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研究范文
時間:2023-06-20 17:17: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客家文化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媽祖信仰是一種文化現象。媽祖,原不是神,上確有其人。據《天妃顯圣錄》《敕封天后志》載:姓林,名黷,也叫黷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灣的一個漁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去世,時年28歲(實歲27歲)。媽祖,被視為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榜樣而千古傳頌:“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桅墻一信風。”--這是宋代黃公度的詩句;“巨浸雖稽天,旗蓋儼中流。”--這是宋代劉克莊的詩句;“桅檣出火海浪破,神鬼役使忘險艱。”--這是元代洪希文的詩句;“洪濤巨浪帖不驚,凌空若履平地行。”--這是明成祖朱棣的詩句。這些膾炙人口的詩篇無疑是媽祖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誠然,媽祖本身沒有什么經典著作,歷史留下的只有一大堆神話傳說。但神話既是科學蒙昧時人類的某種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是人們在同自然和命運搏斗中所產生的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它植根于廣大民眾之中。應當承認,也必須承認,神話也是一種歷史文化,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迷人的神話。而媽祖神話,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從海外評價的角度來說,它是中國的“土特產”,她自然也是華夏文化的組成部分。
媽祖,同神州版圖的許許多多地名關聯在一起,成為祖國統一和的一條精神紐帶。傳說香港的香爐峰是由于媽祖廟的流入港而得名。澳門之所以被西方人稱為“媽閣”(MACAU),就是由于葡萄牙人初登岸見到媽祖廟殿閣即以之為名。澎湖列島則由于“嶼中曰娘宮嶼,其狀如湖,因曰澎湖”,其首府馬公市也是由“媽宮”間轉而來。總之,從祖國東北的丹東至南海群島的許多地名,都與“媽祖”有關。此外,以天妃宮或天后宮為鄉、村、寮、街、巷、澳、路命名的則不能悉計。
媽祖,在中國和平外交史上享有特殊的美譽。15世紀初鄭和七次下西洋,前后歷時28年,訪問了亞、非兩洲近40個國家和地區,靠的是祖媽精神統率數萬人的意志,才能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在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中日友好關系的厲史更是同媽祖密切相關。自15世紀至19世紀,中國的使船和琉球的學者、商人都是以媽祖為護佑而頻頻往來于兩國之間,而長崎的自然航標野間岳(娘媽山的日譯),則堪稱歷史上中日人民友好往來的門戶。
媽祖,在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中,留下了許多光輝的紀錄。
媽祖,對推動中國近代商品經濟發展起著重的作用。由于中國海運貿易與媽祖信仰息息相關,所以中國沿海沿江的許多港口、商埠的開發,也是以媽祖信仰在當地的開始傳播為標志的。各地天后宮保存的清代以來的碑刻,都記載著極為豐富的有關海運貿易和商港開發的珍貴資料。
媽祖,這一名字凝聚著千千萬萬海內外炎黃子孫愛國愛鄉,虔誠向善的心愿。瞻拜媽祖,已成為許多華裔、華橋和臺灣同胞尋根謁祖的美好寄托,因此有了今天的“媽祖熱”。
媽祖文化不僅是上述所提及的思想文化,媽祖文化的全部還應包括宗教、民俗、文學、藝術、建筑、服飾等等。可以從各個領域去探索、研究。
客家人是漢族一個系統分明的支派。
客家民系有著極為鮮明的特色。它繼承著中華民族眾多優秀傳統品質,又是最具開放性和最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漢族民系。客家先民來到閩粵邊區和當地土著民族雜居在一起,一方面與當地人友好相處,吸收土著文化和外來文化、海洋文化,一方面面又頑強地保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振興中華作出了卓越貢獻。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屬于綿延千里的大山區,條件極為惡劣,交通極為閉塞,因而受外界的沖擊和影響較小。千百年來,他們雖然也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前進,但在客家人的這個文化圈內卻始終保留著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征,諸如信仰習俗等。他們一方面保留中原的傳統文化,一方面又吸收新鮮的東西,使之互相滲透、融合。南宋理宗紹定年間,著名法醫學家宋慈任長汀縣令,為縮短運鹽路程,溝通汀潮經貿往來,打通了汀江韓江間的商業航道,接受了沿海一帶崇祀盛行的媽祖信仰,從此媽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眾民俗信仰的大潮,成為民間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媽祖女哩”。(哩即母親,把媽祖喻為母親以上的祖輩之意)。媽祖是民眾對這位海上女神的俗稱呢稱,天后則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賜的封號。在客家地區,媽祖信仰和福建沿海及廣東潮汕地區一樣,十分普遍。可以說,幾乎每縣都有媽祖廟(宮)。在長汀城區就達6座之多。此外,庵杰(龍門)、古城、策武、館前、水口、濯口、鐵長、羊牯等鄉鎮也在汀江或其它河邊建有媽祖廟(天后宮),盡管規模不一,但建筑風格卻大同小異,媽祖信仰還啟遍及城鄉,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家民俗文化現象。媽祖信仰和媽祖廟宇作為載體,對于了解客家人外傳、海交、商貿、民間信仰、居民遷徙、會館組織等都是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可以認為,研究媽祖文化是研究客家大文化圈中一個有機的整體,應從廣義的角度去認識、去理解、去探究,應該多視角、全方位、深層次去發掘。三、汀江與媽祖
汀州天后宮,是汀州群眾為紀念聰慧、善良的海上女神林黷娘而建的廟宇,它寄托著汀州民眾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媽祖“升天化仙”的祖籍地湄州島,后人建祠奉祀,這是陸地上最早的媽祖廟。媽祖原是一個地方的民間神,為什么會成為遠近聞名至高無上的海上女神?以歷史觀點考察。總的來說應與航海事業的不斷發展有密切的關系。當然這也與科學不發達,民眾有迷信思想以及歷朝皇帝出自統治的需要不斷給媽祖加封有關。
“客家母親河”汀江,是福建省四大水系之一,是福建省第三條大江,是唯一通往外省的航道。汀江發源于寧化治平賴家山將軍凹,流入長汀境內大屋背、赤凹背、上廖、上赤、庵杰,穿過龍門,流經新橋、大同、汀州鎮、策武、河田、水口,左納南山河,右納濯田河、再納武平縣桃蘭河,經武平縣店下,再經羊牯的回龍,直通上杭,經永定縣峰市入廣東,在三河壩與梅江匯合稱為韓江,主流在澄海縣入海,全長328公里,其中福建境內285.5公里,長汀境內153.7公里。“汀江自古以來便有舟楫之利”,一度號稱“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到了宋代,汀州已建成相當繁榮的城市。
古代,汀州沒有公路,交通極為不便。汀州各縣市和外界經貿往來的通道主要是靠汀江航運。汀江沿岸居住的客家先民的生產、生活和汀江有著密切的關系,媽祖信仰和汀江航運更是有著直接的聯系。據有關史料記載,南宋理宗紹定年間,著名法醫學家宋慈出任長汀縣令,打通了汀江、韓江間的商業航道,使汀州與廣東潮汕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大大加強。但汀江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有險灘27處,“三百灘頭風浪惡”。州縣吏和商販們在潮州了解到媽祖作為海上航運保護神有禱必應的傳說,很自然的接受了媽祖信仰,并按潮州“三圣妃”宮的樣式在長汀自建一“三圣妃宮”以求得媽祖庇護。
四、研究媽祖要有正確的導向
篇2
[關鍵詞] 洛帶古鎮 客家傳統 蜜蜂 兔子
洛帶古鎮位于西部客家之鄉的成都市龍泉驛區,距成都市區僅18公里,全鎮85%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他們說客家話、穿客家衣、吃客家飯、行客家禮、住客家大房子,使這塊西部花果之鄉充滿了濃濃的客家情誼,因此國家旅游局對洛帶古鎮的評價和期望很高,稱為“南有麗江、北有平遙、東有周莊、西有洛帶”。
由于洛帶古鎮幾年來觀光旅游占主導地位,對文藝資源和節慶文化的開發相對較多,比如洛帶古鎮的客家火龍節、水龍節就受到旅游者的喜愛,被稱為中國的狂歡節。但是,由于觀光旅游重游率低、消費低的特點,洛帶古鎮旅游業的發展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與國家旅游局的期望也還有很大的差距,急需以客家文化的深度開發和持續發展作為突破口。實際上,客家文化中的藝術資源、建筑資源、民俗資源等都還有很多未應用到旅游業中來。本文試以客家建筑中的兩個符號“蜜蜂”、“兔子”為例來做一說明。
一、隱藏于建筑符號中的客家秘密――高踞屋檐的蜜蜂和守候祖屋的兔子
建筑是凝聚民族文化的大舞臺,民族審美思想、民族心理就隱藏、固化在其中,不易變化,民族文化、民族歷史常常變成一個個的符號嵌進建筑里,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
在洛帶,荷香清幽的福池對面是一座清乾隆18年江西籍客家移民籌資興建的江西會館,該館整體布局嚴謹,空間安排合理,構思獨特,古色古香的精美木雕將人們的記憶引向久遠的時代。但是很少有人們注意到,這座會館的瓦當上雕鑿的花紋,除了蝙蝠等瑞獸,竟然還有一種普通的小昆蟲――蜜蜂。我們知道,能夠站在高高房檐的瓦當上的,一般是人們認為可以鎮宅、招財、祈福、迎祥的神獸、瑞獸,或者是一些吉祥圖案,如青龍、白虎、朱雀、蝙蝠等等,除了客家人,中國歷來就沒有將蜜蜂這一不起眼的小昆蟲雕塑在瓦當這一富有神圣意味的物件上的傳統。經過細致的調查,我們還發現,客家人不僅讓蜜蜂站上了會館、祠堂那高高的屋檐,而且在客家人祖屋內的神臺上,也雕刻上了蜜蜂。這一不容忽視的細節向我們揭示了客家人什么樣的內心情感?
原來,客家人在從中原南遷至南方丘陵山區的歷史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了一套養蜂取蜜的技術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因此如果有蜂群降落在自家的倉庫、箱中或衣櫥,客家人不僅不會害怕、驅趕,反而視為招財進寶的吉兆,對蜜蜂十分友善、喜愛、照顧。正因為客家人視蜜蜂為“吉祥物”、“搖錢樹”,所以才在祖屋、會館等十分重要的地方刻上蜜蜂的形象。客家人中還流傳著許多贊揚蜜蜂或以蜜蜂設喻的山歌、民諺等。在男女戀愛對唱的山歌中也常常將女子比喻為花朵,將男子比喻為蜜蜂。而蜜蜂勤勞的本性,也與客家人勤儉持家、勤勞致富的傳統一致。所以,如果要選一種最能代表客家人品質的動物的話,也許還真是蜜蜂莫屬。
洛帶古鎮上有一個巫氏大戶人家建造的“巫氏大夫第”,是洛帶鎮建筑最早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由巫氏入川后第二代傳人巫作江建于乾隆末至嘉慶初年,在這個主體建筑由大門、過廳、院壩、前中后三堂、東西花廳等組成的民居建筑群里,最高的建筑就是客家人必不可少的存放祖宗神位的堂屋,而就在堂屋的大門兩邊,精雕細刻的梁枋下面,居然雕刻著一對奔跑的兔子,兩只兔子一左一右守在堂屋的大門邊,構成一幅富有動感和人情味的場景。人們不禁要問,客家人為什么要以兔子而不是鹿子、獅子或其他慣常使用的動物形象來裝飾堂屋的大門呢?客家人為何對兔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原來,客家先民雖多數來自中原大戶或貴族,但當其在南方的叢山峻嶺中面臨營養短缺的窘境時,能毅然創新思變,把原來排除在“六畜”之外的兔肉做成美味佳肴和營養保健品,形成了“飛禽莫若鴣,走獸莫若兔”、“無兔不成席,一兔頂三雞”的生活情趣和價值取向。由客家人長期選育而成的通賢烏兔經現代研究證明是所有畜禽肉類中煙酸含量最高和膽固醇含量最低的珍品,具有極高的營養保健價值。客家人毫不諱言對兔子的喜愛,給嬰兒也戴上兔頭帽以求吉祥。
這兩種裝飾在建筑的重要部位的動物都是與客家人關系最密切的,也是客家人的重要貢獻之一,具有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他們反映了真實的客家生活狀態,構成了客家人文精神的組成部分。
二、客家蜂文化和兔文化的現代意義及其旅游開發價值
客家蜂文化和兔文化不僅代表了客家人艱苦創業的歷史,也蘊含著客家人的生活智慧。現代科技證明,蜂和兔這兩種動物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非凡價值和特殊的益處。蜂蜜含有約15種礦物質、20種氨基酸、葡萄糖、果糖、維生素B群、 豐富的維生素C、13種有機酸、3種無機酸、多種活性酶、乙酰膽堿等,對腸胃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肝臟病、神經系統病癥有一定的調節作用。蜂蜜中含有70%以上的單糖(葡萄糖和果糖),飲用后不必再經過消化就馬上可以被吸收,經過約20分鐘后即可進入人體血液中,因此蜂蜜既是體質衰弱者、胃腸功能不佳者、產婦、幼兒等合適的滋補品,也是運動后、熬夜者、工作疲勞者消除疲勞的最佳飲料。《本草綱目》把蜂蜜的作用總結為清熱、補中氣、解毒、潤燥、止痛,原蜜造血功能好,對女性是是很好的美容食品。男性常服能保肝、強身。因此,蜂蜜被人們看成是“使人保持愉快和青春的良藥”。而兔子價廉物美,兔肉是古今中外公認的美容肉、益智肉和保健肉,李時珍稱兔肉為“食之上品”,陶弘景也稱贊“兔肉為羹益人”。其中客家珍品通賢烏兔肉質細嫩鮮美無膻味,對改善皮膚新陳代謝功能和提高人體高密度脂蛋白具有較高療效。客家人對兔肉有最好的利用,如美味的蒸汽白斬兔、兔肉燜芥菜心、滿月兔蒸湯等,福建客家菜的滿月烏兔蒸羊耳三點,湯鮮肉滑,消食益氣、健脾利尿,是開食嬰兒和幼兒的最愛,被稱為“客家第一湯”;另一客家名菜黃酒燉烏兔公集美味滋補于一體,對腎氣漸衰的老弱病人和哺乳婦女催奶有立竿見影之效。
旅游業由于綜合性較強,對文化含量和經濟價值較高的傳統產業常常會起到提高附加值、促進新產品開發、形成新的產業鏈條的作用。如洛帶所在的龍泉驛區是我國的水蜜桃之鄉,政府利用距離大城市較近的區位優勢,通過發展觀花賞果的近郊旅游休閑業,為人民增收提供了重要途徑。但是龍泉驛區由于氣候資源不突出,觀光農業具有較強的季節性。由于對具有客家特色的購物、娛樂、餐飲等方面的產品開發不夠,洛帶古鎮上充斥著缺乏特色的廉價旅游商品。區、鎮政府每年花費數百萬來開展各項大眾文藝表演雖然聚集了人氣,但是古鎮上乏善可陳的旅游商品卻難以激起旅游者的消費欲望。因此,對古鎮來說,開發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是豐富古鎮特色、提高旅游業產值的必由之路,對客家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以及可持續發展也很重要。
以具有濃郁客家特色的蜜蜂文化和兔文化來說,可以進行豐富多彩的旅游開發。如設計蜂、兔形象的系列旅游商品、食品、紀念品、工藝品,以蜂、兔為主題開展旅游文化活動并形成品牌,在文藝活動中穿插蜂、兔內容的節目,甚至可以形成蜂、兔主題的節慶活動,等等。在發展策略上,以一兩個重點品牌帶動整個蜂文化、兔文化的全面開發。
比如,針對城市近郊旅游中女性比例較高、女性在旅游出行決策中起重要作用的特點,結合現代女性注重美容美體健康的潮流和蜂、兔產品特別適合女性使用的特點,開發富有女性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借以帶動整個蜂文化和兔文化產品鏈的開發,號召“常飲客家蜜,人比桃花美”、“常食客家兔,人比桃花艷”的客家旅游消費時尚。
近幾年的中國國內旅游者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女性旅游市場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根據中國旅游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顯示,1998年~2001年我國女性游客的數量呈增長趨勢,并且一直超過男性。隨著現代女性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閑暇時間的增多,她們具有強烈的旅游需求,并且對購物的需求大。洛帶古鎮及其周邊的旅游資源比較適合女性旅游,如購物旅游、美容旅游、保健旅游、春季郊游、花果賞玩等。
參考文獻:
[1]《洛帶鎮志》
[2]葉必森:蜜蜂朝房的由來.蜜蜂雜志(月刊),2007.6
篇3
1、個人參與。有兩層含義:作為閱讀主體—學生要使其心智全方位參與;作為實施教學的教師要設法讓每一個學生都作為主體參與閱讀活動。
2、自我發起。就課堂上某一次閱讀活動而言,學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動或刺激使其轉化為自我閱讀的需求,才能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活動從形式化的表面上升為閱讀的本質—理解內容并伴隨著各種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及閱讀情感的實際體驗與交流。
3、自我評價。積極的閱讀體驗和自我評價是閱讀主體不斷進行閱讀活動并獲得更多實踐的心理基礎,也是閱讀主體不斷調整和完美自己閱讀行為的動力源。因此,閱讀體驗的強烈程度和評價能力的高低,是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具體體現。
當前,初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未能真正參與課堂閱讀教學過程,從而缺乏相應的、及時的課堂教學環節評價,即形成性評價。閱讀課上仍以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為主,即使有檢測閱讀理解效果的提問或討論,也往往流于形式,或局限于教師與個別學生的相互“應和”上,而大多數學生更多的只是充當“聽眾”的角色,因此,初中閱讀教學的方法必須加以改進。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做的不僅僅是語篇內容的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積極創設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條件和氛圍,使教、學和課堂評價一位一體;課堂評價應成為教師和學生教學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課堂評價始終貫穿于教與學的整個過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將課堂教學程序評價化是進行閱讀教學行之有效的一條途徑。
一、課堂教學程序評價化實施的理論依據—形成性評價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明確規定:“在各類評價活動中,學生都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還提出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評價思想,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形成性評價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推動因素。如果形成性評價使用恰當,就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并得到激勵,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形成繼續進步的動力;也可以讓學生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欠缺之處,調整學習策略,并對自己的學習進行適當監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將課堂教學程序評價化的閱讀教學的具體操作
(一)實施前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給學生閱讀的具體目標及策略。學生在閱讀中檢驗自己是否達到了這些目標、運用了這些策略,這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的過程。
李靜純先生的“閱讀的具體目標”具有極大的參照性,見下列卡片:
卡片一、閱讀過程
1、Consideringthepurposeforreading.
在接觸文本之前的幾秒鐘內對閱讀目的進行定位。
2、Identifyingthetypeofthetext.
確認文本的體裁
3、Predictingwhatmassagemightfollow.
隨著視覺掃描進程不斷地對接踵而來的信息進行預測。
4、Controllingthespeed.
依據閱讀過程的實際需要把握閱讀速度。
5、Scanning
跳讀
6、Skimming
略讀
7、Decidingwhattheactivewordsshouldbeinthetext.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本中起作用的積極詞匯。
8、Decidingwhatthereceptivewordsshouldbeinthetext.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本中需要暫時接受的詞匯。
9、Decidingwhatthrow—awaywordsshouldbeinthetext.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本中可以忽略的詞匯。
10、Storingimportantinformation.
為了后續的需要,把掃描過程中的有用信息暫時存儲在頭腦中。
11、Recognizingthepresuppositionsunderlyingthetext.
確認作者根據接受對象而預先略去的信息表述。
12、Recognizingimplicationandmakinginference.
確認隱藏在文本“深層”的因素,并據此進行意義上的猜測。
卡片二、閱讀策略
1、Keepingupconfidencein&nb
sp;comprehension.
自始至終保持進行理解的信心。
2、Usingcues,cluesandhintstodetectthehiddenrelationships.
運用各種暗示點對隱藏的事理邏輯線索進行探查。
3、Mappingideasintomeaningclusters.
在頭腦中匯合并合乎邏輯的重新組織意思。
4、Jumpingoverdifficultiestofollowalineofthought.
排除語言困難,跟蹤全篇思路。
5、Referringtolifeexperiences.
能夠恰當的參照生活經驗。
6、Formingpicturesinmind.
能夠把文本連續不斷的轉換為心理圖像。
(二)實施中
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形成性評價實施的過程,就是探究學習的過程。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容易導致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做法,比較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現在的課程改革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強調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按照這一改革的導向,教師應該為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而進行教學程序設計,使得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教學活動的環節都包括評價。也就是說:促進探究教學的過程也是積極開展形成性評價的過程。形成性評價與其它教學活動一起,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的進行形成性評價教學,我主要采取四人一組的小組學習形式,設計閱讀課教學的程序,即通過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教師評價和合作評價四種評價形式,使課堂每個教學環節評價化,詳見下表:
表格一、課堂閱讀教學評價化程序。
教學內容教學程序評價形式評價意義
限時閱讀課文大意學生自讀,找出個人的疑難問題。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能力,鼓勵他們自己思考,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績及需要幫助的地方。
解難釋疑
就課文內容編習題小組競賽形式:
甲組A學生提問,請B組學生回答,反之亦然。如果B組B學生答不出,C學生繼續答,這樣其它小組的任何一個學生(包括不會的B學生)在聽他人節使得過程中也在對自己的答案進行對錯評價。自我評價
互相評價使學生有機會檢查自己和他人的學習,從而對自己的學習目標有一個更明確的概念,逐步增強“我也能做”的信心,同伴評價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意識到“同伴文化”的力量,以及友好氣氛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互相評價鼓勵學生合作和向他人學習。
必要時教師講解教師評價教師評價教學內容的同時評價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教師要示范學習的方法和評價的方法,幫助學生自評,管理學生學習,當學生制定和應用評價標準時,給予指導和支持,與學生一起反思學習。
劃分段落中心思想
口、筆頭復述課文
拓展知識應用小組合作學習合作評價
自我評價
教師評價在學生匯報的同時,教師有必要參與進來進行評價。教師、學生合作評價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反思和自評,給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教師再及時評價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提供給學生更有意義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總之,當教師評價學生、學生和學生互評或學生本人自評時,無論成績是優、良或中,效果都是非同一般的:學生喜歡聽老師和同學描述他們的優點和進步的過程,因為學生這樣做就能感到他們的價值和學習責任。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同學和老師都表示出對他的信心,具體分析他們的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教師—學生和學生—學生間的交流過程就是相互認識、重新認識自我和他人的過程,這樣,通過評價,學生學會了咨詢,學會發現和改進自己的不足,學會評價自己并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三)實施后
認真收集兩種反饋:學生作業反饋與學生自我評價反饋,以使教學相長。
表格二、自我評價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反饋表
編號評價項目是否具體情況(在提示詞上打勾)
1你是否在課上自我評價中檢查了語言知識?全面迅速部分掌握少量掌握未掌握
2你在課堂上是否精力集中?很集中集中一般有時集中
3你在課堂上是否感到心情愉快?很愉快愉快一辦有時愉快
4你是否積極呼應了老師或同學的提問或指令?次數1、2、3、4、5、6、更多
5你在課堂上是不是主動提問或主動講話? 次數1、2、3、4、5、6、更多
6你是否接受了與過去活動有關的閱讀材料?教材評價手冊課外讀物練習冊
測試題
7你是否與同學一起評價課上的活動?積極主動評價有時評價偶爾評價
8你是否愿意接受同學對自己的評價?積極采納部分采納很少采納
9你是否能讀懂課文大意?全懂大部分懂少部分懂不懂
10你是否能口、筆頭復述課文?完全能少部分能不能
11你是否能結合自己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知識?能差不多能不能
12互評與合作評價對你幫助大嗎?很大大一般無
13你喜歡閱讀課的這種教學方式嗎?很喜歡喜歡不喜歡
14你對老師有什么要說的心理話?
三、閱讀課教學程序評價化實踐的收獲與不足
收獲:
1、學生閱讀時,心理上積極因素占主導地位,極大的降低了畏難情緒。
2、學習信心增強。
3、閱讀教學效果良好。
不足:
1、課堂上評價標準不甚明確,不太系統,記錄無連續性,沒有精確的反饋數據做參照,導致對教師教學的反思模糊。
2、提高閱讀能力,不應只限于課堂教學,還應多進行課外閱讀,向學生們推薦淺顯易懂的英語讀物,以使閱讀形成習慣。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課堂程序評價化教學,不應只體現在閱讀教學上,還應廣泛用于聽、說、寫的技能教學上。
2、下一步要建立學生學習的個人檔案袋,及時收集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方位資料,通過師生分析、交流、共同協作,建立起學生個人需要,以及班集體需要的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
3、探索與教學相適應的、可操作的課堂表格化評價標準。
主要參考文獻:
1、葛文山“新《標準》新特色高要求”《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年第5期
2、陳瑛“主體參與英語閱讀教學過程的研究”《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年第2期
3、羅少茜“英語教學中的行為表現評價理論與實踐”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篇4
關鍵詞語言文字 規范化教學 重要性 對策
漢語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歷史。規范語言文字,推廣普通話,可以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增強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加強中華各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因此,在教學中規范語言文字已成為時代和全社會賦予我們廣大教師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
首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人口流動、商品交換、信息流通的范圍、規模和頻度都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候,現代化工業、交通業、農業、金融業、商業、服務業以及國防事業對于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在實踐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推廣普及普通話和做好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其次,我們已經進入信息網絡時代,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重要意義越來越突出。漢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直接影響著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應用的范圍和效率。在計算機大踏步進入尋常百姓家的今天,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掌握普通話和漢語拼音以及漢字規范字形的重要性。漢字在數量、字形、字音、筆畫、筆順等方面的標準化以及普通話和漢語拼音的逐步普及,保證和推動了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中文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及其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又強烈地要求在全社會加快普及國家通用語言的步伐,要求更大范圍的人群熟練地掌握漢語拼音和規范漢字。
再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交往不斷擴大。普通話、規范漢字和漢語拼音是外國人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經濟、政治、歷史、文化的必要工具,在國際上的使用范圍和影響越來越大。普通話、規范漢字和漢語拼音將在世界的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
語言文字規范化教學十分重要,但是在當前的學校教學中語言文字規范工作的現狀卻不容樂觀。普通話發音不標準,亂用詞語,邏輯混亂,濫用網絡語言等現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當前的教育機制不夠完善,學生忽視母語的學習,社會用字比較混亂,教師自身漢語水平有待加強等原因造成的。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從思想上重視
雖然當前教育機制一時間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通過組織教師學習國家相關法規,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使教師意識到加強語言文字規范化的重要性,從而在思想上重視語言文字的規范工作,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并把思想化為行動,認真做好語言文字的規范工作。
(2)加強教師自身建設
一方面學校應積極組織教師開展語言文字規范相關知識的學習,如教育部、國家語委2002年3月頒發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同時還應有計劃地進行普通話培訓,提高廣大教師使用漢語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每年都應組織教師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比賽,督促教師寫好漢字。
(3)增強師生規范意識
曾經聽過這樣一則傳聞,說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每說錯一個字就要扣一百塊錢。當時聽了覺得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規定沒有人性,主持人也是人,是人就會說錯,憑什么罰錢?現在細思,卻覺得這樣的規定也有它的道理。沒錯,主持人是人,但他們的工作是主持,作為國家電視臺的主持人,他們肩負著傳播文化,推廣普通話,規范語言文字的使命,必須做好表率作用。我想老師也是一樣的。“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要想搞好語言文字規范工作,教師必須增強自我規范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規范自己的語言文字,做好表率帶頭作用。同時還應在校園內大力開展普通話宣傳活動,在校園顯著位置張貼宣傳標語,并杜絕盜版教材,注重校園用字規范,增強學生的規范意識。
(4)重視學生語言文字教學
在學生中推廣普通話的同時,還應加強學生的文字教學,特別是漢字的書寫,要求學生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甚至美觀。
(5)正確看待網絡語言
形形的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影響很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正確看待。網絡語言是一種言語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我們應對它作全面審視、具體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網絡語言”可以說是 “另類思維”之下衍生的一種“另類語言”,符合年輕人求異求新的心理,是多元多彩社會現實的折射。所以對于青少年熱衷于創造和模仿網絡用語,我們不需要搞一刀切,全盤否定,這樣只會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但是我們也不可以任其發展,任其泛濫,因為一些粗俗、暴力的網絡用語會給青少年帶來惡劣的影響。因此對待網絡語言,我們應該不能進行簡單的否定和禁止,而是應該加以積極必要的控制和引導,引導學生在使用網絡語言時,要分清交際場合和交際對象,要適合具體的語境,而不應隨意濫用。
總之,語言文字規范工作問題較多,成因復雜,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來解決。
參考文獻:
篇5
與此同時,鄉土文化還蘊含著獨特的語文課程資源。鄉土文化中蘊含著獨特的語文課程資源,卻尚未發掘,這些課程資源是我們現有語文教材無法提供的。以導游詞篇單元教學和楹聯篇單元教學為例:平時的作文教學是學生在老師提供材料的基礎上來寫作,但能將寫作和口語表達結合運用的資源幾乎沒有,如果在作文教學中,把鄉土資源與寫作素材結合起來,那么學生寫作的視野更加開闊,學生也會覺得有東西可寫。而導游詞篇單元教學要求學生在結合景點介紹或特色飲食的基礎上完成導游詞的寫作,最后上講臺演講,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楹聯是傳統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目前學生對楹聯已非常陌生,而楹聯篇單元教學要求學生在搜集丹陽各處景點楹聯的基礎上,總結出它的內在規律,這是目前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缺乏的內容。
《丹陽市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研究價值如下:
第一,研究校本課程可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強化實踐能力。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要求語文教學既要考慮提高語文素養,又要注重強化語文實踐能力。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該努力去設計貼近現實、容易操作的活動方案,力求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家鄉名勝古跡相關的解說詞為例,學生先要搜集相關名勝古跡的資料,也需要實地考察,再把資料整理出來,寫成導游詞,最后上臺演講,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實踐能力得到了強化。
第二,研究校本課程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丹陽鄉土文化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不是為了學校開發一本校本教材,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不是學校,而是教師自身,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參與者、探究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視野變得更開闊,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強,教師從過去教材的被動使用者,轉變為主動編訂者、完善者。
第三,研究校本課程可以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形成學校的獨特風格。學校的辦學特色主要取決于學校的課程理念、辦學指導思想、學生發展的現實情況和發展需求、能夠獲得的課程資源等。鄉土文化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改變以往全國或省編課程“大一統”的局面,為學校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獨特風格,開發本土豐富的課程資源提供了一條獨特的渠道。筆者所在學校以藝術類為特長,尤其是其中的美術繪畫,幾乎校內每個學生都有興趣拿起畫筆,為你畫一幅素描圖像、畫個簡單的風景圖等,本課程的完成有利于彰顯學校藝術類特長學校的特色,有利于形成學校的獨特風格。
第四,研究校本課程可以傳承鄉土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丹陽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很多人對于丹陽厚重的歷史文化知之甚少,更不用提現在的年輕學子。也正是因為如此,丹陽的一些文化正在逐漸面臨失傳的境地,如丹劇,雖然被確定為鎮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丹劇團卻每年只有60萬的政府撥款。這對于其保護和發展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對保護丹劇這樣的鄉土文化遺產,我們也應發出自己的呼聲,加強對丹劇這樣的傳統文化的宣傳保護。從文化傳承及認同的角度來看,只有將鄉土文化資源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才能讓學生了解丹陽的過去,把握丹陽的未來。開發丹陽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同時,學生會系統地了解丹陽的古今人物、文物古跡、民俗風情、自然山水等,最終學生也會在學習本課程時愛上自己的家鄉,對家鄉也就有了文化意義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根才能枝繁葉茂。
第五,研究校本課程可以培養人文情懷,感悟生命的美好。當時代的推土機氣勢如虹地碾過故村舊巷,磚瓦青石發出骨骼斷裂的聲息時,我們在做什么?大部分人其實都是旁觀者。參加編寫丹陽鄉土文化高中語文校本課程,我才明白:為什么很多美好的事物沒有毀于歲月侵蝕、沒有毀于戰火、沒有毀于外族蹂躪,最終卻在這個和平盛世轟然倒塌?
篇6
關鍵詞:茅山旅游業 道教文化 措施
一、概述
茅山位于江蘇省句容市和金壇市交界處,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現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西漢年間,陜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后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是中國道教名山、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峰、洞、泉奇驪,有三宮、五觀、七十二庵之說。從隋唐起,就以“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著稱于世。道家與道家文化對茅山的歷史發展影響甚遠,也成為今天茅山旅游業賴以維持和發展的根基。
二、茅山風景區發展現狀
(一)旅游景點中的道家與道教文化體現
道家與道教文化對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倡導的是一種“逍遙游”:即在旅游中通過全身心體驗、感悟自然,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狀態;從賞玩山水之中直覺地把握自然和如自然一樣的人生的生命律動,從而悟解天地人生之道,達到自我實現和滿足。清代《茅山志》載:“句曲之于金陵,是養真之福地,成神仙之靈區。”茅山以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為主體,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二十八池,一年四季景色各異。“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答謝中書》中寫道:“山川之美, 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日夕欲頹,沉鱗競躍。實是境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天復有能與其奇者。”茅山的秀麗風光、清幽之境,集天地之靈氣、圣仙之神韻,確實符合道家之追求,隱逸世外、怡然自得,于自然的交匯中領略精神、采擷趣味。
茅山古跡眾多,現有主要景點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元陽觀、保樸園、華陽洞、金牛洞、八卦臺、喜客泉等。
九霄萬福宮,因其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頂,故簡稱頂宮。該宮依山而建,現有殿宇四進。第一進為靈官殿,第二進為藏經樓,第三進為主體建筑太元寶殿,第四進為升表臺和二圣殿。宮殿氣勢恢宏,講究突出中軸線對稱,強調天圓地方和陰陽五行的理念,內部布局和裝飾融合了美術、雕塑等多種道教藝術,是茅山道教宮觀建筑的代表。
元符萬寧宮位于茅山積金峰南側,里面有睹星門、大王殿、靈官殿、東岳殿、老君殿三天門等景點,宮殿上方為高99尺的純銅老子塑像。老子為莊子的老師,道教尊老子為共同的始祖,其《道德經》對后世影響深遠。老子崇尚自然,追求返樸歸真、清靜無為和境界的超脫,是道家與道教文化精髓的體現,后人為其塑像表示對老子的無上尊重。
元陽觀位于大茅峰東南坡,觀內建有太元寶殿、石牌坊、祖師坊、靈應齋、玉道坊、地祗堂、易經館等古建筑,以及上清派祖師三茅真君和福、祿、壽、禧神像數百余尊,是茅山道教上清派文化的集中體現和展示。
保樸園位于南朝梁時“山中宰相”陶弘景遺址處,是道家隱逸養生益壽之地。園內松青竹翠,古樹參天,終年泉水潺潺,空氣清新。彭祖廣場、五味齋、弘道場、滄澡堂、木屋居、玄甫(四合院)、放生谷等的建造皆以道家養生文化為基礎,集飲食、起居、怡情、健身、尋幽、悟道于一體,是道家與道教文化有形實體化的很好實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近些年的努力,茅山在依托道家和道教文化內涵保護自然資源、開發修復新老旅游景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茅山道教文化”已成為宣傳茅山一張響亮的名片。
然而,這其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最根本也最關鍵的一點――即是對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挖掘不夠深,仍停留在比較表面的階段;與此相對應的是旅游產品不夠豐富,核心旅游產品因缺少其他產品的襯托而成為單一產品。
從單一個體來看,茅山風光秀美,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既有宮觀建筑的雄偉,也有文人墨客的遺跡,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齊聚,還是很有開發價值。但同其他道教名山如武當山、青城山相比,差距仍非常明顯,主要是在江蘇省比較有名。茅山不夠高、不夠險、不夠奇,客觀地說也就是一座幾百米高的山應有的景色。所以,自然風光不是茅山旅游業的根本吸引點。旅游的本質在文化,茅山所依托的正是道家與道教文化。
之所以說對其的挖掘還停留在比較表面的階段,首先是因為與茅山有關的人包括游客、導游、景區管理者、茅山當地居民等,大多都對所謂的“道”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信仰道教的人并不多。游客燒香、算命更多的是出于迷信思想――求財、求事業、求姻緣、求平安,真正出于感受道家和道教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游客對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直接來源于導游,導游應該對道教文化有較深入了解,但現狀是本地導游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數量偏少,大多數只是籠統含糊的講解,少數甚至強行拉客騙錢。
這其次,道教旅游作為宗教旅游的一種,有其特殊性。如果人們對某種宗教并不了解,那么依托此種宗教文化所呈現的有形實體包括建筑、儀式、飲食等,最多只令人感到新奇,吸引力難以持久。人們只有了解此種宗教文化,才會有所感悟,并在逐次接觸中加深理解甚至形成對其的虔誠信仰。這就要求這些有形實體有“精神文化氣”,在游客與其接觸中從各個方面展現出來。茅山在有形實體如老子像的建造、元陽觀的修復、保樸園的新建等處下了不少的功夫,但其“道教文化氣韻”還不夠,商業氣息過于濃厚,大殿里香客的吵鬧和攤販的叫賣聲、頂宮門口到處拉人算命的皮條客、價格奇貴的香等都令這個原本清凈的道教福地變得躁動不安、浮于表面。
現在來茅山的游客,大部分是參觀宮觀、燒香和算命,除了順帶看看自然風景、吃吃農家菜基本上就沒有其他旅游項目了。茅山過于依靠核心旅游產品而忽略了其他旅游產品的開發,這對茅山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在旅游商品開發方面,茅山旅游商品也存在品種單一、缺乏原真性、品質低劣且粗制濫造、缺乏宗教旅游商品所特有的藝術性、典型性、獨特性、極品和精品少等問題。
三、禪寺與武當山的啟示
(一)禪寺:佛教文化的與時俱進
臺灣禪寺是一座中西結合、古今結合的現代化廟宇。開山方丈惟覺和尚針對多元、多變的社會現實,推行佛教“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生活化”,力圖使佛教理念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煥發新的生機。
禪寺宏偉華麗而莊嚴肅穆,游客眾多而虔誠安靜。寺內法師、僧侶六根清凈、潛心向佛、專注學習;禪寺圖書館有各個門類的書籍,還有用寬帶互聯網及先進的影音設備用來接收世界最新信息;除研習佛法,修行的1600多位僧尼廣泛涉獵一切先進知識。禪寺經常與大陸進行宗教文化交流、舉行海峽兩岸和平祈福法會。禪寺免費向世人開放,提供免費香;寺內有許多免費、虔誠的志工導游,除介紹佛寺外,以宣揚佛法為主,將佛教理念傳給世人,不推銷購物或燒大香;游客臨走之際還可獲得贈送的光盤和開光水。禪寺還投資為社會建造大學、中學和小學,向青年、青少年宣揚佛法,這些年來共投資相當于人民幣100多萬元興辦社會福利。
禪寺在普及佛法與佛教文化、促進佛教文化與時俱進、保持佛寺莊嚴肅靜氛圍、以佛法立身正命并奉獻社會等方面對茅山啟示很大,茅山應該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追本溯源,保護好自身獨特的道家與道教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避免因片面追求商業經濟而將道家與道教文化過分物質化、簡單化、世俗化,致使其變味并喪失原有的吸引力。
(二)武當山:道教文化的多方面弘揚
武當山作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其弘揚道教文化、促進武當旅游經濟發展的措施非常值得茅山借鑒。主要包括:
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近幾年,武當山的游客接待工作呈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除了傳統的香客和觀光游客外,以道教養生、學術研討、道教文化等為目的的學習休閑型旅游團隊明顯增多。一些大型企業或團體紛紛到山召開集團年會,年會期間道協派道長講授道教文化,取得很好效果。
籌資維修古建,努力保護文物。2009年春武當道協籌資3500萬元整體購回武當山九宮之一的凈樂宮、啟動了五龍宮的修復工程。多年來,道協先后投資6000多萬元,對所管理的“五宮一觀”進行維修。同時新建武當山道教學院,為武當山道教功夫團購置了練功場所。
積極廣泛開展中外道教文化交流。近幾年武當道協先后接待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家的道教參訪團1800多個,道教協會先后60多次組團到臺灣、香港等地區和東南亞、歐洲及美國等國家進行宗教文化訪問交流。武當山道教經懺功夫團還先后參加了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大會、成都道教文化節、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第九屆武漢道教音樂節等,表演武當武術、道教音樂,都獲得好評。
發揚道教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武當山道教協會先后向印度尼西亞海嘯災區捐款10多萬元,向南方雪災地區捐款10萬元,向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款30多萬元,向西部功德林捐款5萬元。與此同時,先后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學、貧困村建設等項目捐款,累計捐款捐物達200多萬元。
積極宣傳武當山道教文化。武當山道教協會創辦《武當道教》雜志,建立“中國武當道教網站”。道協支持、參與有關單位整理、出版了《中國武當中草藥志》、《武當山畫冊》、《玄天上帝典藉》、《武當山道教宮觀建筑群》等,還支持、參與了電視連續劇《武當》、紀錄片《問道武當》及多部影視劇光碟的制作。
四、依托道家與道教文化促進茅山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尊重山水本性,保護自然環境
茅山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充分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尊重山水本性:對現有自然群落盡可能減少人為干預,任其自然演進;對經營輪伐的人工林則將地帶性植被科學恢復與景觀林營建有機結合,實施旅游導向的林相改造;對采石場等不可恢復生境則可規劃建設成奇特功能景點。同時嚴格景區人為干擾類型和程度控制,注重景區自然景源開發,禁止與資源保護和旅游景點開發無關的各種工程建設,在道路、服務設施等建設時重視減少環境負荷。
(二)籌資修復古建,新建葛洪、陶弘景紀念館
茅山鼎盛時期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筑多達三百余座、五千余間,道士數千人。戰爭、及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應根據實際情況,籌資重點修建具有代表性和歷史文化內涵較深的宮觀建筑,重現茅山鼎盛時期的恢弘大氣、香火之盛。
同時,新建葛洪和陶弘景紀念館。葛洪和陶弘景作為茅山最具代表性的兩位歷史文化名人,對奠定茅山作為古代煉丹和本草著作發祥地的地位貢獻突出,深刻影響著中外醫藥文化。陶弘景還繼承老莊的哲學思想、葛洪的煉丹道教并雜有儒家和佛家的觀點,深刻影響茅山的道教文化。現僅在九霄萬福宮左門一側有葛洪和陶弘景的泥塑像,與兩位歷史文化名人的地位非常不符。茅山應為其修建紀念館,以提升茅山享譽中外的歷史人文品位、充實旅游觀光意義。
(三)開發多層次的旅游產品體系
茅山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細分客源市場,以核心旅游產品為依托,開發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產品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道教教事旅游。這主要針對有堅定的道教信仰的旅游者,在一些特別的道教節日和慶典時期專門提供的旅游產品,為信徒提供法事活動服務,為非信徒游客提供相應的參與活動。
2. 道教觀光旅游。茅山豐富獨特的道教文化資源與秀麗的自然風光相結合,使觀光旅游成為茅山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茅山在這一塊已經取得很大成果,需要進一步加大自然資源保護的力度,維持良好的自然環境;同時在大型道教活動、宮觀建筑、道教文化藝術、道士生活習俗等觀賞方面增強游客的體驗性和互動性,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普通旅游者。
3. 道教文化旅游。道教旅游本質是一種文化旅游, 豐富的道教文化資源是其發展的重要依托。茅山道教的宮觀建筑藝術、齋醮儀式、養生醫學、石刻繪畫、音樂、舞蹈、服飾等無不蘊含了深刻的文化藝術內涵。這種旅游對旅游者的文化素質要求比較高, 可以開展諸如茶藝文化游、建筑園林游、文化考察游等。
4. 道教修學旅游。這主要是針對學者、宗教研究者等的旅游,學術分量較重,有助于茅山道家與道教文化的深層次發展,研究有心得者還可著書立說,提升茅山道教名山的實力和影響力。
5. 道教民俗旅游。茅山道教民俗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特色。過去由于交通不方便,一些地方風俗和文化保留的很完整,為茅山發展道教民俗旅游打下堅實基礎。茅山應大力開發道教民俗文化游,開辟民俗文化旅游區,集中展現一批民俗民風,既可擴大旅游內涵、增強旅游吸引力,又可通過旅游活動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開發道教民俗文化游應就地取材,原汁原味、純正地道,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古樸,突出“惟我獨有、惟我獨優”的特色,加強游客參與性,使游客置身其間,體會道教民俗的博大精深。
6. 道教飲食、養生旅游。道教養生術是道家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干。道教倡導清心寡欲、返璞歸真,其飲食往往利用當地天然物產精制而成,講究營養和清淡、不求肥甘;道教在飲茶方面也頗有研究。此外,道教宮觀往往位于環境清幽之地,其中的道教人士恰恰是從事養生術活動的人才,因此,可以把道教養生術與旅游結合起來,用道教養生術為游客服務。
茅山在飲食、養生旅游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新開發的保樸園初步實現了茅山道教養生術的理念。茅山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快飲食、養生旅游的橫向和縱向開發:進一步豐富藥膳的菜色和內涵,嘗試在餐廳中出售真空包裝藥膳,請一些有經驗且有行醫資格的道士為游客開保健藥方并現場配藥;有計劃地建立療養院、度假村,從事針灸、推拿、按摩、中藥洗浴等;在商店中出售富有道教特色的茶、酒、飲料等特色飲食商品,具有保健功效的日用品、家具,與飲食、養生有關的書籍和音像制品。但同時要注意加強茅山相關部門對這些餐廳、療養院、度假村、商店的監管,確保其出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務對游客有益無害,建立健全的規范制度,防止不法商販有機可乘,破壞茅山飲食、養生旅游的形象,促進茅山飲食、養生旅游健康、規范地發展。
(四)開發特色道教旅游商品
茅山應大力開發特色道教旅游商品,不僅作為游客旅游的紀念、將其良好的旅游感受和印象延伸到旅游結束后,還能在獨具匠心的商品設計中體現和宣傳道教文化,增加旅游收入。
茅山道教旅游精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宮觀建筑、雕像等的微縮模型,如元符萬寧宮上頭的老子像,不僅計入吉尼斯紀錄,其左手下方似戒指的蜂巢更有吉祥之意;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對道教發展影響深遠;將老子像模型作為旅游商品非常具有紀念意義。二是與道家和道教文化有關的書籍、畫冊、工藝品、音像制品的出版,內容包括茅山歷史與傳說、茅山道教典籍、齋醮儀式講解、道教建筑、道教服飾、道教音樂、道教醫學養生、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等。三是與道教法事及民俗有關的器物用品,如茅山道士擅長做法,其在舉行齋醮儀式時所用的法器也可以模仿復制成為獨特的旅游商品,對游客吸引力非常之大。四是茅山茶葉;品茶論道在道家與道教文化中有非常突出的體現,茅山有葛根茶、青山茶、花茶等,已有一定名氣,可作為游客饋贈親友或自己品嘗的絕佳旅游商品。
(五)大力培養茅山本地高素質導游人才
導游作為直接面向游客的人群,在宣傳道家與道教文化的作用中舉重若輕。面對當前導游人員數量偏少、素質偏低的問題,茅山應加大力度、培養本地高素質的導游人才。這些人在對茅山道家與道教文化有全面、深刻了解的同時,應心懷對道法的虔誠、崇敬的心理,結合自己真實的感受、滿懷感情地為游客講解,提升茅山導游形象,使游客能較好地理解茅山道教文化。
(六)建立茅山道教學院,向世人普及道法與道教文化
現代人壓力大、思想負擔重,道教主張清凈無為、崇尚自然、自在精神的思想,對現代人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茅山應該學習武當山的做法,建立自己的道教學院,一方面是為了培養道士,也是其主要目的;另一方面雖然次要,但卻更具有普世意義,即讓常人也能尋得一處清凈之地,置身其中,聆聽道法,雖然時間長短不一,但也有耳濡目染、清心靜欲、指導行為之效。除了道法,還可以講解與茅山道教有關的歷史、傳說、優秀文學作品、美術和音樂、宮觀建筑理念和意義、廟會等民俗、養生之道及特色飲食,使人們在放松身心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領略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獨特魅力;茅山道教文化名山的影響力亦逐步提升,依托道家與道教文化發展旅游業的初衷得以實現。
(七)利用高科技和現代信息傳媒技術,與時俱進,傳承弘揚道教文化
禪寺和武當山利用高科技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做法對茅山有很好的啟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修復宮觀等古建筑時在其中融入科技和信息技術元素,如燈光照明、背景音樂、內部管理等,使游客的觀賞效果更好。二是建立茅山圖書館:不僅有各個門類的書籍,還有用寬帶互聯網連接起來的電子計算機以及先進的影音設備用來接收世界最新信息,使茅山道法兼收并蓄,與時俱進。三是建立茅山道教網站,布與茅山道家與道教文化的咨詢、新聞、知識、文化藝術,使大眾能方便地對茅山道家與道教文化有所了解。
(八)積極開展國內外道教文化交流,借鑒他人寶貴經驗
茅山應深化道教文化研究,增強自身的道教文化底蘊,積極開展國內外道教文化交流:可定期舉辦茅山國際道教文化節,組織舉辦國內外知名學者參加的學術研討會,參加其他地區的道教文化節、道教音樂節、道教學術研討會,接待國內和其他國家的道家參訪團并到其他地區和國家進行宗教文化訪問交流。這不僅可以促進茅山與國內外其他地方的道教文化交流、借鑒他人寶貴經驗發展建設茅山道家和道教文化,也可提高茅山的曝光率和知名度,促進茅山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九)承擔社會責任,發揚道教濟世利人傳統
道教在“仙道貴人,無量度人”的教義思想主導下,踐行和光同塵、濟世利人的教化,以實現自我的理想價值和社會作用。茅山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應繼承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精髓,發揚道教濟世利人的傳統:可向災區捐款,支持參與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學、貧困村建設等項目,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并鼓勵到茅山的游客也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須規范管理,將資金去向明細公開);從而建立茅山承擔社會責任的正面形象,向世人展示茅山繼承踐行道教優良傳統的決心,提升游客對茅山的好感,形成口碑效應,推動茅山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世菊.道教旅游文化與開發略論[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
[2] 孔令宏.論道家與道教文化旅游[J].浙江大學學報,2005.
[3] 趙巖,曹珊珊,武敏.茅山風景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江蘇林業科技,2009.
篇7
皇甫曉濤,男,漢族,河南商丘人。北京交通大學中國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化產業與金融價格方向博士生導師,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文化產業方向博士后,曾先后獲天津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四川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維也納大學訪問學習,2012年度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最受關注的十大名師學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文化產業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國家藝術類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評委。曾任遼寧師范大學、中南大學等多所高校教授,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做過多次文化產業專題講座培訓。兼職北京領識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深圳創意文化科學院院長,廣東創意文化產權交易中心主任,中華書畫協會副主席,中國文學人類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會理事,光明日報社文化產業研究中心顧問,光彩集團文化事業部部長,哈爾濱馬迭爾集團顧問,青島保稅港區顧問,伊春市人民政府顧問。
二、研究領域
皇甫曉濤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新、文化資本與資本理論研究工作,具體研究方向與學科背景為管理科學與規劃科學,鑒識科學與認知科學,文化產業與文化金融,城市文化與文化治理,文化教育與教育科學,人類學與文化科學,美學與文化哲學,傳播學與新媒體研究,信息科學與生態科學,并為跨部委、跨區域政府做多方面規劃、咨詢、智庫研究。
三、研究成果
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發表CSSCI論文30余篇,其中CSSCI檢索論文20余篇,被中國期刊數據庫引用50余篇。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兩項,主持教育部、建設部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項。撰寫著作16部,參編教材兩部,獲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與優秀著作獎多項,并全國青年社科優秀成果獎,20世紀中華英才獎,博鰲論壇國家生態理論貢獻獎,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銀獎,遼寧師大等高校多項優秀教師獎及北京交通大學、遼寧師范大學、青島大學社科優秀成果與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十余項。
皇甫曉濤研究成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基于跨部委國家科研項目的文化、文化產業、產業經濟學與金融、管理科學與文化管理、生態科學與信息科學的學術與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創新研究;第二,基于跨區域、領域的政府、企業創新研發與規劃、智庫研究;第三,文學、美學、比較文學、哲學、史學、傳播學、人類學、教育學人文科學與文化科學、認知科學與教育科學的學術、理論研究。
四、主要論著
1、開放的本土性與重寫的現代性,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
2、中華性與中華民族的復興,人民日報,2003年10月21日。
3、文化產業研究與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重構,清華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4、國家文化體制改革創新體制研究,遠東經貿評論,2006年第2期。
5、文化產業要重視內容生產,光明日報,2006年3月18日。
6、文化創新與產權市場,文藝報,2006年12月12日,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7、城市文化與產業哲學,人大復印期刊文化研究,2007年第9期。
8、關于文化產業與文化資本創新問題的思考,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年4月28日。
9、讓版權實現價值,光明日報,2010年4月15日。
10、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基礎理論研究與當代人文社會科學重構,學術月刊,2010年第8期;人大復印期刊文化創意產業,2010年第6期。
11、城市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城市化的自主創新基礎,北大文化產業論壇,2011年下卷。
12、關于文化產權交易的理論思考,中國美術,2011年第6期。
13、如何確立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路徑與規范標準——中國工藝文化城的文化啟示(下),光明日報理論版經濟部內參專題,總第280期,光明日報總編辦,2011年8月29日。
14、泛媒介革命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的文化創新,文化產業研究,第五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篇8
2006年是著名歷史學家、民族學家羅香林(1906-1978年)誕辰一百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客家研究的奠基人,推進客家研究的深入發展,11月11-12日廣東省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舉行了由梅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羅香林誕辰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與會的80多名中外學者,在其學術精神的感召下,對客家文化研究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羅香林為廣東興寧人,1925年入清華大學歷史系,1929年入清華研究院和燕京大學研究院,1930-1932年編《客家史料叢刊》;其客家研究撰著主要有《粵東之風》、《蛋家》、《客家研究導論》、《丘逢甲傳》、《西婆羅洲羅芳伯新建共和國考》、《國父家世源流考》、《宋芷灣先生集外自壽冊記》、《客家源流考》、《客屬公會各團體的組織及發展》、《客人及其造就》、《胡曉岑年譜》、《客家史料匯編》、《黃遵憲先生傳稿序》、《客家遷移及分布地圖》、《客家的語言》等,又有《中國民族史》、《中夏系統中之百越》、《百越源流考》、《中國族譜學研究》、《天王洪秀全世考》、《興寧明清縣志》、《興寧明清縣志考》和《興寧廿五家詩選序》等在不同的學術層面涉及客家研究的著作,故有學者指出,若說客家意識在宋湘時覺醒,客家研究在黃遵憲時發端(成立客家研究會),則羅香林承前啟后,做系統研究而有集大成的成就,成為客家學奠基人。
在研討中,與會論者較為關注的是羅香林客家研究最為突出的兩個方面。一是民族混化融合論和民系生成論的思想,即認為漢民族和各民系在歷史的發展和遷徙中都或多或少融合了多個民族的成分,并非純粹無雜的(畬族和客家的關系就是一個顯例),民系的形成受到自然環境(天截)、外族關系(外緣)和內部演化(內演)諸因素的影響,因而需要兼顧民族文化認同與血統關系的雙重標準來進行民系的判斷。一是客家學的研究方法,尤其注重田野調查(主要是訪談和語言調查)、族譜(譜牒)研究(探討宗族祖先的歷史)、追溯源流(提出客家五次大遷徙說與中華民族歷史相印證,又追溯客家山歌源流而形成史學家的文藝觀)和區域調查(包括地理環境、社會組織、四民行業、生產方式、分配狀況、教育狀況、人口分布、生死常率、婚娶常律、特殊文化、特殊工具、民情風俗、群眾心理、團體情緒、歷史傳說、新舊著作等),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確定純客縣與非純客縣。
與會學者普遍認同羅香林在多個領域和研究方法上的開創性,尤其強調客家研究中學科和方法的多樣化,重視比較研究、專題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以資進一步拓展客家方言研究、民系的文化融合(如研究廣府化的客家山村與饒平半山客)的研究和客家人文中心的形成與文化認同(如探討大埔縣白堠村與臺灣六堆地區文教興鄉)的研究,并深入開展區域文化研究(如廣西的客家區域)。
在深化客家研究中,個別學者根據出土文物提出擬定客家第一次南遷始于秦漢;而在民俗研究方面,有學者比較深入探討了客家薩滿和江西寧都縣漢帝民間信仰,后者讓人想到客家為漢人正統性的歷史認同記憶的起始時間似應在漢以后,故客家六次遷徙說還有待深討。(本刊記者 王 可)
篇9
客家文化是深圳文化的脈系之一,深圳歷來重視包括客家文化和其他本土文化資源的發掘、保護和利用,把弘揚客家文化、加強對外交流、拓展客家文化與移民文化的優化交融,作為推動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的力量。2014年12月,作為深圳“創意十二月”系列活動之一,深圳市南山區塘朗小學舉辦第四屆“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暨客家文化與藝術工作室揭牌儀式。這是塘朗小學連續第四次承辦深圳市客家文化節“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出席活動的領導和嘉賓對塘朗小學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在此次活動中,塘朗小學榮獲了《魅力客家――深圳市第八屆客家文化節》的最佳組織獎。
塘朗小學門前的大沙河是南山的母親河,其源頭正是長源村的鯉魚臺,這里是300年前深圳客家人的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學校立足于深圳客家本土鄉情,充分地利用地緣優勢,將客家文化引進校園,并依托“深圳市客家文化節”這一平臺,發掘客家文化的教育價值,傳播客家文化精髓及人文精神,為塑造學校的藝術文化教育特色進行積極探索。作為深圳本土客家人的塘朗小學校長葉小勇,有著客家人熱情、率直的性格特點,無論面對新朋友,還是老朋友到訪學校,他都會自豪地將長源村和學校的地理歷史文化背景娓娓道來,深深地表達了他對家鄉父老鄉親們的真摯感情。當了30年校長、有40年教齡的他,保持著對教育事業孜孜以求的激情。他已把傳承和弘揚客家文化當作自己的歷史使命,2009年就將客家山歌、客家麒麟舞引入校園,致力于傳承、發揚、創新客家文化。
人人會唱山歌,人人樂唱山歌
“落水天哎,落水天哎……”在2012年舉辦的深圳市第二屆“客家山歌進校園”塘朗小學文藝專場演出中,著名客家山歌演唱藝術家陳菊芬在臺上演唱傳統山歌《落水天》時,臺下就座的近千名學生聽到這一熟悉的客家曲調時,也情不自禁地跟著一同唱起來,場面非常壯觀,令前來參加活動的嘉賓和家長十分驚喜。
客家山歌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客家人的口頭音樂文學,不僅具有客家人的鄉土語言特色,還具有客家濃郁的生活氣息。它是語言與情感交融的文化象征。學校將客家山歌引入學校,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動形象、符合學生心理情趣的傳統山歌,客家童謠在音樂課上普及傳唱。在普及的同時,學校成立了客家山歌合唱團,以客家山歌童聲合唱為載體,保護、傳承、弘揚和發展創新客家山歌,為學校樹立文化品牌、創新音樂藝術特色打下基礎。
在合唱的基礎上,學校采用多樣化的演唱形式,豐富客家山歌的視聽效果,全面發掘客家山歌的藝術魅力。如獨唱、對唱、小組唱、表演唱、大聯唱、歌舞等表演形式,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表演方式來吸引更多的學生喜愛客家山歌。此外,學校每學年都進行“班班唱山歌”普及推廣比賽活動。每天下午課前五分鐘,舉行“客家山歌人人唱”活動,讓每位學生都會唱山歌、愛唱山歌、樂唱山歌。
名家進校指導,在傳承中創新
傳統山歌曲調優美,但內容難以適應現代都市生活,把客家山歌引入校園時,還要對歌詞和編曲進行再創作,不但要適合小學生的年齡認知層次,還要保留童趣。學校特聘的傳統客家山歌演唱家、曾被總理譽為“廣東郭蘭英”的老一輩藝術家何穗生,經常到校為師生指導教學。深圳市客家文化節的創辦人、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楊宏海多次親臨學校,就如何更好地開展客家山歌教學給予指導;特別邀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即客家山歌大師湯明哲和廣東新客家山歌代言人陳菊芬等多名客家山歌知名演唱家進校園,演繹了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傳統山歌及現代傳唱的新客家山歌作品,充分地展示了傳統與創新客家山歌的藝術魅力。梅州市國家一級作曲家陳勛華和作家廖武詞,為學校量身打造編創童聲合唱歌曲;學校還與梅州嘉應音樂學院建立了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合作關系,客家山歌大師湯明哲的“真傳弟子”――音樂山歌班的畢業生們,多次進課堂教學生唱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謠。
在專家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組織排演了合唱傳統山歌《月光光》、新客家山歌《客家茶情》、新客家山歌小組表演歌曲《俏妹子船歌》、新客家山歌歌舞《青青的山歌》、二重唱新客家山歌《快樂山歌》等表演形式多樣的節目。這些傳統客家山歌曲目及創新客家山歌曲目在學校藝術節及各項活動中參與展演,提升了學生對客家文化藝術的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在充滿客家文化內涵特色的校園里接受幸福教育。2014年,深圳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水平評估督導組進校園評估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全校99%以上的學生感到在塘朗小學學習、生活是幸福的。
社會各界呵護,激發師生成長
近年來,文學界、史學界、藝術界、新聞媒體以及客家地區的黨政部門等社會各界對客家文化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促進了客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塘朗小學已成功舉辦了四屆深圳市“客家山歌進校園”文藝專場演出,全面地展示了客家山歌這株被譽為盛開在南粵大地“山茶花”的藝術魅力。如今,客家山歌已成為塘朗小學音樂藝術教育特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贊揚,極大地提升了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專家指導下,涌現出一批原創節目,如山歌《客家茶情》《童年好時光》《塘朗小學好學堂》《杯花聲聲迎客來》《阿婆留下一首歌》《種瓜謠》《夢里客家》……這些客家校園精品節目得到了歷屆南山區各級領導的肯定。認為塘朗小學在挖掘根脈文化、傳播傳統文化精髓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值得研究和發揚。立足于大南山的社區媒體《蛇口消息報》則以“客家山歌幫學生找回文化根脈”為題,圖文并茂地報道了演出的藝術效果,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一致好評。南山區影視中心《教育空間》欄目組特別拍攝了“客家山歌進塘小”特色教育專題片,于2014年榮獲第十一屆中國中小學校園影視、校園專題評比銀獎。師生漸漸地從學校的舞臺走向了南山區和深圳市,并屢屢在市、區各項比賽中獲獎,學生在收獲成長的同時,也帶動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2011年,南山區教育局提出“以研究推動教育創新,以課題引領深度變革”的理念,希望南山各學校以課題研究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創學校品牌特色;以課題研究為紐帶,不斷強化改革創新意識,推動南山教育快速發展。結合學校的辦學思想和發展方向,張麗紅老師申報立項的《創建客家山歌童聲合唱團 弘揚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南山區科創局的創新課題,開創了學校音樂文化藝術教育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優秀傳統文化,從校園滲入家庭
除了引入客家山歌和麒麟舞作為美育教育的突破口,塘朗小學還進一步發掘客家文化的教育價值,自主開發了校本教材《客家文化知識讀本》。南山區教育局局長劉根平為教材作序,該教材內容涵蓋了客家傳統習俗、禮儀、信仰宗教、茶藝、紀念館、博物館、民間工藝品、服飾和客家菜的介紹;解讀了客家飲食的文化內涵及客家圍屋隱含的文化內涵;列舉了多位家喻戶曉的客家名人;還有引人入勝的經典益智的客家故事;生動形象、瑯瑯上口的客家童謠;通俗易唱、帶有童趣的客家山歌,圖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客家文化知識讀本》的畫面精美,讓人賞心悅目,令人愛不釋手,讓學生們在美的享受中學到文化知識,讓師生們對客家文化有進一步地了解,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的客家精神;溯本思源、克勤克儉、崇尚文化、聰明好學、精誠團結、互相幫助和孝順父母的優良傳統傳遞、傳承下去。
深圳客家人從哪里來?客家民俗風情知多少?客家傳統民居有幾大類型?客家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面?學校本學期專門開辟了“客家文化長廊”,用知識展板的形式普及了客家歷史溯源、傳統習俗、民間工藝等內容,彰顯了校園文化特色,并編印“客家文化知識”畫冊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帶回家,與家人一起閱讀分享,真正地做到了把客家文化由校園傳播到校外的每個角落。學校課題《客家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研究》已經申報2014南山區科技局的創新課題并成功立項。
啟動“工作室”,繼續探索實踐
為了進一步發掘客家文化與藝術的教育功能,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里得到更好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塘朗小學正式成立了“客家文化與藝術工作室”。工作室堅持“傳承+創新”的理念,秉承“搶救原生態,精品留后代,創新原生態,吸引新一代”的原則,由張麗紅教師負責工作室的具體工作,并特聘了多名社會知名專家、教授、博士到學校進行學術指導,促成學校與楊宏海客家文化和藝術工作室、星海音樂學院、深圳大學師范學院、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充分地借助了社會優質教育資源,共同打造了學校藝術教育特色品牌。
篇10
[關鍵詞]客家文化 高中語文 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6000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含自然、社會、人文等各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積極利用。”開發本地課程資源,更能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外延,有機培養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客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并不只是系統全面研究客家文化,而是透過復雜多變的各種文化現象,分析其蘊含的客家民系社會,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縱深感和層次性。閩西地區擁有豐富的客家文化,其以悠久的客家文化吸引了大量學者研究、觀光,以古樸淳厚的中原遺風蔚然于世,以濃郁的書院文化滋養傲然風骨。作為當地人的高中語文教師必須開掘客家文化底蘊,傳承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平臺,本文作者結合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現狀,談談如何滲透客家文化,提高教學效果的措施。
一、客家文化作為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義
閩西地區是客家文化主要的發源地,除了擁有土著文化,還傳承了中原優秀文化,積極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管是從建筑、習俗、飲食等文化,還是從語言文化、生產文化等方面而言,客家文化處處可見中原遺風。鑒于此,在語文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做客閩西客家人、走進客家家庭生活,切身體驗民俗民情、美食美景、歷史文化古跡,從各個方面探究客家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組織開展專題討論。比如學習《蘇州園林》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各自家鄉的建筑特色,激發學生地域自豪感,并討論分析“土樓文化”對現代建筑和文化的影響,漸漸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客家建筑屬于我國藝術文化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中國人民歷史與智慧的結合體,全部文化均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民間藝術、法律法規及生活生產過程中經濟、政治、科技與教育等方面,是一個時代烙印和一個民族特征的充分體現。通過兩者之間的結合,將客家文化中的人文內涵漸漸滲透給學生,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二、因地制宜,開掘客家文化,豐富高中語文資源
(一)語文教師應該樹立本土文化意識
深入開掘客家文化資源,組織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生不僅要親身體驗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應該用心解讀家鄉人文精神深層次的內涵。教師組織學生游覽鐘靈毓秀的冠緒山,游歷“東山草堂”“樵唱山房”等書院,細心品味客家先人以怎樣的胸懷精忠報國,改造自然,學習新知識,儉以耕讀,孝以持家,創造美好生活,傳承中原遺風的。鑒賞解讀題匾楹聯,品悟作者巧妙利用各種文字表達出細膩、豐富情感的思想,意蘊含蓄。觀摩摩崖石刻,學生不僅享受到了感性基礎和藝術美,而且還豐富了自身的歷史文學知識。例如,講授《師說》這篇課文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客家民居》中“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這副對聯告訴我們什么?又如,在介紹梅州客家名人丘逢甲時,筆者引入楹聯“憑欄望韓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讓前賢留姓氏;把酒吊馬將軍墓,奈何天地,竟將殘局付英雄”,讓學生了解到丘逢甲的胸懷。
另外,組織學生開展關于客家文化的專題討論會。例如,研究分析閩西典型建筑門窗器具雕刻、雕刻印刷及廣泛流行的根雕藝術,引導學生切身感受閩西的刀筆文化,感受客家人怎樣緊跟時展步伐、引領時代潮流的創新意識。同時,還可以組織開展“山歌對唱”“客家詩詞鑒賞”“客家方言例析”等講座,全面認識客家民俗風情,拓展視野,切身感受閩西客家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一做法,高中語文教師將學生活動延伸到了社會、自然空間中,有效改善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回歸自然生活,尋求高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源泉。
(二)采用編寫校本教材的方式對客家文化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利用
學校自主研究的校本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稱之為校本教材,它可以補充和豐富全國材,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歷程各不相同,尤其是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得對他們自身的發展提出了不同要求。校本教材資源是對國家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補充,能夠讓學生進一步全面發展。校本課程的核心內容就是校本教材,我們可以把部分地方性的專題開發出來,讓學生對客家文化更加了解,同時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以此作為前提條件,用其他區域的文化同客家文化進行比較,或者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對其進行觀察,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這樣就不只是形式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膚淺地流于表面,而是形象且具體地深入分析。現階段,編寫校本教材已經成為語文課改的熱點話題,社會各級已經將關注的重點轉移至此。
客家文化研究的資源較為豐富,我們可以組織研究這方面的學者和專家進行研討,編寫一套適合本區域的校本教材,詳細地介紹客家文化,同時與新課標結合起來,教材的編定最好要吸收有利因素。比如說,可以把本土作家創作的優秀名篇統一收集起來,進行課外閱讀教材的編寫,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加熱愛客家文化,還可以使學生的課外知識更加豐富,鑒賞和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建立一個多層面、多渠道的地方文化信息通道
建立一個多渠道、多層次的地方文化信息通道,引導學生切身感受到語文知識的趣味,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直到“我會學”。善于利用當地文化館、網絡和社區等各方資源,構建一個多渠道、多層次的地方文化信息通道,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身興趣愛好主動獲取相關知識,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從而感受到語文知識的樂趣,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例如,開展“采擷客家詩篇,品鑒鄉土華章”活動,組織學生廣泛收集相關客家文化詩歌,共整理楊萬里、文天祥、宋湘、丘逢甲、黃遵憲、郭沫若、等的客家詩歌58首,《月光光》《鴨嬤嘎呱》等民謠11首,《自古山歌從口出》《你莫惹涯唱山歌》等客家山歌23首,編印了《客家詩歌名篇賞析》,建立了客家詩歌鑒賞論壇等。另外,邀請相關語文課程研究專家、學者、特級教師等,共同鑒別、篩選客家語文課程資源,使其滿足教育學、語文學科及心理學等特征,建立一個以客家文化為基礎,以語文課程資源為中心的客家文化資源庫。當前網絡資源豐富多彩,針對客家文化建設的網站較多,但是關于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客家文化專門網站較少,使學生在獲取利用客家文化網絡信息時,常常目標性不明確,網絡利用價值不高。如果我們有針對性地篩選、甄別客家文化,建立一個符合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客家文化資源庫,將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
客家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尤其是客家文化中團結互助、刻苦耐勞、尊師重教、改革創新等美德,引發思考的客家名人,大量材料體現了德育材料多方面的連接點,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其積極作用顯著。因地制宜,開掘客家文化,使高中語文課程更有特色、更加豐富、更具魅力,進一步增強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個性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張東河.開掘客家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高中語文“客家文化”研究性學習課程開發[J].語文建設,2013(4).
[2]闕金梅,賴端琴.滲透客家文化 激活語文課堂[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