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時間:2023-05-04 13:2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區的規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尋根;文化旅游景區;李家龍宮
Primary Exploration on The Cultural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eeking Root Class:As The Li Familys’ Dragon Temple of ConstructionalDetailed Planning of Scenic Spots Example/Sun XiaoLi,Zhang Rong,Liu Hang
Abstract: The Li Familys’ dragon temple is the birthplace of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in place of a memorial temple west Gansu, existing for bright buil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dragon temple left over from the lees sacrifice area part building and yard . Resently facing with lots of problem,for exmple the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small size, reconstruction money into big,etc.The planning problem in full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 through proper planning scope, delimit 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goals, adjust the space structure of the lan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 to interpretation,the formation of sacrifice, “seeking yor roots、cultural display”as the theme, omni-directional demonstration time of lee culture connotation, type a scenic spot.
Key words: seeking roots,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The Li dragon Familys’ temple
李家龍宮是唐太宗在李氏的發祥地隴西寶地建立的宗祠廟,是中華李氏尋根祭祖的文化圣地。它位于隴西縣城區西北部,南側為已建成龍宮仿唐商業步行街,東側為原住村民住宅,北側為生態農田。
景區占地4000m2,建筑面積1491m2,除鐘樓、鼓樓為新建建筑,其余九龍殿、李崇殿、李瓊殿、兩座過庭、聚賢樓、郡公樓、戍邊樓、頭天第一門等均為古建筑。建筑上的屋脊磚雕出自北宋鏤空雕法,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考古價值。目前相繼有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美國等十余個國家和我國各省區李氏族人約10萬余人次到此旅游觀光和尋根祭祖。
1.李家龍宮歷史演變
其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欽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唐末遭毀。宋、元時期修復了部分建筑,亦因戰火遭毀。明萬歷年間只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筑,亦稱“北極宮”。明建李家龍宮總體建筑布局為“前五樓”、“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區”。建有北天第一門、第二門、第三門。清順治五年毀于兵災,僅留“北天第一門”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呂培高任知縣時,撰寫“仰彌高”豎匾額懸掛在“北天第一門”上,同治五年隴西城陷,李家龍宮再遭劫難。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維修一新,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差,別有天地。解放后龍宮絕大多數殿宇樓閣均遭人為拆除,三座假山夷為平地,后改為學校才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隴西縣人民政府公布李家龍宮、北天第一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發展優勢與制約條件
2.1發展優勢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景區為新亞歐大路橋的必經之地,同時處于隴中四縣絲綢之路人文景觀長廊風情線的重要區段;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為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2.2制約條件
景區規模過小,游覽功能單一,配套設施缺乏,未能從整體上形成形象和品牌效應;景區周邊以自然村莊風貌和現代仿唐建筑為主,建筑風格各異,缺乏有效的規劃引導; 景區周邊村民住宅建筑面積約為7.3萬,人口密度大,未來開發建設將面臨系列的拆遷安置問題,協調好各方面的訴求是景區建設實施中的重點和難點。
3規劃構思理念
3.1規劃構思
規劃在還原李家龍宮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通過拉大景區框架和格局,形成“以道教文化為淵源,以祭祖尋根為脈絡,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的多元型、復合型文化旅游景區。
3.2規劃目標定位
以“李家龍宮”為載體,以“李氏尋根”為主題,以“尋根祭祀、文化展示”為核心產品,集“旅游觀光、尋根祭祖、文化交流、文化展示、文化研究”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型旅游景區。并最終實現以下目標:
⑴ 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大宗祠,海內外李家組織和李氏族人旅游觀光和尋根祭祖的文化圣地;
⑵ 與陜(西安大唐貞觀文化)、豫(鹿邑老子文化)共同組成中華民族三大優秀文化遺產區;
⑶ 國際知名、國內一流、全方位演繹“李氏文化”的AAAAA級旅游景區的核心區;
⑷ 甘肅省文化旅游新地標。
4規劃方案探析
4.1特色分區及項目策劃
規劃形成“一軸、三心、十區”的功能區劃與總體結構形態。
⑴ “一軸”:南北向景觀延伸軸,將仿唐商業街中心軸線延伸至北環路,形成南北向與威遠樓相呼應的綠色開敞通廊;
⑵ “三心”:北極池景觀中心、伯陽廣場景觀中心、關帝廟景觀中心;
⑶ “十區”:廣場集散區、文物保護區、祭祀活動區、李氏尋根文化游覽區、李氏文化交流區、李氏文化展示區、李氏文化創意區、李氏文化研究區、古玩藝術品交易區、民俗商業區。
①廣場集散區:龍宮廣場―――集旅游服務、集散、游憩、休閑為一體的李氏文化文明展示的大窗口。其打造應與李家龍宮整體規格協調統一,突出皇室的尊貴及氣勢的恢弘。在形象及景觀的設計做足“龍”文章,廣場中心軸線鋪設漢白玉龍形浮雕圖騰,浮雕兩側布置18根漢白玉龍雕景觀柱,代表“十八子李”,象征李姓子孫繁茂昌盛。廣場地面雕刻李氏族譜以及李氏名人詩詞歌賦等。
②文物保護區:為現存明建李家龍宮文物保護區,應嚴格保護,并適當修繕整理;同時在龍宮大門及隴西堂大殿中軸線上新規劃戲樓一座,并以戲樓為中心對稱規劃子奇亭一座;將現有“沙柳”列為“古樹名木”進行定期修剪和養護,修護其“龍”的姿態。
③祭祀活動區:結合隴西堂大殿及規劃的兩側配殿,在殿前形成開闊露天祭祀活動場地,同時為了滿足游客更衣沐浴需求,規劃漣漪苑一座,以仿明清建筑風格為主。
④李氏尋根文化游覽區:園林游覽區―李家龍宮的歷史傳承區,根據歷史記載構架“后五山”格局,并在構園過程中將李姓文化元素通過景觀布置的手法進行全方位展現,此區域將成為隴西縣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具體布局手法為:
a 以老子樸素辯證法“道法自然”思想為主線,將佛教、道教中的元素進行集中體現。運用中國古代園林布局方式創造微地形景觀,將太乙峰、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巖、接引山等五座假山和北極池、九州同李閣等歷史景觀進行重新詮釋,形成一副山水相依、別有洞天之美幻勝境;
b 將各地李氏先賢中有影響的李氏宗祠,如閩越江王祠、西平郡王祠、吳王祠、漁陽滕王祠和入閩始祖祠等圍繞北極池形成若干院落。并對其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如茶道、養生體驗、詩社、曲藝表演等項目,使主題景區不僅具有祭祀游覽功能,更多的是一個大眾市民休息娛樂參與的主題公園;
c 以祭祀大殿為背景,規劃水秀表演區,并運用現代聲光電科技手段策劃情景舞臺劇《李頌》,如秦王破陣樂、霓裳雨衣舞等,表達隴西李氏的發展繁衍過程;
d 園內廣植牡丹、李樹。隴西與牡丹有著異常久遠的淵源,隴西牡丹早于長安牡丹,每年“五一”節前后,恰逢隴西民間四月八朝山會.又稱“浴佛節”,時值春花正茂之際,田園苗青花放,各處牡丹勃發怒放,爭奇斗妍,生機盎然,真有“一展傾城色,騷人費評章”、“貴游賞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的壯觀景象。
⑤李氏文化交流區:禮唐宮(景區的標志性建筑)―以龍宮游宴、歌舞演藝、商務吧等為特色功能的集演藝、展覽、休閑、娛樂和食宿于一體的高檔星級酒店,是最能表現和反映隴西當年商賈云集、大唐繁榮盛景的一個重要業態。同時也是政府接待中外嘉賓及展示城市風采的接待中心。
⑥李氏文化展示區:隴西李氏博覽館――世界李氏族譜收藏研究中心,為全國最大的單一姓氏族譜收藏研究中心。該館是集收藏、動態展示、閱覽于一體的文化展示館。以“追本溯源”為主題,將李氏文化的起源與李氏文化中的精華充分展示。具體展示手法可通過文物,小型室內場景,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幾種,以再現李唐文化的華麗場景,使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有耳目一新的直觀感受。
⑦李氏文化創意區:引進知名美院等國內外機構,開展系列創意設計活動并落戶文化創意園,對文化創意園中的各個建筑院落進行相應的主題化,并利用國內外設計大師的創意水準和知名度,吸引高端設計群體關注李家龍宮文化遺產,開展國際化的創意設計活動。將文化通過產品形態進入文化創意園各個院落,這些產品將帶有鮮明的國際時尚色彩、李氏文化和隴西傳統文化要素,并通過國內外游客的旅游購物和體驗模式,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
⑧李氏文化研究區:李氏文化研究會館,除正常的文化研究室之外,兼具文史資料開放閱讀功能,內置相應的圖書檢索系統以便游客參觀時實時查閱資料。館內定期開設大眾講堂,邀請知名教授講授與李氏文化相關的文化課程,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李氏文化,并在當地形成相應的文化研究氛圍,弘揚和傳承李氏文化。
⑨古玩藝術品交易區:集文物商店、鑒定評估中心、拍賣行、典當行、古玩藝術品展廳、藝術畫廊、民間藝術品集市、古玩經營配套店等于一體,打造甘肅省檔次最高、功能最齊備、服務設施最先進的專業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
⑩民俗商業區:由美食沙龍、特色小商品零售及作坊區和休閑娛樂時尚街區組成,在此集中展示隴西特色美食、小商品、茶樓客棧、手工作坊等民間文化載體。
4.2節慶活動策劃
對于旅游景區而言,節慶活動的策劃及宣傳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李家龍宮景區主要從兩方面開展節慶活動策劃。一是主題節慶:以“盛世話李氏,名城祭始祖”為主題的“尋根祭祀大典”系列活動,既弘揚光大了李氏始祖文化,又傳播了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使古老文化與城市文明交映生輝,節慶品牌與城市品牌聯動增值,借助李氏文化的張力有望將活動辦成一次城市文明與城市品牌傳播的盛會;二是專項節慶:在主題節慶的支撐下,開展多種專項旅游活動,如牡丹花卉節。在節會期間,舉辦賞花、燈展、書畫、攝影展、洽談會等活動。同時開展云陽板舞、隴西秧歌、戲曲、草編、土陶、剪紙等民俗文化主題活動,
5結語
李家龍宮景區的規劃與建設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舉措,它對于體現隴西古城歷史發展、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內涵、促進旅游產業和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景區的開發建設應鼓勵國內外投資者投資開發,并建立合理的運營模式,積極引進先進的經驗與理念,使景區顯示出良好的社會及經濟效益,從而實現李家龍宮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孜,歷史文化遺產及其依托城鎮和諧發展途徑―以黃帝陵與黃陵縣城為例[J].規劃師,2011,(1):181―27.
[2] 何芳,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旅游景區規劃設計―荊州古城環城旅游景區保護利用規劃探析[J].規劃師,2011,(1):181―27.
[作者簡介]
孫小麗,城市規劃師,陜西省旅游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城市規劃設計室主任
篇2
1.項目概況
珠山風景區位于徐州市主城區西南方向,占地2860畝,緊依云龍湖與小南湖,背山面水,北望濱湖公園、市民廣場和徐州音樂廳,是云龍湖風景區一處集觀賞、游憩和文化體驗與一體的城市公共綠地。該設計規劃用地面積約51.11公頃,東至金山南路,西連珠山北路,北接湖中路,南接湖南路。
1.1場地現存問題
場地現有資源豐富,依山傍水,山體植被覆蓋率較高。但是場地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1.1.1 山體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珠山山坡處原有大量非法民居建筑(現已拆除),導致山坡處植被大量被砍伐,山體,邊坡不穩定;山林中大量原生林地被側柏林代替,山體植被景觀效果單一,林相結構單調,生態效益低下。這些問題間接導致山體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所以山體的生態修復是在規劃設計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1.1.2 山體景觀資源利用不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享受自然,回歸自然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緩和有限綠地面積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關系也就成為城市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徐州是一個多山的城市,珍貴的山體資源作為城市中比較有特色的景觀資源應得到很好的重視開發利用。珠山風景區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但是并沒有發揮出場地資源優勢,景觀價值一般,而且不是城市公共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新的規劃設計中應最大限度的發揮場地優勢,提高山體可利用率,體現珠山風景區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
2.設計理念與設計定位
2.1設計定位
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和云龍湖風景區規劃以及對基地現狀分析把珠山風景區規劃定位為:以良好的自然環境為依托,不僅使云龍湖風景區自然與文化資源相結合,突出云龍湖夏景景觀,形成景觀意向豐富的濱水綠地,而且充分利用山體景觀資源烘托佛教文化精神,塑造景觀效果多樣的城市山林綠地。
2.2設計理念
設計本著充分利用場地資源與地形優勢,為市民提供一個傍山帶水,盡幽居之美的城市公共休閑綠地的目的,使人們可以在城市的繁華之外獲得一份心神的恬淡與平衡。主要立足于用現代設計手法使云龍湖景區文化、珠山傳統禪意文化與現代景觀相結合,設計一系列小型開敞空間、親水棧橋、平臺和穿梭于植被中的步道網絡。游走其間,綠草繞足;或登上親水棧道,蘆笛茫茫,彩蝶翻飛;或入山林中探路,叢林夾道,竹巷幽深;或依身湖畔,觀荷花魚影…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形式完美結合,營造城市中一片詩意的“山水城林”。(如圖一)
3.設計原則
3.1保護優先原則
對山體按核心保護區、嚴格調整區和重點修復區分別進行保護控制。核心保護區:加強保護山體原有肌理特征,文物古跡,古樹名木等。嚴格執行保護規劃和管理要求。嚴格調整區:一方面保護山體原有形態,植被,對景觀效果欠佳的山體景觀進行局部調整。如改善山體林相結構,擴大灌木、地被類植物面積,增加山體的景觀層次和景觀特色。另一方面對山體被破壞人文景觀資源進行復原措施,并逐步清理山體上非景觀性建筑。重點修復區:對被破壞較嚴重的山體部分,首先采取相應生態性修復措施,完善山體輪廓線,增加植被覆蓋率,逐漸恢復山體景觀和游憩功能。
3.2山水相融原則
依山傍水是場地的優勢,設計應使山水相融,兩部分之間自然過渡。例如設計中利用GIS的數據處理能力建立山體的高程數據庫,并通過輸出模型得出場地的徑流數據,在此基礎上依據山體徑流走向在山體中設計生態截洪溝,目的是在雨水充沛的季節可以收集山體雨水形成自然水體景觀,同時收集的雨水可長時間的為山坡植物供給水分;而在雨水較少的季節,山體巖石可營造出別有韻味的枯水景觀。這樣整個區域內景觀多樣性不僅豐富,而且從景觀效果上使山與水自然交融。
3.3因地制宜原則
景觀設計應充分尊重場地原有資源與地形優勢,最大限度利用場地原有資源,少動土木。如濱湖部分的東部“真趣池”和“匯心池”的設計,均采用梳理河道,貫通云龍湖的方法,在動用最少土方的情況下,美化湖岸形態,增加岸邊景觀的多樣性。
植物配置方面,場地在考慮恢復山體植被,改善林相的同時,配合云龍湖總體規劃(春花秋韻,冬情夏荷)主要選取能夠突出夏景的植物,營造屬于云龍湖南邊獨特的景觀特色。如小南湖區域根據東坡文化特色,選用竹子、海棠、梅花為主要樹種,營造一片詩意的氛圍。濱湖東段突出“夏荷”主題,在水中種植大面積荷花。濱湖西段區域則以石榴來突出初夏景觀,同時用它作為湖西秋韻園的過渡。
4.景觀規劃布局
對于珠山風景區的規劃設計主要分為:中心廣場區、文化體驗區、山體生態恢復區、濱湖觀光休閑區、濱湖生態休閑區。功能分區之間相互連接和滲透,以滿足不同功能的需求,給市民提供一個更具文化與生態的城市休閑綠地。
4.1中心廣場區
傳統文化與現代風格相結合的廣場,起名為“亦樂廣場”,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意,而且與云龍湖北岸的“善樂廣場”相呼應。廣場的形式選用螺旋式發散狀,一方面目在形式上使山體和湖水相結合,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解決場地高差問題。廣場上鋪裝、樹池、景觀座椅、景觀燈飾和花池等的設計,合理利用佛教元素,如荷花、竹子等圖案,既彰顯佛教文化,又與凸顯云龍湖夏季景觀相互呼應。
4.2文化體驗區
此區域以烘托佛教肅然起敬的文化為目,區域內包括玉露廣場、濯纓臺,沉心橋、滌心池、禪意廣場、梵音宏等幾個景觀節點。在這些景點中充分運用佛教文化元素于地刻、景墻、雕塑、植物中,使游人處處都能感覺到濃濃的禪意。如玉露廣場,廣場中心以一滴水與一顆佛祖遺落的佛珠為中心雕塑,加之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環繞其中,整個環境清新脫俗,與佛教清幽淡雅的氛圍相暗合。(如圖二)
4.3山體生態恢復區
山體生態修復主要針對恢復山體被作為耕地和建筑用地的部分,完善山體輪廓線,增加植被覆蓋率,調整植被林相結構,逐漸恢復山體景觀和游憩功能,把山體景觀延續下來并與山下景觀相協調融合,形成比較自然的整體山林景觀效果。
4.4濱湖觀光休閑區
增加水生自然植被,選用適應于湖邊生長的鄉土植物,營造蘆笛翻飛,水杉成林的景觀效果。設計濱水棧道和部分小型開敞空間來提升場地景觀品質,為人們提供足夠的休閑娛樂空間,賦予場地豐富的現代氣息。如云龍湖東岸設計的“荷風遠香”景點,沿湖邊種植大量蘆葦、荷花等植物,加之現代曲橋的設計,使人們步入其中不僅有很好的視覺體驗,而且有荷香四溢,神清氣爽的精神體驗。又如“志清臺”景點,此親水平臺周邊同樣以荷花為主要造景植物,選用蓮藕為廣場主要情景雕塑。一方面烘托佛教文化精神氛圍,另一方面與云龍湖夏景景觀相呼應。
4.5濱湖生態休閑區
西段濱湖生態區有大量水杉林,設計中盡量保留場地原有景觀效果較好的植物群落,通過擴大其面積、豐富植被景觀層次、增加游園路以及部分景觀設施,使沿岸濕地系統得到恢復與完善,形成徐州市一片景觀價值極高的杉林氧吧。
東段濱湖生態區是珠山佛教文化與小南湖的東坡文化的交匯處,,在保留場地原有的植物群落基礎上增加竹林,因為竹子既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植物,而且是坡最喜愛的植物之一。因此用它作為兩個區域的過渡和融合。
5.結語
珠山風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從“山、水、城、林” 的理念出發,充分發掘場地資源優勢,使景區內各景點相互融合同時,場地文化和自然風貌得以巧妙結合,突出生態和文化主題。
參考文獻
[1] 楊葳,王文奎,等. 福州市山體保護規劃研究[J]. 規劃師,2008(8).
篇3
【關鍵詞】景觀整合設計;城市規劃;居民小區;分析探討
1 前言
一個人的居住環境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初期人們對他的要求僅僅局限與基本功能的滿足,現在對于視覺、心理的感受有著更高的要求。對于生活和審美的要求能夠更好的滿足,并且創造出更高品質的居住小區,采取相應的規劃。一般小區的規劃都是要小區做好一個平面功能的布局,并且要求專業的建筑團隊來進行戶型的設計,然而景觀的設計也只是對規劃起到一個補充和完善的作用。但是這種綠化并不能從實質上提高景區的建筑質量,最近一些年很多人對于景觀的設計理解有很大的改變,對于景觀的整合并不是僅僅在花草樹木上做些文章。而是要有一個整體的布局,從空間的層次、建筑的形態等方面實現綜合一體化。將多種專業整合的方法結合在一起,進行環境優美居住小區的設計與規劃,
2 規劃設計的原則和思路
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對于基礎地基的自然情況進行研究和利用,對于景觀中一些關系的處理情況和發揮,對于小區整體的風格要進行規劃。很多方面,道路的流水線設計,水景的布置情況,地面的鋪設。照明的設計等,這些情況若是能夠處理的很好,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視覺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具體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2.1 多元化的融合原則
經濟水平在不斷的提高與發展,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所以對于居住環境中一些整體上的規劃都是對于景觀的一種結合,一種延伸和過渡,使人們走出狹小的居室,走到戶外享受生活,置身在優美的環境中。在居民小區的內部要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將其植物、建筑有序的結合在一起,能夠充分體現有氛圍的生活。
2.2 以人為本作為設計的思想
對環境重視一些,重視身邊的每一個景色,注重自然與人產生的摩擦與共鳴、人們都是自然的一個附屬品,而自然也是依托著人們才發展起來的。他們都是互相依托發展的,設計與環境之間也存在這一定的互動的空間,使其生活在狹小、固定、網絡化的人們找回一種自由和暢快。在居民居住的小區中,設計必須要重視社會化和人性化的一些要求。并且小區中的居住景觀要滿足人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情味。可以在景觀整合設計中對居民經常活動的范圍進行仔細的設計,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和不同身份的人進行設計和整合。保證小區的居民放松身心。
2.3 設計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對于人們生活小區的設計必須要滿足可持續發展這一基本原則,盡可能的減少混凝土的建筑物對人們視覺的沖擊。保證給人們一種天人合一的淳樸的感覺,讓人們回歸到自然當中。
3 景觀整合設計存在的一些問題
3.1 在設計中出現綠化率降低,建筑群出現,品質下降
居民小區在規劃和整合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小區內部空間的一種打造,這樣的設計很容易造成綠化率的幾千年各地,并且也很容易出現建筑群,建筑的質量下降。對于每一個建筑商來講,最重要的容積率,也就是所謂的建筑面積,銷售收入和利潤。很多開發商都是追求高利潤忽視了對景觀整合的一些具體內容。土地資源是不可能再生的寶貴資源,對于土地資源的保護也是比較重要的,對土地資源的保護也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建設的過程中很多商家都忽視了居住小區內部環境的打造并且并不是很重視小區的規劃。建筑群出現,建筑密度很大,建筑品質下降。
3.2 居民小區對于住宅重視,對于規劃不夠重視
居民小區在建筑規劃中,很多都是大面積投入到規劃住宅,配套的設施被壓縮到很小的范圍,這就是一般建設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的問題。在審批的過程中很多審批下來的景觀整合的面積都變成住宅樓的面積。這樣的情況給居民的小區的住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所以只有解決了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才能夠對使其小區成為一個真正高品質的住宅小區。
3.3 居民小區的景觀整合設計過于簡單,缺少空間感和層次感
居民小區在景觀設計和整合上存在一個很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問題,就是景觀的設計比較簡單,在空間和視覺上都給人比較空洞,過于簡單的感覺。在小區中沒有草地,沒有樹木,也沒有給居民一個休憩的空間和位置。
3.4 小區設計在建筑風格上過于城市化
很多居民小區的設計是城市設計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比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很多小區景觀整合設計的設計師往往重視的城市整體的風格,這樣的設計就造成居民小區更加趨近與城市化,與隨追求的自然、清新的環境都嚴重的脫節,這樣對于城市景觀也有一定的破壞。
3.5 居民小區的規劃華而不實
居民小區在景觀規劃的過程中很多設計都是華而不實的,并且設計的面積過大,不能夠準確的體現出我國現有的情況。小區規劃的最后階段就是戶型設計比較重要的問題,并且也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對戶型的設計看似簡單的問題,也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細節的問題容易造成華而不實,面積偏大,不能準確的表現出我國的基本情況。
4 對小區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措施
4.1 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居民小區在設計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并且對于建筑中出現加大層數的現象要嚴格的禁止,減少建筑的密度。對住宅的布置和環境的布置要保證在充足的陽光下,有清新的空氣,并且要通風良好。提高小區的綠化率。首先對于建筑的層數減少建筑的密度。使得有更大的空間來維持小區的綠化,保證有充足的日照,有清新的空氣,具有良好的通風效果。根據地形選擇一個合適的建筑方向。對于小區內的交通規劃,要更加的合理,更加的人性化。有一個良好的交通環境,更加方便居民的進入,使得生活更加有秩序。
4.2 明確側重點,住宅與景觀比例相當
景觀的規劃過程中配套設施也占有一定比例,在配套設施的建設過程中要明確居民生活的需求,使配套設施能夠放在比較有用的位置上,方便居民的生活。小區景觀規劃中需要注意的還有就是垃圾箱的處理問題。往住宅的垃圾處理通常是將垃圾道附設在住宅的樓梯平臺處,因而經常發生堵塞而造成臭氣四散、影響居住環境。在住宅小區規劃中可以放棄垃圾道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轉站來處理。
4.3 重視小區景觀整合的設計思想
建筑的造型能夠充分的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水平,地區的風貌。有的城市景觀的風格是代表現代、明朗、生機勃勃,有的景觀的風格則是以祥和為側重點。有的住宅則是采用立體的模式,以橫線條為主,局部紅色勒線,香檳色窗框,弧形窗,顯得飄逸活潑。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設計的一些特點圍繞不同的側重點來進行。
5 結語
社會的發展進步,使得人們在社會中分工更為細化,合作也是比較廣泛,很多人都是靠著舒適的環境來緩解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更多的人喜歡回歸自然,喜歡自己生活的環境更加的和諧、舒適。這樣對景觀設計整合的要求就更高,景觀的設計者只有充分的理解自然、歷史、文化的含義,結合不同的人的不同想法,整合出更為完美的計劃。
參考文獻:
[1]丁亞亞 歐陽明暉. 緊張用地下的建筑規劃――泰州市人民警察培訓學校規劃設計方案 [J].《科技信息》 2011年 第30期
[2]龐愷捷.對住宅建筑立面設計的探討 [ J].《建材與裝飾:中旬》 2011年 第10期
篇4
本文以南北湖W拆遷安置小區的規劃設計為例,通過對小區建設背景、自然條件、周邊現狀條件和區位特征的分析,從規劃角度對小區的總體布局、功能分區、景觀綠化、交通流線、配套設施等方面進行設計探討。
關鍵詞:拆遷安置小區;規劃設計;南北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第一章 緒論
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基本問題、關鍵問題。為擴大城鎮規模,無論是舊區改造還是開辟新區,都不可避免地給原住居民帶來拆遷安置問題。于是“安置房”便應運而生。
安置房是我國城鎮住宅建設中具有特殊性質的一類住宅,它是指根據國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由政府統一規劃、統籌,并對其建造標準和銷售價格給予限定的住房。安置房與普通商品房有很多不同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我們在設計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拆遷居民的生活習慣問題,考慮其同周邊環境的協調關系,建造風格要與周圍建筑風格相協調,同時還要具備自身的特色和內涵。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將建筑的品質和居住的環境方面進行優化提升。
但是,作為拆遷安置小區,往往由于其資金有限,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建筑平立面設計呆板、景觀小品布置單一、節能設計不完善等問題。同時,由于其地域選擇的郊區化,勢必會造成公共配套設施配備不齊全、被居住空間的邊緣化、社區居民依存感與社區歸屬感缺失等問題。
本文將以南北湖W拆遷安置小區為例,探討宜居南北湖背景下拆遷安置小區的規劃設計。
第二章 項目概況
2.1項目建設背景
南北湖位于浙江省海鹽縣澉浦鎮境內,瀕臨杭州灣,總面積24.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77平方公里。作為中國唯一融山、海、湖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被譽為“杭州的姊妹湖”,“上海的后花園”,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近年來,當地政府為發展南北湖旅游業,先后投入景點、道路、交通、供電、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2億多元。W拆遷安置小區(以下簡稱“項目”)毗鄰南北湖景區,本案意在通過對小區的合理規劃設計,為居民締造出一個寓居住與旅游為一體的宜居、休閑生活空間。本項目是由政府出資建設,目的是為解決“城中村”問題,進一步提升南北湖風景區旅游形象。
2.2項目建設條件
2.2.1自然條件
(1)水文條件
項目區域水文特征主要受降雨量支配,存在旱期流量小,汛期及雨季流量大,地表徑流主要集中在洪汛期間的特點。因此,在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應合理安排施工計劃,盡量避開洪汛期。
(2)地質條件
經調查,項目所在地無影響穩定性的地質構造,建設用地地質條件較好,有利于房屋及其他建筑物的建設。
2.1.2 取材及運輸
項目所在地建筑材料較豐富、道路通暢、運輸便捷,對項目建設較有利。同時,項目建設地址緊鄰海鹽縣城區,有建筑材料購買方便、運距短等優點。
2.1.3工程用水及用電
水源豐富,工程用水便利。施工用電,須與澉浦鎮電力部門協調就近解決或自備發電機組,以滿足工程用電的要求。
綜上所述,該項目擁有良好的水文和地質條件,且周邊交通便利,設施齊全,十分有利于項目建設。
第三章 W拆遷安置小區規劃設計理念
根據前文所述,本項目的設計除需要考慮當地的建設條件外,重中之重是必須符合南北湖旅游業發展的背景,打造寓居住與旅游為一體的完美休閑生活空間。鑒于此,對W拆遷安置小區的規劃設計提出如下設計理念:
3.1定位恰當,整體協調
拆遷安置小區由于其居住對象的特殊性,決定其面對若干可供選擇的方案時,總會選擇使自己受益最大的方案。即便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必然是在特定條件下符合其意愿的最佳方案。在這樣的情況下,面積大小往往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而忽視進退有序的空間序列對建筑平立面布局的影響。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要做到的是綜合他們意向及有限的資金條件,通過規劃設計,對項目進行恰當的定位及整體協調,以避免拆遷安置小區平立面設計呆板的狀況發生。
3.2借景入園,里應外合
本項目毗鄰南北湖風景區,本身就具備相對豐富成熟的景觀綠化。一方面,設計要合理利用外部已有環境資源,通過借景入園,達到提升居住者視覺感受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小區內部景觀小品的規劃布局,通過對其細節上的斟酌,打造出有利于居民交流的私密、半私密,開放、半開放的公共空間。
3.3文化深蘊,空間靈動
南北湖由湖塘、山林、濱海、古城四大景區組成,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南北湖四周保存至今的人文景觀,三國、唐、宋、元、明、清都有,比如吳越王廟、西澗草堂、譚仙嶺石城、載青別墅等。因此,本項目設計要注重體現南北湖“大好湖山,醒人愛邦愛國”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通過空間的進退關系營造出“人行其中如度歷史長河”的人文氛圍。
3.4節能環保,科學發展
在以往的小區設計中,由于節能建筑要投入相對較多的建設成本,而開發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往往會采用價格相對低廉的非節能型材料進行房屋建設,這勢必是不利于我們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但基于我國發展節能建筑相對落后的現狀,以及有限的建設資金,我們必須要提倡運用與我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相對簡單的節能技術,通過優選建材來及科學合理利用現有自然資源的方式來實現節能目標。
3.5以人為本,完善公共配套功能
拆遷安置小區因其在城鎮周邊的區位特性,使其在無形之中成為落單之孤。同時,由于周邊教育、醫療、文體等基礎服務設施的相對欠缺,安置居民無法體會到城鎮生活的舒適與便捷。因此,我們在規劃設計時,要根據周邊已有配套設施的建設情況,完善公共配套功能,以滿足居民的教育、醫療、文體等客觀需求。
第四章 W拆遷安置小區規劃設計方案
4.1區位特征
本項目西側緊鄰山海湖大道,東側、南側及北側為規劃道路。用地西面及西北面住宅小區均已落成,北面是小學,南面是河道,東面是農田。用地南面及北面為16米寬的規劃道路,西面為48米寬的山海湖大道,東面為19米寬的規劃道路。
4.2空間形態特征
4.2.1總體布局
整個小區的建筑采用南北向、平行規整的行列式布局,造就中軸對稱的氣派格局,和貫穿南北的景觀中軸線相呼應。軸線周圍建筑總圖布局錯落有致、疏密結合,為小區主要景觀帶的設置創造了可能。在設計中,通過點、線、面結合的手法,保證住宅間距的均好性,使整個居住區在滿足日照要求的基礎上,賦有整體感。空間結構清晰,具有良好的空間尺度。通過建筑平面體形的組合變化、建筑體塊之間的錯位排列,形成區域感強、尺度適宜的組團空間,使環境景觀和住宅建筑和諧共生。在各幢住宅建筑間,尺度適宜的公共綠地布滿整個小區,把環境綠化景觀分散設計至家家戶戶,做到每幢住宅都能窗前見景,出門入園,形成頗具親和力的生態居住環境。視覺的延伸在活動場地、游憩小路、綠化草坪間相跳躍,形成多層次、多變化的景觀效果。
4.2.2功能分區
小區由兩個出入口和交通環線將基地分成三個區:中央景觀區、東區和西區。用地的西北面屬于城鎮相對繁華的區域,因此將配套用房等布置在基地的西北邊;地塊南面是河道,將基地主要出入口設置在地塊的南邊,聯系整個中央景觀帶,使得城鎮水系和小區景觀相互滲透交融。在總圖設計中,我們將大戶型盡量設置在景觀資源豐富的中央景觀區,小戶型考慮布置在相對普通的位置。設計中力求通過交通組織和景觀設置消除地塊內的死角,盡可能使每次住宅都能擁有良好環境景觀條件,提高空間的價值與潛力。
4.2.3交通流線
(1)出入口關系
基地四面均臨城市道路,具有較好的交通條件。在南側規劃道路上開有地塊開設小區的主要出入口,在北側規劃道路上開有地塊開設小區的次要出入口。
(2)小區內部設置環形車道,以聯系各組團
小區內部設有 6 米寬的雙向車行環道,環道沿中央組團延伸,可方便到達每棟建筑。隨著機動車輛的日益增加,靜態交通規劃也是設計的重要內容。根據規范要求,按比例配置設置地面停車位。
(3)非機動車停車位,利用多層底層的自行儲藏室設置。
4.2.4景觀綠化
根據總體規劃,小區擁有貫穿南北的中央景觀帶。景觀綠化設計力求多層次、組團化,追求移步異景,達到曲徑通幽,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園林意境。
設計以草坪和樹木為主要開放空間,沿承中心花園典雅的藝術風格,通過在小巧而精致的庭院中設置花架、景墻、植物綠籬、休憩庭廊等多種景觀小品,來聯系宅間及組團綠地,以此形成鮮明的視線走廊,為居住者提供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空間。
4.2.5配套設施
小區周邊已建有小學和其他住宅區,商鋪、菜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雛形。本案根據周邊情況和實際需要,又額外增加了會所、社區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第五章 拆遷安置小區設計方向研究
通過對拆遷安置小區普遍存在的問題的歸納分析,以及對W拆遷安置小區規劃設計的研究,筆者認為,針對拆遷安置小區這一特殊居住建筑,在設計過程中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改進和提高。
5.1節能生態技術與智能管理系統的應用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住宅小區設計中要依托科技進步,加大住宅建設的科技含量。通過節能生態技術與智能化管理系統的運用,達到節約用地、節省材料、節約能源的效果,創造出既經濟又實惠的安置房產品。
5.2增強居住區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創造多樣化的交往空間
拆遷安置小區的多數居民在遷移前都居住在同一街道或同一村莊,他們對鄰里交往的潛在需求十分強烈。但由于對新住區缺乏歸屬與認同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這些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因此,住區規劃應重視交往空間的設計,充分考慮住區內不同居民交往方式的差別,提供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的多樣化、多層次的交往空間,促進居民之間的接觸、溝通和交往,增進居民的社區歸屬感。
5.3加大投資力度,提高周邊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安置小區的設立,往往會因為其周邊配套設施的不完備,導致居住其中的人們社區歸屬感的缺失。要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部門必須大力加強對安置小區周邊的投資力度,使其從醫療、教育、休閑、娛樂各方面得以完善,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
第六章 結束語
拆遷安置小區的規劃設計,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實際因素,注重對可能發生的變化因素及不利條件的預測與防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節約建設資金,真正做到讓利于民。通過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提高建筑本身的技術含量,來優化我們的生存環境,降低生活成本,使我們的城市更加和諧、美麗。
參考文獻
[1]鄧衛.突破居住區規劃的小區單一模式[J].城市規劃, 2001(2):30 - 32
[2]王志丹.安置房社區管理困境的成因與挑戰[J].江南論壇,2014 ( 1) : 30―32.
[3] 布賴恩?愛德華茲. 可持續性建筑[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
篇5
P鍵詞:景觀生態學;綠地景觀格局;生態規劃設計
1.城市綠地的相關概念
城市綠地是城市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它是城市中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是城市系統負反饋調節機制的子系統,保障了城市能夠有新鮮的空氣,使城市可以“吐故納新”。這個系統主要有2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保障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動植物能夠健康地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可以使城市更具有觀賞性,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更好地促城市和人們生活的協調發展。
在我國還一直沿用著前蘇聯留下的的綠地概念,這個綠地概念里,將綠地劃分為以下幾類,綠地包括:公共綠地、專屬綠地、特殊用途綠地;我國的城市綠地指城市中以綠化為主的各級公園、庭園、小游園、街頭綠地、道路綠化、居住區綠地、專用綠地、交通綠地、風景區綠地、生產防護綠地。
本文主要要研究和分析的是綠地城市綠地的其中一種,即城市中心區綠地,這其中包括公園綠地、街頭綠地小游園、濱河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道路綠地、非濱水防護綠地等類型。城市在自然之后誕生,自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城市和工業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卻忘卻了城市中自然屬性的重要性,以致于現在霧霾頻發,才有了現在的“穹頂之下”。然而,綠地景觀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屬性,人類利用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環境、塑造城市景觀、完善城市體系。
2.城市中心區綠地與城市綠地對城市的作用
2.1具有組成城市空間的功能
現如今,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愈發重視城市綠地在構建城市形態方面的作用,世界各國的大城市都依據各自的地理特點,規劃設計了適合自己的綠地空間格局。
2.2生態功能
作為城市中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綠地可以維持城市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生活質量,提升城市自凈能力,提升城市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并且能夠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2.3游憩休閑功能
城市綠地的可以為區域內的人們提供游玩休閑和健康、舒適的休閑環境,是城市綠地建設的根本目標之一。
2.4文化功能
城市景觀要能體現城市特色和歷史文化,同時,城市綠地要具備教育功能。城市景觀要具備激發人們熱愛自然,致力于保護環境自覺行動的作用。
2.5社會功能
城市綠地社會功能是指可以開展有組織的社會性或社區性活動和家庭或社團活動的能力。
2.6城市防護和減災功能
城市難免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城市綠地在削減自然災害危害的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抵御能力,還要為災后的人們提供避難場所。
3.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中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是由德國植物學家最先提出,由于不合理的景觀生態布局,導致當今社會出現了很多問題,這其中不只是環境問題,還有其它社會問題。因此,需要開辟出一個新方法解決城市問題,而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帶入到城市研究中,則是解決城市問題的一條新道路。從此,以城市生態學為基礎的景觀生態學概念應運而生,而城市景觀生態學則是景觀生態學的分支學科。可是在我國,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研究領域狹小,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較為單一,對于其分支學科城市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少之又少。雖然城市景觀生態學在我國發展較晚,但不同學者都積極地從各自的知識背景出發,提出了自己對城市景觀生態學的不同見解。主要研究怎樣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并通過對城市景觀空間格局等多方面的研究,解決城市化對城市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于城市中的目標。在任何一項研究中,現狀分析和評價是為規劃設計和景觀建設服務,城市景觀生態研究的最終目的則是景觀規劃設計和按比規劃設計所進行的建設管理。
4.城市中心區綠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城市中心區綠地規劃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是城市中心區綠地景觀生態設計。城市中心區綠地景觀生態設計是以城市中心區綠地景觀生態現狀分析為基礎,對城市中心區綠地景觀空間格局進行合理地規劃設計,將城市中心區景觀綠地廊道、綠地斑塊等綠地景觀要素,在以城市建筑等非生命空間圍主的基質環境中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格局進行優化設計,使綠地景觀充分發揮其功能,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健康的休憩場所,從而適宜人類居住。
4.1城市中心區綠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內容
(1)收集和調查研究區域的基礎資料,包括自然狀況、社會和經濟狀況、環境質量狀況等。(2)收集和調查研究區域內綠地景觀生態的基礎資料,包括綠地景觀面積、數量、質量、空間分布等。(3)對研究區域內的綠地景觀進行分析、評估。即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出發分析城市綠地景觀組成、結構、功能、空間格局,作出分析評估,為綠地景觀規劃設計提供定量的依據。(4)綜合城市中心區環境要求、居民游憩需求和城市中心區功能需要進行城市綠地景觀規劃設計。
4.2城市中心區綠地景觀生態規劃遵循的原則
4.2.1生態性原則。生態性原則在綠地景觀規劃設計中占首要地位,通過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綠地景觀規劃系統,可以促進城市整體的生態平衡,保持城市衛生清潔,降低城市各種污染。由于我國城市發展中各種歷史問題,致使城市綠地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較為欠缺,在綠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必須研究城市發展特點,使綠地的投入表現出較好的經濟生態性。
4.2.2景觀連續性原則。城市中心區綠地多數被城市建筑重重包圍,綠地景觀分散,在城市中更像是海上的孤島,要形成較為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較為困難。因此,在規劃時要考慮到這些因素,使綠地景觀更為連貫。
4.2.3格局優化原則。景觀生態學非常強調景觀格局地分析和合理布局,如何利用有限的綠地空間,通過綠地景觀格局的優化設計,充分利用綠地的生態功能和游憩功能,線、帶、塊相結合,大、中、小相結合,達到以少代多、功能高效的目的顯得尤為重要。
4.2.4可持續性原則。城市中心區綠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既要有遠景目標,也要有近期安排,做到遠近結合。
4.2.5因地制宜原則。在各城市綠地面積、數量、空間格局等綠地指標和空間形態的設計時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避免發生搬硬套,單純追求某一種形式、某些指標的現象,致使工程事倍功半,甚至會事與愿違。
篇6
Abstract: Ecological greenbelt is a healthy, ecological, more user-friendly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not only people-oriented, and has clever conception, but also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priority, highlighting geographical features reflecting cultural landscape, stressing affinity, sharing and aesthetic of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From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design concept, the design process and visual processing of part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pla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landscape.
關鍵詞: 生態居住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親和性;人性化
Key word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green landscape;planning and design;affinity;hommization
中圖分類號:TU2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1-0093-02
0引言
綠色生態居住區是以居住功能為主導、兼具部分生態旅游功能的高品質居住區,集居住休閑等功能于一體。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核心所在,也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戶外空間,不僅為居民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還能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場地。對提高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增進居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1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原則和要求
1.1 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的原則
1.1.1 以人為本,休閑親人的原則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應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作為居住區的主體,人對居住區環境有著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在環境景觀設計中的具體體現為:首先要了解住戶的各種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第二,是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對人的尊重和理解,強調對人的關懷;第三,是體現在活動場地的分布、交往空間的設置、戶外家具及景觀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人們在交往、休閑、活動、賞景時更加舒適、便捷,使居住區環境更具親和力。
1.1.2 突出特色,體現文化景觀的原則居住環境是其所在城市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創造城市的景觀形象有重要作用。同時,居住環境本身又應反映城市空間的文化和地方性特征,文化是一個空間的精神內涵所在,內涵才是一個作品的靈魂,僅僅有形式和功能是不夠的,寓教于樂是人們歷來所追求的一個目標。另外,在居住區景觀規劃中重視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對于體現景觀的地方文化標志特征,增加區域內居民的文化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1.3 因地制宜,注重美觀與實用的原則居住區的景觀環境,應同時具備觀賞性和實用性,使有限的綠地空間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首先,構成居住環境景觀的設施要滿足實用的功能,不同的活動要配置相應的環境設施,隨著我國人口向老齡化發展,居住環境設施要考慮安全和無障礙設計的問題等等。其次,通過對居住環境景觀整體和各要素的合理組構,使其具有完整、和諧、連續.多樣的特點,是美的基本特征,通過形式、色彩、質感等賦予環境以特定的屬性,來滿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一個美的景觀環境能潛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觀念,改善人的素質,提高人的修養,培養人的情操。居住環境景觀設施在滿足功能和美觀要求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尊重現狀,優化提升環境品位。通過對現有建筑、結構、場地、消防等條件的充分分析,對景觀環境作進一步的提煉,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結合特殊的地理、植被、景觀現狀條件,創造與居住區建筑相結合的,親切宜人的景觀主題及其美好的空間體驗。
1.14 綠化為主,生態優先的原則植樹、種草是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手段,居住區綠化要重視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及各品種組成的生態循環鏈效應, 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來指導居住區的綠地景觀規劃設計,堅持以植樹為主,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喬、灌、花、草、藤結合,注重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提高居住區綠化的生態含量。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努力創造安全、舒適、健康的生態型景觀環境。生態型的居住環境能夠喚起居民美好的情趣和情感的寄托,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1.2 居住區景觀的規劃設計要求居住區環境景觀規劃設計的目的是營造自然與人類和諧共存的、供人們休閑活動的居住環境。規劃設計時應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1.2.1 注重環境景觀的親和性環境景觀不僅為人所賞,還為人所用。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趨勢。環境構成要素以實體來構成空間,空間才是環境的主角,設計時,環境各要素之間做到和諧統一,避免不同形式、風格、色彩的要素產生沖突和對立。使先后、主次、從屬分明,共同構筑協調、統一的環境景觀。
1.2.2 強調環境景觀的共享性強調環境景觀的共享性,是住房商品化特征的體現。在規劃時,首先應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創造人工景觀,讓所有的住戶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優美環境;其次要強化圍合功能、形態各異、環境要素豐富、院落空間安全安靜的特點,達到歸屬領域良好的效果,從而創造出溫暖、樸素、祥和的居家環境。
1.2.3 追求景觀的文化審美性崇尚歷史和文化是近年來居住景觀設計的一大特點,居住環境的文化性體現在地方性和時代性當中。規劃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傳統生活方式的特點,尋找與現代居住區空間環境的契合點,以不同的方式,從空間形態、尺度、界面的色彩、細部表達對傳統與現代的理解,延續文化脈絡。環境的文化性還體現在環境與人的行為互動過程中,美好的環境提升居民的自覺意識,促進環境品質的提升。
1.2.4 考慮景觀空間的多樣性在現代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地下、地面、空中三個空間層次的聯系日益緊密,城市景觀的縱深感日益加強。為塑造形式更加立體,內容更加飽滿的景觀空間,可以采取其多樣性的設計手法,突破傳統的材質搭配與空間互動,提煉古風,演繹今景,融入對生活哲理的領悟,使設計結合自然。如:常以季節變化作為激發點,引導人們回到生活的細節,體味四季交替的自然之美,體味晨露,朝夕,花開,葉落。這就是設計結合自然帶來的人與環境的巨大共鳴。同時,景觀空間的創造,還應滿足不同社會群體、年齡層次及不同興趣愛好的群體的需要,滿足居民進行各項戶外活動的需要。景觀空間的設計,應該動、靜結合,開、閉相間。營造多層次的立體綠色景觀活動空間。利用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樹木花草、花壇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區戶外活動空間掩映在一片綠樹叢中,使戶外活動空間在形式、內容、性質、景觀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
1.2.5 面向未來性面向未來,就是要面向需求特點的變化,面向需求的趨勢,要提高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質量和功能水平。另外,設計時還要增進居住環境的便利性,營造輕松的生活空間。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發展的基本戰略。
2居住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
為了創造出具有高品質和豐富美學內涵的居住區景觀,在進行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時,要注意景觀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的統一。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之初,要對居住區整體風格進行策劃與構思,對居住區的環境景觀作專題研究,提出景觀的概念規劃。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景觀設計師、建筑工程師、開發商要經常進行溝通和協調,使景觀設計的風格能融入居住區整體設計之中。因此景觀設計應是發展商、建筑商、景觀設計師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動的過程。
2.1 居住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2.1.1 確定設計立意,彰顯整體景觀特色中國傳統園林崇尚自然,“古人構園置景,以體揚立意為先”,名師巧匠們,對特定的人文自然環境,體察入微,心有所得,然后籌劃布局,剪裁景物,開拓意境,形成園林特有的風貌。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要巧妙立意。立意要從其歷史文脈、環境、氣候、自然條件的特征、特別是從入住居民的實際需要出發,整體上確立居住環境景觀特色,使居住區環境形成水、綠結合,人文與現代生活交融的充滿活力與生機的環境景觀,通過對居住生活功能、規律的分析,對地理、自然條件的推敲,進而提煉、升華創造出來的一種與居住活動緊密交融的環境景觀特征。
2.1.2 合理進行功能分區,科學布局住區景觀首先,根據現狀用地條件,結合居住區休閑空間設計中的整體連續性和景觀休閑空間的多樣性原則進行功能分區。再以確立的特色為構思的出發點,規劃出結構清晰、空間層次明確的總體布局。在居住區的景觀營造中,充分利用項目周邊的自然景觀優勢,結合人文景觀的設計,在小區的外向景觀和小區內環境營造上,充分表現出現代人追求現代、時尚的居住風格,不僅有中心景觀區域,也要有組團式景觀,追求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做到景觀的均享性,力爭戶戶見景。
2.1.3 合理組織景觀的構成要素,優化環境景觀構成要素一般可分為以下三大類:一是地形、水體等無生命的自然物象;二是建筑、小品、道路及其他硬質景觀;三是樹木、花卉、鳥獸蟲魚等有生命的自然景物。這些要素在園林中起著十分重要的構景作用,設計時要把握好各景觀構成要素的特點,充分發揮各自在居住區生態環境中的作用,使它們有序列地為人所感知。居住環境由于居民背景的不同,各自對景觀構成要素的形式感覺也不同,因此應該創造出多種多樣的形式,但應當具有整體性。連續性,使不同居民都能找到適合其觀察環境方式的視覺景觀。
2.2 居住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程序
2.2.1 項目情況調查與分析首先,要了解整個項目的概況,包括建設規模、投資規模、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特別要了解業主對這個項目的總體框架方向和基本實施內容。其次,要對基地進行現場踏勘,收集規劃設計前必須掌握的所有原始資料。
2.2.2 研究相關資料首先應整理、歸納基地現場收集資料,再認真閱讀業主提供的"設計任務書",了解業主對建設項目的各方面要求:總體定位性質、內容、投資規模、及設計周期等,并提出的項目總體定位的構想,然后,著手進行環境景觀的方案設計。
2.2.3 樹立親環境的設計宗旨規劃設計時,設計師要樹立親環境的設計宗旨,使整個規劃在功能上趨于合理,在構圖形式上符合園林景觀設計美觀、舒適的基本原則,因地制宜,結合自然山水地形,加以合理規劃設計,最終形成"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景觀效果。
2.2.4 采取分空間進行設計居住區景觀設計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來進行,根據氣候特點的不同、居民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戶外活動要求的不同,形成功能分布合理的居住區綠化組團系統。一個居住小區的景觀常分為入動區、中心活動區、親子活動區等,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景觀特點,如:水景景觀、綠地景觀、園建小品等,設計時要尋求一種合理的景觀動線將各園林景觀融匯成一個整體,分空間進行設計時,要做到局部特色與整體效果的統一。在強調綠地本身的功能分區時,還應注意綠地的使用功能可能在一定時間內產生變化,或者使用功能還具有可變性及復雜性的特點。設計師景觀規劃設計時,除了注重主要景觀園林意境的提煉外,還要注重因時、因地的人文環境創造,注重觀賞性與參與性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2.2.5 提出維護、管理、運營計劃制定維護管理生態綠地配置設施原則,針對維護各項目,擬訂維護人力及維護計劃。探索公眾參與綠化建設新路子,注重利用先進的科技知識進行管理,綠化管理中,注重植物的綠化配置與養護管理相結合,著力體現人性化的服務。
2.3 居住區綠地景觀分區設計處理
2.3.1 居住區入口綠化的設計處理居住區的入口是界定小區內外不同環境空間的標志,是視覺駐留點。因此,居住區入口的綠化設計要考慮不同層面的因素:一是體現居住區本身的特色以及所在區域的歷史、社會、文化特征;二是處理好與周圍建筑、道路的關系,尤其是小區內道路和城市道路的關系;三是便于居民的使用。
2.3.2 居住區中心廣場和公共綠地的設計處理中心廣場是提供表演及聚會的重要場地.一般連接社區中心、廣場設計以林木和鋪地來減弱城市道路所帶來的分離感,廣場有時會設置噴泉作為空間的焦點,自然的“綠”與“水”也是一種使人心情舒暢的重要因素,是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居住區內公共綠地常與服務設施相結合,成為居住區中最吸引人的亮點。根據居住區的用地情況,公共綠地的位置常出現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布置在居住區外側,使其成為外向型空間;二是布置在居住區中心,使其成為內向型空間
2.3.3 居住區道路綠化的設計處理居住區道路綠化是居住區綠化系統中的一部分,它起到連結、導向、分割、圍合等作用,是連接居住區各項綠地的紐帶,所以,居住區道路綠化是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根據道路的寬度和結構,人、車流量,道旁的地質和土壤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綠化樹種。二是植物配置要考慮到四季效果與生態效益。注意常綠與落葉、喬木與灌木、速生與慢生相結合,采用多層次的配置方式。三是居住區主要道路要考慮交通安全,在交叉路口和轉彎處要符合視距三角的要求。在該三角內只能用高度不超過0.7m高的灌木、花卉和草坪,不能選用高大的喬木。
2.3.4 庇護性景觀構筑物的設計庇護性景觀構筑物形成了居住區中重要的交往空間,是居民戶外活動的集散點,既有開放性,又有遮蔽性,主要包括亭、廊、棚架等建筑。庇護性經管構筑物應隨鄰近居民主要活動路線設置,使其易于通達,可配置適量的活動和休閑設施。
2.3.5 居住區內的小品景觀居住區內的園林小品主要有花臺、欄桿、座椅、圓桌、凳以及雕塑、宣傳欄、果皮箱、圓燈等。小品景觀作為居住區外部空間的一部分,它可以為居民創造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是形成居住區面貌和特點的重要因素。它的設置應根據居住建筑的形式、風格、居住環境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層次與愛好以及當地的民俗習慣等因素,選用合適的材料。
2.3.6 居住區水景的設計處理水景設計應結合場地氣候、地形及水源條件合理設置。常見的居住區的水景類型有:瀑布跌水、生態水池、噴泉和倒影池等。在形式上則根據不同的空間區域進行相應的布局。一般分為自然式與規則式兩種。自然式水景多與植被、山石、地形組成具有自然韻味的景觀。規則式的水景多與廣場、建筑物配合造景。噴泉多與廣場結合,或獨立成景,或與水池結合組景。
總之,居住區綠地景觀,應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為出發點,進行人性化的規劃設計。樹立生態優先、環境優先的理念,遵循植物多樣性原則,堅持生態建綠理念,根據人的生態行為規律和心理審美要求,運用傳統造園手法,注重雕塑、小品與綠地景觀和周圍環境協調相融,努力營造生態型、觀賞型、游憩型、又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居住區綠地景觀。
參考文獻:
[1]唐廷強等編著.景觀規劃設計與實訓[M].東方出版中心,2008.6.
篇7
關鍵詞: 居住區 園林環境 建筑設計
一、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使得當代城市居住區建設中也更加注重對小區園林環境的建設。但當前的居住區園林環境規劃設計中存在著許多誤區,沒能很好地將園林設計與城市總體及小區環境結合起來,因而也未取得良好的景觀效果。下面本文將簡要探討如何從不同層次來做好城市居住區園林環境的規劃設計。
二、居住區園林環境規劃設計的不同層面
1.城市層面
進行居住區園林環境規劃設計時,首先應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找出居住區園林環境與城市總體環境之間的切入點,協調局部園林環境與城市環境和綠地系統的關系。于是對應于城市規劃層面的園林環境規劃設計便產生了,它對居住區園林環境的規劃設計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它并非側重具體方案的探究,而是更加偏重于概念性、模式性的研究。
2.居住區規劃層面
居住區規劃層面上的園林環境規劃設計,也即是在居住區總體規劃階段,進行整體構思居住區園林環境的規劃設計,使其與居住區規劃相結合與協調。這一層次的規劃設計工作,應由規劃師、建筑師和風景園林師共同完成,相互協調,根據建筑布局和園林布局的需要來相互調整,取得居住區總體布局與園林布局的雙贏。
3.建筑設計層面
在建筑設計層面,應加強建筑師與風景園林師的配合,園林師要學習建筑的有關知識,建筑設計師也要學習園林學的有關知識,進一步解決好園林與建筑的互動問題,使景觀更好地為建筑服務,使建筑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景觀,形成一種建筑與園林環境交融的境界,使建筑仿佛從綠色空間中“生長”出來的。
4.風景園林層面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層面,也就是從本專業出發,由風景園林師來解決居住區園林環境設計問題。
三、 居住區園林環境城市層面的規劃設計
1.結合城市總體
居住區園林環境的規劃設計必須以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領會其精神實質,充分考慮城市的總體布局規劃和功能分區,結合城市的人文環境特色和歷史文化脈絡,熟悉規劃中對土地利用、開發強度、建筑密度等各項控制指標的規定,初步確定居住區園林環境類型和基本指標。
居住區園林環境的規劃設計還應結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分析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發展方向和指標體系,給居住區園林環境規劃設計進行明確定位,使其成為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符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整體性。
居住區園林環境的規劃設計要充分把握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經濟特征、風貌特征、歷史文化特征和人群特征,以便居住區園林環境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整體,更好地為城市和居民服務。
2.處理好居住區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對居住區周邊環境進行深入研究,如對周圍山水條件等自然環境進行研究,看能否對其進行充分利用;了解周圍用地的情況,周圍的園林環境情況,周圍地塊的居民的居住、就業等狀況,并充分研究周邊環境的現狀與未來規劃發展情況。促進居住區園林環境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既要充分利用周邊環境資源為本居住區服務,又要體現出居住區園林環境對整個地區的意義,形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完整的整體。
3.把握生態格局關系
居住區園林環境規劃設計應考慮到綠色廊道、斑塊的問題,對城市中業已形成的綠色廊道,應加以保護和利用,采用人工手段建設綠色斑塊,建立與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相銜接的,適宜居住區園林綠地的,能使園林綠地產生生物物種遷徙和物質、能量流動的生態環境體系。
四、居住區園林環境居住區總體規劃層面的規劃設計
1.結合居住區總體規劃
居住區環境規劃設計與居住區規劃密不可分,它們是一個整體性問題。應加強規劃、建筑、風景園林專業的協同工作,通過景觀途徑協調解決城市規劃、建筑、園林、城市設計等各方面的矛盾,交通問題、住宅問題、密度問題、活動空間問題等,要改變以往重視實體空間、輕視綠色開敞空間的觀念,風景園林對規劃建筑專業的簡單被動適應的局面,應該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提高風景園林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地位。
2.加強園林環境與居住區的建筑布局的融合
居住建筑的布局是居住區園林環境規劃設計的基礎,應結合不同的建筑布局形式,靈活地進行園林環境的規劃,如對于周邊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將園林布置在居住區的核心,這樣有利于形成面積較大的集中綠地,增強了可達性,能均勻地為周圍提供服務;對于行列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采用園林形成網格的布局方式,這樣能使住戶獲得良好的朝向,而且有利于良好的空氣、水等引入居住區;對于點群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將建筑散點布局,園林環繞建筑,能將建筑溶解在園林之中,形成建筑四面皆有景觀的效果。
3.結合原有地形和植被
居住區及其環境受居住區用地及周圍環境的地形狀況影響非常大,園林規劃設計師在居住區環境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讀懂”山水,“讀懂”地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將天然地形作為居住區環境規劃設計的寶貴財富,進行適當的改造和整理,而不是大張旗鼓的“平整土地”,應借助地形塑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住區園林環境。
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還應加強對天然植被的利用,強調天人關系的和諧與統一,這樣有利于保持自然的植物群落演進,并營造出許多人工植物無法比擬的美學效果。
五、居住區園林環境從建筑設計層面的規劃設計
1.加強居住建筑與風景園林的互動
在進行建筑的規劃設計時,要正確處理建筑和園林的互動關系,讓建筑具有良好的風景,園林具有良好的空間。建筑設計層面的設計過程中,需要從建筑到園林,再從園林到建筑的反復磨合和適應。要想促進建筑設計與園林規劃設計間的融合,不能僅停留從建筑總平面圖或屋頂平面圖的深度,還應深入到每一戶的套型和立體的套型關系,來研究最佳的園林環境設計方案,獲得良好的風景。反過來,從園林總體布局的角度,還應對建筑的設計提出要求,要求結合園林的規劃,來安排住宅的套型,充分考慮建筑的立面與園林環境相協調,形成居住區園林景觀與建筑的協調統一。
2.力求使居住建筑獲得良好的風景
獲得居住建筑的良好風景,首先要加強對山水條件和一些氣象條件(云、雨、光)等有利自然條件的利用,其次是人工的構造出優美的居住區園林環境,同時還應在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其美學價值,加強建筑的布局、形態、色彩等方面的設計,打破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界限,使它們也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融入園林景觀環境之中。應從風景的角度,來設計建筑的樓棟、套型和套內房間等要素,使它們的朝向、視野、采光等都有利于獲取良好的風景。
3.居住建筑與園林的相互滲透和共生
在建筑設計中,可在居住建筑設立平臺層建立空中花園,也可通過首層架空使園林穿過建筑,還可建設屋頂花園,形成建筑與園林互相滲透的居住形態,拉近建筑與園林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建筑的內部,也可設計套內的入戶花園、空中花園、陽光室等,創造室內的園林空間,形成居住建筑與園林環境共生的格局。
六、居住區園林環境風景園林層面的規劃設計
1.改善居住區局部小氣候
居住區的園林環境不僅起到景觀作用,還可通過其植被、地表、水體和建筑形態來改變局部小氣候。首先應考慮園林景觀區的采光條件,根據不同季節的需要,合理布置廣場景觀設施,如通過精心的安排樹林、透明的陽光廳、完全遮蔭的柱廊、構筑物等,既能讓人們盛夏得以避暑嚴冬又能受到日照。其次是充分利用住區中建筑、水、植被等調節區域小氣候,引導室外氣流,提高空氣質量。
2.合理選擇和搭配植物
植物是園林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豐富多彩的植物,不僅能起到很好的景觀作用,還能改善物質環境,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凈化空氣,調節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益于調動人們的情緒,緩解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壓力,促進健康。植物應合理選擇和搭配,物種應具有多樣性,多用鄉土植物,喬、灌、草的搭配要合理,植物種植形式要美觀,符合住區的整體風格。
3.加強對水景的構造和利用
水景也是中國傳統園林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水體不僅在蓄積雨洪、提高蒸發量、緩解熱島效應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設計手法有很多,如噴泉、跌水、溪流及人工瀑布等,有效提高了住區的自然韻味。
七、結束語
總之,城市規劃、建筑學、風景園林三者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在居住區園林環境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處理好三者的關系,從文章探討的四個層次出發,取得最佳的整體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易,自然之韻――生態居住社區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2] 方咸孚,李海濤,居住區的綠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篇8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設計
居住區景觀設計曾經常常被理解為綠化設計,景觀布置也以園藝綠化為主,在居住區設計中往往是作為建筑設計的附屬,未經深入設計的環境效果難免不盡人意。如今,居住區的景觀環境愈來愈受房產發展商和居民的重視,環境景觀在居住區中逐漸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約有2/3的時間花費在居住區中,居住區環境景觀質量已直接影響到人們各方面的生活。在人們活動的步行道、廣場、休息觀景的空間中,創造性的設計能賦予空間一定的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景觀的使用幾乎滲透到了居住區環境的每個角落,在景觀設計中如何對這些設計元素進行綜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觀設計的要點。
1 規劃設計過程
為了創造出具有高品質和富有美學內涵的居住區景觀,在進行設計時,硬軟景觀要注意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的統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景觀基本上是建筑設計領域的事,再由園林綠化的設計師來完成綠化植物的配景,這種模式雖然能發揮專業化的優勢,但若得不到溝通就會割裂建筑、景觀、園藝的密切關系,帶來建筑與景觀設計上的不協調。美國的景觀之父阿姆斯德于1957年首倡“景觀建筑”概念后,景觀建筑成為專業的研究對象。其最大特點就是在居住區規劃之初即對居住區整體風格進行策劃構思,對居住區的環境景觀作專題研究,提出景觀的規劃概念,從一開始就把握住硬質景觀的設計要點。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之中,景觀設計師、建筑工程師、開發商要經常進行溝通和協調,使景觀設計的風格融化在居住區整體設計之中。因此景觀設計應是開發商、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和城市居民多方互動的過程。
2 規劃設計原則
居住區景觀的設計包括對基地自然狀況的研究和利用,對空間關系的處理和發揮,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的融合和協調。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組織、路面的鋪砌、小品的設計、公共設施等的處理,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義,又涉及視覺和心理感受。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注意整體性、實用性、藝術性的結合。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2.1 空間組織立意
景觀設計必須呼應居住區設計整體風格主題,硬質景觀要同軟質景觀相協調。不同居住區設計風格將產生不同的景觀配置效果,現代風格的住宅適宜采用現代景觀造園手法,地方風格的住宅適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歷史語言的造園思路和手法。當然,城市設計和園林設計的一般規律諸如對景、軸線、節點、視覺走廊、空間開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時,景觀設計要參照空間的開放度和私密性組織空間。
2.2 體現地方特征
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遠,居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同時居住區景觀應充分利用區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
2.3 使用現代材料
材料的選用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應盡量使用當地較為常見的材料,體現當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幾種趨勢:①非標制成品材料的使用;② 復合材料的使用;③ 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PVC材料;④ 注意發揮材料的特性和本色;⑤ 重視色彩表現。當然,特定地段和業主的需求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環境景觀的設計還必須注意運行維護的方便,才能保證高品質的環境日久彌新。
2.4 點線面相結合
環境景觀中的點,是整個環境設計中的精華所在。這些點元素經過相互交織的道路、河道等線性元素貫穿起來,點線景觀元素使得居住區的空間變得有序。在居住區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區,線與線的交織與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區中景觀匯集的。點線面結合的景觀系列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在現代居住區規劃中,傳統空間布局手法已很難形成有創意的景觀空間,必須將人與景觀有機融合,從而構筑全新的空間網絡:① 親地空間,增加居民接觸地面的機會,創造適合各類人群活動的室外場地和各種形式的屋頂花園等等。② 親水空間,居住區硬質景觀要充分挖掘水的內涵,體現東方理水文化,營造出人們親水戲水的場所。③ 親綠空間,硬軟景觀應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車庫、臺地、坡地等元素營造充滿活力和自然情調的綠色環境。④ 親子空間,居住區中充分考慮兒童活動的場地和設施,培養兒童友好、合作、冒險的精神。
篇9
我國大多數城市進行快速城化進程中,城市發展的決策者們往往急功近利,為追求短期眼前利益而忽視了對城市邊緣區空間進行長遠規劃、合理利用,進而使得自然景觀破碎、生態環境惡化等現象普遍存在于城市邊緣區內,伴隨著城區的無度開發,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鄉景觀和歷史文化遺失、鄉村人口的區域文化身份喪失、重要的生態敏感區逐漸消失、城市與自然間的生態失衡,這些都對城市邊緣區和諧、穩定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城市邊緣區的概念的界定與特征
所謂的城市邊緣區的定義很多,各個國家的學者都有不同的提法,英國某學者將邊緣區定義為:“位于連片的建成區與城市郊區內,在城鄉間土地利用,社會和人口統計學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特征的純農業腹地的土地利用轉變地區。”德國地理學家赫伯特?路易斯認為:“城市邊緣區是一個連續封閉的,圍繞內城并與其吻合的環狀地帶。”從規劃學的角度來理解邊緣區,是指城市中心以外的、具有融合相鄰異質空間特點而又不失其個性的特殊區域。城市邊緣區所指的對象為城市空間結構中,城市建成區的外延部分。中國對城邊緣區方面的研宄起步較晚。目前得到國內普遍認可的是顧朝林的定義:“位于城市建成區的,從社區類型看,它是從城市到鄉村的過渡地帶;從經濟類型看,這一地域自然成為城市經濟與鄉村經濟的漸變地帶。”對于邊緣區的命名有諸多種:“城鄉混合區”、“城鄉結合部”、“城鄉交錯帶”等等。各國學者們從不同方面對城鄉邊緣區提出了不同的定義和劃分,但由于城市邊緣區的問題的復雜性,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共識和標準。本文所涉及的城邊緣區為:介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獨立的地域單元,是城市建成區延伸至周邊廣大農業用地融合漸變的區域。
城市邊緣區是城市向周邊區域擴散的產物,具有一定的過渡性。在人口方面,城鄉人口混雜居住、城鄉社區混合交融;經濟上,原有農村經濟的基礎疊加了城市經濟要素,使得產業結構復雜化、多樣化;社會文化層面,城市文化不斷向邊緣區滲透,出現了二元并列的城鄉文化。
城市邊緣區生態規劃
城市的蔓延和分散必須被制止和糾正,對寶貴殘余自然地或農業用地有度開發,同時應探索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更新再開發的潛力,對于廢棄或衰竭的城鎮、郊區和鄉村土地采取復墾、重新規劃、再利用和重建等一系列手段,創建出一個處于全面保護山坡、水系、海岸、沙漠、森林及農田的巨大地貌屏障之中的全新景觀。簡而言之,全面長遠的生態區域規劃勢在必行。
在對城市邊緣區的生態規劃和再規劃中,要原封不動地保護一些重要的自然區域,它們對保持流域和保持水位、保護森林和礦藏、防止侵蝕,穩定和改善氣候,提供休閑和野生動物庇護地所需的足夠面積,及保護有特殊風景和生態價值的場地都很必要。這類土地最好由政府或地方機關或保護組織購得并加以管理。對國家資源規劃權威機構而言,要確保對城市邊緣區的景觀進行合理開發,探求對重要的土地、水域和自然資源大尺度上的最佳用途,不斷重新評估其總體規劃和景觀設計方案并使其保持彈性,要刻意敏銳地朝新的自然秩序系統繼續演進,這種秩序是一種人與人、人與活生生的景觀之間關系的改善。
城市邊緣區環境景觀設計
對于城市邊緣區的景觀設計來說,以現場自然資源為基礎,以文化風俗為外延,挖掘場地內的肌理化的固有特征,進行物質與非物質形態的改造與再設計是其根本的原則。
城市邊緣區環境景觀應該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使美學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及經濟價值在場地內得到最大化的展現。在城市邊緣區構建生態緩沖區的同時植入過程性景觀,結合城市邊緣區內的濕地、森林等自然環境,滿足城邊緣區對城市的生態保障功能;結合農田、果園、林地、郊野公園等滿足其兼具補給的觀光功能;結合鐵路、林園路、水體等生態廊道,滿足城市交通服務以及自然物能流通的功能,最終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同時,城區增加現有的居住密度,減少每戶住宅的占地面積,城市綠地系統與城市邊緣區的棲息地連接,合理開發邊緣區的旅游資源,規劃文娛走廊延伸至城市邊緣區內部,形成了城市與自然健康連接的綠色空間網絡。
城市邊緣區空間的景觀塑造,在植物的選擇方面,以當地鄉土植物為主,可以減少農藥的化肥的使用,通過對基地及其周圍環境中植被狀況和自然史的調查研究,使設計切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并反映當地的景觀特色。在材料的運用上,選取符合當地特色的磚、石、瓦、木材等,或是一些廢棄材料的再利用,結合傳統的工藝做法,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觀設計。
結語
篇10
關鍵詞:規劃;設計;技術經濟
1建筑設計方案技術經濟分析的意義
現代社會的建筑工程設計總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約束下進行的,只有技術上先進可靠、經濟上合理可行的建筑產品才能被社會所接受。據有關資料分析,投資決策和初步設計階段對投資的影響程度為 90%左右,技術設計階段對投資的影響程度為 75%左右,施工圖設計階段對投資的影響程度為35% 左右,而過去人們所看重的施工階段對投資的影響程度則為 10%左右。很顯然,工程造價控制的關鍵在于施工前的投資和設計階段,工程項目的工藝、流程、方案一經確定,則該項目的工程造價也就基本確定了,因此,在工程設計階段進行技術經濟分析是一項很重要,而且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2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評價方法
2.1單指標評價方法 所謂單指標法是用單一的指標作為選擇方案優劣的標準,單一指標可以是效益性指標,也可以是費用性指標。單一指標的作用在于,如果面臨著不同方案之間其他指標比較接近,或者某個指標非常重要時,可以用單一指標來評價,然后選擇方案。而在這其中,,單指標評價中使用最普遍的評價指標是費用指標,因為包括兩種不同的方法,在造價或者投資上,是可以在項目初期時計算一次費用;而在這個方案實施過程中,在項目初期的投資,工程交付后日常使用的開支,項目使用期滿后對于拆除報廢等費用,我們稱之為方案全壽命期的費用,是費用指標另一種方法,更加全面以及系統。因為全壽命期費用是比較合理的評價指標,包括的內容更為全面和具體。但是有些設計的方案因為和在建成后,在日常中使用的用費沒有太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費用指標無法評估時,可以采取投資這種直接明了的方法來比較優劣。
2.2除了單指標評價方法,還有更為具體,更為詳細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在方案設計中可以使用多指標評價,就是在設計方案的基礎上,包括各個部分、階段和層次,從而達到設計方案的整體優化。而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也是包括有評分法和指數法兩種方法,但與單指標評價方法不同的是,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需要解決問題,而不是如單指標評價方法計算費用。而解決的問題一是要解決,兩種方案在進行對比時候所需要的必要條件,第二種便是要評價指標分為主要指標和輔助指標,都對于方案設計有著不同的作用。而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在設計方案競選和設計招標中對方案設計有著重要的選擇作用。
2.3價值分析法 價值分析法以及價值工程法,在管理分析上面起著有效的作用。如果要求最低的壽命周期的費用,那么在發生費用的地方可以運用方案的比選。這種方法不僅能求得最低的壽命周期的費用,而且能可靠的實現產品的必要功能,鎖在工程設計領域的運用,價值分析法應用的非常廣泛。不僅在費用和充分發揮產品功能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在單獨的設計方案中,更能對原來的計劃方案進行改進和優化。因此價值分析法在管理分析中,可以發揮充分的作用。
3居住區規劃的技術經濟分析
3.1做好總平面設計,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
《住宅設計規范》指出住宅小區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選用環境條件優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應合理緊湊。在居住區規劃與設計階段,就應十分重視節地,應大力提倡在保證日照、通風、綠化率及其它居住區居住功能的前提下,盡量提高容積率,即既要搞好居住環境又要節約用地,充分發揮土地潛力,達到土地的充分利用。當前有人認為容積率越低,居住環境越好,其實這是個誤區,有時甚至適得其反,現實情況是:一些新的居住區大多遠離市區中心,基礎設施配套不夠完善,居民出行又很不方便,更由于其它種種條件的制約,入住率低,小區人氣長期難于形成,如果再加上偏低的容積率的影響,使這種情況更加明顯,難以形成一定人口規模,公建配套的建設、物業管理等也就長期處于難以到位的狀態,反過來又影響了住戶的生活質量,最終影響后續居住區項目的開發銷售,形成惡性循環,經濟效益和居住環境都得不到保證,因此在保證居住功能的情況下,合理的提高容積率是規劃設計時降低造價的關鍵。采用小而寬大進深的單體平面設計,建筑物頂層北向退臺及采用坡屋頂形式,多層住宅采用六層躍七層的復式單兀設計等這些都能充分利用土地潛力,顯著提高住宅小區容積率。
3.2合理確定戶型布局及住宅的層數
《住宅設計規范》把住宅按層數劃分如下:1、低層住宅為1至3層。2、多層住宅為3至6層。3、中高層住宅為7層至9層。4、高層住宅為10層及以上。低層和多層住宅具有單體工程建安費低的優點,但用地浪費、容積率偏低,對于整個住宅小區,經濟效益難以保證。同時戶型布局通常分為板式、塔式、點式等,板式戶型不但通風采光好,容易贏得市場,而且建安費相對塔式及點式低。所以中小城市居住區宜為7一11層的“板式小高層”,這在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是值得提倡,“板式小高層”住宅能表現宜人的尺度和較高的檔次,在創造“環境”上也有很大的優勢,可為建設高品質小區創造許多有利條件,它可使住戶減輕爬高之苦。但是當住宅層數超過12層時,每單元設置的電梯不應少于兩臺,這不僅增加電梯造價且又增大公攤而積,而且隨著層數加高,要經受較大的風力荷載,需要改變結構形式,提高結構強度,使工程造價大幅上升。但大城市因受城市用地限制,可沿主要街道建設一部分中高層和高層住宅,以合理利用空間,美化市容。
3.3結合項目情況適當預留或設計部分機械停車庫以提高項目經濟效益
機械停車庫相對普通地下車庫建造成本較高,但卻能充分有效的利用空間,在下面幾種情況下:(1)在前期業主對車位需求不足、規劃同意分期實施機械停車設備時,應考慮地下機械式停車,這樣可以推遲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2)用地緊張;(3)受地上建筑布局限制致使單車位面積過大,且設計單層車位不能滿足要求時;在上述幾種情況下居住區規劃設計中適當采用機械停車庫可顯著提高項目經濟效益。
3.4利學利用地形地貌,降低景觀工程造價
在當前的住宅小區建設中,景觀工程費占全部工程造價的比例不斷提高,我國山地多,江河湖泊多,在小區開發中,如何更利學有效地利用坡地、山地、水面、植被,亦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在規劃設計中應重視對自然環境地段個性的研究,注意對自然景觀的利用,對建設地段上的水面、山坡甚至一草一木都應盡量給予保留,并精心地將其納入到統一的建筑空間中去,尤其是小區中心綠化廣場更應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小區中心綠化廣場大都面積較大,以公園形式集中了綠化、水面、坡地等景觀。利用自然景物建小區中心綠化廣場,可使小區園林化,組團化、村落化更易于生動體現,而且還可以產生強烈的環境藝術效果,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生態環境及植被又都可獲得更好保護和利用。
總之,在實施居住區建設項目全過程的技術經濟分析中,重點加強規劃設計階段的技術經濟分析,強化決策層及技術人員的重視投資決策估算及設計階段造價控制的意識,逐步實現以提高工程經濟效益為目的,把控制工程造價的觀念滲透到各項設計技術措施中,處處精心設計、精打細算,把居住區規劃設計及工程造價控制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 王增強. 淺析建筑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問題[J]. 科技風.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