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的實踐性范文
時間:2023-06-30 17:5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教育的實踐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幸福管理;和諧勞動關系
一、引言
和諧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價值取向和理想目標,和諧社會的內涵是豐富的,勞動關系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國勞動關系已經進入勞資矛盾沖突高發的時期,如何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加強和諧勞動關系建設,有效協調解決勞動關系問題、化解勞資矛盾沖突,實現員工體面勞動和幸福工作,已成為學者、政府和企業共同關注的問題。
幸福管理是前沿的管理理論,幸福管理以企業員工幸福為導向,施行幸福管理的企業期望充分發揮和利用企業中每個人的智慧和優勢來實現企業的發展并反過來滿足員工不斷提升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以增進組織利用相關者的幸福最大化。提升員工工作幸福感與企業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也是構建和諧企業以及和諧勞動關系的基礎。
二、我國現階段企業勞動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和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艱難前行,而頻發的勞動爭議問題也在火上澆油。一些企業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員工需要,勢必會引發矛盾,以至于勞動爭議頻發,勞動關系緊張。本文再收集文獻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發現企業勞動關系存在以下問題:
(一)以勞動合同管理代替勞動關系管理
隨著新勞動合同法的出臺,勞動者法律意識的提高,企業也為了規避法律風險,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完善勞動合同管理,按照法律規定員工入職簽訂勞動合同。而企業勞動關系和諧度并沒有因此而達到較高水平。勞動合同只是保障了勞資雙方的基本權益,并未滿足勞動者的高層次需求。不能奢望一紙合同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提升員工的工作幸福感。
(二)收入分配不合理引發爭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員工的收入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收入分配問題仍然是員工關注的核心問題,也是影響勞動關系的關鍵問題。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業人員,主要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人口,經濟轉型初期,進城務工人員打工的主要目的還是掙錢回家養老婆孩子,基本經濟來源還是務農收入,農閑打工收入用來補貼家用。雇主待遇的好壞決定的主要是去留問題和打工時間長短問題,即使不滿意也很少發生勞動爭議。但是新時期,隨著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文化水平更高的年輕一代打工者進入城市,面對城鄉生活的巨大差距,他們也有移居城市的夢想,不愿做在城鄉之間遷徙的候鳥。他們更希望獲得公平合理的收入,以解決買房置業、子女教育、醫療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員工合理要求與一些雇主落后觀念與短視的做法必然引發勞資矛盾。
(三)企業與員工之間缺乏信任
企業對員工的不信任,導致企業不放權,員工權責不對等,工作缺乏自主性,員工自我價值無法實現,進而產生工作倦怠等問題。有的企業害怕培訓后員工流失,而不組織員工培訓。一些家族式企業,任人唯親,對于有能力的“外人”卻不提供發展空間。
員工對企業的不信任導致員工工作積極性低、流失率高。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基,要想留人用人首先要取得人才對企業的信任與忠誠。信任問題應引起企業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三、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幸福管理策略
勞動關系和諧與否是社會關系和諧與否的晴雨表,如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也是政府和企業關注的熱點。本文從幸福心理學視角出發,通過幸福管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員工積極心理能量(工作幸福感)在和諧勞動關系構建中的作用。針對勞動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從影響勞動關系的關鍵變量入手提出以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幸福管理策略。
(一)轉變管理理念、引入幸福管理
企業管理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經驗管理,憑借管理者經驗進行作業和管理的階段;科學管理,將科學引進管理領域,依靠監督、協調、指揮等發揮管理作用;人本管理,把人作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通過共享的價值觀、愿景調動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管理;幸福管理,以提高員工幸福感為核心的快樂化的全新管理模式。極力推崇利潤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的企業目標,把員工視為創造財富的高級工具而不考慮員工心理感受的管理不可能真正實現企業的和諧穩定發展。而能夠使員工獲得幸福的企業自然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勞資矛盾的困擾。幸福管理為和諧勞動關系構建提供了新思路,將提升員工工作幸福感作為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一個基礎,可以從本質上改善企業與員工的關系。
(二)打通職業發展通路、實現員工自我價值
對自己的發展前途缺乏信心是獲取工作幸福感的一大障礙點。企業必須努力清楚障礙為員工打通職業通路,使每個員工都有機會獲得提升和發展,進而提升個人發展信心,使其在清晰的職業規劃的指引下完成自己的職業生涯。尤其對于具有較高學歷剛入職不久的年輕人,除了福利待遇條件,發展前景也是他們非常在意的一個擇業條件,因此能夠為他們制定良好發展前景藍圖的企業,能夠更好的吸引和留住這些企業的新生力量。企業為員工打通職業發展通路的同時,也應該幫助員工提高自身素質。在崗培訓學習可以為員工的職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通過培訓方式提升員工自身素質,輔之以完善的升遷制度,員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工作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在崗培訓學習與職業發展通路的相輔相成最終將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局面,使企業和諧發展。
(三)改善薪酬制度、提供心理保障
現階段我國企業員工的工資水平主要依靠市場來調節,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工資水平還普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提供有市場競爭力的工資水平和具有吸引力的員工福利是增加員工獲得滿足感的有效方式。
在提高整體福利待遇水平的同時,應該做到薪酬制度的公平合理。薪酬作為員工福利待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員工留在企業的主要動機之一,公平合理的薪酬在維護員工心理平衡方面作用顯著。有了公平,收入有差距心理也會平衡,沒有公平,共富也會生出矛盾,也會產生不滿。企業提供的具有特色的員工福利,如帶薪休假、節日禮金、員工幫助計劃等,是許多員工夢寐以求的,可以使員工感受到企業對他們的關注,增強員工幸福感。尤其對于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完善的福利也是吸引員工的重要條件,應予以重視。
(四)建立互信機制,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
企業可以從以下角度培育員工之間的信任:(1)企業文化導向。強調互信的企業文化,鼓勵員工之間相互關愛,反對員工之間不管不問;(2)建立獎懲機制。貶義懲處員工不誠信行為,贊美獎勵員工誠信行為。溫馨的人際關系,還要培養員工的知恩感,使員工理解他人的照顧,感謝他人的照顧,這對于員工心理和諧、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總之,和諧勞動關系構建要真心以員工幸福為中心,從幸福管理角度入手,關注員工心理需求,使最大多數的員工獲得最大限度的工作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劉林平,崔鳳國.轉型社會的勞資關系:特征與走向[J].中山大學學報,2012,3.
[2]盧福財.構建基于和諧勞動關系的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新體系[J].經濟管理?新管理,2006,10.
[3]姚先國,郭東杰.改制企業勞動關系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4,5:97-107.
作者簡介:
篇2
目前農村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十分單薄,勞動技能欠缺;同時,家長也存在一定偏見,令人擔憂。勞動技術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經過參與勞動實踐活動,進行勞技教育,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培養熱愛勞動意識。另外合理的勞動對于學生增長智慧、增強體質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加強勞動教育已經是刻不容緩,加強農村勞動教育主要途徑是:第一是學校、家長要改變觀念,樹立現代素質教育的育人觀念;第二,加強勞動教育的研究,改進實施策略;第三,要加強對勞動技術教學的硬件建設。
1.現狀與問題
"從片面發展轉到全面發展"是培養現代社會合格人才的一個基本要求。在談及這方面存在的問題時,"勞動教育狀況令人擔憂",同時也闡述了相關的一些現象,讀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間,我利用回農村之暇,走訪了十幾戶學生,其中耳聞目睹有關學生家務勞動的情況讓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1.1 有兩名11歲、13歲的女同學,(分別讀小學五年級與初一)至今沒洗過衣服、手帕,自己從未洗過頭,主要由其奶奶、媽媽幫助洗,家務事幾乎是不干的。(兩名學生的成績均較好)
1.2 一天晚飯后,天已漸暗,我去一正讀小學六年級的男生家隨訪。到了他家推門,只見其飯桌上一片狼籍:4個菜大多所剩無幾(只留一點湯與一點咸菜),碗筷丟放著,桌上、地上散落許多飯粒,一只凳子斜倒著……這時,其母親從豬棚走了出來,滿頭是汗,一身疲憊的樣子,她似乎頗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說她兒子已吃過飯正在樓上看電視。隨后,其母滿懷失望、氣憤而又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從不肯做家務,只管自己享用。
2.憂慮與責任
據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所作的2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干家務與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后失業率為1:5;犯罪率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離異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這一比率所反映的趨勢,應該能被大家認同的,也是普遍客觀存在的。問題的癥結或者說關鍵是,我們當前的教育普遍忽視了勞動教育,我們的觀念中普遍淡化了勞動教育。據報道,我國小學生在家勞動時間平均為11分鐘,僅是美國的1/7、泰國的1/6、韓國的1/4、英國的1/3、日本的1/2,如果我們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現象",任其發展,其最終的后果將是犯"歷史性的錯誤"!
農村小學生的純樸、誠實優秀品質漸漸地消失,亂花錢、圖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勞動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長。現在農村小學生的面貌實在令人擔憂。不難想象,我們培養的人如果是一個缺乏勞動觀念,不珍惜勞動成果,不珍重家庭親情,那么這樣的人縱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終對于家庭,對于社會會有一種怎樣的回報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劇,真是不堪預測!農村小學的勞動技術教育正陷入泥潭,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勞動技術教育,轉變觀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學校中加強勞動技術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3.實踐與對策
3.1 是學校要改變觀念,樹立現代素質教育的育人觀念。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小學3~6年級學生人人必須經歷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領域之一。接受勞動與技術教育、獲得勞動與技術的學習經歷是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說到底,造成我們勞動教育相對薄弱,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當一段時間來,學校(包括家長)自覺地、不自覺地受"應試教育"影響,是"應試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認為勞動教育是一種"多余的教育"、"過時的教育",這是十分錯誤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證明: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強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義務與責任。學校領導、教師要充分認清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識到勞動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是培養新一代建設人才,提高人才素質的必然要求。
勞動技術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經過參與勞動實踐活動,進行勞動技術教育,使學生熱愛勞動。在參加勞動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磨煉意志,可以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要熱愛勞動果實,勤儉節約。另外,合理的勞動對于學生增長智慧、增強體質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3.2 加強勞動教育的研究,改進實施策略。勞動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改變課堂上說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們的學校領導、教師要從少兒身心發展特點出發,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勞動教育。
3.2.1 抓好一個重點――用好教材是勞動教育的基礎。勞動技術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性性教育培養任務,不是短暫的教育,或者一兩次活動就可以實現的。目前使用的小學教材《綜合實踐》,相當部分是較好的教材,具有實踐性、技能性與應用性,我們只要認真地貫徹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果。這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們的教師要切切實實地落實好每一節課,每一次活動,落實到每一個學生中去(勞動教育以活動形式進行是比較合適的)。首先我們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編排體系,做出認真課前準備。第二,必須建立相應的教學研討活動組織,定期開展相關主題活動。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勞動技能(綜合實踐課)評價體系,進而促進勞技活動的深入開展。
3.2.2 落實一個支撐點――創建勞動基地活動是勞動教育的一個有效補充。結合農村的實際,努力開辟課外勞技教育的渠道,讓學生到廣闊的天地里去體驗生活,從學習體驗中培養 學生堅強的意志,樹立艱苦奮斗、熱愛勞動的思想。建立 "勞動基地教育",學校每學期組織學生去參觀各種農作物的培育、生長、管理的收獲,同時聽取農業專家的專題講座,體會了農業勞動生產的偉大意義與價值,從而培養關心農業,熱愛農民的感情。所以創建勞動基地活動是勞動教育的一個有效補充,是勞動技能的一個支撐點。
3.2.3 強化一個亮點――教師們探索尋求有效方法與方式是勞動教育的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師的教學風格各有差異,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所以在勞動教育中,要因地因時因人組織教學活動,教師要創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學特色。例一位勞技課老師把家里的絲瓜種子拿來,分發給每一個學生,并進行培育的方法指導,每一個學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種……據這位老師反映學生對自己栽種的作物非常關切,舍得勞動,表現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護。待到收獲的時節,學生們所表現的喜悅、激勵、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難忘!后來在家長的支持下,引導學生創辦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園",同學們都能主動地參與勞動,積極地相互間進行"技術交流"和"成果比賽",他們真正地體驗著勞動的樂趣,體驗著"勞動最光榮"的含義了。
3.2.4 形成一個合力點――爭取家長社會的支持是勞動教育組成部分。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關鍵的,學校的勞動教育好多需要家長的配合協作才能完成。勞技教育缺少了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為一方面家長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隨 地指導學生進行勞技訓練,另一方面家長還可以督促孩子們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培養學生愛勞動的感情 。我們通過家長學校舉行家長教育講座等,讓學校和家長形成共識:學生參與勞動,不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熱 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果實的品質,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在勞動中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創 造力,使雙手更加靈巧;不僅有助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品質,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關心他人、幫助別人。
事實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所以學校只要利用多種途徑向家長說明勞動教育的利弊關系,假于社會輿論的導向,家長一定會對勞動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邀請社會上一些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作事跡報告,也是勞動教育的很好形式。
3.3 要加強對勞動技術教學的硬件建設。
3.3.1 勞動實踐基地建設。勞動技術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實踐性與開放性,決定了它對硬件設施的依賴。一般認為勞動實踐基地分為兩個類型:校內勞動實踐基地。農村小學的空地多,學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對各個角落、每塊花木都要精心設計,細致管理,各班級可以建立相應的責任保護區,花壇管理基地;讓學校出現"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美好景象,讓學生感受著勞動的自豪與光榮。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學校要積極與社會機構取得聯系,與職業技術學校、農技站、科技館、獸醫站、農場、養殖戶等單位結對,定期活動。挖掘周邊環境的潛力,如建立"衛生一條街"、"保護母親河"等。
3.3.2 資金設備投入。學校要通過各種辦法籌措資金:自己籌一點,上級撥一點,社會幫一點等以保障勞動技術教育設備設施的建設和勞動實踐活動基地的建立。
篇3
【關鍵詞】趣味性 實踐性 勞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131-01
一 、突出趣味性
“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任何一位優秀的教師都注意使用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愉快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具體策略有以下幾種:
1. 故事導入。如教《做小風車》老師簡要講述牛頓做小風車的故事:“牛頓小時候看見村邊一架風車吱吱轉動,就認真觀察。自己動手制作了一架小風車。”正是由于牛頓從小勤動手多動腦,后來才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同學們想不想像牛頓那樣親自動手制作一架小風車?這樣一來,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并參與到小風車的制作中來。
2. 演示實物。如教《制作簡易立體紙雕》,教師一上課就拿出課前精心制作的紙塔、紙狐貍等,使學生對制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3. 電化教學。如教《剪貼熊貓》,放映熊貓錄像,學生觀賞到可愛的熊貓,教師再引導觀察熊貓皮毛只有黑白兩種顏色,為下面的剪貼工作做了很好的引導。
4. 競賽活動。在學生初步掌握操作方法以后,利用兒童的好勝心,組織一定形式的制作競賽活動,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活動中鞏固所學,形成技能。例如:教學《折紙花》一課,在同學們掌握扎花的方法以后,可分組進行扎花比賽,插在花瓶里,看哪一組同學做的又快又漂亮,同學們聽到老師一聲令下,個個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學習氣氛空前高漲。在緊張的比賽后,師生共同評議,選出優勝者,發獎表揚,并鼓勵全班同學相互學習,共同創新。
5. 留有懸念。如在學會簡單的扎紙花后,老師適時留有懸念: “同學們想不想再用這種方法扎一個漂亮的彩燈呢?”這樣學生心存于興,為下節課《扎彩燈》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感到老師在引導他們做游戲,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在“玩中學、在玩中做,”自然興趣盎然。需要注意的是,引起興趣不是目的,要注意適時轉移到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形成上,實現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既能培養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又使學生學到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
二、強化實踐性
勞動實踐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勞動教育應以勞動實踐為主,要讓學生適當進行自我服務勞動、家庭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
1.課堂操作。既在課堂內教師的示范指導下動手操作,初步形成技能。如《學習爐具的使用》,對于燃氣爐具的開關使用,雖然不很復雜。但因為程序本身的順序性較強,加之部分同學懷有恐懼心理,所以在講解示范后,多找幾位同學上臺操作,把最膽小的一位同學也請上來,操作完成之后,這位學生臉上露出成功的喜悅,班里響起一片歡呼。
2.課外活動。即把課內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之中反復練習、鞏固和提高。如在放麥假前,教給高年級同學收割的正確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并要求開學后匯報自己的勞動成績。這樣他們在麥假期間很主動地參與到農忙中,既發展了勞動技能,又培養了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還可以成立一些興趣小組,進行科技制作和科學小試驗等,培養勞動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發展他們的創造才能。
篇4
1堅持將日常生活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過
程實習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強化自立自強意識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是基于我國北方地區漁業生產季節特點、魚類生長特點及漁業生產特點而實施的具有鮮明職教特色的教學改革,即從每年四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在水產養殖專業教師帶領下,到校外水產養殖生產實踐基地,開展為期半年的親魚培養、魚苗繁育、魚種培育、成魚飼養、魚類越冬全過程養魚生產實習[2]。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完全脫離了校園“舒適”的環境,如環境衛生的物業管理、品種多樣的食堂餐食、外賣洗衣房的方便快捷等等,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學生自主完成生活區域及生產區域衛生保潔、衣服被褥清洗、餐具自行清理等各種日常生活安排。這是很好的勞動觀念教育和勞動習慣養成培養期。實習指導教師根據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方案,結合實習項目和任務,劃分實習小組、分配居住寢室、落實生活及生產區域值日制度,制定與個人實習成績掛鉤的寢室及生產場所衛生檢查標準,以“大家長”的身份為學生做好榜樣示范的同時,一步一步指導學生什么時間進行寢室通風、被褥晾曬、洗衣做飯(有時會安排學生幫廚)等,讓學生切身感受看到勞動成果的快樂、體味到在校學習時后勤服務人員的辛苦和家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每一份付出的辛勤。半年實習下來,學生們變得勤快了、眼睛里有“活”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懂得尊重勞動成果,尊重為他們學習和生活提供保障的人們,自立自強自律意識明顯增強。
2堅持將生產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過程實
習相結合,培養學生深入理解漁業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增強產品質量意識,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在池塘養魚實習過程中,都要面臨著勞動關,即與養魚生產緊密相連的勞動關,如打伏草、肥水發塘、池塘清淤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品格,體會用勞動獲取養魚豐產豐收的喜悅。打伏草是在池塘養魚生產中,由于池塘周邊雜草翻生,即容易藏匿敵害,又影響池塘通風。為了避免用藥除草后因降雨將殘留藥物淋溶到池塘而破壞養魚水質,所以常常采用三伏天晴天中午氣溫最高時用鐮刀沿雜草根部去除,即可有效遏制雜草再生。同學們在老師及漁場師傅的示教下,頂著烈日,彎著腰、流著汗,手上磨出了水泡,但為了實習小組集體榮譽和自己負責池塘的養殖產量提升,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曬黑的臉龐、長成了老繭的手掌,相互幫助后的喜悅,都將這份實實在在的勞動成果融入到了養魚生產實習的成果中,由衷感受到勞動的光榮與偉大。又如在養魚生產實習中有個“發塘”環節,即將1cm左右的小魚苗(俗稱水花)通過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餌料生物,經15d~20d長成3cm左右小魚種(俗稱夏花)的生產過程,其中的關鍵技術環節之一就是通過施糞肥培育天然餌料生物。剛開始,同學們抵觸情緒很大,糞肥往往大味又臟,誰都不愿意去做,甚至認為生產企業應該直接購買“開口餌料”或漁場工人施肥進行天然餌料的培養,不是實習應該完成的任務。在指導教師認真講解肥水發塘高效環保又節約成本的專業知識原理和親身示范下,原來帶著手套口罩“全副武裝”的同學們,看到一車車基肥被漁場其他池塘養魚工人拉走的時候著了急,擼起了袖子、甩開了膀子,“搶”了起來,并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在糞肥中加入1%的生石灰,即殺菌消毒又提溫促進發酵,使投放到池塘中的糞肥短時間內培養出天然餌料,看到投放的小魚苗吃著可口的食物長得快又不得病,給企業節約成本的同時用勞動獲得了漁場師傅、企業領導和實習指導教師的肯定,真切體會到了勞動創造財富的快樂和用生物技術進行養殖生產的安全、生態與高效的環保意識提升[3]。
3堅持將志愿服務性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
過程實習相結合,培養學生懂得利用所學知識技能,服務他人和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感在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中,在帶隊實習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成立魚病防治、水質調節、投飼技術等志愿服務小組,在實習之余為當地及周邊水產養殖業戶提供技術咨詢和上門服務。周圍漁場交通不便,自愿服務隊小組或徒步,或騎自行車、乘坐三輪車等往返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路程,采集水樣檢測分析、收集病魚樣本進行解剖鏡檢、魚池實地踏勘等,提出水質改良方案、餌料投喂方法和魚病防治措施,常常一忙起來顧不上吃飯,來不及換裝就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當池水好了、魚吃料了、病魚少了,魚戶親切稱他們為魚大夫時,那份職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志愿服務的勞動成果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了勞動創造美和勞動帶來的快樂。
4結語
通過師生共同參加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實踐,深刻體會勞動教育特征具有:一是鮮明的思想性,強調勞動是偉大的、勞動者是最光榮的,重點是一切勞動和勞動者都應該得到鼓勵和尊重,反對一切不勞而獲、崇尚暴富、貪圖享樂的錯誤思想;二是突出的社會性,要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擔當意識,體會社會主義社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4];三是顯著的實踐性,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勞動認識世界,學會建設世界,塑造自己,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5]。努力使自己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翟秀梅.水產養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提升學生服務能力的研究[J].黑龍江水產,2019,(4):6-10.
[2]劉暢.《水產品營養與烹飪》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水產,2021,40(3):38-41.
[3]朱世榮,顏相君.高職院校水產養殖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J].黑龍江水產,2019,(4):34-35.
[4]田曙曦,陳文欽,周喬.高職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水產,2019,(4):38-41.
篇5
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我們需要探索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途徑。當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尤其是勞動實踐,而后勤為大學勞動教育課提供了實踐平臺,學生通過每個學期必要的勞動實踐或者勤工助學進行管理與服務,感受服務和勞動的艱辛,和不同層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環境氛圍熏陶,為今后走上社會,更加貼近實際、更加貼近崗位需求做好充分準備。
2后勤環境發揮育人功能的實踐與探索
2.1加強后勤物質環境建設
高校后勤致力于為學生創建安全、文明、干凈、和諧的物質環境。后勤部門在高校“標準化”建設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在食堂內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從源頭上監控原料的采購、清洗、烹飪、售賣各個環節,保障學生擁有健康的飲食環境;在學生公寓硬件建設方面,通過安裝門禁和監控系統保證學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樓的活動室安裝電視機和DVD,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豐富了學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園內開辟桃李園、在公寓園區種植花草樹木,創造了干凈、優美、整齊的學習生活環境。硬件設施的完善為后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
2.2加強后勤學生隊伍建設
加強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建設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過開展后勤文化活動以及學生隊伍成員在同學間宣傳,將學生平日看不見的后勤服務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見并親自參與的層面上,切實感受后勤工作的艱辛。根據后勤維修、綠化、餐飲、宿舍、保衛的工作類別組建義務維修隊、綠化小分隊、伙食管理委員會、宿舍管理委員會、學生義務消防隊等學生組織。經過量化的考核和篩選,這些學生委員會在信息傳遞、衛生檢查、評比活動、校園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他們是廣大同學和后勤服務部門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也在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協調能力、勞動能力。健全的組織環境較好的實現了后勤和學院師生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目標。
2.3加強后勤文化環境建設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趨勢,也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關鍵。以宿舍文化節、美食節為載體,將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文化優化組合,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環境。在食堂開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學生廚藝精英大賽”等活動讓學生自行到市場采購食材、比對價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間親自操作,增加對食堂菜價的理解,了解校園周邊無證攤點快餐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飲食安全意識,更讓學生體會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艱辛,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公寓開展氣排球比賽、手繪報比賽、走廊創意大賽,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重點開展宿舍文化內涵建設。創建品牌活動、精品活動,樹立后勤文化旗幟是后勤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后勤開展優質服務品牌活動,內容涵蓋維修、宿舍管理、醫療、保衛、食堂、員工禮儀多個方面,同時深入各個教學部門開展座談會、下發問卷讓師生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通過邀請專業的禮儀老師講解工作禮儀,邀請領導、師生參與到崗位練兵等精品活動,讓師生體會后勤基層服務人員工作的辛勞,學會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些文化活動使后勤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為一體的育人場所,培養了后勤員工、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培養勞動意識、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2.4加強后勤制度環境建設
根據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宿舍管理規定》、《食堂食品衛生管理規定》、《員工培訓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準則和依據,奠定了以制度辦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礎。在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進物業有限公司,與這些物業公司制定《物業服務量化考評細則》,獎懲分明,劃撥出專項獎勵資金,根據員工的綜合表現施行獎勵提高后勤物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學生公寓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檢查制度,將學生在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綜合素質考評體系。這些制度讓后勤的工作人員、學生能夠增強自律,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環境育人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環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通過開展活動、將社團引進公寓等形式學生接觸后勤工作的機會逐漸增多,“優質服務”品牌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使學生能夠零距離體驗食堂、保潔和維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吸引學生參與后勤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其產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動的勞動教育課,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3.2服務隊伍凝聚力和協作能力增強
在員工隊伍建設中注重專業技能的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對員工進行管理,獎懲制度分明,促進后勤員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形成良性的隊伍發展模式,為學生服務隊伍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隊伍之間召開座談會、素質拓展等活動,增強后勤學生服務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工作效率,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學生服務隊伍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環境趨向完善化和科學化
高校后勤針對食堂、公寓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確保學生生活環境安定和諧。通過調查問卷、草案試行等方式施行某項規章制度,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制度人性化、科學化,使學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項制度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學生感恩之情。
4充分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啟示
4.1把實踐性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
合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古語有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輕視勞動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這促使學校和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論成績至上,不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或者學校的實踐教育。部分高校已經在后勤勞動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大都只是單純的進行簡單的勞作,沒能發揮好勞動課的德育功能。高校應該重新審視后勤實踐性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重視后勤實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必修課程,把理論考核、實踐性教育和大學生在學生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操行評價系統,把它作為考察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依據。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臺,加強教學部門與后勤的良性互動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著為教學、科研、師生服務的宗旨。長期以來教學、科研和后勤的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高校應當改善后勤與教學、科研和師生三者的關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臺,將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務分派到各個教學部門或者院系,促使師生一起參與后勤服務和建設校園的活動中來。第一,組織畢業班學生種植“畢業樹”將班級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親手栽種的樹木前,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將單純的勞動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學生公寓施行“輔導員進公寓”制度、設立“學生黨員宿舍先鋒示范崗”、“社團進公寓”,加強后勤部門與各系部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學生簽訂《創建安全文明宿舍》協議書,承諾平時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凈整潔,畢業離校時將宿舍恢復原貌,文明離校,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學生能共同參與的后勤德育平臺,能較好的體現后勤工作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互相關心、感恩母校、感恩社會的正能量。
4.3培育優質服務隊伍,找準后勤環境育人的關鍵點
后勤服務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后勤服務質量的高低,要對后勤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禮儀培訓、入職培訓,不定期檢查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建立獎懲機制,激發員工競爭意識,強化后勤人員服務理念。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無意識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后勤基層工作者良好的服務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些良好的表現會引起學生內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了人文環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團的成員定期開展后勤宣傳活動,發揮學生隊伍的輿論力量,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工作、自覺遵守食堂、公寓各項細則,提升自我約束力。
4.4加強后勤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后勤環境育人氛圍
“文化后勤”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動為載體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平臺,開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動。以“優質服務”活動為依托在學生間開展義務維修、宿舍安全知識競賽、氣排球比賽、廚藝大賽;在后勤員工間開展培訓、“我能為學生做什么”演講比賽、崗位技能大賽,營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圍。后勤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積累了很多財富和經驗,高校后勤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將典型的后勤服務案例整理、匯編成冊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鑒經驗。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后勤工作簡報》內容涵蓋了后勤新聞、工作動態、安全保衛、醫療保健等內容,學生參加后勤活動的心得也刊登在報,豐富了簡報的內容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后勤活動積極性,該形式讓學生更能夠從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實施
篇6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領域,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素質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勞技教育特別是它的基本渠道――勞動技術教育課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勞動技術教育課作為以理論學習相實際操作結合為主要特征的課程,其培養創新人才的獨有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勞動技術教育課是指導學生生活、生產的技術教育,而創新往往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生產。
其次,勞動課中技術思維占主導地位。技術思維的特點是形象思維、直覺思維,而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在創造力的開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勞技課的開展有利于創新能力的開發。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制約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課開展的幾個問題:
1.現有的小學教育教學評估管理制度制約了勞動技術教育課的開設。現在所存在的問題:對于勞動技術教育課的開設與不開設一個樣,滿腦袋的成績,分數至使勞動技術教育課和其它藝體學科無法正常開設,加上對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評價機制不健全,管理上的薄弱也是勞動技術教育課得不到有效開設的主要原因。
2.很多學校在勞動技術教育課開設上的專業師資匱乏,其任課教師多為其它學科教師兼任或接近退休的老教師擔任,由于勞技課程內容涉及面很廣,且專業性強,此類教師很難勝任教學任務,造成質量不高。另外,經費設備不足,實踐基地缺乏,無法適應教學的需要,這些都是嚴重制約著勞動教學的正常開展的原因。
3.勞動技術教育課教學的教改力度不足,很多人認為勞動技術教育課就是“干活課”,落后的課堂教學無法發揮勞動技術教育課的固有價值。
為加強勞動技術教育課在小學的正常開展,我們社會、學校、家庭要提高對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認識,特別是各級教育、行政、裝備部分,要加大對勞動技術教育課開設、管理、投入、研究力度,使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課的開設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
在勞動技術教育課課堂教學上,我認為還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1.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勞動技術教育課的教學中,要以勞動實踐為主,寓思想教育于勞動實踐之中,把思想教育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掌握知識、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勞動技能的訓練,增強動手能力。既不能以講授示范代替學生的操作訓練,也不能以單純的勞動代替勞動技術課的教學,努力做到實踐性,教育性相統一。
2.注意加強現場教學、直觀教學,特別是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等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操作要領。根據學校條件或教學需要,可實行分組教學,分散或集中使用課時。
篇7
【關鍵詞】勤工儉學 原則 指導思想 意義 重點
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就是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培養青少年德、智、體全面發展。現在一些學校、家長對青少年勞動教育不重視,滋長了青少年好逸惡勞的惡習,有不少青少年輕視勞動,不愛惜勞動成果,花錢大手大腳,只講享受不講勞動,因此我們必須提倡艱苦奮斗的精神,提倡社會主義公德,用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來教育青少年。
一、勤工儉學工作的原則
一要堅持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勤工儉學要與課程改革、職業技術教育、勞動實踐綜合課程緊密結合,與優化校園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為素質教育服務,為師生生活服務。
二要堅持科學、安全的原則。要科學安排活動內容,切實加強農村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的安全管理,始終把學生安全放在首位。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生理和心理特征,由學校統一組織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活動。不得讓學生從事長時間、高強度的生產活動,不得從事有毒、有害、有危險和有礙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對勤工儉學的組織形式、勞動實踐安排和安全管理等問題,要以制度的形式作出明確的規定,使整個勤工儉學活動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二、要突出勤工儉學工作的重點
農村學校開展勤工儉學要緊密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宜農則農,宜林則林,豐富勤工儉學的內容。要結合勤工儉學活動的開展,積極開展平安校園、文明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的創建活動,以學生食堂為課堂,以抓好食品衛生安全工作為出發點,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培養節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防范食品安全的意識;以學生宿舍管理和校園綠化、美化、保潔工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參與活動,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自律能力、自理能力;要加強學校消費市場體系建設和規范管理,建立健全學校消費市場良性機制,為師生生活提供便利;要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學校行動,指導和督促學校加強包括環境教育、綠色教育、生態教育在內的節能環保知識教育;結合德育工作,培養學生愛護環境、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要積極開展安全教育和學校風險預防,建立學校風險預防體系,確保學生的安全和權益受到保護。
三、勤工儉學工作的指導思想
勤工儉學的工作目標是服務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具體工作目標應突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通過勤工儉學開展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幫助農村學生了解農村社會、了解農業生產、了解農民群眾;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發展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務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二是將勤工儉學活動課程化。要以育人為中心、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將勤工儉學活動與勞動技術課、綜合實踐課等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些課程教學要以勤工儉學場所為依托,將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增強教學的實踐性、趣味性、針對性;勤工儉學要以課程教學為引領,將學生的實踐活動規范化、制度化,提高綜合效益。學校要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嚴格按規定開設相關課程,科學設計課程教學理念、教學方案,建立完善課程教學效果評估體系。三是抓好課程資源建設。勤工儉學課程資源包括校內資源和社會資源。對于校內資源建設,主要是建設好勤工儉學勞動實踐場所。四是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要建立完善勤工儉學資助體系,將勤工儉學實踐活動產生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師生生活和資助貧困學生,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四、勤工儉學的意義
學生參加勤工儉學活動,在培養人才方面與課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勤工儉學活動中讓學生搜集一些廢舊材料用來搞一些小發明、小創造,做一些工藝品,孩子們會驚奇地發現原來這些廢品還是很有用的,通過這些活動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智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開展勤工儉學活動中,學生可廣泛地接觸社會,接觸實際,豐富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培養了熱愛勞動、熱愛科學、愛護公物、遵守紀律、艱苦奮斗的良好品德。
勤工儉學不僅能解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困難,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學校公用經費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篇8
【關鍵詞】綜合 聯系 全面發展
要想輕輕松松獲得高效率,綜合實踐教育,就得從促進學生德、智、美全面發展上下功夫。因為只有德、智、美全面發展,在全面發展的協作作用下,綜合實踐課才能獲得高效率,才能在同樣獲得高效率的前提下,有所輕松;反過來,上好綜合實踐課,能促進學生德、智、美全面發展。這是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下面,筆者就上好綜合實踐課,發揮其綜合實踐性,促進學生德、智、美全面發展問題談一些觀點。
一、綜合實踐課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
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課中的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道德修養和世界觀是在人與人交往中,在勞動中形成的。勞動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培養學生艱苦樸素不怕臟不怕累的美德。如:"認識幾種蔬菜"一課,教學中通過認識一些常見蔬菜以及對人體的作用,使學生懂得農民伯伯為我們能吃上新鮮蔬菜付出了艱苦的勞動,體會到要珍惜他們的勞動。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
通過勞動課的活動還能使學生養成愛護設施,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等習慣,同時能改變學生懶惰的習慣以及輕視體力勞動的觀念。上好勞動課還能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團結協作,關心集體的優良品質。
二、綜合實踐課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人類肌體中重要的一部分,手的使用,手的活動方式,手的操作技能,手的靈活程度。同時也是智力技能的體現。動手能開發大腦,使大腦皮層結構更完善。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雙手靈巧,熱愛勞動的學生,一般都具有比較清晰的思維。這是因為勞動完成能促使腦的思維和手的勞動相結合。手腦結合,腦教導手,手又發展和訓練腦,使人心靈手巧,學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聰明。我在綜合實踐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使學生領會與應用知識,形成技能,不斷形成他們自己的新的智力結構,改善自己的智慧品質。從而使學生的智力不斷得到發展。
三、綜合實踐課促進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
義務教育推行"一費制"(學生免書學費,學生一切費用由國家統一承擔)以來,為節約開支部分學校不再訂購綜合實踐科的課本及配套材料、制作工具等,所以這門學科無教材或無法實施按課本授課,因此每節課的內容及教法都得由教師自己確定,難度顯然增大了。上學期,我在這種情況下,自己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在六年級中開了一節《折撕紙花》的公開課。這節課沒有任何課本的材料及工具,只發給學生幾張紙,教學生憑手折撕出各種圖案、花樣。本節課所選內容頗具"綜合課"性,體現諸學科知識的相互聯系性。整個折撕過程凸顯手工制作特色,既動手,又動腦,培養了學生協作、操作思維的能力;折撕過程及作品涉及"圖案"(美術)、"對稱"(美術、數學)、"對稱中心"、"圓心角"、"重合"(數學)等知識及概念。在教會學生每折撕一類圖案、花樣后,我相應地指出所及的學科知識及概念,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就能從中體會到綜合實踐課的"綜合"性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在教會學生折撕"四角花"、"五角花"和"九角花"后,再讓學生自由發揮、培養他們創造思維能力。在此,我引導學生從"五角花"和"九角花"折撕的聯系和區別中總結出折撕所有"奇角花"(角數是奇數)的折撕方法,學生就能獨立折撕出"十七角花"等;接著,我又讓學生從折撕"四角花"、"五角花"和"九角花"之區別的原因中總結出折撕"偶角花"(角數是偶數)的規律,學生就能自主探索出折撕"八角花"、"十六角花"的方法等等。整節課,充分利用各學科知識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既達到了本學科的教學目的,又促進了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培養了學生諸方面能力。
篇9
關鍵詞:拓寬知識; 發展智力; 創新能力
自從教育部頒發了《關于普通中學開設勞動技術課試行意見》以來,中學勞技教育有了很大發展 。但在近幾年,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沖擊,有些學校壓縮了勞技課的教學時間,更有甚者,有的干脆取消 了勞技課。勞技課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于培養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
不言而喻,勞技課是具有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一門學科。如電工、制圖、電腦、攝影、縫紉裁剪、毛線 編織、果樹栽培、花卉盆景、工藝美術及科技制作等,這些課程中就含有學生所學過的物理、化學、生物、幾 何和美學知識。至于科技制作,當然要更多地涉及各方面的知識。學習這些知識雖然并非難事,但這些知識都 是中學其他學科教學中所不涉及的,因而,勞技課能夠更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完善知識結構,而且由于接觸實際,貼近生活,這些知識對于學生了解實際,認識生活,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發展學生的智力
勞技課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勞技課既是知識的應用,又在應用中鞏固和發展知識,因而能進一步釋放學生的潛能,發展其智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文化知識教學的延伸。例如果樹栽培 課中的“果樹嫁接”,為了讓學生掌握嫁接的技能,就必須讓學生懂得嫁接的目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實踐,學生就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人類肌體中重要的一部分,手的使用,手的活動方式,手的操作技能,手的靈活程度。同時也是智力技能的體現。動手能開發大腦,使大腦皮層結構更完善。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雙手靈巧,熱愛勞動的學生,一般都具有比較清晰的思維。這是因為勞動完成能促使腦的思維和手的勞動相結合。手腦結合,腦教導手,手又發展和訓練腦,使人心靈手巧,學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聰明。我在勞動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使學生領會與應用知識,形成技能,不斷形成他們自己的新的智力結構,改善自己的智慧品質。從而使學生的智力不斷得到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永不枯竭的動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1.提供實踐場所,培養勞動技能和創新能力。創新不是憑空臆造的,它是建立在知識的傳播、轉化和應用基礎之上的。勞動課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在課堂里教師講授一些勞動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布置學生課后或回家去實踐。課堂教學儼然成了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當然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了。作為教育者,我覺得首要問題是要努力給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在實踐中培養勞動技能,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
2.營造寬松氛圍,激發創新意識。 法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貝爾納曾經說過:"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現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有創造力的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生動活潑,寬松的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通過勞動實踐對所學技術進行體驗,感悟和運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意志品質,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在于學生是否創造了什么。關鍵使他們學會怎樣創造,引導學生養成探究式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創造意識,發展創造思維,為創造型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
四、激發學生的潛能
在新課程標準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它與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它的開設,對于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注重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實際運用和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安東尼奧•羅賓曾經說過“個人自身的潛能猶如沉寂的火山,一旦被叩醒,便會產生所向披靡的駭人力量。人類的潛能巨大,特別是人的大腦,蘊藏著無法估計的潛力。”勞技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來進行教學將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試想:縫紉課上,同學們穿著自己設計的服裝走在T形舞臺展示自己優美的體態;木工課上,一件件作品正在進行著“慈善義拍”;工藝課上,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搬到了展覽館展出;技術課上,同學們正在對自己的設計品“慷慨陳詞”…這樣的勞技課應該是學生最愿意上的吧。
五、勞技課各項習慣的培養和落實,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
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高精尖科技產品,尤其是日常用品的不斷涌現,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學習追求。勞技課上及時、通俗易懂和低起點地介紹最新科技知識,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自信,明確的學習目標更能令學生為可能達到而興奮。恰當地引出并利用這些學習的動力和興奮點,能有效地訓練常規習慣,提高學生素質。
篇10
關鍵詞:玩中學 做中學 教學做合一
一、勞動技術教育目標的生活化
勞動技術教育目標的層次化是實現勞動技術教育目標生活化的最好體現。通過勞動技術教育要達到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適應未來社會勞動的潛能的目的。因此,我們制定教育目標一定要密切聯系生活,密切聯系社會。
1、基本生活勞動技術要求人人達到。
基本勞動技術指一些以自我服務勞動為主的生活必須掌握的勞動技術,要求人人達到。教育學生從小學會洗臉、洗頭、洗澡、穿衣、梳頭、刷牙等等基本技能以及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不管是誰,不管將來從事什么工作,最基本的生活勞動技能還得人人具備。不至于上了大學,連雞蛋要剝殼吃也不知道!沒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何來人類社會的發展。
2、特色勞動技術要因材施教,分別對待。
特色勞動技術指一般生活勞動技術以外的為適應未來社會勞動的技能。諸如縫紉、烹飪、陶藝、園藝、木工、竹編、機械維修等等特色勞動技術,不必給學生定出整齊劃一的標準。社會需要的不是同一模子鑄成的,統一規格的人才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各有特長的人才;每個學生有各自的特點,也不可能達到統一的標準。因此,我們要制定切合學生實際的,合乎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學生分別對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想學習的內容和想達到的層次。這樣無疑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有利于勞動技術教育質量的全面豐收。
二、勞動技術教育形式方法的生活化
學生勞動知識的獲得,勞動技能的形成,絕不是僅靠課堂上教師的教能解決的,它更需要學生自身的勞動實踐。實踐出真知,勞動技術教育尤其如此。沒有勞動實踐的勞動技術教育只是紙上談兵,不能算真正的勞動技術教育。那種光說不練的方法是教育不出有能力的學生的。所以,勞動技術教育形式方法的生活化勢在必行。
1、改變常規教學模式,變課堂為學堂。
通常的教學總是教師站在講臺前教,學生坐在下面學。這種形式不利于勞動技能的培養。勞動技術教育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大可不必老站在講臺前,不妨走到學生的后面去,讓學生動腦想想,動口講講,動手做做,動腳走走,自主學習,嘗試錯誤,教師只在必要時,給予指導、幫助,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有時,教師甚至可以是學生的"同學",和學生打成一片,同學,同玩,同做,同樂,相互配合,相互幫助,教學做合一。課桌也應根據教育的具體內容合理布局,不拘一格。從而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學會勞動,學會協作。
2、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奔向社會。
有些勞動技能的培養單在課堂內是無法完善的,最好能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奔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社會。比如:端午包、煮粽子,可以結合學校實際,借用食堂,讓學生圍在食堂的大桌臺周圍,邊學邊包;陶藝教育課可帶學生到一片空曠的田野,挖泥,摔泥,揉泥,捏泥,"現炒現賣";帶學生上山拾柴,下海撿貝,能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學工,學農,學軍,學商,能學的內容都可以學。
3、發揮家庭教育功能,家務勞動建卡立制。
學校教育獲得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體系。而家庭教育在勞動技術教育中的作用尤為突出。我們可以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密切與家長的聯系,制定相應的家務勞動內容,分散在一個學期里。每生一卡,按周編制,每周規定一兩項勞動內容,學生再自行選擇一項,家長負責督促子女按要求完成任務并填寫執行情況,每周反饋一次。把家務勞動情況與學生品德操行評定結合起來,鼓勵鞭策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勞動,培養體貼孝敬父母,從小熱愛勞動的情感,成為真正的小主人。
4、玩玩、做做、學學,切實提高學生勞動能力。
小學生天生愛玩,如果把勞動技術教育與游戲、比賽、表演等方法相結合,寓教于樂,事半功倍。
游戲法:游戲是兒童定向發展心理功能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使孩子們通過模擬活動發展想象能力,認識周圍世界。動用游戲的技能訓練設計方法,就是在強制與基本強制性的訓練中引入兒童在游戲時所能體驗到的那種輕松活潑、自由選擇的情感,實現在訓練過程中師生、學生間的全面合作。我們可將勞動內容編成游戲,讓學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例如"猜一猜,我在干什么?"游戲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一名學生做動作,其他學生猜一猜,學生或梳頭,或系鞋帶……個個興致盎然。
比賽法:兒童好勝心、進取心特別強烈。組織合理的小型比賽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激勵"方法。如低段安排刷牙、穿衣、洗手、洗手帕等比賽,高段可進行釘鈕扣、做墊子、做蠅拍等比賽。由于比賽時學生十分投入,因此收效甚高。
表演法: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國茨基曾講到表演教學的好處:一是由孩子自己進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表演完全符合小學生愛動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齡特征,因而特別受孩子們的喜愛。事先讓學生按興趣愛好自由組合成表演小組,然后按根據特長選定內容。由于內容形式不受限制,又有充分的準備時間,表演時學生總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戲。這樣,準備、表演多次練習,學生的技能自然得到了提高,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協作精神。
模擬法:計算機網絡的應用為勞動技術教育開創了更為寬廣的新局面。例如,要讓學生學會上超市購物,可設計相應的模擬情境,讓學生在網上逛超市、購物、付款。集趣味性、實踐性、綜合性于一體。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勞動實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