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機制建設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0: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教育機制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和國務院國發〔1995〕6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經研究決定,將原由各級人民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人保)承辦的集體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業務,統一移交給勞動部門所屬的社會保險機構(以下簡稱社保)負責經辦。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以往按照省政府閩政〔1989〕24號文件規定,由人保公司經辦的集體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業務,由人保繼續辦理至1995年12月底,從1996年1月1日起由社保負責辦理。原由人保承辦的企業補充養老保險部分,根據自愿的原則,由企業和職工個人自行選擇以下辦法:
一是隨同基本養老保險同時移交社保,社保機構同步承擔法律責任;
二是繼續留在人保機構,并相應由其承擔法律責任。
二、鑒于原辦法是縣(市)級統籌,且各地辦法不一,情況復雜,政策性強,移交工作應在各級政府的統一安排下,本著“維護信譽、保障權益、簡便手續、平穩銜接”的原則,由各地人保與同級社保共同協商后移交。交接工作務必于明年1月底結束。
三、進一步規范集體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征收和待遇支付辦法。移交后,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的繳費辦法和職工退休后的待遇支付辦法原則上按現行國有、三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規定執行(但連續工齡不能視同繳費年限),并逐步與現行的省級統籌管理體制和基金財務制度接軌。養老保險實行“全省統籌、統一領導、統一政策”,基金核算實行“核定基數、定額繳撥、超收分成、超支共擔”的財務管理體制。社保與用人單位實行“全額繳撥”的結算辦法。
四、集體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新老辦法的銜接實行逐步并軌,平穩過渡。對按閩政〔1989〕24號文件規定在人保投保的職工,1989年至1995年的保齡應予以承認。凡按規定計算連續工齡滿10年以上、其繳費年限不滿10年的,應補足10年后,可按月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如企業和職工要求以實際參加工作年限補交養老保險費,可按實際補交年限計算保齡。對個別確實無力補足10年、參加人保滿6年、現已退休的人員,也可繼續按月發給養老金
(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社會性養老金,按各地(市)上一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的15%計發;
第二部分是繳費性養老金,個人及企業繳費每滿1年,按繳費工資基數的1.3%計發)。
已完成“四并三”移交工作的地(市),其養老保險待遇高于本通知規定的,仍按原規定辦法執行,待今后調整待遇時統一銜接。
五、各級政府應委托同級審計部門,對人保歷年經辦養老保險業務的基金收入、支出、運營等情況進行一次全面審計,以維護人保的信譽和保障投保人的利益。人保承辦期間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含預交1個月周轉金),以省為單位統一結算,各縣(市)結余和虧損匯總互抵后仍不足的部分,由人保系統自行消化,經審計后,如有結余,應移交社保。
六、各級政府應加強對社會保險工作的領導,確保移交工作的順利進行和社會穩定。要加強社保機構的組織建設,應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強化基金管理,充實社保干部隊伍。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切實把社會保險工作抓到實處。
篇2
【關鍵詞】勞動教育;習慣;“家社校”三位一體
2020年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把勞動教育、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了課程標準。勞動教育一直以來都是職業院校“五育并舉”中的重要一環,“五育”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互融合。但現實中很多職業院校在“就業為先”的指導思想下,已將勞動教育“工具化”并出現了功利主義的傾向,導致勞動教育出現了理念功利、目標模糊等一系列問題,勞動教育在職業教育體系中亟需回歸育人本位。在這種大前提下,分析勞動教育的內涵特點,探索“以勞促智、以勞樹德”的育人途徑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勞動教育的含義及其與德智體美“四育”的關系
從學科地位的角度來講,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標,涵蓋特定的教育內容,與“德智體美”四育并行。從本質上講,勞動其實是腦力和體力的結合。如果缺乏腦力勞動,學生也許會“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如果缺乏體力勞動,學生可能變成“書呆子”。脫離勞動教育的德育會成為“夸夸其談”,脫離了勞動教育的智育則會變成“紙上談兵”,脫離了勞動教育的體育往往“顧此失彼”,脫離了勞動教育的美育將成“無果之花”。因此,“五育并舉、缺一不可”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
二、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勞動教育邊緣化
目前,勞動教育在家庭中被薄弱化,在學校中被邊緣化,在社會中被輕視化。職業院校很多學生在家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學校,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被各類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所占據;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目前還沒有完善的機制和平臺來專門支持勞動教育的開展,且部分網紅、主播傳播的扭曲的價值觀,使很多學生對勞動的看法出現了嚴重偏差。
(二)勞動教育口號化
勞動教育作為德育的關鍵載體,本應讓學生去主動體驗,但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是學生被動接受。很多勞動教育活動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停留在“口號”上,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勞動而去勞動,學校忽視了將勞動情感和勞動精神融入勞動教育中。勞動教育逐漸淪為某個特定時期內臨時起意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學雷鋒活動、紀念日大掃除等),或者在技能大賽中強行融入勞動元素,明顯缺乏長效機制,導致了勞動教育在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上“變了味兒”。
三、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途徑
構建“家庭—社會—學校”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已成必然趨勢,三個要素應分別發揮不同作用,在勞動教育體系中扮演不同角色。
(一)家庭要素
家庭對于孩子勞動觀的形成具有最直接和最深遠的影響。很多家長雖然在心里也認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落實到行動上卻瞻前顧后、缺乏魄力,沒有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在這方面,學校可以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等學生在家的時間,專門安排一些操作性、針對性較強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如“兩個一”(一道拿手菜、一次家務活)主題勞動教育活動等,既讓孩子享受到勞動成果帶來的喜悅,又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成長。
(二)社會要素
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開展要不斷強化社會要素的作用。學校應鼓勵各系部、各班級廣泛開展社區服務(利用寒暑假時間)、志愿者服務(地區舉辦的大型活動如“馬拉松比賽”等)、校內服務(如定期打掃校園包干區、校內實訓場所等)、家務勞動(以寒暑假作業的形式開展)等形式多樣的普遍性勞動教育。這樣可以讓學生時刻感受勞動氛圍,享受勞動果實,從而進一步促進他們職業精神的養成,繼而掌握社會生活所必須的勞動技能,不斷增強他們的勞動信心以及對勞動的認同感和幸福感。
(三)學校要素
學校要把開展勞動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上,將“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思想植根在學生的人生觀培育過程中,讓學生最終養成“肯吃苦、能吃苦、不怕吃苦”的勞動品質。校系兩級可以組織開展“模擬面試”“勞動教育進課堂”等活動,在校園文化、宿舍文化等建設中融入勞動教育思想,構建具有特色的勞動教育制度,讓學生真正“以勞為榮、以惰為恥”。“參與勞動”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共同努力,讓學生在思想層面慢慢轉變,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變成“別人的事情幫著做”,繼而發展為“大家的事情搶著做”。勞動教育不是憑借“一頭熱”就能完成的,它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專門實踐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要素的作用,才能讓學生真正認可、接受勞動教育。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 勞動教育 素質教育 勞動價值 評價機制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不斷充裕的家庭條件下,大部分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怕其吃苦,危險,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卻取而代之,忽視了勞動教育,于是,獨生子女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加上部分學校特別是師資力量薄弱、條件有限的農村學校沒有開設好勞動課,安排的“勞動課”的目的在于打掃清潔衛生或變勞動課為知識課。導致勞動觀念越來越淡薄,使這些獨生子女只會讀書,不會勞動。長此以往,將會影響這部分人素質的發展。于是,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抓好勞動教育十分重要。只有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強烈的勞動觀念,長大成人才會有所作為。當今,在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下,素質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所以,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什么是素質教育?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
一、勞動能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小學階段是人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緊靠家長的言傳和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長和老師在課外引導學生不斷參加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勞動,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享受勞動的成果,才能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例如:讓學生撿廢品,通過學生對一件件廢品的積累到出售,讓其去體會自己父母掙錢的不容易,從而受到了不能鋪張浪費的教育,逐漸形成節儉的美好品質。出售后的收入雖少,但是總能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因為是學生已經證明了自己,找到了自信,體驗到了勞動價值所在。農村家庭的父母,要讓自己的孩子投入到糧食耕種的勞動中去,只有讓孩子親自參加勞動,嘗嘗汗濕、腰酸背痛的滋味,才感覺到勞動的辛苦,懂得勞動的分量,切身體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含義,使之自覺地愛惜糧食。只有參加勞動,才能理解農民為城市居民提供糧食、蔬菜或者農副產品,工人為社會提供日用品,輸送水電是為了什么,才會真正體會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勞累,是為了人們的幸福,是在為社會創造財富。更能激發對那些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竊取別人的勞動果實的人的厭惡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果實。正如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讓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才是英雄漢。”
二、勞動不但能增強人的體質而且能磨練人的意志。
一個人有無勞動的興趣和習慣,將影響自己的一生。大量事實表明,不論知識水平、家庭背景、經濟收入、種族膚色如何,凡是從小做家務、熱愛勞動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別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滿。勞動,可以培養孩子動手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營養良好的情況下,勞動能促進大肌肉、小肌肉的發育。勞動在培養完美體魄上所起的作用,同運動一樣重要。許多勞動能顯示體力與技能、技巧等多種多樣的結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不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強力壯”。
少年兒童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和挫折,這就要求學生從小養成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如果遇到困難就畏縮、害怕和逃避,我們為之努力的事情會半途而廢,前功盡棄。怎樣磨練人的意志呢?誠然,轟轟烈烈的斗爭和艱苦的勞動、險惡的環境能磨練人的意志,但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也能磨練人的意志。首先,讓學生從生活的一切方面鍛煉意志,如遵守學習與生活制度、及時獨立地完成作業、做事有始有終、堅持鍛煉身體、待人始終如一等。其次,引導學生做一些自己不愿做或不敢做的事,如讓學生在炎炎夏日跟隨父母下地勞動,或在寒冬臘月用冷水搓洗衣服等,完成后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可以讓學生建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堅強的意志就是在完成無數件小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三、勞動能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
在人類發展史上,勞動推動了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由此可見,勞動教育不容忽視,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生活技能。低年級學生學會自我服務活動。如:穿衣服、削鉛筆、洗手帕等;中年級學生可進行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和社會公益勞動。如:包書、整理書包、洗碗、掃地、擦窗、給花草澆水、在校內進行大掃除等;高年級學生以家務勞動為主,如:洗衣服、做飯、涮鍋洗碗、農村兒童學會農田的種植,能參加學校的科技小組,在活的自然中學習,在實踐中加強探索。只有讓學生持之以恒地去完成這些事,才能樹立勞動觀念,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提高生活技能,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奠定堅實的基礎。
勞動教育在學生的素質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應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現對家庭、學校和社會作以下建議:
家庭:
第一,建議家長改變教育觀念。
即便是獨生子女,不能溺愛,不要怕其吃苦和危險而不讓孩子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讓孩子多動手做事,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第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設置一些“障礙”。
所謂的“障礙”就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要多找一些孩子能完成的事情讓孩子去完成。如;中、高年級的孩子,飯前盛飯,飯后收拾、清洗。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零用錢,可讓中、高年級的孩子利用假期自己掙零花錢,城市的孩子賣報紙,農村的孩子賣菜等。
第三,家長要做好榜樣作用。
隨著家庭經濟的富足,部分家長的家務活也隨之減少,吃飯上館子,洗衣服有洗衣店的服務,或雇個家庭保姆包攬一切家務,這樣不但沒有事情給孩子去完成,而且滋生了孩子享樂主義的思想。
學校:
要切實貫徹好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地改善和創造勞動課教學條件,開足、開好勞動技術課;學校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老師布置的家庭勞動任務可讓家長督促完成并簽字認可。
社會:
呼吁全社會重視勞動教育,形成積極勞動的社會氛圍,大力渲染“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如何構建和創新評價機制呢?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xxx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精神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教和全國德育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德育工作思路和要點,加大德育創新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命戰爭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鞏固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強化學生個體,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探索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規律與方法,完善美育和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以科研帶隊伍,突出特色,務求實效,探索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過程管,提高德育工作實效
結合學習貫徹全教和全國德育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學校德育工作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達到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堅持德育領先,樹立全員育人意識,形成濃厚的育人氛圍,挖掘新的德育工作增長點,確定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育人的全過程,努力發揮德育在學校工作中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要求全員在工作確定德育目標,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之中,做到有機滲透,在新的實踐中實現德國育工作新的創新發展,建立學校德育工作及活動的流程體系,優化管理環節,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為基礎的師德教育為保證,以生活化、社會化為基本形式,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個性心理品質,為學生的健康發展,主動發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礎。
(二)突出校園文化建設,強化行為養成教育
學校在“雙全學校建設的基礎上,乘勢而上,以完善日常評比機制,規范學生個體行為,發揮先進集體的示范作用為重點,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上水平,上品位,努力在學生個體與群體的行為自律,文明規范上見實效,從開學第二周起,以規范教師護導,學生值勤工作形成風景線為起點,營造校園文化建設的氛圍。
1、完善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凈化,綠化,美化校園環境,培養學生文明素質,形成良好校風,加強班級環境建設,優化班級文化氛圍。
2、構筑師生、學生間和諧和的人際空間,倡導人與人之間真誠、友善、團結、合作、尊重、愛護。
開展道德風景線,風景點建設(校門區風景線,間操風景線,放學路隊風景線,綠色通道,花海世界風景點,值周師生風景點,課間活動風景點)
(三)、加大德育科研指導,促進研究成果轉化
鞏固科研成果,進一步壯大德育科研隊伍,加大德育科研力度,力爭出新成果,上新水平,依據學生的成長規律落實德育總體目標,以遞進性,分層性原則,改革教學與活動方法,落實不同年齡階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識,活潑開朗的性格,增強學生達應社會的能力。
1、搞好德育科研工作,成立科研小組,每位班主任要認定科研課題,制定計劃,開展實驗,積累經驗,轉化成果,總結提高,爭取學期末出有力度的科研成果。
抓好具有我校特色的以發展教育為主導的創新教育實驗的德育研究,適應信息社會發展,以校園網建設為重點,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建設與提高德育活動實效的研究,讓學生感受“數字化社會”的發展趨勢。
2、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綱要》為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搞好學生群體與個體心理輔導,建立班級學生心理分析檔案,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態。增強社會以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加強課外活動小組的管理,開展主題活動課的研究,指導學生社會調查,展示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全面技能,做好活動小組輔導教師的培訓,提高工作,課外活動小組做到“四有”(有活動計劃,有備課,有總結,有成果)積極參加各級組織各項競賽活動,本學期進行活動成果展示活動。
(四)完善德育網絡,建立開放型德育新體制
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建設,形成獨具特色的開放型德育新體制。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重新認定家長委員會名單,召開家長委員會會議,請家委會代表參與學校管理建立學生反饋表,建立校長熱線,共商育人大計,溝通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形成教育合力。
完善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開展雙體日小隊社會實踐活動,服務社會奉獻愛心。
重視勞動教育,增強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習慣,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活動,開展“一日家長”實踐勞動,(低年級不讓父母為心,以自我服務勞動,中年級孝敬父母,學習家務勞動,高年級在家長指導下做一日小家長)期末各班評選出勞動小能手。
(五)全面落實德育工作目標,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加強隊伍建設,更新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通過學習研討在德育管理與實施中,處理三個關系:
1、主導與主體關系:注重學生自主管理,自行設計,自我教育。
2、放手與放任關系:提倡教師精心管理,精心設計,精心教育。
3、指揮與指導關系:指揮得當,指導到位,活而不亂,管而不死。
改革整體化的管理方法,注重班級特色發展,通過重心下放在德育管理實施中,增強四個意識:
1、集體意識:愛學校,愛班級,維護集體榮譽,為集體增長增光。
2、課程意識:重視并認真上好每一門,每一節課,達標創優。
篇5
一、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基本內容和要求:
班級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
基本內容有:熱愛祖國的教育;熱愛中國*的教育;熱愛人民的教育;熱愛集體的教育;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實施途徑:
班級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主要途徑如下:各科教育;校級、班級教育和各種教育活動;共青團教育活動;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動。
四、教育原則: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加強針對性;堅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訓練相結合;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保持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五、具體措施:
1、進行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內容的規范教育,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以落實學生個人量化積分為主線,以德育系列化活動和“班級十最”等評比表彰機制為動力,扎扎實實地搞好德育工作。
3、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開展讀書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知識比賽等,陶冶學生情操,激勵廣大學生奮發向上。
六、學生品德評定:
篇6
一、工作目標
以黨的精神,特別是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完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學校德育體系建設,構建符合教育實際、具有縣域特色的中小學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將立德樹人目標融入各學科教學中,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形成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機制;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網絡教育資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體系;深入開展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的法治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著力提升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中小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養,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務
(一)深化完善全員育人工作機制
按照《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精神,重點抓好教書育人“一崗雙責”制度,首見負責制、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德育副校長法治副校長制度等工作制度,將全員育人納入教師工作量和績效考核,扎實推進全員育人,確保育人成效。深入推進“互聯網+家校共育”新機制建設,發揮家長學校功能和作用,全面提升家長素質,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凝聚家校共育合力。依托學校所在地各類教育資源和志愿者隊伍對學生開展教育,推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立體化、合作開放的德育工作網絡,優化育人環境。
主要工作任務:①全員育人各項工作制度;②家校共育工作資料;③德育工作網絡。
(二)積極打造“四位一體”德育課程體系
1.深化德育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德育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統領作用,積極拓展德育課程內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課程資源,促進國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課程的有機統一。在學校德育體系建設的基礎上,系統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建立學段銜接、內容豐富、系統完善的德育課程體系。積極拓寬德育課程實施途徑,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增強德育實效。組織開展德育課程優秀案例和精品課例評選、展示、交流、研討活動,打造一批德育精品課程,豐富德育課程資源庫。
主要工作任務:①組織開展德育課程優秀案例和精品課例評選、展示、交流、研討活動;②組建校本德育課程和讀本。
2.充分發掘學科課程德育價值。積極挖掘學科德育內涵,發揮學科育人功能,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徑,真正實現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機融合。緊密結合學科教學內容,探索實現在學科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形成學科大德育觀。定期舉行學科德育研究活動,推動落實學科德育育人目標。在優質課等各類課程資源評選中將德育實施情況納入評選標準。開展學科德育優秀案例和精品課例評選、展示、交流、研討活動,打造一批學科德育精品課程。
主要工作任務:①各學科德育優秀案例和精品課例評選、展示、交流、研討活動;②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案例征集。③學校開展班主任節、班主任論壇等德育交流與提升平臺。
3.提高傳統文化課程實施水平。全面落實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開齊開足開好傳統文化課程。在德育、語文、歷史、藝術、體育等課程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各中小學要利用本地資源,開發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如,邢瓷文化、老游戲等地方文化,納入校本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之中,通過校史館、文化長廊、文化墻、文化雕塑、校刊校報、校園網站、廣播站等,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營造“以文化人”校園環境,發掘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資源,增強學校的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層次,形成“一校一品”校園文化特色;開展創建書香校園建設、經典誦讀、傳統節日主題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動。
主要工作任務:①挖掘開發以本地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為的校本課程讀本2-3種;②每學期校刊出刊至少一期,校報至少編輯兩期;③建好校史館,館藏實物增加5件次以上;④落實德育品牌創建工作,健全一校一課題,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三個一”工作機制,所選品牌資料要經局主要領導和分包領導會審同意,開學2周內向教育局報備,學期末要有支撐(發表經驗文章、證文等);⑤各種教育活動開展資料在第一時間形成并報備。
4.突出實踐活動德育功能。強化和改進活動育人課程建設,促進德育實踐活動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特色化,按照落細、落實、落小原則,積極打造學校德育品牌。豐富完善校內德育實踐活動,倡導學校節會活動,創新發展學校讀書節、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四大節日”活動,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升國旗教育等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會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素養;開展入校、離校、畢業典禮、入隊入團、成童禮、成人禮等儀式教育;加強學生社團建設和指導,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和社團活動需要。創新校外德育實踐活動,制定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建設與管理工作意見,加強對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規劃建設、課程資源、教育教學、師資配備等方面的管理。推動所有中小學校建立滿足學生需求的校外綜合實踐基地,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依托省市級研學旅行基地引導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拓展視野、鍛煉能力;引導學生開展調查、考察、實驗等等探究學習活動,培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主要工作任務:①各類節會活動資料;②各種禮儀活動資料;③各學校勞動基地和研學旅行基地資料,每學期開展活動資料。
(三)健全德育引領和考核
1、以文明校園創建引領學校德育。貫徹《省中小學校文明校園測評細則(試行)》,深入打造“雙十好”文明校園文明學生評選、新聞進課堂、愛國主義電影進校園等德育品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組織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美育、體育以及勞動教育等。
主要工作任務:①文明校園和文明學生創建及評選活動資料;②積極創建各級文明校園;③新聞進課堂資料;④愛國主義電影進課堂資料。
2、健全考核機制。在教師工作考核中強化育人業績的考核,強化育人工作內容,調動教師立德樹人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完善學校德育工作評價機制。建立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績效評估考核制度,將學校共青團、少先隊工作納入德育工作督導評估范疇,促進學校提高德育工作實效。開展中小學德育特色學校創建活動,定期評選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優秀班主任。
主要工作任務:①德育列入績效評估;②開展德育特色學校、德育先進集體申報;③學校層面開展德育先進個人和優秀班主任評選。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縣各學校要切實加強對德育課程一體化工作的領導,成立相應的領導組織。
篇7
一、指導思想:
以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德育活動的組織實施。以活動系列化、形式多樣化、過程重體驗、內容針對性為目標加強活動建設。德育活動要講實效,重過程,力求每次活動都能讓學生樂于參加、積極參加、獲得體驗、受到教育。鞏固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強化學生個體,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探索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規律與方法,完善美育和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二、工作要點:
1、發揮學校德育的主體作用。繼續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機制,以嚴格的制度進行常規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圍內創設“全員育人”的氛圍,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促進和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2、結合本學期學校工作重點,進一步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培養一支素質優良、精干實效、開拓進取的班主任隊伍。首先繼續做好班主任、輔導員的培訓工作,加強跟蹤指導,開展優秀班主任的帶頭、輻射、指導作用,通過班主任例會學習、經驗交流、班隊會的參觀等,促進班主任管理班級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學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過三心(愛心、耐心、恒心)一訪,與家長常溝通,形成施教合力,嚴禁有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現象。
3、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的道德水準,杜絕有償家教。
4、配合上級防疫部門做好疾病預防和接種工作,確保學生健康發展。
三、主要目標任務
1、加強育人隊伍建設,促進德育工作科學有效地開展。
2、落實各項常規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3、豐富少先隊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習得。
4、優化組織管理,進一步凸顯校園特色。
四、具體工作措施
(一)加強育人隊伍建設,促進德育工作科學有效地開展
1、更新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實踐素質教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實現德、智、體、美、
勞的和諧發展,把學生的能力培養、個性發展和人格形成當作教育之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從培養人的角度出發,做到務實、求新、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
2、加強培訓、學習和交流,提高育人水平
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繼續做好班主任、輔導員的培訓工作,定
期召開班主任會議,通過交流、學習,不斷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結合師德師風建設月活動,樹立班主任的服務意識,著力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強,工作踏實、樂于奉獻的班主任隊伍。
(二)落實各項常規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1、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文明禮貌教育和養成教育。
充分利用學校紅領巾電視臺、廣播站、宣傳欄、板報、國旗下的講話以及隊會課、晨會課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渝水區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渝水三小學生養成教育,加強紅領巾文明示范崗監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文明之花充滿整個校園。
2、加強傳統教育、常規教育
(1)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三八婦女節、五四青年節、教師節、國慶節、中秋節、重陽節、元旦等)適時地組織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
(2)加
強安全生命教育。各班要利用晨會、班會課等時間大力開展珍愛生命教育,宣傳交通安全、水電防火安全,加強學生的自我護意識。
(3)加強法制教育,制定普法教育計劃,努力抓好學生的法制教育活動。組織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從小學會以法辦事,繼續聘請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來校作法制輔導講座。加強校外聯系,使法制宣傳工作取得實效。
(4)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各班布置好圖書角、學習園地、比一比等中隊活動陣地,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樹立班級形象。各中隊應以“規范+特色”的要求著力打造自身特色,本學期將繼續開展流動紅旗的評選。
(5)加強少先隊大隊部的監督協管能力。繼續推行隊干部值日、紅領巾監督崗制度,對各班的衛生、文明禮儀、紀律、兩操、紅領巾佩戴,納入文明班級、優秀班主任考核,確保常規工作持之以恒、抓細抓實。使全校形成班班爭先、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活動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計劃。
2、召開班主任工作會。
三月份:
1、開展慶祝“三八婦女”節活動。
2、大力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
3、出一期“學雷鋒、樹新風”板報。
四月份:
1、召開主題班隊會。
2、開展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
3、繼續開展養成教育活動。
五月份:
1、開展慶祝“母親節”感恩系列活動。
2、開展慶五一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活動。
3、開展實踐活動。
4、召開班主任會。
六月份
1、開展慶祝“六、一”兒童節系列活動。
3、各班出一期慶“六、一”為主題的板報。
5、召開學生座談會。
七月份
1、期末總結。
2、學生暑假實踐活動。
篇8
從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我們對本校班主任的評價能力做了充分的調查,并和周邊兄弟學校(思源小學、東方小學、長樂小學)比較研究,認為班主任評價能力的建設對兒童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不容忽視。
一、調查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一)具體內容。
(1)建立與學生進行道德談話的制度,靈活把握評價的“度”。
(2)分層管理、因材施教:偏愛問題生,博愛中等生,嚴愛優等生。對每一個兒童的評價“底線”不一樣。
(3)注重對兒童勞動能力的評價。
(4)重視小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測量。
(二)調查方法。
(1)抽樣調查法:隨機抽查班級,觀其文檔建設,作業評語,素質報告手冊評語,激勵機制等。
(2)個案調查法:以一些典型事例佐證,提倡方法學優棄劣,因而提升班主任對兒童的評價能力。
(3)座談法:組織座談會,班主任交流心得體會,群策群力,解決問題。
二、調查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一)個別班級的班主任沒有形成新的評價理念,漠視學生心靈的成長,沒有對學生恰當的激勵評價,認為分數才是硬道理,分數就是學生的全部。這種做法,源于當前對教師的評價重在教學業績,忽視育人環節,而班主任本身的教育理念也很陳舊。
(二)有的班級的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呆板,沒有伸展性。比如“該生成績一般”、“該生團結同學”、“該生守紀律”等等無關痛癢的評價,在學生心目中是不會激起浪花的。這種現象,源于班主任缺乏熱情,對學生認識片面,對學生的評價應付了事。
(三)有的班級,評價方法值得稱道,但未留下教育筆記,尚未形成評價體制,這種做法,不利于事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我們提倡班主任制定一套適合于自己的、適合于本班班情的評價制度,從根本上提高自己對學生的評價能力。
三、解決問題的措施
(一)班主任評價能力的措施建議。
1.規范主體,善待個體。
班主任可以通過班級活動、勞動、課堂表現等觀察了解學生,“聽其言,觀其行”是了解學生的最基本方法,特別要注意學生在自然狀態下流露出來的言行舉止。規范化管理的優勢在于給班級提供一套具體的行為標準,讓學生知道怎樣約束自己的行為。而對于個別問題學生,要善待寬容,和其商定“底線”,以期待其跟上班級。
希望小學四年級四班鄭老師就是這么做的,效果很好。班上大部分學生遵守同一制度,根據學生表現獲得公正而鼓勵式的評價,其中的A同學因習慣差,自控能力差,顯然是跟不上其他同學的步伐了,鄭老師就對A訂做了一套評價機制,目前,A正在努力做一個不打擾別人,懂禮貌的孩子,鄭老師給予了A這樣的評價:“你的點滴進步讓我看到了你的希望。我很高興,因為你的改變,教室里更安靜了。你一定會做得更好的。”
2.評價因細節而美麗。
我們發現班主任的評價能力已突破了傳統的填鴨式評語,長樂小學一年級四班蔣老師采用了日記式評語,給每個孩子記錄一個片段,老師在評語中集敘事、表揚、建議于一體,令人眼前一亮,為之一振。現摘錄一段:
5月17日,星期一,雨
“六一”快到了,我們在努力地練著舞,玲玲,你的舞跳得真好,臉上掛著美麗的微笑,手腳靈活,像你的名字一樣有靈氣,我為你感到高興,也有些不明白,一個舞臺的精靈,怎么在課堂上老是走神?真希望你也能成為課堂的精靈。
原來,蔣老師這學期的素質報告手冊評語,是為每一個孩子寫一則日記,記錄孩子一個典型的生活片斷,從而贊美孩子的優點,適時給孩子提出建議。他的心愿是讓孩子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努力做得更好,老師在看著你們成長呢。“從小學會努力”,多么樸實的真理啊,學生多么希望看到自己是老師日記中的主人翁啊,而且還是那么優秀啊!
這別具一格的評語,不僅僅是評價學生,它作為一面鏡子,無聲地折射出對教師的評價,反映出教師的學識、素質、師德。
3.對學生個體評價常用的方法。
通過對班主任評價能力的調查,我們認為以下方法是些有益的嘗試:
(1)畫像法。
B學生的評語是:“你是一條一天到晚自由游泳的魚,游過狹窄的江面,向大海奔去。希望你是一個真正勇敢的水手。”這既是指出他紀律松懈,又肯定他學得主動,知識面廣,閱歷也較普通同學豐富。形象的比喻中有善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批評,也有教師的誠懇和激勵。
這種方法使人過目難忘,印象深刻,耐人尋味,又不傷“感情”,從而達規勸之效。
(2)淡化處理法。
我們來看兩則不同班主任對同一位學生的評語。
評語一:該生較關心時政,較遵守紀律;學習成績一般,勞動一般;對工作負責,對老師禮貌。但進取心不足,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強。
評語二:老師與你相處了一個學期,你在運動場上的形象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疾馳的身影,漂亮!那壘球的姿勢,漂亮!何必老在日記里擔心自己成績平平而看不到出色的個人特長呢?請你鼓足信心,一步一步上臺階,老師相信你在學習和其它方面也能不斷“漂亮”起來!
很顯然,評語的對象是位中等生,但體育相對突出。而且這位被評的學生在兩位班主任心目中都有同一的不夠理想之處:成績平平。對此,前一位班主任予以特別強調,且用語刻板,缺乏熱情,并將其歸咎于進取心不足所致;而后一位班主任則將此生不足之處進行淡化處理,而淡化的目的顯然在于鼓勵學生揚長抑短,且語言流暢、親切暖人,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引導功能,其評價功能也就不言而喻。
(3)隨機點撥法。
這種方法一般出現在學生作業本里,或老師對學生面對面的口頭鼓勵。評價學生,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時機,才能使肯定的評價發揮其激勵的作用,使批評的評價達到催人猛醒、讓人接受教訓的效果。那種時過境遷再回頭算老帳、話舊事的做法不僅難以發揮出評價的教育效果,而且往往會使學生反感。
(二)班主任評價能力的制度建設。
1.建立與學生進行道德談話的制度表。
在抽查希望小學六年級四班時,發現班主任李老師每一周都找兩個同學談心,并附有談話日志,這有利于班主任掌握學生的心靈成長動態,及時給予中肯的真誠的評價。
老師以母親的眼神看待學生,師生間會有很多溫馨,因為老師的博愛,少了一顆蒙蔽的心靈,多了一份安寧的和諧。這是道德談話制度帶來的教育評價詩篇。建立評價制度,能使班主任的班級建設工作一步一個臺階,不斷進步;使學生的發展各盡其能。
2.勞動教育花兒紅。
蘇赫姆林斯基明確指出,沒有勞動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勞動教育有兩個目的,一是社會目的,即勞動要為社會創造財富。二是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在勞動中獲得精神快樂,培養創造性的勞動態度。
從小就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于手與腦結合中鍛煉思維能力。制度上墻,評價到位,各班每月評選一次“勞動之星”,給予真誠的精神獎勵,以便形成張力,讓每個孩子都能積極參加勞動。
3.小學生自我評價能力測量。
班主任評價能力的關鍵是讓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奮發圖強。我們從以下內容來對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進行測量:
(1)對自己感覺的評價。
(2)對與別人相處信心的評價。
(3)對自己才能的評價。
(4)對自己是好學生的評價。
(5)對自己身高、體重的評價。
(6)對他人對自己依賴程度的評價。
(7)對自己免于煩惱能力的評價。
(8)對自己做決定的評價。
(9)對自己適應新事物的評價。
從這九方面入手,通過問卷法、談話法、寫作法等多種形式來測量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根據學生的表現,班主任就能知道誰的心靈偏離了正常發展的軌道――誰在自卑,誰在自大,誰在自閉等等。通過測量,學生懂得了用自我評價來調整自身的行為,班主任亦掌握了學生的發展動態,在工作中體會到職業的尊嚴和內在的快樂,從而提高了班主任的評價能力,師生相輔相襯,一起成長。
四、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坦率地說,由于多方面原因,現在的教育很難做好,但我們不埋怨,而是想通過每一天點點滴滴的努力,做好做細評價工作,嚴愛優等生,博愛中等生,偏愛問題生。對于嚴重而根深蒂固的學生問題,可以和學生私下里討論,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的實質和原因,并允許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幫助學生制定計劃,簽訂師生契約,逐步改正不良行為,避免語言攻擊。
篇9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 培養機制 激勵制度 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7-0168-01
“雙師型”教師是我國職業教育領域新興的名詞,也可以理解成為一個戰略目標,然而關于什么樣的教師才是“雙師型”教師的問題卻沒有統一的說法。教育部是提出倡導“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并沒有規定“雙師型”教師的標準,所以各個學校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認證制度也有差異性。于是“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變成了一個永恒的話題,對于“雙師型”教師概念的理解,存在著分歧,并存在明顯的制度缺失,下面讓我們首先通過內外因來分析一下:
一、中職“雙師型”教師隊伍發展緩慢內因分析
(一)“雙師型”教師概念的模糊化
“雙師型”教師在概念上很明確,就是要培養出既懂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但在具體專業上“雙師型”教師的概念是動態發展的,這不僅僅是證書所能解決的問題,特別是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還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資格證書與實際能力的差距還是存在的,有時還比較大,僅以證書作為判斷教師的標準還不夠,“雙證”即“雙師”的認識應該只是一個參考。總之,“雙師型”教師概念的模糊化也給培養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二)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完善
實訓基地建設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要支撐,因為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目標要求教師既要有理論,能講課,還要求教師能夠實際動手操作。培養教師的動手能力,離不開實訓。教師在職業前的教育無論多專業,不經過真正的實訓是根本不可能具有動手操作能力的,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實訓基地的建設尤為重要。但目前我國理論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比較不容易形成,教師和學生很少真正的到工廠培訓,最多只是觀摩。而且近年來我國在實訓基地的建設上出現了校園化的傾向,就是自己學校建一些實訓基地,模擬工廠生產,對教師進行實訓,這實際上是一種模擬環境,達不到實訓的效果。職教師資的培養不僅需要先進的實訓設備,而且需要真實的環境。不少中等職業學校雖然有了自己的實訓基地,但由于經費投入不足,技術發展過快,新技術不斷出現,學校無力購置新設備,實訓設備普遍趨于老化,與社會需要脫節,嚴重耽誤了教師的實訓。所以,“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應盡量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進行。
二、中職“雙師型”教師隊伍發展緩慢內因分析
(一)“雙師型”教師的考評制度不完善
在問卷調查中顯示,現階段中等職業學校對專業課教師的考核和評價已經逐步有了改進,開始注重專業課教師的實踐技能。目前中等職業學校都有完善的考評方案,由于教師所從事勞動的復雜性,中職教育中的“雙師型”教師的考評與普通的理論教學又有所不同,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又要考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動手操作能力也是考評的重要方面。所以從理論上看中職“雙師型”教師的考評制度是一個不斷完善考評方案及考評細則的過程,它要經歷一個過程,由探索到逐漸完善。但在現實中的部分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的考評制度往往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考評內容對于不同專業卻遵循同一個原則,需要完善考評內容;目標不是很明確,需要認真制訂計劃;未能突出過程的重要性,應有效發揮評價的功能。學校從備課、上課、操作、結果等四個重要環節入手,重點檢查評價教師的理論和操作技能。使教師認識到實踐與具體操作并舉,是教師“雙師”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尤其要注重實效,發揮考評效果,如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師來講,在職稱評定方面還是和普通教師采用同一標準來衡量的,不利于專業課教師的發展。在教師職務評定中,“雙師型”師資也缺乏科學的績效評價機制,有失客觀公正的評價制度,也嚴重挫傷了“雙師型”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篇10
[關鍵詞]和諧校園 科學發展觀 人際關系
建設和諧校園,既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又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實踐。主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校園內部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人的和諧
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諧為基本特征的新型師生關系,積極創建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和精神氛圍。師生之間應該是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和學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要改變重智輕德,單一追求智育的現狀,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在增長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方面都能和諧共進,使學生在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形成和諧的同學關系。使廣大教師懂得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多地取決于教師,愛生是尊師的前提,在實際工作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關系。
構建和諧校園也需要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讓他們感受到和諧校園的溫馨。保持良好的心態,寬容帶待人,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另一顆真誠的心。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從而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建立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實現情的和諧
情的和諧不僅是領導干部情的和諧、教職工情的和諧、學生情的和諧,而且是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者間情的和諧,使三方教育“目標一致、功能互補、配合密切”,是構建和諧校園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
家庭教育是學校整體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之一。學校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所獨具的優勢,進行親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勞動教育等等。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關心他人的意識,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指導家庭,幫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召開家長會,建立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綜合素質和教育水平,使家長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將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
三、營造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實現景的和諧
校園環境,是指學校師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以及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即校園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它不僅是學生學習文化的場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陣地。良好的環境有一種特殊的教育功能,教育環境在以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身體心理素質為目的的素質教育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當前,社會環境的消極面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的形勢下更是如此。校園環境是社會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在學生的“五育”成長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因為它是按照社會的要求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特殊需要而組織起來的,它具有優越于其它教育環境的一些功能和特征。文明向上的校園氛圍,造詣優美的學校環境,對師生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它可以使學生心曠神怡,情感得到凈化,思想境界得到升華,興趣愛好得到生發。這是一種“無聲之教”。這種不知不覺地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暗示作用,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四、強化民主意識,實施校務公開,實現事的和諧
校園的中心工作無疑是教書育人。所有的事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工作進行的。崗位的設置、人員的安排、德育活動的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的設計落實、校園建設與后勤服務的保障、教職員工的考核評價等大小事無一不關系到校園的和諧,而所有的事均靠人來組織落實。
在建設和諧校園過程中,建立公正、公開、透明的管理機制,尊重和維護廣大教職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及其他民利,增強廣大教職員工對學校建設的參與意識,激發他們的責任感,使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心態積極接受或參與學校改革,從而減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強化民主意識,實施校務公開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從校級層面來說,學校教代會制度要健全完善。每年應定期舉行教代會例會,不僅事關學校的重要決定和決策要經會議表決通過,而且教師關注的許多重要事項,如評優、職稱晉升、基建、財務收支等,也應在會議上告之全體教職工,從而在校園范圍內全力營造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民主平等、團結尊重的校園環境。
五、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物的和諧
物的和諧是保障。和諧的人際關系、干事辦事的良好氛圍,沒有物的和諧肯定是難以為繼的。這里的物既指顯性的客觀物資條件,又包含隱性的規章制度、管理措施。物的和諧既表現為學校教育教學設施配置的和諧、教職員工福利待遇的和諧,更表現為學校規章制度、組織管理的和諧。
學校教育教學設施配置是否和諧,關鍵看其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學活動有效地開展,是否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相比顯性的物的和諧,隱性的物的和諧顯得更為重要。學校的組織管理、規章制度特別是獎優罰劣的機制的健全和諧,是維系校園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保障。如學校各崗位的“職責”、“安全管理制度”、“獎教獎優條例”、“教職工考核評比條例”等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直接關系到學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組織實施的成效。
加強制度建設,必須克服個人隨意,強化秩序規范。學校的各項日常工作必須在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狀態下進行,并輔之以保證措施;制度本身不夠完善的,要不斷充實完善,制定制度要集思廣益,不合理、落后的制度要及時改革;缺乏制度保證的,要認真研究建立起相關的制度。建設和諧校園要依法治校,要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形成聚精會神抓質量、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總而言之,校園是師生共同生活的家園,精神的樂園,是人才的搖籃。和諧可以凝聚人心,和諧可以團結力量,和諧可以發展事業。
[參考文獻]
[1]《和諧社會論》,熊月之主編,時事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用手冊》,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勞動實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