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智慧課堂范文
時間:2023-05-31 15:22: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教智慧課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 職教課堂教學之體會 以生為本,創新職教課堂教學新文化 淺談現代職教課堂教學 加拿大職教課堂教學模式及啟示 改革創新教學法――提高職教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職教課堂師生互動研究 職教課堂的教學互動 項目教學如何融入職教課堂 提高職教課堂教學效果的實踐與思考 “小組展示”在職教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 教育傳播視野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優化研究 素質教育視野下的課堂教學公平研究 教育生態視野下的課堂教學策略 主體教育視野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高職教育“競合模式”課堂教學研究 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技術研究 職教課堂也精彩 “輕負高效,智慧課堂”理念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蘇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學校文化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03(7):10-14.
[3]程勝,許歡歡.社會性軟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2010(5):30-32.
[4]楊現民,等.我國智慧教育發展戰略與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技術,2014(1):12-19.
篇2
【關鍵詞】教學智慧;智慧課堂
在現代教育教學中,我們需要做個有智慧的教師,善于發掘教材、創造性處理與運用教材;能夠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展現出課程智慧、教學智慧。對此,筆者以初中物理教學為例,具體談談教師如何發揮教學智慧,打造智慧課堂。
一、活用教材,盡顯課程智慧
對于優秀教師而言,他們也是出色、優秀的“課程工作者”。換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他們不是單純“教教材”,而是善于重新開發教材、靈活調整教材、適當補充教材,注重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彰顯出課程智慧。同樣,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充分發揮課程智慧,精心備課,創造性教學。
第一、“吃透”教材。在新課程教學中,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需要教師研讀教材,熟悉教學內容,再根據具體教學實際,靈活調整或整合教材,創造性運用教材,而不是死守教材,照本宣科。比如在分析某物理知識點時,可利用教材例子,也可呈現其他例子,而不是將課本看作“欽定文件”;將一些有關的知識點進行綜合整理,使之變為新的學習主題;參考各版本的教材,得到教學啟示;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課本內容不一定全部講。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編排了一些學生自讀材料或特有欄目,課堂上教師應有所選擇,以便給學生留出自學的機會。如“信息庫”欄目,旨在開闊學生視野,使其增長見識,同時讓教材具有彈性,滿足各層次同學的學習需求,也可培養同學們信息搜索收集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滲透方法指導,引導學生課前自主搜索,獲取知識。或者還可以將一些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與體驗,喚起學習熱情,發揮學生主動性。
第二、更新或“補充”教材。在有效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不能照搬教材內容,還需要根據學生學習需求,適當補充教材,即立足教材,增加其他相關的學習材料,如物理小魔術、科學家的趣味故事、漫畫圖片等。或者感覺有些教材內容滯后,不貼近學生實際時,則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圍繞課程標準要求,適當拓展延伸,將一些生活實例、現代物理科技發展知識、其他有關的課程資源等搬入課堂,補充有助于學生發展的學習材料,給課堂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如教學《光的直線傳播》,可呈現一幅幅螢火蟲發光、太陽發光、水母發光、點燃的蠟燭、開著的燈等,引導學生認識光與光源。其次,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認識光直線傳播的應用,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動畫日食和月食等。另外,還可介紹墨子在光學中的貢獻,滲透德育教育。或者對于教材上沒有的知識或概要知識適當補充,又或者組織專題研究或專題討論等,豐富學生知識積累。如物理電學實驗專題研究,幫助學生查缺補漏,鞏固深化。
二、創新方法,突顯教學智慧
教學智慧是優秀教師必備的品質。在現代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方式,打破灌輸式教學,由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制度探究性學習,由學會知識轉變為善于學習,這就是教師的教學智慧。
1.由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制度探究性學習
在以往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在臺上不斷講解,學生在臺下被動聽講。雖然這一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卻無法滿足現代教育要求。若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創造性人才,則需要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其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自主獲取新知,解決問題,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師。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相機誘導。如教學《汽化和液化》,分析沸騰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燒水時的情形,自主提問,比如為什么水開了會冒氣?需要哪些條件才能讓水燒開?水沸騰時有哪些特點?沸騰后繼續加熱,溫度是否繼續升高?水熬干了,這些水跑哪里去了呢?等。然后根據這些問題,大膽猜測,小組交流,制定實驗方案,驗證猜想,解決問題。于是,學生想出了如下兩種實驗方案。①在燒杯中倒入冷水,用酒精燈加熱。水溫達到90C°時,隔1分鐘記錄1次,直到沸騰后5分鐘為止。②在燒杯中倒入熱水,用酒精燈加熱。然后分成大組,分別用冷水與熱水進行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而后教師點評與補充,共同小結。
2.由學會知識轉變為學會學習
一個優秀的教師,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同樣,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發揮自己的智慧,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使其不但把握物理知識,也學會巧妙學習。①比較學習法。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對于一些相似、易混淆的物理概念、物理規律、器材、儀表等,可引導學生比較學習,列表分析,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加深理解。譬如壓力與重力,由定義、產生原因、施力物體、受力物體、方大小、作用點等方面進行分析,列出有關表格;電壓表與電流表,由符號、連接方式、作用、是否直接連接上電源比較兩者的區別。②善于觀察。在物理學習中,觀察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一方面,教學物理概念或物理規律時,激活學生已有的觀察經驗,加深認識。比如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容易傳熱,哪些不易傳熱?戴著眼鏡,從溫度較冷的室外到溫暖的室內,眼鏡會蒙上白霧等。另一方面,借助演示實驗,指導觀察方法。比如實驗目的,需要選用哪些實驗儀器、如何開展,怎樣觀察等。
【參考文獻】
[1]周久璘.物理教學的課堂應該成為智慧的課堂[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0年02期
[2]謝榮洲.物理教學中的“激勵藝術”[J].中學物理。2010年05期
[3]陳方正.物理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湖南中學物理.2010年03期
[4]劉新剛.淺談物理教學的藝術[J].文理導航(下旬).2010年07期
篇3
信息技術新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也就是提升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信息技術教師要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綜合素質。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智慧教學,涉及到教學資源的準備、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任務的設計等幾個方面的智慧。
一、準備教學資源的智慧
教學資源是擴展的教材,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教學一線的教師可以從教參、輔助光盤、培訓資料等處獲得有關的教學資源,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和組合,這樣有利于實現教學的統一性和有效性。然而隨著新課程、新教材的推出,配套的教學資源少之又少,需要教師自行備課、收集、制作。設計制作教學資源要花很大的精力,有些教師會望而退步,寄希望于擁有大量信息的互聯網,試圖通過任務設定、開放網絡,引導學生從浩瀚的網絡信息中尋找合適的資源進行學習、研究,從而完成任務,獲得知識,鍛煉技能。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效率低下,首先,這樣的資料網上未必有,或者雖然網上有但學生未必能找到,又或者找到的資料未必能說明問題。其次,網上的信息實在太多,它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學生上網時隨意性很大,不可控制的因素很多,學生如果不能正確對待網上的干擾信息,就會分散注意力,最終完成不了預定的學習目標。所以教學資源是否充分有效,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
一般來講,適用于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資源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學生在操作實踐過程中需要用到的素材文件。教師需要考慮提供多少素材給學生,而且數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時還要提供半成品素材以降低操作難度(即已經加工了一半,留白的地方就是利用本節課或本單元所學的內容能夠解決的)。第二種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幫助文件,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可以利用幫助文件來解決問題。目前用得比較多的幫助文件有兩種制作方式,一種是動態的,即把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以動畫的形式錄制下來,另一種是靜態的,即把問題以圖片加上文字說明的形式放在幫助文件中,讓學生在需要時觀看。第三種是在線測試系統。它以選擇題的形式檢查常識概念類的知識;與操作技能有關的,則將操作過程分成幾個步驟,由操作者選擇正確的操作順序。這樣,在課堂結束前讓學生花2~3分鐘時間做個自我y驗,提交后立刻有成績反饋,從而使其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利用各題的在線解答幫助系統進行再學習,起到拾遺補缺的效果,保證了當堂內容當堂解決。
有了適宜的資源,教學活動就有了切入點,就能保證教與學的有效性。資料的提供形式也有許多種,可以通過網絡共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如蘇亞星、極域等)進行發送,當然最好是在教學網站平臺上建立鏈接,由學生操作下載,具體可根據資料容量及網絡情況而定。
二、創設教學情境的智慧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
1.情境的分類
教學情境可分為體驗型情境、任務型情境和道德兩難情境。
“體驗型情境”是指信息技術在社會、科技、生活等領域的應用場景、應用實例以及這些應用產生的效果。它通過組織學生體驗信息技術魅力,激發學生興趣。
“任務型情境”是指蘊含著探究性問題或實踐要求的、高度真實的任務背景。它引發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思考問題,進而產生探究欲望。
“道德兩難情境”是指蘊含著價值觀沖突、道德兩難選擇、觀點矛盾等的社會實踐情境。這種情境是有效激發學生深層次思考、多視角討論相關社會問題的最佳途徑。
2.注意事項
情境應能引發學生學習、探究技術奧秘的“間接興趣”,盡量展示信息技術的魅力,與本課的教學內容高度關聯,盡量滲透一定的社會價值,避免單純為了感官刺激的情境體驗。情境的長短要適度,保證學生“進得去,出得來”。
三、設計教學任務的智慧
教師根據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為一個個實際任務,讓學生在協作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方法與技能。設計任務時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切合學生興趣和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并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1.什么樣的任務或問題是好任務、好問題
任務或問題應密切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如做各地文化特色介紹、策劃旅游方案、組織學科學習或課題研究等與所學知識技能要具有內在聯系,別跑題或離題太遠,還要能激發學生高水平思維或認知,避免設置通過簡單的信息復制和粘貼即可完成的任務。
2.任務或問題該如何提
任務或問題要明確,可操作性要強。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多個任務或問題以供選擇(技術要求要統一),允許學生自選任務或問題。過大的任務可分解為先后銜接的任務鏈或問題鏈,逐步提高難度,“門檻低、坡度緩”。
3.需要講解時,教師怎么講
篇4
一、大道至簡:簡于“形”而重于“質”
課堂創新是時代的要求,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更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當下的數學課堂,人人講創造,課課要創新,但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教學究竟該怎樣去“創”,又如何能“新”。為了創新,很多老師窮盡心思,想出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卻并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究其原因,我們倒不妨用老子《道德經》里的一句話來解釋:“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說的是追溯萬事萬物的本原,所有的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都是極其簡單的,到后來才演變成復雜紛繁的局面。汲取古人思想之精華,用“大道至簡”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實踐,也許會有不一般的徹悟。老子所謂的“大道至簡”,是溯本求源的思想境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內心覺醒,也是一種擯棄外在紛繁形式而追求內在真理的至高覺悟。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說,簡于“形”而重于“質”,意味著應盡量簡化無關緊要的教學形式,而去追求數學教學的內在本質,嘗試用最樸素的形式構建兒童的課堂學習,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用最有效的手段突出數學學習的價值,這才是創新數學課堂的根本追求,這樣的教與學也更有意義。
“大道至簡”,其實世上的事情難就難在簡單。因為我們所看到的簡單只是最終呈現的結果,但簡單的背后卻蘊含著豐富的智慧,蘊含著厚積薄發的力量。所以說,越是簡單的就越豐富,越長久,越能逼近事物的本質。由此可見,創新的數學課堂追求“簡”的過程并不簡單,它需要教師深入淺出,融會貫通;需要教師理性思考,縱橫建構;更需要教師細致把握,關注本質。欣喜的是,當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已經有很多教師關注到了這一點,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上,由此帶來了課堂教學一系列可喜的改革和變化:自主研習代替了教師講授,小組活動代替了一問一答式的教學,學具操作代替了多媒體課件,匯報交流代替了答案核對……這些變化顯示數學課堂已經從對教學形式的過多關注,理性轉向對教學本質的重視和追求。這就是一種教學智慧,課堂也因此呈現一種創新的力量。
《認識時、分》是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在認真研讀教材,分析學生認知起點及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教研組設計了“課前研習單”(如下圖),并采用課前研習、課上交流、小組研究、全班匯報的簡約形式展開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課前研習單的設計源于以往的教學實踐。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幾乎所有老師上本節課都會有同樣的感受:知識點瑣碎、零散,難以統整;課件、學具、教具,樣樣俱全,師生忙得不亦樂乎,教學效果反而難以保障。對學生進行學情調研后卻發現,對于時間的認識,學生擁有大量的生活經驗,認知起點通常高于教材所預測的水平。基于此,研習單的設計就順理成章了,其設計思路是順應學生的生活經驗,統整教材的零散知識點,用探索性的操作幫助學生建構時間單位的知識脈絡。
需要注意的是,設計研習單切不能隨意提幾個問題了事,教師需準確把握學情,深入思考,仔細推敲。只有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設計精當的研習單,才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以研習單的問題1為例:“仔細觀察鐘面,說說鐘面上有什么?”這個問題涵蓋了教科書例題1中的三個小問:“鐘面上有幾個大格?每個大格里面有多少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將小問題統整為大問題,旨在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學習方式獨立展開探索。問題1的第二個要求是在一個空白的鐘面內標出一個整點的時刻,有一定的開放性。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能認讀整時,對時間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依據已有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應該能憑借觀察鐘面標出整點時刻,即使有困難,也可以在課堂小組交流中修正錯誤,獲得正確認識。研習單上第2小題“1時=( )分,你是怎么想的”更是一個極為開放的問題,學生的認知起點不同,答案也就各不相同。開放的問題為學生的思考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不同的聲音、真實想法的碰撞讓課堂呈現出別樣的精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家長輔助、小組研究、大組交流、教師點撥等學習過程獲得充分的認知,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發揮,時間的概念也在操作、交流、辨析中逐步建立。這不正是創新課堂的真實寫照嗎?
二、大智若愚:善于“導”而引于“深”
“大智若愚”這個詞語也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字面釋義,是說真正才智出眾的人懂得韜光養晦,不會故意顯山露水。其實,老子當初說這句話,是想闡明自己“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言下之意是說真正的大智慧在于掌握、順應事物的本質規律,使自己的目的得到自然而然地實現。在創新的數學課堂中,就需要教師有這樣的教學智慧,準確把握學生建構知識、認識事物的規律,運用豐富的教學機智,促進并引導學生走向數學的思維方向,激發并鼓勵學生盡力去探求知識背后深刻而豐富的數學內涵。
所以說,真正的教學智慧,絕非僅在課堂上顯露精湛的教學技藝,或展示高超的現代教育技術,而應該更多地表現在對學生數學學習的關注和引導上。善于“導”,就是要在課堂上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通過學、做、思讓兒童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內在價值,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引于“深”,是指教師要利用自身豐厚的數學素養,把淺顯的數學知識前后聯系,上下貫通,尋求知識的內在邏輯、蘊含的思想方法,引領兒童從簡單現象展開深入分析,培養兒童嚴謹、邏輯、抽象的思維方式,把數學課上得扎實、深厚、富有思考,為兒童自主的探索和創新提供可能。
在下面這則《認識小數》的案例中,教師精心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幫助學生建構小數概念,并著力于小數與十制進分數的內在聯系。創新的教學設計為兒童的數學探索和創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更充分體現了教師善于“導”和引于“深”的教學高度。當然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數學課堂教學并非要徹底拋棄預設,只要有利于學生的數學思考,必要的教學形式仍然不失為良好的教學輔助。
1.創意引入——利用彩帶認識表示長度的小數
(1)出示一個美麗的蝴蝶結。
■
師:制作這個蝴蝶結需要多長的彩帶呢?(貼出米尺,并拉直彩帶)瞧,有1米長嗎?
■
生:不夠1米,是7分米。
師:如果用米做單位,7分米還可以怎樣表示呢?
生:(小組討論)7分米可以寫成■米,或0.7米。
2.深入探究——再用彩帶認識表示價格的小數
師:紅色彩帶的價格是0.6元,0.6元是多少錢?如果給你一張正方形紙表示1元,你準備怎樣表示出0.6元?想一想,畫一畫。
生操作,并展示不同的畫法:
■
師(追問):都表示了0.6元,但兩種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或相同之處呢?
生:平均分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6份就是0.6元。
3.延伸追問——借助彩帶認識表示幾元幾角的小數
師:有一根紫色彩帶,價格2.2元。如果還是把一張正方形紙看作1元,要表示2.2元,你準備怎么辦?
生:我準備用兩張正方形紙表示整的2元,再用第三張紙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2份表示0.2元,合起來就是2.2元。
■
師(追問):“2.2元”里面的兩個2表示的含義一樣嗎?結合圖來說一說。
生:不一樣!小數點左邊的“2”表示2個“1”,就是圖上的兩整張紙;右邊的“2”表示0.2,也就是圖上的第三張紙,它不夠1元,是1元的■,也就是0.2元。
4.思維開放——圍繞彩帶拓展對小數的認識
師:還有一根漂亮的黃色彩帶,它的價格如果用剛才的方法表示,需要用到五張整的正方形紙和一張10等分的正方形紙。猜一猜,它的價格可能是多少元呢?
■
生(紛紛猜想可能的價格):5.1元、5.2元……
師(微笑,不置可否):究竟價格是多少元?讓我們一起來看。(課件出示:最后一張紙10等份中的9份被涂上顏色)
■
生(齊聲):5.9元!
師(追問):如果這根彩帶的價格再貴這么一丁點兒,又會是多少元呢?(課件演示:10等分的正方形紙涂滿最后1份,并漸漸隱去10等分格,最后變成一張完整的正方形紙。)
■
生:涂滿最后一格就是又加了0.1元,0.9元再添上0.1,就又有一個整的1元,和前面5元合起來一共就是6元。
……
《小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既要尊重學生已有經驗,又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例如,感悟同樣一個量既可以用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分數表示,還可以用小數表示,并建立這三種表示形式之間的聯系。其中,溝通小數與十進分數之間的本質聯系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兒童對于小數最直接的感性經驗來自于生活中常見的商品價格,因此,教師圍繞“彩帶的價錢”設計了有層次的學習活動:(1)用一張正方形紙表示出0.6元;(2)用三張正方形紙表示出2.2元;(3)用五張正方形紙和一張10等分的正方形紙能表示多少元?學生對小數概念的理解始終與表示價錢的直觀模型緊密聯系,知道一張正方形紙可以表示1元,即1個整的單位,而幾角不滿1元,就必須把一張正方形紙10等分后進行表示。案例中教師的三次追問引發了思考,促使學生深刻理解了一位小數就是十進制分數的另一種表征形式,并暗含了小數相鄰數位滿十進一的“十進”關系,為日后學生進一步認識小數埋下伏筆。縱橫貫通,啟發蘊伏,創新的課堂從精神源頭指引著兒童探索的方向,將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數學知識的內在溝通,充分體現了善于“導”和引于“深”的教學智慧。
三、有容乃大:思于“問”而啟于“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教學的智慧更表現在課堂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上。創新的數學課堂擁有寬容的氛圍:包容學生的“異想天開”,傾聽學生的“奇談怪論”,引發各種思想的交鋒、碰撞;創新的數學課堂擁有思想的自由:只有在不斷追問、不斷思考的課堂中,個體才有可能形成創新的個性品質,發展創新思維,并釋放出自身的創造潛能。
篇5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踐智慧;生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課堂呼喚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不僅是教師專業特性的重要表現,更是當今教師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教師不但要努力發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智慧,發展自己的教學實踐智慧,而且要善于將自己的這種實踐性極強的教學智慧啟迪、開發、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智慧和創造智慧。
一、教學實踐智慧的概念和特點
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教學本質、把握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對教學文本、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持續關注和研究反思,進而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學文本、敏銳把握教學情境,靈活應對教學事件,自如駕馭教學課堂,始終彰顯道德德性和生命意義的一種綜合實踐能力。其基本特征為:
1.實踐性。教學實踐智慧是一項很復雜的實踐活動,它既不同于理論知識,可以通過系統的學習獲得;也不同于實踐技能,可以通過有意識的系統訓練形成,它必須依賴于課堂教學情境的不斷建構,依托于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即通過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和智慧對話才能真正獲得。如此看來,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必定是在實踐中體現,必須是在實踐中養成,必然是在實踐中得到發展。
2.動態性。教學實踐智慧的生成有賴于具體的課堂教學情景,而真實的教學情境又是動態生成的、不確定的,所以,教學實踐智慧也是動態的、不確定的。它需要教師對具體的情景作出及時的判斷和處理,并適時調整教學環節和內容,從而讓實踐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有關教學整體的真理性直覺認識”。[1]其真理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學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轉化和具體應用;第二,它是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積淀和升華,是教師運用自己積累的教學經驗,靈活而恰當地處理各種教育問題的綜合能力的體現。
4.獨創性。教學實踐智慧最能體現教師的個體獨創性。這是因為,不同的教師,由于其年齡、性別、成長經歷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們對教學的感悟、對情景的敏感度就會存在著差異;再加上其思維方式、性格特征、職業生涯的不同,必定會對相同的問題采取個性化的處理方法,從而形成獨特的個性化實踐智慧。
5.緘默性。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個體面對具體教學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應,它以行動為導向,綜合體現了教師的知識、能力、個性特點,是邏輯推理所不能解釋的,也很難通過語言進行傳遞的。[2]這正與波蘭尼所勾畫的緘默性相吻合。
二、教學實踐智慧的生成原則
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面對復雜多變的教學情景而生成的一種教育智慧,它體現了教師靈動的教學機智和隨機應變的綜合能力,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淀的經驗智慧。鑒于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四個基本原則。
1.立足整體原則。教學實踐智慧體現在教師進行著的、真正發生的教學過程中,能比較全面、動態地體現教師的教學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45分鐘的師生對話,還要把教學視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課堂(準確解讀教材、準確判斷學情、有效教學設計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課堂(主動的教學反思、學習效果的客觀分析等),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其實踐智慧。
2.理論積淀原則。先進的教育理論是人們對教學現象的能動反映,對教學實踐活動理性思考的產物,對教學規律的真理性認識。既然如此,教師必須有計劃地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不斷提升理論素養,夯實提升教學實踐智慧的底蘊。
3.合作共享原則。教學實踐智慧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和行為方式,它不僅需要教師個體兀兀窮年的探索和追求,還需要依靠團隊的互助合作,匯聚集體的智慧結晶,才能漸次形成。學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必須要組建具有較強團隊意識的教師共同體,讓全體教師學會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問題,體驗研究收獲,分享成功喜悅,逐步生成教學實踐智慧。
4.持續關注原則。教學實踐智慧的生成與發展是個復雜的過程,是在教師個體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撞擊中實現著動態的發展和和諧發展。鑒于此,教師必須持之以恒地學習教育理論、研究教學實踐、反思教學過程,自覺地把教學理論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反思和諧融通起來,使自身的教學實踐知識、經驗,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華為教學實踐智慧。
三、教學實踐智慧的生成策略
課堂教學的復雜多變性,決定了它不是教師展現知識、演練技藝的場所,而是彰顯教師實踐智慧的過程。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致力于教學實踐智慧的發現、積淀和生成。
(一)科學設計,繪制智慧藍圖
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課堂教學需要精心設計。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精心的教學設計,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教學是一組經過精心設計的用以支撐學生內部學習的外部行為。”這就充分說明,科學地、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是生成教學實踐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讀文本,把握教學核心。談到課堂教學的原點,一般老師都認為是教學設計;其實不然,課堂教學的真正原點是文本解讀。這是因為,教者只有認真閱讀教材,深刻解讀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內涵和要義,才能對文本價值進行二度開發,把文本的“原生價值”轉換、生成為“教學價值”,實現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的對接。也唯有如此,才能為教學實踐智慧的“顯山露水”搭建好平臺。
第一,品讀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讀文本時,教者要讀出文本的韻味,讀出屬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說要具有一種對文本的敏感,一種初進文本時所特有的感覺:敏感于初讀文本時的靈光一現、敏感于初讀文本時的一臉茫然、敏感于初讀文本時的深刻印記……從而由表及里,詮釋出隱藏于敏感背后的東西——極為珍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價值。第二,吸納精華,彌補不足。僅僅依靠自身的原始閱讀,難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學參考用書這個“拐杖”,也往往無濟于事。這時,教師就要有選擇地閱讀一些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特別是近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彌補個體閱讀的不足,使文本解讀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揚長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它雖然凝聚了作者和編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會在某些方面出現瑕疵。這樣,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帶著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讀,發現文本的不足和錯誤之處,并加以靈動“處理”,將其轉化為適宜的教學內容,凸顯課堂教學實踐智慧。
2.智慧設計藍圖,彰顯實踐智慧。教師之文本解讀,其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為了智慧設計和智慧教學。因此,教師在深度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必須圍繞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這一核心設計“教學藍圖”,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及各要素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設計,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高效地進行。
第一,設計起點,凸現學生的“學”。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緊緊突出“主動學習”的教育目標,努力為學生的主動學習而設計,為賦予學習以學生的意義而設計,為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而設計,為建立學習共同體而設計,為幫助學生形成認知結構而設計,為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而設計……
第二,設計理念,圍繞學生的“學”。課堂教學的設計理念是課程、教學理念在教學設計中的具體體現。在設計價值取向上,要從追求教會學生知識、技能,轉向培養學生基本學科素養的設計價值取向;在設計思路上,要從尊重教材文本邏輯,轉向尊重學生經驗與認知發展邏輯的設計思路;在設計主體上,要從教師作為既定教學設計的被動執行者,轉向教師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體。
第三,設計要素,體現學生的“學”。教學設計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需要考慮諸多要素(如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問題設計等),但學生之“學”是核心要素,必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分析學習者的學情;編制教學問題時,要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教學環節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邏輯思維特點;設計課堂觀察和評價時,要基于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關愛學生,啟發誘導學生……簡而言之,就是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學生之學”為根本,統領其他諸要素,讓他們以快樂的心態,自主地學習,享受課堂學習的樂趣。
(二)有效教學,收獲智慧碩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學設計,只有置身于教學實踐之中,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氣息和活力,才能彰顯其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實踐智慧。
1.智慧理答,讓課堂教學更精彩。教師要能讓課堂平靜的思想蕩起無數的漣漪,在與學生一次次的對話中不斷地撫平和掀起,使整個課堂的各個因素充滿著相互間的引力,從而不斷擴張課堂的張力,使教學產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對話形式,正是彰顯課堂張力的智慧快車。[3]
第一,激勵性理答,點燃學生激情。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當愛、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才會產生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要求。激勵性理答就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鼓勵方式,但它不是簡單的表揚,而是善意的、恰到好處的激勵,是教師根據學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準極具激勵性的支點、亮點和美點,用富有學科專業特點的話語加以表揚和鞭策,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點燃起他們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們產生主動學習的正能量。
第二,發展性理答,提升思維品質。建構有效的對話教學,是發展性理答的基本特點,它包括追問、轉問、探問、反問四種理答行為。追問,就是當學生就某一問題回答后,教師為了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故意來個“回馬槍”,其目的不是讓學生措手不及,而是讓學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問,就是當學生由于知識欠缺、問題本身有一定難度等原因無法回答時,教師智慧地變換角度,讓學生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進而讓學生透徹理解,真正掌握。轉問,與探問同中有異。當學生回答卡殼或回答不正確時,教師把問題拋向其他學生(或學生自己把問題轉問同伴),其目的是讓問題得到更多學生的關注和討論,從而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反問,表面看來是疑問形式,實際上表達肯定的意思。用反問的形式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語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價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彰顯學生的學習智慧。
第三,再組織理答,升華學生智慧。教師在理答的最后階段,對學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組織或概括。此時的理答,充滿睿智和精妙,或歸納總結,提高學生認識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瀾,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學生情感的濃度和厚度。簡而言之,教師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這種智慧理答,收獲到的是學生更有深度和寬度的回答,回報的是學生更為精彩、更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讓課堂教學更靈動。如果說預設是教學實踐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學實踐智慧的成果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和合作等活動,產生交互影響,讓“生成”之花在課堂綻放,讓凝聚著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燒起來。
生成,分為兩類:精心預設的生成,未曾預設的生成。課堂教學,不僅要“精雕細琢”,重視預設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實效;還要“高瞻遠矚”動態的課堂生成,不斷地捕捉、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出來的各種資源(如錯誤、疑問、創見等),把其中有價值的新問題、新信息轉化成新的教學資源,巧妙地納入到教學過程之中,使之成為播撒智慧的火種;同時,對沒有價值的“節外生枝”,也要恰當處理,使之同預設的軌道“無縫對接”,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生成教學實踐智慧的殿堂。
3.智慧過渡,讓課堂教學更自如。無論是傳統課堂的線性教學,還是現代課堂的塊狀教學,其內部結構都是有幾個相對獨立的知識(能力)系統組合而成的。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必須借助睿智的過渡語,激活、、銜接各個子系統,才能建構一個完善的認知系統。因此,教師要精心策劃過渡語,講究過渡語的起承轉合,讓過渡語隨教學自然催生,隨學習靈活生成。
第一,飽蘸情感,撥動學生心弦。用充滿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沉浸在充滿智慧的課堂教學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動人。根據文本的教學內容和特定的教學場景,用富有變化的情感語言作為過渡語,感染學生,促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激昂時,高亢激越,令人肅然;悲壯時,慷慨陳情,為之動容;委婉時,細雨霏霏,使人感懷;凄涼時,悲哀宛轉,讓人揪心……二是懸念誘惑。創設一個懸而待解、富有誘惑力的問題,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去主動解開誘惑力極強的疑團。三是幽默風趣。用適宜的幽默語作為過渡語,調節學生的學習狀態,讓他們帶著輕松愉悅的情緒進入下面環節的學習。四是智慧點評。針對學生的課堂反饋給予積極鼓勵、友情提醒或善意糾錯,自然引起下一環節的教學。
第二,設問質疑,點燃思維火花。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其顯著特點就是把教學內容分割成幾個相對獨立的“塊”,然后組織對話教學。那么,如何把這些“各自為政”的板塊有機地銜接起來呢?通過巧妙設問和睿智質疑來過渡,就能架起板塊之間的橋梁,讓學生的思維得以順利貫通并深入發展,自然地從前一個教學板塊“”到后一個教學板塊的學習。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過渡;逐層推進,遞進句過渡;前后對照,對比句過渡;花開兩支,轉折句過渡;事理抽象,比喻句過渡……
第三,總結示范,提升學習能力。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歸納,教師如能用過渡語加以總結和示范,并導入到后續學習之中,不失為一種良策。這種過渡語,既帶有總結性,對學習方法有系統的歸納和提煉,使學生對所學方法有整體的把握;又凸現示范性,對學生的指導、借鑒和運用具有較強的啟發性,為下一環節的展開起到鋪墊和引領作用。如此過渡,融總結和示范為一體,不僅課堂教學效果好,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4.智慧板書,讓課堂教學更精美。充滿智慧的板書設計,不僅是教師教學意圖的體現,教學重點的呈現,教法和學法的一種指導,更是教師對文本細讀后的概括,對文本咀嚼后的提煉。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務必精巧設計板書,讓課堂教學因板書設計而彰顯智慧——主題鮮明,閃耀思想美;目標明確,彰顯點睛美;內容緊湊,凸顯簡約美;精巧安排,展現格式美;圖文并茂,體驗和諧美……
(三)理性反思,走進智慧殿堂
教師實踐智慧的釋放,是課堂教學主體(學生)的需要,也是教師獲得專業發展和成長的需要。所以,教師必須要對精心編制的教學設計和用心經營的課堂教學作出客觀評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斷提高設計能力和課堂教學水平,使自己逐步擁有更豐富的、更睿智的教學實踐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觀審視教學得失。面對精心設計后實施的課堂教學,教師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誠理性解剖,實事求是,客觀審視教學的優劣得失:反思教學目標是否有效達成,反思教學過程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反思教學內容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批判性反思,不僅直觀具體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還要善于將教學經驗系統化,使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而擁有更豐碩的教學實踐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認為:“一個人可以沒有知識,但不能沒有道德,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道德。”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是把“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核心理念,這就要求教師之反思,不能僅僅滿足于反思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合理性,還應該反思教學過程中“人”的主體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現,從而將教學實踐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反思。提升教學實踐智慧,從本質上看,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引導他們自主發展,智慧發展。所以,基于教學實踐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課堂教學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使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課標要求,并獲得成功;反思課堂教學是否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反思課程教學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發展特點,是否關注學生的需要、興趣、體驗、困惑和疑難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師對學生的服務自覺反思。教師是一名教育者,承擔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神圣使命,同時,教師又是一名特殊服務者,與其他服務行業的人員一樣,“每個人都成為優質服務的提供者”,盡力給他的顧客(學生)帶來愉悅,這就要求教師以服務者的身份組織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能動地對體驗的內化、知識意義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構。從這里可以看出,教師之教學反思,必須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達到如下目標: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彰顯其獨立人格;尊重學生的獨立性,重視其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能動性,培養其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激勵其發散思維;尊重學生的發展性,促進其多元發展。
3.唯美崇研,不斷追求藝術境界。熊川武教授認為,教學反思就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4]反思可以使教師從沖動的或例行的行為中解放出來,以審慎的方式行動,不斷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如此看來,教學反思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優化教學環節、不斷追求教學藝術、不斷提升實踐智慧的審美過程,就是積極探尋適合學生和自身實際的“教學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逐步實現從“搬運工”向“研究者”角色轉換的過程。簡而言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不斷追求教學藝術過程,不斷攀登教學實踐智慧這一神圣殿堂的過程。
教學實踐智慧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受,是一方個性張揚的思維場,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樹……教者只要浸潤于課堂教學實踐,致力于實踐智慧的開發研究,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就會在智慧課堂的大熔爐里得到不斷鍛造、顯揚和升華。
參考文獻:
[1]張彥杰.教師的實踐智慧及生成途徑[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8(2).
[2]劉雪梅,祝成林.教學實踐智慧與教師專業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11(2).
篇6
一、提高教師的自身理論素質,是課堂智慧生成的根本
1.教師應提高對課堂智慧生成的理解,認識到智慧課堂生成的重要性,認識到如果一堂課中沒有智慧的碰撞,那這堂課就是失敗的。教師應清楚只有在智慧的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才越來越得以體現,學生的智慧才得以在課堂中發現,從而剌激教師的智慧教育的發展,將知識引入更深的層次,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好奇性、探究性,達到教師、學生都得以發展。中國的學生,特別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很少違背教師的意愿,教師說東,學生不會去想是否可以往西,往往學生在新的情境、新的領域不會學到智慧,這就要求教師首先盡力做到放開思路,對學生不斷地啟發和引導;在課堂中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去探討、去質疑、去交流,從而找到智慧。只有智慧的教師才能教育出智慧的學生,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教育出智慧的人。
2.教師應對教材有著深刻的認識,要真正做到教材所要達到的教學三大目標。我認為集體備課可以加大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要“深”、“透”,要“活”,這樣教師才能在集體討論過程中找到智慧的至高點。我認為教材要求的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這一點。只有“雙基”打扎實了,教師才能在課堂中提出一些較深的知識點,而學生借助于“雙基”,才能探討問題,才能找到智慧的答案。而有些教師在平時只一味地提高學生討論的能力,卻忽略了學生能否往下討論,導致他們往往只會討論,卻無法計算或動手操作,到不了智慧的頂峰。
二、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是課堂智慧生成的關鍵
1.學生在數學課前的預習是否到位,是課堂智慧生成的基礎。課前預習并不是教師隨意布置的,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對于所要預習的知識是全新的,還是與前面的知識是有關聯的。如果是全新的,我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與之相關的事物或情境,例如在學習《軸對稱》這一章的第一課之前,我布置的預習題是回家找找我們身邊有沒有對稱的物體,并沒有要求學生一定去預習課本、去做題,學生會馬上提出“找對稱的東西干嗎?”從而主動地翻書看預習內容。這樣,學生首先不會排斥預習,而是從心里想尋找對稱的物體,從主觀上接受了知識。如果預習的知識與前面的知識是相關的,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就一定要帶上前面的題目,這樣學生在預習時候就知道老知識點對新知識的影響,而不是簡單地看看書,應付地隨意做一下老師布置的作業。其實教師都知道預習的重要性,但往往對于學生的亂做又沒有辦法,無法達到預習的效果。我認為只有課前預習到位,學生才會在課前產生一些疑問,而疑問會促進課堂智慧的生成。學生在課堂上會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探討,使他們的盲點互相交融,找到自己的智慧所起的作用。
2.有效提問與有效變式的正確使用能促進課堂智慧的生成。在課堂上,教師應正確地引導,有效地提出問題,將智慧的包袱扔給學生,激起他們的思維,讓體會、實驗、交流、探討走進課堂,從而生成智慧。例如,在教學“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這節內容時,我考慮到地理位置與地圖的關系,首先提出:(1)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標系,它由哪些元素構成?(2)點與坐標有什么關系?我拿出中國地圖,提出哪位學生能指出曾經旅游過的城市,此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已經調動起來了。接著我提問:在中國地圖上,我們為什么能找到我們去過的城市呢?這樣游戲中隱藏的知識慢慢地顯露出來。最后我提問:這其中與我們前面所學的什么知識相關?在這個過程中,我從旅游話題引出地圖,讓學生感受到用坐標表地理位置的作用,借助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打開學生的智慧之窗。我認為有效的變式是最能讓學生生成智慧的。例如,我在教“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的應用”這堂課時,借助了五角星,按照計劃順利地講解了五角星五個尖角的和,突然我拿起黑板擦擦去了一個尖角,提問:現在我們來看看此時的圖,哪位同學能把我的圖補全?很快缺了一角的“五角星”的六角出現在黑板上,于是,我說:“哪位同學能提一個問題,讓我們大家解決一下。”由于我剛講了五角之和,學生不難提出求六角之和,而且圖是學生自己補的,問題是自己提的,學生的情趣高漲,解決起來顯得特別輕松。順水推舟,我提出:還可以怎么變?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提出繼續擦去尖角。我的教學計劃已經完成,這時,我看到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在紙上隨手畫了一個五角星,只是他畫得太快,將一個尖角畫到一條邊上,出現三個尖角在一條線段上,我把原先計劃的例題放棄,請這位學生將他錯誤的五角星畫到黑板上,引出了又一次的變式,其他學生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將一個尖角移到五角星的內部的圖形。整堂課上,學生和我的智慧一直在碰撞,不斷地摩擦出火花,全體學生都在積極地思考。
3.對學生有發展的評價和學習情感的培養也能促進課堂智慧的生成。課堂智慧不只是那些好學生與教師產生的智慧所組成的課堂,基礎薄弱的學生也可以生成智慧課堂。例如上面例子里的那個隨手畫五角星的學生,他并不是真正發現了又一個新的變式,但我卻表揚了他,也正因為我的表揚,而不是斥責他的不認真,他高興地看到他帶給大家的智慧,這也促使他積極思考,使他理解了知識,而且爭取再次體現他的智慧。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產生智慧的可能性自然變大。我在工作中一直堅信學生“親其師”就會“信其道”,學生與你親近了,他就會相信你的話,就會在課堂中聽得進你的話。而且我會讓我的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老師是尊重他們的,與他們有著很深厚的感情,特別當其他學生嘲笑一個學生時,我一定會站出來保護那個學生。在教學中若發現學生注意分散,我就會找機會刺激他們。例如,我在教“軸對稱”這一節時,在最后十分鐘利用幻燈片播放中國的剪紙藝術、中國的京劇臉譜,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發出陣陣的贊嘆聲,感慨中國人民的偉大,激發了學習的信心,以及動手剪軸對稱圖形的興趣,從而構造出一系列別出心裁的軸對稱圖形,促進了智慧課堂的生成。
篇7
一、數學課堂要有松馳有度的制度環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輕松,愉快,民主的氣氛中學習,不僅可以使人的記憶力增強,而且還能活躍人的思維,激發人的潛能。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少一點生硬的制度壓制,多一點動情的人文關懷。例如: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坐得筆直,雙手不得動彈,不允許學生“插嘴”是壓制學生的苛求,課堂上學生“不善于傾聽別人發言”是不良的學風,課堂上“學生無意義的隨意自主”更是散漫的表現。知識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識一樣直接傳授,但它需要在獲取知識、經驗的過程中經由教育的悉心呵護而不斷得到開啟、豐富和發展。因此,有效智慧課堂教育在人的早期智慧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是自然發生的,智慧的發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條件下才能實現。也就是說,好的教育環境有利于智慧的發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智慧的人。
二、數學課堂要有溫馨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
智慧的數學課堂要求我們教室里桌椅的配備和擺放,設施及教學具等的選擇、擺放,環境的美化和布置,光亮、聲音、溫度等的適度控制,課堂師生的組合方式,教師的形象打扮、言行舉止都應該是溫馨的。課堂上老師不是居高臨下的,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的。老師對學生應該真誠地表揚,熱情地激勵,公正地評價,善意地批評,誠懇地指點;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友善地相處,平等地交流;學生對老師應坦誠地尊重,但不盲目地迷信。課堂人際之間應該講誠信,講民主,講互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合作關系。老師應該用“亦師亦友,和而不流”的態度去處之,用誠信換來學生的信服,用平等換來學生的交流,用愛心換來學生的敬重,“和”而成其友,“不流”而成其師,從而使師生交往充滿友愛,充滿促人奮發向上的教育因素,達到“既教好了書,又育好了人”,“老師教得順心,學生學得開心”的目的。這種環境氛圍的課堂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型課堂。
三、靈動的課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師。
大家都知道:一個墨守成規的教師會阻礙學生個性的發展,扼殺學生的童真、天性,時代需要我們作為學生智慧成長的引導者、促進者和自我智慧成長的反思者、實踐者。作為一名教師不僅需要廣博和專精的知識,更需要機敏、豁達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靈去點燃學生智慧的頭腦。智慧型的課堂就是教師在實施預設教案的進程中,要提高課堂應變能力,隨時捕捉學生的疑問、想法、創見等精彩瞬間,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調整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教學活動,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再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交鋒,從而再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四、有效的智慧課堂需要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
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學中應以“情感交流”為紐帶,創設一種自由、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智慧的生成,促進學生的發展,鼓勵學生體驗學習生活的艱辛和樂趣,并從中感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我在執教《平均分》時的情景。全班同學正興高彩烈地慶祝著能把10顆糖果平均分成2份或5份時,一名學生不等我請,而自己站了起來說:“老師,我還有分法”。這名學生竟提出了10顆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一般來說是始料未及的。這時做為教者的我是“視而不見”,或者課后“討論討論”,還是接納生成呢?最后我選擇了后者:“把練習紙拿上來,說說你的想法。”當這名學生說出最后再把剩下的一顆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是3顆多一些時,學生的舌戰越演越烈,而我卻“坐山觀虎斗”,既不表態,也不進行叫停。等他們辯論得差不多的時候,再提問:“你們覺得有道理嗎?我聽不出有什么道理呢?”有意“裝糊涂”,與其他同學一起做最好的傾聽者,讓學生做“明白人”。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調整后的教學思路,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進入思考和創造的境界,而且實現了比預想更好的教學目標,使數學教學充滿智慧與激情,使數學課堂更具魅力。
五、知識的建構需要留足思維的時間。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啟迪學生智慧、催生學生思想的過程。學生有了自己的數學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下的新生事物。只有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才會不斷地有新的創造,新的驚喜。由此可見,學生自主思考后進行學習交流,才能真正經歷興奮、激動、焦慮、緊張、困惑、刺激、折磨、喜悅等情感體驗,并在討論、爭辯、總結的同時,不斷激發、喚醒、啟迪他人及自我的靈感、智慧和創新思維,不斷地改進——創新——再改進——再創新,逐步形成、擁有自己獨特的數學情感、數學思維、數學思想和數學智慧。
綜上所述,大家可以發現,其實有效的智慧課堂,并不需要過多的裝飾,精彩往往來自于課堂上師生之間精彩的互動,來自課堂上那些看似無痕跡卻有大智慧的數學思考。讓我們和學生一起從思想上親近智慧,行動上實踐智慧,不斷地生成智慧,給當今的有效課堂教學方式注入新鮮的血液,讓智慧型的數學課堂成為開啟學生思維的旅程。
【作者單位:泉州市晉光小學 福建】
所謂智慧是指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聰明。” 因此,我們應為學生在更高層次上領悟知識架設起階梯,以利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會多角度、多層面感受生活,思考問題。因而在學校,我們對學生施與的應該是智慧教育。而實施智慧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而應該是充滿智慧與靈動的有效課堂,在真實的課堂里,學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師悉心聆聽、傾情傾力。師生在寬松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里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以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數學課堂要有松馳有度的制度環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輕松,愉快,民主的氣氛中學習,不僅可以使人的記憶力增強,而且還能活躍人的思維,激發人的潛能。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少一點生硬的制度壓制,多一點動情的人文關懷。例如: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坐得筆直,雙手不得動彈,不允許學生“插嘴”是壓制學生的苛求,課堂上學生“不善于傾聽別人發言”是不良的學風,課堂上“學生無意義的隨意自主”更是散漫的表現。知識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識一樣直接傳授,但它需要在獲取知識、經驗的過程中經由教育的悉心呵護而不斷得到開啟、豐富和發展。因此,有效智慧課堂教育在人的早期智慧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是自然發生的,智慧的發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條件下才能實現。也就是說,好的教育環境有利于智慧的發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智慧的人。
二、數學課堂要有溫馨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
智慧的數學課堂要求我們教室里桌椅的配備和擺放,設施及教學具等的選擇、擺放,環境的美化和布置,光亮、聲音、溫度等的適度控制,課堂師生的組合方式,教師的形象打扮、言行舉止都應該是溫馨的。課堂上老師不是居高臨下的,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的。老師對學生應該真誠地表揚,熱情地激勵,公正地評價,善意地批評,誠懇地指點;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友善地相處,平等地交流;學生對老師應坦誠地尊重,但不盲目地迷信。課堂人際之間應該講誠信,講民主,講互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合作關系。老師應該用“亦師亦友,和而不流”的態度去處之,用誠信換來學生的信服,用平等換來學生的交流,用愛心換來學生的敬重,“和”而成其友,“不流”而成其師,從而使師生交往充滿友愛,充滿促人奮發向上的教育因素,達到“既教好了書,又育好了人”,“老師教得順心,學生學得開心”的目的。這種環境氛圍的課堂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型課堂。
三、靈動的課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師。
大家都知道:一個墨守成規的教師會阻礙學生個性的發展,扼殺學生的童真、天性,時代需要我們作為學生智慧成長的引導者、促進者和自我智慧成長的反思者、實踐者。作為一名教師不僅需要廣博和專精的知識,更需要機敏、豁達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靈去點燃學生智慧的頭腦。智慧型的課堂就是教師在實施預設教案的進程中,要提高課堂應變能力,隨時捕捉學生的疑問、想法、創見等精彩瞬間,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調整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教學活動,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再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交鋒,從而再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四、有效的智慧課堂需要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
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學中應以“情感交流”為紐帶,創設一種自由、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智慧的生成,促進學生的發展,鼓勵學生體驗學習生活的艱辛和樂趣,并從中感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我在執教《平均分》時的情景。全班同學正興高彩烈地慶祝著能把10顆糖果平均分成2份或5份時,一名學生不等我請,而自己站了起來說:“老師,我還有分法”。這名學生竟提出了10顆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一般來說是始料未及的。這時做為教者的我是“視而不見”,或者課后“討論討論”,還是接納生成呢?最后我選擇了后者:“把練習紙拿上來,說說你的想法。”當這名學生說出最后再把剩下的一顆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是3顆多一些時,學生的舌戰越演越烈,而我卻“坐山觀虎斗”,既不表態,也不進行叫停。等他們辯論得差不多的時候,再提問:“你們覺得有道理嗎?我聽不出有什么道理呢?”有意“裝糊涂”,與其他同學一起做最好的傾聽者,讓學生做“明白人”。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調整后的教學思路,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進入思考和創造的境界,而且實現了比預想更好的教學目標,使數學教學充滿智慧與激情,使數學課堂更具魅力。
五、知識的建構需要留足思維的時間。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啟迪學生智慧、催生學生思想的過程。學生有了自己的數學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下的新生事物。只有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才會不斷地有新的創造,新的驚喜。由此可見,學生自主思考后進行學習交流,才能真正經歷興奮、激動、焦慮、緊張、困惑、刺激、折磨、喜悅等情感體驗,并在討論、爭辯、總結的同時,不斷激發、喚醒、啟迪他人及自我的靈感、智慧和創新思維,不斷地改進——創新——再改進——再創新,逐步形成、擁有自己獨特的數學情感、數學思維、數學思想和數學智慧。
綜上所述,大家可以發現,其實有效的智慧課堂,并不需要過多的裝飾,精彩往往來自于課堂上師生之間精彩的互動,來自課堂上那些看似無痕跡卻有大智慧的數學思考。讓我們和學生一起從思想上親近智慧,行動上實踐智慧,不斷地生成智慧,給當今的有效課堂教學方式注入新鮮的血液,讓智慧型的數學課堂成為開啟學生思維的旅程。
篇8
一、詩性智慧與詩性教育
在意大利美學家維柯所著的《新科學》一書中,維柯談到了詩性智慧。在維柯看來,詩性智慧是人類社會早期階段的共同特征,人類社會的起源是感性的,也是熱情的,并且包含了原始的毅力和活力。詩性智慧是基于情感和想象的,以超越世俗功利為目的的一種創造性思維,其主要特征是強烈的感覺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人文學科詩性教學過程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教育的詩性智慧既體現在教師對待教育的熱情和激情上,又體現在教師充滿生命激情和活力的課堂教學上。詩性課堂教學是教師靈性與詩性智慧的自然外化,教師應當具有詩性文化素養,并讓這種修養轉化成一種詩性氣質,擁有一種詩性魅力,能把握詩性教學過程中抒發激情的最佳時機,讓詩性教學活動煥發活力。
詩性教育著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著力培養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優良品質。詩性教學強調要利用學生的詩性智慧特質,鼓勵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讓學生養成創造性思考的習慣。教師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精神需要,依據詩性教學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心智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能力的提升與智慧的開發。
在人文學科詩性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具有赤誠的愛心,能夠尊重學生天性,也能呵護學生的靈性。教師關注學生發展,尊重學生的生命價值,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情緒,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他們思考與感悟,從而讓詩性課堂教學充滿激情和活力。
二、詩性課堂教學
在人文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營造詩性課堂氛圍。課堂是詩性教學的主要場所,也是詩性教育活動的重要空間,詩性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要讓學生在詩性課堂氛圍中獲得快樂,也讓學生在詩性課堂氛圍中學會思考天地人生,并能進行思想的碰撞與交鋒。
詩性課堂教學遵循詩性教育規律,使課堂成為富含詩性智慧的理想場所。詩性課堂教學,意味著師生敞開心靈,暢所欲言,課堂氣氛非常融洽。在詩性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能夠有效互動。教師愛講,學生愛聽,遇到精彩之處,大家能共同體驗,共同思考,共同感受,共同啟發。教師通過充滿詩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一種令人愉悅的課堂氛圍,學生在上課過程中興致勃勃,身心歡暢,如此一來,就能激發學生的思想和情感。
詩性教育著眼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及詩性智慧能力的提高,注重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培養學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想象力與創造力,也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索未知的動力,這一切決定了學生身上帶有濃郁的詩性色彩。詩性教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并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及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
人文素質的關鍵是人的感情和情感,營造詩性教學氛圍有時需要創設情境,以教師的詩情撥動學生心弦,使學生體會到一種濃厚的人文關懷。教師要善于創設與詩性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要帶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主動進入與教師的同向思維,從而達到絕佳的講課效果。教師可以根據詩性教學內容設置有趣的情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采用生機勃勃的詩性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如同身臨其境。在這樣真實的情景中進行訓練,既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活躍詩性課堂教學氣氛。
具有深厚詩性智慧功底的教師講課旁征博引,妙趣橫生,令學生流連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教師要調動自己的情緒,講課充滿激情,并且蘊含人生大智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愉悅;并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老師的關愛和責備,從而使學生對詩性教學內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么做有利于教師加強對詩性課堂教學效果的調控,師生在詩性課堂教學上不僅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激情和活力,而且能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和思維上的互動,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悟性的提升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看重悟性的提升,培養人的悟性是詩性教學的內化功能。教師在詩性教學過程中,要有想方設法啟迪學生的悟性。悟性系多層次多角度的跳躍與發散的思維過程,悟性的提升使得學生能在跳躍與發散的思維過程中把握事物本質。在從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中,悟性激發學生詩性智慧能力的快速生成。在學生成才過程中,教師重視激發學生的悟性,善于運用生動的比喻將詩性教學內容闡述得深入淺出,既有趣味性,又有深刻內含。
篇9
1 正視學生個體差異,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好、中、差,就可以分出三、六、九等來,學生的個體表現也是這樣。學生的這種個體表現,既有先天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響,也有后天環境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教育的影響,當然這三種影響也是交互的。對學生個體而言,其影響的程度又是千差萬別的。正因為這樣,教育工作者就沒有理由不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學業成績有差異是正常的,學生的思想認識及行為方式有差異也是正常的,我們要理性地對待和處理學生的個體差異,建構好現代學生觀。學生是發展中的人,這就意味著學生也是不成熟的人,無論是知識、情感方面,還是行為方式都存在一定或較多的缺陷。在課改進程中,我們對學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對“問題學生”施以諷刺、挖苦,一定要杜絕歧視“問題學生”的現象發生。我想,尊重和信任每一個學生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堅持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的現代表現。這些也許是舊話重提,但這確實是教師的智慧體現。同時,智慧的教師還善于引導學生養成尊重信任同學、互幫互助的優良習慣,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以保證小組交流和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這一點對于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精心研究,對課堂充分預設是教師智慧的體現
在杜郎口中學和許市中學考察時,我們發現其教師都不再帶備課本進教室了,但教師上課卻得心應手,課堂流暢完美的程度讓大家贊服。其實,這就是課改成功教師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有形的背后更多的是教師課前對課程標準、文本和整個教材知識體系的精心研究,對學生認知水平、學情和學習能力的充分了解。無論是知識層面還是學情方面他們都能了然如胸,并能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情況或問題進行充分的預設,對預設的問題又再次進行研究,研究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來。所有這些,對于一般教師是做不到也做不來的,我們課改教師要加強研究和修煉,努力達到這種境界。
3 合理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是教師的一種高度智慧
過去較長時期,很多教師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應以教學目標為終點直線推進,與教學目標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東西在課堂上越少越好。這種認識下的課堂會降低學生發展的動力――學習的動機與興趣,長期工具化的課堂也會磨滅學生與生俱來的創新精神,影響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廣泛開展小組交流討論、合作學習以及展示與評價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是動態和開放的,生成性的成分也很多,這要求教師具有很好的開放精神和敏感性,能夠理性擺脫教學預設的控制。前面,我提到充分預設是教師的一種智慧,那么,在這里我必須說明:及時捕捉課堂內的學生生成,并合理地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是教師的高度智慧。前不久,我到一所學校聽課,在四年級語文《大自然的啟示》的課堂上,當學習到“鯨的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型”時,一個學生大膽地向教師發問:老師,請問什么是流線型?這是一個教師沒有很好預設的生成問題,當時老師支支吾吾給大家解釋了很長時間,但學生(包括我)最后還是不知所以然,因為這個小小的環節沒有把握好,大大的影響了課堂質量,給學生一種被忽悠的感覺,說得嚴重一點,教師這樣做是對學生創造性和智慧火花的抹殺。這種情況,教師可安排學生先討論,如果討論還沒有結果的話,就布置學生和老師一起課后查找資料尋求答案。這樣的處理不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能養成學生善于查找資料獲取知識的好品質,其效果當然是不言而喻了。所以,課改的課堂是生成的課堂,更應該是智慧的課堂。
篇10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材插圖;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1-0023
教材插圖是教材的第二語言,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現行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版面設計精美,圖文并茂,以卡通漫畫為主旋律配以多種顏色,使版面鮮活有趣。還配以真實的人物風景圖片,使讀者仿佛與書中人物在面對面交流,拉近了學生與課本的距離,密切關注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新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看圖。”這是劉兆義老師在浙江省初中英語課標教材“疑難問題解決”專題研訓會上說的。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對這些圖片棄之不用的現象比較多。認為在教學中使用這些圖片沒有新意,不能顯示自己的教學和創新水平。尤其在公開課和賽課活動中,更是難覓它們的蹤跡。《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既然插圖是教材的組成部分,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它,發揮現有資源的最大優勢。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他們的這種做法有悖于教材編寫者的初衷。一方面,不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另一方面,對于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或教學資源相對缺乏的農村教師來說,這種舍近求遠的做法不利于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和對教材的把握及運用能力,而且還花費了大量時間。因此,筆者對插圖在教學中的作用作了相關的總結,希能幫助他們走出認識誤區,重新開啟課堂教學智慧的大門。
一、利用插圖,落實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教學方法形式多樣。但對于英語水平不高的中學生來說,用最直觀、最簡潔的方法進行教學不僅降低教學的難度,而且學生易于接受。在Go for it! 教材中,尤其在七年級,每單元都是以一幅展示新功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圖畫開篇。該圖描繪了學生在操練新語言時所需要用到的重點單詞或短語,因此學生不需教師過多的解釋或翻譯就能理解它們。例如,在教學七上Unit 2 Section B的1a 時,題目要求將詞語與圖中物品匹配,教師只需通過簡單的詢問:“What’s this?” (手指圖中鋼筆),“It’s a pen.” 再問:“What’s that?” (手指圖中手表) “It’s a watch.” 就能順利地進行新單詞的教學。又如,有些詞匯如形容詞等不容易解釋和描述,直接運用圖片就能很直觀地把詞義展現出來。在教學八上Unit 2 Section B的1a 時,教師只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人物的狀態和表情就能很好地教學thirsty、hungry、tired、stressed out這四個詞。除了用插圖來教學新詞和短語以外,教師還可以用插圖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教師可以采用定時看圖(有時只呈現圖片的部分)的方法,要求學生講出或猜出具體的單詞或短語;也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以后,講出圖中物品的名稱、位置、形狀或功能等;還可以讓學生模仿圖中的動作或狀態等來鞏固詞匯的學習。
二、利用插圖,開展句型操練
我們知道,Go for it! 教材每單元都是以一幅展示新功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圖畫開篇。它既引出了新的詞匯,又引出了新的句型表達方式并呈現在人物頭上的氣泡中,從而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操練新語言。如果教師能充分利用該插圖的話,就會使教學形象直觀、快捷方便、生動有趣。例如,在教學七上Unit 2 重點句型Is this/ that your...? 時,教師就可以指著插圖問:“Where is it?”“In a classroom.”“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School things.” “Look! Is this your backpack?(教師手指插圖問班上任一學生)”“No, it isn’t. It’s his backpack.(學生就會指向插圖中的人物)”這時,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對圖中的物品逐一操練。也可以讓學生觀看插圖,對其中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來進行對話練習。又如,在教學七上Unit 4 Where’s ...? It’s on/in /under...這一句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然后回答教師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提問,教師回答;還可以開展看圖記物品位置的比賽來鞏固所學的句型。當學生把插圖的內容盡收腦海的時候,他們對重點的知識已經了如指掌了。
三、利用插圖,突破語法難點
語法教學是外語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常規的方法很難使學生準確理解該語法的內涵。這時我們不妨利用插圖使其形象化、直觀化,將語法的要點一覽無余。比如,八下Unit 6中的現在完成進行時態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有些教師花了很大力氣先解釋現在完成時(當時還沒有學過),再講解它和現在進行時態結合起來的關系。殊不知,沒等教師解釋清楚,學生已經聽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了。事實上,教材中的插圖已經明確了該語法的準確用法,我們只要對插圖稍作添加就能使該語法的教學事半功倍。以筆者的教學為例,筆者事先在插圖上注明參賽人員的姓名,比賽開始的時間(其中還包含兩位同學比賽結束的時間),還有就是記者采訪時的時間,筆者是這樣呈現的: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re having a skating marathon at school.
T: What’s Celia doing? Is she skating?
Ss: No, she’s having a rest.
T: When did she start skating? When did she stop? How long did she skate?
Ss: She started at 7:00. She stopped skating at 9:00. So she skated for two hours.
T: What about Sam?
Ss: He started at 7:00. And he stopped skating at 11:00. So he skated for four hours.
T: Good. What about Alison? What’s she doing?
Ss: She’s still skating.
T: When did she start skating?
Ss: At 7:00.
T: When will she stop skating?
Ss: We don’t know.
T: That means, she started skating at 7:00, now she’s still skating. And she’s going on skating. So how long has she been skating?
(教師邊講邊板書:has been + doing)
Ss: She has been skating for five hours. (幫助學生一起回答并板書整個句子)
T: How about Victor? Is he skating now?
Ss: Yes.
T: How long has he been skating?
Ss: He has been skating for five hours, too. (幫助學生一起回答并板書整個句子)
就這樣一來一回,教師就直接引出了本課的語法:現在完成進行時態的基本結構和意義。明確了動作從過去開始,持續到現在,而且動作還將繼續下去。既抓住了語法要點,又讓學生在看圖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切實體會到教材編寫者們的用苦良心。這樣一來,教學的難度降低了,教學的效率卻提高了。
四、利用插圖,預測閱讀內容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策略上,以閱讀能力訓練為中心展開教學。閱讀課教學的原則之一就是在學生開始閱讀課文之前,教師要善于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而課文的插圖,作為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就可以利用它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引導看圖,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我們還可以憑借課文插圖引導想象,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例如,在教學八下Unit 1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這篇閱讀文章時,筆者針對閱讀策略和書本的插圖,作了以下導向性的提問:1.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2. Where can you see robots in our life?3. What do robots look like? 4. What can robots do? 5. Can robots do all the things for us? 6.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當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時,閱讀前的(pre-reading)活動就已經順利展開了,當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后,教師又發出Now would you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促使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這樣一來,不僅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閱讀的興趣也被激發出來了。
又如,在教學八下Unit 4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 這篇課文時,教師也可以事先呈現課文的插圖,即志愿者老師們和邊遠地區學生的合影,然后提出預測性的問題:(1) Who are they? (2) Where are they from? (3) What about the life there? (4) What’s the passage about ? How do you know? 這些問題,讓學生來預測課文的內容。這樣做不僅激活了學生大腦中存儲的相關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推理和想象能力。
五、利用插圖,滲透德育和文化意識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英語課程標準》在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建議中也明確要求教材應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應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Go for it!教材在編寫上就深刻地體現了這一要點。除了課文的內容滲透這一原則外,教材中的插圖也蘊含了豐富的德育和文化意識。作為一線教師,更要將這一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例如:在教學七上Unit 4 Section B 1b時,除了讓學生記住湯米的物品之外,教師還可以繼續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提出以下問題: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ommy’s room? Is it nice?
Ss: No, it’s really mess.
T: Do you like Tommy’s room?
Ss: No.
T: If you are Tommy, what will you do?
Ss:I will keep the room clean and tidy.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總結如下:We should keep our things clean and tidy. Habit is a second nature. 還可以讓學生回家畫一幅湯米房間理想的布置圖,通過這樣的引導活動,學生就能體會干凈整潔及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了。又如在教學七下Unit 5 Section A 4時,教師可以通過此圖片,告訴學生明辨是非,善于和不法分子作斗爭的道理。又如在教學七下Unit 12 Section A 1a-1c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插圖明白遵守規章制度的重要性,明確“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的道理。再如,在教學八下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這篇課文時,教師也通過插圖來明確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性,提高他們鑒別是非美丑的能力。還有在教學九年級Unit12 Section A 1a-1c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插圖來對比中西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既明白中國的傳統禮儀,又了解國外的風俗文化。
- 上一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綜述
- 下一篇:工匠精神評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