須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否則英語學習將成為無本之源。因此,若要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就必須關注英語詞匯教學;而若要推動英語詞匯教學的順利發展,就必須關注中西文化差異。

一、中西文化差異在詞匯方面的表現

(一)文化比較中的詞匯空缺詞匯空缺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十分普遍,我們在閱讀或翻譯中常常會遇到這種詞匯———在一種文化中存在,另一種文化中卻沒有。例如,漢語中的詞匯“陰陽”,在英語中就沒有相對應的詞匯。這主要是因為中西方的價值觀念與哲學思想存在差異。當然,英語中也有一些詞匯在中國文化中很少涉及,例如punk、hippie,即使有時被譯成漢語,若不了解西方文化,也很難理解其真正含義。另外,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中還存在很多習語,能夠鮮明地反映中西方在處世哲學方面的差異。例如,中國人受儒道思想影響較深,奉行“中庸之道”“知足常樂”“無為而治”等處世哲學。但西方國家常用的習語則是:Illtryagain、Abirdinhandisworthtwointhebush。這主要是因為西方人奉行實用主義的價值觀。這些詞匯空缺都會對英語詞匯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部分學生在寫作時將“望子成龍”翻譯為wishtheirsonscanbecomedrag-ons;而在英語中“Dragon”是一種可怕的怪物,這顯然不符合表達意向。

(二)文化內涵差異較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種事物會帶給人不同的想象,中西文化差異會影響詞匯內涵。例如,黃色在我國古代是帝王專用的顏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黃”還寓意“吉利”。此外,“黃”也喻指“落空”,例如“這件事黃了”即是指事情失敗了。而在現代漢語語境中“黃色”也常常指“低級趣味”的事物,例如“黃色書籍”。但在英語語境下yellowbook卻是指政府報告。可見,在西方文化背景下,yellow通常寓意光榮、嚴肅、智慧和正義。當然,在特殊的英語語境中yellow有時還有“懦弱、嫉妒”的含義。例如yellowdog就是指“膽小鬼”。除此之外,cat(貓)在中西文化背景下,感彩也存在差異。在中國文化中,“貓”是一種可愛的動物,例如說一個親近的人十分貪嘴時,常將其稱為“饞貓”;但在英語中,“cat”卻時常喻指“心懷不軌的女人”。

(三)文化內涵部分相同在英語和漢語中,有一部分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會引起不同的聯想,但同時在其他方面又會引發共同聯想,即詞匯在文化內涵方面存在“部分相同”的現象。例如,owl(貓頭鷹)在中西文化中都讓人聯想到“死亡、不吉利、兇兆”,但西方人卻也將owl視為一種吉祥的鳥類,賦予其“智慧”的含義。此外,在中西方文化中玫瑰(rose)都象征著愛情,但是在西方undertherose卻是“保持沉默”的意思,同時,若在會議桌子上擺放玫瑰,就表示希望與會人員保守秘密。而在漢語中,人們也常用“帶刺的玫瑰”喻指那些美麗卻難以親近的女孩。

二、中西文化差異與英語詞匯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一)根據語言發展,引導學生理解舊詞新義語言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有些詞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產生新的含義。此外,人們為了特定的表達需求還會創造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詞匯。尤其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新生詞匯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例如“blog”在現代社會多指“博客”,但其原意是指“校工”或“打敗”。此外,“log”原本并沒有“日志”的意思,其原意是“原木”,去掉樹葉的樹干;由于古代的航海人員經常用log做桅桿,且在出海時在上面記錄航海歷程與速度、時間等內容,因此就產生了log-book,即“航海日志”,Log也隨之衍生出“日志”的意思。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研究詞匯的發展,從變化的角度探尋詞匯的新義。

(二)運用宗教故事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宗教神話故事能夠有效地豐富英語詞匯的內涵,一些宗教故事中的句子、短語、人物等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具備了獨特的象征意義,因此,與之相關的詞匯也具有了新的內涵。例如在學習“Adam’sapple”一詞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圣經》舊約中的故事:上帝告訴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可以隨意采摘水果,但永遠不能吃智慧樹上的果實,但后來夏娃經不住誘惑采摘了樹上的果子給亞當,亞當在吃果子時十分恐懼,導致一塊果脯卡在喉嚨中間,形成了“喉結”。學生根據這則神話故事便可以準確推斷這個詞匯的含義為“喉結”。

(三)通過文化導入彌補詞匯空缺詞匯空缺主要緣于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社會意識的不同,一些習俗、人物、事物在一種文化中存在,但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很陌生,這就形成了一定的詞匯空白。由于中西方民族在傳統習俗、生存環境、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雖然英語與漢語都具有豐富的詞匯,但仍然存在語義不對等的現象。例如在翻譯句子“Heworethemonkeysuits”時,若將“monkeysuit”翻譯為“猴子的衣服”,就會產生誤譯現象。其實,以前美國有一些雜耍藝人時常邊奏樂邊要求猴子做動作吸引路人,由于猴子身上的衣服與美國軍裝有相似之處,故也用monkeysuits指代“軍裝”。因此教師可以在詞匯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圖片等內容,引導學生了解詞匯的相關背景,進而了解詞匯的實際含義,以彌補詞匯空缺。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異,教師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密切關注英語詞匯的新變化隨著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各種新表達手法、新詞匯層出不窮,一些詞匯還被賦予新的含義,因此,英語教師應當時刻關注英語詞匯的新變化,并研究這些詞匯的含義。例如,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發展,couchpotato(電視迷)、mousepotato(電腦迷)等詞匯相繼問世。社會各領域的變化都會引起詞匯的演變,因此,教師應當在英語詞匯教學中關注新詞匯,并了解與之相關的文化,以便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全面的詞義講解,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新詞匯。

(二)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詞匯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若要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質量,英語教師就必須樹立文化意識,在詞匯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授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知識,并指導學生結合這些文化知識準確判斷詞匯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凌玉玲.探究基于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15,217(1).

[2]陸國飛.系統功能語法與英語詞匯教學[J].寧波大學學報,1999(4).

[3]陳莉.淺析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英語詞匯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2011(7).

[4]劉麗萍.點、線、面三位一體的詞匯教學法———從詞匯學、語體學、語用學角度談詞匯教[J].山東外語教學,1999(1).

篇3

關鍵詞:茶文化;元素;服裝設計;影響

茶文化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習俗、思想哲理等精髓,對于中國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中國傳統茶文化與服裝文化的充分融合,顯現出不可阻擋的迷人魅力,在服裝的圖案、樣式、面料、款型、色彩等方面,都可以融入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充分滲透茶文化之中的茶義、茶韻、茶情,更好地將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滲透到服裝設計之中,向世人展現中國元素的風采。

1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在茶文化元素與服裝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服裝的面料、廓型、審美、情趣等方面對其加以探究。可以將茶文化元素的獨特色彩和造型融入到服裝設計之中,使其在氣韻生動的茶香茶色之中,為服裝設計注入全新的創作靈感。如:龍井茶的清湯綠葉之姿,突顯出其形態的柔美與舒展的品性、毛尖茶的亭亭玉立之姿,顯現出不可比擬的意韻和情趣。又如:茶文化元素中的茶詩、茶畫等元素,都可以充分融入到服裝設計之中,透過服裝的面料、色彩等,將茶文化元素的筆墨淋漓盡致地突顯出來,使人們在欣賞服飾之美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沉浸到茶文化元素所營造的深遠意境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茶文化所內蘊的哲理思想內涵。同時,在茶文化元素與服裝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還可以充分運用“留白”的設計手法,使茶文化與服裝設計文化在疏密錯落之間,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新穎姿態,在虛實對比的留白空間之中,可以感受和體驗到茶文化與服裝文化的理念融合與滲透。

2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的創新融合方向

2.1茶文化元素與服飾的協調搭配

在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的創新過程中,要注重茶文化的自然風格與服裝設計場合的協同和搭配,要注意服裝穿著時間、地點和不同的場合,保持茶文化與服裝設計的一致性。當茶文化元素滲入服裝設計的理念之中,服裝的面料主要是傳統的棉、麻為主,使用紡織、印染、針織等技法,這主要是保持茶文化與服飾文化的統一性,體現出自然茶文化的特性與環保服飾設計理念的融合,于自然觀傳遞出茶文化的隨性理念和思想,于清新的環保服飾設計中流露出茶文化的恬淡與優雅。同時,還要注重茶文化的色澤與服飾文化的一致性,要注重服裝設計的色彩格律、明度與茶文化環境相搭配,可以運用茶的不同色澤變化,營造出服飾的不同視覺效果,體現出別具風味的文化深邃內涵。由下面的茶文化服飾圖,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所蘊含的茶文化語言和創新設計理念。

2.2茶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的精神互融

在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之中,我們要充分挖掘茶文化中深刻的哲理思想內容,要顯現出其悠遠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民族精神,要借助于不同地域的傳統茶文化元素,如:盤口、青磚、傳統木器、瓷器等,為服飾設計創造出精神互融和共通的品性。如:青花瓷可以極好地詮釋和解讀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清秀與優雅,在服飾設計之中,可以加以融合和創新運用,將青花瓷文化元素與服裝的廓型相協調,使茶文化與服飾融合為一體,彰顯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獨特民族精神和思想脈絡,顯現出中國傳統茶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又如:還可以將中國傳統茶文化中的茶詩、茶畫、茶書法等元素融入到服飾設計之中,突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東方魅力和性格,以其抽象和具象化的表達方式和手法,更好地折射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成為一種東方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服飾審美表達方式,以其豐富的色彩、獨特的造型、新穎的樣式,賦予其不可多得的神采和風范。如:服飾中的寬博廓型可以體現出休閑愜意的情致,而茶文化的古色古香的色澤也凝練出令人神往的詩意和神韻。

2.3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的融合創新

在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的融合創新方式,完美地體現出茶文化的魅力和服飾文化特色,例如:可以將傳統縫制工藝蠟染、扎染、編織、手繪等技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更好地展示中國服飾文化和傳統茶文化的鏈接,從而創設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國傳統茶服品牌,揚名于世界的舞臺之上。

3結束語

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文化的充分融合,可以更好地彰顯中國傳統茶文化中內蘊的精神和品性,映襯出服飾的審美觀念。在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藝充分融合的設計方向中,讓中國茶服引領國際時裝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雪花.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J].福建茶葉,2016(10):113-114.

[2]秦傲.文化元素在品牌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品牌,2015(10):272.

[3]焦樂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性應用[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11):84-86.

篇4

【關鍵詞】商貿英語 文化差異 不對等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4-0184-03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過程是跨文化交際。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此,從事國際商務的翻譯人員必須了解掌握本國與異國的民族文化差異,并設法使這些差異在傳譯過程中消失,同時在譯入語中找到準確的詞語,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就好比是暹羅雙胞胎(Siamese Twins),即一種共生共長、難以分離的關系。這是因為,所謂的暹羅雙胞胎就是一對生活在醫學尚不發達的19世紀的連體孿生兄弟,即出生時因肺部連在一起而終生這樣相伴生活的Eng and Chang。語言和文化就像這對暹羅雙胞胎一樣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共生共長。文化不僅是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的大腦的產物,它通過語言傳播、維系和發展。它承載著文化,最集中地體現著文化的精神。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軌跡。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語言就是文化,文化也就是語言!語言的翻譯既有藝術之美,也有科學之真,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其目的都是為了求善、求真、求美。因此文化在翻譯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正如劉法公教授曾根據商務英語的特點,提出商務英語翻譯應遵守“忠實(faithfulness)、準確(exactness)、統一(consistency)”的原則,提出“信息等值,概念表達準確,數碼與單位精確,概念與術語保持統一的要求”。[8]忠實性是所有英語翻譯最基本的指導原則,特別是對商務英語來說。準確地理解和翻譯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商務英語的詞句,對不同文化的商務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東西方由于種族淵源、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構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體系,從而人們的觀念傳統、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語言表達等也大相徑庭。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應慎重,以免出現“文化沖突”。盡量按照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4Es標準做到文化信息對等。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時很難傳遞到譯入語中,結果對等的標準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來說,導致文化差異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對待事物認識方面的文化差異

1.品名的翻譯

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人們對事物的命名上。作為許多出口的中國特產,基本都有了固定的英語譯名。這些翻譯譯名已約定俗成,若譯者隨便“硬譯”,必然物名分家,如:清涼油是essential balm,而不是cooling oil or qin liang oil,風油精是medicated oil,而不是feng you jing。另外還有“餛飩”、“餃子”、“湯圓”等都被稱為“dumplings”;“cabbage”一詞則用來統稱我們的“白菜”、“卷心菜”和“黃牙菜”。再者,漢語中的“紅糖”翻譯成英語是“brown sugar”,為什么“紅糖”翻譯成英語就由紅變棕了呢?這是因為漢語是就紅糖沖泡后糖水所呈現的顏色而言,于是糖就有了紅與棕之分,而英語中是直接按糖本身的顏色來命名的,有了紅與棕之分便不足為奇了。因此,我們在翻譯相關的品名時,一定要謹慎,以免給商品的出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商標的翻譯

商標在產品銷售中起到重要的廣告作用。馳名商標在消費者心中就是可靠的質量和優質的產品,就是合理的價格和良好的服務。語言是“文化的鏡子”,商標用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寶潔公司的商標翻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例。寶潔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就認真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化,從而迅速打開了市場。他們將公司名稱 P&G(Protector and gamble)漢譯為寶潔。“寶”喻指產品的品質;“潔”則指該公司主要經營日用品。20多年來,寶潔公司向中國市場推出10大類近30個品牌的產品,其中中國名字都是廣泛的調研之后產生的。現在無論Rejoice飄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飛絲,還是Safeguard舒服佳、Olay玉蘭油,亦或是 Whisper護舒寶、Crest佳潔士、Tide汰漬、Pampers幫寶適等,無不在中國享有盛譽。下面幾例商標的翻譯,更體現了兩種文化差異。

(1)金雞牌鬧鐘――Golden Cock Alarm Clock

(2)白象牌電池――White Elephant Battery

(3)紅星牌電扇――Red Star Electric Fan

作為商標,以上3例商標翻譯沒有符合英國國家的文化習俗,更沒有體現商標所應具備的富有創意、內涵的特點。例1,“金雞”在漢語中,可聯想到晨雞報曉,實為妙語,但在英語中cock是下流話,屬禁忌語,應改為rooster。例2,“白象”在漢語中意念不錯,可理解為“力量巨大”,但“white elephant”在英語中是指“大而無用的東西”,想必消費者不會去買那種無用的東西。例3,“紅色”在漢語中當然是一種吉祥的顏色,但“red”在英語中象征暴力、流血,消費者會對這樣的電扇望而卻步。再如我國生產的“紫羅蘭”男裝,若用Pansy(紫羅蘭)作為商標,則在英語國家銷路不會太好,因為Pansy這個單詞指的是“女性化的男人”。

3.廣告設計的翻譯

廣告離不開語言,而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任何廣告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文化差異造成的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特點等都會影響人們對廣告的理解及廣告的效果,從而會進一步影響到商品的銷售。在美國,一則廣告的口號可以出現“don’t spend a penny until you’ve tried”(試用前別花一分錢)這樣的用語;而在英國,就不能采用這樣的廣告口號,因為“spend a penny”相當于“got to see a man about a dog”(輕視某人)。在商務活動中,一個小小的廣告誤譯,就會使企業受到巨大損失。曾有一家公司在國內的廣告中宣傳:“請在你的餐桌上使用最好的餐巾。”廣告效果甚佳。于是,當他們把產品推向國際市場時,原封不動地使用了這則廣告,在英國卻引出了笑話。在英國人眼中,美國人講得不是真正的英語,而是美國式的英語。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使用不同的習慣語具有不同的內涵。在英國英語中,餐巾一詞是“serviette”,而美國英語中的餐巾“napkin”一詞,在英國英語中是“尿布”的意思。這家公司不知不覺把其產品宣傳為“請在你的餐桌上用最好的尿布”。自然,其銷售額是無甚指望了。因此,世界上著名的跨國公司都十分注意語言的文化差異。還有一則這樣的廣告詞:“歡迎來到天涯海角。”在對外宣傳英譯時曾經這樣翻譯:“Welcom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海南島的天涯海角在不負責任的譯者筆下成了The 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或“大難臨頭”,誰還會來旅游?例如,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龍)不是中國人心中的吉祥動物,而是表示邪惡的怪物。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圣經故事中惡魔撒旦(Satan)就被認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還有“潑婦”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語國家人中所起的聯想與中國人的“龍”完全不同,所以,翻譯時就要特別小心。東亞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四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被西方人稱為“亞洲四小龍”,將其翻譯成英語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當。有人建議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文化信息的對等,因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種強悍的動物,至少不會讓人聯想到某種可怕的動物。再者,tiger一詞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增補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釋義: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 Singapore, 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個在經濟上較為成功的東亞小國或地區,尤其指香港、新加坡、臺灣和韓國。)所以說,將“亞洲四小龍”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達到了對等。

二、顏色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例如,藍色在英語國家有憂郁的含義,美國有“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 在英語中意思是“沒有價值”,所以,把“藍天”牌臺燈翻譯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沒有用的臺燈”,可想此臺燈的銷路。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時人視藍色為倒霉的顏色。藍色在中國人心中一般不會引起“憂郁”或“倒霉”的聯想。盡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并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否則怎么會用Blue Bird作為汽車商標呢?blue bird是產于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福”,所以,英語國家人駕駛Blue 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駕駛Blue Bird牌汽車的中國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駕駛世界名牌汽車是一種身價的體現和財富的象征。英語國家視“紅色”為殘暴、不吉利,紅色意味著流血。在中國紅色預示著喜慶,中國人結婚習慣穿紅色衣服。經商時,商人希望“開門紅”。經營賺錢了,大家都來分“紅利”。某員工工作出色,老板發給他“紅包”。美國人一般不喜歡紫色;法國人不喜歡墨綠色卻偏愛藍色。在馬來西亞,綠色被認為與疾病有關。巴西人忌諱棕黃色。西方人視白色為純潔、美好的象征,在中國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將綠色和“缺少經驗”聯系起來,而在中國綠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三、詞語概念的文化調停與譴詞造句的文化重組

詞語的意義與其使用的語境密切相連,并與其存在的文化息息相關。語境不同,詞匯的意義也有差別。如“joint venture”在一般經貿合同中指“合資企業”,而具體到招投標合同中,指多個投標人為了滿足招標人提出的條件暫時結成的聯營體常譯為“聯營體牽頭公司的名稱”。“Turnkey Contract”通常指“整套承包(合同)”,而具體到招投標合同中,指的是“總包(交鑰匙)工程招標文件”。

此外,現代英語中一詞多譯現象相當普遍。因此,漢譯時如果不懂專業,隨意去選擇詞義或照搬字面意思,其結果不但使譯文失去原文的規范性,也會使譯文令人費解,使讀者不得其意。例如:

(1)We shall give you a special discount on an order exceeding 10,000 pieces.

如果訂貨超過一萬件,我方將給予你公司一個特別回扣。

(2)The exporter may take the accepted bill to a discount bank before the maturity if he is in urgent need of the amount of money.

出口商如果急需用這筆錢,他可以把這個承兌了的匯票拿去貼現銀行貼現。

(3)Exchange dealers only work with these differences, i.e. with premium and discount, expressed in decimal points, between the spot and forward prices.

外匯經紀人只賺取這些差額,即利用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間的差價,以小數點表示的貼水和升水。

以上三例中都有discount一詞,但分別用于不同的專業,即表達三個不同的意思。外貿業務中表示“折扣”,銀行業務中表示“貼現”,而外匯業務中表示“貼水”。

四、數字的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其原因就是與圣經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字“十三”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近來這種蘊涵也被國人所接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九”經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歷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因此,我國便有“999”藥品。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標的商品出口到英國,因為“666”在《圣經》里象征魔鬼。“七”在歐美國家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商標為“7-Up”的飲料翻譯或漢語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當于中國人的“八”。“七”對英語國家人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投擲中以“七”為勝利。商標還有Mild Seven、7-Eleven(連鎖店)。但在我國,“七”是個普通的數字。上海生產的“三槍”牌內衣,是名牌產品,翻譯成英語Three Guns。如果將Three Guns牌內衣出口到日本、哥倫比亞及北非地區,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因為“三”在這些國家表示“積極”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貝寧等地,則不能將“三槍”翻譯成Three Guns,因為在乍得像“三”這樣的奇數表示“消極”的意思,在貝寧“三”含有“巫術”的意思。文化差異還受地理位置、社會制度、歷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響。文化差異會引起幾種不對應的情況:1.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見或被忽視

例如,漢語里有許多用數字開頭的詞語,如“三心二意”譯為neither off nor on。“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譯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這些詞語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譯。

2.原語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確的實體,而譯入語文化不加以區分或恰恰相反。

例如,英語中的armchair 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軟的椅子,但在漢語中我們卻分別有“扶手椅”和“單人沙發”。

3.和譯入語中同一個指稱對象可能由字面意義不同的詞語加以指稱

例如,英語的black tea,翻譯成漢語是“紅茶”,而不是“黑茶”。這是因為中國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顏色,而英國人重點放在茶葉的顏色上。文化信息的傳遞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過翻譯了解他國文化。文化信息的對等也是可能的,我們可以遵循奈達先生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則,這里的“對等”不能理解為數學意義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對等接近程度為依據的近似。他認為翻譯的目的應該是原文和譯文在信息內容、說話方式、文體、文風、語言、文化、社會因素諸方面達到對等。為了達到這些對等,必須在翻譯中進行調整。各民族有其獨特的文化。東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學、文化傳統,所以,文化差異就必然存在。此外,差異的原因還在于東西方民族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這些文化差異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譯的可譯性受到限制。進行國際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些差異,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如果這個切合點是兩種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異,有時很難找到切合點,這時譯者就必須就自己的能力讓這兩種文化盡可能接近,按照4Es標準和奈達先生的翻譯原則,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帶異國情調的東西在譯入語中得以再現。

參考文獻

1 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 劉醒吾.經貿英語口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 李 平.國際經貿英語教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

4 王學文.新編經貿口譯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

5 杜爭鳴.翻譯策略與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6 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7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8 劉法公.商貿漢英翻譯的原則探索[J].中國翻譯,2002

篇5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傳統節日;體現

中西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各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各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形成第過程。節日是具有特殊社會文化意義而需要紀念的日子,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該民族的每個民族節日, 都具體地反映這個民族文化最真實的一面,反映該民族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中西傳統節日習俗差異直接體現中西文化差異。

一、中西文化差異在傳統的民族節日中的體現

1、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的不同。除了共同的節日,如新年、國際勞動節等,各自還擁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等。西方國家有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狂歡節、萬圣節、圣誕節、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等。

2、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起源不同。中國古代在生產力和農業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因而有:“春雨貴如油”、“清明忙種麥, 谷雨種大田”。勤勞的中國人民在終年勞作的過程中掌握了自然時序的復雜規律, 總結出四季和二十四個節氣, 形成了以節氣為主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再有,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西方國家由于長久受基督教的影響,傳統節日與宗教有關,例如,情人節是紀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難者,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圣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西方文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3、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慶形式不同。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以家族、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講究合家團圓,帶有等級制、封閉式、家族式的封建社會特征例如中國的除夕夜,。全家要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只是家人團聚,不會邀請外人。而西方的節日,經常會邀請朋友共慶節日,表現出互動性、眾人參與性、狂歡性,崇尚個性張揚,感恩節、圣誕節、情人節等都是如此。

4、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禮儀不同。中國的節日宴席,家族長輩或貴客一般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團團圍坐在飯桌旁,有等級區分。餐桌上酒、美味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一起吃、喝,相互勸菜、夾菜和勸酒,有一種濃濃親情的氣氛。而西方人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有“女士優先”的習慣,用餐時講究坐姿端正,吃飯優雅,吃飯發出聲音被視為粗魯了。

5、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觀念不同。吃喝是中國節日的永恒主題,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長壽為目的,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良好愿望,認為通過飲食可以實現。西方的節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關事件,信奉上帝,祈求上帝保佑,節日習俗以玩樂為主題,主要是因為西方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樂為目的,并通過宗教和娛樂活動來實現。

6、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飲食不同。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將吃看作頭等大事。節日更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且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區別于其他節日。如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餃子、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營養,西方節日食品主要是烤火雞、牛排、水果沙拉、甜,主要目的在形而不是吃。

7、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的色彩不同。在中西傳統節日中顏色的象征意義在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更大。紅色, 是中國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喜慶和吉祥之意。喜慶日子要掛大紅燈籠、貼紅對聯、紅福字。而西方文化中的紅色, 是“火”與“血”的同義, 象征殘暴與殺戮。白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常有悲涼之意,常用于喪葬禮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著純潔、高雅、無邪, 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間的顏色象征意義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的產物, 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

8、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的目的不同。絕大部分中國人在傳統節日都拜祭祖宗。祭祖活動、燒香拜佛是中國節日重視的傳統祭祀節日內容,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出入順順利,長命百歲。西方節日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是敬神,感謝上帝的恩惠,虔誠地祈求上帝繼續賜福于人類。

中西傳統節日及其習俗有明顯的差異。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主要源于歲時節氣,燒香祭祖,祈求吉祥幸福,以吃喝為主要內容,追求健康長壽,紅色為節日的最愛。西方的節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關事件,信奉上帝,以玩樂為主,注重于情感友誼,追求健康快樂,通過宗教活動和娛樂形式來實現。不同民族傳統節慶的形式,是由該民族的文化體系的生存形態和生活方式決定。

二、中西文化相互參透

傳統民族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發揮著傳承文化的積極作用。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但較為封閉蘊含有太多的倫理色彩。西方傳統節日的節日氛圍上很好,節日娛樂性強,但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論兩者之間有多大的差異,中西文化傳遞的都是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人朋友的祝福。如西方人上午見面說:“Good morning! ”,祝愿時說:“Good Luck!”。西方的新年,人們說得最多的是“Happy New Year !”,中國的春節,人們相互祝福“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中國有七夕節,西方有情人節,中國有中元節,西方有萬圣節,中國有敬老節重陽節,而西方有父親節、母親節。中國有除夕夜,西方有平安夜。中國有農歷新年,西方有圣誕節。中西之間有著不同之處也有天然相同之處,兩種節日文化互相滲透、彼此影響。隨著中西文化、經濟交流日趨頻繁,西方節日越來越受到中國年輕一代的歡迎,特別是圣誕節、情人節,而中國的春節、中秋節等同樣得到世人的青睞。

三、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對中西交流的意義

在經濟、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交流日益頻繁。中西文化差異成為了中西傳統節日跨文化交匯與移植的最大障礙。通過了解中西傳統民族節日折射出的文化差異,在國際交流中克服文化差異,避免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達到更有效的融合。當今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國正在崛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開始走出國門,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魅力,中國人也開始了解西方節日文化的迷人之處。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要堅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克服陋習,在適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不迷失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為我們展開中西文化對話,為中西文化交流更健康快速的發展,為積極參與人類現代文化共構,為人類平等、自由與和平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於奇.世界各國節日比較[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1.

[2] 李露露.中國節[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 吳鋒針.中西習俗文化“沖突”[ J ].綏化師專學報,2003,( 1 ).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 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篇6

餐飲禮儀 飲食方式 中西方文化 差異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新標準將英語學習分為三個階段,九個級別,在不同階段的課程目標總體描述中,都特別強調了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的培養。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特別是在各國密切往來的今天,通曉中西餐飲文化上的差異在現實中的應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飲禮儀在教材中的應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請她的朋友們一起為她慶祝生日。由于所邀請朋友的國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禮儀就特別講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可見,中國人特別講究禮。如果邀請的是中國人,則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買單的人.主座是指距離門口最遠的正中央位置。通過分配座位,中國人暗示誰對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傳統的習慣都是圓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沒有座次的差別。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于使用餐具為佳。餐臺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

2.進餐時的禮儀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準備為交流學生舉辦一場歡迎晚會,他們開展了以下的對話: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這兩個來自中國的孩子,還是充分考慮到中外飲食習慣的差異的。這里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餐具的選擇上:中國人使用筷子。中國人自古以來大部分以農耕為主,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是這一文化現象的真實寫照。中國人強調以“和”為貴,反對侵略和攻擊。中國人使用筷子時溫文爾雅,很少出現戳、扎等不雅動作,在餐桌上對待食物的態度是親和的、溫柔的。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

英國人則使用刀叉進餐,這是因為西方很多國家其祖先為狩獵民族,飲食以肉類為主,為了能在殘酷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善于捕獵,富于進攻性。在使用刀叉過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不用刀時,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飲食觀念不同在教材中的應用

飲食觀念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營養價值和味道上的差別。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此一文化特征,亦體現于中西飲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國菜幾乎每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調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葷素搭配來調和烹制的,如韭黃炒肉絲、肉片炒蒜苗、腐竹燜肉、芹菜炒豆腐干等。這“和合”觀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體現。比如,Millie說“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譯即為“我有時候中午吃魚拌飯和一個蘋果”。可見,中國的飲食習慣還是以和為主,強調味道。所以中國有很多關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濃、淡等,但同時卻又忽視了營養。

西方人對于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注意加強中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中國文化與使用英語國家文化的比較,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逐步培養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餐飲禮儀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和國際交往活動中,表示尊重、親善和友好。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就會使人獲得尊重的滿足,從而獲得愉悅,由此達到人與人間的和諧。社交禮儀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社交禮教有利于強化學生文明行為,提高文明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趙連友.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

篇7

茶藝師是現代興起的一個職業,專指那些對茶葉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了解,精通于茶藝的表演,同時對于其服務、管理技能者方面的素質也很高的一種專職人員。對于一個茶藝師來說,一張茶幾、一套茶具就是她們用于表演的全部的道具,而那小小的茶席就是她們要展示自己的舞臺,舞臺雖小,可內涵很大,一個專業的茶藝師,本身的舉手投足就可以表現茶的韻味,而其自身氣質與茶給人帶來的感覺也是非常相似,渾然天成。茶藝是茶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茶文化精髓的體現,而茶藝師對于茶文化的理性理解要高于一般人很多

二、茶藝師對于貴州茶文化的理性認識

貴州是一個盛產名茶的地方,以綠茶見長。“茶圣”陸羽在其所著的茶葉專著《茶經》里說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這文章中的地點對照到現在的地圖其實就是在貴州界內。“茶圣”陸羽是一個嗜茶如命的人,一生中愛茶、研究茶、精于茶道,而其所著《茶經》就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寫茶的著作,這本書和這個人給茶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對于一個茶藝師來說,茶文化的體現往往就是從茶藝上體現的,不同的名族和地域都有其獨特的茶文化。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省,在貴州省內的少數民族種數多達28個,在全國范圍來說算是一個很大的了。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承,而貴州一些有名的地方名茶和古代進貢的“貢茶”都是出自于少數民族之手,如歷史上很出名的“鎮遠天印茶”其實就是產自于貴州的黔東天印山區。少數民族雖然跟著社會在發展,但是再傳統工藝上還是保留著最原始的手法,因此經過多年的變遷,少數民族的茶文化不但被傳承下來了,而且還更加的豐富了。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其傳承具有歷史性,可以通過了解各個地區茶文化的發展進而了解這個地區的發展;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區性,每個民族和地區都有著自己所特產的茶,而又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進而形成的豐富的茶文化。茶文化包含了茶道和茶藝兩種,茶道是一種精神,即使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茶文化發展,茶道也沒有其明確的定義,因為這是每個茶獨特的氣質;茶藝即為泡茶的藝術,很多地方泡茶的方法都不同,而現在外行人對茶藝的理解僅僅為備具、賞茶、潔具、置茶、溫潤泡、沖泡、奉茶、品飲這八個茶藝表演步驟,而作為一個真正的茶藝師,其對茶藝的理解不僅僅是停留在茶藝表演的上面,而是里面所體現的文化內涵。貴州產綠茶,綠茶的其實跟別的茶不一樣,其為涼性茶,因此沖泡的溫度不宜過高,一般為80~85攝氏度,在沖泡時茶葉也不宜放太多,這樣才能將綠茶的本質發揮到極致。綠茶在茶藝表演中是按照常規的步驟對于茶葉進行沖泡的,其實在貴州的地方習俗中,還有很多關于綠茶的吃法,這也就是茶藝師對于貴州茶文化的理性認識之一。綠茶的吃法很多,在貴州有名的有“罐罐茶”,這是在貴州一個非常獨特的吃茶方法,如果你要到石阡仡佬家庭作客,他們一定會用這個茶來招待你的。罐罐茶的用具其實是非常有講究的,選用的是本地的土茶罐,水也是山泉水。當地人最喜歡的就是閑時烤上一壺茶,邊烤火邊聊天,時不時喝上幾口茶、吃幾口饃饃,生活怡然自得,氣氛其樂融融的。“擂茶”在吃茶中其實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一般存在與客家人中。擂茶是需要人用擂棍在擂缽中搗制的,在搗制綠茶的同時,還會在里面加入到芝麻、花生仁、草藥等,這樣等到成為了碎泥,茶便算好了,然后過濾、煮茶,這個茶的茶香是非常的濃郁、綿長的。在黔東的侗族最喜歡的還是“煮油茶”,除了他們之外,貴州很多民族都喜歡吃“油茶”,在當地還有一個順口溜,意思就是吃一碗“油茶”一天都有勁,沒有吃的,就一點精神都沒有。作為一個茶藝師,不僅僅是做好茶藝表演,同時要了解各個地區的茶文化,茶文化其實也就是對于這個地方、民族的認識。

篇8

說起茶,總會說起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底怎樣在快節奏的城市生存,又怎樣通過商業的手段進行完美的詮釋,似乎成了每個茶館都面臨的問題。于是,會有一些專做文化的茶館,只針對業內資深品茗者經營著;也有一些茶飲店,茶做成了街頭快銷飲品。文化和商業到底怎樣融為一體,我在春水堂找到了答案。

對春水堂的好印象從接觸它的市場部經理開始,這位名叫郁琪的臺灣女子身著改良式旗袍上衣,頭發松松地挽上一個髻,遠遠地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沒有跟任何人交談,嘴角卻一直輕輕上揚,掛著輕松的微笑。跟她聊天時,也像是被帶入了一個清幽曼妙的茶園,有一股清新淡雅的氣息撲面而來,令人很是舒適。談起如何在商業氛圍中做好茶文化這個問題,她一開口就是輕松卻很實在的一句話:“無論如何,也要讓大家先愛上茶再說”,說完便自嘲地笑了。

這句話在春水堂的店鋪經營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現:從店鋪位置上看,選擇熱鬧非凡的地鐵站出口保證了商業上需求的人流量,推門卻又有恍如隔世的清幽,逛街累了或者朋友相約小聚,這里都是不錯的選擇,前一秒還是轟隆擁擠的地鐵,后一秒就跌進清靜儒雅的茶文化氛圍了。

在店內裝潢和布置上,看得出經營者花足了巧心思,進門處的屏風上印有春水堂從1983年開創到現在的二十幾個年頭里所堅持的專業和實力,那些關于茶時代的變遷和發展,讓我們從進門的那一刻起就領略到了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屏風前是一張長桌,桌上的花總是應季節變換而改變花色,市場部經理郁琪就經常到店里來,在這張桌子上展示自己插花的嫻熟技藝,賞心悅目的同時,還能互動顧客,聽著客人們輕輕的贊嘆聲,呼吸著清新淡雅的花香,一瞬間,就愛上了這里。再走進店內,就是一條長長的吧臺了,茶館里設吧臺,還是頭次見到,我們可以想象坐在高腳椅上品嘗茶味的優雅和高調,生活在上海的女人連品茶都多了幾分時尚感覺。再看店里的其它位子,擺放也很溫馨,L形的格局可以讓每個人享受到充分的私密空間,靠窗的位子更是適合一個人的世界,看著窗外的車水馬龍,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清靜思考。如果不經意間抬頭,能看到古色古香的紅燈籠和嫵媚的藤蔓纏繞在一起。不論是墻壁還是桌椅,還是品茶之人,都被燈籠散發出的微紅的光照得有那么點曖昧,既古典又現代的韻味搭配是如此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人感覺不到一點點突兀,反而連自己都很和諧地融入這氛圍了。同行的朋友有很多人喜歡這里的墻紙和玄關,暗紋淺黃色的墻紙給人帶來安靜祥和的感覺,玄關很奇妙,整個墻壁是黑底玻璃,會像夜空一樣透出點點星光,令人遐想,不喜歡窗邊位置的朋友們,坐在玄關下面的位子,正是營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天地,一杯茶、一份茶點、一本書,就這樣整個下午過去了。

篇9

關鍵詞:黑茶;品牌;包裝設計;文化內涵

中國是茶葉之鄉。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農嘗百草的時候。《詩經?爾雅》中記載,“,苦荼”(“茶”字在中唐之前通常都寫作“荼”),算起來,俱進也有近3000余年的歷史了。可以這樣說,茶是隨著我國歷史的綿延而不斷流傳。茶文化也屬于中國燦爛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陸羽所作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而陸羽也被認為中國歷史上茶道的奠基人。這部劃時代的專著茶的生產歷史再到飲茶的極藝、茶道原理等進行了綜合的論述。《茶經》的出現使得茶成為一門學問、一種文化。劉禹錫在他的《嘗茶》中寫道,“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體現了古代茶文化對各個階層人士的影響。

黑茶作為中國六大茶種之一,極具特色,主要產于兩湖、關系、四川、云南等地。按照產地,將黑茶氛圍云南黑茶(普洱茶)、廣西六堡茶、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邊茶)、藏茶、湖北老黑茶及陜西黑茶(茯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黑五類。

黑茶成為商品必不可少的一環就是“包裝”。包裝設計有以下幾點功能:

第一,刺激功能。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候的最直觀的第一印象就是商品的外包裝。包裝是否獨特、是否新穎、是否透出文化內涵,決定了茶品能否引起消費者的興趣,刺激他們的購買欲望。

第二,享受功能。眾所周知,人們對美的東西是十分向往的。每個人對美都有獨特的體會。好的包裝就是要將大眾的共同審美情趣展現在包裝上。還有一些黑茶的外包裝審美角度獨特,但是一些對茶文化比較熟悉的消費者便會被這種外包裝吸引,進而購買。

第三,宣傳功能。這一點自無須贅述。包裝上的色彩、文字、相關的說明成為了廣告的形式,讓消費者能夠了解此種茶品,起到了宣傳的作用。便于消費者進行口碑宣傳和以后的購買。

當然,包裝設計最重要的,就是要向受眾傳遞悠久的茶文化。湖南黑茶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于秦漢時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相傳是張良所造,故稱“張良薄片”。漢代時期,黑茶薄片成為皇家貢茶,稱之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而后,經過歷朝歷代的沿革,直到16世紀末期,湖南黑茶興起,再到現在的興盛,經過了千百年的沉淀。因此,我們要通過外在的表現形式將湖南黑茶的悠久文化表現出來。以下我們以湖南黑茶的幾個種類為代表,透過品牌包裝設計看個中蘊含的文化內涵。

1 “湘尖茶”包裝設計文化的體現

1.1 “湘尖茶”包裝國畫的運用

“此物清高世莫知”。茶秉承天地清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每天生活在一種快節奏中。在百忙之余品茶,能夠幫助人暫時脫離緊張的工作環境,舒緩壓力。運用國畫作為包裝,則能夠恰到好處地、精準地烘托出“清高”的氛圍。中國國畫承載著我國燦爛的文化元素,它物我交融,寄情于景。國畫所體現的超脫境界同茶文化所蘊含的超凡脫俗的氣質相得益彰。黑茶包裝設計運用國畫作為元素,既能弘揚民族文化,陶冶人們的情操,又能激發顧客的購買欲望。現在一些普洱商家都充分利用國畫作為包裝設計。比如,“湘尖一號”的一款外包裝是兩名古代的名士席地而坐,以石桌為茶臺,背景顏色以古銅色為主,體現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這樣的包裝體現出了古代名流“風雅”的精神。給人的感覺,則是兩位名士飲茶中以超然的心態閑談。這正是現在“忙碌的”的社會人追求的一種心態。

1.2 詩、詞、古語同書法同色調的搭配

古詩詞和書法在茶文化中也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寶藏中,詩、詞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分量。詩詞結合書法的運用,既能夠承載茶文化的內涵,也能讓人感受到獨特的古韻古香。例如,一款“湘尖二號”的外包裝色調以柔和的橙黃為主,配以陸羽《茶經?茶源》的一部分內容:“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陸羽《茶經》之語讓人深切感受到湘尖茶的悠久歷史。外表的主色調,讓人聯想到茶在沏好之后倒入杯中的那種情景。

正是書法文化同茶文化這種難以割裂的關系,讓很多包裝設計者利用不同的書法形式去展示,并配以合適的色澤,有著濃郁的東方情調。通過包裝,既能感受到湘尖茶歷盡滄桑之感,又能感受到現代化的元素。

2 茯磚茶包裝設計的文化內涵體現

茯磚茶于1860年前問世,早期稱“湖茶”。特制茯磚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厚,湯色紅黃明亮,葉底黑褐尚勻。普通茯磚磚面色澤黃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和尚濃,湯色紅黃尚明,葉底黑褐粗老。

一款茯磚茶的外包裝以暗紅色為底,其logo以黑色為底,金色的字。其他介紹的字也為金色。這樣的一種包裝設計,能夠體現出“湖湘文化”典型的地域性特征中。具體來講,湖南文化應算是楚文化的繼承者。茯磚茶的包裝滲透著古代楚文化的那種浪漫情懷。此外,相傳,楚人的祖先是火神祝融,紅色體現著古代楚人的一種“崇火”意識,而今,紅色意味著一種積極向上的熱情。

此外,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茯磚茶以金色、銀色、黑色、白色為主色調包裝。金色和銀色具有很強的反光能力,在不同的光影作用下,人們能夠在不同的角度感受到金色、銀色帶來的沖擊力。同時,這樣的包裝也體現了茯磚茶自身的華麗與尊貴,彰顯出了茯磚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色的包裝能夠給人產生一種淡雅的感覺,同時能夠反映出湖南文化特有的一種包容之氣。黑色的包裝似乎為了映襯茯磚茶的屬種,也體現了它厚重的品質。

其實,對于定位在茶的歷史文化的茶葉包裝設計,我們不要只局限在平面視覺效果的設計上,也不一定非得用中國畫、磚刻圖形和壁畫等傳統圖形來表現,可以從包裝造型,色彩和裝飾方面進行整體設計。

事實上,黑茶的包裝不僅僅體現在平面的包裝設計上,同時造型上的創新,也能夠體現出獨特的歷史韻味。比如,有些黑茶的形體包裝模仿古代的茶器、樂器等,并附上這些器具所蘊含的歷史故事,并采用恰當的色彩加以渲染來表現歷史深度。這樣的設計,便融合圖形、文字、色澤三位一體。看到這樣的包裝,仿佛是在觀摩一副長長的歷史畫卷,帶人穿越到當時的歷史空間中,感受古人與茶發生的故事。

湖南黑茶歷史悠久,每一種茶都承載著它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實際上,隨著物質生活的大大提升,現代的人們似乎對茶文化逐漸淡漠。茶道在日本的發展值得我們去深思。在如此激烈的茶業競爭市場,現在的茶葉包裝缺乏創新,品牌意識薄弱,功利主義盛行,導致包裝過度,損傷了茶的高雅品質。因此,現代的茶包裝要以文化為本位,包裝設計要彰顯茶的文化底蘊,體現出茶的獨特魅力。創新黑茶包裝,不僅僅可以提高茶的銷量,還能夠提高提高整體品質和形象,才能夠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只有這樣,我國悠久的茶文化才能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 查俊鋒,尹寒.茶文化與茶具[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 王玲.中國茶文化[M].中國書店出版社,1998.

[3] 孫仲威.古茶器[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4] 姚國坤,胡小軍.中國古代茶具[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篇1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媒體已逐漸向新媒體轉變。作為一種新的營銷宣傳手段,新媒體不僅有效加大了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而且也有效促進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但目前茶文化旅游作為旅游業的新興旅游模式,營銷仍相對滯后,在如此境況下,若茶文化旅游經營商能積極適應時展,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營銷將能更好地發揮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促進茶文化旅游快速發展。茶文化旅游指茶葉資源與旅游資源相結合的一種新興旅游方式,以茶文化以及衍生藝術形式來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將了解、欣賞茶文化與觀光旅游相結合,讓旅游者在獲得不同精神文化體驗的同時,通過消費帶動茶文化旅游區經濟增長。這種旅游不僅能使人們增長知識、豐富生活,同時也能使人們增加內涵。

一、新媒體的概念和特點

“新媒體”主要指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信技術,具有互動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態和平臺。目前,新媒體主要包括手機媒體、網絡媒體以及兩者融合所形成的移動互聯網和其他具有互動性的數字媒體形式。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自身的特點。首先,新媒體能夠用豐富的傳播形式,最快地將信息傳播出去,滿足受眾群體對信息多樣化的需求。其次,信息容量更大、傳播方式更加多樣。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網民數量增加迅速,尤其是手機網絡用戶不斷增長,使新媒體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此外,新媒體營銷方式與傳統營銷方式相比較,可以通過微電影、游戲廣告植入等方式宣傳旅游目的地產品,新媒體營銷無論是在呈現方式上,還是在宣傳內容上都更加多樣化和豐富,不僅使營銷方式顯得更為柔軟與委婉,而且增加了游客對宣傳信息的好感;同時,這種相對隱蔽及多樣化的方式,往往也具有更強的滲透能力。最后,新媒體具有較強的互動性。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廣泛傳播與互動,人們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參與彼此間的相互交流之中,這時每個人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接受者,這是傳統媒體無法做到的。

二、新媒體營銷優勢

(一)營銷效果更加顯著

首先,與傳統營銷相比較,用新媒體進行營銷可以互動,旅游經營商可以隨時接受游客的反饋意見,并從意見中分析游客的喜惡,及時進行更改,制訂出具有針對性的營銷方案,使旅游宣傳更貼近游客口味,做到個性宣傳,精準營銷,提高了營銷的效果。其次,新媒體營銷不再像傳統媒體營銷那樣只是直白的文字宣傳廣告,而是將視頻、圖片等植入這些宣傳廣告中,使宣傳廣告更生動,更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從而減少了傳統媒體宣傳的單調性和乏味性,增加了消費者的瀏覽熱情和參與感,提高了宣傳效果。最后,旅游具有季節性的特點,而傳統的旅游營銷通常運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這種宣傳具有時間的滯后性,這種滯后性很大地降低了營銷效果。而新媒體傳播具有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特性,游客可以通過終端設備隨時隨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從而提高了營銷效果。

(二)營銷范圍更加廣泛

2016年6月1日,MaryMeeker了2016年《互聯網趨勢》報告,數據顯示,全球互聯網用戶從2008年的不到15億發展到2015年的32億,其中,智能手機用戶就有25億。隨著手機用戶增加,新媒體對信息的傳播不再像傳統的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那樣有時間和地域限制,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可以快速向外推送營銷信息。與此同時,游客可以通過終端設備隨時隨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使營銷方式由過去的旅游企業主動投放變成了現在的游客主動查詢,從而打破了市場壁壘,開闊了市場的廣度。

(三)營銷由單向傳播變為雙向溝通

新媒體營銷是借助網絡和計算機平臺,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進行的營銷活動。因此,新媒體營銷的傳播模式與傳統媒體的營銷方式相比有著明顯的互動性,可以使信息者與信息接收者進行雙向互動,并通過建立微信、微博等多種互動形式進行雙向溝通,通過這種形式的雙向溝通可以獲得更多游客的反饋,抓住更多的潛在游客,并將其發展為目標客戶。

(四)營銷成本較低

傳統營銷在營銷過程中的每個節點都要求旅游企業和消費者密切結合,旅游企業必須建立一支專業的營銷團隊,進行營銷策劃和廣告策劃等。這樣一來,團隊中營銷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營銷效果,無形中就會增加營銷費用,也就直接造成營銷成本增加。而新媒體對信息的傳播費用近乎等于零,企業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免費平臺等新方式進行營銷,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成本。

三、我國茶文化旅游營銷存在的問題

(一)茶文化旅游產品形式單一,缺乏強有力的品牌支持

目前,一方面,我國茶文化旅游產品形式比較單一,開發層次較淺,茶文化旅游缺乏文化內涵,形式只局限于品茶、觀看茶藝表演、購買茶產品等,導致游客不能深入地體會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無法滿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使茶文化旅游重游率低,不能適應現代旅游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經營商眼光短淺,只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忽視了中長期的營銷規劃,使目前我國還未形成極具影響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再加之茶文化旅游經營商基本借助于傳統媒介進行品牌推廣,品牌推廣方式落后,缺乏強有力的品牌效應。

(二)茶文化旅游經營商營銷理念落后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茶文化旅游經營商利用新媒體進行營銷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然而目前盡管茶文化旅游經營商已經意識到新媒體營銷的優勢,也漸漸開始利用新媒體渠道進行營銷,但對新媒體營銷的主動性不夠重視,導致營銷方式落后。茶文化旅游營銷的內容也只是停留在觀看茶藝表演、品茶、購買茶產品等,沒有體現茶文化特色,難以吸引游客,且大多數營銷內容更新滯后,給游客造成困擾,導致營銷效果不佳。

四、新媒體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營銷對策

(一)針對旅游者需求實時更新茶文化旅游產品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漸向個性化、自主化轉變,此時單一的茶文化旅游產品已經無法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加上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人們獲得旅游信息的途徑和方式也逐漸增多,旅游業的競爭也愈加激烈。茶文化旅游經營商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實時分析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積極更新茶文化旅游產品,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從而提升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形象,獲得好的口碑。

(二)注重新媒體平臺的應用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在購買旅游產品前都會在網絡上搜集相關旅游信息。他們通過對知名網絡社區中的旅游板塊進行歸納分析,參考他人對該旅游產品的評價來制訂自己的旅游計劃。因此,茶文化旅游經營商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特別是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網站,通過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組織各種茶事活動,實現茶文化旅游的推廣和營銷,讓人們更加了解茶文化旅游,并吸引其觀光游覽,增加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隨著智能手機的大眾化,微信用戶大幅度增長。微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手機應用軟件,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成為人們迅速傳播信息的重要平臺,微信用戶可以通過建立個人社區來實現文字、圖片傳播,并用其來分享自己的旅游心得,這樣潛在的茶文化旅游者可以通過微信獲得更多的茶文化旅游相關信息。與此同時,開通微信公眾號,可以有效傳播茶文化。由此可見,運用微信平臺不僅能實現茶文化旅游品牌推廣和營銷,而且能有效提升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網絡視頻營銷就是在網絡視頻中巧妙地植入廣告,或者在視頻網站通過創意廣告征集的方式進行品牌宣傳與推廣。在傳播方面有著信息廣、及時性,參與互動性強等優勢。運用茶文化網絡視頻可以將游客在茶文化旅游中的活動情況錄制下來,經過編輯和制作上傳到知名視頻網站,讓潛在的游客看到以往游客的真實旅游情況,從而吸引潛在游客。

(三)注重茶文化旅游新媒體平臺人員的技術培養

目前,許多APP和公眾號初期的運營管理都由專業的技術公司完成,這些專業技術人員對茶文化旅游產品和相關業務并不熟悉,造成平臺投入使用后茶文化旅游產品不能滿足旅游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對于茶文化新媒體平臺建設,不僅需要技術公司來完成,而且茶文化旅游經營者也應該積極參與新媒體營銷平臺的運行管理之中,同時,茶文化旅游經營行業也要對工作人員進行相關技術培訓。

(四)加強茶文化旅游新媒體營銷的服務建設

與傳統營銷相比較,新媒體營銷具有很強的互動性。茶文化經營者在運用新媒體進行營銷的同時,不僅要發揮這些媒體的平臺作用,也要積極發揮新媒體的互動功能。茶文化經營者一定要改變過去傳統媒體時代營銷的思維和習慣定勢,把與潛在旅游者的互動納入新媒體營銷中,這樣不但可以增加潛在旅游者的興趣,也能更好地了解潛在旅游者的要求,為消費者提供更適合的產品和服務。因此,茶文化旅游應圍繞平臺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務體系。

(五)新媒體營銷效果評測及優化管理

為保證茶文化旅游在各種媒體上的良好形象,茶文化旅游經營商應及時調查并跟蹤游客在網絡上對茶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評論、反饋,及時采納游客對茶文化旅游的服務質量及產品等方面的各種建議,不斷對管理進行優化,使茶文化旅游服務更貼心,項目更加豐富,產品更適合游客,盡力做到讓游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提高游客滿意度。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