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7:2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技工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技工院校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對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需要,我國的技工院校需要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在進行英語教育時將理論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以此來不斷提高學校英語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培養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下面本文將以廣東省技工院校的英語教育為例,分析我國技工院校英語教育的現狀,以此來了解技工院校英語教育途徑所取得的成果。
(一)學校領導重視英語教育
隨著社會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技工院校的領導都十分重視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培養,將英語作為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希望以此來督促學生加強對英語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如廣州市華成理工職業技術學校、潮汕職業技術學校、廣東省揭陽市技工學校等廣東省技工院校,都將英語作為學生學習的一門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學習一到兩年英語,有些技工院校更是開設商務英語等專門的英語課程,以此來鞭策學生重視英語、認真學習英語。
(二)在英語教材上認真細致
學好一門課程離不開一份優秀教材的指導,因而我國技工院校在英語教材方面的選擇上非常認真和細心,在選擇教材時充分考慮到各個方面。在廣東省的一些技工院校中,學校除了選擇一本固定的英語教材外,還會考慮到將英語的聽、說相結合,外加一本聽力訓練,而某些英語專業的技工院校學生,其英語教材更是數不勝數。
(三)師資力量雄厚
在意識到英語教育對培養全能人才的重要性之后,我國的技工院校不斷加大在英語教育師資力量方面的投入,除了聘用高級英語教師外,還會定期地對校內的英語教師進行培訓,希望以此來提高學校英語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湛江基礎教育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等廣東省技工院校,除了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外,還會加強本校教師與外校教師之間的交流,以此了解學校之間的差距,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本校英語教育的水平。
(四)積極開展以學習英語為主題的活動
寓教于樂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國技工院校積極開展以英語為主題的課外活動,英語角、英語話劇、瘋狂英語等以提高學生學校英語的興趣和能力的活動層出不窮。這些活動的開展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拉進了同學之間的距離,使技工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涯變得豐富多彩。
二、技工院校英語教育取得的成果
學校領導對英語教育的重視,教師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的加深,使我國技工院校的英語教育不斷發展,取得了優異的成果。
(一)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環境對人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會在無形中督促學生更認真、更用心地學習英語。我國技工院校對英語教育的重視、以學習英語為主題的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學習英語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在這些環境的影響下,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會不斷地得到提高,英語語言的使用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加強。
(二)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提升
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力的高低,我國技工院校不斷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增加學校間英語教學的經驗交流,在增強自身師資力量的同時也會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據調查,近年來,我國技工院校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有不小的提高,相信這與學校增加在師資方面的投入是離不開的。
(三)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逐漸成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技工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加強對學生進行英語教育不但可以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還能夠加強學生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三、結語
篇2
1.學校方面
學校對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重視不夠,教師對養成教育認識不足,班主任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抓之甚少,對學生平時的言談舉止沒有及時進行糾正,認為這些都是小毛病,沒有大礙。任課教師往往只注重以“學習成績論學生”,不太注重學生的品德行為,認為只要保持一個穩定的校園環境,保證學生的安全即可。
2.社會方面
在這個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學生可以通過報紙、雜志、網絡等媒體接受到新鮮事物,其中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一些貪圖享樂、拜金主義等思想直接滲透到學生腦海當中,若任其發展,將導致學生整體素質越來越差,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開展養成教育的措施
1.規范各項制度
新生一入校,我們就開始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這些學生剛結束義務教育,基本上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走上一條職業之路,相應就會帶來一些不良的習慣和產生對職業教育認識的偏差,所以在新生軍訓的同時我們就給學生灌輸企業思想,講解《學生手冊》里的各項在校規章制度。例如:(1)學生請假,一定要得到家長的同意。假條一式三份(學生處、班主任、保安室各一份)。(2)食堂就餐后自行把餐盤放到餐盤回收處。(3)每個教室門口都有打卡機,學生上課如上班,課前課后都要打卡。(4)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都將記入操行成績,每月一報,該項成績將成為評優評先的依據。
2.打造校園文化
學校秉承用企業文化打造校園文化,引入企業管理手段,使學生在校就能體驗到企業氛圍。例如:(1)引入企業6S管理,無論是辦公室、教室還是宿舍,都有標準可依。(2)班級文化,每個班級都有班風、班歌、班訓,并且適時進行評比,積極傳遞班級正能量。(3)宿舍文化,讓學生發揮聰明才智,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宿舍文化。(4)三自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每個班級每個學期都用一周的時間在校內進行三自教育,主要包括分布在校園內的各個值勤崗位、接待來人、維護校園衛生、檢查學生儀容儀表等工作。(5)社團活動,學校有近30個學生社團,全部由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管理,比如,舞蹈社、書法社、音樂社、禮儀社、心理社等。通過開展社團活動,使學生都有施展才華的平臺。(6)學生義工隊,筆者學校活躍著一支“紅馬甲”隊伍。學生義務維護校園秩序、清理垃圾死角,為師生開展各項服務活動。
3.學習傳統文化
學校用傳統文化塑造學生的行為習慣,自編《弟子規》教材走進課堂,積極開展《弟子規》誦讀比賽、演講比賽、情景劇表演,在校園的墻壁上張貼“弟子規”,每周三早上全校師生晨讀《弟子規》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弟子規深入人心,最后由家長、用人單位來評判其效果。同時,制定“五講五愛”行為標準(五講:講文明、講衛生、講紀律、講信用、講學習;五愛:愛鍛煉、愛團隊、愛學校、愛親人、愛自己),以此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言行。另外,學校每年都讓全校師生共同參與“感動校園人物”評選活動,以此來宣傳典型事跡、典型人物,讓“正能量”充滿校園。
4.社會見習
學校每個專業每個學年,都用一個月的時間到對口實習單位進行社會見習。在這短暫的一個月中,學生將體驗到企業的規章制度、人際關系、勞動強度等方方面面,并可以接受挫折教育等。
三、開展養成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常抓不懈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要靠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人的日常言行舉止的所作所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并非對錯,更多的是習慣而為之。正所謂“習慣成自然”,要想讓一個好習慣代替一個壞習慣,即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2.家校配合
篇3
1.1教師專業化及其主要歷程
隨著教育的大發展,世界各國教師教育的主要矛盾是量的問題,即需要大量的教師;而到了80年代,各國對教育質量問題的關注是要把教師職業作為一個專門職業來看待。”[2]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在“教師地位之政府間特別會議”上通過了《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的報告,提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地、持續地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技術”。這個報告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就教師專業化問題做了說明。1980年的世界教育年鑒也以“教師專業發展”作為主題。此后,教師專業化逐漸成為了席卷全球的教育思潮,世界各國也紛紛接受教師專業化主張,并以此制定國家的相關發展戰略。美國的卡內基工作小組、霍姆斯小組1986年相繼發表了《國家為培養21世紀的教師做準備》和《明天的教師》兩個報告,把教師的專業性作為教師教育改革的目標。卡內基基金組織的“美國教師專業標準委員會”還編制了《教師專業標準大綱》。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在1971年提出了“教師職業本來就需要有極高的專門性,作為教育工作者的素質,要求必須具備對教育宗旨和人的成長與發展有深刻理解;對學科內容有專門的知識;并對取得教育效果有實踐的指導能力;還要求有高度的素質和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在英國,1998年頒布了新的教師教育專業性認可標準———教師教育課程要求。我國的香港和臺灣也分別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教師專業化的觀念逐漸成為社會共識。相關國際組織也著力推動教師專業化改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召開的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提出了“在提高教師地位的整體政策中,專業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長期策略”,1998年更是明確提出“當前師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師專業化問題”。教師專業化在我國的正式認可是以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為標志。《教師法》第三條明確指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首次在法律層面確認教師的專業人員身份。1995年12月12日國務院頒布了《教師資格條例》,并于2001年4月1日起開展全面實施教師資格認定,這是我國教師專業化思想的實踐。2012年2月,國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教師專業標準》),標志著我國對教師專業化認識和實踐的深化。
1.2我國的《教師專業標準》及其基本內容
我國的《教師專業標準》于2012年正式公布,它體現了國家對合格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和實施教育教學行為的基本規范。我國的《教師專業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履行教育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培養與培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師專業標準》包括基本理念、基本內容、實施建議三個維度,提出了對合格教師專業素質要求和對教師培養、培訓的基本要求。《教師專業標準》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為基本理念。以“學生為本”是教師職業的靈魂,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自己職業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師德為先”,既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對教師的定型期待。以“師德為先”就要求教師熱愛教育事業,能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能力為重”體現了教師專業的實踐性特征。“終身學習”反映了當代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師職業生命的源頭活水。“終生學習”要求教師把學習變成生活的習慣,讓自己始終處在學習狀態中。《教師專業標準》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在“職業理解與認同、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個人修養與行為、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教育教學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等領域對合格教師提出了60余項基本要求。《教師專業標準》也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教師教育的院校、教師管理和教師個人發展提出了明確的實施建議。《教師專業標準》的頒布是我國教師專業化進程的重大里程碑,它為教師培養機構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完善培養方案、科學設置課程和改革培養模式提供了國家標準。
2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困境
當前的公共教育學教學普遍性地處在“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境遇中,嚴重制約了教學功效的發揮。用《教師專業標準》審視當前的公共教育學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其存在的明顯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價值定位失當。當前的公共教育學教學價值定位往往搖擺在“價值虛張”和“價值虛無”兩極。“價值虛張”就是過分放大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功效,認為能夠產生“畢其功于一役”的效果。認為通過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學生不僅能掌握作為一名專業化教師所需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還能獲得科學從教的理念,養成積極從教的精神,希望通過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實現教師教育的全部功能,大部分公共教育學科教師持有這種觀點。這種“虛張”的教學價值定位,導致了公共教育學教學背負了不能承受之重。教學實踐中,教師試圖發揮對教師培養的無限作用,往往是面面俱到,卻都是淺嘗則止。“價值虛無”就是忽視公共教育學的存在特殊價值,認為公共教育學對教師專業實踐和專業發展沒有實質性的用處。大部分學生和其他專業課程教師持這種觀點,“虛無”的價值定位導致領導對課程教學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學生學習行為不足,學習效果較差。二是教學內容繁舊。公共教育學在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體系龐雜,結構僵化,知識陳舊。公共教育學往往涵蓋了教育基本原理、教學論、課程論、德育論、體育、美育、學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學研究等方面內容。內容涉及到了教師專業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導致體系龐雜。“體系龐雜直接影響了公共教育學理論的深度,同時還造成了與其他相關學科過多的重復和交叉,使公共教育學失去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有的魅力。”當前的公共教育學還存在嚴重的結構僵化問題,有學者在比較分析新近出版的公共教育學教材后,認為“現有的教育學究其理論、結構、體系,仍是出自一個藍本,即凱洛夫《教育學》的邏輯體系”。因為體系龐雜,結構僵化,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內容難以反映教育教學理論的新發展,也容易脫離教育教學實踐,三是教學主體偏位。在公共教育學教學實踐中,“授—受”是主要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節奏的把握、教學方法的選用等,幾乎是所有的教學事項都由教師決定。教師的主體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發揮,而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地位。教學活動主體的偏位導致公共教育學教學意義難以被學生發現,教學效果難以轉化為學生的成長。四是教學評價只重結果。教學評價對教學實踐發揮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當前公共教育學教學推行的是典型的知識教育,教學評價常常采用的是結果評價。用閉卷考試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手段。這種評價有利于強化學生對原理性知識的記憶,但不利于學生形成對教育教學的積極態度,難以形成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教學功效難以全面發揮。五是教師示范不足。“從理論上講,大學教師應該走在專業化的前列,引領教師專業化發展方向,為教師專業化提供可資參考的經驗或范式。”然而,當前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但大學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承擔公共教育學教學的教師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在教學中教師的專業示范性發揮不夠。
3基于《教師專業標準》的公共教育學教學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提高質量要加大教學投入,深化教學改革,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提高公共教育學的教學質量也必須深化教學改革。教育部在《<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師〔2012〕1號)文件中明確指出:“《專業標準》是國家對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合格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教師實施教育教學行為的基本規范,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明確要求“要根據《專業標準》調整教師培養方案,編寫教育教學類課程教材,作為教師教育類課程的重要內容”。在教師專業化視閾下,我們要提高教師專業化培養的水平,充分發揮公共教育學的學科價值,必須以《教師專業標準》為指南,加快公共教育學的教學改革。
3.1教學改革的基本目標
3.1.1凸顯公共教育學教學的專業性
公共教育學作為教師教育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對“準教師”的培養起著理論支撐和行為示范的作用。在教師專業化背景下,基于《教師專業標準》改革公共教育學教學改革,就是要凸顯其專業性。公共教育學教學的專業性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能夠滿足“準教師”履行專業職責的基本需要。教學內容的建構要基于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分析,能回應教師職業生活的專業性需求。二是教學過程要能夠為“準教師”提供“專業化”的演示。幫助學生形成對教師“專業化”工作的操作定向,讓他們感受“專業化”教師的教學魅力。
3.1.2凸顯公共教育學教學的實踐性
公共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基于《教師專業標準》的公共教育學教學改革就是凸顯其實踐性。凸顯公共教育學教學的實踐性,就是加強教學對教師專業實踐的關切,以教師的專業實踐中的問題為中心,以教師專業實踐中的典型案例為載體。此外,在公共教育學的教學中要著力訓練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3.1.3凸顯公共教育學教學的發展性
基于《教師專業標準》對公共教育學教學進行改革,就是要增強其發展性,實現教學價值的延展。公共教育學教學的發展性集中體現在教學效果要能增強學生專業發展意愿和專業發展能力。增強專業發展意愿,就要求通過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幫助學生堅定專業理想,涵養專業精神。增強專業發展能力,就要求通過公共教育學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專業能力結構,尤其是反思實踐和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
3.2教學改革的基本設計
3.2.1調整教學目標
公共教育學是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教師培養和教師專業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但也不可能產生“畢其功于一役”的效應。我們要基于《教師專業標準》重新審視公共教育學教學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走出“價值虛張”和“價值虛無”的誤區,厘清公共教育學教學對教師專業實踐和專業發展應承擔的責任和有效價值。將公共教育學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幫助學生理解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教育法規;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專業的特征和專業倫理;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班級管理和班級建設的策略與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有效開展德育活動的原理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教育教學評價的原理和方法;幫助學生制定專業發展規劃。
3.2.2規范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體驗的專業實踐活動過程。基于《教師專業標準》,改革公共教育學教學,必須根據《專業標準》規范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公共教育學教學的專業引領價值。規范公共教育學的教學過程,首先是要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學生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在公共教育學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本,這是《教師專業標準》實施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共教育學教學價值的應然追求。貫徹“學生為本”的理念,公共教育學教學實踐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尊重、關愛學生,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其次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示范作用。公共教育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展示其專業行為、專業情意,做學生專業發展的榜樣。承擔公共教育學教學的教師理應具有較高的專業化水平,要展示出高尚的師德、良好的專業認同和積極的專業發展意愿。再次是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是教師專業理念、專業知識的載體,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專業實效和專業發展。公共教育學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把教育實踐能力培養作為教學重點。
3.2.3重構教學內容
按照《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改變現有教育學教學內容體系。根據《教師專業標準》規定的3個維度(教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教師專業知識、教師專業能力)和9個模塊,以教師專業實踐中的基本問題為核心,以“模塊+專題”形式,對公共教育學內容進行重新選擇和架構。按照《教師專業標準》,我們認為公共教育學應包含10個專題的教學內容,分別是: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與教育法律法規的解讀、教師的專業特征與專業倫理、現代學生觀和以“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教育的基本規律與基本原則、課程意識與課程能力、教學設計與課堂管理、德育理論與德育活動、班級管理與班級活動、教學評價理論與工具、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3.2.4優化教學模式
按照專業化培養的要求,著力突出公共教育學課堂教學的專業引領和實踐取向。在課堂教學中聚焦“準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用典型案例為載體,以合作研修為主要方式開展。開展案例教學、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凸顯公共教育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性、游戲性、體驗性、有效性等特征。
3.2.5改進教學評價
基于《教師專業標準》,著眼于教師專業成長,建構更加有效的課程評價模式,更好地整合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優勢,使教學評價目標、評價方法、評價主體更加多元化,教學評價功能更加全面。積極開展學生檔案袋評價的改革和實踐,為每位學生建立學習檔案袋。根據不同的教學專題,分別采取相應的評價方式,改變當前以總結性評價為唯一方式的局面,突出公共教育學教學的專業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目標,放大公共教育學在教師專業道德涵養、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形成中的促進作用。
4結語
篇4
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技工教育與經濟社會的聯系最密切。技工教育既是教育問題,更是重大民生問題和經濟問題。。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表明,每一次產業變革,都伴隨著技工教育的發展與升級,技工教育:在小的方面,關系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品質,在大的方面,關系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長遠競爭力提升、關系億萬勞動力就業。當前,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的中國,面臨著“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任務與挑戰。俗話說,“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墻”,倘若沒有高質量的技工教育,國家發展的藍圖和目標就失去了堅實的基礎。可見,高質量、靈活多樣、特色鮮明的技工教育,有助于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當前我國技工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1.傳統專業數量不足導致用人單位高呼“技工荒”。據了解,目前我國2.25億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技能勞動者僅1.19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約3117萬人,僅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就高達400余萬人。以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為例,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術工人比例僅為3.2%,而發達國家一般在20%—40%之間。當前,許多工業企業招工難,尤其是傳統技術操作技工招工難的情況突出,一些技術崗位后繼無人,技術斷檔,例如:制冷設備維修工、電焊工、造紙工等技術崗位,盡管月薪可觀,但企業依然難以找到合適的應聘人選。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國技工教育與經濟轉型過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部分技工院校傳統工藝專業在招生中有設置,但學生報讀的人數少,甚至有的冷門專業人數少到開不了班,致使用人單位出現“技工荒”困境。
2.產教分離致使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狀況存在結構性失衡。近年來,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但是,很多技工院校發展服務管理專業起步慢,缺乏多樣化、多層次、多專業的辦學新觀念,同時,部分技工院校為了減少設備投入重理論灌輸、輕技能訓練,且未與相關行業企業建立校企合作聯系,產教分離,培養的學生脫離企業用人需求,致使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狀況存在結構性失衡。
3.我國技工教育與普教尚未銜接致使技工教育發展經歷“斷頭路”。在生源的現實分布中,技工院校的生源都來源于被普通高中、高等院校篩過一遍的學生,人們對技工院校的學生不夠重視,未把技工教育納入正常教育的途徑。部分從中技、高技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非專業對口、部分中技畢業生進入高職后,文化基礎課跟不上教學要求、中高職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重復等,都是中高職貫通銜接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正因技工教育與普教尚未銜接,導致當前技工教育發展經歷“斷頭路”。
4.技工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低,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完善。“雙師型”教師短缺是我國職業教育的共同問題。例如,廣西全區的“雙師型”教師也僅占其專任教師總數的27%;新疆喀什地區“雙師型”教師僅占職業院校專任教師總數的20%。在國家的和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技工教育雖快速發展,但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仍達不到學生和家長“技能改變命運”的期盼:部分學校師資、教學質量跟不上市場需求、學生流失率高。如,在新疆喀什地區,技校學生流失率高達40%,有的技校秋季(9月份)入學報到有1000多名學生,國慶(10月份)放假回校時就剩下幾百名學生,出現了較高的輟學率。目前,技工院校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仍不完善,對教學質量的把關不嚴,致使當前部分技工院校學生總體素質和綜合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在政策引導下我國技工教育改革發展對策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發出后,教育部等六部委又聯合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分步走”戰略以及到2015年的初級發展目標。技工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部分,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決定》與《規劃》的出臺,為新時期技工院校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1.明確目標,培養“德技雙馨”技能型人才。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黨的十報告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技工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具有技術技能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它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養成職業道德,實現全面發展。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要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注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廣大青年打開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門,努力讓每個人都有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堅決破除用人上的各種歧視政策,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當前,我校正在推動“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項目”,首要任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作為目標,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學習能力培養和職業技能訓練。改革以往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啟動“品德+技能”的教育教學改革,改善育人環境,培養“德技雙馨”技能型人才。
2.注重創新,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發展的命脈之門,校企合作成功的關鍵是企業的態度,《規劃》明確指出,企業要發揮“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重點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規模以上企業要有實施職工教育培訓的機構或人員、對接技工院校并設立教師實踐和學生實習崗位。要促進“產教深度融合”,要求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企業、學校在技術人才培養中的責任和義務,并建立一種約束與激勵融合的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力機制模式。目前技工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尚缺乏一種有效的機制來鼓勵校企深度合作。國家可通過政府配套、稅收減免等政策,鼓勵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率先參與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同時,探索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體的辦學體制機制,充分發揮企業與學校各自在產業規劃、經費投入、實訓基地方面的優勢及學校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形成“1+1>2”效應。技工院校應主動出擊,成立“校企合作就業指導中心”,建立由政府、行業(協會)、企業、院校共同參與的“校企合作委員會”,對外與相關行業企業建立實習就業基地,在帶領學生“走出去”實習、就業的同時,邀請企業“走進來”設立校企合作班。形成“校中廠”、“廠中校”的校企聯合,共同培養技能高技能人才的發展格局,真正使企業進校園、教師進車間、教學進現場。形成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更加突出技工教育的辦學特色。例如,我校在對酒店服務與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中,注重產教結合與校企合作,與廣之旅、南湖國旅、碧桂園酒店、華師粵海酒店等企業成立合作關系。形成“2+1”的培養模式,學生在校兩年期間完成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并利用寒假、暑假,到對應的合作酒店、旅行社實習,第三年,由學校推薦學生前往對應的實習基地、校企合作企業實習、就業。同時,將部分班級確立為“校企合作班”,例如“碧桂園班”、“華師粵海班”、“廣之旅班”,在理論課程的授課中,邀請對應企業的資深專業人士進行針對性授課,對所在班級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形成“課程校企共建、人才校企共育、師資校企共組、管理校企共搭”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3.加強溝通,搭建中職高職貫通橋梁。《規定》指出,要實現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培養技能型人才是以往技工教育的人才培養的目標,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也可以理解為技術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是現今技工教育培養培養目標。技工教育不再是傳統觀念中的“斷頭教育”。我國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轉型,中職到高職到應用本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將直接為國家未來發展儲備所需人才。職教與普教相貫通,打通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為技校生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這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突破。以此為契機,我們應完善技工教育模式,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向上延伸,探索建構職前與職后、中職(中技)與高職專(本)科等緊密聯系的通道,依據不同專業技能養成的規律,重新修訂中高職教育專業目錄,明確中高職銜接專業,確定中高職專業培養方案;改革招生制度,使高職院校除了招收高中應屆畢業生外,還可招收中職(中技)畢業生,通過三二分段、五年一貫制等形式,實現中、高職的無縫對接,確保技能與專業素養培養的一致性與連貫性。
4.重點扶植,加快培養“雙師型”教師。《規定》指出,完善教師資格標準,實施教師專業標準;落實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完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的相關政策,推進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可見,國家將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類別的“雙師型”教師提出不同要求,例如學歷、實踐工作經歷、實踐能力水平、應用技能水平等要求,從而建立和規范職業教育教師,特別是“雙師型”教師的資格和評價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因此,作為技工院校應創設條件,重點扶植專業教師快速成長為“雙師型”教師,作為教師在注重自身知識水平提升的同時,應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使自己成為“德技雙馨”的高技能人才。教師應利用假期時間,主動下廠,到對應專業的企業與學生共同實踐,一方面了解企業的企業文化與運作模式,以及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師到企業實踐對學生而言無疑達到“身行示范”的作用,對學生在企業實習具有較大的激勵作用。教師到企業實踐是加快培養“雙師型”教師重要途徑,教師應及時總結企業用工需求以及運作模式,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開展:職業素養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品德、技能的提升,把學生培養成為用人單位搶用的“德技雙馨”應用技能型人才。
四、結束語
篇5
一、構建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1、以人為本、全員育人的工作體系。和諧的工作體系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有力保障。構建和諧的工作體系關鍵在于學校的制度建設與人本管理要和諧發展。一方面,構建全員合作的教育關系,協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最佳教育合力,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另一方面和諧教育要融進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滲透在教學、科研各個環節,實現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2、思想政治教育同學生管理相結合是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教育機制的必要手段。貫徹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的同時,要積極推動思想教育與學生管理相結合,在通過規章制度等約束人的行為的同時,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導向融于其中,把自律與他律結合起來。在新形勢下,高校要堅持立足于教育、輔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 政治工作原則,通過將教育落實到管理中,把管理上升為教育,使得兩者相得益彰,互補互促,以達到塑造人、引導人、規范人的目的。
3、建立為廣大學生辦實事、辦好事的長效服務機制。近年來,技工院校的學生尤其是貧困學生的思想和實際問題明顯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如學生中的貧困問題、心理障礙問題和就業困難問題等需要全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建立服務機制,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問題,為他們的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條件。一是貧困生資助機制。要在獎、貸、助、補、減資助體系中,重點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機制,進一步拓展資助形式,發揮資助育人功能,在關心人、幫助人的同時,更要教育人、引導人。二是心理和諧教育機制。心理和諧是人自身和諧的主要內容。學校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建立學生心理和諧教育機制,建立心理咨詢中心,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通過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測試普查、咨詢等形式,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因生活、學習、情感等發生的問題,促使個體心理品質健康、均衡、調和發展。三是畢業生就業指導機制。成立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開設就業指導課,加強就業信息網絡建設,拓展學生就業渠道,開展創業活動和職業生涯設計,將學生就業教育工作貫穿于在校學習的各個環節。
二、構建和諧的教學機制
和諧的教學機制是和諧教育的中心。教學活動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工作,要將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符合社會道德準則的,課程是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效果的直接體現物,是決定人才發展方向、水平和素質結構的關鍵因素,也是教育與學習的基本依據,它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共性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和諧的課程體系應當實現社會化課程與個性化課程的統一。社會化課程是指那些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個體遵守共同的社會行為和行業規范,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課程。另一方面,和諧的課程體系還應當體現科學化教育與人文化教育的統一。目前,受社會就業壓力的影響,一些學生對所學專業的選擇愈來愈帶有功利的性質,一些技工院校也紛紛調整課程設置,過分的強調實用性的技術課程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質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實用性技術課程的不斷增多,極大地削弱了有利于學生擴展眼界、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的學科設置,導致學生更熱衷于個人就業目標的實現,放棄了對社會的關心和責任,這樣的教育機制已經成為了純粹的職業教育。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三、構建和諧的管理機制
不論是從現實還是從理論上看,要實現教育的和諧必須從制度入手,建章立制、加強領導、優化管理,這是搞好和諧教育的制度保障。構建和諧的學校教育教學體系,必須完善與之相協調的學校管理。在強化目標管理意識的基礎上要樹立現代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的管理機制,明晰管理的層次和職責,提高管理的和諧程度和效率,以實現和諧教育的管理目標。學生是學校教育的產品,是學校生存、發展乃至社會聲譽的決定性要素,因而學校要將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作為學校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學校管理工作的焦點應當是滿足學生作為學校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學校管理工作的聚焦點應當是滿足學生不斷變化的多元化需求。
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公正與情感的交融
社會的和諧首先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構建和諧的學校教育教學體系理應包括建立學校內部人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學生關系、教師關系、干群關系等,而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的和諧是實施和諧教育的前提,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靈,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影響著學校教育的結果。
篇6
從設計內容上來看,產品服務系統設計不可簡單地等同于服務設計。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因其包含服務設計的內容,在國內學界、設計教育界常被簡單地等同于服務設計。這是因為,兩者都是以系統觀為指導思想進行的設計活動,且兩者最終的輸出物中都包含服務。作為服務設計的唯一輸出物一一服務的實質是可獨立出售或與商品共同出售的一些行為、利益或滿足,是通過服務操作系統、供應渠道提供和傳遞給被服務對象信息、材料、能量、產品、體驗等內容的整體過程。對這一整體過程進行設計的服務設計,其目的是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其實質是有計劃的組織各種社會資源創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設計活動。在服務設計中,即使最終輸出物是附著于產品之上的服務形式,也只能認為服務才是設計內容。對服務形式的附著物一一產品的設計,仍然屬于傳統產品設計的范疇。而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實質就是整合產品與服務的系統設計。包含以下三種類型(見圖1)。第一種:以產品為導向的產品服務系統設i+o其特點為預設使用者或消費者持有產品,設計的任務是為提升產品的價值,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附加或整合一個新的服務,例如:產品的升級、維護修理等。第二種:以使用為導向的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其特點為產品是由服務提供者所擁有,通過經過改造后的銷售渠道及支付系統,銷售的是服務,而不是產品本身。其目的是通過共享所需產品的方式來增加物質產品的使用率。例如:共享、拖車和租賃服務。此時,在整個產品服務系統中,服務所占比重大于產品。第三種:以結果為導向的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其特點為實物產品可以被新的服務所替代,服務提供者通過優化系統結構來為消費提供更有效的服務。例如,在網絡購物活動中,以在線支付系統來替代銀行匯款方式。此時,在整個產品服務系統中,服務所占比重最大。由此看來,在產品服務系統設計中,產品與服務是不可割裂開來的,在不同的情況下,存在孰輕孰重的比較與選擇。并且從產品開發的角度來看,產品服務系統設計是圍繞產品生命周期每個階段進行的設計,在產品規劃、開發、生產、交付、使用、回收的過程中,對產品和服務的功能或結果進行預設。并且,其最終的輸出物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社會事務創新模式十技術解決方案(工程的、設計的)形式。這個商業模式/社會事務創新模式和技術解決方案的表述語言是進行統一化處理過的,能為設計師、工程師、企業家、社會組織所共同理解的。產品或服務是為了實現這一新的商業模式或社會事務創新模式的途徑之一,其他的實現途徑還可包括界面設計、交互設計、環境設計、包裝設計、平面傳達設計等。從設計教育的角度來看,產品服務系統設計涵蓋的設計門類較之服務設計更為廣泛,且最終輸出物的形式具有靈活的選擇性,即在以完成系統預設功能為前提條件下,可以根據諸如成本預算等控制條件,選擇最終輸出物的設計形式。這就意味著產品服務系統設計教育需要涉及產品設計、服務設計、界面設計、交互設計、環境設計、包裝設計、平面傳達設計等設計門類多方面的知識。但在目前國內的設計教育中,真正打破設計門類界限的專業沒有出現。最常見是在掌握本專業技能與知識的基礎上,選修其他專業課程的情況。究其原因,還是專業設置上是以具體的設計門類為分類標準,并沒有實質性地將其納入,個學科交叉的系統思維中進行思考與設置。對于課程的設置與教授還是局限在一個老師對應一門課、一群學生的教學模式。在歐美,產品服務系統設計一般放在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中,主要參與課程的學生一般都為多設計專業背景,還有諸如社會學、心理學、工程學、經濟學等背景的學生一起參與課題設計。教授課程的教師一般由3一5人擔任,教師的背景來源于不同專業門類,甚至也邀請校外業界專家從事某一段時間的教學與指導工作。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授課教師之間的互動能保證教學內容的全面和教授知識的多樣化;學生相互之間的互動可以讓其獲取不同專業的實踐經驗與體驗;而最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幫助增加學生獲取的信息與知識量的深度與廣度,增強其思考的范圍和深度,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實際獲取的設計能力。
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核心價值為策略設計產品服務系統設計首先可歸結為一項創新策略。它需要以策略性的眼光來規劃及設計產品服務系統,包括定義系統本身的元素構成、系統的功能、系統的結構(系統元素間的相互關系),實現系統的工具和實施方法等。這項工作類似于傳統定義的產品的開發設計,需要在進行具體產品設計的之前,進行相應的設計定位,并規劃每個開發步驟所需要完成的任務。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核心內容如圖2所示,我們可以看到:首先,策略的本質是根據形勢和環境的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式,是一項進行規劃的、廣義上的設計活動。對于產品服務系統的定位其實是以何種策略完成何種功能的產品與服務整合系統的創新規劃。這項工作不是針對單個具體的產品或服務,而是基于一個系統提供解決性方案。其次,策略還指通過設計獲取競爭性優勢的計劃。在商業競爭中,是以超越對手、發展自己為目的,以爭奪消費者,市場為主要內容,所展開的一系列全面性、長遠性的謀略。這就意味著,在進行完產品服務系統的定位后,需要以策略性的思考來選擇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最佳結果,即設計輸出物。這里使用者的概念不僅僅是指產品或服務的終端用戶,它還包括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者、運輸者、分銷商、零售商、回收者等從,件產品或服務誕生之初,到其生命周期結束之后整個循環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人或組織一一利益共享者的概念。最后,產品服務系統設計還包含如何實現系統的問題,即為所有的設計使用者或參與者提供實現策略性目標的手段。例如,在商業設計項目中,需要提供給企業擴張現有產品的生命周期的方案,改善其進入現有市場的現有產品;為企業謀劃出創新及改善的空間;為企業提供一份詳細的工程預算,包括需要使用哪些材料、采取什么工藝、制造流程又是怎樣,如何降低生產成本等等;此外,還可以為企業提供用戶使用可行性及產品表現的參考。根據上述的思路,在未來的設計教育中,首先應培養學生進行策略性的規劃和系統架構的能力,從根本上轉變設計思維,打破緣自包豪斯時代的“形式追隨功能”思想指導下、針對大批量生產制造的設計思維傳統。其次,要通過搭建各學科協作的教學平臺,在教授學生專業設計技能、知識與方法的同時,傳授來自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以幫助其完成產品服務系統的最終實施與執行。最后,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教學內容應緊扣中國社會轉型的時代大背景,從多學科、多專業的維度解讀政府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有機融合的需求和舉措,解讀企業從“中國制造”發展為“中國‘智’造”過程中的需求,構建基于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政、產、學、研的可行合作模式和合作內容。
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重點是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對于使用者戶需求的分析是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研究的重點。前文也指出使用者的范圍涵蓋了產品服務系統整個生命周期中可能涉及到的人或組織,這些利益共享者的需求直接影響對產品服務系統的定位。如圖2所示,每一項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核心內容都與具體利益共享者的需求密切相關。在傳統設計思維中,人的需求是與其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問題相對應的。由問題導入的設計可以較為準確地設計出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在產品服務系統中,利益共享者的需求是會發生重疊的現象,這些共同的需求就是進行設計時需要重點深入的地方。對于使用者需求資料搜集、分析的方法,需要借助跨學科的教學與協作來實現。目前,在國內工業設計的課程設置中,雖然已經有意識地加入了諸如社會學、心理學等分析作為個體的人或群體的人的教學課程,但由于不是主干課程,授課教師也未必是設計專業出身,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常常興趣不大,也并不予以重視。到了實際課題設計的日創民,還是會以較為主觀的視角去做設計,導致學科交叉的目的并沒有真正實現。由此可見,需要完成一項產品服務系統的設計,不僅僅需要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備工程學、經濟學、傳播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就目前國內工業設計教育的現狀來看,對于“核心產品”和“核心服務”的設計與規劃任務是可以勝任的。但對于其他方面則需要借助于多學科的交叉教學來實現。
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流程與方法是基于傳統產品開發設計、系統設計和服務設計的流程與方法之上發展起來的。一般而言,包含以下幾個階段(見圖3)。在具體的項目設計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步驟、內容及方法。目前學界對于產品服務系統設計流程的學術探討和經驗驗證尚未有定論。下面將以筆者參與完成的一個項目作為實例來進行說明。RaianAir項目是筆者在意大利留學期間完成的課題,其設計任務是幫助Raian。一一這個意大利中部的Pe“gna山谷中閉塞的小城,整合地方產業及自然資源,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Raian。是意大利中部的Pe“gna山谷中一個閉塞的小城,由于公共交通不便,很少有外面的人到這個小城來做客。但是離小城大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是意大利中部一個較有名的休閑城市,這個城市的露天海灘是意大利夏日度假的好地方。因此,偶爾也會有人順道來這個寧靜而又原汁原味的意大利小城旅游兩、三夭。但是,這個小鎮身處在Pe“gna山谷這個意大利自然資源保存最為完好的心臟部位,風景秀麗、居民質樸,仿佛世外桃源一樣。
篇7
1.1客戶端技術路線
支持個人電腦設備:在目前的個人電腦用戶當中,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依然保持著絕對的市場占有率,系統建設過程中應采用瘦客戶端與富客戶端相結合的方式,基于目前成熟的展現技術,支持個人電腦設備的接入與使用。兼容個人移動終端設備: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潮流中,谷歌公司的Android操作系統、蘋果公司的IOS操作系統和微軟公司的WindowsPhone操作系統占據了個人移動終端操作系統的絕大部分市場。系統的展現層建設需要考慮對這三大主流移動終端操作系統的兼容與支持。
1.2服務端技術路線
鑒于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和發展趨勢,建議采取統一的技術路線:系統建設基于以XMLWebService為核心的當前最先進的企業級應用開發平臺Microsoft.NET,同時采用國際上先進、成熟、實用的技術標準。系統采用多層服務結構體系,表示層、業務層、服務層、組件層、數據層分開,以滿足系統松耦合性、位置透明性以及協議無關性要求。
1.3基礎設施技術路線
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維護采取云計算技術,實現對服務器、存儲等資源的統一管控,形成資源池,做到基礎設施的最大化利用及智能調度,形成按需交付的IT能力。
2功能設計
根據職業教育資源產生的基本流程,設置了個人資源中心、學校資源展示中心、市級資源管理中心、智能搜索引擎四個功能模塊。
2.1資源建設流程
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資源內容,需要不斷地更新和補充,實現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構想了資源構建的流程,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錄播教室錄課:教師登陸資源公共平臺錄制課程;第二步:教師上傳課程資源到私有資源庫;第三步:各學校將資源匯總到武漢市資源公共服務總平臺,形成資源云;第四步:資源云在人人通、班班通平臺中的多種實際應用。
2.2個人資源中心
普通教師個人設有私有資源庫,用于普通教師管理自己的資源。教師可上傳資源,上傳后可以暫時不(保存),也可以資源,后由學校管理員審核,審核通過的資源可以供共享范圍內的人員下載、預覽、評分、評價。還有我的工作室功能,用以個人動態、公告、接收消息。
2.3學校資源展示中心
以校為單位建立的資源集中管理和展示的平臺,可以管理教師提交的資源信息,建議校級管理員按照市級資源目錄來對資源進行分類管理,以便資源繼續上傳到市級展示平臺使用。
2.4市級資源管理中心
各個學校上傳的資源如果設置為完全公開的,教育局管理員可以通過后臺的資源列表界面,批量選擇資源,采集到教育局資源分類下。教育局管理員統一管理全市資源目錄,將所有資源匯總展示。
(1)資源目錄管理系統支持按照不同的分類依據對資源進行多種分類管理,一個資源可以屬于多個分類,用戶按照每種分類依據均可以查找到資源。系統不但支持資源分類的增、刪、改操作,而且支持資源分類的合并、分拆、層級移動、排序等操作。
(2)課程管理系統資源建設以課程為中心,管理員可以增、刪、改、檢索課程,設置課程考核標準。同時還可以將課程同文檔、案例等參考資料的進行關聯,設置課程的相關試題、試卷,設置課程包含的知識點,查看、填寫課程評估結果,查看課程評分等級。系統對課程進行統一管理,同一門課程學習信息可以被不同的培訓項目共享,又可以根據各培訓項目自己的考核標準進行考核。即支持一門課程包含在不同的培訓項目中,在一個培訓項目中學習完畢,則其他培訓項目中的學習狀態也同時變更。系統創建課件上傳工具,使課件管理員可以直接在網頁上操作,將課件內容上傳到服務器上,即使是包含視音頻的大容量課件也可以直接上傳,并自動將流媒體文件分揀到流媒體的目錄。整個課件內容上傳過程就像給郵件添加附件一樣簡單。
(3)參考資料管理增、刪、改、參考資料基本信息,上傳各種格式文件的參考資料文件,同可以統計參考資料的被查看、下載的次數和學生對參考資料的評價。系統支持大文件參考資料文件的直接上傳。
2.5智能搜索引擎
篇8
目前,相關部門對注冊考試及執業制度進一步進行完善,這就意味著持有注冊證書是一個工程設計人員進行相關設計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因此,有必要對注冊考試進行深刻剖析,以有利于《建筑給水排水工程》這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因此,作者認為應該把注冊考試相關內容及一些考試經驗介紹給學生,這將有利于學生了解工程設計的基本理念,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二、具體實施方法
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應當與注冊考試共同發展。但是,目前課程的機械教條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如何將注冊考試與《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教學有機結合,是我們探討的重點。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隨著社會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建筑給水排水事業也在日益進步,新理論、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涌現。這為建筑給排水工程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的教學內容要根據給排水相關規范和標準的修訂及調整和注冊考試的大綱要求進行必要的調整。最近對一批規范進行整合和修訂,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進行適當更新,以適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比如,最新《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將原《建筑設計防水規范》GB50016-2006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年版)進行整合,并將相互規范及條文進行修訂,所以應將這些內容及時告知學生。同時,應將備考注冊考試過程中的學習方法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注冊考試學習時,注重規范和條文解釋的內容對照學習,并側重于從知識結構、專業體系來設計每一道考題,教學過程中如能參照注冊考試考題組織教學內容,并注意知識的系統化、理論化,則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也更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固然,《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涉及到許多公式與案例計算,如果板書可能會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但在目前教學過程中,課件主要內容和素材來自教材,課件的素材不夠充實,尤其缺乏工程實際內容,課件表達也不夠完整。《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師應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體現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具體可通過以下方面來表現:
(1)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收集與課程相關的施工現場照片及管材、配件樣本圖片等資料,更新制作大量動畫納入其中,并將這些具有說服力的資料應用于教學。
(2)對于一些系統的工作原理,可利用Flash等動畫可形象生動地描述系統工作過程。如氣壓給水設備的工作原理和不同給水系統的運行方式等內容,可使學生對有關概念理解更加深刻。
(3)注冊考試有大量的案例計算題,出題人會設置一些所謂的“坑”,致使有些考友一不小心會掉進去。究其原因,還是考友沒能真正理解規范或條文所表達的內容。因此,課堂教學中應適當增加案例習題。
(三)工程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強力支持下,學校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每級學生均有為期一周的認識實習和為期兩周的生產實習,另外,還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程設計、第二課堂、崗位任職訓練等工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作為本課程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培養獨立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在整個課程設計過程中,學生會使用各種規范、設計手冊、標準和標準圖集等,掌握建筑給水排水設計的一般方法和步驟,要求方案正確、計算有理有據、圖紙表達清楚。另外,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作為學生進行工程實踐的兩個重要過程,不僅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加感性直觀的認識,而且還可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對于《建筑給水排水工程》這門課,認識實習更加簡單。學生可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自行到建筑物地下室或樓頂參觀生活給水水池、生活水箱以及一些生活給水設施;也可自行留意觀察家庭衛生間及廚房生活給水、排水系統和建筑室內外消防給水系統。
(四)考試手段和內容的革新
可參照注冊考試的作法,采用開卷考試的方法,擴大專業覆蓋面,可涉及規范、標準及設計手冊的部分內容。考試時允許學生攜帶規范和其他考試資料,注意實際問題的考察。考題方面,注重理論題目和實踐題目的結合,多出工程案例題目。注冊考試的案例題,看似簡單其實比較難。特別是規范中的強制條文、小注、條文解釋等,都是注冊考試特別青睞的考試點,而往往這些考點易被考生所忽視,因而造成考試失誤較多,易出現“掉進坑”的現象。比如,《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中表8.4.1中小注1規定:丁、戊類高層廠房室內消火栓的用水量可按本表減少10L/s,許多人在計算消防水池容積時常常忽視這一點,造成消防水池容積偏大,于是就會增加消防給水的固定投資和運行成本。
三、未來發展方向
篇9
面對空前的發展機遇,汽車工業已經被確定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我國汽車工業正以飛快的速度,朝氣蓬勃的向前發展,它以其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產業關聯度高,就業面廣的特點為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著突出貢獻。但我國汽車企業研發力量不足、研發水平不高始終是制約我國汽車行業核心竟爭力提高的關鍵。國內市場尤其是乘用車市場幾乎被外國品牌所壟斷,國內較好的合資企業,也僅能夠對引進產品進行局部改進,而不具備獨立開發新產品的基礎研發能力。長此以往,中國汽車工業有可能缺少市場研發能力,僅僅成為世界汽車巨頭的加工基地。這將與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初衷相違背。汽車企業研發水平不高,歸根結底是人才培養問題導致,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人才已成為制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人才自主創新能力的缺乏是影響我國汽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及自主開發能力快速提高一個嚴重制約因素。為此,經過大量實際調研及與汽車相關企業人員、資深專家學者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從校企業兩方面的有機結合,望通過創新教育、教學理念,來提升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研討一種汽車工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二、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縱觀我國高等院校的汽車相關專業,雖各自具有不同的優勢、特色,但是在培養人才的模式以及方法上,卻具有一些相同的缺失。
(一)專業設置口徑窄。
長時間以來由于教學方式、體制及學生重視授課看輕自主學習的思想,造成了學生的知識面窄,專業口徑范圍小。使得學生的創新、創造以及團隊協作能力難以得到充分的鍛煉,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很強的社會競爭力和適應力。
(二)目前汽車工程相關專業教育缺乏系統規劃。
現行的工程教育不僅要加強系統思維和團隊協同合作能力、創造性和工程設計等方面的培養,還要把工程教育置身于全球經濟背景中進行系統規劃。“工程”是一個范圍廣闊的主修領域,為了能培養出符合國際工程要求的現代化人才。除了提供汽車工程為主的工程教育計劃,還應提供經濟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教育安排。
(三)教育學術化。
由于受到實踐條件的限制,往往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了學術以及理論性的內容,而減少了實訓、實踐的內容。
(四)重理論輕實踐。
在沒有實踐場所訓練的情況下,我們往往通過圖片或PPT來展示實踐內容,學生的工程實踐、實訓能力難以得到提高。其主要表現在專業課的教學與工程實踐脫節。要改善我國汽車行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院校與企業合作,產、學、研一體化,教、學、做合一,可以說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三、校企應進一步加深合作與交流
現在的企業用人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僅看一個人的文憑,更看重人才的團隊能力與創新創造能力。在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方面,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或實習實訓期間,利用企業環境和企業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觀念、組織紀律和職業道德等方面教育。讓學生了解社會,熟悉企業,進一步懂得職業人所應該具備的能力與素質。教他們怎樣做好工作,怎樣從一個校園人成為一個社會人。因此,當我們在積極探求辦學體制多元化、教學理念多樣化、內容機制靈活化的時候,可以把眼光瞄準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企業機制是我們借鑒的對象,企業人才是我們培養的方向,企業技術是我們開發的內容。基于企業的力量,通過自身的深化改革,發揮各方優勢,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現代化的建設。
四、結語
篇10
教學模式的更新與豐富
化工過程設計本質上是一門基于理論指導的實踐教學課程,理論教學終究是為實踐教學服務的。同時,構成化工過程設計課程群的各門課程特點不一。例如,化工過程分析與合成主要講授化工過程系統模擬與分析的基本概念與原理,建立化工單元操作與過程系統數學模型及流程模擬的基本方法和過程系統綜合與能量集成的基礎知識與策略,內容上偏重于數學分析;化工安全與環境則主要講授危險化學品的儲運、管理和處置,危險評價方法的確立,常見化工安全技術,安全與環境保護管理等方面的規范及標準,包含許多法規、標準及規范方面的內容[4-5]。因此,化工過程設計的教學模式必須與一般的基礎理論課程有所區別。如果只講授理論不關心應用,教學時則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而過分強調應用,則易導致理論基礎薄弱的后果。
1引入案例教學模式
筆者引入了案例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內容依托于工程實際案例,鼓勵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和討論,就問題做出判斷和決策,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例如,在講授化工過程分析與合成課程的動態模擬部分時,以甲苯單硝化間歇反應器放大模擬、熱危害分析及反應器失控模擬為教學案例,模擬放大過程中由于熱效應而導致的反應器內溫度在短時間內超限這一動態過程,提出將反應方式改為半連續操作這一解決方案,并分析了其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控制閥故障、攪拌器故障、控制系統失效等冷卻系統失效狀況下反應器的失控過程。再比如,講授化工安全與環境課程的系統安全評價與分析方法時,以氯乙烯懸浮聚合生產聚氯乙烯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反應失控聚合釜爆炸事故為對象,明確了爆炸原因應為體系壓力超過聚合釜承受能力,繼而分析出導致該事件發生需同時滿足的反應壓力異常升高、泄壓失效和緊急處理系統失效這三個原因,再遞進分析出導致反應異常壓力升高的原因是溫度過高、攪拌停止或引發劑過量,而緊急處理系統失效的原因則為計算機控制失效或加終止劑系統失效,由此層層深入,研究了反應失控聚合釜爆炸的多層次原因,從而使學生掌握事故樹分析這一安全分析方法。案例教學因為具備生動性、趣味性和應用性等特點而深受學生喜愛,學生通過案例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學理論。
2引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筆者引入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7],主張學生在自我學習的基礎上建構知識,而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例如,在化工過程設計課程的實踐環節,采用面向模擬設計項目的教學過程。同時,參考國外優秀大學對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資料的使用方式,筆者不指定專用教材,而是提供一組包括國內外優秀教材和工具書在內的參考書目,并加強了課程網站的建設,利用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制作了網絡課程,添加了多媒體課件、參考資料、習題答案、模擬測試題和學生優秀作品等教學資源。實踐證明,此方法針對性地打破了以往學生死記硬套教材的應試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文獻調研的習慣,有效鍛煉學生面對海量信息時的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