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朝代范文

時間:2023-04-09 17:17: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歷史朝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國歷史朝代

篇1

后期戰國七雄起,秦朝統一列國休。

兩漢之后干戈操,三國鼎立大戰消。

西晉滅亡起東晉,分立政權南北朝。

隋唐五代北宋起,遼宋夏金交替更。

南宋結束歸一統,元朝之后是明清。

2、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3、黃堯舜禹夏商周,

春秋秦漢又三國。

兩晉南北隋唐起,

五代十國宋遼金,

元明清后皇朝止。

4、盤古開天神話傳,

三皇五帝數千年。

炎帝黃帝華夏祖,

堯舜禹王位讓賢。

夏商西周奴隸制,

東周列國變封建。

秦漢統一開疆域,

三國紛爭起戰亂。

西晉東晉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擴展。

五代十國鬧割據,

宋遼夏金歸大元。

明朝船隊下西洋,

清朝鎖國被破關。

民國內戰加外戰,

篇2

史書記載,涮羊肉最早始于我國東北和蒙古少數民族地區,原稱“涮鍋”。據說,涮羊肉的起源之一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

相傳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北征途中,忽然想起清燉羊肉了。廚師急忙殺羊剝皮,剔骨割肉,這時,探馬報道:“敵軍鋪天蓋地而來,離此不遠了。”兵貴神速,眼看清燉羊肉吃不上了,聰明的廚師想出一個辦法,他在羊肉上揀了一個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飯勺草草地攪一下,便急急忙忙撈在碗里,加了點鹽,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饑不擇食,飽餐了一頓,感到這肉片格外鮮嫩。待忽必烈勝利返朝后,重賞了廚師,問清了這種羊肉片的烹調技術,御賜菜名為“涮羊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 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 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 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篇4

1、中國歷史朝代歌如下:夏商西周和東周,東周前期為春秋。后期戰國七雄起,秦朝統一列國休。兩漢之后干戈操,三國鼎立大戰消。西晉滅亡起東晉,分立政權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起,遼宋夏金交替更。南宋結束歸一統,元朝之后是明清。

2、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漢朝在三國之前,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后出現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其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啟后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為西漢與東漢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西漢為漢高帝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有王莽短暫自立的新朝與西漢更始帝時期。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為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為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1、西京在西安。

2、中國歷史上西安沿襲過幾個朝代長期被稱作西京,是中國歷史上十三個王朝的首都、京師。

3、隋、唐兩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以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人們習慣上稱西都長安為西京,并且有時候還明確定長安為西京,五代時期的后唐政權,還曾經一度以京兆府為西京,京兆府就在今天陜西省的西安市。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三率解釋為晉代皇宮所置宿衛有“三率”之稱,指中衛率、左衛率、右衛率。中衛率是官名。西晉初太子衛兵之長。旋為左右二率,各領一軍,后加前、后二率。成都王司馬穎為太弟,再置中衛率,共五率,南朝初僅左右二率。

晉朝(266-420)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東晉則屬于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讀后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并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并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于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于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我們在對比1500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后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于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于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并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后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么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于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后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篇9

其地點由于歷史原因有過遷徙,但大致都位于現在關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陽附近。

長安,意為長治久安,現今西安城的舊稱,是我國九大古都之一。外國人稱之為胡姆丹。先后有13個朝代及政權建都于長安,總計建都時間逾1060年。在這些朝代中,曾經建都長安的漢朝與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時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財務總部馬時佳

近期,拜讀了黃仁宇先生所著《中國大歷史》,加深了原有記憶中有關中國古今歷史的條線和印象,體會了作者貫通古今中外的視野和心境,以及作者所采用的重點提取綜合評判的研究方法,有以下感想、感悟。

一、綜合與歸納的方法

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樣,以“中國大歷史”命名本書,作者力圖將宏觀視野這一觀念引導到中國歷史的研究里去。由于身在海外,授課對象是異國學子,作者曾懷疑講述歷史知識的意義及實用價值,輾轉反思之后,最終決定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后連貫的綱領。在閱讀“王安石的變法”、“數字管理還沒成熟”、“張居正與萬歷皇帝”等篇章時,我對作者的宏觀綜合分析法逐漸熟悉并認可,對其通過講說分析不同階段、不同朝代有關“政府抽稅”的歷史演變,論證“傳統社會不容產生現代型經濟體制”的觀點慢慢領會逐步接受。或許這些觀點在歷史課本、野史小說中早所提及,不敢確定是作者首創或獨創,但這種寫法確實是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態、道德意識去寫史,讓讀者體會經濟體制、技術條件等其他因素對于歷史、社會、朝代更迭的重要意義,以及它們對中國歷史的推進作用。

二、視野與胸懷的開闊

本書自華夏文明起源至近代中國景象作通史串講,宏觀看去全面系統,朝代更迭、烽火硝煙、分合之勢、民族聚散等展現的淋漓盡致,五千載煙云換作寥寥數語,千古風流人物化為過眼云煙,其中既有中華血脈的傳承,也有脈絡發展的足跡。在暢游歷史的波瀾壯闊中感受世事無常、時事造人,一些大事件,借力于天時地利人和,順勢發生或無可避免;一些大人物,受命于危難,問鼎于亂世,有的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有的功虧一簣、遺臭萬年。在思想意識推演方面,本書將儒、法、道、墨等各家并舉,涵蓋佛說禪學、老莊之道、基督天主、伊斯蘭等各家宗教信仰,包羅萬象、交互輝映,爭鳴沖撞中不斷迸發出新的生命光彩。閱讀本書既是沉淀知識、開闊眼界和心胸的體驗,也是穿越今古,凝練智慧和思想的盛宴,深感受益匪淺。

三、游歷與見聞的印證

讀史過程中,突然想起“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警語來。比如書中讀到“兵馬俑的幕后”、“佛教的普及影響”、“初唐的繁榮壯盛”、“西湖與南宋”等篇章時,因為曾經游歷身臨其境,親見過、觸摸過、聆聽過、體味過,感覺就較其他更真實而親切,舊景、人物、故事都可以對上號,再回味歷史品讀作者點評時,條理更清晰,印象更深刻,或是豐富或是印證或是異議,更易得到共鳴或形成判斷。

四、讀史與研史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