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論壇范文

時間:2023-04-03 11:00: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教論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職教論壇

篇1

關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010年,中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此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相關問題的探討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焦點。此次論壇上,學者們以“創新職業教育體系,提升職業教育內涵”為主題,進行了相關研討。

關于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內涵,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劉松林研究員對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及功能做了定位。他認為,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是由國家制定并具有法定效力、反映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及人的需求的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及與其他教育之間相互交叉、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系統。必須具有主動適應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連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溝通其他教育體系、整合中西方優秀文化等幾大功能。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全教授則認為,關于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的內涵,目前國內還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雖然《職業教育法》、《教育規劃綱要》對職業教育體系做出了明確界定,但在實際研究中,研究者們對其界定的科學性和時代性提出了質疑。廣大研究者對職業教育體系各執一詞,導致了職業教育體系概念模糊,內涵不清晰,外延不確定,引發了“職業教育體系”和“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等諸多爭論,進一步導致了職業教育體系研究的不確定性。他認為,明確定位職業教育體系是職業教育研究的前提,缺乏對體系的定位,將很難形成系統的研究和完整的體系構架,不利于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他指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研究的首要任務是統一思想,職業院校必須聯合行政部門、企業、職教專家等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搭建職業教育公共平臺,就職業教育體系領域有關的基本理念開展廣泛的對話與協商,以達成公共意志,從而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國國情、清晰完整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為職業教育體系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奠定基礎。

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教研究所錢景舫教授提出四點:一是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的問題,即縱向是否完整,上下能否銜接;二是處理好職業教育同其他教育類別的關系;三是處理好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關系,如何溝通和銜接;四是職業教育同經濟社會外部的跨界,主要是適應的問題,如何適應,適應的靈活性怎樣,等等。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院長助理兼職成教評估所所長呂紅教授指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如何為國家產業升級提供人才支撐;二是如何實現教育的科學發展,建立一個合理的教育結構;三是解決人才培養立交橋問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教研究所所長石偉平教授指出,考慮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問題的邏輯起點在于思考經濟社會發展是否需要這樣的人才,需要多少。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國家建設好立交橋與直通車,為人民接受此種層次職業教育提供選擇。職業教育體系就是要在職業教育內部建立直通車,在與其他教育之間建好立交橋,在勞動制度與教育制度之間跨界,有效實現職前職后一體化。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教學院孫翠香則提出,要深思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最終動因是什么,如何處理期間政府主導成份太強的問題。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王繼平教授指出,談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特色發展,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什么是職業教育,尋求體系建設中的根本性問題。

學者們還從不同方面對如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出建議。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教所曹曄教授指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需要從三個維度、五個方面進行構建。三個維度是指職業教育與企業、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職業教育內部三個方面來進行構建。五個方面,除了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溝通與協調機制外,從職業教育內部來看,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在縱向上要不斷向上延伸,開展技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從橫向來看,每個層次的職業教育要能接受不同人群、為社會需求多樣化提供教育服務。此外,還需要建立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支撐體系,包括國家制度體系、經費支持體系、師資隊伍、職業資格標準等。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陳鵬認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不僅體現在縱向層級的銜接,還包括橫向內容的融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不僅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等經濟社會要素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還應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之個體要素對人的發展性需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追尋不僅應體現終身教育的思想,還應體現全面發展的理念。因此,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橫向融合的指向是以滿足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為出發點,以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為最終歸宿。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杜連森認為,現代職業教育應當著眼于人才本身的知識與技能發展邏輯,設置不同的學歷層次,構建相互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優秀人才的發展保留上升的空間。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沈陽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徐涵教授圍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出了確立多樣化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本科教育試點工作、擴大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比例和確立第四級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等建議。

關于發展高職本科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但目前的職業教育因其層次問題而廣受詬病,一直被視為“斷頭教育”。發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一直是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強烈呼聲。此次論壇上,這個問題再次引發熱烈討論。

對于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必要性,上海電機學院高等技術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文華認為,很多專科層次的高職教育學生都希望通過一定途徑能向更高層次的教育求學,如果基于職業和崗位的職業教育僅到專科層次就不再有上升渠道,那么,高職畢業生只能去基于學科知識體系運行的普通本科院校就學,這既造成了人才培養上的混亂,使高職生難以適應,也是人、財、物的極大浪費。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顧坤華指出,完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建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和專家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度,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戰略選擇,這預示著在“大高職”的理念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醞釀著重大政策調整和制度變革,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職業教育本科”制度呼之欲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張弛認為,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培養高層次技術型人才的職業教育,隸屬于高等教育的本科層次,教育內容涵蓋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術訓練,其組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學習類型和教育水平,是定位于本科層次的培養高等技術型人才的技術教育。我國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注重技師或工程師基本素養的養成教育,發展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東南大學職業教育研究所姚萌萌指出,在構建與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背景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舉辦成為必然趨勢。至今,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內涵尚未明確,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定位問題學術界的意見也未統一,以致當前有些辦本科高職的院校,對什么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并不清楚,一些院校在開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時把側重點放在本科層次而不是職業教育,即把所辦教育定位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不是高等職業教育,并且通過授予畢業生以普通高等學校的學士學位,來提高學校的層次。確立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應有地位,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客觀需求,既忽視不得,也延誤不得。

對于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顧坤華指出,一是職業教育沒有得到應有重視,職業教育發展難以獲得應有位置和強力扶持,高等職業教育難以實現與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并立”、“并重”和“并駕齊驅”。二是體系建設沒有形成統一認識,人們對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和外延認識還很不到位,未能從高等職業教育的外部適應性、內部適應性和內在協調性這三個方面來全面、正確、科學地把握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造成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理解的誤區。三是高職教育沒有突破層次限制。限于種種政策的制約,高職本科教育制度的創設仍處于“難產”階段,在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和“類型”的整體拓展和轉型提升上還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四是制度建設沒有實現頂層設計。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導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實上是個“斷頭”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洼地”和“短板”。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的“上升”渠道不暢或堵塞,發展動力也就自然不足。

如何推進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姚萌萌建議,要立足于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的特點,實現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形式多樣化、辦學目標清晰化、辦學質量監督嚴格化。顧坤華提出,必須站在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全局的高度,以戰略眼光、先進理念和國際視野,建立國家技術技能積累、傳承機制,進一步健全高等職業教育學制體系和職業教育各層次協調發展保障體系,著力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由“層次”到“類型”的重大戰略轉變,加快提高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比例,全面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篇2

為搭建國內外職業教育學術交流的平臺,共同探討職業教育理論、實踐和政策方面的問題,2016年第二屆現代職業教育西湖論壇(VETXH 2016)暨中德職業學校校長論壇日前在杭州舉行。論壇的主題為“職業學校發展的國際化”,由浙江工業大學、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聯合主辦,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浙江工業大學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評價研究院、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承辦,北京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省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協會協辦。

11月3日,出席論壇的德國巴伐利地區政府手工和貿易類職業學校處處長、《學校內部管理》雜志主編等職業教育管理人員,威爾海姆職業高中、奧格斯堡金屬技術第一職業學校、奧格斯堡公立職業高中、慕尼黑技術職業高中、慕尼黑市立設計專業高中、奧格斯堡金屬技術第一職業學校的校長及來自我省部分知名中職學校的校長近50名代表走進臨平職業高級中學。該校王方鳴校長致歡迎辭,并就學校的基本情況、專業設置,尤其是“傳承墨子思想注重文化引領”“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現代學徒制”“改革教學模式推行‘闖關教學’”等辦學特色向客人進行了介紹。賓主交流后,嘉賓代表隨后參觀了校園、實訓基地,并聆聽了該校與聯想集團校企合作的“聯系專班”課堂教學,同時與學校的師生進行現場交流。

教育國際化是推動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余杭區乃至杭州市職業教育國際化走在前列的臨平職高,近幾年在開展國際合作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尤其是在內外交流、選派骨干出國研修、引進“外教”等方面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

“十三五”期間,面對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門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的良好機遇和中職教育“具備國際意識、通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溝通能力、熟悉掌握運用本專業知識技能的一線勞動者”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王方鳴校長表示,下階段,臨平職高將在積極推進省中職名校創建進程中,在現代制造、信息服務等相關專業深入開展國際交流,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不斷探索與國外優質職業教育的合作路徑。

篇3

論文摘要: 本文指出高職學校籃球教學現狀中存在著諸多弊端,強調了高職學校籃球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提出了調整課程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授課手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設籃球選修課等改進對策,以切實推進高職學校籃球教學改革。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職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作為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籃球運動以其獨特的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成為最受學生喜愛和最樂于參與的運動項目之一。然而,籃球作為學校體育中重要的體育健身項目,籃球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都存在諸多弊端,影響著籃球運動對學校體育的促進作用,也束縛著學校籃球運動自身的快速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高職學校籃球教學的現狀,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切實制定出可行的對策,加速推進職校籃球教學改革。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對高職學校籃球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旨在為高職學校籃球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高職學校籃球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程模式不合理。高職學校體育課程模式全部是三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體育課程模式,學生每年體育課的大部分內容已經被體育教學大綱安排好了,要求學生體育課中達到體育教學的三個基本目標,即掌握基本知識、技能、技術。在這三個基本目標的要求下,教學內容繁多,而且重復,基本以素質練習內容為主,學生感興趣的籃球項目課時卻日益縮水。同時高職生也要參加實習、實訓,使學生學習的系統性受到很大的沖擊,加上課時有限,在僅有的幾節課堂上高職生很難掌握好體育技能。這種體育教育的課程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適應不了終身體育鍛煉的思想。

2.教學模式陳舊。我在研究中發現,高職學校的籃球教學模式依舊是一個老的教學模式,教師面對全體學生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跟隨練習,基本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傳遞,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沉悶和壓抑。而且現在的高職學校都在擴招,班級學生人數比較多,場地空間大,教師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師生之間缺乏交流,過于強調教師的教法,忽視學生學法的研究,以及人體存在差異的基本規律,不論學生的先天差異如何,學生的練習項目、次數、難度,標準都必須一樣,挫傷了不少學生的積極性。顯然,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如今高職學校的教學實際,教學模式單一不利于學生掌握籃球技能。

3.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影響學生學習籃球技術,高職學校籃球課以實踐課為主,基本沒有理論課教學,造成大多數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起源及規則一知半解。而且由于授課形式的單一,籃球課的技術教學和理論講解只局限于口授,采用的媒體也只限于戰術板、書本等有限的幾種形式,導致籃球技、戰術理論活不起來,變得枯燥乏味,限制了學生對籃球運動內涵的理解與把握。教學手段陳舊也導致籃球教師在示范過程中很難把動靜有機地聯系起來,動作示范只能是瞬間的,在語言描述上難度大,準確性較差,使學生不容易理解或產生誤解,最終難以掌握技術和戰術。

4.籃球專業人才學歷結構偏低。高職學校的籃球專業人才一般是由體育院系培養的具有一定籃球理論知識,但其缺乏相應的高水平籃球運動實踐經驗的普通本科學生。他們對籃球運動的訓練、比賽、執教和管理缺乏感性認識,在相應的高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訓練、管理實踐中,水平與業務能力均顯不足。而運動院系培養出的高競技水平籃球專業人才,又缺乏系統的基礎與專業科學理論熏陶,其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與其競技運動水平不相吻合。從目前情況來看,高職學校籃球專業人才技術型多,技術加理論型少。學歷結構相比其他專業教師差距甚遠,了解并掌握生物、心理、社會等體育相關學科理論者為數不多,專業籃球師資教學水平呈現低水平停滯不前的狀況,這也制約著高職學校籃球教學水平的提高。

5.場地經費投入不足,設施落后。近年來,高職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盡管各高職學校體育場館建設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但還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一些高職學校在安排經費預算時未能與擴大辦學規模同步增加對體育的投入,致使原本就非常緊缺的場地器材等資源更加捉襟見肘,難以為繼。經費短缺,導致學校體育教學器材配備、補充、更新力不從心,給體育教學帶來諸多不便。籃球項目是深受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籃球場上總是出現人擠人的現象,甚至連正常的籃球教學都不能夠保證,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籃球水平不能有效提高。 轉貼于

二、高職學校籃球教學改革建議

1.調整課程模式,合理制訂籃球教學內容。籃球課程的教學改革,應從教學內容入手,改變大而全的教學形式,在教學中尋找籃球技術教學的客觀規律,抓住主要環節,使學生學到實用有效的籃球技術,應是籃球課程的教學方向。在教學中,熟悉球性的練習,應貫穿始終,提高學生對球的控制能力,并以此帶動其他技術的學習與掌握,這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條重要途徑。而且對籃球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組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縮短教學時間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對學生綜合性技術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

2.改進教學方法和授課手段。籃球教學是師生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法制約著學生的學法,在教學中不給學生獨立思考與獨立實踐的機會,學生就缺乏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發揮學生的智力優勢,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要做到充分發揮骨干學生的帶頭作用,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逐步改革教學和組織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多采用游戲、比賽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不同角度切實提高學生的籃球水平,為教學提供保障。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是制約高職學校籃球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學校要加強籃球專業教師的培訓與交流,抓好籃球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拓寬教師執教的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提高。師資隊伍建設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籃球教學水平的高低,這是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之一。新形勢發展的迅猛勢頭,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發展高職學校體育教育,必須改變籃球教師目前較為單一的知識結構,必須增加、補充高學歷復合型的人才。同時,教師主動吸收當代體育科學理論和籃球運動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充實籃球運動某些新概念、新觀點、新技術、新戰術和教學與訓練的新方法,從而使籃球教學進一步體現先進性、科學性的特點。

4.開設籃球選修課,提高高職學生的籃球技能學習。學校可以結合場地器材及學生實際籃球水平,開設籃球選修班,吸引部分籃球水平比較高但是在體育課上“吃不飽”的學生,這樣能夠給這些籃球愛好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讓他們的籃球水平得到有力的提高,同時也能夠帶動身邊的同學喜歡上籃球,活躍校園籃球氛圍。籃球選修課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運動機能的學習—鞏固—提高,而獲得較為熟練的籃球技能,則能養成籃球鍛煉習慣,促進全民健身的開展。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以選修課為籃球教學的模式得到高職學生及教師的一致肯定,這些籃球教學模式符合課程改革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學校籃球教學改革的推進。

綜上所述,高職學校籃球教學改革首先應該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同時還做到調整課程設置,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合理制定籃球教學內容,適應現代教育要求,改進教學方法和授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習慣,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

參考文獻

[1]馮守東.籃球技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綜合實力的實驗研究[J].成都體院學報,2002,(4).

[2]劉沁.學校體育中籃球教學存在問題與分析[M].教學與理論,2000,(5).

篇4

【論文摘 要】采用半開卷考試方法,能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考試是教育評價的有力工具,也是評價教師教學效果和評定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測定學生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考試方法有筆試、口試、聽力和實踐等。其中,筆試是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方法,它分為開卷和閉卷兩種方式。開卷考試,即允許考生攜帶任何書籍和資料,而閉卷考試則不允許考生攜帶任何書籍和資料。筆者要探討的是介于開卷和閉卷兩者之間的考試方法,在這里稱它為半開卷考試法。

一、半開卷考試方法

半開卷考試,即考試時允許學生攜帶自己準備的復習內容(每人限A4紙一張)進入考場,在考試中可以參看本張紙的內容,但不許使用其他同學準備的內容。為了促進課程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采用的半開卷式考試的做法是:學生可將自己認為本學期所學該課程內容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點抄寫在“專用紙”上,紙張兩面均可使用(內容不限)。每位學生的“專用紙”上所寫的內容必須是本人手抄體,考試時“專用紙”上所寫內容若是復印、復寫和打印的則視為舞弊處理。考試時學生不得相互傳遞、借用“專用紙”,否則視為舞弊處理。考試結束后“專用紙”隨試卷一起上交,否則視為作弊處理。

二、半開卷考試方法的優點

(一)有利于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

科學合理的考試制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性學習的重要手段。不科學的、僵化的考試制度則會扼殺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因此,積極開展考試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新一輪高校改革的重要內容。開展半開卷考試符合高職考試改革的需要。

(二)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負擔

科學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層出不窮,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信息量越來越大。每個學期末學生都要完成幾門課程的考試,學生的負擔較重。如果在考試中允許學生將一些認為較難的內容和難記憶的內容,包括一些概念、定理和公式等濃縮于一張A4“專用紙”上,這樣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負擔。在采用半開卷考試班級的學生,由于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只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或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來加強記憶,這樣不僅沒有降低教學質量,而且學生在上課時更注意聽講,注意教師講課的重點和增加的新內容,并注意聽課記筆記。從而有利于學生對上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學生期末考試時復習,學生學習比較輕松。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綜合和整理的能力

在考試中允許學生攜帶一張A4“專用紙”的有關資料,所能容納的內容是有限的。如果學生不加思考地將認為可能考試的所有內容都抄在一張A4紙上,無疑是不可能的。學生要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必須認真地理解課本的內容和教師在講課中加入的一些新知識,要認真地復習和記住絕大部分內容。最后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將一些難以記住的重要概念、定理和公式等進行篩選、綜合和整理,濃縮于一張A4“專用紙”上。這樣的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綜合和整理的能力。

(四)有利于端正考紀考風

過去,學生在考試中時有作弊行為發生,雖然被抓時將受到學校的嚴肅處分,但少數學生還是心存僥幸心理,頂風違紀。這種作弊現象屢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我們面對的學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依賴計算機的心理;二是高職學生的基礎一般較差,要求這些學生去記憶一些計算公式、定理和概念確實有困難;三是考試方法有待改進。

近年來我校加快了教學改革力度,對上課、實驗、實訓的方法進行全面改革,在教學上實行教、學、做一體化,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對必要的理論知識也要求學生掌握。學生學習理論和專業知識不是為了進一步的高層次理論研究,而是因為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礎,是為了更好地應用這些知識,形成在一定理論知識支持下的技術應用能力。改革考試方法,采用半開卷考試方法,就是順應高職院校目前的改革要求。通過幾年的實踐,筆者認為采用半開卷考試方法有利于減少學生作弊行為。據調查,學生準備在“專用紙”上的這些內容,可利用率并不高,大致在30%左右,但學生考試時緊張程度降低,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學生作弊現象的發生,對端正考風有幫助。

(五)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知識

采用半開卷考試方法,因為允許學生攜帶一定的資料,因此老師出題范圍可適當加寬,難度適當提高,題量也可適當加大。同時,為了適應半開卷考試的形式,教師在命題中應當大大減少那些針對死記硬背而出的題目,代之以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應用題。這將對老師提出新的要求,命題科學化應納入日常教學研究的內容中。采用半開卷考試方法,要求教師要有實際工程的經驗,有完成工程項目的實際能力,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按照完成工程項目任務的工作過程組織教學,幫助學生在完成實際工程項目任務中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采用半開卷考試方法的實踐中,時刻要注意高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因此在試題中,大部分內容是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例如,工程的計算能力、繪圖能力。考核題目主要來源于生產實際,考核學生對完成工程項目任務所采用的方法、實施步驟、技術要求。這樣,不僅考核了學生對必要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考核了學生是否具有完成工程項目任務的工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掌握知識。

三、半開卷考試方法的實踐

近年來筆者在各班的考試中用了上述的半開卷法,收到較好的效果。這種半開卷法畢竟不同于人們熟知的常用的閉卷法和開卷法,因此,在課程開始時就必須向學生解釋清楚這種考試方法的具體做法和特點。在這些試驗的班級中,學生非常注意課堂的聽講和筆記。因為教師在講課中點出了重點、難點和關鍵的內容,在板書上有重要的概念、定理和重要的例子。另外,教師還在課堂上加入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新知識,如果學生沒有認真注意聽講和做筆記,期末復習時就無從下手,很難把握課程的重要內容。學生在認真聽講和通過思考選擇筆記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期末考試來臨前,學生并不懂得怎樣去復習,后來教師教給他們選擇、綜合和整理的方法,學生就能獨立地將所有的概念、定理、公式和重要的內容、例題等抄寫出來。開始時,有的學生抄了5、6頁之多,然后,他們再去理解和記憶這些知識,最后將一些記不住的重要內容縮寫在一張A4紙上。有的學生到最后連一張A4紙都沒有寫滿,因為有相當多的內容在復習、綜合和整理中已經掌握了。從我校2009級水建1班的期考結果來看,80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15人,占學生總人數的30%,不及格的學生人數為6人,占學生總人數的12%,及格率為88%,這個結果是正常的,說明這種半開卷的考試方法能夠正確地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考試方法。

四、選擇半開卷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要注意出好試題

與閉卷法和開卷法相比較而言,半開卷法在出題方面應注意:題型要多、覆蓋面要廣、每類題型的題目要多、題目要小和每個題目的分數要少。期考試題包括了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簡答題、名詞解釋、計算題和綜合應用題等7種題型。其中填空題有20個,判斷題有10個,選擇題有10個,簡答題2個,名詞解釋4個,計算題和綜合應用題有9個。同時在出題中要注意考慮試題具有適當的難度以及試題的有效度和可信度,全面考核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基本內容的理解,以及應具有的知識應用能力、工程計算能力、繪圖能力及操作能力。

(二)學生要注意考前的復習和獨立整理資料

半開卷法允許學生攜帶A4紙的有關資料,所能容納的信息是有限的。這就要求學生在考前注意認真地進行全面的復習,理解和記憶絕大部分的內容,經過獨立思考后選擇、綜合和整理資料,在考試中不要過分地依賴這張資料。筆者在實踐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能認真地進行全面的復習和整理資料,但也發現少數學生集體進行討論,確定各章在試題中可能出現的題目,綜合整理出一張較統一的資料,人手一份。有的學生甚至拿別人整理的資料復印一份作為自己的資料,有的學習差的學生看見學習好的學生整理什么內容,自己也整理什么內容,缺乏獨立思考,這樣無疑是不利于學習的,要取得好的成績也是不可能的。

半開卷考試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舉措之一,特別是對于理論性強的課程,這種考試制度具有較大的優勢。通過對水利工程測量課程考試的實踐,證明半開卷法是一種可行的和有效的方法,能夠較準確地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半開卷法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綜合、整理的能力以及記憶力,減少了考生在考場中考試作弊的行為,同時學生還避免了閉卷法的完全死記硬背的作法,減輕了壓力和負擔。半開卷法有利有弊,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和完善,使這種方法能夠全面、合理和正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祝遠姣,王琳琳,陳小鵬等.半開卷考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高教論壇,2007(5)

[2]祁強,張廣溢.從《電機與拖動基礎》課程考試看半開卷考試方法的利與弊[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

篇5

關鍵詞:高職院校 會計教育 理論與實踐 探索

一、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會計教育的現狀

(一)高職院校會計教育培養目標不清晰,培養定位不準確,培養模式上沒有突出應用型特色

很明了的是高職院校的會計教育需要有針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仍然模仿或者照搬偏向于理論教學的本科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所設置的學科體系作為自己的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導致許多高職院校培養定位上出現差錯。另外一種的情況是人為刻意的劃分為會計理論課程與會計實踐課程,帶有強迫性、倉促性的學習實踐課程,不能形成理論和實踐的完美融合。很容易導致理論與實踐由于時間段的斷裂而脫節,不能滿足現在日益嚴苛的用人機構的要求。

(二)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及其專業實踐能力的不足

一個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不是取決于硬件設施的完善程度,而是取決于高校教師質量的高低。因此,只有優良的、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學師資團隊才能保證會計的高水平的教學質量。而如今高職院校的會計老師往往是只能滿足一方面,即:理論過于實踐或者實踐優于理論的儲備,究其根源在于兩方面:一是高職學院偏于從知名高校引進畢業生,往往知名高校的會計學畢業生沒有實踐教學的經驗:二是高職院校引進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深會計師,這些會計師往往理論上又比較匱乏。這些情況往往都不利于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

(三)高職院校的會計教育模式單一,教育模式不能與時俱進,缺乏創新

首先,由于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的不合理,再由于高職院校不結合自身的發展實際情況,一味的僅按照教育部出臺的指導大綱教學,導致著重與理論課的灌輸性學習,忽視了實踐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出現了嚴重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情況。還有一個不良現象是高職學院讓學生自己去實習單位實習,導致很多學生找不到實習單位而虛填實踐記錄的情形。其次,會計學是一個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的學科,實踐教學應該注重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融合,吸收借鑒其他學科的優秀教學經驗,而傳統的高職院校會計學教育僅僅是會計學科單一的教學。總之,當今最大的現象是:高職院校老師滿堂加PPT課件快速灌輸,學生聽課做筆記,完全忽視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缺乏良好的師生互動,導致學生動手動腦能力薄弱,極其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嚴重到最終無法在實際工作中解決會計事務和適應日益迅速變化的社會環境。

(四)高職院校會計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實踐教學條件差,配套體系不完善

目前,就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來說,會計實踐仍然以校園內部封閉性的實訓為主要實訓方式,與外界的實訓單位聯系甚少。導致一方面資金投入過大,二是導致與社會的需求和變化嚴重的脫節。資金投入的匱乏導致幾個相關的專業去共用一套或者幾套實踐設施,實踐教學管理上松散無力,會計實踐教學結果的檢測和評估為了應付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仍將評估標準定在上級要求的最低標準線上。

(五)高職院校會計教育不注重經濟市場條件下社會需求的變化,供需要求差別大

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各類企業對會計人才所具備的知識理論、實踐技能的需求變化日益加速。大多數高職院校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體系,很多的理論或者實踐技能現如今早已經不適應經濟環境。導致學生因為觀念等方面的滯后走向社會這個大環境后,不能很快的去適用社會和企業的需要,需要企業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訓員工,與企業理想得到的應用型人才相差甚遠,也浪費了畢業生的實踐實習機會。

二 、高職院校會計教育教學模式的對策

(一)高職院校領導重視,明確會計教育培養目標,著重突出應用型會計人才的特色

首先要發揮學校領導層的作用,學校的領導層作為學校發展的決策層、領頭羊。只有領導重視了,教師才可能重視;教師重視了,學生才可能去重視。高職院校領導首先要帶頭更新會計教育觀念拓寬會計,教育思路,梳理明確職業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第一,突出會計教育崗位教學, 體現高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色。高職教育強調的是“ 實用性” , 也就是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 應該能立即從事具體環境下的會計工作, 不需要或只需要進行簡簡單單的培訓就可以上崗。如果都不能做到這一點, 就失去了高職教育的原本意義, 也就沒有發揮出高職教育的特點。第二, 高職會計專業培養應當是專才而不應該是通才, 培養目標只可能是一般會計人員應具備的最基本從事會計工作的素質, 最后, 高職會計教育的目標一定要著重面向我國中小企業, 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大部分是去中小企業工作,所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緊緊圍繞中小企業業務去展開。

(二)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建設“雙師型”優良師資隊伍

教育部也明確了高職院校發展的目標之一就是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把培養教育觀念先進、創新意識較強、師德高尚等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第一要務。主要做法有:加強會計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崗前繼續教育培訓、在職進修等提高教師個人的基本修養和職業素質。二是采用內引外聯的實踐會計的教育模式,一是鼓勵支持更多的會計學老師到校外有關聯或者高知名度的實踐場所去學習、實踐,增強實踐的技能,二是積極的聘請校外的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的專家學者來校授課,增強學生的視野和實踐的能力。三是積極的引進高層次既深懂會計學理論又熟悉不同的環境中會計實踐操作的能力的“雙師型”人才。

(三)改革教育模式的單一性,不斷完善教學環節,形成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會計的實踐教學模式要不斷的改革和完善,在探索中不斷發展。首先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即滿堂灌鴨式傳授理論知識,然后脫節的進行硬性實踐。而是積極的在課堂上增加案例討論,因為近些年來,學術界一致得出一個較為權威的觀點是案例法是比較適合的一種高效率的學習法。最大的作用在于案例教學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剖析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案例,然后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將理論直接融會貫通的運用到案例問題的解決中,達到最終培養出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此外,注重實踐型教材的建設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因為學生在學校中與教材的接觸是最緊密的,教材水平的高低以及與實踐的切合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實踐水平的高低,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重中之重。

(四)高職院校要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建立高標準的校外實踐基地

首先明確一點的是無論校內的高仿真的實訓場所還是校外的企業定點定期實習基地,都是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非常重要的硬件基礎設施。是會計實踐教學最最基礎的保證。因此,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為學習理論和實踐打下一個堅實的物質保證。高職院校應該不惜重金建立一些穩定而且高質量的實踐基地,為學生假期以及畢業前的實踐創造一個良好又高效、便利的實踐環境和場所。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校內實踐資源匱乏緊缺的情形,有利于減少校內實踐場所的數量和低質量的情形。最重要的是提前讓學生了解和感受社會需要的變化,不斷完善自身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最終達到學校實現了培養目標,社會真正得到了需要的人才的良好循環的目標。

(五)高職院校應該十分注重社會需求的變化,積極的搜集信息,使其供需要求差距逐步縮小

首先高職院校應該關注市場需求的變化,積極的不斷的調整自身的教育方向和目標,總之要以市場為導向,認真分析市場和區位等因素的變化。注重的是高職院校主要是在區位經濟中發揮優勢,著重的去搜集本區域內社會需求和企業需求以及政府相關政策不斷調整的變化,積極的配合區域內經濟就業方面的變化,努力為本區域的經濟做最大努力,將其培養的目標與社會需求差距縮小到最小程度。高職院校的社會化辦學、開放式辦學、職業綜合化辦學等將成為不可避免的改革和發展方向。

三、結束語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高職院校應該在重視會計教學實踐的同時也要兼顧理論知識的學習,高職院校應該明確發展定位,培養目標,會計實踐與理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是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模式的改革重點。這個途徑將有效的將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有機的融合,有效的避免了高職院校會計教育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和錯位的現象。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才能專業知識、專業素質較高,實踐能力較強的應用型會計人才的目標。滿足社會的需要,實現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宗賓,李榮.高職會計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模式新探[J].財會通訊,2009(9):95-97.

篇6

關鍵詞:職校教師;課程觀;任務引領型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6-0044-04

新的課程理論轉化為課程實踐必須經由教師才能實現,因此,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教師的主體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教師成為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特別是在項目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更要求教師成為課程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新的課程改革需要教師的參與,作為課程實際變革的主體,教師是否具有課程觀以及具有什么樣的課程觀,對課程改革有著重要影響,并直接決定課程改革的實施效果。

一、對課程觀的理解

一般來說,課程觀是指人們對課程本質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對知識來源的不同回答會形成不同的課程觀。課程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如課程的目標、內容、過程、實施、評價等,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即構成了不同的課程觀。在對如何確定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進行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問題進行回答的同時也形成了課程目標觀、課程內容觀、課程實施觀以及課程評價觀。由此可見,課程觀涉及課程的方方面面,一位教師持有何種課程觀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式與教學策略,進而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發展。

本文課程觀的概念皆是指被教師個體理解且接受的對課程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觀點,教師持有何種課程觀也會因教師個體的差異而不同。只有當一種課程觀念真正被教師理解接受,這種課程觀才會影響到教師,且指導和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

二、幾種典型的課程觀理論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正處于從傳統的以學科課程為主體的課程模式轉向以任務引領型課程為主體的課程模式階段。課程模式的轉換即意味著課程觀念的轉變。筆者擬梳理幾種典型的課程觀,進而從任務引領型課程觀的角度來闡述教師所持有的科學課程觀的應然要求。

(一)理性主義課程觀

理性主義課程觀也稱作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觀,這種課程觀認為“課程即學科”或“課程即學科的總和”,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的未來生活提供充足的理論準備。這種課程觀堅持分科設置課程,并以知識的邏輯線索來組織和設計課程內容。以布魯納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課程理論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基本的知識結構,任何知識都可以用一種簡單明了的形式呈現出來,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該門學科基本的知識結構,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教學的任務在于讓學生形成這種認知結構。為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把各門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放在中心地位上。

在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傳統的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觀的痕跡還是很重,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仍然很難擺脫傳統的學科課程教學模式,學科課程在教師的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而現如今的項目課程改革正是將矛頭對準了學科課程。

(二)經驗主義課程觀

經驗主義課程觀認為“人”是課程的主體因素,教育來源于經驗,知識來源于學生在活動中收獲的實際經驗。這種課程觀主張從人的本性出發,以人的內在天性為中心來組織課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體驗中收獲知識,而非一味地服從課程,被動地接受知識。杜威的經驗主義課程觀極具代表性,他主張教育內容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要以學生天性為中心,以學生經驗為中心,在課程教學中要用“以學生為中心”代替“以教師為中心”。

與理性主義課程觀相比,這種課程觀實現了從重視知識和理性轉變為重視學生的存在以及學生經驗的價值,強調從學生實際出發來組織課程。

(三)建構主義課程觀

建構主義課程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的一種主動建構活動,學習的過程是讓學生主動、積極建構的過程,不僅包括新知識的意義建構,也包含對原有知識的改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外部指導者和情境創設者,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幫助,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支架主動學習并構建知識體系。建構主義在教學中強調把所學的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鉤,用真實情境來呈現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情境。知識具有情境性,任何脫離一定情境的知識嚴格地說只是一種符號,知識的獲得是認知主體在特定情境中按照自己的目的對意義的重新構建。

建構主義課程觀主張課程目標是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自然生成的目標,強調過程性,是教育情境的產物和問題解決的結果,也就是說個體的目標是在不斷的生成當中,沒有一個終極目標。

(四)多爾的后現代主義課程觀

多爾的后現代主義課程觀是在批判泰勒封閉的、線性的、因果關系的課程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認為課程應該是建構性的和非線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事先預定好的。課程是一種生成性的過程活動,所有的課程參與者都可以參與其中,應打破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課程是師生一起不斷發現和探索的過程。在批判和繼承的基礎上,多爾構建出了以“4R”標準為核心的后現代課程理論。

在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指導下,課程目標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選擇都應該具有豐富多樣性、不確定性和生成性,打破線性、機械的課程目標設置和課程內容選擇。在教學過程中,打破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改變以往教師一味灌輸式地闡釋知識,要求師生共同參與、對話和反思。

三、職校教師課程觀的應然要求

面對傳統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觀深入人心的現狀,職校教師不僅要破除傳統課程觀對自己的束縛,樹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觀,更要能夠在職業教育體系下建立與職業教育實際發展相適應的課程觀念。那么,職校教師到底要樹立怎樣的課程觀呢?我們所提出的科學課程觀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從前文對幾種典型課程觀理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科學的課程觀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的課程目標觀

傳統的學科主義課程觀主張的課程目標是為學生未來生活做準備的“生活準備說”,泰勒的課程模式也是把課程目標的設置放在首位,課程的目標早在課程開始實施之前就已經設置好了,教學活動是在預先設定好的課程目標指導下進行的。預先設定好的課程目標容易與學習經驗相脫節,與實際的生產活動相脫節,導致教師的教學活動被動且很難創新。科學的課程目標理應多元,沒有終極目標,強調課程目標的生成性、建構性和過程性。在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中,課程目標是隨著任務和活動的展開而生成的,是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隨著教學任務的開展和結束而生成和完成的。項目課程強調以任務引領,以項目驅動,課程目標也隨著任務和項目而多元。

(二)科學的課程內容觀

教師不僅要完成規定內容的講授,還要總結自己的工作實踐,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主動合理地參與課程內容的設計,努力創設真實的教學環境,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對于職業教育而言,要解構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就要從內容著手,改革傳統的課程內容,從具體工作崗位要求出發,建立與工作崗位和真實工作任務相聯系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設置更貼合實際工作,確保課程內容和崗位任務的相關性。普通教育的課程內容主要是理解知識,而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主要是“做”的方法和“做”本身,做是獲得這種知識的主要途徑。徐國慶教授所主張的實踐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內容開發,即要求改變課程內容分析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的二元框架,以任務為中心開發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科學的課程觀即是要求教師解構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參與課程內容的開發和設計,建立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三)科學的課程過程觀

課程的預設目標和過程都可能隨著實際的工作情境變化而變化,杜威所提倡的“做中學”就反對把知識直接教給學生,強調學生在課程開展過程中獲得知識經驗,在體驗過程中學習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對于職業教育的學生來說,課程開展過程要基于學生實際的生活經驗,課程的實施和開展不能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正如項目課程所開展的從實際工作崗位出發來開發職業教育的課程一樣,強調課程要貼合實際。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破除傳統的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作為輔的引導者,讓學生通過完成一項工作任務來構建其知識體系。

(四)科學的課程實施觀

科學的課程實施觀主要指在“實踐導向”課程內容的要求下,學生應當按照什么樣的方式學習,以及在什么情境中學習這兩個問題。傳統的課程實施過程往往是在學科中心論的指導下,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但是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職業教育的課程實施若是脫離了具體的實踐情境,忽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那么課程實施也只能算一個“照本宣科”的過程。這就使得課程的實施基本上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展開過程,容易導致教師課程意識淡薄、課堂教學方式陳舊、學生主體性不能充分發揮等一系列問題。科學的課程實施觀所倡導的應該是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努力模擬真實的工作情境,在情境中開展實踐性學習,以完成具體的一項工作任務來完成教學實踐。課程實施除了要求情境性之外,更要求知識和技能的建構性,強調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掌握技能。

(五)科學的課程評價觀

以“泰勒原理”為代表的課程評價強調對預設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科學的課程評價觀要求破除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的單一性,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都要力求多元化。新的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學生自評、互評,突出知識建構的過程性評價和以工作任務模塊為基礎的階段性評價,評價標準要突出關注學生真實任務的完成情況,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這就要求職業學校的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時要結合學生多方面的情況,突出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

四、如何培養職校教師科學的課程觀

從前文的論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傳統的課程觀主要表現在課程目標脫離實踐,課程內容脫離學生經驗,課程實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課程評價維度和標準單一等方面。為了解構傳統的學科化傾向的課程觀,樹立真正的以實踐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就要求教師樹立科學正確的課程觀,從而來指導自己的課程實踐活動。

(一)教師需要不斷反思

教師是一個自主的活動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實踐蘊含著巨大的可發揮的空間,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己去解析課程,深刻解讀課程內涵,對照自己的教學觀念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以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去闡釋課程、理解課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批判性地反思、主動變革和自主構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理論,自主建構和創生不同于計劃形態的課程,教師通過在實踐過程中的不斷反思和總結,探索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活動能力,實現自己思想理論的突破,實現自己對課程的解讀,形成自己特有的課程風格,努力使自己成為課程的研究者,改造自己的課程。

(二)教師需要主動參與

任何一種課程理論和課程觀,最后都要落實到課程實踐。在課程實踐中,要改變以往教師作為被動的受管理者的狀態,轉向教師的主動參與和自我建設,教師要成為課程構建的主體。科學的課程觀不僅要成為教師的一種客觀需求,更要成為教師的主觀需求,只有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才能有效指導教師的課程實踐。教師要參與到整個課程運作過程(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當中,在實踐中逐步總結和形成科學的課程觀,再利用科學的課程觀來指導課程實踐。以具體課程情境為依據,不斷地修正、調整和變革計劃課程,或者自主建構或創生不同于計劃形態的課程。

(三)教師定位和角色的轉變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傳統的課程觀強調教師的權威性,科學的課程觀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輔助者”、“支架”。在課程改革這一層面,傳統的課程觀只是把教師定位為被動的受管理者,而科學的課程觀則更加注重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強調教師主動參與課程改革。因此,無論是在具體的課程實施層面還是在大的課程改革層面,都要轉變傳統的教師角色定位,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在具體的課程實施層面,主張教師放手,做學生學習的“支架”,在課程改革層面,主張教師的主動參與、發揮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應有的作用。

(四)學校盡量排除制度阻礙

科學課程觀的形成阻礙通常有兩方面,一是內部因素,這就涉及教師本人的意愿、能力等;二是外部因素,如學校的文化環境、學校的管理和考評制度等,這些都約束著教師科學課程觀的形成。改變已有體制,建立新體制是有很大難度的。但是,學校可以盡量減輕這些障礙的阻力,為課程改革、教師課程觀的轉變提供必要的制度環境。此外,還可以為教師提供研究和學習的機會,在教師之間創設開放、合作的課改氛圍,如教師的培訓和進修、課題研究的經費支持等。

綜上所述,科學的課程觀要求教師構建動態的課程目標,根據實際工作崗位來選擇貼近學生經驗的、多樣化、情境化的課程內容,指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反思并完成知識的意義構建,在最后能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做出客觀性的評價。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積累教學經驗,豐富課程理論,逐漸形成科學的課程觀,進而指導自己的課程實踐。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肖衛兵,吳景松.試論建構主義課程觀[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6).

[3]黃文濤.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高等教育函授學報,2002(6).

[4]趙啟芝.論職校教師課程觀的養成[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

[5]徐國慶.學科課程、任務本位課程與項目課程[J].職教論壇,2008(10).

[6]徐國慶.工作知識:職業教育課程內容開發的新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09(11).

篇7

論文關鍵詞:系統論;高職校園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高職校園文化是高職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命脈,是高職的精髓和靈魂,是構成高職辦學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是高職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高職校園文化的定義在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高職校園文化是師生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積累并共享,以反映師生共同信念與追求的校園精神為核心,包括一切具有高職校園特色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總和。高職校園文化是全體師生在觀念、心理因素、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方面的認同。系統論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通常我們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同樣,高職校園文化也是一個系統。一是高職校園文化這個系統是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要素所組成的,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發展的整體;二是三個要素的不同結構形式決定校園文化這個系統有不同的功能。筆者擬從系統論的要素、結構功能的視角探析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素

(一)加快和提升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載體。校園物質文化是以各種客觀實體存在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文化景觀,即通常所說的“硬件”,以校園基本設施、圖書資料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大到一樓、一室、一路、一坪、雕塑、廣場等都應按精品的標準來建設,小到每一棵樹都應標出樹名、特性和樹齡,一草一木的養護水平都要高。還有校徽、校標、校服、學報、畫冊、校園網、宣傳欄、宣傳標語、指示牌、信封、稿紙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標識都應力求精致、美觀、有品位。即使是學院的一個通知、喜報,也應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這些物質設施和外在環境既是學校辦學的基本條件,也是學校內在精神的外化,體現一個學校的內涵和品位。

此外,高職院校在建設物質層次的校園文化時,應處處突出“職”的特點。高職院校不一定有雄偉氣派的教學樓、體育館,但必須有科學先進的實驗樓、實訓樓;不一定有一流的專業,但必須有一流的專業實驗實訓室。高職院校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實踐水平和動手能力上,因此,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設施建設應始終擺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高職院校應盡可能將教學環境設計為教學工廠模式,建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專業教室,融講授、實訓、實驗、考工、技術服務與生產為一體,使專業教室具有多媒體教學、實物展示、演練實訓、實驗、考工強化訓練和考工等多種功能,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和環境。同時,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潮流,加速數字化校園建設,尤其是要加快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數字化圖書館、辦公自動化以及通信等方面的建設步伐,并采取各種措施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為推行數字化教學和數字化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強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工程,包括辦學理念、學院精神、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校徽、校歌等。辦學理念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統攬全局的根本指導思想,而學院精神是對辦學理念的進一步升華,它們與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一樣,都是師生員工經過長期努力積淀而成的相對穩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與追求。校徽是一個學校的象征,也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校歌是學校的重要文化標志,是學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全校師生對母校的理解和熱愛,對于弘揚學校精神、凝聚師生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高職院校在提出辦學理念、學院精神、校訓、校風時,不要一味地追求口號響亮、目標遠大和語言華麗。高職院校在提出辦學理念、學院精神、校訓、校風時,一定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教育性——以人為本,重在塑造;二是職業性——立足現實,著眼特色;三是開拓性——勇于創新,鼓舞人心;四是質樸性——樸實無華,朗朗上口。

(三)規范和優化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建設屬于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機制建設,它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具有導向、約束和規范作用。由于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歷史較短,基礎薄弱,起點較低,所招收的學生層次不高,生源質量較差,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故而創設以人為本的高職校園制度文化則顯得更為必要。筆者以為,應重點強化和完善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并使之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加強高職對外辦學制度的建設保證產學研一體化、校企合作、專業建設顧問委員會、訂單培養、社會調查、畢業生跟蹤調查等有關方面機制的科學建立與運行。

規范和提升校園文化活動學院應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各類學術講座和專業競賽活動,形成參與式教學,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啟發、引導的輔導員。同時,學院在精心組織節假日、慶典日等常規性活動的基礎上,還要重點辦好文化節、體育節、科技(技能)節、讀書節,組織好高水平的人文講座、論壇和報告會,要將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和獎學金頒獎、表彰大會等活動辦成學校的經典文化品牌,激勵師生珍視榮譽。

構筑特色鮮明的院系文化不同的院系文化集成促進了學院的文化建設,構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各院系要在學校文化建設規劃的統一要求下,本著與學院文化協調發展、突出特色的原則建設和發展各自的院系文化,并逐步形成自身的鮮明特色。各院系要突出自身的形象文化建設,加強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學生活動,以及其他方面重大成果的宣傳報道工作,按照學校形象設計的統一要求建立院系形象展示櫥窗,制作本院系介紹材料。要重點支持和建設在校內外具有知名度和重大影響的文化品牌,力爭辦出院系文化精品,形成具有特色的學術文化、科技文化、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等。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貝塔朗菲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用亞里士多德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來說明系統的整體性,反對那種認為要素性能好,整體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說明整體的機械論觀點。同時,他認為,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素是整體中的要素,如果將要素從系統整體中分離出來,它將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人體上是勞動的器官,一旦將其從人體上砍下來,那時它將不再是勞動的器官一樣。因此,高職文化的三個要素是一個整體,物質文明是基礎,精神文明是核心,制度文明是保障。我們在建設高職校園文化的過程中不可偏廢任何一個要素,要用整體的眼光去看待。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功能

系統論的任務,不僅在于認識系統的特點和規律,更重要地還在于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創造一系統,使它的存在與發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系統的性質和規律,只有從整體上才能顯示出來,整體可以出現部分未有的新功能,整體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要素的不同組合也會產生不同的系統,從而會有不同的功能。整體性原則是系統論的基本出發點,它要求人們在認識和處理系統對象時要從整體著手進行綜合考察,以達到最佳效果。高職校園文化作為一個系統,也要根據環境的變化進行要素的整合,著眼整體,發揮應有的符合時展要求的功能。

(一)具有指引和促進學校發展的功能

在探索辦學的過程中,高職校園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要求高職院校同中求異,從辦學歷史、辦學條件和辦學地域等差異中挖掘個性特色,使之呈現鮮活的生命力,形成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一般來說,高職有兩個特點:一是高等教育特點,其發展自然具有高等教育發展的內涵和共性;二是高層次的職業教育特點,高職院校的定位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崗位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企業、社會區域為依托。這些特殊性決定了高職院校建設應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色,既不能“克隆”普通高校建設模式和內容,也不能只在中職學校基礎上改頭換面。高職院校建設必須按照高職教育特點和規律,盡可能突出“職”的特點,融入更多的職業特征。

另外,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激勵人們的干勁,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提高教育教學效益;反之,消極頹廢的校園文化,則會抑制人們的士氣,窒息師生的思維,阻礙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校園文化對師生的管理效能像一只無形的手,時刻指揮著人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從而產生一種潛在的心理約束力,督促廣大高職教育工作者去努力完成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和諧統一。

(二)具有引領、教化功能

校園文化對校園中每個成員的價值取向及行為取向起引導作用。校園文化所包含的發展目標、團隊意識、價值觀、行為觀,會使師生員工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形成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同時,校園文化還具有啟迪思想、陶冶心靈的教化功能。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靈感,提升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在各種形態的校園文化所營造的崇尚理性、展現精神、追求成功的氛圍中,學生耳濡目染,生發出對理想、高尚、美好的追求,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具有調適功能

篇8

1.1教師的隱性價值與顯性價值

教師的隱性價值(潛在價值),即尚未實現的價值,是一種可能的價值,并非實際意義上的價值。就是說作為教師雖有一定知識、技能、經驗、修養、德性等,但未能較好地參與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如:有的教師因故(生病或出差等)未上班、停職而從事其它職業,有的教師出工不出力或“茶壺裝湯圓--心中有,倒不出來。”等,對學生沒有帶來積極影響,盡管有價值,也是一種潛在可能的價值。

教師的顯性價值(實現了的價值),即教師的勞動對學生、家長乃至社會產生一定影響(積極或消極)。顯性價值,又有正價值和負價值之分。正價值就是指教師勞動對學生產生的正面、積極、健康向上影響的價值;負價值是指教師的勞動對學生產生的負面、消極、不良影響的價值。

1.2教師的勞動力價值

“教師作為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勞動力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即‘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就教師而言,其價值包括:(1)教師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2)贍養老人、維持家庭、撫育后代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3)培養教師勞動力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4)接受繼續教育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5)獲得信息、積累資料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上述五項中,(1)則是教師有別于其他行業的特殊之處。因為教師需承擔校內勞動(講課、實驗、輔導、考試等)、家庭勞動(資料、備課、批改等)、社會勞動(參觀、實習、家訪等),在勞動時間、空間、強度以及業余勞動的必須性等方面都是大部分其他行業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教師享有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工資水平是由其勞動特征及與此相關的勞動價值所決定的,而決非其他,更無非議。”[1]

1.3教師的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

生活著的教師,有經濟、政治和社會多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師價值又有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之分。教師的經濟價值主要是指社會對教師勞動給予的經濟報籌;教師的政治價值主要是指教師應有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而教師的社會價值主要是指教師的勞動被社會認可,諸如得到社會的贊譽、尊重、理解、關心和支持等。

2教師價值實現分析

2.1教師作為價值客體時的教師價值

作為價值客體的教師,是具備一定知識、技能、經驗、修養、德性的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人,相應的作為教師價值主體就是學生。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認知需要、審美需要、道德倫理需要等多種需要。價值客體應滿足價值主體,因而,教師價值就只有通過學生來體現,其體現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及其結果。其實現有兩種情況:(1)是正價值,即教師將其知識、技能、經驗、修養、德性等通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言傳身教,以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審美需要、道德倫理要等等。學生具備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種素質,這樣教師的價值就是正價值,這是教師價值的主流。正價值是教師自我價值的真正體現。(2)是負價值,即教師的知識、技能、經驗、修養、德性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未能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審美需要、道德倫理需要等等,相反給學生以負面不良的影響,甚至給學生身心發展造成傷害。教師的負價值是教師中的極個別現象,是教師本人的恥辱,理應受到社會所摒棄。

2.2以教師作為價值主體時的教師價值

教師價值以教師作為價值主體,其價值客體便是學生、家長和社會。教師是人,有多種需要,也希望能得到滿足,其滿足主要源于價值客體的學生、家長和社會。

教師勞動有不同于別的職業勞動的特點,其勞動對象是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人。由于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多,毛病多,問題多,加之求新求異、思維活躍、觀念多維、價值取向各異等等,加大了教師對學生教育的難度。因此,教師的付出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由此決定了教師勞動具有重復性、長期性、艱巨性等特點。對此,教師勞動理應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同、尊敬、理解和支持,以確保教師應有的政治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等的實現。這樣,教師正價值的實現才有保障,價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3教師價值的特征

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價值具有相對性、導向性、創造性和社會歷史性等特征。

3.1相對性

教師價值的相對性指學生需要與教師素質之間構成價值關系是有條件的,表現為主客體關系是相對的。現在的教師是過去的學生,現在的學生可能會是明天的教師。從視角轉換看,學生是主體,教師就是客體;教師是主體,學生就是客體。不同的主體可跟同一客體構成不同的現實價值,同一主體對不同客體或對同一客體也會構成不同的現實價值。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師或對同一教師也會構成不同的價值。同一教師可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而作為學生也有不同的需要,且學生的需要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的教師價值便具有相對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愿望、活動、愛--總之,他個體的一切器官,……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占有對象。”[2]

教師價值的相對性告訴我們,學生的需要是豐富多采的,教師價值在本質上具有全面性,這種全面性是人的本質全面性的反映,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說:“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3]這種全面性自然只能是相對的。

3.2導向性或指向性

導向性或指向性是教師價值最突出的特征。教師價值的導向性特征可以表述為教師價值具有行為動力的功能,這一功能借用波普爾的分析,動力充當行動的“引擎”,期望充當“瞄準鏡”,支配傾向最終表現為“終結目標”。教師價值的形成最終決定于學生有什么需要及其滿足,學生需要既是教師價值的動力和目的,又是教師價值的尺度。這說明,學生需要是形成教師價值的主體深層內容,沒有學生的需要就無所謂教師價值。這就說明,教師價值具有導向性或指向性特征。

就學生的心理要素而言,認知、情感、意志缺一不可。相比之下,在認識活動中認知因素占主導地位,在價值活動中則是情感發揮核心作用。馬克思說過:“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本質力量”[4],列寧也明確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5]認識是價值的心理基礎,感情是價值的心理內驅力,正是學生對教師素質能否滿足自身需要所表現出來的好壞、利弊、善惡、美丑、有用無用、應該或不應該等不同的情緒態度,決定學生對教師的學識、技能、經驗、修養、德性、治學態度等的取舍。面對能滿足學生自身需要的時候,學生則表現出好、利、善、美、有用、應該之類的情感,反之則表現出壞、弊、丑、無用、不應該一類的情感,這自然是一種明顯的導向性或指向性特征。

此外,教師價值作為一種關系,只有通過教師價值活動,即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才能達到教師素質滿足學生需要的統一,這種統一狀態就是教師價值的實現。而教師價值的實現就是學生預定目的的實現,而目的性就是導向性或指向性。

3.3創造性

創造性是教師價值的最高表現,又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特征。教師價值的創造性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說過:“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6]其中的“做或行動”是價值的創造活動。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之初要確立行為動機,形成一定的教師價值追求,這種追求是比現實更優越的東西,是高于現實的理想,而理想是包含有創造成份的。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7]這就表明教師的價值追求與創造性是成正比的。列寧講:“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宏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8]這就是說人的意識有高于現實的價值追求,能根據自身需要設計出新的改造藍圖,并用行動去實現它。所以,意識追求的創造性首先是指價值追求的創造性。教師的價值追求只有通過改造活動才能逐步變成現實,因此這一理想轉化為現實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

教師價值及其大小全在于能否創造出精神價值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社會或他人提供精神服務。離開創造性談不上教師的價值。

3.4S教師價值的社會歷史性

如果從價值的發展視角進行審視,社會歷史性就是教師價值的基本特征。上述教師價值的相對性、導向性和創造性,都蘊含著歷史的印記,表現出時代的差別。教師價值的相對性本身就包含時代差異的相對性,不同時代的學生與教師構成價值關系,其價值意義是不同的,有差別的,歷史性即是相對性;同理,由于不同歷史時期學生的價值追求存在差別甚至對立,教師價值的指向不可能完全一樣,價值目標必然不同,這就造成不同歷史環境下教師價值導向具有時代烙印,表現出歷史性。就創造性而言,不僅因不同時代教師的價值追求不同影響其創造活動的方向,還因時代不同,教師進行價值創造的能力和手段不同,這就使教師價值創造帶來明顯的時代性,一定價值創造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教師只有在弄清了自身價值、價值實現及其特征后,才能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履行職責,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以實現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_zjeres/jiaoylw/lib/2/205/zjeres_jiaoylw_205_15365.htm.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第42卷第123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169頁.

[5]列寧全集[M].第20卷255頁.

[6]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卷,第477頁.

[7]高爾基.論文集[M]第340頁.

[8]列寧全集[M]第38卷228頁

篇9

關鍵詞:教育資源;配置

1我市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

建國五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漳州經濟不斷躍上新臺階,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1.1扎實推進“雙高普九”工作,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初中升學率穩中有升

我市開展“雙高普九”整改工作的過程性監督,狠抓初中控輟,全市義務教育鞏固率有較大提高,各項指標穩中有升。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升學率、初中升學率分別由2002年的98.63%、96.06%和40.6%上升為2006年的99.89%、104.35%和66.91%。分別上升了1.26、8.29和26.31個百分點。

1.2做大做強優質高中,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得到協調發展

2006年,我市新創建4所省級三級達標校,使我市省級達標高中達39所,新辦普通高中校7所,增強優質高中的招生能力。全市新增省級重點職校3所,省級重點專業1個,職業技能鑒定站9所,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2006-2007學年,全市高中完成招生66891人,其中,普高34700人,中職32192人,超出原計劃1891人,當年初中升學率為66.91%,比2002年提高了26.31個百分點。

1.3專任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

2006年,我市小學中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有20363人,占小學專任教師總數的98.3%,比2002年的96.3%提高了2個百分點;普通初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有12190人,占初中專任教師總數的96.6%,比2002年的95.4%,提高了1.2個百分點;普通高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有3980人,占高中專任教師總數的70.8%,比2002年的56.5%提高了14.3個百分點。

1.4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

據統計,全市2006年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補助資金共8979.4萬元.同時繼續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農村貧困家庭中小學生及特教學校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專項補助經費190萬元已全部分解下達。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實行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貧困家庭中小學寄宿生生活補助,每生每年補助300元,現已撥付70多萬元。接受免費教科書的貧困家庭中小學生及特教學校學生和享受生活補助的寄宿生共計21402人。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的外來務工就業子女也全部免交學雜費,貧困外來務工就業子女均接受免費教科書,寄宿生均享受生活補助,其中,薌城區小學共接收外來工和經商人員子女近5000名就學,中學接收360名就學,龍文區小學接收973名,中學接收309名。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全市受惠學生達50萬人,為農村百姓減免費用近1億元。

2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教育事業取得新進展,新突破,但同時也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很多問題已經不是教育自身的問題,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的綜合反映:

2.1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不夠協調,教育的總體發展水平仍較低

教育經費是指國家和各級政府及社會力量與個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費用,是發展教育事業和提高質量的重要物質保證。財政預算內撥款是教育經費的主渠道。近年來全市教育經費投入的絕對量以較快的速度增長。2002-2006年財政對教育支出分別為64256萬元、66806萬元、72556萬元、75223萬元和94673萬元。但是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卻逐年減小,2002年至2006年,漳州市教育支出分別占全市財政支出的27.7%、25.3%、23.3%、21.0%和19.1%。占當年GDP的比重分別為1.54%、1.41%、1.31%、1.20%和1.32%,與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還有較大差距。

2.2生均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各地差距依然存在

2006年全市財政教育投入比上年增加19450萬元,增長25.9%。然而由于目前漳州市及各縣(市、區)財政收入總量偏小,生均教育經費水平仍較低。2006年,全市小學生的生均教育事業經費1061.17元,中學生的生均教育事業經費1114.39元。各縣(市、區)生均教育事業經費參差不齊。各縣(市、區)事業性經費支出中,小學生的生均教育事業經費最高為1657.24元,最低為605.52元,相差1051.72元,相差比率為74%;中學生的生均教育事業經費最高為2035.98元,最低為818.20元,差額1217.78元。其中的生均公用經費,小學部最高為356.00元,最低為0元,相差356元;中學部最高為335.65元,最低為0元,相差335.65元.

2.3辦學水平不高,基礎設施配備有待加強

(1)全市中小學生基礎設施配備除小學生生均體育運動場面積位于全省第2之外,其他均處于中下游水平。小學生生均圖書18.07冊(位居全省第五),生均電子圖書0.17片(位居全省第五),人機比28.39:1(位于全省最后);中學生生均體育運動場面積7.2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五),中學生均圖書16.70冊(僅高于寧德位居全省第八),生均電子圖書1.16片(位居全省第六),人機比17.42:1(僅高于寧德位居全省第八)。

(2)雖然教育系統固定資產已形成規模,2006年全市小學固定資產總值93033萬元,但其中儀器設備為6367萬元,僅占6.8%;全市中學固定資產總值178489萬元,但其中儀器設備為26311萬元,僅占14.7%,說明這些教育資源主要是以場地化形式集中在校舍建筑物上。

2.4中學骨干教師流失日趨嚴重

近年來,隨著民辦學校的增多,沿海地區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教師,致使教師外流現象日益突顯,同時,由于欠發達地區從事教育工作收入低、福利差,許多新的畢業生不愿回本地工作。據調查,縣級教師的待遇比不上市級,市級與沿海較發達地區存在更大的差距,導致農村教師向城區流,城區教師向沿海流。

2.5高中教育需求強勁,教育資源仍然匱乏

近幾年城鄉居民對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普及12年中小學教育已大勢所趨。2002年全市高中一年級招生22462人,初中升學率為40.6%。2006年這一數字提高到34929人,招生數有所增加,但該年初中升學率也僅為66.9%,遠不能滿足高漲的教育需求。

3對策建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強國,教育強市,是民心所盼。改善教育的現狀,除了教育自身的改進與完善之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3.1多渠道增加投入,為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政府的投資力度,提高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同時,制定和完善相關發展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基礎教育。政府應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普及教育支出,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社會效益高,受益面廣的初等教育,必須為所有的孩子提供基礎教育。盡管全市在提高兒童入學率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農村地區、尤其是邊遠山區的孩子的輟學率仍很高,因此,政府應進一步擴大對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資金投入,以使那里的貧困人口及孩子從國家教育體制及政府教育投資中真正受益。避免由于地區發展的差異造成教育差距,讓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因為“教育的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

3.2加快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步伐

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學生生源越來越少,過去一村一校已不適應。為此,教育部門采取了措施,改變辦學模式,撤并一些生源少、地處偏遠的小學校,三四個村甚至七八個村設一所小學。初中辦學也應打破一個鄉鎮辦一所學校的框框,學校規模擴大后,有利地提高了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學校規范化管理,節約了辦學經費。

3.3穩住優秀教育人才

進一步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政策性調資政策,努力減少與沿海地區教師工資水平差距,參照沿海地區先進的教育管理,結合當地實際,出臺激勵政策,對有較大貢獻的學科帶頭人、教育工作者等在職務提升、職級晉升、家屬就業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縣財每年切出一塊獎教基金,重獎一批優秀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對那些長期工作在邊遠山區的教育工作者,應設立固定津貼、崗位責任獎、醫藥費專項補助等,并且在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適當的照顧,在山區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3.4擴大優質中學教育資源是當務之急

篇10

關鍵詞:中職會計;市場導向;模擬訓練;定向培養

隨著21世紀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組成部分的會計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這就從客觀上

對會計從業人員的技能和素質提出了考驗和要求,也間接地對中職會計教學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然而,隨著高校的擴招和發展,選擇讀高中的學生越來越多,中職生源的心理壓力很大,他們產生了消極學習的情緒或厭學傾向,對就業前途缺乏自信,學習沒有動

力,自覺性更是無本之木,激情渙散。鑒于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目前中職會計教學改良提出了幾點誠懇的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以市場為導向,取舍教學內容,定位培養目標

眾所周知,當今企業單位需要的是掌握崗位基本的理論知識,而又能運用知識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中職學校要注意以市場為導向,設定相關教學知識和技能培訓,將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一線處理實際問題的應

用型初級會計員。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內容做出以下篩選和整合:

1.因為目前中職學生的就職范圍多是中小型企業,因此筆者就注意查資料了解中小型企業對會計技能的要求,我們教學的核

心內容必須參照《小企業會計制度》的標準來實施,然后依據教學實用性原則,對現行的《財務會計》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的補充、

篩選。

2.通過反復的實訓練習把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訓練結合起來,改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落后教學觀念。

3.根據某些中小企業特定崗位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適當增加崗位特定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和演練。

二、強化模擬訓練,提升學生技能

會計模擬訓練就是模擬企業在某一時間內所涉及的具體經濟品項及其與之有關的外部、內部的會計審核程序、經濟關聯以及會計憑證在企事業單位會計相應崗位的傳遞流程為實訓對象。根據

會計制度的要求,采取形象直觀的會計賬簿、原始記賬憑證和財務報表,適時展開會計業務模塊實務模擬訓練的教學活動。實踐證

明,會計分模塊實踐模擬演練可以將學生推向自主探索實踐和系

統學結的主體學習地位,增強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處理實際

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學習會計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教法靈活多變,學生百煉成鋼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有助于激活學生學習會計的興趣,更有助于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和

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中職專業教師需要轉換傳統的教學理念,要注意跟進學生的實際學情,參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努力打造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我參照《財務會計》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諸如:

1.案例導入法: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學習。如在教學銷售折扣相關知識時,筆者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節假日或者換季時機,我們在逛商場時,會發現商品價格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大家會齊聲回答“打折”,然后接著引導,從商家的角度用會計專業算法對“打折”商品該怎樣核算呢?核算的金額怎樣登記呢?一般在什么時候核算?如此從學生日常生活實例引導知識探究可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常識和經驗出發很快地融入知識學習狀態中。

2.兼容并包,一題多解:和數學試題一樣,某些經濟事項往往可通過多種方法核算,這時我常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和總結交流,然后將自己設計的核算方法分享給大家,然后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分析核算方法的優劣,這樣可以優勢互補,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的教學目的。例如銷售打折時出現的現金折扣,不僅可以采用凈價核算,還可以采用總價法核算。但是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對企業和單位的經營盈利和交付稅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那么哪一種核算方法合理合法又能使企業獲取更大利潤呢?這就需要學生根據大家設計的方案進行討論和研究,如此設計不僅可以激活學

習學習和探索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為開拓創新奠定基礎。

3.活動實踐法:中職會計教材主要針對企業單位的實際經濟事項,厘定賬務,但是中職會計專業主要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的會計人才,要想讓學生在將來具有就業競爭力,我們就不能局限于理論的學習,我們需要為大家創設仿真環境,給學生演示某單位經濟事項的核算流程,讓學生反復演練和操作,從而鞏固理論知識,提高應用技能。

例如在教學成本會計內容時,應該設置仿真手工會計模擬實

訓,讓大家通過實際操作,不僅能掌握會計賬簿的登記和各種原始記賬憑證的填制等基本操作,最主要的是要掌握成本核算的具體方法和流程,提高專業技能,增強核心競爭優勢。

四、巧借多媒體,發散思維,激發創造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中職會計教學也應巧借多媒體技術集聲影一體的優勢,設計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構建逼真的教學或練習環境,營造活潑生動的教學氛圍,達成傳統教學無法完成的教學

任務。

1.巧用多媒體,彌補傳統課件的不足。比如,在教學委托代銷內容時,如果我們單純地通過板書來傳遞信息,那么短短的一堂課只學習委托方核算恐有不足,而筆者為了提高課堂利用率就通過

設計PPT課件,巧用其中超鏈接,把委托雙方的賬務處理形象具體地呈現給學生,并通過不同色彩的字體來提醒學生需要注意的重

點和難點知識,節約了教師板書的時間,提高了學生興趣,加深了理解和記憶,大大增加了學生獲取知識的信息量。

2.多媒體交流。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比如,我們在學習支票結算方式內容時,先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填寫“支票”,然后利用幻燈片將大家的自學“成果”及時呈現出來,引導大家共同分析和評價,對正確的填寫方案提出表揚,指出大家應該學習的地方;對填寫有失誤的地方提出批評并指出改正意見。這樣設計,方便學生探索、交流,是引導學生共同提高的常用手段。

3.播放情境,啟迪思維。筆者教學銷售折扣內容時,利用多媒體影聲一體的特點,給大家播放了一段客戶對商城產品不滿、對商家提出退貨或降價要求的場景,同時引出問題:這種非預算情況下的打折或退款該怎樣核算?這樣很自然地就將學生引進了銷售折扣的延伸內容,讓學生通過會計知識來探索答案,如此引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開闊思維,還可以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提高創造力。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中職會計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當然,教無定法,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與發展,還需要我們廣大師生共同探索與研究。此外,因為中職學校目前的訂單定向培養模式和校區結合模式也為學生提供了便利,因此筆者建議

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進入企業實地調研、學習和實踐。我始終相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會在教與學中達成默契,從而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和專業技能過硬的、適合企事業單位發展的優秀會

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武標.中職會計實踐性教學改革的構想[J].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1(02).

[2]周竹梅.中職財務會計教學模式的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