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客家美食文化分析

時間:2022-09-26 11:22:15

導語:東江客家美食文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東江客家美食文化分析

【摘要】隨著近年來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廣東各市都在大規模開展粵菜師傅職業技能培訓,旨在培養提升粵菜師傅烹飪技能能力,促進粵菜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發展。河源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客家美食文化淵源流長,對客家地區飲食影響甚廣。本文以粵菜師傅工程為契機,從河源客家菜傳承與發展的研究入手,分析河源客家菜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河源;客家菜;傳承與發展

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印發的《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粵發〔2018〕16號)明確提出: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工程,促進城鄉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致富,全面提升就業創業水平,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到2022年,全省開展粵菜師傅培訓5萬人次以上,直接帶動30萬人實現就業創業,將“粵菜師傅”打造成弘揚嶺南飲食文化的國際名片。以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為契機,廣東各地區都在大規模開展粵菜師傅技能培訓,打造地方特色飲食文化。河源作為嶺南山區地區,怎樣才能在百花齊放的各個菜系里面有所突破,提高客家菜的知名度,特別是客家菜的推廣和影響力,為河源客家菜的傳承與發展提出新的挑戰。

1河源客家菜的現狀

粵菜由廣府菜、潮州菜和東江菜三大菜系組成。東江菜又稱客家菜,遍及河源、龍川、梅縣、興寧、惠州、惠東、惠陽等地區。客家人居住地屬內陸腹地,多以食用禽畜、河鮮為主。客家菜的基本特點是用料以肉為主,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下油頗重,味偏咸;注重火功,以烹調法煎、燜、燉、炒著稱;菜肴造型古樸,鄉土風貌明顯,代表菜肴有東江鹽焗雞、東江魚青丸、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等,表現出濃厚的鄉村食風。廣東素有“廚出鳳城,食在廣州”的美譽,體現了廣府菜在粵菜的首要地位。過去因為地域、交通不便等因素,客家菜知名度遠遠不及廣府菜、潮州菜,也由于客家人深居內陸,長期勞動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因此口味偏向油多、味咸,這傳統也一直保持到今天,與現代健康飲食提倡的少油、清淡的觀念格格不入。所以,如何既能把傳統的客家菜繼續傳承下去,又能提高客家菜的知名度,在百家齊放的菜系中創新發展,因此顯得尤其重要。

2目前河源客家菜的傳承與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菜肴缺乏歷史文化內涵

客家人的聚居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但長期以來,河源客家菜有菜無譜,有譜卻沒有歷史文化的內涵,其來歷、歷史文化等鮮有人知。要知道地方菜系的發展離不開對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沒有傳統文化,何來傳承與發展。當前餐飲業市場,人們除了滿足裹腹之外,還希望能對菜肴文化有所認知,了解其中的歷史文化淵源。河源客家菜歷史文化淵源流長,例如東江鹽焗雞、客家釀豆腐、客家娘酒雞等,都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底蘊,如果將美食與歷史文化融合,提高人們對菜肴文化的認知,定會對菜肴的推廣更加深一個層次。

2.2缺乏技師型的烹飪人才

技師型人才是指既具備豐富的理論專業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的粵菜師傅。傳統技術的傳承是師傅帶徒弟,師傅怎么做,徒弟就按師傅做的就是了,但烹飪理論知識薄弱,對菜肴的烹飪文化、菜肴創新并不能全面理解。廚師只知道做菜,并不能很好地把烹飪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自然而然對本土菜肴的創新并不能發揚光大。除此之外,客家菜拘泥于本地區的菜系,缺乏創新和發展的眼光,特別是走出去學習和交流的意識,導致見識少,餐飲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無法融入本土菜肴,對客家菜的創新缺乏新意。當今餐飲經濟發展很快,并與世界接軌,本土餐飲企業應該具有國際意識,堅持走出去學習和交流,學習和借鑒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來助力客家菜的發展。

2.3缺乏客家傳統菜肴標準體系

所謂菜肴標準體系,指的是原料標準、烹飪工藝標準、菜品標準、烹飪設備使用標準等要統一規范。在當今餐飲市場,有些餐飲企業打著“正宗客家菜”“傳統客家風味菜”的旗號招徠客人。就拿“東江鹽焗雞”來說,傳統做法是使用鹽焗法,慢火焗熟,鹽香味十足。但是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餐飲業也順應市場的變化,衍生出鹽蒸法和水浸法,做出此類菜肴也叫做“東江鹽焗雞”,這兩種做法優點是大批量制作,出品速度快,但風味遠遠不及傳統做法,久而久之,真正的傳統“東江鹽焗雞”就很容易被混淆、敗壞名聲。所以,傳統正宗客家菜肴的傳承離不開規范的菜肴標準體系。

2.4菜肴技藝展示交流活動少

要推進河源客家菜的傳承與發展,提高河源客家菜的知名度,離不開菜肴技藝展示與交流。舉行大型菜肴技藝展示活動,對于提升城市形象,推廣美食具有重要作用。近幾年來,在河源舉行大型的國內外客家菜交流活動幾乎少之又少,這對于客家菜的發展是不利的。跟珠三角地區相比,全國技能大賽、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琶洲美食博覽會等技藝展示活動層出不窮。舉辦這些交流活動不僅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還能搭建菜肴技能展示、文化交流、餐飲產業融合等發展平臺,為地方菜系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河源客家菜的傳承與發展對策

3.1深挖客家菜的歷史文化

深入挖掘河源各地的特色菜肴、菜點、飲食習俗,以書籍或視頻的形式展現客家菜。同時,著力打造特色文化美食街區,匯集“特色菜肴”“特色小吃”和“非遺菜系的傳承人”,將美食與歷史文化融合,成為展示客家美食歷史文化的“窗口”。餐飲行業組織專家學者深挖河源客家菜的歷史文化典故、菜品特色,編輯出版書籍,鼓勵企業或者院校建設客家菜研究中心,展示烹飪制作技法以及蘊含的歷史文化故事,讓消費者在品味客家菜的同時,了解背后的餐飲歷史文化。

3.2科學培養烹飪技師型人才

要把客家菜發揚光大,離不開烹飪人才的培養。要加強院校、培訓機構對烹飪技能人才培養,完善場地、設施設備、師資等配置,提高粵菜烹飪技能人才培養能力,擴大招生和培養規模,支持行業企業、社會力量等設立“客家菜大師工作室”“客家菜研發中心”,聯合院校來培養技師型廚師,提升廚師的烹飪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

3.3推進傳統客家菜肴標準體系的匯編

傳統客家菜是否正宗,質量水平如何,需要一套標準作為依據進行評判,客家菜技藝需要標準作為載體進行傳承。要使客家菜更好的傳承,有必要組織制訂一套傳統客家菜的標準體系,從原料的選用、菜肴的組配、烹調步驟的制作、菜品質量要求、器皿選用等一一規范,并選用富媒體形式來表現菜品的標準,由餐飲協會、餐飲企業和院校研究學者共同開發與菜品制作,以實施先進的標準引領客家菜行業高質量發展。此標準體系作為院校、培訓機構、餐飲企業培養客家菜專業人才的教材,與此同時,推動實施名廚培養、菜肴品牌提升等系列工程,致力打造一批客家菜名廚、名菜、名店、名村,并將“客家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推動富民興村、產業興旺。

3.4定期舉辦客家菜技藝展示交流活動

要推進河源客家菜的傳承與發展,一個地方區域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提倡政府、餐飲協會、餐飲企業等機構定期向全國開展客家菜技藝展示交流、客家美食節、客家菜職業技能競賽等交流活動,群策群力,共同為客家菜創新、發展出謀劃策。技藝展示活動以開放式廚房體驗交流客家菜研發創新,現場表演,讓社會人員可以觀看、了解菜肴制作全過程,提高廣大烹飪愛好者的興趣。對展示菜肴品種由客家菜精英當場制作,以烹飪行業專家作為評委對每道菜進行甄選、技術指導,將烹飪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晉廚師。這樣不僅讓年輕廚師有了學習正宗傳統客家菜的機會,也促進了客家菜烹飪技藝的融合與發展。

3.5廣泛宣傳河源客家菜名片

如今是信息化時代,人們的吃喝住行離不開網絡信息化,廣泛宣傳客家菜名片,可借助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媒體來宣傳河源客家美食文化,進一步擴大客家菜的影響力,讓更多的消費人群認識和了解客家菜。同時精心打造客家美食專題電視宣傳片,在電視臺、微信、抖音等媒體播放宣傳,來推廣客家菜美食。開發客家美食等APP平臺,通過APP軟件搜索,使廣大消費者能夠快捷找到客家美食等信息。

參考文獻

[1]羅舜芬.客家飲食文化的傳承與演變[J].江西食品工業,2009(3):20-23.

[2]陳鋼文.略述客家菜的傳承與創新[J].中國烹飪,2014(5):58-59.

[3]戴春平.客家菜文化品牌的構建及實現途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1):144-145.

[4]孔潤常.獨特客家飲食[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06(1):37-38.

[5]余彤.客家菜點制作[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謝劍鋒 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