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床病人的日常護理范文

時間:2023-04-20 08:36: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臥床病人的日常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臥床病人的日常護理

篇1

康復護理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康復醫療的實施過程中,為達到病人身體的、精神的、社會和職業的全方位康復的目的,要求家庭護理人員對病人進行一般的基礎護理和有利康復的各種專門功能鍛煉,預防繼發性殘疾,減輕殘疾的程度,從而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使病人重新加入社會。

1 常見的康復活動方法

日常生活活動的訓練指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衣、食、住、行等所需要的基本動作,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的其他連續活動。日常生活活動對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對正常人來說,這是一種極普通的活動。對殘疾人來說,由于功能障礙,有的病人部分全部地失去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殘疾程度越大,對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影響就越大。生活的日常訓練就是要使病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盡可能不依賴或少依賴他人的幫助,獨立地完成各種功能活動。

1.1 床上活動 在床上作所有活動需要的動作,如翻身、起床、轉動身體和坐姿平衡等。長期臥床和殘疾的病人,為了防止發生褥瘡和肢體攣縮,護理病人時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功能以及正確的姿式和變換。通常是每2小時為病人翻身一次,當病人對某種皮膚敏感性和耐受性適應后,可酌情給某種減少持續時間或延長3小時左右。通常白天為病人翻身的次數可多一些,夜間為保證病人充分睡眠可適當減少翻身次數。

1.2 輪椅上的活動 如上下輪椅的能力,對輪椅使用的熟練程度等。自我生活活動。如洗漱、穿衣、脫衣、洗澡、大小便自理情況、穿鞋、穿襪的能力,進餐活動等。

1.3 行走活動 如在室內外的行走能力,上下樓梯的能力,借助輔助器如拐杖等的使用能力等。

1.4 其它活動 如使用電燈、電話、上下水、錢幣、開關門的能力等。

2 常見的康復訓練方法

2.1 進食動作的訓練先訓練手部動作,令其模仿進食,然后再進食物。使病人保持坐姿的平衡,抓握餐具,使用餐具攝取食物,將食物送進口腔進行咀嚼和吞咽動作。吞咽困難的病人在意識清醒時,肯定其將食物咽下,并能順利喝水時,可令其自行進食。先給流質食物、糊狀食物、稀粥,然后再給半流質,如面條、蛋羹、餛鈍等,從少量過渡到正常量。如果病人進餐時,抓握餐具較困難,可先訓練病人抓握木條、板條塊等,繼而訓練其使用匙、筷子。如病人喪失抓握餐具的能力,協調性和活動范圍均受到限制時,將無法使用普通餐具,此時可將食物進行加工改善,制成病人易于進食的形狀,并將碗碟固定在桌上,為病為特制長把勺等。在病人進食前還要加強病人起坐、坐穩的訓練、用靠背支撐病人坐穩,然后逐漸撤掉靠背,自行坐穩。

篇2

【關鍵詞】心血管病;常見癥狀;預防與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283-02

對于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的患者,護士應該強調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夠的休息,因為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會極大影響疾病的治療,甚至導致更為惡劣的后果。其中,出現最多的情況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蝎,而每發生一次這樣的情況,對心臟就是一次不可逆轉的損害。因此,凡是會影響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視,并盡量避免,這是護理工作的重點。

1心臟常見疾病及其護理

1.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病人的護理:應注意勞逸結合,心功能不全者應絕對臥床休息:避免進刺激性食物、不可過飽;給予心理護理;病情觀察,對嚴重心律失常的病人進行心電監護,特別注意有無引起猝死的危險征兆;注意觀察用藥情況,防止發生不良反應;心臟起搏器安置術后護理:心電監護24h注意起搏頻率和心率是否一致;臥床3-5d取平臥位或半臥位,不要壓迫置入側,指導病人6周內應限制體力活動,定期復查,隨身攜帶“心臟起搏器卡”。

1.2心力衰竭心衰病人的護理:限制體力活動:慢性心衰的病人可適當的活動,不可一長期臥床,以防引起靜脈血栓、壓瘡等問題;限制鈉鹽的攝入:給予低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少食多餐,戒煙酒:保持大便的通暢;給予吸氧:根據缺氧程度調節氧流量,一般為2-4L/min;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給予心理護理減輕病人的焦慮和恐懼,讓病人增加安全感;嚴密觀察病人的病情;定期觀察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情況;給予藥物治療,觀察藥物反應。

1.3先心病先心病患兒的護理:保持充足的睡眠,根據病情安排適當活動量,減輕心臟的負擔;少食多餐,供給充足能量、蛋白質和維生素食物;預防感染;法洛四聯癥患兒,要注意供給充足液體,防止因血.液濃縮,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栓栓塞;觀察有無心力衰竭的表現,一旦出現,置患兒半臥位,吸氧,按心衰護理;做好心理護理;做好藥物護理。

1.4心肌疾病心肌疾病病人的護理:疼痛護理:立即停止活動,臥床休息:安慰病人,解除緊張情緒;持續吸氧,氧流量3-4L/min;遵醫囑使用B受體阻滯劑或鈣通道阻滯劑;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纖維素的清淡飲食,心衰時低鹽飲食;避免激烈運動,戒煙酒,防止誘發心絞痛。

1.5心絞痛病人心絞痛病人的護理:緩解疼痛,預防并發癥:立即停止活動,臥床休息,安慰病人,解除緊張不安情緒,指導病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以減少心肌耗氧量,給予氧氣吸入;減輕心肌耗氧量,增加活動耐力:減少或避免誘因,制定活動原則,給予低熱量、低脂、低膽固醇、低鹽、高纖維素(三低一高)飲食,戒煙酒。

2常見癥狀及護理

2.1心悸心悸是患者感覺心臟跳動快速、不整或搏動有力,可伴心前區不適感。病因: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期前收縮、心房撲動、心房顫動等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心悸(心律失常最常見的表現是心悸)。器質性心臟病、全身性疾病如甲亢、嚴重貧血也可引起心悸。

護理時,注意心率、心律的變化:主要是測脈搏、聽心率,必要時做心電圖;嚴密觀察病情:心功能不全時心悸可伴呼吸困難、發熱、胸痛,嚴重心律失常伴暈厥、抽搐時,應及時與醫生聯系;做好心理護理:和病人說明發病的原因以及發病的是應做何處理,讓病人減輕焦慮、恐懼;增加休息時間:讓病人適當增加休息時間,減少活動的次數。不要讓病人食用刺激性食物與飲料,以免引起心悸。

2.2心源性呼吸困難心源性呼吸困難是由于各種心臟疾病發生左心功能不全是,組織液聚集在肺泡和肺組織間隙中,形成肺水腫,病人自覺呼吸時空氣不足,呼吸費力的狀態,稱為“心源性呼吸困難”。心源性呼吸困難按嚴重程度分為勞力性呼吸困難、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心源性哮喘)、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腫(是最嚴重的心源性呼吸困難)。

護理時觀察病情:呼吸困難有無改善,皮膚發給是否減輕,血氣分析是否正常;休息與:協助病人取合適,根據病情取半坐臥位或端坐位;給氧:根據缺氧程度調節氧流量,一般流量為2}4L/min;提高活動耐力:根據心功能制訂活動計劃,給予必要的生活護理,以減少體力活動,減輕心臟的負擔,使心肌耗氧量減少,改善呼吸困難。

2.3心前區疼痛因各種理化因素刺激支配心臟、主動脈或肋間神經的傳入纖維引起的心前區或胸骨后疼痛。

護理時疼痛的觀察:注意觀察心前區疼痛的部位、性質、疼痛程度、持續時間、有無誘發因素等;減輕疼痛,防止復發:有良好的休息環境,遵醫囑給予鎮定劑、鎮痛劑以及治療;給予心理護理:讓病人減少的疼痛的恐懼。

2.4心源性水腫心源性水腫是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體循環系統靜脈淤血等原因,使組織間隙積聚過多液體所致。

護理時與休息:讓病人多休息,下肢抬高,伴胸腔積液或腹水的病人宜采取半坐臥位;病情監測:控制輸液速度,定期測體重,嚴格記錄出入液量;用藥護理:遵醫囑使用利尿劑,觀察尿量、體重及水腫消長情況,檢測血電解質的變化;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預防壓瘡。

2.5心源性暈厥心源性暈厥是由于心排血量突然聚減、中斷或嚴重低血壓熱引起一過性腦缺血、缺氧,表現為突發的可逆性意識喪失。

護理時休息與活動:發作頻繁的病人應臥床休息,加強生活護理,避免單獨外出,防止意外;發作時處理:將病人置于通風處,頭高足底位,解開領口,及時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窒息;避免誘因:囑病人避免過度疲勞、情緒激動等情況,一旦有頭暈、黑朦等先兆是立即平臥,以防摔傷;積極治療相關疾病。

2.6其他我們護理人員要尊重理解病人,對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病人入院時,要大方親切地自我介紹,對于病人的稱呼要講究,不可以床號代替姓名:人員要了解病人不同的個性,不同病人的不同問題都要解決好,讓病人感到滿意,護理人員除完成好護理工作外,還要及時了解病人的需求并及時報告給醫生。

護理人員要協同病人家屬對心腦血管肌體后遺癥患者,有計劃地進行肌體被動訓練,并向家屬詳細指導怎樣按摩患肢,被動運動護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日常生活技能的訓練,通過肌體功能訓練和正常訓練,使局部的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態得到改善,促進后遺癥的康復,通過對大腦進行反饋刺激,使腦內殘存的神經恢復功能,擴大支配區,這樣才能促使癱瘓的肌體盡快恢復。

創造良好的醫院環境。精心綠化的環境,舒適的病房,清新的空氣,給病人心曠神怡的舒適感,護理人員親切的微笑,一讓病人感覺到親人一般的溫暖.病房的安排盡力做到輕重病人分開,危重病人單設病房,恢復期的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允許聽音樂,可以看報刊雜志等,以便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感受美好生活的氣息,激發病人熱愛生命,渴望健康的情操。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腦梗塞;偏癱;護理

腦梗塞是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血膜內膜損傷使腦動脈管腔狹窄,進而局部血栓形成,使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閉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引起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病。其致殘率很高,肢體癱瘓是其常見的伴隨癥狀。腦梗塞患者的肢體癱瘓多表現為癱瘓,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本文旨在總結腦梗塞患者的肢體癱瘓的護理體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98例腦梗塞伴有肢體癱瘓的患者,其中男108例,女90例,年齡45~78歲,平均63.6歲,所有患者均經CT或MRI確診為腦梗塞。其中肢體肌力2級以下者126例,3級以下者72例。

1.2 治療和護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積極進行內科的相關治療和康復訓練。在此基礎上在臥床期、下床早期和下床后期給予肢體癱瘓全面的護理,包括心理護理,一般常規護理,康復護理和并發癥的護理。

2 結果

經過常規內科治療的癱瘓肢體的護理,患者入院5周后肌力提高2級以上者145例,肌力提高1級以上者47例,肌力無明顯改善者6例。

3 討論

3.1 心理護理 腦血管疾病對起病較重、突然,病人出現的身體癥狀如癱瘓、語言、智能障礙等使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還有心理和社會因素上的痛苦。做好患者的患肢癱瘓的護理的同時做好心理護理至關重要,鼓勵病人把引起焦慮的原因表達出來,減輕其心理壓力。對失語的病人可用手式、表情、文字等方式盡快與病人溝通,了解病人的情緒變化,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勇氣和毅力。

3.2 一般護理

3.2.1 病房環境 腦梗塞患者早期多需要臥床,所以干凈整潔的病房環境對患者心理和病情有很大的影響。應把患者安置在環境清潔、干燥、通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病室。同時在安排床位的時候也需注意新老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和稍差的調配。

3.2.2 飲食護理 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和精神憂慮常會導致食欲不振,加強飲食護理對保證患者的足夠營養補充,保證抵抗力很重要。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纖維素飲食。重癥病人常伴有吞咽困難,需要鼻飼飲食,即通過鼻孔將一根膠管插入胃內,將米湯、牛奶、菜汁、果汁等食物用注射器注入胃中,以保證足夠的營養。

3.3 癱瘓肢體的護理

3.3.1 急性期的護理 早期康復護理的目的是維持各系統器官生理功能,減輕肌萎縮、關節攣縮畸形、骨脫鈣等廢用性變化。腦梗塞急性期癱瘓肢體的護理包括肢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和適時進行功能鍛煉。良好的肢體功能位的擺放是早期偏癱預防護理的重要內容,早期注意并保持患者在床上的正確,平臥時應將患肢維持于功能位且經常更換,患者需要2 h翻身一次,經常變換可預防壓瘡及肺部感染,還可使的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痙攣模式出現。若48h內神經損害不再進展,即可在床上靠坐或坐椅子。具體在健側臥位時在胸前放一枕頭,癱瘓上至放在枕頭上,使之呈伸展為止,癱瘓的下肢呈自然屈曲位;仰臥位時在癱瘓下肢的下方墊一海綿,膝關節稍彎曲,癱瘓上至防止體旁枕頭上,肩關節前身,手臂伸展,外放稍抬高,頭呈中立位;患側臥位時頭部用舒適的枕頭支撐,稍后仰,肩關節向前伸展并外旋,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處[1]。

腦梗塞患者急性期后,若生命體征平穩應開始進行被動運動、肢體按摩和主動運動。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以減少腫脹,亦是對患肢的感覺刺激;被動運動可維持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僵硬和肢體攣縮畸形;患肢出現主動運動后,應開始進行主動運動,肢體的主動運動不僅可增強肌力,還能防止肌肉萎縮彈性減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退行性改變。對于肌力0-1級者可在在適當的姿勢下進行作試圖引起主動肌肉收縮的練習;2級時,可作水平面上的即排除重力影響下的主動運動;肌力達3級時,以主動運動為主,肌力達4級時,應作抗阻運動[2]。練習的內容包括Babarth握手、橋式運動和床上移行等方式。

4 康復期的護理

在康復期對患者進行完整護理的目的是經過功能訓練進一步恢復功能,達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主要是抑制異常反射活動,改善運動模式,重建正常的運動模式。當肢體肌力不足以主動運動時,各肢體及關節被動運動就顯得十分重要。對癱瘓病情較重的患者應該側重于被動運動,被動進行各關節的多向運動,重點進行肩關節的屈伸、上舉、外展、內收、內旋及肘關節的屈伸。各關節的被動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由健側到患側,有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進行[3]。

同時做好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對家屬及陪護人員培訓指導盡量通俗易懂,讓其了解腦血管疾病康復信息,盡量給患者創造更多的日常動作練習及活動機會,保證患者在其余時間仍能得到正規康復。綜上所述,腦梗塞患者的肢體癱瘓對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做好早期和恢復期的護理干預對病情的恢復有很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清平,陳海光,李學蘭.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護理學雜志,2004,19(7):62-63.

篇4

【關鍵詞】褥瘡;預防;內科護理

1原因

1.1褥瘡在外科方面常發生于骨科的病人或者手術后長期臥床的患者。

1.2在內科方面常發生于下列幾種病人:

1.2.1昏迷或者半昏迷的患者,如腦膜炎、腦血管患者等的病人。

1.2.2長期臥床消瘦的慢病患者,或者營養不良的老年人,如肺結核、貧血、肝硬變、腫瘤、糖尿病、傷寒、脊髓疾患等的病人。

1.2.3水腫的患者,如心臟病并發心力衰竭、肺性心臟病、腎臟病、肝硬變合并腹水,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等的病人。

預防和措施:褥瘡的預防在護理工作中是一件經常而重要的工作。一旦發生褥瘡,潰瘍之處很難愈合,輕則增加病人痛苦,延長住院日期,重則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護理工作者對于預防褥瘡的發生負有重要責任。

對于護理工作者來說褥瘡的護理方法是基本常識,然而,在日常護理中,有些護理人員總認為褥瘡是不可能避免的。其原因一方面是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不強,而另一方面則是他們未能按照不同情況具體地靈活地運用這些預防方法。

我院對于內科護理組將病人按病情及具體情況分類,然后采取了多種預防處理,因而在最近幾年中沒有一個病人發生過褥瘡。下面介紹我們在日常護理中的一些經驗和措施。

首先對于第一類病人即昏迷半昏迷和腦血管疾患伴有半身癱瘓的患者。

這類病人的特點是他們睡眠的姿態經常保持一個位置,因而經過2-4小時后,受壓的皮膚就會發紅。皮膚發紅是指局部受壓后血循環障礙而發生的反應性充血,如果不及時注意糾正,發紅的皮膚變為紫色形成壞死。同時病人又因此昏迷、大小便失禁、尿濕被褥,致使局部皮膚受排泄物的刺激產生褥瘡。

預防:①更換臥位,有半身癱瘓的可采用平臥位或者向健側側臥。翻身的時間,可能按病人局部皮膚發紅的時間和程度而定,約2-4小時一次。②大小便污床后,應及時更換,使床鋪平整干燥。一天用溫水清潔皮膚2-3次,避免排泄物的刺激。如果皮膚已經發紅,應進行熱敷,每次約10分鐘。熱敷后,皮膚即可逐漸恢復正常顏色。③床鋪可用軟床,亦可用硬床,只要平整即可。④這類患者不必強調使用氣圈和酒精按摩,因腦血管疾患病人一般都很胖,而用氣圈時,接觸的地方受壓過重,反而容易引起循環障礙。

我們曾有40多例昏迷患者,采用上述方法,避免了褥瘡的發生。在患病的過程中也必須注意營養的配合。根據我們的觀察,病情逐漸好轉時,雖不常更換臥位,皮膚也無變化。

第二類是指長期臥床消瘦的慢性病人或老年人。

這類患者神志清醒,大小便自主,有時自己尚能活動。但其全身營養較差,同時肌層很薄,只要局部受壓2-3小時,皮膚就會發紅和有麻木感,稍久不動也會發紫。

預防:根據皮膚壓紅和局部變麻木的時間來處理換臥位和用熱水毛巾按摩局部。熱水按摩后,病人就會自覺由麻木變為有知覺,周圍皮膚充血發紅,再隔10分鐘則由紅變為正常顏色。必要時也可能用氣圈。我們曾有一個腦出血患者病例,連續向一側躺臥一小時,局部皮膚即發紅,甚至感到麻木。后來采取白天隔一小時翻身一次和一天用熱水按摩5-6次的措施,在三個月的期間內,沒有發生褥瘡。

第三類是水腫的患者這類病人常系心臟病并發心力衰竭,腎臟病腎變期、肝硬變合并腹水、多發性漿液膜炎,以及營養不良性的水腫等病例。病人因皮下組織積水而影響充足的血液供給,致使皮膚下組織因缺血而引起壞死。同時,又因心臟代償機能不全或者腹水壓迫心臟而呼吸困難,被迫采用半坐位,從而水腫下垂至臀部和足部,營養更差,而患者又不能活動,因此易于發生褥瘡,而且預防比較困難。

具體措施和結果:①白天適當地根據病情更換坐位2-3次。②臀部不采用氣圈,因此氣圈中間有洞,容易使水腫部垂入洞的中央,宜改用柔軟的絨毛枕墊平;床鋪亦應無皺折和顆粒碎渣。③患者應穿寬大柔軟的布衣褲,避免縫線擦傷皮膚,發展成褥瘡;如包扎腹帶,也須用質地特殊柔軟的。④水腫的腳部先用熱水浸泡,再用軟毛巾輕擦干,臀部、髂骨脊部和背部都用軟毛巾熱敷;每天施行3-4次。⑤改善全身營養情況,根據病情給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我們曾有三例臥床一年余的全身水腫的患者,由于采取以上預防方法,終于避免了褥瘡的發生。

2討論

沒有分析比較,就沒有說服力。通過實踐與觀察比較,嚴格采用規范預防和護理措施的較之前沒有嚴格執行規范措施的,褥瘡的發病率大大降低,甚至在近一年半時間內沒有一例發生,從這可以得出結論,只要護理得當,褥瘡的發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措施的執行也需要廣大患者和家屬的積極配合。這一良好效果,也大大增強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信心。同時也為內科護理中如何杜絕褥瘡的發生,提供了良好的預防方法措施,以供同行們借鑒。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大面積腦梗死;側裂區損傷;重型顱腦外傷;對應護理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lateral fissure area injury combining big area of cerebral infarction

Deng Qun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thods of nursing for severe craniocerebral lateral fissure area injury combining big area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Choosed 127 patients to divide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led group. The controlled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mon nursing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Results: The results of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led group (P

Key words: severe craniocerebral lateral fissure area injury, cerebral infarct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通常顱腦顯現重型外傷后,很易出現大面積的腦梗死,病情會急速變化,救治率低,病死率高,預后差,因此應當給予廣泛重視。為了探討應給予顱腦有重型外傷,且側裂區出現損傷以及腦部大面積發生腦梗死者的臨床護理,研究2011年7月到2013年8月我科接診的127例重型顱腦外傷病例的護理資料,詳情見下文。

1.資料和方法

1.1病人資料 2011年7月到2013年8月,我科接診重型顱腦外傷病例127例,誘導127例顱腦顯現重型外傷的起源因素:打擊、交通事故以及高空墜傷、跌傷。127例均為外側裂區損傷,損傷后的臨床表現:煩躁不安、意識障礙以及昏迷不醒、瞳孔散大等。隨機將127例重型顱腦外傷病例分組:重型外傷組(64例)和重型受損組(63例)。在重型外傷組中,男性49例,女性15例,年齡:12歲到61歲,平均:39.56±12.27歲。在重型受損組中,男性48例,女性15例,年齡:13歲到62歲,平均:39.66±12.30歲[1-2]。

1.2護理方法

1.2.1重型外傷組 對重型外傷組的64例予以傳統護理。

1.2.2重型受損組 對重型受損組予以對應護理(包括傳統護理+心理、飲食、康復護理)。1)傳統護理。應對血壓、呼吸以及脈搏、體溫等行嚴密觀察,并對指甲色澤以及口唇色澤、出汗狀況、瞳孔、意識狀況等行嚴密觀察。此外,還要對液體出入量做好24h的登記。若發現問題,記錄并處理。還要對呼吸道加強管理,通過霧化吸入使呼吸道處于濕潤狀態。另外,還要通過冰敷、冰帽以及冰枕行頭顱降溫。在輸入止血藥以及抗生素、利尿劑、脫水劑時,要準確且及時。2)心理護理。此時,不管是病人,還是家屬,都存在擔心以及焦躁、恐懼的心理,護士在解釋與勸導的同時,應當耐心并謹慎,多聽取主訴、給予最大的支持和疏導、關懷等,穩定病人的情緒,促進順利治療。3)飲食護理。食物營養應當充足,飲食應當保證高維生素、低脂以及低鹽。對于進食困難者,應當暫且禁食,并通過補液行靜脈支持,在腸功能恢復后,可食用普食。對于一直昏迷者,將適宜消化、高熱量、高蛋白以及高維生素的流質食物通過鼻飼的形式對病人進行喂養。4)康復護理。制定訓練計劃,進而堅持鍛煉,規避殘疾風險。在早期的臥床期時,病人應當被動運動:做按摩以及轉移等。在離床期,病人應當做站立鍛煉、墊上鍛煉、平衡鍛煉以及坐位鍛煉等。在做肢體鍛煉時,要伴隨語言鍛煉,讓言語困難者可以恢復言語功能。此外,還應當做吃飯訓練、活動訓練、洗漱訓練、穿衣訓練以及入廁訓練等,使病人可以實現自理[3-4]。

1.3統計學 結果檢驗為:P檢驗和t檢驗。檢驗軟件:SPSS15.0,P

2.結果

在重型外傷組的64例中,5例痊愈,概率:7.81%,27例殘疾,概率:42.19%,14例處于植物生存的狀態,概率:21.88%,18例因損傷、梗死過重而死亡,概率:28.13%。在重型受損組的63例中,14例痊愈,概率:22.22%,37例殘疾,概率:58.73%,7例處于植物生存的狀態,概率:11.11%,5例因損傷、梗死過重而死亡,概率:7.94%。顯然重型受損組的護理效果比重型外傷組的好,P

表1 比較重型外傷組和重型受損組的護理效果

3.討論

重型顱腦外傷是一種顱底骨折傷或者重度的腦挫裂傷,具有粉碎性和廣泛性,病情復雜,惡性發展較快,可引出多型并發癥。當病人顱腦顯現重型外傷后,會出現各類惡性、不良病狀,例如:腦干損傷、腦疝以及急性顱內血腫等,這將直接有害于生命,因此給予顱腦有重型外傷,且側裂區出現損傷以及腦部大面積發生腦梗死者的臨床護理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病或受傷、患者遵醫囑或者由于病人角色強化以及家屬的心理,患者自然地被安排或自我安排臥床休息[8],臨床上患者因為臥床休息,減少活動,給身體帶來許多不良影響或副作用。腦梗死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導致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足下垂、肌肉萎縮、壓瘡、便秘等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時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本研究是在腦梗死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采用系統化的干預模式,讓患者盡早下床,從而減少臥床的副作用,同時,也降低了臥床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及焦慮抑郁情緒,對患者自理能力及生存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9]。但由于臥床休息的傳統觀念在患者及家屬腦海中已根深蒂固,且臨床醫護人員未完全認識到系統化活動對腦梗死患者身體功能恢復所帶來的好處,從而導致系統化干預護理模式在臨床應用未得到全面推廣。

對應護理是一種預防性護理,能讓顱腦有重型外傷,且側裂區出現損傷以及腦部大面積發生腦梗死者的生存率、治愈率得得到提高,能使臨床滿意度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郭鳳仙.顱腦損傷引起大面積腦梗死32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2):34-35.

[2]常小霞.大面積腦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8):352-353.

[3]王國芳,朱青峰.去大骨瓣減壓術治療大面積腦梗死圍手術期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1):81-82.

篇6

【關鍵詞】神經內科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6-207-02

前言:醫院的環境氛圍對于病人的康復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為了使神經內科病人盡快康復,我們要將神經內科病房的環境保持溫馨,管理有序,此外,還要進一步落實規范有效的護理措施,讓護理服務更貼近患者、貼近社會。為了給病人以最好的照顧和治療。本文對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加強神經內科護理人員的學習以及強化神經內科護理的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1 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神經內科患者大多是臥床不起、二便失禁的病人,病程日久且反復發作。一般患者臥床休息,病情危重者絕對臥床休息,慢性退行性疾病患者應鼓勵下床做簡單活動,昏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者取平臥或半臥位。宜吃半流質,進食要慢以防嗆咳,昏迷、吞咽困難者給鼻飼。高熱及泌尿系統感染者鼓勵多飲水;給營養豐富的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密切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及肢體活動變化,有無抽搐,如有變化隨時通知醫生;昏迷、偏癱癥狀、癲癇發作者,加床欄防止墜床;尿潴留者給予導尿,留置導尿管;注意加強口腔、皮膚、會的清潔;癱瘓肢體保持功能位置,各個關節防止過伸及過展,可用夾板等扶托。定時進行按摩、被動運動,鼓勵主動運動;預防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畸形;病情危重者做好護理記錄及記出入液量;做好心理護理,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醫療和護理;備好有關的急救器械和藥物,并保持完好的狀態;出院前做好衛生宣教,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如何鞏固療效、預防復發等注意事項。

2 加強神經內科護理人員的學習

神經內科護理是一門學問,并且針對不同病人的情況,神經內科護理人員要采用不同的護理手段和方法,盡最大的努力服務病人,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經常加強業務學習,增強科研意識,轉變服務意識;醫院方面要加強護理人員的“三基“培訓,每月定期舉行專科知識講座、護理查房、操作考核;鼓勵科室的護理人員積極參加各種自學課程。長期以來,要一直注重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提高,形成了重視繼續教育、不斷進取的良好氛圍。在提升學歷層次的同時,將所學到的新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中,科內每年在省級以上護理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定期組織護士學習新業務、新知識、新技術,努力提高。重視質量控制,保證護理安全。神經科的病人對護理的依賴程度較高,護理質量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病人的安危。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基礎護理質量、護理技術質量、健康教育質量、康復護理質量。對病人的管理方面著重加強護理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強化安全意識。評估病人存在的安全隱患,針對不同的安全隱患,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學會如何應對各種意外的發生。神經內科護理團隊要用精湛的技術、熱忱的態度為每一位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增強科研意識,不斷探索進取。在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護理人員要積極汲取新技術使用新手段,廣泛開展病人的營養支持、康復訓練、心理調適及護理會診等新技術新手段,為每位患者爭取最大程度的康復。同時制訂了健康教育路徑,通過健康教育、科普宣傳等多種形式讓患者及家屬掌握防病治病方法和保健養生之道,衍生和深化了專業護理的內涵。

3 強化神經內科護理的管理

在神經護理方面的工作中,為了使得護理人員能夠更好地為病人服務,醫院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做到護理工作有章可循。在醫院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的基礎上,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制定出本科室的規章制度,以及各班職責和各班工作流程,組織全體護士進行學習,依據制度和標準進行管理,并做到常督促、勤落實;不斷提高護理教學工作水平。在帶教過程中不僅注重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更重視學生的觀察、評估、分析、解決問題及與病人溝通等評判思維能力的培養,得到了全體實習學生的好評。為了提供優質、安全、溫馨的服務,管理上抓落實、業務上求創新、工作中尋突破、作風上求務實;結合實際制定了一系列嚴格制度、規范、流程,使用科學合理的專科操作技術,確保所有的護理行為可靠、安全、有效;將科室基礎護理服務項目歸總,制定成冊,每人一本,以此為日常護理的標準;加強護理業務能力培訓,執行嚴格的“三基三嚴”培訓,不斷提高護士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開展禮儀培訓,規范服務語言、行為,提升人性化服務的護理理念;制訂切實可行的基礎護理工作時間表,實行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將患者的護理分成責任組,具體落實患者的基礎護理等各項護理措施;建立責任護士制,每名住院患者有一名責任護士來負責這位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護理;推行電子病歷,簡化文書書寫內容,使她們集中精力為病人服務,真正做到“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病人”。總之,從一點一滴的細微工作入手,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從基礎護理著手,加強系統培訓,實踐著“優質護理服務”的貼心工程。護理服務目標是:落實首問負責制;主動服務、主動回訪;理服務“零距離”、“零缺陷”、“零投訴”;病人來時迎接聲、護理操作解釋聲、住院期間宣教聲、服務不足報歉聲;儀表美一點、問候多一點、巡視勤一點、觀察細一點、業務精一點。

4 結語

總之,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尤其是神經內科病人的護理,要求護理人員要合理運用護理程序實施整體護理,把醫院以人為本、患者至上的理念滲透到日常工作的每個環節和每個細節之中,優質的服務和更好的效果為病人提供良好的服務,為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肝昏迷;護理;體會

1 引言

肝昏迷又稱肝性腦病,是內科常見的危重癥之一。除正規的搶救治療外,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加強護理顯得極為重要,有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2 臨床資料

我院近兩年收治各型肝昏迷病人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暴發性肝昏迷5例,急性典型性肝昏迷8例,慢性間歇性肝昏迷2例,暫時性肝昏迷3例,死亡4例,自動出院6例,治愈8例。

3 護理體會

3.1 進行神志意識觀察 (1)肝昏迷早期,常表現為精神興奮或淡漠、性格和行為的異常、無明顯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護理人員在巡視病人時,發現病人出現異常表現時,應考慮到肝昏迷的可能,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2)病人處于中度昏迷時,常煩躁不安、大聲尖叫、答非所問。(3)深度昏迷的病人,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做好口腔、褥瘡的護理,盡一切努力搶救病人的生命,不放棄一絲希望,不少病人就是在死亡線上護理成功的。

3.2 清除誘因 某些誘因可誘發或加重肝性腦病,因此病人多數不能耐受麻醉、止痛、安眠、鎮靜等類藥物,如使用不慎時,可迅速進入昏迷,導致不可逆轉的昏迷,當病人煩躁不安或有抽搐時,原則上禁用嗎啡及其衍生物,可注射小量安定等。

3.3 注意休息與飲食 (1)絕對臥床休息,幫助病人日常生活,解除病人的憂慮和恐懼感。保持情緒穩定,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2)禁食蛋白質,給予低脂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補充維生素,總熱量控制在1200~1500kCal左右,直至完全清醒后1周內。

3.4 清潔腸道和導瀉 保持大便通暢,減少氨的吸收。可用緩瀉劑,如乳酸果糖口服。乳酸菌沖劑能改善腸道菌群失調,系一活菌制劑,服用時需用溫開水(低于60℃)沖服,以免水溫過高而殺死乳酸菌,達不到治療目的。排便時切忌用力屏氣,必要時可用指套摳出大便。防止出血。如有九脈高壓、食道和胃底靜脈破裂出血,則應在出血停止后通過胃管將血液抽出,然后注入50%硫酸鎂30―60毫升,并同時用生理鹽水加適量的白醋洗腸,目的在于消除消化道內積存的血液,減少氨的形成。

3.5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1)記錄24h出入水量。尿失禁者可應用塑料袋或留置尿管,為應用脫水劑、利尿劑和計算補液總量提供依據。(2)根據尿量,補充鉀離子。少尿時不吃香蕉、桔子等含鉀較高的食物,而尿多時應及時補充鉀。(3)應用脫水劑、利尿劑時,要選用彈性好、管腔比較粗的靜脈,防止藥液外滲,引起局部組織壞死。一般用20%甘露醇250ml在0.5h內輸入體內,達到滲透性利尿的目的。加壓輸液時,需專人看管,防止空氣栓塞,滴注完畢后,應及時觀察尿量并做好記錄。

3.6 助腹腔放液 肝昏迷病人,多有大量腹水,在放渡過程中要一次放劑量不超過2升。過多會導致腹內壓驟降,門靜脈系統瘀血,使回流人肝內血減少,肝細胞缺氧壞死,加重肝昏迷。還會因過多缺失蛋白質、電解質等營養物質,再度發生肝昏迷

3.7 物理降溫 在低溫下可減輕腦細胞損傷,故高熱的病人宜采取物理降溫,冰帽可降低顱內溫度,從而保護腦細胞。

3.8 保持呼吸道通暢 若病人同時有上呼吸道出血,應將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口腔內的積血,給予氧氣吸入應注意清潔鼻腔,每班次更換鼻導管,保證氧氣吸入通暢。經以上護理配合治療。18例肝昏迷病人有12例蘇醒,療效滿意。

3.9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做好護理記錄,包括血壓、脈搏、呼吸、體溫、主要癥狀、體征、化驗、進食、出入量、治療效果及降氮藥物的副作用等。

篇8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并進行相應的病情觀察,是老年人獲得滿意的護理。

方法:對我們光榮院2005―2010年間收住的60例癱瘓在床的休養員根據個性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

結果:60例病人經過護士和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增加了安全感和親切感,雖然他們有的因為年事已高離開了人世,但他們在有生之年都獲得了生活和心理的最大滿足,積極主動地配合護士很好的護理。

結論:只要護理得當,尊重老年人,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從而讓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那么就會醉的程度讓他們擺脫痛苦,快樂的享受晚年生活。

【關鍵詞】老年人 心理變化 慢性病 生活護理

隨著人口老齡化,人們對健康需求不斷提高,人性化護理應運而生。如何實施人性化護理是老年病人護理的一項全新課題。老年人由于機體各系統機能衰退,患病后往往導致臥床不起,有的甚至臥床至生命終結。老年人常見的腦血管意外,下肢骨折,風濕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嚴重的肺部疾病都是造成長期臥床的原因。通過本研究對60例老年病人的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休養員2005―2010年因病臥床的老年人 男性 60例 年齡67―90 平均年齡78歲

1.2 護理方法:(1)安置舒適的環境;(2)合理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3)了解老年人心理活動規律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4)預防并及早治療并發癥。

2 結果

60例老年病人經過護理,均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獲得滿意的效果。

3 討論

3.1 老年病人的心理變化特點:衰老是人類生命的必然結果,老年人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心力漸減,出現反應、思維遲緩,記憶力減退,理解能力及適應能力減低,表現為煩躁、易怒、憂郁、悲觀失望等。尤其住在光榮院的這些老人,大多無兒無女,他們孤獨寂寞情感脆弱,易于受損,對周圍的人和認和事比較敏感,有極重的猜疑心,有時候領導或護士的言行稍有不慎就會引起他們的猜測,認為是在談論他的,把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和自己聯系起來,好像自己沒用了,被社會遺棄了,這些都嚴重危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他們更需要有精神寄托之所。另一方面,進入老年期,每個人都需要面面臨生理和心理的極大變化,由于機體衰老,易患各種疾病,不免對生活留戀,對死亡產生恐懼感,得病后,求醫心切,希望立即得到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客觀事實不能盡如人意,他們就產生消極心理,進而導致生理和心理疾病互為影響,出現惡性循環。

3.2 護理:(1)環境 臥床老年人要安置在光線充足的房間,保持房間內空氣清爽,經常進行消毒,溫度濕度適宜,日常用品應放置在易于取放的位置,暖瓶等危險物品應遠離老人,以防發生意外,偏癱老人應加床檔,防止摔傷。

(2)飲食護理 老年人消化道也像全身組織一樣日趨衰老,不可避免會發生牙齒松動,味覺差,咀嚼、吞咽困難,胃粘膜及腸蠕動功能減弱,加之臥床,會增加上述功能的進一步惡化,出現食欲下降,食量減小,易發生腹脹、便秘、體重減輕等。要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水果,一則加強牙齒的咀嚼能力,二則防止便秘。食物烹調盡可能要做到色香味美,并保持多的水分,適當運動增加血液循環和腸蠕動,從而增加食欲,注意按時進食,晚餐不宜過飽,一旦出現不適,應及早通知醫生處理。

(3)心理護理 護士應多與老人交談,了解老人的心理活動,及時疏導老人的郁悶情緒,向老人解釋病情,指導老人積極配合治療。對于老人的要求盡量滿足,要講究談話時的技巧,維護老人的自尊心,講話時要注意語氣語調,語言要溫和親切,讓老人保持愉悅的心情,感受到生活的溫暖。還有一種非語言交流藝術,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導致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護士見到老人后要用溫和的面部表情,親切的目光,這樣會給患者帶來安全感,感覺得到了鼓勵和愛戴,喚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另外,觸摸也是護患溝通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方式,通過適度的觸摸,可使患者獲得關心、體貼、理解等情感.。

3.3 預防并發癥 老年人由于機體抵抗力差,臥床時間久的話易出現各種并發癥,造成病情加重,導致死亡,因此,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是臥床老人的護理重點。

(1)預防褥瘡 老人床鋪應松軟、清潔、干燥、無渣屑,定時協助老人翻身,對受壓部位經常按摩和熱敷,動作應輕柔,如果已經形成褥瘡,要及時進行抗菌,消炎處理,以防進一步發展。

(2)預防墜積性肺炎 保持老人室內空氣新鮮,做好空氣消毒,幫助老人更換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有痰時及時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時及時治療,保證營養水分的攝入,以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有條件時可進行超聲霧化吸入,以達到稀釋痰液的目的。

總之,臥床老人的護理是一項長期的、細致而艱辛的工作,需要我們護士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思想修養,不僅有嫻熟的護理技術,還要有創新精神,對臥床老人來說,情感重于一切,要舍身出地的為他們著想,讓他們得到親人般的溫暖,全心全意的護理每一位老人,及時發現問題,最的限度滿足其安全、自尊、愛與歸屬的需要。臨床實踐證明,只要護理得當,80%的老人會最大程度的恢復健康,甚至達到自理,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 .陳華干部病房老年病人幸福度及相關因素的調查 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4 A):827―872

篇9

【關鍵詞】軍隊老干部;長期臥床;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206―02

目前軍隊干休所老干部普遍進入“兩高期”,老干部醫療保健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更好的為老干部提供個性化、精細化、人性化的醫療保健服務已成為衛生所保健醫生新的課題與挑戰,我們積極創新、改變服務方式,提出“三個轉變”,即由門診服務向入戶服務轉變;由醫療服務向全科“一體化”服務轉變;由傳統服務向科技服務轉變。在做好醫療保健工作的同時,加大康復護理、關懷照料的工作含量,把醫療保健工作的重心前移至老干部家庭,不斷強化主動服務和上門服務意識,完善個性化、親情化、精細化服務和人文關懷措施,進一步把衛生所的服務位置提前,把醫療保健工作的重心前移至老干部家庭,把醫療保健服務滲透到老干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實行全方位的到戶服務、守候服務、跟蹤服務和伴隨服務,努力為老干部提供良好的醫療保健服務,針對目前老干部臥床多、疾病多、并發癥多,臥床后家庭護理難、措施差,易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特點,我所制定出詳細的預防措施及護理方法,并對家屬及陪護人員進行宣教、指導,取得良好效果,有效降低長期臥床患者各項并發癥的發生,從而進一步提高老干部醫療保健工作質量。

1 基礎護理

基礎護理是臥床病人各項護理工作的基礎,臥床病人體弱、免疫力減退,抵抗力降低,指導家屬做好基礎護理工作,不僅可以使病人身心舒暢,而且對預防并發癥有很重要的作用 。

1.1晨間護理 :口腔、臉、手、足、皮膚、床單的清潔,以及頭發的梳理、按摩受壓處。這樣可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口腔衛生,使病人感到舒適,且利于預防并發癥 。

1.2晚間護理:除重復晨間護理外 ,給病人擦身、用熱水泡腳,女病人清潔會陰,修剪指(趾)甲,甲緣剪后應用銼刀磨平,以防劃傷;冬季應注意保暖,擦身時間不宜過長,防止病人受涼 。

1.3協助病人進餐:應先排尿,洗凈雙手,幫助病人進餐。因長期臥床,胃腸蠕動緩慢,消化及吸收功能降低,易引起便秘,所以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同時注意粗纖維食物的補充,對于體格較胖的病人,應適當控制脂肪攝入,防止過度肥胖加重體內其他臟器負擔,引發并發癥。

2 心理護理:

由于長期臥床,他們往往產生了隔絕感,不愿意去溝通。而孤獨、壓抑、自卑等負面情緒困擾著他們,自尊心嚴重受損,心理障礙加劇,使得他們不容易配合。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具有責任心,更多的是要有愛心、耐心,不斷提高醫務人員自身素質及專業知識,多巡診、多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得到病人及家屬的信任,家屬也要多與病人聊天,鼓勵病人,不能有反感情緒,多一些交流,良好的溝通對長期臥床的病人也是一種心態引導,使病人感到親切、安全,幫助其早日恢復。

3 飲食護理:

高齡、長期臥床的病人,因同時伴有其他慢性疾病,飲食方面由衛生所醫生指導并制定健康食譜,生活服務中心協助配餐,家屬積極配合,要遵循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低鹽原則,多變花樣,以增進食欲,保證足夠的營養攝入。

4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4.1呼吸道感染:臥床太久,會引起排痰不暢,以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所以家屬要經常為病人變換 ,給予翻身、叩背 ,鼓勵病人有痰應盡量咳出,必要時遵醫囑給予化痰藥物及霧化吸入治療。神智清醒者可練習吹氣球,以增加肺活量。環境應保持清潔無塵、安靜,注意室內空氣的調節,保持新鮮與溫濕度適宜。通風換氣時避免對流,防止病人著涼,濕度應保持在50%~60%,保持口腔衛生。

4.2泌尿系感染:長期臥床病人骨骼脫鈣明顯,大量鈣鹽從腎臟排出,如飲水不多,鈣鹽易在膀胱及腎臟形成結石或者感染。應注意外陰衛生,鼓勵病人多飲水,家屬為其常按摩、熱敷其下腹部,以促進排尿,減少細菌在尿道滯留的時間[1]。尿失禁病人墊以尿不濕或尿布,隨時更換,每晚小便后用溫水清洗會,如為男性病人可用套將尿液引流入尿袋內,定時取下套,保持局部干燥,防止尿道口、包皮糜爛及感染。早晚用碘伏或苯扎溴銨消毒尿道口1次。同時對病人進行尿道括約肌的功能訓練。指導病人每天4次或5次收縮和放松會的肌肉,起到加強尿道括約肌的作用[2]。

4.3褥瘡:由于長期皮膚受壓,容易導致褥瘡的發生,因此做好宣教,以便預防褥瘡的發生,醫護人員每周三次入戶巡診時定期檢查,并指導家屬,及時解決存在問題。

4.3.1 保證床單位平整、無皺、無渣屑,家屬為患者翻身時,應將患者身體抬起,再挪動位置,避免推、拖、拉的動作以防擦破皮膚。每2~3h翻身1次,最長不超過4h,在骨突處及受壓處用軟枕等襯墊物,更換支點,避免某一處長時間受壓[3]。

4.3.2便具最好使用邊緣光滑的塑料制品,使用時應協助患者抬高臀部,為避免劃傷,也可在便具上墊棉墊。

4.3.3每次翻身時,都要查看患者的受壓及易損部位,有無紅腫,有無滲出,有無破潰,以及有無血液循環障礙。

4.3.4長期臥床老年人皮下脂肪減少,皮膚容易干燥、干裂,指導家屬每天應用溫水給予擦浴,擦浴后給予皮膚涂抹護膚霜,然后給予骨隆突輕輕按摩10 min~15 min。

4.3.5對大便次數增多的病人,告知家屬清洗后應給予鋅氧油保護肛周皮膚[4]。 也可以用電吹風將出風口距會陰約30-40cm,手背向會陰,手心向電吹風出風口(過濾熱源,以免燙傷病人),距病人會約15cm,吹干局部,此方法的優點:保持局部干燥,防止壓瘡或尿疹發生。局部經熱療,可促進炎癥的消散和局限,減輕深部組織充血,減輕疼痛,促進局部皮膚干燥,增加病人舒適[5]。

4.3.6設置翻身卡,定時翻身,并由家屬詳細記錄皮膚情況,以便巡診醫生掌握情況,并做出相應指導。

4.3.7可選用碘伏、凡士林外涂局部受壓處皮膚。碘伏具有使組織脫水,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軟化和消散硬結的作用,對黏膜無刺激,無腐蝕性,涂于局部可在表面形成一層極薄的殺菌薄膜,緩慢持久的釋放出有效碘,能保持長時間的殺菌作用,防止細菌的侵入。凡士林能在局部形成封閉性油膜,有緩解局部垂直壓力,減少皮膚擦傷,延長翻身時間的作用。

5 便秘: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胃腸道癥狀,不同飲食習慣與老年人便秘具有一定的相關性[6]。

5.1指導家屬制訂合理的食譜,保證營養攝入平衡,食物宜進清淡,易消化且富含化維生素,也可給予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

5.2醫生也可根據情況使用潤腸、通便藥物。

6.足下垂:下肢癱瘓患者極易形成足下垂,因此平時足部應給予足板托、枕頭等物品支撐,指導家屬幫助病人鍛煉踝關節,避免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7.深靜脈血栓:臥床患者因為肢體運動減少或不運動,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緩慢,很容易形成血栓。預防可給予低脂飲食,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下肢活動,必要時協助進行被動肢體運動,以防深部血栓形成。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下肢彈力繃帶或穿專用彈力襪,根據醫囑使用抗凝藥物,切勿擅自加藥或停用,家屬每天檢查皮膚有無破損、壓痛和青紫。醫生定時給予檢查凝血功能。

8.骨質疏松:老年人是骨質疏松的高發人群,不慎摔傷后易發生骨折,且治療困難。長期臥床,運動減少,每天丟失的鈣量高達150毫克,一周丟失的鈣量占身體總鈣量的1%,相當于正常人一年丟失的鈣量。 飲食方面增加鈣的攝入,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攝入鈣量為1500mg,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含鈣量多的海產品和蔬菜等,改善飲食結構,治療藥物有維生素D及活性代謝物,鈣劑、雌激素、雙膦酸鹽、降鈣素等[7]。家屬應經常幫助病人活動肢體,進行被動運動,防止鈣的流失及肌肉萎縮。定期檢查雙光能骨密度,及抽血化驗。

除以上護理措施,我所針對各個項目,制定檢查項目表,并進行總結,根據已發生并發癥給予對應治療。每月開辦健康講座,對家屬及其他老干部進行疾病知識宣教及健康教育,針對老干部的不同需求,集思廣益,從而更好地實行家庭病房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許湘華,張紅玉.長期臥床病人的家庭護理[J],中華醫藥衛生雜志,2004,1(4):109.

[2] 張兔梅.腦出血病人泌尿系統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家庭護士,2007,5(2B):51.

[3] 徐英德,褥瘡的家庭預防及護理[J].中華臨床醫學,2007,7(4):366-367.

[4] 徐依凡,馮晶.壓瘡病人的護理現狀[J].護理研究, 2008, 22(9C): 244-247.

[5] 凌秋英,電吹風在臥床病人皮膚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4,19(11)45.

[6] 楊倩,陳長香,李淑杏.不同飲食習慣的老年人便秘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08,22(12C):3305-3306.

[7] 張澤鴻,孫平,洪曼杰,劉忠厚.老年骨質疏松教育[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17(8):753-755.

篇10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傳染病。現將我院近期收治的136例病毒性肝炎及臨床護理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36例病例當中,男性110例,女性26例,其中甲肝1例,乙肝108例,丙肝8例,戊肝11例,非甲非戊7例,未分型1例,年齡6~80歲,合并肝硬化28例,肝腎綜合征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脂肪肝4例,肝性腦病2例,行人工肝1例。

2 護理體會

2.1 一般護理

2.1.1 休息與活動:肝炎病人活動期應臥床休息,以減輕肝臟負擔,緩解肝淤血,利于肝細胞的修復。待癥狀好轉,肝功能改善后,逐步增加活動量,以不感疲勞為度。同時應保持病室整潔,溫濕度適宜,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

2.1.2 心理護理:肝炎病人因久病不愈,特別是乙型肝炎目前還沒有根治的辦法,易產生緊張、焦慮、悲觀的情緒,護士應多關心病人,以熱情、親切的態度與病人溝通。了解其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醫護人員應多講解肝炎的一般知識,使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全面正確的認識,消除思想顧慮,增強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2.1.3 合理飲食:首先向病人及家屬解釋合理的飲食可以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促進肝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利于肝功能恢復。飲食原則為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清淡的飲食。蛋白質來源以豆制品、雞蛋、牛奶、魚、瘦肉、雞肉等,可少食多餐,避免進食動物內臟、肥肉、腦等含脂肪高的食物。以植物油為主。有腹水的病人應限制水、鹽的懾入,不吃用鹽腌制的食品,對于有肝炎后肝硬化伴食道靜脈曲張的病人,避免油炸、硬、骨刺等刺激性食物。

2.1.4 基礎護理:作好口腔和皮膚護理,保持皮膚的清潔,長期臥床者每2小時給予翻身,加用氣墊床,以防發生褥瘡。病人出現煩躁不安時及時用約束帶,加床欄以防發生意外。

2.1.5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定時測量生命體征,觀察病人有無乏力、納差、惡心、嘔吐及腹痛、腹脹情況,皮膚黏膜及鞏膜有無黃染,黃疸進展程度,神志改變情況,觀察大、小便的量和性質。

2.2 并發癥的護理

2.2.1 發熱的護理:常用物理降溫,可用冷敷頭部或大動脈,25%~50%酒精擦浴,持續高熱物理降溫效果欠佳者,可用藥物降溫,退熱藥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大汗導致虛脫。

2.2.2 出血的護理:注意生命體征的變化,檢測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等指標,囑病人避免碰撞、損傷,不用手挖鼻,用牙簽剔牙,以免誘發出血。有鼻出血者用0.1%腎上腺素棉球壓迫出血,局部穿刺、注射后應壓迫止血5~10分鐘。要減少注射次數,適當使用靜脈留置針。遵醫囑使用維生素K1、凝血因子復合物、輸新鮮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備好搶救用品及藥品。

2.2.3 肝腎綜合征的護理:嚴格記錄24小時尿量,檢測尿常規、尿比重、血尿素氮、肌酐及血清鉀等。合理使用利尿藥物,避免大量利尿、大量放腹水及使用對腎有毒性的藥物。觀察水腫情況及腹脹程度。

2.2.4 預防感染:加強病房環境消毒,每日常規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8.4消毒液進行地面、墻壁及床頭柜和床單位的消毒,減少陪護和探視,避免交叉感染。觀察有無口腔黏膜、呼吸道、胃腸道、泌尿道等感染的癥狀、體征。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注意真菌感染情況。加強無菌操作,防止醫源性感染。

2.2.5 肝性腦病的護理:密切觀察前驅癥狀,發現有行為異常、定向力改變和撲翼樣振顫時,要及時報告醫生,用抗肝昏迷的藥物,如精氨酸、乙酰谷酰胺等,并用弱酸醋保留灌腸,以酸化腸道,減少氨的吸收。注意神志、瞳孔變化,昏迷時按昏迷常規護理。

2.3 藥物應用的護理:護士應了解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掌握應用方法,合理調配用藥的次序,使不良反應減少,達到更好的藥療效果。要經常巡視,有不良反應及時報告醫生,改用其他藥物。如干擾素可引起發熱反應,應囑病人多飲水,臥床休息,定時測量體溫,必要時對癥處理。出現惡心、嘔吐、食欲減退、ALT增高,甚至黃疸、脫發,大多不需停藥,待停止干擾素注射后,癥狀可逐漸好轉。大劑量干擾素皮下注射時,部分病人出現局部觸痛性紅斑,一般2~3天可消失,用藥時適當增加溶媒的量,緩慢推注,可減輕避免上述反應發生。門冬氨酸鳥氨酸可刺激血管,引起局部血管疼痛,應選擇粗直的大血管,盡量避免使用小血管,固定好針頭,避免藥滲漏出血管外。一旦發生,應及時對癥處理,用33%硫酸鎂局部濕敷,隔4小時后用熱水敷局部,以促進滲液的吸收。部分病人可出現惡心、嘔吐,出現上述癥狀時,應減慢輸液速度,滴數一般控制在每分鐘30~40滴之間,不宜過快。如癥狀嚴重時,應報告醫生給予停藥。