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學校辦學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05-04 13:09: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技工學校辦學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技工學校辦學管理制度

篇1

    根據我局京勞培發(1996)94號《關于對北京市技工學校進行調整的意見》精神,各局、總公司(集團公司)對所屬技校進行了調整。為落實調整方案,加強對技工學校的管理,決定在我市行政區域內實行技工學校登記注冊制度。現將《北京市技工學校登記注冊辦法》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附件:北京市技工學校登記注冊辦法

    為加強技工學校管理,規范學校行為,決定在我市實行技工學校登記注冊制度。

    一、登記注冊對象

    自1978年以來由教育部門劃歸市勞動局綜合管理的技工學校;

    經市勞動局正式批準或由市勞動局報經市政府批準建立的技工學校;

    具有技工學校性質的培訓中心;

    征得主管部委同意,參加我市登記注冊的中央部委在京技工學校。

    二、登記注冊的基本要求

    市屬技工學校的主管部門應根據市勞動局京勞培發(1996)94號《關于對北京市技工學校進行調整的意見》,對所屬技校進行調整、整頓,確定參加登記注冊的學校。

    申報登記注冊的技工學校,應具有與辦學規模相適應的校舍、師資、生產實習場所、體育活動場地及其他基礎設施;應有經主管部門任命或聘任的校長;應有固定的經費來源渠道;應有較為完善的學校管理制度。

    凡連續三年不招生且基本不承擔企業工人培訓的、有名無實、達不到技校基本辦學條件的,經調整、整頓予以撤消或撤校改班的技工學校,不在登記注冊范圍。

    限期整改的技工學校,合格后方可辦理登記注冊手續。

    三、登記注冊程序

    1.學校詳細填寫《北京市技工學校登記表》。

    2.主管部門對本系統技校所填登記表進行審核,無誤后簽章報送市勞動局。

    3.市勞動局對申報登記的學校進行復檢,對認定合格的技工學校頒發《北京市技工學校登記證》(以下簡稱《登記證》)及副本。

    4.學校每兩年持登記證副本到市勞動局辦理注冊手續(具體時間屆時通知)。

    5.1996年申報登記注冊工作于1997年1月至2月底以前進行,各校填寫的《北京市技工學校登記表》由主管部門審核簽章后于2月底以前報市勞動局。

    四、《登記證》的使用1.《北京市技工學校登記證》是我市行政區域內技工學校辦學的資歷憑證。

    2.取得《登記證》的技工學校可在規定范圍和專業設置內從事有關教學及業務活動。

    3.取得《登記證》的技工學校可在登記的專業范圍內面向社會開展中級及以下的技術等級培訓。

    4.取得《登記證》的技工學校可憑證辦理校辦企業的認證及年檢工作。

篇2

(1)圍繞本地區優勢產業發展,做強學校相關專業。即墨市的先進制造業比較發達,是市委、市政府重點扶持的優勢產業,尤其是2014年一汽大眾華東基地落戶即墨市,將帶動建成一個千億級的汽車產業新城,用工將達到4萬余人,其中需求各類高級技能人才1萬余人。即墨市高級技工學校搶抓機遇,確立了“立足汽車行業、服務汽車產業、培養汽車人才”的發展方向,全力做強汽車制造相關專業,按照“校企合作、工學一體”模式,培養一汽企業需要的專業技能人才。 

(2)堅持互惠共贏的原則,積極搞好校企合作。學校在推進“校企合作、工學一體”模式過程中注重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和形式,兼顧企業利益,提高企業參與學生培養的積極性。如,青島某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是一汽大眾重要配套企業。2016年,學校主動與企業聯系,選拔30名優秀學生到該公司長春總部學習,按照“校企合作、工學一體”模式培養公司需要的技能人才,經過一年學習,這批學生表現優秀,成為公司的第一批技術骨干。 

(3)改革人才培養方法,提高“校企合作、工學一體”的效能。“校企合作、工學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企業需求的適應性技能人才。為保證“校企合作、工學一體”模式順利實施,積極創新教師管理方法,加大學校與企業之間人員的互聘共用、雙向掛職鍛煉工作力度,讓企業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和技術,讓學校老師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學生,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4)加強制度建設,促進“校企合作、工學一體”工作規范化。科學規范的制度是保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把教學場地由學校轉移到企業后,很多教學要素發生了改變,需要有健全有效的制度進一步規范教學和學習活動。學校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了《學生校外實習管理辦法》《校外實習指導教師工作職責》等管理制度,要求學校教師、學生、企業及企業師傅必須按照制度行事。 

2.推進“校企合作、工學一體”培養模式存在的困難 

(1)學校作為實施“校企合作、工學一體”培養模式的主體,力量比較薄弱,在具體工作過程中,處理和協調各種問題的難度比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企合作、工學一體”工作的深入開展。 

(2)一些企業認為與學校合作培養學生耗費人力、物力、財力,企業得不償失,合作積極性不高;一些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在與學校合作過程中,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來使用,不按照學校制訂的教學計劃和方法來培養學生,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提高技能。 

(3)學生到企業實習安全隱患多,管理難度大,學校壓力大,這些困難時刻困擾著學校管理者,考驗著學校管理者的智慧。 

3.推進“校企合作、工學一體”培養模式的保障措施 

首先,堅持政府統籌,協調推進。要充分發揮政府統籌協調作用,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系統規劃“校企合作、工學一體”工作。其次,堅持合作共贏,職責共擔。要堅持校企雙主體育人、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教學,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和職業院校學生雙重身份,簽好學生與企業、學校與企業兩個合同,形成學校和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切實提高生產、服務一線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最后,堅持創新思維,完善制度。根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和教材、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開展教學研究等,真正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 

總之,即墨市高級技工學校在實施“校企合作、工學一體”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緊緊圍繞“培養優秀技能人才,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工作目標,立足學校和企業實際,積極創新制度和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學校辦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示范校;建設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1-0085-02

由于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過程是一個系統化、科學化的工程,不僅需要中等職業學校能夠創新教學模式、學校辦學模式等內容,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能夠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完善內部的管理等,所以中等職業學校需要明確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的目標,增強教學的質量,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改革發展模式。

一、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目標

由于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斷的提高,要求人才在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還應當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應當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有針對性地實施職業知識與職業技能教育,堅持培養出能夠適應專業崗位的技術型人才,不斷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朝向現代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近幾年,我國不斷加強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出臺了《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等文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在建設中,需要秉持“三個代表”重要指導思想,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立足于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中等職業學校的素質教育,著力于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加強教育體制的創新,突出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特色。與此同時,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應當以實現學校的改革和創新為根本目標,建設出一批具有較高教育辦學水平的中等職業學校,促進中等職業學校辦學的現代化、規范化和信息化,使示范校成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示范,充分發揮出引領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帶動其他的中等職業學校創新和發展,不斷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辦學的質量。

二、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內容

(一)立項申報具體內容

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是具有較高社會評價,辦學成績非常突出,有著鮮明的辦學特色,并且在中等職業學校發展和建設中起著示范作用的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通常在實施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工作之前,必須要深入地了解上級下發的相關文件,擴大示范校相關宣傳,使全體教職工都能夠了解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的意義,建立相應的建設領導小組,制定示范校建設的各項制度,保證各項制度的順利實施,還需要成立示范校申報的領導小組,詳細規劃出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再將《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申報書》填寫完整,確認示范校建設的具體方案,最后提出申報、立項。中等職業學校在立項時,需要根據上級的要求深化學校項目建設的實施方案,開展專家論證會確定項目建設的可行性,然后將制定好的學校建設方案和任務書呈交給上級相關部門,待批復后再開始實施各項項目。

(二)完成建設的任務

中等職業學校在立項申報完成后,需要依照預先規劃好的實施方案和建設計劃進行具體的項目工作實施,從而保證能夠順利地完成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的任務。

(三)進行具體的驗收

在中等職業學校完成所有的建設項目后,各部門應當按照制定的項目建設實施方案進行檢查并加以完善,再將項目建設的總結報告呈報給上級的有關部門,再由相關上級部門進行具體的驗收。

三、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機制

(一)明確示范校建設意義

中等職業學校需要明確示范校建設的意義,不斷完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機制,堅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重點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提高學生技能實訓的效果。例如:陜西省從開始進行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的工作以后,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并結合了各中等職業學校的實際發展情況,順利地開展了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立項建設工作,通過明確示范校建設的意義,使陜西省各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教育的質量以及辦學的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創新示范校建設機制

中等職業院校應當加強和政府、企業之間的聯系,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校企辦學研究,創新示范校建設機制,不斷推動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的建設,同時可以豐富學校項目建設經驗交流的渠道,通過組織專家對學校建設項目進行探討、聘請相關專家開展相關培訓、實施示范校相關立項課題的研究等活動,增強全體教職工對示范校建設的認識,促使中等職業院校管理機制能夠不斷完善,從而保證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工作的有序進行。例如:陜西省各中等職業院校在示范校建設中不斷增強了學校、企業和政府之間的聯系,實現了校企之間的緊密合作,同時陜西省還聘請了大量的教育科研機構的專家、行業企業的代表等,積極開展學校各項目工作的標準制定、政策研究等活動,從而完善了陜西省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機制,保證示范校建設工作符合相關技術規范,大大提高了示范校建設的質量。

(三)加強示范校工作管理

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在建設中還需要不斷加強示范校相關工作的管理,明確示范校建設領導隊伍的職責,將相關責任落實到個人,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督和管理制度,通過實行管理責任制和績效考核制,加強對示范校建設過程的監管,嚴格按照制定的示范校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和項目的任務書開展各項工作,保證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的效率和質量,及時對示范校各項工作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控制示范校建設的成本,避免出現資源的浪費。

(四)借鑒其他院校建設經驗

加強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需要借鑒其他院校建設的經驗,深化人才培養的模式,提高辦學的質量,完善教學和評價的模式,將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作為主要的建設發展目標,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發展,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滿足企業崗位用人和現代化社會建設的要求,同時還應當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優化和整合學校的相關資源,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

結語:

完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機制,需要各示范校明確建設的意義,堅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創新示范校建設機制,明確示范校建設領導小組的職責,將相關責任落實到個人,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督和管理制度,借鑒其他院校建設的經驗,深化人才培養的模式,提高辦學的質量,完善教學和評價的模式,從而進一步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充分發揮出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邵國成.基于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考、實踐與傳播――以紹興中專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4,(02).

[2]徐桂庭.銳意進取謀跨越破繭成蝶展翅飛――廣西紡織工業學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紀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0).

[3]王平,王洪義,沈軍生,葛中新.理清建設思路加強校企合作建設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J].衛生職業教育,2014,(08).

Analyses the N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Mechanism

YANG Xu,ZHANG Fu-kuan

(Shaanxi Construction Technician institute,XiAn,Shaanxi 710000,China)

篇4

關鍵詞:思想政治 技工院校 人力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8-227-02

技工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地,是知識、技能的密集之地。人力資源作為第一資源,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也是技工院校發展的核心要素。技工院校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了學校生存和發展,加強技工院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提高技工院校人力資源管理的效果,是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基礎和前提,是技工院校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技工院校人力資源管理效果的重要性

1.知識經濟對技工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挑戰。當前,整個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以知識為第一要素,其它要素都以知識為基礎。技工院校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對智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知識與技術,才能在競爭中長足發展。技工院校教師作為知識和職業技能的研究者、開發者、傳播者的角色得不斷的強化,是知識資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逐步成為了技工院校各要素的核心。知識經濟的本質就是人力資源經濟,它必將對技工院校的人力資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2.市場經濟對技工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挑戰。當前的教育體制改革讓學校更多的地面向了市場,接受市場的考驗和調節。學校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技工院校的發展取決于其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但由于傳統所限,目前在技工院校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在管理觀念方面很大程度上仍沿襲傳統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仍以事務性工作為中心。這使得學校的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教師的積極性沒有真正的激發,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從而制約了技工院校的發展。

3.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對技工院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挑戰。由于教育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了管理模式的復雜化,導致考核評估的艱巨性。一是專職教師、教輔人員、行政人員等各類人員的工作對象、方式、手段是不同的,人員崗位職責很難落實,導致崗位責任制的實施受到制約和影響;二是有的崗位工作難以量化,考核指標難以做到科學和易于操作。特別是像教師這一職業,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積極性。具體的考核量化指標無法完全對教師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

二、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

人力資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協調人與人、人與事的關系,尋求人與崗位的最佳配合,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潛能,提高工作能效。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總書記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從本質上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相同之處,都強調以人為本,都提出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兩者的目標基本一致的。但兩者也有一定的區別,人力資源管理側重人的行為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側重解決人的思想、觀念、政治立場問題。而人的行為是受思想認識支配和左右的,這也就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決定性作用。

1.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促進、互相滲透、互為補充的。在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中,通過對思想認識、工作態度、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教育,把人的積極性、創造性、責任心和潛能充分調動起來,這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的落腳點和出發點。

2.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證。思想政治工作在發現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在人力資源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特殊作用,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效果,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發展方向。

3.人力資源管理注重制度的約束和重視政策導向的作用,通過執行政策和制度,可以控制某些思想問題,但是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執行受諸多因素影響。人的思想認識問題不是一個好的制度就能解決的,人力資源工作與教職員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只管不教,有時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制造新的問題。因此人力資源工作的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推行,依賴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配合。

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技工院校人力資源管理效果

1.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效果的關鍵。技工院校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有人力資源調配、考核晉升、工資福利、職稱評聘等工作,這些工作關系到每個教職工的切身利益,有些政策、措施難免會與部分教職工的短期利益產生沖突,如果處理不當,必定會造成群眾抵觸、舉步艱難、停滯不前,甚至出現混亂的局面,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成效。所以,在技工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證人力資源管理成效的關鍵。通過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把剛性約束和柔性導向有機結合,把管人、管事、管思想三者有機結合,一方面堅決落實尊重人、鞭策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的原則,調動人的積極性,開發人的潛能,另一方面,引導教職員工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擺正位置,自覺支持和維護學校的工作,把個人利益同國家、學校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共進退。

2.思想政治工作能夠更新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理念。理念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方向,它決定著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成效。在當今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人既有較高的物質文明需求,又有較高的精神文明需求。尤其技工院校教職工作為知識工作者,高層次的需求占主導地位,最大的追求往往是自身價值的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只見事不見人”、“忽視人的個性發展”的傳統人力資源管理思想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工作的需要,教職工工作積極性不高的原因有多種,但傳統思想指導下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以尊重教職工的行為主體性,推進教職工個性需要的滿足,促進教職工自身價值的實現為目的理念已經成為技工院校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的核心內容。

3.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力資源生產效率的內在動力。任何工作歸根到底都是要靠人去完成的,能否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對于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幫助教職工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有利于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責任心,保證教職工自覺投身教育事業,為提高辦學效益做貢獻。實踐經驗已經證明,只有充分激發全體教職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學校充滿活力和生機。

4.思想政治工作是推進技工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精神動力。近年來,各技工院校為了調動和激發教師的積極性,紛紛進行了相應的分配制度改革,實行績效工資制度,拉開了分配檔次,待遇與其所付出的勞動相掛鉤。這對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物質激勵是基礎,精神激勵是根本。技工院校的教職工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占據主導地位,他們為了自身價值的實現,為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追求自己的事業成功,可以放棄物質上的利益。因此,在進行物質激勵的同時,要重視精神激勵和思想政治工作,以相互促進,強化效果。

5.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動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保證。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必然會帶來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不僅他們有抵觸情緒,領導干部中也會有畏難情緒。引發的矛盾和思想問題相對集中多,教職工心里壓力、思想矛盾、思想問題比較突出,只有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細致的做好教職工的思想工作,消除疑慮,緩解壓力,化解教職工中存在的思想矛盾和思想問題,職工的思想,引導教職工認識到人事制度改革對增強學校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的重要性,認識到人事改革對技工院校發展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技工院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總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我們要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為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不斷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效果。從而增強技工院校的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最終達到提升技工院校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古青.淺議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及對策.江蘇高教,2004(5)

2.樊艷峰.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5)

3.林絢暉,徐曉鋒.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現代管理科學,2005(8)

4.程德俊,趙峪明.資源基礎理論視角下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科研管理,2004(9)

篇5

一、德國職業教育特色

1.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的教育體系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進修教育四大類。職業教育可分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各個層次之間以及與普通教育之間可以交叉和互通,形成“H”形的結構網絡。德國的教育體系,確保絕大部分青少年能夠接受到至少一項職業教育培訓,掌握一門技術,被企業雇傭,同時又能給有志于繼續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2.依法治教的法律保障

德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完備。有《職業教育法》《企業基本法》《青年勞動保護法》《培訓員資格條例》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職業教育在學校名稱、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學制長短、辦學條件、經費來源、校長任命、教師資格、教師進修、考試辦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同時還設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在內的職業教育實施監督體系,使職業教育真正做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違法必究,促進了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發展。例如,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受政府的嚴格控制,學校不能自設專業和培訓項目;學校既不需要為生源發愁,也不需要為學生就業去企業“推銷”,因為當地法律法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制度。

3.學以致用的“雙元制”辦學模式

以職業學校和企業為并列培訓主體的“雙元制”體制,是職業教育的通用體制。“雙元制”的核心是政府主導下的校企合作辦學,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制度,其實質是“校企結合,以企業為主;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培訓為主”。學生高中畢業后先到企業應聘,與企業簽訂勞動和培訓協議后被安排到職業學校學習,在職業學校的第一年主要接受職業基礎教育,后兩年是專業技能培訓,每周在學校3天接受理論教育,2天到企業接受實踐教育。政府高度重視中職教育的發展,通過法律來確保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規范企業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4.寓教于樂的項目教學法

德國項目教學法的特點是,課程設置打破學科本位,以企業崗位工作任務確定課程內容,技能訓練以企業崗位能力為目標,教師將授課內容寓于項目中,輔助和引導學生實施和完成項目。學生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學生完成這一項目,教師也完成了教學內容。項目教學法通過小組內及小組間的充分交流、討論、決策等,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5.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進門難、要求嚴、待遇高是德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特點,職業學校的教師最低學歷為大學本科,再經2年職業實習并兼修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考取教師資格證,方可向教育部門提出成為簽約教師的申請,獲批后到學校任教2年,2年試用期結束后再通過國家考試,合格者才能正式被錄用,政府終身雇傭。

被正式錄用的教師終身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年薪遠高于德國國民平均收入,與高校助教基本相同,因此教師成為德國人高度認可和向往的職業。

6.教考分離的結業考試模式

學校按照教學大綱組織教學,但學生的結業考試是按照全國統一要求在統一時間內進行的。考試內容分理論考試和操作技能考核兩部分,考試的組織者是第三方機構考試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包括企業雇主與雇員的代表及職業學校的教師。學生考試合格,經考試委員會審核同意后頒發結業證書,如果考試不合格,學生就不能從事所學行業的工作,需來年再參加考試。這種“寬進嚴出”的制度,確保了教學質量。

二、對焦作市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

1.規范管理

一是規范專業設置。目前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處于無序競爭狀態,雖然競爭可以促進學校發展,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專業設置沒有任何制約,導致一些學校為生源,在一無師資二無設備的情況下,盲目開設新專業,何談質量。故政府主管部門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不同學校的辦學實力,合理布局專業設置,特別是對學校新開設的專業要設定門檻,促使學校辦好自己的專業,做強自己的專業,而不是盲目去搶市場、搶生源,置教學質量于不顧。二是撤并一些弱小學校。近幾年來,中職學校招生越來越困難,招生工作、招生任務已經成為校領導及全體教職工的中心工作。招生大戰越演越烈,招生獎勵越發越高,這說明資源過剩,但并不是高水平的資源過剩,而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過剩,浪費了國家的人力、財力、物力。因此應撤并一些弱小學校,做強優質學校,從根本上解決招生困難。三是規范辦學水平評估。目前各中職學校的主管部門不同,對辦學質量的評估標準也不同。

2.完善教師引入機制

目前,我國職業學校教師的引進沒有一套成熟的體系,各地方法不同。就焦作市而言,主要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即理論考試加面試,通過這種方法引進的教師只能勝任理論教學,不能勝任實訓教學,而職業學校的教學重點是實訓教學,這也與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的辦學水平和方向有關。建議改革這種簡單通用的教師招聘方式,建立一套適合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的師資引進渠道,如考試形式可改為理論加實操,個人經歷要求必須有兩年以上的企業實踐等。

3.改革教學模式,逐步推進項目教學法

焦作市中職學校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傳統的方式,即重視理論的系統性,為講理論而講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表現為盲目學理論,效果差。雖然近些年教育部在推行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微課、翻轉課堂等等,但這些方法只是改變了傳統課堂知識傳播方法,并沒有從課程結構上產生改變。德國的工學結合項目教學法非常適合中職學校,這種方式相對傳統教學是一種顛覆,但在目前推行難度很大。

4.加大師資培訓力度

篇6

[關鍵詞]高等職業學校 章程 規章制度 現代大學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5-0173-03

[作者簡介]魏影,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職業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吉林長春130013)

制定學校章程是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需要。它有利于落實學校的辦學自,是構建現代學校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需要,是社會及教育部門對學校評價的需要。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盡快制定和完善學校章程,將學校重大的、基本的問題明確和穩定下來,從而為實現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大學制度的改革與規范問題,越來越受到高等學校及主管部門的重視。在2007年教育部法制辦公室對全國高校章程建設的整體情況進行的調查中,有563所高校報送了章程或章程草案。2010年7月29日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現代大學制度改革試點是極其重要的內容,《綱要》第十三章專門針對“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作了規定,其第40條明確要求“加強章程建設,各類高校應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規定管理學校”。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點指出:“要《高等學校章程制定辦法》,保障高校辦學自,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開始了制定章程的思考或探索,但思路、想法不盡統一。因此,必須全面推進我國大學章程建設,不斷提高大學章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盡快改變許多大學“無章辦學”的現狀,早日形成政府依法按章程管理學校,學校依法按章程自主辦學的良好局面。

二、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實踐和創新

(一)問題的提出

2000年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一汽集團)深化企業改革,著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把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第一汽車集團公司高級技工學校、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職業中學合并,組建成立了“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教育培訓中心”。從此,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事實上成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計)盈虧的學校。

2009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28所高職示范院校之一。近年來,學校不斷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的辦學理念,成為我國培養汽車產業的人才和提升從業人員素質的主力軍。學校依托“五大中心”,即汽車人才創業孵化中心、汽車應用技術開發中心、汽車現代營銷服務中心、汽車信息智能傳播中心、汽車文化產業輻射中心,滿足汽車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發揮職業教育、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四大功能,不斷優化和調整專業結構,培養汽車產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我國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服務。

隨著形勢的發展,學校迫切需要完善的章程作為制度保障,依托章程,繼續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開放式、高水平、國際化的高技能汽車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全國汽車技術人才的培訓基地。

(二)學校管理創新的實踐

1.制定學校章程的原則

學校明確規定,制定和完善學校章程,必須遵守三項原則:一是合法性原則。學校章程必須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及規章的規定,不得與有關法規相抵觸,也不能超越法律、法規以及授權的職權范圍。《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制定章程應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憲法、法律法規為依據,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規律,推進高等學校科學發展;應當促進改革創新,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任務,依法完善內部法人治理結構,體現和保護學校改革創新的成功經驗與制度成果;應當著重完善學校自主管理、自我約束的體制、機制,反映學校的辦學特色。二是基礎性原則。《辦法》中規定,章程是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高等學校應當以章程為依據,制定內部管理制度及規范性文件、實施辦學和管理活動、開展社會合作。學校章程只對學校重大的、基本的問題做出原則規定,而對于學校某一方面的工作以及許多具體問題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做出具體規定,而對于具體的、局部性問題,可以通過制定具體的規章制度加以規范。三是特色性原則。對于學校章程的修改,必須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形成本校的特色內容。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辦學特色明顯,是目前我國唯一一所以汽車命名的高等專科院校。學校圍繞汽車產業價值鏈,設置專業,建設理念先進、特色鮮明、質量上乘。為此,學校章程的制定或修改,必須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堅持特色辦學不動搖。

2.明確辦學體制

學校由一汽集團公司主辦轉變為長春市政府主辦,隸屬關系發生了變化,采用什么辦學體制是制定學校章程首先要解決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之一。

明確辦學體制,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創立一種新體制和新模式。學校創建了以“政府統籌規劃、校企資源融合、學校精益自勵”為特征的政企校聯盟合作辦學模式,這種新體制即有公辦學校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原有體制機制的活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學校的職業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的為汽車產業和吉林省、長春市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決服務汽車產業高端技術技能職業人才緊迫需求的教育資源有力支撐問題。

3.理順政府、學校、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

學校要自主運營,就要解決包括經費和辦學自兩個問題。學校的人事經費、日常教育教學經費和運營管理服務經費等由學校按照政府規定的標準進行自籌。學校擁有的辦學自,即計劃招生、專業設置、人事管理、分配制度、經費支配等,既要符合國家教育制度在學校的具體落實,也要體現學校依法享有的辦學自,更要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地方政府作為學校的主辦方,有責任對學校的財政給予支持,補貼部分公用經費,并且還要根據物價上漲情況及學生培養成本逐年遞增的情況,適時調整資金扶持比例。

作為企業方,要支持職業教育事業,與職業院校合作,共同培養高端職業人才、確定任務目標、確認培養內容、確立培養標準、配置教育資源、研發培育方法、評價培養效果,為高職院校學生量身制定職業生涯規劃。

4.規范領導體制,強化校長責任

制定大學章程,構建現代大學制度,首先要面對和回答的是黨委與行政的關系問題。《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但實踐當中普遍遇到的問題是,怎么樣在保證黨委對學校各項工作實行統一領導的同時,又能夠保證以校長為首的學校行政有效行使職權和履行職責,也就是如何才能更好協調理順黨委和行政的關系的問題。對此,學校要建立完善的內部領導體制,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行民主管理。要創造性地探討“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的實現機制,通過科學合理的責任分工保證辦學的有序,減少矛盾并激發辦學的活力。要分委和校長的工作職責,正確把握學校的發展方向。

5.完善機構設置,精益治校

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構成了一個學校的治理結構。管理體制該如何設計?是相對集權還是分權?管理重心該不該下移以及如何下移?是實行兩級還是多級管理?每一級的職權職責怎樣配置,這些問題是建構現代大學制度必須解決的問題。(1)機構設置突出扁平化管理思想。要依照扁平化管理思想,減少管理層次,擴大管理幅度。為此,學校設置了汽車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汽車營銷學院、高職部、繼續教育學院、工業中心、公共教學部等7個教學機構,還成立了教務科研處、招生就業辦、學生工作部、保衛安全部、圖書信息中心、培訓管理部、資產管理部、基建辦及后勤管理部等9個行政管理機構。教學機構和管理機構涵蓋了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各項職能,做到了機構簡化、職責清晰、運作程序明確,努力打造了一支精益、高效、專業化的教職員工隊伍。(2)管理機制融入精益思想精髓。我們在學校的管理制度建設中,引入了一汽集團推行精益生產的理念,實行企業化和市場化的經營模式,結合現代大學制度的內涵與要求,不斷創新管理機制。從學校的辦學體制、辦學模式、決策機制、治理結構、民主管理、學術體制、專業評價、社會合作等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所必備的制度要件出發,貫徹執行精益管理模式,體現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著力完善學校自主管理、自我約束的體制和機制,反映學校的辦學特色,突出對教師、學生權益、地位的確認與保護。

按照精準管理的思想,學校劃小核算單位,采取適度分權管理和資源有償使用的辦法,即把資源占用費、動能費、人工成本費等全部核定到系部,各系部在有了聘任教師的人事權、使用經費的財務權的同時,也有了成本和效益的約束。實行工資總額動態管理,即按市場價格確定教學時數、付酬標準和工資總額,并把員工的收入與其受聘崗位、完成工作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掛鉤。細分教育與培訓任務,把所有工作目標都分解到每個教職工身上,實行目標管理和末位淘汰制。通過精打細算,降低運營成本,精益求精辦學,實現辦學規模、結構、效益和質量的綜合收益,并嚴格推行任期責任制、崗位責任制、目標績效考核等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

6.成立學術委員會,實行學術治校

學校與中國一汽集團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委員會,定期研究討論職業教育的規劃和任務。校企雙方共同討論學校和專業的發展規劃,制定工作任務,學校參與企業發展規劃的制定。雙方共同組織實施職業教育任務、檢查教育質量,并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針對職業教育在發展、完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共同制定改進方案。此外,學校還根據企業實際的人才需要,實現職業教育過程管理的流程化、規范化,真正把校企融合的優化流程落到實處,實現職業教育發展的預期目標,從根本上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篇7

關鍵詞:教學;檔案管理

學校檔案管理工作是衡量學校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準,是學校各種評估工作的重要內容。它既繁雜又細致,需要我們以滿腔的熱情和科學的態度去認真完成。隨著我國技工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教學文件、材料日趨增多,再加上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因而教學檔案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 教學檔案的作用

1、教學檔案可以改變教學方法的不足,也可以將教學過程中好的方法通過教學手段加以廣泛實施,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學校是教書育人之地,教學質量如何,以及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都與教學檔案分不開的,只有吸取和提高,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3、教學檔案是評價學校教學管理工作水平、考核教師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的主要依據。

2 我校教學檔案管理的現狀

教學檔案管理工作在我校工作中有著重中之重的作用,它包含的內容較多,加之其行業辦學的特殊性,因而決定了該檔案的繁雜、重要。包括上級部門教育教學政策、法規、課程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本校制定的教學及教師規章制度、教學工作計劃、總結、教學大綱、專業設置計劃、教師任課計劃、試卷題庫、教學檢查資料、學期課程安排、生產實驗(實習)計劃、教務工作安排、教師業務檔案、各學期成績、學生學籍卡、注冊名單、上報錄取審批表、畢業鑒定表、實習報告等。建好教學檔案,其目的不僅是為了保存和管理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有價值的文件,更主要的是為學校的教學決策、教學管理及教學科研服務。學校教學管理水平的高低,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而影響學校在社會上的信譽度,如何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是學校管理工作中重中之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教學檔案。通過對教學檔案中有關內容的分析、總結,從宏觀上可以明確學校的教育發展方向。制定教學計劃,更好地安排師資,并可根據實際需要制定短期規劃和長遠規劃,特別是根據教師的教學業務材料及學生獎懲資料,可以適量調整教學任務,解除師生的思想包袱,使他們以全身心投入教與學。

學生從進入學校直至畢業,這段期間資料特別多,公路技校在進行這項工作時,根據具體情況每學期對教學及學籍管理工作材料進行了系統整理、歸類,由于工作細致,資料保存完好、齊全,因而在查閱學生資料時非常方便快捷,學生能及時地辦理畢業手續。如學生入學后按所學專業要求及時填寫學籍表二份,一份報上級審批,一份本校歸檔,且永久保存。學生畢業時需查閱的手續主要是學籍注冊情況、錄取手續和各學期成績。具體的做法是:從第一學期起,各專業班級的成績按學期裝訂,待其完成各學期課程之后,再按班級專業入檔,這樣在查閱中既方便又簡捷;錄取手續是一個 取得入學資格的標志,因而保存完好是非常重要的,按年度進行編訂,保證了學生辦理畢業手續時一查便知;畢業生名單存檔是為了對學生畢業有名可查,也是為了掌握畢業生人數而專門設置的檔案,在多次畢業生因畢業證丟失來校開具證明時,根據所存檔案查閱起來非常便捷有效。教師教案、、教研活動、授課日志、教學總結、教學大綱等按檔案管理工作要求每年9、10月教務處、學生處兼職檔案工作人員收集、整理,經學校綜合檔案室人員檢查、審核后接收歸檔。

2004年廣東省勞動廳開展全省技工學校辦學評估工作,從年初直至8月底前,我校在教學檔案原有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目錄,支持材料獨立裝訂入盒,備條目說明,督導檢查逐條情況一目了然,為順利通過督導評估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3 教學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對教學檔案的重視不夠。不少部門領導缺乏檔案工作意識,年初制定工作計劃時未能將檔案兼職人員的培訓工作列入部門計劃工作中。

2、教職工檔案意識不強。個別教師思想存在著教學資料是自己創造的,是自己的心血,怎能交到學校綜合檔案室管理的意識,致使有價值的過程性材料收集困難,應該歸檔的珍貴教學實踐和科研材料依然散失在個人手中,以至教學檔案未能及時發揮應有的作用。

3、個別兼職檔案管理人員素質不高。個別兼職檔案管理人員對教學檔案的收集、立卷、整理、保管和利用缺乏必要的業務知識和技能。

4、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深度不夠。學校雖是行業辦學,其特殊性也決定了教育工作開展的局限,在教學管理工作上未能更好、更深的開發利用教學檔案,使教學管理工作及教學質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4 切實加強教學檔案管理措施

1、領導重視,齊抓共管。領導的檔案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反映這個學校檔案管理水平。領導重視檔案工作,就能把檔案工作放到議事日程,使學校的教學檔案成為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重要力量。

2、依法治檔,制訂措施,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要搞好學校的教學檔案工作,必須依法治檔,有切實可行的措施作保證。要不斷加強對教學檔案工作的領導,主要領導應親自過問教學檔案工作,解決教學檔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促使學校教學檔案工作跟上當今新形勢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

3、加強對教學科研文件形成和積累的管理,把教學檔案工作與計劃管理、課題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密切結合起來,要做到教研材料從形成、積累、鑒定、驗收、整理、系統性、準確性等幾個環節同步。并依據教學檔案的管理制度進行督促、指導。

4、注意教學檔案的收集與管理。在教學檔案管理工作中,要制定明確的教學檔案目標管理標準,建立一套適用于我校教學檔案管理工作制度。在平時工作中管理人員要注重教學檔案的收集和積累,及時收集有價值的教學資料。各處室針對教學特點,將教學檔案工作納入教學計劃、規劃,納入專兼職檔案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作為本人年度考核的標準之一。

5、注重教學檔案的開發和利用。教學檔案集中來源于教學管理業務部門,特別是學校教師需要解決教學方面的某些問題或是領導處理問題要作的決策,檔案人員能及時提供利用;在學生管理方面能及時提供第一手資料,如教學質量如何提高、教研工作如何開展、學生成績總表、學生學籍、處分材料等都能提供參考利用及開發工作。

6、重視編研工作,加強檔案利用工作的信息反饋。教學檔案工作在堅持收集、整理的基礎上,應該充分注意到教學管理改革對檔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并在服務中體現教學檔案的價值。

7、重視教學檔案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檔案人員的業務素質對做好教學檔案管理工作起著關鍵作用。因此,每年安排檔案人員參加檔案業務培訓,提高兼職檔案人員業務素質是非常必要的。同時要了解教學活動過程,熟悉教學檔案的范圍及具體內容,熟悉教學文件材料形成的規律及特點,確保教學檔案的完整、準確、系統、規范,實現教學檔案管理工作的標準化、現代化。

篇8

關鍵詞高職院校公選課問題與對策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1 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存在的問題

1.1 高職院校公選課開設普遍缺少“頂層設計”

吉林大學陳秉公教授等人的研究建議,“中國大學的公選課要以‘一個核心、兩維坐標’來建構。具體說,‘一個核心’即以現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重點和核心,‘兩維坐標’即建構完整的公選課體系的縱橫兩個建構原則。橫向坐標注重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現實廣度,使學生的思維具有現實的廣延性和不同領域之間的聯系性,提升學生的視野、胸襟、協調精神和創新能力。縱向坐標注重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歷史深度,使學生的思維、視野和胸襟具有歷史的涵容性、深沉感和厚重度。”①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缺少對公選課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導致課程設置價值失落、目標迷茫、體系松散。教學管理不僅缺少高屋建瓴的超前部署,而且也缺少當下解決問題的對策。某種程度上被動地迎合了教師隨意開課、學生盲目選課的現實,使教學管理失去主動權。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寧職院)是2004年7月掛牌成立的一所以工科、農科為主的綜合性高等職業院校。學院由寧夏廣播電視大學、原寧夏重工業職工大學、原寧夏職工科技學院和原寧夏機械技工學校4校合并組建。在建(合)校初期,由于經歷“磨合期”等因素影響,學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方面出現了嚴重的趨同和模仿,特別是在公共選修課程(以下簡稱“公選課”)的開設上出現了一些隨意和無序現象。這個問題影響了公選課的培養功能不能很好發揮,也無助于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為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留下了“滯后因素”。

1.2 教師教學能力參差不齊,未形成穩定的公選課教學隊伍

從我們對寧職院教師隊伍統計結果分析,目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構成上比較復雜。可以簡單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普通教育教師在合校中轉崗而來,一部分則是近幾年才進高職院校的新生代教師。這些教師承擔專業課教學任務,數量上暫時夠用,質量上基本勝任。但能夠獨立承擔公選課教學任務的教師,在數量上嚴重不足,在質量上不足以放心。這主要是由于現在高職院校快速建設、合并,規模迅速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造成的。多數教師出于評定職稱和享受津貼的需要才申報開設公選課,且公選課為教師個人申報,多數課程很難建立一支有相當數量規模、相對穩定的教學隊伍。

1.3 公選課教學缺乏統一的課程標準規范,教學研究處于停滯狀態

據我們所知,目前不僅高職院校公選課課程沒有規范的課程標準,就全國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公選課課程也沒有規范的課程標準,公選課開設的情況相當混亂。缺乏規范的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的準確程度難以把握,教學只能根據教師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程度進行,教學的隨意性之大在所難免。2007年以前,所有公選課基本上是教師單個開設,基本上不開展教研活動,對如何使來自不同專業,基礎不盡相同的學生在較少的教學時間內能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知識,具有解決問題的本領,缺乏深入研究,學生的素質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

1.4 公選課普遍沒有納入學校課程體系,也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

“課程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形式。再好的課程只有納入規范化的課程體系中,才有了可靠的載體,才能得到具體的實現。”②但是,由于多種原因,許多高職院校沒有把公選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公選課處于次要的、點綴性的作用。在課程設置上,表現出“自生自滅、零敲碎打”的窘況。相比專業課,既沒有課程體系,也缺少制度保證。一些教師認為公選課可有可無,可多可少,開課和教學隨意。考核環節松散,對學生要求不嚴格,成績考核流于形式。

寧職院“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問題與對策”課題組從現場調研入手,獲取大量第一手材料,通過調研分析,我們基本理清了全校公選課開設的基本狀況。第一,課程設置沒有系統性。在開課之初,學校為了迅速地把課程開起來,動員教師積極申報承擔公選課課程。但由于師資條件所限,所申報的課程參差不齊,良莠不一。沒辦法形成目標性和系統性較強的課程設置體系。第二,學生對公選課有很大的盲目性。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表進行統計,有高達43%的學生選擇課程主要取決于課程名稱。有5%的學生只是為了順利地取得學分而選擇學習某一門課程,有3%的學生根據老師對選修課程要求的寬嚴程度進行選擇,有高達10%的學生是根據課程名稱而猜測的難易程度和教學方式決定自己選擇的。第三,教學管理不嚴格,缺乏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公選課成為教學管理的盲區。由于“倉促上馬”的原因,學校未建立起來針對公選課課程特點的質量監控體系和保障制度。公選課上課時間大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這個時間段使教學管理形成盲點。公選課考核環節松散,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格。

2 對策分析

2.1 加強學習,強化對高職院校開設公選課的認識

寧職院采取多種方式,認真學習了國家和自治區關于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相關文件精神,學習了國家關于高校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的精神,邀請全國知名高職教育專家來學校進行講座培訓。通過積極的多種形式的學習,使我們認識到,高校的課程是學生精神世界的源頭,課程設置就是為學生做“精神配餐”。如果說,專業課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某一種特殊人”的課程。那么,公選課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全人”的課程。在一所高職院校中,公選課和專業課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以學分制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方案。作為教學管理者,應盡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難,改進公選課開設過程中的種種弊端,提高公選課開設質量,加強教學管理,使之發揮應有的人才培養功能。

2.2 銳意改革,探索高職公選課有效的實施模式

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探索出比較符合學校實際的公選課實施模式。這個模式由“報―審―選―教―學―考―評”七個環節組成。

報,就是教師申報開設公選課。學校制定“公選課課程開設的條件要求和待遇規定”,鼓勵符合條件的教師積極申報承擔公選課程。編制了“教師承擔公選課意向摸底表”,在摸底的基礎上,對那些具有專業特長,符合開課條件,但又對開設公選課有畏難情緒的教師,和系主任一起進行專門走訪動員,鼓勵他們積極申報公選課課程。

審,就是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學校組成專家評審組,對所報的課程進行評審。評審過程中,由教師對自己所申報的課程,從課程的意義、教材的選擇、教學方式、課時安排等幾方面進行陳述,專家組進行評議,確定一學年學校所要開設的公選課程。評審的結果在網上進行公示。

選,就是組織學生選課。我們開發了“公選課選課系統”。學生通過網上選課,教務處把學生選課的信息進行匯總,將要開出的公選課從課程名稱、任課教師、選修的人數、班級的編排、上課的時間、教室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在網上公布。教師、學生都要嚴格執行。

教,就是教學實施過程的管理。要求任課教師要有嚴謹的教學計劃安排,要有成形的講義、講稿、備課和課件,要有規范的考核試題試卷。

學,就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專門制定“公選課簽到考勤表”每節課都有專人考勤。對學生上課的教材和課堂筆記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

考,就是通過考核認定學分。學分由考試成績、平時考勤積分和課題設計或論文三部分構成。考試有考試成績,考勤有記錄,課題設計或論文有文本。依照三方面成績給學生認定學分。

評,就是在一輪開設結束之后,進行評估。組織管理人員和學生對本課程的評定。評價方案由對任課教師的評價和對本課程效果的評價兩部分組成。評價結果作為下一輪開課的依據。

2.3 突出特色,實施公選課精品課程建設

在不斷加強公選課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站在我校是“國家級示范高職院校”的高度,使公選課為學院突出特色、體現示范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為此,學校允許并鼓勵公選課作為獨立的課程單元,參加精品課程建設立項評審,一旦入選立項建設,學校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和鼓勵。在公選課精品課程建設方面,制定了“公選課參與精品課程建設指導意見”,要求公選課要建設成為精品課程,就要特別關注課程綜合化、實踐化、職業化等主流發展趨勢;更加注重優秀的教學團隊建設,形成穩定的教學隊伍;更加注重豐富的課程資源開發,體現科學性、前瞻性、適應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公選課精品課有效的課程實施,根據學生實際和課程特點,靈活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創新教學模式。到目前為止,學校共開出25門公選課,其中有8門課程被列為校級精品課程立項建設課程。這些課程不僅調動了學生選修公選課的興趣,而且催生了教師隊伍向“雙師化”發展的步伐。

從2007年開始,隨著國家和地方對高職教育的重視和加強,寧職院也開始新一輪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根據學院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我們完善修訂了《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公共選修課管理辦法》,出臺了《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公共選修課程實施方案》,使學校在公選課開設與管理方面有了規范性的管理制度。課題組對公選課設置與管理進行了現場調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選修課課程開發評定體系”和“學生的選課系統”。突出了“報―審―選―教―學―考―評”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通過加強管理,學院的公選課的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

注釋

篇9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國家加快農村人力資源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2005年11月《國務院關于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戰略高度,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作為科教興國和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但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嚴重滯后,直接影響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如何落實《決定》的精神,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已成為解決好“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

一、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滯后的現狀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在1996年達到高峰,此后十年來一直處于滑坡狀態,全國縣鎮農村地區初中畢業生升入中職的由1996年的26.9%下降到2001年的7.7%,2002年雖有所上升,但與升入高中的增長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且部分畢業生又通過考試進入普通高校。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萎縮,農村職業教育形勢開始走下坡路,出現急速下滑,1996年農村地區職業高中招生人數29萬,2000年下降到21萬,從2002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不識字的占7.59%,小學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專及以上的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1],義務教育實行的20年后,農民子女教育程度還達不到義務教育的年限。從安徽省農村職業教育現狀調查來看,農村職業教育出現了四大難點,即招生難、辦學難,農學類畢業生就業難和農村干部科技培訓開展難[2]。

從農村學生受教育年限來看,不同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有較大的差別,江蘇、浙江為7.45年,湖南為7.4年,甘肅為6.9年,貴州為6年。這與城市市民接受教育年限有較大差距,說明農村職業教育在我國還比較落后。在經濟欠發達的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區,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現象更為嚴重。以安徽省為例,200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人數比1999年下降了25%,全省職業高中農林類專業2001年比2000年招生人數少了90%,2001年只招到847人,有8所農林中專只完成招生計劃的20.9%,其中個別學校只招到10多個人[3]。

從接受職業技術培訓情況來看,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占到20%,接受過初級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僅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僅占0.13%,而沒有接受過職業教育培訓的則高達76.4%[4]。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較文化素質更差,在抽樣調查的46076個勞動力中,接受實用技術和一技之長的培訓人數僅占總數的16.4%,而無一技之長或缺乏實用技術的人數高達83.6%,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只占調查總數的2.2%,獲各種技術等級證書的只占5.2%[5]。根據國家統計局對6.7萬戶農民跟蹤調查,總的結果是受教育多的收入高于受教育低的,文盲戶、小學文化程度戶、初中文化程度戶、高中文化程度戶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戶年人均收入分別為442.8元,529.4元,616.3元,639.8元,740.9元[3]。從江漢平原五縣市的考察情況看,非農活動從事者文化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文盲年收入只有1685元,而小學文化程度的要高出800余元,高初中又比小學文化的高出1100元,中專比高初中的高出2300元,大專則高出中專近1倍,達到13023元[6]。這一統計與J市農民調查統計一致,底層農民工月收入一般在500元以下,這些人普遍文化素質低,小學文化及以下占到43%,自身素質差,多為靠純體力掙錢[7]。因此,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與科技素質,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增加農民收入必由之路,對于農民子女來說,職業技能培養與提高更為重要。

二、農村職業教育滯后原因分析

1.地方經濟與傳統觀念因素

職業教育的發展依靠地區經濟的支撐,在一定意義上,地區經濟狀況是職業教育的晴雨表,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對農村職業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農村職業教育形勢較好,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情況較差,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最差,這從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年限就可看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生產力水平的多層次,制約著國民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八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在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農民子女上不起學現象比較嚴重。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接近1∶3,農村經濟發展明顯滯后;另一方面農副產品價格低廉,純農業收入僅能滿足基本生活的需要,農民難以承受子女接受職業教育的消費。

傳統觀念影響著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表現之一是“重普教輕職教”。地方政府重普教輕職教,對職業教育投入少,致使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差,招生困難,留不住人才,甚至有的到了名存實亡地步。表現之二是農民的身份地位。從戶籍管理來看,農村戶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身份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近期浙江省全部取消農業戶口,實現農民從身份概念向職業概念的轉變,是人口管理制度的全新變化,為全國各省區實現農民身份的轉變開了一個好頭。

2.政府投入不足與政策導向因素

經費不足是影響農村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地方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不夠重視,經費投入比例很小,如農村職業教育落后的貴州省,大部分地州縣因經費緊張僅能滿足人頭費[8]。在目前條件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在許多地方,一旦財政吃緊,農村職業教育首先成為犧牲品。從1998~2000年國家預算內教育經費分配結構中,高等教育、普通高中和小學教育階段所占比例均在21%~33%之間,而對職業中學的投入比例只達到3%左右,技工學校最高只達到0.6%,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農村職業教育因經費不足、設備簡陋、生源銳減,直接導致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萎縮。如果地方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視只停留在口頭上,農村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就只能是一種空想。

教育政策導向直接影響農村職業教育,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高等職業教育得以蓬勃發展,一是本科擴招,二是高職高專發展過快,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加之城鄉差別的拉大和人們對農村職業教育認識上偏見,以及擇業觀念變化,致使本來條件較差的農村職業中學出現萎縮。三是高校擴招對就業產生極大的壓力,使人才市場出現高學歷求職者“扎堆”的情況。四是普通高中升溫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沖擊很大,因而有的縣將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合并,形成一塊牌子,甚至有的縣將職業學校改為普通高中[3],這些因素成為影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3.專業設置與農民收入多元化格局因素

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發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如農業科技人才、農村管理人才、農村經貿人才等等。這些人才培養除高職教育外,主要依靠農村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能否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關鍵在于農村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但從農村職業學校開設專業來看,一是專業設置單一,涉農專業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專業設置不靈活,難以適應農村經濟多元化格局的需要;三是專業設置不能適應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需要,如市場營銷、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以及城市建設發展急需的專業或培訓項目較少。

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呈多元化趨勢。從浙江省2003年農村居民收入比例來看,人均純收入的48.1%來自工資收入,44.1%來自牧漁業收入,當然還有一些新型的財產性收入和工業、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的收入也占一定的比例。在農民經營收入中,傳統的農業收入僅占32.3%。這說明農民收入呈多元化格局[9]。農業與非農產業收入差距,從1990年的3.93倍擴大到2000年的5.29倍。這種多元化的格局和趨勢,也必然影響農民對農村職業教育的需求。

4.辦學條件與辦學定位因素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地方政府投入不足,農村職業中學普遍存在著資源短缺,條件差,教學設施不齊全,以及圖書資料和教學設備陳舊,實驗條件趕不上去,不適應教學實踐課的需要,加之教師隊伍和教學管理趕不上去,導致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素質較差,動手能力低下,適應市場能力弱等現象。歸納起來,一是實驗設備條件不足,老舊的實驗設備不能得到及時更換,不能適應專業技能培訓需要;二是“雙師型”教師比例不夠,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差異較大;三是教師待遇差,留不住人才。

職業教育的定位在于職業性與技能性,培養學生有一技之長,辦學形式上應該是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在校學習與短期培訓相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實用性人才和勞動力轉移,并以勞動力轉移技能性人才為主要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農村、農業方面。然而農村職業中學定位不夠準確,辦學形式單一。辦學以專業為主,不注意對農村青年進行短期培訓。沒有把勞動力轉移和技能培訓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極大地限制了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

5.教育成本與就業因素

目前農村職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成本偏高與就業率低的矛盾。從教育成本來看,農村職業學校的學費一般在1800元/學年左右,加之食宿、生活費,三年學習成本生均在15000元以上。如果按2003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2600元計算,三年的收入接近8000,而這只是一個學生三年消費的一半,而對于年學費4000元以上的高職或大學來說,許多農村家庭是難以承受的。從農民收入情況來看,1997年到2003年這7年間,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4%。但同一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8%,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比過去有所擴大。與此同時,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教育成本逐年提高,其幅度遠大于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致使他們教育支出的愿望降低。

畢業生出口不暢,就業率低,工作選擇面窄,沒有吸引力是導致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農民花錢讓孩子學習技術,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工作和職業,以求獲得較高的貨幣回報,但目前廣大農村職校畢業生由于多種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報率低,導致農村孩子對上職業中學不感興趣。

三、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

從影響農村職業教育的因素入手,認真抓好中央農村政策和職業教育政策的落實,下大力氣把農村職業教育作為增加農村收入,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偉大工程,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狀況,是農村職業教育的出路所在。

1.堅持以人為本,實現農村職教發展指導思想的創新

我國有八億農民,占我國人力資源的絕大多數。傳統思想往往重視農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人力資源的開發,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經濟發展指標的軟指標,沒有把職業教育納入農村整體發展規劃,這樣就必然形成勞動者素質偏低,難以實現農村經濟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近年來,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模式和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充分證明了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的先導和基礎性作用。只有依靠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從而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城農民工的收入情況也充分證明,人力資源的投資具有較高的回報率,是見效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的一項投資。近年來,進城打工農民進入第二代,他們與第一代不同的是,一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二是具有相應的專業或技能;三是要求更高的經濟回報;四是他們的思想、目標更趨同于城市人,更想在城市發展。在中央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形勢下,政府要把投資重點轉移到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方面,使農村人力資源由資源型向資本型轉化。而農村青年到職業學校學習知識、學習職業技能正是由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的最有效的途徑和方式,這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指導思想創新的關鍵。

2.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實現農村職教投資體系的創新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把職業教育作為實施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一項偉大工程,并提出重點扶持建設1000個縣級職教中心,使縣級職教中心成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基地[10]。各級政府都要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做到認識到位、行為到位、經費投入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和目標責任到位[11]等五個到位。明確地方政府職責,做好普教、職教和成教的三教統籌,加強政府在農村職業教育中的引導、服務、規范和保護工作[12]。

促進農村職教發展,除政府投資主渠道外,還應建立多元化的資金來源體系,引進民辦機制,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辦學。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尤其是針對廣大農民的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科技教育,政府應首先實施免費培訓,解決“三農”問題,工業反哺農業,資金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提高農民科技教育上。鼓勵企業參與到職教,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從職工工資總額中提取1.5%~2.5%用于職業技術培訓或將其部分直接投資到職業學校用以培訓員工,可以減輕政府的教育負擔。在政府的統籌下,探索政府、企業、行業和社會各界聯合辦學的新體系,明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在發展教育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把職業培訓(不僅僅指農村職業教育)作為人生不斷學習提高的重要途徑,從根本上改變政府獨辦農村職業教育的局面,只有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系,才能形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合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職業教育的經費、師資、實習基地等一系列問題[13]。

3.科學定位、辦學務實,實現農村職教辦學形式的創新

農村職業教育如何,直接影響到農民的脫貧致富,影響到農村社會穩定,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必須科學定位、辦學務實。首先要轉變觀念,科學定位,由面向農村辦學改為面向城鄉辦學,并把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職業學校的主要定位與辦學目標,人才流向不僅僅限于農村建設、農業生產,更為重要的是城市建設、工業生產方面;其次要由學歷教育為主轉變到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目前職業教育傾向于學歷教育,這種教育方式雖然具有許多優勢,但存在許多誤區,對農村子女來說,這種方式有許多弊端:(1)接受教育時間較長,投資大,農民花費多;(2)強行灌輸的有些理論學生不感興趣,學習效果較差;(3)職業學校畢業生是以打工或農業生產經營性質為主。因此不能把職業教育辦成普通教育,要與普通教育區別開來,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追求務實辦學,首先是辦學與培養人才目標務實,重在培養職業性、技能操作性,工農業生產建設一線需要的實用性人才;其次是教學與培訓內容的務實,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之比以1∶1為好,改善實驗設備條件,突出技術操作性、職業技能性和教學實踐性,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方式上必須改變以往黑板上生產、種田、種菜、養豬、養魚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到職業領域親自操作,老師要在實踐性教學課堂上親自指導學生。為了進一步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另一方面要不斷擴大校外實習基地,使校內實習基地成為驗證知識和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的主要場所,校外基地用于學生服務性鍛煉或階段性學習提高。學生參加義務勞動,既鍛煉了動手能力,也能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14],使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相互補充,形成完整的教學實踐體系;再次是教學安排與教學管理的突出實用,如先安排實踐課程,其程序為實習——理論——實踐,第一次實習是帶領學生到工廠企業、農村種植加工基地實地考察,使其有所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理論學習打好基礎,第二次實習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只要辦學定位準確,專業設置靈活,培訓形式多樣,專業設置體現職業性,職業培訓體現技能性,農村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能適應市場需要,就能為社會經濟和新農村建設輸送大量而有用的人才。

4.實行勞動準入制度,實現農村職教就業準入制度的創新

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技能人才為目標,不斷增強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是職業教育辦學指導思想。農村職業中學生源銳減、發展滯后是就業難造成的,就業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招生形勢。農村職業教育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和市場辦學,就是要以就業率作為衡量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標準,建立完善創新就業服務體系。

政府要嚴格執行勞動準入制度,盡快制定完善各行業、各工種職業資格標準,加強執法力度,除從事農業生產技能人才外,嚴禁城市允許不具備職業資格人員進入勞務市場,嚴禁企事業單位使用不具備相應資格人員,要求從業人員走進課堂,先取得相應的從業資格,使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由生活需要變為工作需要,促使職業教育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學校一是要廣泛開展校企聯合辦學;二是廣泛開展“訂單式”培養模式,按需培養。學生實習階段就直接到單位實習,畢業后直接到該企業工作;三是專業設置以市場為導向,改造一些不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四要加強就業指導與勞動力市場協調溝通與聯系;五是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吃苦耐勞,全心全意為學生就業服務的專業隊伍。

5.運用市場規律,實現農村職教體系的創新

創新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首先要創新管理體制,放活辦學體系,政府由直接參與改為宏觀指導,給學校更多的辦學自,如專業設置、課程建設、用人機制、教學方式等;其次要打破由政府辦教育的傳統模式,鼓勵私人企業和社會力量辦職業學校,形成市場調節競爭的辦學機制,再次要改變單一的學歷教育體制,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把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在辦好學歷教育的同時,開展多樣化的職業培訓,以滿足農村青年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實現職業教育形式的創新。其四是辦學形式的創新,形式上不拘一格,可以隨到隨學,進出自由,可以辦兩年或三年的學歷班,又可辦不定期的技術提高班、職業資格培訓班。農村職業學校要和當地勞動部門建立良好關系,當地勞動部門應給予農村職業教育相應的政策,大力支持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資格認證工作。其五是農村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創新,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優勝劣汰,迫使部分農村職業學校在辦學質量上下功夫,促使農村職業學校為城市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使農村職業學校在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做些實際工作;其六是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逐步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新機制,促進職業培訓與勞動力轉移的銜接,把技能培訓、就業介紹、就業后服務管理融為一體。通過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和教學方式,真正把農村職業教育辦實、辦活、辦大,辦出特色,闖出一條農村職教新路,探索農村職教的新體系。

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創新旨在利用教育和科技為農村經濟、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服務,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領導,統一管理,分工負責,通力協作,實現宏觀管理,微觀搞活,在辦學形式上圍繞市場需要創新,既培養農業技術需要的人才,又培養城市建設需要的人才,為城鄉一體化搭起人才之橋。在教學管理上圍繞技能創新,在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上圍繞學生成才創新,形成政府宏觀管理下的符合市場規律的職業教育創新體系,并通過學歷非學歷教育,專業教育與資格培訓,提高當代農民尤其是農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質,一方面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打工農民和進城個體戶的收入;另一方面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推廣實用科學技術,培養農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技術人才,擴大農民經濟來源。

6.整合城鄉職教資源,實現農村職教資源配置的創新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和城市學生的高層次教育的需求,城市職業中學的教學資源相對閑置,這就為農村勞動力服務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比起農村職業中學來說,城市職業中學辦學條件較好。城鄉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正是從這點出發,開展對口支援,把職業教育對口支援工作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扶貧、促進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以此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基地,對提高農村職業教育質量,實現優勢互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整合城鄉職教資源,首先是打破“農”字格局,實行城鄉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格局,城鄉職業教育聯合,可以采取多種聯合辦學方式,縣級職業中學招生,城市職業中學培訓,技術培訓課程與實訓課程可安排在城市職業中學進行;其次是充分利用社會職業教育資源,實施校企聯合辦學,如將職業教育的實訓基地設在企業等;其三是公辦職業學校的轉制[15],重新確立公辦職業學校的辦學定位與發展思路,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公辦職業技術學校的重要任務,創新公辦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

整合農村職教資源,縣級職教中心重點辦好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其私立職業學校在政府指導下進行必要的重組,擴大辦學規模,增強辦學實力。做好三個銜接,一是職業教育要與初中教育實現有效銜接,無論是在教學內容或實訓環節都應與初中教學相銜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講求學習效果;二是招生與就業的銜接,職業中學要深入到初中學校講解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目標、人才培養方向與就業情況,增強職業中學吸引力使一部分不能升入高中的學生初中畢業后,直接走進職業中學學習;三是職業中學與高職教育的銜接,使一部分愿意上高職繼續深造的進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

通過城鄉職業教育的聯合辦學、城鄉一體辦學和三個銜接,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實現農村職教資源配置創新。搞活農村職業教育,為八億農民真正辦件好事和實事,使職業教育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更好更多的并深受城鄉普遍歡迎的實用性人才。

總之,農村職業教育要抓住機遇,以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前提,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突破口,推進科技致富興農工程,以改變農民職業身份為目的,從而真正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余祖光.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4,(05):40-43.

[2]張德元.中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現狀與問題[J].職業教育研究,2005,(06):20-22.

[3]吳正.安徽省農村職業教育現狀[J].職業技術教育,2002,(15):54-57.

[4]馬俊哲.對現階段我國農業職業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3,(01):53-54.

[5]陳肖安.透視中國農業的軟肋——中國農村人力資源狀況的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01,(12):54-57.

[6]張傳玉.底層農民工群體基本境況調查——以J市農民工調查為例[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2):6-11.

[7]肖艷芬,陳風波.農戶非農收入的影響因素:對江漢平原五縣市的考察[J].人口與經濟,2005,(04):42-46.

[8]郭召志.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5,(04):9-10.

[9]皮江紅.浙江省農村經濟社會新變化與農村職業教育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科教版),2005,(28):33-36.

[10]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GB/1026/3843469.html.

[11]許開錄.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6,(01):26-27.

[12]張春,黃育云.試論政府在加強職業教育經費保障中的作用[J].職業技術教育,2006,(01):22-23.

[13]葉波.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農村經濟,2006,(0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