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的來歷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5: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間藝術的來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民間藝術的來歷

篇1

關鍵詞:幼兒園;民間藝術;實施

一、創設環境,激發幼兒對民間藝術的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環境作為一種無聲的刺激,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去為幼兒創設,激發幼兒去感知、去發現,從而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

1.創造充滿家鄉民間藝術的物質環境

在各班的教室內、通道上孩子們和老師們一起布置出具有安康民間藝術特色的主題墻、藝術長廊,懸掛或陳列著孩子親手設計制作的《漢劇臉譜》《安康根雕》《安康奇石》作品展、美術長廊《帶你游安康》是孩子們稚嫩的畫筆下安康的風景名勝,讓幼兒在充滿家鄉民間藝術的氛圍中感受民間藝術的美。給幼兒園增添了濃郁的家鄉風情,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深刻感受家鄉民間藝術的神奇魅力。

2.創設與民間藝術有關的區域活動角

各班教師努力為幼兒提供多種開放的、豐富的、多功能、多層次的工具材料,通過多種形式讓讓幼兒動手、動口、動腦積極主動參加活動。如,大一班的“創意場”里提供了染紙、編中國結、盤扣、剪紙、織網等民間手工藝方面的材料;大二班的民俗文化村中的安康美食城、紫陽茶館、特產店、工藝品店、農家小院等;大三班的“安康民間小戲臺”中有漢劇臉譜、頭飾、戲服、小場子表演道具、彩蓮船、跑毛驢等等。同時,我們還大膽地探索在同年齡段中進行跨班的互動活動,避免各班創設相同區域,延長各區域活動的生命力,同時也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感受不同安康民間藝術的魅力。

二、開展“民間藝術”主題活動,積極探索、豐富藝術教育內涵

安康春節的一些傳統的民間活動有著無窮的魅力,每年家鄉的春節,大型節慶活動,孩子們都會觀看到安康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藝術――大頭娃娃秧歌舞、舞龍舞獅、小場子表演、漢劇表演、跑旱船、跑毛驢等等,我們充分挖掘這些家鄉的民間藝術資源,設計了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美術活動,如,舞蹈《小場子》《采茶舞》,音樂欣賞《漢調二黃》《紫陽民歌》《漢江號子》,美術活動《漢江奇石創意畫》《民俗剪紙》《做花饃》等等,讓孩子們去充分感受和體驗藝術活動帶給他們的無窮樂趣。因為孩子們對這些家鄉藝術形式已經有了粗淺的感知,所以活動中能夠激發起孩子們積極主動的操作欲望,強烈地參與表演欲,使孩子們積極感受和體驗到了安康民間歌舞、手工繪畫活動帶來的樂趣。

篇2

美術教育 教學效果 審美情趣

近年來,我國的兒童美術教育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在廣大農村及邊遠貧困地區,美育在幼兒園教學中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仍然是整個幼兒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環節。農村的經濟物質條件落后,軟硬件配備都難以達到理想的程度,這成為阻礙農村兒童美術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但是經濟上的貧困并不意味著美術資源的貧乏。在農村地區。例如山東淄博,就有陶瓷、琉璃、剪紙等民間藝術形式,如果我們將這些民間美術形式運用到兒童美術課堂上,就能夠使之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并能夠通過民間藝術等形式陶冶幼兒情操、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筆者在《民間美術在農村兒童美術教學中的實施》課題研究中,選擇了淄博農村地區的幼兒園和小學為試點,進行了將民間美術帶入兒童美術課堂的實驗。下面通過兩個典型案例,對我們的探索做一個整理。

案例一:(施教對象:幼兒園大班)

一、活動目標

通過泥塑欣賞教育,讓幼兒初步了解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對民間藝術活動產生興趣。讓幼兒感受泥塑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圖、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兒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讓兒童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的到美的享受。

二、活動準備

民間泥塑作品;面塑作品。

三、活動過程

1.通過一首民謠的學習進行導入:寶寶哭,找媽媽,媽媽捏個泥娃娃,逗得寶寶樂哈哈。

2.老師拿出準備好的多個少數民族泥塑娃娃,擺放在桌上,展示給兒童看并講解。

師:這些個漂亮的泥娃娃,都穿著不同民族的漂亮服飾,小朋友們知不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多少個民族呢?……(結合泥塑娃娃,講解不同的民族,激發幼兒對國家的熱愛及自豪感。)

3.組織一個玩偶劇。

師:這些漂亮的娃娃雖然來自不同的民族,但是都是中國娃娃,他們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呢,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愛好。

幼兒興致盎然的觀看老師表演玩偶劇,并積極的為自己喜歡的玩偶設置角色和劇情。

4.老師講述泥塑娃娃的起源,給幼兒講泥人張的故事。

師: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泥娃娃的來歷嗎?(通過泥人張的故事讓幼兒了解我國民間藝術的魅力。)

5.老師繼續拿出更多的泥塑、面塑作品分發給幼兒,讓幼兒更近距離的觀察藝術品并進行討論。

6.請個別幼兒到講臺上分析自己喜歡的泥塑(面塑)作品,說出它的顏色、形狀和特別惹人喜愛的地方。

案例分析:

首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來獲得對民間藝術的體驗。在學唱民謠、玩偶劇和幼兒自主討論發言的環節里,幼兒表現出強烈的表達欲望,因此,教師給予了充分的時間,并一直以接納、贊許、鼓勵的態度評價幼兒自主表現,使幼兒始終處在欣喜、放松的心理氛圍中,從而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對所見事物的認識,并以此使幼兒對我國的民間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出幼兒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并在此過程中達成得到審美體驗這一最終目的。

其次,在欣賞藝術品和聽故事兩個環節中,幼兒所體現出的專注和好奇,證明了民間藝術欣賞對于幼兒來說是非常適合的,生動的形象和鮮艷的色彩,對幼兒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在這兩個環節中,教師仍然重視幼兒自身感受的表達,采用與幼兒問答、討論等互動形式,始終以平等的身份引導幼兒,使幼兒在全身心參與到美術活動的過程中,得到更加深入的藝術體驗。

案例二:(施教對象:幼兒園大班)

一、活動目標

用漂亮的軟陶泥代替雕塑泥,讓幼兒在玩軟陶的過程中體會到美術活動的樂趣并體驗民間美術的魅力。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使幼兒體驗到相互合作和獲得成功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彩色軟陶土多塊;各種工具

三、活動過程

1.設置問題,引發兒童的好奇,從而導入課題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樣好玩的東西,軟軟的、綿綿的、五顏六色的,我們呀,可以用它做出很多可愛的小玩意,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幼兒們七嘴八舌的討論發言)

教師拿出幾塊彩色軟陶泥,展示給幼兒看,立刻又引起了一陣討論。有的幼兒說:“這是什么呀?”有的幼兒說:“這是大塊的橡皮泥!”

師:老師來告訴大家,這叫軟陶泥!(進行簡單的介紹)小朋友們還記不記得,昨天的課上,老師給大家帶來的泥娃娃呀?今天,我們就用老師帶給大家的軟陶泥,試著做一個自己喜歡的陶泥娃娃,好不好?

2.教師簡單的示范如何搓泥后,把各色陶泥分發給每個幼兒。

3.幼兒進行泥塑活動,教師進行指導。

4.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老師評價幼兒的作品。

師:你剛才做出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5.再組織一次玩偶劇,幼兒主動報名,拿著自己制作的陶泥娃娃到臺前來表演。

案例分析:在這一次的美術活動中,幼兒鍛煉了動手能力,對我國的民間藝術又有了更深的喜愛。為了方便開展,筆者選擇了易操作、易購買、色彩漂亮的軟陶泥為媒介,對于幼兒來說,較之普通雕塑泥更加有吸引力,且更加衛生。但是價格較雕塑泥略高,對于更加貧困的農村和地區來說,長期開展仍有難度。可以興趣班或選修課、短期課等形式,讓幼兒有所接觸和了解。面塑、草編、剪紙等美術活動,也可以在適齡的兒童中開展。活動結束后,教師開設了展覽角,展示幼兒親手制作出的民間美術作品,同時也起到了美化裝飾教室的作用,增加了幼兒教室的藝術氛圍。

通過以上案例,發現在農村幼兒園美術課堂中引入民間美術能夠進一步充實本不豐富的課堂資源,利用民間美術來改善農村的幼兒美術教學是切實可行的。民間美術種類多,在農村環境中收集方便,操作性強,可塑性大,便于幼兒操作。如草編,可進行平面粘貼,拼接圖案,又可進行日常用品的編織和立體工藝品的制作。由于民間美術在農村幼兒美術中的可操作性,我們可以利用其來增強幼兒的各方面的能力。

民間美術貼近農村幼兒的生活,具有其他美術形式所不具備的有親切感,很容易被農村幼兒接受。且材料種類繁多,可塑性大,操作性強,適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美術課程的開展,開發和利用這些民間美術資源,可降低學校的費用開支,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在農村幼兒園開設,對基礎美術教學的發展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幼兒在自己所熟悉的民間美術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學校也達到了美育的目的,并對民間藝術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衡莎.對農村美術教學的探究[J].雙語學習,2007,(8M).

篇3

剪紙藝術在鄂州民間生根開花,已成為民間文化和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態,可以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體藝術。因此它的文化價值,遠遠超越了剪紙藝術本身,而具有極為豐富的哲學、美學、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內涵,展示了一個完整的中國本原藝術體系、造型體系和色彩體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荊楚兒女不僅創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遺產,而且也創造出了豐富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州剪紙藝術

鄂州剪紙是荊楚大地民間藝術瑰寶,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它記錄著剪紙技藝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承續著歷代藝術精華,薈萃了不同時期的創作成就,猶如剪紙藝術的歷史長廊;它融合南北藝術之精髓而自成一體,以其清新活潑、古樸典雅的風格特立于民間藝術之林;它植根社會、取材民間,題材廣泛,內容樸實,表現手法奇特,各種流派和風格迥異的作品爭奇斗艷,堪稱珍貴的民間藝術寶庫。當今更是賦予美感的造型和豐富的感彩,使剪紙作品洋溢著濃厚的詩情畫意,表達出朗朗向上、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

鄂州民間剪紙審美特色

鄂州民間剪紙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極力顯示其超越自身民族背景的獨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張剪紙無論它用于何種場合,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灌注著審美感情,只要人們以美的標準肯定它,也就有了存在過程的審美價值。對于鄂州民間剪紙藝術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挖掘的地方,返璞歸真的獨特藝術魅力是需要我們傳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1.主觀意象創作

主觀意象是按照人的構想進行剪紙作品的創作,不受自然形態的左右。鄂州民間藝術剪紙藝人感情濃烈,從樸素中流露出真情實感,是直接流露的主觀自我表現,也是心靈深處情感體現。鄂州民間剪紙藝術在構成中不受任何物象間真實存在的束縛,自由隨意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象進行安排。南京金陵神剪的第四代傳人張方林的剪紙作品“富貴鼠”、吉林張春穎的剪紙作品“鴻運當頭”等,都是經過了作者主觀性處理的優秀作品。前者作品中用各色的牡丹花圍繞著可愛的老鼠,寓意深刻;后者作品中用黑底配紅色蓮花,凸顯了畫面中間九條重復出現的魚兒。它們頭頂紅球,首尾相續,將“連年有余”的傳統題材和現代藝術理念有機融合,體現出深厚的荊楚文化意蘊。

2.獨特裝飾風格

鄂州民間剪紙藝術樸實而夸張,既有深厚的傳統文化藝術功底,又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陽結合,達到雅俗共賞、工藝傳神的獨特境界。經過時代的發展,如今已經實現了剪紙的實用性、藝術性、欣賞性、收藏性的有機融合。綜觀琳瑯滿目的剪紙世界,輕盈的紙制品折射出豐富的平面視覺效果,傳達出美妙完整的藝術構思和章法,展現了人們熱愛生活、向往吉祥、喜氣盎然的景象。鄂州剪紙藝術以其夸張和變形藝術形式圍繞著表現主題內容,有效地增強畫面的裝飾性和趣味性。

3.精深制作技巧

由于剪紙材料、工具的特點和具典型,鄂州剪紙藝人在長期的創造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作技巧。剪紙的制作需要把線條的粗細、疏密、虛實等安排得當,而且要根據剪紙的特點,盡量發揮它的長處,同時要充分地考慮鏤空技藝的精湛。鏤空的藝術技法,可以通過對作品的細部作有效地深入刻畫來增強剪紙的藝術表現力。隨著鏤空技術的使用,對剪紙結構要緊密相連的要求也提出來了,因為剪紙要剪刻鏤空,拿取粘貼,如果沒有很好的整體性,就不便于制作和使用。剪紙藝人在構圖時必須設法讓所有的表現對象都巧妙相連,不出現斷連現象,達到較強的視覺效果。

4.濃郁鄉土氣息

鄂州的民間剪紙,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內容十分豐富,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圖像、花卉禽獸。風格粗獷、淳樸;表現手法簡練、夸張,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鄂州剪紙分為兩類,一是單色,一是彩色。單色,是用一種顏色的紙剪成,樸素、大方、明快,表現力強。彩色,則絢麗多彩,色澤豐富,表現力強。它大多寄托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如“五谷豐登”、“五福臨門”、“鶴鹿同春”等。鄂州民間剪紙特別講究對稱,成雙成對,這也是一種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外在反映。

5.多維造型藝術

鄂州剪紙藝術有自己獨特的造型方法和表現形式。在構成上,剪紙要求所表現的實物通過一個平面展開,造型高度簡練并且外輪廓要高度概括,藝術語言夸張變形。鄂州民間剪紙藝術產生和流傳非常廣泛,為表現某一豐富的主題采用多維立體的創作方式,在創作過程中,往往抓住抓住特征入手,概括提煉出最能體現物象本質特征和情感色彩的特定外在形態,通過抓外輪廓的方法,對物象進行傳神的刻畫,把物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鄂州剪紙藝術的風格粗獷、簡化、浪漫,輪廓和形狀堅實而清晰,紋樣生動有趣。鄂州剪紙藝術作為民俗活動的載體,傳承著民俗文化,內容和形式都具有承傳性、固定性。加之剪紙手法、紋樣的規定性,所以就形成了鄂州民間剪紙相對穩定的特殊造型藝術。

鄂州民間剪紙文化價值

鄂州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蘊,其文化價值也越來越受重視。它所表現出的形式特點體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體現了“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剪紙藝術來源于生活,是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化和幾千年來歷史積淀的產物,是我國大地上以人為本,口傳身授的活態文化傳統。體現了中國民間美術的造型意識、審美理想和哲學觀念,同時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其造型特征、形式美感和率真的感受等,為我們開啟了一個豐富多彩、博大深厚的文化基因庫。剪紙藝術具有強烈而鮮活的生命力,展現出一種生命的形式。

鄂州民間剪紙藝術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一朵最燦爛、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品種。它凝聚著我們祖先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識,是民族文化藝術的源泉和靈魂。鄂州民間剪紙是民俗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民間傳承的文化活動,它的大部分都是以民俗為基礎,與民俗活動有緊密的聯系。作為中國傳統民間美術之一,剪紙表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民情民風,融入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善惡判斷。鄂州民間剪紙是我國民俗文化的物質表現,這是人類最重要的亟待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文化遺產之一。

鄂州剪紙藝術傳承與創新

鄂州民間剪紙的形式和風格應該多樣化,藝術勞動的最可貴之處在于不斷創造和創新。同樣,鄂州民間剪紙藝術一直在是與時俱進中傳承的,已不是單純的指傳統的民間剪紙類型,更多的是指那些立足于傳統民間剪紙形式美的變化法則的基礎之上,開創出具有新內容新變化思維的中國現代創意性剪紙。現代生活方式和現代生存價值觀的變化影響了鄂州民間剪紙的傳習,民間傳統文化在教育上的長期缺失,使年青一代對剪紙傳統淡化甚至陌生,這是中國民間剪紙傳承的最不利因素。

基于對鄂州民間剪紙藝術形式的學習與研究的深入思考,反映了時代文化的剪紙藝術,生活需求的依托已使民間剪紙的存在邊緣化,時代多元文化的影響和多學科專業的交叉學習與借鑒。創新是民間剪紙藝術生存和發展的必然,但整個過程是一個艱辛研學的勞動過程,至少要掌握民間剪紙的基本造型規律和其承載著的深厚的文化與藝術的語言符號等本質的東西,更要解決造型造意的問題。鄂州剪紙藝術做為服務于人的吉祥文化意識的藝術形式,對內塑造了人的精神情感世界,對外引導了人們的視覺審美習慣。鄂州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應該是讓最真實的生活情感激勵我們去創意,讓中國的剪紙藝術走向世界,成為當代一道充滿魅力的藝術風景線。

結語

鄂州民間剪紙藝術要想在藝術之林中永固長存,除了依靠外界的關注和支持外,還要借助剪紙本身的特殊形式和藝術質量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對現有成果加以選擇、取舍,保留精髓――蘊含其間的,為民眾世代傳承的獨特審美情感和不朽的民族精神。鄂州民間剪紙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這是因為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和審美性,是因為它那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征意義。從它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內涵,它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今天我們對鄂州民間剪紙藝術進行研究,不僅有利于探尋原始文化之根,也有助于完善和豐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完整內容,更可以讓人們了解鄂州剪紙藝術這一民間文化的精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和歷史意義。

篇4

如何開發農村習作題材資源,讓學生在“實實在在” 的環境下捕捉習作題材,讓農村孩子的作文多點鄉野風味,這是筆者近幾年一直在探索的。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七個方面去選材:

1寫寫農村風光

農村是個廣闊天地。田野風光美、自然景物美、農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學生寫作的好題材。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到熟悉的家鄉尋美。寫寫鄉村之美,表表心中之情。

(1)田野風光,美不勝收。農村田野風光是美麗可愛的。這是學生觀察,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水稻、油菜、小麥、桑麻、菜地……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又各具特點,隨著農時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鬧春圖、插秧圖、豐收圖……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激發小作者對家鄉熱愛之情。同時,也可以避免舍近就遠、浪費資源、避免獵奇心理。鍛煉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鄉村景觀,取之不盡。對于農村人來說,鄉村自然景觀,是值得欣賞、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興,也有潺潺之聲。岸邊的古樹,水上的漁舟,小橋流水人家……這些都是小作者筆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組合,不同的時節,又有它獨特的畫面。學生從感知美到表達美的過程,也是內心情感起伏發展的過程。

(3)農家新居,美輪美奐。黨的富民政策,給農村帶來了無限生機。家鄉富了、變了。漂亮別致的農家新居,寬敞清潔的鄉村道路,功能齊全的健身場所,新型環保的衛生設施――正是新農村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觀察農民家園,描繪農家新貌,激發熱愛家鄉之情,習作中更能表達真情實感。

2寫寫農村往事

在農村,幾乎千家萬戶都曾經歷過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難歷史,一個個凄慘故事,催人淚下。富裕了的農民以及他們的后代怎不為此感慨。記住過去,珍惜今天,筆端自然會流露出深厚的情思來。像《聽奶奶講過去的事情》、《我和爺爺、爸爸比學校》、《我眼中的農村》等等選材都比較成功,寫得很感人。

3做農活寫農活

讓學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師學藝,身體力行,領悟勞動的艱辛,豐富學生生活。

(1)嘗嘗勞動的辛苦,感受勞動的樂趣。現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輕的父母常常不讓孩子到田里地頭東跑西摸。因此,許多學生寫勞動,往往只言片語,寫不實在,寫不具體,寫不生動。通過讓學生與農民一起干農活,種菜、翻地、澆水、施肥、種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勞動果實,才會感到香甜、感到寶貴。像種黃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學生會天天盼,天天看,期望親手種下的作物早日開花、結果。真真干一干,讓他們親身體察勞動的辛苦,真正感悟到“粒粒皆辛苦”。從而,獲取豐富的習作素材,學習農民勤勞純樸的好品質,感受勞動帶來的快樂。

(2)學學農民的經驗,收獲農民的智慧。農民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農家文明,創造了特藝特產,創出了自己獨特的勞動方式、致富門路。像種桑栽麻采茶,喂魚養蟹捕蝦,放牛牧羊插秧,等等這些農活,都有著一套寶貴經驗,凝聚著農民的智慧。讓學生邊學邊做,邊想邊記,從親身感受中,表達贊賞之意。

4寫寫淳樸民風

農家自有農家樂。農村有的是情濃、趣濃的題材。農家人純樸、勤勞、善良,與鄰里和睦相處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趕農時、互幫搶農活、鄉鄰間的茶會、修橋筑路、出資出力等等。讓學生在觀察、采訪中收集這些題材,并通過班內、校內信息交流,比較出村與村、戶與戶之間的大同小異,感受農家人的純情美。小學生通過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為他們寫出具有“特性”的習作打下基礎。

5寫寫鄉村民俗

千百年的農村文化,農家風情,有它獨特的風格,富有強勁的生命力。農家人自娛自樂,表現出農民祖祖輩輩的純真品格。如婚俗壽禮,小孩滿月抓周,造屋喬遷慶賀,開業造橋的規矩等等農家慶賀節日,他們有自己的方式。節儉了一世的農民殺雞宰鴨、捕魚撈蝦,走鄉鄰、訪親友,喝上兩盅,常常樂得開懷大笑。農家的節日,不僅有“五一”節、國慶節、元旦和春節,還有更具農村特色的清明節插柳枝、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元宵鬧花燈、還有吃烏飯、包餃子、送灶、接財神、跳龍燈、貼春聯、等等。在不同的時節,農民用的是不同的慶賀方法。再如二月二,家家戶戶做撐腰糕,據說吃了撐腰糕,種田不腰酸。幫助學生弄清其來歷,使學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習作。

另外,還可以把民間傳統特色的游戲引進課堂,如在體育課上讓孩子們放風箏、轉陀螺、踢毽子、丟沙包、滾鐵箍、抖空竹、跳皮筋,既豐富了學生課外活動,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還有了習作的活水源頭。

6寫寫民間工藝

帶領學生到民間去調查、收集資料,深入了解本地民間藝術的文化歷史背景、傳說故事等。鼓勵他們去發現本鄉、本土的文化氣息和美的藝術,把他們作為習作的素材。筆者曾經常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參觀土法造紙,觀看跑馬燈,拍攝三清茶的制作過程,跟老婆婆學剪紙等等。然后把學生自己收集到的民間美術帶進課堂與大家一起欣賞、學習,將那些散發著泥土味的傳統手工繡花、雕刻、剪紙、竹編、草編,還有用家中舊布縫制充滿兒童趣味的布娃娃等工藝品匯集到一起。學生們在體驗、模仿、制作、敘述、描寫的過程中增添了對民族文化的了解,激發出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在活動中,他們也逐漸形成了基本的美術素養和美術學習能力,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藝術的感悟力。這樣的教學既傳承了民間藝術又發揮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7寫寫農村新時尚

篇5

民間年畫色彩模式現代裝飾元素創造性轉化

年畫的產地在我國分布較廣,雖有歷史和地域的差別,但形式、內容大都承載著祈福辟邪的美好寓意,而色彩美感則自成體系。天津楊柳青的精致細膩、河北武強的豪放粗獷、蘇州桃花塢的秀雅柔美、四川梁平的寫意熱烈、山東濰坊的樸素工整等等,視覺感受同中存異,但多以紅色為主。鮮明地呈現出人類從本能出發選擇色彩的表象。這種本能的選擇,逐漸形成了地域性集體色彩的固定模式。如何從傳統中脫穎而出,創造性地傳承,成為現代民間繪畫的焦點話題。

一、民間年畫的色彩語言

縱觀2000多年來歷代流傳的民間年畫,色彩大多用飽和度極高的原生色,紅色是最為普遍、不可或缺的。民間藝人運用色彩,從不受表現對象的限制,皆以本能意愿為主,從普遍視覺習慣出發,毫無顧忌地用嫣紅翠綠、明黃絳紫等對比強烈的色彩搭配。他們也吸取一些其他藝術門類的色彩,來豐富年畫的色彩語言。比如年畫門神“秦叔寶”“尉遲恭”,他們的設色,與舞臺戲劇的服裝色彩如出一轍。這種用色的普遍現象,除了精神上的需求,民間年畫的響亮色彩與民間居住環境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如今消失在高樓大廈防盜門上的年畫,在低矮密集、光線昏暗的民居里,只有強烈的色調才能使年畫畫面輪廓清晰,給廳堂門戶帶來盎然生機。所以在年畫制作中,有句口訣:“畫畫無正經,新鮮就中。”“畫畫無正經”體現了民間繪畫藝術形式的隨意性和廣泛性,“新鮮就中”體現了民間喜好純粹色彩的普遍性和從眾性。民間年畫的施彩原則,大多以師徒相授、口口相傳的方式繼承。如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的賦彩口訣:“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色更新。”四川梁平年畫的特色口訣:“紅配綠,嫩篤篤。紅配黃,喜洋洋。文官煮紅,武將佛青。”更有“軟靠硬,色不楞”“粉青綠,人品細”的套路。再品廣東佛山的“大刀門神”,以橙朱為底,紅、黃、綠三色套色,鮮明奪目;蘇州桃花塢年畫無論木板、石印或膠印,色彩均套用大紅、粉紅、黃、綠、紫,且用紫不用藍,用藍不用紫;河南朱仙鎮人物不論男女,眼上眉下都印一彎橙色,成為朱仙鎮年畫的標志。

在這些年畫中,盡管遵循的施彩原則簡單直白,用色僅以好看不好看的直覺來表達,色彩還是以其獨特的情感語言,坦陳了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價值觀和文化理念。但是,真正的民間年畫卻一直存在于民間,其大艷大俗的原生形象,難以被更多層次的民眾接受。

二、現代裝飾元素

現代裝飾元素重視直覺和下意識活動的印象。幾何化、平面化、分解重構、材料肌理等為常見的表現手法。民間年畫便是勞動者本能的訴求。現代裝飾元素在民間藝術家們下意識的創作中被運用得美輪美奐。是意、形、色的完美統一,是極具視覺沖擊力的中國特色的裝飾畫。

現代裝飾回歸平面感,講究線、色、空間。最具代表性的河南朱仙鎮年畫《灶王像》(圖1),將送子觀音、招財童子、護法門神、過海八仙等不同時空、不同場景的眾多人物巧置一面,規模宏大,構圖飽滿,豐富而合理。既是民間年畫,也極似一幅充滿裝飾元素的現代招貼畫。明憲宗朱見深曾命畫工創作了一幅“和合致祥”,流傳至蘇州后,成為桃花塢年畫的經典題材。明憲宗時的“一團和氣”,圓形構圖,將三位老者的五官互相借用,“合三人以為一,達一心之無二”。絕思妙想,無懈可擊,堪稱分解重構立體派的典范。而桃花塢的《一團和氣》,將三合一的儒釋道,設計成一童顏老嫗。衣飾花團錦簇,色彩明亮絢麗,形完意足,宛如一幅現代適合紋樣。香港設計師陳幼堅公司標志圖案(圖2),完全取材于河北武強年畫《六子爭頭》(圖3)。形象循環相扣,妙趣橫生。線條概括不失飽滿,象形簡練不失均衡,形式韻味皆傳達出現代設計的理念。

民間年畫從技法上還運用套印,使色塊重疊,色線穿插,其手法與現代平面裝飾色彩基本相同。

在現代設計中,古為今用的佳作不勝枚舉。而一直采用手工制造,形式內容缺乏創新的民間年畫卻仍未有質的突破。

三、創造性轉化

民間年畫跨越了歷史的變遷,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民族文化氣質,不應在時代的行走中消失,而應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新思維、新觀念、新材料、新技術,對傳統造型和技法創造性地升級,讓這門民間藝術老而不滅。現代重彩畫,大量吸取中國壁畫和青藏唐卡的工藝和材料,使畫面更加厚重、豐富、奇妙。很多建筑砂巖,彩妝亮片、金銀箔、云母及結晶新巖材料都被嘗試運用,顛覆性地使傳統的工筆重彩傳達出了新時代的氣息。

民間年畫也多是勾線填彩的形式,筆者受啟發于現代重彩畫,以大紅新巖色做底,貼金銀箔出型,然后勾墨線。線在金銀箔上變化無常,打破了傳統年畫鐵絲線的僵化。借紅底發金色,金愈明亮,以無色代有色,視覺沖擊力極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全新效果。借助年畫題材,也可將墨線代之以立粉。在做好底色的木板上,以金銀泥立粉做線,突出線的立體感。不拘泥于形的色彩底色上,金銀絲游動,年畫里的人物仿佛游走于五彩繽紛的現代大都市里。如此制作的年畫,道說出現代裝飾藝術的語言,走出大俗,走向大雅。

結語

民間年畫不能僅作為歷史被封存,我們還要讀懂它,傳承它。我們的大膽嘗試,是對后人繼承發揚的鼓舞。民間年畫只有實現創造性的轉化,才能有生存的空間。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民間年畫今不同昔,不能今不如昔。

參考文獻:

[1]王樹村.中國民間畫訣[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

[2]薄松年.中國門神畫[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

篇6

一、高中學生學習地方傳統文化的意義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貴州近年來對發展地方傳統文化做出了很多努力。首先,在發展文化教育方面,由省文教事業費內撥出專項專款,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建立民族中小學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給予助學金及衣被照顧優待,在貴州民族學院和衛生學校的少數民族學生還享受醫藥、書籍、文具費用等照顧。為培養少數民族師資,貴陽師范學院、貴州工學院、貴州農學院留出一定名額專收少數民族學生。其次,在文化方面,從1951年2月起,省文教廳每年專門組織1~2次電影小分隊到少數民族聚居的縣、鄉、鎮放映電影。1952年5月成立貴州省人民文工團,1954年改名為貴州民族舞劇團,1956年改為貴州省歌舞團。編創人員和演員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回族、滿族、漢族等民族成分。由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學院聯合組成的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工作隊,先后于1952年、1955年、1956年深入貴州農村開展了規模空前的語言調查,為苗族、布依族、侗族創制了民族文字方案(草案)。自治州、自治縣建立后,各自治地方均設立文化工作機構,搜集、整理、宣傳、弘揚少數民族文化。

作為高中階段的學生,完全具備傳承傳統文化的能力。貴州的本土文化底蘊深厚,教學取材也比較容易,很大部分同學都有耳濡目染的先決條件。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選擇性地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面對多元化的社會背景,我們要找準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有位名家曾經說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回歸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才能進一步地發展和創新。今天的學校教育不再是盲目追求高分的教育,更需要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這里的能力包括學習、生活等人最基本的能力。這就說明學習本土文化藝術的重要性,本土文化藝術教育可以為學生明天的更好發展奠基。

二、如何在高中美術課程中進行地方傳統文化教育

經過幾年的教學積累,一開始我只能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一一講解,后來慢慢發現,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美術課程要傳承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自我、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社會等方面的關系,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理解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面對這一要求,我發現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融入地方傳統文化藝術,能更好地完成課標的要求。對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以蘇教版《美術鑒賞》的第三單元第九課《各異的風土人情》一課為例,本課強調民間美術是人民群眾創作的,用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和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及流行的美術,包括繪畫、雕塑、玩具、刺繡染織、服飾、家具器皿、戲具、剪紙、紙扎彩燈、編織、食品等,但是如果每一個類型都細數,那學生肯定接受起來很慢。于是我將本課內容進行整合,對貴州扎染藝術進行剖析,讓學生學練結合,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講解扎染的來源,當堂示范扎染的制作方法,讓學生動手制作簡單的扎染作品。我們的同學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對民間美術接觸較少,對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特征的知識了解也相對匱乏,對民間美術與民間習俗關系的了解也知之甚少。因此,我們在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要積極充分地領略民間美術的種類,領會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特征和相關的藝術表現手法,感受和體會民間藝術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美術修養。我覺得本課達到了這樣的目的。

篇7

如今,經過上海徐行政府的努力,嘉定竹刻與徐行草編工藝,于近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盤一下嘉定的文化家底,遠不止這些。區級首批非遺共17個項目的保護名錄體系,還包含嘉定錫劇、江南絲竹、黃渡滬書、荷花燈舞等,其中3項入選“國家級”、10項入選“市級”非遺項目。徐行村已由徐行草編傳承人計學成大師指導成立了草編名師工作室和草編之鄉創意園,并在鎮農辦的支持指導下組建成立上海徐行草編合作社,將奧運、世博文化元素融入作品,邁出了老工藝與新時代、新文化結合的步伐。

令人高興的是,我們的學校也將保護徐行草編的納入教學工作中的一部分。《黃草編織》、《徐行黃草編織藝術史料》及《黃草編織藝術》等當地學校自己編寫的教材,許多學校也開展各式各樣的豐富的活動,如草編興趣小組,課外活動小組,吸引了眾多青少年積極參與到草編藝術傳承之中。徐行鎮作為“草編文化”特色村,建立了草編協會、陳列室,草編名師工作室,還在鎮中小學開設草編藝術專修課。學校不僅聘請老師教孩子們草編技藝,還開辟黃草種植基地,讓學生了解原材料的來歷,親身體驗播種、秋收,以及搓揉黃草手法。行之有效的保護舉措,使嘉定的文化瑰寶得以代代相傳、后繼有人。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草編藝術的營銷模式探討

徐行草編的發展特點不僅僅是勤勞的勞動人民口口相傳的手藝,還有民間流傳下來的一些表達勞動人民美好心愿的民間傳說故事,關于徐行草編的傳說故事就有很多個。在推廣草編藝術作品的同時,如果能將這些民間傳說融入到作品中,不僅能夠增加作品的藝術性,并且能夠賦予草編藝術作品新的內涵和生命。工藝品的營銷往往是和文化相結合在一起的,文化含量決定產品在時間上的生命力,文化的靈魂是對產品生命價值的理解,圍繞的著文化的問題,我們選取的故事的核心是表達人間美好的真情存在,情感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對于消費者來說,購買工藝品更多的不是實用性,而是在感同身受的蹁躚聯想中那種深深的動容,宛若身在故事中,這就是產品披上情感外衣的目的。

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草編藝術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編織與其本身傳說相關的工藝品,還有能夠體現當代勞動人民生活狀態的工藝品,這一點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已經有所體現,出身于草編世家的計學成同志將所學的草編編織技術與傳統故事結合起來,設計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設計的“孔夫子周游列國”草編織品,獲得《上海市工藝美術展覽會創新獎》,“包”在上海市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了《民間工藝優秀作品獎》

要發展草編藝術,必然要有一個自己的品牌名稱,膾炙人口的“張小泉”剪刀,百年老店“譚木匠”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兩個企業所生產的剪刀和木梳子都是平常家用的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也很多,但是它們憑著獨特的工藝品傳說帶來的文化視角,民族企業的獨特優勢,很快發展成為優秀的大企業,并且將我國民族工藝發揚光大,徐行草編要發展壯大,就必然要走企業品牌營銷策劃之路,在這期間,將傳統文化恰到好處的融入產品中,則能夠加快徐行草編的發展。

發展旅游文化項目特色也是促進徐行草編工藝發展的方式之一,將徐行鎮草編藝術作為一個特色,開發草編文化旅游景點,建立趣味草編工藝品作坊,教授前來游玩的游客草編技術,讓游客們體現草編工藝品的制作流程,開辟荒草種植地,在非旅游季節由當地的草編藝人們進行生產創作,這些工藝品可以由相關的企業進行統一收購再銷售,在旅游季節藝人們則將工作重心放在教授游客草編工藝上。這樣既最大限度的利用勞動成本,又使得傳統草編藝人們不再是游擊軍,而是能夠以草編為工作,并以草編技藝獲得勞動收入的工作人員。將草編技術的傳承得以實現。

三、徐行草編的企業營銷模式探討

草編工藝歷史和文化的精粹,作為民俗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和不可復制性的特點。正是由于民間工藝的不可復制性,使發掘、挽救和傳承民間工藝變成了一項迫切的任務,民間工藝的市場化、產業化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者和經濟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命題。草編如何進行良好的營銷策劃和如何提高其本身質量的穩定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高草編草編藝術的發展方式。草編工藝來源于生活,其文化傳承人多散落于民間,在徐行有很多民間藝術家在激勵默默的堅守著草編工藝藝術。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們大多數都是在工藝品的造型上進行改變,但是很少有藝術家去從染色性質上進行改進,而且由于材料的限制,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瓶頸。最終使得草編藝術品的實用性和耐用性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拓展營銷模式渠道,充分利用文化地域優勢,將傳統的工藝品的銷售理念融入到草編工藝品的銷售方式中。目前,草編工藝品的材料大多數是來源于很普通的黃草,成本資源豐富,制作草編工藝品的大多數是分散在各地的農民以及閑暇的婦女們,炕頭,院子里都是草編工藝品的出生地,如果能夠將這些散落咋民間的草編工藝制作者集合起來,或者有組織的收購他們的工藝成品進行一個銷售,能夠提高生產積極性以及研發積極性,穩定的收入還可以增加草編工藝品的產量。從銷售的渠道來看,開發銷售渠道,拓展銷售資源是開源銷售,促進草編藝術傳承的一個重要的過程,在銷售過程中,可以采取活動推廣,故事大賽,舞蹈,模特走秀的形式,將草編工藝品生動化,形象化,能夠更好的進行一個銷售和推廣,更好的將草編文化的發展傳承下去。在銷售模式上,我們重點研究了農民與企業的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民間工藝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大規模生產效率低下和營銷模式中渠道不暢,實證分析目前綏化草編專業村存在的家庭小作坊、企業和“企業+農戶”(或“企業+合作社+農戶”)3種主要草編工藝生產組織模式后,從中間商力量、營銷成本與風險、生產情況、產品標準、生產時間等幾個因素考察,“企業+農戶”模式是效率最高且風險最小的生產組織模式。故而從效率和市場風險兩個角度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結論,“企業+農戶”模式是民間工藝產業化的一種有效組織模式。

四、市場推廣活動建議

文化概念是一個虛構的概念框架,只有落實在實際的銷售工作中,品牌概念才會顯示其生產力,在市場營銷概念中,最終的目標就是“賣貨才是硬道理”。所以,無論文化概念制定的多么美好,多么感人,如果沒有達到銷售處產品的過程著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在市場推廣活動就是將草編工藝品銷售出去的實戰。

在世博會公共參與館中,有一場別開生面的草編藝術展覽活動讓很多人影響深刻,活動取名為“秀·空間” 將嘉定“徐行草編”融入城市生活,是此次“秀·空間”草編風采展示的主題。整體活動通過文藝表演、作品真人秀、主持人與觀眾互動、草編實物展示等方式,讓觀眾近距離、多側面、全方位地了解“徐行草編”的制作過程及發展歷史。開場舞蹈《編》以“草編”為創意元素,通過男女群舞的巧妙組合,以剛柔相濟的舞蹈肢體,藝術化地再現黃草編織的藝術美感,讓觀眾感受這一民間傳統藝術的風姿神韻;老、中、青三代草編藝人,分別向觀眾展示草編工藝的各項環節,這一幕幕溫馨而充滿情趣的編織場面,將讓觀眾領略到草編工藝獨特的編織技巧;同時,增設現場體驗環節,在草編藝人的細心指導下,觀眾將使用不同模具對半成品進行編織等,從而充分感受草編制作的無窮樂趣。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活動范例,將現代藝術表現形式與傳統工藝品相結合,賦予了工藝品更多的生命活力,并且抓住了游客的心理需要,將徐行草編的藝術性,環保型、實用性表現到了極致,很好的推廣了徐行草編藝術。

另一面,在實際的營銷過程中,對于很多游客來說,有兩個特殊群體會營銷到產品的銷售,這兩個群體就是導游很營業員,所以企業要多這兩個群體進行特別的關照和培訓,使得他們能夠記住草編工藝蘊含的千年文化,將工藝飾品掛在身上或者在工裝上體現草編的設計,比如夏天可以穿草編鞋,草編遮陽帽進行工作,潛移默化吸引游客的購買,這就是將事情做正確,將正確的事情做好的原則。

在廣告推廣上,可以利用網站,微薄,空間,博客等現代網絡應用平臺進行產品的營銷,微薄上營銷策劃做的非常好的幾個品牌機構可以借鑒,例如小米手機,藝龍旅游網,馬蜂窩旅游網等等,都是充分利用了微薄資源,在微薄上產品的消息和情況,并且和用戶進行互動溝通,同時還將活動聯合微薄應用平臺進行,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的關注,在多個層次上達到與消費者親密接觸的結果,并且最終擴大了品牌影響力。草編企業也可以借助微薄等現代傳媒應用平臺,將草編藝術推廣出去,例如在微薄上進行有獎競猜,為視頻,利用草編文化編寫微小說等等。

總之,在網絡信息時代,傳播宣傳手段不再是單一枯燥簡單的,而是能夠互相利用互相結合的,主要充分的合理利用資源,整合現代營銷模式,一定能夠將徐行草編藝術推廣出去。

篇8

播種篇

2010年5月

天下泉城網組織并在國際在線發表了關于濟南的介紹的文章和圖片在首輪參與的8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成功晉級前50。

7月23日,2010中國城市榜濟南參選活動――南益地產濟南城市名片正式啟動儀式在名土豪庭會所舉行。活動現場濟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凌安中致辭表達了市委市政府對活動的充分重視和殷切希望。威武的形意拳表演節奏鮮明的時尚走秀.還有傳統民間藝術相聲的精彩表演將活動推向。兩岸咖啡,七彩云南星座紅酒坊愛步鞋花中城美容會所等城市建筑地產汽車.旅游文化產業等五大行業領軍人物出席晚會并發表賀詞。大家共同闡明了自己對本次活動的肯定和贊同并當場決定建立服務聯盟以表達對城市名片.對濟南的信心。來自濟南社會各界的數百名嘉賓歡聚一堂.共商濟南對外宣傳推廣大計標志著2010中國城市榜活動在濟南正式拉開大幕。

經過一個月的初選8月30日.濟南城市名片的候選單位出爐

投票工作正式開始。

耕耘篇

豐收的喜悅離不開辛勤的耕耘。

城市名片候選名單的出爐

只是一個開始。

8月21日“公益講堂”親子教育講座“在名土豪庭會所開講。講座作為濟南城市名片的活動之一.是南益地產及天下泉城網為濟南市民所做的特別奉獻。講座讓更多的家長正確地處理在家庭成長階段所面臨的問題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人生觀.同時培養理解幸福的思維,感受幸福的品質和創造幸福的能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城市的魅力需要鏡頭記錄。9月17日.在山東攝影家協會支持下.“光影濟南,城市魅力”主題攝影活動正式啟動.眾多攝影愛好者參與。啟動儀式上.不僅有來自濟南本地的攝影愛好者.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友人。他們紛紛表示自己很愛濟南這座城市也很喜歡用鏡頭記錄下濟南的美。經過為期近兩個月的評選.11月13日.在名土豪庭會所舉辦了頒獎儀式。頒獎儀式上.邀請了藝術家為大家介紹民間藝術并做了互動展示.拉近市民與老濟南藝術的距離。

通過攝影活動.泉城市民的積極性被再一次提高。在大家的積極努力下濟南正式晉級十強。同時,2010中國城市榜的重要環節“2010中國城市榜旅游城市發展峰會”決定在濟南召開.濟南迎來歷史上規模最為盛大的高級別盛會。

作為2010中國城市榜的重頭戲.“2010中國城市榜中國旅游城市發展峰會于10月19日在濟南召開。來自國務院新聞辦和國家旅游局相關部門的負責人

亞太旅游組織世界旅游旅行組織.國內旅游行業和產業的重量級人物與權威專家、文化界與傳媒界嘉賓.以及在“2010中國城市榜”活動中晉級前20名的城市相關負責人,大家共聚堂,分享旅游城市發展的成果.探討旅游城市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尋找旅游城市獨特的定位.為中國旅游城市海外推廣出謀劃策。

其就間.天下泉城網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網站聯合優醋網,激動網等多家網站對活動進行全程視頻直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34個環球調頻廣播向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報道.國際在線61種語言網站也進行了動態報道。此外,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京報等國內主流媒體,日本NHK德國《世界報》,俄羅斯塔斯社等著名國外媒體.也都對峰會進行了全程報道。濟南在世界的印象被大幅提高。

峰會之后參會人員分兩路參觀了濟南。一路是各城市代表.在市委領導的陪同下參觀了濟南知名企業.為日后與其他城市的發展合作開了一個好頭。另外一路是參觀濟南著名景點的媒體記者。古老的泉城深深吸引了各地的記者.特別是外國記者們.他們流連于泉水旁感嘆住在這樣的地方太幸福了。寒冷的冬季到來了.但城市名片活動的腳步并沒有因此停下來。12月11日.由天下泉城網組織.在活動支持單位銀座購物廣場舉辦,中國城市榜,南益地產?濟南城市名片之五大行業交流展.暨關愛瓷娃娃公益活動,五大行業代表聯合向市民發出關愛瓷娃娃兒童的倡議。活動上,不僅有新型節能汽車的展示.還有公益活動.如DIY環保袋義賣等.義賣所得款項均捐獻給瓷娃娃關懷協會。

收獲篇

濟南城市名片從酷熱的炎夏走到寒冷的深冬.對內是濟南市民更深人地了解了自己的城市.更愛自己的城市.對外將濟南的對外宣傳又推動了大步.讓世界人民認識濟南.吸引大家來到濟南。

篇9

【關鍵詞】鄉土資源 小學美術 開發 利用

一、地方美術資源的開發

我校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北枕巍巍碣石,東臨滔滔渤海,山、海、沙、泉、林、果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特有的民俗風情為美術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我在進行地方性美術資源的開發中,形成了下列課程內容:1.來源于本地的鄉土環境資源:《家鄉的山》、《我愛大海》《小鳥的家》;2.來源于本地的鄉土特產資源:《葡萄娃》、《梨花開了》;3.來源于本地的鄉土民俗資源:《皮影人》、《地秧歌》。這些主題資源的開發,是以學生生活背景的滲透為基礎的,本著貼近學生生活,適合學生身心發展,容易獲取,便于攜帶,經濟實用,有開發潛力的原則,邊開發、邊實踐反思,力求體現出美術課的美術性、人文性、繼承性、創新性和趣味性。使學生的美術能力與人文素養得到整合發展。

二、地方美術資源的實踐研究

1.以本地自然景觀為素材進行美術教學。我們的孩子生活在昌黎縣,大海和高山是他們再熟悉不過了。這就為孩子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提供了素材。我努力引導他們走向自然、融入社會,細心的體驗生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真情實情感去描繪生活、創造生活。在《家鄉的山》一課中,我運用拍攝錄像、照片搜集和整理及多媒體電腦圖形設計等形式將昌黎有名的碣石山、五峰山、鳳凰山的相關內容展示給學生,當他們看見自己熟悉的地方呈現在屏幕上時,都顯得異常的興奮,搶著要來介紹一番。在學生介紹這些自然風光的時候,趁機讓他們了解歷代學者文人寫下的詩篇,使學生從景色中領略文學描寫之美,并為我們本地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引導他們熱愛大自然、珍惜美好的環境,加強環保意識,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2.以本地特產為素材進行美術教學。昌黎縣是著名的花果之鄉。不僅有栽培歷史悠久的蜜梨,更是全國聞名的“葡萄之鄉”,主栽品種為玫瑰香、巨峰、龍眼、紅提。昌黎玫瑰香葡萄穗緊、粒大,外形美觀,晶瑩剔透,嫣紅透紫,玫瑰香味濃郁,鮮食香甜可口,營養豐富,長時間鮮食,具有健身補氣的功效。昌黎玫瑰香葡萄不僅質優高產,而且極具觀賞價值。因此,我組織學生以生態游的方式,把美術課堂移到葡萄溝,孩子們可以盡情觀賞葡萄溝美景,可以品嘗葡萄的甘甜,可以了解葡萄的藥用價值,更可以看到家鄉人栽種它們致富的新氣象。另外,要求學生在實地搜集美術資料,寫生和記日記,把親身體會寫下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課例《葡萄娃》就使得學生真正的走進了生活,對家鄉的葡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有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該課還綜合連接了文學、生物、美術等多個學科領域,促進孩子綜合素質的養成,并抽取了相關美術學科的審美要素,在具體教學設計中實施以美術學科為主,多科穿插的策略,真正讓學生成為了生活的主人。

3.以當地民俗文化為資源展開美術教學。昌黎地秧歌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流傳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昌黎先民,為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借助無拘無束的手舞足蹈,來抒感,磨煉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雛型。多少年來,凡遇年節或喜慶日子,地秧歌隊伍遍及昌黎城鄉,群眾自我娛樂,自我演出,自我表現已成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傳統習俗。課例《地秧歌》不僅讓學生理解了這個民俗活動的來歷,還通過欣賞表演,刺激了學生的視覺感官。學生生活在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環境中,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鄉土情懷,同時對美術的創作增添了不少素材。而昌黎的皮影將民間工藝美術于戲曲巧妙融合,表演精彩動人,是全國各路皮影中最具特色的流派。課例《皮影人》中,學生通過拜訪藝人、查閱資料等形式了解了雕刻細膩,色彩典雅,新穎別致的皮影人的制作工序。并激發起創作靈感,采用相應的美術技巧,設計制作出栩栩如生、富有創意的影人形象。是開發民俗文化資源里很成功的例子。

4.利用地域特點開發美術資源進行教學。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教學資源,因地制宜進行利用、挖掘,并把它實施課堂教學中,對美術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挑戰。動手又動腦,是美術課的一大特點,也是區別于其它學科的優勢所在。教師引導學生在動手制作的同時培養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給學生以自我發揮想象力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求得學生個性創作思維的活躍。

在我們當地,各種植物、農作物的葉子、種子到處可見,海邊的細沙、貝殼到處可見。可以以此自然材料為主作為開發對象。我將這部分資源能夠走進課堂,啟發引導學生通過修剪、組合、拼貼等方式制作出或夸張,或寫意的《拼貼畫》《沙畫》,同時我們應該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收集好的素材,把美術與其它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結合家鄉的變化,分類設計制作各種建筑模型,結合綠化、休閑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模型等,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團隊精神。

5.利用校內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在學校內定期舉辦“愛我家鄉藝術展”、“板報設計”、“現場畫比賽”、

“我有巧巧手”等形式的美術競賽和系列活動。并通過校內教學樓走廊這一空間將學生優秀作品定期展出。我覺得這樣做,比起在走廊里懸掛冰冷的藝術家名人像更能給學生帶來靈感,更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意識。所有的學生擁有了參加活動展示才華的平臺,他們的興趣愛好變得更濃,充分的在藝術實踐中自覺接受美的教育,增強參與意識。增強校園藝術氛圍。

篇10

【關鍵詞】生成;推進;生活主題

主題性綜合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活動方式,主題活動是幼兒生活與探究的主要平臺。如何讓每個不同的孩子在這個平臺上成長為主動的參與者、積極的探索者,使其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是我們一線教師一直追尋、摸索的研究課題。

從生活中捕捉并生成一個有價值的教學主題并不難,困難的是教師與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相對較弱的幼兒如何一起推進主題。教師完全跟隨幼兒,主題可能失去教學的價值性;教師過多干預,主題缺少孩子的興趣參與而無疾而終,生成課的推進成了教師課程研究的高原區。我個人在實踐摸索中總結出三種方式,以供同行借鑒。

一、在對生活事件的交流中推進主題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主題綜合活動不再只是教師的預設,要求預設與生成相結合,在生成主題過程中我覺得應以孩子關心的事件為中心生成。

(1)“我們的運動會”主題的生成:每年秋季,我們幼兒園都會召開一次運動會。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老師,運動會上我們比賽什么?”“誰來當裁判呀?”“我還不會跳繩怎么辦?”孩子們得知了要開運動會后,一個個都變成了小問號,圍著老師問個不停。運動會,一下子成了孩子們身邊的頭等大事、成了他們的興趣中心、他們的熱門話題。何不把握這極好的機會,讓運動會成為孩子自己做主的比賽呢?

(2)主題的推進:首先,我們展開了“運動會”為主題大討論,在運動會該有哪些準備中拉開了整個教學的序幕。在欣賞運動會的開幕式、運動會錄像后幼兒開始提出了自己的討論話題:①運動會上比什么?②我們要設計自己的開幕式。于是圍繞著這2個話題,我們與幼兒共同討論出:①自己的比賽項目(快跑、立定跳遠、投擲等訓練)。②提高自己比賽水平的方法。通過活動讓幼兒去討論、發現怎樣才能跑(跳、投)得快(遠)的方法,開展了測量活動“比比誰投得遠”等。③設計“我們的勵志口號”。④親子制作“我們的班徽”,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活動――“給班徽投票、統計投票結果、優秀班徽頒獎”等等。使幼兒在自己報名、設計運動會班徽等活動中深刻感受“我的運動會我做主”的強烈自豪感。

這次的主題教學可以說是真正的起源于幼兒,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以引導幼兒對事件的交流、討論作為一種主要的手段,不斷地推進主題的深入,借助“運動會”整個過程,把幼兒最關心的事件,在幼兒的親身體驗、設計參與下圓滿的落幕。

二、在積累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推進生活主題

對于預設的生活主題,我們覺得要注重幼兒對生活的感受,讓幼兒在對生活環境的觀察中,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愛,才能有效推進主題,缺少了生活經驗的積累,缺少了幼兒對生活的體驗感受,教師的預設往往不能取得效果。我們在積累幼兒生活經驗上最為注重的是讓幼兒觀察生活。

(1)過年主題的預設:“過年”這個在我們童年記憶中有著那么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人們的那種期盼與喜悅,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向往,都在這一節日中體現。在新年春節到來之際,挖掘“過年”中一些與幼兒生活比較貼近的文化作為教育教學的載體,讓孩子們在了解過年的過程中,加深自己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的自豪感,是一非常好的主題。年段選擇了這一主題作為期末結束時的預設主題后,我開始嘗試讓幼兒在收集、積累“年”的經驗的過程中推進主題。

(2)主題推進的線索:說“年”:為了讓幼兒體驗“濃濃中國年”,我先在日常生活中給幼兒講述了大量有趣的與年相關的故事、傳說。如:紅包的來歷、壓歲錢的故事、年的故事、門神的傳說等,這些大量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古老傳說,激起了幼兒對過年的討論,尤其是對過年時的那些有趣風俗發生濃厚興趣。

(3)藝術地呈現“過年”:從幼兒帶來的生活素材中,我們發現這些素材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中國民間藝術特色,因此挖掘藝術特色,讓幼兒用藝術的形式在生活環境中呈現“過年”,成為進一步推進的重點。開展的藝術活動有:做“福”字,通過引導幼兒運用對稱圖案的裝飾以及強烈的顏色對比裝飾、渲染,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動腦筋去布置環境,把福字貼在門上、把福字串成中國節懸掛起來;做春聯,嘗試畫春聯里的字、用對稱手法裝飾邊框,畫門神、年獸,學會用直線條、冷色調來表現出它們威武、兇狠的震撼力;嘗試印染蘭花布,感受水油結合運用所帶來的奇妙藝術效果;在區域中合作制作長長的中國龍等等。

主題結束之后,我們回首思量孩子們從中得到了什么,發現他們對身邊與“年”有關的事物格外的關注了,也更加懂得去欣賞與評價了、更陶醉于這紅火中國年中了,也激發起了他們對祖國更深入的情感。來自生活中的內容更加豐富了我們的教學內容,讓教學更加多樣、紅火了。

三、“主題活動亦生活”思想中推進主題發展

生活主題的開展,豐富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形式,也更適合幼兒的發展,同時在實踐中我們也逐漸明白,生活主題開展過程的本身就是幼兒的生活內容。生活即主題,主題就是生活。

(1)“健康之星”主題的生成:在六一節我園每年都要進行“健康之星”的表彰, 其實不管是哪類評選,孩子們的心中都有一個困惑:為什么我沒評上?是不是老師不喜歡我?甚至連家長的也很疑惑。如何讓孩子們更加并不平凡的度過自己的節日,我覺得不該將表彰停留在形式上,應該更好的發揮好其中蘊涵的教育價值,給孩子今后的成長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2)生活主題的推進:教師引發――評選健康之星的條件是什么?在討論式交流中幼兒明確了健康之星的評選意義與條件,對健康之星有了更多的認識。使幼兒學會審視自我、正視他人。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各自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并由此提出“設立班級單項獎” 、“討論單項評價標準”、“投票評選活動”、“班級單項健康之星頒獎”等一系列活動。

當我們把六一節日還給孩子自己的同時,為孩子創造了幼兒審視自我、正視他人的平臺,幼兒在自己制定評選標準,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學會了肯定、欣賞他人,效果頗為不錯。幼兒在親身參與評比的的過程中,感受到“我是節日的主人”,并由此產生深深的自豪感與快樂。這才是真正的課程回歸生活,與生活融合,這是這個主題得到深入的真諦所在。

在實踐“生活?探究”園本課程的過程中,我們“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因為我堅信,只要教師“心中裝著大目標”,才能及時地融合幼兒生活中出現的生成點,并通過合理的轉化策略,把生成主題推動、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