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發展分析范文

時間:2023-05-30 16:1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發展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幼兒發展分析

篇1

關鍵詞:幼兒武術游戲;智力發展;影響

游戲是幼兒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幼兒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游戲中度過的,因此游戲對于幼兒成長非常關鍵。幼兒智力是家長非常關注的問題,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更是他們的渴望。因此,能夠促進幼兒智力開發的教育手段是所有家長都樂于接受的,也是每位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的。

一、幼兒武術游戲對幼兒感知力的影響

時間知覺是人體對時間的認知,體現了人對客觀現象的感知,聯同聽覺、視覺和機體覺來實現。在幼兒武術游戲中有許多關于時間的要素,例如幼兒在教師指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還要考慮順序、步驟和速度等因素,這就需要幼兒具備安排動作的順序性和連續性。空間知覺是人體對空間的認知,具體包括對大小、方向、位置和形狀等內容的認知。幼兒武術游戲中有很多項目需要幼兒對事物的空間屬性進行判斷,例如

“刀槍入庫”這個游戲,幼兒需要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或描述在腦海中反映出兵器的形狀,并通過繪畫展示出兵器的形象。以紅纓槍為例,幼兒需要通過記憶知道紅纓在槍的哪個位置,距離槍頭的大致距離。通過實驗,幼兒就可以知道兵器的長短,但對距離的認知還比較欠缺。運動知覺是人體對運動位移的認知,具體包括運動速度、方向和形態等。幼兒武術游戲就是在武術的基礎上開發的游戲,而武術屬于民族體育項目,因此需要符合運動規律。例如“八仙過?!边@個游戲,幼兒需要做出虛步挑掌、馬步架打和彈腿沖拳等動作,通過模仿之后,學生就可以對上下肢的形態動作形成認知,通過練習可以增強幼兒的運動感知能力。由此可以看到,幼兒武術游戲能夠對幼兒感知產生影響,而且經過不斷的實踐活動,其感知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二、幼兒武術游戲對幼兒觀察力的影響

觀察力是人依靠器官對事物進行認識的能力,也就是觀察事物的能力。觀察力的發展與智力水平的提高存在必然的聯系,這是可以進行綜合培養的。在幼兒武術游戲中,有些項目是需要幼兒具備觀察能力的。例如,游戲“十八羅漢”,教師需要先教給幼兒一些動作,然后讓幼兒觀察殘缺的動作圖片,讓幼兒描述或者演示完整的武術動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幼兒就能很快說出正確的動作,對于圖片中缺少的部分了然于胸。在學習的過程中,幼兒需要觀察動作的手型、步型和掌型等形態,通過區分記憶掌握這些動作。有些是單獨的動作,有些是組合動作,幼兒需要了解動作之間的聯系才能完整記憶所有動作,從而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木塊圖案游戲就是考驗幼兒對顏色、方向和形狀差異的觀察力。在幼兒武術游戲中,就有專門為提高幼兒智力的游戲,如“小馬過河”,幼兒在學會一些馬步動作以后,就可以在“河對岸”對動作圖案進行組合。只有在觀察武術動作以后,幼兒才能拼裝出正確的圖案,其觀察力才能夠得到提升。因此,應該加強幼兒對顏色、方向和形態等差異的觀察能力,讓他們能夠知道事物之間的聯系性和規律性,帶著目的地讓幼兒玩游戲,從而提升幼兒的整體觀察能力。

三、幼兒武術游戲對幼兒記憶力的影響

幼兒武術游戲對于提升幼兒的記憶力同樣有效,比如“報數”這個游戲,幼兒需要將1至9這9個數字與不同的動作對應起來,當老師說出一個數字,幼兒就要說出動作的名稱,能力更強的幼兒可以直接演示這個動作。這個游戲就是培養幼兒對材料的認識、處理和表現的能力,然后通^多樣感官協作、比擬法和分類法提高幼兒的記憶效率,達到提高幼兒記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游戲過程中,運用幼兒記憶力培養法可以提升幼兒的記憶效果。

總之,武術游戲對于開發幼兒智力效果顯著,但是我國并沒有相關的教材,數據庫中也沒有為幼兒編制的武術游戲教材,但是有關開展幼兒武術游戲的設想或文獻逐漸增多,這表明武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為了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幼兒教育者應對幼兒武術游戲作進一步的探討,從而推動幼兒教育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吉玉良.幼兒武術教育的實然之境與價值闡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2):61-64.

[2]張云崖,朱安洲,張玉鳳,等.幼兒武術游戲對幼兒智力發展的實證研究[J].武術研究,2016,31(12):47-50.

篇2

關鍵詞:幼兒教育;現狀問題;發展策略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全國各地幼兒園不斷的興起,幼兒園的教學模式、方法也多彩多樣。但是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也存在很多的誤區,筆者針對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幼兒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1.教學模式陳舊,影響幼兒教育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人們對于幼兒的教育觀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建設符合現代教育、科學化教育的學前教育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幼兒園的孩子年齡都比較小,不好管理,教師常常為之頭痛。有的教師為了應付差事,并沒有認真的貫徹新的教學理念,有“尊師重道”的傳統思想,不能和小朋友打成一片,教學模式“換湯不換藥”,以教師的傳授為主導,沒有發揮出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性,影響了幼兒教育的發展。

2.設施、管理差,影響幼兒教育

現很多幼兒園大都為個體園,多數幼兒園的辦園條件沒有達到標準。幼兒園應設活動室、兒童廁所、盥洗室、保健室、辦公用房、廚房、音樂室、游戲室、體育活動室、家長接待室等區域設施,但很多幼兒園這些設施比較簡陋,甚至沒有,兒童玩具數量也很少,園內也沒有根據兒童年齡的性格特點進行有效的規劃、設計,缺乏趣味性,難以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欲望,嚴重影響了幼兒教育教學的發展。

3.師資力量薄弱,影響幼兒教育

幼兒教師工資、待遇低,教師隊伍不穩定,而且公辦園教師工資沒有納入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管理中,民辦幼兒教師每月工資約為1000-1500元,一個班級只配備一個主管教師,教師管理起來工作量大,力不從心,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開發新穎的教學方式。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少,因此很多新的教育觀念不能及時的被納入,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兒的教育的進步。

4.觀念問題,影響幼兒教育

(1)現在每家一個孩子,家長對于幼兒都過于寵溺,把幼兒養在“溫室里”,經不起挫折。經不起批評,給教師實行有效性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而且現代多數幼兒為隔代監護,幼兒園的教學理念,并沒有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

(2)幼兒教學傾向于“小學化”,很多小學的知識在幼兒園里就開始教授,忽視了幼兒教育是以語言表述為主,升入小學才以書面為主,過早的要求幼兒進行書寫,滯后了這個年齡段幼兒語言表述、閱讀能力、思想教育、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幼兒的好奇心、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影響了以后的學習生活。

二、 針對于以上現狀的方法策略

1.增加經費,改善設施,完善教學環境

幼兒只有在舒適、明亮、愉快的環境中才能更好的學習,俗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取得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增加經費的投入。尤其是在硬件設施上,有計劃地進行改善,對那些不符合規定的能按進行改建,多種植花草樹木,改善校園環境,力爭建立起一所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的優質幼兒園,為幼兒提供最好的教學環境。

2.招聘專業幼兒教師,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

很多幼兒園的教師老齡化,很多是由小學教師轉入的,他們專業的教學知識缺乏,按照園內的實際情況,招聘一些具有高素質的專業幼兒教師,并且對已在職的幼兒教師增加培訓機會,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多學習外地的先進教學方法和管理模式,增強師資力量,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礎。

3.多與家長進行溝通,改變傳統觀念

可適量的加多家長會。很多幼兒家長文化素質不高,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大多的時間都在打拼掙錢,并不了解新型的幼兒教學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教育意識淡薄, 從一定程度上對幼兒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多開設家長交流會,對幼兒家長普及幼兒教育知識,并進行事宜的培訓指導,向家長宣傳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家長的重視。然后要家長配合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配合教學,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4.改變幼兒教學模式,進行針對教育教學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對于幼兒,要實事求,不能過于的寵溺,改善則賞,該罰也一定要罰,不能縱容幼兒的缺點,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更正,對于幼兒的優良表現,也要進行鼓勵,增強其信心,但是不能過度夸獎,以免造成幼兒有過強虛榮心,適得其反。

在教學中,發現并總結每個孩子的特點和愛好,然后針對幼兒的不同特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積極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并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指出身上的不足,幫助改正,使幼兒能夠正視自己。

對幼兒進行適合年齡的教育,不過早的強制孩子學習深度的知識,在學前期,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組織能力,要幼兒多閱讀書籍,增加知識量,注重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懂得基本的道德規范,培養出幼兒的品格情操、人文素質,使孩子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態度,能正面的思考、面對問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一個綜合素質好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曉慶.我國幼兒教育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文史月刊.2012年8期.

篇3

【關鍵詞】設計組織 幼兒發展 游戲 分析

幼兒處于年幼的孩童時期,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處于單純、幼稚階段,這時的他們對游戲最感興趣,根據幼兒這樣的心理需求,通過游戲來幫助他們學習基本的學前知識,促進其發展,為將來升學打下基礎是十分必要的。

一、怎樣組織和設計游戲促進兒童發展

首先,采用角色游戲方法,角色游戲是指幼兒通過游戲擔任成年人的角色,在游戲活動中展現成人以及成人活動之間的創造性比較強的游戲,常見的角色游戲有:商場角色游戲,車站角色游戲,家庭角色游戲等等。

要想做好角色游戲,必須選好角色材料,角色材料主要是扮演角色時所應用的多種玩具和物品,擁有角色材料不但會使幼兒很快進入游戲角色狀態,還可以使幼兒通過游戲產生聯想,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例如:車站角色游戲,兩個人在車站口依依惜別時,經常會說一些告別的話,并不斷地揮手示意告別的戀戀不舍,在這樣的場合下,幼兒與他人離別的認知語言得到了發展,很多幼兒會通過角色游戲,特別是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依據一定的場合氣氛,一邊表演,一邊進入狀態,不斷用離別性的語言與他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告別的氛圍在游戲角色扮演中充當了語言媒介的作用,用實際生活場景來發展幼兒的認知語言。

角色游戲有利于推進幼兒社會情緒的發展,從角色游戲中去感受真實,獲得了生活中最真實、最直接的情感體驗,把自身的情感與社會自然而然結合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將自己的情緒和思想在一定的氣氛與場合下表現出來,培養了幼兒的語言天賦。

同時角色游戲中通過角色的扮演,以及角色游戲材料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超市角色游戲中,假設由角色材料構成的商品都有已經出售完了,這時候“小賣家”紛紛向教師求助,教師可以啟發說“好的,‘小賣家們’沒有關系,超市里的貨物賣完了,我們再繼續加工制作好不好?我們開一個商品加工廠還不好?”幼兒在好奇心與游戲的驅使下就會主動開動腦筋,自己動手利用角色游戲材料創造出更多的商品。提高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其次,模仿式游戲。在幼兒沒有深入社會和生活前,他們對于動物或者其他事物的了解處于無知或者模糊的狀態,要想讓學生充分認識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僅僅通過話語介紹是行不通的,只能通過游戲性的模仿,來是他們真實地感受到萬事萬物的規律和特點。

例如:通過模仿動物的叫聲或動作神態來識別和區分不同的動物,比如:羊是“咩咩”地叫,狗是“汪汪”地叫,模仿大公雞昂首挺胸的樣子和小馬飛速奔騰的樣子來認識不同動物所擁有的不同特點。

在這一游戲過程中,幼兒通過象聲詞獲得了一種最真實的主觀體驗,他們不僅促進了幼兒的動物語言與聲音的認知能力發展,同時在游戲中感受到樂趣,也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通過形象化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并促進對所學內容的掌握。

最后,在音樂教學方面,教師要注重對幼兒內心精神世界的關注,讓他們在音樂的世界里抒感,借助于肢體動作、言語、樂器等學習工具自由表達內心世界,從而塑造他們的精神世界。

二、總結

幼兒正處于事物的認知階段,他們對于所有的事物都有認識的好奇心和沖動,而且生活在這個時期的幼兒他們的認識水平有限,但是對游戲卻充滿了無限的熱情,所以,教師必須以游戲的方式,通過角色扮演或者模仿性游戲來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又形象的認知空間,讓他們在玩樂之間感受世間的萬事萬物,使他們在腦海間形成對萬事萬物特點的認知。

參考文獻:

[1]董磊.提高角色游戲材料的使用效益[J].幼兒教育.2001(01).

篇4

幼兒區域活動是一種特殊的幼兒教育方法,它尊重幼兒個體發展的差異,能夠滿足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在現在已經變成幼兒最為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要使區域活動真正的發揮作用,則必須為幼兒營造出一個符合他們個性發展的活動環境,因此需要發揮教師的作用,使得區域活動真正的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發展。區域活動是指在一定的活動環境中,幼兒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通過自主選擇,自由結伴共享交流的一種主動性的活動,最終達到滿足其自身興趣和需求,充分發揮自身天性和個性的目標。區域活動是目前幼兒認識和學習的一種途徑,是幼教改革所前行的一個方向,是發揮幼兒天性的最佳教育手段。但與此同時,區域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弊端,例如:活動的環境過于單一,教師控制過于嚴格,幼兒的自主性不能得到釋放等問題。

二、完善幼兒園區域活動的不足,體現區域活動的價值

(一)優化區域活動環境,創建幼兒發展空間

環境在幼兒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來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為幼兒因造一個符合他們天性和需要的活動環境,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根據幼兒的天性,認知程度,語言動作,情感等方面出發,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為他們創造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例如:音樂區域,體育運動區域,生活角色扮演區域,發現與探索區域,藝術繪畫區域,美工區域等,使得孩子能夠依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場所,去展示自己的天性和才能。同時,在創設活動環境時,要具有一定的規劃性,要參照近段時間來的教學目標和孩子的發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的選擇和投放一些材料,所選擇的材料應該具有多重功能,能給孩子以發揮想象的空間,是他們可以盡興的研究他們眼中的世界。如是他們了解物體的沉浮問題時,可以在發現與探索區域準備一些水桶,紙張,木頭等,是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對科學知識形成一個直觀的了解。

(二)確切定位教師地位,加強教師的指導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這是我們所應該重視的問題。與其他教學活動中老師所處的主導位置不同,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所起的作用是“支持性指導”,簡單來說,即使教師從一個活動的主導者轉變成為一個尊重孩子天性和想法的支持者和促動者。這樣就對教師的活動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教師們需要關注孩子學習的整個過程,只有這樣才會對每個孩子的具體發展有所了解,從而在區域活動中針對不同的孩子進行引導。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教師所發揮的作用不是去引導和塑造孩子的行為,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培養孩子的自主探索意識,扮演一個催化劑或者共同學習的角色。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把我一個恰當的時機,在合適的時機進行參與,來促進孩子的自然成長。例如在體育運動區域,教師應在孩子把球拋向自己的時候以合適的方法去接,并且以是的那個方式再還會給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孩子發展。

(三)實行科學評價,促進幼兒發展

篇5

關鍵詞: 幼兒教師 專業化發展 現狀 應對措施

隨著我國幼教事業的蓬勃發展,幼兒教師的發展正從數量滿足型向專業發展型過渡。因此,培養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幼教師資隊伍,既關系到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興衰,又關系到國家未來建設事業的發展。然而我們在對臨沂市的幼兒教師調查中發現,作為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核心力量的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改革對策,則將成為區域幼教事業與教師發展的“瓶頸”。

一、區域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現狀

(一)文化素養偏低,教育理念落后。

調查顯示,臨沂市幼兒教師學歷普遍不高,各層次的學歷比例為:初中占7.3%,中專占68.9%,??普?0.2%,本科占3.6%,這表明大部分的幼兒教師是中專學歷,還有一定數量的教師是初中學歷。雖然學歷不一定與才能、學識成正比,但是高學歷的教師總體能力、學識層次更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就整體而言,臨沂市的幼兒教師學歷偏低,本科以上高學歷老師更是太少。幼兒園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突出人才優勢。

另外,大部分幼兒教師初中畢業后直接就讀幼兒師范或職業幼師,雖然有幼兒教師必備的能力和素質,比如動手操作能力較強,有較好的彈唱舞美基本功,有耐心、童心,等等,但也有不容忽視的弱點,就是知識結構單一,文化功底薄弱,語言表達能力差,等等。更重要的是許多幼兒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沒有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育活動中不能平等對待兒童,不尊重兒童,不重視幼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使每個兒童都獲得充分的發展,等等。

(二)專業素養偏低,綜合素質不高。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臨沂市的幼兒教師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只有27.4%,幼教專業畢業生只占38.7%。這說明大多數的幼兒教師是非專業的,很多教師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就直接進入了幼教行業。究其原因:一是近幾年學前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幼兒教師;二是幼兒教師的培養渠道減少,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數量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三是一些職業學校開設的學前教育專業專業性不強,教學質量不高,學生畢業時無法拿到幼兒教師資格證。因此他們雖然經過了職業培養,但專業思想并不牢固,綜合素質較差。在對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情況的調查中,認為個人的專業能力水平比較高的占23.6%,一般的占46.2%,較低的占27.9%,很低的占2.3%。在個人專業發展規劃方面,有長遠規劃的占0%,有中期規劃的占21.1%,有近期規劃的占23.5%,沒有規劃的占55.4%。近五年個人參加專業培訓的情況為:5次以上的占0%,3―4次占0.5%,1―2次的占21.4%,0次的占78.1%。以上數據說明大部分幼兒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的意識淡薄,對職業規范、職業周期、專業發展規律、職業價值取向等問題認識不清,沒有樹立終身從事幼兒教育的觀念,在專業學習上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情緒,這些嚴重影響了幼兒教師專業的長遠發展。還有些教師僅把自己定位為“教書匠”甚至是“保姆”,這顯然與當代幼兒教育的專業發展是不相適應的,離“專業型教育家”和“研究型教師”的要求有較大差距。許多長期工作在保教第一線幼兒教師,因缺乏職前與職后幼教專業培訓,在面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理論及現代信息技術的沖擊時,感到力不從心、束手無策,急需在學習與研究中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教育實踐能力偏低,教育研究能力較差。

由于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較低,加上工作的繁忙和瑣碎,不少幼兒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較差,表現為不會分析、評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不能夠根據兒童的需要、具體的教育情境和長遠的教育目標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蒲心芰κ翘岣呓處熃逃虒W水平的重要途徑,然而大多數幼兒教師科研意識不強。對幼兒教師近五年個人承擔立項課題及正式的調查顯示,只有0.3%的老師承擔過市級課題,15.6%的承擔過縣級課題,沒有課題的占到84.1%,76.3%沒有發表過論文。由于受科研能力水平的限制,不少幼兒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學、開發智力、培養創造能力的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其教育能力的偏低勢必影響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加強區域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應對措施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幼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幼兒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幼兒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幼兒的人格,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創設能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幼兒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贬槍Α毒V要》的要求,根據省教育廳提出的“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的意見,結合臨沂市幼兒教師的實際情況,要使幼兒教師獲得長足發展,真正成為專業化教師,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幼兒教師的成長不應只是教師個人的責任,而應成為社會的責任。因此,國家要制定相應法令,采取必要措施,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2010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發展學前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各級政府和部門要進一步地貫徹和落實,在法律、政策、經濟、激勵機制等方面給予支持,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只有保障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提高其社會地位,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幼教領域并安心從教,幼兒教師的質量才能提高,幼兒教師職業才能更有吸引力。

(二)加快培養步伐。

山東省教育廳在《關于規范五年制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培養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將根據全省小學和幼兒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的培養層次、培養規模和實施途徑。承擔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培養任務的各有關高等學校要嚴格執行招生計劃,采取有力措施保證五年制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的培養質量?!备鶕@一指示,我市的幼兒師范學校和舉辦學前教育專業的院校,要根據當前學前教育對師資的需求,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有計劃地培養合格幼兒教師。把培養實踐型高素質幼兒教師作為學前教育師資的培養目標,制定合理而完善的課程體系,構筑多元化、綜合型、有時代性的幼師課程,將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四大板塊有機整合,優化課程結構。只有設置合理的職前教育專業課程,才能培養出更多適應幼兒教育需要的人才,才能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最終實現幼兒教師的專業化。

(三)健全培訓體系。

山東省教育廳張志勇廳長在山東省農村學前教育研討會上提出,到2012年,我省農村幼兒教師專業合格率達到80%以上,??萍耙陨蠈W歷達到30%以上。幼兒園園長、教師持幼兒園園長崗位培訓合格證書和幼兒教師資格證書率分別達到80%和60%以上?,F在,我市的幼兒園園長持證上崗率只有53.2%,幼兒教師資格證的只有27.4%,離省里的要求相距甚遠。因此,除了嚴格引進新師資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首先,要加強學前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的建設,充分利用現有幼兒師范、教師進修學校等作為固定培訓基地,積極建立形式多樣的學前師資培訓中心,把幼兒教師的培訓工作納入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和繼續教育規劃,建立幼兒教師繼續教育證書制度,對從事學前教育的師資有計劃地進行輪訓,并逐年擴大培養數量。其次,要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教師任職學校和教師個人等方面的積極性,開展脫產、函授、業余面授、在崗自學、教學教研等多種形式的在職培訓。在培訓質量上,要注重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技能多方面結合,強調實踐。通過培訓,提高學前教育師資學歷層次和整體素質,加快學前教育骨干教師崗位的建設。最后,要通過請進來(聘請專家輔導、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走出去(走出去參觀學習、取經)的方式和相互觀摩活動,加強幼兒園之間的聯系與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四)強化隊伍管理。

進一步明確和健全管理權限,確保幼兒教師有機構管、有人管;完善各項管理制度,使學前教育師資的培養、培訓、調動等有章可循。對學前教育師資隊伍進行必要的清理,將一部分不具備教師資格、素質較低的教師調離教師隊伍。同時,通過經濟、行政甚至法律手段,制約教師的不合理流動,減少學前師資特別是骨干教師的流失,保證學前教育師資隊伍的穩定而健康的發展。

幼兒教師素質決定學前教育質量。只有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各相關部門切實加強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真正把幼兒教師待遇和地位落到實處,才能真正打造一支質高量足的幼兒教師隊伍,促進學前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斌賢,叢立新.高屋建瓴――當代教育新觀念[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1997.

篇6

一、社會退縮行為概念

“社會退縮”最初主要有行為描述和社會測量兩種定義類型。從行為描述的角度,“社會退縮”被界定為交往頻次低的獨處行為;從社會測量的角度,“社會退縮”則被視為低水平的同伴接受(被忽視兒)或高水平的同伴拒絕(被拒絕兒)。人們更多地采用行為描述的方法來界定社會退縮。

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魯賓把兒童在自由游戲中獨自玩、不經常與同伴交往的游戲行為稱為“非社交游戲”。后來,魯賓和愛森道夫統一使用“社會退縮”概念來指稱“非社交游戲”行為,并把環境從游戲情景擴大到整個社會情景,將其界定為:在社會情景中個體不與其他人交往、游戲,而只是一個人獨自打發時間的行為。還有學者認為,社會退縮是指孤獨的行為,在陌生與熟悉的社會環境下表現出獨自游戲、消磨時光的行為。目前,社會退縮行為的概念還沒有統一,但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社會退縮是種跨時間、情景的獨處行為。

二、幼兒社會退縮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幼兒本身的內部因素

1.遺傳和生理因素。大部分研究認為,幼兒的社會退縮行為與遺傳有關系,其中氣質因素的影響比較突出。早年研究者Kagen認為一些嬰兒出生時就有一種生理特征,而這種特征使嬰兒在遇到陌生環境時表現出害羞膽怯和害怕。除了氣質等方面的因素外,嬰兒期腦電活動不均衡也可預測童年期的行為抑制。以嬰兒為被試的研究結果表明,右腦額葉腦電圖不均衡的嬰兒在新環境下容易產生害怕和消極情緒。

2.幼兒本身的能力素質和實踐經驗。能力是人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一些心理特征,而能力的高低影響著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成就動機的水平等方面,也會影響到人的社會性的發展,特別是幼兒的社會化的進程。能力高的幼兒,尤其是智能高、外向型的幼兒更易得到教師、同伴的接納和喜愛。另外,能力的獲得離不開實踐,而實踐經驗的豐富與否影響著幼兒能力的提高。社會實踐活動少,實踐經驗不豐富,實踐能力和社會認知及其技能水平必然低,而長期的挫敗感,會促使幼兒退縮行為的產生和發展。

(二)外部因素

1.親子依戀關系。親子關系是兒童與父母之間建立的一種人際關系,是影響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依戀是親子關系的典型表現。早期依戀的性質對幼兒今后的社會性的發展能否正常進行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它可預測日后行為的發展,不同依戀類型的幼兒在社會交往、問題解決的能力等方面表現各異。一般認為安全型依戀的幼兒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容易出現問題行為,而非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幼兒在同伴背景下會表現出消極行為――遠離他人、依賴成人而避免被他人拒絕。Pastor的研究結論得出,不安全型依戀幼兒與同伴交往時社會技能低。

2.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可影響到幼兒心理行為的發展。研究發現,退縮幼兒的父母具有專制型教養的特征,此教養類型的父母對子女的要求表現為:態度專橫、粗暴,常常批評、指責和懲罰幼兒。McDonald和Parke發現,被教師評價為在同伴群體中退縮的男孩,他們的父母表現出參與幼兒的活動少,與幼兒交往時言語互動少等特征。這些特征限制了幼兒的自信心和自我個性的發展,容易使幼兒形成畏縮、緊張、焦慮等性格。

研究還指出,幼兒退縮行為還與父母的過度保護有關。溺愛型教養具體表現為過度保護,過分限制幼兒的活動,壓抑幼兒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幼兒的依賴性,削弱了幼兒獨立做事的能力,從而使得幼兒遇事退縮,缺乏動力。

3.同伴關系。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或者指同齡人間,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同伴是幼兒社會化的主要源泉和縮影。有研究表明,被更多的同伴所忽視和拒絕的幼兒往往很少主動參與同伴間的交往活動,他們交往經驗少,缺乏社會交往能力。魯賓等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說法。研究指出焦慮、退縮的幼兒,在家庭之外不易建立正常的社會關系,他們社會互動經驗少,社會技能差,社會認知水平低。因此,退縮幼兒在同伴背景下容易焦慮、遠離同伴,進而被同伴忽視和拒絕,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使退縮幼兒進一步退縮,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傊绊懹變和丝s行為產生發展的因素并非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影響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種影響因素所起作用各不相同。

三、幼兒社會退縮行為的發展規律

(一)社會退縮行為在性別上存在差異

縱向追蹤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們認為女孩在18、30個月時比男孩表現出的害羞程度略高,但到50個月的時候就不明顯了(Mathiesej&Tamb,1999)。在學前期女孩被同伴評價為退縮行為的并不比男孩多,女孩更受同伴的歡迎。(Grezier,1995)但這方面的研究結論還沒有得到一致的認同,這可能與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不同等方面有關。

(二)社會退縮行為在不同教養方式的家庭中存在差異

評定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兩個維度:控制(對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愛(即是否關心、信任和尊重、理解孩子)。根據這兩個維度可把父母教養方式分成四種類型:民主型、專制型、放任型、漠不關心型。研究發現,民主型是較理想的教養類型,民主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一般都具有社會責任感,且社會能力較強。而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學齡前兒童存在焦慮、退縮和抑郁的特征,這種家庭中的孩子最易產生退縮行為(Baumrind,1971)。而放任型、漠不關心型教養方式下的幼兒受同伴的歡迎程度較低,特別是這兩類家庭中氣質傾向于抑郁質的幼兒受同伴歡迎程度更低,他們更多表現為任性、自私、依賴性強、不能自我解決問題,這些特點不利于幼兒社會人際交往,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在與同伴交往中也常常出現矛盾和沖突。

四、社會退縮行為的干預

(一)社會技能訓練

幼兒期是同伴關系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幼兒期沒有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幼兒不能正常地與同伴交往,從而使幼兒失去學習社交技能的機會。因此,對社會退縮幼兒進行必要的社交干預是不可或缺的。

社會技能訓練是干預兒童各種同伴交往不良最早采用且運用最廣泛的方法。它是一種讓退縮兒童學習和練習事先準備好的,對兒童社會交往有影響的技能。這種方法對退縮程度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幼兒有一定的效果,常用方法有觀察學習(榜樣)、角色扮演。

觀察學習(榜樣):觀察學習是幼兒在模式影響下學習和回憶他所看到過的行為,然后根據榜樣的行為來做出自己的行為。所選擇的榜樣可以是身邊的小朋友,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

角色扮演:據研究,角色扮演可幫助幼兒改變退縮行為,有助于幼兒社會技能的提高。具體做法:讓退縮幼兒扮演社交活動中的角色,然后交換角色,這樣幼兒自然要考慮在不同的角色中應選擇什么樣的交往方式,成人在一旁給予指導、評價。除此之外,還可以讓行為退縮幼兒參加短劇表演,讓他在劇中扮演一個熱情、開朗、能拯救弱小者的英雄式人物,讓他從中體驗快樂,增強自信心。

(二)同伴配對的干預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兒童要克服自我中心性思維,學會合作和分享,理解他人的觀點,必須經歷同伴交往中的合作和沖突,尤其是在沖突中,通過同化和順應學會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從而適應環境。所以說,同伴互動對幼兒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同伴的介入是對社會退縮幼兒進行干預的一條有效途徑。基于這些認識,一些研究開始探索以同伴為中介或是同伴配對的干預。

Storey等人對8名社會退縮幼兒進行了以同伴為中介的干預。干預后對幼兒的觀察發現,社會退縮幼兒在互動發起技能、社會支持、結構性游戲中的言語表現以及同伴發起互動之后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方面都有明顯改變。這證明以同伴為中介的干預可提高退縮幼兒的社會互動水平,改善同伴間的關系。

除了上述兩種干預措施之外,成人要為行為退縮幼兒提供更多的戶外自由活動的時間和創造更多的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并及時給予幼兒交往技巧方面的指導,鼓勵幼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時保持良好的情緒。

(三)經驗性矯正

經驗性矯正是根據教育者或者咨詢者的經驗而采取的一種幫助兒童解決其社會退縮行為的一種方法的集合,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改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使幼兒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也是幼兒自信心的源泉。為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對幼兒表現出關愛和接納,經常與幼兒進行一些親子活動或玩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并且要在活動或游戲中尊重幼兒的想法,積極地鼓勵和表揚幼兒,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讓幼兒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和親人的溫暖。除此之外,父母要信任幼兒,要讓幼兒做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時強化。在這一過程中,父母要相信、鼓勵和指導幼兒,讓其體驗成功并感受到勞動過程中的快樂。讓幼兒在生活的點滴中建立自信心,在做事情中逐漸變得勇敢起來。

2.為幼兒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氣質是天生的,我們無法改變,但后天良好的環境,可彌補幼兒氣質上的缺陷。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環境,因此,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至關重要。在家庭教養方式上,父母禁止采用恐嚇、諷刺、冷漠、拒絕等教育方式,而要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對幼兒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并要求幼兒遵守。在生活中,父母要對幼兒有愛心并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觀點,鼓勵幼兒參與家庭決策。除此之外,父母還要多與幼兒溝通和交流思想,讓他們逐漸產生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

3.家園合作改善幼兒退縮行為。幼兒園方面,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幼兒所處的家庭環境,掌握幼兒在家的情況,針對問題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斷,然后通過相應的措施改善現狀。例如,在家庭教養方式上,對專制型、放任型、漠不關心型的家長,教師可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與他們交流和溝通,把正確的、合理的教養理念傳達給他們。另外,教師可通過組織家長交流會等形式,讓家長們坐在一起交流育兒經驗,以此來逐漸改善家長對幼兒的態度,進而讓家長們樹立起正確的教養觀念。

篇7

一、農村幼兒園師資隊伍的現狀及專業發展困境

本研究選取廣西壯族自治區4個縣14所幼兒園的219名幼兒教師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從以下幾方面對廣西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一)隊伍結構欠合理,專業發展難度大

教師隊伍結構主要包括年齡、教齡、職稱、專業背景等方面。通過對教師年齡和教齡結構的調查發現(見下頁表1),農村幼兒教師年齡在20歲~40歲之間的占據了被調查教師總人數的74.4%(其中20歲~30歲占37.9%,30歲~40歲占36.5%),這說明農村幼兒教師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的。對教齡結構進行調查發現,新入職教師占據了教師隊伍的較大部分(教齡在5年以內的占了半數以上),這說明受擴大學前教育辦園規模的影響,最近幾年新招的教師占了很大的比例。

對職稱結構的調查發現(見下頁表2),農村幼兒教師的職稱分布結構偏低,無職稱教師占了教師總數的68%,這說明在廣大農村地區職稱評聘情況較差。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許多教師對職稱評定的要求、級別名稱一無所知。

對教師專業背景情況的調查發現(見下頁表3),農村幼兒教師專業背景呈現多樣化,超過半數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習。入職前的教育背景以非學前教育專業為主,入職前的教育背景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僅占40.2%;入職后教師進修的專業中非學前教育專業仍舊占據了52.6%。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轉崗教師占據著農村幼兒教師的較大部分,在219名教師中有30.1%為轉崗教師,另外,還有18.1%的幼兒教師是從小學抽調來的支教教師。

(二)工作強度負荷大,專業發展成就感差

通過調查幼兒園的師幼比我們發現,14所幼兒園的平均師幼比達到了1:38,遠超出全國幼兒園平均師生比的1:26。調查還發現,大多數鄉鎮幼兒園尚未在班級內配備專門的保育員,一些幼兒園甚至還無法實現每班配備兩名專任教師的要求,這樣的師幼比與教師配備情況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強度。

通過對教師工資收入情況的調查發現(見表4),農村幼兒教師的工資收入偏低,有64.8%的教師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處于整個社會經濟收入較低的層次。農村公辦幼兒園的教師收入由財政統一撥發,收入級別與職稱掛鉤,大部分還能夠享受績效工資待遇;而大量的民辦幼兒園因自收自支使得教師收入與公辦教師存在一定差距,也間接導致了非公辦幼兒園教師流動性大等問題。經濟收入與超負荷付出的不匹配,不僅影響了幼兒教師在職業上的認同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專業能力水平有限,自主發展意識薄弱

調查發現,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總體較低,特別是大量的轉崗教師,對學前教育的專業知識缺乏基本的認知;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極不平衡,突出表現在教師過度關注與集體教學活動緊密聯系的教育活動計劃與實施能力發展,而忽略了其他專業能力的提升。在對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教師基本上可以參照教材內容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處理一些突發事件,然而對于教育教學實踐背后的理論解釋,以及如何觀察幼兒并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教師并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的認識。

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自主性進行調查后發現(見下頁表5),教師專業知識發展意識與行為相背離,雖然大部分農村幼兒教師有著比較強烈的專業知識發展需求,但是在實際發展中都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行動。表5中還呈現了農村幼兒教師對自身專業知識提高的愿望和實際行動之間的矛盾。有些教師在訪談中表示,雖然明確意識到自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已經無法滿足幼兒園實際工作的需要,卻沒有對未來專業發展的規劃;還有個別教師自主發展意識薄弱,甚至將自身專業工作面臨的障礙一味歸咎于班額、班級人員配備、幼兒園設施設備等外界客觀因素。

(四)培訓內容和形式單一,缺乏有效引領

隨著學前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開始注重對農村幼兒教師的培訓。農村地區幼兒教師培訓級別通常有園級、縣級、市級和國家級四類。調查發現,大部分的教師至少都參加過一種類型的培訓,詳見表6。

在對參加過培訓特別是國家級培訓的教師訪談中發現,培訓對改變和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有較大幫助,但短暫的培訓結束后,由于缺乏培訓的跟蹤指導機制,使得教師對培訓中提到的理念不知道如何落實于實踐工作,再加上缺乏園本機制的監督扶持,時間一長在培訓中學習的內容基本被忘卻了。另外,調查還發現無論是哪一種級別的培訓,內容和形式基本一樣。鮮有針對不同參培人群進行的對象化設計,培訓內容基本集中在教師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學技能提高上,形式也多為專家講座、活動觀摩和幼兒園參觀,這無法滿足不同培訓對象在專業上的不同發展要求。

二、對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環境的思考

從對農村幼兒教師現狀的調查中發現,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正面臨著內外兩重困境:一方面是內部主動發展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外界搭建的支持平臺難以真正發揮促進作用。這使得我們在考慮搭建和改善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支持平臺的時候需要“內外兼修”。也就是說,一方面從國家到地方需要構建適合農村幼兒教師的補充和發展機制,另一方面各級各類培訓部門和機構也需要思考什么樣的培訓內容和形式是真正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的。

(一)激活運行機制,開通教師補充“多元路徑”

作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應抓好農村幼兒教師的“入口”渠道,研發和頒布適合西部地區農村學前教師隊伍的補充政策,完善學前教師培育、準入、考核、評聘機制,實現幼兒教師補充的多元化的補充,而不能僅僅依靠中小學教師的“轉崗”作為主要的補充渠道。首先,建立農村幼兒教師的定向培養政策,允許高等師范院校招收免費農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或定向農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充分利用職業教育中心的資源探索面向農村初中起點的“2+3”或“3+2”中專大專連讀培養模式等。其次,建立吸引非學前教育專業優秀人才進入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的渠道,使得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呈現多元化的結構特征。另外,還應注重把補充教師的經驗上升為政策規定,形成“國家政策法規——自治區政府意見——區直部門配套政策——市縣具體措施——鄉鎮具體辦法”的政策體系構架,出臺配套的系列文件,從規劃、標準、投入、體制、機制、管理、督導等多方面為學前教育師資注入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創新管理辦法,促進城鄉和校際間“對話”

作為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縣—鄉—村”三級階梯管理網絡,全面統籌“縣—鄉—村”三級農村學前教育科學研究。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各縣鄉鎮以教研部門、示范園的教育資源和人才資源為依托,以縣級公辦園和骨干教師為龍頭,更大程度上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另一方面,能夠建設成為一定范圍內的幼兒教育科研中心、教師培訓中心、幼兒教育信息資源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使其充分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以縣帶鄉、以鄉帶村,從而有效改變目前許多鄉鎮中心幼兒園歸屬鄉鎮中心小學管理的模式,在源頭上克服“小學化”的傾向。在這一過程中,輪教支教制度的實施是一個能有效促進對話交流和資源共享的辦法,即縣公辦幼兒園園長、骨干教師輪流或定期到鄉(鎮)中心幼兒園掛職支教,指導教學和科研;鄉鎮中心幼兒園園長、骨干教師定期到村級幼兒園掛職支教,指導教學和科研,充分發揮本地教研骨干、學科帶頭人在幼兒園教科研的“領頭雁”作用,以引領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關注需求與愿望,教師培訓應“因人而異”

作為承擔西部地區教師培訓培養項目的教育機構,應在充分了解和分析西部地區農村幼兒教師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構建以行動研究為主、多層次多種類的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體系,搭建關注農村幼兒教師需求與愿望、適合農村幼兒教師的資源支持平臺,切實為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實效的專業引領。對于大量的轉崗教師,培訓首先應當激發其對幼教工作的熱情,引導其通過自身努力把對專業發展的追求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其次,針對教師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的現狀和發展需求進行重構,在培訓的過程中引導教師將理論學習和自身的教育實踐相聯系,認真思考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哪些遵循或違背了教育的規律,應當如何改進;隨后,再通過大量的實踐將理念向行為轉化,把培訓的過程變成專業引領下的自我反思,并開發出適合轉崗教師需要的培訓資源包,采取適合轉崗教師成長的幫扶模式,為其后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與行動支持。

(四)基于園本模式,為教師成長“減負”

園外的教師培訓雖然可以解決很多理念問題,但農村幼兒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的諸多細節問題需要通過園本教研解決。教師專業發展的園本培育要求幼兒園建立一種學習型組織,即在團隊中大家是平等的合作關系,有著共同的發展愿景,彼此可以通過專業對話、自主判斷和行動研究來驅動專業發展。作為幼兒園,一方面要通過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建立合作的教師文化,通過同行交流,指導教師進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要從人性化管理的角度,給予教師更自主的發展空間與更自由的選擇空間,給予教師更貼心的激勵和支持,為教師之間的分享、交流與互動創造機會,從而使幼兒園與教師共同走上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軌道,實現幼兒園和教師“雙贏”。

(五)增強自主發展意識,從“要我”變為“我要”

專業引領、同行交流和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有效途徑。作為農村幼兒教師,要想提高自身地位,改變職業“窘境”,需要將一味追求外在支持轉化為內在自律。教師發展的內在環境即主體自身的發展才是專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師需要把自身對專業發展的追求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將自身作為發展的主體,在把握自我、調節自我和反思自我的過程中獲得專業的真正提升。農村幼兒教師還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更新專業知識結構與專業能力,自覺獲取專業發展的動力,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反思,從瑣碎、無聊的生存境遇中擺脫出來,從諸多的工作抱怨和煩惱中解脫出來,感受專業發展帶來的思想變化、職業的成功體驗,用自己的雙手鑄造職業生涯。

教育的使命是育人,育人的關鍵在教師,農村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不僅需要教師自身明確認識專業重要性,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積極主動承擔起適應未來、創造未來的職責,而且需要適宜的外部環境的支持,為幼兒教師的發展構建支持性的社會生態環境。只有內外協同發展,才能夠逐步推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化的進程,真正實現農村學前教育步入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汪娟,王可.西部農村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探析.教育導刊,2011,(8).

蔣平. 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實然之境與應然之策——基于學前教育系列政策變革的解讀. 基礎教育研究,2012,(18).

篇8

一、開展民間體育游戲,促進3歲幼兒健康發展

民間游戲的種類繁多,又富有趣味性,形式簡單,便于操作,深受廣大幼兒喜愛??茖W地開展民間體育游戲,能夠增強幼兒體能,開發幼兒智力,增進友誼,豐富幼兒生活,還能培養幼兒機智、勇敢、堅韌、頑強的性格。例如:“跳繩”能訓練幼兒全身運動,“貼人”能訓練幼兒的奔跑能力以及躲閃能力,“老鼠籠”、“放鞭炮”游戲能訓練幼兒的鉆跳能力,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精神等。這些民間體育游戲不僅促進了幼兒骨骼肌肉的發育,而且也鍛煉了他們的運動技巧。

二、開展民間體育游戲,增強3歲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游戲是3歲幼兒學習和掌握社會角色的一個途徑(而民間游戲是最具有這一特點的,如“辦家家酒”),可以說,性別角色的獲得首先是在游戲中發生的。在民間游戲“家家酒”中,我們一般看到,通常總是女孩子當“媽媽”,很少有男孩子當“媽媽”。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就知道:“因為我是男孩,所以我當爸爸,媽媽是女的?!痹谟螒蛑袃和仁亲约海质恰皠e人”,一個人同時可以扮演幾個不同的角色,他一會兒是娃娃家里的“爸爸”,一會兒又是公司里的“經理”。這種自我與別人、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同一、交叉與守恒,可以使兒童在對角色的多樣化與穩定性的理解和體驗中,鍛煉扮演角色的技能,有助于現實生活的角色扮演和轉換,從而增強社會適應的能力。

三、開展民間體育游戲,增強3歲幼兒的自信心

民間體育游戲具有趣味性、娛樂性、隨機性等特點,它的內容一般生動具體,形式也非常活潑、輕松,同時還配有節奏明快、瑯瑯上口的兒歌、繞口令等,非常受孩子們的歡迎,孩子們在游戲活動過程中能得到強烈的情感體驗。每當孩子們克服困難,學會某種動作時,他們都會產生一種喜悅心情,感到自己有所進步,從而增強了自信心。

四、開展民間體育游戲能滿足3歲幼兒的心理需要

實踐證明,只有符合3歲幼兒的心理需要,3歲幼兒才能喜歡;只有3歲幼兒真正喜歡;民間體育游戲的價值才能真正得到實現。那么,它能滿足幼兒的哪些心理需要呢?

1、滿足好動需要。通過游戲,幼兒可以任意跑、跳、鉆、爬,能夠滿足幼兒生性好動的需要,釋放幼兒身體中過剩的精力。讓幼兒的一日生活動靜交替,既有利于幼兒健康,又有利于幼兒有規律的生活。如午睡前讓幼兒玩《拋沙包》、《一步一回頭》等一些“動”的民間體育游戲,能充分釋放過剩的精力,幼兒的午睡一定會很香甜的。

2、滿足表現需要。幼兒的自我表現欲很強,作為教育者,我們要為幼兒創造機會,讓幼兒在游戲中得到滿足。特別是能力差的幼兒,要讓他們在游戲中表現自己,使他們獲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

3、滿足放松需要。如果你平時注意觀察的話,就能發現,幼兒經過一系列游戲“發泄”之后,他們的臉上總會露出滿足和痛快的表情。所以,我們平時要創造一定的條件,給幼兒創造“發泄”的機會,對于“發泄”過程中的一些破壞行為應諒解和接納。

五、開展民間體育游戲能開發3歲幼兒的智力

當今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控制了活動范圍,而民間體育游戲能彌補獨生子女缺少小伙伴的不足,有很多游戲是兩三個人就能玩的,他們游戲的過程也是智力發展的過程。如《我說?!返挠螒蛴兄谟變罕鎰e和理解先后、上下、左右、高低、遠近、快慢等時間、空間概念和物體的運動速度,能提高幼兒認識周圍事物的能力,特別是對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具有特殊的價值。老游戲新玩法,一物多玩,他們可自定規則,自己給游戲取名字,使幼兒在相互磨合中認識自己和別人,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

六、開展民間體育游戲能促進3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首先,民間游戲提供了語言表達的環境。游戲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們相互表白,逐漸學會了表達,豐富了詞匯。而且兒歌趣味性強,有節奏性,瑯瑯上口。如游戲“炒黃豆”,兩個幼兒在游戲的同時配合語言“炒、炒,炒黃豆,炒個黃豆翻跟斗”等,兩人邊念兒歌邊拍手,使他們心情愉快,增進了同伴間的情感交流。

篇9

論文關鍵詞:游戲;兒童發展;意義

一、游戲的本質

關于游戲的本質這一問題,不同的游戲理論都做出了各自的經典闡釋。但由于游戲本身的復雜性、人們理解角度及文化背景的多樣性,給游戲下一種可行的、公允的定義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些相互聯系的因素來說明游戲的特性。概括起來,游戲具有自發性、自主性、虛幻性、體驗性、非功利性五個基本特性。

(一)游戲的自發性

兒童參加游戲活動是出自內在的動機,是完全主動自愿的。游戲靈活多變,自由自在,能適應兒童的需要。兒童主動、自愿地進行游戲活動,并且游戲沒有外部的控制、強加的要求,沒有要完成任務的需要,讓兒童沒有壓力,在一種放松、自由的環境中活動。荷蘭學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一切游戲都是一種自愿的活動,遵照命令的游戲已不再是游戲,它至多是游戲的強制性模仿”。

(二)游戲的自主性

兒童在游戲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確定游戲內容,布置游戲場景,選擇游戲伙伴、游戲材料,決定對待和使用活動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或通過與伙伴的協商,改變原有游戲的操作程序,制訂新的游戲規則,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愿望控制游戲進程。在游戲中,兒童也會反映著周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例如,扮演汽車司機、解放軍、售貨員等等。也就是說,游戲的各個方面都是由兒童自行決定的,兒童是游戲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說,游戲是兒童自由、自主的活動。

(三)游戲的虛構性

兒童的游戲是虛構性的,是充滿想象的,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在游戲中兒童的生活經驗得以創造性地再現,具體表現在游戲的內容、種類和玩法上,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在游戲中,一切都是“好像是”、“假裝是”,兒童可以在假想的情境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種角色,體驗各種角色的思想和情感。在他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允許的,似乎沒有為什么這樣的問題。

(四)游戲的體驗性

作為活動的主體,兒童在游戲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主觀感受或心理體驗,即游戲性體驗。游戲性體驗是游戲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和構成要素,也是判定一種活動是否是游戲的重要標志之一。西克森特米赫利普用英文單詞“flow”一詞來形容游戲中的情感體驗,在游戲中,“在那一刻,自我、現實,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遠遠地遁去了,全副身心都被當前活動占據了,靈感進發,思如泉涌”。這樣,游戲的過程也就成了游戲者興趣感、自主性、成就感等生成的過程,是游戲者在游戲中實實在在的“收獲”,這也正是游戲的魅力所在。

(五)游戲的非功利性

游戲者關注的是游戲的過程而非游戲的最終結果或目的。在游戲中,不創造任何有實效的社會財富,不承擔任何社會義務,活動的目的不追求功效,只是為了擺脫束縛、追求自由,獲得個體性情的愉悅和滿足,游戲的目的與意義就存在于游戲中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與感悟。

二、游戲缺乏對兒童的不利影響

(一)對孩子的操作智力發展不利

關心子女的智力發展,注重智力投資,是當今父母的一種普遍心態。然而,注重孩子智力的發展也需要找準方向。心理學家通常認為,智力蘊含著的兩大內容是:一是與言語有關的智力,主要涉及概念、理解、記憶、計算、言語表達等方面的能力;二是與操作有關的智力,主要涉及動手、解決問題、創造性、想象力、空間判斷等方面的能力。這兩方面能力的協同發展,孩子才會表現出較佳的智能水平。習慣上,家長們似乎覺得以肢體活動為主的游戲與以腦力運動的智力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實際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游戲培養和開發的主要是與孩子的操作智力有關的能力,在游戲中,孩子所受到的制約大大減少了,他們在更多的情況下是主動的參與者,能充分發揮空間想象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這無疑有助于孩子操作性智力水平的提高。

(二)影響了孩子的社會化發展和與同伴交往

相比較而言,游戲往往是與小朋友一起展開的,因而具有更多的同伴交往。心理學家認為,個體要從一個生物意義上的人成長為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必須經歷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兒童就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在與社會的接觸中,了解并且掌握為人處世的種種準則與規范的。

三、游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游戲提高兒童的探索力和觀察力

兒童在捉迷藏的過程中學會了細致地思維,認真地觀察和排除假象去尋找目的物。兒童智力的發展離不開肢體的活動能力,而游戲是身體和心靈共同參加的學習。人的大腦思維的靈活性是與肢體手腳的靈活性相聯系的。一個行動遲鈍、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學習超群。

(二)游戲促進兒童身體的生長發育

幾乎所有的游戲都有身體運動的參與,使兒童身體的各種器官得到活動,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內臟和神經系統的發展。游戲活動發展了兒童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能。兒童根據自己不同的發展水平選擇不同的游戲活動,在這種游戲活動中發展了運動能力,再根據已經提高的運動能力提高游戲內容的難度,進一步發展其運動能力。游戲還發展了兒童的反應能力和注意力??梢?,游戲的這種練習機能就是對自身運動發展需求的一種滿足。

(三)游戲實現了兒童認知能力的提高

1、游戲促進兒童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覺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對兒童來說,不能指望通過閱讀圖書、通過成人講述就可以對事物有深刻的認識。處于直覺動作思維階段的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以及動作來進行思考的。游戲就是一種通過操作物體來感知事物的過程。

2、游戲發展了兒童的思維能力。所謂思維發展過程可以說始于面臨的特定問題,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才會發展。積極參與游戲的兒童要不斷的思考,思維一直處于解決問題的活躍狀態。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實驗、比較、操作、判斷、思考,充滿了變通性,有助于兒童靈活的解決問題。再次,游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兒童的知識,促進其語言的發展。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在于使兒童有機會以各種方式練習,而游戲恰恰就為兒童語言的實踐提供了機會。兒童在游戲中廣泛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鞏固、加深他們的知識,并且在游戲中,發展著自己的口頭語言,鍛煉著其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

3、游戲促進兒童想象力的提高。游戲是具有象征性的,它以假想和想象為條件。兒童比成人更富于想象是因為兒童知識經驗缺乏,其想象不受常理約束,不受事實規范,具有更大的隨意性。辛格等人的一些研究發現,想象力豐富的兒童似乎更有耐心,一般與父母有密切的感情。象征性游戲的“假裝”和“好像”的性質,有利地促進了兒童想象力的發展。

(四)游戲培養了兒童良好個性

1、游戲有利于培養兒童勇敢的品質。游戲提供了一個為兒童展示自我的場所,一些膽怯害羞的兒童在那些活潑大方兒童的帶動及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逐漸加入到游戲中,由原來的害怕到勇敢地表現自己,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轉變。

2、游戲有利于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和自信心。開展有趣味的游戲則有利于逐步的讓兒童產生獨立活動的意識,從而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及克服依賴的情緒。

3、游戲有利于培養兒童的堅持性及克服困難的品質。通過游戲兒童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問題,并努力地去弄清楚問題,這種個性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通過游戲的過程兒童既可學會利用線索與策略,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又可克服困難,鍛煉意志,還可以發現和了解自己的能力,產生勝任感與成就感,更進一步有利于兒童自信心與進取心的培養。

(五)游戲豐富了兒童情緒的體驗

篇10

【關鍵詞】 普洱 有機咖啡 SWOT分析

一、普洱市有機咖啡發展優勢分析(S)

1、優越的自然條件

全國咖啡產量的99%來自云南,云南咖啡產量的一半來自普洱市,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處北緯22度02分至24度50分、東經99度09分至102度19分之間,北回歸線穿境而過,為低緯度、以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為主體的高原氣候區。普洱的咖啡生長于北回歸線附近,即咖啡種植的黃金地帶。普洱被命名為“中國咖啡之都”。由于地勢差異,形成明顯的“垂直氣候”,海拔700~1400米河谷、壩區占47.4%,屬南亞熱帶,年均溫為18~21℃,最冷月均溫10~15℃。全市大部分地區在北回歸線以南,太陽高度角大,陽光透率較強,年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咖啡種植的海拔高度都在1200米以下,坡度25度,土壤微酸性,主要為赤紅壤、紫色土等。

2、成熟的種植技術

通過長期摸索,普洱市總結研究了一套小粒種咖啡種植技術,在2005年5月由咖啡產業聯合會通過檢索、收集、查閱國內外相關資料,整理編寫了《小粒種咖啡綜合標準》。標準包括小粒種咖啡品種、種苗、栽培、原料、加工、產品標準、質量檢測及倉儲和運輸等技術內容,采用了現代咖啡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通過對標準的實施,改變了咖啡產品無標生產、無標上市和無標流通的狀況,做到盡快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另外,在生產上大量推廣S288抗銹病品種和“卡蒂姆7963”系列優良品種,提高了良種使用面積,單產最高達鮮果2638公斤/畝,平均單產處于全國以及世界先進水平。并與國際咖啡研究組織和國際知名企業(如雀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加強咖啡種植農戶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戶的技術水平,使農戶在咖啡生產管理、加工過程中更加規范化與標準化。

3、經驗豐富的技術和科研隊伍

為了實現全產業鏈發展,對產業進行科學的規劃,普洱市咖啡辦與中國農科院對接并簽訂合作協議,委托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制作《普洱咖啡數字地圖》,編制《普洱咖啡產業發展規劃》。在云南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領導下,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究院牽頭在普洱等咖啡主產區開展了農科教相結合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積極探索覆蓋咖啡全產業鏈、產學研相結合的“首席科學家―科技服務團隊―示范基地―各類組織―農戶”一體化服務新模式。通過建立科技支撐體系、培育示范基地、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在普洱市等咖啡產區初步建立了以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主導,以科技型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補充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力量,為普洱市咖啡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同時制定了“思茅小粒種咖啡高產優質栽培規程圖”,編制了《云南思茅地區咖啡寒害分析與對策》手冊,分發給農戶,提高農戶咖啡栽培技術與抗寒能力。

4、良好的經營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

在多年的咖啡生產經營a過程中,普洱市總結出了較好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即“政府搭建公共平臺+企業集群競合”??Х犬a業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有關部門提供多方面的優質服務才能順利進行。普洱市主要從資金、生產資料、教育衛生、文化服務等方面,建立咖啡產業開發的服務體系運行機制。咖啡是一種技術要求較高的園藝作物。針對這一特點,普洱市逐步從實踐中總結建立起一套技術管理機制:一是選配、組建一支咖啡技術干部隊伍,從大專院校招募專業人才,分別到咖啡公司和各咖啡場擔任技術骨干;二是借助和依托相關科研單位和大公司科技人才;三是層層培訓選拔,提高勞動者素質;四是推廣以良種為中心的各項先進咖啡種植技術。

二、普洱市有機咖啡的劣勢分析(W)

普洱是中國咖啡最大的種植基地,種植環境最好、品質最優、產量最大,咖啡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迫切需要發揮良好種植環境的優勢,挖掘咖啡種植潛力,推動有機咖啡發展。但是,目前普洱有機咖啡發展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1、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鏈

目前,普洱市有機咖啡生產大都處在產業的初級發展階段,從事產品的粗加工,或向高端企業提供原材料。進行深加工的企業只有6家,而且生產規模小,產品質量與加工技術先進的企業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整個咖啡產業鏈發展緩慢,與咖啡產業相關聯的產業發展滯后,沒有得到很好開發,還沒有形成完備的咖啡產業鏈,咖啡產業的附加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2、消費市場較弱

有機消費市場是影響有機咖啡發展的重要原因。而普洱市目前的有機消費市場仍然較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很少有消費者了解有機食品,根據筆者調查,僅有16.8%的消費者知道有機食品,而83.2%的消費者不知道什么是有機食品,絕大多數消費者不清楚其具體的含義,更不用說看標識了。其二,價格高,有機蔬菜的價格是普通蔬菜的2至3倍,而云南的總體收入較低,消費者購買能力有限。其三,認證標簽的信任程度不高,目前各類認證機構多,標簽五花八門,加之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假的東西太多,消費者知其一不知其二,沒有準確的把握寧愿放棄。缺乏良好的消費市場,使得有機咖啡的發展很困難,也造成了有機咖啡生產的利益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進而嚴重影響了有機咖啡生產者的積極性。

3、有機認證覆蓋面不夠

有機認證目前也是阻礙普洱市有機咖啡發展的因素之一。有機種植產地、生產過程、產品加工、包裝等都需要有機認證,而且認證成本很高,因此單獨的農戶不愿意或者付不起認證費用。國內認證機構收費比較低,但國內認證機構的國際認可覆蓋面和認證能力十分有限。比如,在云南許多山區,農業種植體系相對接近有機種植,但因付不起認證費,缺乏有機標準的規范,往往被排斥在有機農業之外,而那些地區往往又是發展有機農業的好地方。普洱市也面臨同樣的情況,雖然在積極推進生態咖啡園建設和有機認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認證覆蓋面仍然不夠。

4、基礎設施差,資金投入不足

普洱市地處西南邊陲,經濟文化等相對落后,導致咖啡產業投入不足,生產基礎設施沒有得到很好改善。科研經費投入不足,對人才沒有吸引力,咖啡生產的技術含量不高。缺乏統一的約束機制,生產各行其事,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混亂,不能充分發揮普洱市有機咖啡應有效益,行業管理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普洱市有機咖啡機會分析(O)

1、具有大發展的政策環境

普洱市十分重視咖啡產業發展,多渠道投資支持咖啡種植、加工和科研能力的建設。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咖啡產業發展的意見》和《云南省咖啡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年),省市相應成立咖啡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以發展生物產業辦公室為產業主管部門,負責產業規劃、政策指導、協調聯絡、督促檢查,各縣(區)也應有相應的抓產業落實的組織領導機構。

2、科研機構聚集,產學研深度融合

普洱市各類咖啡科研機構集聚。近年來,國家咖啡重點實驗室、農業部云南小粒種咖啡良種繁育基地、滇西南咖啡氣象服務中心、云南省農科院咖啡研究中心相繼落戶,云南咖啡交易中心、普洱市咖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咖啡研究所相繼成立并投入運營,普洱成為了全國咖啡研究機構最集中的地方,為咖啡有機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可以有效推動普洱市咖啡有機產業的健康發展。

3、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

普洱市生產的有機咖啡豆品質優良,吸引了世界三大咖啡貿易企業到思茅“落戶”,收購咖啡原料。普洱市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了云南咖啡龍頭企業――云南宏天集團“后谷咖啡”公司和海南科飛公司入駐思茅工業園區,進行有機咖啡種植和深加工項目,打造有機咖啡文化。雀巢普洱咖啡中心項目目前正有序推進,雀巢公司計劃投資人民幣5000萬元,在普洱市工業園區建設咖啡倉儲中心和培訓中心,目前已與市工業園區簽訂了合作協議,將于明年初開工建設。

四、普洱市有機咖啡發展威脅分析(T)

1、氣象災害和病蟲害頻發,抗風險能力弱

近年來,整個云南省的咖啡產業都遭受了干旱、洪澇、霜凍等自然災害以及咖啡價格持續低迷的“價格災害”,嚴重制約了普洱市有機咖啡產業的健康發展,主要表現在:2013年12月云南省大范圍出現強降溫降水天氣。由于此次降溫來勢兇猛、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導致全省咖啡大面積遭受霜凍災害,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6億人民幣;2014年普洱等地咖啡種植遭受天牛蟲危害較嚴重,開展了咖啡天牛的羽化期調查和白色粘蟲板誘捕試驗。有機咖啡種植在不使用化肥等化學原料的情況下,在面對氣象災害和病蟲害時,需要更高的技術來提高抗風險能力。

2、生產管理水平低,綜合效益不高

目前,咖農生產積極性、管理水平以及生產效率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普洱市的有機咖啡種植、加工技術和產品質量沒有一套統一的綜合技術規范和標準參照執行,極大地制約了有機咖啡初加工生產水平和咖啡豆質量的穩定提高,導致了普洱市有機咖啡莊園的管理水平低。第二,有機咖啡種植基地的基礎配套設施滯后,綜合生產能力低。有機咖啡的分散種植比重大,規模化種植程度較低,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同時咖啡園建設標準偏低,中低產面積比重大,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弱,制約了有機咖啡基地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第三,普洱市有機咖啡產業鏈條短,發展以銷售中低端產品為主,缺乏自己的深加工和知名品牌產品。

3、企業積極性不夠

有機食品發展中心云南分中心副主任許亞認為,制約云南省有機食品發展的原因之一,是云南省企業的主動性不夠。有機咖啡也不例外,云南有機食品的開發除有少數企業參與外,絕大部分是直接由省外的客商為省內的企業、基地申請頒證和組織產品的出口貿易,“有機食品”出現了“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現象。企業缺乏主動性、有機咖啡沒有“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使普洱市有機咖啡難以形成規模。

(注:依托項目:本文是云南農業大學第八屆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基金項目《普洱市高原有機咖啡產業發展現狀調查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