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病區環境管理范文
時間:2023-06-15 17:4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院病區環境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病房環境;管理;優質服務;效果
病房是實施醫療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 其環境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醫療質量。近年, 我科為了提高護理優質服務效果,開展病房環境管理, 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一般資料
我科從2010年1月至今開展優質護理模式病房,現有病床56張,將其劃分為兩個責任組,每組分別分管28張病床。兩病區布局相同, 主要功能區包括護士站、治療室、檢查室、搶救室、病室、貯藏室、醫生辦公室、值班室、更衣室等。采用優化病區環境,提高了優質服務的滿意度。
2.方法
2. 1對病區環境管理存在問題進行調查
2. 1. 1 病區環境管理分層次管理不到位, 沒有按照使用頻率進行分類放置。如血壓計、聽診器、心電圖機、各種化驗單, 治療車未放置在方便取用的工作區。
2. 1. 2物品標識不明確, 沒有定位、定量放置。如常用口服藥、注射藥品應在放置櫥內, 有明確標志, 每一種物品未按需求量設立相應數量, 固定統一基數, 有些備用藥物長期不用導致過期, 造成浪費。
2. 1. 3專人負責不到位, 科內工作區域未指定專人負責。如主任辦公室、醫師辦公室、護士辦公室、更衣室。
2. 1. 4物品使用后放置歸位不規范。未設立用量較大物品的專用位置, 如各類病歷應用的病歷專用表格、護理表格、檢查申請單等。
2. 1. 5物品使用不注重環保, 存在浪費。領用的一次性物品未按時間先后應用、不注重有效期, 存在物品過期浪費。
3.實施病房環境管理
以優化病房環境管理目標, 實現病房醫療活動安全、方便、快速、有效。根據我科特點, 確定必備醫療設備和物品, 根據不同用物的日常用量確定周轉基數, 整理不必要的物品、設備、文件。整理原則: 在保證病房物品有效供應的前提下, 盡量減少病房內不必要的物品。
3. 1重新劃分物品放置區域
按照物品使用的頻率重新劃分放置區域, 如使用過的表格、交班本等, 放回庫房存放。正使用的記錄本、表格等保存在工作區域易取用處; 血壓計、聽診器、治療車等放置在工作區附近; 筆、聽診器、手表等隨身攜帶。私人物品施行一人一柜, 集中放置。設立環保回收箱, 注重循環再用[1]。將沒有保留價值的紙張集中在一起, 當草稿使用。
3.2 .施行專人專項物品負責制
按照班次的安排分配病房環境管理區, 如辦公桌護士負責護士辦公室的衛生, 所有表格的分類管理和計劃領用物品的放置和標識有明確的記錄; 治療班護士負責建立一次性物品的分類放置, 設立明確標識, 口服藥( 蘭色) 、注射藥有固定的清點記錄本; 搶救物品、儀器、搶救車專人負責制, 每位護士專人負責制, 定時清潔、保養儀器, 測試性能完好, 有記錄; 小夜班護士負責更衣室、休息室的每日衛生清潔; 醫生辦公室、主任辦公室由每日值夜班醫生負責每日清潔。
3.3 .常檢查, 勤自律
每日下班前15 分鐘, 每個人對當班的工作進行回顧, 物品擺放歸原處, 標識不完整的進行整改, 清點物品不符合基數的及時補充。每班交接時注意工作場所的清潔、物品的放置, 備用藥品的清點, 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3.4有序整潔
護士站、醫生辦公室保持桌面整潔; 更衣室內個人用品全部放人衣柜; 治療室、檢查室內的物品除符合無菌及消毒隔離要求外, 還需按一定次序放置, 并養成用后放回原處的習慣; 將病人及家屬的私有物品放人床頭柜或衣柜內, 床頭柜上放置與醫療有關的物品; 貯藏室內不同種類的物品分類放置, 并做好標簽。
4 .效果
4.1 . 規范了病區環境管理病區物品的分類, 定點放置規范, 標識清楚, 基本達到目視管理的要求,營造了一個安全、整潔、舒適、高效的工作環境。
4.2 . 提高工作效率 30 秒內能準確找到所需物品, 減少工作失誤,保證了醫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5.討論:
病房環境管理的目的是為病人和醫護人員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醫療環境和工作環境, 為醫療安全提供幫助。我科對科室環境進行規范化管理后, 實現了人、物、場所的有機組合, 改善了工作環境, 使病房環境更加整潔、衛生, 工作流程更加有序, 保證了病人的醫療安全。對病房內的物品按使用頻率分類放置, 使物品取用更方便、快捷。實行病房環境規范化管理后, 縮短了取用物品的時間, 提高了工作效率, 為搶救病人贏得了時間,降低了醫療安全隱患。病房的工作評價最終是以病人是否滿意為標準的, 開展病房環境管理使病房的護理工作更加有序, 醫療質量得以保障,病人滿意度提高。
現代醫院需要不斷的提升來面對市場經濟的競爭。擁有優美的環境,優質的服務,精湛的技術,才能擁有信譽和病人[2]。通過開展病房環境管理,輸液治療室及病區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舒適的環境,溫馨的服務,提升了病人及家屬對科室和整個醫院的印象。而一流的環境,一流的服務,一流的管理必然吸引更多的病人[3]。這樣形成的良性循環,必將推動整個醫院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玲,.5S管理法在手術間物品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08(2):97-98.
篇2
關鍵詞:ICU病區;醫院感染;危險因素;護理對策
醫院感染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重癥監護病房(ICU)因其集中疑難危重病例進行病情監測和積極治療,其醫院感染發生率比普通科室高,是醫院感染重點監控單位。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12月我院ICU住院患者219例,其中男152例,女67例,中位年齡41.5歲。
1.2研究方法 參照2001年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分析醫院感染情況。
2 結果
2.1發生醫院感染41例,感染率為18.72%,其中男36例,女5例。
2.2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主,占醫院感染的90.24%,其次為皮膚軟組織感染,為4.88%,較少見有泌尿及消化系統感染(表1)。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見。通過病原體分析,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列于3位,分別占51.4%、29.7%和21.6%,另外真菌感染也有不小比例,為16.2%。二重以上的感染比率較大,多數患者有2~3種病原體感染同時存在。
2.3分析ICU病區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發現,侵入性操作中以留置導尿管、深靜脈置管和呼吸機比率最高,在各危險因素中,以氣管切開、呼吸機及廣譜抗生素使用醫院感染發生率最高。氣管切開后發生院內感染為78.95%,遠遠高于其他危險因素所引起的院內感染(見表2)。
3 討論
3.1高危易感因素 有報道,ICU醫院感染發生率為20.0%~30.0%[1],分析與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較多及大量使用廣譜抗菌藥物等因素有關。ICU醫院感染以呼吸道為主,分析與ICU患者多長時間臥床,患者大多數處于昏迷狀態,喪失咳嗽能力,氣道分泌物排除困難,加之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治療中器械污染和交叉感染等有關。
各種有創性技術的應用,如氣管切開、動靜脈留置管、留置導尿管、各種引流管、氣囊漂浮導管等破壞了機體的正常防御機能,為細菌侵入打開了門戶,尤其是氣管切開,破壞了呼吸道屏障,削弱了氣道纖毛的清除能力和咳嗽反射,細菌隨著導管進入下呼吸道并易于吸附并定植于此繼發感染。氣管切開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時,也損害了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再加上如果消毒滅菌操作方面疏忽,留置導管時間過長,氣道護理不當,都極易導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2]。
呼吸機在危重癥患者的搶救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但Fagon等[3]曾報道,機械通氣時間每延長一天,發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將增加1%。因為呼吸機的通氣管道結構復雜,且徹底為機器內部管道消毒滅菌較困難,加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對呼吸機管道的污染等為細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使呼吸機成為院內交叉感染的源頭。
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可導致菌群失調,廣譜、高效抗生素的應用可通過抑制某些產生抗念珠菌物質的腸道革蘭陰性菌等途徑促進真菌感染的發生[4]。留置導尿也是醫院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但留置導尿、深靜脈置管及胸腹腔留置引流管因為在操作時嚴格無菌操作,加之較易護理,在調查的患者中繼發感染發生率較低。
3.2護理對策
3.2.1加強ICU的環境管理,嚴格執行病室消毒隔離 定時通風,保持ICU室內適宜的溫濕度,分開安置感染和非感染的患者;切實做好地面、物品表面清潔及床單位終末消毒工作,特別做好吸引、吸氧管道的更換消毒;合理控制家屬探視。
3.2.2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加強呼吸道護理 醫護人員操作前后需認真、徹底、有效的洗手;熟練掌握操作技術,在搶救治療護理操作中,應注意嚴格無菌技術;氣管切開、氣管插管患者的吸痰用具需專人專用,吸痰盤24 h更換消毒1次,氣管內套管每4 h煮沸消毒1次,外套管在氣管切開處竇道形成后每周清洗消毒1次。氣管切口周圍皮膚要保持清潔干燥,切口敷料每天更換,有污染時隨時更換;呼吸機連續使用時,每3~7d更換1次呼吸機管道,并進行嚴格消毒,遇管道污染較嚴重者增加更換頻次;掌握正確的吸痰技術,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有條件時定期做痰液細菌培養;機械通氣時,注意導管氣囊的充氣量,使導管固定妥當,避免導管滑動加重氣管黏膜損傷或口腔分泌的倒流;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濕化,使痰液及時充分排出。
3.2.3配合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長時間使用廣譜抗生素易導致真菌感染,因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喪失呼吸屏障功能及吸痰等操作使真菌感染主要發生在呼吸道,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必須嚴格把握抗生素使用指征,最好根據藥敏選擇抗生素,病情好轉后及時停藥;避免濫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掌握合理用藥知識,注意觀察患者病情和藥物使用后反應,明確給藥方法,按規定時間給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療效,及時合理抗真菌治療。
3.2.4加強留置導管護理 嚴格掌握留置導管的適應證,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避免損傷黏膜、組織,盡量縮短留置導管時間,確保導管連接緊密,密切觀察置管處皮膚、黏膜有無紅腫熱痛,加強局部護理。
參考文獻:
[1]李雙玲,王東信,吳新民,等.外科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和相關死亡危險因素[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5):503-507.
[2]黃先永,沈洪,張志強.危重患者急診搶救中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9,9(1):24-26.
篇3
2人力資源管理管理的關鍵是管人,成功的醫院都是以優秀的員工為基礎。高玲將PDCA循環引入到手術室低年資護士的工作質量管理中,經過兩年的實施,該院手術室低年資護士的質量管理工作達到了標準化、流程化,效果明顯。任定玉將PDCA循環管理方法運用在護理繼續教育管理中,調查和分析護理人員對護理繼續教育的需求和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訂護理繼續教育項目并實施該項目,同時做好效果跟蹤和信息反饋、總結經驗、循環反復,不斷提高繼續教育質量。結果顯示運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后護理人員對繼續教育質量滿意度、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和整體護理質量均較實施前有明顯提高。
3護理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醫療機構管理的永恒主題,是護理管理的重要內容。孫樹英將PDCA循環法運用在門診急診輸液安全管理中,調查PDCA循環法施行前后輸液相關安全事件發生率、護士依從性和患者滿意度,結果顯示PDCA循環法施行后,門診急診輸液相關安全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護士依從性及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莊素芳等實施了護理隱患查找制度,并運用PDCA管理方法對查找出來的隱患進行原因分析,就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進行持續質量改進,明顯降低了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率,減少了患者投訴,增強了護理人員對風險的識別和應對能力,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
4院內感染管理楊小燕通過設計隨機對照試驗來觀察PDCA護理管理程序對控制白血病患者PICC感染并發癥的影響,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PICC導管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PDCA護理管理程序進行PICC導管護理,在計劃階段對既往PICC患者的護理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制訂初步的護理計劃;實施階段為PICC的患者進行相關知識教育,護士按照護理計劃為患者實施護理;在檢查階段護士每4周及在患者PICC導管停止使用后進行檢查,評估護理效果及護理不足;在處理階段護士鞏固已取得的護理效果,將未解決的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結果顯示護理組導管感染性并發癥的發生率和非感染性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蔡珺將PDCA循環管理運用于手術室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分析和討論可能影響手術室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原因,確定階段性的主因,制定相應的整改計劃;組成監控小組科學規范地進行監測,將結果報告并反饋;對于所發現的問題分析原因并商定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對于成功的經驗予以標準化,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解決。結果顯示,在導入PDCA循環后手術室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明顯加強,管理質量顯著提高。
5臨床護理帶教管理沈立燕在斷指再植的護理實踐教學中使用PDCA循環,參照PDCA循環的4個階段實施教學計劃,比較實施前后教學質量的差異。結果顯示應用PDCA循環后,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績有了明顯提高。張紅艷等為了比較PDCA指導下的臨床帶教方法與傳統臨床帶教方法對護理臨床帶教教師有效性的差別,將護理實習生和帶教老師作為試驗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分別采用傳統臨床帶教方法和PDCA指導下的新臨床帶教方法,學生在出科時用有效臨床帶教教師特征評分表為自己的帶教老師打分。結果顯示試驗組的護理臨床帶教教師有效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PDCA指導的新帶教方法有利于提高臨床護理帶教教師的帶教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6病區環境和物品管理病區環境管理是醫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醫療環境對患者的治療有積極的影響。在病區衛生工作中,病區衛生員承擔了很大一部分工作。但由于衛生員文化程度低,培訓接受能力差,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比較嚴重的醫院感染的隱患。陳正瓊等針對此情況對病區衛生員采用了PDCA循環管理法。PDCA循環法實施兩年后,衛生員工作質量合格率比實施PDCA循環管理法之前有大幅度的提高,病區環境有了很大改善。醫療廢棄物是病區重要的污染源,熊雅等運用PDCA循環法規范醫療廢棄物的管理,運用PDCA循環法對醫療廢棄物的來源及護理人員進行評估,建立、健全管理監控制度,規范操作流程,嚴格分類、標識、終末管理。結果顯示護士的環境意識、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得到了提高,減少了對病區環境的污染。
7其他PDCA循環法在健康教育管理方面也有良好的應用價值。黃小蘭等將PDCA循環運用在齲齒兒童健康教育中,采用問卷形式調查患兒的健康教育效果和家長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結果顯示運用PDCA循環法后,患兒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患兒行為的改變程度、家長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高。除了在上述護理管理領域的應用,PDCA還被用于護理科研的管理,以促進護理科研的發展。
篇4
【關鍵詞】護理管理;醫院感染
【中國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6-0196-02
在醫院工作中,護理的每一項工作都與醫院感染有直接關系,護理工作始終貫穿于預防醫院感染的各個環節。通過加強管理以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一、 護理環節導致醫院感染的原因
1、認識不足,缺乏相關知識。主要表現在對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充分,對醫院感染管理的意識不強,對相關法律法規掌握不牢、基本概念不清、常用檢測方法不熟,對醫院感染管理的質控要點不能完全了解。
2、工作責任心不強。缺乏“慎獨”精神,工作中不能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與工作流程,缺乏自覺性與自律性,如不進行使用中消毒劑濃度監測,對無菌物品的滅菌有效期、破損情況檢查不細,隨意取放無菌物品,不按要求洗手,器械的滅菌消毒措施不當等。缺乏雙向責任心,過多重視自身防護而忽略對患者的保護。
3、技術質量原因。沒有得到與本科業務相適應的感染管理學方面的知識、相關知識與技能培訓不到位,檢查標準不統一,護理質控線與醫院感染控制線達不到整體性統一。
4、醫療器具消毒不規范。呼吸機管路、氧氣濕化瓶消毒效果不達標,體溫計、止血帶、聽診器、血壓計袖帶等消毒處理不規范等均可成為醫院感染的原因。
5、對環境的管理不到位。治療室、處置室衛生不達標,各區分區不明確,物品擺放不合理;地面、空氣消毒與記錄不符,未達規定要求;病房內患者、陪護過多;基礎護理工作淡化;非醫療用具污染,如床單位的反復使用,沒有做到終末消毒,都可造成醫院感染。
6、醫療垃圾處理不當。未按衛生部《醫療廢物處理條例》規定處理醫療廢物,垃圾分類不明確、標識不清、回收運送不規范等均可成為醫院感染的潛在因素。
二、控制醫院感染的護理對策
1、健全管理體系,加強素質教育(1)健全組織、完善制度。首先,健全護理管理體系中的醫院感染監控組織,由護理部主任和感染控制科專職人員、病區護士長、病區兼職醫院感染監測護士組成三級護理管理體系。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按各科特點制定醫院感染管理的計劃、標準、規范,完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報告制度,制定突發事件醫院感染管理預案,做到組織落實、責任到人。(2)加強教育、提高素質。加強護士素質管理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因素,護理行為的好壞與職業道德、責任心有密切關系。護理部要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醫院感染知識培訓中,培養護士做到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擬定各級各類人員的培訓計劃,開展法律法規的培訓,使其在醫療活動中強化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規范護理行為;提高醫院感染管理知識與技能,加強“三基”培訓,選派骨干護士外出學習院感新知識,并對全院護士進行傳達培訓,以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職業防護教育,樹立普遍預防理念。
2、嚴格護理管理規范行為(1)規范重點管理部門。對手術室、供應室、腔鏡室等重點部門嚴格規范無菌技術操作,工作流程合理,加強監測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分析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改進方案,并予以落實,直至達標。(2)強化洗手等基本操作規范的力度。規范洗手對控制醫院感染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執行手衛生制度,在操作間洗手池上方粘貼六步洗手法圖解,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有效促進和提高醫務人員洗手的依從性。(3)加強一次性醫療器具的管理。健全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制度。一次性醫療用品專人管理,使用前認真檢查外包裝是否完好、是否在滅菌有效期內,禁止重復使用,避免污染。(4)規范病區環境管理。規范病區治療室、搶救室、換藥室的消毒隔離措施,嚴格區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拖布、抹布嚴格分區使用放置。保持病室內空氣及環境的潔凈,按規范濕式掃床,臥具污染及時更換。(5)做好醫療廢物的管理。按照醫療廢物處理制度嚴格分類放置醫療廢物。收運垃圾的工勤人員要經過培訓,配備防護用具,醫療廢物須經清點并與回收人員核對無誤雙方簽字記錄后方可回收,并保存好記錄資料。接觸銳器物應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損傷性廢物放置于專用銳器盒,一旦被污染的利器物損傷,立即按職業暴露流程處理,防止在工作中意外傷害引起感染。
3、護理人員應了解各類抗菌藥物的應用原則、給藥時間、配伍禁忌以及不良反應護士應將觀察到的信息及時提供給醫生,以便及時調整抗菌藥物的使用,嚴防因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而引起的醫院內感染。
4、推廣循證干預方法。護理管理部門與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共同制定護理質量感染控制標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醫療行為中常見的可致嚴重后果的難治性感染,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手術部位感染、導管相關性感染等。
5、加強檢查與監測。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查,進行環境監測,對空氣、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進行細菌培養;進行紫外線燈管輻射強度的監測及使用中消毒劑濃度的檢測;進行醫院感染病例的監測,科室監控人員及時上報醫院感染病例,高危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加強監測。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通過規范化護理管理,加強消毒隔離力度,強化無菌操作理念等各項管理,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
綜上所述,護理管理與醫院感染有著密切的關系,護理管理者要發揮自己的組織、協調、保障作用,加強管理,做好醫院感染控制工作。
參考文獻
[1]馬建民.加強醫院感染管理的幾點體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11(3):214-215.
篇5
5S應用于病房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院推廣5S管理,收到良好效果。我科在在原來5S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安全(Safety)和節約(Save),形成了“7S”,分四階段推行,“7S”同時也是代表1周有7天,每天有一個“S”重點的意思。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從5S里衍生出來的。將7S運用于護理管理中,將提供整潔、安全、有條理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員工素質,提供安全保障品質,節約醫院資源,塑造良好的單位形象及護理文化、醫院文化。
7S在病房環境管理中的運用方法
常組織(1S):常組織是全面檢查,判斷必需與非必需物品,將非必需的物品清理掉,將必須物品的數量降低到最低程度,并使用分層管理-按物品使用頻率分層管理方法。運用方法:“單一”就是最好,如一套工具/文具/一頁表格、一小時會議、一站式患者服務、一站物料/文件集中存放、一天的事情一天做。
常整頓(2S):常整頓是研究提高效率的一種方法,對必要的物品依規定定位、定量、排列整齊明確數量,有效地標識。運用方法:計劃統籌(劃線定位)、實施計劃(規定放置方法)、標識物品名稱(目視管理重點)。
常清潔(3S):常清潔是自己用的東西弄干凈-不是增加清潔工對設備清潔同時要檢查是否有異常-清潔就是點檢,對設備清潔同時要-清潔也是保養。運用方法:對工作場所進行全面的大清掃,包括地面,墻壁、天花板、臺面、物架等地方都要清掃。注意清潔隱蔽的地方,要使清潔更容易,盡量將物品離地放置。儀器、設備每次用完清潔干凈并上油保護,破損的物品要修理好,定期進行清掃活動。履行個人清潔責任:清潔并不是單純的弄干凈,而是要用心來做。
常規范(4S):常規范是連續的、反復不斷地堅持前面3S活動,就是養成堅持的習慣,并輔以一定的監督措施,通過制度化維持上面3S的成果。運用方法:認真落實前面3S工作。分明責任區,分區落實負責人。視覺管理和透明度。制訂檢查方法和檢查標準。制訂獎懲制度,加強執行。維持7S意識,堅持上班7S 1分鐘,下班前7S 5分鐘,時刻不忘7S。
常安全(5S):安全管理是護理管理質量的重中之重。護理安全管理方法:落實核心制度,培養慎獨意識。
常節約(6S):在日常工作中,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每滴水,節約每度電,節省每張紙。運用方法:倡導并形成員工的感恩文化,履行自己的職責,回報單位和社會,反之熱愛自己的醫院,愛護醫院的每一件東西。
常自律(7S):常自律是要求人人依規定辦事,養成工作規范、認真的良好習慣。養成良好素養的做法,持續推動前6S至習慣化。制定共同遵守的有關規則、規定。持之以恒:堅持每天運用7S法,使7S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加強5S法管理:每季度選定1周為“5S加強周”,納入護理質量檢查的內容。
具體做法
物各有位,物在其位:所有東西有清楚的標簽和位置,需要的東西定位擺放。每個分區位置有負責人標簽。物品要分類擺放一目了然。用物定量擺放,過目知數,取用還置方便,無尋找時間,30秒內可取出和放回物品(儀器、設備、物品)。告示板整潔、明確易懂。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病區護士實行責任制管理,分為3個責任小組,自愿報名當組長,床位包干到人,彈性排班,開展優質服務。病區的業務學習、學生帶教、院感質控、護理文件質控、技術操作培訓、基礎護理服務、健康教育專人負責管理。病區常用物品件件落實到人,專人管理,并制定了審核標準和要求。病區辦公區域衛生每一區域落實到人,專人管理,并制定了審核標準和要求。
重服務,重細節:提供溫馨提示,細節服務,將優質服務做實做好。
管理更加規范: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制定各種操作前規范性語言,接聽電話、傳呼要有禮儀及規范性語言。制定并及時修定了各班職責。
篇6
【關鍵詞】婦科;分級層管理;效果
作為當前護理管理中新型管理模式,分級層管理強調結合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工作經驗以及學歷等分層次,各基層護理人員均有其相應的職責,確保護理操作中做到游刃有余。特別對于婦科患者護理工作中,本身面臨患者基數大、疾病類型多等問題,一旦護理不當,便可能引起護理糾紛問題,此時便可考慮借助分級層管理提高護理質量。本次研究將就護理人員分階層管理措施在婦科護理中的效果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婦科收治的患者42例,年齡24~45歲,平均(36.5±5.5)歲,均需住院治療,排除惡性腫瘤、精神病史、意識障礙、不配合患者。同時,選取婦科科室護理人員15名,主管護師、護師、護士分別為4名、5名、6名,均為專科以上學歷。
1.2方法
所有護理人員均實施分級層管理方法,具體實施內容包括:①護理組長級層,主要以主管護師為主,工作年限均為5年以上,該級層主要負責每周工作計劃的安排以及護理人員安排,結合床位使用情況做人員調配。同時,對于科室危重患者,負責其護理與搶救工作,且適時做病房安全隱患排查,如病房相關設備設施等。另外,病案討論、護理會診、護理教學查房、護理質量改進工作以及業務學習等,均由護理組長層參加[1];②高級責任護理,主要由護師帶領護理人員,負責具體對護理操作,均為大專以上學歷,且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協助做好患者搶救與護理工作,并參與病案討論與護理查房活動;③初級責任護理,由一般護理人員做基礎護理工作,如患者生命體征監測、患者健康教育、病區環境管理、物品消毒等[2]。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分級層管理實施前后護理質量,評價內容涉及基礎護理、消毒隔離、病區管理、護理文書書寫等,評分各計25分,總分100分。另外,對所有患者利用問卷調查形式做護理滿意率調查,調查內容涉及護理人員基礎操作、服務質量與態度等,以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進行評價,取其中非常滿意與滿意患者納入滿意率計算范疇。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前后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級層管理實施后基礎護理、消毒隔離、病區管理以及護理文書書寫等評分均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
分級層管理實施后患者非常滿意、滿意例數分別為29例、11例,護理滿意率95.24%(40/42),實施前非常滿意、滿意例數分別為22例、8例,護理滿意率75.00%(30/42),兩組患者比較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婦科護理工作面臨一定的難題,主要表現為疾病類型多、護理工作量大等特點,若出現護理差錯事件,易引起護理糾紛問題。此時便可考慮引入分級層管理措施,其主要強調結合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工作經驗以及學歷等情況,做分級層管理,以此使護理質量得到保障[3]。本次研究可發現,分級層管理實施后,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實施前,且護理滿意率分級層管理實施后高于十四號前,充分說明護理人員分級層管理措施應用于婦科護理管理中,可取得顯著效果。綜上所述,護理人員分級層管理措施應用下,對提高婦科護理質量可發揮重要作用,且有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構建,應在護理管理實踐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閔麗華,溫賢秀,曾婧.婦產科護士按崗位分層級管理實踐[J].四川醫學,2014,35(12):1522-1526.
[2]彭文俊.參與式分層管理在婦產科病區護理質量控制中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08):35.
篇7
1護理過程中的相關風險因素
1.1護士方面的因素
1.1.1護理專業技能薄弱 由于我國很多護理人員多為衛校或職專畢業人員,其專業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年輕護士存在經驗不足、協作能力差等問題,在處理突發事項或者緊急事項時不能及時做出反應,從而導致了病情的延誤。尤其是對于新項目的開展和研究,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落后更是會增大工作壓力,導致護理風險。
1.1.2服務意識不強 很多護理人員缺少相應的服務意識、法制意識和職業責任感,在工作過程中不嚴謹、不細心,對于患者的基本資料核查不全面,導致護理風險[2]。另外很多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由于缺乏責任心,檢查不仔細、核查不細心等,都可能會造成護理風險。比如,在操作過程中貼錯藥品標簽,分發錯藥品等,都可能會耽誤患者治療,甚至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另外,很多護士出現服務態度差、生、冷、硬等情況,對病人缺乏同情心,不能與病人良好溝通,使護患關系惡化,不但會引起患者的投訴,可能還會影響治療效果。
1.1.3溝通不暢 護理過程中,不僅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護理,同時還要求護士與患者、護士與醫生、護士與護士之間進行良好溝通,通過溝通可以發現護理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改善護理效果。但很多護理人員缺乏必要的溝通技巧,不愿意與患者進行交流或不會與患者進行有效交流,使得護患之間的關系緊張,影響護理效果。另外,許多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喜歡“單干”,這樣的工作方式會使得工作效率下降;護理人員不與醫生或同事進行交流,會使得溝通不暢,也會影響護理效果。
1.1.4護理記錄不規范 護理記錄是記錄患者的護理情況、病情發展情況、護理注意事項的重要病例依據[3],醫生可以通過查看護理記錄了解患者治療情況,交接護士可以通過護理記錄了解臨床護理注意事項,避免護理誤差。但是很多醫院的護理人員并沒有掌握護理記錄的書寫方法,對患者的身體情況、護理措施評估不全面,護理計劃和護理記錄不符,導致護理記錄“形同虛設”,甚至有的護理記錄被隨意涂改、錯記、漏記等,嚴重影響著護理效果。
1.2護理管理方面的因素
1.2.1護士管理不到位 有效管理是高效完成工作的前提,但是很多醫院的管理人員對于護理人員的管理意識并不強,放任自流,僅由一兩名責任護士進行日常工作的核查和指導,卻不能從根本上糾正護理過程中的問題,導致問題的擴大化。另外很多護士長、管理護士本身的職業水平和專業素養有限,管理效率差。另外,缺少必要的監督管理機制也會造成管理的困難,監管部門的設立不是為了限制護理人員的活動、工作,而是為了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做到有責可查、有責必究,從而真正能保證每個護理人員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和崗位意識,做好護理工作。
1.2.2人員配備不足 現在很多醫院都存在著護理人員人力資源不足的現象,使得護理水平提高遇到極大困難,尤其是高學歷的護理人員更是缺乏。由于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對護理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要求也相應提高,但是由于醫院缺乏高素質、高學歷的護理人員,使得護理水平遲遲無法提升,護理水平與醫院的醫療水平出現嚴重不協調,造成護理缺失。
1.3醫院環境因素
對于醫院環境的管理也是護理管理中一項重要的風險因素,因為醫院環境管理不利,不能進行嚴格消毒和規范隔離,導致很多患者在醫院發生院內感染的情況,也嚴重影響著護理安全。
1.4病人方面的因素
臨床護理過程中,病人方面也影響著護理效果。許多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的期望值過高,認為入院后就會得到有效治療,而患者治療過程中如發生意外,很多病人和家屬就會誤認為是護理過程中存在問題,從而引發護理糾紛。另外,護理過程中患者的不配合護理也會導致護理風險加大,都會影響患者病情及護理效果。
2護理風險方法對策
2.1加強醫院風險管理
首先要提高醫院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加強醫院管理。這個過程中,要求管理者對護理工作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事故等制定有效的緊急預案和防范措施,盡量控制護理風險。同時要加大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和管理力度,選擇臨床經驗豐富、操作能力強、管理能力強的優秀護理人員進行部門管理,并落實相關責任制度,將責任到人,真正使整個科室的護理人員提高責任心和護理意識。另外還要強化環境管理,意識到環境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對病區內的環境進行嚴格管理,保證患者住院舒適性、安全性和整潔性,盡量降低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
2.2加強護理人員技能培訓
對于護理技能不熟練、護理能力不完善的護理人員進行集中加強培訓、帶教,使護士能夠準確把握護理重點和護理內容。另外,醫院引進新儀器、新設備、新護理方法時要組織集中培訓,確保引進的新技術能夠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發揮有效作用。同時要建立相關的風險責任管理監督機制,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管理,使護理人員具有責任感和防范意識,避免出現責任及技術風險。
2.3培養溝通交流能力
要想在護理過程中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需要護理人員及病人的密切配合,因此,護理人員就要掌握必要的溝通能力和技巧,能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和生理需求,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同時在與患者交流溝通過程中要掌握必要方法,真正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篇8
急診病區具有病情危、急、重,不可預見性、風險性大、流動性大、病譜廣、工作任務繁重、工作難度大等特點,屬于高風險病區,急診病區護士的風險防范意識直接關系著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如何通過護理風險管理,對現有和潛在的護理風險鑒別、評價和處理,以減少醫療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護理工作中對急診護理風險管理體會如下。
1 急診護理風險因素
1.1 管理制度與管理機制執行力度不夠到位[1]:急診病區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制度、預案,但最重要的還是執行的力度。急診的特點突出“急”字,往往急診病區護士長因現狀而受困于眼前事物。認為簡捷處置病人然后轉送到專科病房即可,一切“簡化操作流程”而重業務輕“管理”,往往只顧埋頭干自己的業務,忘掉自己的管理職責,忽視或忘記管理者所承擔的任務。
1.2 急診病區護士缺編:三級醫院床位與護士比為僅為1∶0.33,醫護比例嚴重不足,導致“工作緊張”、“護士身心疲勞”。人力資源管理是當代先進管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管理者科學編排人員數量及合理比例,有效利用人力資源是護理管理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1.3 護理人員專業理論知識缺乏及護理操作技能不夠熟練[2]:隨著120急救網絡的建立和健全,醫院急診病房越來越呈現出高度緊張、快節奏、復雜化的工作局面,相應地對急診病房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由于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許多年資高的護理人員都想方設法脫離急診病房,使得現在大部分急診病區(急救中心、急救站)護理隊伍明顯年輕化。年輕護士缺乏臨床多科室工作經驗,專業理論知識不全面,護理技術操作不熟練,而急診病人病情往往復雜多變,甚至出現全身多發創傷、多系統病變,涉及多科醫療護理知識,所以許多護理人員不能及時觀察出病人病情變化,從而延誤搶救時機,致使病人與家屬不滿而投訴。
1.4 護士缺乏足夠的責任心和同情心[2]:急診病人發病急、病情變化快病人常會發生恐懼心理,家屬緊張焦慮,對醫護人員寄予了很高的希望,而護士由于長期的緊張工作,工作潰倦感,缺乏足夠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不能耐心地聽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屬的疑問,不能設身處地為病人考慮,缺乏與病人和家屬的有效溝通,引起病人及家屬的不滿而引發護理糾紛,情緒激動致使工作人員緊張忙亂,易發生差錯。
1.5 醫囑執行錯誤或出現醫護耦合性差錯[5]:口頭醫囑是急診病區最常見的醫囑形式,在搶救病人時,護士都在無條件地執行口頭醫囑,如果搶救結束,醫生沒有及時補寫醫囑,那么一旦發生差錯則缺乏相應依據,護士則不可避免地被置于糾紛之中。另一種情況就是醫護耦合性差錯,護士由于經驗不足、責任心不強或缺乏相應的醫學知識,不能有效地對醫生醫囑進行把關,導致差錯發生,雖然此種差錯很少,而且是醫療缺陷在先,護理差錯在后,但它仍然是引發護理糾紛的重要因素之一。
1.6 護士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法律意識比較淡薄[3]:對醫療文件重要性的認識不夠,護理文書書寫不夠規范,記錄不全,未能及時記錄重要的病情變化及治療、用藥后的觀察沒有記載等,導致醫護人員在醫療糾紛處理中由于無法提供有利證據而處于被動地位。成為影響護理安全的又一隱患。
1.7 環境因素:醫院在盡力改善急診病區環境和配置以適應需要,但因急診病人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某個時段(夜間急診、節假日、重大突發事件等)病人過多,會讓人感到環境嘈雜。急診護士不僅要承擔繁重的急診醫療任務,還要在嘈雜的環境中始終保持清醒頭腦、避免護理差錯的發生,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是降低急診護理風險的有效措施之一。
2 風險管理措施
2.1 科學管理要掌握正確的管理方法:應用管理工具科學管理不只是運用自己的技能與經驗把事情做好,而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來帶領護士完成工作目標,護理隊伍應具備良好正確的“執行力”,管理的目標要靠“執行”去完成,護理業績最終也是要靠“執行”去達到,管理制度與管理機制的有效運轉還是要靠“執行”去落實。
2.2 急診護理管理者應根據急診護理專科特點,合理安排人力資源,采用靈活、彈性的排班制度,設立當班責任組長,加強檢查督導。制訂當班組長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和工作標準。24小時均有組長負責對組內護士的工作安排和調度,特別是當夜間接診成批傷病人時,由組長承擔起護士長的部分組織、協調、指揮職能.合理安排救護力量,負責物品準備,以保證護理組織管理嚴密性和救治工作的順利開展,使急救工作忙而不亂,所有病人都得到快速救治,真正體現了急診管理24小時不間斷的現代急診管理模式[2]。高、低年資護士彈性組合排班,減輕低年資護士對搶救、疑難技術的心理壓力,達到護士業務水平互補互助作用。設立護理二線值班制度。完善規范流程,以減輕護士的工作壓力,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2.3 加強護士的“慎獨”修養,增強“自律”意識[3]:護士認真學習以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嚴格執行工作標準、操作規程,防范護理事故的發生。護士應具有豐富和扎實的理論知識,只有全面提高護理技術,才能在實踐中具有病情觀察的判斷力,才能在急救領域中運用自如,才能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和業務素質。
2.4 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權:更快、更有效、更舒適、更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滿足急診病人的需要,是現代急診的服務模式[4]。護理人員在醫療活動中要嚴格執行告知義務,向病人或家屬說明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注意事項、處理技巧,使他們明白各項操作、檢查等護理工作均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風險因素,讓病人主動承擔起風險義務。
2.5 建立健全各種管理制度
2.5.1 健全急診管理制度和安全指引:科學完善合理的規章制度是防范差錯事故及糾紛的良好基礎,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準確及時執行“三查七對一注意”是防范差錯事故的保證。推行五常法管理,搶救藥品、器械做到“四固定”,隨用隨補,設備及藥品完好率達100%,搶救現場要緊張有序,不說與搶救無關的話,認真做好搶救記錄,做到有條不紊、準確無誤。制定危重病人護送制度,病人轉運前護士應準確評估病情并記錄途中攜帶必需的搶救藥品和器材。
2.5.2 建立健全各種常見的急癥搶救流程:各項搶救流程化、規范化(例如:院前急救、危重、創傷搶救、搶救儀器使用、操作、病人不滿投訴處理等指引)。
2.5.3 建立交接班前的自查制度:急救各種儀器上均將操作程序寫清楚,方便按程序正規操作。為防止各種遺忘性差錯,建立交接班前的自查制度,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
2.6 護理文書是司法鑒定的法律依據,是疾病診治過程全面、真實的記錄:必須嚴肅對待、真實客觀地書寫各種護理文書,并認真做好病情觀察記錄,做到護理記錄及時準確,客觀反映病人的病情變化,避免發生護理糾紛時護士被動。
2.7 良好的環境管理者要為護士提供安靜、寬敞的工作環境,布局合理,綠色通道暢通無阻。推行五常法管理,作到物品放置有序,保證護士在30秒之內可以拿到搶救所需的物品,確保搶救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亞卓,韓悅容,馮 洋,等.我國急診護理發展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12B):52.
[2] 陳君英.急診科護理組織管理模式調整的探索[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8B):70.
[3] 劉 艷.慎獨精神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4,3(3):185.
篇9
[關鍵詞] 心血管疾病;感染;預防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對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心血管內科591份出院病歷,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和統計學處理及分析。
1.2診斷標準:以中華人民共和同衛生部2001年1月下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確診為醫院感染。
2結果
2008年1月1日~2010年l2月31日,心血管內科出院患者591例,發生醫院感染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65.8歲,感染率為5.41%。感染部位上呼吸道15例,占46.87%;下呼吸道10例,占31.25%;泌尿道2例,占6.25%;胃腸道感染1例,占3.12%;皮膚軟組織感染1例,占3.12%;菌血癥2例,占6.25%;其他1例,占3.12%。
表1醫院感染部位分布構成比(n=32)
3討論
從本次心內科醫院感染臨床資料顯示,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原因由患者本身疾病特點所決定。本組患者發病急,病情重,出汗較多,嚴重者大汗淋漓,加之各種檢查、治療、侵襲性操作等措施的實施而使患者暴露機會較多;空氣中含菌量亦隨室內人流量增多而增加,從而增加了感染機會。同時,心絞痛和心力衰竭時常用的嗎啡、度冷丁等藥物不僅可抑制呼吸中樞、影響患者咳嗽排痰、降低清除分泌物的功能,而且還影響呼吸道內有害物質的清除。另外,心血管系統疾病的住院患者病情重,臥床時間長,肺活量下降,咳嗽反射減弱,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纖毛運動功能減弱,防御功能減退,當咽部細菌下移至下呼吸道時可致感染。
泌尿道感染在本資料中占第2位,分析原因為:心血管內科患者易合并嚴重的腦血管疾病、前列腺肥大癥、竇房結功能低下,且經常服用阿托品類藥物,使平滑肌松弛,引起尿潴留從而導致泌尿道感染;其次,插尿管可使尿道黏膜損傷,留置尿管時間過長,也為細菌生繁殖提供有利條件。
胃腸道感染住心血管疾病中并不少見,分析原因為:患者慢性心功能衰竭時,往往導致胃腸道淤血水腫,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造成胃腸道感染,引起腹痛腹瀉,同時患者多數伴有其他基礎病,加之患者長期使用抗菌藥物及抑酸藥、鼻飼、禁食導致胃黏膜受損、胃腸功能紊亂及失調,而發生胃腸道感染。
4防范對策
針對心血管內科發生的醫院感染情況,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①加強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尤其是介入治療發生感染的因素。②加強介入導管室的環境管理:嚴格劃分區域,感染病人專用物品,空氣、物體表面消毒,器械的清洗消毒等③病區的清潔消毒:防止發生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保持病區空氣新鮮流通。④加強醫護人員管理:在進行各項診療和護理活動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和消毒隔離制度,進行侵入性操作時動作要輕柔,嚴格操作規程⑤做好手衛生及消毒,避免醫源性感染發生。⑥加強介入治療使用器械的消毒和各類管道的清洗消毒管理。⑦做好患者的衛生清潔,尤其要加強口腔衛生及護理。⑧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增強患者自身免疫力。⑨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在治療基礎病時,需用抗菌藥物,最好根據藥敏結果選用。藥物,密切監視有無菌種失訓,注意患者咽部細菌的定植⑩科學處理醫療廢棄物:介入治療和各項處置后的醫療廢物放人專用的黃色醫用垃圾袋內密封,由專人集中處理。
總之,心血管疾病發生醫院感染治療比較棘手,很難治愈,死亡率較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及家庭壓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心血管疾病日益增多;介入檢查及治療的廣泛應用和各項侵入性操作,使心血管疾病發生醫院感染的可能性增加;醫院所以必須加強對心血管內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索的認識,嚴格掌握使用各項操作規程和抗菌藥物的原則,注意無菌損傷,積極治療原發病,加強消毒火菌和隔離防護,才能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寶花,趙秀芳.血液透析期間并發低血壓的原理及護理對策[J].基層醫學論壇.2008,l2(33):984―985.
[2]王凡,胡長春,單端萍.低溫透析預防血相關性低血壓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6):3765.
篇10
【摘要】目的:探討婦產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方法與效果。方法:轉變觀念、統一認識;完善有關規章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加大人力資源配備,改革排班方式;簡化護理文書,提高工作效率;加強護士技能培訓,提高服務質量;落實基礎護理,開展專科特色服務;完善激勵及質量考核機制。結果: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會明顯提高,全面提升了護理工作質量及護理隊伍綜合素質。結論: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成效顯著。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護理質量。
2010年3月衛生部在全國范圍內提出了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活動。為了保證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優質護理服務應該是護理工作的核心和重點。我們可以在護理工作模式、排班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地探索和改革,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方法
1.1 成立組織機構,做好宣傳發動工作。 根據實際情況,成立以護士長為組長,科主任及高年資護士為成員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小組。召開動員會及專題討論會, 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此項活動中來,并根據具體辦法制定出具體實施方案。
1.2 轉變服務觀念、統一思想認識。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行動。加強基礎護理是優質護理重要內容之一,然而醫院護士對基礎護理的態度存在明顯誤區。針對這種情況,首先加強護士對基礎護理的認知,教育、引導護士正確認識基礎護理對病人的重要性。另外,提高分級護理收費,增加護士夜班費,獎金分配上向護士傾斜等方式,盡可能體現護士的勞動價值,使護士的觀念得以轉變,勞動得到尊重和有效激勵,從而促成護士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積極的態度,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1.3 完善有關規章制度,明確崗位職責。 我們可以結合醫院實際情況,看是否有必要重新修訂了護理工作制度、各科疾病護理常規、護理技術操作常規、基礎護理服務規范等。重新修訂了優質護理責任制排班形式下的各班崗位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準等,能使責任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崗位職責。
1.4 加大人力資源配備,改革排班方式。“以護理程序為主線,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實行責任制排班,合理利用人力資源。高、低職稱分別護理較重、較輕的患者,對所的負責3~6名患者全程負責。多途徑協調上產房班的助產士和上病房班的護士在年齡上、經驗上的搭配,而護士長全面監控護理質量。
1.5 簡化護理文書,提高工作效率 。 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患者。按衛生廳《護理文件書寫規范》要求,我們可以依據其要求制定符合自己特點的護理文件書寫表格和標準,盡可能采用表格化護理文書記錄,從而達到簡化護理文書書寫、減少非直接護理時間,使護士有更多時間深入病房,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1.6 加強護士技能培訓,提高服務質量。 對全科護士實施三基訓練和專科技能培訓。要制訂低年資護士及輪轉護士的培訓計劃,設專人負責,定期考核。同時采取“送出去”的方法,把年輕助產士依次送到高一級的婦幼保健院學習脫產學習,提高技術水平,更好的為孕產婦提供專業技術服務。
1.7 落實基礎護理,將基礎及專科護理有機結合。 落實責任護士責任,要求到病區協助一切生活護理,不斷調整護理重點。責任組負責本組輸液及其他所有的治療及護理,全面評估患者病情變化。責任組長對分管小組進行工作安排、督查及評估。護士長利用日常查房及不定期抽查,檢查各班次的護理工作質量,并將檢查結果在晨會上反饋存在的問題。同時開展專科特色服務。開展孕婦培訓學校,并根據不同層次設計課題實行。
1.8 實時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完善激勵機制。 設立優質護理專欄請患者在住院期間對護理工作隨時進行監督,吸取好的建議或不足之處。定期發放護理工作滿意調查表,從工作態度、儀表、入院宣教、能否按等級護理要求巡視病房、操作水平、疾病相關知識宣教、病房環境管理等8項標準進行調查,評選出每月“星級護士”,在病區“護患溝通園地”中公示,并予以獎勵,以調動護士的積極性。
2 成效
2.1 護理工作滿意度顯著提高。 基礎護理是護士觀察病情的最好途徑,是護士與病人溝通的最好橋梁,是護理服務精神的最直接體現。護士通過真摯、熱情、細致、周到的基礎護理服務增進了護患間的感情和溝通。依據自制的調查表,內容包括工作態度、儀表儀容、入院宣教、能否按等級護理要求巡視病房、操作水平、疾病相關知識宣教、病房環境管理等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工作成效顯著。
2.2 護士主動服務意識增強,提高了護理質量。 由于轉變了轉念,統一了思想,采取簡化護理文書,加大人力資源配備,明確崗位職責,進行了有效的培訓,分配制度向護理傾斜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護理執行力和護理質量。
2.3 開展優質護理后能提升護理隊伍綜合素質。 對護理人員進行三基三嚴訓練和專科技能培訓,送助產士外出脫產學習專業技能,通過全方位、多途徑的培訓,明顯提高了護理隊伍業務素質,年輕護士獨立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通過定期考核顯示開展優質護理后護士綜合素質得到較大提高。
總之,通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實踐,明確了崗位職責,理順了工作流程,夯實了基礎護理,提高專科技術,對病人入院到出院,提供全程、專業、周到、無縫隙服務,能讓患者得到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明顯提高了護理質量。實踐證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能讓患者滿意、醫生滿意、社會滿意。
參考文獻
[1] 陳美環. 基層醫院護士對基礎護理的態度和落實現狀的調查分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 32(8):1322-1323.
[2] 王玉英.臨床護士對基礎護理認識和實施現狀的調查[J].現代護理,2008,14(2):231―232.
[3] 劉蘇君.基礎護理一一護士的專業內涵[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