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課堂教學范文

時間:2023-05-17 11:32: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開放式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開放式課堂教學

篇1

關鍵詞: 新課程 開放式教學 實踐

新課標的實施將是對課堂教學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為能更好地貫徹實施新課標,我在課堂上認真實踐、探索開放式教學的全新模式。在實踐中,我認識到新課標的精神主旨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自由、快樂的學習過程,并由此產生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地學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圍繞這一精神主旨,我談談自己的做法和認識。

一、創設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自由、快樂的學習過程。

創設開放的課堂氛圍的關鍵是教師要敢放、會放。例如初中歷史第一冊第一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對于這一課學生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充滿了好奇,鑒于此,我決定運用懸念和質疑聯想的方式引導他們學習。例如講到北京人,我并沒有讓他們直接從課本中讀取知識點,而是讓他們合上書本,看著黑板上被遮住的北京人圖片(更增加了神秘感),想一想,對這個神秘的北京人,你有什么問題要問他。這下可熱鬧了,各種問題涌了出來:“北京人長什么樣?”“北京人穿衣服嗎?”“北京人吃什么?”“北京人住在哪?”“北京人生活在什么年代?”“為什么他叫北京人?”等等。有了問題我們就逐個解決。首先是“北京人住在哪?”,用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為北京人“構建”一個生活的環境。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北京人住在一片大森林里;有的說北京人住在山上;有的說他們住在一個山洞里;有的還認為他們的附近一定有水源……學生們各抒己見,綜合意見,北京人的家就“建”好了。

然后我提供兩條有關北京人的線索:

在北京人曾經居住的山洞里發現了:

1.十多萬件經過打制的石器、石片,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

2.大堆大堆的灰燼,灰燼中發現燒過的骨頭和樹籽。

學生可根據老師提供的線索去推測、聯想、想象,以“北京人的一天”為題,來講述北京人的生產、生活情況。

圍繞線索同學們分組討論熱烈,每組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的組還將北京人獲取天然火的場景改編成了生動的故事:“在一個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傍晚,打了一天獵的北京人正向洞穴走去,突然看見天外一道刺眼的白光……”對于這些方案我并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讓同學們對這些方案展開激烈的互評,說出各自的理由。最后再閱讀課本,完成這一階段的學習。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先是自由提問,然后盡情地暢想,小組內的討論無拘無束,課堂上的互評是觀點不同之爭,沒有答錯挨批的后顧之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出現教師明顯的主觀意識影響,沒有諸如“如果你這樣答就對了”“你的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這一類指責的話語,對于任何問題先表明立場,對錯是非討論解決,解決不了再求助于書本或老師。這樣的課堂氣氛確實開放自由,在學生看來,課堂因為可以暢想而成為無限廣闊的空間,因為“言論自由”而成為展現自我的論壇,所以每個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最初創設這種自由、快樂的學習氣氛卻并不輕松,我在開始采用這種開放式教學方式時就碰到了難題。

首先是課堂中自由提問環節,學生們提的有些問題看起來是“不搭調”的,這是為什么?怎么辦?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從這樣的角度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找出因果聯系正好在那里掛鉤的、初看起來不易覺察的那些交接點,因為正是在這些地方會出現疑問。與此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獲取的信息量有盡可能準確的掌握和判斷,在這種掌握和判斷的基礎上,進行換位思考:“對于這一點學生們會怎么想?”并以此為依據來引導學生提問。這樣有意識的引導,使學生在思考時少走彎路,提問時就有針對性,不會“跑調”了。例如,在講授《文藝復興與新航路的開辟》一課時,若直接讓學生對教材發問,則范圍太大,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不多,因而不知從何下手。于是我讓學生看內容標題置疑,學生們提出了“新航路何時開辟的?”“誰開辟的新航路?”“為什么開辟新航路?”“為什么叫新航路?”等問題。這些問題相對集中,且直擊主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疑問能夠激發求知的愿望。”“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開放式教學中最難控制的是互評環節,也是學生參與熱情最高的環節。你方論罷我方駁,可有時因太投入以至“忘情”跑題,而這也正是大家所擔心的“易放難收”的問題。或許有的老師還會問:“這樣的討論和互評的收效如何?”在這里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自由探索的方法,不是掌控他們的思維方向。因為學生在課堂中的探索即討論和互評,是在與別人的觀點交流甚至是沖突中進行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抓住學生這些思想交匯點和觀點碰撞點,以這些點為坐標,再去指引他們探索的方向,就避免了跑題。這種探索獲取的結果可能是教師要教授的,有可能是全新的方式,但也有可能是錯的,而試錯正是學生批判地自我教育的必經環節,并通過對自己觀點的批判、重建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這種探索的結果是在思想和觀點的激烈碰撞中獲得的,它留給學生的印象無疑是深刻的。

解決了上述問題后,教師在開放式課堂中就可以收放自如,而學生也可在課堂上享受到思考與言論的自由,體味創造與獲得的快樂。

二、開放式教學的延伸――特殊的作業延伸學生的興趣并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課堂教學中形成的興趣如何保持并延伸到課外,讓它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這是教學中的另一關鍵。從教學實踐中,我認識到,教師布置什么樣的作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延伸,并將這種興趣最終變成主動學習的動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方面我做了一些嘗試,收效頗佳。

例如在學習完第一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和第二課《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后,我布置的課外練習作業是這樣的。

初中歷史第一、二課課外制作題

1.石器:打砸、磨制石器均可(如打砸石器中的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磨制石器中的石錘、石斧等);

2.骨器類:骨針、箭頭、漁叉、漁鉤(可參照書第六頁圖);

3.陶土器:類型不限;

4.裝飾品:木制、牙質、骨制、石制、泥制、貝殼制;

5.繪制商朝時大批奴隸、平民在田野的耕作圖,或大禹治水圖,或商湯滅夏攻戰圖,還可根據課本內容自選題材。

造型可參考書中插圖和彩圖冊中插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課本內容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安全提醒略)

每件作品需附上標簽:

作品名稱: 材質:

班級: 小組名稱: 制作人:

制作說明(含仿制作品背景資料):(略)

學生參與的熱情超乎我的想象,周末過后,一件又一件“作品”送到我的辦公室,有石斧、石錘;有骨針、骨魚鉤;有貝殼、石子掛件;有木制魚叉和矛;有泥杯、泥盤;還有想象力豐富的繪畫,真可謂品種繁多,且每一件作品都附有制作說明和仿制物品的背景介紹。這一件件看似平凡、簡單甚至有些粗糙的作品,它們的制作過程正是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由理論到實踐的主動學習過程。在制作過程中,他們是學習的主人。

又例如,在講授《春秋爭霸》和《戰功爭雄》時,我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是繪制春秋、戰國時期幾次著名戰役的征戰示意圖,內容包括戰爭雙方、征戰的目的、采取的計謀、征戰結果。學生們繪制的示意圖簡單明了,并配有說明。

如晉楚城濮之戰:

爭中原戰城濮

晉――楚

避三舍成霸業

又如齊魏桂陵之戰(圍魏救趙):

2求1攻

齊 趙 魏

3桂陵(圍魏救趙)

簡單的示意圖,將復雜的戰爭瞬間簡化,這個由繁到簡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運用、凝練知識的過程。

在講授第八課《活躍的學術思想》時,我布置的作業是在家庭成員中做個歷史知識普及情況調查,調查表范例如下:

1.您知道: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E.韓非子 F.孫武 G.莊子嗎?

2.您知道孔子故事嗎?

3.孔子是:()

A.大思想家B.大詩人 C.大教育家D.大交際家

4.您能說出幾句孔子的名言?

5.您知道百家爭鳴是什么意思嗎?

這其實也是給學生在家長面前展示的機會,他參與的積極性就可想而知了。想要“賣弄”一下,就必須先熟知這些知識,“賣弄”的過程就是運用鞏固知識的過程。

以上三個特殊作業的例子分別體現了三種鞏固知識的方法:例一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例二是將知識由繁化簡凝練的過程,例三是理解展示即運用的過程。采用這些方法鞏固知識,比練習題來得更直觀、感性,而鞏固的效果比練習題更持久。以上無論哪一種方式的作業,都是對學生課堂中形成的興趣的延伸,使它成為學生課后主動學習的動力。有了這種動力,歷史知識在學生眼中就不再抽象、晦澀,而是生動有趣、直白,可表述運用。也就是說學生們對歷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點,對歷史的掌握絕不是做幾個問答題再死記硬背了,出于興趣,他們將歷史融入到手工作品中,將歷史觀點轉變成自己的觀點。

作業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作業正是開放式教學的延伸――將學生課堂中的興趣延伸到課外,并讓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三、開放式教學的最終目的――引導學生在主動求學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過去我們始終強調:不能直接“授之以魚”,而要“授之以漁”,但在開放式教學實踐中,我認識到讓學生在主動求學的過程中自己摸索、確定適合自己的“漁”的方法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最好的東西是適合自己的東西。學習方法的獲取也要遵循這樣的規律。也許某種學習方法確實很好,卻不適合所有同學,如果簡單地“授之以漁”,難免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如果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己去摸索、整理出學習方法,就可避免這種情況。

在開放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一個組織、引導者,這一角色的職責,不再是“授之以魚”,甚至不同于“授之以漁”,而是要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盡可能自由地去摸索“漁”的方法。在自由快樂的課堂氛圍中,教師設計的每一項教學活動,都要求學生以自己的學習能力、知識結構為基礎,自創方法參與,沒有雷同的可能。課后生動有趣,方式多樣的作業是學生興趣的延伸和學習能力的檢驗,也是為不同學生度身定做的。在這樣的學習和鞏固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學習方法是最適合他們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獲取的學習方法可以在學習中隨時自我調整、完善;或者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習的學科不同,不斷更新。因此,在以上的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來講是最好的。

通過開放式教學的實踐,我認識到,教師要明確自己作為教學組織者的職責,課堂上做到“導”而不露聲色,課后則要“導”而有聲有色。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自由、快樂的學習過程,并由此產生學習興趣后,讓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篇2

一、“開放式”的學習內容

我們所教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個個有頭腦、有思想、有個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以他們為主體,根據他們的需要確定教學內容。老師不再提出問題,學生也不再只等待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而是老師以親切的口吻或商量的語調試問學生:你們想知道什么;你們對那些問題感……從學生最關注的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課文,理解課文。

如《語言的魅力》一課,在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后,理解課文時,請同學說出他們最想知道的問題。有的提出:盲老人在木牌上寫上“我什么也看不見”為什么沒有人給他錢,而詩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見”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幾個字以后給他錢的人多極了?有的提出:語言的魅力是指誰的語言有魅力,魅力在哪兒?怎樣才能寫出有魅力的語言?根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討論,交流,最終問題得到解決,學生獲得成功與滿足。

以學生的問題做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問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提高了他們對事物的積極態度,增強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程度。

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放學生的嘴巴,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凡是他們不懂的、不會的都可以提出來,與同學和老師一起探討。質疑的過程就是學生動腦思考的過程,就是對學生發散思維培養的過程,同時也為學生的創新提供可能。“會提問的學生會學習”也說明了質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如《歐陽海舍身救列車》一課,學生在讀課文后就提出:課文開頭是清風撲面,細雨沾衣,為什么到了課文后就變成了風停了,雨住了,天空搭起了美麗的彩虹?學生能提出這樣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既體現了學生讀書細致能發現問題,又體現了學生能認真動腦思考問題。課堂上對于能發現問題、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應給予表揚,對于不能發現問題,不能提出問題的學生要不斷的啟發、指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盡量使每個學生成為問題“專家”,從而進行創新活動。

二、“開放式”學習形式

老師站講臺,學生一人一位的學習形式整齊而有序,但是限制了學生的自由,影響了學生的主動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形式也需“開放式”。比如:小組合作學習,全班自由學習等。改變傳統的單行單列,把學生座位擺成四人一組、五人一組、六人一組,擺成方形、圓形、花形……,平時根據男女差異分成幾個小組,在授課過程中,還可以根據需要讓學生自由結組,結成“問題小組”,即研究相同問題的同學一組;結成“伙伴小組”,即研究問題最為默契的同學一組。讓學生在小組中與他人合作學習,說說自己的意見、觀點,聽聽其他同學的意見、觀點,集他人之長補給之短。老師作為課堂學習中的重要一員,也參與到學生小組中去,與他們一起思考、討論、交流。學習形式的開放,給學生創造了自由活動的空間,營造了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一課,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人民大會堂各個地方的特點,我把人民大會堂的正門、中央大廳、大禮堂、宴會廳、會議廳分別寫在小紙牌上,放在教室事先擺好的桌子上,每一處代表人民大會堂的一個地點,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參觀”,也就是學生自愿到任何一個地方,與那里的同學交流參觀的感受。這樣一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極高,紛紛行動起來,走到教室各個角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宛如同學們真的來到了人民大會堂。這節課,學生在自主的意識下,在自由的形式下,在寬松的氛圍中,感受到了人民大會堂的雄偉壯麗,感受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創造力,感受到了北京人的自豪。

“開放式”的學習形式使學生獲得了自由,為學生營造了寬松的學習環境,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真正的活起來、動起來,讓語文課堂充滿了青春活力。同時,增強了學生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提高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性格。

三、“開放式”的學習方法

課堂教學中只是讓學生作為應答者,作為練習者,顯然是把學生放在了客體的位置上,不利于對人的培養。在教學中,老師靈活多變的運用教學手段,設置多樣化的教學情境,采用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語文課文大多是精選一些文質兼美的名家名作,語言文字中所蘊涵的美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感悟理解。學生可以用讀的方式體會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深刻內涵,可以用演的方式表現語言文字的神情意韻,可以動手實踐,可以配樂演唱,可以著色繪畫……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學習語文,在特定的環境中學習語文,學生自然其樂融融。

如《一次成功的試驗》一課,我找來“瓶子、鉛錘”等物品,在學生了解課文后,讓學生到前臺做試驗。學生有滋有味的親身實踐,深深體會到在危險時刻,只有大家團結協作,心中有他人,才能擺脫危險,把事情辦好。課文中所蘊涵的思想內涵,不用過多的語言,讓學生親身實踐一下,其理自明。學習《狐假虎威》一課、《我們的軍長》時,讓學生演一演,發揮學生的創新才能,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鍛煉學生在眾人面前表現自我的膽量。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海濱小城》時,讓學生根據所描繪的畫面想一想、畫一畫,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習《我愛故鄉的楊梅》時,讓學生嘗一嘗楊梅的味道;學習《琪琪的心事》時,讓學生辯一辯,是爺爺愛鳥,還是琪琪愛鳥。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或是老師指引,或是學生自己選擇,都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篇3

【關鍵詞】初中數學 開放式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00

開放式教學是創新的一種模式,其目的是通過開放式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的自主活動和積極思維,使其能根據個人的能力、興趣和愛好得到更好的發展。開放式課堂教學活動,不僅使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參加更多的活動,同時也使水平較低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提高數學能力。

一、開放式課堂的含義

所謂“開放”,包括數學教學內容、學生數學活動和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相互作用等幾個方面的開放。結合現代認知心理學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開放式數學教學的目標應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數學教學,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進而獲得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選擇、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教學并得到發展,能力較強者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有進一步的發展機會;能力較低者也能參與數學活動,完成幾項特殊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可以:(1)培養和促進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促進學生積極探索的態度和探索的策略;(3)鼓勵學生參考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提出新問題,探索新問題;(4)刺激學生提高數學智力;(5)鼓勵學生彼此討論交流與合作。這種教學模式也體現了數學教學是為了所有的學生。

二、開放式課堂倡導學生參與

由于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展開,因此數學課堂上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數學思維活動。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而且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才能不斷提高數學活動的開放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主動參與條件,提供充分的參與機會,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巧設激趣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

2.運用探究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中,在教師的主導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著力引導多思考、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親身參與問題的真實活動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身品嘗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才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只有達到這樣的境地、才會真正實現主動參與。

3.運用變式教學,確保其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的熱情。變式教學是對數學中的定理和命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特征,揭示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和熱情。

三、教學方式也是開放的

相對而言,傳統課堂教學較為重視師生之間的聯系、溝通,而忽略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系,忽視發揮學生群體在教學中的作用,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動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開放的活動方式,提供了寬松和民主的環境,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智力、情感和社會技能的發展及創造能力的發展,為此,我們以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為核心,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促進各個層次學生的共同發展。

四、開放性試題是實施開放式課堂的一個好途徑

數學開放性型題指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解題策略多樣化的題目。由于它具有與傳統封閉型題不同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數學開放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了條件;數學開放題的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構建,積極參與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真正學會“數學地思維”;數學開放題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探索和創造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適當將一些常規性題目改造為開放型題

如可以把條件、結論完整的題目改造成給出條件,先猜結論,再進行證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給出多個條件,需要整理、篩選以后才能求解或證明的題目;還可以改造成要求運用多種解法或得出多個結論的題目,以加強發散式思維的訓練。此外,將題目的條件、結論拓廣,使其演變為一個發展性問題,或給出結論,再讓學生探求條件等,都是使常規性題目變為開放題的有效方法。

(二)設計數學開放題的基本要求

設計數學開放題要選擇有用、有趣、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容易進入解決問題的角色,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在解決問題中得到最佳發展。

(三)適度開展數學開放題教學

篇4

關鍵詞:初中數學;開放式;課堂教學

新課程向我們呼喚著教學方式的改變,為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我們必須讓教學活起來。教師要教得活,學生要學得更活。因此,實行“開放式”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所謂“開放式”課堂教學是一種靈活、開放、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幫扶為主線,教師的點撥、監督、檢測為輔助手段的全新的、學生樂于參與的教學模式。它可以使優秀生更優秀,中等生發展為優秀生,差生也得以全面發展;可以讓厭學的學生變化,進入愿學、樂學的群體,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們的“優等生吃不飽,差生吃不好”的教育難題,使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得到施展,精神得以解放,讓他們在平等、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挖掘思維潛能,釋放思維能量,發展基本素質,提升生存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那么,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實行“開放式”教學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 課堂管理形式的“開放”

首先,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回走動,可以找最能幫助自己的同學為其講解,不管該同學坐在哪里。這樣的學習環境,為中等生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了自由選擇的廣闊空間,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心情舒暢地在別人幫助下,解決自己學不懂的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把學生從壓抑、呆板、禁錮的學習環境中解放出來。

其次,當老師認為優秀生已學會,可以進入自主提高階段時,可把差生集中到教室的前排進行二次訓練,而讓優秀生到教室的后排自主練習,這一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差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積極上進的熱情。因為在此環境下,差生原來不會的知識在老師的具體指導下,可以得到完全解決,不懂的地方,可以通過周圍同學的幫助徹底弄懂。同時差生之間的相互幫助也使他們找回了自信,激發了進步的熱情,提高了學習的勇氣;并且差生也從中真正體會到了老師的平等、民主與博愛,感受到愛的升華。然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差生往往被調至最后一排,處于被遺忘的角落里,受到同學的歧視、老師的怨恨,他們的心靈在承受著各種打擊和折磨,人格得不到尊重,長期被冷落,哪里還有自信,從何產生學習興趣,又怎么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呢?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老師、學校所做的以各種形式轉化差生的工作往往都收效甚微。而在“開放式”課堂教學中,這些現象可以得到徹底的改觀,不會的學生可以隨時請教別人,并且不拘形式,學生的壓抑感得到徹底解放,教師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了平等參與學習的機會;同時當差生坐到前排受到老師的特別優待時,內心一種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意識到如果再不努力,真的會對不起大家,對不起自己,從而產生一種內在的、發自肺腑的學習積極性,這種積極性必然推動差生在學習上的根本改變,使轉變差生的口號變為現實。

二、 學習方式的開放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80%的知識是從老師的講授中得來的,而在“開放式”課堂上學生知識的80%是通過自己或是同學間幫扶得來的。他們確實參與到了學習的進程中,思維潛能得到挖掘,思維能量得到釋放。這是因為在開放式課堂教學中,新授課的第一環節是自學,一般為10-15分鐘;隨后便進入第二環節——幫扶,此時,教室里完全像超市一樣,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尋找自己的老師,對自己進行幫扶,在這個學習環境下,連最差的學生也在請教別人,他們時而讓老師講解,時而再寫寫畫畫,還能不斷提出幾個為什么,讓老師一個個為其解釋。由此發現,在這看似亂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每個學生都在參與的學習活動,在這看似亂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中等生的思維細胞不斷地被激活;在這看似亂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全體學生的均衡發展,這樣的情形有誰不為之興奮,又有誰不樂而為之呢?

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的幫扶環節中,教師不能袖手旁觀,靜觀其學,而應該在學生中間巡視,了解學情,發現問題,還要利用一切機會對部分學員進行檢測,提高幫扶效率,為下一環節(教師點撥)做好準備。其間的監督和檢測很為重要,因為學生畢竟是十幾歲的孩子,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受其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習效果也只有在教師認真負責的監控下才能顯現出來。

“開放式”的數學課堂使培優學生效果更加明顯。在自習課上,讓優秀生到教室的后排進行自主提高練習。因為在傳統的自習課堂上,老師布置同樣的練習內容,優秀生很快就能完成而無所事事,浪費時間。在“開放式”課堂中,教師不為其明確布置任務,這就為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發展空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進行提高練習,遇到疑難時,可以和同學商量,討論解決,節約了大量時間,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帶來了極其有利的幫助,為其自身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在“開放式”課堂復習中,學生的學習形式是開放的。首先是教師明確目標、任務,然后學生自學,發現問題(同樣是15分鐘左右),因為是復習課,所以學生不會的問題要少。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安靜的思考空間,可以讓不會的學生叫上自己的教練到教室外面進行幫助,這種學習方式可以使差生不浪費時間,把有限的學習時間充分利用起來,變厭學為愿學,也可使中等生的疑問得到及時的幫助,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向優秀行列靠近。這種學習方式用在以后做作業時,可以消除學生作業照抄現象,逐步使中差生在教練的幫助下,改變自己的學習狀況,提升自己的思想、學習品位,逐漸步入能夠自立的群體。

篇5

1.問題的提出

用"信息論"的觀點來看,一堂好的體育課,學生獲得信息總量要大于教師的輸出量,因為學生不僅接受來自老師的信息,還接受來自于同伴的大量信息,在體育教學中,如果教師教學藝術策略運用新穎,啟發得當,學生的積極性就能得到充分發揮,課堂氣氛就活躍,師生會迸出閃耀的智慧火花。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了堅定不穩地慣徹新課標"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面向全體學生,擺脫"競技化"與"應試化"的傾向,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們開始探討嘗試"開放式課堂教學"藝術策略的研究。

2."開放式課堂教學"的解釋

開放式課堂教學是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采用開放式的動態結構,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得新知識的一種創造性學習。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一定"自由度",對學生放心,放手、放權,充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在練習方法上允許學生商量是否采用個人,小組或團體等形式,使體育課堂教學"統而不死""活而不亂",從而達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3."開放式課堂教學"的基本思想

"開放式課堂教學"就是要研究"圍繞學,優化教",就是要研究教法和學法的協調一致,就是要研究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突出快樂體育和樂教樂學的教育思想,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興趣,使其逐步達到啟能學習,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目的。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律及能力和心理發展的規律,著眼于新課程課堂教學藝術策略的研究,主要解決學生學習的三方面問題,一是"愛學",即學習的能動性,二是"會學",即學習的主動性,三是"善學",即學習的創造性。課堂教學藝術策略構成了激勵性教學藝術策略,自主性教學藝術策略和探索性教學藝術策略三個策略體系。"開放式課堂教學"藝術策略就充分體現了體育課政精神,是課堂教學藝術策略體系的具體體現。

4."開放式課堂"藝術策略的思考與研究

體育課受場地器材,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干擾,嚴格規范體育課堂常規,既能保證體育教學的順利實施,也能防止運動傷害,但是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課堂常規過分嚴厲會影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實施"皮筋"藝術策略,目的是解除課堂常規對學生過多的束縛,該緊的時候緊,該松的時候松,通過比較寬松的常規管理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學習狀態,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讓學生明確體育課堂常規的特殊性,多運用身邊實例警示學生,培養正確的紀律觀念,其次要營造寬松和謁的課堂氛圍,隊伍調動,講解示范,練習實踐少用些軍訓陣勢,多運用些輕松幽默的語言調節課堂氣氛,對待學生違紀和失誤要寬容,要以平等的心態,發展的眼光正確地看待學生的學習表現,再次體現教學民主,要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練的空間和時間。教學過程要鼓勵學生提問,自主實踐,充分弘揚個性,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5."開放式課堂教學"藝術策略的研究教學效果

5.1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開放式課堂教學"更大的激活了師生的創造激情,更好的提高了小學生的體育興趣和自立學習的積極性,更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5.2體現了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開放式課堂教學"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教"真正轉化為學生的"學",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體現了樂教樂學的教育思想。

5.3拓展了學生自主學習評價的本領。"開放式課堂教學"使評價過程成為學生相互幫助、相互分析、相互調節和相互完善的教育提高過程,學生的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

5.4反映了21世紀新型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開放式課堂教學"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自主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實踐、勇于創新,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都能體驗成功的樂趣,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滿足了學生快樂體育的需求。

篇6

1. 什么是開放式教學?

開放式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為基本教學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實現有益課堂教育教學環境的創設,力求讓學生們的綜合探究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與傳統教學中的書本教學的方式不同,開放式教學強調教學過程中的整體綜合把握,注重課程上的交流互動與探討,要求最大程度地將學生們吸引到課堂教學的實踐設計中來,以此來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2. 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應當如何使用

2.1 巧妙地設計課堂問答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基于一些重點問題的提問和學生們有針對性地回答是教師實現與學生互動交流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開放式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對問題的創設應當巧妙與合理,要求學生們在回答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課堂的提問創設應當堅持由易到難。對于單復數后面系動詞的學習上,筆者運用了課堂提問法,如:Class one hundred and forty-three is a great class而“這雙鞋很時尚。”翻譯成英語則是The shoes are fashionable.可以對學生們進行提問:為什么班級內由許多學生構成后面用is呢?而只有一雙鞋為什么卻用are呢?通過引起學生注意,然后再告訴他們一雙鞋必須有兩只構成(外國人就是這么用的)所以用are,而把班級看成了一個整體,這個班級是十分了不起的,因為是一個班級所以用is,學生們就明白了。在It is hard work.與They work hard.的學習上,筆者提問學生,這兩個句子對嗎?意義上有什么不同?進而讓學生們帶著好奇心嘗試進行回答,這個過程中就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們創新和求異的思維。

2.2 科學地實施課堂討論

在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積極而熱烈的課堂討論是培養學生們英語學習興趣和構建開放式課堂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們在討論中對于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效鍛煉,另一方面對于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鍛煉和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在魯教版八年級英語Unit 4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們按照座位每四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對Yu Gong 的做法進行討論,并結合學生們了解和掌握的內容讓他們討論:Who is cleverer, Yu Gong and Zhi Sou? What is the result of moving the mountain? 讓每一個小組中選出一位代表將小組討論的結果表述出來,由于學生們對于“愚公移山”的故事都非常了解,因此課堂小組討論也非常地激烈,這就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們學習和討論的趣味性。同時,在put...on...與put... in...的區別上,筆者也采取了讓學生們進行分組討論的模式,最后其中的一個小組將put a ruler on the schoolbag用“把尺子放到書包的上面”,put a ruler in the schoolbag用“把尺子放到書包的里面”來呈現。通過討論,學生們就理解了兩者之間的區別,也把握了它們的用法。

2.3 有效地開放作文練習

篇7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開放式;課堂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43-01

思想品德是初中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科,更是初中學生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模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劣,影響著孩子們未來的發展。完美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科學性加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開放式課堂教學應是創設情境的開放,自主探究的開放,合作學習的開放,教法與學法的開放,思維的開放,課前的開放,課上的開放,課后的開放等。然而,在新時期的教學中如何進行思想品德課的開放式教學呢?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幾點認識與大家分享。

1.開放教學內容,加強思想品德課與生活的聯系,不斷豐富、充實和完善教材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教育的起點,學生的生活是教育的背景,強調在生活中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知識的更新使僅局限于課本內容的教學再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在開放式思想政治教學中,必須采取多種措施開放教學內容,讓學生盡可能地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信息,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材的束縛,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學內容可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擴展或刪減,也可重新組合教學內容,教材上學生都知道的東西,可以把課時縮短,大量增加活動與實踐內容,突出以問題為中心的活動課,強調課堂內容的新穎化。在教學中,教師可將最新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不斷U大學生的視野,不斷用新知識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同時,課堂內容要向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經驗開放,設計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實效性。如八年級《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一節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經驗去開放教學內容,并且要努力做到課內向課外的擴展和延伸,使課內外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學內容的開放,加強了思想品德課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時間、空間,在這樣的良好氛圍中,優等生的才能得到發揮,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后等生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

2.開放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

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各種有趣形式激發學生帶著已學過的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與探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課堂活動的設計。課堂活動教師不必過多干預,除對活動設計適當地加以指點外,整個過程均要由學生自己去組織、自己查閱資料自己開展活動。學生通過辯論會、報告會、模擬法庭、知識擂臺,說事實談體會,盡情表現個性,展示個性才能。除此以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興趣小組活動,組織他們舉辦時政演講會、社會實踐評論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逐步養成關心社會、關注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學到許多新知識,獲得新信息。其次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調查,讓他們深入到農村、工廠采訪真人真事,了解實際情況。當學生收集到一些材料后,教師可指導他們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觀察社會現象、分析社會問題,支持他們寫出有價值的社會調查報告,教師要允許學生對同一問題有多種見解和不同意見,激發他們認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如,在學習"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內容時,組織學生對周邊的環境、人口、資源問題進行了調查。在深入實踐活動之前,就調查的目的、內容、方法等做了專題詳細講解,對環境、人口、資源問題與生產生活的關系等知識進行了認真輔導。由于學生具有了相應的必備的調查知識,他們就能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獲得生動、鮮活的第一手材料,再把書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感受更深。于是他們就能寫出質量較高的調查報告和小論文。這些小論文的字里行間滲透著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不僅提高了思想覺悟,同時也檢驗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3.開放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效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手段日益多樣化、現代化。正確地、合理地運用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各種能力。思想品德課教學倡導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不再以"教"為主線,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需求成為調整活動過程的主要依據。課堂活動的全程是適時發展變化的。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公益勞動以及舉辦展覽、壁報、專欄等都屬于課外延伸的實踐活動。

多媒體具有聲、光、色齊備的特點,使課堂變得輕松愉快,"苦學"變"樂學"。互聯網成為學生學校教師之外的又一新教師,學校之外的又一新課堂,許多知識學生可以通過電視、互聯網來獲得,為開放式教學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教師必須掌握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更多地運用多媒體和網絡,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學實效。

4.開放學生作業,設計學生感興趣、參與性和探究性的題目

篇8

關鍵詞:多媒體;自主學習;互動課堂

小學數學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往往有很多學生產生學習越來越吃力的感受,進而對于數學產生厭倦或者抵觸心理。教師要及時認識到這一點,隨著學習深度的變化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實施開放式教學,使學生對數學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進而也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實現有效教學。

一、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同,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上,老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改變原來那種只依賴老師口頭講課的抽象的教學模式,通過圖像、視頻等途徑將抽象的數學具象化,以便于學生對新授課程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學習“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單元時,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將圖形與圖形間的對稱關系形象地展現出來,而且通過動態演示,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到平移運動進行的前后狀況,也將較難理解的“旋轉”內容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將旋轉路徑、旋轉方向這一抽象語言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通過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激發學生的思考力,鍛煉學生的多視角思維模式。

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一種數學慣性思考力。在小學低、中段,數學教學主要針對的是學生對于數字以及計算方式的運用能力。那么對于高段數學,則是學生思維的過渡階段,是由具象思維轉向形象思維以及抽象思維的重要階段。學生需要具備自主思索能力以適應這一變化。自主思索能力的強弱影響著其自身學習深度與廣度,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一些狹隘的認識會阻礙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所以老師要在課堂中鍛煉學生的自主求索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圓柱和圓錐”這單元內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將生活中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帶到課堂,然后全班同學一起鑒定這些物體是不是圓柱或者圓錐,然后讓學生觀察實體圓柱體和圓錐體,找出圓柱和圓錐各自具有的特征以及兩者間的相同點,進而進行總結歸納。最后老師根據學生的總結進行完善。通過這種方法,鍛煉了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對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具有助力作用。

三、構建強互動課堂

傳統的數學課堂往往很依賴老師的傳授,學生很少有參與其中的機會,也就無法將自己的想法與老師交流,得到老師的指正或完善,這樣難免會挫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所以,開放式的教學課堂要彌補這點不足,充分給予學生與老師交流互動的機會,從學生的發言中了解到他們認識的正確性或片面性以便于及時指正。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老師可在開始講課前詢問學生對于分數的認識,讓學生將自己認為的分數的性質講述出來,然后再進行新課的講述。最后老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自己先前認識的不足或錯誤之處,然后讓學生自由提問,將自己尚未理解的地方告訴老師,老師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疑難解答。這樣不僅增強了教學效果,而且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方式是不可或缺的。這對鍛煉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著積極影響。數學老師應盡快認識到開放式教學的重要性,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9

一、開放式教學的含義

數學是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一種總結和歸納。而初中數學的教學課堂就是應用數學這個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互動的空間,以及思維活動的環境,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對自然中的未知進行探索。在不斷的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學習中的個性化的狀態,感受思維開放與過程開放的課堂,讓學生發揚自己的個性,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來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把理論運用于實踐,讓數學教材的內容更加豐富,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開發學生的智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從而形成一套開放式的教育模式。

二、開放式教學與傳統教學之間的差異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注重教師為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教師的職責是進行知識的講解,而學生只是單純的聽講。這種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壓抑了學生的個性。一部分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不適應,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還有學生沒有對數學這一學科感到恐懼等,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效率不高。

傳統的數學教學采用的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完全聽老師的指揮,無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數學內容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不能靈活的運用于實踐當中。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數學的能力比較弱,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比較單一,遇到難題很難通過所學的知識獨立進行解決,為學生的學習形成很大的阻礙,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失去興趣,學習效率也會很低。而開放式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充分調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生之間相互促進,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團結互助,使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在這種課堂中,學生可以在教師或者其他學生幫助下快速找到失敗的原因,并積極改正錯誤,達到目標。學生脫離了封閉的教學空間,學生的學習信心增加,有利于思維的發散,學習的方式、內容都會得到擴展,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得提高。

三、開放式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途徑

1.搭建課堂互動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體系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的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課堂氣氛很嚴肅,不活躍。學生課堂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在以教師為主的嚴肅的課堂中很少學生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教師也不能給及時為學生解決學習上的疑惑,有時候教師也會在課堂中出現講解錯誤,但是學生即使發現錯誤也不敢提出,進而造成對大部分學生的誤導,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而在開放式課堂中,將教學課堂進行了顛覆,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從屬的身份。學生自己設定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并根據內容和目標來安排自己的活動,這樣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數學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

2.充分利用新科技培,拓展學習渠道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在數學課堂上得到應用。網絡、視頻以及多媒體技術都在課堂中得到了應用,這些教學手段讓教學內容更加清晰的展示出來,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生也更容易掌握知識。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在學習中體驗到樂趣。網絡上有這海量的資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來自主學習知識;每個班級還可以利用微信等聊天工具來建立網絡交流平臺,分享經驗和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也可以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

篇10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開放的。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更多是以單向知識傳授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導致課堂的封閉性。在封閉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過于機械,多是采用機械的背誦、記憶、反復練習等方式來學習知識,學習效率不高。在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提倡探究式的教學,提倡以問題為引導方式的開放式教學,就是要讓化學教學從灌輸式的牢籠中解脫出來,以問題為主要引導方式,通過開放式的課堂模式構建來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教師引導下去經歷知識的構建,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一、高中化學開放式課堂實施原則

以問題為引導方式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注重通過問題這一引導方式來構建開放式的課堂環境、開放的學習過程、開放式的學習內容等,讓學生主動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故而在實施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開放式原則

開放式課堂無論是從教學環境、教學過程還是課堂評價、作業練習等都提倡以開放的形式來促進學生學習。以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互過程而言,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在小組中相互合作,通過交流對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此時,教師并不是孤立于小組合作之外的,而是成為小組合作過程中的指導者,在學生合作中遇到問題時給予學生指導,同時對學生合作中的收獲引導總結,從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獲得知識構構建。

(二)問題性原則

以問題為引導方式的開放式課堂教學,問題是師生交互、生生合作的主要方式。從整個交流流程來看,首先教師需要問題來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自我構建;其次,課堂過程中問題是師生互動的主要方式;課后練習中開放式的問題則是促進學生鞏固知識的主要手段。遵循問題性原則就是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學會在解決問題中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構建知識。但為保證問題的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設計問題還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來進行,同時,為避免課堂中問題過多,要注重結合教學目標進行,不能走入“滿堂問”的極端。

(三)交互性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為保證問題的順利解決,學生在小組中需相互合作,生生間的互動促進了對問題的分析。同時,因學生知識水平所限,探究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或缺,師生間的互動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因此,在高中化學中實施開放式課堂就需注重實施關系的構建,需在交互活動中來促進學生學習。

二、高中化學開放式課堂實踐分析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開放式課堂教學,需借助情境來引出探究問題,然后教師再結合教學教學內容涉及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最后以開放式作業來引導學生進行鞏固。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以“物質的量”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先創設情境:我們在初中時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粒子,可以構成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質量的物質。

C + O2==== CO2

宏觀:12g 32g 44g

微觀:1個原子 1個分子1個分子

這是學生之前所掌握的知識,教師呈現這一案例后提出問題“32gO2中有多少O2分子呢?聯系他們的橋梁是什么呢?”學生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積極思考,教師此時再引入“摩爾”的概念,從而推進了新課的展開。在創設情境中,結合學生的原有知識來提出新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提出問題,引導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引入新課后,那么,在當次課堂的教學中,學習目標是什么,學生需要同解決哪些問題來達成這些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中積極思考,然后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以“微粒間的作用力”的教學為例。教師以食鹽引出“離子不能自由移動”話題后:

師:為什么食鹽晶體中的離子不能自由移動呢?(學生思考、交流、回答問題后教師簡述鈉離子和氯離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

師:這種強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樣形成的呢?要回答上述問題,請大家思考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學生思考、交流、發言。板演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師:因為是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叫離子鍵。鍵即相互作用。氯化鈉的形成是由于離子鍵將鈉離子與氯離子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板書:離子鍵:使陰陽離子結合的相互作用。

從上述案例不難看出,在課堂探究中,問題是引導學生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小組圍繞問題及時展開討論,學生討論后教師再進行補充,從而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讓學生形成共性認知,獲得知識的構建。探究過程是開放式課堂實施的主要環節,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提出問題后,為保證學生對問題深入思考,教師一方面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同時若學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難,教師要及時進行點撥。

(三)分層作業,以開放作業引導學生鞏固

以往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后以同樣要求的作業來對全體學生實施練習,這種方式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讓基礎稍差的學生無法完成練習。在開放式課堂教學中,作業形式也是開放式的。

首先,學生層次的開放性。為切實照顧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在作業實施過程中,教師需先對學生進行分層,然后再針對學生層次來布置相應的作業。其次,作業形式要開放。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在對學生分層的基礎上來設計開放性的作。如教學中需通過練習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應用,對基礎稍差的學生,教師可采用填空題、選擇題先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然后再用應用題作為輔助。對基礎稍好的學生,教師可先采用簡單的計算題進行,然后再以稍復雜的計算題進行。在題量上要注重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