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0引言
當前,科技型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手,其快速興起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就業高壓,同時對于維持未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健康增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眾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融資難不僅意味著企業的融資成本將會提高,也可能造成中小企業因籌集不到所需資金而無法運營直至破產。造成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的信用等級問題,因為我國的信用評級機構大多針對大型公司,中小型企業很難取得第三方機構的信用評級擔保。所以,關注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發展,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正確認識信用評級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本文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現狀、發展瓶頸以及前景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1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現狀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各地政府通過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政策傾斜,以及資金的大力支持,旨在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截至目前,學術界尚未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清晰的界定,由于每個國家對“中”、“小”判定的標準不同,故各國學者較難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含義達成一致。在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以科技人員為主體,由科技人員創辦,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科學研究、研制、生產、銷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和高新產品為主要內容,以市場為導向,實行自籌資金、自愿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知識密集型經濟實體。”因此,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就是中小企業中的科技類企業。
1.1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市場潛力巨大
發達國家的信用評級市場發展相對成熟,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信用評級行業還有一定的差距。據統計,美國資信市場規模約占GDP比重1.5‰,在歐洲,此比重為1‰,而當前中國的資信市場規模,僅占GDP的0.05‰,與歐美市場的差距甚大。因此我國征信行業市場的發展潛力非常大,預測未來十年將超過千億元,同時,企業征信市場規模將達到百億元,由此推測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業務將成為企業信用評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企業信用信息的查詢次數也可以體現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市場發展潛力之大。央行征信中心統計,每日用戶對相關企業的信用信息查詢次數約為24.6萬次。從市場占有率來看,2013年美國前三強征信公司的收入約為500億人民幣,專家稱,如果中國的滲透率達到美國市場的發展水平,中國的信用評級行業的營收規模預計達到1000億元。據《中國征信業發展報告2003-2013》統計,目前我國有150多家信用評級機構,總規模約為20億元,近年來,由于政府的積極推進,整體規模在持續增加。在高新技術產業的推動下,面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業務,市場具有明顯的市場機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1.2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需求增加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業務主要針對于銀行和金融機構,科技型中小企業只有獲得較好的信用等級,才能更好地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降低融資成本,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業務的發展潛力巨大。從服務對象的差異性來看,信用評級可以幫助企業進行信用風險識別,信用風險控制;降低金融機構和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提高政府部門對企業監管的效率,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對相關信用評級有著十分強烈的需求。
1.3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競爭格局多元化
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共有78家征信機構在央行完成了企業征信備案。而社會上存在的征信機構已有約150家,開展信用評級業務的據不完全統計也有2000家左右。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業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信用評級服務供應尚未能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市場需求。由于起步較晚,國內信用評級機構缺少健全法律和成功經驗的指導,不同于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信用評級市場,只能為被評級企業提供“信用報告十增值服務”的無差異化服務模式,因此征信行業競爭激烈。中央銀行征信中心是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基石和先驅,不會僅僅滿足于只做“數據搬運工”的角色。在供給側改革、互聯網+時代,央行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在第三方企業信用評級服務市場中,僅有中誠信、大公等為數不多的征信機構市場占有率相對較高,其余不少征信企業雖然開展了信用評級業務,但發展規模和速度相對落后,市場還未出現壟斷局面,各家企業仍在摸索合適的商業模式。據此可以看出,各個信用評級機構的盈利模式以及整個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商業運營模式還在探索階段,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還未開啟,市場競爭也并不激烈。但是信用評級企業若想在此行業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應該重點克服征信產品無差異化的問題,開發多樣化的征信產品和服務,以提高信用評級機構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2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瓶頸
在我國,各大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等在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時完全采用普適的企業信用評級標準,但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無形資產比重高,若不對通用的企業信用評級標準進行調整,由此直接套用,得出的評級結果通常偏低,這也是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想從根本上避免普適評級標準所導致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等級偏低的問題,首先要加強政府相關部門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監管力度,再者,要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特點,完善現行的企業信用評級機制。同時,作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切實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級,嚴禁在信用等級上弄虛作假。本文通過對國外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的研究,同時結合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特點,發展我國當前采用的企業信用評級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2.1缺乏有效的法規支持和行業監管
近幾十年來,許多國家的信用評級行業發展迅速,我國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立法先行。在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法律體系建設仍處于初始階段,制度完善性方面有著許多問題。到目前為止,相關法規只有《征信業管理條例》和《征信機構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而并沒有專門的立法。這對于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業務在具體監管、運行,以及信用信息采集、保護等方面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此外,缺乏專業化的行業監管問題在科技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業務領域表現得十分突出。雖然國家授予中國人民銀行對征信行業的的監督和管理,但是并沒有制定相關的法律規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發改委也參與征信行業的監管工作;與其同時,信用擔保機構在監管中實行“出資者管理”的模式,主管部門掛靠在各級發改委部門,監管手段還有待加強,行業各部門不規范的監管會制約信用評級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2.2缺乏有效的行業界定和劃分
在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各行各業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在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十分迅速,且輻射很多領域,各行各業均有涉及,再者,國家鼓勵科技創新,很多新興行業蓬勃興起,這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經營范圍也逐漸變得更加多元化,但是現行的評級體系多以定量評價為主,且行業的相關數據是構建定量模型和探究財務指標相關關系的關鍵,所以若在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過程中定量模型選擇出現錯誤,會直接影響評級結果的精準度。
2.3缺乏有效的數據來源
通過分析國外發達國家信用評級的經驗,不難得出,保障一個國家的信用評級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其一是信用信息的透明程度;其二是信用信息的可獲取度。從我國目前各政府部門對征信機構公開數據情況看,僅有工商部門基本實現了部分數據向公眾有償開放,但是尚不完整,且各地區開放程度也不一致,同時,信用信息的電子化程度較低,也降低了其聯網共享度。對于數據化特征更加明顯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數據來源,就無法做出公正有效的信用評級,因此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挖掘更加有效的信用評級工具是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業務發展的關鍵。
2.4缺乏合理的評級方法
新技術與新產品的創新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同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也會制約其償債的能力。但是,我國各銀行和金融機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價時,尚沒有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相關的信用評價指標,究其主要原因是,各銀行和金融機構使用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并不是特針對科技型企業所指定的,而是在普適的大型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的基礎上修改而得,但是大型企業的創新能力,并不是衡量其償債能力的關鍵因素,所以信用評級指標中沒有考慮企業的創新能力。總的來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合理的信用評級方法。
3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趨勢
行業的成長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以發現合適的運營模式,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也不例外。當前該行業在我國發展尚不成熟,在法律法規、產品多元化、信息采取等方便還有不足。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趨勢經分析如下:
3.1大數據挖掘將成為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互聯網+”大環境下,信用評級結果的時效性非常關鍵,除此之外,信用評級技術要適應宏觀經濟背景。由于國家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的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劇增,所以評級機構面臨海量的數據需要處理,同時科技型中小企業經營相對靈活的特點要求評級機構處理數據的間隔逐漸縮短。大數據技術加速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評級模型動態調整的可操作性。大數據挖掘可以準確而快速獲取各種類型的信用信息,及時輸入評級模型中,同時還可以借助智能化方法,對已有模型的輸出結果與實際情況對比,最后根據評級結果對評級模型做相應調整。
3.2規范化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必要選擇
我國在信用方面的法律規則尚不完善,對于剛剛興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其信用評級體系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僅有極少數城市制定了相關政策,但是并未從政府的視角對中小企業信用進行管理。在實踐中,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因此迫切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制定與科技型企業信用評級方面的法律規則,以保障評級體系中各主體的權益,包括失信人員黑名單、獎懲機制等。因此從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各個層面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規范化發展迫在眉睫。
3.3多元化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必然趨勢
據央行信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共有78家企業信用評級機構在相關機構完成備案,其開設主體包括互聯網巨頭、金融機構、有老牌征信公司,以及擁有數據資源的新興公司,由此可見,我國的企業信用評級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一方面信用評級機構為了實現異質化,豐富評級業務;再者,信用評級機構將多元化的信用信息來源渠道進行整合,生成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數據,以滿足不同類別用戶信用評級的需求。因此隨著我國企業信用評級行業市場化程度不斷加強,會涌現更多更專業的企業信用評級機構,以滿足不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需求。
篇2
關鍵詞: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43-0063-02
一、我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的特征
(1)以信息化為基礎的電子商務投資小、不平衡。我國信息化建設好的有東部沿海地區、北部沿海地區、南部沿海地區;信息化建設一般的有華北地區、黃河中游地區、長江中游地區、西南地區;信息化建設較差的是西北地區。信息化建設相關的因素則有各地區的經濟實力、政策制定的周密性、地域優劣等。
(2)企業管理水平落后。我國許多企業的管理仍處于主觀、隨意的經驗管理階段,而管理程序化、科學化是實現電子商務的基本要求。企業目前的不規范管理,只能使計算機簡單模擬原來手工操作流程,從而加大系統實現難度,增加投資成本,降低電子商務投資收益率。
(3)高層對企業電子商務的認識不夠充分,電子商務人才匱乏。有些條件好的企業滿足于現狀,認為企業能正常運行,沒有樹立信息經濟的概念。有的企業急功近利,在企業信息化建設初期,認為投資過大而對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擔憂。這造成企業內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機構不健全,經營管理協作不充分,電子商務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匱乏。
(4)電子商務標準的制定相對薄弱。電子商務是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因電子商務發展的程度直接取決于相應信息技術發展水平,特別是標準的制定直接與技術發展水平相聯系。由于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相關基礎研究及產品開發相對信息技術發達國家尚有一定差距,因此電子商務相關標準的制定相對薄弱,目前除了一些EDI標準及部分相關網絡標準是從國外相應標準轉換來以外,由我國自主制定的、與電子商務相關的標準幾乎為零。
二、我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問題與現狀
(1)對電子商務的意識淡薄,對電子商務的理解模糊。許多中小企業對電子商務的理解僅僅局限于簡單地建設網站并進行在線銷售,而這只是廣義的電子商務中的一部分。廣義的電子商務是包括電子交易在內的利用現代的電子化、信息化的技術而進行的全部的商務活動。
(2)電子商務初期投資較大,中小企業抉擇艱難。對于電子商務的實施,有關系統、人員、設備等方面的初試投資較大,但其回報還很難有精確的估算,這使企業在決策時不得不考慮其風險問題。
(3)網站建設很不完善,目標受眾不夠明顯。網站是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窗口,但是很多企業建立網站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多數企業最多只是把公司的宣傳資料搬上網,而且目標受眾不夠明確,這便導致了許多中小企業的網站形同虛設,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4)專業人員匱乏,網絡的維護更新緩慢,中小企業資源相對匱乏,對于電子商務的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因而導致電子商務在企業內部應用不暢,對于網站的更新維護更是不足。
三、發展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對策研究
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 主要可采取以下對策:
1.加強政府的宏觀規劃和指導功能
政府對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政府和企業的積極參與和推動。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主要依靠私營企業的參與和投資,但政府仍需積極引導;在發展中國家,則更需要政府的直接參與和幫助。與發達國家相比, 發展中國家企業規模偏小,信息技術落后,債務償還能力低,政府的參與有助于引進技術、擴大企業規模和提高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
2.改善網絡基礎設施
一是加強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作用。從我國國情出發, 放寬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定義,除了推進EDI和因特網這兩種電子商務外,同時在國內大力提倡和積極推廣通過電話、傳真、電視、電子支付及貨幣傳遞系統等途徑的電子商務,以便從各個階段分別積累有益的經驗和創造必要的條件。二是建立平等開放的市場競爭機制。
3.規范企業業務流程
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開展對于各類企業的好處和優勢自不待言,雖然電子商務的技術基礎已經具備,但最好的技術并不代表最好的結果,技術必須與企業的管理和運營有機結合。供應鏈在企業內外是否有效展開,特別是企業的外部合作伙伴的管理和信息處理技術是否滿足核心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基本標準,如數據處理是否已經電子化,如果目前沒有滿足,那么企業需要給出達標時間進度表;同時企業內部的采購制度是否已經公開化、制度化、標準化,采購流程是否電子化等。
4.加強培養和吸引電子商務人才
我國應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培養、引進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質較高、層次合理的網絡、計算機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以加快我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建設步伐。對于電子商務專門人才的培養,必須了解電子商務人才應具有的特點,并能夠根據自身的優勢,對所培養的人才進行恰當的定位。總的來看,電子商務人才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實戰性。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是從網絡和商務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而且還在不斷應用和發展之中。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要突出實戰性特征,使電子商務人員迅速理解、適應和進入電子商務實務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熟練地進行電子商務活動。二是復合性。一個合格的電子商務人才應該擁有足夠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及商務方面的知識,懂得電子商務技術手段,能將商務需求轉化為電子商務應用,熟知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商務運作模式及服務方式。
作者單位: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篇3
關鍵詞:中心城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自主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27-0005-03
2010年9月19日,天津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動員大會,這是天津經過認真調研、深思熟慮,面向“十二五”天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擁有一定科技人員,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專有技術或先進知識,通過科技投入開展創新活動,提品或服務的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是指年銷售收入在1億元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技術和產品,在行業內居于全國前列,具有較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代表著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向,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12月31日,天津市經市科委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共達到21763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1063家,科技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小巨人“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其中,天津中心城區作為天津市的核心經濟區域,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中心城區主要包括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6個城區,2011年GDP總量約占全市1/3,六區區級財政收入總額達到了166億元,是2006年的2.864倍,為更多財政向科技等產業傾斜提供了充足保障。由于中心城區地理位置優越、土地面積狹小,所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具有顯著特色,具體分析如下:
1 中心城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天津市經市科委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為21763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064家,中心城區共有574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約占全市科技企業數量的26%,共有科技小巨人企業78家,占全市總量的7.3%。
2011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總籌集科技活動經費為390.58億元,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為329.67億元,科研投入占總收入的83.9%。中心城區科技企業總計籌集44.47億元,科技活動支出為36.94億元,分別占全市的11.39%、11.21%,南開區以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1.68%在中心城區中位居首名。
全市科技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為119萬人,其中科技從業人員27.3萬人,所占比率為22.9%。中心城區科技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為14.5萬人,科技從業人員為5.6萬人,所占比率為38.6%,科技從業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大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中心城區創新資源也十分豐富,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皆坐落于中心城區,此外天津醫科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大學主校區也在市區。此外全市38個國家部委級重點實驗室中除了交通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所屬的3個實驗室坐落在塘沽之外,其余35家都坐落于中心城區。全市66家市級工程技術中心,濱海新區有36家,占全市第一,中心城區共有18家,占全市的27.28%。
在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面,截至2011年底,天津共有62家孵化器通過了科技企業孵化器資格認定,其中國家級11家,市級12家。中心城區共有19家孵化器,其中國家級4家,市級8家。截止2012年7月底,共有89家生產力促進中心通過了科技企業孵化器資格認定,其中中心城區共有14家生產力促進中心通過資格認定,總量占全市的16%。
在創新成果研發及轉化方面,2010年全市專利申請受理量為2.3萬件,中心城區總計申請受理量為11638件,約占全市的50%,單個區縣排名中南開區專利申請量居全市之首,達到5062件,中心城區的河北區、南開區及河西區均超過了5億元。技術市場交易額全年達到42.81億元,比上一年度增長了11.3%。中心城區的河北區、南開區及河西區均超過5億元。
2 中心城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2.1 基礎條件薄弱,發展空間相對狹窄
中心城區面積為176.8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4.45%,土地資源比較缺乏,企業戰略東移后留下的廠房相對比較分散,不利于形成集中的大規模的科技產業區,難以吸引國內外科技大公司、大資本。
2.2 科技投入不足,企業創新性不夠
中心城區普遍財政收入不高,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明顯不足,表現在科技投入的基數和比例都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在促進區域科技進步方面的影響力度。同時,中心城區企業規模小,企業自身科技投入力量薄弱,而且多數企業仍以產品貿易和技術貿易為主,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產品開發能力的企業并不多,企業市場競爭力薄弱,嚴重制約了這些企業的創新與發展。
2.3 政策體系不完善
中心城區各級政府對科技工作一直都比較重視,各區都為發展科技制定了相應政策,但受國家政策和區級政府自身財力限制,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策的完善程度和支持力度上還不充足,缺乏足夠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以濱海高新區為例,除了一般性的政策之外,已經出臺了支持產權先行先試的《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型企業股權激勵先行先試工作暫行辦法》、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的《天津高新區加快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鼓勵辦法》、支持科技載體建設的《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反觀中心城區有的只是在市科委出臺相關政策后,出臺對應的少的可憐的所謂區級政策。
3 下一步改進建議與對策
下一步,建議天津中心城區緊緊圍繞科技服務業聚集區的發展目標,創新工作思路,落實各項任務,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其中重點是做好六方面工作:
3.1 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中心城區區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工作聯席會橫向協調、縱向推進的作用,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加強督辦推進力度,建立考評監督體系,加大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幫扶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工作力度,形成工作合力,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發展提供組織保證。
3.2 抓好科技載體建設
以科技載體建設為重點,培育發展一批特色科技載體,全力推動科技億元樓宇建設;調動社會力量再挖掘新建一批特色科技園區,不斷增加科技載體數量;打破區域界限,探索與外區科技園區載體合作,實現共贏發展。同時,緊盯未開發地塊、新落成科技載體建成落地,為明后年招大引強奠定堅實載體基礎。
3.3 強化區級政策扶持
在落實市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基礎上,調整完善各區現有科技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出臺實施細則,針對不同扶持對象給予相應配套政策支持,促進現有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
3.4 加強招商引企
堅持把招商引企作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著力點,發揮中心城區金融門類齊全、商旅繁榮活躍、商務加速聚集等比較優勢,加強與美國、日本重點地區以及臺灣、香港、深圳、北京中關村、西安高新區等科技園區聯系,成立攻關小組,加大“走出去”招商力度,尤其要重點發展電子商務、文化創意、軟件信息、工程設計等產業,建設特色產業孵化產業園,興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打造科技服務業聚集區和示范區。
3.5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認真落實市里專項資金扶持要求,發揮區級科技發展項目資金扶持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科技產業,放大政府資金量,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依托科技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搭建投資、貸款、擔保等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探索符合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規律的科技金融發展新模式。同時,整合政府、銀行、風險投資等各方資源,選擇重點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科技型上市企業。
3.6 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篇4
1、技術創新能力不高,中小型企業一般不具備自主開發能力,通常以成熟技術為主;大部分技術成果屬 于再次開發,自主開發的核心技術少;
2、研究開發經費投入不足,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研究開發能力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投入水平低;
3、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尚待解決,研究開發投入水平低,雖然與資金來源有關,但更與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的產權制度有關;
篇5
關鍵詞:中小企業;現狀;挑戰;改革措施
一、 我國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的現狀
我國中小企業由于大都是在改革開放后產生的,發展較短,大多數中小企業基礎差、底子薄,特別是在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方面處于相對滯后的階段,具體表現如下:
1、管理者水平有限、素質較差
隨著企業發展規模壯大,管理者的素質和管理能力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管理者所處的特殊地位,在管理創新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管理者很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
2、缺乏專業的外貿人才和強有力的技術競爭能力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進行國際貿易最缺乏的就是專業的外貿人才,我們要做好外貿往往需要大量相關人員的配備,比如說報關員、涉外法律、財會等,這些人員在外貿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管理者認識上的誤區、自身的管理缺陷以及考慮經營成本問題上都缺乏對于人才招攬的重視,致使專業外貿人才的匱乏,從而造成了技術開發的乏力。更別說資金的投入以及新產品研發的跟進,從而最終造成其競爭力衰退以至最終淘汰出局。
3、出口產品結構單一
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出口的產品多為低檔次、品種單一的產品,在加上出口市場狹窄大多數企業為了增加競爭力竟相壓價,造成了市場秩序的混亂,有時還會低價傾銷,往往會招致外國對我們出口產品反傾銷調查,從而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國際市場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
4、缺乏對國際貿易環境的了解
只有充分分析市場營銷環境,了解其中利和弊,并能夠把握市場機會,才能在國際市場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的開展國際市場營銷活動。而我們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這方面的認識和重視。特別對于我國先任政府的經濟發展政策以及對某行業國際貿易的態度關注不夠,給國家和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二、我國中小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思考
1.轉變經營理念、強化企業管理
我國中小企業生存周期普遍比較短,中小企業要想生存、發展,須轉變其現有經營理念,不斷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加強科學管理意識,向國內外的先進企業學習其先進管理理念,這樣才能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使企業走向現代化、國際化。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中小企業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小企業要想不被淘汰,能夠抓住機遇快速發展壯大,就應開展一系列管理創新,使中小企業能夠充分利用全球化所帶來的開拓市場機遇,在全球范圍內組織資源,實現專業分工,發揮特定價值環節上的價值創造能力。另外中小企業還應加大對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參股、兼并、股份合作等走聯合經營之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共享,加快中小企業轉換經營理念,強化企業管理,增強開拓國際市場能力,發展我國中小企業對外貿易現代化服務,提高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為了強化企業管理,不僅僅管理者要學習先進的管理知識,參與企業管理,企業管理要人人參與,全員參與。在企業管理中,通過知識交流、共享和集體參與,以在職學習、聯機培訓、遠程教育和企業知識網絡等方式,提高員工的技能素質。企業管理要與“學習組織”結合,營造一個不斷學習的氛圍,將員工學習的行為制度化。
2、不斷加強企業的自身建設,逐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中小企業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重中之重是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研發力度進行加強。這就需要企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企業的管理者要對創新、研發的重要性要進行充分的認識,擺正創新、研發在企業發展中的正確位置。現階段很多中小企業管理者還沒有真正地認識到創新和研發的重要性,通常把利潤最大化放在企業發展的第一位,沒有積極考慮到企業的長期發展需要,而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有所忽略。因此如何平衡利潤和技術創新、研發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的。其次,中小企業在自身創新和研發的基礎上還可以根據企業需要通過引進,合作和并購等方式來獲得外部的創新技術。再次,中小企業創新、研發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通過創新、研發使其產品在將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主導的地位,長期來看企業有更多的利潤獲得,企業能夠更好的發展是研發和創新的最終目的。因此,所有的創新和研發都要依據市場的實際需求來進行。
對于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來說,相關的外貿人才也很重要。要想做好外貿就需要大量的外貿人才,這就需要企業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還需要相關人才機制。一方面,通過專業培訓和學習培養本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市場人員學習外貿知識,選拔其中的佼佼者專門從事對外經貿業務;另一方面,企業要積極引進熟悉國際貿易相關業務的高水平和高素質的人才,以此來適應變化多端的外貿出口需要。
3、要加強研發力量,不斷開發新產品
中小企業要在國際貿易中謀求發展,必須加強研發力量,不斷推新創新,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讓企業獲得新鮮血液,在市場競爭中擁有活力,企業發展要有前瞻性,新產品的開發問世將使企業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搶占先機,增強發展后勁。
4、提升國際貿易中進出口商會和相關行業協會的職能
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出口中,如果缺乏對國際貿易環境的了解,就不能在貿易中游刃有余,甚至有可能遭受重大損失。如果此時單靠企業自己來了解與之發生貿易的國際貿易環境,可能需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可能有些交易得不償失,所以僅靠企業自己是不行的。這時,企業可以通過進出口商會和相關協會來獲得有償的信息服務和業務培訓,當企業遇到國際貿易糾紛時,進出口商會何相關行業協會也可以積極發揮其組織職能。目前國家正在積極地引導企業利用進出口商會和行業協會的作用。中小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就需要在貿易中積極了解國際貿易環境,進出口商會及行業協會在其中發揮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單位: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注:此論文是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橫向課題《中小企業有效參與國際貿易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 信用擔保現狀、問題 應對措施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的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是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主體,也是改善民生、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然而,融資難問題一直制約著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由于資產規模、信用、擔保等問題,中小企業很難得到銀行的貸款,因此,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對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是目前世界各國對于解決該問題比較通行的方法。
一、現階段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行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財稅扶持政策,在有效激勵地方各級政府建立省、市、縣三級政策性擔保機構的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民間資本投資設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初步形成了政策性擔保與民營擔保互補、直接擔保與再擔保聯動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共有4439 家,籌集擔保資金約4200億元,運行情況良好。目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行業出現如下特點:
一是擔保機構精簡,結構優化。隨著2010年七部委3號令的頒布,我國融資性擔保機構得到了有效的整頓。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數量明顯減少,但資本實力卻顯著增強。據統計,2011年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實收資本達4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7.2%,戶均注冊資本更是首次突破了億元。
二是業務能力顯著提高。2011年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新增擔保總額為1.56萬億元,新增受保企業38萬戶,平均單筆擔保額為385萬元,比上年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另外,擔保機構信用放大能力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明顯加強。
三是擔保信用環境有所改善。黨的十報告更是對誠信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各地、各部門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加強關于誠信方面的宣傳教育、和信用管理,落實相關的政策執行。全社會信用意識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信用環境也得到一定改善。
二、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組織結構不完善
我國目前建立了“一體兩翼”的擔保機構體系,但是中小信用擔保機構所占比重還比較低。此外,我國系統的、多層次的擔保業市場準入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導致一些不具備擔保能力的機構成立,這類機構缺乏抵抗風險的能力,使部分中小企業蒙受了損失。
(二)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風險控制、分散機制不健全
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內部的信用風險控制機制較弱,缺少明確的規章制度,并且擔保過程中往往會存在行政指令與人情擔保,使得擔保機構的信用度降低,風險加大。另外,我國再擔保機構還不完善,擔保機構也不能通過再擔保方式有效轉移和分散擔保風險。因此,擔保機構只能采用反擔保措施,而過多的反擔保實際上減少了擔保機構自身的作用,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缺乏資金補償機制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財政補償缺少統一的規定以及具體的辦法,雖然各級政府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有一定的扶持,但是扶持的力度還不到位,財政補償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地域差異。無論是政策性擔保機構還是商業性擔保機構,都沒有足夠用于擔保基金的資金,缺乏補償機制,嚴重影響了擔保機構的業務的持續發展。
(四)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建設不健全
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行業的規定還不完善。一方面,法律法規建設滯后于行業的發展。缺乏配套的具體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操作方法。這些法律效力有限。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針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專門法律法規,使得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法律地位、服務對象、支撐體系以及運作規則等定位極為模糊,這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健康發展。
三、建立和完善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議
(一)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組織結構
一方面,為更好地實現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保證機制,首先應完善我國“一體兩翼”的擔保機構體系,提高政策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所占的比重,加大國有資本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行業的投入,建立國家級的再擔保機構。另一方面,提高信用擔保行業進入標準,保證進入機構的擔保能力和規避風險能力。做好監督管理工作,保證現有信用擔保機構的科學健康發展。
(二)完善中小信用擔保機構的風險分散機制
首先,要處理好銀行、擔保機構與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財政補貼、政策引導等手段鼓勵銀行與擔保機構以及受保企業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共同承擔風險。與此同時,擔保機構也要注意自身自身風險的控制。一方面,通過綜合考察評估,根據風險大小劃分來制定保費金額。另一方面,通過拓寬渠道來分散風險。此外,可以通過建立再擔保配置制度來完善風險分散機制。最后,適當開展業務經營的多元化也可以降低擔保機構的風險。
(三)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信用補償機制
一方面,各級政府應加大投入,擴大擔保機構的規模優勢,從而增強擔保機構業務開展能力以及抗御風險的能力。另外,可以建立財政有限補償機制。每年政府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補償政策性擔保機構因擔保資金造成的損失,設立“中小企業擔保代償損失專項資金”。另一方面,信用擔保機構應該注意自己的內部補償機制,可以通過提取風險擔保準備金、擔保呆賬準備金來未雨綢繆。同時,政府可以通過設立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各種準備金的標準,從而規范擔保業的發展。
(四)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法制環境
一方面,制定專門針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行業的法律,明確規范和指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活動。另一方面,完善監管制度。再完善的法律法規,沒有落實執行,也就完全沒有效用。我國目前擔保業的混亂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監管的不完善。因此,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是為了預防和控制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確保信用擔保活動的順利進行。另外,在法律法規中應當對各主體在信用擔保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分別做出相應的法律責任規定。
參考文獻
[1]周軍霞,羅剛.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制度性缺陷與發展對策[J],《企業戰略》,2011(1).
[2]張翔.從國際經驗比較看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展的路徑選擇[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9).
[3]王麗珠,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借鑒——以日本為例[J],《國際金融研究》,2009(7).
篇7
關鍵詞:中小企業發展 扶持建議 發展環境
近年來,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和稅收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高,但是由于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很多問題,如扶持政策不到位、發展環境不完善、后勁不足等,其發展前景并不樂觀。為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國家出臺了包括金融、稅收等一系列調控政策,目前,筆者試以邢臺市臨城縣為例,探討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扶持建議。
一、臨城縣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最新的劃分標準,工業類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含)以上且從業人員為300人(含)以上為中型企業;年營業收入300萬元(含)以上且從業人員為20人(含)以上為小型企業。按照這一劃分標準,縣域企業大部分應歸為中小企業。
1.中小企業已成為縣域經濟成分的主體
近兩年,隨著經營行為日益活躍及縣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中小企業數量逐年遞增。據最新統計,臨城縣已辦理稅務登記的企業中18戶為中型企業,占到工業企業總數的3%;320戶為小型企業,占到工業企業總戶數的72%。其中,從“母企業”裂變和整合收購產生的中小企業占有較大比重。
2.中小企業貢獻不斷提高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臨城縣中小企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41億元,占總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2%,同比增長11.7%;工業增加值完成13.8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總額的40%,同比增長18%;兩稅完成1.1億元,占稅收總額52%,同比增長8%;吸納各類就業人員2.3萬人。其中,在去年縣域經濟持續下行,重點企業減收明顯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稅收差額,部分消弭了更大的減收風險。事實證明,一個地區中小企業發展越活躍,稅收結構相應也就越合理,稅收抗風險能力就越高。
3.中小企業發展活躍
中小企業不僅涉及臨城縣水泵、鑄造等所有傳統行業。新辦的工業企業多為太陽能、電子元件、機械制造、廢舊礦渣利用等新產業和新工藝,這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和帶動了縣域經濟稅源結構調整優化。且中小企業具有投資相對較小、技術專業、轉產靈活等特點,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經濟稅源結構優化調整的步伐。
二、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小企業作為近幾年發展較快的經濟成分,由于宏觀經濟政策上的“抓大放小”,傳統觀念上的“歧視性”對待及中小企業本身固有的弱點,使得中小企業面臨著諸多發展難題。
1.扶持政策不到位
目前,國家對中小企業扶持的政策主要包括《關于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僅停留在政策設計和原則明確層面,缺乏相關的配套落實措施。同時,國家的扶持政策項目少,可操作性不強,缺乏專業的、顯現的政策體系。從當前稅收政策看,適用于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僅包括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等。除此之外,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專業性稅收優惠政策。主體指向不明確,優惠效應自然有限,所以大多數中小企業感覺“不解渴”。
2.發展環境亟待改善
新興的中小企業大多產生于市場經濟相對成熟、游戲規則相對規范的近兩年,缺乏原始積累,并且在廠房選址、征地、環評等方面承擔了過多的社會成本。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在指導經濟、招商引資中存有“嫌貧愛富”的心理,輕視甚至忽視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甚至在經濟稅收形勢不好的時期,“殺雞取卵”,過度加重中小企業稅負。一些部門在中小企業辦理各種審批中審批程序繁瑣,服務效能高,影響了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從稅收環境看,近兩年,有些地方稅務部門重視大企業的管理與服務,而在對中小企業服務上存在著政策解讀不到位,輔導服務不及時,服務方式不對口等問題。
3.中小企業永續發展后勁不足
中小企業大多是個人投資和合伙合股開辦的,具有明顯的“短期逐利”性,從臨城縣的中小企業來看,熱衷于投資選礦、石子、石膏等會利較快的礦山開采行業。甚至投資于國家限制和取締的行業,靠鉆政策空子賺取灰色甚至不法利益。有些中小企業舍不得加大技術研發和環保治理投資,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工藝落實,社會效益差,給社會帶來安全隱患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從稅收現實來看,中小企業大多沿襲家族式落后方式管理,經營者納稅遵從度不高,財務人員素質偏低,財務制度不健全,稅收核算水平差,普遍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稅收問題。
三、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建議
中小企業發展取向應是“做大,做強,做精”,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也應著眼于幫助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做精”。
1.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現實難題
融資難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第一大現實難題,而單靠中小企業自身難以有效解決。因此,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要把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當做首要幫扶措施。一是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除金融機構外,還可以發展有一定擔保資質和擔保能力的中介機構和社會“第三方”成立擔保機構,幫助中小企業擔保。二是金融部門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力度。適當放寬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限制,提高信貸額度,努力簡化各種信貸審批程序。同時,在不影響金融信貸組織結構的前提下,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專業信貸機構和信貸業務。當然,金融部門在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中要體現選擇性和導向性,優先支持新能源、新技術、新工藝項目。三是盤活民間資本。粗略統計,臨城縣2012年末居民個人存款余額超過200億元。這是一筆可以利用的資金資源。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措施,鼓勵設立民間投融資主體,引導民間資金向資信良好、發展前景廣闊的中小企業投資。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國家應根據新形勢和中小企業發展現狀,適時出臺一攬子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制度,形成指向明確、可操作性強、效應顯現、專業配套的政策體系。從稅收來看,首先要增加扶持中小企業優惠稅收政策量,使中小企業享受到近可能多的稅收優惠政策;其次,要對適合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進行整合,制定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匯總;第三稅收優惠政策要具有長期性、漸進性,制定完善涵蓋初期創業、中期孵化、次中期擴張的稅收優惠政策。
3.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一是政府應在宏觀層面對中小企業的投資范圍予以引導,譬如限制中小企業投資礦山開采等,鼓勵和引導其投資新能源、新技術和環保產業領域。這樣既能有效防范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又能加快經濟稅源結構優化調整步伐。二是政府可考慮設立中小企業園區,引導中小企業聚集、孵化。在征地、拆遷等基礎工作過程中給予中小企業一定政策優惠。同時,政府可專門出臺政策或設立“創業基金”、“新技術研發基金”,激活中小企業總量,鼓勵中小企業加大新技術研發。三是各職能部門要精簡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對適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適當放低“門檻”。幫助中小企業盡快落地、投產。
4.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稅收管理和服務
對中小企業的稅收管理要體現導向,突出分類管理,對經營的中小企業適當分行業,利用好行業納稅評估模型,,抓指標,控風險,抓好關鍵指標管理。對新開業的中小企業要側重各種抵扣項目的審核和賬簿、報表的審查,可結合中小企業的財務核算水平和稅收申報質量建立信用檔案,督促企業規范財務核算。要切實優化對中小企業的稅收服務,除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外,對新開辦的中小企業要側重于輔導服務,幫助其規范財務制度。要加大對財務人員的稅收政策培訓和宣傳,做好政策深度解讀;對易出現問題的環節應提倡提前預警提醒服務,避免中小企業因不熟悉稅收政策和辦稅程序而客觀違規。
參考文獻:
[1]曲晨竹.試析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因及對策.長春大學學報,期刊,2010-5-28,2,376.
[2]呂振君,李林.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外部原因分析.科技經濟市場期刊,2011-04-15,2,92.
篇8
一、調研目的
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利用金融危機所形成的倒逼機制,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深入推進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機遇,進一步明確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目標,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支撐、服務體系,做大做強民營企業,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推進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調研內容
(一)分析我省當前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發展現狀、面臨的突出問題及成因;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二)各地在加快建立小企業、規模企業和骨干企業成長體系,大力發展重點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采取的成功做法。
(三)各地在提高中小企業、非公經濟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四)圍繞落實宏觀調控政策,在加強能源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增強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與效果。
(五)各地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組織開展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設想、思路與現狀。
(六)各地在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出臺的具體優惠政策措施,分析各級政府對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扶持政策方面的主要困難,阻礙政策落實方面的情況,影響發展環境及環境不寬松的主要原因與實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以及今后在強化政策環境、政府指導、職能轉變、增強政府服務意識方面的措施和建議。
(七)各地未來五年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目標、發展重點和主要措施。
(八)考察發達省市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包括出臺的地方政策法規及措施,以及可供我省在支持和鼓勵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借鑒的有效經驗,其中要特別注重了解和掌握遼、吉兩省在支持非公經濟、中小企業發展方面的經驗做法,包括出臺的地方政策法規及措施。
三、調研方法
(一)組成若干調研組深入市(地),采取聽取全面情況介紹、召開民營企業家個體戶座談會、有關部門座談會、深入民營企業實地考察、書面調查和走訪相結合等形式進行調研。
(二)各地按省要求選取某個領域,就專門問題進行調研,形成書面材料上報。
(三)赴非公經濟發展較快的省市考察。
四、時間安排
7月中旬分組進行調研,8月中旬完成調研任務,形成調研報告,并提出“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戰略”,8月下旬完成專家論證,修改完善“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戰略”報省政府。
篇9
關鍵詞:中小企業;財政政策;發展;支持
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中小企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在不斷發展的過程和調整過程中,面臨著市場經濟的局限性,特別是近年來發生的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家有必要通過宏觀調控等手段促進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實現在“市場失靈”情況下的政策性支持,其中財政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接影響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快速反應性和直接利益相關性,所以研究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企業發展現狀以及財政政策支持必要性
1. 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從中小企業的界定來看,根據不同的界定標準,每個國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中小企業制定相關標準,其目的是更好的實現管理和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對中小企業的定性界定可以總結為:企業擁有獨立的經營權和所有權,但是企業受到資金和融資的限制,相比大企業來說,其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從定量界定來看,主要看的是一定時期內,從事企業生產性和服務性雇員的人數,資產總額以及營業額。無論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中小企業是相對概念,其區分的主要標準是企業的規模實力和企業的競爭能力。
在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截止2013年底,我國注冊中小企業數量超過1500萬戶,這其中還并未包含個體工商戶,在不斷深化改革的時代大背景下,中小企業的規模和數量將不斷增加,它是解決勞動力就業,提高經濟市場活力,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重要力量,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對象,財政政策必須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
2. 財政政策在中小企業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財政政策在中小企業發展的必要性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結合中小企業的特點,中小企業的數量龐大,但是實力較弱,更方面發展不夠成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國家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利用財政政策,提供優惠政策,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其次,國家宏觀調控有效性的必要內容,在國家宏觀調控不斷完善的同時,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尤其是利用財政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相當關鍵。
二、財政政策在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 財政統籌協調不到位
對于中小企業的財政政策支持較為分散,資金規模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實際不同步,特別是財政資金控制在多個部門手上,實行的是多部門管理,不能形成合力,最終導致財政政策的整體效果不好,許多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大企業的招商引資上,導致小企業發展空間受阻,較高的政策門檻,讓中小企業望而卻步,對中小企業的參與度,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2. 財政資金引導不明顯
財政政策的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的情況,在國家一些地方表現的較為突出,財政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基本都是無償資助的形式實現,資金的引導和放大作用不明顯,由于過多的依靠財政政策,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內生動力來說是不利的,特別是貸款門檻的問題,導致中小企業的貸款門檻升高。
3. 財政政策導向不突出
國家推行財政政策其目的是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加強的行業傾向性,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在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和發展過程中,財政政策需要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優化,對于人才的引進和科技人才的扶持上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完備上,國家的財政政策傾向明顯不足。
4. 政策支持管理不到位
財政支持管理不到位,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部門協調能力差,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配合能力較差,對于項目資金的監管和使用上,不能形成良性管理機制,導致在項目申報時,脫離了實際情況,增加了成本,甚至造成了資金的浪費;其次,財政資金的使用和管理規范性不足,許多項目資金還控制在較少企業手里,容易滋生腐敗。
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
1. 突出中小企業財政政策設計
中小企業主要是以自主創新型企業為主,是各級政府在實施財政政策的重要支持對象,但是受到單一政策的影響,其推動作用較為式微,所以在財政政策進行時需要統籌規劃,提升財政政策的設計效果;要把系統性和協調性相結合,突出重點解決主要問題,特別在中小企業的政策制定和管理環節,要保證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果。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財政政策體系,統籌專項資金,提高政策的引導性和適應性,減少企業使用優惠政策的成本,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提供機制,加強宣傳。
2. 強化財政政策的統一化管理
在財政政策的實施時,最主要的是執行能力,所以要堅持管理和執行,達成財政政策的預期目標,首先要加強管理,強化政策落實,通過統一領導,統一的規劃能夠形成政策合力,保證專款專用,政策的執行到位;其次,強化監督管理,保證資金使用,在實施財政政策之后,需要對項目資金進行科學的管理監督,保證資金的使用,防止資金的挪用和占用;最后,建立績效評估制度,提高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中小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其創造性。
篇10
關鍵詞:中小企業 國際貿易融資 發展模式
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市場經濟中占據著較大比例的是中小型的企業,中小型企業數量眾多,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發展國際貿易、進行國際貿易融資的重要力量,為了能夠探索出一條更好的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新發展模式,首先我們將對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的現狀做一個分析,明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所處的一個大背景。
一、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現狀分析
首先我們先來對我國的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現狀做一個分析,分析現狀我們主要是從三個角度來進行,銀行、中小企業自身以及社會這三個方面,下面我們將具體地闡述下這三個方面對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現狀的影響以及各自存在的問題。
1.銀行對于中小型企業設置的國際貿易融資門檻過高。
我國的中小企業與大中企業相比,在市場競爭力方面比較弱,而且自身缺乏必要的信用擔保體系與評價體系,銀行將貸款借給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活動還存在著很多的風險,銀行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傷,銀行在實際的融資過程中,會認真仔細地經過嚴格的層層審批,審批程序過多,就會很容易延誤中小企業進行國際貿易融資的時機,國際貿易融資的標準也隨之提高,這更給中小企業進行這項活動設置了障礙,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除此之外,我國的銀行的金融產品多數都比較單一,主要是傳統的融資方式,不能跟上國際金融貿易改革發展的步伐與需要,也不能滿足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需求。
2.中小型企業缺乏相關專業的國際貿易融資人才。
中小企業一般規模不大,專業的國際貿易融資人才也是比較稀缺的,必要的財務管理制度與信用管理制度也是缺少的,而這兩者是開展綜合性金融服務的條件要求,中小企業要想發展好自己國際貿易融資事業,企業的相關從事人員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與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我國的國際貿易融資事業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并不具備這些要求,另外他們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以及培訓,不能夠充分掌握一些保理等國際慣例,因而在工作時會遇到困難,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面臨著國際貿易融資困難的局面,中小企業的規模比較小,企業自身沒有完善的財務支持與管理系統體系,基本的信用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3.我國關于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融資的法律法規制定的不健全。
我國在關于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方面的立法工作做得不夠好,相關的法律不健全,缺少審批的標準與依據。我國的中小企業在這方面發展起步較晚,發展比較緩慢,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一些行政干預手段的使用,增加了審批制度的復雜性,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的需求不能得到根本上的滿足。我國對于其他國家的法律法規不熟悉,從而導致我國的法律與國際相脫節,中小企業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二、國際貿易融資的特點分析
國際貿易融資是一種跨國際的信貸行為,這項貸款資金主要是用來支持進口貿易的開展,貿易開展的基礎準則是信用。這種信貸行為的特點是:借貸雙方的當事人不是同一國家的,地域上的差別距離更增加了信貸活動的風險與一般信貸活動相比。通常情況下,國際貿易開展時,借款的一方是進出口商,這些進出口商是企業或者是個人承擔信用貸款。也有屬于非個人的信貸機構如銀行或者是政府。國際貿易中經常使用的貨幣類型是歐元、美元以及日元等等,貨幣種類的選擇在融資時是一個非常重要有很關鍵的問題,因為市場處在一個不斷變化動蕩的狀況下,國際政治變化莫測,這些不確定的變化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貨幣匯率的起伏變化,因此國際貿易融資時,應該綜合地考慮這些問題,最后做出正確的決策。國際貿易融資面臨的風險也是非常大的,這種融資方式是以跨國形式開展的,借款人不僅承擔著信貸過程中會出現的商業風險,還要承擔著一些潛在的風險如公司虧損無力償還等。在結算過程中,也會很容易出現欺詐等信用方面的風險問題,這些對國際貿易融資的開展都是具有很大的挑戰性的,根據國際貿易融資的這些特點,我們要結合中小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積極提出我國中下企業國際貿易發展的新模式。
三、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新模式分析
上面我們已經分析闡述過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狀況與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結合國際貿易融資的特點,積極想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的新模式,促進我國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下面我們就來具體闡述下如何發展我國的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模式。
1.完善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體系,開發金融新產品。
銀行在我國的國際貿易進出口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銀行要想扮演好其角色,就必須學習借鑒國外的一些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一整套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信貸評估與擔保體系,對于外國的一些擔保銀行服務業務展開必要的調查,了解掌握其他國家的外貿政策、金融慣例等等,主動積極地掌握中小企業相關的國際貿易融資資料與情況,做到為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做出自己的貢獻。另外還要積極地對銀行的金融產品進行開發與創新,傳統銀行金融產品主要是傳統國際貿易融資,無法滿足中小企業在國際融資方面的新要求,因此銀行必須積極進行結構性貿易融資的創新,按照國際貿易的新要求進行重新組合與創造,結合實際情況,將出口信貸。信用擔保等手段方法結合起來,做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保障中小企業貿易融資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2.提升企業相關專業人員的知識與水平,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系統。
中小企業應該加強對于專業的國際貿易融資人才的培養,增加自主研發的資金投入,通過多種方式多個渠道吸引人才賢士為其提供優厚的薪資待遇,為人才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些專業人才才能更有熱情發揮自己的能力,中小企業也吸收到了新鮮的血液。另外企業還要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財務管理與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的財務管理以及財務支持進行規范化與制度化,建立完善的國際貿易融資評價體系,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監管整個融資的過程,降低減少出口貿易的風險,根據風險的大小對融資類型進行科學合理地劃分,找出解決各自問題的方法。
3.加強國際貿易融資立法體系建設。
完善的法律體系能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制定與法律體系建設方面還是不足的,需要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比較成熟先進的國際貿易融資的法律,結合我國自身的發展情況與民情,制定出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小企業融資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時,需要將國際貿易中的一些國際慣例與國際法要求考慮進去,與其他國家的法律不發生沖突。通過法律的制定與法律體系的完善,將企業的根本利益保護了,也有效地促進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穩定繁榮發展。
四、結語
經濟全球化發展迅速,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跟上這一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金融發展目標,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銀行完善國際貿易融資體系,企業積極完善各項制度,我國相關部門加強有關的國際貿易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鐘俊.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J].經濟導刊,2012,(5):32-33.
[2]張曉鋒.試分析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新模式[J].中國商貿,2011,(35):134-135.
[3]景楠.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問題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5,(8):35-36.
[4]吳贇益.試分析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新模式[J].商場現代化,2015,(5):12-12.
- 上一篇:會計師主要職責和要求
- 下一篇:街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