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溝通五步法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7: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效溝通五步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城市供水管網;安全運行
前言
城市的發展,給城市的供水帶來了壓力,為保障城市供水管網的安全運行,將水資源利用好,文章將詳細講解具體的措施和解決辦法,如處理不當,將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當發生供水管道爆管后,加壓的自來水將產生巨大的沖刷力,造成市政道路損壞,還會危及車輛和人員的安全。同時,大量的自來水噴涌而出,導致水資源的浪費,加大供水企業的產銷差,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供水企業為盡快恢復供水還將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搶修,使得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對外服務壓力增大。因此,尋求一套確保城市供水管網安全運行的管理措施,已是勢在必行。
1.提高供水管網建設工程質量
供水管網的設計、施工質量直接決定其竣工后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因此,必須對管網的設計、施工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把關,確保供水管網的建設質量,方可實現供水管網安全運行。
1.1 合理、科學設計新增供水管網。供水管網的設計既要保證管網供水能力為最佳狀態,又要保證各管段中的技術參數(如流速、水壓、流量等)處于安全經濟運行的范圍內,因此,設計人員在進行供水管網設計時,要做到經濟和技術的合理結合。
1.2 管材及接口形式的優化。管道的斷裂及接口的損壞往往由于管材本身質量,或管材受到外力作用、基礎不均勻沉陷、溫度變化較大等因素而造成的,因此在選用管材時要優先考慮質量好、信譽好的生產廠家的產品。管道接口最好不采用或少采用剛性太強的接口,而采用柔性接口或剛性、柔性相結合的接口方式。
1.3 加強新增供水管網驗收管理。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規范進行施工,建立完整的質量驗收體系,嚴格按照有關驗收標準對施工工序進行中間驗收和竣工驗收。若上道工序不合要求,下道工序決不施工,杜絕僥幸、遷就的意識。
1.4 合理設置排氣閥門。排氣閥門是保證管網安全運行的重要設施之一。管道設計時,在管道中高點設置排氣閥,且在日常管理中,應經常檢查其運行情況,保證排氣暢通。
2.引進先進檢漏設備檢測漏點
城市供水管網安全運行管理中,自來水的漏損控制是一項重要內容,它對提高供水管網安全可靠性,防止因管網漏水而發生爆管事故,節約水資源,發揮供水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起到十分積極作用。
2.1 Soundsens“i”多探頭相關儀的使用。要特別注重暗漏檢測工作,特別是新型檢漏儀器的應用。經多方調研,Soundsens“i”多探頭相關儀。多探頭相關儀在漏水檢測中的應用,為盡早發現漏水,盡快控制漏損,維護供水管網安全運行起著關鍵作用。
2.2 檢漏五步法。檢漏工作事關全市用水安全,不是簡單聽一聽、測一測就能解決問題,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嚴謹的工作態度及時排除供水管道由于漏水產生的隱患。檢漏人員熱愛本職工作,鉆研業務技能,勇于創新,通過多年來的工作實踐,實施檢漏工作五步法。
知:熟知被測漏水管線的確切位置深度。管道的相關資料可以通過查詢竣工圖紙的方法得到。對于一些竣工圖紙不全的供水管道,就需要先用管線儀進行管道定位,然后再使用相關儀進行漏點定位。
看:認真仔細檢查漏水主、支管道周邊的閥門井、下水井、電力井、通信井等有無異常,然后判斷漏點位置,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檢漏方法。
測:即用多探頭相關儀去確定漏點,多探頭相關儀是目前漏點定位最先進的儀器,多探頭相關儀Soundsens“i”,使用效果非常好。
鉆:開挖前要對確認漏水部位打眼或開孔驗證漏水點,確保檢測正確,避免誤差造成的開挖損失。
存:開挖后使用數碼相機對漏點部位進行拍照存檔,制作暗漏鑒定報表,總結經驗提高檢漏水平。
五步法的應用,使漏水檢出率就會明顯提高,隨著各水司對檢漏工作的重視,對檢漏設備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使用便捷高效的檢漏設備,可以快速檢測管網漏水,對確保供水管網安全運行起到積極作用。多探頭相關儀的引進,對于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節約水資源,降低檢漏工作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改進巡線工作管理方法
巡線工作是一項直接接觸管網及其設施的管理工作,由于近年來城市大建設的開展,道路改造、立交橋建設等市政建設工作增加,無疑給埋設在道路下面的供水管線安全運行帶來嚴重威脅。為確保供水管網的安全運行。
3.1 明確巡線管理工作的職責。長期以來,巡線員認為日常工作中是尋找漏水為主,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找漏上,對設施維護工作反而放在了其次,事倍功半。其實,如果能夠選擇一種合理的巡線管理方式,完全可以達到對管網設施進行維護并對管網上漏水現象及時匯報的目的。把巡線員管理區域的管網設施資料交給巡線員,包括管線口徑、閥門、消防栓數量等,巡線員通過短期對管網相對位置的熟悉,制定每日巡查的線路,必須沿管線進行巡視,對轄區的閥門、消防栓做到心中有數,并及時制止對管網及設施的堆、壓、圍、埋、占的現象。只要巡線員確定按管線巡查,漏水完全可以被及時發現。
3.2 加強對市政建設工程施工監視。對于市政工程施工,要求巡線員做到認真監護,做好地下管線標識,并及時向施工單位交底。與施工單位負責人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工程進展狀況,巡線員現場監護。對于危及供水管線安全的施工,巡線員積極與施工單位溝通,協商解決辦法,在得到施工方對管線有效的保護后才允許施工。市政工程同時開工較多時,要確保監護得力,有效控制市政施工損壞供水管道的事故發生,保障供水管網安全運行。
4.城市供水管網安全運行管理建議
(1)制定源水管道爆管搶修預案,不定期進行源水管道爆管搶修演習。
(2)利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用于閥門、管線定位,不再擔心因市政建設造成管線、閥門找不到。一旦發生大口徑管道爆管,有了準確的閥門定位,結合先進的閥門啟閉器,將有效提高緊急關閥停水效率。
(3)完善供水管網資料,建設供水管網信息管理系統。較為完善的管網資料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出管道的實際情況,是管網的日常維護、新建、改建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整理出一套完善的供水管網資料,建立健全其檔案管理體系的網絡,配備責任心較強的專業管理人員,以確保管網安全運行。
篇2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安全意識;安全保障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本。我們經常說“安全需要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可是實際工作中,行政抓安全,看得見,摸得著,有手段,可考核,而黨政工團“齊抓”“共管”方面,如何抓,如何管,向來都缺少具體實施內容。還是一個模糊概念。筆者通過對企業事故案例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發現,黨群系統抓安全,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本可循,并且可以抓出成效來。
人是安全的主要指向之一。從工作角度出發,撇開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人是發動不安全狀況的唯一因素,所有不安全因素,都源于人的操作行為。在人的操作過程中,安全自保意識、風險識別能力、精力集中程度、反應靈敏本能、緊急避險能力等等,都決定了安全系數的高低,人是本質安全體系中的第一要素。通常的安全檢查與監督,易于發現物的靜態下不穩定的安全隱患,難以跟蹤糾正物與人的動態下的不安全行為。拿油田鉆井施工作業來說,作業所動用的一切設備設施處于一種良好狀態并不難,但是,并非這種靜的良好的狀態就是安全的保障。而只是個基本。設備設施,只有在工人操作運轉起來后,才會產生對人的傷害,而運轉過程中,每個環節都由專業人HSE監督員去盯守、旁站。顯然是做不到的,即使有專業人員盯守、旁站,操作的行為還是在于操作者本身,也是盯守人員、旁站人員所無法掌控的。所以,發揮鉆井隊的團隊自我安全保障責任意識和主動性猶為重要,同樣,鉆井隊班組的自我保障安全的能動性更為重要,最重要的是崗位工人的自我安全保護能力。
通過對事故案例統計分析看,注意力不集中、未盡相互提醒義務、輕心大意違章這幾個方面占事故發生的絕大比例,這些方面靠通常的安全培訓、HSE監督員監管,收效并不大,恰恰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加以解決,黨群系統抓安全。
既然一切的安全與不安全行為掌控于操作者手里,那么。安全監管必須能夠真正解決操作者的思想意識與能力問題。通過靈活多樣,符合實際的思想政治工作,為操作者創造一種和諧的工作環境、使操作者持有謹慎的操作態度、保持操作者穩定的思想情緒。調劑操作者從事與之避險能力相適應的崗位,必將提高本質安全水平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和諧與安全,善盡提醒義務
思想政治工作,是營造企業和諧氛圍的主導,和諧的團隊,各成員之間團結友愛,團結友愛的崗位操作工人之間,是相互幫助與保護安全的。相互提醒、相互指導、相互顧及等成為聯保安全的必然。舉例說來,甲某實施某項操作,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操作存在哪些對乙某可能的不安全影響,及時予以提醒,并按規范操作,盡可能地減少波及他人的風險,這是出于對乙某的關愛:同時。乙在甲某實施操作時,適時地進行安全提醒,按安全規范進行校審,盡可能地減少當事人的風險,這是出于對甲某的關愛。推而廣之,在相互配合的操作面內,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相互獲得安全。與此相反的是,工友之間不夠團結,甚至存有嫌隙,更談不上友愛,那么甲在操作時,就不會想到提醒對方。也不會顧及自己操作給他人帶來的潛在風險。更有甚者,甲某有意夸大動作,希望對乙某小懲以戒,以平日常之怨。往往這種看視平常的心理與舉動,就會釀成大的事故。與之相同的是,因為缺乏關愛與友善,在甲某實施操作不夠規范的情況下,乙某又抱著前面所述甲的心理,不盡提醒義務,不盡糾正義務,也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這種工友間一對一的配合,是最直接的安全保護行為,類同于旁站式管理,又不僅僅是旁站式,是相與求得安全的主體,相對于專人監督,專人巡查來比,具有高效、實用、及時、精到的優點。嘗與資深的鉆井隊書記探討安全工作,感覺現在設備穩定性已經很高了,各環節都有安全操作規范。安全教育十分強化,有什么不安全的?只要操作工人互相關愛,怕傷及別人,怕工友受傷,善盡相互提醒義務,互保安全,就不會出什么問題。事故案例分析也證明了這一點。以往的不安全現象,多出于“未盡相互提醒義務”這個原因。
善盡安全提醒義務和安全“唯他”的做法,可以推及多工種配合和遠程作業。例如,啟動電力系統與維修電力系統不在同一工作視線內的情況下,考慮工友是否會因為啟動電力系統而面臨風險,就會在啟動前主動詢問與告知,而不是自顧自的,想當然的,下意識地去操作。就可以避免間隔作業區因上下游工況溝通不好而造成的傷害。同牢記規范相比,這種深植人心的對他人的關愛,更容易成為下意識的良好的自覺行為。
二、態度與安全,摒除輕心大意
事故往往出于大意與輕視。先哲說得好,火,看起來很猛烈,人們敬而遠之,便很少有被燒灼的;水,看起來很柔弱,人們玩而戲之,卻有很多溺水而死的。凡事皆如此,再危險的事情,只要充分預見到了困難與危險,予以高度重視。就易于克服并保證安全;再安全的事情,越是感覺很容易很安全,就會放任自然,粗心大意,安全的也會轉化為不安全。這就是河溝里易翻船、登高山而不墜的道理。所以,動態情況下,操作工人是否對自己的行為有充分的安全評估,是否高度重視,萬分小心。猶為重要。事故安案例分析中我們也發現,凡艱難險重的環節,事故反而很少,事故多出于粗心大意,多出于輕視的態度,一出事故就是一個沒想到。就是一個小違章,就是一個肓區,其根源就在于操作工人對風險的判斷不夠,或者說,下意識里就覺得沒問題,就沒有進行風險評估。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抓工作態度。要抓安全態度,本人認為“退后五步法”就是基于這種考慮。相反的論調(多出于操作工人本人)是“那樣還要不要工作了”,認為影響了工作效率,這就要從思想上做工作,要教育員工懂得慎重操作的重要性,輕心大意的危害性,但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員工,“退后五步法”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態度。并非真的事事都要退后五步去端詳半天才去操作,那可真的不用工作了,甚至退后五步退無可退。再退就掉下操作臺了。關鍵是要員工養成每一次操作都要進行風險評估的習慣。形成這種素質和能力,評估的時間是快速的,是自我保護和保護他人成為一種本能,就如同開車行經路口本能地帶一下剎車一樣,并不需要停下車來思考怎樣通過這個路口。
三、情緒與安全,保持精力集中
通過案例分析我們看到,注意力對
于安全。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精力集中就不會誤操作。注意力集中。在突發事故時就會快速正確避險。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常常是那些愣怔中的人在危險面前手足無措,原可以輕松避險的小事件成為了大事故。這是一個反應能力的問題,更是一種能不能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的問題,當沒有更多反應時間的情況下,注意力集中者避險的成功率遠遠大于走神者。而精力集中與否,有充足的體力精力是一個方面,現在大都能作息平衡。有充足的休息時間,這也不能排除上網、娛樂等熬夜造成疲困以至于精神難以集中的現象,只要善于觀察和疏導,不難發現和予以杜絕。容易忽視的方面是員工情緒,情緒不好,是精力無法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情為事為關系,對象、妻子、父母、朋友、工作、錢財、婚喪、喜怒等等。都可能誘緒波動,才下眉稍,又上心頭,工作時茫茫然,雜念叢生,都會發生注意力無法集中現象。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善于發現員工的情緒波動。加以疏導和消除。可以根據情緒波動產生的不同原因,對癥下藥,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強化安全意識;或傾之以心,動之以事。幫助解決困難;或慰之以語,動之以義,解開思想包袱等等,使員工不上情緒崗,不緒呆,不出情緒事。
四、天分與安全,減除人事風險
安全在于教育,安全教育可以提高風險識別能力,這方面行政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并且成效顯著。但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是,有些人天生就反應慢。安全意識及行為能力較差。以往經驗證明,受傷害的總是那些天生反應遲鈍者。操作不能遵循規范,危險中不能快速走避,辦多少培訓班,實施多少安全教育,對他都毫無幫助,典型的“避險低能兒”。這樣的人不常見,但是有一個算一個,風險系數就得按乘方計算。對于這類“避險低能兒”,要么解除用工(在用工各類限制情況下,恐難辦到),要么調換崗位,安排到安全系數較高的崗位去工作。企業新招錄新人時,要設置緊急避險能力測試,凡天生的“避險低能兒”,應慎重錄用,或用于風險系數較低的崗位。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善于發現“避險低能兒”,從組織上予以協調,解決安全隱患人或削減安全隱患人造成風險的可能。
綜上所述,團隊和諧可以善盡提醒義務,聯保安全:態度重視可以摒除輕心大意,轉危為安:理順情緒可以保持精力集中,化解風險:辨別天分可以減除人事風險,解除隱患。這是黨群系統有的放矢抓安全的四個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為安全工作提供保障的四個基本方面,這種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安全,不是有形的板著面孔做的,而是無形的春風化雨式的,深入心田的一種安全督導。必將收效顯著。
篇3
大多數人力資源高管都認為:培訓就像吃補藥,壞不了事,也救不了急,起的是固本強基的作用,解決不了企業的即時需求。現在的市場瞬息萬變,企業要么正在變革,要么隨時準備變革,那么一旦企業需要從內部快速大量選拔人才該怎么辦?是不是真的就不能依靠培訓了呢?
向美集團(本文提及的企業及人物均為化名)是一家時尚服裝生產企業,由于進入市場較早,市場占有率一直穩步增長。近年來,隨著Zara等國外品牌的入侵,向美集團的市場份額逐漸被蠶食鯨吞。集團總裁程郁眼見市場失守,提出了組織能力的變革思路――產品方面要更有創新能力,市場方面要更有渠道影響力。
變革產生的高壓使公司人才出現缺口,外部招聘來的人才由于文化融合性等問題,始終頂不上去,而內部人才供給也表現乏力。從去年開始,集團人力資源部經理邵陽開始建立二三級管理人員的高潛質(后備)人才隊伍,啟動了“Hi-Po(高潛質人才)成長工程”,針對空降兵和內部人才提供一系列培訓。
邵陽和他的團隊找來咨詢公司開發關鍵崗位的素質模型,辛辛苦苦設計培訓課程,并從外面聘請知名講師來講授。然而,大量成本投入后,人才培養效果卻羞于見人。人力資源部費心設計和組織的培訓課,并沒引起參訓者的興趣。大家紛紛反映:有的課聽著讓人熱血沸騰,但解決不了工作中的關鍵問題;有的課程引經據典,但與實踐完全脫節。集團總裁程郁得到這些反饋后,果斷決定止損,不再允許邵陽在這種培訓模式上繼續燒錢,要求他探索一種“真正有效”的培訓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的悖論
邵陽和大多數人力資源經理一樣堅信人才培養是有周期的。但他們眼下面臨的情況是,老板對培訓的要求越來越功利,越來越要求立竿見影,恨不得錢一投進去,馬上就能收獲人才,一旦關鍵崗位頂不上人,往往不問青紅皂白直接歸咎于“人才培養不力”。面對這樣的問責,“邵陽們”幾乎難以辯駁,他們不得不正視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希望能探索出一條創新之路。
傳統培訓――看上去很美 向美集團的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傳統,主要依賴于培訓,其做法無非是按照人才素質(包括知識)的短板設置課程,根據課程招募內外部師資,再設置培訓后考核或獎勵(如學分)以確保參訓學員的學習積極性。這種邏輯似乎非常有力,邵陽也從來沒有懷疑過這種模式,但是,在總裁程郁要求創新的壓力之下,他組織了一次調研,結果發現這種模式有很多缺陷。
第一,培訓形式老套。傳統培訓大多采用課堂授課模式,這讓“職場一族”感到頗為枯燥,為了調節氣氛,很多講師在授課時會加入“包袱”和“段子”,但這很可能讓課程變成管理相聲,沖淡了主題。更尷尬的是,有時這些段子也不新鮮,講師才說了上句,員工就接上了下旬,然后笑成一團,大家對培訓課頓時失去了新奇感,熱情大減。
第二,知識更新不足。由于課程體系中對于知識的規劃是基于頂層設計,由人力資源部決定,參訓人員學習的內容大多是一些管理基礎知識。但現實中,員工需要掌握的知識時時刻刻都在隨著環境更新而更新,過于厚重的管理基礎知識從理解到轉化為實踐需要漫長的過程,員工更需要新穎輕快、能“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知識。
第三,能力發展不夠。知名咨詢公司開發出的素質模型以能力素質為導向,但據此設計的課程體系卻沒有“情境化”,沒有考慮到參訓人員所處的現實大環境和小環境。例如,針對采購人員素質模型中的談判能力這一維度,人力資源部設置了相應課程,但根據高潛質人才上級主管的反饋,其培訓效果依然不明顯,參訓人員的談判水平沒有提高。學員則反映,課程講的是那個道理,自己也記住了要點,但和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好像不是一回事。
發展中心――陽春白雪的獨舞 傳統培訓模式走不通,邵陽開始求助于“外腦”。多番咨詢后,他發現了發展中心(Developing Center)這一工具。發展中心來源于評估中心(Assessment Center)的概念。評估中心原是為了選拔高層次人才而設計的測評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在三天左右的時間里為評鑒對象設置公文筐、演講、角色扮演、商務談判、無領導小組討論等模擬的工作場景,并觀察他們在這些場景中的表現。這樣的評估方式,效度和信度都比較高。后來,學者和實踐者逐漸發現,在這種模式中嵌入一定的輔導也能幫助人才發展,于是,又提出了發展中心的概念。換句話說,這種做法相當于讓人才去打仿真的“熱身賽”,并安排教練進行輔導,比起講授課程后讓他們自己摸索,自然更能夠促進高潛質人才的能力提升。邵陽嘗試為向美集團引入發展中心,卻又發現了新的問題。
其一,定制化使得成本失控。發展中心本來就是針對少部分高端人才的培養模式,此類模式要為每個培養對象設置一系列模擬工作情境,每次只能針對一人,還要有多個心理專家隨時跟蹤輔導。高度的定制化必然使其無法規模化量產,因而造成了成本高昂。而向美集團的需求是針對大規模的人才庫進行發展,其成本更是難以估算。
其二,“一元化模式”使得功能受限。發展中心對于“能力”的發展大于“知識”的擴展,功能傾向一元化。這是因為評估中心很大程度上默認了被測評者已具有必要的知識,因此,它僅僅設置了少量關于知識的考核點。發展中心受限于這種傳統,對于被測評者的知識擴展自然有限。而在現實中,人才培養應該兼有“能力發展”和“知識擴展”的二元化模式。比如,按照向美集團對于高潛質人才的培養需求,戰略性知識的更新就應該是一項重要目的。所以,發展中心還不能完全滿足向美集團的人才培養需求。
看來,走新路和走老路一樣吃力不討好,邵陽感到自己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之路上已經走到盡頭。身為向美集團的一名外部咨詢專家,我向邵陽推薦了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劇場。這種培養模式,簡言之,就是模擬企業現實情境編寫“劇本”,讓參訓人員充當演員來演這出“戲”,在戲中獲得成長。這種做法不僅能實現人才培養的規模化,有效降低培訓成本,更能在“知識導入”和“能力提升”兩方面都有所兼顧。
劇本編寫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企業劇場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劇本,劇本決定了培養的內容和形式。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一般通過素質模型來確定培養內容,所謂素質模型,是由若干個素質指標組成的指標組,它們包括了某些工作范圍內最重要的能力要素,能夠區別不同員工在履行這些工作職責上的能力高低。但是,素質模型的產生本身就是一個信息精煉的過程,這一過程很可能損失信息,因此它只能作為一種參考。而且大量的實踐告訴我們,在模擬工作情境中對人才進行觀察才是最準確的。因此,我帶領團隊以“關鍵情境”為中心,運用“五步法”進行了劇本編寫。(參見副欄“企業劇場劇本編寫‘五步法’”)
第一步:確定關鍵情境 關鍵情境是指挑戰性達到一定程度的工作情境,這些工作情境能夠區分高績效人員和一般人員,換句話說,處理這些情境是需要特定素質的。收集關鍵情境的途徑有兩條:其一是來自高層、中層和其直接下屬的訪談,人力資源部基于對戰略的梳理,為這些訪談設置了半開放式的訪談框架;其二是來自“績效關鍵事件”的記錄,人力資源部在盤點績效時會發現一些中層管理人員所在部門或個人的績效異動,此時進行“復盤”可以發現是何種事件影響了績效,而這些事件就是“績效關鍵事件”。
例如,我們發現,向美集團在轉型過程中重新設計了一些運營流程,但這些流程尚不穩定,因此,隨著市場變化,常常有臨時任務倒逼到各部門,而能否處理好這些臨時任務就成為組織能否高效運行的關鍵。于是,“臨時任務的處理”便成為向美在當下的一個“關鍵情境”。
第二步:擴展關鍵情境 以關鍵情境為中心,對情境可能涉及的對象進行定向訪談,充分還原這些情境的完整信息,明確情境中不同的角色分配。
中層管理人員通常需要對高層的指示上承下達,尤其在當前向美集團戰略轉型的關鍵階段,事務性工作之外還有許多臨時的重要任務,這些任務往往時間緊、工作量大、責任壓力大,且受到高層密切關注。我們為此設置了一個問題:在面對這類任務時,你是怎樣處理的?能否給我們舉個例子?
針對此類問題,我們采訪了30名二級管理人員和62名三級管理人員。其中,“臨時任務處理”采訪記錄的范例如下。
采訪一名二級管理人員,他提到自己比較成功的一次相關經歷是:“接到上級臨時安排的緊急任務,我迅速找到若干部屬,發動大家加班。接著,我考慮下屬的能力特點,有效分配了工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一方面積極協調跨部門的資源,支持下屬的工作,并協調下屬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也對承擔重點工作的下屬進行了輔導。
最終,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接著采訪一名三級管理人員,他提到了類似的一件事,但他的描述是:“接到上級的臨時召集,其他工作進行了安排,確保自己迅速到位。在上級分配任務的過程中,積極影響上司理解任務,衡量自身的任務承載能力,用自己的長處承接任務。在任務執行過程中,與周邊模塊的同事積極溝通協調,處理沖突。任務完成后,對于任務的處理模式進行了總結,提煉了方法,確保下一次處理相似任務時能夠更加高效。”
不同層級的人員、同層級的不同人員從自己的角度給出了描述。所有描述疊加在一起,關鍵情境的信息就基本呈現出來了。
第三步:關鍵情境“碎片化” 每個碎片相當于劇本中的幕(act)或景(scene),對每個碎片中不同角色的考核點(也是培養點)進行提煉,并貼上素質標簽。事實上,這相當于為重新開發素質模型采集基礎素質指標。
在向美集團“臨時任務處理”的關鍵情境中,對于二級管理人員的角色來說,下屬激勵、解決問題、溝通協調、沖突管理、教練技能等素質都是考核點;而對于三級管理人員來說執行力、向上管理、團隊協作、任務管理能力等才是考核點。
根據這些素質標簽,設定不同的行為分級(參見副欄“溝通協調的行為分級”)。一方面,這些行為分級方便了對參訓者進行評估;另一方面,這些行為分級也為引導員工矯正行為并對其輔導提供了依據。
第四步:角色配型 為了明確參訓人員需要提升的素質,我們為其未來職業發展模板(例如成為渠道環節的中層管理人員)*設計了素質模型(參見副欄“中層渠道經理素質模型”)。按照職級和職類,我們提取前面采集的基礎素質指標,一共劃分出20余個素質模型,每個素質模型都對應一個職業發展模板。這些模型包含的素質指標就應該是劇本關注的重點,也是關鍵情境應該包括的內容。從人才培養成本的角度來說,一個適合采用的關鍵情境應該包括盡量多的角色和盡量多的考核點(針對素質指標),所以,能夠符合這一特點的若干關鍵情境都被挑選出來。隨后,首批50多個高潛質人才(10名二級管理人員后備,40名三級管理人員后備)被分配到了5個小組中,每個小組設置6個左右的關鍵情境。以某小組中的中層渠道經理為例,我們挑選了包括3個以上考核點的6個關鍵情境,當然,這些關鍵情境同時也符合為其所在小組其他參訓人員設置3個以上考核點的要求。
第五步:劇情串聯 用“主題思想”關鍵情境串聯成劇本,并對劇本進行修正補充。從第一個層面上看,主題思想關乎劇本的實體內容,這一內容是與企業當前的戰略密切相關的,是連接各個小組劇情的關鍵。我們針對向美集團力圖實現的“戰略轉型”,編寫了一幕《轉型之痛,轉型之美》的劇本,5個小組被分別設置為采購組、研發組、生產組、渠道組和終端組,共同在虛擬的情境中推動向美轉型。從第二個層面上看,串聯每個小組關鍵情境的主題思想又是企業當前戰略下該業務模塊的子戰略。例如,分配給采購組的主題思想是“靈捷供應鏈”,根據劇情安排,該小組必須通過改造靈捷供應鏈以適應公司的轉型,它所經歷的關鍵情境都圍繞這一主題思想展開(參見副欄“采購組劇本片段”)。換句話說,每個小組相當于分到了一個行動學習主題。按照上述模式,每個小組的劇情策劃都在三天內完成。
劇場公演和演員評估
完成了劇本編寫,我們組織團隊開始進行“公演”前的準備。
首先,每個小組分到我們從外部邀請的“行為教練”和“知識導師”各一位。行為教練都是職場經驗豐富的經理人,負責參訓人員(演員)的“能力發展”,主要是觀察他們的培養點,進行等級評估,并在固定時點進行一對一的行為糾偏;知識導師是對各小組行動學習主題有一定研究的學者或咨詢師,負責參訓人員的“知識更新”,主要是在劇情推進的過程中,隨時進行知識輔導,幫助參訓人員“干中學”(leam by doing),并對各小組的行動學習成果進行評估。小組和人員確定后,我們向行為教練和知識導師介紹了劇本梗概和參訓人員,并對其進行輔導技巧和測評方式的培訓,統一了標準。
隨后進入“公演”,正式“公演”當天,我們了簡單的“演出規則”:每個參訓人員都應忘掉自己在企業中的身份,進入劇本設置的角色。我充當“總導演”,行為教練則充當各小組的“導演”,“導演”給出演出背景,設置沖突點,負責劇情推進。各小組之間是協作與競爭的關系。協作是因為各組任務之間存在關聯,必須共同推動向美集團轉型,違反合作原則被扣分;競爭是因為各小組的成果接受知識導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的評估,按照評估結果排名,并獲得相應得分。小組的得分平均到參訓人員的記錄里。
正式表演開始后,各小組開始在行為教練的引導下推進劇情。起初,參訓人員們覺得新鮮,有點游戲心態,但隨著劇情的推進,大家都進入了角色,開始真刀真槍地爭資源,搞辯論。如果他們之間只產生一般性沖突,行為教練是不會介入的,只有當沖突升級影響劇情推進時,行為教練才會叫停。
所有成員的表演(能力表現)都被行為教練記錄在案,到了晚上,行為教練依次為每個人進行15分鐘左右的一對一行為反饋和輔導。高潛質人才在向美集團都是績效優秀的員工,大家習慣了平時的行為模式,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問題,此時,行為教練找到了問題點,進行“復盤”,并自己作為第三方的感受反饋給高潛質人才,同時向他們展示一些行為范例。這種做法對一向自我感覺甚好的參訓者形成了極強的沖擊。
例如,行為教練張銘在對劇情中的二級管理人員肖漢進行反饋和輔導時有如下對話:
張銘:我注意到,您今天作為組長在對小組成員的工作成果進行點評時,好像比較嚴格?
肖漢:嗯,這是我的領導風格,我想對下屬保持一定的壓力。
張銘:您認為這有效嗎?他們會對您的管理服氣嗎?
肖漢:應該會吧,都是為了小組的工作,只要我一片公心,大家都能理解吧?
張銘:不見得,據我觀察,好幾個人在聽到您對于成果的批評時明顯有消極情緒。隨后,我收到的反饋也顯示,好幾個人認為您只會批評,不會表揚,批評也沒有具體的改進意見,僅僅是體現您要求比較高。
肖漢:但我也表揚他們了呀……
張銘:對,我注意到您說:“大家都很辛苦,做得也很出色,好的地方我就不多說了,我主要挑挑刺。”您知道嗎,據我們的調查顯示,這是管理當中能夠排上前三位的“忌語”,是一種虛偽的表揚,重點是在批評,對下屬是極大的傷害。其實,您的潛臺詞是:“我是很嚴格的,我簡單說一句好已經是對大家最大的表揚了。”但您應該清楚,下屬是需要表揚的,表揚一定要具體,表揚一定要針對特定對象,具體和針對特定對象才有真實感,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肖漢:(若有所思,仍不完全信服)就算我沒有表揚好,難道做得不好不該批評嗎?
張銘:不是不能批評,而是批評一定要有具體的點,而且要對下屬給予輔導和支持。您在批評××時,只拋下一句話:“反正你這東西還達不到我的要求。”××根本不知道您要的是什么,也得不到您的支持,自然只有抱怨。
肖漢:(開始梳理思路)嗯,我下次會注意及時對他進行輔導。
張銘:如果您當時對問題也想得不太透,我建議您發動小組成員進行頭腦風暴,一起來幫助××,您自己僅僅做觀點的匯集和點評,從大家的思路中找出思路。這樣您既能避免尷尬,又能鞏固自身領導者的形象。
肖漢:我明白了,謝謝!
除行為教練之外,另一個重要人物知識導師也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知識導師不是體系化地灌輸知識,而是知識碎片化,最關鍵的碎片在大家推進劇情的過程中適時導入。這種好處顯而易見,成人學習具有極強的目的性,選擇在參訓人員需要時導入顯然更能幫助其理解知識。另外,在介入一個新領域時,參訓人員沒有統一的知識基礎(常識)和溝通語言,難免出現為爭吵而爭吵以強化話語權的現象。此時,知識導師能夠通過自身的權威地位進行判斷,避免各方走入歧途,轉而形成有價值的爭論。
三天的公演(脫產)接近尾聲時,每個小組都要花半個小時對行動學習的成果進行匯報,知識導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則對匯報進行評分。公演之后
公演結束后,行為教練和知識導師對于參訓人員表現的評估結果被匯總到參訓人員的《人才發展檔案》中,其中不僅包括評估得分,還包括對參訓人員在劇場中表現的行為描述,還有對其未來素質發展(包括知識和能力)的建議。參訓人員及其直接上級可以查閱《人才發展檔案》,而總裁程郁等向美集團高層則都收到了一本《人才發展白皮書》,這是對參訓人員培訓成果的整體評估,包括參訓人員整體素質短板、長板、明星參訓人員、行動學習成果等。
邵陽說,他以前曾費盡力氣搞各種名目的評估,辛苦地組織問卷、考試、回訪,甚至計算一些培訓的投資回報率(ROI)。結果,領導和同仁們看到他整出來的結果,只是客氣地笑笑,稱贊他挺能“來事兒”。有一次,一個私交甚篤的朋友實在忍不住勸他說:“你那些走形式的玩意兒就別弄了,尤其別算那個投資回報率了,人家怎么看怎么覺得你是在忽悠。”邵陽現在想想也是,那些考核能說明什么問題呢?從培訓到企業的收益,真的有那么強的邏輯聯系嗎?
以企業劇場這種方式進行的評估則不同,它目光聚焦在參訓者的素質上。當這些人再次進入企業劇場,第二次評估結果與第一次評估結果一比對,人才發展的成效就能清晰地展現出來。《人才發展檔案》和《人才發展白皮書》的生成,更能夠直接影響到各級決策者對高潛質人才的選用,如此,培訓工作便得以和人力資源管理其他模塊高效聯動。
不久之后,邵陽組織人力資源部對參訓人員的直接上級和同事進行了回訪,受訪者普遍反饋,參訓人員的“職業感”越來越強,對于業務領域知識的掌握也明顯提升,大家甚至驚訝于這些變化來得太突然。邵陽正準備這一情況向總裁程郁匯報,不料卻受到了程郁的召見,在總裁辦公室里,程郁手持《人才發展白皮書》,狠狠地表揚了邵陽……
篇4
一、夯實基礎,創設氛圍,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
從課改之初,就一直受到新理念的熏陶,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筆者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曾經也試圖這樣去做,可總是收獲甚微。提出一個問題,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真的站起來回答了,又很少有人能真正答到點子上,這樣原本準備一節課完成的內容,總是無法完成。還有的學生站起來之后面紅耳赤、語無倫次,或者干脆閉口不答。究其原因,并不是學生不想很好地表現自己,而是由于知識儲備不夠,學生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或者是原本會回答的可是課堂的緊張氣氛讓他無法順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培養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交給他們不同題材文章的閱讀方法,讓他們在課堂中能夠更好地展現自己。而且,不論是課上課下筆者總是注意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從不擺出高高在上的架子,讓他們敢于在老師面前亮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有的時候和老師的意見并不一致。
在上《秋興八首》(其一)時,許多的內容都不需要筆者來講解,學生就可以自己完成。比如,對詩題的理解學生可以結合課下注釋完成,對作者的介紹學生可以結合以往的知識儲備來完成。這時筆者會對他們進行適時適當的鼓勵,以激發其積極性。在進行詩歌鑒賞的時候,筆者先帶領學生回顧以往所講的賞析詩歌的方法,學生的記憶被喚起,想起了“詩歌鑒賞五步法”——看詩題、想作者、通詩意、明手法、品情感。然后學生自己就可以分組按照這種方法進行賞析了。賞析完以后,每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其他組進行交流、學習,共同提高。他們的討論熱火朝天,有時甚至還會為了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真的成了課堂的主人。
二、立足文本,深挖文本,提升學生的能力
許多剛剛由初中升上來的學生很困惑,為什么自己初中時語文成績很好,到了高中時就不行了呢?怎么初中時讀讀背背的方法到了高中就不適應了呢?確實如此,初中時候,語文的學習更多的局限于課本,只要你不懶惰,該讀的讀,該背的背,考試時總會在試卷中碰到熟悉的面孔。可是高中的試卷更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考查,哪里還能再找到書本上的原題呢?這就要求教師要摒棄原本死板的讀讀背背的方法,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學生的能力如何提升呢?教材是最好的抓手,文本意識絕對不能丟。
在教學《秋興八首》(其一)的時候,筆者重點培養學生通過感知意象、把握詩人情感的能力,培養學生品味詩歌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的能力。于是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筆者先讓學生找出詩歌中的重點意象,體會這些意象有何特點,有何作用。學生很快找到了意象,首聯中的玉露、楓樹林,頷聯中的江間波浪、塞上風云,頸聯中的叢菊、孤舟,尾聯中的刀尺聲、搗衣聲。接著筆者請學生討論這些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學生結合著寫作背景很快發現這些意象都能給人帶來蕭瑟凄涼之感。如首聯頷聯中的玉露、楓林、波浪、風云等意象,表現了巫山巫峽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籠罩在一片蕭瑟陰森的氣象之中。接著筆者又請學生思考,作者為何要描繪這樣的景象呢?結合背景,學生自然能理解詩人寫景的目的所在。首聯頷聯情景交融,既是寫自然界的蕭瑟冷清,也是暗示詩人內心的感傷。頸聯見菊開而落淚,系孤舟而生故園心,是觸景生情。尾聯不直接言情,而是以景結情,給人余音裊裊之感。這樣就使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下次閱讀詩歌時就有了突破口,就明白閱讀詩歌要從意象抓起,去品味詩人通過意象所傳達的情感,同時也就把握了詩人抒情的手法。
三、聯系文本,適當延伸,注意學生能力的遷移
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我們在一節課上重點培養他們的一到兩種能力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僅僅局限在這一兩種能力的培養上,又顯得過于單一。因此,在每一節課上,筆者都注意學生能力遷移的訓練。
比如學習《秋興八首》(其一)時,當學生悟出了詩歌的主要內容、表現手法及人的情感時,筆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你最欣賞詩歌中的哪一句?為什么?”學生這下有話可說了。有的說:“我喜歡第一句,‘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這一句中‘傷’字用得好,比‘落’字更能傳達一種深深的感傷。”有的說:“我喜歡頷聯,頷聯中‘兼’字和‘接’字用得好。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云在天,卻言接地而陰。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巫山巫峽自下而上,在上而下,全都籠罩在一片蕭森的氣象之中。”借此筆者引導學生去品味詩歌的語言,使之明了品味語言的方法:有沒有使用修辭?有沒有使用傳神、具有變現力的詞語?在詩歌中的作用是什么?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等等。有的說:“我喜歡詩歌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聯押韻。”借此筆者引導學生掌握律詩的特點。還有的學生說:“這首詩歌的構思很巧妙,首聯寫景,為頷聯蓄勢,頷聯承上展開,頸聯轉而由景生情,抒發感慨,尾聯再次寫景,而實際上是以景結情,給人留下余音裊裊之感。”由此筆者引導學生去把握杜甫詩歌中奇妙而嚴謹的構思。
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學會了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也明白了賞析詩歌還得注意賞析語言、音律、結構等,使他們的能力更加多樣化。
四、儲備知識,培養能力,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
每一位老師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卻讓人大費腦筋。經驗告訴我們,越是成績好的同學,越對學習感興趣;越是成績差的同學,越對學習沒有興趣。為什么呢?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儲備,缺少學習的能力,每每總是在學習方面受挫,幾乎從未品嘗成功的喜悅。試問長此以往,誰還能對學習保持興趣呢?人說:“失敗乃成功之母。”而我卻說:“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如何讓學生經常體會成功的喜悅呢?必須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想方設法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遇到問題時,可以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促進自己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從此進入學習的良性循環。
比如在教學《秋興八首》(其一)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對比閱讀的環節,讓學生比較閱讀杜甫不同時期的詩作,體會他不同時期詩作的特點。筆者選擇的是《望岳》、《前出塞》(其一)和本詩。一首是學生初中時學過的,一首是課外的,一首是剛剛學習的。這樣學生可以調動原有的知識儲備,如對杜甫生平經歷的了解以及對《望岳》這首詩的了解,再運用賞析詩歌的方法來賞析《前出塞》(其一)所表達的情感,再加上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漫游時期,杜甫滿懷報國熱情,作品多是抒發自己的抱負;困守長安時期,國家遭受了空前之大難,詩人自己也倍嘗艱辛,看盡冷暖,于是作品更多地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對人民的同情,對國事的擔憂;西南漂泊,作者進入人生的暮年,歷盡了人生的一切苦難,所以詩歌中多了感傷的意味,創作的藝術也進入了更為精醇的境界。
了解了這些,學生是不是對杜甫及其詩作更感興趣了呢?擁有了詩歌鑒賞的能力,下次再遇到詩歌時,學生是不是更愿意看了呢?興趣就是在這樣不知不覺中培養起來的。
高效的課堂是真正有魅力的課堂,這課堂首先要是學生的課堂。夯實基礎,立足文本,不斷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讓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會學,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澆灌高效之花,在課改的大路上越走越寬闊!
參考文獻:
[1]沈龍明.高中語文有效教學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篇5
Abstract Psychological care has been patient during recovery from disease in question can not be avoided. With the continuous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is gradually expanded. When psychological care teaching, most teachers will choose the wa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is mode of teaching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psychological care, and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ical care teaching will present papers, teaching problem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used in the presence of psychological care teaching discussion, help you establish the correct sense of psychological care,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Key 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psychological nurs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1 心理護理的教學原則及現狀
1.1 心理護理教學應該把握的原則
(1)交流性原則。在心理護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講授護理者要接受被護理者內心的世界,這是心理護理非常重要的原則。作為一名護理者不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眼神,若是護理者和被護理者之間沒有任何推心置腹的交流,這樣根本就是失敗的心理護理。交流不是簡單的言語交流,更應該是內心的交流,或者說是一種幫助病患減輕思想的包袱,內心上的釋然和解脫。
(2)有的放矢原則。作為心理護理人員,不僅僅要對被護理者誠心相待,更加要懂得被護理者內心的想法,而且還必須是內心真實的想法,不是簡單的聽病患從嘴里說的想法和意愿,更要走進內心。這樣才可以真正的了解護理者內心的想法。
(3)啟發患者原則。病患在無論是在生病期間,還是恢復期間,由于身體沒有得到真正的恢復,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會有所欠缺。因此病患在接受心理護理的時候,心理護理人員就應該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告訴病患,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設身處地的為病患著想。同時嘗試著去啟發患者,讓患者自己去思考問題,提高其自我判斷能力。作為心理護理人員,要試著去啟發患者,在健康期間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停止啟發。引導患者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想為什么,通過病患自己思考得到結果之后,再同心理護理人員進行交流和驗證,最終實現病患自己內心和精神的獨立和強大,這就為后期的恢復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礎。心理護理的教學應該讓心理護理者樹立自我意識,明確應該具備的能力。
(4)引導自理心態原則。自理的原則換言之就是自我護理的原則,簡單的說就是對自我生存、自我舒適、自我發展等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自理是一種生活的狀態,不僅是要求自己去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同時還要樹立起自我護理意識。重大疾病在恢復的初級階段,病患很難自理,但是隨著身體的日漸康復,逐漸有能力支撐自己去完成某些恢復性練習,就應該讓病患首先樹立自理心態,此過程需要護理人員的積極配合。
1.2 心理護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不能與實際相結合。在心理護理教學中,很多學生只愿意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問題,不愿意設身處地的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對于所學理論知識不能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本為相輔相成的關系,脫離了實踐的理論得不到扎實的穩固。尤其是站在醫學角度,其教學模式與患者的生命息息相關,只有學生具有良好的實踐經驗,才能對患者有一定的保障。
(2)學習效率低下、難度大。由于心理護理的學習不是理工科那樣一個公式“走天下”。它要求心理護理人員要有很深的社會意識和理念,是一門社會學科,更是一門生活中的“藝術”,既然是“藝術”,對于心理護理的好與壞,就要見仁見智的看待了。因此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需付出更多的耐心與細心,而且不同的病患需要的心理護理方式也是千差萬別的。如今更多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強,課堂效率低下,再加之學習難度系數的不斷增大,無法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的現象頻頻出現。
(3)學生交流能力不高。對于心理護理來說,雖然和病患的交流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總體說,還是以最簡單的語言交流為主。通過語言交流得到的就是最直接的答案,但是現在的學生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對教學知識呈現無所謂的態度,無論是向老師咨詢還是和同學之間的探討,他們都沒有積極性。這樣就會造成心理護理的學生將來與病患的交流能力不足,無法全面得知其身體狀況等。
(4)學生抗壓能力有待提升。心理護理是一個服務類行業,服務的對象都是“人”,既然是人就會有喜、怒、哀、樂,就會有貪、嗔、癡、慢、疑。人是復雜的動物,他的思想感情都在不停的波動。那么作為病患,他的思想感情更為敏感。因此總的來說,對于護理類學生,自己的抗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或者簡單的說要做個“局外人”。這個“局外人”的意思不是不去理解病患,而是要承受住壓力,理性分析問題,提出合法合理的建議或者意見。
2 合作學習在心理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2.1 合作學習在護理教學中的遵循原則
(1)高效性。無論什么類型的教學課堂,教師教學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高效性進行。要求學生在最短的時間有效掌握最多的知識。心理護理只靠一個人完成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多個護理者同時配合完成。所以這就要求課堂的正確實踐,小組合作可以使團隊的每個學生充當不同的角色,進行角色扮演,配合完成其護理過程。
(2)實踐性。專業知識必須要依賴于社會實踐才可準確掌握。沒有實踐的理論就是紙上談兵。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興趣,護理教學中團隊合作模式的建立至關重要,通過成員間的相互討論,尋找一個合理的情景進行課堂表演及課后總結,都會有效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也可取長補短完善自己。
(3)團隊性。一個團隊的合理建立無法脫離成員間的默契配合,這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提高了教學質量,縮短了教學時間。團隊情景的設立,角色的扮演,問題的探討,結論的精煉,每一項過程都需共同完成,所以培養學生合作性是必不可少的。
2.2 護理教學中團隊流程設計(五步法)
(1)從外界收集信息――資訊。
團隊合作模式的建立,收集信息是核心。首先,要從外界收集完整的護理信息,可通過網絡、雜志、教師、同學等各方面獲得想要了解的信息。其次,需要結合團隊成員自身情況,了解知識層面,實踐能力等進行定位,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團隊情景作為本課題的研究對象。
(2)對信息整合,決定――決策。
所收集信息內容可能存在分散或涉及層面太多的問題,而對于護理研究,只需針對某一方面展開綜合探究,通過實踐得出結論。那么就需要對收集信息進行合理整合,確定研究核心,要針對哪一方面進行展開,選擇符合本核心的信息研究。
(3)方案的制定――計劃。
一個流程的實施,完整的方案是必不可少的。舉例,如每個小組按照10人進行合作,在上個步驟中,對所要研究的核心已經進行了決策。其次,對操作時間、操作地點、操作人物、操作課題等進行計劃,并說明該流程的目的、方法所在。其方法多樣,包括問卷調查,角色扮演等。將所有信息進行決策后,列入自己的計劃書中,有利于后續流程的正常運行。
(4)方案的設計――實施。
一份完整的計劃書是工作實施的開端,其次需要合理分配人員,如對于護理者、患者、醫生等角色準確落實到個人,這有利于教學模式的情景化和生活化,還要選擇合適的地點進行演習。在演習過程中需注意護理需遵循問題,如與患者的溝通,準確運用護理知識進行護理,實踐操作的準確性等。第一輪的演習結束后,進行角色互換,保證每一位成員都能感受到不同角色的不同責任所在。
(5)成果匯報階段――評價。
團隊合作的最后一項流程便是自我評價,對整個團隊流程進行綜合判斷,站在團隊外的角度,從成員的參與積極性、團隊合作能力、護理實踐準確性各方面分析,同時對其他小組的匯報成果進行探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吸取別人的優勢,發現自身的不足。綜合老師的意見作出最客觀的評價,這也有助于為以后的社會實踐汲取經驗。
2.3 團隊合作在護理教學中的意義
(1)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合作學習在心理護理教學中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首先,它不僅依靠學生單獨的學習,且注重合作學習,其強調的是合作,不同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合作學習就是要求在心理護理教學活動中,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2)幫助學生培養交流能力。合作學習更多的時候要求學生之間的交流,交流注重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思維。那么這樣的學習模式也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心理護理中和病患之間的言語與肢體交流。
篇6
關鍵詞: 反壟斷法;橫向合并;指南;反競爭效果
2010年8月19日,美國司法部(doj)和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聯合了新版的《橫向合并指南》“horizontal merger guidelines”也可譯為“橫向并購指南”、“水平并購指南”,本文采“橫向合并指南”這一譯法,其中“合并”為廣義。關于2010年新指南,可訪問:justice.gov/atr/public/guidelines/hmg-2010.html.(以下簡稱“新指南”),新指南替代了doj與ftc于1992年共同的《橫向合并指南》
雖然美國1992《橫向合并指南》在1997年對“效率”部分進行過小部分修訂,但1997年版指南并非獨立版本,美國在討論2010年指南的修訂對象時均指1992年版指南;美國1992年指南中譯本參見《外國法譯評》1996年第2期、第3期(王曉曄譯本);關于1997年修訂版中譯本,參見:商務部條法司.主要國家(地區)反壟斷法律匯編[g].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王曉曄譯本,可訪問:justice.gov/atr/public/guidelines/hmg.htm.(以下簡稱“舊指南”)。美國《橫向合并指南》自頒布以來,其制度框架與分析方法便對全球企業合并反壟斷控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指南的每次修訂也都體現了合并反壟斷控制理論與實踐最前沿的信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2008年才頒布,我國合并反壟斷控制制度仍待完善,如何構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合并指南,更是目前我國理論與實務界面臨的重大課題。美國《橫向合并指南》此次修訂體現出美國合并反壟斷控制的重大轉型,其極可能對世界合并反壟斷控制的發展再一次產生深遠影響,及時對此次修訂加以研究,無疑對我國反壟斷立法的完善與執法的推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美國《橫向合并指南》修訂的背景
美國合并反壟斷控制最主要的成文法淵源是《克萊頓法》第7條,但該條只對合并反壟斷控制進行了原則性規定,所以在早期美國合并反壟斷控制的執法中任意性非常大。1965年,哈佛大學教授donald f. turner提出反壟斷政策應具備更大的明確性與經濟延續性,建議執法部門出臺合并指南。doj于1968年出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合并指南,內容涉及橫向合并與非橫向合并,指南對執法部門可能禁止的合并類型及理由進行了明確說明。1968年指南非常強調市場份額等結構性因素,體現了哈佛學派的思想,這也與當時法院重視對市場競爭進行結構性分析的態度相一致[1]。1968年指南出臺后,歷經1982年、1984年、1992年及1997年4次修訂,指南的每次修訂不僅體現了當時政府對于經濟的理解,也體現了實際的執法經驗,其中1982年與1992年的兩次修訂是重大分水嶺[2]。1982年doj對合并指南進行了重大修訂,主導思想體現了重視效率分析的芝加哥學派的觀點,極大地增加了橫向合并審查中經濟分析的比例和復雜程度[3]。1982年版指南提供了一種嚴格的分析方法去界定相關市場,并提升了判定反競爭效果的市場份額與市場集中度的門檻,該版指南被很多人視為現代反壟斷法的一個里程碑,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并反壟斷分析中的模糊性與不可預測性。1992年合并指南首次由doj與ftc聯合,作為兩個機構評估合并的主要政策依據,聯合的指南內容只涉及橫向合并。
目前美國非橫向合并審查方面的執法仍適用司法部1984年版《合并指南》中非橫向合并的相關內容。關于該版指南,可訪問:justice.gov/atr/public/guidelines/2614.htm.1992年版指南介紹了潛在反競爭效果的協同效應與單邊效應理論,明確了橫向合并分析的嚴格步驟:界定相關市場并測算市場集中度、判斷潛在反競爭效果、考慮市場進入、效率以及破產。從理論角度看,《橫向合并指南》只是表明了doj與ftc對于合并審查的態度,但實際上它也成為美國法院判斷一項合并是否違反反壟斷法的重要藍本[4]。
就2010年指南再次修訂的原因而言,除社會、經濟的客觀發展以及相關理論研究的革新需要包括指南在內的反壟斷制度予以及時調適和彰顯外[5],有兩個主要原因直接促成了此次修訂:首先,執法部門認為舊指南的分析方法過于僵硬,嚴格遵循它可能使得部分具有嚴重反競爭效果的合并逃脫監管。實際上在過去數年中,執法部門內部已經采納了新的合并分析方法,舊指南中的很多要素已經與執法部門的最終決定關聯度不大,執法部門的實踐操作與舊指南內容脫節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公認的事實。其次,舊指南的部分內容已經成為執法部門在法院訴訟中的嚴重束縛。美國法院在過去多年間已經逐步接受了舊指南的分析方法,特別是相關市場的界定方法,這導致當執法部門不遵循舊指南行事時,如執法部門沒能證明某個舊指南要求的因素或者法院對案件事實運用指南的分析法則得出與執法部門不同的結論時,往往執法部門會在法院敗訴。
doj與ftc 2009年9月共同宣布開始此次修訂,并邀請公眾參與評論,在華盛頓、紐約、芝加哥等地進行了系列研討。系列修訂研討會就舊指南是否實際反映了doj與ftc合并審查當前的實踐進行了探討,同時就指南修訂過程中如何適當體現相關法律、經濟的最新發展情況予以了充分關注。在修訂過程中,兩個機構廣泛收集了包括律師、法學家、經濟學家、消費者組織及企業在內的社會各界提交的公共評論意見。2010年4月20日,指南修訂草擬建議稿草擬建議稿(horizontal merger guidelines for public comment)剛好在美國律師第58屆反壟斷法春季大會召開的頭一天,在2010年4月21日至23日于華盛頓召開的大會上,該草擬建議稿成為大會關注的焦點,美國司法部負責反壟斷事務的助理檢察長christine a. varney以及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jon leibowitz親自到場對2300多名各界與會代表就指南的修訂過程及建議稿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為建議稿的后續公眾評論提供了很好的基礎。關于草擬建議稿,可訪問: ftc.gov/bc/workshops/hmg/index.shtml.對外,供公眾評論,在對草擬建議稿的相應評論意見進行吸收后,兩個機構最終于2010年8月19日對外了正式修訂稿。
二、美國《橫向合并指南》修訂的主要內容
新指南反映了doj與ftc多年來對大量合并交易進行審查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兩個機構2006年聯合的《橫向合并指南評論》
該評論(commentary on the horizontal merger guidelines)對理解美國橫向合并制度非常重要,2010年新指南就明確指出“2006年的《橫向合并指南評論》的內容對于本指南也具有有益的補充作用”。關于該評論,可訪問:justice.gov/atr/public/guidelines/215247.htm.的內容。從指南的整體內容安排來看,舊指南的內容主要包括概論、市場界定與測量及集中、反競爭效果、市場進入、效率以及破產等六個部分。新指南在內容上進行了很大的調整與擴展,內容涉及概論、反競爭效果證據、目標消費者與價格歧視、市場界定、市場參與者與市場份額及市場集中度、單邊效應、協同效應、強勢買方、市場進入、效率、破產、競爭性買方合并以及部分收購等13個部分。下文將主要遵循新指南的體例對修訂的核心內容作一簡要梳理。
(一)反競爭效果證據
新指南包括一個新的部分稱為“反競爭效果證據”,該部分介紹了執法部門在合并審查中主要考慮的用以判定反競爭效果的證據類型與證據來源。新指南指出,執法部門在判斷一項合并可能導致的反競爭效果時,會考慮任何可行及可靠的證據。新指南提到的證據類型與證據來源,主要是執法部門在辦案中所發現的、在預測合并競爭效果方面最有價值的那些證據類型與證據來源。新指南列舉的證據類型包括:第一,已完成的合并中實際產生的競爭效果,比如合并后的漲價。第二,基于經驗的直接比較。執法部門會尋找那些在判斷合并競爭效果方面包含有用信息的歷史事件,比如去評估相關市場中最近的合并、進入、退出等帶來的影響。執法部門也會去尋找那些與相關市場類似的市場中所發生的相關變化的可靠證據。第三,相關市場中的市場份額及市場集中度。第四,合并當事人間的競爭程度。執法部門要考慮合并當事人是否已經成為或者如果不發生合并則可能成為實質性的激烈競爭者。第五,合并一方的破壞角色。執法部門會考慮一項合并是否可能通過消除“背離企業”(maverick firm)背離企業是指那些在市場競爭中有利于消費者利益,相對于其他競爭者而言扮演著破壞份子角色的企業,這些企業可能會抵制那些用于定價或在其他競爭條件上合作的行業標準。比如,一個企業可能通過新技術或者新商業模式來改變市場競爭條件,或者基于自身能力去擴大生產從而降低價格。來減少競爭。此外,新指南也解釋了上述證據的潛在來源,包括合并當事人、消費者以及其他產業參與者和產業觀察人士。
(二)目標消費者與價格歧視
較之舊指南,新指南對價格歧視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討論,分析了參與合并的企業判斷那些能夠承受更高價格的特定消費者或者消費者類型的能力。新指南的這部分內容反映了目前執法部門的實踐,執法部門過去數年在市場界定以及對競爭效果的評估中一直都對價格歧視予以重視。新指南指出,當檢驗一項合并可能的反競爭效果時,執法部門會考慮反競爭效果是否會因為購買相同或類似產品的消費者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比如,當賣方能夠通過對特定消費者進行可盈利的漲價來實施價格歧視時,消費者間不同的競爭效果便可能出現。當價格歧視具有合理可能性時,執法部門便可能基于消費者的類型而分別評估競爭效果。不過新指南也指出,只有在滿足“區分定價”與“限制套利”這兩個條件的前提下,價格歧視才具有可行性。首先,進行價格歧視的供應商必須能夠對目標消費者與其他消費者進行區分定價。其次,目標消費者不能通過套利來克服相關的價格上漲,比如從其他消費者那里購買或者通過其他消費者來間接購買。
(三)市場界定
新指南將市場界定的主要功能明確為兩項:首先,市場界定有利于具體確認產生競爭關注的商業及地域邊界;其次,市場界定可以讓執法部門確定市場參與者并測量市場份額與市場集中度。新指南最突出的一個變化就是降低了市場界定的重要性。在舊指南中,合并分析的第一步是界定相關產品市場與地域市場,在此基礎上執法部門通過測算市場集中度等途徑來具體判定合并的潛在競爭影響。新指南則指出,執法部門的分析不需要從市場界定開始,市場界定只是執法部門在評估競爭效果時可能運用的一系列工具中的一種,當能夠獲取反映競爭效果的直接證據時,執法部門將更倚重那些直接證據而非市場界定。新指南強調,有關競爭效果的證據也能夠支撐對相關市場的界定。比如,如果能夠證明因提供一組產品的許多重要競爭者的減少而導致這一組產品價格的大幅上升,這本身就能夠說明這組產品構成了一個相關市場。
現代市場界定的方法與市場勢力的經濟原理日趨一致,但同時也受到其他方法尤其是模擬方法(simulation approach)的挑戰[6]。新指南中界定相關市場的核心方法與舊指南一樣,主要是運用“假定壟斷者測試”(the hypothetical monopolist test)去確定產品市場與地域市場,新指南就這種方法的應用以及可能影響其應用的事實的變化提供了例證,強化了該方法在合并分析中的重要性。新指南明確執法部門進行ssnip(small but significant and non-transitory increase in price)測試ssnip即“小而顯著的非臨時性漲價”,作為一種測試相關市場的方法由美國1982年合并指南正式確定。ssnip測試通過尋找最小的產品群以及最窄的地理區域來判斷一個假定的壟斷者能否在一定期限內(通常一年)盈利性的維持高于競爭市場的價格(通常假定增長5%),如果假定的壟斷者在最小產品群中實施價格上漲而不能盈利,則將下一個最接近的替代產品加入相關市場中并再次運用ssnip測試進行分析,這個測試過程反復進行一直到假定的壟斷者可以盈利性地施加一項價格上漲為止,這樣界定的產品范圍與地理區域就構成相關市場。時,一般將合并沒有發生時市場上穩定的主導價格作為ssnip測算的基準價格。如果市場上的價格在不發生合并時可能改變,比如由于創新或者市場進入導致價格變化,則執法部門可能利用預期的未來價格作為測試的基準價格。如果由于協調行為的瓦解而使得價格可能在不發生合并時下降,則執法部門可能利用那些更低的價格作為測試的基準價格。指南也指出,在特殊情況下,執法部門實施假定壟斷者測試所使用的方法主要關注合并前的企業與假定壟斷者之間在市場激勵方面的區別,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不需要明確的基準價格。此外,指南還提到,當反映企業對于產品價值之特定貢獻的明確或隱含的價格能夠被合理明晰地確定時,執法部門也可能基于這些價格進行ssnip測試。新指南還強調了執法部門對ssnip測試的靈活性,執法部門對于ssnip的運用將基于產業特征而變化,價格增幅可能高于或低于5%,這實際上也反映了過去執法部門的實踐,如ftc就曾宣稱對石油行業以及超市行業的特定交易一般只采用1%的ssnip增幅進行測試。新指南還對“臨界損失分析”(critical loss analysis)臨界損失分析主要是試圖去測算導致壟斷者漲價失敗所必需的銷售額或產出額的減少幅度,即臨界損失,通過將這個幅度與實際漲價后可能發生的銷售額或產出額的減少相比較來確定某個替代產品或地理區域是否屬于同一市場。如果假定壟斷者的銷售額或產出額實際損失小于估計的臨界損失,表明漲價有利可圖,因而合并企業具有市場勢力,應將備選市場界定為相關市場。如果實際損失高于臨界損失,表明漲價無利可圖,因而合并企業沒有市場勢力,應擴大備選市場,將下一個替代品或替代區域納入相關市場。作為一種ssnip 測試的實施方法予以了明確。臨界損失要考察使得假定壟斷者漲價失敗(不能盈利)所必需的銷售額的減少幅度,新指南將假定壟斷者由于漲價而實際可能減少的銷售額稱為預期損失(predicted loss),并指出,如果預期損失小于臨界損失,則漲價對于假定壟斷者就是盈利的。在評估預期損失時,執法部門會考慮各種消費者替代的證據,包括對備選市場(candidate market)中合并前產品的利潤進行關注。新指南提到,除非企業實施協調行為,合并前產品的利潤越高一般意味著企業的產品面臨的需求價格彈性就越低,因此預期損失也就越低。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還加強了在界定地域市場時消費者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舊指南主要基于供應商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界定地域市場,而新指南則指出,當因目標消費者所處位置使得供應商的價格歧視可行時,地域市場也可能基于消費者所處的位置而被界定。
(四)市場參與者、市場份額及市場集中度
就市場參與者的判定,新指南提到,那些當前不在相關市場上,但面臨一項ssnip時卻可能快速進入市場供應產品并且不產生明顯的沉沒成本(sunk costs)
沉沒成本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而已經發生的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所改變的成本,沉沒成本常與可變成本作比較。在經濟學理論中,理性人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而不應該考慮沉沒成本。指南中此處的沉沒成本主要指不能在相關市場之外被恢復的進入或者退出相關市場的成本。的企業,也可被視為市場參與者。新指南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執法部門都基于相關市場中實際或預期的收入來測量企業的市場份額。新指南也維系了運用hhi指數hhi 為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的簡稱,hhi指數通過相關市場中所有市場主體的市場份額的平方和來測算市場集中度。美國1968年合并指南最初確定的市場集中度測試指標是cr4指標,即通過計算相關市場中4家最大的市場主體占有的行業總產出的相對份額來判斷市場集中度,美國1982年合并指南采用hhi指標替代了cr4指標。去測算市場集中度的作法,并提高了判定合并可能的反競爭效果的hhi指數門檻(見下表),從而更為接近實踐中執法部門應用的標準。
新指南的hhi門檻仍然低于執法部門過去數年實際適用的標準。從實踐來看,過去數年執法部門實際采用的標準明顯超過舊指南的標準。比如,ftc從1999年到2003年的執法表明,除石油產業以外,如果合并后的hhi低于2000,則ftc很少予以反對,除非是該市場上最大的一些企業參與了該項合并;對hhi低于2400的合并,ftc也不大反對,除非合并導致的hhi增幅為300或更高[7]。新指南也提到,執法部門可能利用市場中重要競爭者的數量來測量市場集中度,當重要競爭者與較小規模競爭者的市場份額存在明顯差距,或者當在相關市場中測量企業收入非常困難時,這種方法最為有效。
(五)單邊效應
doj現任首席經濟學家carl shapiro認為,1992年到2010年之間,美國合并控制最大的變化就是執法部門對反競爭效果中的單邊效應(unilateral effects)
單邊效應關注合并可能導致企業具有能力去單方面實施漲價、降產等損害市場有效競爭的行為。越來越重視[8]。較之舊指南,新指南對單邊效應的論述更為詳細。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還將舊指南中反競爭效應的順序進行了調整,單邊效應成為獨立的一部分并調整到協調效應前,這也似乎可以反映出單邊效應理論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對單邊效應的分析中,新指南非常關注合并企業之間的直接競爭程度,重點分析了四個方面的問題:差異性產品市場中的單邊效應、價格由買賣雙方協商或由拍賣確定的市場中的單邊效應、同質性產品市場中產量或產能減少時的單邊效應,以及源自創新減少或產品種類減少的單邊效應。
新指南降低了市場份額在評估單邊效應時以往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一方面,依據舊指南,如果合并后企業在相關市場中的市場份額很低,執法部門一般不會關注單邊效應。新指南卻指出,執法部門可能對與合并企業之間直接競爭程度相關的任何合理、可行及可靠的信息進行評估,從而判斷可能的單邊效應。另一方面,舊指南規定,如果合并后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35%就意味著合并很可能導致單邊效應,新指南則取消了這一假定。
新指南介紹了執法部門用于評估單邊效應的新方法,對于出售差異性產品的企業之間發生的合并,執法部門可能采用“向上定價壓力”測試 (the upward pricing pressure,簡稱upp測試
upp測試法由ftc現任首席經濟學家joseph farrell和doj現任首席經濟學家carl shapiro系統提出。(參見:joseph farrell, carl shapior. antitrust evaluation of horizontal mergers: an economic alternative to market definition[j].the b.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vol. 10,2010.))來評估合并可能導致的單邊效應。比如,兩個出售差異性產品的企業合并之后,企業可能單方面地提高產品價格并能保持盈利,這是因為合并一方的產品因漲價而導致的銷售損失可能只是轉移到合并另一方的產品上,在這種情況下,合并企業產品之間的直接競爭程度就是判斷合并后單邊效應的關鍵因素。新指南提出,執法部門可能通過評估“轉移率”(diversion ratio)來判斷合并一方銷售的第一種產品與合并另一方銷售的第二種產品之間的直接競爭程度。這里的轉移率是指,因第一種產品價格的一次上漲而導致的轉移到第二種產品上的那部分銷售比例,即消費者將合并另一方的產品作為替代而產生的銷售損失比例。新指南指出,轉移率在評估單邊價格效應方面能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更高的轉移率可以說明發生單邊效應的可能性更大。在可以獲得充分信息時,執法部門可能評估轉移銷售額的價值,將其作為測試對于第一種產品而言源自合并的向上定價壓力的一種指示器。新指南指出,基于轉移銷售額的價值來判斷單邊價格效應,不需要依賴于傳統的市場界定或者對市場份額及市場集中度進行計算。因此,在差異性產品市場的合并案件中,執法部門可能更多地依賴轉移銷售額的價值來判斷單邊價格效應,如果轉移銷售額的價值較小,則產生顯著單邊價格效應的可能性就不大。
新指南強調了執法部門通過審查合并可能導致的非價格效應,比如對創新和產品多樣性的損害,來判斷單邊效應產生的可能性。創新問題以往只在其他指南如《知識產權許可反托拉斯指南》(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中被強調,新指南表明,執法部門會考慮合并是否會鼓勵合并后的企業將其創新努力降到低于合并前的一般水平,從而減少創新競爭。就創新的減少而言,可以體現為合并降低了合并后的企業對一項已經開展的產品開發繼續進行的激勵,或者降低了合并后的企業重新啟動新產品開發計劃的激勵。此外,指南也提到執法部門還會關注合并是否會導致競爭激勵減少,從而使得產品種類減少。
(六)協同效應
合并有可能不是通過單個企業來營造市場勢力的威脅,而是在行業內創造有利于串謀的條件[9]。新指南對協同效應(coordinated effects)
協同效應關注合并可能導致市場上的企業更便利地通過共謀去實施漲價、減產等損害有效競爭的行為。的討論與舊指南區別不大,新指南主要就合并對協同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證明一個市場容易受協同行為侵害進行了分析,更新了判斷協同效應時所考慮的因素。依據新指南,如果下述三個條件都符合,執法部門就可能基于協同效應對一項合并進行干預:(1)合并將很大程度地提高集中度并導致一個高度集中市場;(2)市場顯示出易受協同行為侵害的跡象;(3)執法部門具有可靠的依據去判定合并可能加重市場的這種易受侵害性。此外,新指南也對企業過去實施過共謀、市場定價的透明度、產品相對同質性、消費者轉換低成本以及“一致競爭條款”(meeting-competition clauses)
現實中主要有兩種一致競爭條款:一種是“不一致就解除”條款,賣方與消費者簽訂合同約定賣方將與競爭對手的價格一致,若不一致就解除消費者的購買義務。另一種“不解除”條款使得賣方對消費者的承諾以合同的形式固定下來,但沒有解除條款。一致競爭條款實質上是將消費者作為監督人,這種機制使得消費者有激勵去監督和舉報競爭對手的價格變化,這使得由于價格背離行為容易被發現,競爭者之間率先降價的激勵因而受阻。等能夠輔助判斷市場易受協同行為侵害的若干證據類型進行了說明。
(七)市場進入
對合并反競爭效果最重要的抗辯就是市場進入,如果市場進入很容易,即使合并產生一個在高度集中的市場中擁有很大市場份額的企業,市場進入也可能確保市場競爭機制在合并后持續有效地發揮。和舊指南一樣,新指南只對那些滿足及時性、可能性與充分性要求的市場進入予以考慮。新指南最明顯的變化體現在對市場進入的及時性要求上,舊指南明確執法部門一般僅考慮能在2年內完成的市場進入,新指南取消了2年期的規定,采取了更為模糊但實際上更為嚴厲的要求,即進入必須是“足夠迅速”(rapid enough)。在市場進入的可能性方面,新指南指出,如果市場進入對企業有利可圖,則市場進入具有可能性。市場進入的盈利性則依賴于進入市場后企業可能的產出水平、價格以及可能產生的依托于進入市場后企業運行規模的單位成本。在市場進入的充分性方面,新指南指出,如果市場進入至少能替代合并一方企業的規模或者實力,則市場進入是充分的。如果一個或更多的小規模企業沒有重大的競爭劣勢,則這些企業的進入也可能是充分的。此外,重要的是,新指南指出執法部門會考慮其他企業進入相關市場的實際歷史,并對這些證據給予實質性的關注。指南提到,當相關市場上的企業利潤出現非暫時性的增長,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缺乏成功與有效的市場進入,則可以說明成功的市場進入可能是緩慢的或者困難的。如果相關市場上企業的市場價值大大超過它們有形資產的重置成本,則可能說明這些企業擁有高價值的無形資產,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新的市場進入者要去復制那些無形資產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或者非常困難。
(八)效率與破產
1997年舊指南對“效率”部分進行了適當修改,進一步明確了效率抗辯的具體方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市場集中度很高時,法院與執法部門對于接受效率抗辯還是有所質疑[10]。新指南沒有對舊指南中效率的規定作出實質性修改,但從整體上看,新指南對效率抗辯所要求的證據的可靠性比舊指南要高。和舊指南一樣,新指南認為執法部門只應考慮那些合并特有的、可認知的效率,盡管研發效率也可能被考慮,但其能否被有效認知,新指南保持懷疑的態度。
新指南在破產相關規定方面也沒有實質性變化,執法部門對破產企業抗辯的態度基本沒變,執法部分通常不會認為破產企業的資產將退出相關市場,除非滿足以下條件:(1)破產企業在不久的將來將資不抵債;(2)破產企業不能依據破產法的規定成功地進行重組;(3)破產企業已作過雖不成功但卻真誠的努力去尋找對其資產比較合理的報價,以便既能使其有形和無形資產繼續保留于相關市場上,又可使市場競爭受到擬訂合并更小的不利影響。
(九)其他方面的修訂
除上述這些方面外,新指南還對強勢買方(powerful buyers)、競爭性買方的合并(mergers of competing buyers)以及部分收購(partial acquisitions)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新指南專門對強勢買方問題進行了討論,明確了執法部門會考慮強勢買方對合并當事人的漲價能力進行抑制的可能性。比如,如果強勢買方有能力與激勵與上游企業垂直聯合或者資助市場進入,或者如果強勢買方的行為削弱了賣方之間的協同效應,則這種情況就可能發生。新指南也指出,主張強勢買方的買方勢力可能抑制合并后的漲價要受限于一系列的因素,執法部門不會僅僅因為存在強勢買方就去假定其能夠阻礙合并導致的負面競爭效應,因為即使是那些能夠通過協商而獲得有利條件的買方也可能被一項市場勢力的增長而損害。此外,即使一些強勢買方能夠保護他們自己,執法部門也會考慮賣方市場勢力是否會對其他的買方造成不利影響。
新指南也增加了一個單獨部分來討論競爭性買方間的合并。新指南指出,正如競爭性賣方合并能夠加強市場中賣方的市場勢力一樣,競爭性買方的合并也能夠強化市場中買方的市場勢力。買方市場勢力有時被稱為“買方壟斷力”(monopsony power),在評估一項合并是否可能加強市場中買方的市場勢力時,執法部門將運用評估合并導致的賣方市場勢力同樣的分析框架,在界定相關市場時,執法部門則會強調在面臨假定壟斷者所愿意支付的價格的一次下降時賣方的替代性選擇。
新指南也反映了執法部門近年來對于競爭性企業間的部分收購越來越濃的興趣,新指南確定執法部門將對部分收購進行審查。新指南指出,執法部門將關注部分收購損害競爭的幾種主要方式。首先,部分收購可能通過給予收購企業去影響目標企業的競爭行為的能力,從而減少競爭。其次,部分收購可能通過減少收購企業去競爭的激勵,從而減少競爭。再次,部分收購可能通過讓收購企業獲得目標企業不公開的、競爭性的敏感信息,從而減少競爭。新指南也指出,雖然部分收購通常不能產生合并特有的效率,但執法部門還是會考慮部分收購是否可能創造可認知的特有效率。
三、對美國《橫向合并指南》修訂的評價
(一)新指南透明度與靈活性大為提高
整體而言,美國《橫向合并指南》此次修訂呈現出“透明”與“靈活”兩大特點,即新指南擴大了執法工作的透明度,同時也反映出執法工作更大的靈活性。新指南在內容上進一步淡化了
主義色彩,制度設計趨向一個事實為基、更富彈性的分析框架,整體上折射出了奧巴馬政府積極的反壟斷態度。
就透明度而言,doj與ftc在指南修訂過程中一直都將透明度的提升作為此次修訂工作的主旨。從最終結果來看,新指南在篇幅上較之舊指南有很大提升,內容也更為翔實,增加了諸如反競爭效果證據、部分收購等新內容,對于單邊效應等內容則作了重要擴展,并在指南中通過20多個案例對指南內容進行了具體說明。應該說,較之舊指南,新指南更為清晰地傳達了doj與ftc在橫向合并反壟斷審查過程中的執法思路與具體分析方法。
就靈活性而言,新指南拋棄了舊指南確定的“五步分析法”,
舊指南確定了界定市場并測算市場集中度、判斷潛在反競爭效果、考慮市場進入、效率以及破產五個核心分析步驟,這五個方面的內容也對合并反壟斷控制理論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構成了大量合并控制理論研究的分析主線。降低了市場界定的重要性,青睞更為直接的反競爭效果證據,采取了更為多元的分析方法。新指南指出,合并分析是一種以事實為基礎的程序,執法部門會結合他們的經驗對那些合理、可行及可靠的證據,運用一系列分析工具去評估合并是否會實質性的影響競爭。這意味著在具體案件中,執法部門將基于事實、環境和經驗去綜合運用各種不同的分析方法,而非遵循傳統上固定的、逐步的分析方法。
(二)新指南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此次修訂體現了舊指南頒布后過去數年間合并反壟斷控制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并更好地反映了執法部門的實踐。
首先,新指南更客觀地反映了執法部門的實踐,解決了過去數年執法部門實踐與舊指南不一致的問題。執法部門的實踐在過去數年間與舊指南的內容存在很大差距,實際上通過舊指南已經無法獲得執法部門如何進行合并審查的真實有效信息。比如就相關市場界定而言,過去數年兩個執法部門在實際案件的內部操作過程中已經不將市場界定作為必經程序,而對有助于判定競爭效果的直接證據給予了更大的關注。再比如hhi指數門檻,執法部門實際控訴的合并交易往往都大大超過舊指南確定的門檻。舊指南的很多內容實際上對于執法部門而言已經名存實亡,新指南更好地反映了執法部門的態度,這將有助于外界把握執法部門對于橫向合并的真實態度。
其次,新指南吸收了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合并指南自1982年版開始便明顯地不斷強化經濟分析色彩,每一次修訂在都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反壟斷經濟學理論的最新發展。合并反競爭效果最初的經濟學理論主要集中于協同效應的解釋上,1983年salant等人提出單邊效應概念后[11],經濟學理論對單邊效應的研究便不斷深入,執法部門過去數年中已經開始越來越重視合并可能帶來的單邊效應。此次修訂吸收經濟學研究成果的一個突出例證就是在單邊效應分析中upp測試法的引入。upp測試法近兩年引起了美國理論與實務界的熱議,新指南最終予以吸收,將其作為兩個執法部門日后判定單邊效應的重要工具之一。
再次,基于合并經濟效果的復雜性,與過去幾次修訂一樣,此次修訂持續體現著“去結構化”特點。競爭作為一種發現的過程,對于合并反壟斷控制所體現的人類理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而隨著諸如網絡經濟以及經濟全球化等現代經濟模式的發展,今天的合并反壟斷控制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復雜問題。美國合并指南出臺之初,具有典型的結構主義色彩,集中體現于在判定合并反競爭效果時對市場份額與集中度的過分倚重。從指南過去各版的修訂來看,修訂中一直貫穿著一條主線,即不斷掙脫指南早期強烈的“結構主義”特性。在“去結構性”這條道路上,指南的此次修訂應該說是很大的一次跳躍,這可以從固定分析框架被打破、市場界定以及市場份額和市場集中度的作用被大大降低這些方面反映出來[12]。
最后,新指南的出臺建立在美國所具備的相關成熟條件基礎上。美國執法部門在多年執法的基礎上積累了合并審查的豐富經驗,法學教育體制及專業人員流動機制
美國法學教育的基礎學位為jd,這也是美國法律職業的主流學歷,由于攻讀jd學位前一般需要獲得其他學科的學位,這使得美國法律職業人員往往具有綜合性知識背景,加之執法人員、學者與律師三者間的流動在美國非常暢通,許多反壟斷從業人員都在這三種身份間變動,這些因素也促進了美國反壟斷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也促成了美國反壟斷從業人員的高素質,而美國在反壟斷經濟學等理論研究方面的領先地位也為指南的修訂提供了扎實的學理給養,這些因素都為指南的不斷革新與執行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三)新指南降低了合并審查的確定性
新指南瓦解了過去多年舊指南建構起來并為社會各界所廣為接受的分析框架,吸收了新的分析方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橫向合并反壟斷審查的統一性,并帶來了不確定性。
首先,傳統分析框架被打破,使得合并執法的可預期性降低[13]。實際上,在指南修訂過程中,對于是否廢除傳統的固定分析框架,一直存在爭議。很多人都認為,傳統的分析框架雖然不完美但也提供了堅實的分析基礎,為合并反壟斷審查創制了可預期性[14]。對于新指南的修訂,甚至有觀點認為執法部門打開了“潘多拉魔盒”[15]。就美國司法系統而言,法院多年來已經接受舊指南確定的分析方法,下一步法院是否會接受新指南所倡導的靈活分析模式,特別是對市場界定的態度是否會改變,仍不明朗[16]。實際上這種沖突已經出現,在2010年8月新指南剛不久,美國一個地方法院就否決了ftc對lundbeck公司一項已經完成的收購的事后指控。
ftc v. lundbeck, inc., civil no.08-6379, slip.op., 2010 u.s. dist. lexis 95365 (d. minn.aug.31,2010).該案涉及lundbeck公司收購一種涉及動脈導管的藥物治療方法,ftc認為該收購使得lundbeck將其早期收購的針對同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的價格提升了1300%。盡管ftc舉出企業合并后漲價的證據,法院還是因ftc沒能對相關產品市場進行說明而拒絕了其訴求,法院仍然認為市場界定是合并反壟斷控制的必要前提。因此,如果日后法院普遍與執法部門的態度不一致,則合并交易不可避免地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其次,新指南吸收的新經濟學方法由于缺乏充分的實證基礎,其科學性仍待檢驗。以upp測試而言,該方法主要停留于學理探討,仍缺乏充分的實證經驗作為支撐[17],而新指南對其具體運用也缺乏充分的說明,類似方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仍待觀察。
再次,指南對于合并可能導致的非價格效果的關注度仍顯不足。應該說較之舊指南,新指南對于非價格效果的關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對由于減少產品質量、種類、服務或者減少創新而導致的消費者損害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這方面的規定仍顯粗糙。新指南后,ftc現任委員j.thomas rosch便了一份獨立聲明,指出新指南仍然過度強調基于價格理論的經濟學原則及模型,相比之下,對于非價格競爭效應的關注還是顯得不夠,沒有提供一套有關非價格效應方面的清晰分析框架。
最后,在新指南框架下,企業可能面臨更高的交易成本。新指南更為靈活的分析框架也意味著執法部門更大的執法裁量權,如在合并申報過程中,當事人需要出示的證據類型可能更為復雜與靈活,而由于新指南對數據的重視進一步提高,則很可能導致執法中對當事人過重的信息要求[18],新指南的這些變化可能使得部分交易面臨更大的交易成本。
四、美國《橫向合并指南》修訂對我國的啟示
(一)盡快研究制定橫向合并指南
對于企業合并,我國《反壟斷法》借鑒歐盟的作法
使用了“經營者集中”的概念,該法第4章對經營者集中進行了規定,涉及集中的概念、集中的申報、審查程序、審查的標準、附條件批準等內容。《反壟斷法》實施前,我國有關經營者集中反壟斷控制的主要法律規定為外經貿部(現商務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等部門2003年聯合的《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
該暫行規定在2006年修改為《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2009年該規定再次結合《反壟斷法》進行了修訂。《反壟斷法》出臺后,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又頒布了系列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其中涉及企業合并反壟斷控制的主要有:《國務院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金融業經營者集中申報營業額計算辦法》、《經營者集中申報辦法》、《經營者集中審查辦法》、《關于實施經營者集中資產或業務剝離的暫行規定》等。此外,為了指導經營者集中申報前的商談和具體申報工作,商務部還制定了《經營者集中商談規則》、《經營者集中反壟斷申報流程圖》、《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的指導意見》和《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文件資料的指導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對經營者集中申報的一些重要環節進行細化和指引,便利當事人進行經營者集中申報。
在反壟斷基礎性法律之外制定具體的合并指南是目前世界各國的通行作法,而考慮到橫向合并與非橫向合并的經濟原理以及導致的競爭效果存在很大的不同,目前各國的趨勢一般都是制定單獨的橫向合并指南。就我國制定橫向合并指南的必要性與意義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認識。
首先,制定橫向合并指南是我國反壟斷法律制度完善的要求。《反壟斷法》的頒布不是我國反壟斷立法的結束,而是剛剛走完的第一步[19]。我國在《反壟斷法》之外積極出臺了系列法規、規章與規范性文件,但橫向合并反壟斷控制的制度體系仍不完善,也不統一,且主要局限于程序性規定。我國需要對這方面的制度設計盡快予以整合完善,確保合并反壟斷控制這一高度專業的工作能夠有效開展。
其次,制定橫向合并指南是規范與促進執法行為的要求。只有通過完善干預權的立法,將干預權行使的步驟、次序、方法系統性地納入規范的渠道,進行具體、完備、透明的操作,才能在根本上防止干預權的濫用[20]。我國《反壟斷法》剛實施不久,執法部門的經驗積累并不充分,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制度的明確性、統一性與穩定性的要求就更高。通過指南來確定合并審查的具體分析框架,有利于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的統一與高效,同時也可以提高執法透明度,避免執法權的濫用。
再次,制定橫向合并指南有利于增進市場交易預期、促進市場發展。合并指南的制定可以讓包括企業在內的社會各界了解執法部門對市場上合并交易的態度,從而在交易中可以進行相應調適,提高合并交易的預期,節約交易成本。
最后,制定橫向合并指南有利于市場競爭文化的培育。我國仍處于經濟轉軌期,《反壟斷法》所體現的市場自由競爭文化在我國仍然不足,《反壟斷法》執法初期合并指南所承載的競爭文化培育功能不容忽視。競爭文化的宣傳、教育,可以凝聚共識,化解分歧,減少反壟斷法的施行成本[21]。指南通過對具體合并反壟斷控制規則的明確,讓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合并控制機理,可以促進包括企業、消費者在內的各種主體自由競爭意識的生成與深化。
(二)合理把握橫向合并指南的內容
研究制定橫向合并指南首先需要對指南的內容有個整體把握,美國《橫向合并指南》多年發展所形成的制度體系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筆者將合并反壟斷控制制度歸納為三大子制度群,即“反競爭效果認定制度群”、“反競爭效果抗辯制度群”和“反競爭效果補救制度群”。這種歸納實質上關聯于合并反壟斷控制的基本原理,合并作為一種利弊兼具的經濟現象,對其理智處理需要關注規模經濟與市場勢力效果,進行相應的權衡也就不可避免[22],合并反壟斷控制就是在合并導致的積極效果與消極效果之間作取舍。“反競爭效果認定制度群”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通過制度設計來甄別一項合并可能給市場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由相關市場界定制度、市場集中度測定制度、單邊效應判定制度、協同效應判定制度以及這些實體分析所關聯的證據制度和諸如ssnip與hhi等經濟分析方法和定量指標所構成。“反競爭效果抗辯制度群”則是判定是否存在特定因素抑制合并反競爭效果或者使得容忍反競爭效果具有正當性與合理性,主要由市場進入抗辯、效率抗辯以及破產抗辯等制度及相關的證據制度和經濟分析方法與定量指標所構成。“反競爭效果補救制度群”則是在維護市場有效競爭與促進企業合理發展之間獲得平衡,通過對特定合并交易附加條件來確保在合并順利進行的同時不會產生嚴重的反競爭效果,由資產剝離等結構性救濟制度與知識產權許可等非結構性救濟制度、相關的證據制度、經濟分析方法與定量指標所構成。這三大子制度群構成了合并反壟斷控制的基本圖景,可以認為,合并反壟斷控制主要就是圍繞著合并可能導致的反競爭效果的判定—抗辯—救濟三個核心環節來展開。
“反競爭效果補救制度群”,即合并救濟
“合并救濟”源于英文“merger remedy”的中文翻譯,也可譯為“合并補救”、“并購救濟”,“merger remedy”一詞為國外理論與實務界的主流用法,我國《反壟斷法》中使用的概念是“經營者集中附條件”。制度,是否納入合并指南,該問題在美國《橫向合并指南》最新修訂過程中也曾討論過,主流意見認為合并救濟措施的靈活性可能會影響指南的穩定性,因此合并救濟不適合納入指南,最終出臺的新指南也維持了這種思路,這實際上也是目前美、歐的一致作法。
美國有關合并救濟的主要文件是2003年ftc的《合并救濟協商聲明》(statement of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s bureau of competition on negotiating merger remedies)和2004年doj的《合并救濟指南》(antitrust division policy guide to merger remedies),歐盟是2001年歐委會并于2008年修訂的《合并救濟通知》(commission notice on remedies acceptable under the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139/2004 and under 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 802/2004)。
筆者認為,合并救濟措施的靈活性是相對的,這并不影響將其納入合并指南,相反,包含合并救濟制度的后合并指南在內容上會更完善,整個合并反壟斷控制機理也表達得更為清晰與連貫。就我國橫向合并指南的制定而言,將合并救濟制度納入指南應作為可能的方案之一。因此,筆者主張我國橫向合并指南的內容設置主要圍繞“反競爭效果認定制度群”、“反競爭效果抗辯制度群”和“反競爭效果補救制度群”三方面展開。就目前而言,我國這三方面的制度建設都不完善,特別是后兩個方面的制度建設更是不足。考慮到各方面的條件,短期內我國可以分步驟就三大制度群暫時逐步出臺指南或者分別出臺指南,長遠而言,則可以考慮出臺涵蓋這三方面制度群的大而全的統合性橫向合并指南。
(三)平衡合并審查制度的確定性與靈活性
如前所述,美國《橫向合并指南》此次修訂的突出特點之一是合并審查的制度框架更為靈活,打破了舊指南確定的“五步分析法”,甚至連市場界定這一合并審查傳統起點的重要性也被大大降低,這一最新發展趨勢提醒我們,要關注合并審查制度的確定性與靈活性的平衡。合并審查制度的靈活性實質上主要源于合并導致的經濟效果的復雜性,美國《橫向合并指南》每次修訂的不斷“去結構化”主要就是基于對合并經濟效果之認識的不斷深化與革新。
靈活的合并審查制度框架可能更為科學合理,但也對執法部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合并反壟斷審查應以制度的確定性為原則,個案中的靈活性為例外。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首先,目前我國執法機構及市場主體的相關經驗與專業知識仍然不足,人員素質還不足以去適用一套太過靈活的合并審查制度。其次,我國也缺乏足夠的執法經驗去建構一套科學合理的靈活分析框架。美國新指南的靈活分析框架建立在多年的執法經驗上,而我國仍處于反壟斷執法的初級階段,還沒有獲得足夠的實證經驗積累去建構一套符合我國市場特點的靈活性制度體系。再次,我國合并反壟斷審查的經濟學理論支持也不充分,特別是針對我國特定經濟轉軌期及產業特點而開展的合并反壟斷經濟學研究仍然不足,這使得現階段我國對于采取更為靈活的合并審查框架更應該慎重。最后,合并審查的可預期性在反壟斷執法初期非常關鍵,不應盲目追求制度的靈活性而影響制度的可預期性。反壟斷執法初期,合并審查更大的確定性對于執法部門與市場而言都非常必要,一套相對穩定與明確的制度框架有利于節約各方成本,也對市場競爭文化的培育具有積極意義。
在把握合并審查制度確定性的基礎上,我們也應該對制度的必要靈活性給予足夠的重視,這要求我們在特定案件中也應保留一定的靈活性,而不能完全拘泥于形式化的分析路徑。筆者認為,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四方面來把握合并審查中制度穩定性與靈活性的平衡:首先,一般案件的分析應遵循相對穩定而明確的分析框架,這套分析框架主要圍繞相關市場界定、市場集中度測定、反競爭效果判定、市場進入與效率等反競爭效果抗辯因素的考量以及合并救濟等環節展開。其次,允許執法部門在特定案件中打破常規分析框架進行審查,比如避開市場界定而采納特定的直接證據類型。再次,執法部門在內部必須建立一套嚴格的內控機制來確保非常規分析的合理性與可靠性,如建立非常規案件的內部復審制度。最后,通過外部輔助機制進一步確保非常規分析機制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比如,在非常規分析案件中引入專家證言、強化這類案件審理中對競爭者、消費者、社會團體等第三方主體的咨詢以及社會聽證等。
(四)加強合并審查中法學與經濟學的融合
反壟斷法與經濟學理論的聯系非常密切,反壟斷法自誕生以來就將經濟學,尤其是微觀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23]。近幾十年以
來,經濟學對反壟斷法的作用更是越來越大。波斯納法官甚至指出,當今在反壟斷問題上,經濟學方法之外的其他各種視角已經基本上銷聲匿跡[24]。目前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地區的反壟斷法發展更是呈現出法學與經濟學加速融合的趨勢,包括倚重數學工具的計量經濟學也都在美、歐反壟斷立法與執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合并反壟斷審查的實質是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合并作為企業成長的一種重要途徑可以帶來規模效應,但合并在帶來效率增進等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容易導致反競爭效果,如橫向合并就容易導致企業間的協同或者單邊限制競爭行為。但是,要具體對合并可能導致的經濟效果進行利弊分析并作出定性判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需要結合各類市場數據進行定量分析,這就需要運用各種經濟學理論以及相應的模型對個案進行具體分析[25]。因此,對企業合并這種經濟現象進行反壟斷審查時,我們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經濟分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倚重經濟分析,這就要求在合并反壟斷審查過程中,將法學與經濟學進行高度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通過經濟學的定量分析來支持法學的定性判斷。
合并審查中法學與經濟學的融合主要可以體現在合并審查規則中經濟學理論的融入、執法人員經濟學基本素質的提高以及執法工作機制中法學與經濟學分析的協調三個方面。首先,合并審查規則中經濟學理論的融入。這包括合并審查規則對合并關聯的經濟學原理以及特定經濟分析方法的吸收以及量化指標的確立。比如市場界定中的替代性理論、合并競爭效果的單邊效應理論與協同效應理論,以及ssnip法、臨界損失分析法、upp測試法和hhi門檻等,這些都是合并審查規則中經濟學理論融合的例證。需要強調的是,我國應加強針對自身市場特點的反壟斷經濟學研究,特別是諸如市場份額與市場集中度的量化指標不能簡單地借鑒國外的數值,必須結合我國的特殊市場條件進行測算,這樣才能確保我國合并審查制度中經濟學理論融入的科學性。
其次,執法人員經濟學基本素質的提高。由于我國的法學教育體制,許多執法人員的專業知識背景單一,缺乏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基礎。就反壟斷執法而言,我國必須重視執法人員必要經濟學知識的培訓,因為這對于理解反壟斷規則以及更好地執行規則都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執法部門應考慮建立常態化的執法人員經濟學培訓機制,從而提高反壟斷執法人員經濟分析與理解的能力。
最后,執法工作機制中法學與經濟學分析的協調。由于合并審查的經濟分析專業性非常高,因此執法人員適當的經濟學培訓并不能替代專業性的經濟分析工作,美、歐等發達國家、地區的反壟斷執法部門都有一套成熟的法學專家與經濟學專家分工合作機制。我國商務部反壟斷局已經建立了專門的經濟分析部門,但規模仍然有限,下一步如何加強合并審查中的經濟分析力量,并形成科學的法學、經濟學分工合作機制,是我國執法部門需要重視的問題。
(五)建立合并案件跟訪制度
合并案件跟訪制度是指對于審結的案件(包括無條件通過、附條件通過以及禁止)中具有典型特色或重大影響的案件,執法部門內部建立一套對這些案件的市場反應進行后續跟蹤回訪與分析總結的制度。對以往案件的跟蹤與研究實際上也是國際經驗,美國、歐盟都會基于對以往案件的分析,就合并反壟斷審查相關研究報告。
建立合并案件跟訪制度的積極意義可以體現在下述幾方面:首先,案件跟訪有利于及時總結執法經驗,可以加快我國執法經驗的成熟,并為制度的完善與執法的優化積累實證信息。其次,通過案件跟訪可以基于個案來檢驗制度的科學性以及執法的合理性。由于我國缺乏充分的反壟斷實證經驗,制度的建設主要還是靠借鑒域外經驗,制度的本土融合性并未歷經充分的驗證,因此反壟斷執法初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試錯”性質。在這種背景下,通過案件跟訪來盡量減少“試錯”的代價便具有積極的意義。最后,案件跟訪制度也有助于加深對我國市場競爭特性的深入認識。我國處于經濟轉軌期,特殊的經濟體制與產業格局必然對市場競爭帶來一定的影響。通過案件跟訪制度來考察合并當事人的市場行為以及市場競爭格局的真實反應,這無疑也有助于加深對我國市場競爭特性的認識,而諸如市場集中度等定量指標的設置也可以通過這一過程進行檢驗與測試。
合并案件跟訪制度的建構可以從案件跟訪的途徑與原則以及跟訪所獲信息的處理與利用兩大方面來把握。首先,案件跟訪的途徑與原則。目前我國執法資源有限,案件跟訪應盡量通過低成本的途徑來進行,并且以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為原則。比如,開通特定的執法信息跟蹤網絡平臺,就合并案件的后續市場反應向社會提供信息傳導平臺。此外,還可考慮對特定案件涉及的經營者、競爭者、行業協會、社會團體、消費者代表等定期召開座談會、進行電話或郵件回訪與溝通。其次,跟訪所獲信息的處理與利用。執法部門可以在內部建立審結案件數據庫,并可以有意識地分產業進行案件跟訪與數據庫建設,盡量把握不同產業的特性。執法部門還可考慮定期對案件跟訪獲得的信息組織專家進行分析研究,為下一步的制度完善與執法改進提供有益的支撐與幫助。
參考文獻:
[1]rudolph j. r. peritz. competition policy in america: history, rhetoric, law[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232.
[2]franois lévêque, howard shelanski. merger remedies in american and european union competition law[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2003:13-47.
[3]邁克爾•d•溫斯頓.反壟斷經濟學前沿[m].張嫚,等,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58
[4]phillip areeda, louis kaplow, aaron edlin. antitrust analysis: problems, text, and cases[m].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2004:717.
[5]antonio cucinotta, roberto pardolesi, roger van den bergh. post-chicago developments in antitrust law[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2002:68
[6]杰伊•皮爾•喬伊.反壟斷研究新進展:理論與證據[m].張嫚,等,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