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德育的原則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9: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園德育的原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幼兒園德育的原則

篇1

關鍵詞: 儒家德育教育原則方法幼兒教育價值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道德教育,形成了優良的道德傳統,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譽,正如季羨林先生說:“像中國這樣幾千年如一日重視倫理道德的還沒有第二個國家。”[1]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儒家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有些經驗至今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下面筆者就談談儒家道德教育的原則與方法,以及其對現代幼兒教育的指導和啟發意義。

一、以情感人

注重發揮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個鮮明特色。孔子特別注重詩和樂在培養學生道德情感中的作用。孔子認為,道德教育要從《詩》入手,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論語》中多處提到孔子用《詩》進行道德教育的案例。孔子認為音樂的感染力對人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最有助于人格的最終完成,所以他特別重視樂教,身邊總是弦歌之聲不絕于耳。對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都有深刻的認識,如王陽明就特別重視情感教育,他說:“今教童子者,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培植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烏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可見,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說教,它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對兒童進行滲透,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規程》要求“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對中國古代情感教育原則的繼承和發展。

二、以身作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表率作用可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重身教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傳統。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意思是統治者本身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為不正當,縱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意思是,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國家有什么困難呢?連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別人呢?孔子這里雖然談的是執政者的身教對治理國家的影響,但是,很顯然,也適用于教師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明代大儒曹端說:“人能無私,方能率人以無私,所謂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責人之善,無惡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惡也。”“未有私于己而能率人以無私者焉,所謂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通書述解》)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如果回到八歲以下兒童的社會,我們就會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早期社會似乎最有利于年長者意見的流傳,乃至最利于他們對兒童的約束;沒有一種小孩姿態不受他們的影響或暗示,在這里,沒有一個自主的個人,沒有一個自覺的心靈,他們都不能根據他們內心服從的法則使他們自己產生某種行為。”[2]皮亞杰說兒童沒有自主意識,沒有自覺的心靈,我們不敢茍同,但是他認為兒童會受到成人的影響或暗示是非常正確的。這為我國傳統道德教育的身教理論提供了心理學上的依據。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們要注意用自己的正確的言行影響幼兒,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道德意識。

三、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指依據不同兒童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達到培養、教育人的目的。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善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學生,并針對不同學生的特性進行不同內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論語》中有一段記載被視為因材施教的經典案例:“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冉有懦弱,做事猶豫不決,故孔子要培養他的果斷品質;子路性格急躁,做事獨斷,故孔子要培養他的謙和品質。因材施教原則對幼兒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幼兒園工作規程》對因材施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在幼兒教育中,我們要根據幼兒的性格差異實施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幫助幼兒克服自身的弱點,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四、知行統一

儒家道德教育十分重視知行統一或言行一致。儒家認為,道德修養是成于內而形于外的,道德修養的水平主要通過行為來體現和檢驗。他認為,對人的德行的考察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即不僅要看他的道德認識水平,還要看他的道德實踐情況。在知行關系上,朱熹主張知先行后,認為應先教育兒童有正確的道德認識,然后再根據這些認識去行動。因此,他專門為兒童編了《童蒙須知》,對兒童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禮儀規矩、行為細節都做了詳細的規定,教導兒童按照這些規定去做,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真正的知必見之于行,如果道德觀念不能落實到道德行動中,就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道德觀念。他說:“夫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然后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傳習錄中》,《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在王陽明看來,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只灌輸一些道德觀念是不夠的,比如說“孝”,判斷一個人對“孝”是否有正確的認識,要看他在日常行為中是否表現出孝行,如果表現出孝行,就說明他對孝是真知,如果沒有表現出孝行,就說明他對什么是“孝”并沒有真正的認識。

儒家知行統一的道德教育原則對現代幼兒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幼兒園教育存在著重道德觀念教育,輕道德行為培養的不良傾向。教師只滿足于幼兒對道德觀念作出符合成人預期的選擇,而不重視這些道德觀念在幼兒實際生活中的落實。《幼兒園工作規程》根據幼兒年齡及心理特點,要求各種教育內容“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就道德教育來說,道德內容也應滲透于各項活動中。《幼兒園工作規程》對幼兒品德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這是對道德行為的重視,與儒家重道德踐履的精神是一致的。幼兒教育應從中國道德教育傳統中挖掘資源,加強幼兒道德教育,提高幼兒道德素質,為幼兒的一生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篇2

在這個案例中,遵守崗位的“服務員”做得對,還是中途離崗的“收銀員”做得對呢?服務員沒有離開自己的崗位,遵守了游戲規則,自然做的是對的;而收銀員雖然沒有遵守游戲規則,但卻在必要的時候幫助了別人,做的也沒有錯。是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還是讓孩子建立規則,又或者是自由和規則可以并存呢?

對于自由與規則,我們了解其意義以及規則建立的過程,然而我們很難自如地運用。我們都知道區角游戲中幼兒規則意識的強弱以及遵守規則的情況將會直接影響區角游戲的質量。例如,“鄉村人家”、“農家美食”等角色游戲,幼兒在游戲中通過角色扮演,了解不同的角色職責,從而遵守規則進行游戲。因此,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是區角游戲順利開展的有力保證。很多時候,區角游戲中規則大都是教師制定實施的,所謂幼兒為本,就應該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那么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同時又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游戲呢?

一、區角游戲中的規則

《綱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幼兒規則意識的養成是幼兒階段最主要的任務之一。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會讓孩子的一生受益。在幼兒園里,區角游戲已成為幼兒教育的主要活動,它充分體現了幼兒在教育中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性,同時為幼兒學習自我管理提供了最大的空間。如果說區角游戲是幼兒的游戲,而在幼兒的游戲中,教師卻成了規則的制定者,同時還是規則的執行者,為孩子制定好一系列規則,讓他們嚴格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走。我想如果這樣,教師是可以輕松地掌控整個游戲活動。然而用規則束縛著幼兒的游戲進程,勢必會打擊孩子游戲的積極性。在上述案例中,如果當時送貨員在尋求幫助時,沒有及時得到回應,教師強行介入,要求服務員或收銀員其中一位去幫忙,那么事情雖然得到了解決,孩子們卻失去了游戲的自主性,同時也失去了一次如何處理突發事件的社會性發展的機會。

又如,在美工區中,游戲前教師針對新提供的紙盤進行介紹,供幼兒裝飾制作青花瓷盤,而游戲中,教師卻發現幼兒在用剪刀裁剪紙盤,便介入質問緣由,幼兒卻說:“我想用紙盤做成一條美人魚。”在案例中,對于紙盤的規則是教師提出來的,是要求幼兒裝飾紙盤,而游戲中幼兒卻違反了規則,用紙盤做成了小魚。這種強調規則,過多干涉幼兒游戲的行為,勢必對游戲造成一定的影響。可見,規則有時也要根據游戲情況適時進行變通才行。

因此,不管是游戲的設置,材料的投放,還是規則的制定,教師應在游戲前后組織孩子進行討論,經驗交流,從而建立規則,執行規則,逐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習慣。只有鼓勵幼兒參與規則的制訂,使幼兒成為規則的“小主人”,才能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性。因而,區域活動規則的制訂應該是由教師和幼兒來共同完成,偏廢哪一方都是不妥的。作為教師,我們只能在游戲中適當地對幼兒施加一定的教育影響,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給幼兒一定的自由和空間。為提高幼兒的各項技能,采取相應的指導策略,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游戲氛圍,才能讓幼兒成為游戲中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在規則的牽制下進行游戲。

二、區角游戲中的自由

我們知道,規則是人定的,它也可以更改、變通。從小到大我們也一直向往自由,不希望別人約束。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更需要自由的空間、自由的游戲。班級開展的區角游戲之所以最受孩子們歡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們能在里面獲得自由。如果總是限制這樣或要求那樣,孩子們還有什么快樂可言?在上述案例中,遵守規則的服務員堅守了崗位,充分遵守了規則,但中途離崗的收銀員也因為自己跳出了既定規則的限制,既幫助了別人,也獲得了內心的滿足和快樂。

再看一例:我班的孩子很乖、很聽話,但他們也很活躍,敢說、敢做。由于區角游戲區及人員的限制,一般在區角游戲中,為減少不必要的游戲矛盾,我們教師都會按幼兒的能力特長分配角色,一些有個性的幼兒就不樂意了,便會跑到教師跟前說:“劉老師,我想玩美工區,可是人員滿了,我不想當小顧客,我也不想看書。”為了體現對孩子的尊重,給孩子自由,再次區角游戲時,便滿足他們的愿望,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區角進行游戲。這下可糟糕了,游戲開始了,孩子們立馬亂成了一片,三五成群的幼兒都在爭搶一個角色,或同一樣操作材料,亦或是向老師告狀,怎么辦?現在是該選擇自由,還是用規則約束孩子?可見,過分的自由便是放縱,勢必造成混亂。

三、自由和規則的選擇

蒙臺梭利曾提出:“協助孩子獲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發性的活動。”蒙臺梭利對幼兒的教育雖然較為重視“規則”,但更重視“自由”,而它的自由性并非對孩子的放縱,而是教育方式的自由;并非取消教師在游戲中的地位及作用,而是強調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因此,教師過于注重自己的主導地位,過分約束孩子的行為,而不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或是給予孩子的自由全是對孩子的放縱,而沒有規則的自由,游戲終將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想:只有自由和規則并存才是區角活動的最好選擇,也是孩子們較為樂意接受的教育方式。

再把目光投向我們的“鄉巴佬餐廳”,送貨員、服務員和收銀員因為突發的小事件正在爭論不休,多像成人世界里生活片段的縮影,這是一次不需要模擬的真實社會實踐,孩子們用各自認為正確的方式解決矛盾,既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也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問題在經過長時間的協商后,還沒有得到解決,必然會影響顧客前來點餐用餐,這時候教師適當的介入,引導孩子想想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問題很快就能迎刃而解。有自由的規則,讓孩子們游戲的質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給予孩子自由的規則有很多種簡單有效的方式。例如,采用區角自選牌制度:每個孩子一張自選牌,每個區角用插卡袋限制進區人數,當插卡袋插滿后表示該區已滿,不能再進人,提示孩子考慮選擇其他區角進行活動。或是在區角游戲時,先讓幼兒自由選擇游戲內容,當孩子們同時涌到某一個區域,或選擇某一個角色時,教師不急著幫助解決,而是尊重孩子,給他們自由的空間,聽聽孩子們的看法。其實孩子們還真的會有自己的辦法,如“誰先來就誰玩”“輪流玩”等。這樣讓孩子們不但遵守規則,而且充分獲得自由和權利。

篇3

〔關鍵詞〕 幼兒美術 美術欣賞 教育 指導原則

美術欣賞即對視覺藝術的批評與知覺。“批評就是判斷,無論在語源學上的還是在觀念上,都是如此。知覺向判斷提供材料……只有知覺的題材是唯一能帶來不同判斷的東西。”①在此杜威闡明了藝術欣賞活動的本質,即觀賞者對知覺到的藝術題材進行判斷的過程。所以幼兒的美術欣賞是建立在他們自己經驗之上的,我們成人認為“經典、正確”的審美經驗似乎與他們有著較大的區別。沃納?布勞恩曾表明過這樣的觀點:假如我們沒有了美學價值,那么所有人的靈魂就會死亡。兒童在生活初期需要認識和熟悉各類藝術,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作出反應,對于藝術他們經常會有與成人不同的感受。②可以看出,美術欣賞對于包括幼兒在內的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也認可了幼兒美術欣賞獨特的審美價值,以及與成人美術欣賞的差異性。

一、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目的

1.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欣賞內容的多樣性,不僅僅是體現在欣賞對象種類的豐富,而是要讓幼兒感受到不同欣賞對象所展現的審美形態,帶給他們的不同心理感受。兩千多年前的柏拉圖在《法律篇》中指出:藝術應該給人一種“高級的快樂”,而不應該讓觀眾去選擇“低級的快樂”。讓幼兒去評價一些包含優美與崇高、悲劇與喜劇甚至丑與荒誕的美術作品,才能讓幼兒感受到審美帶來的豐富樂趣,從而真正實現欣賞活動的價值。

2.養成用審美的眼光評價客觀世界,并與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的習慣。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評價不能夠僅僅局限于科學的方法,以審美的方式來評判會使我們對世界的掌握更加豐富多彩。在美術作品評價過程中的權衡思考,為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用“藝術”的方式幫助解決他們的問題。③

莎士比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們對于審美對象的判斷由于審美經驗等的差異也存在著不同,正是這種不同的審美判斷才使得藝術活動越來越精彩。也是由于我們對于審美差異性的包容,使得幼兒和幼兒之間、幼兒和教師之間可以針對審美各自表達、暢所欲言,通過審美欣賞交流,是達到培養幼兒個性、實現師生平等溝通的最佳手段。

3.掌握初步審美技能,提升幼兒審美素養,形成良好的審美觀。“藝術不只要‘看一眼’,更要‘想徹底’。”④幼兒的審美心理活動是從籠統到分化、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從開始的“簡單”喜歡到后期的“為什么”喜歡。整個過程幼兒必須具備一定的審美分析能力,雖然這些分析看起來是“簡單”甚至“可笑”的,但是其分析視角和方向卻應該是符合藝術規律的。

二、3―4歲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指導原則

1.按興趣選擇是欣賞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該讓幼兒用自己的審美偏愛選擇各種物品,鼓勵幼兒在眾多的對象中,以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比如,在區角活動中,同樣功能的玩具,我們一定要提供一定數量,不同的樣式和色彩供幼兒選擇。在幼兒選擇的時候,教師或者家長不要以成人的標準過早規范幼兒。樹立幼兒“獨立”的審美信心比審美水平的“高低”更加重要。

2.充分利用可能的審美素材。要指導好現階段美術欣賞活動,還需要為幼兒創設好有豐富欣賞材料的環境。在幼兒園里面,從建筑的外觀,到幼兒園的綠化、走廊、樓梯等環境的布置,都應該考慮到是否給幼兒提供了可供欣賞的素材。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可以隨處觀察到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并不僅僅局限于日常教學活動。

3.初步嘗試讓幼兒使用簡單欣賞方法。雖然該階段幼兒認知能力和審美經驗有限,但是并不妨礙讓其獲得一些簡單、基本的欣賞方法。比如:讓幼兒欣賞各種花卉時,可以讓幼兒關注花的色彩,以后會對事物的色彩加強關注,就比籠統的只知道花好看、漂亮提高了。同樣的例子,當幼兒關注到老師的提包等物品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幼兒去分析他們的關注點,喜歡顏色?喜歡上面的飾物?還是與媽媽的同款?這些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深層次的審美原理與方法,對幼兒的審美能力啟蒙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4―5歲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指導原則

1.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對美術作品的自我感受。敢于表達是樹立幼兒審美自信心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給每個幼兒表達自己審美傾向的機會。除了用語言表達以外,還可以讓幼兒用表情和肢體動作表現。比如:欣賞戲劇臉譜,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對不同角色臉譜的看法,同時還應該鼓勵幼兒模仿臉譜的不同表情。這些活動的綜合體驗對培養每一個幼兒的藝術感受非常有意義。

2.幫助幼兒掌握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隨著幼兒認識能力的提高,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從美術作品的視覺構成元素上欣賞并評價。比如欣賞梵高的作品《星空》,教師在出示作品后,可引導幼兒觀察作品的線條和筆觸,即對作品的造型的分析,再讓幼兒談論整個畫面用了哪些顏色,即對作品色彩的分析,然后,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還有哪些組成部分,前面有幾棵樹、中間有房子、遠處還有山,面積最大的地方畫的是星星,所以作品的名字叫“星空”,這就是對作品構圖的理解。

3.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欣賞方法。幼兒欣賞美術作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在方法的選擇上可以采用主題欣賞和對比欣賞的方式。主題欣賞是指教師選擇反映同一或接近的主題作品讓幼兒欣賞。比如:對中國戲曲臉譜的欣賞,教師可以將一組不同的臉譜出示給幼兒,讓幼兒感受戲曲臉譜的藝術價值。對比欣賞選擇的作品雖然要求有差異,但是彼此間應該是有聯系的。比如:欣賞彩陶和青花瓷,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對比的方法,讓幼兒分辨兩種不同的陶瓷作品在造型、色彩、材質上的區別。

四、5―6歲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指導原則

1.鼓勵幼兒對美術作品有個性的評價。既然幼兒對美術作品初步有了自己的評價標準,那么教師在組織幼兒欣賞活動中應該以幼兒自主討論為主。在幼兒討論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讓幼兒有序的發言,要求其他幼兒尊重有不同看法的評價。另外,教師要不斷引導更換欣賞角度,比如當幼兒反復關注作品描繪的內容時,教師應該提醒幼兒關注畫面的色彩。這樣幼兒可以對作品更全面地認識,也讓幼兒的審美能力發展得到平衡。

2.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要逐漸傾向于對文化內涵的欣賞。“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提高,受文化約束的榜樣開始起到重要的作用,兒童開始關注那些社會認可的藝術風格。”⑤教師可以準備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讓幼兒歸類比較欣賞,從中體驗文化的差異性。比如:欣賞故宮的建筑和蘇州園林,在教師介紹了兩種不同建筑的用處以后,讓幼兒區別建筑在組織形式、色彩、環境上的差異性。

3.美術作品欣賞活動組織形式的多踴。欣賞活動的教學形式不應該僅僅限于活動室內,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比如,組織美術作品展覽:幼兒展出自己的繪畫作品,并且鼓勵大家相互評價。還可以讓幼兒收集自己喜歡的生活用品,比如鉛筆、橡皮等,以展覽的方式陳列起來。這樣的活動,是鼓勵幼兒運用審美活動建立人際交往的開始,是培養幼兒高尚品味、高雅修養的重要手段。

結語

所有領域中都有出色才能或天資的人,也有特別遲鈍的人,也包括藝術領域。⑥另外,和其他領域的教育一樣,美術欣賞活動也受各種條件的制約。所以按照年齡段來區分美術欣賞的指導,只是為了揭示一種規律,相信各位老師會根據活動指導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合理設計。 (責任編輯:尹雨)

注釋:

①(美)約翰?杜威.藝術即經驗[M]. 高建平,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13:345

②(美)芭巴拉?荷伯豪斯,李?漢森.兒童早期藝術創造性教育[M].鄧琪穎,譯.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13

③ 劉沛,譯.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J].中國美術教育,1998,5:32

④(美)David Perkins.看藝術學思考[M]. 莊靖,譯.臺灣:原點出版,2014:21

⑤(美)格羅姆. 心理學家看兒童藝術[M]. 石孟磊,俞濤,鄒丹,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259

篇4

關鍵詞 剪紙藝術 幼兒園 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4 文獻標識碼:A

Valu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Kindergarten

Carrying out Paper-cut Art Activities

SHAO Wenqi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Paper-cut art has a long history, rich image, color variety, the art of moral conduct rich region in kindergarten activities, meet the needs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Securit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a growing concern today, carry ou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paperwork safety has been questioned, but the art of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ing the value of early childhood coordinated hand movements, aesthetic capacit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erefore,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rom the art of th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so as to render the art of activity to be mo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to eliminate parents and teachers' safety concerns in mind.

Key words paper-cut art; kindergarten; children

1 幼兒園開展剪紙藝術活動的價值

剪紙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的反映和沉淀,通過研究剪紙藝術可以了解古老中國的藝術特色、社會意識、審美取向和剪紙本身具有的使用價值。

1.1 剪紙藝術的學術價值

剪紙在西漢《史記》中就有記載,可以說伴隨了人類2000多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多樣的形式,至今廣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并且隨著國際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剪紙已經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濃厚興趣。雖然剪紙藝術很受歡迎,但很多都是存在于民間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不論是它的歷史、剪紙技藝、剪紙的流派都很零散;對于幼兒園開展剪紙活動的研究,多是集中于對幼兒某一方面能力作用的研究、對具體開展剪紙藝術教育教學活動的研究、對剪紙興趣培養的研究,為幼兒園進行剪紙藝術的理論研究留有很大空間。

1.2 剪紙藝術的藝術價值

剪紙不僅是一種實用的商品還是一種藝術品,它有作者的創作構思、思想感情和意義表達,這些東西的傳達使剪紙作品頓時變得厚重起來,不再是簡單的一張紙。筆者認為在欣賞剪紙作品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構圖。剪紙基本上是在平面上進行的,因此可以從點、線、面等基本因素上分析構圖。(2)造型。對自然形態加工處理、變形夸張,是否改變成有秩序、有規則的形象。(3)技法。剪紙雖然稱為剪紙,實際上還包括“刻”這種技法,以及作者選擇什么材料進行藝術創作,都值得欣賞者細細觀察。(4)類型。作者為了增強欣賞效果和藝術感染力選用了何種剪紙類型,如黑白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分色剪紙、填色剪紙、襯色剪紙、勾繪剪紙、印刷剪紙、折疊剪紙、剪影、撕紙和立體剪紙等類型。

幼兒園開展剪紙藝術活動可以使幼兒對于構圖、造型、技法、顏色的認識更加深刻,不僅為幼兒進一步學習剪紙藝術打基礎,更為幼兒學習其他的藝術(如美術、雕刻)起促進作用。

1.3 剪紙藝術的使用價值

剪紙藝術的使用價值,首先有裝飾作用,只要看到剪紙就會讓人感到喜慶和濃濃的中國味。幼兒的剪紙作品如果與節慶的主題有關,或者顏色選擇喜慶,家長與老師可以把幼兒的剪紙作品作為裝飾貼在窗戶上或懸掛起來。其次,剪紙作品作為一件藝術品或者工藝品為它的作者帶來財富,比如教師可以舉行抗震救災的義賣,不僅為幼兒園與災區的人民創造物質財富,也為幼兒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最后,剪紙作品還可以作為一件藝術品具有收藏價值。也許從藝術的角度看來幼兒的剪紙作品沒有藝術家的作品有藝術價值,但是對于家長與教師,幼兒的剪紙作品是最有收藏價值的,幼兒的作品記錄成長的點滴,這是任何藝術品所不具備的。

1.4 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

剪紙是我國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的民間藝術形式,在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剪梧封弟”的描述。經過魏晉南北朝、唐宋、明清時期的發展,使剪紙藝術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剪紙題材越來愈廣泛,人們開始把其情感和想法甚至是當時的時代特色融入到藝術作品中。剪紙藝(下轉第62頁)(上接第58頁)術成為人們對于中華文化的表達方式,剪紙藝術本身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兒園開展剪紙藝術活動,是剪紙藝術在幼兒園進行文化傳承與創新,因此剪紙藝術在幼兒園中具有文化價值。

2 幼兒園開展剪紙藝術活動的原則

2.1 安全性原則

由于家長、社會對于學前教育重視程度的加深,幼兒園教育的安全性被公眾關注,在幼兒園開展剪紙藝術活動也需要將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在幼兒園開展剪紙藝術活動要教會幼兒如何正確使用剪刀、如何存放剪刀,避免因為不正確的操作傷害到幼兒。其次,教師要選擇適合幼兒的塑料剪刀、圓頭剪刀,在物質上保證幼兒的安全。

2.2 適宜性原則

幼兒園開展剪紙藝術適宜性原則,首先指剪紙藝術要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幼兒的大肌肉群發育較早、比較發達,小肌肉群發展相對落后,教師要根據班級中幼兒的發展水平確定開展剪紙藝術活動的時間,以及剪紙藝術活動難度的選擇。例如,小班有的幼兒使用剪刀會全身緊張,有的幼兒會張著嘴使勁剪,那么教師需要選擇比較簡單的內容,比如練習使用剪刀的空剪活動、剪直線的活動等。其次,剪紙藝術活動要符合幼兒的興趣,剪紙藝術活動受到幼兒的喜愛,幼兒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剪紙藝術活動中。

2.3 教育性原則

幼兒園開展的剪紙藝術活動屬于幼兒園教育的組成部分,因此剪紙藝術活動要符合幼兒園教育目標,具有教育性。開展剪紙藝術教育不僅要鍛煉幼兒剪紙的能力,還要促進幼兒的發展。例如,在幼兒園時期的幼兒基本上屬于動過思維,動作停止則思維停止,剪紙是一種要求注意力集中的活動,在剪紙過程中,既培養了注意力,又發展了思維力,注意和思維對智育非常重要,因此剪紙對智育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4 生活性原則

剪紙藝術活動應該貼近幼兒的生活、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與內容,這樣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與已有的經驗。使幼兒對幼兒園剪紙藝術活動的開展有親切感,更能夠激發幼兒觀察、發現的能力,以及幼兒的創造力。

3 幼兒園開展剪紙藝術活動的方式

3.1 集體教學

集體教學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開展的,以兒童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邊互動活動。集體教學不僅是教師預設目的的體現,也是國家、幼兒園教育目標的體現,集體教學便于將剪紙藝術融入到課程中,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與發展需要。在集體教學中開展剪紙藝術活動,可以面向班級全體幼兒,通過教師集體的統一指導,針對個體的個別指導,有利于幼兒對剪紙藝術產生系統、全面的認識。

3.2 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起源于蒙臺梭利“有準備的環境”,教師按照預設的教育目的創設環境,幼兒自主活動、自主探索的活動形式。在區域活動中開展剪紙藝術活動,可以滿足幼兒個性化的需求,促進自我與個性的發展;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剪紙圖樣,可以剪出自我表達的作品,幼兒的主體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剪紙藝術可以通過教師創設區域環境,營造剪紙藝術的氛圍,使幼兒對剪紙藝術的歷史、種類有更多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謝明英.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人間永不朽――用剪紙技藝啟迪學生智慧[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09.

[2] 俞春曉.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方法與實力[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2).

篇5

幼兒園主題活動正是注重知識的橫向聯系,很好地滿足了幼兒的需求,所以目前很多幼兒園都選擇了主題活動這樣一種教育活動模式。我認為這樣的教育活動模式很科學,但是要想系統、有效地實施,在實際的操作中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幼兒園老師在主題的選擇與開發上不知從何做起。根據我的教育教學經驗,我從個人角度談談幼兒園主題活動選擇的幾點想法。

一個主題它所要表達的是幼兒在這一時間段內所要參與的一系列活動,還有幼兒從中所要獲得的主要經驗。主題是教師選擇組織學習內容、開展教育教學過程、創設教育環境的方向標。

一 主題的選擇可從幼兒、課程和現有的材料出發

1.從幼兒出發

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教師選擇主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要緊緊抓住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的豐富教育價值。如幾個孩子偶爾發現太陽在一天不同的時間里會出現在不同的方向,感到十分奇怪,教師可以抓住這樣的教育契機,一個“神奇的太陽”的主題就產生了。再如,大班幼兒即將畢業,馬上就要升入小學了,陌生的環境會讓他們缺乏心理安全感,從而無法很好地適應小學生活。這時,“快快樂樂上小學”“小學就是我的家”之類的主題,就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小學,對小學集體生活產生親切感,從而減輕他們的焦慮情緒。

2.從課程出發

幼兒園日常的教育活動是緊緊圍繞課程目標開展的,因此我們可以從確定的課程目標中尋找相應的活動主題。如從“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的目標出發,可以圍繞“爸爸媽媽辛苦了”、“我和我的祖國”、“美麗的家鄉”等主題開展活動,讓幼兒了解父母長輩對他們的愛,了解偉大的祖國,了解集體生活,了解家鄉的美,從而萌發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再如,從“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這一目標出發,我們可以選擇“神奇的大自然”“水是生命之源”“我是環保小衛士”等主題,通過這些主題活動,讓孩子了解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從而萌發保護環境的意識。

3.從現有的材料出發

靜下心來,細細整理著孩子們的學習內容和材料,不免會發現這些東西其實是非常有規律的。如“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中國的傳統節日”等,我們完全可以根據這兩條線索來選擇主題,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所在,這是大家普遍正在運用的方法。可是,有沒有很好地抓住突然會出現的內容和材料呢?大部分教師往往缺乏對這些事物的敏感度,從而讓很多主題從自己的身邊一個一個流失。其實,這樣的內容和材料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出現,如今年夏天很多地方下特大暴雨,引發了洪災;班上某個小朋友的爸爸航海回來了;小朋友家長為幼兒園送來了很多大型泡沫等,這些突然出現的內容,完全可以產生“暴雨和洪災”、“航海歷程”、“小小建筑師”之類的主題。我們要時刻注意這些突然出現的內容和材料,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千萬不能讓這些可貴的教育契機擦肩而過。

二 在選擇主題時應進行的思考

了解以上三個主題選擇的出發點還遠遠不夠,因為這其中大部分主題都是教師選的,孩子們沒有參與其中,所以每次我在選擇主題的時候,都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1.這個主題包含哪些教育內容?能引起幼兒在哪些領域的學習?

一個主題涵蓋的領域越廣,越有利于幼兒得到均衡的發展,也有利于教師安排不同類型的活動。如“環保小衛士”和“不亂扔瓜皮紙屑”這兩個主題。雖然它們都可以讓幼兒了解一些保護環境的方法,都是為了讓孩子萌發保護環境的意識,但“不亂扔瓜皮紙屑”只是在一個限定的范圍內開展活動,雖然教師也可想辦法讓幼兒萌發保護環境的意識,但總是不如“環保小衛士”容易擴展:如介紹目前地球資源的不斷減少;帶幼兒參觀環保主題的展覽會;邀請環保專家來園介紹環境保護的方法等。前一主題比后一主題涵蓋的內容更廣,孩子們學到的知識就更多了,教師組織的形式也就更加多樣化了。

2.這個主題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嗎?

一個主題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可以從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進行判斷。凡是幼兒目前關心的、與他們生活相關的問題或事物,他們都會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有些主題并不是幼兒當前關注的,但它與幼兒的發展關系密切,符合該年齡段幼兒的生理發展需要和心理發展特點,也容易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

3.這個主題有哪些教育價值?它能幫助幼兒得到哪些方面的發展?

幼兒園課程要以增進幼兒身體動作、智力、社會情感、語言、創造力等方面全面和諧的發展為目標,因此主題的選擇要能幫助幼兒達到上述的發展。我在選擇主題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一個問題,在很多個有多種教育價值的主題面前,卻不知道選擇哪一個。在不斷的實踐和學習中,我發現其實這并不難,我們可以根據既定的幼兒園教育目標來分析比較,并對照本園本班兒童的發展情況做出選擇,這樣的選擇才是最有利于幼兒發展的。

4.這個主題可行性強嗎?實施的過程中材料容易獲得嗎?是否可以根據主題拓展出一些具體的、幼兒可直接參與的活動?

根據我的教育教學經驗發現,一個可行性強的主題,它所需要的材料一般都是很容易得到的,而且它也很容易轉化成具體的活動,能讓幼兒通過切身體會獲得各方面的發展。

例如“美麗的大海”這個主題,對于沿海地區的幼兒來說是個不錯的主題,但對于內陸的幼兒來說就不是了,因為幼兒無法通過具體的看海活動來學習。可能內陸的老師會選擇一些昂貴的器材來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大海的美麗,但有這么多精力和財力還不如選擇一些能夠達到同樣目標的其他主題。

5.這個主題是否符合幼兒前后的發展順序?

主題活動最大的缺點在于單元之間缺乏連貫性,這種連貫性不僅表現在內容上,而且表現在幼兒的發展上。但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不在于主題內容本身,而是在幼兒前后學習經驗和能力的連貫性上。也就是說,后面的主題活動能否銜接上前面主題活動中幼兒所獲得的經驗和能力。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使課程組織符合幼兒前后的發展順序,這樣的主題才是一個好主題。

6.這個主題的名字是否突出了中心或目標?

一個能突出中心或目標的主題,能提醒教師關注教育活動的重點,同時也能讓家長很好地了解幼兒學習的內容。不過,在命名時,最重要的是符合幼兒的審美情趣,如一個幫助孩子了解常見的水果的主題,可以“水果寶寶”和“我和水果寶寶是好朋友”來做為主題的名稱。

篇6

一、使所有幼兒均能適應的原則

因為幼兒能否適應學前階段的教育,直接關系到以后學校教育的成敗。因此,許多國家特別注意研究每個幼兒的家庭經濟情況、社會地位、父母的職業和文化素養等因素對幼兒的影響,然后根據幼兒不同的經歷、素質、獨創性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自然會提高每個幼兒對教育的適應性。

二、促進思維的原則

幼兒教育一方面要適應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幫助幼兒掌握越來越復雜的思維方法。要多讓幼兒接觸實際,觀察事物,并加以集中、分類、比較。鼓勵幼兒經常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這是一種奠定思考方法基礎的手段。

三、依靠自身發展的原則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強加于人的。幼兒教育只能在幼兒毫無對抗情緒的情況下進行,促使他們自愿地得到發展。因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各種能給幼兒帶來新感受的環境,培養幼兒廣泛持久的興趣,幫助他們從各種感受中獲取新知識。這是幼兒自我教育的動力。

四、重視能力培養的原則

學前階段,應該讓幼兒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周圍五彩繽紛的世界,逐漸豐富感性知識。因而,教師不該把精力放在毫無意義的知識羅列上,而應該明白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注意力、感覺能力、知覺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等。

五、面向未來的原則

今天的幼兒教育不可能給予幼兒解決未來社會問題的答案。但是,教師應該引導幼兒思考,發現并鼓勵他們的新想法,在創造性方法的運用中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

篇7

一、在關注材料“操作性”的同時凸顯“探究性”

雖然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數學區角活動中材料的重要性,并積極選擇和設計各類材料以促進幼兒在操作中獲得相關的數學經驗,但還是存在一些誤區,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比較關注材料的“操作性”,忽視材料的“探究性”。

從圖一“送小動物回家”和圖二“糖果找家”所顯示的材料來看,材料本身的指向性是確定并且是唯一的,即通過操作讓幼兒習得兩個明確的相關數學概念,即“數量對應”和“圖形匹配”。在這樣的區角活動中,幼兒雖然也在操作,但這種操作是一種高結構化的、作業化的練習,顯然,它與區角活動的本質屬性相去甚遠。

所謂區角活動,是教師依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利用游戲形式創設環境、提供材料,促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與材料的互動中進行個別化、自主化學習的活動過程。顯然,它是一種個別化的、低結構化的、過程性的學習活動。從這三個基本特點出發,任何區角活動都應當體現自主性、差異性、開放性、選擇性,都應當關注幼兒自己的發現、感知和體驗,數學區角活動也不例外。

因此,從區角活動的本質屬性來看,教師在選擇與設計數學區角活動材料時只關注操作性是遠遠不夠的,更應關注探究性。探究是一個要求幼兒既動手又動腦,讓思維處于活躍狀態的過程;是一個激發幼兒靈感,發揮幼兒創造性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深入的,非孤立、非斷裂的過程;是一個靈活的、變化的、非機械的過程;是一個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和自主性的過程;是一個結果開放、體現多樣性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選擇與設計數學區角活動材料時,應更多地思考為幼兒提供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多樣性等特點的材料,給幼兒留出足夠的操作和創造空間,以引發幼兒在自主地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感知和理解相應的數學概念。從圖三“我的毛毛蟲”和圖四“蜘蛛織網”來看,教師所提供的活動材料不僅便于幼兒操作,而且有利于幼兒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學習。在圖三“我的毛毛蟲”中,教師提供了大小、顏色不同的圓片和夾子,讓幼兒嘗試做自己喜歡的“毛毛蟲”。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極探究和學習——有的幼兒只是想到了用圓片拼成一條“毛毛蟲”,有的幼兒發現用夾子可以使“毛毛蟲”站起來;有的幼兒用一個大圓片和許多小圓片拼出“毛毛蟲”,有的幼兒選擇用同樣顏色或大小的圓片做“毛毛蟲”,有的幼兒用大小圓片間隔排列的方式做出“毛毛蟲”;有的幼兒做出的“毛毛蟲”是圓片和夾子一一對應的,有的幼兒做出的“毛毛蟲”是一個夾子夾兩個圓片的……在幼兒自我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幼兒體驗或運用了有關數數、分類、排序、對應等相關的數學方法。在圖四“蜘蛛織網”中,教師提供了細繩、扭扭棒、插有安全釘的泡沫板、數字卡等,以讓幼兒嘗試在泡沫板上“織蜘蛛網”。在實際操作中,有的幼兒只是關注將釘子繞滿,有的幼兒能邊繞邊數,也有的幼兒會先選一個數字再按相應數量“織網”,還有的幼兒會設法選擇能繞得長、繞得多的繩子,更有幼兒在多次操作后發現織出的“蜘蛛網”會呈現不同的形狀和圖案……在這樣的探究和操作中,幼兒獲得了關于數數、對應、單位、估算、空間認知等多方面的經驗。

操作是幼兒早期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僅有操作是不夠的,尤其是僅僅滿足于鞏固、練習、強化的操作是不夠的。筆者認為,數學區角活動作為一種開放性、低結構的活動樣式,更需要讓幼兒進行開放式的探究性操作,而不是封閉式的練習性操作。

二、在遵循“兒童在前、教師在后”原則的基礎上體現材料的“引導性”

如果說材料的“探究性”規定了材料的操作空間和創造空間,并能保證幼兒與材料充分互動,那么材料的“引導性”則能預示材料的操作范圍和創造邊界,以保證幼兒在探究中獲得更有價值的發展。所謂材料的“引導性”是指教師在設計材料的過程中能根據教育目標以及幼兒的個體差異在材料中隱含或預示幼兒操作與探究的方向,促使幼兒在自我探究式的學習中獲得更有價值的體驗和發展。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里的“引導性”有一個基本前提,即必須遵循“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原則,也就是說,教師應當首先滿足幼兒對材料的探究和操作體驗,然后在觀察幼兒探究和操作的基礎上,分析并找到材料與教師所期望的活動結果間的關聯,并將這種關聯轉換成一種內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線索”,使幼兒后續的探究和操作能順著這個“指路線索”更有價值地展開。

如在投放“數字拼板”(見圖五)初期,教師觀察到幼兒在探究和操作時沒有關注到材料是可以用來拼數字字形的,于是就將材料的投放方式作了一些調整,如圖六所示。這樣材料的“引導性”就體現出來了,即教師用長條形板直接拼出數字字形,給了幼兒一個操作上的“指路線索”,讓幼兒意識到這個拼板是可以用來拼數字的。當幼兒再次拿到如此擺放的材料時,他們一下子就在拼板和數字之間建立起聯系,接著也就會自然地用這些拼板去拼不同的數字字形。同樣,當發現幼兒拼數字時有一定的隨意性、偶然性,不能拼出所有的數字字形或拼出的數字字形有錯誤(如左右方向顛倒)時,教師又適時增加了分別為紅色和綠色的兩種小本子(如圖七,紅本子上有0~99中的數字共20組,其中包含0~9的所有字形;綠本子則是一本空白本子,可供幼兒記錄除紅本子上的數字之外自己想到的其他數字)。這樣的材料隱含了教師的“引導性”,凸顯了一條材料操作的“指路線索”:它一方面可以使幼兒在操作中接觸到所有的數字字形,另一方面可以讓幼兒自主地拼搭數字并加以記錄,同時給了幼兒再現和表征數字的機會。在這樣的區角活動材料的選擇與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始終是以“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為基本原則的,即通過觀察幼兒的探究和操作行為,積極思考怎樣通過材料間接體現“引導性”,以使幼兒的探究和操作學習更自主、更有教育和發展價值。

三、在設計和自制材料的同時選擇一些開放性、游戲性強的成品材料

數學區角活動材料的選擇與設計這項工作對于教師而言是極具挑戰性的,它遠比設計一個集體活動的教具要難,因為它需要同時具備教育性、游戲性和開放性。

篇8

一、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對幼兒進行自主性的培養

我發現,在中國,對于大多數幼兒來說,從小就受到父母比較多的呵護寵愛,生活技能基礎較差。因此推廣幼兒生活技能計劃,包括針對幼兒的生活技能訓練,是幼教環節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這一點在初入園的幼兒身上表現的最為明顯。

在帶小班時,大部分孩子都不會自己穿衣服,戶外活動前穿衣服總要老師代勞,這樣一來,既浪費時間又使幼兒養成了一種依賴性,不利于他們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樣才能使這些孩子自覺又輕松的學會這一基本技能呢?我嘗試過手把手的教他們,但效果不明顯,幼兒也很不情愿自主學習,于是我試著將穿衣服的步驟編成一首有趣的兒歌,同時配有清楚的圖解,并把它作為專門的一節課去教授,在課上,我邀請了大班的小朋友為幼兒做穿衣服表演,表演同時配以兒歌講解,如:“捉領子,蓋房子。小老鼠鉆洞子,執拗執拗上房子。”小朋友聽了兒歌非常感興趣,親自跟著老師的指點和圖解的提示學習穿衣服,這樣就輕松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二、組織幼兒集體教育活動時進行自主性的培養

我國幼兒園教師及家長普遍對幼兒保護過度,這樣極大限制了孩子的發展空間,使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及創造力。3~6歲是人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給幼兒一個自由的天地,對促進幼兒各方面的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同中小學一樣,幼兒教育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集體教學,但我們的教育特點強調的是讓幼兒在游戲中,自愿主動的學,要順應他們的認真規律,試想讓幼兒規規矩矩的做好聽老師講課,或讓幼兒一味的按照老師自己的想法來做,這樣既束縛了他們好動的天性,不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這種方式不可取,幼兒的學習特點與青少年相比有顯著區別,可概括為:“好奇、好想、好問、好動”,這分別來自于他們的四種心里潛能:“觀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創造力,只有達到這些心里需求,才能讓幼兒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在實踐工作中,我發現幼兒對音樂課的接受相對困難,于是,我做了如下嘗試,首先,對幼兒學習記憶歌詞速度慢,時間長上作出改進。針對幼兒先天具備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授課前我為幼兒設定歌曲的主人公,請幼兒圍繞設定的主人公編歌詞,對幼兒的思路做簡單引導,讓他們抓住重點區描述,比如:為小雞編歌詞必然要想到小雞怎樣叫。它有什么樣的代表性動作、獨特的本領等。我在認可他們自己創編成果的同時,對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也稍作改動,這樣,一首由幼兒親自參與創編的歌詞內容就產生了:“小小雞,嘰嘰嘰,東跑西跑捉蟲子,嘰嘰嘰嘰嘰嘰。”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大的肯定了幼兒的成績,從而調動了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幼兒不需要教師范唱就能跟上樂曲自由的演唱,這樣,一項平時不易被幼兒接受的學習內容,在短時間內達到了教學效果,孩子們再也不會覺得上音樂課枯燥乏味了。

三、把握幼兒紀律與培養自主性的度

集體活動中,孩子才是活動的主體,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我們不應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教師出于保護意識而不讓幼兒做這做那,這樣就不可能學會自我保護,也得不到自我鍛煉和體驗的機會。再有孩子稍遇到一點不明白的問題,老師們就義不容辭的出手相助。結果孩子不用動腦,無須思考就順利地解決了問題。試想孩子的難題都被老師率先解決了,孩子沒有思考的時間,沒有探索的機會,沒有戰勝困難的體驗,只能坐享其成,是一個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那么,他的自主性、想象力、創造力、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何處培養呢?

篇9

泉州市刺桐幼兒園陳悅

一、作品及來源

1. 歌曲(樂曲)的名稱與譜例(打印、抄寫或者照片格式均可)。

老安公

老安公哎喲老安公,

今年算來八十統。

身軀看來真健康,

厝內歹志會斗摸。

舉筆會寫又會講,

有人問他吃啥補?

安公笑笑共你講,

平時若是愛勞動,

身體就健康康。

2. 音樂來源介紹(如果是采風來的,介紹民間音樂家的具體情況;如果是資料收集的,介紹資料的來源)

二、作品分析

1. 審美特點

老公安歌詞淺顯易懂,工整簡短,朗朗上口,歌詞內容又適合小班幼兒生活水平;旋律舒緩,跨越音域符合小班幼兒歌唱水平,所以選擇該歌曲作為歌唱、韻律活動的素材。讓幼兒感受歌曲的結構美、韻律美,通過感受與欣賞,激發幼兒對閩南歌謠的興趣,萌發對美的感受和體驗,用心靈感受美、發現美,用肢體表現美創造美。

2. 文化意蘊

歌謠傳唱了老安公身體好的原因是因為常鍛煉,向小朋友們傳遞了運動與健康的理念。閩南歌謠反映著閩南人生活的氣息與活動、娛樂方式,它通過其特有的習俗、精神價值等,維護國家的統一,文化的傳承。不僅可以讓孩子們感受閩南古時候音樂的結晶,又能夠讓幼兒傳承閩南音樂文化的民族精神。

三、幼兒園運用分析

1. 該作品運用于幼兒園的適宜性以及途徑、形式等分析

(1)為什么選擇該作品運用于幼兒園

閩南童謠優美動聽,通俗易懂,簡單易學,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既是一份寶貴的文化資源,又是一種難得的教育資源。挖掘本土資源進課堂,讓寶貴的文化資源得到傳承與弘揚。老公安歌詞淺顯易懂,工整簡短,朗朗上口,歌詞內容又適合小班幼兒生活水平;旋律舒緩,跨越音域符合小班幼兒歌唱水平,所以選擇該歌曲作為歌唱、韻律活動的素材。

(2)適宜運用在幼兒園哪些類型的活動中:歌唱、韻律

(3)適宜運用的活動形式:集體教學、戶外韻律操等

2. 幼兒感受、理解、想象與表現該作品的重難點

篇10

關鍵詞:幼兒;認知能力;色彩啟蒙

1 以幼兒認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色彩啟蒙教育的內容

“色彩”這兩個字眼對于人們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的了解色彩、知道色彩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不同的色彩給人的心理刺激不同,左右人的知覺、情感,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活潑或抑郁、興奮或沉靜、輕松或沉重。幼兒生活環境的色彩與其智力發展、個性發展、情緒好壞等有著極大的關系。

幼兒時期正是處于認識世界,了解大自然的起步階段。幼兒對一切鮮新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幼兒最初是通過顏色、形狀、聲音等感觀刺激直觀地感知世界的,孩子們沒有更多的顏色概念,也不能區分各種各樣的顏色,只是單純喜歡鮮艷、艷麗純度比較高的色彩。然而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前庭功能不斷完善,其大腦皮層通過六感來綜合攝取外界信息,在大腦中進行整合形成“感覺”。這種感覺使得幼兒對顏色的區分更加明確化,對顏色的興趣也在漸漸地發生變化,開始有了各自喜歡顏色和討厭的顏色。

學齡前幼兒尤其對色彩艷麗的顏色及形狀有趣的搭配更能引起其強烈的興趣,激發其探索的欲望。在涂畫學習中認識色彩是一種不可抵擋的誘惑。由于幼兒通常有很好的直觀映象記憶,并對色彩明亮、鮮艷的東西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所以在這一時期關注孩子的色彩心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智力發育。

在繪畫中,兒童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題材多樣的。兒童畫的畫面整體明亮、鮮艷,給人以活潑跳躍,分外醒目的感覺。從孩子們五光十色、色彩斑斕的畫面中不難看出,兒童對周圍事物天真而又充滿熱情的感受,反映了孩子們稚嫩而又無限的想像力。我國臺灣的鄭明進先生在其《怎樣了解幼兒的畫》中認為:通過兒童畫可以發現兒童的性格。例如心情愉快、活潑時,用色豐富且傾向于明朗的黃、紅、粉紅、黃綠等。色調而在憂郁、煩悶、不安時用色較少且傾向于黑、紫、暗綠等色調。 兒童繪畫是突顯幼兒天真爛漫的心靈的圖像,也是幼兒在成長中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從繪畫中多少可以看出兒童發展人格特質、自信心、人際關系、情緒反應等情況,可以尋找出兒童心理發展的蛛絲馬跡。

2 以幼兒認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色彩啟蒙教育原則

2.1色彩啟蒙教育的直觀性原則

(1)色彩語言的視覺直觀性。色彩具有直觀性,直接影響著人的情感。在幼兒期,由于言語能力還比較低下,所以幼兒獲得的信息主要是通過視覺獲得的形象信息。幼兒時期的孩子所做的畫作,包括的內容廣泛,題材多樣。不論是國外兒童抽象、夸張的繪畫手法,還是國內幼兒所創作的細致精美的裝飾畫,其共同之處是在色彩的運用上都是以紅、黃、藍等豐富奪目的顏色為主,畫面整體明亮、鮮艷、給人以活潑跳躍分外醒目的感覺,這正是孩子們畫畫的主要特點,也是兒童畫較之成人畫作不同之處。

(2)物體形態的觸覺直觀性。當孩子們對色彩有了濃厚興趣時,帶幼兒開展了一系列填色、涂色活動。在活動中,將孩子們最喜愛的動畫形象復印后,請孩子們自己涂色。由于這些是其自己最感興趣的形象,孩子們涂起來格外仔細、認真。在初次涂色時,絕大多數幼兒涂不均勻,畫面比較亂,為使幼兒涂色能力有所提高,有意識地教幼兒按照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有規律的涂色方法。或者準備一些彩色的紙板,用剪刀剪成小塊,讓孩子用各種顏色的晾曬衣服時用的夾子,夾住同樣顏色的紙板。諸如此類的教育方式方法還有很多,用幼兒感興趣的物體形象作為教育的輔助方式,讓孩子愿意動手去接觸面前所有的顏色,既培養了孩子們的色彩感覺,又訓練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

2.2 色彩啟蒙教育的啟發性原則

(1)遵循幼兒認知發展規律。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和幼兒辨色能力有關。有關心理學研究表明:4 歲左右的孩子已能正確辨別各種基本色即紅、黃、藍、綠,但在辨別一些混合色(橙、紫等)的時候往往會犯錯誤。孩子們不能正確而鞏固地把顏色的名稱聯系起來,也不能很好地區別各種顏色的色度(如藍和天藍、紅和粉紅)。而從 5 歲―6 歲開始,在教育的影響下,孩子們能基本辨別混合色,顏色和名稱能鞏固地聯系起來,細微地區別各種色調的明度和飽和度的能力也逐漸發展起來。

幼兒繪畫時的用色,是印象色,不是寫實色;是簡單的顏色,不是復雜的顏色;是色的符號,不是色的真實。因此幼兒的用色是初級的,而不是科學的。因為兒童對客觀的復雜、真實色彩不具備科學的分析力,對色彩中的細微的中間色、過渡色和混合色給以理解、比較和分辨,其關鍵不在其視覺機能,而是受其智力的約束,因此,過早地讓兒童面對實物寫生,承擔起其智力難以承受的真實色彩的表現能力,是不太實際的,也不符合幼兒心理的奢求,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2)維護色彩教學基本前提。教幼兒畫畫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更不是培養專業畫家,從美育的角度來看也僅僅是啟蒙教育。因此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以小學生或成人的繪畫技法來教幼兒,更不能過多地讓幼兒臨摹各種各樣成人畫,否則不僅無助于幼兒感知客觀現象,無助于提高他們的觀察力,甚至會遏制幼兒智力的發展。

在年齡、教育方法等都相同的情況下,幼兒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每個幼兒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特色,并且喜好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潛能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幼兒對色彩感覺非常敏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后,會使用飽滿的色彩進行繪畫。有的幼兒的記憶力非常強,可以借此優勢加以利用,多從記憶圖案、色彩、形狀、造型方面進行練習。教學實踐證明,要先清楚地分析幼兒的個性特點與潛能,因材施教。先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和多動筆的好習慣,不要抹殺孩子們特有的、與生俱來的潛能,要多留意和發掘幼兒各自的長處,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方式給予幼兒最好的幫助。每個人的亮點各不相同,只要發掘出其亮點,加以活用,就能使之形成獨特的個性特點和自身優勢,挖掘出幼兒在色彩方面最大的潛能。

2.3 色彩啟蒙教育的發展性原則

在認知結構中,最基本的單元叫做“圖式”。從功能上來講,圖式是指能幫助人們知覺、組縱、獲得和利用信息的認知結構。圖式是認知結構的一個單元,一個人的全部圖式組成一個人的認知結構。 遺傳圖式是圖式在人類長到進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以這些先天性遺傳圖式為基礎,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及機能的成熟,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通過同化、順應及平衡化作用使圖式不斷得到改造,認知結構不斷發展。初生的嬰兒,具有吸吮、哭叫及聽、抓握等行為,這些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是嬰兒能夠生存的基本條件。這些行為模式或因式是先天性遺傳圖式,全部遺傳圖式的綜合構成一個初生嬰兒的智力結構。在兒童智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圖式。知在認知運動階段,其圖式被稱為培知運動圖式,當進入思維的運算階段,就形成,運算思維圖式。

3 以幼兒認知能力培養為目的的色彩啟蒙教育方法

3.1 啟發性色彩啟蒙教育

幼兒往往有很好的直觀映象記憶,并對色彩明亮、鮮艷的東西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在幼兒園里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小班幼兒用喜愛的色彩畫線條、畫圓圈,雖然沒有創造什么形象,但孩子們仍樂此不疲。這是因為孩子們對色彩產生了一種情緒表達的需要和欲望。根據這一特點,可以在小班的吹畫活動中鼓勵幼兒在畫紙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顏色水,再用吸管從不同的方向吹,畫面上的顏色相互流淌融合,創造出色彩斑斕的圖畫,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幼兒認識基本色,再辨別較多的色彩,培養幼兒對色彩的興趣。在中班的染紙活動中,教幼兒將宣紙折疊成形狀后,用紙角蘸色,由于該紙的吸水性強,顏色就自然滲透到里面去,這樣就出現暈染的藝術效果,重復蘸取不同的顏色之后,色彩相互滲透,出現了有趣的色調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認識色彩的冷暖、深淺、明暗、強弱的不同,繼而認識調配色。在大班的噴灑印畫活動中,先讓幼兒在白紙上覆蓋不同形狀的紙片,用裝有顏料水的噴霧器噴灑整張白紙,不同顏色交替噴灑到紙上,顏料相互混合就產生色調變化的效果,當揭開覆蓋在上面的紙片,就顯現出留有空白的各種圖案。這種種趣味玩色活動都能激發幼兒對色彩的強烈興趣,從中還能讓幼兒了解三原色及間色、復色產生的過程,從而使幼兒更好地感知色彩豐富多樣的變化。

3.2游戲化色彩啟蒙教育

認知能力是幼兒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知識的積累有著直接的關系。認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等,認知能力也是將來生活和學習所必備的能力,從小培養和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非常重要,游戲,是培養孩子認知能力的最佳方式。

我國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康靈敏教師在《色彩教學對幼兒審美能力培養的作用》中也寫道“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話的形式。由于孩子們所處的成長階段,都喜歡玩游戲。因而,在游戲中,教師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些色彩游戲。”

美術活動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是孩子們用來表達自己內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開展游戲化色彩教學活動符合兒童發展特點,能促進兒童形成良好的個性,并使兒童的智力得到發展。

幼兒時期的孩子們正處于一個形象思維極其豐富的階段,都有著不同于成人的想法。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是由各種色彩組成的,而這些更多的是在美術活動中一一展現出來的,特別是孩子們的感受力,創造力及表現力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從誘發興趣,啟發思路,激發創造力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兒童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讓孩子展現生命之美,運用其特有的繪畫的形式,突發的內心世界的美麗。

3.3故事性色彩啟蒙教育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前兒童的思維正處于由直覺思維向形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期,特別是幼兒園大班的兒童,其思維活動往往要依賴一定的實物和動作的支持,直覺思維的特點十分顯著。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和言語的發展,一些幼兒也開始借助于頭腦中已經形成的表象和概念,進行簡單的判斷和推理,表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和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運用更好的教育方法,配合幼兒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在現如今的幼兒美術課堂上,對于學齡前幼兒來說,游戲教育方法是最直接的教育方法。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即培養了幼兒的興趣,又潛移默化的加強了幼兒對于色彩感覺的培養。但是反過來講,幼兒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玩的過程,這是一個在玩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知識補給的過程,如果把握不好“玩”的度,那么幼兒美術課堂就成了沒有發展性的課堂。每一個色彩游戲的實施,都是搭配著一定的故事性來進行的。

一位美學家曾經這樣說:“欣賞兒童畫要用童眼去看,童心去品味”。一條線在孩子的心中可能是條河也可能是一只鳥。假如人們不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就無法讀懂孩子們的作品。兒童在進行每張兒童畫的創作時,其內心里都有著和這幅畫相對應的小故事,因為孩子們的智商發育還不夠完全,只會按照自己的內心去想象,去給自己的畫搭配故事,這就是為什么在面對孩子們的畫作時,人們有時會顯得一頭霧水,不理解畫面所表達的意義,但是作為創作者的兒童,卻能講出自己創作的原因和畫面中所要表達的故事性。這就是孩子的畫,是孩子心中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孩子自編自導,自圓其說并樂在其中。因此,面對兒童的繪畫作品時,欣賞者也要做好聽眾,用心去傾聽孩子們“談畫”,引導孩子們暢談自己畫中所表達的內容,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兒童畫的奇異想象和詩情童趣,往往會因為技法上的幼稚而被成年人所忽略和忽視,但只要人們認真地傾聽孩子們談畫,就常能發現許多被人們忽視的美。也只有用心的地傾聽孩子們談畫,人們才能真正看懂孩子們的作品、讀懂孩子的內心,也才會讓孩子們在眾人的褒獎與肯定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幼兒時期的孩子們正處于智商發展的重要時期,色彩不但能夠培養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并使之的得到一定的提高,還能通過游戲中的故事來培養孩子們各種道德品質的建立。在色彩教學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對孩子們進行繪畫方法和主題繪畫要求的指導,讓孩子們按照要求進行繪畫,不僅培養了孩子們在學習中按照老師要求學習的態度,還為以后的各種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是由于孩子們對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再加上故事中所包含的的內涵如此豐富,所以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這個契機,充分利用故事的教育功能,讓故事發揮出更大的更有效的作用,在故事中生動的理解色彩、認識色彩、了解色彩。

參考文獻

[1]胡愛萍.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探析幼兒空間色彩設計[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